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12:17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篇(1)

关键词 社会热点问题 高校 思政教育工作 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Perfect Fusion of Hot Social Issues and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Wei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impact of social hot issues on people's lives has been growing. College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hot social issues, which will inevitably bring some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al hot issues with the perfect fu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void adversely affecting college hot social issues and promote the use of social hot issu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serious problem. To this en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ot social issues, and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hot issu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three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hot social issues and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 hot issue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1 社会热点问题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指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在社会上发生的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与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哪一个领域内发生的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事件,都可能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鲜明的时代性,任何时代都具有相应的时代特点,社会热点问题正是基于这些时代特点而生,并相对地反映了当时的国情;(2)大众性,社会热点问题就是那些能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与问题,也因此而为人们所熟知并广泛地参与其中;(3)动态性,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更替,不同时代或者同一个时代的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人们的需求不同,人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不同,社会热点问题也就不同;(4)典型性,社会热点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就在于其能够典型地反映出社会的亟需解决的矛盾,反映人们最迫切的需要;(5)复杂性,社会热点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较多,产生的原因较多,往往由很多矛盾交织而成,因而解决方法往往也具有复合性。

2 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相融合的意义

2.1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人们也或多或少地通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升自我认识。然而,大学生们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面前,很容易被某些不客观地言论所左右,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获取有用的信息。对此,高校应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即时为学生们作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的领域广,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当然可以上升到对社会意识形态、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上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十分有利。

3 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3.1 改革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

改革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是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校应当考虑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采取引导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一直受到大众的诟病,高校通过结合社会实时热点,不仅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使其积极加入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客观解析,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热点背后的基础理论和思想。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课外时间,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相应的讨论会,或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这样,思政教育被延伸到课堂,同学们通过讨论可以有进一步的思考,毕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专家学者独到的讲解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其背后的理论思想。

3.2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所有大学生必须参加的,也有很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然而还是有不少学校的学生,只是走一下形式,当作是完成任务,而没有真正落实社会实践的任务,实现社会实践的目的。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们对社会实践不感兴趣,甚至认为社会实践本身就是没有太大作用的,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途径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同学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可以引起其对社会实践的兴趣。此外,高校在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时,应该注重社会的实践的实际效果,提倡大学生们积极参加的同时,还应强调同学们实际动手实践。同时,还应该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让同学们能够真正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

3.3 构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网络甚为重要。大学生们主要靠网络与同学、好友进行交流沟通,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网络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因此,透过网络平台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教育是一种相当有效的途径,会得到相当多大学生的青睐。一方面,网络十分便利,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查找相应的社会热点的资料,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为上课作准备。另一方面,同学们可以在网络教育平台上相互讨论,也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进行思政教育。

4 小结

大学生群体普遍对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关注,社会各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大讨论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既可能有积极的,也可能有消极的。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高校应该及时作出反应,建立一定的健全机制,妥善应对。同时,社会热点也可以为大学生们提供独立思考与观察、认识社会的机会,让大学生们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深刻理解各种社会热点背后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因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本文正是基于此,提出三种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途径,然而,要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除了这三种途径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机制,留待日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2(15).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篇(2)

一、易考的热点问题须与当前的理论热点密切相关。

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公务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应试者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远大的理想、服务的意识、求实的作风等,必须对当前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具有深刻的理解,必须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必须深刻把握当前的理论热点。毋庸置疑,对政治理论不重视的应试者,难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申论考试首先是对应试者政治理论素质的考察。2014年国考申论以目前中国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产业问题,即农业中的粮食问题和工业产业升级转型问题为主题进行命题,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察的是“怒江水电开发”,主要考察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观点,也是围绕科学发展观来命题。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察的是“土地问题”,主要考察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点……这都紧扣科学发展观等基本国策和理论热点。在2014年各地的公务员考试中,山东省考察的是问题;北京市考察应试者对国民素质、公民道德与国家软实力知识点的理解;浙江省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谈浙江经济发展如何走出困境;江西省以返乡农民工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受困等为话题,考察在转“危”为“机”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2014年,湖南省和云南省考察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广东省是社会救助问题;山东省是社会感恩意识匮乏问题;天津市是公共安全问题……2014年,广东考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问题;重庆考察的是食品安全方面的话题;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海市是公务员精神和价值取向问题;河南省是“洋垃圾”问题;江西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通过后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这些热点问题都是围绕科学发展观展开的,都紧扣重大理论热点。事实充分证明,以理论热点为背景,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以国家政策为指导,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命题已成为命题趋势。这一思路将继续指导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命题工作。

那么当前最大的理论热点是什么?是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社会救助?新医改方案?家电下乡?农民工返乡?能源危机?食品药品安全?……所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命题的热点,但必须强调的是,一定要深挖热点问题的理论依据,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一定要结合理论来进行分析。

二、易考的热点问题须是中观层面的问题,往往采取宏观引领,中观立意,微观切入的考察办法。

我们研判发现,宏观引领,中观考察,微观切入是近年来申论命题的一大思路。公务员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优秀人才,申论测试只是考察和测评人才素质的手段。由于国家行政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参与其中,为此,公务员队伍必须囊括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精英。由于应试者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从文史哲到数理化,并没有一定之规。申论考试命题者必须考虑应试者相差较大的专业素养,不会设置过于宏观或微观的考题。过于宏观,容易使应试者夸夸其谈,空喊口号,无法拉开档次,不容易找到切入点,只能在表面上做文章,看起来四平八稳,实际上无法体现应试者的真实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不能达到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过于微观,选拔到的人才可能只是某个领域的优秀者,其他专业的精英有可能成为“漏网之鱼”,这样将使得公务员考试既有失公平,又无法实现广纳贤才的初衷。为此,“申论”题目定是“中观”的,出题者往往选择兼具广泛性、现实性、紧迫性的热点问题,将应试者的视野锁定在统揽全局的角度上,思考空间置放在广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下,跳出一件简单的具体事件或一个单纯的具体问题的牢笼,以期解决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观层面问题”。

宏观引领,中观考察,微观切入是近年来申论命题的一大思路。应试者在申论应试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宏观的政策,宏观的政策是管总的,比如教育乱收费,收入分配,社会安定,医疗费用等问题,这些都会涉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党中央、国务院具体的方针政策。脱离了国家的宏观政策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容易离题万里,无的放矢,其结果必定是“败走麦城”;另一方面容易浅尝辄止,没有深度,也难获命题人的青睐。应试者不能脱离微观分析,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说,应试者必须用宏观政策,分析中观问题,解决诸多具体的微观问题,将三者有机结合。

三、易考的热点问题涉及的面一定较广,须以点带面。

申论考试往往以某一中观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考察实际问题。申论试题不可能把所有的热点问题或者相关的理论知识都包括进去,它只能选取代表性强的,同时也能够反映较为广阔社会背景的问题为切入点来命题,这样一来既能够考察应试者的真实水平,也能够满足考试条件的限制。易考的热点问题,倾向于能够体现宏观性、突出现实性、体现操作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应试者关注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具体事件,解决的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具体问题,而是着眼于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性质、根源和影响。比如,2014年,山东省通过“重庆出租车罢运”、“瓮安事件”、“玉湖水利”等考察如何应对问题;北京市通过新加坡、韩国、美国等提升文明意识,强化文明行为的做法和杭州市红领巾岗哨做法,考察应试者对国民素质、公民道德与国家软实力知识点的理解;浙江省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谈浙江经济发展如何走出困境;江西省以返乡农民工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受困等为话题,考察在转“危”为“机”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再比如,2014年,广东省公务员申论试题,以在农村盛行为材料,考察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江苏省公务员申论试题,通过农村农民、城市居民、受灾群众、外来务工人员、退役运动员、贫困大学生和流浪乞讨人员等多个社会群体的社会救助切入社会保障、社会公平问题。2014年浙江公务员申论试题,通过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切入社会公平问题;山东公务员申论试题,通过证人作证制度、见义勇为保护制度切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

四、易考的热点问题须较为中性,没有太多争议,不涉及敏感问题。

申论考试不会直接考察敏感而有争议的事件,而通常会对事件所延伸出的社会问题进行考察。申论考试不是单纯地为考试而考试,也不仅仅是为了要某个问题的结论而考试,它试图通过以考题的形式,通过审阅应试者的答案,了解应试者的思维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应试者是否能够尽职尽责依法行政。因此,考题往往是大家在社会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而且有较为明确的答案。而争议太大的问题,整个社会还处于对它的观察思考的阶段,换句话说,大家的认识还处于模糊期,应试者本人也极有可能对该问题具有偏激的认识,从而无法反映他的真实素质和能力。另外,申论考试的试卷也是需要专人去批阅的,如果考题争议太大,阅卷人和应试者如果持有针锋相对的观点,阅卷人很可能有失客观,倾向于否定应试者的最终结论,而忽略他分析论证的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年度发生的过于敏感的问题,争议较大的问题,没有结论的问题,一般不会涉及,这是申论考试命题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并不是事件一直没有争议过,有争议多是过去的争议,而且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以2014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为例,试题围绕怒江开发探讨人与自然的问题,其背景资料是怒江于2014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8月,国家发改委通过了在怒江中下游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方案。汪永晨和其他环保人士展开了反对建坝的“怒江保卫战”。2014年9月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召开的怒江项目听证会上,来自动物学、植物学、地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的30多位学者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同时,越来越多的关心怒江命运的民众的声音也加入到对怒江大坝的争议中来。2014年2月18日,总理作出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怒江建坝工程被搁置。2014年水电专家对《提请依法公示怒江水电环评报告》公开信予以澄清。这一问题,在经过充分讨论后,双方观点已经定型,国家也有了明确的政策,而且延伸出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故而能在2014年成为命题点。

但是,并不是年度焦点问题就不会成为命题点,只要不是敏感、争议、没有结论的三位一体的话题就有可能成为命题点。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真题,就是以“重庆出租车罢运”、“瓮安事件”、“玉湖水利”等社会舆论热点话题考察如何处理,对于这些问题,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基层政府,都是高度重视的,国家的政策也是很明确的,不属于争议较大或没有结论的问题,只是由于地方政府处事不当而引发而已。应试者在备考过程中不可忽视食品药品安全、拆迁、农民工返乡、家电下乡、扩大内需等年度焦点问题。

五、易考的热点问题须是社会上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但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篇(3)

【关键词】 社会热点;高校思政教育;应用价值;策略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时间也更为迅捷。在获取的各种信息中,社会热点问题尤其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知识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往往高于一般群体。但由于其尚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醒,因此有必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剖析和引导。

社会热点是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普遍关注的事件或现象。社会热点不仅反映社会时期的关注焦点,还能说明很多政治、社会、经济、艺术、文化等问题,所以社会热点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是帮助人创建既定思维体系、思想模式的关键。[1]充分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出现的契机,探寻其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开辟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的途径,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提高其政治敏感性,也有助于改革思政教育形式,将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落到实处.这也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益尝试.

一、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1、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把握学生思想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当融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策略相比较而言,它将会更加容易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因为在整个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学质量的好坏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而准确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将更加有助于思想教学课程和方案的制定,从而建立一套更加适合这一时期我们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体系。在当前互联网信息化教育时代,如果通过校园网络或者局域信息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这样将会更加增进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度,而社会热点问题就可以充当这样一个“跳板”、“桥梁”,在课堂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通过互联网络,表达出自己对该热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相对全面的展现出了学生的思想情感。

2、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推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最近几年来,尽管国家教育部门一再强调提倡高校教育也注重实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高校在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着传统的理论教育方式为主,严重缺乏社会实践性。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最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和运用所学知识,但是目前的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这一块的建设还相当不足。因此,基于这种情况,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在很大程度上刚好可以弥补这一体系上的缺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途径。不仅如此,在思政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了解、关注与探讨,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解读,可以起到强化理论知识的效果,并且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地去认识社会、关心社会,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这对于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二、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准确选择社会热点

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以及运用原则,前文中已经给出了一定认识,总之,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就是大学生审视社会与思考人生的一个开端点。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不是各院系专业学生的主课程,但对于学生大学学习生涯以及未来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教师应该结合着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选取学生普遍关心、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来切入。在这里简单举个例子,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一章节是关于爱国教育的,老师可以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我们应当怎样去爱国”,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可能很多学生对“爱国”这一话题并不太敏感,还有很多学生认为“爱国”已经过时。但是现在,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新闻、视频、图片来展示,比如问题,通过一些历史性资料、珍贵视频,以及当下世界局势,这样可以顿时激发出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之后再疏导着学生如何去爱国,如何才算正确表达自己的爱国思想,包括盲目爱国和理国等,最终将对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践行理论知识的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组织社会热点的讨论

在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包括政治、文化在内,均呈现为多元化发展态势,给国内年轻人的思想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价值观体系正在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容易遇到腐朽思想的危害。基于这一点,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组织课堂教学,当然,从中也看到了好的一面,这也正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观点多样。换言之,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虽然不够稳定,但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老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焕发出学生的课堂热情。首先可以分组讨论,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互动交流,达成一致观点,再推选出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发表本组观点,这样既可以共享各组的研习成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控能力。此外也可以采取话题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双向特征的讨论,结合着课程教材知识,理性地去看待、正视热点问题,把握规律,回归本题,举一反三。

3、借助于互联网信息与多媒体技术,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及时把握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为了更好的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可以在课前、课下通过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老师通过QQ、微信、微博、E-mail等新媒体形式深入到学生其中,与学生加强这种沟通交流的途径,进一步深化师生关系。如此一来,更加有助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需求,以及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而才能更有层次性、策略性地去制定教学方案,将社会热点巧妙地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当中,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热点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积极拓宽社会热点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途径,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玮.浅谈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完美融合[J].科教导刊,2014.9.98-98.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篇(4)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101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如潮涌般涤荡着站在思想前沿的高校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一定时期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的集中反映,其存在与发展不但能够体现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现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众的利益需求[1]。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多为“90 后”,他们满腔热忱,有时候却也彷徨游移。社会问题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1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对高校论坛内容的统计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通过媒体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发展状况,关注的问题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诚信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就业问题、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反腐败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房价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比如:老人倒了扶不扶,雷洋死亡事件等都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2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负效应的原因分析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冲击、互相影响。其次,我国当前所处的特殊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到一个关键的时期,出现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再次,新生的各种社会利益团体、利益关系的多样性与冲突。最后,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人权意识也得到了提高,人们表达自己主张的途径随着新媒体发展不断拓宽,这从另一方面导致大量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

22新媒体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碎片化”的深刻影响

通过对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调查发现,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途径主要集中在“浏览网站”“手机资讯”“网络电视”等新媒介,而通过“读报刊”“听广播”等传统途径的学生非常少。这表明网络等新媒体已经走进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动向[2]。然而,网络媒介推出的大量都是“碎片信息”,长此以往也造成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碎片化”,其结果就是对社会问题认识的浅显化和间断化。而且随着网络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盛行,大学生的视野也从现实逐步转向了虚拟的世界,其思想观念和思维极易在现实与虚拟的对立中产生扭曲和困惑,从而丧失对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

23个人综合素质的缺失

受社会环境、功利性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忽视综合素质发展。他们认为社会道德修养和国家安全教育只是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学习中的“调味品”,而与个体的成长和成才没有必然的联系。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受到社会上利益的驱使,产生了严重的拜金主义。在他们的认知里,自我利益最大,只要是对自己有益的事情,甚至就算与道德与法律相悖也无妨。

3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对策及措施

高校作为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中出现的问题、特点及主客观原因,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将社会热点问题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能偏离教育主题,而是要强化教育主题。并通过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专题讲座,党员学习日,班级团日活动,学生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等途径,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十精神,学主席系列讲话精神,帮助学生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强化大学生辩证看待各类热点问题,使之能够较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方针,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同党中央和政府保持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这是应对社会热点问题影响的思想根本。

32将社会热点问题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

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教育须选准时机具有针对性。时机会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由于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能够在大学生最为关注的时间及时搞好教育引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的工作重点,以分析社会热点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加强政治观、形势观教育,帮助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看准问题的本质。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33将社会热点问题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深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调查研究,这些要比教师讲授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更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高校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参与意识,鼓励大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让他们走进社会、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通过权威部门正确的渠道,寻找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利益关系及矛盾根源,瞄准矛盾焦点及时进行疏导分流,独立思考,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34将社会热点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

当社会热点问题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叠加在一起出现时,解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问题就成为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时刻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实现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与调适。

35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途径如QQ、微博、微信平台、网站论坛BBS、网络录像视频、教师邮件、在线留言、师生讨论专栏等方式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还可以通过深入课堂、走访学生宿舍、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筛选出学生关注较多的、影响较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可利用各种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不同渠道的社会热点的教育引导。

参考文献: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必要性

引言

社会问题是指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影响社会成员的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当今社会是信息极为发达的社会,大学生通过的方式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了解,但是由于社会阅历浅、信息渠道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不够,严重影响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1.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1.1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以体现其时代性。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加紧时代的步伐,通过指导学生调查、研究、解释社会热点问题,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性[1]。

1.2丰富教学内容

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社会热点问题丰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需要以联系实际、联系改革开放、联系社会主义建设为教学理论,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主要教学思想,以指导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要做到这几点就需要教师通过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合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利用热点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2.1在课堂期间导入社会热点

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导致给很多学生对热点问题不感兴趣,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不关心政治,不理会国家大事。在思想政治课程期间通过让学生自主导入社会热点,开展社会热点讨论,生活实际问题分析,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加以引导,如此一来既能够有效解答学生的疑问,又能加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2]。教师将国内外时事热点的讲述,然后由学生挑选几件时事,让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分析讲解,这种方法有效体现了思想政治的理论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通过教学的知识进行时事分析。不过,教师在选择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时,应该注意与内容与教学的结合,避免内容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况发生[3]。

例如,某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上加了一个新的活动,“课前时事播报”,大致就是让班级成员按照班长手中花名册的顺序进行演讲,每一节课前由一名同学上台用PPT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和阐述三天以来国内外时事热点,然后挑选一件时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讲评。在演讲过程中,如果发现遗漏、错误的观点,由学生自行提出予以纠正,最后教师做简要评论。PPT的制作质量直接关系本学期的成绩考核,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项考核指标,供教师参考。

2.2参加社会实践,延伸教学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范围很广,其主要形式有专业学习、社会调查、学习参观、志愿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就是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此外,就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4]。从某些方面而言,只是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是不够的,我国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是缺乏实践经验的,导致很多学生都是缺乏外国学生那种“大胆”,让那些性格腼腆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尽可能增加实践的种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实践活动。但是无论那种形式,都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确保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

例如,某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针对“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的标准”这一情况作为社会实践调查,教师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将班级80个学生分为20组,每组4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考调查指南,对社会中用人执行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对单位进行采访、分析,撰写报告。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经历中得到经验,用调查的数据分析反映“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的情况”,在社会调查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学会维权的手段,学会处理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劳资纠纷。

3.结语

综上所述,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实践,以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知识的运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虹,仇艳艳.“概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关注的疑难热点问题分析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08):180-184.

[2]王继全,陆树程.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几个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05):258-259.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篇(6)

关键词:网络热点;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249-03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1]。大学生作为引领新文化、新科技潮流的群体,对于网络的使用更是普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使大学生获得知识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交流更便捷,让学生能够摆脱课堂教学的束缚和局限,更主动地获得知识,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网络的普及又带来一定的问题,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激情但又容易受外界影响,对于各类信息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还不够,面对网络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和全新的信息获取模式,思想观念上很容易受到影响,同时网络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很容易让大学生深陷其中,造成人际关系的隔离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从而引发各种情感上、人际交往上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通过教育提升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才不至于在网络中迷失自己[2]。本文以网络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获取的数据来分析研究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

一、网络热点的界定和形成原因

(一)网络热点问题的定义及其特征[3-4]

网络热点作为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和其他许多概念的定义一样,其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网络热点问题是指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并能引起较多的网民共同参与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传播和评论,最终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问题。网络热点问题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并主要通过网络论坛、新闻、评论、电子邮件、博客、微信、易信等方式进行传播。网络热点问题反映的是网民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的矛盾关系,是网民流露出来的态度,而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矛盾、突发事件、恶意煽动、个人情绪等最为常见的因变事项是网络热点的生产基础。网络热点主要具有如下四个典型特征:

1.群体性。该特征是网络热点的最显著的特征。网络热点的群体性是指特定群体或者不特定多数人规模性聚集在某一网络事件上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判断这一特征的表现是对热点问题的点击率和跟帖率,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的群体性往往是引起社会中的催化剂。

2.时效性。时效性是指当前或者最近发生的重要事件,这也是新闻的特征,也是热点信息的基本要求。如果发生在过去很久以前的事情就不是网络热点。

3.简洁性。网络热点所包含的信息通常以简短的词语或者短语可以高度概括,通过这样的词语或者短语就可以读出其中蕴含的重要信息,该类词语也就直接反映出某一事件或者某一类事件,如“我爸是李刚”“房叔”“表哥”等等。

4.承载的信息量大。词语简短的语句却可以放射出巨大的信息。如“周大老虎”,整个词语就四个字,但是折射出来的信息很多,当下还有很多“老虎”和“苍蝇”还没有揪出来,也从侧面表明中国反腐败斗争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网络热点问题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世界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网络热点问题也是的。由于引发舆论热点的问题或事件本身及其变化发展,以及网民情绪等因素的影响,网络舆论在与现实产生互动的过程中,会以不同方式经历形成、高潮、波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5]。

1.关于网络热点问题的形成。网络热点问题的形成,总是源于人们生活中有些事情或者问题的发生,即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经过媒体或网络的曝光,受到网民的关注和讨论,同时借助网络等媒体迅速传播开来。

2.关于网络热点问题的持续高涨。随着网络的传播,表达出不同的意见和想法的网民增加,导致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影响范围越来越广,进而演变成网络热点问题。这种高涨的态势根据热点问题受关注的广泛度和官方的舆论策略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

3.关于网络热点问题的起伏变化。网络热点问题的发展变化过程不总是按照线性关系的升降,大多数的情况下,呈现的是波浪式的发展轨迹。即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其他因素的介入而暂时沉寂或者停滞,但是在适当时候,也会出现新的高潮。这样的波动过程,伴随着网络热点传播过程而存在。

4.关于网络热点问题的终结[6]。网络热点问题持续一段时间后,出现新的事件或者发生性质更为恶劣或更能吸引网民的网络事件,大多网民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件上,原先的网络热点问题则慢慢脱离网民的视线而最终沉寂下来。当然,这种沉寂也不是永久性的,如果有新的诱导性事件的发生,很有可能被网民旧事重提,再次成为网络热点,直到事件最终解决为止。

二、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为了探讨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我们在研究中抽取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部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年龄区间为17岁到30岁,其中男生占52.8%,女生占47.2%。发放调研问卷1 000份,回收问卷中的有效问卷857份,回收率85.7%;从学生的学历层次来看,硕士研究生5%、本科生63.1%、专科生31.9%。

(二)研究方法

在调研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题为“网络热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问卷主要是由单选题、多选题两种题型,主要内容涵盖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大学生关注或者参与讨论网络热点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大学生对网络热点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如何、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着怎样的影响;另外,根据研究的需要,走访了部分大学生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师和学者,了解大学生平时对网络热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听取了教师和学者对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征求了应对负面影响的对策和办法[7]。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影响的范围。从问卷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看,92.2%的同学在上网时会关注网络热点信息,45.6%的学生会参与网络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者跟帖,20%的学生会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主动发起讨论,并和周围同学交流,跟踪热点问题的发展动态;进一步的调查显示,87.1%的同学关注网络热点问题主要是为了了解社会动态、增加见闻;只有2.6%的同学从来也不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由此说明,大多数同学还是比较愿意通过对网络了解和关注网络热点问题,通过对网络热点问题的了解增长知识、扩展视野。总之,网络热点问题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范围比较广泛。

2.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深度。从问卷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看,65.3%的大学生知道大部分的网络热点问题,并认为自己了解得比较深入;35.9%的同学熟知当下的网络热点问题,同时可以清楚地分析其来龙去脉,只有不足5%的一小部分的同学愿意积极参与网络热点问题并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的进展直至沉寂。对于“大学生是否会深入思考并探究网络热点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及社会表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2.5%的学生会经常思考,有着自己的看法,60%的学生表示仅浏览而已,只有少数典型性、引起重大影响的严重事件则引起思考;另外的7.5%则表示仅为娱乐消遣而已。既不会思考其深层次的原因,也不会关心事件的进展,仅仅停留在知晓的层面上。总之,大学生对网络热点问题的理解大都是粗浅模糊的,通过网络了解一些网络热点问题,只是停留在表层上,并未真正深入探究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即使是发表一些看法也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经验和兴趣,随大流发表看法[3]。

3.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正面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把它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加以实施。网络热点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由于负面消息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网络热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显得更为深刻[4]。

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扩大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关注国情、民情、社情;当代大学生比较关心国家、社会大事件,并经常就此独立自主地表达自己对政治、经济、外交等国家大事的观点。网络正好为大学生提供新的平台和手段,成为大学生表达意见和想法的场所,提高了大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

其次,在关注网络热点问题并在同学之间讨论时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道德观念的形成。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大都根据自己的意愿对网络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热点问题的过程中甄别善恶和美丑。

再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增加了具体鲜活的案例,拉近了学校教育和社会课堂之间的距离,大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在走访的过程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老师认为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正面作用。网络热点问题为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增加了许多直接的素材,使得粗糙难说的课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最后,网络线上的互动有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爱国意识的增强,进而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如网络监督、网络反腐、网络问政等初见成果[4]。例如在问卷中,有68%的学生对“事件”清楚,有26%的学生表示愿意进一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思考该事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4.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直接冲击大学生的“三观”。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同学都是心怀正义、充满激情的热血青年,但是社会阅历少、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思想认识水平还有较大的局限性。网络热点话题大都是负面教材,反映了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大学生很容易感情用事,容易在群体喧哗的兴奋中忘记理性地约束自己,而是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价值判断引发偏激、辱骂甚至极端的言论,进而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斜。如大学生深度交谈,只要涉及官、富、特权、腐败、官二代、富二代等话题时,大学生普遍地表示出憎恶的态度,然而积极追求做官求富作为最高目标的也不在少数。网络热点问题引发的个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灵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挑战[8]。

第二,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的影响。网络技术大发展和网络热点问题的讨论和传播,其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干扰混淆了大学生的视听和认知能力,致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依然存在质疑,对资本主义的民主人权保持向往。思想活跃、接受中西方教育的大学生容易发出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形成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思潮蔓延的趋势。部分网络热点问题易于被西方利用、炒作,干扰着我国正常的网络秩序,大学生对政治话题事件感兴趣的比较多,容易被这类事件吸引而认同。如部分学生不理解香港占中事件的错误之处[9]。

第三,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10]。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异常复杂的大背景下,不良的网络热点不仅冲击了大学生对自己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也给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带来巨大的考验。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中随意发泄,为了取得一时心理的平衡。由此,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上的不信任,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障碍,进而不利于社会和谐和发展。

第四,网络热点问题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问题。网民的情绪化导致网络仇恨、网络暴力、网络犯罪频频出现。根据心理学原理,如果大学生这种不满非理性因素不能化解或找不到代偿机制而是由线上转为线下,现实社会压力就会不断增大,造成社会结构脆弱和不稳定性[4]。

三、启示与对策

网络化已经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及大学生也无可避免会深受影响,这是无法逆转的。网络热点话题确实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无法回避,更不能因此而对网络全盘否定、一味禁止大学生此类行为。所以如何减弱或者消除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如何利用好网络成为当务之急[7]。对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体系

在信息社会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和研究网络热点问题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培养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而不是沉迷其中,不能用强硬的手法予以制止,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招致学生的逆反情绪。使学生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认识到沉溺网络的危害,才可能从源头上控制网络的消极作用。注重平时的教育,利用多项抓手,在日常的交往和具体事务处理过程中引导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培养大学生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攻坚阶段,也是社会矛盾集中时期。当前,经济上贫富差距加大、政治上落马高官不断、官二代富二代的飞扬跋扈,政府政务信息透明度不够,外界别有用心的雇佣水军侵袭思想阵地,造成大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容易情绪化、急躁化,进而悲观失望、厌世疾俗。我们要不断地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弘扬科学的精神、积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三)将网络热点问题融入到政治课程教学体系中

网络热点问题是很好的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素材。以网络热点问题为话题,开展专门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利用班会课、座谈会、辩论赛、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将网络热点问题变成现实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增进交流和增强凝聚力,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学生[11]。

(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及网络舆情管理

大学生求知、求乐的想法很强、活动能力大,不甘寂寞,网络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空间,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大学生容易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言语和行为。所以对学生的上网环境,需要加强监管。进一步利用好网络平台,加强信息及与学生的互动。目前已较成熟的且使用状况良好的,如微博、飞信、QQ群、微信等,也要加强监督,并分层管理。希望这些平台能真正成为为学生服务的工具,同时杜绝一些网络上不实信息的和传播。学校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校园网络使用规范,如《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等规章制度,并积极贯彻实施,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言行,为高校和谐网络环境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针对网络空间这一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制定完善的网上管理规定,如网络语言使用规范、网络信息规范、网上信息的审查和监管规则等[12]。

参考文献:

[1]冯祥付.浅谈网络发展的未来与困惑[J].金山,2013(3).

[2]曲春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0.

[3]马国富,王云震,王思琦,安晓棒.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信息,2011(30).

[4]肖岳峰,李祖塔.网络热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J].高教论坛,2011(8).

[5]王德刚.在网络载体上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6]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

[7]刘冰洁,考书健.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4).

[8]孟慧,胡浪.对大学生拜金主义现象的分析与探讨[J].课外阅读:中旬刊,2011(10).

[9]韩小香,吴子艳.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的危机与重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

[10]新华网.社会心态首次写入五年规划引发热议[EB/OL].(2011-03-05)[2014-09-21].http://.com/loc

al/2011-03/05/c_1211527141htm.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篇(7)

关键词:基层官兵;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同时,正如十报告所说,也“必须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多发。” 这些难题和困惑在“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 的作用下,极易产生各种社会热点问题。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发展,社会热点问题常迅速在军营中传播,引起基层官兵广泛热议。部分官兵把支流当主流,消极悲观情绪滋生;部分官兵美丑不辨,价值观有所偏移;部分官兵不考虑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等差异,一厢情愿的拿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的情况作比较,政治认同有所降低……凡此种种,均属认知上的误区,若不及时消除,短期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长期势必影响基层部队纯洁巩固。

一、基层部队在对官兵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基层部队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中也存在着许多矛盾,需要全面分析找准矛盾,为积极寻找方法解决矛盾创造条件。一是教育者权威弱化。课堂内外不一致,部分教育者课堂上慷慨激昂,课堂外却牢骚满腹;举止言行不一致,道理讲的很好,干部战士周围的环境依然如故,教育也就谈不上什么信誉了;想当然空许愿,部分教育者为了增强官兵信心,在开展教育引导时想当然,许下承诺,结果放了“空炮”。二是教育引导慢半拍。有的单位在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后,往往等着上级发通知、发提纲才搞教育,使教育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和官兵的思想变化。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后,基层官兵议论纷纷,在官兵已经形成了基本看法之后才进行教育引导,则官兵先入为主的已有观念难转变,教育引导效果不佳。三是回避矛盾与问题。报喜不报忧,只讲那些对官兵有积极影响的社会热点问题,对于涉及敏感问题、把握不准或是对基层官兵有消极影响的社会热点问题则是视而不见、见而不讲;大话空话套话,在教育引导时一厢情愿的按照老套路,命令式的告知官兵需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回避问题本身,基层官兵感觉索然无味,反而激起了找寻事情真相的浓厚兴趣,进而易为网络上的偏激言论所误导。四是方法手段不灵活。营连在开展社会热点问题教育时,还没有走出“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对于高新传媒用的少,不能满足基层官兵尤其是90后官兵的需求,抑制了官兵的主观能动性,使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官兵兴趣不大。

二、加强基层部队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的对策思考

一是提高教育者能力素质,强化教育者理性权威。教育者的能力素质直决定着教育引导的末端落实,必须下力培养提高。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和党史军史的学习,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完善学习制度。二是规范言行举止。搞教育,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教育者特别是教导员和指导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形象大使,是纪律原则的执行官,朝夕与兵相处,其言行对官兵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增强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实效的有力保证。三是提高说理能力。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道理难讲,讲深了战士听不懂,讲浅了又怕说不明。要理论联系实际,把讲大道理和讲小道理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的阐明道理,让战士信服。

二是充分准备快速反应,把握第一时间引导。

三是统筹协调快速反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多手准备、随时应对的观念;改进方式方法,合理分工形成合力、深入一线跟进指导;提高理性分析能力,面对错综复杂局面能够迅速明辨是非,提高信息运用能力,面对网络复杂环境能够及时做出反应。

三、不回避问题,坚持全面客观引导

社会生活的光明面是主流,但问题和阴暗面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是要敢于正视,为官兵打开思想交锋之门。网络时代,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各种言论如流水般无孔不入,早已于不知不觉间沿着广泛的信息渠道渗透至军营的各个角落,要正确面对、深入分析、摆上课堂、引导讨论,在思辨中明理,传播正能量。二是深刻剖析,为官兵点燃引领思想明灯。要结合具体社会热点问题,针砭时弊及时析;认清事件的本质,由表及里深入析;抓住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归纳概括系统析。三是因势利导,为官兵构筑主流思想堡垒。要引导官兵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盘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基层官兵的主观能动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