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职业伦理论文

职业伦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7 16:15:08

职业伦理论文

职业伦理论文篇(1)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已经暴露出了普遍的职业道德问题。从公司的治理角度来说,对于会计的管理,不仅需要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做外部环境,还需要公司对会计的关爱与约束,加强会计职员的职业道德操守做内部环境,里外相结合,才能行之有效的管理好会计职员。

1.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各种各样的职业也日趋细化,各种细化的职业需要越来越多的行业才能完成一条产业链条,人们的工作联系便日益紧密,因而就产生了各种职业利益冲突。对于职业利益冲突来说,因为有利益的争端,故职业人和外界的关系便复杂化;因为有利益的争端,故为了有效地来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必须要调整职业人利益和本职业及其他职业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对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所有相关行为,以及对其应该担负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来求得整体的认同和一致性,职业道德便是职业人所应认同和执行的一种有效规范和引导。

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来说,职业道德则是指其在会计职业的相关活动中,体现了会计的职业特征的,应该遵循的会计职业关系及其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

2.公司治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人治远比治人重要。由于会计信息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在诸多经济信息中的作用明显,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将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故当经济利益与职业道德规范冲突时,如果企业对会计人员缺乏有效地监督和引导,势必会让部分会计职员出现某种程度的道德失范问题。近年来由会计引发的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国家审计署于2010年6月4日结果显示,截止到2010年5月30日,会计师事务所总共为2085家业已上市的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1933份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87份无保留带强调事项段意见审计报告,41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32份保留带强调事项段意见审计报告,22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意见共152份,占7.3%,,可见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其次假账盛行,腐败盛行,以各种名目做的收入、利润、成本、效益的假账,被瞒天过海中饱各关联人员和会计的私囊,以至于企业管理者防不胜防,会计管理疲软无力,导致企业绩效不前。

二.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是统一的,和谐的关系。

1.什么是伦理道德

《说文解字》中关于“伦理”的解释:“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伦的本义为“关系”或“条理”,展开则有类别、顺序和辈分等含义,后世则引申为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自然之间的广泛的利益关系。理的本义为玉石上的纹理,展开则有治玉、治理、道理和条理等含义,后世引申为道理、原则和规则等。伦理具有“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秩序,合乎一定的条理规则”的意义。顾名思义,伦理道德则是具有“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一定的条理规则的,符合一定的社会秩序的道德品性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涵义。

2.伦理道德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讲究“慎独”。

即是指在一个人的时候,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况下能依据道德标准行事,也能坚守道德准则。所谓“暗室不欺心”,即便不被人发现,也不做坏事。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拥有“慎独”的伦理观,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守会计职业的道德原则,遵守会计职业的行为规范,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素养,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境界。儒家讲究“无信则不立”。诚信对于任何职业人都需要,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受到的金钱诱惑更大,若能够诚实守信的对待经济问题,则能体现出自身尊严和职业道德境界的问题。

三、完善新的伦理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1、市场经济整体的道德环境建设

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的压力来自全社会的各个层面,绝不是一家公司或者单纯的会计业界可以完成的。

1.1重视全社会的道德氛围

净化会计的职业道德环境首先要依赖于各界的支持和协调,要营造出一个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和一个健全的法治治理环境。中小学教学、会计专业的专门法学习、文化宣传、主流媒体和现代媒体的舆论造势,都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着感染力和渗透力。一个社会对于伦理道德的坚守和对职业操守的肯定,能影响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对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广泛宣传,能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使命感、责任心和荣誉感以及耻辱感

1.2完善监督机制评估机制

有约束力的职业规范,才可能规范的约束职业行为。

法律可以对会计人员产生威慑作用,目前我国关于会计违法犯罪的条文,比较全面,但是健全的法律条文之外,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才会让会计人员因为惧怕法律的惩罚而不敢轻易尝试制造假账、贪污公款或者挪用公款等行为。反过来法律又可以保护遵守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良好的法律环境无疑是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前提。有完善的评估机制才能更好的全面的评价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如果说法律的约束作用是“硬”作用,那么道德规范的评估作用则是“软”作用。所谓软硬兼施,评估可以从职业道德评价、敬业精神、责任心、合作性、工作认真态度等多方面,客观的、公正的、科学的来评价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从而鼓励和引导会计人员规范其道德行为,自觉的向职业操守靠拢。

2.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

2.1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爱护

要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遵循企业伦理和商业道德统一的原则,建立起企业伦理观。有理性的企业会创造出合乎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其价值观能适用于所有员工和部门,正因为其对于所有员工的适用性,就必然是考虑了员工的正当利益的,明确了企业与员工关系的价值观。对于会计人员,在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职位,受到金钱的诱惑最大,所以企业要从细处关心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感觉到个人在公司的福利、前途明朗;公司树立起双赢观点,让会计职员明白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分惠于他们,让他们不需要依靠违背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而获得可观报酬,从根本上感受到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转贴

2.2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赏罚机制

公司需要赏罚分明。道德规范的施行,必须要有赏罚机制,如果一锅水端平,认真遵守职业操守的会计人员与不遵守职业操守的人员无赏无罚,就意味公司对任何行为都没有肯定和否定之分,势必会前者冷心,后者安心,不利于引导其自觉向往职业道德规范,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赏”是一种鼓励,“罚”则意味着批判,利于会计人员趋善避恶。

职业伦理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法律伦理;法律道德;职业伦理教育 中国

中国

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者忠诚于法律、公平对待当事人、廉洁自律等等。一般认为法律职业人应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一为法律道德。其中,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是构成法律职业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其做到信仰法律、心存正义、廉洁公正、忠于职守,这种道德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2003年12月9日在山西大学所作“法学教育”专题报告中说:“法学是价值之学,真正的法学教育应是价值观的教育,应是法律正义观的教育,高等法学院校应是法律价值观的集散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重视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理由

法学职业伦理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乃是一国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作为培养决定社会最终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人士的法学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重视法学伦理教育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职业伦理是公民道德素养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规范着公民的行为,使社会在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在中国,这种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儒家伦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巨大的影响,伦理型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质,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标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基石。法律伦理是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我国社会的一般伦理之中。离开社会一般伦理,不可能形成法律伦理。作为法律职业人士首先应当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这是作为公民而言,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养,法律职业人士当然应当具有。因为法律职业伦理无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标准在法律领域的高度概括,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公民在特殊领域应当遵循的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在国家重视和提倡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大环境下,重视和提高法律职业人士的道德素养是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

2.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人首先必须具备合格公民的道德底线,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法治是法律职业人之治,法律职业人作为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必须具有其他公民所不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如同医生应当遵循医德、教师应当遵循师德一样,法律职业人也同样应当信守特殊的法律职业道德。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早在为民国法律教育所做的规划中就提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学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须具有刚直不阿的品行,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不徇私情,不畏高压,尊崇法律。而忽略法律伦理和法律理想的法学教育只能向社会输送高级渣滓,甚至成为破坏良好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实效。因为“当一条规则和一套规则的实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胁时,它的有效性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可见,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2.司法考试忽视对司法伦理的考察。国家司法考试作为公民进入法律职业圈的门槛,在考察法律职业人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却没有将职业伦理作为一个考察内容在考核中予以重点考核。虽然在司法资格考试中,有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考试内容,但是,法律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法律实践中要求的法律职业伦理不能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考察出来。掌握法律知识、通过书面考试的人并不必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道德伦理素养。司法考试对考生伦理素养的考察与实践中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达到考核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的目的。

3.法律职业伦理观念教育意识淡漠。以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一直是重知识性传授的法学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诠释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关注隐含在法律背后的法律理念和价值取向,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价值和伦理的阐释和关怀,导致许多法学专业学生只知法律的条文,不知法律的价值和伦理。老师在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忽略对学生法律伦理素养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不重视道德伦理修养,使本应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做到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和言传身教成为空中楼阁,这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法律伦理教育意识不强的必然结果。

三、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的设想

法律职业人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主持公道。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教育除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特别注意法律职业人的道德素质教育。因为法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者不仅应该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高尚的司法品格,遵守司法伦理。法学教育是形成法律职业人士司法伦理素质的基础。法学教育应重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使学生对法学知识系统了解与把握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法律信仰。为实现上述目标,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将法律伦理教育融于日常教学中,并设置法律伦理课程。将法律伦理教育贯穿于法学教学过程中和开设专门的法律伦理课程是完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融于法律职业教育中,体现在法律教育的各个环节。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学理论教学、忽视职业伦理教育,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依赖于一般德育教育的做法。将法律伦理教育贯穿于全部法律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采取课堂讨论、诊所式教学、法庭辩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伦理视角对法律教学中的争论问题加以探讨和研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法律伦理素养。不仅应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伦理认知能力,还应当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律伦理行为能力。因为司法伦理素养的形成不是教出来的,更多的是训练出来的。未来的法学教育必须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增进法学教育的实务化和伦理化取向。另一方面,应当设置专门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对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意识加以强化。通过专门、系统的课程讲解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掌握在将来职业实践中应当遵循的职业操守,并通过考试内容与方法上的调整,从实践中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提高法律职业人素质预防司法腐败。

2.转变法律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伦理教育意识。要强化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从教育主体的角度看,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避免长期以来教师在思想上重视传授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而忽视法律伦理观念的传播的情况。其次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伦理素质,使教师自身有较高的法律伦理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才会自觉地注重和关注学生的伦理意识培养,从而将法律伦理教育融会于整个法学教育活动中。 3.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防范司法腐败的重要手段。当今,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形形色色的司法腐败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司法腐败泛滥的现实使人们开始深思导致司法腐败的深层原因,在对司法腐败追根溯源的时候,人们发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职业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相对于外部监督制约而言,职业道德和自律是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控制司法腐败的重要防线。法律职业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欠缺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直接因素,这一因素比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更为直接和关键。因此,化解和遏制司法腐败,必须从重视法学伦理教育开始,从源头上堵截司法腐败的产生。可见,法律伦理教育是遏制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须在法学教育中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我国当今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怎样的呢?这需要对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现状予以概览。

二、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现状

职业伦理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法律伦理;法律道德;职业伦理教育 

 

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者忠诚于法律、公平对待当事人、廉洁自律等等。一般认为法律职业人应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一为法律道德。其中,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是构成法律职业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其做到信仰法律、心存正义、廉洁公正、忠于职守,这种道德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2003年12月9日在山西大学所作“法学教育”专题报告中说:“法学是价值之学,真正的法学教育应是价值观的教育,应是法律正义观的教育,高等法学院校应是法律价值观的集散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重视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理由 

 

法学职业伦理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乃是一国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作为培养决定社会最终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人士的法学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重视法学伦理教育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职业伦理是公民道德素养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规范着公民的行为,使社会在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在中国,这种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儒家伦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巨大的影响,伦理型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质,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标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基石。法律伦理是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我国社会的一般伦理之中。离开社会一般伦理,不可能形成法律伦理。作为法律职业人士首先应当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这是作为公民而言,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养,法律职业人士当然应当具有。因为法律职业伦理无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标准在法律领域的高度概括,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公民在特殊领域应当遵循的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在国家重视和提倡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大环境下,重视和提高法律职业人士的道德素养是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 

2.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人首先必须具备合格公民的道德底线,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法治是法律职业人之治,法律职业人作为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必须具有其他公民所不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如同医生应当遵循医德、教师应当遵循师德一样,法律职业人也同样应当信守特殊的法律职业道德。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早在为民国法律教育所做的规划中就提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学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须具有刚直不阿的品行,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不徇私情,不畏高压,尊崇法律。而忽略法律伦理和法律理想的法学教育只能向社会输送高级渣滓,甚至成为破坏良好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实效。因为“当一条规则和一套规则的实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胁时,它的有效性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可见,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3.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防范司法腐败的重要手段。当今,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形形色色的司法腐败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司法腐败泛滥的现实使人们开始深思导致司法腐败的深层原因,在对司法腐败追根溯源的时候,人们发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职业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相对于外部监督制约而言,职业道德和自律是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控制司法腐败的重要防线。法律职业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欠缺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直接因素,这一因素比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更为直接和关键。因此,化解和遏制司法腐败,必须从重视法学伦理教育开始,从源头上堵截司法腐败的产生。可见,法律伦理教育是遏制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须在法学教育中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我国当今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怎样的呢?这需要对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现状予以概览。 

二、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现状 

 

从我国当前法学教育中的职业伦理教育现状看,在我国当今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法律伦理教育地位的倾向。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法学教育缺乏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高等法学教育应当承担传授法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法律价值观教育,树立法律正义两方面的任务。但是,我国现今高校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始终未对法律正义价值观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法律伦理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开设法律伦理方面的课程。截至1999年,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规定中都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培养要求。虽然在1999年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首次明确地把“法律职业伦理”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但其使用的教材内容空泛,难以达到培养法律职业伦理素质的目的。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高等法学院校开设了《司法职业道德》选修课程,至今还没有高校专门从法律伦理角度开设课程。高等法学教育长期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一直为我国法律教育所忽视,这无疑是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而在法治发达的西方高校法学教育中,大都设有司法伦理之类的法律职业道德训导课程。比如英国的《律师职业行为指引》一书每年都出版一本,在法学院的教学中是重头戏。而我们的高校法律教育至今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司法考试忽视对司法伦理的考察。国家司法考试作为公民进入法律职业圈的门槛,在考察法律职业人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却没有将职业伦理作为一个考察内容在考核中予以重点考核。虽然在司法资格考试中,有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考试内容,但是,法律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法律实践中要求的法律职业伦理不能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考察出来。掌握法律知识、通过书面考试的人并不必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道德伦理素养。司法考试对考生伦理素养的考察与实践中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达到考核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的目的。 

3.法律职业伦理观念教育意识淡漠。以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一直是重知识性传授的法学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诠释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关注隐含在法律背后的法律理念和价值取向,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价值和伦理的阐释和关怀,导致许多法学专业学生只知法律的条文,不知法律的价值和伦理。老师在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忽略对学生法律伦理素养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不重视道德伦理修养,使本应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做到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和言传身教成为空中楼阁,这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法律伦理教育意识不强的必然结果。 

 

三、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的设想 

 

法律职业人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主持公道。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教育除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特别注意法律职业人的道德素质教育。因为法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者不仅应该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高尚的司法品格,遵守司法伦理。法学教育是形成法律职业人士司法伦理素质的基础。法学教育应重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使学生对法学知识系统了解与把握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法律信仰。为实现上述目标,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职业伦理论文篇(4)

企业经营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目前,很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存在道德缺失等问题,因此,企业伦理文化建设势在必行“。企业伦理”概念和学科起源于美国,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企业伦理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美国学者对企业伦理作出了以下总结:企业伦理是企业的道德规范准则,企业职工是道德准则规范的主要对象。但是更多学者认为:企业伦理是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范,其对象是企业全体职工。企业伦理的德行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企业伦理可以有效束缚企业职工的日常行为;第二,企业的生产经营受企业伦理的束缚;第三,企业伦理可以正确处理企业各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第四,企业伦理与法律效率具有较大差异,企业伦理的作用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认知以及企业规范进行确立。

2现代企业管理中伦理文化的现状

2.1企业文化认识扭曲企业伦理文化引入到我国企业建设中的时间有限,因此,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还存在很多问题。企业建设中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利益意识,企业化理文化与企业建设紧密相关,但是其对个人利益却没有太大影响,所以职工通常选择置之不理或者可有可无管的态度,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建设,无形中也影响了自身的利益。这就是企业职工对企业文化认识的扭曲,将各种危害企业发展建设的思想,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厚黑学扭曲下的“中庸之道”,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在实际的发展建设中,企业中个人最大化的思想很难实现最终受益的最大化,这个观念早在“均衡理论”中就得到了论证。总之,我国企业建设中存在的扭曲思想既不利己,又危害企业的发展建设,某些管理存在问题的企业受其影响更加严重。

2.2企业伦理概念模糊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管理理念逐渐融入到企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现代管理理念引进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形成了企业伦理文化。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以中西方文化管理哲学为出发点,企业伦理逐渐发展起来。目前,我国企业伦理文化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实际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企业伦理概念模糊的问题。由于我国企业伦理从西方企业引进,很多文化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企业职工对伦理文化概念的认识仍比较模糊。

2.3企业伦理严重滞后我国企业伦理文化的形成仍处在初级阶段,很多企业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还是会受西方伦理观念的影响。我国企业本身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难题,现在,又面临着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之间的融合问题,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经营管理显得尤为困难。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绝对有保障,其“滞后性”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对企业伦理文化的认识上,传统的文化思想为企业的发展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企业整体文化处于滞后状态。

3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3.1企业伦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伦理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中有一部分内容以哲学观点为主,将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作为企业理论文化的后盾,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载体和源泉。企业理论文化在企业的发展建设中具有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和有效束缚职工行为的重要作用,也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伦理文化主要分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本文对其做了简单介绍。

(1)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内部。企业伦理文化和内部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企业伦理文化在内部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主要包括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管理者以及全体职工之间应该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西方国家将其称为劳资双方关系,在中国,由于管理者和员工只是分工存在差异,但是,他们都是社会的主人,以西方伦理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依据,中国企业伦理文化就是借助企业管理为手段,发扬中国传统美德,从而促进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职工之间共同发展的、相互协作的关系。

(2)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外部。企业伦理文化对企业外部的影响主要通过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得到,正确处理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外部之间的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树立正确的伦理意识,明确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引导政府和企业之间树立正确的合作关系;第二,重视社会利益对企业发展建设的影响,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第三,重视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伦理责任;第四,重视双方的共赢,正确处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3.2企业伦理文化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企业伦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以一定形态的企业文化为依据,为了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益,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创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在企业的发展建设中,企业伦理文化可以提升职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伦理文化以社会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为主,企业伦理文化不仅具有积极向上、鼓舞人心以及引导职工树立良好职业道德的作用,还能促进企业管理的发展。企业伦理文化要求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这就要求企业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形态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已经落后于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我国企业管理强调人本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伦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借助伦理建设的推动作用,创建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同时,从整体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3企业伦理文化的本质规定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非常多,其中环境道德是现今企业承担的最主要的社会责任。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必须把环境伦理融入到企业的伦理文化中,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企业伦理文化的本质规定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是21世纪企业向可持续发展努力的必然选择。近几年“,企业公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的企业建设也因此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企业伦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艰巨。从企业伦理文化的角度出发,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要求,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满足环境道德标准,企业发展建设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第一,综合效益原则;第二,公平与正义原则;第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现代企业管理伦理思想要求企业在摒弃传统管理理念的前提下,结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树立全新的行为准则,使企业管理满足现代市场的发展需求。

4结语

职业伦理论文篇(5)

论文摘要:凯兴斯泰纳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探究和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思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其劳作学校的思想、职业教育的释义、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及文明社会建设的作用、职业教育在教育大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公民职业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及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国家化、伦理化和实践化的特点,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凯兴斯泰纳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在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很有建树.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但是凯兴斯泰纳与其职业教育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是被排斥的.因为有学者认为凯兴斯泰纳是德国帝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公民教育和劳动学校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是为维护德国帝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提出的.明显地渗透着国家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思想尽管如此.历史仍无法否认凯氏职业教育思想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贡献.也无法否认其职业教育思想的精华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概念

(一)劳作学校

根据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制定出学校的任务.又根据任务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或者叫学校管理准则.并据此规定了学校的组织形式,这样的组织形式被称之为“劳作学校”劳作学校是独立获取教育财富的学校.这种获取贯穿精神生命的始终。劳作学校是以培养性格为主的学校组织形式。

劳作学校的任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为国家的每个人的未来职业做准备;(2)职业教育伦理化;(3)使学生有能力参与的集体本身的伦理化由此可以看出.凯兴斯泰纳倡导的劳作学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劳作学校或职业学校是全民的.是为国家中每个人的职业做准备的.不是以划分公民社会层次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因而被全民在思想上所接受。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地位上是低于普通教育的.在人们的认识中.职业教育是培养体力劳动者或简单劳动力的教育.而且实际上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面对的也是普通教育的淘汰者而非全民。黄炎培在谈到职业教育时认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应该是全民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职业教育全民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应强调大职业教育.因为“大职教观”重视开展全民职业教育.不仅应面向学龄青少年.而且面向所有人.特别是被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排除在外的特殊人群.包括需要继续接受学习或即将转岗的在职职工、要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渴望再就业的城市下岗职工、残疾人及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初中、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等等。

二是劳作学校职业教育的伦理化.即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术的教育.更是伦理的、道德的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大多进行的是技术的、专业化的教育与培训.对职业道德的教育较为缺乏.有些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而且不被重视。

三是个人促进所在集体的伦理化职业群体的伦理化是个人道德贡献能力的成果和表现.同时也是个人道德发展的环境与条件。这就要通过集体劳动或学校活动、社会服务才能够实现。职业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和考察等活动。在服务、实践和考察过程中形成同情心、责任心、创造性等优秀的职业伦理品质。

(二)职业教育

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是相对宽泛的.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凯兴斯泰纳赞同裴斯泰洛齐认为的“公立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职业教育”的主张.这便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而且职业教育机构实现了教育与职业的平等我国职业教育民办的较多.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的状况还有待改善.同时应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狭隘化的倾向。逐渐走出对职业和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即“当一个人的工作对特定的雇主负责.而不是对终极的雇主即社会负责时.才承认他的工作是职业”。

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与启示

(一)职业教育国家化

在如何看待国家的问题上.凯兴斯泰纳认为:“看成是为了某一特定目标而组织在一起的人类集团.这一集团应该通过其成员的活动.尽可能地为个人伦理自由的发展铺平道路.同时它自己也朝着具有美学特征的文明与法制国家的方向发展.那么.随着国家为实现其目标而奠定科学基础的同时.也自然产生了创办国民学校和普通高中的科学基础”这种个人伦理发展与国家文明、法制发展相互推动的思想为职业学校的创办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对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经济和政策上的倾斜.但是人们思想或观念上的认可仍有待加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不只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政治的、国家的和民族的意义。职业教育在思想认识上的狭义化对整个教育系统不利.对经济发展不利.对社会民主也有破坏作用特权的文化传统和对现实政治的选择.在职业教育狭义化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民主社会和多元文化是破解文化、政治特权的因素和路径.国家文明政治的目标是职业教育的政治意义之所在。

我国的现状是.职业教育技术化或学历化。即有极大的功利倾向.这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使教育的负价值发生率增高问题是国家把责任和权利赋予职业学校.但是职业学校的觉悟还没有达到所要求的标准.管理和责任体制没有完善.责任被架空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应对建立社会普遍意义的价值作出回应。

国家统筹管理的公民教育与地方学校自主的职业教育.都是发扬民主所需要的。关键是目的何在.当为实现“人人参与建设一个负责的、相互支持的和尊重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的社会目的时.国家公民教育和民主甚至混同在一起”职业教育既是每个公民的.又是国家的.是全社会的。

(二)职业教育伦理化

职业教育伦理化可以推进国家伦理化和个人伦理化。凯氏指出:“至高至美的外在伦理财富是一种社会组织.他确保每一个个人能按照其天性.发展他自己认为是伦理财富的东西”。因此.国家伦理化是个人伦理化的条件。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之一是道德价值多元化。带来了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多元化多元化不是说可以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找到违背良心的理由.创造性不是说可以背离真、善、美的指向,如果个人自由价值思想成为欲望膨胀的理由.就会抑制精神和伦理的生长和效应。从人类学的角度讲.过度的欲望与德行的斗争是与人类永远相伴的.德育成为人类追求甜蜜幸福的永恒形式但我国国民的职业道德意识薄弱.职业学校存在道德教育形式化倾向.职业教育应使道德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职业学校道德教育产生实效。

凯兴斯泰纳不仅提出了职业教育伦理化的思想,而且强调集体伦理化、国家伦理化对个人伦理化的作用:“国家本身体现伦理思想(本质上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外在的伦理财富),才能确保个人获得至高无上的.内在的伦理财富.才能成为具有真正觉悟的、伦理的自由人”凯氏在对伦理教育作解释时.体现了集体伦理化的思想:“伦理教育最普遍的含义归纳为通过集体的、一般文化财富而培养起来的个人精神生活的、非对立的统一体概念”这是对伦理道德教育内涵的诠释.同时指出了一个正确途径。这就是要避免一种强迫影响甚至教育.让德行行为成为出之于每个公民内心和感情的需要,凯氏指出:“我们从内心感到需要并确认为最高的目标.我们便会为之投入更大的力量。出于纯理智的内心需要.无疑不总是那么强烈”。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快.但是过于重视技术专业化.这一倾向的危险是“把职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解释为工艺教育.作为获得将来专门职业的技术效率的手段:教育将变成原封不动地永远延续社会现有工作秩序的工具,而不是改革这种秩序的手段”。这一技术化的职业教育可能不会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甚至会成为消解社会进步的因素社会对专家和人才是急需的。但越是这样.越应在职业教育发展之初.避免从办学理念上忽视职业伦理化和集体伦理化这一层重要内涵.因为“一所越来越专业化和越来越多样化的高造诣的高等学校.是对整体文化不利的发展方向”

(三)职业教育的实践化与对社会问题的解决

根据认识论规律.职业教育首先应该是实践的.应让学生的学习始于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而且就其工作问题本身及时加以实践.即职业教育应实践化。凯氏在谈到集体伦理化时指出:“集体生活的道德、正义感等只能通过直接参与集体当中才能获得”这是凯氏职业教育实践化思想在集体伦理获得上的表现。

职业教育的实践应顺应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即先有实践。然后有理论,再用实践证实理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打破现在职业学校教育过多地进行知识灌输的现状职业教育就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尤其是实践创造能力的准备。

职业伦理论文篇(6)

关键词:翻译;伦理;忠实;译者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78-02

在1984年贝尔曼提出“翻译伦理”这一概念。事实上,对翻译伦理的关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古已有之。近些年来,翻译伦理的研究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在翻译研究进入“文化转向”的阶段后,中西方对翻译伦理的研究由零散的感悟上升到理论高度,把伦理学和翻译学结合起来是翻译研究发展的必然,翻译学的发展呼唤翻译伦理学的建立。那么,翻译中有哪些伦理模式?探明翻译中的几种伦理表现模式能为翻译伦理学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忠实原作的伦理

关于翻译要忠实原作的看法几乎贯穿整个翻译史,这可以从“直译”和“意译”之争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看得出来。忠实原作的多都是就语言转换而言,尤其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西方的语言学派。语言学派强调语言上的对等,要求翻译在语言上与原作对等,忠实于原作的语言表达和特征。当然,也有不少译论家在谈及翻译的“忠实”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注意力开始转向对原作负责的伦理之上。

在西方,古罗马时期的哲罗姆和奥古斯丁都主张要尽量直译,表现出原文的意义和风格。波伊提乌是罗马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在提到翻译时,认为人们从作品中是获得知识,而不是清晰通顺的语言风格,因此,非常忠实的译者应该要采用逐字翻译的方式。15世纪的维尔也认为忠实于原文,可以牺牲译文的通顺性。英国古典主义创始人德莱顿认为,翻译要掌握原文特征,译者要绝对服从原作。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即“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风格和笔调应和原作一致”、“保持原作的流畅”都是阐述的如何忠实原作的问题。在中国,“五失本,三不易”乃是对忠实于原文的感叹。“忠实”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对原作负责的问题。

忠实原作是翻译伦理中最为基本的一项,是翻译成其为翻译的一项标准。翻译不是创作,如果不复制原文的一些东西,那么翻译出来的东西再通顺也只能算是“不忠的美人”。实现“忠实原作”的伦理首先就要尊重原作。

二、对目的语读者负责的伦理

翻译作品的成功需要得到读者的认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具有读者意识。如果翻译作品做到了忠实原文,但是佶屈聱牙,无人问津,这样的作品不是好的翻译。没有读者的翻译作品充其量也只是一堆印刷品而已。翻译不仅需要对原文负责,还需要对读者负责,否则,翻译会失去其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意义。

西方翻译理论中论及应该或者必须对目的语读者负责的不少。英国阿尔弗里克认为翻译应该考虑到读者,所以不应该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而应该使用简单易懂的英语,只翻译意思,而不是逐字翻译。只有这样,信息才能够无障碍地传达给读者。德莱顿认为,翻译在忠实原文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读者。16世纪宗教改革的领袖和翻译家路德是主张对读者负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真正的翻译是把外国的语言变成译者的本族语。翻译的目的就在于传播原语的思想和文化,如果不让读者明白和乐于接受,那么又如何能够达到传播思想文化的目的呢?19世纪的俄国翻译家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等人都认为翻译要为读者服务,要具有人民性。他们把读者的群体提高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而并非某一特定的群体,这体现了他们对翻译社会性的深入理解。

创作必须要有读者,任何作品都不可能离开读者而存在,否则创作将失去意义。翻译更多时候应该要考虑读者的接受问题。对读者的关注也是对读者负责的伦理。对读者负责是译者在翻译之时需要考虑的重要一环。在翻译走向“文化转向”这个大平台之后,关注读者,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更是不断地增强。在翻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合理的读者意识有助于翻译作品取得成功。

三、译者的职业伦理

职业伦理就是指在某一职业中的从业人员应该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规范。翻译这一职业也有其相应的职业伦理。

译论家伊拉斯谟认为,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即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人文主义者和翻译家多雷对译者的素质提出了比较综合的要求,他指出,译者必须详细了解原作者的意图和内容,精通原语和目的语,使用普通的语言,合理安排语序和结构。这些理论实际上是对译者职业伦理的综合归纳。彻斯特曼和皮姆都是在译者职业伦理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安德鲁・彻斯特曼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翻译研究领域享有国际知名度的翻译理论家之一。在《圣哲罗姆誓言倡议》(2001)中,他提出了译者职业的伦理规范,说明了翻译的职业价值。出生于澳大利亚的翻译理论家安东尼・皮姆将服务于翻译职业构建的伦理规范作为翻译伦理问题的两个层面之一。他在《论译者伦理》中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翻译职业伦理构想。他指出,译者显然对自己的翻译负有责任,如果没有责任的话,探讨翻译伦理将变得毫无意义。皮姆所构想的伦理模式强调两个主题:交互文化性和职业性。皮姆提出的翻译职业准则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译者对其所接受的翻译任务负责;二是译者并不直接对整个翻译情形负责、而只是对翻译过程负有职业性的责任;三是翻译过程不可以简单理解为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译者不能把决策仅仅基于一套文化标准;四是翻译成本不应该超过所涉及的跨文化关系的收益;五是译者有责任通过其工作促进长久的文化间合作。中国翻译理论学者孙致礼在《译者的职责》一文中阐述了译者的五种职责,对译者的职业伦理进行了条分缕析。译者的五种职责包括:再现原作;完成委托人的要求;符合目的语社会文化的规范;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恪守职业道德。

译者的职业伦理可谓是翻译伦理的中心,翻译的各项伦理模式或多或少通过译者的职业伦理表现出来。译者的职业伦理不仅包括译者的基本素养,翻译能力,更包含了译者的工作态度、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在翻译日渐行业化的今天,译者的职业伦理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四、丰富目的语的伦理

借助翻译丰富目的语一般都是站在译者将外来语翻译成本族语的立场上而言的。在传播思想文化的过程中,新的表达方式,词汇、句式等都会在翻译的过程中被引进目的语。

罗马帝国时期的贺拉斯认为本族语可以借助外来词加以丰富。事实上,他的主张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方面,他还主张罗马的文艺要向希腊文艺学习,罗马的艺术家要学习古希腊艺术家的表现手法。也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借助外来词丰富本族语,而且通过翻译引进丰富艺术和文化。在德国宗教改革时期,许多学者鼓励引进或者创造新词,丰富德语。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而且即使是过时的词和古体词也无法表达所要翻译的意思,那么就应该将具有特殊价值的外来词化为目的语,实在不行就创造新词。英国的德莱顿认为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然后化为己有,丰富英语。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借用外来词丰富汉语也是瞿秋白、鲁迅等的观点之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家多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引进了许多异域的词汇、表达方式,丰富了汉语的语言。

重视翻译用外来词丰富目的语反映出的是对本民族文化利益的关注,是伦理的一种体现。事实上,翻译在丰富目的语的同时也常常超越语言的表面,更加丰富了目的语民族的思想、文化、艺术。

五、宗教伦理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宗教翻译几乎都开启了翻译大潮的篇章,成为翻译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宗教文献由于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其翻译也具有一定的伦理规范。哲罗姆认为,对于《圣经》这样的文本就应该使用直译,这反映了作者对宗教文本的虔诚。奥古斯丁则认为翻译《圣经》必须依照上帝的感召。中国的翻译高潮也是起源于宗教翻译。在引进佛经,进行佛经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尤其重视真实、准确地传达神的旨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不惜牺牲原文的易懂性,甚至对许多词汇进行音译。“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就是佛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遵循其宗教伦理而采用的翻译方式。

宗教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宗教思想的传播依赖于翻译。尊重原作,传达宗教真理,可以称得上是翻译中的宗教伦理。事实上,翻译中的宗教伦理也包含了一种对宗教传播的义务。

六、结语

随着翻译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兴起和发展,翻译伦理问题成为西方翻译理论界的重要话题。翻译研究的伦理回归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译者在翻译中的选择都是一种伦理选择,翻译中的六种伦理模式能够为译者的伦理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2]方薇.忠实之后:翻译伦理探索[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彭萍.翻译伦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

[4]孙致礼.译者的职责[J].中国翻译,2007(4):14-18.

职业伦理论文篇(7)

关键词:经济转型;企业会计;伦理性;道德危机

会计在企业的运作和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企业经济秩序建立、经营活动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在经济转型期,很多现代企业无法有效地适应现实需要,包括职业道德、伦理建设等出现了明显的异化和分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要想从本质上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效能,必须要善于实现对企业会计伦理建设的研究,以为企业效益提升创造坚实的条件。

1现代企业会计伦理体系综述

1.1现代企业会计伦理的基本内容

会计伦理是指会计人员以合法的手段从事会计管理时,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伦理规范;二是会计伦理的认识、情感、意志、信仰、习惯等;三是会计伦理评价、教育及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前一个是会计伦理的客观约束,后面两个是会计伦理的主观要求,会计伦理是客观约束和主观要求两者的统一。特别是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应该对于会计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从个人价值、道德素质、人生理想等角度来对其进行有效教育,从而来不断扭转目前企业会计伦理建设的不足,更好地提升工作人员素质,为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创造力量和价值。

1.2现代企业会计伦理属性及其特征

对于现代会计来说,其职业职责是为各项企业活动提供真实的价值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履行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真正为企业的进步和成长提供坚实保证。首先,保证会计工作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十分重要,从而有效实现工作的准确性,保证工作内容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其次,企业会计服务对象是多元化的,企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业务类型的拓展和延伸。要想真正有效的来提升现代企业会计的实践效果,就必须要善于从中进行合理化沟通,这个过程必然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体现出较强的伦理性。除此之外,企业会计职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关性,将社会中各个要素和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起到有效的链接作用,这都体现出了较强的伦理功能。

2经济转型时期企业会计伦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会计伦理理论体系研究不足

企业会计伦理理论体系研究不足,造成现代企业会计伦理建设失衡现象的出现。在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少企业较多的将目标和重点放到了经济效益上,忽视了对于会计伦理的重视程度,迄今为止,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文件,对于会计工作行为和伦理性进行了持续关注,但是其中的内容过于笼统和宏观,没有深入到细节之处来对其进行有效地研究和辩证分析,这对于企业会计伦理建设十分不利。因此,应该将企业会计伦理理论建设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来进行认识和学习,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不健全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不够健全,导致各类不符合规定的事件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信息失真,不利于保证信息的对称性和完善性,在根本上影响了企业利益,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会计伦理价值与道德建设等同,仅仅从狭义的范围之内来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行了简单的约束和说明,而没有深入实际来进行有效的操作和约束。同时,由于从业人员个人职业素质有待提升,滋生了各类违纪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不利于整体实现企业效能的提升。

2.3会计职业伦理发展与现实脱节

会计职业伦理发展与现实脱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会计伦理建设实效性不足,不利于深入实践进行工作指导。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对于职业会计人员伦理教育上,过多地以会计法、审计法等教材作为指导,过于注重伦理理论学习,忽视了对于现实实践和操作能力的重视,影响了职业伦理建设。与此同时,不少的职业人员较多地从个人主观意愿来进行职业道德分析,缺乏有力的实践检验,这就很容易造成理论学习与现实实践的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综合水平的进步。

2.4缺乏有效的会计伦理环境建设

现代企业会计环境建设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会计伦理建设,也不利于企业会计现实实践的顺利进行。第一,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影响了会计行为的实现,特别是随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要素的影响,现代企业伦理环境本身就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动荡的现实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发展风险,这也就造成伦理环境建设中理论基础的缺失。第二,从内部环境来说,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企业规章制度存在漏洞,人员内部组织机构人权大于伦理道德,在根本上阻碍了企业会计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能。

3经济转型时代企业会计伦理性研究

3.1强化企业会计伦理理论体系研究

强化企业会计伦理理论体系研究,结合现实要素、企业发展需求来进行有效的理论体系建设,提升其工作效能和指导意义。第一,结合市场变化情况来对伦理准则进行动态更正和规范,在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前提下,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更加严格地要求,提升伦理操作的规范性;第二,应该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核心进行企业会计伦理体系建设,以国际市场发展规则为航向来进行及时调整,将具体的操作流程和会计伦理与经济学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以此来更加有效的实现对于现代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约束作用,强化伦理建设与服务。

3.2建立企业会计行为规范约束机制

建立企业会计行为规范约束机制,保证会计核算过程的规范性和真实性,并善于从法律角度来进行约束和管理,保证会计技术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等,以会计职能为导向来强化伦理建设。积极引导所有工作人员能够客观、公正地来对工作内容进行有效重视,强化个人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将企业会计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只有建立企业会计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才能够提升对于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不断地来实现经济转型和企业效益提升。

3.3不断强化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强化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行为的公正性、会计立场的独立性等,从而来推进各项会计工作的顺利实践。第一,应该积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有效培训,引导他们自觉地树立爱岗敬业意识,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项工作,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第二,秉承正直诚信地优良作风,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强化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实现自身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并积极参与会计管理工作,这样可以在根本上提升会计工作效果,还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3.4建立和谐的会计伦理发展环境建立和谐的会计伦理发展环境,是实现经济转型时期企业会计伦理建设的关键所在。不断地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注重管理模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作方法创新等,不断地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得以强化和独立性得以提升。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实现必要的经济宏观调控,对于经济建设、制度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个层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此来不断营造和谐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这对于我国企业会计伦理建设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和谐的会计伦理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真正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这对于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转型,积极促进现代企业会计伦理性研究,对于不断提升企业经济发展秩序、促进企业综合发展效能提升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针对目前经济转型期企业会计伦理建设中存在的企业会计伦理理论体系研究不足、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不够健全、会计职业伦理发展与现实脱节、缺乏有效的会计伦理环境建设等问题,应该积极地强化企业会计伦理理论体系研究、建立企业会计行为规范约束机制、不断强化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和谐化的会计伦理发展环境等,从而来促进企业经济转型成功,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作者:钟燕 单位:南充瑞科智联电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若晗.企业伦理视角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障碍与路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11).

[2]邵静.会计伦理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D].集美大学,2012.

[3]王延.关于会计伦理教育对会计伦理认识影响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