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4 15:15:20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1)

【关键词】循证护理;脊柱骨折;康复期

循证护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也称为“实证为基础的护理”[1],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原理,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护理措施[2]。随着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我科开始尝试在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实施循证护理。自2009年8月-2013年8月我们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对102例脊柱骨折患者进行了康复期护理,现将护理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204例均为临床确诊的脊柱骨折患者,病例来源为我院两个骨科病区,将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对照组102例。观察组男性86例,女性16例,年龄21-59(39.6±4.7)岁,骨折类型:颈椎骨折26例,胸椎骨折36例,腰椎骨折40例;受伤类型:车祸61例,摔伤19例,其他22例;闭合损伤89例,开放损伤13例;合并四肢骨折34例,合并胸部外伤21例,合并腹部外伤19例;手术治疗81例,保守治疗21例,对照组男性84例,女性18例,年龄19-58(39.3±4.9)岁,骨折类型:颈椎骨折25例,胸椎骨折38例,腰椎骨折39例;受伤类型:车祸59例,摔伤20例,其他23例;闭合损伤90例,开放损伤12例;合并四肢骨折35例,合并胸部外伤20例,合并腹部外伤18例;手术治疗80例,保守治疗22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术能力和临床经验,结合病人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制定适合患者个体的康复期护理计划。

(1)根据不同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个人家庭及社会地位、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出康复期存在的问题

(2)根据患者疾病的轻重,可预知的恢复程度,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康复期心理调适程度,对未来生活的愿望与规划,提出问题。

(3)针对问题通过查询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制定护理措施。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康复护理模式,在医生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康复期功能训练和指导,如膀胱功能差者给予膀胱功能的恢复锻炼,肢体活动障碍者给予肢体的屈伸锻炼及肌肉的推拿按摩锻炼,以及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三点支撑法、五点支撑法等。

1.3护理效果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功能锻炼良好,和医、护、病友间沟通正常,参与自己的疾病治疗、护理,乐观积极,有强烈的回归社会的愿望;好转:患者在护理人员督促下进行功能锻炼,和医、护、病友间沟通少,对自身疾病关注度低,寡言少语,对出院后生活方式无积极规划;预后不良:患者功能锻炼处于被动状态,和医、护、病友间无交流,对自身疾病漠不关心,消极悲观。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2.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其中治愈94例,好转7例,预后不良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期护理方法,治愈80例,好转14例,预后不良8例。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循证护理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得的科学证据进行辩证论证,然后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对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护理,该护理模式对病人而言,既能使患者得到最佳护理,又能通过科学的护理增加病人对治疗护理手段的依从性,提高患者治愈率。其次,循证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护理理论体系,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医护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性与信任指数,增强护理人员自我存在感。

传统的康复护理把所有脊柱骨折患者看做一个发病群体,一个共同的“病”,护士作为医生发出号令的执行者只去机械地做好分内工作,而没有把每一位患者都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观察、掌握其心理动态、生理病理变化,更没有思考过患者在康复期究竟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哪个层次,作为一名专科护士,又能帮助患者把心身健康程度提高到哪个层次。事实上,护士是和患者面对面最多的人,比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患者,知道患者需求,医生要对症下药,护士要对症护理,这样患者才能早日康复,所谓“三分治七分养”的道理就在于此。

总之,对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实施循证护理,不仅丰富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打破了护理人员固有的护理、思维模式,而且科学实用的护理模式使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从而进一步体现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和护理学的专业价值。

参考文献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2)

1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骨科护理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其代表是AO组织,是一种设计非常精细的内固定系统,使骨折固定更加牢固,极大的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如胫骨骨折,以前通常是普通钢板固定后外加石膏固定。要求护士在进行不同护理的同时还要注重石膏的护理与观察,而现在由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采用了坚强的钢板内固定后,不需加石膏外固定,使护理工作由繁琐变得简单,固定更加牢靠,且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由于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有利于肢体的康复。然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临床护理工作程序,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以前一些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危险性大的手术现在可以完成。在脊柱外科,可以经胸腔或胸腹联合入路来完成脊柱结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术[1]、脊柱侧弯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等,要求护士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以及术中配合中更需注意一些新的问题。

1•1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2]

在手术前,患者虽然思想上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仍然是顾虑较大。护士应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情况和方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术前教育,并介绍一些成功病历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接触患者时间较多,术前教育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特别应注意术前教育,年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因儿童手术往往由父母决定,术前教育主要针对家长进行,但对于少年患者,应考虑患者本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在实施术前教育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常人的语言,以免造成患者的胆怯和迷茫。术前教育应包括对手术室先进仪器设备的介绍、疾病的诊治、手术方式、手术优点及手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

1•2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

现代骨科手术不再局限于四肢和脊柱后入路。而是经常可从胸腔、腹腔或者胸腹联合入路显露脊柱,所以术前护理除常规准备外,还应包括肺部胃肠道、皮肤准备等。

1•3术后观察及护理

无论何种内固定手术,都应密切观察术前、术后肢体的运动感觉以及血运的变化。对于经胸腔行脊柱前路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都带有闭式引流管,除常规护理外,还应经常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现象,并注意观察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颜色(对于腹腔负压吸引的也应有相同的措施)。

2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

近年来微创骨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80年代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微创骨科技术,如经皮椎间盘镜下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经胸腔镜或腹腔镜行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术,或脊柱结核、肿瘤等病灶清除活检术等[3]。而相应的内镜技术则要求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2•1术前不进行刮除体毛的工作

因为内镜技术手术切口小,感染的机会较少,现有文献报道,在手术前1d刮除体毛,容易造成微小的创口,在这些微小的创口中,容易存留细菌,从而导致感染的机会增加。所以现在术前皮肤准备应改变观念,不需常规刮除体毛,如确需备皮,可在手术室进行,而且只需刮除手术切口周围的体毛即可。

2•2功能锻炼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卧床时间常常由手术后1周缩短至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所以,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是术前和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如,关节镜下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术前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第2d即可让患者进行锻炼,对患者早期恢复关节的稳定,减少打“软腿”,恢复移植肌腱的正常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颈椎间盘镜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术前应该教会患者正确的上下床姿势,在术后第2d就可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锻炼。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3)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贵怀在沙龙上发言时说:“菅凤增领导的宣武医院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的氛围搞得很好,我们医院的很多医生都听过他们这里办的各种学习班。脊柱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当前专门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太少,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改变这个现状,许多神经外科的人都在考虑。”

据统计,在国外,神经外科手术的40~80%都是脊柱手术,而根据国内13家医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神经外科手术的统计数据,在总量28412例手术中(包含血管内介入手术),脊柱脊髓手术(不包含脊髓血管病)仅1851例,占手术总量的6.5%,其中脊柱退行性疾病只有322例。

创建中国首个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

2005年,刚从意大利留学归来的菅凤增加入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主任凌峰教授和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名誉主席赛米(Samii)教授的指导下,创建该院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

宣武医院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发源地之一,近50年来,在赵以成、王忠诚、丁育基、凌锋等几代著名教授带领下,成为设备先进、技术精良的以微侵袭治疗为特色的科室。

20世纪60年代末,亚萨吉尔(Yasargil)和卡斯帕(Caspar)等将手术显微镜应用到神经外科手术中,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手术显微镜在许多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原骨科主任党耕町在他主译的《脊柱外科技术》一书中说道:“在欧美一些国家,很多神经外科医生从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使得显微技术在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中国,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基本上由骨科医生承担,以常规开放手术技术为主,所以显微外科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凭着一股要干事业的闯劲,菅凤增和他的团队从零开始,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在脊柱神经外科这一重要医学领域,取得诸多成果,他们首创或率先实行的几项医疗技术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2008年,菅凤增在国际上首创“单纯后路复位矫形及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及环枢椎脱位”技术,即颅颈交界区脱位的手术治疗新技术。

世界神经外科最权威的杂志《神经外科学》(Neurosurgery)刊出了此项技术的研究报告,赛米教授称之为“治疗理念与技术的重大突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主席本泽尔(Benzal)教授则发表评论:“这一技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避免了经口腔手术。希望治疗这一疾病的医生掌握菅凤增报告的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已在中国逐渐推广。

2008年,菅凤增在国内最早报告了显微镜下“前外侧入路椎间孔扩大术治疗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这是一项既不需要传统的内固定、又保留颈椎运动功能的非融合手术技术,手术的危险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

同年,菅凤增又率先在国内报告了显微镜下“一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技术”,它同样是不需要腰椎内固定、并保留腰椎活动功能的非融合技术。

2009年7月,菅凤增在国内首先实施了利用“显微镜联合内窥镜技术”切除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

菅凤增说:“几乎所有脊柱疾病都表现为神经受压,因此从神经外科角度可以更好地恢复及保护神经功能,同时兼顾脊柱的稳定性。”

海外留学形成创新思维

宣武医院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有13张病床,2011年,菅凤增和他的团队实施手术594例,这样高的流动率在业内实属罕见。

菅凤增解释说:“我们采用显微微创技术,伤口不大,只要处理得当,很少有术后感染。我们的病人一般做完手术就出院了,很少有等着拆了线再走的。最快的时候,上午住院,下午手术,第二天就出院了。”

这样的新理念和新思维源于菅凤增7年的海外求学生涯。“在国外等拆了线再走是不可能的,都是手术完就出院了。”菅凤增说,“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操作的。”

1997年,在国内已经是主治医师的菅凤增远赴意大利罗马大学攻读神经外科专家文凭(相当于中国的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临床医学做起来并不容易。回顾在罗马的日子,菅凤增笑言:“我是从缝皮起家的。”所谓“缝皮”,就是在医生做完手术后,为病人把皮肤缝好。

初到罗马,菅凤增先从住院医师做起,负责病人的日常生活。病人们一开始并不认可这位外国医生,一开口就是“中国人”,连“医生”都不称呼。

菅凤增毫不气馁,他技术精湛,耐心细致,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经过他缝合伤口的病人会对要做手术的病友说:“那个中国人缝得太好了,一点都看不出来。我的(颈椎伤口)就是他缝的,第二天就能下床,你手术时也让他缝吧。”

很快,菅凤增在病人中就小有名气,病人对他的称呼也从“中国人”变成了“中国医生”。医生和导师也开始注意这个踏实认真的中国小伙子。

晚上,值夜班的菅凤增就向一同值班的男护士请教,请他们检查他写的病案。

菅凤增笑言:“那帮护士老哥们儿很仗义,他们会指出我病案中的各种错误,告诉我别的医生是怎么写的。”

慢慢地,菅凤增的病案就挑不出错了。

“我在罗马第一年和第二年主要跟护士学习,第三年第四年跟医生学,第五年开始才跟着导师,接受导师的指导。”菅凤增说,“当时跟我一起进入住院医生行列的,有越南同学,也有也门同学,最后只有我一个人毕业拿到文凭了。”

在罗马大学,菅凤增接受了欧洲正规的临床医师培训,临床技术和能力大大提高,这对他回国以后的工作帮助颇多。

“海外学习,最主要的是开阔了眼界和思维。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菅凤增说,“现在我所做的都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这都得益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几年的手术实践中,菅凤增还设计了2个小工具,都申请了专利,其中削骨刀已经由厂家在生产,准备拿到海外去推广。

医生的道义和责任

见证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医疗体系和临床技术,满怀报国的理想和施展抱负的雄心,面对国内的现状时,菅凤增不是没有心理落差。

在事业初创时期,病人很少,他的压力也特别大。“作为一名医生,却没有病人,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菅凤增回忆起来仍是苦笑,“人都是很现实的,一个海外归来的外科医生,1年只有不到200例手术,能有什么前途?跟我一起‘创业’的同事们都在犹豫,我自己也很犹豫。”

从事着国内尚未普及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菅凤增也很难得到业界的认可。为了交流学习,他也去参加学术会议,但那时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学术会议,他只能参加骨科的学术会议。

在这些会议上,菅凤增认识了从事脊髓神经外科的修波——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主任医师。两人都是“形单影只”,不由得惺惺相惜。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4)

【关键词】  全麻  俯卧位  脊柱后路手术  护理

        俯卧位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体位,安全有效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俯卧位常在全麻下用于脊柱手术,它具有使术野充分暴露,视线不偏离中线,便于医生操作、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但此体位因改变身体负重和支持点发生改变,会导致呼吸循环障碍、神经系统损伤和皮肤压疮等。[1]2009年7-12月,通过我院80例俯卧位脊柱手术患者的护理,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骨科俯卧位脊柱手术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全部为腰椎后路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时间在2.5h-6h。

        2、 体位摆放

        巡回护士根据患者手术切口部位的需要,备好骨科专用u形海绵垫、皮枕头、头圈、海绵软枕。根据患者胸廓的宽窄,调整俯卧位垫,宽度为两侧外缘稍宽于平放于身体两侧的双臂;长度为上端高于双肩、下端超过耻骨联合处。体位垫与身体接触的部位是双肩、双侧肋骨、髂前上棘、股骨上端。保持脊柱自然平直,无扭曲起伏,肌肉松弛不紧张。安置体位时要做到准确、快速,要注意避免发生再次神经损伤的危险。翻转体位时麻醉师负责观察患者,保护气管插管,托住头、颈部,由4名医护人员分别站在手术台两侧托扶背部、腰部及下肢,将患者脊柱保持在同一纵轴,步调统一,避免牵拉或损伤。膝关节处垫小头圈,使膝关节悬空不受压,约束带上垫一治疗巾固定于大腿部。双脚踝下放皮枕头,将脚垫起。头部垫头圈,以能将眼部与气管插管不受压为准,双臂自然弯曲固定于两侧架手板上,不可用力外展,避免损伤臂丛神经。

        3、术中并发症的防范及护理

        3.1  脊髓损伤: 全麻后,由于肌肉韧带松驰,全身关节处于无支撑保护状态,护士在搬动患者时,特别在翻转体位时要将患者脊柱保持在同一纵轴转动,避免牵拉或损伤。头颈部固定时根据颈部生理弯曲来调节软垫或软枕的高度和位置防止颈髓损伤。在搬动截瘫患者时,需专科医生在场,防止加重脊髓损伤。

        3.2  循环、呼吸并发症: 在摆放俯卧位时,应根据患者胸部的宽窄和腹腔容量来调节中间空隙,采取锁骨和髂骨作为支点,尽量使胸腹部悬空于手术床上。 

如果胸部垫物不当,胸腹腔脏器因地心引力而压迫胸壁,患者自身的身体重量压迫胸腹壁可引起胸廓和膈肌运动受限,通气不足,潮气量下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有心肺疾患、年老、体弱的患者更应注意,术中应随时检查体位垫有无移动、肢体有无受压情况,以免引起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变化,一旦发生,及时调整。

       3.3  皮肤压疮并发症: 俯卧位时身体着力点是头部、双肩、双侧胸部、髂前上棘、膝关节等部位,这些部位均为骨隆突处,肌肉脂肪较薄,长时间受压易引起皮肤压疮。因此,摆放体位时,头部垫头圈时用治疗巾盖于上面,以保护双眼、前额及双额骨。头部固定时特别注意保护眼睛避免与床垫接触,以免压迫眼球造成失明。

        3.4  生殖器官压伤: 女患者俯卧位时双侧乳房应重点保护,乳腺组织血运丰富,受到挤压易引起损伤,摆放时双侧乳房置于海绵垫空洞处,避免挤压。男患者俯卧位时应注意保护外生殖器,因外生殖器皮肤薄嫩,摆放时外生殖器不能与体位垫接触避免受压。[2]

        3.5 神经麻痹或损伤: 全麻患者运动感觉和保护性反射消失,长时间固定于一种体位,可使颈部、四肢由于受压或过度牵拉,从而会发生神经麻痹或损伤。头颈部固定时,要根据颈部生理弯曲,调节头托的高度和位置,防止颈髓损伤;双上肢肘部自然曲置于架手板时,双臂外展不超过90°,避免臂丛神经受损,双侧腋窝、前臂和手的大小实际不应承受身体的任何重量,防止长时间受压引起尺、桡神经损伤;下肢约束带固定在腘窝上方8 cm处,避免腘神经受压损伤,在手术允许的时候,可适当活动四肢。[3]

        3.6  眼部损伤:俯卧位手术眼部用红霉素眼膏涂眼,眼部并用保护膜粘贴,调整好头架与手术床的距离,翻身时保护好气管插管,将病人头面部放置在头圈上并将眼部及气管插管悬空。头圈表面质地应避免过硬或过软,可垫一治疗巾。术中巡回护士每隔20-30 min对病人的额面部进行按摩并检查头部是否移位。为了便于观察病人眼部情况和气管插管情况,我们在头架下部安装一面反光镜,护士可通过镜子观察到病人的情况。[4]

        4、小结

        总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俯卧位手术时患者的意识消失,代偿调节机制削弱,因此合理的安置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一项重要因素,安置时既要符合手术操作的要求,又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循环及神经功能,为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以及减少各种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做好体位护理,预防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责。护士应通过加强思想认识,熟练掌握摆放俯卧位的操作方法和俯卧位导致并发症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术中细心观察巡视,是可以避免因体位改变而给患者造成的意外损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参 考 文 献 

[1]关爱华.俯卧位手术所导致并发症的术中观察及护理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1):54

[2]余文俊,马子利.脊柱手术术中俯卧位128例护理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7):934.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5)

【关键词】 术中压疮; 护理干预; 脊柱手术; 俯卧位; 手术室

doi:10.14033/ki.cfmr.2016.33.0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3-0106-02

手术是脊柱疾病的常见治疗方式,选择合理的手术不仅有利于手术操作,还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为了使手术切口充分暴露,脊柱手术常选择俯卧位作为术中。由于脊柱手术复杂,手术时间长,如安置不当或缺乏保护措施,最易导致患者皮肤损伤,发生术中压疮。术中压疮是指患者在术后几小时至6 d内发生的压疮,以术后1~3 d最多见[1]。据统计,术中压疮发生率为3%~5%,骨科及神经外科的发生率更高[2]。术中压疮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降低甚至避免术中压疮的发生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持续改进护理质量,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率,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对2015年1-12月选择俯卧位作为手术的75例脊柱疾病患者早期进行了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拟行脊柱手术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选择俯卧位作为手术。其中男45例,女30例;年龄:26~67岁,平均(44.76±11.35)岁;疾病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脊柱畸形13例,脊柱骨折20例,脊柱脱位7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巡回护士常规术前访视,了解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营养状况等一般情况以及术前相关检查、检验结果。利用waterlow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结合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制定相应干预计划,尽可能减少术中压疮发生。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头宽调整架、头托的宽度和高度,在受压部位涂石蜡油后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器械护士认真做好手术器械的维护和核对,避免术中因器械因素增加手术时间。调整手术床位置,保持床整,控制手术室温度和湿度。

1.2.2 心理护理 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普遍认为脊柱手术比较复杂,手术风险大,担心手术失败对家庭、工作的影响。术前访视时,护士要及时干预,详细告知患者拟采取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医生资历、科室开展该类手术的成功率及手术预后,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预期。另外,要强调不良情绪对手术预后的负面影响,教会患者如何调整情绪,减轻不良情绪发生,避免机体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术前,患者容易紧张、忐忑不安。手术室护士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及时疏导,鼓励患者积极面对。

1.2.3 摆放 全身麻醉完成后,金霉素眼膏涂眼,贴上眼部保护贴。极度消瘦者在骨突部位贴保护贴保护。术中摆放时使肢体保持功能位,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共同完成,即麻醉师负责保护气管导管,保持患者头部与躯干同步呈轴线翻转。巡回护士保护输液通路。手术医生分别托住患者肩部、臀部和下肢,呈轴线翻转,手术床对侧医生接住,并安放在架上。将头颈部置于头托后固定,额部、颧弓及下颌处贴上减压贴。在患者胸前、髋部及膝部垫上软垫减少受压,小腿处垫上软垫,使大腿与背部呈20°,双小腿上翘与大腿呈30°,双腿悬空避免脚趾受压,双手自然弯曲放于两侧托手架上[3]。同时,要注意保护女性的双侧以及男性、阴囊,避免摆放不当受压而损伤。摆放妥当后,在患者臀部、腿部使用约束带固定,不宜过紧。

1.2.4 术中巡视 手术过程中,巡回o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受压部位皮肤颜色等,查看垫是否移位。随时观察患者的出血量,及时补充血容量。如手术时间较长,在不干扰手术的前提下,每30分钟左右调整头部和其他受压部位一次,尤其要避免眼部受压;每1小时调整约束带松紧度一次。观察皮肤颜色,一旦出现组织缺血缺氧可以使用25%奴夫卡因进行局部封闭,如出现水肿还必须要保证渗出物及时吸收减少水肿[4]。监测患者体温,保持手术室温度在25 ℃左右,用棉被遮盖患者身体,冲洗术野时使用接近人体温度的温生理盐水,保持体温。

1.2.5 术后观察 术毕,由医生和护士共同将患者轴线翻身至平车,呈仰卧。去除眼部保护贴,检查受压部位皮肤,详细记录发生压疮的部位、大小、分期,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加强随访,分别于术后24、72 h至病房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做好记录并认真分析。

2 结果

手术完毕,患者前额、颧弓、肋缘、髂前上棘等受压部位出现皮肤压红者共26例,占35%。解除压力30~40 min后,23例患者受压皮肤先后恢复了正常的反应性充血,3例患者先后出现Ⅰ、Ⅱ期压疮,占4%。其中出现在前额1例,颧弓1例,髂前上棘1例。

3 讨论

众所周知,力学因素(压力、摩擦力、剪切力)以及皮肤潮湿是引起压疮的主要因素,其中压力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脊柱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相对较长。长时间的俯卧位使患者固定部位需承受持续压力,增加了术中压疮形成的风险。在摆放、手术过程中都可能造成患者身体与接触部位发生移位,产生摩擦力和剪切力,造成皮肤浅表及深层组织损伤。术中,冲洗液及血液外流,使患者皮肤、手术单等处于潮湿状态,不仅降低了皮肤的防御能力,还增加了相互间的摩擦。另外,手术患者的年龄、体重、营养状况等也是引起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年龄偏大,皮肤衰老,机体保护性反射减弱,长时间受压后容易出现压疮。体重过重,对局部皮肤组织压力大;极度消瘦者缺少皮下脂肪保护,皮肤血管受压后易导致皮肤组织缺血、缺氧,都可以形成压疮。此外,低蛋白血症也是压疮形成的一个诱发因素。因此,巡回护士要利用术前访视全面了解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营养状态,评估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合理的安置是预防术中压疮的关键。摆放患者手术时要避免拖、拽增加对局部皮肤的摩擦。脊柱手术一般选择俯卧位,受力点为前额、颧骨、双侧胸部、肋弓、髂前上棘等脂肪及肌肉组织较薄、骨突明显的部位,是压疮的好发部位[5]。因此,要在这些部位用减压贴防护,尤其要保护眼部不受压。对体重过重、极度消瘦以及手术时间长的患者于术前涂抹石蜡油后局部按摩,术中适时调整受压部位。低体温时机体关闭外循环,使受压区域血液供应减少,导致压疮形成[6]。术中监测患者体温,保持手术室温度在22 ℃~25 ℃,用棉被遮盖患者躯体,使用温生理盐水冲洗术野,避免体温降低。通常情况下,手术时间越长,受压组织低灌注(缺血状态)时间越长,损伤发生率越高[7]。术中,手术医生熟练操作,器械护士配合娴熟,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受压时间。据研究,应激状态下激素大量释放,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传导系统紊乱,伴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紊乱,内稳态遭破坏,组织的抗压能力降低,极易引起急性压疮[8]。脊柱疾病患者,尤其是因外伤导致的脊柱骨折患者,心理负荷大,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因此,在术前访视时要及时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减轻负性情绪的影响。术后,及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尤其是压疮患者,以便早期干预。

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是衡量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现行护理质量控制标准不允许压疮发生。为提高患者手术效果,提升护理满意度,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高度重视术中压疮的防护。术前基于患者一般状况进行压疮高危因素评估,对年老、肥胖或极度消瘦、手术时间长、有基础性疾病患者采取早期针对性护理干预预防术中压疮发生。对于心理压力大的患者及时给予疏导,减轻应激状态下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合理安置患者,根据患者身体条件调整架位置,并在关键受压部位贴上减压贴防护。术中加强巡视,定时调整受压部位,避免受压时间过长;观察皮肤颜色,发现缺血缺氧时及时处理;监测体温,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体温下降。术后认真与病房护士交接,并定时随访。通过以上早期干预措施,本组75例患者中3例患者出现Ⅰ、Ⅱ期压疮,占4%,未出现其他分期压疮。因此,对选择俯卧位的脊柱手术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杜美兰.waterlow压疮评估量表在脊柱俯卧位手术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3):1214-1216.

[2] Cuddigan J,Berlowitz D R,Ayello E A.Pressure ulcers in America: prevalence,inc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J].Adv Skin Wound Care,2001,14(4):208-215.

[3]潘婕,吴伟东,侯文进,等.脊柱外科术中合理安置与压疮预防的护理体会[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5,38(2):174-176.

[4]吴玉霞,何瑞h,樊燕青.脊柱后路手术俯卧位难免压疮的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2):120-122.

[5]骆如香,陈云超,欧春红,等.舒适护理在全麻下俯卧位脊柱手术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0,32(5):607-608.

[6]林百凤.脊柱手术俯卧的安全护理[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3):217.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6)

关键词:内固定;胸腰椎骨折;手术配合

胸腰椎骨折是常见的脊柱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1/2。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疗效,但手术创伤较大[1]。近年来,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不断发展,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已渐渐得到广泛应用,该手术具有软组织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可早期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缩短,早期恢复工作等优点[2]。我院于2009年01月~2012年12月对3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临床疗效好,手术配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采用37例,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17~74岁,平均年龄42.5岁;骨折部位T12 11例,L1 16例,L10例;均无神经损伤症状。AO分型均为A型损伤,即椎管占位≤椎管矢状径1/3,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单节段椎体骨折。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X线、CT或/和MRI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美敦力公司的sextant脊柱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

1.2方法 ①用C臂X射线透视定位骨折椎体,用记号笔在体表标记伤椎和上下两个相邻椎体的椎弓根体表投影。②以上述4个椎弓根根部的点为中心,平行于身体中轴线各做4个1.5cm的切口,在C臂引导下用穿刺套管针(内芯去除后,成为空心针)穿刺定位。③螺钉的植入:在C臂正侧位确认穿刺针由椎弓根进入伤椎角度深度无误后,取出穿刺针内芯,插入导丝,保留导丝取出穿刺套管针,在导丝引导下由小到大放入扩张套筒建立工作通道,在导丝引导下,用空心丝攻攻丝钉道,之后取出丝攻,在导丝引导下拧入4枚空心椎弓根螺钉后去除导丝。④钉棒的连接:然后在螺钉上方安装sextant上棒器,测量同侧两钉间距,选择长度合适的预弯钛棒(钛棒弯曲度符合伤椎生理曲度),安装在上棒器上,在上棒器的帮助下插入钛棒,钛棒会准确穿过同侧两颗螺钉顶部,复位后经上棒器通道拧入螺塞以固定钉棒,之后拧断螺塞头,取出上棒器,对侧上棒方式同理,穿刺到上棒结束过程中,依主刀医生需要可以使用C臂随时观测植入物在患者体内安装情况,双侧上棒器取出后,再次C臂透视确认植入物位置无误后,关闭切口。

2手术配合

2.1.1术前准备 ①心理护理:术前1d探访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术前准备情况。由于患者和家属对微创脊柱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对手术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和术中是否安全缺乏了解,因此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目的及手术方式,告知手术过程,并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尽量减轻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3]。

②器械和仪器准备: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好手术相关物品,如C臂、铅衣、铅围领、监护仪及备抢救车等,灭菌敷料及手套,常规脊柱后路手术器械及经皮椎弓根螺钉和配套装置;备好手术用物。术前仔细检查和调试各种仪器的性能,以免延误手术而对患者造成不良后果。③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器械护士要充分了解公司器械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熟悉手术步骤,提前与主刀医师沟通,充分了解主刀医生的操作习惯,密切关注手术进程,做到心中有数,默契配合。

2.1.2术中配合 ①护理 :手术在俯卧位下完成,正确舒适的手术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手术平车与手术床平行,在手术平车上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实施麻醉。的摆放及手术结束翻身均应保持脊柱的轴线运动[4]。用软枕保护髂前上棘、膝关节等容易受压部位。保持胸腹部悬空,避免胸腹部受压影响呼吸和循环,并可减少由于俯卧位时腹压增高引起的静脉出血增多;男性患者会不可受压,以免损伤患者的生殖器官及保证导尿管引流通畅。患者双上肢向前平放于头部两侧,外展不超过90°,以免损伤尺神经;头偏向一侧,全麻应注意保护气管导管,防止滑脱。②术中防护: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全程操纵过程中都需要C臂反复透视,导致患者及手术人员射线损伤较大。因此应对患者及医护人员采取X线防护措施,患者的非手术区应覆盖防护用品,戴铅帽、铅围领、铅手套,注意保护患者的甲状腺及生殖器官。并在手术间安全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等。

3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110 min,无术中意外损伤发生。术后1w内出院,术后均无脊髓或神经损伤,出院前X线摄片复查,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

4讨论

2001年Fol1ey等[5]报道了应用Sextant系统的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该系统的临床应用使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发生了革命性改变,将棒置于肌肉深层,解决了先前固定棒较浅的缺点。Sextant系统提高了伤椎复位效果,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已渐渐被广泛接受。但由于目前Sextant设计上的缺陷,目前只能用于T12和腰椎骨折,尚不能用于T12以上椎体的胸椎骨折。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不同于传统开放性手术,不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高,而且手术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护士的配合。根据临床实践的经验,手术室护士在术中应做好如下配合:①摆放:首先手术床应满足C臂透视需要,避免有外部金属物遮挡。目前Sextant系统采用的是万向螺钉,螺钉本身的复位能力有限,术前利用进行复位显得尤为重要。巡回护士在协助摆放手术时,应考虑尽量采用性矫正方法,使患者病椎得到良好复位。②手术过程中的辐射防护:洗手护士应佩戴防护目镜、铅衣和甲状腺护具,同时避免X线直接照射。③巡回护士掌握各种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特别是C臂的应用及注意事项。由于术中需要反复透视,透视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手术效率,C臂机和X射线防护铅板应在手术开始前合理布局,方便手术的同时,减少污染机会。④手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术中会反复使用C臂透视,每次改变投照方向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除常规使用C臂防护套外和/或大尺寸手术铺巾进行防护。⑤器械护士应掌握手术步骤,并将操作器械按使用的先后顺序摆放,根据术者习惯及手术进程准确、快速地传递器械。

参考文献:

[1]王惠梅.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配合[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4):3330-3331.

[2]钱维明,等.Sextant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术患者的手术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2009,(12)35-36.

[3]鲁华,石亚灵,代群,等.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及手术配合[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5):57-59.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7)

【关键词】 黄韧带;骨化症;胸椎;康复护理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是一种严重的椎韧带骨化性疾病,常引起严重的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造成肢体瘫痪,二便障碍,致残率极高[1]。一经确诊,外科手术是唯一治疗手段。我科于2007年2月至2009年9月收治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共19例,在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下康复出院,本文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19例,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42~62岁,平均48.8岁。病程长,由3年~8年不等。症状大致相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肢、下肢或四肢麻木伴进行性肌力减弱。所有患者均行全椎板切除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予康复训练,19例患者除1例于住院期间内发生腹胀外,其余均无并发症出现,恢复良好。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为解除脊髓进一步受压,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收治的9例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均缺乏治疗信心,表现出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护士需关心、体贴患者,向患者及家属手术过程及介绍成同类功病例,以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手术前的配合工作,并有利于术前睡眠质量的提高。

2.1.2 适应性训练 OLF 患者手术时取俯卧位,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为适应手术需要,术前3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练习并逐渐延长时间,直至一次俯卧坚持3~4 h以上,从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前3d指导患者在床上练小便,防止术后因改变而发生尿潴留及便秘的发生。术前加强对患者指导,行有效咳嗽、深呼吸及上下床等训练,预防术后肺部感染及下床活动做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的监测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6 h内15~30 min测量一次并记录,观察伤口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及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并注意观察是否有恶心、呕吐、头痛等脑脊液漏的症状。

2.2.2 卧位护理 术后仰卧硬板床6 h,以减轻伤口疼痛和术后压迫止血。6 h后每2~3 h在护士的协助下,给予滚木式轴线翻身一次,预防压疮的发生。翻身时保持整个脊柱平直,勿屈曲、扭转,避免拖、拉、推动作,以保持脊柱稳定性。

2.2.3 严密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变化 胸段脊髓的血液供应较差,加之胸椎黄韧带骨化后对其长时间的慢性压迫,造成脊髓缺血,手术时的轻微刺激就可能造成脊髓的严重损伤[4]。后路椎板切除、脊髓突然减压后发生再灌注,造成充血水肿[5],凝血块压迫也可引起脊髓损伤症状。因此,术后72 h 内应严密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变化情况并与术前作比较。

2.2.4 饮食护理 术后6 h先进少量温开水,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再进食半流质。术后3 d内禁进食牛奶、甜食等产气食品。予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蔬菜、鲜榨果汁、粥、面等逐渐过渡到普食。

2.2.5 腹胀、便秘的预防、治疗 患者术后需长时间卧床,肠蠕动减慢,为预防腹胀、便秘的发生,术后予顺时针按摩腹部,20 min/次,以促进胃肠蠕动。本组成例患者于术后第9天患者出现腹胀,肠管积气。行肛管排气,效果不明显,予指力扩肛术:食指粘剂伸入3~4 cm 环绕扩肛3~4 圈,尤为3点、6点、9点、12点为稍着力点,时间约2 min,30 min后观察排气情况。最后患者腹胀症状缓解。

3 康复护理

3.1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OLF 患者术后需卧床2~3周,易造成下肢血液淤滞回流不畅,加上手术创伤性应激导致血小板反应性变化,形成高凝状态[5],可引起DVT。因此,从术后6 h开始,指导患者做①足趾的张开及并拢运动; ②踝关节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③第1d 开始,做膝关节屈伸运动:④术后第3天开始指导患者行直腿抬高锻炼,以防止神经根粘连、水肿;⑤指导家属从足跟开始做压力递减的挤压运动,使血液回流。

3.2 康复训练 为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肌力恢复。早期协助并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术后第1d,护士协助家属按摩下肢肌肉及屈伸踝、膝关节,按摩前要与患者进行讲解,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当肌力达Ⅲ~ Ⅳ级时以主动活动为主,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膝踝关节的屈伸锻炼。术后3 周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式”、 “飞燕式”功能锻炼,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3~4次/d, 20 min /次。

3.3 下床活动 术后2~3周,指导病侧卧于床边,双脚放于床沿、下垂,双手用力撑起上身,护士协助患者坐起。如患者无头晕等不适,可扶其站起。如患者感到头晕,可指导患者行闭眼、深呼吸,症状无改善,则协助患者躺下,第2天再扶起。

4 出院指导

出院后仍需继续卧床1~2周,加强双下肢肌力及腰背肌功能锻炼;下床活动时要穿防滑鞋,并要有家属在旁,防止摔伤。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如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加重,应及时就诊。

5 结果

19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及护理,术后症状均得到缓解,在及时正确的护理康复训练指导下,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复诊时病情比术前均得到有效改善。

6 讨论

全椎板切除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普及,康复护理已成为术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术前及术后心理反应的特点及病情发展情况,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配合,开展全程、系统性的心理和机能康复护理,对配合术后患者机能的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成为手术治疗后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陈仲强,党耕町,刘晓光,等.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选择.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4):197.

[2] PayerM, Bruder E, Fischer JA, et al. Thoracic myelopathy dueto enlarged ossified yellow ligaments.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the literature. J Neurosurg, 2000, 92 (1):105-108.

[3] 陈仲强, 党耕町, 刘晓光, 等.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选择. 中华骨科杂志, 1999, 19 (4):197-200.

[4] 张佐伦, 刘立成, 孙建民, 等.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脊柱外科杂志,2005,3 (2):73-76.

[5] 盛为斌,艾尔肯,沙得尔,等.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1,21(8):460-46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