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1 09:46:50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篇(1)

1.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传统观念认为:德育课即所谓的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搞什么假、大、空的那一套,上课就是让学生学理论、学概念,下来就是背条条,考试就是考条条。在实际的运用中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再加上除德育教师之外不少的老师不知道或不了解中职德育新课改的情况,以及在平日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德育教师没有起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责任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学校不太重视德育课。在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听闻不少的班主任抱怨:德育课教师可有可无,他们的教学工作基本上帮不了班主任的忙,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还得靠班主任。因而,出现德育教师不管班级,不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不配合德育教师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同时,还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都会认为:德育课教学归德育课教学,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归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德育课教学是德育老师的事,只管完成教学任务,只管上完课,只管学生考试合格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在德育课教学中是否真正养成了相关的良好素质,形成了相关的良好意识和良好习惯等与德育教学无关。学校的日常德育管理是班主任、德育处等部门的事,与德育教师无关。这便严重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2.德育教师自身的因素。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不少人确实存在没有把德育课上好的情况。表现在德育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掌握的信息量有限,对职业中专学生存在片面的认识,长期的德育课教学工作产生了所谓的职业倦怠,因而出现了过多的理论说教、单一的教学方式、单一的考核方式等弊端,导致德育课教学质量的下降。加上一些德育课教师本身的责任心欠缺,只管自己的教学工作不管学校的德育工作、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等。再者经笔者对不少中职学校的调查,发现德育教师的“老龄化”(指教龄在15~20年之间者)现象严重,教学方法技巧老旧,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刚毕业的老师大多社会经验、教学经验比较欠缺。甚至还有不少是行政领导兼德育课教师,他们经验丰富优势较多,但有的人专业并不对口,加上工作繁忙就耽搁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另外,德育教师“充电”不足。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区、市、省甚至是国家级的不同级别培训,而德育教师除了少量的校、区、市的教研培训外再无其他。由于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培养不够,加上自身“凭老本”吃饭的陈旧观念,使得他们的知识量有限、视野狭窄、教学方法手段老旧,直接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3.德育教师中不少的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德育课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少人只管担任传统的教学任务,只要自己不在德育管理队伍就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无关。现实中,德育课教师不少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的现象确实存在。表现在他们多数没有担当班主任,没有在学校的德育管理部门担任工作,没有进入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中去,据了解,不少学校在每年一度的德育工作联席会议中竟然没有德育课教师参加,也就自然而然的造成了德育课教学与学校的德育工作脱节。

二、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几个思考

1.充分明确德育课教师的职责定位及素质要求。德育课教师除应具备国家法定的教师资格外,还应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这是国家对从事中职德育课教学教师提出的职责定位和素质要求,我们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要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塑造灵魂”的主要力量和专门力量,认清自己的职责定位,自觉的按照国家的要求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和增强自己的实力,并按照国家的要求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符合德育教师的职责要求,圆满的完成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忠实履行德育教师的起码职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位称职的中职德育课教师,发挥德育教师应有的作用。

2.切实从思想上重视德育课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地位。思想上的重视十分重要,这里包括两方面:作为德育教师,我们首先要看得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认识到改变人的思想和灵魂是最重要的事,我们的工作是伟大和崇高的,是了不起的。所以德育教师必须自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深入钻研社会科学知识,广泛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从而增强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作为学校也应该真正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到德育教师的重要性,切实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重视德育课、重视德育教师。

3.切实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前面提到在职业中专中大多数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级别的专业提升培训,班主任也能得到相应的骨干班主任培训,而德育教师得到的培训几乎为零。这样不利于德育课教师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德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而影响了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或相关部门的角度来讲,都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德育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的作用。

4.尽可能让德育教师进入学校的德育队伍或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让德育教师尽可能的担任班主任、年级长,进入德育处、保卫处、团委等德育管理队伍中。使他们在诸如学校班级开展的日常班会、常规教育、法制、、安全、青春期、爱国主义、文明上网、慎重交友、就业创业指导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环保活动、学生实习实践等各种综合性、常规性的活动,各种日常性或专题性教育活动中发挥优势和作用。在以上提到的这些教育活动中,德育教师可以有效地将德育课程中的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5.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公正。在德育课程大纲的评价与考核要求中都提到了:客观、公正、全面。笔者在拙作《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效性刍议》中也曾提到我校在评价考核学生学科成绩的做法:“学期末的总评成绩包括学生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其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包含七个评价内容: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校技能培训或竞赛、市省国家技能竞赛,每月做一次月评成绩。在期末的总评成绩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这一做法既客观又合理,避免了单纯按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做法。”评价办法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考评组评。

三、总结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课程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近年来,各类学校都积极地推行课程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这改革的浪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中西文化的交融,人们的思想行为日益多元化。德育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形势.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中,我们有雷声大,雨点小,效率低的感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高中以及高等院校积极扩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招生和就业成了学校生存的关键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为迎合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各学校都尽可能减少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尽可能增加专业技能课在教学中的比重。在这一杜会现状下,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现实课题。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紊质教育为本的原则

当前中职生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德育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但近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泉质量的下降,中职生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尤其在思想道德面表现得更突出。主要表现在:缺乏理想追求,学习目标不明确;主体意识较差,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标准;集体意识淡薄,办事情,想间题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但因近年技能型人才在就业竟争中具有的优势,在职业教育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在职业教育阶段,技能教育是根本。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被淡化了。这样一来,许多中职师生普遍认为,在中职阶段,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正因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中职生抱怨学校开设德育课程,浪费其专业学习时间;有的学生凡是上德育课不是逃课就是睡觉,这在职业学校是十分普遍的事。因过分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经常是停了所有基础理论课,让学生上实训课,实训结束后,学生的纪律性就更差了。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由于高中和高校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受到严重影响,现在中职生的素质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样的误区只会误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而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从而最终影响其在社会就业能力。

加强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竟争的社会,社会的竟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综合寒质的较量。而且,在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从专业化向素质化转变已成为了一股新的力量。尤其是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的转移,我国急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才,忽视中职生自我素质的提高的现状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相悖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当知道,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意志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德育课程改革坚持素质教育为本,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其宗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职生是未成年人的特殊群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应在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中职生现代人格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课堂教育时,应当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现实惫义。如在(商品》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们既要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但更要注重其素质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可从商品到劳动力商品再到精品,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使其认识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把自己塑造成精品。然后向学生提出“树精品意识,立中职生新形象”的观点,使学生明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二、坚持时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时效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起的作用;实用性是指有实际使用价值。当代科技革命的深刻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哲学社会科学在参加社会管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方面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职能,而且越来越具有生产职能,管理职能。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用性越来越强。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和健全人格的积极意义正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体系来看,德育课程所涉及的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但是传统德育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注重理论高度,忽略了中职生的实际认知能以及理解水平,而且在教学方式上的空洞说教,造成了老师难教,学生不愿学的现状。使得德育教育的应用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动机日益功利化。对学生而言,他们更多地把时间放在其认为有用的学科上,对德育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在学生素质下降的状况下,如何改变德育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是德育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所在。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上都应考虑到德育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使其具有时代气息,做到既有利子老师教,又利于学生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材来看,其理论化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课时有目的地选取教学内容。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设计。(法律基础知识》中的民法、劳动法、刑法等教学内容必须在教学中得到重点关注。

三、坚持中等取业教育与离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原则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改革;思考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而言,由于其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显得特别艰巨而繁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各条战线,甚至面向国际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然而学校的德育跟不上形势需要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近年来普通高校连年扩招,促使普通高中也不断地扩招,而大部分职校每年录取的新生,一般都是各地中考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因此各职校生源的质量逐年降低。新生的文化基础差,必然伴随着生源的思想道德品质差,这些新生入学后常常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表现为心理烦躁、波动、消沉或狂热,这也使他们的弱点暴露无遗,主要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差,正视困难的能力不足,缺少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正义感,辨别是非能力差,经不起来自现代网络和影视等文化传媒中的不良信息以及社会上腐朽没落现象的诱惑等等。学生的这些缺陷已经成为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

值得肯定的是,几年来,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德育工作,配备足够的德育工作队伍,并形成了一定的管理体系,开设了《德育》《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知识》《交际礼仪》等与德育关系密切的课程,还开展了德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然而,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德育目标失衡。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有伴随着政治风潮变化而变化和脱离学校实际的倾向。有关规章制度没有具体化,可操作性差。德育的阶段性目标跟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意识认识水平不适应。如各年级完成哪些道德品质培养任务或应达到什么要求,往往没有具体的规定和阶段指标。由于德育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第二,德育内容不十分明确,相当部分学校没有根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稳定规范的德育内容,只追求德育的近期目标,收不到长久的良好效果。第三,德育过程简单化。德育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它是以一定的内容为依据,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而目前的现状是:(1)以管代导。有人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学校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的威严就可以使学生服服帖帖。其实,这种高压式的德育,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操守,反而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现象,他们在校似是服从一切制度,出了校门便为所欲为。(2)主客体颠倒。德育过程没有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这个主体出发确定方法、手段,而是简单地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进行说教。(3)德育过程形式化明显。德育过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主体式的定格体系,而是单纯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针对性教育,德育活动完成后简单评价,至于学生在活动中知、情、意、行各方面是否发生变化无人过问了。(4)德育工作者不适应时代要求。德育工作者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甚至有部分是其他课程教不了的或者是由一些富余的教师来担当,因此.德育工作者整体水平不很高。这些现状警示我们,改革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要充分认识德育功能

德育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德育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时所导致的变化和结果,称为德育功能。德育功能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德育系统内部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诸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德育内部功能。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如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称为德育外部功能。可见,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所以把德育功能简单化是方法论上的错误。

(二)要遵循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方向性原则。学校德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完全照搬西方的那一套,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只会将我们引入歧途。(2)一贯性原则。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一曝十寒终究不会取得好的绩效。(3)实事求是的原则。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克服形式主义,应结合社会及学生的实际,精选德育题材,研究德育方法,因材施教,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问题。(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实际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一定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认识,磨练意志,坚定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只搞空洞的说教,不要求学生付诸行动,只会毒害他们的心灵,养成言行不一的恶习。(三)要有明确的德育工作具体内容

1982年,我国把“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正式写入《宪法》。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再一次强调:“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思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再一次重申,把“五爱”教育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五爱”教育要求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第一,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整个德育系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立志献身祖国。第二,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首先,从爱父母教育出发,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在家能孝敬父母,那么到社会,就会尊敬和关心一切年长的人,在与人相处中,也会讲道德,与人为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漠不关心,就很难指望他到社会能去关心别人,更谈不上爱家乡、爱集体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中华民族忧患意识非常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忧患意识总是与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正在逐步繁荣富强,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不高,而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要有高素质的国民,就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是要求当代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和提高自身素质。再次,要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锻炼。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丽耕”、“凿壁取光”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学生学习的。最后,要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古人很重视道德修养,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把自我修养作为每天必修课。“君子慎其独也”,则是更高的修养要求。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往往较注意自己的道德形象,当一个人独处时,仍要严守高尚的道德标准,这就很不容易了。只有在不断的自省自律的实践中,道德修养方能得以提高。第三,狠抓养成教育。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具体措施就是强化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落实,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把“五自”教育(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教育)和“四自”能力(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培养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加以探索与实践。第五,坚持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中心,着重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学习动力和学风、品德行为和劳动观念等问题。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正气、个人志气,使学生自觉维护和建设良好的集体风气。第六,抓好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衡量全民素质水准的重要标志。学校抓好社会公德教育,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当前青少年学生道德面貌主流是好的,道德情感是健康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行为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状况。比如,社会“公德心”淡薄。在公共场合下,青少年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杂物,损坏公物,上公交车不给老人让座等行为比比皆是。又比如,道德思维存在模糊性和矛盾性。许多学生对一些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认知、判断和辨别存在困惑与矛盾,常把大款、大亨、大腕当作崇拜偶像,把金钱、别墅、宠物看成辉煌人生的象征,出现了道德观念取向上的偏差。再比如,不少学生集体观念淡薄,自私、懒惰、缺乏社会责任感已成为部分学生的通病。他们崇尚的是以我为中心,在学校不主动参加集体劳动、值周劳动和公益活动。这些不良现象,必须通过长期的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才能得以逐步解决。第七,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当代青少年学生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他们在学习、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评估、决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观念,其支配、影响着学生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方向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那些被肯定的有价值事物,会激起学生的热情,促进其积极创造与获取,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实践活动的方向。二是动力作用。价值观是构成实践活动自觉性的前提,当价值观初步形成后,学生会按照自己的生活准则坚定不移地去行动,形成一定的思想动力。三是养成作用,价值观对行为的长期支配,会使学生的行为既出于内心又带情绪性,经常重复和强化,最终养成习惯。当代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竞争观念、风险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在学生中认可程度较高。但值得警惕的是少数学生价值取向已开始显现出物欲化、功利化倾向,他们倾心于对金钱物质的不适当追求,埋头在过度膨胀的自我设计之中。因此,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也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四)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和途径进行教育。要更新道德教育观念,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灌输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它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忽视内因的作用,忽视学生的立体教育,而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所以道德教育变“灌输式”为“参与式”,道德实践是关键。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有:(1)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各学科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寓于整个教学过程。(2)充分发挥图书馆、德育室、党团活动室、校史展览室德育功能。(3)通过办手抄小报和黑板报,创办各种宣传栏,教室内外悬挂名人名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创造一个绿化、美化整洁的校园,使学生在优美的学习环境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4)开展德育的系列活动,把德育内容落实到实处。如坚持升旗制度、军训制度,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文明礼仪活动月、尊师重教活动月等等。要注意德育活动的基本方法:一是在活动前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向,准确把握学生思想上的兴奋点和困惑点,使活动有较强的针对性。二是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要使活动既能淡化思想教育痕迹,又能在活动中陶冶情操,要设计出既保证有思想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又具有新颖生动、富有乐趣和感染力的活动方案。三是精心组织和开展活动,时刻把握活动走向,及时纠正出现的偏差,保证活动按预定方案顺利开展。

(五)要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

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一套管理班子,十条管理主线”的管理体系。“一套管理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管理主线”是:(1)校长一学生科一班主任一学生;(2)校长学生科文明值勤岗学生;(3)校长学生科班委会学生;(4)校长团委团支部学生;(5)校长教务科科任教师学生;(6)校长住管员学生;(7)校长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学生;(8)校长总务科后勤人员学生;(9)校长家长委员会学生;(10)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实行这一德育管理体系,将营造出全员齐上阵的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篇(4)

(一)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全面理解德育工作。

部分教师将德育同智育、体育等人为地割裂开来,错误地以为德育同其他工作之间不存在联系。德育并不是一项完全独立存在的工作,它同其他方面的教育工作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割裂彼此之间的联系,教育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有些学科教师会认为德育教育是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这种观点一方面推卸了教师肩上的德育责任,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能。

(二)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相对困难,生源紧缺,因此常常对学生行为表现出过度的宽容。

部分中职学校为了增加生源,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往往采取宽松的措施来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学校的这种做法放松了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自我约束,也减弱了学校在德育方面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也不利于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三)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距甚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大部分的职业学校一直采用空洞说教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且德育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就使得德育的效果很难体现出来。

二、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效率的途径

1.结合实际,深刻分析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生存十分艰难,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普遍认同,再加上职业学校自身的原因,职业教育越来越难开展。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高中教育,而且高职院校不断涌现出来,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十分紧缺。为了得到生源,中等职业学校无奈放宽入学条件,甚至无论学生处于哪种学习水平,只要填报了志愿,就可以入学。显然,这种宽松的入学政策导致学生素质很低,而且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更是不在少数,他们迟到早退,不愿意接受管教,经常出入网吧,根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每天在学校混日子。可见,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要提高德育工作效率需要付出较多的心血和精力,并立足于中职学生实际,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

2.提升自我,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引领者

当前条件下,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手足无措,甚至弄不清楚前进的方向。对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并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目的是使学生自身潜能不断被挖掘出来,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中等职业院校的班主任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我,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还要对学生开展训练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职业发展的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职业抉择能力,加强职业规划,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

3.言传身教,在社会中发挥中职教师的正能量

在整个教育中,班主任不但是学生前进的指路灯,还是学生的避风港,学生会将自己佩服的教师当做偶像来崇拜,并在学习过程中追随教师的脚步。中职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因此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细致入微,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同时还要对正确的学生行为反复强化。以教室卫生为例,学生起初并没有对打扫教室卫生形成明确的认识,因而班主任一定要告诉学生如何做好教室的卫生工作,需要细致到清扫工具如何摆放、使用等。尽管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可却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内容,班主任需要正确对待。只要教师设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统一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中德育工作依靠校园文化建设做主要载体,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德育工作同时又扮演着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角色,主导着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可以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之间的渗透共融,来促进人才的成长成熟。

(一)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一种培养人的品德素养的活动。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同时融合特定社会或阶级的需求而施教传道的过程。德育是一种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德育需要教者和受教者双方一起肯定并传承一种被社会习俗或者礼教所肯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从而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优良素养。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格局主要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时效性和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校园物质文化,属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可直观表现的层面,包括校容校貌、校园里的各类典型建筑物、学校的校标、独特的校旗、与众不同的校徽等,是一个学校整体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群体观、成才观、治学观、道德观等观点内容,并且校园精神文化的健康与否要看这些观点是否被校园里在意识方面起主导作用的群体所共同遵循,并把其深刻化为校园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可以说校园精神文化是健康正向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关键的作用。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内的各种规章制度,比如教务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后勤方面的宿舍管理考勤制度、学工方面的帮困助困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奖励制度、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制度,以及校园内独特的礼仪文化等。校园制度文化是介于其他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层面。

校园文化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情操、理想、道德、思想、意志、生活、管理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的任务,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都非常重要,各级领导和部门对此都非常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项工作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处于分别对待和开展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有必要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从而真正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者关系紧密相联,有很多相通之处。

首先,两者的内容有重叠部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程设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形势政策》,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其次,两者的指导思想相同。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教学进程的一致性,还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给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并鼓励和支持当代学生敢于冒尖,鼓励和支持他们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同时也尊重当代学生的人格,正确看待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两者都从学生立场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再次,两者的目的一致。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重在潜移默化,它如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最后,两者的实践形式有互通部分。

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我们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特点和特殊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讲座、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第二课堂” 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可以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品质。

(二)道德类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濡沫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塑造校园健康昂扬的精神面貌为主要目标,具有充满时代气息的人文氛围。尽管教育者在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但是必须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才能产生德育实效,所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中扮演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坚持以文化教育和文化活动为载体,使受教者在实践中体验并内化。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心灵层面与智慧层面融合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并根据个人的行为意识对这些火花进行了再创造。学生各种意识也是在活动实践中形成并最后真正内化为精神世界的营养。

作为校园主体精神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可以说校风是一种深层次的观念文化。一个学校里最重要的校风包括学风、考风和教风,这三者之间有天然的联系。良好的学风必然促进教风的优化和考风的严肃;优秀的教风有助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秩序井然的考风则是良好教风和学风的正向反馈。这三者又共同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德育现状。所以全院全体师生员工必须认同并贯彻“三风”所体现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以优良的“三风”建设彰显学校的精神面貌。

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一对主要关系,建设优良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它作为一种德育体现,影响提升着受教者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的层次,其效能不能小视,同时它也不是单纯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达到引导作用。可以说整个学校的师生共同担负着起始创建、过程维持、及时更新和有效传递校园文化的重任。校园里的老师用亲切易处的人格魅力促成和学生之间优良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形成共同肯定的价值标准、对某种特定物的高尚信念和基本一致的行为规范,从而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教育中的质性作用并坚持正向的发展指向。

总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关系密切,相互融合,在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必须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通过合理优化校园环境,有效整合资源,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吸引学生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和德育课程以潜移默化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洁 韩继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融合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12期

[2] 高喜九.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渗透关系.科教导刊.2011.13期

[3] 张营 陈玲.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22期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作者简介:李玉明(1970-),男,吉林安图县人,延边州教育学院职教部主任,中职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7-0069-03

一、相关问题的提出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1]。国家历来颁发的文件都反复强调学校德育工作。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小学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始终如一地抓紧抓好。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和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思想。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重申“德育首位”的原则。

2.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决定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2],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中职学生是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3]。2009年在天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对新时期做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原教育部长周济还指出,要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教育[4],中职德育外延扩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3.中职学校生源成分复杂性要求德育需要改进和加强。新世纪以来,国家以“大力发展”作为基本的推进政策,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2005年以来,中职教育进入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为主要特征的发展之路。随着时展,其又逐渐成为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从应届初中毕业生扩展到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村青年、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人员[5],使中职教育对象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整体上看中职生平均年龄16.8岁,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19岁[6],是法律意义的未成年人,大多数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步入职业岗位,其思想道德状况将关系到我国产业工人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使得中职学校不得不从自身角度,重新审视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在这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氛围中,研究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总体研究的现状

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文献检索资源,输入检索控制条件,以篇名“职业学校”,并且分别包含“德育”、“道德”选择“精确”检索,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可知,研究成果多集中在2000年后,尤其是2005年以来,呈递增趋势,这与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大力改革与发展政策强力推动下,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发生变化有很大关系。经过分析和对比发现,虽然在篇名中直接含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或有效的文章不多,按照张忠华观点[7],实际都是探讨职业学校德育有效或实效问题。最早研究的文献出现在1987年,庞翔勋撰写的《中华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8],接着是1988年吴昌盛撰写的《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初探》[9],2003年郝常芬、张冰撰写的《中等职校有效性德育的‘六个基本点’》[10]。

1.对中职学校德育现状的总体判断。虽然中职学校根据“职业教育实际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11],但在绝大数研究者视阈中,中职学校德育状况面临许多问题,与社会的预期有一定的差距,实效性不理想或是比较低下。如,1987年吴昌盛对长春市8所职业学校353名学生调查后,发现78%的学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表示不满意[12],2003年上海课题组认为职业学校道德教育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下显得“无所适从”[13],周莉用“三mang”即:德育工作忙碌、德育目的盲目、德育结果茫然[14],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种种问题,道德教育的效果无法令人满意”[15],“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学校德育目前尚处于低效的状态”[16],中职德育呈边缘化趋势[17]。

2.对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低的归因分析。(一)德育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和可持续的德育体制,有关部门宏观指导、统筹协调不当,学校道德教育与企业要求脱节,行业企业参与不够,学生就业后存在职业道德缺失现象[18]。(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管理者对待德育表现为:口头重要但行动次要,理论素养缺乏不得要领[19],侧重专业知识、技能等所谓“硬件”培养,轻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等“软件”提高,忽视育人为本[20]。(三)学校德育脱离实际。大道理讲得多,行为养成训练少;单向知识灌输多,双向情感互动少;沿袭普教德育标准多,职教特点德育活动少;适合社会发展要求多,关注学生人格成长需要少[21],人本意识淡薄,学生主体淡化,忽视了学生的层次性,影响了德育的针对性。(四)生源因素。高校扩招导致生源整体素质不高,招生对象成分复杂。“低分数群体”、“弱势群体”成为中职生的代名词,中职学校的“问题生”较多,这是研究者普遍认为导致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五)教师因素。由于受职业教育社会地位、职业学校生源状况等外在因素影响,教师缺乏成就感,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自觉专业成长动力不足,教学创新不够,文化课、专业课、实习实训三者之间德育关系断裂,德育联系缺乏有效梳理,课程德育资源挖掘不深[22]。(六)社会因素。信息化时代及社会转型,多元价值取向与传统观念碰撞剧烈,既冲击成人世界,也严重影响到学生。“信与不信”一直是困扰中职德育的难题[23]。有论者甚至提出了要防范“从业人员在其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个人偏离了职业道德规范,而造成各种有形或无形损失的潜在因素”即道德风险[24]。

3.对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分析。在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性对策上,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见解。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有代表性。

在中职德育理论和观念上,李小鲁认为,提高中职德育实效必须明晰其德育理论意蕴,并从德育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自主内省性过程、师生互动发展过程、人文关怀和精神大爱过程等四个维度阐述了中职德育的理论育意蕴[25]。刘提出,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对学生思想认识、品德行为、情感体验要有正确的认识,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26]。程逊、王志洲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提出以需要为出发点,按照需要层次,设计德育过程,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并指出,“德育者对德育对象的满足与德育实效之间存在正向性关系”[27]。

在中职德育特点上,林晓枫从“明确的针对性、学科知识的综合性、鲜明的实践性”三个方面论述了职业类学校德育特点[28]。钱玉萍认为,中职教育目标的职业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组织的广泛性、教育途径的实践性,强调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德育的重要性[29]。李侃时等分析了中职学生特点(主体自我化和价值取向功利化、生活理想短期化和实惠化、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意识淡薄化、人际交往实用化、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弱化、厌学情绪扩大化等),提出中职教育的价值目标应由“重德轻能”向“德能一体”转化[30]。上海课题组还提出,应拓宽中职德育内涵,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引入企业文化,强化实习实训性;统合德育目的、形式和效果,并随时展,不断更新、进步[31]。

在中职德育模式、方法和评价上,崔广才主张实施分层德育,从一至三年级分别提出德育目标[32]。翟玉荣、夏玲[33]和张薇[34]等提倡主体道德教育模式,以日常生活为载体,树立服务即教育意识,平等关注学生,宽容理解学生,尊重相信学生。侯全跃主张生活体验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真实化、生活化[35]。周莉提出运用生活式德育、参与式德育、传递式德育等“活”的德育方式,确定适合现实需要的德育目标,设置“活”德育内容[36]。宋国荣、何丽芬主张德育课堂教学要运用民主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体验个体生存价值,关注他人存在价值[37]。汤元军提出要从“可检测、能观察、促发展”三方面建立德育课教学评价标准,体现目的性、主体性、发展性[38]。刘提出要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简单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转变;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39]。

三、今后研究的反思

应该说,研究者从不同方面,比较深刻分析了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低或不理想的原因,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当前改进和加强中职德育,提高工作实效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从文献的综合情况来看,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还较少。主要表现在,中职德育理论基础研究落后,特点不鲜明,体系不明晰,模式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与实践应用还有一定差距。今后,中职德育实效性研究需关注以下方面:

1.体现职教特点,加强中职德育理论研究。针对职业教育这种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应认真研究国外道德教育理论,借鉴我国普通教育德育研究成果,对制度德育、情感德育、生活德育、欣赏型德育、整合德育、角色德育等理论充分吸收、运用、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德育理论,支撑中职德育实践。

2.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德育体系研究[40]。市场经济、网络时代、价值取向多元化等,使得影响中职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呈现多样性和复杂化,中职德育将面向社会,立足职场,走向开放。中职德育体系构建不仅涉及教育内部,还兼有行业企业,国外文化、国内文化和民族文化,此种情况要比普通教育复杂,这也是由中职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需要认真研究。

3.贴近社会生活,体现职业特点研究。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学生的“出入口”的是影响其持续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实现出口“畅通”、入口“旺盛”要求中职德育研究要立足学生持续发展,面向动态的、变化的职业岗位,贴近学生丰富的社会生活,谋划学生幸福的职业生活。

4.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个性发展研究。现阶段,中职教育受功利主义影响严重。学校教育的人本意识被淡化,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是人本身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要。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对人的个性化程度要求也将越高[41]。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在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心境下,在社会分工合作条件下,学会合作、与人共处,进而更加广泛地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使“利己”成为自觉的“自律”,使“利他”逐渐“觉醒”,成为满足自己快乐和需要的自觉行为。这也将是培养现代社会人的一项必要内容。

5.张扬民族精神,培养现代公民研究。民族精神是精神之柱、生命灵魂。公民教育是教人做人的底线教育。中职学校不能仅仅把教育的目标停留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上,更为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中国传统伦理、体现民族特点和中国国情的高素质的“合格社会公民”。同时也要有国际的视野,因为“公民教育并非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42]。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教育问题和民族问题是一对孪生兄弟,每个民族都习惯了本民族的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文化的价值是相对的,不能简单用一种文化来否定另一种文化[43]。中职学校德育研究也要尊重少数民族优良传统和习俗,因为传承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44]。

6.加强德育科研,构建德育模式研究。德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市场经济、网络时代、多元文化成为德育实效研究视域需要面对的现实德育环境问题,德育模式、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是德育实效研究视域需要面对的现实德育手段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德育实效性有直接关系,要求德育研究成为学校教研、科研的常态活动,要求德育研究要构建符合中职特征的有效模式,回避和杜绝中职德育功利化和工具化,回归和倡导中职德育的人本化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教社政[2005]11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11]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

[4]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0]5号).

[6]王清连,张社宇等.职业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88.

[7]张忠华.对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的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10(2):73-77.

[8]庞翔勋.中华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1987(2):20-21,11.

[9][12]吴昌盛.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1988(9):3-5.

[10]郝常芬,张冰中等职校有效性德育的‘六个基本点’[J].职教通讯,2003(2).

[13][18][20][24]新时期上海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职业学校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3(5):33-37.

[14][36]周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分析及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00-102.

[15]范俊华,匡瑛.英国提升德育有效性新举措及其对我国启示[J].职教通讯,2011(17):37.

[16]王芳,雷虹.职业学校德育课学习特点文献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109.

[17][19][25]李小鲁.论中职德育工作时效性[J].现代教育论坛,2008(12):18-23.

[31]新时期上海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职业学校职业道德的思考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3(5):38-42.

[21]林旭兰.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现状的理论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09(2):54-55.

[22][35]侯全跃.关于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5(3)55-56.

[23][38]汤元军.职业学校德育课有效教学标准及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0(5):39-41.

[26][39]刘.浅谈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J].大众科技,2009(3):144-145,160.

[27]程逊,王志洲.职校德育之实效程度与需要层次的关联性研究[J].成人教育,2009(8):34-35.

[28]林晓枫.提高职业类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50-151.

[29]钱玉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对策[J].教师,2010(30):8.

[30]李侃时.试论新时期中职学生的特点及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对策[J].成才之路,2010(3):6-7.

[32]崔广才.中职学校分层次开展德育工作之我见[J].南方论坛,2010(1):108-109.

[33]翟玉荣,夏玲.德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有效实施模式[J].知识经济,2009(12):131-132.

[34]张薇.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33):148.

[37]宋国荣,何丽芬.浅谈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德育价值[J].职教通讯,2000(12).

[42]宋晓梦.传统德育向公民教育延伸[N].光明日报.2008-04-18.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教学改革

一、引言

德育课作为中职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然而,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从现实情况看,很大程度上是成人化的标准,课堂化的教学形式。在这种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主导下,中职德育课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文章就此分析了当前农村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然后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建议。

二、农村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

1.德育教师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够

在农村职业学校,相当一部分德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有些德育教师骨子里没有真正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对待,而是将其看作一种过渡性职业,从事这一工作的出路就是以此为跳板去转行;更有甚者认为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是白白浪费自己的青春,到头来自己所学的专业根本用不上,很不值得。正是因为存在上述种种错误的认识,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师工作上不积极,短期行为严重,不能勇敢地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挑战去努力开创农村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德育教师配备严重不足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呈急骤上升的趋势。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农村职业学校未能严格按照学生总人数以一定的比例配齐配足德育教师。由于德育工作人员配备的严重不足,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流于形式,呈现出较为突出的粗放式管理倾向。在一般情况下,紧缩学校编制,不会减少专业教师的人数,实际上很多学校对德育人员完全没有定人核编。这种情况无疑加剧了农村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剧增与德育工作人员缩编之间的矛盾,导致德育工作人员人员严重缺失,人手不够,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工作精力无法得到保证。

3.领导淡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由于农村传统思想的束缚,学校领导从校长到主任,从支部书记到工会主席,均视教学为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和重点,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倾向非常明显,大会小会几乎都是围绕教学而开,德育摆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至于德育方面的管理给人没有太深的印象。应该说很多农村学校也做了不少德育方面的工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过认真务实的专门讨论和研究,多数情况都是因为某个运动或某个问题出现之后才临时强调而已。

4.德育内容不能体现

农村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方面因为没有作严格的要求,是否有很难说清楚。实际上就是班主任的事情。至于目标方面,主要抓学生的行为习惯,抓班级纪律。德育教育大多是流于形式,大而空,缺少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很多时候因为种种理由而不能实现。

三、农村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

1.学校领导要重视

学校德育事关教育事业发展大局,青少年成才大局。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反对重智轻德,尤其反对把德育与智育对立起来的观点,理清办学思路,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工作。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领导重视了,全体教职工才重视。学校领导要通过多种形式,如开会、印发材料、请专家来学校讲座等,把学习规定为制度,努力提高全体教职工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共同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学校要对班主任工作要定期进行检查、培训、指导,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另外,还要协调与教务处、总务处的配合,指导并促进各科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多方面合力共同进行教育

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德育任务,狠抓学科教学尤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学科教师要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组织和建设好班集体,形成良好班风。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远足,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军训以及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等,使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明辨是非能力。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德育队伍上,德育工作实效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德育工作管理队伍。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具有扎实的德育理论基础和与德育有关的知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学生的思想实际并予以正确解答和处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德育工作,关爱学生,具有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用自身的行动表现提高德育工作在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地位。

学校领导要把那些综合素质好的教职工及时吸纳到学校德育管理队伍中来,对从事德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老师要严格把关,认真挑选,本着对学校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组建一支高素质,经得起锤炼的德育工作队伍,同时在评聘晋职评优等方面给他们以适当倾斜,让他们感觉到从事德育工作光荣、神圣、有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4.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德育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的心理环境和组织氛围,是学校教学、行政、生活、精神的系统整体,它在学校的德育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学校的本质特征。因此,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加强对校园文化的正确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错误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加强学校的学术文化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指导学生文化生活的能力,加强学校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总之,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因素,努力培育优美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了农村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方式的一些建议,以期对当前农村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走出困惑,走向健康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赖树林.试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J].文教资料,2008,(2下):109-110.

[2]王必闩.当前农村高中德育管理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