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职业道德观论文

职业道德观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5:42

职业道德观论文

职业道德观论文篇(1)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体现了对某职业从业人员的软约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某一特定行业对社会所应尽的道德义务。关于医疗行业的道德规范,归纳古今中外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主要有如下七个方面: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廉洁奉公,不以医谋私;为病人保守医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由24字概括,函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内容提纲挈领,内涵丰富,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对一般的道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射在医疗行业,表现为从事医疗服务的人员应遵守的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包涵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之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医务人员对待工作、对待病患的基本要求,与“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医者仁心”等要求是一致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求医务人员要廉洁奉公,不以医谋私,要互学互尊,团结协作,端正行业风气,担负起文明社会建设的责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则要求医务人员要勤奋努力,敢于创新,钻研医术,勇于承担医学使命,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由此可见,医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疗服务行业的具体体现,它的七个方面的从业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高度统一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对医学生的要求

强调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医学生作为青年学生中的一个群体,将来从事的是有关人民健康的伟大事业,学业负担更重,责任更大,要求更高更严;因此,从学生时代起就要勤学苦练,修德明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生的道德准则,以实际行动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建立,人们的价值观、社会意识也受到了改革浪潮的冲击,逐渐发生着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的效率、竞争、效益在医疗和医药行业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医、药勾结,过度医疗,欺瞒病患的医德缺失行为屡见不鲜。医疗改革的目标趋向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时代的医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极力推进医疗改革,做时展的支持者和实现者。

(二)医学生双重价值实现的保障

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应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治病救人,服务病患,投身医疗事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工作人员,与其他职业相比,所从事的是关系人们健康和性命攸关的职业,不但要“精医”还要“尚德”;医学生既要不断学习掌握高超的医疗技术,也要有对生命的“敬畏感”,时刻为病人所想,救死扶伤,尊重病人的人格,体贴关心病人,病人的隐私要保护,一位爱岗敬业,医德双馨,受到病人认可的医疗工作者,个人价值和职业价值可以同时实现,是核心价值观具体到医疗服务这一行业,具体到医务人员个人的最好诠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教育内容

(一)“以学为本”的基础知识教育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丰富的医学知识、精湛的医术、有效的治疗是从事医疗服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当前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医学生要不断追踪医学发展前沿,要有学而不辍的态度,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不断吸收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做到博学多识,学以致用,更好地应用于医疗服务。“医为生人之术,医而无术,不足以生人”,医学博大精深,因此医学生要勤奋努力,不断进取,积累储备医学知识,不断实践,练就精湛的医术,这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建立,对医生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医学生不但要扎实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还要积极探索医学前沿,掌握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在努力积累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如医学心理学、人类行为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以期主动适应新医学模式,才可能在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以学为本”,努力为行医、医人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即是对自己更是对病人负责,是良好医德的基本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实践。

(二)以专业思想教育为基点的“爱岗、敬业”

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是医学生将来从事的医疗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医生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培育医学生践行“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结合当前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举办“医德讲坛”,通过学习道德模范或者身边医生的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报告等,讲解社会主义道德及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职业精神;通过号召广大医学生参加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送医下乡活动,或者鼓励医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在社区、乡镇举办义诊活动,在志愿实践活动感受作为医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培养医学生“学一行,精一行,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与人为善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以人为本的“诚信、友善”教育

诚信、友善是医生对待患者应该持有的态度,在医疗服务中,医生不但负责疾病的诊治,同时还要对病人进行情绪安抚,心理疏导,医学教育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责任,这正如张淑美等提出的对医学生应注意“五心”的培育,即爱心、耐心、责任心、细心和精心。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行业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这就要求要求医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技术,还应当具有爱人助人的仁爱精神,如果对待病患态度粗暴,不耐烦,缺乏细致、耐心的交流与沟通,甚至在医疗过程中存在欺骗,隐瞒,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医学生进行诚信友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可以从多方面引导,比如鼓励医学生到医院做义工,导医员等,见证病人之病痛;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学校等,举办医学知识宣传,义诊等,扶老助幼,激发爱心、耐心;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授课时可以用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案件等反面事件为例,引导医学生做人要诚实守信,待人友善。

(四)社会责任感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行业也被推向了市场,功利主义在医疗行业凸显,部分从业人员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医学生应明辨是非,勤学苦练,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己任,为建设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终南山院士把“三个一样”作为他的座右铭:“高干、平民,有钱、无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三个一样”体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倡导社会公平、人人平等。在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可以举行像“医德观”、“医生的价值观”等相关内容的大讨论,引导医学生们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辨是非,注重道德实践,扎实做人,踏实做事,从学生时代做起,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爱护病人,以解除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为最高准则。

(五)历史使命感教育

医学生应牢记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任务,更应牢记自己担负着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历史使命,医学院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目前的卫生事业状况,分析当前的医疗卫生改革方向和改革内容,使医学生了解自身将来要从事的医疗行业在社会发展中所要担负的任务。通过让医学生走向医院、走向社区、走向农村,通过调查实践,让医学生看清当前面临的形势: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还不够健全,医疗服务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居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亚健康,慢性病,精神心理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食品药品安全,职业危害,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也有待加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具体到医学生身上就是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全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以提高全民身心素质。医学生们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所属行业领域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和智慧。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舆论引导

大众化是就是把核心价值观生动化、具体化、生活化,为大学生所接受,所理解,从而认同,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步,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的大众化,传播途径非常重要,一是视觉效应运用,校园内宣传橱窗,教室、食堂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场所,可以明确张贴核心价值观24字内涵,营造学习贯彻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二是要注重新媒体的应用,如网络社区、微信、微博、APP等通讯交流平台,用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式进行宣传;三是语言叙事的运用,结合校园文明建设及校园文化活动,传述蕴含核心价值的故事,如话剧、榜样人物、先辈事迹等。综合使用各种传播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环绕在大学生的周围,逐渐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增强价值认同

从熟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到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自觉追求,中间的“认同”过程非常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它的主渠道作用,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并把这一基本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让医学生们所接受。医学生在“认同”价值观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与以前所认为的观念相冲突,甚至背离已有的价值观念,在观念冲突斗争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要紧扣医学生的教育规律探索课程改革及教育模式改革,把有关医疗的社会热点融于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要兼顾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有效性。同时,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正确引导医学生树立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固化医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内化价值追求

当核心价值观为医学生们所认同接受,要把职业道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密切结合,正确处理国家、集体、社会、个人利益关系,把核心价值观从纯粹的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要有效地引导医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变为自觉的主体选择,把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和自身的梦想相统一,通过不断地实践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深植医学生的内心,成为自觉的意识形态、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也就达到了内外一致,知行合一,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被不断巩固和提升。

(四)外化价值共识

职业道德观论文篇(2)

(一)

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最终必然要依赖于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的培养,依赖于严格的法纪观念和健康、文明行为习惯的确立。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必须抓好几个相互关联的基础性工作环节。

第一、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主导作用,这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基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与支柱,大学生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冷静、妥善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坚定信仰、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热爱事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学校全部德育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深入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努力发挥“两课”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为在学生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抓好师德与教风建设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敬业精神,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日常的行为举止对学生都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学校必须以师德和教风建设为切入点,强化党员、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提高广大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形成一支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勤奋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并以他们认真负责的精神教育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以亲情和爱心来关心学生,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

第三、规范管理,强化教育,这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高等职业院校一般建校时间较短,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校风基础,学生入学分数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不刻苦,做事不认真,敬业、精业、开拓、奋斗的精神不强。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抓规范教育入手,首先根据具体情况,修订和健全学生学籍的管理办法及公共场所的管理办法,形成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并严格按照制度管理教学及校内各方面的秩序,奖优罚劣,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其次是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努力强化管理的教育功能,推动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入学教育中,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端正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为重点,组织学生学习好学籍管理,校规校纪和文明宿舍、文明教室等规定,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努力学习、遵守纪律、讲文明、讲道德、讲卫生、珍惜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保证团结、奉献、向上、勤业、敬业的精神逐步成为学生思想的主流。

第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为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校园文明环境硬件建设上,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大投入,美化、绿化校园,逐步形成优美、恬静、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文明环境。同时,发动和组织学生开展“文明达标”活动,设置文明监督岗,开展文明达标的检查评比,强化规范管理,促进自我管理,推动校园文明环境建设的进程。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在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文明标兵、弘扬正气、鞭鞑歪风方面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能力。使学生在文明创建活动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从而推动学校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

根据学制短,职业技能教育要求高、任务重、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所占课时比重大的现实,从文化底蕴薄、学生素质不高和工科为主兼顾多学科发展的实际出发,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只能采用课内必修课、第二课堂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模式。而认真抓好理论与实践两个教育环节,则是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充分发挥《职业道德课》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职业道德》教育课是高等职业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毕业生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从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出发,职业道德教育课应以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为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准备条件,提供必要前提。

职业道德观论文篇(3)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增加投入;创新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82-01

社会上对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就受到了空前的关注。由于职业道德与现实的紧密相连,虽然我国的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与当代社会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人力的保证,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和辅导员都忙于日常事务而相对忽略了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将职业道德的教育责任推给用人单位,这就使得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财力的保证,学校将职业道德教育经费挪作他用或者干脆没有设置专门经费。职业道德教育观念的滞后也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成效,社会长期以来认为教育仅是知识的传递,这对教育的看法有失偏颇。人们将职业道德教育也纳入教育的范围,这种不科学的观念影响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模糊性,缺乏计划性。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单一,内容不适用。主要采取直接灌溉的方法,缺乏调查和实践。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力量弱,严重影响到了教学质量。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简单,使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降低。

针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哲学问题,在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中我们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认知。高职院校的党委应该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德育目标,统一部署、协调配合、并检查监督。高职院校的干部、教职工应该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因此要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和业务力量。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教育的评价体系之中,健全考核和奖励制度,引起学校和教师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教育经费的来源和合理利用,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领域,更新职业道德教育的观念。目前我们更多的强调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工作当中所遵守和服从的规范,这种典型的定义从道德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出发,忽视了面对道德问题时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职业道德教育的惯用模式是灌输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脱离了实际,单纯强调了德育的社会的价值,忽视了个体的价值,大大降低德育的效果,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改变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方式,使学生提高对自身道德的自主意识,将遵守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化成自己自主自觉的一种活动,把学生的自我教育变成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三,明确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某种教育目标来进行的,任何的教育手段和措施也都是为实现这种教育目标而服务的。职业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德育的目标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过去对此问题关注力度不够,教育目标的模糊、空洞容易引起学生的混乱和不理解。在考虑我国德育总目标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征之后,高职院校应该制定更加规范、明确的目标,以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导基础。

第四,创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使教育更具实效性。要及时经常地调试教育的内容,把最新的理论的观念填补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当中来,使职业道德教育充满时代的气息,时刻关注着时代的变化,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给予充分的认真的理解和剖析。另外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对于高职学生的不同专业和年纪要施用不同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课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突出爱岗敬业的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将其投入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并使其成为一种人生价值观。

第五,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创新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转变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方法,综合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和其他学科教育理念从转变课堂教育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性如学生自讲法、角色扮演法等;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发现自己未曾发现的能力或者不足,以此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运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和仿效,如宣传各行业的模范人物、邀请各行业的先进人物来作报告或者讲座,以此来激发学生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的意识;实施一种实践性、开放性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去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引导结合起来,使学生实现知行统一。

总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将其重视起来,需要高职院校来通过多种的方法和途径,有步骤、有计划的一步步培养,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当中一步步的验证和发展。随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进步和发展,高职院校会更多的为社会提供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一线建设人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邵长胜.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张丽.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改革对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职业道德观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职业道德认同;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51-0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贯彻着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也是现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虽然没有硬性的技术指标,但是能有效促进各项政策、技术的贯彻落实。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快速增长,人才需求量很大,因此,当下我们思考的不是大学生能否就业,而是如何在就业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大学生要想更好的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职业、任何岗位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大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至关重要,这也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认同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动市场的发展,现阶段,对于劳动者的评价标准已由传统的看重资历资质、能力转变为看重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劳动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等反应综合素质的因素能充分体现企业、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要想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教育,首先必须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评价和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21世纪的高校毕业生多存在眼高手低、职场适应能力差、团队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职业素养等问题,使得大学生无法适应企业、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就业率。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存在一些缺陷。所以,加强培育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是现阶段各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首要任务。

职业认同,指劳动者从心底肯定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积极、主动的去做好工作,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如果劳动者不认同自己的职业,则会缺乏工作热情、对工作产生厌恶感,工作时敷衍了事。根据笔者的调查得出,不乏存在一些缺乏职业认同的学生,一些学生高考填志愿时,在选择专业时,受家庭的影响或者自己的好奇、对一些专业的不了解,随意选择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最终降低了自己的职业认同感,随之,降低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认同。另外,我国各行各业发展更新速度快,经济结构调整也非常迅速,可能今天的热门专业到明天就是冷门了,大学生在这种基本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去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职业道德认同方面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职业道德认同培育建议

1.注重德育的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普遍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已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很多高校没有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且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系统性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职业道德教育仍然抽象化、概念化。第二,很多高校的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要想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必须让学生自己正确领悟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将自己长期工作中所感受的职业道德与学校传授的职业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所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认同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设计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能力的教学内容。笔者所理解的认同是,一个人认同一个组织,就必须把组织的规章制度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自觉遵守,以形成优质的品格和良好的组织声誉,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认同现有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教学,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同能力来开展。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认同能力,必须提高学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能明辨是非、善恶,面对道德问题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现阶段,针对众多高校的职业道德能力培养现状,笔者认为,可从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能力的关键所在,因为职业价值观贯彻学生职业生涯始终,能对人们的职业性质和职业意义作出正确的评价,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作为指导,他们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将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师可从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评价和选择能力方面着手,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职业价值认知能力教育里面,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职业的属性、意义和价值,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价值的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和掌握职业评价的方法,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职业,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和判断。另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能力、理想,并将个人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除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严格的职业纪律,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培养的又一关键因素。职业纪律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首先,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慢慢将这种意识、习惯应用到工作中去。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法制与职业纪律紧密联系起来。传授学生系统的职业纪律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行业规范,在法制教育方面,可重点强调学习《宪法》、《劳动法》等等法律中对于职业纪律的要求,让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另外,思想政治教师可将学生的职业纪律教育与学生在校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从培养学生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品行纪律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

3.创新学生职业道德认同培育方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文化的认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与他人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产生向心力,方能产生认同。特别是在开展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情感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精神境界,让学生能自主、积极去参与教学。

首先,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灌输理论教学法。只有转变这种单一枯燥的、抽象的、概念性的教学模式,为开放式、课堂以学生为主、加强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其次,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仅靠一门课程的期末成绩是无法真实反应的,必须改革考核机制。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成绩和日常的实际行为联系起来,侧重于日常行为。在考核内容方面,要把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课堂纪律的遵守情况、课后实践道德情况与职业道德规范联系起来综合考评。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班级教师学生的评价、实习单位等给出的综合评价,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成绩。如此一来,有利于让学生正视职业道德培育,明白它不仅理论知识,更是能反映自身行为的追随自己一生的一种修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参与性,防止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于学生职业道德认同的培育至关重要,学校应高度重视,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观论文篇(5)

【关键词】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对策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高科技时代,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做好读者工作的关键是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高校图书馆如何以新的姿态、应对信息经济的挑战,成为信息研发中心,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给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应精通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等,同时,尤为重要的是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发展需要。

一、图书馆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某项社会职业,并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具有行业性、广泛性、实用性、时代性的特点。职业道德包括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识、信仰和行为习惯,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准则。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图书馆员在从事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开发与利用的工作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具体体现为:对工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对文献爱护备至,积极利用;对读者满腔热忱,千方百计;对同事严以律己,顾全大局;对外部精诚合作,公平竞争。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图书馆的职业道德集中反映在读者工作上,就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它涵盖了各行各业各类人员的职业道德基本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图书馆的职业道德就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对业务技术精益求精,对职业具有奉献精神。认真负责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敬业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热情周到的服务精神,这对图书馆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这种职业道德教育应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不断教育图书馆员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图书馆事业。

二、加强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受经济利益的冲击,一些人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逐,急功近利,不安心本职工作,服务质量很差,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高校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活动的组织者,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随着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职业道德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内涵日益丰富,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素质建设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生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是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的。事实上,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有其相应的道德规范。各职业道德之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共性道德规范是:要求从业者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努力钻研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热爱劳动。乐于奉献,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内强化知识创新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使社会的每一成员在事业上学会自我发展。充分展示个性及其才华…。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的提出,代表了广大读者的利益与权利。馆员只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道德观念,才能在长期的图书馆实践活动中按照职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正处在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加强高校图书馆职业道素质德建设既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有助于馆员树立崇高的敬业观.为更好地发挥好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信息职能的作用贡献我们的力量。

三、图书馆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1.加强政治学习,提高馆员职业意识。大力加强馆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做到爱岗敬业,服务热情周到。

2.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文化素养和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应根据馆员的实际,有计划地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对新馆员进行基础岗位技能培训,对老馆员进行创新观念教育、多学科知识结构优化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多培养复合型人才。只有多培养这种既掌握图书馆学又掌握其他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为现代化的图书馆建设提供人才储备。

3.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解放思想。每个图书馆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相互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互相学习与促进,有利于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也是提高馆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图书馆要不断地组织人员到其它图书馆参观、学习。馆员通过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能解放思想,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职业道德整体素质,从而更好地为现代化图书馆建设作贡献。

图书馆工作不仅是一项平凡的、辛苦的工作,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无论是藏书建设,还是分类编目、服务工作乃至科学管理、文献检索、咨询服务,都需要有相当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因此,一个合格的图书馆员要爱岗敬业、奉献社会,要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另外,图书馆要经常考核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并将其作为评职晋升考核的条件,为此应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遵守职业道德,以职业道德规范指导职业道德行为,使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员都能自觉的主动遵守职业道德并在工作中理解领悟它本身的内涵,提高业务知识,改进工作作风,适应图书馆工作的要求,才能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做好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职业道德对于图书馆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月华.热爱图书馆事业是馆员首要的职业道德[J].吉林高校图书馆,1992(2).

职业道德观论文篇(6)

论文摘要:针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本文主张“以德治会”,并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出设想,将其纳入企业文化范畴;通过弘扬道德文化,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成为会计行业发展的自觉压力和要求,体现“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回归。

近年来,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呈泛滥趋势,给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造成明显负面影响,引起各界关注。会计理论界,一直在积极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和原因,探索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概括起来,研究主流是两种思路:一是从对真实会计信息需求入手,二是从对虚假会计信息需求入手。殊途同归,结论都是建立健全法制。俗话说:“计乱国亦乱,治国先治计。”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对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志提出“以德治国”,这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笔者认为:无论是真实会计信息还是虚假会计信息,均出自会计人员之手,要有效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除加强法治,还应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实行“以德治计”。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涵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它借助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的约束力量,实现调整人与人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会计职业道德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会计职业行为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由会计职业活动的具体内容、方式、所涉及的权责利益关系等决定。对内构成引导、制约和调节会计行为的道德准则;对外,代表整个会计职业界对社会承担道德责任和义务。

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动因

(一)道德规范的天然优势。

会计道德规范与法律及其它规范形式比较,具有天然的优势,它是以规范客体——行为人自觉的道德承担为基础的。尽管它也借助于社会舆论的批评、谴责和行业内部的纪律处分等外在力量,但更依赖于行为人的道德自律,道德能从信念、品行、能力等更为本质和深刻的层次来影响并提高会计行为的质量。从起作用机制看,是一种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典范。而法律是一种强制性他律型规范,其局限性是行为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有可能钻法律的空子。正如思想家庞德所说:“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系统能够深入到人的生活、信念等深层结构,而法律只能望而却步”。

(二)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国家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会计职业特殊的道德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不仅要建立在一般意义的社会实践和伦理道德基础上,而且要建立在会计这个特定职业实践基础上。会计职业实践中所表现的行为关系特征是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根本。会计信息在企业契约集合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会计行为后果必然牵涉方方面面的经济利益,并且与其它职业不同,会计人员获取报酬的方向与其所应持的职业立场往往不一致,他从属于企业内部、受雇于经营者,但又要选择超脱企业的公允立场,甚至部分地担当起监督经营者的职责,亦即并不完全遵守谁付酬为谁服务的原则,因此经常处于两难境地和不断的利益冲突之中。这种道德困境和利益冲突是会计职业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会计道德规范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界对外就“信誉的质量”作出的公开承诺,是取得外部信任、树立会计职业形象,保持生存和竞争的重要手段。ICAEW常务副总裁说得好:“会计职业团体的成员,都把其职业道德价值看作一种凝聚力,由此而将大家团结在一起,并将不合格者摒弃”。

(四)会计职业道德的覆盖范围是全方位的,其作用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贯穿会计职业行为的所有领域和全过程,甚至自觉遵守会计法规、认真执行技术标准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中国已经加入WTO,会计市场必将开放,整个会计职业界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秉承诚信传统、坚持理性良知、提升专业境界、追求卓越品质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

三、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从全国物价、税收、财务大检查和对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及重点亏损企业审计情况看出,层出不穷的虚假会计陈报,这从多个侧面折射出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其原因如下:

(一)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不规范,权利监督和制约乏力,激励和约束机制不配套。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原来行政性、指令性会计管理体制已被打破,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特殊性,新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管理体制还未建立和运行。体制转轨过程中,客观存在许多无法控制的空隙,其结果是经营者利用产权不明晰、信息不对称和社会监督不力,进行会计操纵导致造假行为。产权“虚置”,导致国企产权代表与真正所有者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他们更关注政绩、声誉及影响,对会计信息的关心主要基于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编造和虚构会计信息也就不足为奇了。高层管理人员选择具有行政色彩,由政府人事部门任命和委派,董事长、总经理独揽大权,经营者权力被不断强化,“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会计行为价值取向直

接受制于经理人员利益偏好,会计不再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正确财务报告的信息系统,而成为经理人员直接操纵的工具。于是,会计舞弊、人为调节利润及合谋进行虚假陈报等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法人治理结构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配套,为会计人员违纪违法,变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滋生土壤和生存空间。信息不对称,则“败德行为”不可避免;会计人员得失与经理人员偏好密切相关,自然导致“内部人”进行“共谋”利用“会计造假”来规避约束。

(二)会计职业界自身建设存在较大差距。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计职业界差距:一是会计职业团体只有一个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而且是由财政部管辖的半官方性职业团体。英国有六大会计职业团体,还成立了会计职业团体咨询委员会(CCAB)和特许会计师职业道德委员会(CAJEC)作为会计职业团体在国际上的代表,起着沟通协调各职业团体关系作用。美国有四大会计职业团体。此外,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还设立了职业道德委员会。二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面临严峻挑战。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英格兰与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爱尔兰特许会计师协会(ICAA)、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ICAS)由特许会计师职业道德联系委员会(CAJEC)协调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两套规范分别是《职业道德指导》(CAJEC)和《职业行为守则》(ACCA)。这些职业道德规范已经有很长历史,几经修订充实,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此外,职业团体出版物上经常以专栏形式讨论、解答各种有关具体问题。美国会计职业界则分别针对注册会计师、管理会计师、财务经理和内部审计师制定相应的职业行为规范,其中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颁布的《职业品行规范》适用于公司会计、政府与工商企业注册会计师及协会成员,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颁布的《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准则》适用于工商企业会计师及协会成员,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也为内部审计师及协会成员制定了道德规范。此外,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还设有职业道德委员会并制定《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从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工作胜任、道德自律七个方面对会计职业道德作出规定。

(三)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有待合理调整。

会计人员能否遵守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虽然《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中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依法实行会计监督”,但现实中又一味强调厂长、经理负责制,“一把手”说了算,重大经济活动都是“一支笔”审批;而会计人员作为企业成员其任免、晋级、聘用等切身利益均由领导决定,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导致实际工作中“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审计队伍和注册会计师队伍中存在“收人钱财为人消灾”的状况。

(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很不理想。

企业单位人事管理还存在任人唯亲,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够重视,实务中常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会计人员尤其是担负组织领导工作高层次会计人员知识面狭窄、创造性思维欠缺、继续学习和开拓进取劲头不足,因而不善于根据客观环境变化做出正确判断,例如选择适用的会计政策和进行合理的会计估计等。注册会计师人员老化,知识结构很不合理。会计人员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经不起物质利润诱惑。因管理漏洞引发侥幸和故意行为。

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设想

会计职业界的道德失范是会计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结果,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职业道德问题,还必须仰仗会计职业界自身认识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行业自律。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应下大力气、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育和发展会计职业道德组织,专设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

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组织建设,规范约束会计职业行为,在督行体制上宜采用“行业自律为主,政府介入为辅”原则,即督行主体主要是各种会计职业团体,而政府则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不规范执业行为进行惩罚,对造成严重后果的执业行为加大惩罚力度,以增强会计职业自律压力,推动更为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的遵行。一国会计职业的发达和成熟程度,特别是专业凝聚力和影响,直接关系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推行情况。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成熟、强大的会计专业组织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二)研究制订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鉴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着重探讨职业道德标准。会计职业道德基本标准应包括:

1·客观公正。

客观公正标准,①要求会计人员以客观经济业务为依据,对会计数据如实记录和正确反映。力求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人员基本道德责任和义务。②要求会计原则、程序和技术及其实际运用,应该公正,不偏不倚,不应服务于特殊利益,对会计职业相关的强势集团,例如管理当局和业主也不能有任何偏爱。客观公正可以说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道德动因,也是支撑会计职业重要的道德观念。

2·充分披露。

充分披露是指为达到公正反映经济业务及其影响所必要的相关信息,应完整提供,并便于用户理解。会计属企业内部人,在信息的生产、传输上具有优势,因此其有责任和义务充分披露相关信息,以帮助处于信息劣势的外部集团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充分披露的具体含义应包括:全面性、完整性、适当性和有效性。充分披露综合考虑到了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使用者对信息的理解和利用、满足用户决策和有效决策各方面。

3·忠于职守。

忠于职守是一般职业道德标准,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作为会计职业道德标准有其特定内涵。一方面,会计人员需忠实于雇主,从服务于企业内部出发,尽职尽责;另一方面,当对企业的忠诚与社会正义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应选择符合更高层次的对社会正义的忠诚。忠于职守,应理解为对会计职业基本信念——客观、公正、正直等的忠诚,而不仅限于某一具体岗位职责。

4·专业胜任。

会计职业道德传统的理解含义窄而明确,主要指职业品德和责任心,忽略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专业胜任是指会计人员应具备从事专业服务所需能力,并将足够勤勉和谨慎运用其知识、技能和经验,且善于根据客观环境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同时还负有获得和维持专业能力的持续责任。为此,需不断接受后续教育,跟上并熟悉该领域的前沿。专业胜任还意味着会计人员如从事力所不及的工作是不道德的,由此导致损失或许可免究法律责任,但却应承担道德责任。

(三)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道德决策能力的重要手段。香港浸会大学卡罗尔博士指出:完整性应成为会计教育的组织原则,没有完整性理论框架会被误用作支持特殊利益的操纵手段。完整性要求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巧,还应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会计人才不仅是技术专家,还应是道德专家。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统,通过下列渠道实施:超级秘书网

1·专业成才教育。

一是通过普通教育,培养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下列素质:国际视野;人类行为基本知识;对世界各种思潮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宽广意识;开展调查和数据分析经验;抽象思维和批判思维知识;科学、艺术、文学欣赏;对人和社会价值以及调查和判断过程的理解;做出价值判断经验陈述和表达观点、开展辩论的表达能力。二是一名合格会计人员,只具备理论知识还是很不够的,还应具备将知识运用于实务、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包括:(1)一般能力,即知识、交际表达能力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专业知识,即组织和企业知识、会计及相关知识;(3)专业能力,即扎实的技术、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在职继续教育。

会计人员要坚持终身学习,保持和改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要不断突破原有思维定势、以新的理念和视野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构建适应知识经济的新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只有通过不断、系统、正规、制度化职业继续教育,才能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培训方式应是多元化的:举办各类培训班并制度化;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开展继续教育;案例研讨、专题报告、学术会议、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注册会计师、会计师资格考虑应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内容。

3·社会教育。

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探讨会计职业道德、树立正面典型,在广泛的社会人际氛围内激发会计人员的羞耻心和道德责任感,达到抑恶扬善,形成会计职业道德的支持激励机制,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高尚权威性。

(四)调整会计职能。

建设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能的准确、恰当定位是在某种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具体思路:一是按国际惯例,会计人员是企业“内部人”为经理服务,不承担社会监督责任;二是会计人员社会所属,对企业会计业务实行并代表政府实现部分监督责任。彻底改变原来会计人员双重身份,既代表企业又代表政府的状况,从而真正摆脱利益选择的两难境地,为会计人员遵行会计职业道德扫清障碍。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也应纳入企业文化范畴,即所谓“职业道德文化”;通过在会计职业界乃至全社会弘扬道德文化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遵行成为一种行业发展的自觉压力和要求。进而促进会计职业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使个体行为在对职业道德文化的认同与归属之下得到有效的约束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12

2.陈工孟.当前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10

3.陈亚民.会计规范论[M].中国财经出版社,1991

4.胡凯.道德进步与会计变革[J].会计研究,1998·2

职业道德观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构;实践

作者简介:肖作武(1965—),男,汉族,湖北荆州人,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8-0068-03

所谓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够表现教师专业特征的品质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的是教师专业情感、专业理性和专业意志的行为准则。教师专业道德本身包含着对教师其他标准的要求,是教师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1]。教师专业道德是能够体现出教师专业特征的行为规范和品质观念,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能够反映教师专业理性、意志以及情感的行为准则。教师专业道德同时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目前,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学者的普遍关注,高职教师良好的专业道德一方面能够赢得社会对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信任,另一方面能够激发高职教师能够不断地努力进取,热爱自己的岗位,从而能够不断地完善教师的专业行为,并且能够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境界,最终促进高职教师专业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职教师专业化建设不断深化,教师专业道德已经成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高职教师应该结合专业发展的实际特点,建构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从而使高职教师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相关工作。高职教师担负着高职学生培养的重任,对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进行深入地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注教师专业道德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学者的关注。谷静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升级形式专业道德进行了辨析。对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的内涵进行了比较,研究了教师专业道德相对于职业道德的超越,并且探索了教师专业道德重构的策略。刘岩分析了专业道德的组成,并且分析了教师专业道德失范的现象,提出了教师专业道德形成的策略。韩峰分析了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界定,并且提出了教师专业道德的特点和机构。张莉认为教师专业道德是专业发展的潜在动力,分析了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并且讨论了教师专业道德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主要策略。刘琼分析了我国传统师德规范中的缺陷和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王仕松分析了目前教师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改革师范教育、加强制度创新。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众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专业道德建构进行了探索,但是就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构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教师专业道德构建的重要性

目前,高职教育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道德失范现象比较普遍,高职教师一方面为高职学生答疑解惑,另外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关系到高职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2]。因此,应该深入地研究新时期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探索高职院校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并且提出有效的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措施,促进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健康发展,从而能够不断地健全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社会角色和功能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构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其必要性。

(一)有利于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我国工业生产领域急需大量的具有较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而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因此,高职教师应该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适应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能够扎根于高职教育事业,并且积极地进行职业实践,从而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学生。

(二)有利于高职教师的健康成长

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可以规范高职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采取的情感、行为以及态度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高职教师能够积极地探索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探索科学研究,最终能够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地提升。所以,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有利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高职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发展[3]。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优化管理

具有较好专业道德的教师可以有效地处理高职院校、社会、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专业道德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且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合理地处理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众多矛盾,从而能够有利于学校管理。高职院校除了理论教学以外,还有实训教学,因此,教师之间应该相互配合,学生应该积极配合,从而能够获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且能够使高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良好的形象。

三、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范畴

高职教师专业道德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专业责任、专业精神以及专业理想等内容。高职教师专业责任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是对高职教师专业行为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关键组成部分。高职教师专业责任主要体现在对自身的责任,高职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明晰的规划,同时应该对学生和学校负责。高职教师的专业精神主要体现在高职教师对所从事的高职教育事业具有的理想、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等方面。高职教师的专业精神要求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从而能够提高教学效果。高职教师不仅在知识和道德上对学生产生影响,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高职教师应该怀有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为事业奉献的精神以及为事业风险的精神。高职教师的专业理想是高职教师对专业目标的追求,是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构成要素,是对高职教师专业行为道德的最高要求,反映了高职教师必须努力的方向。高职教师应该不计较个人得失,并且肯于为高职教育事业付出努力。

四、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师的专业信念比较缺乏

目前,高职教师的专业信念不够成熟。高职教师具有多角色性,通常情况下,高职教师在工作中仅仅起着传道授业的作用,对社会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不善于学习,不善于创新,因此,难以起到示范作用。一些高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缺乏较强的自律精神,人格魅力不足,不能较好地进行自我反思,缺乏自主创新,对高职教育的认知比较匮乏,从而不利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环境不佳,不利于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形成。高职院校的文化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缺乏公平公正的文化环境,从而无法约束高职教师的教学行为,高职教师的价值观无法得到深入地发展,不能促进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缺乏对高职教育事业的热爱,从而制约了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例如,某些高职院校教师管理、评价、激励制度都把教师的业绩和学生的成绩、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联系起来,这样就导致一些高职教师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能够达到道德特定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违反了教师的专业道德,从而不利于高职教师专业道德良性发展。

五、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实践对策

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行为具有自主、自觉、自律等特点,反映高职教师道德教育的水平,当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处于稳定的状态,并且能够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4]。所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构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

(一)高职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信念

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需要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高职教师从参加工作,就将高职教育看作了一个事业,在其专业成长的阶段,高职教师的专业信念将不断地趋于成熟。高职教师应该加强自律精神,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从而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教师的专业信念形成的依据是其道德责任感的不断深化,要求高职教师依据专业道德的实际要求,形成较好的高职教育认知,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高职教师可以认真地履行教师职责,竭尽全力地把高职教育事业做好。高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应该具备较高的自律性,对高职教育的内涵有较为深刻地理解。教师的自律精神一旦形成,将成为教师赖以生存的一种文化,能够较大地改变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实际生活。高职教师的专业自律可以形成促进其不断反思,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并且能够进行极大地自主创新。因此,高职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提高其专业道德的关键所在。

高职教师应该不断地深入教育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道德水平。学校不仅要使高职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道德意识和正确的专业道德态度,而且应该为高职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专业道德实践平台,从而能够使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水平得到全面地发展。搭建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实践平台是提高教师专业导师的有效手段,由于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和平时的教学相比更能使教师具备更强的责任心,并且能够积极地投入到专业道德培养的过程中。在对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个别化的指导方式,聘请具有较好专业道德水平的教师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使高职教师不断地提高专业道德的决策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被指导和指导的过程中高职教师能够不断地体现出道德主体的地位,并且进行积极地自我反思。通过对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能够使导师不断地从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道德水平,并且形成内在的素质。

(二)加强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和形成,一方面和高职教师的自律性分不开,高职教师应该自觉地将专业道德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另外一方面需要有相应的专业道德发展的环境。高职院校的文化属于一种约束机制,能够有利于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创造一个公平、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约束高职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高职教师价值观以及判断水平的不断发展,并且能够使高职教师在较好的文化环境中不断实现专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不断地提高教师对高职教育事业的热爱,并且极大地提高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能够使高职教师专业道德不断地深入发展。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需要由制度文化建设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属于高职院校文化中关键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舆论环境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养分,通过良好的舆论环境可以有效地指导高职教师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方式等。高职院校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及时地传递社会信息,以舆论为指引方向,有效地利用一切宣传工具,把一些教师专业道德的典型事迹加以宣传,对歪风邪气进行有力地抨击,并且不断地提高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力度,从而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宽松的人际关系可以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高职教师能够更加愉快的工作,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比较民主地交流,从而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高职教师能够真诚地关怀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热情的帮助,不歧视任何学生,并且加强人性化管理,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能够做到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高职教师之间也应该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源动力,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是国家对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有利支持。高职教育的水平和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职教育队伍不断完善的根本所在。在关注高职教师自身资源开发前提下,应该加强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积极建构高职教师专业道德。我国的职业人才培养正在不断地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应该关注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提升,从而能够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峰.论教师专业道德的结构[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3.

[2]詹周毅.教师专业道德的困境与超越[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4):31-3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