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童文学论文

儿童文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09:19

儿童文学论文

儿童文学论文篇(1)

《精灵鼠小弟》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作者是E•B•怀特,他还创作了另外两部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的网》和《吹小号的天鹅》。这三部作品都深受儿童读者的喜爱,也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精灵鼠小弟》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美国纽约有一位费雷德里克•立特尔,他的第二个儿子名叫斯托尔特,生下来时只有一只老鼠那么大,虽然小但是他能够帮助家里做些事,比如妈妈的戒指掉进排水管里,他可以下去拿;家人打乒乓球时,他可以帮助捡球;甚至当钢琴的琴键出现问题,他可以钻进去推。他可以在大房子里洗脸,锻炼身体,也可以出门搭乘顺风车去参加帆船比赛,生活的一切对他而言就像是探险,可是他喜欢这样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小鸟玛加洛,并爱上了这只可爱的小鸟,但是猫咪野茉莉和其他猫咪想要吃掉玛加洛,玛加洛不辞而别,这让斯图尔特很伤心,他决定离家出走,寻找小鸟玛加洛。他得到牙医的帮助,驾驶微型小汽车出发了,途中他去学校当了一天代课老师,再艾姆斯镇遇到了和他差不多大小的艾姆斯小姐,他继续朝北走,他觉得他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他觉得他一定会找到那只美丽的小鸟玛加洛。作者认为;“斯图尔特的旅行象征了每个人不断的人生旅行———追求完美又到不了手的东西。把这样的一个概念放到翻译儿童书里可能太深了一些,可我还是这样做了……《斯图尔特•立特尔》是一个写追求的故事。生活主要是追求,我就写这一点。书在追求还在进行着的时候,我是存心这样做的。等到你大一点,你就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许多人都在过着追求一种美好事物的生活———这种事物我们常常说不清楚。对斯图尔特来说,他在追求小鸟玛加洛,那是他美好事物的理想。”[1](5)《精灵鼠小弟》的译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他的翻译充分再现了原作中的童真童趣。

2.从翻译实例看如何再现语言特点与儿童情趣

《精灵鼠小弟》的翻译实例再现了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匠心独运之处。例一:“Butthetruthwasthedrainhadmadehimveryslimy,anditwasnecessaryforhimtotakeabathandsprinklehimselfwithabitofhismother’svioletwaterbeforehefelthimselfagain.”但事实上排水管弄得他浑身湿哒哒黏糊糊,他只好大大洗了个澡,再用妈妈的紫罗兰香水把全身喷了一通,才觉得自己又缓过气来。故事中妈妈的戒指掉进了下水管道,焦急之中,小儿子斯图尔特答应下去为妈妈捞戒指。当他成功把戒指捞上来时,浑身都被下水管道的污垢弄脏了,原文中Slimy的意思是粘滑的,而译者用“湿哒哒黏糊糊”,生动形象的叠词,符合儿童的用语习惯,而且再现了斯图尔特的从下水管道爬上来的状态,浑身湿透了而且染了一身的污垢,才让小读者认为下文说的洗澡与喷妈妈的香水很有必要。例二:Mr.andMrs.LittleandGeorgegotdownontheirhandsandkneesandputtheirmouthsascloseaspossibletothemousehole.Thentheyallcalled“Stooooo-art!”Andthentheyallkeptperfectlystillforthreeseconds.立特尔先生和太太加上乔治,三个人用手用脚趴在老鼠洞前面,把他们的嘴尽量靠近洞口。接着他们异口同声地叫:“斯—图—尔—特”接下来他们全都保持绝对静默三分钟。一天早上斯图尔特起得很早,锻炼身体时为了和猫咪野茉莉比腹肌,不慎被窗帘卷裹起来,他的喊声太小了,没人能听得见。而野茉莉又把他的东西都放在了老鼠洞口,这样爸爸妈妈和乔治都认为斯图尔特是跑进老鼠洞出不来了。他们非常焦急的喊斯图尔特的名字,“Stooooo-art”英文名字中有两个音节,拉长第一重读的音节,体现出三个人齐声喊的声音很大。汉语名字是独立的汉字,“斯—图—尔—特”把每个字都拉长了发音,符合汉语喊名字的特点,大声而拉长每个字的读音,以便让对方听见。汉语读者能体会到喊斯图尔特名字的声音和场景。但是在描述爸爸妈妈趴在老鼠洞口时,原文“gotdownontheirhandsandknees”意思是趴在地上。汉语中的“趴”本来就是胳膊和膝盖着地,译文中“用手用脚趴在”中的“用说用脚”几个字就显得多余了。但是原文中的“ontheirhandsandknees”具体地描述出了三个人的姿势,译文如果只用一个“趴”字确实不足以准确生动地再现他们的动作,如果译成:“三个人趴在地上,用手和膝盖支撑着身体。”既不会像“用手用脚趴在”缀词缀语,也可生动描述动作。

例三:EverybodyshookhandswithStuart---everybody,thatis,exceptthepoliceman,whowastoowetandmadtoshakehandswithamouse.[1](169)每个人都同斯图尔特握手———不过每个人不包括那位警察,他又是浑身湿淋淋,又是气的要命,没有兴趣跟一只老鼠握手。[1](39)斯图尔特穿着水手服来到公园的池塘,主动与微型船模主任攀谈并在船上担任水手,与另一艘遥控船比赛,大家都来观看一只老鼠开船的新鲜事,把来维持秩序的警察挤倒在池塘,造成池塘水波涛汹涌,但是斯图尔特凭借高超的技术赢得了比赛,大家都来和他握手,除了那个浑身湿淋淋的警察外。原文中的“everybody,thatisexceptthepoliceman,”译为“不过每个人不包括那位警察”。译文采用直译的方法,符合儿童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强调了与斯图尔特握手的’人当中不包括警察,与“每个人”形成对比,有强调的作用。如果译成“每个人都同斯图尔特握手-----不过除了那位警察”读者也能够理解到警察没有和斯图尔特握手。看是缺少了顺承的思维,儿童语言中的重复性特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在辞藻多么华丽优美,而在于符合儿童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易于儿童理解。译文再现了儿童语言特点,也是再现童真的表现。体现出儿童文学翻译的本质是保留原作中的童真童趣。例四:“Help!”hecalled.“It’sdarkinhere.It’scoldinthisrefrigerator.Help!Letmeout!I’mgettingcolderbytheminute.”“救命啊!”他大喊大叫。“这里面黑咕隆咚的。这冰箱里冷死了。救命啊!放我出去!我这会越来越冷了。”妈妈在做饭的时候,斯图尔特在一旁观看,妈妈开冰箱时,斯图尔特打算也到冰箱里那点东西,可是妈妈不知道这一点,随手把冰箱的们关上,斯图尔特被困在冰箱里。“It’sdarkinhere.”译为“这里面黑咕隆咚的”把dark翻译为“黑咕隆咚的”具有儿童语言特色。儿童的语言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很少抽象的词。“黑咕隆咚”较之“太黑了”更生动活泼,能让汉语小读者们产生共鸣,体会到斯图尔特在冰箱里的感受。“It’scoldinthisrefrigerator.”译为“这冰箱里冷死了”“cold”是冷的意思,而译文“冷死了”极为扩张的词语对斯图尔特在冰箱里的感受一语中的,儿童语言中多夸张的表达,夸张更能体现出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体会程度。具有儿童语言特色的译文很容易被儿童读者接受和喜爱。例五:Itwasn’tuntilhalfanhourlaterthatMrs.Littleagainopenedthedoorandfoundhimstandingonabutterplate,beatinghisarmstogethertotrytokeepwarm,andblowingonhishands,andhoppingupanddown.这么下去,一直到半个小时以后,里特尔太太又打开冰箱门找东西,这才发现他正站在一碟牛油上,两条胳膊互相拍来拍去好歹取点暖,又在手上吹气,又用两脚蹦上跳下。

斯图尔特被关在冰箱里,一直到半个小时妈妈再打开冰箱拿东西才被发现。为了不被冻僵,斯图尔特做了一些动作热身。原文中“hopping”是跳跃的意思。既然是跳,一定会用到腿和脚。“hoppingupanddown”译为“又用两脚蹦上跳下”,其中“用两脚”这几个字就多余了。比如汉语中从来不用“用脚踹门”或“用手扇了一巴掌”等等。因为动词中已经明确了发出动作的部位,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不免有画蛇添足之嫌。例六:Itwasaprettylittlehen-bird,brown,withastreakofyellowonherbreast.TheLittlesdidn’tagreeonwhatkindofbirdshewas.“she’sawall-eyedvireo,”saidGeorge,scientifically.“Ithinkshe’smorelikeayoungwren,”saidMr.Little.这是一只很好看的小雌鸟,棕色,胸口上有一道黄条纹。里特尔一家人对它是只什么鸟意见不一。“这是一只大眼睛绿鹃,”乔治科学地说。“我想它更像是一只小鹪鹩,”里特尔先生说。斯图尔特在冰箱里冻了半个小时,生病了。正在修养的时候,家里有个小客人造访。一只小鸟翅膀受了伤,落到了斯图尔特的家。对于这个漂亮的小家伙,全家人都非常喜欢和好奇。“‘She’sawall-eyedvireo’saidGeorge,scientifically”译为“‘这是一只大眼睛绿鹃,’乔治科学地说。”译文中“科学地说”,意义有点模糊。怎样说才是科学地说呢?根据小说中对乔治的描述,他说的语气似乎他的猜测很有科学依据的样子,而实际上又不正确。如果译为“他觉得说的很有科学道理”避免了“科学地说”意义模糊不清。在这不小说的翻译中,译者主要使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但直译的表达与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不符或会造成表述模糊不清或有歧义时,意译的翻译策略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例七:“Thisismyfriend,Stuartlittle,”hesaidtothemanwiththegauzeinhischeek.“How’oooo,Soo’rt,”repliedtheman,asbesthecould.“verywell,thankyou,”repliedStuart.“这一位是我的朋友,斯图尔特•里特尔”他向嘴里塞着纱布的病人介绍说。

“你—奥—奥—好,”那人尽可能清楚点回答。“很好,谢谢你,”斯图尔特回答。猫咪野茉莉和他的朋友商量吃掉斯图尔特家的小客人玛加洛,得知这个消息,玛加洛不辞而别了。斯图尔特为了找到小鸟玛加洛,离家出走。首先他去找他在公园航海时候结识的牙医卡里那寻求帮助,遇见了卡里的朋友克莱斯代尔。而当时卡里正在给克莱德斯代尔先生拔牙。口里塞着棉花的克莱德斯代尔先生与斯图尔特的对话充满了童趣。因为不能清楚发声,原文含混不清的发音,与译文形式对等的翻译,为小读者们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而为了让小读者能了解他们的对话内容,卡里医生都会翻译一遍。根据翻译的内容与克莱德斯代尔的发音对比,让小读者觉得更有趣。这段译文非常的精彩,一方面译者要考虑到口里塞着东西说话的感觉,一方面要考虑如何译能和克莱德斯代尔的所说的内容读音接近。“How’oooo,Soo’rt,”这是卡里医生介绍斯图尔特给克莱德斯代尔先生时,克莱德斯代尔与斯图尔特打招呼的话。从语境中,斯图尔特明白是问候语,所以回答“Verywell,thankyou,”而之后的对话中,回答的信息是斯图尔特不熟悉的,所以卡里医生的翻译显得非常必要。例八:“Bettergonorth,”saidDr.Carey.“Don’tyouthinkso,Mr.Clydesdale?”“’ookin‘entral‘ark,”saidMr.Clydesdale.“What?”criedStuart.“I’ay,‘ookin‘entral‘ark,”saidMr.Clyesdale.“HesayslookinCentralPark,”explainedDr.Carey,tuckinganotherbigwadofgauzeintoMr.Clydesdale’scheek.“朝北走比较好,”卡里医生说。“你不这样认为吗,克莱德斯代尔先生?”“奥翁肮公肮奥奥,”克莱德斯代尔先生说。“你说什么?”斯图尔特叫道。“我饿奥翁肮公肮奥奥”克莱德斯代尔先生说。“他说到中央公园找找,”卡里医生替克莱德斯代尔先生翻译,一边说着,一边在他的腮帮子里面又塞了一大团纱布。[1](68)“’ookin‘entral‘ark,”,他本来要发的音是“lookinCentralPart”但是由于口里塞着棉花,句子当中的软腭音,/l∕摩擦音/s∕,爆破音/p∕都无法完成。译者译成了“奥翁肮公肮奥奥,”,而实际的发音是“到中央公园找找,”与原文一样,句子中没有爆破音/d∕/g∕,摩擦音/zh∕,硬腭音/j∕。如果译文中出现了这些音,小读者就会不信服,口里塞着一大团棉花怎么能发出这些音呢。

儿童文学论文篇(2)

课前,李老师带领孩子们到野外寻找野花、认识野花,感受野花之美。这一堂想象作文课有如下教学流程:“环节1”,启发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回忆观察印象,再逐渐聚焦于蒲公英,在学生自主拟题的基础上,择取《我是一棵蒲公英》为题,以“第一人称”口述;“环节2”,引导学生依次介绍“我”的名字、模样、住处、兄弟姐妹、家中常客等情况,教师折断蒲公英的茎,学生联想到土壤妈妈,说“我”长大后的去向;“环节3”,理清思路,讨论确定文章的中心;“环节4”,引导学生凭借观察印象,分段口述,先介绍名字、模样,再举例说蒲公英的品格,而后观察蒲公英飘飞的种子,展开想象;“环节5”,教师总结,学生连贯口述全篇。“回忆说整体印象———多角度介绍情况———拟题、提炼中心———分段口述———连贯口述”这五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推动儿童饶有兴味地投入回忆、思考、想象、口述活动。

二、教学策略赏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作文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如何凸显这一亮点呢?从上述课例来看,李老师的如下想象作文教学策略值得我们研习和借鉴:

1.带领儿童观察大自然,丰富表象,为通过想象重组表象奠定基础。

在本课例中,上课之前,李老师通过精选观察场景、组织开展观察活动。野外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天地。通过观察,周围世界鲜明的形象、色彩、音响交织成一幅幅图画,会激起学生的热情,在他们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是活的,任何没有生命的物体,都可以赋予它鲜活的生命。李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表及里,按“叶———茎———花”或“花———茎———叶”的顺序观察植物,这种指导蕴含着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通过观察,大自然的美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这些具有美感的丰富的表象为放飞儿童的想象力添上了有力的翅膀。

2.以“第一人称”口述,引导学生角色转换,进入想象性的童话世界。

李老师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角色转换的呢?首先,老师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即“我”的口气拟题目,拉近儿童与观察对象的心理距离(环节1);其次,以简笔画为抓手,告诉学生“现在你们大家就是蒲公英”,学生齐说“我是一棵蒲公英”,进一步缩短儿童与口述对象的距离(环节1);再次,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想象、口述的问题,均采用第二人称,让学生感到老师似乎在对“蒲公英”提出疑问,如“现在有许多同学还不认识你们,你们得自我介绍一下,你们准备先介绍什么?”(环节2)最后,在学生口述交流过程中,教师关注儿童以“第一人称”作拟人化表述的正确性,例如一名学生说:“我帮××改一下:‘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树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照得它们闪闪发光。’”李老师提醒道:“不要说树叶上,而说:‘我和姐妹身上滚动着露珠’,那就更好些。”(环节4)此时“,我”就是蒲公英,蒲公英就是“我”,儿童与口述对象蒲公英融为一体,主客合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想象性的童话世界中自由驰骋。

3.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富有意蕴的直观情境,触发儿童的联想。

当学生介绍了“我”的名字、模样等情况后,李老师提醒道:“你们家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没介绍。”学生迷茫,思维陷入困顿状态,李老师就折断蒲公英的茎,在行间走动,让学生依次观察花茎里冒出的白色的乳浆,并提醒:“你们看到蒲公英里面冒出白色的浆,你们想还可以介绍你家的谁?”学生顿悟:“我知道了,蒲公英里面的浆是吸取的土壤妈妈的乳汁。”李老师又问:“你们长大了,准备到哪儿去?”学生的思维顺势拓展到“荒山”、“草原”、“森林”“、宝岛台湾”等地(环节2)。这样,教师引导儿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当学生描述了想去的地方,李老师走到窗口吹起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种子飘飘悠悠地飞到窗外,边描述边启发:“你抬头往上看,看见什么?低头往下看,看到什么?“”你飞呀飞呀,又来到什么地方?那儿你刚去的时候是什么模样?后来又是什么样子?”(环节4)教师引导儿童就像一部移动的摄像机,从不同的视角,以动态的眼光,创造性地观察、想象、描述。

4.以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和直观情境所构筑的“情境链”,渲染出广远的意境,营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儿童文学论文篇(3)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6岁至14岁”[1]的儿童时代时开展艺术教育是世界教育共通点,通过对儿童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增强儿童的感知能力,培养儿童对美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增进儿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更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都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但是,历来对儿童的教育着眼点在于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人格与情感方面,专注于儿童日常行为的规范指导,而艺术方面的教育只是附带其中。本文就儿童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艺术教育与儿童教育的关系,儿童艺术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儿童所处的环境几方面加以分析。

1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环节。“是指艺术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创作规律、鉴赏规律的教育。……还包括艺术实践、艺术创作技巧、手法的专门教育和训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包含着美育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愉悦性等特征。”[2]因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为重点,并致力于艺术教育。美国曾颁布一项《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文件明确规定艺术对教育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其内部的价值,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是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断言“在教育中,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连接世间难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种事物的桥梁。用最简单的话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3]进而系统介绍了艺术教育拥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另外法国和德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和艺术传统,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艺术教学的价值,都将普及艺术教育纳入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之中,使其成为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早在十九世纪初,达尔文就提出:“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够产生更高的意识状态的那一部分能力的———丧失。……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4]如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指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枯燥无味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生命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极可能成为当代整个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改变之突破口。”[5]

2艺术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部分

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儿童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艺术教育可以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陶冶情操,调节心情,启发智力,培养美育的独特作用。我国的艺术界和艺术评论家,平时研究和关注的也是艺术的问题,但多是针对成人的艺术,很少有人去研究儿童的艺术教育。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加以考虑。”[6]在他看来,尊重儿童兴趣和习惯,就是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如果急于得到生长的结果而忽视了生长的过程,那是极端错误的。儿童于主观上有欣赏艺术的本能,在自己所认知的艺术中寻找乐趣,得到的是精神的愉悦。在客观方面亦能得到艺术的欣赏,由感官感觉着事物之美,得到的是一种听觉、视觉和触觉的享受。儿童不论大小,都有爱好艺术的性情;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也能欣赏艺术。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当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和生理、心理成长需求,采取符合儿童要求和特点的艺术教育手段与方法,开展相应的艺术教育形式。

3结语

儿童的艺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传播一种艺术的趣味于儿童的心坎,陶冶儿童的美感,从而进一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的形成是教育的主要特长,其中艺术教育较之其他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一个受过崇高艺术熏陶的人,人格亦随之高尚。当代美学家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成完整的个性。”[7]换句话说,艺术教育绝不仅仅是激发各人的审美能力,对于人格的塑造,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它特别侧重于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久透彻、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最终趋于完美。在幼年时期就接收艺术教育的儿童,人格上的发展将会是日趋健全的,最终会走向完善自我的人生境界。

作者:李含笑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法院出版社法规编辑中心编.法律法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6.

[2]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79.

[3]美国.美国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艺术教育国家标准[S].1994:3.

[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民族出版社,1985:21.

[5]孙玉兰.幼儿艺术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0.

儿童文学论文篇(4)

小学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关键,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教会孩子们读书识字,还要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道德意识的教育,更是承担了引导小学生汲取人类文化精髓、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质的任务。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在于其基本受众是儿童,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并能被儿童认可及接受。小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更能掌握基本的汉字和语法知识,汲取充盈的语言养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这种快乐阅读、轻松阅读、自觉阅读、主动阅读,十分有利于儿童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2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儿童文学是指以3至16、17岁的儿童为阅读对象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是“两代人进行精神对话和文化传递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现世社会对民族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和文化规范的艺术整合”。(王泉根,2004:555)。因此,儿童文学教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2.1课堂阅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以儿童为本位,包含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自读课(朗读、默读、速读)、教师讲读课等方式,使用适当的技巧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孩子们的良好阅读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作品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个体就会产生‘惊讶’、‘疑问’、‘迷惑’和‘矛盾’心理,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董奇,1993:77)当学生们在阅读和讨论中,相互学习,进行反思,学生们才能形成真正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2.2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受课堂教学的约束,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小学生由于其知识结构和文化视野的限制,难以独立、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于此同时,小学生年纪较小,生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详细具体的指导,包括推荐读物、制定阅读计划、检查阅读效果等。当然,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具体特点推荐合适的书目,阅读计划的制定以及检查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推荐趣味性较强的绘本,阅读内容应浅显,篇幅不宜过长,检查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可以推荐篇幅较长、内容更加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语言敏感性,自然地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与此同时,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来丰富阅读活动,比如朗诵会、课本剧表演、亲子游戏活动等等。小学生情感丰富,会用所有的感官从外界获得乐趣、积累经验。因此,通过富有游戏精神和趣味的方法解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促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作用。

3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

3.1儿童文学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补充“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不仅如此,“从一开始,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就和对学校教育问题的探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赵静,2003:29)因此,从儿童文学的产生伊始,儿童文学就和小学语文教育相依相存,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一种补充。

3.2小学语文教育促进了儿童文学的发展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教材进行了多次改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目前,新编语文教材课文的选文中,儿童文学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也促进了儿童文学的空前繁荣。

4结论

儿童文学论文篇(5)

罗尔德•达尔儿童作品中语言方面的幽默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读者如果读到语言结构等不同寻常的文字是就会发笑。[2]所以达尔在其儿童作品中运用了很多不和谐的语言使得小读者甚至成年人都被他的幽默所折服。这些不和谐的语言在达尔作品中随处可见,它们看似不和谐,但却引人发笑同时发人深省,这就是达尔式幽默的独到之处。达尔在其儿童作品中应用的这些文字游戏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创新词创新词即新词的使用,是达尔在其儿童作品中应用的一种处理语言的幽默方式之一。简单地说,达尔在书中根据我们所熟知的词语创造出一系列的新词。这些新词的使用给人以新的视觉、听觉甚至味觉的冲击,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达尔的作品《吹梦巨人》(TheBFG)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HUMANBEANS:这个词显然是在humanbeing(人类)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因为在书中所有巨人城堡里的巨人(吹梦巨人除外)都以人类为食,包括全世界的人类,从土耳其到日本,从丹麦到中国。这些人在书中被称为humanbeans(人豆)。一方面因为beans的发音和being很像;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巨人的眼中,人类如此渺小,他们以人类为食就如同吃豆子一样轻松。这种比较兼顾了词的发音与意义两个方面,让读者觉得妙不可言。SNOZZCUMBER:作为巨人城堡里唯一不食用人类的吹梦巨人BFG,他的食物就是这个snoz-zcumber。这个词可以分为“snozz”和“cumber”两个部分。词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创作出来的,它的发音给人以一种不愉快且恶心的感觉。词的第二部分使读者很快想起了黄瓜(cucumber)这个词,所以可以推论它应该是一种瓜类。这样一来,“snozzcum-ber”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像黄瓜的蔬菜,但形象丑陋,口味令人作呕。书中的描述和插图证明了我们的想象是对的。尽管这样吹梦巨人也不苟同于那些吃人的巨人同伴们。他的一日三餐以这种蔬菜为食,可见他的心地有多么的善良。FROBSCOTTLE:这个词完全是作者原创的,没有任何依据,但根据书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吹梦巨人喝的水,是一种甜甜的、混合的、浅绿色的起泡液体,就像人类喝的汽水一样。DILLION:这是达尔在书中创造的一个表示数字的新词。他在书中这样描写吹梦巨人,说他可以做无数个梦。(BFGcanmakedillionsofdreams.)我们只知道一些表示巨大数字的词,如“million”,“billion”,“trillion”,达尔造出的这个“dillion”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它比前三个词还要大,大到数不清的程度。此外,达尔还创造出了几个巨人城堡中奇怪动物的名字,例如:SCOTH-HOPPER,WRAPRASEAL和CRUMPSCODDLE。我们只能根据词的发音和自己的感觉来想象这些人类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动物。这些看似很拗口的词不但不会使小读者心生畏惧,反而能激发他们极大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二)首音误置首音误置这个词来自于一名牛津大学的专家威廉•斯普纳。一次,他在对学生说话的时候误将“downtrain”说成了“towndrain”,不小心把这两个词的首音“d”和“t”,互换了一下。而更巧的是互换完的两个词竟然组成了一个新的词组,有它新的含义,“回去的火车”变成了“城镇的下水道”。[3]这种现象在英语中被称作首音误置。达尔在其作品《吹梦巨人》中就特意运用了这个语言现象。DAHL’SCHICKENS: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首音误置,它的原词是英国著名作家CHARLESDICKENS。吹梦巨人因为没有上过学,所以英文水平欠佳。当误把CharlesDickens说成了Dahl’schickens。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变化后的新词竟然包括了作者的名字达尔(Dahl)和一个有新的意义的词—小鸡(chickens)。这样一来,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吹梦巨人的口中变成了达尔的小鸡。这不仅在发音上显示了奇特的效果,而且意思上也诙谐幽默。

(三)变位词变位词是改变某个单词或短语的字母顺序后构成的新词或新的短语。这种语言现象在达尔的《小乌龟是怎样长成的》一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他在书中描述了一只神奇的小乌龟,它有神奇的力量,能看懂人类看不懂得语言。可能成年人会觉得这个歌谣很幼稚无聊,但孩子们却非常喜欢。而且书的题目(ESIOTROT)也选自于这个歌谣,这会使小读者们产生好奇,迫不及待地阅读下去以发现更多的奥秘。

(四)发音和语法错误在达尔儿童作品中塑造的喜剧人物或反面人物形象中,有许多存在着发音和语法错误。这是作者为了完善他们的滑稽或丑陋形象而有意为之的。这些形象的代表集中于《吹梦巨人》和《女巫》两部书中。吹梦巨人由于没有受过教育,在说话时常常犯一种可笑的错误。他每说一句话,无论句子的主语是什么,谓语一律用第三人称单数。这种蹩脚的英语听起来令孩子们发笑,同时也提醒他们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读者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很快适应吹梦巨人的这种系统性的语法错误。然而按照这个规律,偶尔他也有用对语法的时候。这时读者反而会觉得诧异可笑。幸运的是,在故事快要结束时,小女孩儿苏菲教会了吹梦巨人拼写和语法,规范了他的语言,并鼓励他阅读书籍。最终吹梦巨人在苏菲的帮助下可以说出并写出一些标准的英语了。这同时也给小读者们做出了一个好榜样。再如在达尔的另一部儿童作品《女巫》里,大女巫有一种特殊的说话方式。她的一些发音非常怪异。例如,她不会字母“w”“r”“v”“g”的正确发音。下面是书中大女巫和其他女巫的一些对话。大女巫的这些特殊的发音使她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更加丑陋和残忍。和吹梦巨人不同的是,她一直不能也不想改变这种说话方式。

二、罗尔德•达尔的幽默对儿童读者的作用

书籍对儿童读者的作用通常有两点:娱乐儿童与教育儿童。但这两点很难达到平衡。一些作者只关注书籍对儿童的教育作用,认为书籍应该帮助孩子学习知识。这样的书籍只会给儿童带来枯燥无味的体验,甚至使儿童对阅读失去兴趣。另一个极端是作者只关注书籍的娱乐效应和销售量,这种书籍只能供儿童娱乐和消磨时间。而孩子们会很快忘记书中的内容,同时也学不到任何东西。这两种极端的书籍都不是我们想要的。达尔在其书中运用的乖讹幽默使他的儿童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尔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的本领展示了一位作者的神奇力量。

(一)娱乐儿童儿童文学首先要做的是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儿童喜欢阅读。一部作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关键在于读者和作品内容的亲疏程度。儿童在阅读的时候总是喜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儿童喜欢在书中找到共鸣,找到自己的影子,实现自己的愿望。只有这样的书籍才会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达尔作品中幽默拉近了他和孩子们的距离。达尔作品的所运用的幽默都源于儿童的生活。作品中幽默的人物使用幽默的语言。这种语言的不和谐性引起了儿童的极大兴趣,使他们陶醉其中,期待在下一本书中找到同样的幽默情景。

(二)教育儿童儿童作品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给儿童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教育。通常儿童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们应该读的,另一类是他们想要读的。现实中,这两类书籍很难重合。儿童不想读他们应该读的书籍,而他们想要读的书籍又不被老师和家长认可。一本好书应该结合这两种类型,让儿童喜欢读他们应该读的书籍。达尔幽默的文学作品巧妙地结合了这两点。儿童可以轻松愉快地从他的书中学到东西。例如达尔在书中运用的文字游戏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在猜测这些文字游戏的过程中又会学到新的单词。学会单词的喜悦会激励他们学习更多的句式、语法等等,从而慢慢懂得去欣赏文字的魅力。达尔在一次采访中曾这样解释他对儿童作品的观点:“它教给儿童如何运用语言和用语言做游戏的快乐。总之,它帮助儿童学会不再恐惧书籍……如果我的书籍可以帮助儿童成为读者,我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三、结语

儿童文学论文篇(6)

新美南吉(1913~1943),本名渡边正八。于1931年出生于爱知县半田町东山86番地。他成长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家庭。南吉4岁丧母,6岁时父亲再婚,之后弟弟即出生。因与继母不和,所以8岁时,南吉到外婆家作了养子。将姓氏由渡边改为新美。外婆早年丧夫丧子,饱经生活磨难,孤独麻木,因为从外婆那里丝毫得不到关心疼爱,所以最终不出半年,南吉就跑回父亲的家。中学时代,南吉便开始投稿,展现出他在儿童文学写作上的才华。《小狐狸“贡儿”》是南吉的优秀代表作,1932年发表于日本《赤鸟》1月号,当时年仅18岁。

南吉一生创作了大量乡土气息浓重,情节感人的童话作品。他的作品富于故事性并带有民间故事风格。以朴素无华见长,语言通俗易懂,极具亲和力。故事生动神奇,趣味盎然,引人入胜。然而天妒英才,1943年南吉病殁,当时还不满30岁。他留下许多作品,收录在八卷本的《新美南吉全集》(1965)中。《小狐狸“贡儿”》是被受日本人喜爱的童话作品,1955年左右开始被日本定为国语教材,1975年以后,又在全国的小学4年级课本中被采用。《小狐狸“贡儿”》描写的是贡儿与孤儿兵十之间的故事。贡儿是一只无依无靠的小狐狸,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一天偶然在河边遇到正在打鱼的兵十,因下雨在洞里憋闷了几天的贡儿便生了恶作剧的念头,趁兵十不在,将兵十刚刚捕到的鳗鱼放跑。但有一天,贡儿去村里玩耍,偶然得知兵十母亲去世,不由心生愧意,觉得恶作剧放跑兵十为病重的母亲捕的鳗鱼实在是不该,自己应该为兵十作些什么以赎罪。于是便开始偷偷暗中帮助兵十。但遗憾的是兵十并不知情,最后却因误解用火绳枪将贡儿打死。

《小狐狸“贡儿”》是以南吉的家乡为舞台,乡土气息浓郁、意境优美。他的笔端流淌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从而使作品的真实感更强。在作品中南吉所展现给读者的是美丽平和的家园景象。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南吉的生长背景以及他对美好事物憧憬的心境。动辄就溜进农民地里将白薯刨得乱七八糟,将晒着的油菜秆放把火,或是把农民家后院挂着的辣椒薅下来的贡儿,在雨过天晴后,又跑出洞穴来。紧接着是他的恶作剧。趁兵十不在就“噌”地窜出来,将兵十捕的鱼从鱼篓中掏出,“嘭嘭”地一条条扔向张网处的下游河里。南吉生动愉快的笔触,令调皮的小狐狸活灵活现,让人可气可笑。由此也就越发令人对贡儿的“死”惋惜。过了十多天后,在开满了石蒜花的墓地,贡儿看到的是穿着一身白丧服,怀里抱着灵位牌的兵十,贡儿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他开始不断地感到内疚。内疚是人自认为做了错事或是实际上做了错事之后所唤起的一种不安、自责的情感。内疚意识一旦产生,就会出现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采取一些利他的方式才可以平衡这种心理状态。对自身行为的懊悔和追悔即自责意识,自然产生出自责行为赎罪。贡儿深感自己行为的错误,不断自责进而付诸于行动用以赎罪。赎罪行为体现了贡儿的善良和自尊。然而赎罪动机却一步步将贡儿推向死亡。兵十眼中的贡儿不过是只爱偷窃、遭人厌恶的小狐狸。贡儿每天偷偷将栗子和蘑菇送到兵十家,兵十也自然不会想到是贡儿的善良赎罪,而仅认作是神灵的恩赐。隔阂与悔恨往往互为因果。当最后一次贡儿又拿着栗子去兵十家被发现:“啊,家里跑进来一只狐狸。前一阵子偷我鳗鱼的那只贡儿又来捣乱了。”读者的美好期待随着兵十端起火绳枪扣动扳机那一刻被击得粉碎。

贡儿扑通一声倒下了。兵十跑了过去。一下子看到了堆放在门口的栗子。他吃惊地将目光落在贡儿身上:“啊,是你?是你总来送栗子给我”?贡儿闭着眼睛无力地点点头。兵十手中的火绳枪“咣当”一声掉在地上,那枪口还冒着缕缕青烟。

隔阂让贡儿付出了死的代价。南吉在作品中赋予贡儿人的思维,却从始至终没能让他说上只言片语。这种荒诞离奇的表现手法,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奇异的超越现实的世界。这种超现实的幻想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透过童话,我们又会发现这些奇异世界中透射出的现实生活的光芒,渗透着现实社会的哲理和思想情感。缺乏沟通导致隔阂的出现,人类社会自古以来都在演绎这样的悲剧。《小狐狸“贡儿”》写于战时,优美而感伤的艺术情调深深渗透其中。南吉出生于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即爆发。20世纪30年代,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全面爆发。在日本百姓看来,战争带给他们的是食物配给制、资源短缺、通货膨胀、黑市泛滥和超长时间的劳作。在那段阴暗的日子里,日本人民遭受着超过其他发动战争的民族的痛苦。他们犹如机器人一般重复着乏味的工作,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折磨。然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却不过都是为了让这场侵略战争持续下去。新美南吉并非像小林多喜二那样是位有强烈战争意识的作家,然而在那个战争给国人给邻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里,南吉多少也在他的童话世界里书写着无奈与悔恨吧。战争不是美好的事物,它带给人类的只能是悲伤与悔恨。人与人,国家与国家,因种种分歧、隔阂而付出血泪与死亡的代价,而死亡与悔恨在人类心灵的天平上却永远是两个不等值的砝码。

故事以贡儿的死而落下舞台帷幕。南吉用一管练达的笔将人类悲戚情感爆发的瞬间淋漓表现,极其自然地将童话的意蕴中心展现出来。因误杀而带来的悔恨、悲痛如同枪口冒出的缕缕青烟,散漫开去。贡儿有着与人类相类似的人格魅力。他暗中一次次帮助兵十,然而当得知自己的善意被兵十误认为是神灵的恩赐时,则甚是失落。想让兵十知道自己的善行、想得到感谢、赞赏。贡儿有着常人的渴求。但担心自己的出现会加深兵十对自己的误解的贡儿只能在暗中帮助兵十。孤独但有着善良、悲天悯人情怀的贡儿在寻求爱的同时,也在奉献着爱。对孤独存在的人与人,人与动物,爱会成为一个桥梁,使之相互沟通、相互关爱。然而人与人的沟通尚是困难,又何况生存与不同世界的人与动物。贡儿追求向往美好的情感,为“爱”付出了“死”的代价。南吉笔下塑造的童话艺术形象,血肉丰满、鲜活,作品所传达的现实象征寓意耐人寻味。南吉自幼孤独寂寞、体弱多病,家庭温暖对他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天边幸福。贡儿即是南吉的化身。南吉周遭,死多于生,悲多于喜,不幸多于幸福。正是这种特殊身世和经历,使他较常人更渴求“爱”,倾心于施爱与求爱。于是寄情于写作,抒发自幼即成的求美求善情怀,以排解内心的孤寂感,表达那种乡愁、恋母情结。在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童话世界里,他自由驰骋,凭借他超凡、离奇的想象力,怀着悲伤、乡愁与对现实的期待,塑造着求爱的童话形象。然而爱来得过于艰难,贡儿最终以“死”换来了与兵十心灵的沟通。在南吉的童话世界里,“死”换取了“爱”,在幻想世界中,“爱”定格为一种永恒。

日本这个民族对“死亡”总是有独到的见解。这也许源于“禅”文化。生死自由,有生即有死。珍惜今天,尊重现实的人生,毫无后悔地充实地生活下去,最后静谧、安详的死,无悔无憾地死,这大抵是日本人的愿望,也是禅的教导所在。日本人认为,死是生之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自古以来,人类在死亡面前战战兢兢,对死的恐惧和不安,使人类在幻想的世界里寻找灵魂与来生。人们不愿接受人从出生那刻起就慢慢走向死亡之路的消极残酷的人生定论。如果让少年儿童去思索:死了以后身体会如何?人的思想和意识会飞向哪里?死是不是意味着结束之类的问题,那不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的初衷。成年人有责任和义务告诉未成年的孩子客观积极地认识“死”。南吉用温馨的笔触,描写死亡,把死作为起点,而非终点。贡儿临终的眼中,兵十读到的不是怨恨、悲戚,而是一种道德升华的慷慨凄凉的满足。贡儿在捐献生命之际,在兵十的悔恨中也得到了人格的升华和再生。

儿童文学论文篇(7)

关键词:儿童文学 美学特征 文学创作

引言

儿童文学在文学历史中经过长期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在人类的文学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不可动摇的独特地位,国内外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和论述中基本上都提到了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童真、质朴等基本文学特征,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我国现当代文学界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作家,如冰心、叶圣陶等,他们的作品在融入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将少年儿童身心成长以及情感精神世界的需求作为文学创作的基础,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以及深厚的文学内涵,对培养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健全的道德品格起到推动作用。而从另一方面思考我们会发现:通过分析儿童文学在新时期呈现出来更深层次的美学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新时期儿童文学。

一、儿童文学涵义及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程

儿童文学也可称之为少年儿童文学,它主要是以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为阅读群体的文学种类,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少年儿童成长阶段的审美意识以及心理特征,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有益的影响。儿童文学作品产生以及存在的基本标志是其创作具有自觉性、创作目的具有明确性、作品的内容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等,而其成熟的标志体现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品格以及其主题能够与现实生活互相契合。由于未成年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程度以及思维能力和方式不尽相同,所以根据这些差异,儿童文学又可以细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以及少年文学三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儿童文学的创作手法以及表现形式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源头可追溯至晚清时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学革命,虽然是基于政治立场的启蒙革命,但从客观上促进了文学创作对儿童的关注。在此推动下,前期,出现了一大批如鲁迅、陈独秀、胡适、郭沫若等为推动儿童文学在中国产生和发展作出大量努力的作家,这个时期的儿童文学以翻译国外文学和改编古代文学作品为主,自主创作的基于儿童妇女立场上的成熟作品比较罕见。而随着的推进,冰心、茅盾、叶圣陶等优秀作家在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上均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叶圣陶的《稻草人》,被认为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此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性研究才真正成熟化和系统化,逐渐完成了由关注自我创作到关注人再到关注妇女和少年儿童的转化。

二、儿童文学在创作中的基本美学特征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向来是儿童文学研究工作中十分核心的问题,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研究者一般都是从少年儿童自身的成长特点以及精神心理特征出发,得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为童趣、纯真、质朴等论点,这些论点的提出获得了文学理论研究界的广泛认可,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思路是研究儿童文学创作的基本美学特征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最主要的。儿童文学之所以能够成就今天的地位,必然在除去具有童真、质朴等基本特点之外,还应具有更加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为了探索这种更加深刻的美学意义,我们不仅要结合上文所述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历程来看,还应该放眼世界儿童文学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中所经历的变化和发展,并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和探究。

在世界文学史出现和发展初期,儿童文学和并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农业文明时期,成人世界里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依然存在大量的不能够为儿童所接受的作品。而一直到中世纪晚期,人类开始走向工业文明,神话传说才逐渐由世界转为儿童世界独有的文学形式,这一重大转变,也促使了人类开始对儿童本位进行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发了对儿童文学的关注,进入20世纪以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从研究儿童文学在人类文学史上的发展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之所以出现并发展成熟,首先是人们需要找寻一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能够被儿童所接受的渠道来与儿童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传达人类对下一代的道德和文化期许。其次,由大人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成人世界对自身儿童时期的重新认识和回归,从中体现出儿童世界存在的现实意义,表现其特有的民族品格。再次,儿童文学的创作体现了“以善为美”的美学特征,这里应注意的是儿童文学将“善”作为基本美学意义,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以文学作品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而是人类将对“真善美”的期望寄托于儿童的一种手段,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人类对下一代的思想感情、人格品德、心灵修养等方面的传递和期望。

三、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趋向

作家周作人曾经提到,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有两种极端,一种是太过偏向于教育性,而另一种是太过偏向于艺术性。这两种发展方向上的极端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忽视了将儿童作为思考和创作本置的做法。

综合上文所述,儿童文学的文学价值在于教育和引导儿童进行认知和审美以及为儿童提供娱乐等,根本目标就是引导儿童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健康人才。一直以来,学校的教科书尤其是语文教材别注意收录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教育内容,但是由于教材篇幅的有限,往往不能包含众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儿童文学的呈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其娱乐的功能逐渐被放大,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更多的是通过漫画、影视以及网络媒体等途径,这也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方式所引起的转变。儿童文学趋向娱乐化,一方面拓宽了孩子接触儿童文学的途径,使孩子在游戏和娱乐中感受儿童文学的魅力以及获得教益,而另一方面,儿童文学图片化、影视化必然会降低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改变着儿童的审美趣味,一些优美的绘本和漫画虽然更易为现代儿童所接受,但其中难免充斥一些低俗、暴力内容,不适合儿童阅读。

针对新时期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特点和趋向,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并且将其往健康、积极的方面引导。首先,在教育方面,教材在收录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文时,应尽可能地选用一些寓教于乐、与时俱进的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儿童的阅读和欣赏文学的能力加以引导和培养;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调动学生欣赏儿童文学的热情;还应该加强课外拓展阅读等。在娱乐方面,加强对儿童文学改编影视剧的监管,在注重视觉等娱乐效果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儿童进行心灵上的启发和深层的思考。

结语

通过儿童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从最初的翻译介绍国外作品到基于本土文化进行自我创作,从最初的关注自我创作到逐渐开始关注少年儿童,这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在创作中的基本美学特征的进步与完善。我们在研究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和展望儿童文学在中国新时期发展的趋向,从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加以促进和引导。语

参考文献

[1]蔡根畅,刘玉亭.童谣的美学特征与教育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2(3).

[2]张瑞婷.曹文轩少年小说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3]余尚云.从《喜洋洋与灰太狼》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