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循证医学论文

循证医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5:01

循证医学论文

循证医学论文篇(1)

初步检索得到307篇文献,最终纳入RCT4项,其中3项为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中文发表,余下1项为香港大学医学院英文发表的交叉设计RCT。研究的基本特征如下所示(见附表)。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兰州大学的三个研究交代了随机序列产生(计算机软件产生)和隐匿的方法,对统计分析人员施盲,无数据缺失;香港大学的研究未交待具体的随机方法,结局采用学生自评的方法,且并未对缺失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四个纳入研究均未对授课教师和学生实施盲法,且无法获得研究方案,其他偏倚风险不明。故而,四个研究总体方法学质量均为“高偏倚风险”。由于研究间具体的教学方法与结局指标不完全统一,研究结果报告不完整,故而仅有两个研究被纳入meta分析。三个研究采用考试成绩作为结局评价指标,结果显示PBL教学法授课后学生们的成绩均比LBL教学法授课后的学生们的高(MD6.41-25.27,P<0.05)。三个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学生们对于不同教学模式的效果的态度,其中两个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调动学习积极性(RR1.12-1.57)、激发学习兴趣(RR1.08-1.40)、提高参与意识(RR1.08-1.40)、提高语言表达能力(RR1.07-1.58)、提高信息获取能力(RR1.21-1.73)、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RR1.18-1.83)几方面PBL组的学生赞同人数高于LBL组;而在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理论与临床更好结合、更好消化课堂所学内容、锻炼写作能力、加强师生沟通等方面赞同与否的人数两组无明显差异。一个研究采用KAB量表评价教学效果,包括循证实践的知识、个人对循证实践的实施运用、未来对循证实践的运用、以及对循证实践的态度几个方面。研究第一阶段结果显示,两组在对循证实践的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19-0.83)。

二、讨论

EBM教学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为主。注重学生们对“循证实践”各步骤的掌握和运用,考核侧重于实践能力。它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能在规定时间内讲授所有的知识点,又应该让出一定的时间比例给学生,增加学生们自学的份额和实际效果。教师要能应对“随机时间”的发生、掌控课堂的进度,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师生的能力都是一种提升。PBL教学应用中应注意临床问题的提出、教学比重的控制、重要知识点的教授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结语

循证医学论文篇(2)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16个班,每班学生平均65人。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大三开设,此时学生已完成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及文献检索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学习循证医学的基础。开设时间具体为大三第二学期,开设9周,2学时/周,共18学时。

1.2研究方法

在循证医学教学中对所有学生采用形成性评价,具体包括平时表现评价、作业评价、教学实践活动评价(主要是根据循证医学实践的五步法完成一个循证病案撰写)和学生自我评价。此外,教研室建立了循证医学网络课程,开启循证医学课程资料查阅公用邮箱,创建各授课班级的QQ群,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提供网络学习沟通的平台,以便及时反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2结果

2.1平时表现评价

平时表现从以下3方面综合评价。

(1)课堂出勤:随机点名并进行相关章节理论知识提问,并做相应记录;

(2)课堂表现:教师进行课堂观察,主要观察师生互动效果,每次课进行相应记录;

(3)小组学习:分组完成一个主题的循证学习,每名学生参与讨论,最后形成小组学习书面记录。结果显示,学生课堂出勤率接近100%,课堂纪律良好,互动效果良好,各小组学习报告详细、清楚。

2.2作业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完相应理论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3次作业并进行批改。结果所有学生都认真完成了3次作业,约50%的学生作业质量较好。

2.3教学实践活动评价

教学实践活动评价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自己感兴趣的病案,提出临床方面的问题,然后针对所提问题查找文献、筛选文献并评价文献质量(主要根据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评价文献,即从文献的真实性、重要性和适应性3方面进行评价),最后分析总结病案,按照格式及要求完成循证病案撰写,装订成册,于学期结束前上交,由授课教师仔细批改,给出相应反馈意见。结果100%的学生在规定时间(4周)内完成,所有学生的案例撰写没有雷同,循证病案撰写过程中体现了循证医学实践的五步法,有50%以上的学生查找的是英文文献,且能根据证据的分类、分级标准筛选文献。

2.4学生自我评价

最后一次理论课结束后给学生发放自我评价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序列法(即选择题的所选答案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并排序,学生选出适合自己的答案)和自由式(即开放性问答题,学生自由回答)相结合方式,调查学生基本情况、课程认识程度、各章学习效果评价、形成性评价反馈、学习收获、困难或困惑及对教学的建议等。结果100%的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自我评价调查问卷,并对教学情况进行了反馈。调查结果显示,73%的学生认为循证医学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很有帮助,25%的学生认为可能会有帮助,2%的学生认为无帮助或不知道。调查结果还显示,对于形成性评价效果,92%的学生认为优秀,7%的学生认为良好,1%的学生认为一般。关于教材,这几年我们已先后换了3版教材,现在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李幼平教授主编的《循证医学》第2版,我们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选择及调整。

3讨论

循证医学是21世纪医学实践的新模式,Naylor将其誉为医学实践领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我国临床学科设置尚需完善,高层次临床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尤需加强,建议临床与其他学科协作,提倡循证临床,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从医学教育角度看,循证医学课程有别于传统医学课程,它传播一种理念与技能,通过以问题为基础、自我教育式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一名终身自我教育者。学校医学教育为传播循证医学思想提供理论课堂。循证医学课程在我国开设时间不长,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少医学院校尚未单独开设该课程,只是在流行病学课程中进行简单介绍,关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尚在探索之中。高校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而教学评价作为评估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受到普遍关注。循证医学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师科学衡量和培养学生临床能力提供参考和导向,以进一步提升循证医学教学质量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激励学生依据科学的评价指标改进自己的行为,促进自身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国内外循证医学课程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小组讨论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或者采用学生自我评价量表,或者通过理论考试,或者对医学文献评价能力进行考核,或者对循证医学技能进行考核,或者根据循证医学实践的五步法原则制定循证病案评价方案,或者通过立项科研课题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针对传统终结性评价提出的一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价方式,它能真实反映教学情况和学生成绩,科学评价教学效果、反馈教学质量。平时表现评价是督促学生出勤的一种有效方法,很多学生自我评价中提到,这门课程虽不是专业课,也不是考研课,但是他们没逃过一次课。

循证医学论文篇(3)

学期末以笔试和实验操作两种形式对《临床麻醉学》这门课进行测试,其中笔试满分70分,实验操作满分30分。笔试两个班使用同一套试卷,其中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此外还分别对两个班进行对本课程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人手一份并且回收率100%。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统计分析软件,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传统教学班相比,循证实验班在期末笔试平均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和对本课程满意率均有明显提高(P<0.05)。

2.1两组学生期末笔试和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2.2两组学生对本课程满意率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3讨论

3.1传统教学方法在《临床麻醉学》教学应用中的不足

《临床麻醉学》是临床医学中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其特点是知识量丰富,技能操作多,同时又与临床医学各专科紧密联系,所以临床麻醉师被称为“外科中的内科医师”。此外物种类多,麻醉机、呼吸机和监护仪等医疗仪器多,工作节奏快和技能操作多也都是临床麻醉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上述特点,比如课堂灌输式的教学使得学习过程体现为单纯的记忆过程,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求甚解;再如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均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附属地位,容易使学生养成单纯接受现成知识的被动学习的习惯,。大多数学生的独立临床思维还没有形成,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怎样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真正的临床技能,是临床课教师普遍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必须探索新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使医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新思维和新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

3.2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临床麻醉学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简而言之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经验,并且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最终制定每个患者最佳的诊治措施。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这就决定教师必须通过启发激励等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我们通过循证医学教学实践,明显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仅仅通过被动的机械记忆是不可能随时更新专业知识的,所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循证医学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转变,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并且能在今后的实习和临床工作中自觉运用,成为终身受益的学习者。

3.3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有助于《临床麻醉学》教师水平的提高

要顺利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高水平的教师必不可少,要求教师在文献检索、统计、英语和计算机等方面具有比较高的水平。另外教师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实是一种深层次上的身份转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从证据的评价应用的讨论中得到许多很有价值的启发,可以有针对性的应用于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4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局限之处

在课余和学生交流时,有学生反应这种教学模式和传统模式相比需要课下付出较多的精力,占用了相当多课余时间。如果每一门课都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有不少同学估计是应付不过来的,教学效果也可能就打了折扣。同时循证医学模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要求较高,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低,也没有完全体现出教学效果来。

4展望

循证医学论文篇(4)

1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要求医务人员应该认真地、明智地、深思熟虑地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信息来诊治病人。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医师应在仔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并对其进行评价,找到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及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用于对每个具体病人的服务。

2循证医学的意义

2.1循证医学的必要性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每天均有许多医学,有许多新的科学证据产生。层出不穷的临床科学证据,只有被临床医生熟知和应用,才能对疾病的诊治产生重大影响。但由于传统医学解决临床问题的局限性造成某些疗法虽有充分证据证明有效,却长期未被采用(如心肌梗死的溶栓疗法在20世纪70年代已有多篇文献证实有效,却在80年代末才被广泛应用);另一些疗法根本无效,甚至有害,却长期应用,例如利多卡因预防急性心机梗死后的心律失常,从疾病的病理生理推测,心肌梗死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不少人认为有充分理由对急性心肌梗死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是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证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虽然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可以抑制心律失常,但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对病人无益。另外一个例子是β2受体阻滞剂,该药长期以来被认为其减弱肌力的效应对心衰的病人是有害的,而事实表明该药能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病死率。随机对照试验使我们得以正确评价现有某些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2.2可获得性虽然每天的临床工作需要正确的信息即科学证据来指导,却常常难以获得,大多数情况是没有时间查寻:第一,有人统计,如果我们平均每天读19篇新文章,需要1年时间才能将本领域的进展看完,而实际上许多人花在看书上的时间十分少。第二种原因是教科书知识陈旧,随着毕业后工作时间的延长,知识越来越老化,尤其是对新药的应用等。常规的继续教育项目对临床实践帮助不大,需要学的东西不一定在继续项目中学到。第三个原因是手边杂志种类、数量有限,不知如何查到急需的必要信息。循证医学有助于培养当代医生通过不同的临床学习方法,自己进行系统综述,为他人提供最佳证据。还可以查寻他人进行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如目前已出版的《循证心脏病学》、《循证胃肠病和肝病学》等著作,以及《循证医学杂志》和Cochrance图书馆系统综述等都可以应用。

3循证医学实施的步骤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找什么证据,如何提出临床问题;第二,如何发现证据,如何决定所要寻找的资料来源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它们;第三,用这些证据做什么,如何迅速测定已找到证据性可靠性、正确性和应用性,以及如何解决临床问题。具体讲可分下面5个步骤:

3.1确定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将在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病因等各方面的临床情况转换为一个可以回答的问题形式。这些问题包括①临床表现:如何正确获得和解决从病史及体检中发现的问题;②病因:如何确定疾病的原因;③鉴别诊断:当考虑到临床病变的可能原因时,如何根据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可治疗性进行排队;④诊断试验:为了肯定或排除某一诊断,在考虑诊断试验精确性、正确性、可接受性、费用、安全性的基础上,如何选择诊断试验并解释其结果;⑤治疗:如何选择对病人有好处而无害处的治疗手段,从效果及费用来决定是否值得采用;⑥预后:如何估计病人可能产生的临床过程以及可能产生的并发症;⑦预防:如何通过确定和改变危险因素来降低疾病发生的机会,如何通过筛检早期诊断该病;⑧自我提高:如何保持知识更新,改进医疗技术,进行更好、更有效的临床实践。

3.2寻找回答上述问题的最佳证据,收集有关问题的资料根据上述问题,采用各种手段包括上网、图书馆检索、会议资料和专家通信等,写下与需要回答的问题有关的最好证据。

3.3评价证据的正确性和有用性以及作用的大小和临床上的实用性在评价时常根据性质分为4个等级:A级: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B级:设计较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C级:病例报告或有缺点的临床试验;D级:个人的临床试验。

3.4在临床上实施这些有用的结果在实施前要考虑回答以下3个问题:①资料提供的研究结果是否正确可靠;②结果是什么;③这些结果对处理自己的病人有无帮助。

3.5对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价估计在实施以上1~4步时的效力和效果,以便在下一次实施中加以改进。

4循证医学的局限性[5,6]

循证医学的模式尚有许多不足和局限性,有待完善:①每一临床试验都有明确和严格的病人入选和排除标准,试验结果仅适用于一定范畴的特定疾病人群,并且大多数临床试验选择的是病情相对稳定和程度偏轻的病人,因而不可将某一试验的结果不加限定的在同一类病人中推广应用。②在入选的试验疾病人群中也有不同临床情况,如不同病因、不同严重程度,合并用药等情况的不同亚组,他们在同一干预手段获益或有害的程度不同。例如,溶栓药物与安慰剂对比,前壁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下降幅度大于下壁心肌梗死病人,而非Q波心肌梗死亚组未见获益。CN;mso-bidi-language:AR-SA">整理提供③临床试验对病人观察和随访时间较短,难以评价远期疗效。④大规模临床试验耗资费时,临床上大量实际问题缺乏证据,即“灰区”。临床医生不可能等待所有临床试验完成后才决定病人的治疗方案。⑤循证不排除经验。临床试验仅在宏观上明确疾病防治对策,但在医疗实践中诊治每一个具体病人仍需医务人员个体化的估价治疗手段对病人的获益/风险比,确定治疗方案,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推广普及循证医学的概念,积极参与国际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更多组织我国的临床试验,是我国疾病防治研究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关键,将循证医学的模式和重要临床试验的结果及时介绍给我国广大专科和全科医生,对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刘鸣.循证医学———新世纪的临床医学[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2):79.

[2]王吉耀.循证医学[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4):279.

[3]范维琥.循证医学与心血管病临床实践[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0,27(1):42.

[4]Evidence-BasedMedicineWorkingGroup.Evidence-basedmedicine:anewapproachtoteachingthepracticeofmedicine[J].JAMA,1992,268:2420.

循证医学论文篇(5)

1.1制定流程

根据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模式,拟定各项流程,包括:各种物品的清洗、杀菌、消毒;无菌物品的管理;物品表面与手的卫生学监测;医务工作人员防护等。

1.2纳入标准

参照卫生部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定医院感染发病率,全部病患诊治前均非感染性疾病调查工作人员。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第三版第一分册的规范执行监测采样。

1.3统计学处理

所获数据使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卡方检验研究两样本构成比,以P<0.05为结果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病患感染出现情况

感染控制流程推广前手术病患感染84例(6.4%),推广后手术病患感染75例(4.7%)。

2.2环境卫生

感染控制流程推广前后手术室环境卫生监测状况,循证医学是由加拿大的Sacktt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的,它是遵照医学证据进行决策的方法。目前,控制医院感染、降低感染发生率,是手术室的一项重点工作,它即向患者显示了本医院的医疗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医院管理的水平。手术室是外科对患者进行抢救和手术治疗的场所,是防控医院感染的重点。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是手术质量管理的关键,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已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而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流程,强调实用性与可操作性,需要对其效果予以系统性的评价,使得医院感染工作简捷与有序,且更靠近临床。现代流程管理的核心为规范性、建立点到点的优秀业务流程,采用以不断增加组织业务水平为目标的系统性措施,由此主张质量并非检验出来的,而是在执行流程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建立手术室感染控管理各项流程,使得每步流程得到高度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执行,以取得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表1中,运用循证医学的实验组患者的感染率由之前的6.4%下降到4.7%(P<0.05),表明循证医学对于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的控制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由于感染所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使用光谱抗生素容易使菌群生态环境失衡,使用抗生素的量越多,越易导致细菌波动,且更易引起抗菌菌株与致病性菌株的定植。空气污染是最容易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空气不流通、温湿度过高都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有利条件。这样一来无疑会对人体的呼吸道环境造成影响,更容易使人感染。因此,本院特意安装了空气消毒机,可于动态环境下对空气进行消毒,使空气质量满足卫生标准。手、空气等均达到了卫生监测标准,较实施感染控制之前有了明显提升(P<0.05)。通过对各环节的有力控制,使医院感染率下降,对医院感染治疗费用的节约是有利的。目前,我国乙肝总感染率超过60%,HBV携带者超过3亿人,艾滋病也我国呈现出迅猛增长趋势,1981年至1993年美国发现的30万艾滋病患者中,高达60%以上是医护人员,因此,必须重视我国医院存在的职业暴露危险,提前予以防护,严格规范具有隐蔽威胁的行为,且构造职业暴露的控制路径,对医护工作人员预防职业威胁的能力予以有效提升。

3结语

循证医学论文篇(6)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20余年来国际临床医学界所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教授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1,2]。

作为反映新世纪国际医学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循证医学在国内一经引入便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一直都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3,4]。但抛开争论,循证医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模式或者说一种科学的方法学引入中医临床,为中医现代化服务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共识[5]。另一方面,在西医作为主流医学的当今社会,中医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尚难以用客观、准确、可重复的实验数据说明其疗效,长期被拒于科学体系之外[6]。而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思维理念淡化了基本原理的研究,仅对临床疗效作出客观的评价。这对于以疗效著称的中医无疑是一次被世人认可的机遇。

1 临床中医师的循证医学实践

循证医学实践的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包括认识和预防疾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应用有效的措施改善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这些都与临床医生紧密相关。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仍是依靠经验和推论来进行临床决策的。而各个医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尽相同,各自师承和自己形成的经验不尽相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不少弊病[4]。我们在临床常可见到对同一个病人,不同医生的辨证或方药也不尽相同,治疗的效果也就不一样。这样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诊疗,也不利于医生治疗水平的提高。循证医学实践为临床中医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手段。

1.1 掌握循证医学知识,接受循证医学指导 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在工作中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严格的检索挑选和评价文献来回答这些问题。因此,中医临床要实践循证医学,首要的条件是作为实践循证医学主体的临床中医师必须摒弃循证医学是西医的事,与中医无关的思想,自觉接受循证医学指导。一是认识循证医学的本质、意义、价值,提高实践循证医学的自觉性;二是熟悉循证医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主要步骤;三是掌握实践循证医学的各种知识、技巧,特别是快速、有效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正确阅读、评价医学文献的基本技能,提高实践循证医学的能力[7] 。

1.2 借助循证医学方法,寻找最佳中医证据 按循证医学的定义,临床循证实践应有科学依据,强调按证据办事,而证据是已有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医学的证据有三类[8]。第一类是四大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基本上是现在中医学证据当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证据。第二类是四大经典之外的医学著作。这部分证据内容广博,数量繁多,其证据水平也参差不齐。第三类证据是按照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所得到的临床证据。这些文献所报道的证据,从古至今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工作,尤其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病案医话,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指导着中医临床。临床中医师在循证医学实践中应重视第三类证据的质量和运用,但不能否定和排斥前两种证据。随着中医循证医学体系的建立和研究方法学的改进,今后势必对于已有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评价,以加入到更高级别证据当中去运用。

1.3 尊重患者自我意愿,完善临床诊疗决策 查询文献所获得的结果是所有研究对象的“平均效益”,而我们主管的患者并未在研究中,其特点可能不同于文献中的研究对象。因此,在将临床研究证据应用于具体患者时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相应调整[9]。

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基石。遵循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本质所在。循证医学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主张,将现有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生的临床实践和患者的选择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每个具体的患者服务[10]。其核心思想就是谨慎、明确、明智地应用目前最佳医学证据对每个不同健康状况的人作出正确的医疗保健决策,进而对每个不同患者的健康问题提出更为完善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体现中医的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 结 语

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及精湛的医疗技术,在世界医学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来源于实践,具有确实可靠的临床疗效。临床中医师在工作中引入循证医学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医特色的中医诊断、疗效、治疗方案评价体系,必将为中医临床实践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陈可冀院士所断言:“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时候,也是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的时候” [3] 。

【参考文献】

1 Sackert DL,Rosenberg WM,Gray J A,et al.Evidence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BMJ,1996,312:7172

2 张鸣明,刘 鸣.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华西医学,1998,13(3):265

3 罗云波.论中医与循证医学.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2):4

4 邢 斌,颜乾麟.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2):87

5 胡镜清,谢雁鸣,刘保延,等.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界及其临床应用认识的初步调查.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10):737

6 徐厚谦.从循证医学观点思考中医药的发展.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21(1):47

7 朱方争.临床医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作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1):6162

8 顾锡冬,张 勤.浅谈中医循证医学.江苏中医药,2008,40(2):7173

循证医学论文篇(7)

摘要:目的 探讨将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应用于临床教学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方法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经验式医学教育模式,注重医学生循证医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结果 循证医学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开创了临床带教的新模式。结论 在临床带教和实践过程中应用循证医学模式培养医学生,可以极大地优化临床带教效果,提高医学生临床诊断能力。

关键词:循证医学;心脑电;临床诊断;教学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传授知识,提高医学生临床诊疗能力是临床带教工作的一个严峻问题。我们尝试将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引入临床教学实践中,探讨提高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循证医学模式与循证医学教育的内涵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模式。它有别于传统医学模式对临床医生个人经验的倚重,强调科学证据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倡临床医师将实践经验和的事实证据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好的临床决策和处理方案解决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在《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一文中将循证医学模式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方案。

循证医学教育是将循证医学理念贯穿于临床带教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带教老师引导医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医学生循证思维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为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循证医学教育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教育的核心是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和临床经验与科学证据并重的思想。其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2.1提出临床问题

在带教过程中向医学生讲解循证医学的理念,通过对临床典型病例的病史、病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的分析提出诊断、治疗、预后、病因及预防等方面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

2.2寻找文献资料和检索方法

对提出的临床问题进行循证医学操作演示,通过纸质或网络数据库检索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批判性地评价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2.3利用文献资料解决临床问题

循证医学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团队行为,根据已有检索的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医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大胆探索,结合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提出解决临床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此过程当中活跃医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3、循证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教学中的应用

心脑电联合检测技术是临床上对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循证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根据心脑电检测分析结果提出临床问题

循证医学教育方法应用到心脑电检测中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得到科学的诊断建议,对各种不同的疾病选择心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或心脑电图联合检查技术。采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对心脑电检测结果进行循证分析,加强心脑电检测特性的阐述,提出与疾病诊断相关的临床问题。

3.2寻找相关问题的资料来源和检索方法

根据心脑电检测结果分析中的相关临床问题,结合解剖学、影像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广泛查阅最新的数据库,如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文期刊网及相关的循证医学网站以获得完善的文献资料。

3.3评估文献资料对心脑电临床诊断的价值

在获得完善的文献资料后,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文献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带教老师或高年资医生引导医学生对获得的的证据进行鉴别,包括证据的质量、实用性、涉及范围、强度、指标及情景等6个方面,并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患者的预后。完善的文献资料和准确的评估意见是全面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会诊基础。在评估文献资料对心脑电临床诊断的价值时要注意分析何种证据可以应用到心脑电诊断中,有效证据和无效证据的区别,无效证据产生的具体原因等。在这一评估过程中,医学生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得到增强,实践经验得到逐步积累,科研意识得到启发,而这些都是循证医学教育模式下医学生需要提高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

循证医学教育是对传统带教方法的丰富和补充。目前我国结合循证医学模式进行的循证医学教育研究已经起步,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当积极开展循证医学教育,以培养医学生的循证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医学生经过循证医学模式的教育,可以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后的临床和科研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成长为优秀的临床医生。循证医学教育应既重视丰富医学生的个人经验,又强调采用最好的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实践,二者在疾病的诊疗中缺一不可。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医学生临床带教过程中,对提高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郭玉珊,王毅.用循证医学观点指导临床教学[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9):2123~2124.

[2]景涛.在见习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方式[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