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职专业论文

中职专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8 15:01:30

中职专业论文

中职专业论文篇(1)

1.1课程设置不科学首先,大部分学校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对理论知识倒背如流,实际动手能力却较为欠缺。但是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都走向了一线生产岗位,而非设计或者开发等岗位,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切合实际需要。其次,教学的内容也存在问题。教学内容应当是电气专业和更多专业交叉融合的产物,但实际教学内容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受传统教学内容的桎梏,落后于技术发展的步伐。最后,有些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应当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要。

1.2教学、实践设施落后由于电气专业的自身特点和特殊性,其教学和实践设施要求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规模教学或资金不足,导致其教学和实践设施不足或者落后,只有少数形成规模的或者资金充足的中职院校配备了数量不多的教学设施,例如数控机床、线切割机床、铣床等。但学生数量较多,实际操作的次数很少,加上时间一长,已有的设施变得落后,因此,制约了学生对新技能的学习。

1.3教材内容落后教材内容的落后是影响中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所用的电气专业教材大部分都是偏重于理论知识,内容脱离实际,并与其他专业的交叉性和衔接性较差。这些问题都对教学造成了极大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4师资力量匮乏中职院校电气专业的教学离不开专业教师,而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中职院校电气专业的师资力量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一些老教师的知识结构老旧,且对新知识吸收较慢,另一些年轻的教师刚走向工作岗位,教学热情充足,但教学经验不足。两者都不能很好地教授知识,影响了学生对社会上最新知识的吸收和学习。

2中职电气专业教学策略

为了让我国的电气专业教学得到有效提升,向社会输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中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当前我国对电气人才的实际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主,偏重实际操作”为原则设计课程体系。

2.1.1减少基础课的课时由于电气专业偏重实际操作,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基础课的课时。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是必学的科目,但由于中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满足社会生产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因此,没有必要按照原来的模式安排这几门课,可以按比例减少课时数。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或就业方向等对电气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职业道德、职业规划、体育、计算机等相关科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1.2制订合理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合理的教学体系。对于实际操作课程,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不同的内容。也可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例如电工技术、电机和变压器的学习等;组织学生去合作的企业厂房进行参观,理解所学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流程;组织学生参加电工等上岗证书的考试,增加就业筹码;在毕业前,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总而言之,只有有计划地教学,明确学习目标,才能保证中职院校更好地教授专业知识。

2.2增加教学、实践设施投入增加教学设施和设备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可以申请政府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中职院校为企业优先输出短缺的专业人才,企业为院校提供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互惠互利,获得双赢。

2.3科学选择教材对于知识的基础——教材,应当根据培养目的和方向选择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教材。当前的电气专业教材应当更偏重于实际操作知识比例较大的教材,并随着知识的更新而更新。另外,还应当注意教材与其他专业知识的交叉性和连接性。

2.4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中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应当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双师型”的师资比例。重点培养、挖掘或引进一些既熟悉电气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实际操作技能的专门型人才,并鼓励在职教师参加进修或培训,促进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引进企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对其进行教学培训,然后走上教学岗位;还可以从其他学校或者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以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

3结束语

中职专业论文篇(2)

(一)我国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是按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教材进行理论教学,同时安排部分实训。这存在如下问题:

1、偏重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很多学校“会计专业”开设了十几门会计课程,理论课程完成了,实际操作课课时数很少。

2、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校教学与社会上的岗位工作差别较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3、传统的会计教育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

4、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课程结束时学生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当前,中职会计学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逐年增多,中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将面临着失去市场的危险。同时,在知识经济年代,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会计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法进行更新的研究创新。

(二)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新途径,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本课题拟对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探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教学。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的教学与训练方法,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质量。其次,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新方法。会计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本研究寻求新的实验与实践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再次,探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贯彻终身教育思想,使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并根据变化的环境发挥其自身的潜力。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对于教学效益的研究

当前,教学效益的研究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激起的反响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教学“新思维”、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方向的作用。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面广量大,从最初集中于理论层的探讨,向教学实践层面的具体策略或微观策略的探讨发散,在学校教学中产生了较为广泛影响。但是目前研究内容的分布不很平衡,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影响因素、实施的具体方法和内在机制、评价的主要标准和有效方法等难度较大的问题,研究成果还较为贫乏。研究过程中的质疑、审视与反思不断出现,其对调整研究方式、深化研究进程、消除研究“泡沫”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对于职业高中专业课的研究

中国职业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期刊网的搜索结果显示,关于职业高中教育的文章20多年来共有55104条,输入“高职”关键词,有相关文章及硕士博士论文198069条。可见研究非常火热。这一时期还有不少关于高职的比较研究及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海外经验的介绍上,如中国台湾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严雪怡,1994年),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夏明,1994年)。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与高等职业教育(韩民,1995年)等。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高职教育的静态剖析,其目的是希望从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找到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要关注点在高职的定位和与中职的衔接上,如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及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等。当前的研究经验性、工作性研究成果偏多,许多成果理论水准有待提升,尤其缺乏对理论系统建构的成果。对规律把握得也不够。

(三)对于会计专业教学的研究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的论文主要集中的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者,关于高职会计专业的研究多余对中职的研究。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研究从主流来讲不属于会计专业知识的研究,而是属于在当前中小学教学中盛行的教学法的研究。教师研究的内容与思路也是围绕“学生主体、时间活动”等。从特色上讲主要是与社会、市场、就业结合得多一点。专业性研究不强也不多。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有利于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是市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理念,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职专业论文篇(3)

论文摘要摘要: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扩招,目前已实现中职招生800万人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新问题。

1课程体系存在的新问题

(1)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布置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布置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5%布置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摘要: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

(2)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和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和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新问题。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也缺乏自信心。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要进行深入有效的课程改革,必须依靠于正确的指导思想。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摘要:培养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定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3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

(1)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①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教学、学生自学等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使其逐步形成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人格及能力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②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

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要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③开展“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

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采用“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是指在课程设置时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该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既进行学历教育又进行认证教育,在学生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从而保证了学生在毕业时、甚至最后一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时就有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

④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取卷面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答应学生以会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业时获得“双证”。

⑤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几乎都布置的《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或纯粹为了学生考证而进行该课程的教育。没能很好的重视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结合实际案例,运用儒家伦理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企业对会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不断升高,在发达城市达到了70%以上,大中型企业更是高达90%以上。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布置,不光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还要争取提高学生计算机普通的维护能力。

(2)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理论知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喜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理论知识。

(3)组织实施会计案例教学,搭建实践仿真平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对会计人员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是当前会计人员中层次较低的行列,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必须有较好的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由书面的转为当前企业实际,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实施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时,应尽量为学生搭建起仿真程度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进入实践环节就有一种步入工作岗位的感觉。在碰到新问题的时候也能考虑到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寻找课程中的纯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构想[J].职教论坛,2004,(7)摘要:40-41.

[2]戴波.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5,(5)摘要:187-188.

中职专业论文篇(4)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鉴于中职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就业的困难形势,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及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变得极为迫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中、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改变会计教育观念,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实践性教学是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等特点。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就无从谈起。作为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会计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实践性教学的好与坏,是影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是中职会计专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尽管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甚至引起用人单位强烈不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面对接受直接会计经验为目的.强调按照职业活动体系来组织会计教学强调会计知识的实践性、需求性和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

(二)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实践性课时偏少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然而传统的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上仍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不能满足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三)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采用封闭式训练很多学校都配有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室.采用封潞式的训练形式。即按着教学进度计划,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期中、期末或基础理论全部学习完毕后,利用一段时间在教室或模拟实验室完成所谓的实践技能训练,造成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际严重脱节,结果是既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光。

(四)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部分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

三、改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债券,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三)加强会计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会计职业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中职会计教育院校应该建立一个会计实习基地,模拟企业的经济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获得感性认识,又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实践能力。要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实践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实践操作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指导老师根据实践操作的情况及实验报告评定学生成绩并记入档案。组织会计实践教育,应贯彻以下原则:(1)教学实践性原则。通过对某一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实践,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2)教学直观性、形象性原则。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技能和技巧,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学系统性、一贯性原则。会计实践可以让学生从操作上把所学的知识回顾一遍,达到对会计核算各种方法的系统、连续地运用。

中职专业论文篇(5)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现状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考试方法重在教室和实训室考试;考试形式常用“理论”和“实作”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在这个“人才饱和”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现了“技工荒”,月薪三千难寻一个“数控技师”局面;打字速度相当快、办公自动化考证获得“优秀”等级,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知道公文规定格式。

以上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学校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学习局限在校园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张扬;教学脱离了职场工作环境,没能很好地与行业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这使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专业课程考的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前景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就业”就是目标和生命,而受到行业亲睐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上岗的学生。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机制中的诸多不足,其前景何在?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教工作会的召开,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以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来推动计算机专业全面、深入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让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完成考试任务,以考促教,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职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计算机操作人才,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1.改革考核内容

尽管中职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专业基础课统一、核心课程精选,岗位课程放开”。即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较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倡导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各个方向的关键,“岗位课程”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的教学方式,由学校根据不同计算机专业方向来选择,体现专业特色。

“岗位课程”在选择时,要充分注意计算机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技能要求,恰当设置岗位课程,渗透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在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安排上,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时,并对不同计算机专业文化课内容进行改革。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调整课程安排。例如:愿意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学主要训练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学习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课程;想从事“广告设计”的同学除了添加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外,还要学习色彩搭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手绘等美术相关课程;愿意搞网站建设的学生还要学习外设维修、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等岗位课程。

2.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的“理论”与“实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元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1)岗位能力测试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行业需要,由计算机专业中心教研组制定、编写出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目标,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比如,上机实作课,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目标,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让学生上机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写出收获、体会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分层测试

首先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提出新的要求,制定阶段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当堂考核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目标,逐步推进,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阶段性目标。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

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开放考题,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比如,给出任务:用VFP设计一个班级管理系统。各小组接到任务后,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分工协作:收集、整理班级资料;设计主窗口界面,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窗口背景图片进行加工处理;录入模块设计;查询模块设计和打印模块设计等等。

这种考评方式可以对学生沟通,Photoshop等课程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

(4)因人施考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必须考取办公自动化四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另外根据不同的计算机专业还要选学一些岗位能力课,并进行考证,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

(5)学用结合

我们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并且需要制作一些宣传片。正好我们学校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恰好是他们表现的机会。可以请该班的同学去完成摄影摄像工作,并且进行后期制作,这些作品也能作为学生就业实习的自荐材料。

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了实际问题,这种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样的成就感最贴近生活、最有用,能让老师、父母替他们高兴。

(6)职场环境测试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行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完全可以在行业里进行,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比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让学生到影视公司去参与现场拍摄、灯光布置、后期制作等;学习Photoshop时,到摄影楼去,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时,让学生去电脑公司硬件当前发展现现状及价格等。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上考核方法,可根据学校、不同计算机专业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3.改革考核形式

(1)一课一测,夯实基础

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实作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2)以实战代替考试

每个模块任务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摄影摄像等实战来代替考试,以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3)竞赛促学

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素质,推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装、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技能比赛,展示学生素质,用行动代替语言推销自己。

(4)传帮带方式考核

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资源优势,在各个班内培养一批专业骨干学生,比如机房的维护维修、校园网的管理等等。大胆启用传帮带的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再分别从教师、学生层面对他们进行考核,合格并有责任心者留用,作为老师的助手,让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

中职专业论文篇(6)

[摘要]职业中专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不仅面临着为社会发展直接提供更多的高数学素养的劳动者,而且也要为一部分学生接受高等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新课标

随着国家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中专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劳动者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数学,它的功能要求在职业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职业中专数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的需要已极大地提高了,能理解并很好地运用数学的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数学能力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未来。由于我国的国情,能接受高等的学生还只能是少数,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中有50%主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不仅面临着为社会发展直接提供更多的高数学素养的劳动者,而且也要为一部分学生接受高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受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随着《义务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实施,新课程提出了很多非常好数学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由于职业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教学理念。

一、“大众数学”应更具体地贯彻实施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在职业教育阶段更应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理念。经过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己经初步进行分化,进入职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中考分流而来,数学基础虽参差不齐,但总体较差,学习数学的习惯、信心、能力等都不太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求。新课程必修课内容的确定性原则就提出: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这一点对职业教育的课程的设置也具有指导意义。

二、趣味性在课程中要着重体现出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而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怎样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和抗拒的心理呢?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呢?

1.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每个人学习知识都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学习的条件的,尤其是外部条件。教学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要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就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同时注意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报刊和其它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来提炼出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借鉴和改编国外资料中的数学实际问题等这样的实际数学情景,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特点,而且因为学生们熟悉,容易产生好奇心,就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思维。在此过程别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的理解。

2.体现数学的文化性,加强数学史的教学

数学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由于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多少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深思和回味,给人启迪和教诲。我们的数学教学已经完全忽略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只是一些结论和事实的堆砌,学生在学习过程看到的永远是那么完美、精确的数学,而把数学当中人文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省略了。这更让数学披上了一层冷冰冰的外衣,学生们对它的敬而远之,也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各方面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将数学这门学科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有趣的史实、故事渗透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美、数学思想的深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3.做数学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数学基础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完备,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地开发动作导向型的教学,让他们的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充分发挥作用,为形成最高级的符号表征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体会到了数学是怎样被发现、被创造的,体会到创造过程中的尝试、失败、再失败、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人人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对数学的理解,这样的数学,不仅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对形成他们良好的世界观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很大帮助。因此在职业高中阶段用做数学来学习数学应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形式。

三、应用性是职业高中数学的灵魂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数学应用性的教学。因此,职校数学课程改革应注意:

1.实现数学课程与专业的融合

由于进入职校的学生中,一部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将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但他们都需要在职高阶段为他们的这种不同需要打下一个适应他们未来的基础。所以,首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一个详细的调查,确定在职业高中阶段有哪些是必须传授的,哪些是可以传授的。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出现的新的涉及数学方面的内容也应及时地进入教学内容。

2.数学课程应具有地区性

中职专业论文篇(7)

1.科学性科学性是多媒体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立足点和根本性原则。不要为了追求声像视觉效果,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因此,多媒体表现的知识、模拟的现象、过程,必须是正确无误的。原理正确,细节淡化,允许适度夸张。围绕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发挥多媒体的特有优势,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阶段和组织表现形式。

2.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数教育先辈们的不断研究、总结、改革、实践出来的,有它的优势和长处,不能一概弃之。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明确其辅助地位。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的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教师不应只是计算机的操作员,而要“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的方式。多媒体的使用和教学的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以达到教学为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地使用。

3.可接受性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认知水平差异性,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设计多媒体内容的深度、难度、演示的节奏等。注意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画面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突出重点,减少干扰,在色彩、音响、内容的设计上应简约。4.直观性原则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逻辑思维仍需直观感性经验的支持,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多媒体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好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要充分应用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声音这些元素,寻学生提供多重刺激,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中职建筑专业课教学所体现的作用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才能愉快有效地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安排好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内容、策略、方法、步骤,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多媒体可以把视听功能、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立即反馈,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2.多方位地提高学习效果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1.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就是说,学生对于同时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要多得多。应用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学习知识,教学效果明显。

3.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像、动画、音频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知识面更广。在动感学习环境中,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中,随时可讲解理论知识、演示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既能学习到“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能做到省时、高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有效提高学生实训水平职业教育实训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块,而实训基地往往不足以满足需要,存在很大矛盾。现今建筑专业教学信息化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辅助教学方法的出现,模拟实训室由于能实时便捷地为建筑专业学生提供模拟实训,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如,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BIM技术应用实训室、建筑CAD实训室、建筑工程仿真实训室等,这些都是和多媒体有机结合的新产物,将有效地提高生实训水平,促进教学改革。

三、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