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阅读体验论文

阅读体验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39:43

阅读体验论文

阅读体验论文篇(1)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但教师要避免技术的误用和滥用,必须从已有基础和经验出发。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在逐步的发展,教师在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感知能力,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文字与图形进行有机结合,将传统的机械式阅读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深化学生的感知,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景中来探索,主动提出问题,自己来分析问题,找寻出正确的答案。例如,在《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相关气象的知识了解不深,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必定达不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此时,教师可以联网播放关于《看云识天气》的相关视频,将抽象的课堂知识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来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生活的常识。

二、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阅读的文章,有很多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人物,和逻辑分明的故事讲述,此类文章的特点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自读自演进行体验式阅读,将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动作神态来表现,将文字变换为场景来观摩探讨,这样不仅能够深入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中,文中刻画出邹忌、齐王、妻、妾主要角色,通过语言的表述讲述了一则启发性的故事。初中生活泼好动,穿越也是现在热门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这些角色,注意引导他们对语气和角色的思考,从而理解文字的内涵和深意。他们对于这种角色扮演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也能够有效地提升阅读效果。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感受文章精髓

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在灌输知识,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放手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究,那么,在这过程中,学生必定会碰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内容不熟、文意深刻的文章。越是这样的文章,其韵味和内涵往往越深厚,教育意义也越深刻,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自主的分析和挖掘相关的知识。以《乡愁》的教学为例,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深刻含义,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和归纳,换位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以及期待中华名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景。

四、创新教育方法,对学法进行指导

阅读体验论文篇(2)

1.创设文本情境,唤醒内心体验

通过选择适宜的背景音乐,体验式阅读教学既能够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又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阅读《乡愁》,以台湾海峡为屏幕背景,先聆听佟铁鑫的歌曲《乡愁》,再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江河水》,能够将学生的情感迅速融入阅读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在营造的情境中体验作者的“愁”,感悟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运用音乐渲染情境,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恍若身临其境,产生内心情感的共鸣。运用多媒体创设文本情境,体验式阅读教学能够营造作品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体验文本内容,将文本的“此情此景”转化成学生的“我情我景”,激发学生体验阅读的动力,使学生处于最佳的阅读状态。例如,阅读《出师表》,教师先将《三国演义》的一些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融入三国时代的环境中,感悟诸葛亮的内心情感,理解诸葛亮的忠君报国之情,感知文本的思想内容。教师若能适宜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时空背景中,就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激活学生的内心情感。

2.扮演文本角色,体验人物情感

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从文本学习中获得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在具有人物参与的事件情境中,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文本中的人物角色,使学生充分体验文本的人物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真正理解文本人物的思想情感。例如,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指引学生分别扮演邹忌、邹忌的妻子、邹忌的小妾、邹忌的宾客以及国君齐威王等角色,进行相应的对话,帮助学生营造齐威王纳谏的情境。为了成功扮演文本的角色,学生需要充分理解文本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刻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内容。借助扮演文本角色,学生不仅能够与文本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而且能够积累丰富的文本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借助播放影像资料,深化学生对文本人物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

3.激发阅读想象,实现高峰体验

经过近十年的学习,初中生的词汇积累与文本理解已然具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体验式阅读教学,教师将无声无像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呼之欲出的画面,使学生融入阅读文本之中,将久远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体验文本情感。例如,阅读《木兰诗》,想象木兰出征途中的心境,能够体会木兰思念亲人而又义无反顾的情感,从而使木兰女英雄的形象更加真实、饱满。针对木兰征战沙场多年生活的空白描写展开想象,将木兰征战沙场英勇无畏的女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想象中获得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4.多元文本解读,倡导个性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提倡教师指引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体验式阅读,学生从自身认知角度出发能够获得很强的个性化体验。例如,阅读《范进中举》,教师引领学生展示体验阅读效果,能够使学生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有些人体验到范进辛苦几十年才中举,应该给予同情;有些人体验到范进浪费大好青春年华,应该进行反思;有些人体验到范进害苦了身边的亲人,应该受到唾骂。体验式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引领学生进行体验阅读,使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二、结语

阅读体验论文篇(3)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文本教学,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尝试体验式阅读教学,让阅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充分发挥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体验达到更深刻理解阅读内容的效果。

[关键词]

中学语文;体验;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直接体现着阅读效果。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种现象:教师对文章进行概念性程式化的分析,指出其中包含的语文知识点,把语文知识的积累当作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却忽略了阅读的目的――通过阅读来准确、具体地把握作者传递的信息,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忽略了文章的审美功能。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于是,我们尝试体验式阅读教学,让阅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笔者认为,这能充发挥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体验,达到更深刻理解阅读内容的效果。

一、感知体验,直抒胸臆

叶圣陶先生主张读文章首先要“读通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他所强调的是阅读的整体性。要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获得初步体验。教师不宜迅速切入文章,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甚至给学生提出阅读的方向,阅读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思维的定势,对文章的学习停留在概念模式上。如学习《山的那一边》,笔者尝试让学生谈初读的体会,让学生畅所欲言,或是谈文本的内容,或是谈文体承载的思想情感。通读全文,学生首先谈到自己获取到的作者登山望海的信息――“小时候的想望”“对海的追求和向往”“长大后的体会”等等;进而谈到自己所感受到作者心里的情感体验――渴望、羞涩、激动、失望、喜悦、向往……凡此种种不同的认识,因个人的思想认识不同、情感态度各异,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丰富了个人的体验,为深入理解领悟奠定了基础。

二、品读领悟,渐入情境

品读是体验式阅读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领会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领会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怎样才能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呢?要知道,有时教师逐段地做烦琐的内容分析,会失去文章的意趣,影响学生的兴致。当然最终影响阅读效果。阅读是一个从读通到读悟的过程。

(一)提纲契领,悟其本意

叶圣陶先生强调“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把握文章的主线,理清思路有助于读通读懂全文。文以载道,主题是创作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往住倾注在字里行间。例如,《在山的那一边》一课的教学中,抓住登山望海的主线,“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两个句子,引导学生品读。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海”已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大海”的概念和意义,应该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且是一个“照亮你的眼睛的世界”。不难感悟到“海”的抽象意义,应该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是一个奋斗的目标。由此可见,作者的登山望海应该是对理想的追求和奋斗。

(二)质疑讨论,究其本意

有专家指出:“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查。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这表明,要提高阅读效率,就要研究提问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提问。诚然,教师不仅要自身具备提问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发问。质疑讨论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是一把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提问,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例如,《在山的那一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质疑讨论文题。不乏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山的那一边”作者要写的是山那边的什么?我们仿佛感觉到作者正手指着前方,牵引着我们的视线,引而不发的悬念,吸引着我们一看究竟,怎能不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呢?接着质疑讨论文本的语句,读第一节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登山的情景呢?从“隐秘、终于、可是、幻想”这些词中试着揣摩孩子的登山过程和结果,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心理。质疑讨论第二节,一句“今天啊,我竟没想到”,讨论作者所要发表什么感慨;从“一次又一次、一座座、一次次”这些词中,去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从“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去思考作者真正要告诉我们读者的内容。质疑讨论给学生话语权,让学生尝试着对文本进行字斟句酌,当我们的学生针对有疑惑的语句思考为什么的时候,往往立足于自身的理解和体验,所以探究讨论时往往更能深入地感受文本的内容。

三、结合体验,深情演绎

针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浓浓的氛围(例如可以借助切合文意的音乐,或是再现文本的插画,或是与文本相类似的情感渲染),让其亲近文本。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深情朗读,会其本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演绎文本,置身其中,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幅画面浮现在眼前,这也是体验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山的那一边》的教学中,笔者尝试指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关注字里行间的意蕴,抓住富有感彩的词(如“痴想、哭、铁青着脸、失望、诱惑、信心、枯干、终会……”)深情地演绎,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登山望海,追求理想的画面。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的登山经历,去体会作者不气馁不断攀登的情怀,从而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当然,朗读过程中要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使他们和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沟通。最后,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畅谈读后的体会,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畅谈人生目标,追求奋斗过程的艰难,也认识到辛勤的付出必有丰厚的回报,应当不惧困难的失败,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迎难而上。这样,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便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文本的审美功能得以体现。

重视阅读体验,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云读书贵在“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启发、诱导学生深入去读、边读边议,释疑解难,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真切体验,我们有理由相信,体验式阅读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参 考 文 献]

阅读体验论文篇(4)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 自主阅读 创造性阅读 拓宽渠道 优化环境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三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一是阅读量明显不足,课本基本上成为学生阅读的唯一文本;二是过于强调完整的阅读知识的传授,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但往往使学生局限于对知识贮存而导致知识僵化;三是线性安排阅读能力。鉴于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发展个性。对此,新的课改理念迫切需要把学生推向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担当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氛围,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把这一教学理念落到实处,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尝试,现就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学生要成为阅读的主体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阅读活动的指导权。教师的作用不是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开放情境的问题,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自主阅读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只有富有创造性地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自主阅读、创造性阅读。

二、培养创造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突破点

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读者个人的经历不同,在阅读活动中对于文本的解释不相同。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更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于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开创性的思维陈述观点。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深浅适度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丰富而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当学生发表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时,教师需要聆听并通过适当反馈,激发学生表达独特感受的热情,需要根据文本及作者的“本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审视和调整。

此外,个性化阅读还要树立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经常竖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这样才能培养发散性思维。

三、激发兴趣,真情体验是个性化阅读的催化剂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二是整体。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会自觉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四、拓宽阅读渠道是个性化阅读的练兵场

个性化阅读是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引导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教育资源,向课外的个性化阅读延展,建构课内外联系,增强校内外的沟通,让学生将在语文课堂上的习得延伸至课外,真正转化学习能力,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五、开展阅读活动,优化阅读氛围

立足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效率的提高,深入课堂互听互评,组织开展专题研讨和培训,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提高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如“校园读书节”、“亲子共读”等,与家庭社区等形成教育合力,激发阅读兴趣,优化阅读氛围,推动个性化阅读。

六、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1.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

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阅读活动应该让学生把主要经历放在阅读原文上。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让学生反复地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一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二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阅读活动。

2.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

虽然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尽相同,阅读后获取的结论各有差异。需做到:一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二是让学生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三是让学生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哪些为什么不合理。更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更要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怎样得出的,对症下药,推究、评论,完善认知结构。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一个学习平台,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给予时间,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精心组织探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个体阅读包括读、说、画、写、划、背、唱等多项活动。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要求学生,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鼓励学生应用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4.积极引导,教给阅读方法。

“趣”字引路,博览群书。引导学生选择有教育意义的课外读物,并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如略读、速读、精读、跳读等。指导高年级学生做好笔记,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5.让学生大胆进行自主评价。

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激发学生参与阅读评价的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机会,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多项评价、比较评价、补充评价、建议性评价、争议性评价、赞赏性评价、创造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多年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我认识到:个性化阅读的开展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阅读兴趣日益高涨,口语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习作水平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方所.浅谈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09.10.

阅读体验论文篇(5)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注重的是学生的性格行为,正如新课标中提到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其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关系,这与阅读教学过程不谋而合。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一、构建情境,激发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感受、感悟、思考的一个过程。阅读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的是学生所没有接触过,没有经历过的时代,如:鲁迅的文章,其时代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再如,朱自清的《背影》如果不进行渲染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学生会对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攀越栏杆这一段文字,感到好笑,很难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感受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父爱。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需要一个“引子”去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即:教学情境或者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情境中,产生体验。正如伍蠡甫等在《西方文论选》选中说的:“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此时,学生对阅读文本展开初步的思考,也就是说通过情境的渲染对阅读有个整体的感知。

二、通篇阅读,深化体验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化体验。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朗读、默读、教师泛读等等。在这个环节,建议教师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去体验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方式,展开自己的思维想象。此时,教师可以对阅读文本进行一个整体的分解,促进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之后,教师泛读(或者播放名师朗读),学生结合教师对阅读文本整体的分解,倾听教师的泛读,观察教师阅读时的表情以及声音的起伏,在对阅读文本进行朗读。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不同时间阅读其体验结果不同,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收获,并且在逐步地深入。如,还以朱自清的《背景》为例,学生整体感知后,文章会有个大概的了解,即表达父爱。而在教师整体分解文本,聆听教师泛读之后,再进行阅读后,其感情就会得到升华,会从朴实的语言中,体会到作者的感受,尤其当阅读到作者“四次流泪”,以及父亲对儿子依依不舍的情感时,内心都会被触动,其体验会得到深入,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进而会通过作者联想到自己,或者自己和作者已经融为一体。

三、拓展思维,表达体验

通过反复的阅读文本,其体验会不断地深入,会体验到阅读真正的魅力所在。在不断的阅读和体验中,自我的欣赏角度也会随着转变,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到了一定的极限,就会有想要表达,抒发自己情感的欲望。那么,其阅读可以说是成功的,他在无形中与作者的思想在交流、对话。通过阅读文本,将思维空间拓展看来,形成了思维迁移,通过体验阅读激发了自我的情感。而此时,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阅读文本的审美因素,诱导学生放开自己的思维,在想象的空间里尽情地渲染,保持高度的状态去体验、感受欣赏阅读文本,继而可以从中创新,以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为基准,拓展情境,深化情境。如:通过体验朱自清《背影》中的情感,可以拓展思维,表达自己所感悟的一切。

体验式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做好引导作用,以确保学生的思想状态保持前进和体验中,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质量得以保证。体验式阅读教学,不单单只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方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一个方法,让学生一层层地去品味阅读,提高其审美眼光以及欣赏水平,同时对于写作材料也是一个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阅读教学与写作相融合,通过对阅读的体验,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思维迁移,创作新作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韦志成.语文学科教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阅读体验论文篇(6)

[关键词] 图式理论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新模式

一、相关的理论依据与阅读教学模式

巴特利特(Bartlett)在其经典著作《记忆》(1932) 中,是这样描述的:“图式是对于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并由此提出了研究阅读心理的图式概念。Rumelhart(1977)率先提出了“相互作用”阅读理论。该理论认为,文本自身没有固定的意义,它只是向读者提供利用其背景知识重构文本意义的方向。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在各个层次上同时运用“从下至上”和“从上至下”这两种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从下至上”的处理方式保证把文本中的新信息输入大脑,从而激活读者大脑中已存在的相关图式,同时发现与其所作预测不一致的信息。“从上至下”的处理方式帮助读者利用已激活的相关图式对文本进行预测,并结合文本信息从可能的预测中作出选择,从而消除歧义。阅读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不断发生交互关系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广大教师摸索出一套的阅读教学模式“篇章――词汇――篇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弥补了“词汇――篇章”教学法和“篇章――词汇”教学法的不足,综合了两种教学法的优点。和“词汇――篇章”教学法相比,这种模式对认知加工,即对非视觉信息或高端的知识的理解赋予了更多的重视。同“篇章――词汇”教学法相比,这种模式对感知加工,即对不同层次的形式特征的快速、准确的识别赋予了更大的重要性。尽管“篇章――词汇――篇章”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如对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都融入到阅读理解,会使阅读支离破碎,影响整体的阅读效果。这种模式显然基本上是自下而上理论和自上而下理论的结合,但阅读教学对这一理论的应用并不是把过去的两种方法简单相加就行的。

二、新模式的构建

(一)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即“词汇――篇章――词汇――篇章――词汇”模式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种以“相互作用模式”为理论建立起来的“篇章――词汇――篇章”模式有其不足之处,如把许许多多、零零散散的单词都放到本文中分别讲解,会大大地影响对本文的整体理解,使其有支离破碎之感,同时也影响了课文之间的衔接和内涵的理解,故笔者尝试着把部分词汇进行分流。首先,在讲解篇章之前消化部分词汇,扫除文本阅读中的障碍,以便顺利地完成文本的阅读。其次,在篇章的理解和分析中再讲解部分关键词汇。最后,在篇章分析结束后,对某些词汇进行再次梳理,作为词汇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这样就构成了一种新的模式即“词汇――篇章――词汇――篇章――词汇”。这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复和再现。而是根据Rumelhart的相互作用模式原理而采用的相应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它将阅读过程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和篇章的学习融为一体,融会贯通,能够通过阅读获取课文的句法及语篇等方面的信息,从而获得较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笔者运用图式理论,结合相互作用模式,对阅读教学进行了尝试,并提出了“词汇――篇章――词汇――篇章――词汇”新模式,如图:

(二)新模式的优点和不足

这种“词汇――篇章――词汇――篇章――词汇”模式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1)“词汇――篇章――词汇――篇章――词汇”英语阅读新模式的设计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理论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地形成一种“相互作用”阅读模式,并使两者不断地发生交互关系。该模式既没有忽视学生的感知过程中像词汇和语法形式等快速和准确的识别这些低端技巧的低层次的理解,又兼顾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高层次理解。对熟练和非熟练的读者,该模式的解释力都是比较充分的。

(2)“词汇――篇章――词汇――篇章――词汇”英语阅读新模式的设计尝试着把部分词汇进行分流。既把部分词汇放到文本前进行先行讲解,部分放到本文中分别讲解,其余的放到文本后讲解,避免了许许多多、零零散散的单词都放到本文中分别讲解,影响对本文的整体理解,使其有支离破碎之感,同时加深了课文之间的衔接和内涵的理解,弥补了相互作用模式的不足。

(3)“词汇――篇章――词汇――篇章――词汇”英语阅读新模式的设计通过师生互动的活动形式把“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有机穿插地结合起来,并时时注意激活已有的图式和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较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加深对课文的准确和深刻的理解,增进他们的欣赏水平。使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和“练”为中心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

不足:词汇的分流固然弥补了相互作用的不足,但是,具体操作起来还是有些问题。哪些词汇应该先讲,哪些词汇放在文本中讲,哪些后讲,布局不合理,也会影响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阅读教学的整体性。这一点正是我们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三、新模式的教学实验

从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笔者抽取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一年级两个非英语专业平行班,即08级财管3班40名学生(实验组)和08级会计9班46名学生(控制组)进行了两种不同的阅读教学模式――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对比实验。实验的步骤和结果及分析如下:

(一)实验假设,受试及变量

1.实验假设

(1)新模式比传统的三个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

(2)新模式比传统的三个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3)新模式有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听力的提高。

2.受试

受试:为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一年级两个非英语专业平行班。抽取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前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较为接近,这些学生上课时数,课外学习时间和学习背景较为一致。实验是在这些学生大一的第二学期(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 进行的。因此随机将一个班定为实验组(40人) , 另一个班为控制组(46人)

3.变量

(1)自变量:两种不同的阅读教学模式――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

(2)因变量:①新模式实施后问卷调查分析。

②前后测试四级题成绩分析。

(二)控制手段

1.实验组和控制组使用统一的教材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写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5~Unit10)及第二册(Unit1~Unit4)材料。受课时数一样,并保持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参加前后测试。

2.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授课教师为同一人,在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采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三)实验方法

1.文献法:查找资料, 学习有关专家、学者已经研究出的多种可行的英语阅读模式, 通过学习阅读教学理论, 转变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教与学的理念。

2.调查法:问卷的设计参考吕中舌等(1998),刘亦春( 2002)等著作中设计的问题,并考虑了专科院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水平。通过与学生交谈,听取他们的建议,最后确定正式调查用的问题,此次问卷调查是在2008级新生非英语专业实验组。发放问卷40份,收回40份,有效问卷40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试验法:在对本校专科生英语阅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和经验总结,并通过实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修改、完善教师的阅读教学模式,最终总结出关于专科生英语阅读教学新模式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四)实验步骤

整个实验分四个阶段, 在一个学期内完成。

第一阶段:前测

实验前测试。测试材料为学校统一的大学英语四级模拟试卷(2006,12)(听力理解(75分)、阅读理解,(快速阅读理解和仔细阅读各50分) 、写作(50分)。总分225分。时间为85分钟,测试后将两个组各项内容的得分情况以及整体得分情况进行对比。

第二阶段:实施新模式

跟踪调查, 两个班所有的受试都按课程表的安排分别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和“新模式”上课。

第三阶段:后测及测后问卷

设计问卷调查表, 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后, 受试组和实验组的学生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实验后测试)。测试材料为学校统一的大学英语四级模拟试卷(2007,12)(分值和时间同前侧),测试后将两个组各项内容的得分情况以及整体得分情况进行对比。

第四阶段:收集问卷调查和测试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五)实验工具

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采用莱科特五级分制( 1~5 Likert - Scale) 。问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平时阅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在每道题后面的括号里填入1、2、3、4或5。这些数字的含义如下:1 =起很大作用;2 =起一定作用;3 =不起作用;4 =基本不起作用;5=不清楚等。

(六)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

调查的数据分析采用的是office Excel软件包。得出全部被试问题的平均值和标准差。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统计各项指数和参数,分析新模式和传统模式的差异,将两个组各项内容的得分情况以及整体得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学期即将结束时,对实验组的40名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从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你希望今后老师用什么模式授课这一问题。77.5 %的学生希望老师用新模式进行阅读教学;10%的学生希望老师用旧模式进行阅读教学;12.5%的学生无所谓。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用新模式进行阅读教学。

有关新模式对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很大作用的占35%,起一定作用的50%,说明通过新模式的教学,学生在阅读的能力的提高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和自信。有关新模式对英语阅读兴趣的提高,起很大作用的占52.5%,起一定作用的35%,说明新模式激发了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80%左右的学生认为新模式对阅读材料的主旨题,主要内容,整体结构,和阅读准确性,阅读速度的提高起一定的作用(包括起很大作用)。说明新模式对学生掌握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主旨大意,整体的框架结构及阅读的速度都有显著的提高。此外,新模式对写作的影响也较显著,22.5%的学生认为起很大作用,60%的学生认为起一定的作用。在新模式中,图式知识的运用,给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精炼的框架结构,丰富的相像力,使他们有话可写,有据可依。新模式对口语的影响也较显著,20%的学生认为起很大作用,47.5%的学生认为起一定的作用。新的教学模式采用的“互动活动”和小组讨论活动,使学生克服了“张不开口”的心理障碍,提高了口头交流的准确性和流利性。新模式尤其对平常不爱说话的、胆小害羞的学生帮助很大。

新模式对听力的影响不够显著,17.5%的学生认为起很大作用,32.5%的学生认为起一定的作用。新模式对词汇的影响最为薄弱,12.5%的学生认为起很大作用,15%的学生认为起一定的作用。说明传统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词汇基本功。

对总体英语水平的提高,35%的学生认为新模式对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的提高有很大作用,起一定作用占42.5%。说明新的阅读模式比传统的阅读模式更为有效。

2.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1)新模式对快速阅读能力的影响

实验组快速阅读理解的前测平均分为26.63分,后测平均分为34.45分,后测比前测提高了7.82分;控制组的前测平均分为25.87分,后测平均分为29.67分,后测比前测提高了3.8分;实验组比控制组平均提高了4.02分。实验组成绩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这表明新模式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模式的交替和灵活的使用,以及利用图式理论和互动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班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2)新模式对仔细阅读能力的影响

实验组仔细阅读理解的前测平均分为17.13分,后测平均分为21.25分,后测比前测提高了4.12分;控制组的前测平均分为20.98分,后测平均分为23.91分,后测比前测提高了2.93分;实验组比控制组平均提高了1.19分。实验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是很显著。说明新模式对仔细阅读(包括词汇的考核)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同时也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教学,有一定的优越性。

(3)新模式对听力能力的影响

在听力方面,实验组听力的前测平均分为18.25分,后测平均分为21.88分,后测比前测提高了3.63分;,控制组的前测平均分为21.09分,后测平均分为23.80分,后测比前测提高了2.71分;实验组比控制组平均提高了0.92分。说明新模式对听力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

(4)新模式对写作能力的影响

在写作方面,中可以看到,实验组写作的前测平均分为27分,后测平均分为33分,后测比前测提高了6分;控制组的前测平均分为26.96分,后测平均分为30.33分,后测比前测提高了3.37分;实验组比控制组平均提高了2.63分。也有了较大提高。新模式中列表的形式归纳思想或图式构思,能激发作者充分联想,使学生能游刃有余地在主题概括和论据细节之间驰骋,使学生的写作结构合理,布局清晰,内容充实。

(5)新模式对总体英语水平的影响

实验组前测总分的平均分为89分,后测平均分为112.87分,后测比前测提高了23.87分;控制组的前测总分的平均分为94.89分,后测平均分为107.7分,后测比前测提高了12.81分;实验组比控制组平均提高了11.46分。实验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表明新模式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模式的交替和灵活的使用,以及利用图式理论和互动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总体水平。

总之,实验证明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比传统的三个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另外,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从整体上说优于传统的三个阅读教学模式。新模式有助于学生写作和听力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Immanuel Kant.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1781.

[2]Barlett, F.C.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阅读体验论文篇(7)

关键词: 阅读认知理论 英语速读 有效方法

一、引言

阅读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认为: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在他的定义中可以推断出阅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阅读材料所给的信息,而是读者主动地将阅读材料信息在已有的知识上所进行的感知、接受、重组、理解的解码过程。可见,阅读认知理论对具体的阅读活动――英语速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二、阅读认知理论简述

阅读认知理论的研究历史由来已久。从19世纪末期开始,阅读认知理论在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以Huey的《阅读心理学和阅读教学法》为代表。在这些研究中,心理学家们对阅读的认知过程进行了更加详细深入的研究,他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对人类的阅读活动进行研究,即实验法和演绎法。在实验法中,心理学家们得出结论认为读者的眼跳、眼亮和视线范围等因素对阅读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而演绎法又从心理学角度推断人的阅读活动受很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如读者当时的情绪、记忆、想象力等也在阅读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并且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包括认识、理解、表达和评价这几个过程,所以在阅读这一意识活动中经过以上四个阶段才能是完整的阅读。

在阅读认知理论发展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们阅读认知过程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认知模式和理论。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理论:Gough(1972)提出的自下而上的模式(bottom up model)、Goodman(1967)提出的从上而下的模式(top down model)和Rumelhart(1977)提出的相互作用的模式(interactive model)。“自下而上”的模式指的是将所看到的文字信息在人脑中逐一加工由低到高、不断地整合和解码的过程,包括对字母符号、词义、句义、语篇的理解和加工及短时记忆。与“自下而上”过程相对的是“自上而下”,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猜测游戏”,是在已知很少信息的情况下对文章中的内容和语法结构不断地作出预测,顺着自己的思路不断地通过文章的语言知识、语义概念、结构和文字符号来验证假设。Rumelhart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模式始终是不断地相互作用,读者利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章所给的信息相互作用,对篇章信息进行处理、理解、记忆、概括、获得新的感知,最终促成对阅读材料篇章和内容的真正理解。而由于读者的知识以抽象的图式而存在于大脑中,所以Rumelhart又将这一相互作用模式发展成阅读“图示理论”。

到目前为止,阅读认知模式理论还没有同一的认可,但是从中可以看出的是,人们在阅读活动中采用的方式是错综的而非单一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

三、英语速读的主要“障碍”

在英语阅读这一具体的阅读操作过程中,根据以上阅读认知学家所作的研究和提出的理论,可以分析出有以下几点提速“障碍”。

(一)字、词、句义理解障碍。

“自下而上”模式中强调的是在正确理解文章字、词、句义进而上升到理解文章。所以在英语阅读中,读者会先注重单词,表达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再注意找篇章大意。但是很多读者由于词汇量有限,英语语法知识欠缺,在初步理解文章过程中就出现较大障碍。

(二)篇章题材、背景知识等障碍。

“从上而下”需要人们在阅读中利用自己脑海中已有的语音、句法、语意及文化社会背景知识来推测和验证篇章所给出的各种文字图式信息。这样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语篇文体及相关背景知识,包括文章体裁、语篇结构及背景文化知识等,而不是简简单单停留在对单词和语言表达上的理解。例如,英语阅读题材中选用科普文章时,读者如果对科普类的文章没有专业概念上的理解,没有相关的文法知识储备,没有相关的语篇结构知识储备,则难理解文章深层的涵义,对于细节阅读题的答案还可以在原文中找出来,对于深度理解题就勉为其难了。所以读者在对阅读篇章题材、结构及背景等深层次知识掌握有限的情况下,也就不能理解阅读材料深层的涵义,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因而,导致做阅读中的推理、总结和分析题就有很大的困难。

(三)读者客观的视线条件。

前面提到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法验证读者不同的眼亮、视线范围、眼跳、回视率及专心程度等客观条件对阅读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而由于英语是重形合,要通过理解意群来理解句义,没办法达到我们看母语――汉语时“一目十行”的效果。例如:Sounds great in theory,/but/even the truest believers have a hard time/when it comes/to nailing down specifics/about how it will actually work.所以,读者在一次性能看到的单词数越多,就能够每次理解更多的意群,从而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当然,读者的专心程度不同对英文的阅读速度亦不相同。

(四)读者主观情绪和理解能力。

当读者在字、词、句等语言基础知识积累符合阅读篇章难度时,同时具有相关的文体学知识储备时,读者可以很好地理解阅读题材。然而,如果读者脑海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思想观或专业等的知识体系是错误的,或是与原文意图相悖,那么这个阅读理解的过程可能就演变成读者与作者的一场辩论。在这种情况下,读者有可能会对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产生逆反或不耐烦的心理,产生注意力下降、不良情绪滋生的反应。这些影响阅读速度的主观因素被心理学家们研究阅读的实验法和验证法证实。对于英语学习有反感情绪的人来说,想要提高英语阅读速度是很被动的。

而读者所具备的理解能力是对多层次信息立体加工的思维方式,这些信息是与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信息或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语言符号等;读者的理解能力是需要大量的语言相关训练才能提高的。Rumelhart认为阅读理解就是读者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即“知识结构的原型”和篇章所给的语言信息不断地相互作用而进行的。所以,读者理解能力的高低也是认识、理解和评价阅读材料得以进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阅读认知理论对英语速读的指导意义

(一)形成“概念型”的理解思维。

雷斯尼克认为:“阅读理解研究的一个重要题目是,读者原有知识对理解文章的作用。原有知识的研究重点是‘纲要’概念,即理解文章的框架。”可见,阅读认知理论中认为读者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对阅读的影响比单纯的语言符号更大。那么,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理解了篇章结构、同类篇章语言特征、篇章中出现的语法现象涵义,就能够达到“高屋建瓴”的理解效果,就能大大提高理解语篇的速度。比如较高级别的英语阅读多采用科普类题材,如果读者熟知科普题材的篇章结构、语言特征及常用语法现象就有助于了解语篇框架,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的引证推理方式和作者的态度等重要信息。所以,读者在平时进行大量的阅读理解训练时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形成“概念型”的理解思维,如找主题句、关键词等,以及找出能表达作者态度的信息等,这样就可以在skimming和scanning的过程中对语篇内容有积极主动的理解和预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语篇印刷语言符号停留在表层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二)养成阅读预测信息的习惯。

阅读认知理论学者们都肯定人们在阅读中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积极的预测和验证”。易卜生曾说:“不仅作家在创作,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因为阅读是读者有推断能力参与的构造活动,所以我们在训练英语阅读时,利用材料所给的很少的信息如标题、出处、阅读理解题等来预测文章主要内容和其他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步步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样读者可以更积极地与文章、作者互动,主动的思维活动加速阅读理解。

(三)抑制阅读中的不良习惯。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读者在阅读中难免不将英语翻译成自己的母语来理解,这样的转换过程就相当于读者在心中滞后了一定的时间进行了英译汉的活动,而没有进行边看边理解的活动。另外,读者还习惯碰见生词就想查阅,在阅读中有较多的“回视”和“默念”等习惯亦会减速阅读。除了以上提到的不良习惯,读者眼球的移动速度和视力范围都可以通过大量英语阅读训练来提高。具体来说,可以利用朗读或听读的形式来避免眼球下意识地“回视”,可以通过跳读和快速浏览的方式来避免“默念”的习惯,读者眼球的移动速度和视力范围可以通过大量的意群、短语、句子等理解练习来改善,对于生词就尽量多练习如何结合上下文摸索大概词义。

(四)充分利用人的短时记忆。

在Rumelhart的相互作用阅读模式或图式模式中都强调人的知识认知结构和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不断地相互作用的,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已知来推断未知,同时又通过未知来验证已知。从人的记忆过程来看,短时记忆容易在人脑中接受和存储,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这些语篇信息结合人的对阅读材料的认知结构体系在人脑海中以“图式”的形式出现,可以减少阅读验证和再次确认目标信息的时间,减少“回看”次数。所以如果能充分训练和发挥人的短时记忆能力,就可以提高英语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五、结语

结合阅读认知理论来看,在有比较多单词量的积累基础上,如对英语语法、文体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越多越深,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就越透彻。所以平时在读者心态较好的情况下,大量的科学性的针对性的训练对英语速读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Goodman,K.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College Reading Association,1967,vol.6.

[2]Gough,P.B.One Second of Reading[A].In H.Singer,& R.B.Ruddell(Eds.),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Third edition).Newark,Delawar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72.

[3]Rumelhart,D.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A].In H.Singer,& R.B.Ruddell(Eds.).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3rd edition).Newark,Delawar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85.

[4]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