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舞蹈编导论文

舞蹈编导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9:42

舞蹈编导论文

舞蹈编导论文篇(1)

【关键词】教学理念;文化内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69-01

一、树立综合知识的教学理念,促进创新能力在舞蹈编导教学中的运用

舞蹈编导课主要培养学生“编”与“蹈”的能力,“编”指编舞,“蹈”指导演。编舞是技术活,可以通过编舞的技术,逐步提高。而导演则体现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师范院校作为培养综合性舞蹈人才的“溶解器”,为舞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培养综合能力强的舞蹈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是重中之重。

首先,从舞蹈本体出发,关注时、空、力在舞动中的展开。从生活中吸取养分,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作为舞蹈编创的情感素材。同时,多关注舞蹈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以纵观的视觉方式对待舞蹈的多元存在。中国许多优秀的舞蹈,大多取材诗歌、绘画、文学和历史题材,如古典群舞《小城雨巷》,即取材于戴望舒的诗歌《雨巷》,将江南女子清丽、婉约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此舞蹈借助诗歌作为情感通道,以中国古典舞作为主要手段,将江南水乡中的人与景交相融合,映衬出了江南一带如诗如画、意境深远的风土人情。

二、以舞蹈编创技法为主导,融入舞蹈文化理念

舞蹈编创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编舞技法对于学生而言,是打开舞蹈编创的“神秘钥匙”。舞蹈编舞技法对舞蹈创作而言,是“技能与方法”,是舞蹈的必经之路。编舞技法是“有法可依,形成创作的一般性规律”,为舞蹈创作储备了必要的知识。

在师范院校的舞蹈编导课程设计中,先将舞蹈编创的单、双、三、群舞的编创技法的讲解和实际运用相结合,运用即兴舞蹈的手法,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编舞技法的一般性规律。如单人舞编创中的元素编舞法、造型贯彻法、动势、动律连接等。双人舞编创中的双人撞击法、双人动作轨迹透视、双人缠绕与脱离、流动线条等。三人舞编创中的三人造型接触、三人即兴,三人磨合、三人分离、单双并存等。群舞编创中的线条独立、几何图、单线复合与单线拆解法、点线面的单一与复合等。在编舞技法的教学与实施中,以学生的身体力行为主,教师结合汇课进行指导与评论,启发学生开发动作思维与想象力。运用分析式与研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摩中西方代表性的舞蹈,在分析中学会借鉴,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构思、语汇、创新点等,明确舞蹈编创技法只是方法,要对舞蹈语言作具体分析。

舞蹈编导是一种抽象思维,将人的想象力赋予人的肢体动作中,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感知,把人虚化的情思外化到现实的人体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现实关照,关照内心世界在人身体内外的体验过程。

三、注重理论引导实践和舞蹈文化的综合修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师范院校的编创课,大多侧重舞蹈编导技能的训练,忽视舞蹈综合理论知识的嵌入。文化修养的积累转化为生活体验的点滴,是舞蹈内需的营养。文化修养高的舞蹈创作者,会洞悉和捕捉到舞蹈创作的源头,以舞蹈方式完成他心理历程的探索。

学习和研究舞蹈理论,首先要树立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学习:1.加强舞蹈文化学习,如哲学、历史、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编导理论、舞蹈美学等。2.研究舞蹈发展史,像古典芭蕾舞发展史、中国古代舞蹈史、欧美现代舞史、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等。对同一时期的舞蹈发展作横向对比性研究。3.鉴赏中外的代表性舞蹈剧目,分析不同风格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及审美特征,进行讨论。

在舞蹈编导的教学过称中,始终贯彻舞蹈文化修养的导入,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语言层次、地域风格在人物情感中的展示、作品结构与叙事中的铺排,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资源。让其充分认识到舞蹈是思维观念,是文化意识形态。关注舞蹈审美,区分有时代意义的舞蹈作品。提炼舞蹈语言、调度舞蹈在空间上的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编舞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观念,重视舞蹈理论与综合文化修养的共同提升。

四、结语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舞蹈编导教学则是以掌握舞蹈编创技法和创作方式,将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相结合进行交叉式学习的科目。针对师范生文化素养高的特点,帮助其打开舞蹈创作思维的灵活性,开发舞蹈想象力,运用综合性思维方式,在作、学、观的循序渐进中分析舞蹈创作的多维度艺术的审美与艺术判断,进入舞蹈创作的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舞蹈编导论文篇(2)

关键词:舞蹈编导;能力提高;文艺政策;不同种类

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是人类最早创造的用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无声语言,舞蹈在人类发展的各种生活中,行使着传达、叙事、表意以及自我表现的种种功能,以求与自然界沟通,与神灵沟通,与他人沟通。人类文明建立以来,舞蹈就成为人以鲜明的意志主导,以特殊的形式训练身体,塑造理想化的身体艺术。因此,在舞蹈家的身体中,蕴含着每一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阶级、不同个体人的政治观、文化观、道德观与世界观。每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都离不开舞蹈编导的辛苦创作。在本文中,笔者从理论角度分析如何提高舞蹈编导能力,希望能为更多热爱舞蹈编导事业的朋友带来帮助,从而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优秀舞蹈,来为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重要力量!

1 想要提高舞蹈编导能力,要明确何为舞蹈编导

所谓舞蹈编导是指在舞蹈作品创作、排练和演出过程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优秀的舞蹈编导具有精湛的专业能力、丰富综合知识以及对生活独特的敏感性。从字义上我们可以看出,舞蹈编导是由“编”和“导”二者相结合,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一定要牢牢记住,“编”和“导”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因此,作为编导,在舞蹈创作中必须深入挖掘生活,敏锐地捕捉舞蹈形象,合理的编排舞蹈语言,创新舞蹈设计。

(1)我国舞蹈编导的历史。我国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在舞蹈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据史籍记载,早在夏朝时舞蹈就发展的空前繁荣。夏朝有一位帝王名叫桀,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为人贪财好色,凶恶冷酷,但是他对舞蹈这门艺术却异常的喜爱,舞者也成了当时社会上普遍的一种职业。夏朝的舞者与其他朝代的舞者没有什么不同,走下舞台他们都是这个社会最普通的百姓,舞蹈对于他们来讲只是一种为了谋生的劳动,所以舞者也只是劳动者。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唐朝时,负责排练乐舞的“执事者”,就相当于今天的舞蹈编导。之后又经过历朝历代的更替变迁。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舞蹈事业非常重视,从事专业舞蹈工作的艺术家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同时学习西方优秀的舞蹈成功之处,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舞蹈编导理论。

(2)舞蹈编导的发展趋势。随着当前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每年我国培养出数以千计的舞蹈编导人才,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在舞蹈艺术团、电视台工作,还有一部分人通过走穴,活跃在各种文艺舞台。因此,笔者建议那些有志在舞蹈编导领域发展的朋友,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多学习专业知识,积累生活阅历,锻炼创新思维,争取创作更多能感动观众的作品。因为未来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舞蹈编导职业的要求必须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去开拓新的舞蹈事业。

2 想要提高舞蹈编导能力,要学习国家文艺政策

想要使自己的编出的舞蹈有生命力,能够走向舞台,一定要了解国家的文化政策,了解人民最需要的是什么,深刻把握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近些年,我国各领域优秀的文化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树立新观念、确立新目标、采取新举措,形成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正能量,不断推动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文艺发展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舞蹈工作者更需要“学众家所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舞蹈领域团结起来,为国家的文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舞蹈工作者可以心情舒畅,直抒胸臆,自由选择适合个人风格、适合内容需要的表现手法,才能创造真正的舞蹈艺术。

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舞蹈编导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一些单位及个人对舞蹈编导事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舞蹈艺术可以推动国民素质的发展认识不够。想要更好的发展舞蹈编导事业,相关的舆论报道需要跟上,善于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资源,作为舞蹈编导更要深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多创作有影响的精品,带动周围人,加快建设人才队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培养,逐渐形成舞蹈文化产业,促进我国的舞蹈事业的发展。

3 想要提高舞蹈编导能力,要了解舞蹈不同种类

舞蹈领域有太多的未知需要人类探索,想要提高舞蹈编导能力,一定要了解舞蹈的不同种类,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音乐进行针对性的编导。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笔者认为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

(1)生活舞蹈。所谓生活舞蹈就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精神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这种舞蹈常见的有:以展现各民族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的习俗舞蹈;为、祭祀先祖等相关活动编排的宗教、祭祀舞蹈;在社会交往、商务洽谈、寻求配偶等活动中,为了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社交舞蹈;为了培养人才,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的教育舞蹈;为了达到自我宣泄,自我排解忧虑或表达喜悦等情绪的自娱性舞蹈;还有与其他专业结合,达到修身、健身效果的体育舞蹈、养生舞蹈、广场舞蹈等等。

(2)艺术舞蹈。所谓艺术舞蹈是指由舞蹈家(专业或业余均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这种舞蹈常见的有: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经过创造、积累、发展,以反映人的内心感情、社会形态、风俗习惯、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不同时代舞蹈工作者的提炼再创造,形成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古典舞蹈;在20世纪兴起,强调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现代舞蹈;借鉴不同舞蹈风格,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当代舞蹈。

4 总结

舞蹈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笔者作为一名舞蹈工作者,特创作了这篇文章,从明确何为舞蹈编导、学习国家文艺政策、了解舞蹈不同种类三个角度分析如何提高舞蹈编导的能力,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程.心中的祖国――音乐与文学作品欣赏[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

[2] 林琳,李伟.舞蹈形象的产生――浅谈舞蹈编导、舞蹈演员与观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2).

[3] 张守和.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造人才――全面推进舞蹈编导学学科体系建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Z1).

[4] 姬宁.舞蹈创作的“五大环节”[J].大舞台,2013(05).

舞蹈编导论文篇(3)

关键词:舞蹈编导;素质提升;途径

1 新时期对舞蹈编导素质的具体要求

1.1 具有相当的舞蹈形象思维能力

舞蹈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加工,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来有效提取舞蹈形象,从而为舞蹈创作积累素材。这需要舞蹈编导具备感悟生活的能力,能将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抽象为舞蹈作品中的形象,能抓住生活中具体人物的典型动作特征,从而形成必要的舞蹈素材,进一步有效指导自己能编导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1.2 能从各种舞蹈类型中汲取营养

新时期的舞蹈编导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必须能胜任各种舞蹈编导工作的需要,能集合民族舞蹈、中国舞、现代舞等不同舞蹈中的优秀元素,从而为素质舞蹈形象,编排舞蹈动作贡献力量。以往只具备某一方面编舞知识的编导已经不能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舞蹈创编工作需求,只有不断丰富编导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综合能力,才能满足新时期舞蹈编导工作的需要。

1.3 能综合运用多种编导技术

舞蹈技术固然是舞蹈编导中的主要技术因素,但是,舞蹈编导同样需要配合音乐、舞台、灯光、音响等技术因素进行编舞,从而给观众带来完善的视听享受。仅仅专注于舞蹈创作技巧的钻研和提高是不够的,还必须将舞蹈创编作品与其他因素有机结合,能充分利用更多有利条件和转换好不利因素,才可以编导出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效表达作品主旨的舞蹈作品。

2 提升舞蹈编导素质面临的主要瓶颈

培养一名优秀的舞蹈编导,不仅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更需要给舞蹈编导大量的实践机会。在我国舞蹈创作持续繁荣发展的新时期,现有的舞蹈编导培养体质,舞蹈编导自身的精神世界,舞蹈编导的创作实践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提升舞蹈编导的素质还需要打破很多瓶颈:

2.1 打破舞蹈创作泾渭分明的界限

在我国传统的舞蹈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泾渭分明的界限,舞蹈编导通常被分为民族舞、现代舞、中国舞等不同的特定艺术类型,从而使舞蹈编导的创作风格固定为某一种类型,这种长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舞蹈综合发展的趋势。如何打破这种对创编人才的培养束缚,有效提高创编人员的综合能力,使舞蹈编导具有充分运用舞蹈语言进行自由表达的能力,是当前提升舞蹈编导素质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

2.2 打破舞蹈编导的宏观视野瓶颈

舞蹈编导应当专注于研究舞蹈的创编技法和理论知识,但舞蹈编导不应当只局限于研究舞蹈的技术思维领域。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舞蹈编导更应该关注外部世界及环境的变化发展,使自己获得良好的综合文化知识修养,从而可以使舞蹈编导在其他艺术门类知识中获得养分,真正形成微观的舞蹈艺术能力与宏观的时代文化特征的有机结合,切实打破舞蹈编导面临的思想僵化、缺乏创新、创作趋同等问题,使舞蹈编导拥有广阔的创作空间。

2.3 打破缺少实践机会的瓶颈限制

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不断积累舞蹈创编经验,需要有可以供舞蹈编导发挥的空间。但是,我国舞蹈编导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大量可供创编人员进行实践的机会,也没有可供新舞蹈作品进行广泛展示演出的平台,舞蹈创编人员创作的作品只能在专业范围内或是有限的观众中进行演出,大型舞蹈作品、多演员参演的舞蹈剧目等更是很难给年轻编导提供实践机会,这导致我国舞蹈编导后备人才培养乏力,因此必须打破实践机会有限的瓶颈。

3 有效提升舞蹈编导素质的主要路径

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新时期大量新舞蹈作品的涌现,国际国内舞蹈理论的创新,都要求有效提升舞蹈编导的素质。舞蹈编导只有立足自身素质修养,不断丰富舞蹈理论知识,勇于舞蹈创作实践,才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素质。

3.1 有效夯实基本舞蹈创作技法

专业的舞蹈编导和从事舞蹈创作的工作者应当首先具备全面系统的舞蹈编导创作技法知识,懂得如何良好运用现代舞蹈技法有效表达作品的主题,达到深化舞蹈作品意境,切实表达主题思想情况的目的。具体来说,高素质的舞蹈编导应当掌握基本的动作编舞法、造型塑造法、音乐编舞法以及不同规模不同人员配置的大中小型舞蹈编舞的基本规律。明确不同创编方法的适用范围、适用类型,不同舞蹈元素对表达不同情感的积极作用,从而使舞蹈编导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各种舞蹈元素进行创作加工,使编导在创作中不断提升编舞能力,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3.2 敢于对舞蹈作品进行创新

舞蹈编导的工作即是对舞蹈创编技法的运用过程,又是在创编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舞蹈素材进行取舍加工的过程,需要舞蹈编导根据作品的主题,现有舞蹈演员的素质,观众的欣赏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创作出既符合时代潮流,又迎合观众欣赏水平的舞蹈作品。因此舞蹈编导的创新同样是一次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舞蹈编导既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又要大胆创新。具体包括对舞蹈素材的创新,对舞蹈语言的创新,对舞蹈人物形象的创新,对舞蹈造型的创新和舞蹈环境要求的声光电等辅助配合因素的创新等不同方面。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发挥舞蹈编导的积极作用,才能使舞蹈编导获得提升的空间。

3.3 在生活中寻找创编的灵感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样来源于生活,又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提炼和升华,从而形成人们乐于接受,可以与观众产生心理共鸣的艺术样式。提升舞蹈编导的素质,更需要创编人员积极从生活中找寻创作的灵感,仔细认真的观察生活。例如,舞蹈编导要创作表现环节工人生活的舞蹈作品,就必须怀着感恩的心,深入到环卫工作一线去体会环卫工人的生活境况,去感受他们不辞辛劳,用双手美化城市环境的光辉形象,从而将环卫精神用舞蹈语言充分地表现出来。只有深入生活,有效体验生活,才能使各种舞蹈创编技巧找到活的灵魂,使创编人员找到创作的灵感和动力,也只有这样的创编出的舞蹈作品才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切实达到文艺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观众的目的。

3.4 切实提升综合文化素质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样式,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艺术空间之中的,它需要与文学、戏剧、历史、美术、甚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充分的融为一体。例如,美国的百老汇舞蹈作品从来都是以反映有时代特征和有政治文化背景的舞蹈见长。民族舞《彩云之南》等我国近年流行的大型舞剧充分融入了民族特色文化元素。芭蕾舞剧作品《白毛女》则完全取材于文学作品。可见,优秀的舞蹈编导不仅要有丰富的创编技巧和实践经验,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要能深刻理解舞蹈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能引起观众的思考,使作品带来质的提升。

4 结语

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和观众都对舞蹈编导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具备完善的理论素养、具备舞蹈形象思维能力,能综合利用各种条件完成舞蹈作品等能力要求。同时要求舞蹈编导能有效解决编舞能力单一,综合素质不完善、实践机会少等问题。因此,舞蹈编导要不学习新知识,创新舞蹈编导思维、在实践中找寻灵感,通过多种渠道来完善提高编导能力,使舞蹈编导能有效满足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舞蹈编导论文篇(4)

【关键词】舞蹈编导;音乐修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1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55-01

一、音乐与舞蹈共性分析

舞蹈本身为艺术表现形式,融入较多艺术元素,其中以音乐元素最为突出。从舞蹈演员表现便可看出,舞蹈表演过程实质为对音乐情感的表达过程。尽管从外在形式看,音乐为受众传递的是听觉感受,舞蹈为受众带来的为视觉感受,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事实上二者也有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特征表现为:第一,音乐与舞蹈结合下,可为受众带来较深的感触,原因在于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注重情感的传递。第二,重视节奏感,无论音乐中的韵律或舞蹈中的表现形式,都需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第三,注重内涵,音乐、舞蹈的展现绝非局限于“哗众取宠”层面,歌手或者舞者都应领悟其中的内涵,这样才能为受众带来艺术的美感。正因音乐、舞蹈间的共性较多,作为舞蹈编导除关注舞蹈表现形式或舞蹈内涵外,还需深层次了解音乐,确保将音乐与舞蹈有效融合,这样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舞蹈作品,赢得大众的青睐[1]。

二、音乐修养在舞蹈编导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音乐修养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舞蹈创作中,为保证舞蹈的观赏效果,一般需在舞蹈动作上引起关注,而舞蹈动作所展示的为舞蹈风格,这种舞蹈风格又需在音乐环境下实现。由于舞蹈与音乐融合中,舞者需将音乐、舞蹈作品的内涵同时展现出来,所以舞蹈编导在创作时,除在舞蹈方面有较强的灵感外,还需对音乐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挖掘其中的情感,进而提升舞蹈作品涵养。由此可见,舞蹈作品风格的塑造,很大程度受舞蹈编导音乐素养影响。另外,舞蹈作品的直接体现者为舞蹈者,表演中音乐环境将使其产生一定的心理情绪,若该情绪在表演中能使受众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可提高舞蹈表演魅力;但该情绪为受众带来负性心理,将导致整个舞蹈表演失败。所以舞蹈创作中,编导能否选择适当的音乐,成为影响舞者表演以及表演效果的主要因素。舞蹈编导对于所选音乐,除保证适合舞蹈作品外,要求对音乐相关的节奏变化、和声、力度、复调以及音色等充分掌握,进而才能获取更好的作品[2]。

(二)音乐修养在舞蹈中的作用

舞蹈编导音乐修养是影响创作的关键性因素,对于舞台氛围的营造也极为重要,原因在于好的音乐本身有动人心弦的效果。许多艺术家对音乐、舞蹈进行评价中,通常也会提及舞蹈表演中音乐的融入以艺术目标的实现作为最终目标,特别在剧情舞蹈方面表现更加明显。以“千手观音”为例,其一夜成名并非单纯因表现形式上打动人心,且聋哑人表演过程与音乐节奏完全融合,这种音乐、舞蹈、表演者相结合的情境令人震撼与感动。该作品之所以取得成功,除表演外,配备的音乐也极为关键,为观众所营造的舞台氛围壮丽辉煌。由此可见,舞蹈表演的成功需配备相应的音乐,这样才能产生震撼之感。

事实上,除“千手观音”外,国内外成功的舞蹈作品有许多,这些作品所展现的都是舞蹈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本文在研究中选取“天鹅湖”为例,其作为古典芭蕾舞剧,创作过程中音乐与舞蹈的融合经历一段磨合过程,舞蹈编导彼季帕、伊万诺夫选择音乐时,充分考虑作品的内涵深意,最终决定以柴可夫斯基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但由于该音乐中融入的个人情感因素极多,如柴可夫斯基革新想法,若未能领悟音乐中创作人的情感,便无法利用音乐为舞蹈提供指导。对此,编导彼季帕、伊万诺夫认真分析音乐作品,深层次地分析音乐结构并体悟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在此基础上将音乐情感与舞蹈表现形式结合。若仔细观察该舞蹈作品,能够发现,其中的舞步与舞蹈旋转等都与音乐节拍相吻合,且在各舞段内,都可发现有低落、升华、起伏与高潮,完全贴合音乐情绪,最终作品获得好评。实际开展舞蹈创作、表演活动中,舞蹈编导应注意在音乐修养方面不断强化,可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舞蹈作品中的音乐内容等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更多音乐内容[3]。

三、结论

音乐修养的提高是舞蹈编导综合素质强化过程中需考虑的主要内容。本文的研究发现,音乐、舞蹈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差异,但存在的共性也极多,若能有效融合,对提高舞蹈表演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无论从创作过程还是舞蹈表现过程,音乐都极为关键。因此,舞蹈编导需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音乐修养。

参考文献:

舞蹈编导论文篇(5)

关键词:舞蹈品格;编导品格;舞蹈风格;个人气质

一、引言

当今舞坛的舞风越来越追求多样化,即使是有固定舞蹈动律和规范动作程式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及芭蕾舞,都在一窝蜂追求创新。在舞者们都还没有弄清楚民族民间舞蹈或者芭蕾舞原初面貌的时候,这些古老而又宝贵的舞蹈文化就被还没有细细认识“创新”的真实面孔的舞蹈编创者肆意侵略。当然,哲学中讲究用辨证分析的方式看待事物,在离民族民间舞蹈和纯粹芭蕾越来越远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当今舞坛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创作场景。

民族民间舞越来越国际,芭蕾舞越来越现代,舞蹈种类的发展给每一位舞蹈爱好者带来了一轮又一轮的视觉冲击,不断刺激着观众的审美趣味。在这里,我就舞蹈品格与编导品格关系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二、对舞蹈品格的理解

查阅了不少资料,都没有找到对“舞蹈品格”的一个完整的论述。罗斌老师在《中国古典舞的和品格》一书中从中国古典舞历史演进发展以及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思想和现象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古典舞蹈--“和”的品格。这仅仅是从中国古典舞的视角审视舞蹈品格的问题,我最初所接触的涉及“舞蹈品格”的概述就是这本书中对古典舞品格―“和”的定位。也就是是说,书中围绕的中心点在“和”字上,追溯中国古典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各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抽出古典舞之“和”的精神内涵。另一定位在“古典舞”上,也就说规限了舞种是“古典”而不是“现代”,其所涉及的“舞蹈品格”的说法是建立在舞种(古典舞)及品格(和)的限定基础上展开论述。

我们如何看待“舞蹈品格”这一概念呢?舞蹈究竟有没有品格?该如何界定“舞品”的概念呢?

一个事物有一个事物的名称,一个名称要用语言给其界定。这个界定,辞学家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来说,对辞书上词义的理解,便可知该词表示的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几种权威工具书上关于“品格”的解释: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源》有品格词条,解释:①品性风格。李中《庭苇》诗:“品格清于竹,诗家景最幽。”②指文艺作品的质量和风格。《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Character”词条中有一种解释为“noral strengsh 道德的力量;品格;品德”。《英汉教育词典》里“Character”译为“性格,品德”。

我个人更倾向于《辞源》中对于品格的定义。在“品格”之前冠之于“舞蹈”一词,也就是对舞蹈品性风格,舞蹈作品质量和风格的把握。舞蹈风格清晰可见,有古典舞风格、现代舞风格、当代舞风格等等。舞蹈品格,则不仅涵盖了风格之内容,也暗含了对舞蹈作品的道德方面的评价。舞蹈的“品”反映在内容和质量两个方面。在内容上彰显编创者独特视角,舞蹈的“品”之高雅者往往视角新颖,舞蹈动作设计富于张力,意境高远;在质量上凸显编创者舞蹈思维转化能力,对舞蹈细节上的把握,是决定舞蹈作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们常说芭蕾舞是高雅艺术,用“高雅”一词,实际上就暗含了对其艺术的“品格”界定,是“高雅”的,而不是庸俗的。但是,当它走进了娱乐场所,成为一种商业行为,我们还能不能称其为高雅?

舞蹈品格形成不是短时间的,从芭蕾作为供皇家欣赏的舞蹈形式开始到走向民间的这个过程,我们不能称其为“堕落”。优秀的艺术永远离不开群众,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等一系列达到芭蕾顶峰的优秀作品。因为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无一例外的反应着追求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正义战胜邪恶的内在含义。但是,如果仅仅为了愉悦特定的观众群,而改变了芭蕾作为舞蹈本质的一些特点,那就是亵渎艺术。

三、舞蹈品格反映编导品格

一般情况下,舞蹈作品风格能够反映出编导的知识体系,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一个从小学习中国古典舞的编导,在编排自己的作品时必然会有古典舞风格的倾向,但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就另当别论。《踏歌》《铜雀伎》《谢公屐》无疑代表了一种复古风格,复活古代舞蹈的同时,又彰显编导对历史人文、古址遗迹的观察和理解。

第七届荷花杯舞蹈比赛上,出现了不少好的舞蹈作品,由蒙古风情园艺术团选送的群舞《大漠驼影》,完美的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情境,在艺术性及观赏性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整个舞蹈作品能够窥见编创者对蒙古劳动人民人民由衷的赞美和对生活得热爱。

舞蹈中,游牧人时而坐在“骆驼”的背上悠然自得,时而大步行走在驼队之中,舞蹈不论是从构图、动作、还是意境上,都较好的描画了一幅驼队在沙漠中行走的情景。结合蒙古族特有的舞蹈动律,这个舞蹈真是“美不胜收”。舞蹈快到结尾处,游牧人坐在骆驼背上,面对着观众,还是那副悠然的表情,一群骆驼围绕着他,听他指挥,底光从舞台后方照上来,如同夕阳西下时,渐渐离我们远去的驼影,此时此刻的意境塑造,仿佛把人带到了沙漠之中,自己正站在沙漠得到一角,看着他们的离去……

编导不仅仅从舞蹈动作、舞美上都淋漓尽致的把自己的话说的非常清楚,更可贵的是,说的很有艺术性,很有意境。像是在读一首诗,而不是干巴巴的说故事,从视觉和心理上都带给观众新的冲击和体验。可以说,没有编导的独具慧眼的审美角度以及对人性充分敏锐的扑捉,其舞蹈是不会出现这样感人的效果。观众在领略舞蹈的同时,也领略到了编导的心声。

四、编导品格对舞蹈品格的影响

说到编导品格与舞蹈品格的关系问题,我不得不提王静《编导的个性与作品的个性》这篇论文,他在文章中主要论述的观点是:有个性的作品不一定都是成功之作, 但是成功的作品则必定具备它特殊鲜明的个性。我赞同他的观点,就如同说中文系出来不一定是文学家,但是文学家一定接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一样。成功的作品,不仅仅具备了它特殊鲜明的个性,同时也暗含着编导本人鲜明积极的品格。

《千手观音》――张继刚的一部力作,可以说其“通过复杂多变的舞蹈语汇和肢体语言,把一组组经典优美的造型定格在时间与空间的契合点上, 编导并没有拘泥于队形的变化无常, 却编创出层出不穷的视觉震撼, 而这一切震撼的演绎均处于无声的境界中。”「1张继刚一直就是很有想法的编导,是一个偏学者型的编导,他在《千手观音》中不仅仅融入了极具个性的编创,而且也发掘了人性的力量,一群聋哑演员散发出来的“静”态之美和举手投足间的动态意象造就了这个作品的成功。他的审美品格高人一等,也因为他本身的格调之高成就了《千手观音》。试想,如果无法达到这样的审美高度,又如何创造具有审美高度的作品。

编导要善于抓住瞬间的美,生活中的美。具有个性却缺乏审美高度的眼睛,是无法创作出成功的作品的。因为成功的作品,不仅仅包含了编导的个性,作品的个性,还有两者都需要具备的“品格”。一个成功的作品必定是一个引人深思,让人回味的作品。

《中国妈妈》是近年来出现的少有的感人之深的优秀作品。作品中的舞蹈语汇稀松平常,但是编导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合其发挥的舞蹈语境。编导有没有个性?有的,他能够独具慧眼把一个简单的动作发展到极致。除了个性,还有什么?那就是编导的品格,他把中国妈妈的“大爱”从开头对日本小姑娘的“恨”到后来的“爱”表现到极致,却也是作为一个普通母亲都会有的对孩子的“母爱”。

一部催人泪下的感人至深的作品,同时也反映出编导的对事物的正确深刻的理解,对自身世界观,道德观的修炼,也就是其形成在身的“品格”。

五、编导品格与舞蹈品格贯穿于舞蹈作品

对于舞蹈编创者来说,编出一部好作品无疑需要时间积累。好的作品更是一部有深度的作品。作品的深度往往取决于对人性的开掘和表现,也就是对人的个体,对人的生命的关怀与尊重。「2

舞蹈需要人为载体,运用肢体语言达到抒感的目的。那么,舞蹈的风格和个性必然烙上人的影子,人的想法,人的审美以及人的意识。舞如其人,这句话不无道路,一个内心世界不平静的舞者,必然舞不出古典舞的大气和沉着。舞姿就像雕塑,把舞者的每一个神情和动态传达的无微不至,一个好的舞者,也必然能够将编导的思想通过自己的肢体传达到观众眼里和心里。所以,对编创者来说,追求作品的个性品质是艺术创作的理想。「3当编导站在一定的审美高度将自身的“品格”与舞蹈作品融为一体之时,其舞品必然如“人品”。

纵观历届舞蹈比赛的优秀作品,哪个不是在深度和广度上很好的挖掘出人性的力量,通过舞蹈动作的表述,反应编导对人性的理解和诠释。可以说,舞蹈作品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就是编导对人性力量发掘的成功,是编导自身品格的成功。有了这个基础,通过技术上的学习,才有可能编创出优秀作品。很多舞蹈作品如过眼云烟,观众看了就完了,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本上就是编导对舞蹈题材挖掘的不够成功,对舞蹈作品的深度把握的不够,造成了对描写对象不痛不痒的刻画。

可见,舞蹈编创者在自身品格和修养的形成上要花大功夫,“磨刀不误砍柴功”,有了这个高度,才能“一览众山”,才能“俯拾皆是”,才能“信手拈来”,才能博得“满堂喝彩”。舞品,是每个舞蹈编创者必修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静.《编导的个性与作品的个性》.民族艺术研究「J2008/3.

舞蹈编导论文篇(6)

【一】浅谈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提高

摘 要:艺术表现力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灵魂所在.舞蹈作为一种源自自然、来自人类灵魂深处情感的生动肢体表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通过舞者而传达给观众的,使观众受到触动,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这对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 键 词:艺术实践;舞蹈;艺术表现力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走出课堂,从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不断汲取舞蹈艺术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重组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习充满乐趣,这是每一名学生和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艺术实践正是舞蹈专业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吸纳的一种转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培养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及综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艺术实践的定义及内涵

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称舞蹈专业的艺术实践就是舞蹈实习,他认为舞蹈实习包括了舞蹈表演、编导、教学、写作等,舞蹈表演专业的实习主要是舞台表演,侧重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锻炼.舞蹈教育专业实习的内容包括模拟教学、实际教学和论文.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集音乐美、形体美、服装美、舞美设计等多项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以其高雅时尚的艺术品位和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翩翩风韵,无论是生动活泼的舞台演出、还是严谨科学的教育教学、论文书写,对于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都有着“感于外、发于心”的本质提高,是艺术表现力来源的沃土.

三、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一)舞蹈艺术实践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为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舞蹈课和舞蹈实践活动(如舞蹈比赛)结合提高学生审美观舞蹈课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学方式主要围绕讲解——训练——讲解进行,教师以主导地位的角色传授舞蹈基础知识,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者,周而复始,学生对舞蹈课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为提高舞蹈课的教学质量,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舞蹈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舞蹈实践比赛中去,注重学生对舞蹈知识的应用,体验、赏析和创造.要强调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它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对舞蹈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检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注重舞蹈课和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相结合,为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经常参加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学生同没有参加艺术实践比赛的学生相比,他们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通过一定的舞蹈知识学习后,要安排和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舞蹈知识更广泛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二)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力,进而提高其艺术表现力

舞蹈是一门不仅注重形式美,同样还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内涵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体动态美.而是一种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人体动态美.学生在舞蹈艺术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创造性模仿,可以提高其表现力,如挤奶舞就取源于劳动,它是模仿牧民给牛羊挤奶的动作来表现人民的智慧、劳动的美.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三下乡”、“舞蹈采风”等方式,学生缩短了舞蹈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逐渐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属于上层建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的再现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离开了人类社会生活,离开了劳动实践,也就没有舞蹈艺术,在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舞蹈艺术正是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印迹,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内容、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演和创作灵感,从而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三)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创作、表演、欣赏水平,从而促进艺术表演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舞蹈实践包括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而这两者都经历着从客观现象到主观意象再到舞蹈形象这二种时空状态的两度转化过程.从素材到舞蹈艺术的转化就是创造过程.舞蹈艺术源于生活.人们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感悟,但表达不清楚,而创造本领的前提就在于发现、升华,例如,讲解舞蹈《小金鱼》时,我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观察鱼的形态、觅食、嬉戏的全过程,并要求低年级学生设计一组舞蹈造型动作.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的肢体动作也十分丰富,有身体的扭动、面部表情的夸张表演、手部动作的配合,十分具有创造力也十分可爱,回到课堂再度讲解《小金鱼》时,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原来是这样”的感慨,学习效果十分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辽宁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出、 电视台“双拥晚会”、去日本昭和大学演出、去法国演出等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创作 、艺术表现力等多种能力,从而是各种艺术

四、艺术实践是艺术表现力的沃土,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艺术实践的新途径

学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是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动作的综合培养.只要教育者努力探寻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发展途径,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那么,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外部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语言的技能,来进一步创编舞蹈动作,发挥其表演才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美的创造能力就不在是一句空话.艺术实践,对于每一位教育者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演出”、“表演”;更应该是“教和学”的完美统一,是学生主动吸纳知识过程,更是“教学实践”、“舞台实践”、“创作实践”的沃土,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开拓思路,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使舞蹈教育、教学告别“机械化”的操练,让学习充满乐趣,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欧.论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2).

[2]张春河.高校舞蹈教师的角色素质[J].舞蹈,2008,(6).

[3]张薇.舞蹈艺术走进大众的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苏娅.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二】舞蹈艺术方面的论文

摘 要:文章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等三个方面对怎样创作优秀舞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

1 舞蹈常识

1.1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以及从欧洲宫廷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纪出现的现代舞。

1.2 舞蹈的分类

舞蹈按照社会作用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①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自娱性舞蹈剧具备广泛的群众性,例如,人数、场地、时间均由大家自己选择决定,同时更以群众舞蹈娱乐活动为互相交际为手段而到达交流感情的特殊性。②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这种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规范性,除了在个别的场合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即兴表演之外,大多数一般都在舞蹈编导的精心的编排下,提炼出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塑造人物,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来娱悦观众,让观众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2 舞蹈编导个人素质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很多理由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为主要的症结。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诸多的条件和因素。客观的教学条件到个人的文化素质形成了密切联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编创的规律法则制约下,切实提高编导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2.1 舞蹈的文化内涵

最初舞蹈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编导、演的技巧,学养、文化人格等诸因素中,影响创作的终极因素是舞蹈艺术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他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2.2 做文化知识型编导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舞蹈艺术方面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zglww.net提供,转载请保留 .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抄袭一味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

2.3 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

当前舞蹈创作面对的很大一个理由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摩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

2.4 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我国的舞蹈资源丰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经过艺术大师们的挖掘已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遗产沉睡在民间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对的就是怎么样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3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3.1 向知识舞蹈教学发展

一个定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当代的舞蹈演员们,更要着眼于未来,抛开功利心,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从事舞蹈生涯的演员们应该以知识舞蹈为导向,转变观众对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要求我们从事舞蹈的工作者们从自身的素质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编导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舞蹈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3.2 学会体验感情

舞蹈《牵手》打动了很多的观众,这个舞蹈来自生活,我们没有把它放在舞蹈来源于生活着个章节中讲,是因为这个舞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真挚的感情,两名两位残疾演员用残疾演绎完美,她(他)们没有屈服命运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挑战残疾,与命运抗争,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残疾的肢体,完成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在他们表演过程中,将他们的情感通达肢体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正是两位演员的倾情演出打动了评委和众多的观众,我们从他们的舞蹈中读出了真心真爱和真诚,我们用一个演员参加一个访谈所说的话来总结这个舞蹈的成功。

舞蹈编导论文篇(7)

【关键词】舞蹈编导;创作灵感;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30-01

舞蹈编导是舞蹈作品的总设计师,主导着作品的灵魂,作品的成功与否与舞蹈编导息息相关。当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对于文化休闲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审美观也逐步提升,传统的舞蹈作品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追求,因此,舞蹈编导的任务越来越重,自身素质及创作能力不得不提高。

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舞蹈艺术体现了多方面的知识与技巧,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行为,舞蹈编导创作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的前提就是充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日常的学习积累是十分必要的,舞蹈编导要想提高作品立意的高度,需通过各种途径拓展眼界,熟悉各类艺术文化及专业文化知识等,加强与姊妹艺术文化的学习交流,丰富自身表现形式,进而挖掘自身创作立意作品的潜力,提升作品艺术表现力,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

二、加强学习,掌握编舞理论知识及技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舞蹈艺术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作品的创作形式越来越丰富,作品内涵及表现力不断提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观赏性较低的作品[1]。原因之一是舞蹈编导没有掌握系统的编舞理论和技法。技法与理论知识深度融合,才能创作出更完美的作品。因此,舞蹈编导在加强专业舞蹈院校进修学习的同时,在工作之余,可以增加对相关教材和书籍的阅读,通过观看光盘、观摩现场等方式,加强日常编排,从而积累经验知识,提高个人的创作能力及灵活协调能力,进而寻求更高的舞蹈编排立意。

三、激活舞蹈创作灵感,摆脱思维定式和传统的创作模式

灵感是所有艺术创作的源泉,具有无形、神秘、抽象的特点,是内在及外在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灵感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是舞蹈编导经过思考、分析后,对于以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作品不断创作修改进而达到预想的效果。通常来说,灵感就是舞蹈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灵光一现,摆脱了传统创作模式的束缚,大胆思考,大胆实践,从而做到对作品推陈出新、标新立异的目的。只有不断创新推出新内容和新形式的舞蹈作品,才能将编导的立意传递给观众。

四、多措并举,提高想象力

作为舞蹈编导,必须具备较强的想象力,才能发现更高更好的舞蹈作品立意,进而创作出更具创造力和表现力的舞蹈作品。舞蹈是一门艺术,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只有编导通过比实际生活更强烈、更理想并且更典型的想象力,才能进一步提升舞蹈作品的编排立意。因此,舞蹈编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尤其是能够对作品立意进行创新的想象力。笔者认为,编导想象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必须大量练习想象力。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条件,只有练习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真正提高想象力的水平和档次。而作为一名舞蹈编导,应当将世间万物都与舞蹈作品相联系,例如看到动物时,就去想象假设我是一只小鸟,或者一条小鱼,或者一只猛兽,会如何舞出我的自由;当看到影子时,就去想想通过影子的长短、变化,如何去编排一些特定立意的舞蹈;当看到草原时,就会想象到如何让舞者在草原上舞出大自然的美丽和姿态[2]。这些方式都可以提高编导的想象力。

二是应当做到三勤,打开六感。做到三勤,也就是眼勤、脑勤和身子勤,而打开六感就是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行动来感受周围所有的事物,只有全身心地去感受生活,了解生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缺陷和完美,才能真正把生活中获得的立意加上想象,运用到舞蹈作品的编排之中。

五、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

舞蹈作品其实就是通过肢体语言来向观众传达一种情感,一种批判或者一种精神,而这种情感、批判或者精神就是编导编排舞蹈作品的立意,它们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编导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者所感而激发出来的,因此,作为舞蹈作品的编导,应当培养认识和概括生活的能力,学会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领悟生活,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去发掘和创造舞蹈作品立意。这就要求编导在观察生活时必须做到准确、全面和精致,并学会将观察到的事物和自己的思维方式相结合,去发现事物背后的本质,才能挖掘到独特的、感人至深的舞蹈作品立意,进而运用到舞蹈作品的编排之中。

六、结语

舞蹈作品不仅能带给观众视觉的冲击,更是将作品背后的情怀和立意传递给观众,因此,编导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想象力,进而提升舞蹈作品的立意,才能真正吸引和感动观众。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