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论文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9:28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论文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技术创新;石油峰值;系统动力学

一、 理论概念介绍

1.1 技术创新概念及理论

傅家骥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1]

在这里认为所谓技术创新就是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开始, 经过研究与发展、工程化、商业化生产, 直到市场应用, 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它是技术与市场的结合, 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是当今促进技术进步, 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技术创新成功指成功的技术创新必然加速推动长期盈利增长,在一定评估期限内,具体表现为在经济收益、市场状态和主体素质等方面单独或同时取得较高的期望效益。

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及其成功的标准不同的是,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油气能源产业,石油工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不仅在于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还在于企业所承担的社会效益。因此石油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的投入不仅被经济效益决定,更受到社会效益的左右,在我国尤为明显。

1.2 石油峰值概念及争议

全球石油供给能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2]。

对石油峰值问题的研究始源于1949年,以M.K.Hubbert的论文Energy from fossil fuels为标志[3]。美国著名地质学家Hubbert在上世纪50年代成功预测了美国本土48个州的石油产量将在1970年前后达到峰值,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有限的资源都会遵循一个基础规律:生产由零开始,然后产量逐渐增长,直到一个无法超越的峰值(Hubbert peak),一旦达到峰值,产量逐渐降低,直至该资源被采尽。此外Hubbert认为地质学家对油田内石油分布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生产者总是先生产容易得到的油,因此在油田生命周期的青年期,产量快速上升;但不久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不断提高,容易开采的石油逐渐变少,要开采剩余石油储量的难度越带越大,油田产量开始下降。

石油峰值研究协会(ASPO)创始人科林.坎贝尔关于石油峰值的定义是: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任何油田、国家、地区乃至世界的石油产量在逐渐增加到最大之后都会开始递减,这个最大值就是石油峰值[4]。

当然并不是所有专家学者都认同“石油峰值”理论,世界能源巨头BP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彼得.戴维斯就认为不存在绝对的资源极点。沙特阿拉伯国有企业、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高管表示,全世界之开采了一万亿桶原油,约占地球5.7万亿桶的总开采原油储量的18%,所以他认为石油产量即将到达峰值的理论站不住脚并且宣称全世界至少还有100多年的充足原油储量。此外不少反对“峰值论”的人士坚持认为世界石油资源是很丰富的,北极,深海以及各种非常规油气资源都存在人类可以利用的大量石油资源,不必为此忧心忡忡。美国地质调查局也乐观认为,世界石油与天然气资源量为33450亿桶,剩余石油储量可轻松满足2020年前的需求[5]。

二、 技术创新对石油工业的影响

2.1 技术创新对油气勘探开发的影响

20世纪石油工业突飞猛进,在东亚、中亚,北美、中东先后发现了一批大型和特大型油气田。这些成果基本都源于高新技术或高科技的发展,如高分辨率和四维地震技术,欠平衡钻井和完井技术、测井成像和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等。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面对更加复杂的地质条件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必须有新的更大的发展。石油产出量增长是石油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在历史上科学技术进步为石油储量增长提供了巨大动力。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上曾流行石油储量短缺,石油工业很快步入穷途的预言。然而1970年后,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完全否定了这种悲观的论调。1971―1996年的26年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806.4亿吨,但新增储量达到1610亿吨。到1997年初,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已由1971年的729.4亿吨上升到了1537.2亿吨,石油储采比由28.3提高到了43.1。1980―1999年的20年间,全球石油产量基本保持在30亿吨左右,期间累计采出原油600多亿吨,而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980年仅为880亿吨,到1999年增加到了1386亿吨。2000年石油和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分别为1409亿吨和149万亿立方米,可谓“越采越多” [6]。

世界石油工业储产量的稳步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世界石油勘探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勘探向深层、深水和边远地区、极地地区等地下和自然地理条件困难的地区发展。勘探成熟度越来越高,已发现油气田的勘探成熟区仍然是常规油气勘探的主战场。由寻找巨型油气藏向同时寻找中、小型油气藏的方向发展。

石油工业的未来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许多技术,比如仿生井、纳米机器人、千兆级网络模拟技术以及其他技术,虽然已经起步,但仍然有许多技术难题没有解决,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技术的发展必将使油气勘探开发进入新的阶段。技术创新对于油气勘探开发至关重要。

2.2 技术创新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影响

非常规油气资源包括页岩油、超重油、油砂矿、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及让天然气水合物等。当前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最为现实的接替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7]。国家在2008年对全国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进了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全国煤层气可采资源量10万亿m3,页岩气资源量是26万亿m3;估计致密砂岩气资源量12万亿m3;页岩油资源量是476x108t,超重油和油砂资源量超过59.7x108t,天然气水合物70万亿m3。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有着巨大的潜力[8]。

这里简要介绍下页岩油、超重油和油砂在我国的发展情况。页岩油资源在我国十分丰富,按已探明的油页岩资源统计,全国油页岩资源储量为7199.37x108t,我国储量位居世界第四。根据最新的油页岩资源评价显示我国油页岩资源规模大、分布广、勘查程度低、含油率中等偏好。目前我国有页岩的开发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据悉辽宁省抚顺矿业集团2005年产页岩油约20x104t,2009年产量接近40x104t。我国油砂资源也比较丰富,其目前正处于规模化开发的前期试验阶段。此外重质油沥青资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已在15个大中型含油盆地和地区发现了近百个重质油油气藏,成带分布且规模大。我国的重质油、沥青主要产于中、新生代的陆相地层。预计我国未发现的重质油资源约为250x108t,沥青资源潜力更大。

作为重要的接替能源,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油气工业中心向非常规油气资源过渡只是个时间问题[9]。但是由于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往往存在于复杂特殊的地质条件中,部分开发技术适用性差、不成熟,开发成本高;低渗透储层单井产量低,缺乏有效增产技术;综合利用率低,所以政府应尽快组织和引导跨部门、跨学科的全国性系统资源评价与研究工作,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铺平道路。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成功开发与利用,将可以弥补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常规油气资源的不足,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保障[10]。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大有可为。

三、 技术创新――石油生产系统模型建立

技术创新对石油工业的影响应该是显著的,在这里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讨论技术创新对于石油峰值的影响。

3.1 Hubbert SD模型[11]

图1是一个最简单的Hubbert曲线SD模型流程图,模型中有两个存量,分别是累计产量(cumulative-pro)和累计已探明储量(accumulative-proved-reserves),还设计了四个流量,分别是实际年生产量(actual-production),由Hubbert曲线公式算出的年生产量(Hubbert-prd),已探明储量(proved-reserves)以及每年增加的探明储量(annual-proved-reserves-addition)。模型还包括五个辅助变量,它们包含成长系数(a),历史年生产量(prd),最终可采储量(ultimate-reserves),年探明储量(actual-proved-reserves)和储量年增加量(delta-reserves)。五个辅助变量中只有储量年增加量(delta-reserves)是内生的,它取决于流量已探明储量(proved-reserves),其余四个辅助变量皆是外生变量,外生变量中历史年产量(prd)和年探明储量(actual proved reserves)是表函数。

3.2 技术创新――石油产量关系分析

石油工业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往往技术创新的影响十分显著。首先表现在技术创新所引发的重大基础理论的突破,尤其在地质勘探领域的每一次理论突破都会带来石油工业的一次进步,从历史来看一些大油田的发现总是伴随着地质理论的更新,如何保证理论紧随步伐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企业对各个研究机构研究中心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不能急功近利。

理论的突破可能使最终可采储量有所增加。国外石油公司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投入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太大,所以技术创新必须从基础工作入手,从基础理论抓起,坚持不懈[12]。20世纪20―50年代石油勘探方面,由“前期地质时期”进入到背斜理论时期。重力、地震折射波和地震反射法开始使用,使人们在平原和盆地地区都能从事油气勘探活动。20世纪60―70年代,石油地质理论方面诞生了板块构造理论;地震勘探技术方面出现了叠加技术和数字记录仪;数字计算机也开始应用于石油行业。80年代以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工艺,主要有:盆地模拟、油气藏描述和数值模拟等,同时还有水平井,分支井钻井技术、小曲率半径水平井、连续油管钻井、自动化钻井等。

技术创新引起的油气开发核心技术的发展和成果的取得往往作用于采收率,间接影响石油年生产量,或者由于新的技术是原来不易开采的储量得以开采,由此直接影响实际年生产量,比如仿生井技术。当然技术和成果不能立刻就转化为产量,期间可能需要逐步的实验逐步的普及,因此需要一定的延滞才能发挥作用。

技术创新带来的尤其勘探核心技术和成果的出现,比如地球科学物理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兴的千兆级网络模拟技术都将使探明的储量有所增加。

技术创新还能促进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如前文所述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往往存在于复杂特殊的地质条件下,开发技术落后,开发成本高,综合利用率差,而我国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又十分丰富。因此技术创新引领下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技术进步必然能够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大规模开发铺平道路,立竿见影的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年产量的快速增加。

总之,相关关键技术、基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或者设备上的创造改进都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到石油产量。

现考虑技术创新的对石油工业的影响后,在Hubbert曲线系统动力学流程图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可建立如下所示的关系图。

图上容易看出这里新增加了若干指标,从而将技术创新对产量的影响引入了石油产量系统。结合上文分析,简单列举技术创新影响石油产量的几条因果反馈回路。

(1)技术创新资金――各类科研机构、研究中心、高校研究院科研强度――基础理论突破――最终可采储量――年油产量――收入――技术创新资金;

(2)技术创新资金――各类科研机构、研究中心、高校研究院科研强度――油气开发核心技术和成果――采收率――实际年生产量――年油产量――收入――技术创新资金;

(3)技术创新资金――各类科研机构、研究中心、高校研究院科研强度――油气勘探核心技术及成果――年探明储量――已探明储量;

(4)技术创新资金――各类科研机构、研究中心、高校研究院科研强度――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及成果――非常规油气年产量――实际年生产量――年油产量――收入――技术创新资金。

从图中还可以清晰看到石油产量被各种技术创新及其成果所决定,而技术创新则被社会需求,企业意愿以及国家意志等多种力量所决定。可以说,正是这多种力量的存在迫使石油工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保证石油工业稳定发展。

模型的程序请参见Tao的论文[13]。对图1的流图输入我国石油工业的相关参数,运行后得出下图。

从图中看出在这个模型(成长率a=0.057,最终可采储量ur=140亿吨)下我国石油峰值将在2020年左右达到,且峰值产量不超过2亿吨。

从图中所显示的关系看到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我国石油峰值绝对不是2亿吨,应该远高于此,而且在技术进步,非常规油气等联合影响下,峰值到来时间也绝不是图3所显示的2020年。且可以预见我国的石油产量应呈现下图所示趋势。

由图4可以看到在技术创新作用下石油峰值并不是简单的钟形曲线,也不简单只是发生――发展――兴盛――衰减――消失的过程,而将是一个发生――发展――兴盛――开始衰减――再发展――再兴盛的波浪式反复过程,其形状将是类似于若干个小钟型曲线叠加在一起波浪。虽然不否认以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最终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本文看法仍与传统的峰值理论有显著不同。

传统的“石油峰值”理论是用静态的片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忽略了事物的动态发展的规律,忽略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的飞跃,忽略了人们对事物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创新,人类对化石能源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完善,石油峰值会尽可能晚的到来而且处于峰值的时间会很长而不是到达峰值后就迅速显著的下降。曾经有学者认为,中国将在2015年迎来石油峰值,峰值产量为每年 1.9x108t[14]。但是国家统计局1月20日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天然原油产量为2.03亿吨,同比增6.9%[15]。这一产量远高于所谓的“峰值产量”,而且可以预见的是产量会进一步增加。

四、 结论

诚然事物一般会经历孕育、生长、成熟、衰老及消亡的过程,本文也不否认以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是无限的,纵观世界石油工业发展,技术创新多次打破了石油储量短缺石油工业穷途末路的预言。目前石油工业所面临的困境在于技术和理论瓶颈的限制,一旦打破又是一番新的天地。

因此本文认为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石油峰值并不会很快到来,石油产量在社会需求、企业意愿、政府意志等多方力量的作用下呈波浪式的向前发展,石油峰值的到来是需要过程的。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1:1-13.

[2]李明玉,李凯,郁培丽. Hubbert曲线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能力分析.系统工程,2009.2,2:102-108.

[3]张映红,路保平,尹秀琳. 修正Hubbert模型及世界石油产量临界点预测,石油学报,2009.1,30(1):108-112.

[4]熊倩,冯连勇,唐旭,胡燕.全球变暖认识历程对石油峰值研究的启示.学术探讨,2008.8:47-49.

[5]汪孝宗.“石油峰值”之争.中国经济周刊,2009,34:27-28.

[6]董秀成,刘炳义,高建.中国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1-10.

[7]翟光明.关于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几点思考[J].天然气工业, 2008, 28 (12): 1-3.

[8]胡文瑞.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业务发展与展望[J].天然气工业, 2008, 28(7): 5-7.

[9]胡文瑞,翟光明,李景明.中国非常规油气的潜力和发展.中国工程科学,2010,12(5):25-29.

[10]张杰,金之钧,张金川.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及分布.当代石油石化,2004.10,12(10):17-20.

[11]李明玉,李凯,郁培丽.hubbert曲线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能力分析.系统工程,2009.2,27(2):102-108.

[12]关德范.油气勘探,从“洗脑”开始.石油科技,2000.8:48―19.

[13] Tao Z P,Li M Y.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Hubbert Peak for China’s oil[J]. Energy Policy,2007,35(4):2281-2286.

[14]钱伯章. 我国将在2015年迎来石油峰值产量.26(2):4.

[15]凤凰网.中国2010年天然气原油产量2.03亿吨.finance.省略/news/20110120/3263088.shtml,2011-1-20.

作者简介: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 石油钻井;自动化;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E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0-0110-01

1 石油钻井自动化的概念

在自动化钻井过程中,井下闭环钻井技术是实现自动化钻井的关键。井下闭环钻井技术主要是指:钻井井身轨迹控制完全离开人的干预,井下信息的测量、传输和控制指令的产生、执行,完全有程序设定自动进行。中心电脑安放在井下,钻进过程中测量的信息首先传给井下中心电脑,经分析比较后发出指令,控制井下可控工具的工作状态。在井下测量信息传给中心电脑的同时,还要传给地面的计算机进行模拟研究,用来监测井下的作业效果。井下工具能根据实时测量的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钻头沿着设计的轨迹钻进,并具有较好的适时应变能力,减少调整轨迹所需的时间,保证钻井的精度和准确性,实现自然中靶的功能。为了实现井下闭环钻井,必须有先进的井下无线随钻测量仪器和功能较强的井下可调控工具,同时还要有性能很好的井下微电脑,并要求电脑能承受井下的恶劣工作环境。在石油开采中运用自动化的钻井技术可以高效的开采原油,并且可以减少手工带来的安全隐患。

2 我国石油开采的现状

我国的石油资源总量还是比较丰富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每年的石油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这就要求石油开采公司要提高生产量,保证原油质量,由于传统石油开采技术的不合理运用,在具体的操作上还存在粗放式开采的弊端,这样造成开采的原油不符合现代企业的高标准要求,造成成品油生产周期延长,给企业造成一定的资金回笼不畅。由于国内石油开采技术和国外先进石油开采技术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石油开采相关的钻井设备比较落后,开采效率比较低下,原油生产量比较低。石油开采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开采技术要求比较高,投入的成本自然很高,我国石油企业普遍存在在投资后成本难以收回,油井在维持期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经济效益和投入预计效益有差距,造成大部分没有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不敢贸然投入石油开发行业,由于国内缺乏核心技术产权,引进新设备往往耗资巨大,加重了石油开采企业的投资成本,成品油的成本加大,使我国的石油产业在国际竞争上不占优势,我国石油产业若想振奋,就的从开采技术方面改进提高,更新旧的落后的技术设备,引进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钻井技术,提高开采效率和原油质量。

3 石油钻井自动化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钻机设备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

现在很多石油开发企业都在钻机上引进新技术,比如引进美国的职能钻杆技术,该技术可以通过铜质导线对电能进行传输操作,以最快的速率钻井压强指数,通过传感器将未处理气的信号反馈到地面传感器,职能钻柱多使用直流电,钻井低下的硬件操作设备就是使用直流电,从而更快的完成逆变器DC/AC在钻井硬件当中的设备增值作用。另外,采用地址导向钻井技术能够很快的找到藏油的准确位置,从而有效的避开地质层当中流体街面以及地层界面能够一直处在产层的位置当中。通过实际的运用,地址导向钻井操作技术在倾斜度较高以及产量较低的地区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并能对油气储藏进行良好的操作控制。这些技术的运用都在体现石油钻井技术向智能化自动化演变趋势。

3.2 信息网络与远程控制的自动化钻井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石油开采方面信息化网络技术也开始投入应用到石油钻井工序,石油钻井操作体系正逐步的向机械化科学化的钻井形势发展,自动化钻井形式已经成为未来石油开采的主流发展趋势。如当前引用的德国Prostar-2000型自动化钻机,美国公司生产的RD-D型自动化钻机,也包括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ZJ70/ZJ90钻机也都在向自动化钻机方向发展,并且应用技术日益成熟。

3.3 强化石油钻井自动化关键技术的管理

在石油开采中,要加强石油钻井技术自动化关键技术的管理,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企业内部的各个生产技术部门进行协调,在实践过程中,技术部门要善于交流经验,重视研究开发新技术。在学术方面,有关石油开发的工程研究部门应该多进行学识交流,要做好石油钻井工程的理论研究,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国内高端智能化自动化的动力机械研究中,提高我国的石油开采核心技术水准。

4 结论

石油开采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的重要途径,在技术利用方面还要不断地改进和发展,石油开采部门要密切关注市场主流技术的发展动态,依据钻测控一体化,控制技术智能化自动化,在石油开采中设计合理的开采方案,规范化操作,对一些石油开采的关键性技术,要善于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研究并转化为自主创新,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不断地提高原油生产加工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宇卓.浅谈石油钻井自动化关键技术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4:306.

[2]蔡德若.石油钻井自动化关键技术应用方案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5:162-163.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数字化、油田、油田管理

中图分类号:P231文献标识码: A

一、数字化油田建设的技术特点

数字化油田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油田建设模式,采用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具有投入低、产出高、准确率高的优点,解决了传统油田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地上系统和地下系统组成了数字化油田的两大部分,采用此系统在油田开采过程中实时指导勘探开发,采集地面和井下的信息,并对信息处理和传输。油田数字化建设采用了遥测技术、可视化技术、智能钻井和完井技术、自动化技术、数据集成,管理和挖掘技术。遥测技术能进行远距离控制,操作便捷可靠,主要包括四维地震监测、电磁检测、重力感应技术和永久型地面检波器技术。可视化技术能直观检测油田情况,包括综合侦察、采集数据的三维可视技术。利用三维可视技术可编辑电子地图和其他各类型专题图,并进行数据传输、资料共享。视频在线监控,远程指挥现场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准确性,及时采集生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应用于生产实际,智能钻井和完井技术能准确高效地完成钻井、勘探任务,并生成详细报告。自动化技术无需人工操作,改善了工人劳动环境和强度,节约成本且准确率高。数据集成,管理和挖掘技术,能够快速准确生成数据,大大提升挖掘效率。数字化油田建设,不仅是技术的数字化、设备的数字化也是管理的数字化,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油田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

二、数字化管理在油田生产建设中的作用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油田开采和地面工艺技术在数字化油田管理中的应用,完全采用智能化管理控制,优化了油田的生产和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准确率,减少了投入成本,并且使很多高危险、强负重的工作不必人工来完成,节约了人力物力,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传统的油田生产在采油、油气、油水分离和油气运输这些环节上难度很大且不易操控,需要动用大量工人劳动力,利用各种机械设备辅助工作。油田采用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后,不仅降低了生产的难度系数,简化了施工步骤,使生产过程简单易控,还使石油企业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高效率、高产量。

油井田的施工工程是一项高危作业,尤其在采油环节,各种采油技术对于井下工作人员危险系数都比较高,因此实现油井田的安全施工非常重要。油田采用数字化管理之后,使管理智能化、自动化、精确化,更好地促进了油井田的安全施工。数字化油田管理模式总的来说实现了油井田数据自动采集,实时决策,减少了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收集整理数据的时间,掌握了油田生产信息和经营信息,实现了科学化智能化管理,保证了油井田的安全施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科学高效、现代化的石油企业才能在经济大潮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为国家带来更多的效益。

三、数字化油田建设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石油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带动了石油产业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油田的管理更能适应当今的潮流,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给石油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自199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张,带动了油田的数字化管理建设。信息技术在油田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安全施工。但是我国在数字化油田建设起步晚,进程慢,还存在很多不完善因素,在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都有很多困难。

(一)当今很多公司都能运用远程控制系统实时监控地下作业,利用智能钻井和完井技术完成勘探钻井任务,用自动化技术改善工人工作条件,但是在全面整合数据应用于优化生产做得还不够,只做到了表面的集成数据,对数据深度的挖掘做得还远远不够。石油行业很多业务决策需要各个领域专家共同讨论研究决定,但是当今缺少这样一个平台,现在很多决策的做出,只是专家个人的经验,各石油企业数据不能实现共享,没有形成理论性的论断。使石油行业业务决策的难度增大,准确性降低。

(二)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储量的不确定性、开发方案的不确定性、经济评价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实际状况。数字化油田管理要着重处理这些不确定因素,建立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方法,减少油田经营的风险。

(三)收集整理数据占用了大量时间,而分析数据应用于实际做的还很不到位。收集数据效率不高,没有一个统一格式和数据共享的平台,给各石油企业获取数据信息造成了很大困难。收集获取数据信息难度大,造成时间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大量的信息对数据处理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数字化油田管理设备要具有更高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保证数据的有效和安全,并生成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落到实处。

四、结语

数字化油田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油田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油田生产过程其优势非常明显,高效率、高产出、高品质,大大提高了石油的产量和质量,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管理减轻了劳动强度,保障了安全施工,促进了科学性管理。这些优势都提升了石油企业的竞争力,为国家带来更大的效益。但是数字化油田建设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研究人员和操作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数字化油田管理模式起步晚,进程较慢,还面临一系列不完善的因素。要积极发达国家的先进石油企业学习,引入先进的技术,来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数字化石油建设。

参考文献:

[1]张龙.关于对数字化油田建设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16:45.

[2]秦博,崔永江.数字化油田建设的有效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6:101.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论文篇(4)

>> 医疗设备生命周期的网络化管理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 石油机械产品创新的方向和方法 油田石油机械的防腐技术研究 石油机械的防腐技术研究 石油机械的防腐方法研究 关于石油机械机电一体化问题的研究 石油机械制造过程中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 绿色制造理论在石油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探讨 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管理 面向制造型企业的生命周期成本知识库研究 刍议作业成本法在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应用 延长油田石油机械制造业项目管理模式的思考 关于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探究 振动时效技术在石油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对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技术改造的探讨 浅谈刍议作业在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应用 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战略管理的几点思考 自动化石油机械制造技术的一些探讨 浅谈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OL].2008,6.28摘自百度搜索.

[4]沈斌,宫大,赵红.产品生命周期支持下的网络化制造平台的研究[J]. 制造业自动化,2006,28(2):17-18.

[5]黄双喜,范玉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综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4,10(1):1-9.

[6]董宝力,祁国宁,魏修亭,顾新建.面向产品开发的网络化制造资源服务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41(5):712-713.

[7]刘敏,潘晓弘,程耀东等.CIMS环境下Intranet网络系统方案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1999,10.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石油产业;安全生产;问题;对策

2015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提出了“强化依法治安,狠抓预防治本,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的要求和目标。对于石油生产来说,安全生产问题是石油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企业长远发展和民本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本文就目前我国石油生产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简单分析和总结,并以此为根据,探究提高石油生产安全管理的方法和对策,以期促进石油产业的长效发展,促进国家长久治安。

一、石油生产安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全球石油生产史,我国的石油产业存在和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石油的生产安全管理方面我国政府和企业也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由于基础薄弱的限制,石油产业生产安全管理方面仍旧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制约着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建设的进程,只有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障我国石油产业的健康长效发展。具体来讲,石油生产安全管理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均未对安全生产问题做到充分的重视,相关规章制度也形同虚设,企业生产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在石油生产中并不鲜见,对石油生产的安全造成隐患。于此同时,企业员工以及其他石油产业中的劳动者安全生产知识匮乏,维权意识不强。因此,石油生产安全方面一旦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物质性挽救为主,对于问题产生的根源未及时理清,对于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往往仅停留于浅层面上,使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安全生产监督力度不够

就内部监督环境来说,我国目前石油产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石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工作也缺乏科学、合理、统一的工作标准和规范,监督管理力度的缺失也加剧了石油生产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就目前来看,沿用传统安检方法的石油企业不在少数,安全监督方法方式上没有创新使生产安全中的检查检测不能量化处理,因此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便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对于外部监督环境来说,首先,政府对于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力度不够,不少安全生产检查只成为走形式甚至不检查监督。其次,媒体对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曝光度不够,民众对于石油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不够知悉,使得石油安全生产管理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督。

3.缺乏负责石油生产安全管理的专业队伍

石油生产安全人员既要有较高职业素质,又要有一定专业水平。目前石油生产工作中的管理者普遍重视效益而忽视生产安全,其次部分管理者也因为自身原因无法解决制定安全法规、查处事故隐患、组织应急救援、调查处理事故等专业问题。如此,石油生产安全管理体制的管理缺位的问题也使得石油生产安全管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二、加强石油生产安全管理措施的探析

1.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学习贯彻新《安全生产法》,深化企业改革,搞好依法治安与深化改革的衔接配合,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保证石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通过石油生产安全的专门培训、日常培训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定期开展安全应急演习工作,形成全行业的安全生产意识,使石油生产处于安全、高效的运转状态。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第一人,应高度强化“一把手”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切实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落实,加强HSE管理体系的学习和推行。同时,建立和完善能涵盖石油生产从项目启动到终端销售整个环节的系统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检查测评制度,讲安全生产与绩效联系起来,以确保石油生产安全管理到位。

3.吸收和培养石油生产安全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石油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才是基础。建立管理石油生产安全的专门部门,引进专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安全监管队伍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由于我国石油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在生产安全方面的理论知识还不够成熟,为此应吸收借鉴国外有关石油生产安全管理的先进理论和经验,自上而下的组织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学习,通过评优评先、树典型等方式带动员工对生产安全知识学习的热情,丰富知识储备,促进我国石油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4.提高生产技术,促进结构调整

我国在保障石油生产安全中,应该转变以往思路,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创新,通过加快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步伐,构建石油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基础。以此改变传统石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管理模式,提升石油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科技含量。

三、结束语

石油生产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需要相关企业和管理人员立足于生产实践,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探索总结经验。本文对石油生产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相对应探究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提高我国石油生产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石油产业长远发展。

作者:唐刚 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潼南作业区

参考文献:

[1]于菲菲,田文浩,王廷春,等.石油化工企业过程安全管理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4):112-115.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石油科技英才 成长 机遇 条件

1石油会战为石油科技英才的成长提供了机遇

石油工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勘探、开发,炼制等上下游产业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多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的协同合作。1 953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开始时,党中央就明确提出:石油工业在我国特别落后,不但产量很低,设备能力也很低,而且是资源情况不明。因此,要求大力勘察天然石油的资源,同时发展人造石油,长期地、积极地努力发展石油工业。这就产生了对石油科技人员的强大需求,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石油会战。1 960年,石油工业部党组决定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组织石油会战,进一步加快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揭开了中国石油工业艰难创业史上的崭新一页。仅大庆会战,就集中了总工程师、总地质师、大学教授,工程师和地质师等各类技术干部达1000多人。继大庆会战后,又于1 964年组织了华北石油会战、江汉石油会战、陕甘宁盆地石油会战、辽河石油会战、冀中石油会战等新的油气田的开发。在上述石油会战中,不仅造就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英雄模范人物,而且也培养了一批石油科技人才。

2石油企业的第二次创业为石油科技英才成长创造了新机遇

“一次创业”着眼于企业的创立和生存。在“一次创业”过程中,我国的石油企业从无到有,涌现出一大批热心于石油事业的石油科技人才。“二次创业”则着眼于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企业的内涵发展。与“一次创业”相比,“二次创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是“二次创业”工作更艰巨,任务更繁重。在油气勘探上,要向沙漠。戈壁、沼泽,海滩扩展,向更加复杂隐蔽的油气藏进军;在油气开发上,要针对高含水油田,以及低渗透和稠油油田等复杂开采对象,努力挖掘资源潜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i在科学技术上,要攻克一系列世界级的技术难题,努力攀登世界石油科技的高峰,在生产经营上,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此外,还要走出国门,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为此“科技兴油”便成了“二次创业”的重大战略,实施这一战略便需要大量各类石油科技英才,这自然为石油科技英才的成长创造了一块新天地。另外,技术创新是石油企业“二次创业”的动力源泉,而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又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所以,在石油企业的“二次创业”过程中,必然要求石油企业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科技人才。因此,在石油企业的“二次创业”和技术创新活动中,自然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科技英才。石油企业的“二次创业”为新一代石油科技英才的成长创造了新的机遇。

3石油企业领导素质是影响石油科技英才成长的重要条件

领导是管理活动的主体,这个主体及其素质是关系管理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在对石油企业的问卷调查中,单位领导关心和非常关心科技专家生活和工作的占51%,设置障碍的只占1.2%: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尊重科研规律和科研人员意见的占22%,基本能够支持科技专家工作的占66%,压制、打压科技专家的不到5%。这说明石油企业的领导素质相比而言还比较高,从而为石油企业科技英才的成长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

4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是石油企业科技英才成长的精神动力

企业文化,包括共同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运行规则,视觉特征等。其中,思维习惯和价值观是基础性和核心层次的内容。一个组织必须向它的成员明确: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这一明确的价值取向,往往给人一种无形的精神动力。石油企业有着良好的企业文化。“铁人”的榜样、“三老四严”的作风,形成了石油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础。“铁人”的形象,是石油企业文化的人格化。它不仅保持了石油企业具有的特色,也向外界展示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形象,更为广大石油企业职工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三老四严”的作风,是石油企业长期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石油企业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柱。在长期艰苦的石油企业创业过程中,石油企业的这一价值观,为全体石油企业职工照亮了前程;增强了石油企业凝聚力,使广大职工热爱石油,献身石油:同时,也鼓舞了石油科技人才,使他们感到为投身石油科技事业而骄傲,并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

5石油企业的激励机制为石油科技英才成长注入了活力

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其激励机制是企业运行的重要机制,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激励机制也就是动力机制。企业运行是否正常,运行速度快慢与否,企业的潜力是否得到发挥,经济效益是否达到最优水平,主要取决于动力的大小,取决于激励机制是否健全。同样,企业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合理,对科技人才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6企业科研氛围是石油科技英才成长的实践条件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石油产业 集中度 进入壁垒你 油荒现象

石油产业由于其范围经济特征、资源的有限分布以及巨大的资金要求,经常被误以为是自然垄断行业,但从总体上而言,石油产业并不是一个自然垄断行业,而是属于竞争性产业。且随着制度的变革、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石油竞争性产业的特性渐趋增强。

一、石油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二、石油产业的进入壁垒

通过石油上游的市场集中度分析,我们得出了上游产业是寡头竞争型结构。寡头为了维护自己在行业中的获利程度,往往会设置很高的进入壁垒,阻碍其他厂商的进入。那么,石油产业存在着哪些进入壁垒呢?

(1)政策性壁垒。由于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许多国家对石油产业实行特许经营,禁止特许以外的企业进入石油产业,这使石油产业具有较高的政策性壁垒。

(2)资源性壁垒。石油产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油气资源储量,新企业若要进入此行业,需花费相当大的费用购买资源,由此产生进入此行业的巨大障碍。

(3)技术性壁垒。石油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勘探、开发、运输、炼制等领域有大量的关键技术,如保密性专利或专有技术,这些无法取得或掌握的关键技术就成为石油产业进入的技术性壁垒。

(4)规模经济壁垒。规模经济壁垒是指在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新进入企业市场份额低,无法将规模扩大到能实现最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必要限度,只得容忍高成本带来的利润损失,从而规模经济起到了阻碍新企业进入的作用。石油炼制以及石油化工都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根据国外的经验,年炼制能力在250万吨才能达到规模经济产量。

三、“油荒”现象

四、政策措施

要打破中国目前石油产业的垄断寡头现象,关键是要向国内资本开放石油开采市场和原油进口配额。

在监管内容上,要区分自然垄断与非自然垄断领域。中国政府在制定石油产业规制政策时,可考虑采取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相分离的政策。对于非自然垄断性业务,政府应放松进入壁垒,允许多家新企业进入,以较充分地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但政府仍然要控制进入非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的企业数量,并要求这些企业必须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要求。

对于自然垄断性业务,政府规制的基本政策是严格控制新企业进入这些企业领域。同时由于分离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垂直一体化企业范围经济的实现,增加产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因此,政府可允许企业实行垂直一体化经营,但要求企业对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分别实行财务上的独立化,以监督和控制企业运用内部业务问交叉补贴等反竞争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产业发展路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

[2]杨嵘.我国石油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石油大学学报,2001,(4).

[3]杨蝾.论石油产业的规制与改革[J].经济评论,2002,(5).

[4]于良春.论自然垄断与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