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信贷文化论文

信贷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5:48

信贷文化论文

信贷文化论文篇(1)

扶贫协商小组(CGAP)认为小额信贷不是扶贫的唯一答案,特别是对极度贫困(extremepov-erty)来说。目前,小额信贷面临的一个遭到批评和怀疑的问题是,它究竟有没有为最贫困的人提供贷款服务。小额信贷的瞄准是指为穷人提供进入信贷市场的平等机会;但这种基于机会平等的瞄准能否真正实现结果的公平,做到“真扶贫”而“扶真贫”,决定于小额信贷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创新。在制度创新竞争中,制度引进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必须对制度的组织体系和交易规则进行本土化创新,离交易越近的组织越应尽量民间化、市场化、内生化,规避制度竞争中政府介入存在的“路径依赖”导致政府不愿适时被替代和内生组织外生化等各种风险。产权主体通过制度的变迁或者创新进行制度竞争,制度引进是制度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引进的制度也存在水土不服问题,所以必须对制度的组织体系和交易规则进行本土化创新。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引入中国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如何将其本土化,一直困扰小额信贷理论和实务两个领域,也影响相关制度设计。所谓将GB等国外民间组织小额信贷模式本土化,关键是要保证低收入人群发展的需要,并发挥收入相关贷款、分散原理与大数法则规避风险的作用,摆脱担保制约,推进利率市场化,造就并维持良好信用环境。所谓要将国外小额信贷的运营模式本土化并取得成功,实际上就是要保证上述内在机理和外在必要条件的充分实现。但由于国外的民间机构与我国的民间机构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民族习惯、文化及的背景之下,将国外小额信贷的运行模式和方法照搬到我国必然会存在很大的障碍和不适。综上,我们将小额信贷的本土化归纳为:在引入国外小额信贷模式后,将本土文化与外来经营模式相结合,通过小额信贷三自法则和背景环境嵌入的实现,进而改进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扩大覆盖广度和深度,本土化也是一种制度创新。从本土化的具体内容来说,本土化不仅是指人员、物资的本土化,更是指思维、管理的本土化。利用本土人员对其本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了解来缩短企业适应当地文化的时间。我们认为小额信贷的本土化可以简要划分为三部分:一是制度的本土化;二是物的本土化;三是人的本土化。所谓制度的本土化就是指小额信贷制度安排的本土化。小额信贷机构要提供稳定、优质的金融服务,首先要保证自身机构的可持续性,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基础。这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对GB模式本土化后的结果。所谓物的本土化就是指信贷产品的本土化。孟加拉乡村银行的主体模式中,小额信贷有很多规定,诸如贷女不贷男、对五户分期放款、开展储蓄、建立小组基金、强调贷款农户对银行的拥戴和忠诚等,这些在我国的实践中都应作相应的调整。所谓人的本土化就是指人力资源的本土化。人的本土化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本土化,使机构的各种行为符合当地经济、文化、政治环境,更好地“入乡随俗”。同时,与从外部人才聘请相比,本地人才成本低、优势多,既能为机构在本土化经营中发挥管理作用,又夺取了竞争对手的人才,还可以大大加强公众的认同感,提高机构影响力和竞争力。本地化的优秀信贷员及管理层更能理解本地居民的实际需求,更能有效地识别出一部分信用好且有需求的弱势人群。GB式小额信贷组织应该借鉴合会的草根性或者民间性,尤其中国GB式小额信贷组织的运作设计应更多强调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发挥民间关键人在小额信贷会员组织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小组和中心的功能,真正实现GB式小额信贷组织的民间性。从实际情况分析,农村更需要本土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经过调研,何广文总结了本土化金融服务机制构建的途径。一是利用好融资和投资两个角度的机遇。例如,可以投资参与现有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实力较强的合作社可以参与农村新型微小金融机构的组建,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二是参与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三是配合农村信用社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四是以合作社为信用载体帮助农户、微小企业实现融资。

2.本土化对小额信贷的意义

本土化对小额信贷具有以下两方面意义。

(1)本土化有利于小额信贷机构识别和规避风险。简单地说,农村贷款发放者不仅面对着一般性问题,还要面对因农村居民特性引起的许多额外问题。正确地预测偿还贷款是业务经营成功的关键。贷款技术是预测偿还贷款风险的方式。虽然目的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贷款者选择的贷款技术是不同的。比如,私人放贷者是通过一系列非正式制度来保证贷款偿还,相反地,商业银行则是运用自身的技术通过正式制度来实现贷款偿还。小额信贷机构可以通过农村本土化的社会资源来解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较好地克服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机构的风险。

(2)本土化有利于小额信贷机构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率。地区之间在历史渊源、生活模式以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存在差异。首先,本土化要求员工主要来自当地,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并熟练掌握当地语言,他们掌握了当地农户的家庭背景和生产经营状况,对贷款申请者的品质和还款能力可以最快地做出较正确的判断。本土化减少了交易费用。其次,本土化要求引入外来信贷模式的同时,必须按照当地生产周期和生活习惯等情况,适当地调整小额贷款产品特征。即通过调整贷款对象、还款方式、贷款额度等产品特征以及调整抵押担保条件,尽可能地将小额信贷资源分配给低收入人群,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再次,本土化要求开发当地人力资源,这样不但为其所在农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使得机构的利润留在了农村社区内部,从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3.我国小额信贷本土化调整

我们认为,小额信贷项目,特别是GB模式的小额信贷项目应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本土化调整。

(1)项目在设计之初就应该以本土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生产经营模式等为出发点,进行制度调整。小额信贷项目既不能是纯商业活动,那样必定导致目标上移,也不能完全抛弃“市场”的运作手法,毕竟信贷是一种金融活动,要符合市场规律。

(2)调整贷款产品。单一的产品往往不能适应农户的所有信贷需求。农户即便是有信贷需求,但是没有合适的贷款产品,农户也会放弃申请。一个好的贷款产品,不仅可以自发地吸引客户,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实现项目的初衷。调整贷款产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贷款最好能实现时间上的连续性;二是贷款发放季节应该与农户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在经营项目投入期发放,在收获期收回;三是适度调整贷款额度上限,以满足农民种养殖业的基本需求;四是虽然项目的初衷是帮贫助困,但是只要项目是“信贷”项目,就应该按照金融手段的一般方式来实现项目的目标。

信贷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领域创建和应用,随后很快在相近行业抵押贷款业务中展开,形成一种独具吸引力的全新投资产品,并迅速席卷国际资本市场,被称为近三十年来国际金融领域最重大的创新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一系列用途、质量、偿还期限相同或相近,并可以产生大规模稳定现金流且将已经形成的信贷资产集合起来,经过一定的组合包装,以其为基础资产向投资者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过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1.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分散贷款的非系统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可以交易流通的证券,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不改变负债的情况下,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从而有效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协调了传统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则可以有效地分散资产组合,降低贷款的非系统性风险,同时也可以继续维持其原有的稳定的客户群。

2.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改善资本充足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8%的标准,通过对贷款进行证券化可以降低资产风险度,改善资本充足率。开展低风险或无风险的中间业务,以最小的成本增强流动性和提高资本充足率,在有限的资本条件下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

3.有利于增强盈利能力,改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将期限长、利润薄的贷款提前兑现,从而加快信贷资产周转速度,提高资产的收益率。另外,贷款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手续费、管理费等收入,也可以为其他银行资产证券化提供担保赚取收益,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4.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虽然近几年通过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国际水平,且不良贷款绝对额巨大,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隐患。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成批量、快速转换为可转让的资本市场产品,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将银行资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是化解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现状及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障碍

(一)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差

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以短期存款为主,而本应由资本市场承担的公路、电厂等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却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重逐年上升。银行资产(主要是信贷资产)长期化与负债短期化、贷款流动性降低与存款流动性增强两对矛盾并存,使银行“短借长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大。

(二)风险过度集中,不良资产比重高,运作效率低

由于创新工具的缺乏,商业银行只能被动持有中、长期信贷资产,现实或潜在风险不能及时、有效地分散、对冲和转移,风险更多的分置于银行体系中。众所周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且不良贷款绝对额巨大。商业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时,只能在未来不定期的收回资金,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且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和精力。

(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盈利能力下降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资产的快速扩张,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难题。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仍依靠传统的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比例很小,以及沉淀的巨额不良资产,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

另外,我国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经验,无论是金融环境还是法律、会计、税收环境都还十分欠缺,存在许多障碍,制约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突出表现为:资本市场规模小、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单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缺乏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资产支持证券的需求不足等等。

三、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行资产证券化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保障。我国政府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市场准入和退出,各类参与主体行为规范、风险控制、监管主体、会计准则、税收制度等方面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为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它需要养老基金、商业银行、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提供稳定的资金。由于资产支撑证券的复杂性,个人投资者不能自觉地防范风险,也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难以及时科学的调整投资策略。因此,在推行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时,要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提供大量、持续、稳定的长期资金。

(三)规范信用评级制度,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资产支撑证券的顺利发行,关键在于能否被投资者所认可,而信用评级机构所出具的资信评级结果往往能左右投资者的选择。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独立、客观、公正、透明的信用评级体系,培育一批国内具有权威性的、在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另外,要加强国内评级机构与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信用评级技术和经验,从而提高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根据我国银行实际,选择适宜证券化的资产。国际资本市场的实践表明,并非所有的资产都适宜于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能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本息的偿还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续期间,而且平均偿还期至少为一年;债务人应具有较好的资信,以保证资产支撑证券的未来现金流收益的稳定性;证券化的资产应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可使证券化所需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证券化资产的信息应具有一定的透明度。

(五)培养相关高素质人才。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资产评估、信用评级、发行、出售和管理工作,其中还涉及大量的法律、税收、会计等问题。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进需要大量既懂得法律、信用评级、会计、税收方面的知识,又掌握资产证券化专业知识,既有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又充分了解我国的金融市场情况、会计准则和财税制度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和各商业银行应加大对现有相关从业人员及未来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信贷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防范化解信贷风险体系

近年来,我国对防范化解信贷风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办法,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仍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信贷风险控制已成为商业银行商业化经营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和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状况及其原因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状况

1.高比例的不良信贷资产大大削弱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绝大部分为工商企业和居民储蓄存款,其他资金来源很少,资本金只占很小的比例,且为数不多的资本金又几乎被经营办公所需的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所占用。在资产业务中约有近70%的资产配置于信贷资产,按当前信贷资产质量分类方法,不良信贷资产比例也在25%左右,这些不良资产使国有商业银行15%左右的资金失去流动性或流动性很差。

2.高额的不良信贷资产和较低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很弱,难以通过自我留利补充资本,使其经营运行的安全性降低,动摇了稳健发展的基础。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的80%以上是信贷业务的利息收入,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不佳,一方面刚性的筹资成本难以降低,另一方面贷款利息实收率不高,存在大量欠息,使应得效益难以实现。此外,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不良信贷资产中许多已成为事实呆账,保守的估计其损失率也在50%以上,不良信贷资产造成的资金损失率即占到总资产的7%左右,若加上其它资产业务中的损失,资金损失比例将超出自有资金比率。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既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减少。盈利能力降低,几乎没有通过自我留利补充资本的能力,又造成本不牢固的资本充足率防线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尽管国家在1998年8月以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的形式补充了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但目前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难达到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二)原因分析

1.宏观方面。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失去了对信贷资金的调配权,资金投入取决于计划而非风险效益评价,银行扮演着政策性银行的角色,成为企业信贷资金的供给者。如4大国有商业银行都被指定了特定的服务范围,根据产业政策和政策意图实行倾斜式贷款。这些贷款的期限、利率与风险是脱节的,甚至是倒挂的。银行的自主经营原则让位于国家宏观政策,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的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对银行的过度依赖关系。形成了资金长期低效率低效益运行的恶性循环。带来了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

2.法制方面。我国法制尚不很健全,金融法律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等主要金融法律1995年才得到颁布实施,而主要用于指导、规范银行工作的《贷款通则》中的有些规定已落后于银行的信贷服务。另外,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淡薄,企业逃废债现象严重,加大了银行追讨和清理不良贷款的难度。依法收贷困难重重。

3.银行方面。在国有制产权结构模式下,我国的银行被当作国家机关,而不是一个具有独立产权经营特殊商品的企业。(1)银行的经营受政府干预很大。我国银行长期以来由国家所有、国家经营,这种政企合一的制度必然导致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干预银行的具体经营活动。政府的这种干预往往是不承担具体经营责任的,也就不可能以经济效率的原则作出科学决策,往往为了维持低效率的国有企业而以行政方式促使银行向这类企业投放无法收回的贷款。这就更进一步加剧了银企债权债务关系的恶化。(2)银行的内部经营机制不健全。在国有制产权结构模式下,银行的经营受上级和政府的双重控制,经营自受到很大制约。同时,银行又受政府的保护,在某些领域处于垄断地位。它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却又对资产安全不承担责任。这样,银行内部就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和利益机制,吃大锅饭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此外,银行对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也缺乏应有的压力和责任感,关于银行必须具备的信贷风险管理的经营管理机制也十分不健全。因此。我国银行从内部管理机制来看,缺乏自我约束和保护的能力,那么,各种不良资产大量增加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建立商业银行防范化解信贷风险的体系

(一)借助社会力量,综合治理。化解信贷风险

1.以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为依据,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处理好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紧紧抓住信贷结构调整的机遇。对每一个企业的每笔贷款,都要从这两面分析研究进入退出、贷与不贷和贷多贷少。看企业经济效益,必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进行远期预测;看产业政策。则要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和近期效益。分析条件是否成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确保投向和投量准确无误。

2.建立防范信贷风险的政务疏导机制。上级机关对地方政府及干部的考核,不能只看吸收资金的多少,上项目大小。应主要通过资金使用效益和项目投产后的社会效益来衡量,以此奖优罚劣。促使地方政府改变思路,变对银行的硬性干预为服务指导,进而减少不当的行政干预行为。

3.建立防御信贷风险的法律保护机制。修订与完善《贷款通则》。政府部门要广泛开展社会信用宣传教育,让企业充分认识到银行信贷资产是一种有偿使用的国有资产,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就是一种侵蚀国有资产的违法行为。

4,建立和完善防御信贷风险的企业经营机制。

(二)建立商业银行内部防范信贷风险模式

1.完善资产安全保障制度,确保银行信贷资金营运的安全。避免信贷集中。分散信贷风险。银行往往认为把信贷资金集中投向国有大企业,大项目是最安全的选择。有的甚至总想独揽贷款垄断权。但是在目前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仍然不佳的形势下,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恰恰是国有工商企业。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主体。优先支持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分散金融风险的角度考虑,还是应避免投放过于集中、风险过于集中的弊端;使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议》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以上和4%以上的比例要求,及时足额提取风险呆账准备金,缴足留足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按规定提足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使其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率逐渐接近和达到国际公约,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和国际地位;探索建立银行主营业务的第三责任保险制度。

2.健全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解决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首先要以《公司法》、《会计法》、《统计法》等法律为准绳。严格规范企业的会计信息。使企业会计信息处理标准化。银行可以借助社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和有关信息部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进行披露和报告,提高企业信息公开程度,强化企业信息的社会监督和制约;疏通银行信息渠道。银行应全方位疏通信息渠道,建立和完善动态的容量较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信贷决策:提高银行信息识别能力。一方面尽快改善银行信息识别的技术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软件对信息进行加工、识别和运用,使之与企业的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3.完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进一步健全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提高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科学性。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积极学习国外同业的成熟经验,引进其评级思想技术。借助专业评级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弥补其在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缺陷: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对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进行长期系统的研究,为受评对象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提供必要的评判依据,从而为信用级别的确定创造条件。

信贷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商业性

随着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金融需求也日趋多样化。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满足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的需求。现行的农村金融机构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从表面上看,这些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合理、种类齐全,但实际上,它们为农村发展提供的金融支持很少。农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不确定性较大,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给其发放贷款的风险较大,成长中的农村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贫困人口和微型企业由于缺乏抵押品而被正规金融机构拒之门外,这样使得他们缺乏初始资金或技术改造资金而丧失了很多有利可图的经营机会,陷入贫困或低水平陷阱不能自拔。为了解决此类贫困人口和微型企业的困难,小额信贷由此产生。”小额信贷”(Microfinance),从国际流行观点看,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以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并提供适合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常规金融服务以及传统扶贫项目;这类为特定目标客户提供特殊金融产品服务的项目或机构,追求自身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构成它与一般政府或捐助机构长期补贴的发展项目和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差异论文下载。

一、小额信贷商业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和金融发展的手段,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孟加拉国出现,随后以其成功的经验受到了穷人的热烈欢迎,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小额信贷的发展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的农户小额贷款发展到80年代微型企业的小额贷款,进一步发展到90年代追求商业可持续发展和贷款覆盖率为目标的小额贷款,目前,多元化模式的小额信贷正逐步融入金融体系。小额信贷这一概念也已大大拓展,由原来的高利率无担保小额贷款发展成为涵盖存款、贷款、汇兑、保险、住房金融、小额租赁等多种金融服务的微型金融。国际小额信贷正迅速向商业化、金融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

目前,实现较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有孟加拉的乡村银行(GB)、印度的联系银行计划(LBP)、印度尼西亚的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BRI-UD)、玻利维亚阳光银行(BancoSol)、乌克兰的小额信贷银行(MFB)等机构,主要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一)适度竞争可以增加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外在压力

在以上实施小额信贷较为成功的国家中,一般都存在系统的小额信贷体系,这些体系之间良性的竞争局面,对现有小额信贷机构形成生存压力,促使其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积极创新,这成为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动因素。如在孟加拉,有众多机构向农村地区提供小额信贷,甚至一个小区里就有40个-125个机构提供小额信贷服务,正是这种竞争环境为格莱珉银行注入了不断发展的动力,促使其努力提供差异化的产品。目前,格莱珉银行所提供的产品覆盖了从借款人子女的教育、健康、退休和债务负担直至去世的服务产品,在与其他组织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印度尼西亚,除了印尼人民银行(BRI)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外,还有农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机构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主要包括农村银行(BPR)和村信用机构(BKD)等。在乌克兰,除了小额信贷银行(MFB)外,境内还有许多其它小额信贷组织,如Aval银行、论坛银行的微型和小型企业项目部等。这些机构相互依存,形成了各有分工又适度竞争的局面,促进了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

(二)高利差是国际小额贷款的共同特点

严重信息不对称、缺乏可抵押物、特质性成本与风险、非生产性惜贷这四种特殊性而产生的高成本,是小额贷款机构在农村发放贷款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也使其难以获利。地方性金融机构往往因资金不足或为保证贷款偿还率,不能给当地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印尼政府在1983年6月实施了利率市场化改革,BRI可以自主制定利率。同时BRI村银行提供了一系列针对目标客户的储蓄产品来吸收资金,推出高利差的存贷服务产品,保证了利润,克服了其他金融机构面临的困境而得以持续发展。低利率可以帮助穷人获得贷款的观念已经被多年的实践证明是不可行的。这不但不能实现财务的可持续性,还会给贪污、寻租以可乘之机。印尼实行利率市场化政策的贷款年利率通常在20%-40%,孟加拉乡村银行贷款的年利率在20%左右,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贷款年利率通常是47.5%-50.5%。小额信贷运作成功的一些国家的现实表明,高利率贷款的需求极为旺盛,这也说明在资金稀缺的农村地区资本的可得性比低利率更重要。而且,贷款利率较高,使得较富裕的非目标群体不会产生排挤目标群体的动机,这样,低收入者和中小企业才会有机会获得贷款。同时,高利率足以覆盖成本,获得较高的利润。

(三)贷款对象的合理上移是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大多数的小额信贷组织并不一定以最贫穷的人为服务目标,目标合理上移已成为小额信贷发展趋势,并且也是小额信贷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向高收入者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并不妨碍小额信贷的服务原则,从长远看,它更加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改善的双赢局面。在实践中,即使是扶贫典范的格莱珉银行,其贷款目标也未限制在最贫穷的农户,如2005年底,该行小企业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22%。印尼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BRI-UD)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农村占60%的普通中小农户,基本排除高收入的10%农户和最贫穷的30%农户。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前身PRODEM,其目标群体主要是城市的微型企业或自我雇佣者,即积极进行经济活动的贫困群体,而非单纯的贫困人口,而玻利维亚阳光银行自身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已经建立的各类小企业。乌克兰的小额信贷银行也主要面向小型、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四)商业化运作是国际小额信贷机构的普遍选择

小额信贷商业化指小额信贷机构以市场为基础,进行商业化的运作与管理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中国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具有福利性质的扶贫工具,不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更不用说盈利了,隐含于这种看法背后的观点是:小额信贷以国际机构援助或软贷款为资金来源,为了保持小额信贷业务进行,要有源源不断的捐助资金的注入。而依赖慈善资金的不断注入是不可能的,因而小额信贷进一步扩张的前景是极为有限的。但是,一些国家的小额信贷通过商业化运营的事实,改变了人们的理念。小额信贷机构作为独立的信贷主体,能够创造足够收入,以弥补资金成本和其他相关成本,包括填补因呆账造成的损失。在这一方面,孟加拉、印尼及拉美的小额信贷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我国小额信贷商业化的障碍

小额信贷作为发展中国家缓解贫困、促进就业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方式,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历史很短,但是在政策的推动下,发展是很迅速的。2008年5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多数省份反应积极,已启动试点工作。加上现有的近300个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使小额信贷在反贫困和发展农村金融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从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农村小额信贷仍然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贷款利息收入不能补偿操作费用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小额贷款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资金的筹集没有连续性,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为避免吸储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规定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捐赠资金或单一来源的批发资金形式。从维护宏观金融环境稳定的角度看,这种思路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商业角度看,“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机构,很难长期维持,因为小额信贷公司面临着一些实际的制约,如借贷者还款能力差、缺乏担保物、操作成本高等,这会使投资者承担很大的风险,使小额贷款公司本身在财务上很难长期维持。在扩大业务范围和规模时会遇到资金来源问题,一旦出现资金链的短期中断,对于公司的打击就将是致命的。解决融资难问题成为小额信贷机构实现商业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事实上这一问题已同时成为小额信贷大规模推广的限制条件。

(二)小额贷款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首先是来自贷款本身的风险。当前,小额贷款在有效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缓解农业资金供求矛盾的作用日益显现,但小额贷款的风险也正在逐渐积聚,潜在风险加大。风险主要来源于农业的自然风险,而这种风险又是农信社信贷管理中无法控制的一种风险。其次是来自外部的各类风险。一是来自于农户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小额贷款最大的风险,信用即贷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属道德品质范畴,变数很大。由于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赖债、逃债思想较严重,在还款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攀比心理,往往相互形成连锁反应,由此形成的债务链极为脆弱,一旦断裂和遭至破坏就会失去对贷款偿还的约束力。二是法律风险。由于农户法律法规知识淡薄,存在将多个小额贷款转移给一人使用的现象,形成风险叠加,加上农村执法难度较大,而且小额贷款分散,其执行成本高,因此难以对借款户的不良信用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三是管理风险。小额贷款的特点,导致违规贷款有较强的隐蔽性。小额贷款具有操作简便、办贷独立、发放分散的特点,部分农信社发放小额贷款时片面强调简化贷款手续而放松审核,小额贷款责任不明确,“三查”制度未落实,给信贷监督管理带来难度,在违规贷款中有较强的隐蔽性。加之农信社点多面广,农村地域辽阔、贷款农户居住分散,对小额贷款的管理监督工作难以有效跟进,致使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小额贷款比其他贷款风险更大的情况。四是行政干预。由于对小额贷款的认识还停留在扶贫手段的层面上,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小额贷款染上行政色彩,出现了重资金发放、轻资金管理及回收的现象。尤其是在2001年人民银行大力倡导全面开展小额贷款的号召之下,部分地方政府开始搞形式主义,不是实事求是地评定农户的信用,而是主观臆造,流于形式。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小额贷款的政策性特点,盲目上一些政绩项目,引导农民进行一些欠评估论证的生产经营项目。而农民是挣得起,赔不起,一旦项目失败,最终为这些贷款承担责任的就只是农信社,农信社出于资金安全考虑,自然不会大量投放小额贷款。有的农信社怕麻烦,图省事,把对农户的信用调查、等级评定和贷款证的发放等一系列工作都依赖于村干部,容易造成村干部截留贷款或发放人情贷款,从而影响小额贷款的正常运转,加大贷款的风险。

(三)利率控制的弊端

我国对存贷款利率仍实行严格的国家控制,人民币存款利率完全由国家制定,而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也只能在规定的幅度内浮动。近年来央行批准的小额信贷公司,其贷款利率有所放开,但也被控制在基准利率的四倍以内,低利率的初衷是为了惠及更多的低收入人群,提高他们的还款能力,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这种人为的限定范围,而不是通过市场来决定利率的高低,必将与市场产生矛盾,当利率使目前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收取的利息无法补偿操作费用,对就会打击其发展小额信贷的积极性。事实上,小额信贷实行低利率往往使得低收入群体处于不利地位,资金往往被具有某种权势的阶层获得。利率管制既不能补偿小额信贷业务的操作成本,也不能深入地惠及小额信贷的服务主体。

三、促进小额信贷商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国外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单个小额信贷机构一般需要5年~8年才可达到可持续发展阶段;只有一定数量的小额信贷机构达到可持续发展阶段之后,政府才会考虑是否需要制定专门的小额信贷法规来规范、管理和支持小额信贷的发展。我国自引进小额信贷开始试点以来至今仅10多年,小额信贷中国化的过程尚未完成。为了促进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增加贫困农户的贷款机会,建议给予小额信贷机构更多的政策空间。

(一)降低小额信贷机构的准入门槛

虽然我国目前已形成正规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并存的格局,但信贷规模普遍较少,且有些分布在特定地区,小额信贷供给和竞争还远远不足。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不吸收存款,只发放贷款,其系统性风险是有限的。那么这种金融活动是可以由自然人从事。建议进一步降低小额信贷准入的各种标准,如降低对资本金和法人资格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设立不同的准入标准和监管标准等。

(二)适当放宽小额信贷机构的融资渠道,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小额信贷健康发展

建议国家成立小额信贷批发基金,组成基金会,获得国内外捐赠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提供资金融通,确保小额信贷机构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借贷。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的资金来源还可以是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委托扶贫资金或特定目的资金,也可以是法人组织的委托贷款。此外,由于商业银行在网络、技术设施、资金渠道和融资市场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可以考虑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商业银行为小额信贷机构提供零售和批发贷款,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现有的各类小额信贷机构,视具体情况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经过调整或改造及完善,符合条件的,允许合法存在并给予金融支持,同时,培育专营小额信贷业务、市场化运作的小额贷款组织。在小额信贷组织之间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小额信贷的经营效率。

(三)放开利率的限制,利率的市场化要与实现其他条件协调进行

贷款利率是借贷者和放款者最关心的问题。只要有合适的利率,低收入和贫困人口就会参与小额信贷,只要有合理的利率,放款者才能维持其一定的经营规模,保持其收支平衡。农户小额信贷的利率是贫困人口能否得到贷款以及农户小额信贷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世界上很多小额信贷项目半途夭折都归因于经营亏损,无法持续发展。要使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利率市场化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制定一个较合理的利率水平不仅对于发展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还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扭曲的现状。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单一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并不能解决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利率市场化必须具备诸多前提条件,尤其是宏观经济稳定的背景和对金融机构实施充分及审慎的监管。若只是简单提高利率水平可能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加剧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恶化。印尼小额信贷机构运作的成功,与其利率市场化建立在完善的监管和激励前提下是分不开的。若只一味地照搬其模式而不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当前的背景,那失败是必然的。这也正是发展中国家许多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不能被普遍复制和推广之原因所在。目前,中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尚处在不完善阶段,许多法律法规还在出台过程中。面对不成熟的环境,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有一段路要走,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

(四)建立明确的员工业绩考核、激励、惩罚制度

小额信贷专业性很强,应该大力加强对小额信贷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成功的小额信贷机构都有一套完整的以业绩考核为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业绩水平直接决定着员工的收入层次,从而在员工之间形成较强的相互竞争关系。这些激励约束机制的成功主要基于两点。一是这些国家普遍较小、监管半径短,日常层级监督与跨级巡视监督所形成的密集而交叉的监督体系,具有较强的组织保证作用。二是高度重视商业可持续利益的约束作用。如BRI规定,村银行设立后若18个月内不能盈利,则必须关闭或转移到其他地区;孟加拉乡村银行则强调总部不对新设分行提供资金,新设分行必须一年内即能盈利。

(五)加大监管防止风险

在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鼓励、支持的同时,要规范和扶持好小额信贷试点项目,探索相应的规则和条件,寻求适宜的监管方法,以使我国小额信贷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并将其纳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中考虑。第一,严格控制小额信贷机构资金规模和经营区域,禁止该类机构跨区域放贷。小额信贷机构一般以村(区)作为服务区域为宜,如果各村(区)相对集中,至多将经营范围扩大到县。第二,把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服务性质和扶贫性质结合起来,控制利率水平,防止变相高利贷行为。第三,圈定受益目标人群,重点针对贫困农户提供贷款,保持可持续发展。第四,对小额信贷机构的付息基金要重点监管,防止变相高息揽储。第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管,督促小额信贷机构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制度和道德约束,降低操作人员的违规风险和操作风险。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通过税收减免或税收返还等政策,保证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九龙、王锡平.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经济,2006(6)

2.徐忠.小额信贷: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上海金融,2006(8)

3.焦瑾璞.探索发展小额信贷的有效模式.中国金融,2007(2)

4.茅于轼.为什么小额信贷必须是高利率的.农村金融研究,2007(3)

5.戴桂勋.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金融经济,2009(8)

6.苏彤、郑红生.农村小额信贷业商业化的进程、条件及对策.海南金融,2008(3)

信贷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合规信贷文化;商业银行;制度建设

[作者简介]熊诗丽(1986―),女,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国际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金融体质改革。(江西南昌 330000)

合规信贷文化,是指商业银行在信贷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信贷人员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信贷经营管理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总和。众所周知,合规信贷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信贷业务有效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防线。

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借款企业及担保人存在恶性逃避债务的现象,道德风险较高,整体社会信用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面对这一新的形势,银行应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

在构建合规信贷文化上,应从细节入手,坚持信贷从严管理,倡导合规文化,摒弃违规文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制度保证

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对信贷管理方面的制度进行梳理完善,严格依照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的各项需要制定相关的信贷政策、制度和规定,使之符合银行体制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力度。与此同时,还要强化信贷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向执行要效率。此外,要提高信贷审查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信贷审查的标准化、规范化。审查人员要做到专业化、精细化、全面化,抓好限制性条款的落实。

合规信贷制度作为"软文化"、"铁制度",突出表现为"合规"理念贯穿于信贷业务发展始终,做到合规经营、合规管理、合规操作,既要"全员操作合规、全程运行合规、全过程管理合规"。这种文化理念不仅符合信贷业务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有助于信贷业务的有效发展、科学发展。

二、分类管理

加强贷款风险分类的指导和管理,逐步规范贷款风险分类操作。加强潜在风险客户的退出管理,倡导有效压缩风险。尤其要强化贷后管理意识,加强对贷后管理工作的检查。银行应加强对项目的跟踪和监测,时时关注市场变动和行业发展,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和流向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的信贷风险,以保障信贷资金安全。

在目前新的市场环境下,特别要注意关注借款企业、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企业负责人的个人信用情况变化。如果企业负责人涉及民间融资,则该笔贷款出现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大。必须加强潜在风险客户的退出管理,

三、人才建设

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贷队伍,这也是合规信贷文化得以营造的根本保障。当前要切实防范信贷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信贷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选拔,将业务素质良好的人员充实到信贷队伍中去,坚决从“人”这一根本环节上堵住信贷风险的渗入。

同时,应加强对合规信贷文化的宣传,使之深入人心,让员工从过去被动执行相关制度转向主动学习和自觉执行制度。“合规文化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业务操作的规范化和资产质量的提高,它应从深层次上改变员工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

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德育的关键,诚信和道德的重建是合规信贷文化确立的根本,是一门对人的思维改造的艺术。“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银行管理人员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一是要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二是要在工作状态和职业精神上给下属带一个好头。只有扬弃居高临下的官场作风,员工才会以诚相待。

只有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正气才能主导工作氛围。由于信贷业务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不能也不可能通过刚性的制度来确定未来的收益和风险,制度的完善只能降低而不能消除信贷员与管理层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信贷风险的控制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员工爱行敬业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合规信贷文化的培养土壤,有着润物细无声,功到自然成的效用。

五、奖罚分明

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和信贷激励机制,合规信贷文化的培育与制度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从信贷调查到信贷各业务环节都应明确各自的责任。责任追究作为一种事后控制办法,具有持久的震慑力。

因此,最为重要的是把这些制度性安排与技术性安排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使得出现什么问题,就应承担什么责任,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并真正落实“合规从高层做起”的理念。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对因违规出现资金损失和经济案件的,要严格追究各级管理者的责任。在明确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的基础上,还必须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六、专业指导

充分依靠银行的法律合规部门,利用法律合规工作专业人员的业务指导,切实防范银行的信贷风险。专业指导能确保发现违规事件时能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是商业银行有效实施合规管理,将信贷合规文化落到实处的重要方式。

法律与合规审查岗全程介入信贷业务,由以前的形式审查、贷时审查、静态审查,转变为实质审查、全程审查、动态审查,把合规审查融入到信贷流程的各个环节,真正发挥合规审查防控风险的实际作用。法律与合规人员在信贷合规审查中发现的各项问题,要认真出具审查意见书,进行风险提示并提出化解措施,相关的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等责任人要及时整改,将信贷风险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丁晖.中美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差别及其影响[J].上海金融,2006,(1).

[2]潘立新,郭文良.合规经营稳步前进――记石狮市金成城市信用社[J].福建金融,1992,(3).

[3]魏树宏.关于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思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4).

信贷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差异化策略;跟随策略;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信贷市场;信息传递;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2-0073-05

从中小企业经营的情况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但他们数量众多,经营方式也更加灵活,是经济转型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活力的主体。而中小企业由于不具备完整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管理机制也并不健全,存在着巨大的信用风险,这是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重要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困扰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根据现有的国际经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从金融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建设多层次的银行体系也需要实现多层次的信贷投放。现阶段的信贷投放主要集中于信息透明度高的大型企业和房地产等行业,过于集中的信贷资产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无论是从银行信贷投资需求的角度还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角度来看,实现对中小企业融资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一、相关文献综述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现有的理论文献主要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角度来讨论。Stiglitz和Weiss(1980)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不容易获得银行信贷配给的现象,他们认为银行的信贷配给原因是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当利率水平高于低风险企业收益率水平的时候,对银行来说低风险的企业就会退出信贷市场,只剩下高风险的企业参与信贷,银行如果预期到了该逆向选择问题,那么就会对中小企业惜贷。这就是信贷配给的原因。后续的相关研究都是以这篇文献为基础,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进行讨论。Sharpe(1990)也讨论了类似的问题,指出了信贷总额、银行体系的结构与中小企业贷款可获得程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随着信贷总量的上升,中小企业贷款可获得性会提升,但是信贷总量进一步上升的时候,银行业会表现出惜贷的特征,无论中小企业支付多高的利率水平。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实证的文献研究除了讨论上述惜贷现象之外,还进一步讨论了银行体系与中小企业信贷可获得性的关系,Berger等(2001)发现英格兰银行兼并重组之后中小企业信贷获得性减少,提出的小银行的比较优势假说。这一假说获得了Berger和Udell(1998)、Berger,Klapper和Udell(2001)、Berger和Udell(2002)等文献的支持。文献中在讨论小银行优势的时候,主要从规范分析的方法指出小银行优势来源于小银行组织结构、小银行信息可获得性和关系积累。

现有文献在理论研究上缺乏相应的深度,没有从银行的角度采用理论方法来仔细讨论这个问题。本文的目标就是要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完善上述问题以弥补现阶段研究相应的不足。

二、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比较分析

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路径来看,我国的银行体系是一家独大逐步走向大中小银行并存的银行体系。因此,本文在分析过程中也从现实出发,城市商业银行以后进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信贷市场的竞争,比较城市商业银行“跟随策略”和“差异化策略”的优劣。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1. 企业类型的设定。假定经济中存在两类企业,第一类企业是大型企业,大型企业的特征是具有完整的财务信息和生产信息,并且信息透明度较高。它的生产函数为:

Y=G with p0 with 1-p(1)

其中,Y表示生产的产出,产出是一个带有风险的随机变量。如果生产获得成功,将获得收入为G,但是成功的概率为p。如果生产失败,那么收入将为0,并且失败的概率为1-p。大企业需要投入资本I才能进行生产。由于企业自身的资本不足,必须向银行贷款进行生产。

除了大企业之外,经济中还存着大量的小企业,这类企业的分为两类,第一类企业记为H,占比为?棕,它的生产函数为:

Y=GH with pH0 with 1-pH(2)

第二类企业记为L,占比为1-?棕,它的生产函数为:

Y=GL with pL0 with 1-pL(3)

在(2)式和(3)式中,GH和GL同样表示生产成功后可以获得的收益,pH和pL同样表示成功的概率。小企业同样需要资本投入才能进行生产。我们假定每一类企业所需要的总资本投入同样为I,并且也需要从银行借贷才能获得。

在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来看,我们假定如下关系成立:

pH>p>pL,GH

(4)式的含义是说类型为H的企业在成功的条件下,获得的期望收益会低于类型为L的企业,但是类型为H的企业获得成功的概率更大。这也对应着金融学中高风险高收益的基本假设。从pHGH=pLGL来看,类型为H的企业期望收益水平和类型为L的企业期望收益水平相同。但是对于银行来说,H型的企业由于活动成功的概率更高,还款的概率也更大,对银行来说是优质企业。我们将类型为H的企业记为优质中小企业(High Quanlity Firm),他们的比例为?棕;类型为L的企业记为劣质中小企业(Low Quanlity Firm),他们的比例为1-?棕。因为对银行来说,贷款给优质中小企业更加安全。

从中小企业整体与大企业的关系来看,它们的期望产出水平关系如下:

pG=?棕pHGH+(1-?棕)pLGL(5)

从概率关系来看:

?棕pH+(1-?棕)pL=p(6)

(5)式的含义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期望产出与大企业的期望产出是相当的,如果信息完全对称,优质中小企业应该优于大型企业获得贷款。(6)式是为了方便进行比较设定的条件。

2. 银行类型设定。本文假定社会资本总额为I,银行都只能以利率rf的利率吸收存款,然后通过贷款贷给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贷款利率为rL,其中rL>rf。为了计算的方便,我们假定银行不需要资本金,吸收的存款都能够参与放贷。在本节中,同样为了方便,我们假定企业都采用信用进行借款,不采用抵押借款的方式。

如果经济中存在着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大企业具有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都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在本文中体现为能够知道生产函数。但是对于中小企业,大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只了解中小银行作为一个整体的生产经营状况,了解优质企业和劣质企业的比例以及他们的生产函数,但是并不知道每一家中小企业具体的生产函数。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具有信息优势,他们是能够充分识别每一家中小企业,能够知道每一家企业的生产函数。

(二)银行经营策略的比较研究

银行的信贷经营行为集中体现为银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本文假定银行通过选择贷款利率rL来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1. 大银行独家经营时的经营策略分析。首先本文分析在城市商业银行出现以前的情况,这种情况也适用于某个地区并没有其他相应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进入,形成的大型银行垄断的情况。本文将这种情况作为分析的起点和比较的基准。

大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它首先需要比较贷款给不同类型的企业的收益状况。为了进一步突出本文的重点,我们假定银行只能选择贷款给某一类企业,而不能将资金I在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进行分配。

如果大银行将资金全部贷给大企业,那么,对大银行来说期望的利润水平∏1b的表达式为:

银行和企业参与信贷行为的激励相容条件为:

那么,我们假定商业银行具有完全的议价能力,企业被动接受银行的信贷利率rL。在这种条件下,银行确定的利率水平为rL=■,利润水平∏1b(max)为pG-(1-p)I-rfI。

如果大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由于不知道具体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只能通过对中小企业进行随机挑选,那么,大银行获得的期望利润∏1S的表达式为:

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过程中,我们同样假定银行具有绝对的议价能力。但是,根据Stigilize和Weiss(1980)论文中的定理二:当银行利率高于某个水平的时候,会导致优质的中小企业推出信贷市场,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本文中,如果银行将利率提升至■之上后,优质企业会退出市场,只剩下劣质企业参与信贷活动。因此,此时银行的激励相容条件转变为:

与前面类似,我们假定大银行具有绝对的议价能力,会将贷款利率设定为rL=■,最优利润水平∏1S(max)为?棕[pHGH-(1-pH)I]+(1-?棕)[pLGH-(1-pL)I]-rfI。

银行需要在两种不同利润水平之间进行比较:

∏1S(max)=?棕[pHGH-(1-pH)I]+(1-?棕)[pLGH-(1-pL)I]-rfI

=?棕pHGH-?棕(1-pH)I+(1-?棕)GLpH-(1-?棕)(1-pL)I-rfI

=pG+(1-p)I-I-rfI

=∏1b(max)(11)

(11)式中倒数第二个等号成立的原因是我们利用(5)式和(6)式中小企业产出函数与大企业产出函数的关系。

从(11)式的结果可以发现,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期望利润低于贷款给大企业的利润。因此,在大型商业银行垄断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最优策略是贷款给大企业,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此时,社会总福利水平W1为:

W1=∏1b(max)+rfI(12)

2. 城市商业银行参与竞争时的经营策略分析。如果经济中加入了城市商业银行,并且城市商业银行更加了解当地的经济情况,更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那么我们假定城市商业银行能够识别具体每一家企业,并且充分了解他们的生产函数。除此之外,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以同样的利率rf吸收存款,对社会资金I具有分流的作用,假定大银行能够吸收到资金?准I,城市商业银行能够吸收到(1-?准)I。

从上一节分析可以知道,此时大银行的最优贷款策略仍然是给大企业贷款。此时获得的最大利润水平∏2b(max)为:

∏2b(max)=?准[pG-(1-p)I-rfI](13)

(1)城市商业银行采用跟随策略。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存在着贷款给大企业和贷款给小企业两种策略。如果贷款给大企业,由于大银行已经具有先行一步的优势,剩余资金需求量正好是小银行吸收到的存款量,所以小银行的最大利润水平:

∏2b(max)=(1-?准)[pG-(1-p)I-rfI]

(2)城市商业银行采用差异化策略。如果城市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具备信息优势,能够进一步识别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如果它会贷款给优质的中小企业。那么它的问题转变为:

银行和企业参与信贷行为的激励相容条件为:

rf≤r≤GH∏2S≥0(15)

最大化的利润水平∏2S(max)此时为:

∏2S(max)=PHGH(1-?准)I-(1-pH)(1-?准)I-rf(1-?准)I(16)

类似的,如果贷款给劣质的中小企业,那么最大收益水平∏2S(max)为:

∏2S(max)=PLGL(1-?准)I-(1-pL)(1-?准)I-rf(1-?准)I(17)

显然,根据(5)式PHGH=pLGL=pG可知:

∏2S(max)>∏2b(max)>∏2S(max)(18)

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实现差异化的发展,获得更高的利润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福利水平W2为:

W2=∏2S(max,LowRisk)+∏2b(max)+rfI

>∏2S(max,follow)+∏2b(max)+rfI

=∏2b(max)+rfI

=W1(19)

这也意味着城市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能够有效的增进社会的产出水平和福利水平。这个结论从理论上论证了林毅夫(2001)等文献中提出发展多层次的银行金融体系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观点。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来源分析

我们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具有信息优势应该选择优质中小企业作为贷款对象,采取与大型商业银行不同的贷款策略。但是,这种信息优势产生的原因仍然值得进一步的分析。在现有文献中,Berger和Udell(1998)、张捷(2002)等文献都相继猜想: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内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具有决策处理的优势,并且这一点在相应的实证文献中得到了证明,而对应的理论分析却仍然停留在猜想阶段。

笔者认为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表现为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从对外的方面来看,由于具有对当地中小企业地理关系近,对优质企业的搜索成本和监督成本都低于大型商业银行;从对内的方面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甚至采用事业部的组织形式使得信息传递更加通畅,对于信息的处理更加有效率,这一点与Berger和Udell(1998)等文献的观点一致。与传统文献不同,本文采用更加严格的理论分析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进行论证。

(一)城市商业银行扁平化的结构是产生信息优势的原因

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对城市商业银行信息优势的比较,我们假定无论是大型商业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的时候都是有最高决策层来进行决策的,关于中小企业生产函数的信息是通过逐层传递来实现的。为了简便,假定大银行的组织层次为n层(n>1),小银行的组织层次为1层。信息每传递一次,会受到噪声?浊i的干扰,其中?浊i的分布如下:

?浊i=1 with q0 with 1-q(20)

如果是优质企业H,大银行的决策层将他判定为YHobs,或者劣质企业为L,大银行的决策层将他判定为YLobs,那么我们称这种决策为正确判定。反之,如果是优质企业H,大银行的决策层将他判定为YLobs,或者劣质企业为L,大银行的决策层将他判定为YHobs,那么我们称这种决策为错误判定。我们需要分析不同类型的银行决策层贯彻到的YHobs和YLobs的分布情况,以便分析城市商业银行信息优势的来源。

根据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y)证明YHobs和YLobs都依分布收敛的,具体证明过程如下:

也就是说,决策者看到的经过传递的两类企业的极限分布是相同的。那么决策者就不能在这两类企业中进行判别,最终导致大银行决策层没有任何判别能力。这就是大银行在局部地区上不具有信息上的比较优势的原因。

从上述论述可以知道,造成本文第二节中大型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决策方面缺乏信息的主要原因是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多层的组织结构,这种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的噪声对信息的干扰,导致最终决策层决策失真。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较小的层级关系形成了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的比较优势。

在现实经济中,城市商业银行采用事业部制度代替了传统的分支行制度,实现了贷款的专业化调研、审批和监督,减少了信息传递的环节,实现了上下层的有效沟通。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在城市商业银行所在的城市和区域内能够保持足够的信息优势,但是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和跨区经营,城市商业银行也应该密切注意信息专递中的效率损失问题。

(二)城市商业银行信息优势是成本优势的基础

城市商业银行除了具有信息传递优势之外,在信贷资产投放过成中,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就可以降低贷款前的搜索成本和贷后监督成本。因为在实际贷款的过程中,贷款包括贷前调查、贷中检查和贷后审查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中都存在着信息在不同决策层之间的沟通问题。

从上可以看出,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收到噪声干扰,决策层在极限状态下并不具备判断能力。如果从贷款动态的角度来看,反复地请示和沟通会存在着贻误商业时机、决策不准确、事后监督无力等问题,这也是大型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造成不可操作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在鲁丹和肖华荣(2008)中有明确的比较。他们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信息处理的成本函数是不同的,可以用图1表示出来。

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在信用分析技术和数据收集方面更具备优势,当企业的信息透明度更高的时候,大型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发挥信用分析等技术方面的优势,信贷成本比较低。但是,随着信息不透明升高,城市商业银行随着对当地经济的了解程度更深、与当地关系更加紧密,在搜寻成本和监督成本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因此,在信息不透明的时候表现出比较优势,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成本函数比大银行的信息成本函数更加平坦,形成了信息不透明的比较优势。这也是城市商业银行立足于本地经济、服务本地经济进行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启示与建议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跟随策略”和“差异化策略”,结果发现城市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比较优势,应当采用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形成与大型商业银行在不同市场分层次发展的战略。

(一)研究启示

第一,本文的核心结论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应当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定位于本地区的经营活动。第二,本文认为形成信息比较优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扁平化的管理体系,使得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更加通畅,受到噪音的干扰更少。第三,从外部关系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在搜寻成本和监督成本方面更加具有优势。

本文的结论,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可验证的素材。第一,从核心结论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选择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Berger和Udell(2001,2002)认为中小银行的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但是在现实中也出现了德国和日本的全能银行。从结论来看,我们可以首先对比分析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采用策略的比较,分析这种策略在经营效率、资产收益水平、资本回报水平以及不良资产贷款率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验证本文的结论。第二,本文的议题是银行的组织结构与信息传递的关系。这一点可以参考Berger(2004)针对中小银行在并购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验证:如果本文的结论成立,那么并购之后,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和层级的增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数量逐步减少,比重逐步降低。与此相类似,我们还可以比较银行在拆分、剥离之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重。第三,本文还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在搜寻成本和监督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笔者认为,从搜寻成本方面来看,搜寻时间是成本的重要表现方面,如果时间越长,搜寻成本越高,可以根据银行资产周转率来间接度量这个问题。监督成本越高的银行,通常对抵押品的要求也越高,从抵押的比率可以来衡量监督成本的大小。我们推断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周转的速度更高,抵押的比率更低。

(二)政策和实践建议

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来看,本文建议城市商业银行需要服务本地企业,与大型商业银行寻求差异化发展,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中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差异化。从银行体系的构建上来看,不同层次的银行会定位于不同的市场,竞争的效率使得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从全社会的福利水平来看,当城市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进入银行市场之后,资源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对我国发展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的进一步分析了信息优势的来源,我们发现,城市商业银行较少层级的信息传递是形成信息优势的主要原因。在现实中,城市商业银行一般立足于本地经济,服务本地企业,即使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这类逐步开始跨区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都也是伴随它所在当地企业跨区拓展业务展开的。这一点更加类似于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海外扩张情况,也是伴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大量的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而逐步在海外布局的。

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来看,随着信息技术提高,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噪音就越小。城市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也会不断的减弱,这也是为什么大型商业银行也开始向中小企业市场渗透的原因。当然,从城市商业银行的架构上来看,事业部制度能够更好的保持这种信息优势和专业优势,这也是战略转型过程中城市商业银行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Berger Allen N., Miller N. H.,Petersen M. A.,Rajan R. G., Stein J. C. 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 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2):237-269.

[2]Berger,Allen N, Gregory F Udell.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8,(6)::613-673.

[3]Berger,Allen N.,Leora F. Klapper, Gregory F. Udell. The ability of banks to lend to informationally opaque small businesse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1,(12):2127-2167.

[4]Berger,Allen N., Gregory F. Udell.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J]. The Economic Journal,2002,(12):F32-F53.

[5]Durrett,Rick. Probability:theory and exampl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6]Sharpe,Steven A. Asymmetric information,bank lending,and implicit contracts:A stylized model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0,(4):1069-1087.

[7]Stiglitz,Joseph E.,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3):393-410.

[8]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0):1.

[9]王兆宁.商业银行市场利率风险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

[10]张文娟.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2).

信贷文化论文篇(7)

【摘要】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在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中占主导性地位。而信贷资产作为给商业银行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主要资源,其配置与配比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和长期发展。本文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以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为例,针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产生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针对信贷资产结构配置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业务 信贷结构优化

一、绪论

(一)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在2014年提出“新常态”这一观点,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加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而现阶段商业银行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金提供者,其信贷资产的优劣不仅与银行自身经营状况密切相关,对于国民经济能否稳健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信贷结构优化一直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工作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实质。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只有不断完善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才能真正提高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经营状态,以质的形式稳健处于新常态下的国民经济。

(二)论文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本论文通过对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信贷业务为例,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展开论文。探讨和分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小见大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问题。以及提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措施,以此改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经营效益和长期发展。

二、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的现状分析

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成立于1954年10月,内设职能部门9个,拥有员工596人。这一年来,在省分行、赣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按照全省建设银行2015年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坚持以参与服务赣州经济建设为己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完成了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变,经历了由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银行的飞跃,已发展成为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及市场资源,营业网络遍布全市主要县市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2015年年底XX支行主要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1)全口径存款(本外币)余额445243万元,比年初增长26029万元,同比多增24556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时点新增计划38000万元的68.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11000万元,比年初负增长1172万元,同比少增3855万元;储蓄存款余额230574万元,比年初增长30391万元,同比多增18473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时点新增计划26000万元的116.89%;同业存放款项余额3668万元,比年初负增长3191万元,同比少降9937万元。

(2)各项贷款余额209884万元,比年初下降21295万元,同比少降96646万元。按金融企业制度应计与非应计口径划分,不良贷款余额10870万元,比年初下降29608万元,不良贷款率为5.18%,比年初下降12.33个百分点。其中:逾期贷款余额233万元,比年初下降24572万元,非应计贷款余额10637万元,比年初下降5036万元,非应计率5.07%,比年初下降2.37个百分点。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1169万元,比年初增加2113万元,不良贷款率5.32%,比年初上升1.4个百分点。

(3)贷款利息收入13120万元,同比减收2571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利息收入年计划13494万元的97.23%,其中实收贷款利息13123万元,贷款利息实收率96.83%,同比提高6.57个百分点;贷款收益率5.78%,同比提高0.27个百分点。

(4)实现帐面利润7297万元,同比增加500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计划7823万元的93.28%。实现拨备前利润8390万元,同比增加214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该行同口径利润计划8126万元的103.25%,实现考核利润7140万元,同比减少956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计划8048万元的88.72%。

(5)全面完成贷款质量控制指标,其中纯新发放贷款不良率为0;纯新发放贷款潜在损失率为0.54%,比省分行控制计划比率0.65%低0.11个百分点;非正常贷款比率28.21%,比省分行控制比计划率40.92%低12.71个百分点;关注类J款向上迁徙率18.03%,比省分行计划高16.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向上迁徙率67.6%,比省分行计划高50.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超额现金回收638万元,完成省分行计划508万元的125.59%。

三、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信贷业务问题分析

XX支行信贷业务在运营过程中取得优异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以下三点问题,值得我们分析与探讨:

(一)信贷成本较高

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信贷业务最主要问题:信贷成本高,其信贷成本包含资金成本、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从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两个方面来看,在上述资料中可以发现“贷款利息收入13120万元,同比减收2571万元”,这就是资金运营效率低下的表现,也间接反映了资金利用存在问题。从风险成本来看,在上述资料中可以发现“不良贷款余额11169万元,比年初增加2113万元,不良贷款率5.32%,比年初上升1.4个百分点”,这就是风险成本高的表现,也是导致信贷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也可以论证信贷风险高、运营效率低下与信贷管理成本高成正比例关系。

(二)小额贷款业务风险控制弱

“新常态”九大特征之一: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顺应发展的战略之一就是“大力营销个人类贷款”,其本身就具有贷款金额数值小、信贷次数数量多、贷款客户居住地分散的特点,而XX支行缺乏规范的小额信贷管理制度。导致XX支行揭示风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信贷承办人的主观判断,而不是以财务报表和贷后管理等科学的小额信贷管理制度手段进行评定。

(三)集权分权管理难以明确界定

随着“新常态”下大力推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赣州地区水果蔬农产业是赣南地区政府扶持产业与核心发展产业,XX支行涉农客户贷款需求一般贷款额度小且贷款用款急的特点,因此XX支行必须在缩短上下级审批链条上下功夫,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对涉农客户贷款实行放权。而众所诸知国有四大行的上下级之间审批链条及管理链条过长,换句话说涉农客户贷款从申请贷款到批准贷款到获取款项的时间过长,贷款效率较低,极大地制约了涉农客户贷款业务的发展,影响涉农客户贷款这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四、提高信贷业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针对上述信贷业务产生的问题,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实行改进措施:

(一)夯实信贷基础工作

首先是加快评级授信进度,提高评级授信覆盖面。积极开展客户信用等级认定,及时完成了与建行有信贷需求和潜在信贷需求的公司类客户的评级工作,从源头上把好信贷准入关。同时,对“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着眼于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认真开展客户评价和授信工作。

其次是优化信贷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规范程序、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以“申请、调查评价、审批、合同”为骨架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对一些客户急需的承兑、贴现等信贷产品,随到随办,积极采用送审、会签等审批形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还款有保证,经营稳定”的企业,在评级授信的基础上实行“一次核定,周转使用,新增上报”的方式简化手续,方便企业。对于信誉较差的企业则严格信贷手续,控制总量增长实行逐步退出,防范新的风险。

最后是借助评级授信工作的开展,认真做好重点客户、优质客户的营销工作。在不断拓展重点企业客户的同时,积极研究培育扶持优质中小客户,确立以流动资金贷款为切入点,积极拓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的发展战略,展开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评价、评级、授信等工作。

(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与当地政府以及财政部门、经贸部门等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等情况,为银行管理层优化信贷资金投向、选择目标客户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持。为建行资产业务持续、稳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发挥建行的传统优势

对个人类贷款,积极主动加大个人住房贷款营销力度,该行充分用足用活上级行政策,因地制宜,优化人员配置,加快审批速度。对重点楼盘和信誉较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差别化服务,为有诚信、有实力的公司的优质项目楼盘住房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做到及时申报、及时审批、及时发放。对客户实施全方位服务和联动营销,根据每个客户的不同情况、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推销适合客户的各类银行产品。根据客户的资金链和产业链,延伸和扩大客户群体和服务范围。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一个设计良好的信贷资产结构体系,可以使商业银行将现有信贷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关键在于尽快完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规范化并行之有效的信贷流程,正确引导商业银行切实提高资产质量、减少资产风险损失,从而提高可持续的经营效益,保障商业银行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

(二)展望

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信贷实践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还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前进。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增长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在如此经济稳定良好的前向推动下,我相信,经过学术界和商业银行自身的不断积极研究探和摸索实践,信贷成本高、风险控制弱等一系列信贷问题都将得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必将不断地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唐可平.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结构优化的思考[J].中国农村金融,2015,(06).

[2]董峰.银行公司信贷业务资产结构优化问题研究――以A银行为例[J].现代商业,2014,(17).

[3]林国英,梅欢雪,王文星. 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对经营收益的影响――基于新资本管理[J]. 福建金融,2014,(03).

[4]李振京.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最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5]林跃武,许大庆,许文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结构评价方法研究[J]. 金融论坛,2012,(10).

[6]程昊.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若干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