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节能与环保论文

节能与环保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9:00

节能与环保论文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1)

关键词:废旧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理念

中图分类号:X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目前,我国现代化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导致废弃物数量的增多。然而填埋和焚烧这种减少废弃物数量的传统办法,已经不能为我们所接受,因为其浪费土地资源,污染周边环境。我们需要一种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一种,已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生活中。

一、废旧物循环利用的优点

(一)废旧物品循环利用有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0世纪末,我国政府就已经确定在新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正是遵循了循环经济的宗旨,使得自然资源形成循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节约资源。循环经济是一种创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它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突降。

(二)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有助于解决我国的资源约束矛盾

现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使得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现出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资源对外依赖加大。因此,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降低经济增长使得资源供给压力的加大,必须坚定不移的发展循环经济,倡导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使得资源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

(三)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有助于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就即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但是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和建设的投入不足,导致了现如今生态环境的恶化。当今我国所面临的环境恶化形式十分严峻,因此遏制环境恶化刻不容缓。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可以从源头上使得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环境污染,使得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同样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现如今,我国出口产品仍旧存在初级产品和原材料所占较高比例的问题。而生产成本过高的原因是资源消耗量大,浪费高,但是利用率却很低。从而节能环保,资源利用低是我们首先突破的问题。然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废旧物的循环利用,可以在节能环保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减少降低生产成本。

二、节能环保理念应倡导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

节能环保就是倡导节约现有能源消耗量,提倡环保型新能源开发,造福社会。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可以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而节能环保是维护生态环境的永恒主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七大战略的重中之重,在规划中强调,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节能环保需要深化循环经济特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支持回收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污染治理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废弃机电设备、汽车、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等可循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同时以伴生矿产资源回收利用、尾矿稀有金属分选和回收、大宗固体废物大掺量高附加值利用为重点,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鼓励产业集聚,形成以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发展格局。以铁矿、铜矿、金矿、钒矿、铅锌矿、钨矿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推进建筑废物和道路沥青再生利用。

三、节能环保理念的实施

(一)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应该适时的修正现行法规,将人口、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纳入节能环保的理论体系,构建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完全意义,且有实践指导的完整的节能环保理论体系。

(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环保发展模式

尽管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发展,但是我国不能照搬外国的成功经验,应该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加大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在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过程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循环消费、废弃物品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中综合考虑循环经济的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三)技术是节能环保理念的支撑

节能环保理念的实施需要理论、政策、制度、技术共同作用。没有技术的有力支撑是我国节能环保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节能技术是指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节约能源。具体来讲,就是根据使用能源的情况,分析能源的消耗情况,找出能源浪费的节能空间,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能源浪费,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提高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节能技术,是我国节能环保理念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结论

本文以节能环保理念为指导,选择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主要倡导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在综述废旧物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理念的集合中,简要对节能环保理论的实施做了进一步研究,设计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节能环保的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李云燕.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

[3]诸大建.循环经济理论与全面小康社会[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梁晶,吕子文,方海兰.园林绿色废弃物堆肥处理的国外现状与我国的出路[J].中国园林,2009(1).

[5]王晓英.循环经济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

作者简介:黄 虹(1986-),女,汉族,浙江金华人,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英语文学学士,助教,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2)

经过多年的建设,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一套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完善该平台的功能,充分利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平台的作用,是实现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最可靠途径。

(1)实验与研究基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有环境生物技术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环境毒理学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固废物实验平台、水处理实验室、大气控制实验室、膜技术实验室等。实验室为学生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和创新实验提供良好的平台。

(2)实践教学基地: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持有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废水甲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格证书等。作为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实战平台。

(3)产学研基地:杭州博世华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已成功开发多项废水和废气治理技术、固废物处置技术。通过产学研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科研力量与企业的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

(4)校外实习基地:学院与杭州市多家环保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杭州九溪水厂、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等作为学院校外实习基地,提供了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

2认真实践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验、环境影响评价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将这些具体环节进行有机衔接并有序地认真实施,是实现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1)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即将开始学习本专业理论课程之前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其他各实习环节的基础。环境科学专业在第一学期安排了20个学时的认知实习,通过认知实习,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对课程基础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巩固,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环境科学实践课程的设置过程别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拓展、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报告的总结和分析,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3)课程设计:设置了3周的环境科学专题课程设计环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的知识,通过必要的参考资料的查阅和整理,去解决环境科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4)毕业实习:在大四第一学期学完全部专业课后,组织学生分别到各环保公司、各生产现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思想认识。

(5)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设置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四年学习基础和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应用。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效果显著,包括文献的调研总结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学术论文的演讲能力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6)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2008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暑期进行了“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以及环境人才需求特点分析”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开展主题班会,增加了同学对专业的了解,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了学习兴趣。

(7)开放性实验、创新实验:开放性实验、创新实验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生专业介绍时也介绍学院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与专业老师接触,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实验,也可以跟专业老师共同探讨,选定题目,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教学环境。

(8)其它:在教学体系培养中,专业教师也结合课外科技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的衔接

实践教学的构建和有效实施,依赖于对实践教学改革内涵的正确理解、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实践课程的准确设置、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专业特色的显现。要真正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必须紧密结合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反过来理论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安排上,学生认知实习、课程实验、社会实践等各实践环节由理论授课教师和专业教师指导,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真正结合。

4结语

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导致了对环境科学人才的很大需求,这种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是潜在巨大的。但在实际环保工作中也暴露出了我国高等环境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诸如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能力较弱,社会适应性较差,就业渠道单一等[4]。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旨在探索一种适合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途径的模式,配合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参加专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的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探索过程中,应坚持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效。

(1)针对性原则: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分析学生未来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确定实践教学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的技能培养方案。

(2)实用性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从实际、实用、实践的角度出发,建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3)

关键词: 环网保护; Wrapping; 标签本地化; 分组传送网

中图分类号: TN71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03?0001?0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mproved ring protection mechanism

HONG Jing?cen1, TIAN Geng2

(1. Wu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Wuhan 430074, China;

2. Fiberhome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ITU?T label localization, an improved ring protection program based on Wrapping protection is discussed. The pathway creation and switching mechanism are introduced. The architecture of function modules is introduced and the protection switching time is tested. The protection switching time of the ring protection mechanism c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50 ms, and it can provide effective network?level protection for bearer service of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Keywords: ring protection; Wrapping; label localizatio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当今PTN网络已进入规模部署阶段,从线性APS到环网保护技术的切换也势必成为趋势[1]。PTN环网保护方案规模性商用的势头初显,如何让网络更具稳定性、可靠性无疑将成为研究的重头戏之一。环网保护之中,由于更易满足50 ms倒换时间要求,Wrapping保护较之Steering保护有着更为普遍的应用[2]。研究Wrapping环网保护的改进方案,对探索如何为承载网络及业务提供更佳的保障有着实际意义[3]。在早期的Wrapping保护方案中,环上各个节点的工作路径环标签、保护路径环标签必须分别保持一致[4]。而这一点与ITU?T标准中提出的标签本地化,每个节点都可进行标签替换的原则相悖[5]。基于以上要求,本文讨论了一种改进型的Wrapping保护方案的设计及实现。

1 改进型环网保护方案设计

1.1 保护方案概述

为便于管理和配置共享保护环,本方案以环为单位建立独立的环逻辑层,环的配置、管理与倒换都基于环进行操作,业务基于环通道进行转发[6]。一个端口可以承载多个环通道,一个环可以承载多条需要进行环网保护的业务LSP[7]。为满足标准中提出的环LSP标签本地化的要求,业务在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上都压入一层标签,每个节点压入的标签都不相同。业务到达不同节点时,通过标签替换的方式进行业务的转发,或者通过弹出外层标签再匹配的方式进行业务下话。环逻辑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环网保护管道逻辑层次示意图

1.2 标签分配与环的建立

不同于仅建立一组环通道的典型Wrapping环配置,为实现本地标签可配并相对独立,需要以业务下环节点作为目的节点,配置相应的环通道。环通道标签按照RFC3031的downstream?assigned(下游分配)方式进行分配,标签标识报文的下一跳节点,满足各个节点独立分配标签的要求。

对于环承载的LSP通道,上环时根据环ID、下环点及运行的方向封装相应的环工作通道标签,发送到下一跳;环的中间节点基于环标签转发,通过SWAP动作进行环标签替换,继续发给下一跳;当报文到达下环节点(即目的节点),下环节点会通过POP(弹出标签)动作剥掉环通道标签并根据内层的Tunnel LSP标签和PW标签处理报文。

若环上的目的节点个数为[n,]需要创建[n]组环通道。本文以创建节点D为目的节点的环通道为例进行讨论。为便于论述,约定顺时针方向为正向。首先讨论上游节点C正向业务,所需创建通道如下:对在节点C上环的业务,创建发向节点D的正向工作通道,分配标签RCW1(Ring Clockwise Work Channel,环正向工作通道),标签动作为PUSH(压入标签);对触发Wrapping保护后来自于节点C的业务,创建发往上游节点B的反向保护通道,分配出标签RAP1(Ring Anticlockwise Protect Channel,环反向保护通道);对来自节点B的业务报文,匹配入标签RCW2,标签动作为SWAP(交换标签),出标签为节点D方向的通道标签RCW1;对触发Wrapping保护后来自于节点D的业务报文,创建发往上游节点B的反向保护通道,匹配入标签RAP1,标签动作为SWAP,分配出标签RAP2。

同理,节点C反向业务需创建发往节点B的出标签RAW5的反向工作通道(目的节点D到节点C无反向工作通道),以及入标签RCP2、标签动作SWAP、出标签RCP1的正向保护通道。

与此类似,节点B、节点A、节点F、节点E、节点D分别分配环标签,创建以节点D为目的节点的正向工作通道、正向保护通道、反向工作通道和反向保护通道,组成环网的通道。环通道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PTN Wrapping环通道示意图(以D节点为目的节点)

1.3 业务转发动作及保护倒换

如图3所示,以节点A上环、节点D下环的正向业务为例,环通道状态正常时,业务在节点A通过PUSH动作压入标签RCW3,发往节点B;节点B匹配RCW3标签,通过SWAP动替换为标签RCW2,发往节点C;节点B匹配RCW2标签,通过SWAP动替换为标签RCW1,发往节点D;节点D接收报文后,匹配标签RCW1确定本节点为下环点,进行下环处理,通过POP动作弹出标签RCW1,再根据LSP标签进行转发。

图3 正常状态业务通道(节点A上环、节点D下环)

当环通道出现链路故障或节点故障时,故障两端点将所有发向故障处的工作通道环回到发往同一下环点的反向保护通道,将所有发向故障处的保护通道环回到发往同一下环点的反向工作通道。

如图4所示,节点B与节点C间发生故障,节点B和C分别将发往链路B?C的环通道进行环回,即B节点将发往D节点的正向工作通道环回到反向保护通道,同样C节点将发往D节点的反向保护通道环回到正向工作通道。

图4 倒换状态业务通道(节点A上环、节点D下环)

各节点处理如下:B节点将正向工作通道本应发往C节点的报文通过反向保护通道进行转发,通过SWAP动作将正向工作标签RCW3替换为A节点分配的反向保护通道标签RAP4,发往节点A;A节点匹配通道标签RAP4,替换为RAP3转发给节点F;同理,F、E、D均通过反向保护通道对业务进行转发,直至节点C;节点C根据保护倒换动作,匹配反向保护通道标签RAP6后,通过SWAP动作替换为正向工作通道标签RCW1,转发至节点D。D节点接收到报文后,匹配标签RCW1,通过POP动作弹出标签后匹配LSP标签进行转发,完成下环动作。

2 应用层功能逻辑

2.1 环网保护模块组成及逻辑框图

PTN设备环网保护功能主要由网管进行环网保护配置、标签分发,并通过交叉盘与线路盘实现标签转换及工作、保护路径切换。

建立环通道时,交叉盘、线路盘从网管获取环配置及分配环标签;环网运作时,交叉盘负责获取线路盘发来的环路告警及状态信息,并依据环路告警及状态信息下发控制命令至线路盘进行调度;线路盘则向交叉盘上报环路告警及状态信息,接收交叉盘发来的控制命令,并在本盘根据控制命令完成主备用标签转换及业务路径切换动作。

交叉盘侧相关功能主要由配置处理模块、环告警及状态获取模块、环网保护状态机处理模块、环保护动作命令下发模块完成;线路盘侧由配置处理模块、OAM模块、环告警及状态上报模块和环保护切换模块完成;网管侧则通过网管环网配置模块实现。

对单个节点(设备),环网保护功能逻辑框图如图5所示。

图5 环网保护功能逻辑框图

2.2 模块功能及关系说明

各模块实现的功能如下:

网管环网配置模块提供环网配置的用户操作界面及标签分配,按照与设备之间的协议将配置分发到设备的线路盘及交叉盘上。

线路盘与交叉盘的配置处理模块负责接收网管环网保护配置块的信息,整理环网保护配置块数据传给交换芯片,完成LSP、OAM相关的配置处理。

交叉盘侧,环告警及状态获取模块由主从通信模块获取线路盘上报的线路告警、LSP通道告警及接收环网APS信息,并上报给环网保护状态机进行运算,并将运算结果下发给环保护动作命令下发模块,环保护动作命令下发模块通过主从通信模块向线路盘下发APS报文及保护切换动作。

线路盘侧,环告警及状态上报模块获取环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的线路告警、LSP通道告警和APS信息,实时上报给交叉盘;环保护切换模块负责接收交叉盘发出的控制命令及APS发送信息,完成标签转换和业务路径的切换,并向线路盘发出APS报文。

2.3 保护倒换时间测试

按照上述方案,使用4台PTN设备搭建环路并配置环网保护通道,测试该改进型环网保护机制的保护倒换时间,通道容量为10 Gb/s,使用Spirent Test Center仪表收发报文,业务报文长度设为1 400 B,速率设置为4 500 Mb/s。

采用拔纤的方式触发环网保护倒换,业务丢包率如图6所示。

图6 SpirentTestCenter仪表保护倒换丢包数据

由以上4组数据可得,环网保护倒换时间约为20 ms。经多组测试数据统计,本方案保护倒换时间与环网规模有关,满足工程50 ms以内的要求,方案切实可行。

3 结 语

本文讨论了一种基于Wrapping保护机制的环网保护方案的实现与应用,该保护方案通过将环上的业务统一增加环标签,在各节点分配不同标签,并根据节点属性对环标签进行操作,监测链路状态并在环通道发生故障时迅速、有效地进行保护倒换,保障业务的正常传输,提高网络的稳定性[8]。本机制满足各种常用组网方式下的网络级保护需求。

参考文献

[1] 薛莲.PTN网络常用保护方式及组网应用的探讨[J].光通信研究,2012(4):25?27.

[2] 李伟.PTN网络保护机制应用策略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12(12):12?15.

[3] 郭雄飞,张优训.PTN组网的保护技术选择[J].移动通信,2010,34(24):32?36.

[4] ITU?T. G.8032/Y.1344 Ethernet ring protection switching [S]. USA: ITU?T, 2012.

[5] ITU?T. Y.1730?2004 Requirements for OAM functions in Ethernet?based networks and Ethernet services [S]. USA: ITU?T, 2004.

[6] 杜赟,吕建新.PTN技术进展及组网保护策略[J].电视技术,2012(7):112?114.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茶馆式教学;自主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仅是简单灌输,一直都是在教师的一言堂下结束授课的,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阅读、自主讨论,导致很多学生严重缺少自主意识,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也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茶馆式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以确保学生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本文就如何有效地将茶馆式教学法应用到《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为例进行论述,以展示茶馆式教学法的价值,并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一、引导学生进入读一读环节

读一读是茶馆式教学活动中的第一步,也是直接影响后面环节开展的基础。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理解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父子等。之后,组织学生自主结合教材阅读文本,并对上述的问题和学习目标进行思考,以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获得大幅度提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将读一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

二、议一议环节

在读之后,便是议。议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在自主阅读后产生的疑问,实际上也是学生讨论的一个环节。所以,在读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比如,有学生提出:在那么危险的环境中为什么阿曼达会让其他孩子先出去呢?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一直在强调“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对父子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其他家长不挖?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阿曼达坚信自己的父亲会来救自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而且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所以,在议一议环节,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进入练一练环节

所谓的练一练环节是指让学生运用自己在前两个环节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习题的练习,这样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而且也能明确学生在整个茶馆式学习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讲一讲活动指明了方向。所以,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几道练习题进行了解答,如:

1.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有什么作用?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地提出这句话,有什么好处?

4.如果将“父亲徒手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转变为“父亲徒手挖了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好不好,为什么?

……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解答上述的问题,并与小组成员之间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答能力,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

四、引导学生进入讲一讲环节

讲一讲是茶馆式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我针对学生在前三个环节遇到的问题以及未能解答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比如,为什么一直强调“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为什么说父子俩是了不起的?等,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接着,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讲一讲活动,引导学生说一说,如果你是阿曼达,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相应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茶馆式教学法的应用中学生一直处在主动求知中,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各个环节的时间把握准确,不仅能够有效落实课改下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对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5)

    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定位与功能如下:①主动协助院(系)领导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中,既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能突破条条框框,克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心理,又要对工作早考虑、早研究、早动手,使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变呆板为活跃,变被动为主动,促使课程安排最优化,促使教学管理规范化,促使偶发事件良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院(系)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②协助领导完成院(系)教学档案的建立与收集。所谓院(系)教学档案,是指院(系)在教学管理、实践、研究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本院(系)具有保存和参考价值的、系统整理了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及机要材料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真实记录的总体,它是院(系)进行决策、规划的重要依据。院(系)教学档案的完整程度和质量高低,是一所高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等环节。院(系)导在进行教学管理的决策和落实这个决策全过程中,教学秘书必须适时收集决策发生期和实施全过程中的一切资料,起到资料库作用,做到随要随查,活化教学档案;③增强信息意识。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还应体现在上传下达和为领导适时提供信息资源方面。其职责不仅仅是简单地收收发发,上传下达,更重要的是善于将信息进行处理,这就要求有敏锐的现代信息意识以及时进行信息反馈。随着教育、科技、文化各方面信息超载日益严重,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教学计划的增减、专业设置的日新月异、培养目标的不断调整等都需要提供准确的信息。因此,树立信息意识、提高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展现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环节控制

    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中可采用环节控制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可在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管理、考试管理、教材建设与管理、教学档案的建立等方面,运用环节控制理论进行有序管理,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

    (1)教学计划环节控制。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与本院(系)教师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各学期、各年级、各专业的教学环节,落实各专业课程表。掌握教学计划的调整状况,严格控制教学计划进度的各个环节,对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以及教学实践性环节等予以密切注意,及时跟踪,控制各个教学环节。同时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临时性突发性事件所引起的停课、调课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教师和学生,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最后还要检查落实补课情况,保证教学计划的正常执行;

    (2)教学质量环节控制。对教学质量实施过程控制中要严格按照院(系)有关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做到每个环节有目标、有计划、有落实,并随着学期阶段教学工作的进程而开展,使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环环相扣。例如: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教学座谈会、定期听课、期中座谈、学生评教、对教学过程的信息进行汇总,了解教风状况,促使教师树立以育人为根本的思想。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反馈的教学信息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以便及时了解教学过程的运转情况,掌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质量检查,并将每个教学质量环节监控情况反馈给院(系)领导,以便领导采取相应措施尽快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有效实施教学质量过程控制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3)考试管理环节控制。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更好地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和改进教学,是保证实现教学质量的常规性手段。要做好考试的组织、安排与管理工作,根据考试课程门数安排各门课程的考试时间及考试地点,首先要将学期各门课程按考试、考查进行分类统计,在考试的前三周通知所有任课教师并要求每位教师出好两份难度相当的试卷。严格试卷审批手续,在专任教师将试卷交由教研室主任及分管教学领导签字后,随机抽取一份。统一调配监考教师,加强试题印制、分发、保密工作,严格考试过程管理工作,考试中检查巡考监考教师的到位情况,考后检查教师的成绩评定与管理工作。所有的这些考务、考试管理过程的工作都要按一定的环节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与控制,使考试工作有序进行、保证考试前后环节的顺利实施;

    (4)教材建设与管理环节控制。在教材建设和管理环节工作中,首先要了解各专业、各课程特点,收集教材的编写、修订、出版和使用情况,并提供给教师和有关领导;其次,要规范教材选用程序,以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为依据预订教材,教材预订前先征求各专业教师意见,保证选用的教材内容结构合理;再次,对预订教材的版本、数量、编者等要反复核对;最后做好教材的分发工作,保证学期初将要发放的教材全部发放到各有关教师;

    (5)教学档案环节控制。各种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与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同步开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例如:对于教学进度安排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材选购等时效性极强的教学文件材料,要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其次,在建档环节工作中要明确材料形成的过程,使所形成的档案能反映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貌并保持材料原有的程序性及完整性。例如:对于毕业生论文环节的工作所形成的材料,需要收集整理的应包括院(系)毕业论文撰写有关规定,论文提纲、开题报告、论文正文、论文答辩记录到论文成绩的所有过程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整理立卷,若缺失其中一样该档案就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环节。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6)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立足于基本国情与国际环境,积极应对时展的新要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借鉴参考国外生态环保理论的有益成果,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明确提出并详细阐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历程对于我国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按照党中央领导集体不同时期的侧重方向和发展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时期、基本形成时期、走向成熟时期和不断完善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

1探索起步时期(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

(1)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20世纪70 年代,我国环保意识开始觉醒,这种觉醒首先表现在中国政府出席了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召开的首届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号召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与改善环境、造福全人类、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它标志着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已达成共识,人类已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探讨环境保护和改变发展战略的进程。此后1973年8月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该会议推动了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迈出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关键性的一步。

(2)环境保护进入立法阶段: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的历史新时期。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开展,最重要举措,就是使环境保护步入了法制化进程。1978年宪法,第一次提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等内容,环境保护正式入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中,将包括“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在内的各项法律提上了制定日程。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1989年12月,七届全国人大11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对中国环境保护作出了详细的、全面的规定。我国环境保护步人正常的法制化轨道,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我国先后颁布了多部环境保护实体法律。目前中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多达一百多部。

2基本形成时期(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

20世纪的90年代,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何解决生态危机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主题。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了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中国政府积极参与了该大会各项工作,会后不久中国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原则。1994年中国政府批准《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各个领域的主要目标及行动方案。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首次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控制人口与加强环境保护这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把加强环境保护列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对于我国的发展的重要性。1996年3月,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

1997年6月,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跨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1997年9月,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刻地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2000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主要内容与要求。2002年3月国务院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详细部署了“十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相关环境保护原则和和具体措施的落实,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也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形成。

3走向成熟时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2012年党的十)

3.1提出科学发展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另一方面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尤其是资源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这一严峻挑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共产党又一重大战略思想。2005年10,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6年10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及“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3.2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3月,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要求,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10年,党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深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3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命题,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党的十七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4不断发展完善时期(2012年以后)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形成“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不断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结,它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从理论与实践上有了更为精准的理解与把握,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进一步的部署,明确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单篇编制“加快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指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改革开来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体现了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日趋成熟和不断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它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 中国环保网:http:///view/ViewNews.aspx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人民出版社,2002(5).

[3] 新华网:http:///misc/2006-03/16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7)

关键词:农林院校;环境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66-03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和“人才创新能力不强”是当前人才发展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原因[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党和国家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是创新的重要来源,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替代的环节,决定着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成功与否,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2]。而实践教学目前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发展中的“短板效应”依然突出,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3]。

一、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环境专业人才。环境科学是研究和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指导人类进行环境实践的科学体系[4]。它源于人们对于周围环境及其影响的高度关注,并随着众多环境问题的出现而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环境问题具有显著的时间特征及地域特征,应根据不同的目的、对象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科学的政策、最佳的技术方案、经济的工程措施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加以解决。因此,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近年来,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并表现出明显的复合化和国际化特征[4]。这就要求环境专业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以及系统整体优化的观念。

2.环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与需求的矛盾迫切要求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现象也日益突出。为了实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势必会持续增加[5]。目前环境类人才就业表现出多元化趋势,教育行业、事业单位、环保企业、考研、环境产业等是本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主渠道[6],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较好、污染较重的企业需要进行环境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等;二是迅速发展的环保产业和环保公司需要进行环保设备生产、环保技术开发、环保治理工程设计等;三是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治理等;四是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懂ISO9000、ISO14000认证等的环保技术人员[7]。但是,由于政府环保部门、事业单位大多编制处于饱和状态,每年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到这些部门不到5%。由于缺乏创新能力和环境类专业教学的偏理论性倾向特点,使得用人单位对环境类专业毕业生产生“偏重理论、缺乏实践”的偏见,经常使环境类毕业生失去与相关专业择业竞争的机会。而综合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毕业生在竞争中更具有优势。可见,要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要强化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

3.目前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是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些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投入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影响了教学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具体表现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比较薄弱,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佳,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环境教学实践平台的欠缺,表现为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仪器设备数量总体不足,先进仪器设备偏少。调查表明:环境科学专业(统计了43所高校)投入的生均实验仪器设备费仅为2.0万元(其中最低的仅为0.1万元),因此难以构建良好的环境教学实验平台,甚至不能满足开设相关环境实验课程的要求。另外,很多高校都缺少实践教学基地,实践环节不能很好地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则是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落后与分散,实践教学大多为依附于理论教学的验证式教学,没有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教学涉及面广,在培养模式上大多仍处在探索阶段,难以使学生做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而实践教学建设比理论教学相对落后,不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新形势下影响专业实践教学的不利因素过多,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不够。如实习时间过于分散、专业技能培训较少等。

二、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本着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人才的原则,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在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基本素质包括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交往沟通能力等;而专业技能包括对环境系统特征、环境变化过程、环境质量演化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应用技能,进行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以及污染治理等工作技能,是学生在社会职业中直接应用的技能。创新技能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是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科学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本着“通识基础与专业特性兼顾”、“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并重”的原则,根据环境科学专业对科学研究能力、环境监测与评价能力、污染治理和工程设计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以及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需要,以专业综合实习的建设为契机,将专业实习按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模块化设置,有效利用专业实习的时间和实践平台,构建并形成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层层递进,不断升级的“5+3环节、核心5模块”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新体系。“5+3”环节:必修5环节――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与设计型专业综合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毕业论文和课外3环节――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大学生“挑战杯”等科技活动。5模块:按照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研究与设计型专业综合实习由五个模块组成――生态环境认识与调查综合实习、环境生物与化学研究综合实习、环境监测与评价实践综合实习、环境污染治理设计综合实习、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论文综合实习。“5环节”和“5模块”都是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3.主要实践环节的内容和作用。基础实验环节主要满足基础知识掌握与深化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设置,与理论教学配套进行。所涉及的课程主要有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大学物理、仪器分析、土壤学、微生物学、工程制图和CAD和环境监测等课程的基础实验教学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综合实验环节需要满足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综合应用基本知识的能力,因此,是在学习了四大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学、土壤学、生态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和环境监测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开展环境化学综合实验和环境监测等课程的综合实验部分,从而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研究和揭示一些环境现象的微观机理。主要提升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信息获取能力和观察研究能力。专业综合实习环节是系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5个模块都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且从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模块对创新能力的不同方面进行交叉与系统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在上述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表达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生产实习环节实行一人一题,自行联系实践单位,寻找环境问题与科学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重点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毕业论文环节实行导师制,一人一题,根据任务,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和撰写论文等,范围涵盖生态、土壤、生物、水质、固废等领域的环境问题的研究。是以上五种能力的综合培养。辅助三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及大学生“挑战杯”等项目在我院比较普及。每年参加这些活动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几乎占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二。一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想研究的科学问题,并设法去解决它,从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等创新能力。也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参与到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中,较早地学习和锻炼各项实验技能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对学生的研究型学习和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4.模块化专业综合实习的主要内容。模块1:生态环境认识与调查综合实习,是在学生学完植物学、土壤学、地质地貌学、生态学和环境学以后安排的一个3周时间的综合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让学生针对所观察和调查的具体生态环境现象,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植物、土壤、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的认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和时间,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加强学生观察、调查、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模块2:环境生物与化学研究型综合实习,是在学生学完通识课,以及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仪器分析、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课程后开设的2周的综合实习。主要在实验室和温室大棚内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环境生物学及环境化学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根据环境试验设计与数据统计所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实验、实施和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提出科学问题;设计实验、解决科学问题;处理与分析数据,得到科学规律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模块3:环境监测与评价实践型综合实习,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在学生学完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课程的学习后,开设了3周的综合实习。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环境质量问题作为学生实习的研究主题。比如围绕杨凌区的水质、大气、土壤、农作物等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或者围绕渭河宝鸡到潼关段水质、土壤和生物质量监测与评价,让学生自行设计监测方案,从布点、采样、确定监测与评价项目、确定监测方法,再到数据处理与分析,最后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或影响评价,系统地进行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就业基本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模块4:环境污染治理设计型综合实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工程制图与CAD等课程的基础上,融入环境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的3周综合实习。此综合实习将认识实习和工程设计结合在一起,在让学生“亲验式”实地参观、考察和学习了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大气脱硫处理、垃圾处理、转运、填埋等工程的工艺流程、设备和运行特征后,给学生具体需要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让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不仅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将来在污染控制工程方面能够胜任工作打下基础,而且让学生实地感受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作为环境保护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模块5:环境管理与规划应用型综合实习,是在学生学完环境管理学和环境规划学后进行的为期1周的宏观规划与设计的综合实习。主要应用所学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以及其他专业知识,对农业环境或城镇环境的发展进行规划设计。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施的保障

为了保障新的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施,我们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点学科为依托,以“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有效地利用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室、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校内外实践教育资源,构建了“实验中心―科研平台―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环境科学实践教学平台。将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把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融入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实践了“课前预习或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课内独立完成结合小组讨论,课后处理数据结合文献讨论,课前、课中和课后多环节与讨论、实践及报告多形式结合的综合性考核”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经费条件下,我们通过新的实践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学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上研率和就业率都较高,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评价结果较好,到其他高校上研究生的学生也得到了各自导师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陈鹏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5):83-85.

[2]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2011年6月9日的讲话[R].

[3]赵力,蒋慧,姚红.新形势下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市场需求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3-7.

[4]李顺兴,陈智煜,陈焕林,方振锋,郑龙.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J].环境保护,2005,(4):35-39.

[5]温桂清,蒋治良,李俊.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0,(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