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探索科学论文

探索科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1 10:12:42

探索科学论文

探索科学论文篇(1)

李岚清同志指出:“发展素质教育是根本任务。”物理科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呢?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探索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方法。故现将一些粗浅的尝试,述之笔端,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情感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由“情”出发,以“情”牵引。在这里,情感指的是兴趣,也只有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培养出较强的能力。那么,“情”缘于何处呢?首先,师生关系要融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求知者的身份去感召和激励学生,而非训斥与嘲弄、苛刻与敌视,只有有了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因“倾其师”,从而“信其道”也!其次,教师必须有对物理这门学科发自肺腑的热爱。教师若能痴爱学科,有惊诧于其魅力的感叹与着迷。有愿为物理献身的精神,这样也会自觉不自觉的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对物理的热爱。再次,要使学生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了教学过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愿望和学习的热情。过去的教学,之所以不适应时代的潮流,恰恰是因为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点,导致了“尽管教师反复讲,学生依旧反复错”这一恶劣后果。在教学中,一定不能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有理想、有思维、能把知识加工和创新的活生生的求知者。只要让学生发挥出其应有的主体作用,学习中的呆板与僵滞就迎刃而解了。最后,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情感,还要求教师应有较高的修养,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

二、科学探究在课堂中的实施

课堂是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教师只有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课堂内容这一载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一)、由问题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旧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擅长于“大江大河向东流,滔滔不绝无尽头”的气势,一泻千里。其结果,必然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而学生早已昏昏欲睡,魂飞千里了。所以,要发展素质教育,就必须打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不能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科学探究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应给学生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自动地获取新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可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我国清代学者陈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由此,设置的问题定要有其必要性、合理性、梯度性以及新旧知识的关联性,还要求设置的问题应具备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特点。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的激情。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部分知识时,可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景象以及美妙的声音,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声音的世界,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也会产生亲切感,感觉新知识不再是陌生的,而是生活中似曾相识的。然后自己动手探索,知识解决、理解起来也就易如反掌了。又如:在学习《天平的使用》这部分知识时,可先提出如下问题:

(1)使用前,调节天平平衡,应调节天平的什么地方?

(2)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位置算天平平衡?

(3)天平平衡后,测量质量时,物体和砝码应分别放入天平的哪个盘中?

(4)天平若不平衡,加、减砝码后,应调节天平的什么地方?

(5)天平平衡后,读数时应以游码哪边所对的示数为准?

(6)被测物体的质量应是哪两者之和?

这些问题的设置,迫使学生以一种深层次的眼光去审查和钻研课文,启动大脑去思维,去归纳,从而自觉地去获取新知识。

另外,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物理实验时,大部分学生是抱着“看热闹”,而非“看门道”的心态去玩实验的,这样,实验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何更好地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来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落实呢?笔者认为,亦应由“疑”牵引,由“疑”升华。

(二)、实验探究,通过问题的解决,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之后,教师不妨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虽然,班级大讨论可能会使课堂秩序变得似乎很乱,但教师只要心中有数,有一定的适度运筹帷幄的能力,一定会使课堂乱中有序的,同志就说过,“圣人都喜欢辩论,何况咱们后生小子乎?”

在这里,科学探究还常采用“学生动手实验,学生走上讲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大胆地实验、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形式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带来了紧迫感。于是只有认真再认真地实验、思索来加强记忆了。看到自己的同学当上了“小教师”,学生既感新奇,又感不应示弱,非要把他讲得不周全的地方大白于天下,由此,学生们自会特别地聚精会神,捕捉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当学生讲授完之后,教师可鼓励其他学生踊跃发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经过相互挑剔,相互筛选,相互补充,知识便会清无误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课文中的演示实验,很不利于学生特别是后排的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的培养。而科学探究中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在实验中,常让学生对于要研究的问题,先做出种种猜想,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想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设计方案时,可采取如下几种方法。一种是简单且容易成功的实验,由自己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也可让学生独自去演示实验。

另一种是较复杂的实验,可以大家讨论设计,制定不同的方案,然后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几个同学合作实验。制定的方案要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记录等详细内容。在学生设计的方案中,教师不要加以干预,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动手实验去探索。例如,如何正确测量500ml水的实验,有的同学认为应先用量筒测出500ml水的体积,然后把500ml水的质量用天平测出。在操作的过程中,同学就会发现量筒过高,容易摔倒,通过讨论,就会对实验进行改进,借用相对稳定的烧杯测水的质量。而有的同学的方案则是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内一定质量的水,然后把水倒入量筒量出500ml水,最后测出剩余水的质量。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教师可起个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注意两种方法测出的水质量为什么不同,但不加以否定其中任何一种,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后,自己选出较好方案会更好。不使方案不好的同学扫兴,又使学生掌握了好的方法,激励他们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

第三种是有较高难度或有危险的实验,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动手。如托里拆利实验,电流做功多少实验,这些可以教师独自去演示,但是应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借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不过,上面这些教学举措,对活泼外向的学生比较适用,而对于一些腼腆内向的学生,教师就应该非常注意引导参与。否则,就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看客,更加内向、自卑、封闭自我,这些不健康的心态的形成,就与发展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了。

(三)、师为导、生归纳、组织出完整的知识框架

在经过实验探究讨论之后,学生们常常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教师可能当场难以答复,也可能不明其理,此时,教师一定不要为维护自我的虚伪而将其扼杀,或“想当然”地胡编乱造,而应该对这些新奇的想法给以鼓励,借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对一些错误的知识,教师必须准确而清晰地予以指明,以免将学生误导。基础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地根植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导、点拨、鼓励学生们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网络化,并且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从而确保知识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四)、强化记忆,灵活运用

依据心理学家艾宾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来推测,头几天内新知识的遗忘率是高的,所以,在新知识被充分理解之后,学习后面知识时要不断联系旧知识,由学生通过大脑储存的信息再现出来,从而将知识记牢记准。

学生记住基础知识并非教学目的,目的是学生能将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应用知识时,应找准解题之“线”,解题之“眼”,即必须寻求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也就是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做到以理服人。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每堂课之后可以给学生留下几道课后思考题,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接触多彩多姿的新观点、新事物,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些学有余力,且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他们常常不能满足于课堂所接受,因此常常会处于一种“知识饥渴”状态。鉴于该种原因,教师可号召学生自觉地组织和参加物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进行一些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索。小组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等。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前提必须是保证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牢固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

上面几点粗浅的尝试,仅仅侧重于新授课教学的课堂模式,对于复习课、实验课,形式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再一一阐述。

总之,“学海无涯”,“教海”亦“无涯”。为了充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工作者们的任务还是非常地艰巨,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持之以恒地摸索、探讨和创新,以求真正地做到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探究教学论》

2、沂蒙教育2003、5

探索科学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科学心理学;知识社会学;背景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本文试图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科学心理学诞生的背景。

一、实证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传统哲学的冲击

19世纪下半叶兴起于德国的科学心理学思潮,既是对传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的直接继承,又是对当时德国哲学状况的一种富有建设性意义的直接反应。因此,冯特心理学的理论性质,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于当时的德国哲学状况。冯特作为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成长于是19世纪中叶,成名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而19世纪中叶,正是西方哲学从它的近代形式向它的现代形式的过渡期,因而在理论上处于极度的贫乏和混乱的状态,这就使得当时的哲学家们的首要任务,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寻求和探索哲学的出路。冯特的科学心理学事业,就是这种探索的特殊形式。

19世纪中叶德国所面临的哲学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黑格尔于1931年的去世相关,黑格尔的去世意味着整个传统哲学的终结,因为他的哲学体系“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在他的“博大”体系中,以往哲学的全部雏鸡都终于到家栖息了。如果不抛弃黑格尔哲学由之孕育而成的,由笛卡儿的“我思主体”所确立的近代哲学的“第一原理”,如果不突破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那么哲学要想还有所作为是不可能的。

19世纪中叶,实证自然科学已经得到充分发展,对传统哲学产生着强烈的冲击。首先,在自然哲学最终被清除的意义上,实证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传统哲学不断丧失它的“世袭领地”,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世界模式不是从头脑中,而仅仅是通过头脑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如果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的,那么为此所需要的就不是哲学,而是关于世界以及关于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证知识,由此产生的也不是哲学,而是实证科学。”其次,就哲学和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而言,实证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二者无论是在世俗生活世界还是在理智生活世界,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地位以及人们对它们的社会情感发生逆转: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对象的素朴客观性、理论体系的感受性、精确性和社会实践的直接可感性。因此,实证自然科学的充分发展,一方面使其自身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另一方面又普遍地使人们对任何形式的思辨的哲学形而上学体系发生怀疑,并导致曾经令世人叹服的、在逻辑上极为精致的古典哲学体系在德国理智生活界的地位和声誉El渐衰微。为了适应历史条件的变更并拯救哲学的命运,有一大批学者,包括一些哲学家自己,采用了自然科学的实证态度,并试图利用自然科学的经验和方法来研究或“治疗”哲学,以把哲学建设成为一门像自然科学那样精密的知识体系。此时,刚刚兴起的实验心理学,特别是科学心理学思潮,既是这种理论冲动的表现,又是这种理论努力或尝试在学术实践上的主要形式,并被它的倡导者们认为是为所有的哲学问题提供基础的一项真正的哲学事业。这就是哲学思维中的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自然主义”态度和“心理主义”思潮兴起的历史根源。

二、生理学的发展及其哲学意蕴

生理学本身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生物学范畴,是在解剖学的基础上理解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人类有机体及其结构的功能活动。它与哲学的“联娴”产生了实验心理学。这是因为,在传统上,人的意识或人类精神活动现象属于哲学的问题领域。但是,意识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最终只能在作为个体组织而存在的人身上得到实现。因此。一旦生理学萌芽,便会在理论上构成一个素朴的信念,即将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如感觉、运动、思维等,理解为就是人的物质的神经组织的功能活动,从而将意识或精神纳入生理学的研究领域。这就是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在接受过严格的自然科学传统训练的生理学家之间普遍流行并被坚持的一个理论构思。这一构思在理论上的成熟化,就意识或精神这一实质上构成了哲学前提的论题而言,必将否定哲学的权威性并取而代之。

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生理学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波林曾对此进行过广泛的考察,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生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实验科学,而且德国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生理学在19世纪上半叶的渐趋成熟,特别是有关神经生理学、脑的结构与机能和感官生理学的研究及其发展,直接导致了科学心理学亦即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关于实验生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之间的这种过渡关系,波林曾提出了一个隐含重大理论意义的历史事实。19世纪上半叶的生理学多以动物实验为主要手段,这就决定了运动生理学先于感觉生理学。这个时期关于感觉现象的研究,多以感觉器的物理学为对象。与此同时,虽然生理学家不易处理感觉的问题,因为这一时期的研究没有机械的记录器可以构筑一个动物的感觉神经的终端,但他们在自己身内却有可以接触到的直接经验,因而此类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的部分便采用了一种非正式的内省法。这种缺乏批判性的内省法若能产生任何其他科学家都易于证明的结果,我们便不必将此法精益求精。也不必子此法以一名称,更不必提出现代行为学所提出的唯我主义的问题,尽管学者完成了这些种种观察。可却没有对于其中一个因素即经验的性质作批判性的讨论。

正是因为当时的生理学家们没有批判性地讨论他们在自己身内可以接触到直接经验的性质,才使他们得以僭越自己的研究领域而进入心理学和哲学领域,从而直接推动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这就是前述生理学家们的意识问题上的理论素朴性。后来的“纯”哲学家们,特别是现象学传统的哲学家们,坚定而强有力地掀起一场运动,以驱逐哲学思维中的“心理主义”并取得成功,正是以对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这种直接经验的性质进行自觉的批判性反思为基础的。而在心理学领域,甚至直到现在,对经验的性质的这种批判性反思却令人遗憾地未达到这种自觉程度。例如,赫尔姆霍茨关于神经冲动传导速率的研究,就其自身的性质而言,是纯粹生理学的范围,因而他很自然地就并未考虑其对心理学的影响。虽然就事实而言,历史证明,这种影响对实验心理学或称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在以下意义上来理解这种影响的意义,即认为其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对一种心理过程是可以进行实验和测量的,过去无法形容的“灵魂”居然可以时间化了,从而增强了19世纪生物科学中的唯物主义倾向,那么,这种理解就以上述理论素朴性为前提的。

探索科学论文篇(3)

师:古人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推断时间的,古人用于推断时间的工具叫做圭表,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古代的圭表是什么样子的。用多媒体播放圭表图片,并引出概念:圭表的定义和使用方法。如此,通过这种引导方法,则有效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乐于探索未知的奥秘,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

二、课外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课外探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也是学科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小学生来说,因课外探索缺少了教师的监督和辅导,因此探索的质量完全由小学生自己来掌控,而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索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教师必须要首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其次才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索方法。

如“怎样移动重物”一课,在课后为学生布置课外探索任务。那么,应当怎样让学生有兴趣接受任务呢?笔者认为,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小学生身单力薄,在独自移动一些重物的时候往往会束手无策,此时,教师可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向学生阐明课外探索的意义,例如:能够帮助小学生移动重物,能让他们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如曹冲六岁能称大象,他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搬动重物的?等等。而对于探索方法的引导,除了课堂上学到的移动重物的方法之外,教师可让学生学会创新。例如,对于易于拆分又能够重组的重物,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这种移动方法不仅能够开动脑筋,还能够锻炼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对于一些不能拆分的重物,除了利用杠杆之外,教师还可鼓励小学生自制一些工具,如用小圆木制作滚轮,用绳索和大树制作绞盘,等等。

课外探索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精力来准备,考虑到小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能力,教师需要介入到学生的课外探究中去,同时给予学生一个宽松的探究时间,如三天或一周,等等。此外,将学生划分为数个小组,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课外探究,有助于提升他们学习效率,因此,这种方法也是教师备选的引导方案之一。

三、结语

探索科学论文篇(4)

关键词:本科;工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综合素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85-02

工科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生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人才培养质量全面的、综合的检验。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或设计,进行科学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评价和检阅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通过一次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理论分析和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绘图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参加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探讨高校工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的特点,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改革探讨与实践,推动本科教学改革。

一、毕业论文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本科教学中,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向学校所交的最后一份综合了知识和能力的作业,而不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简单运用。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最后一次执手训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论文在他们的经历当中还是第一次。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更加认真、深入地分析问题,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1]。形成论文大纲,依据大纲完成论文初稿,经过不断修改,最后形成论文。这一过程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2.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科学严谨精神。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科学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课题项目的确定到实验方案的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查找搜集到论文的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无不在浓厚的学术气氛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动反映,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

3.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写作水平。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各种写作前的准备,包括对论文框架的初步设计,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实验设计,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各种数理分析,作图等。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可以很好地锻炼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养成良好的学风和文风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3]。

4.毕业论文是毕业生留给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从学校获得的是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同时,学生也用自己的才华、见识、道德以及党性修养等方式给学校和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毕业论文则是学生留给学校的另一份特殊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学校可以用它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启发教育后来的学生。可以用它来分析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填补这些领域科研的空白;还可以推荐给有关部门或报刊杂志,以扩大影响。

二、当前工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的、综合的检验。近年来,对我校本科毕业生调查分析发现,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1.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毕业论文的教学在许多学校一直都不太重视[4]。一方面,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论文写作指导的相关课程,在教学中也未讲授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甚至没有举办过相关的讲座。换言之,学校未给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撰写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仅局限于指导老师在毕业之际给予的短暂性指导。另一方面,一部分毕业生会认为找到一份好工作远比做好毕业论文更重要,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找工作、化工实习上,即使是学校开设的论文指导课也很少有学生来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毕业论文的写作缺乏热情,也就无法使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等环节顺利展开,所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自然就下滑。

2.指导教师指导力度不够,对学生毕业论文投入精力不足。高校教师任务量大,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同时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任务,同时有些教师忙于自己的工作和校外的业务,对学生毕业论文实验指导不多,科研态度不够严谨。教师的懈怠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校缺乏严格的论文评审机制,对论文评审缺乏合理性。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与其他课程考核形式不同,论文的评审主要依靠指导老师的主观评定,加上目前各高校对本科论文的答辩大多流于形式,既没有比较具体的评定细则,也缺乏严格的考评机制,因而在论文评审过程中会因为一些人为因素而产生不合理的问题[5]。

4.其他一些因素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除了上述主要的原因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还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如实验室资源不足,本科生数量太多,导致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根本不够用;还有实验室药品不足,即使本科生想做科研,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根本完成不了预期实验。这些都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的原因。

三、我校工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1.学生要认真选题,教师为学生选题严格审查。毕业论文选题,我院近几年采用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验题目,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和学习需要选题。这样,教师发挥自身优势,针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对学生悉心指导;学生也能配合其学习的专业特点和自身兴趣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实验设计。这样的毕业论文实验出现了双赢,学生爱做,教师爱指导,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2.高校鼓励学生多进实验室做实验,允许学生提前完成毕业论文。学校为了给学生赢得更多的考研以及实习时间,使得毕业论文与考研和实习都不发生冲突。学院鼓励学生多进实验室做实验,让学生尽早完成论文实验内容。这样学生不但不耽误毕业实习就业时间,也为考研赢得了时间。同时,也避免毕业时期高峰进入实验室,导致实验室拥挤、设备药品不足的缺憾。

3.高校要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由于本科生第一次接触到毕业论文,并且对毕业论文了解不够,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写作。鉴于此,学校应开设论文指导课程,定期举办论文写作指导讲座,传授学生论文写作知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白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兴趣;另一方面,论文写作指导课程通过对论文写作规范、基本结和框架,以及写作思路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有全面的认识。

4.高校要积极搭建并完善教师指导工作的考核机制。本科生可以采用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度。学生自己的写作态度和自身写作能力对于论文质量起着决定作用,但指导老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建立并完善教师论文指导工作的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论文指导工作定期检查和考核,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指导老师的责任心,促使他们在本科论文指导工作中尽职尽责。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专业课,一边做毕业论文实验,在毕业论文实验项目中还可以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这样既发挥了教师学术优势,又有利于指导学生。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是结合我校工科学科特点,对工科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探讨,进而推动本科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考研或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2]项金枝.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6):295-296.

[3]黄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4):96-97.

探索科学论文篇(5)

>> 新形势下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对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探讨 新形势下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及对策分析 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 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新模式研究 新形势下电气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的探讨 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实践与建议 对本科毕业设计的剖析与思考 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与探索 问题导向的本科毕业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生命科学类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新形势下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探索 本科毕业设计对毕业生未来职业的导向之探索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于毅,闫岑.浅谈大学生就业、毕业设计与考研之间的矛盾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408.

③李长春,薛华柱,何荣,宫阿都.高校毕业设计存在问题与改革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备,2010(7):161-164.

④沈显庆.培养“双师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7):122-124+127.

⑤邓崇亮.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构建[J].贺州学院学报,2011(12):120-124.

⑥王德才,蒋凌云.实施课程置换的订单式教学,构建金三角三方盈利校企合作模式[J].商情,2010(25)

⑦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7-23

⑧楼盛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3):309-312.

⑨郝燕萍,周英,罗艳华.高校生师比现状及其合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33-34.

探索科学论文篇(6)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探索性写作;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87-02

中医内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基础课,既是前期各门中医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应用汇总,又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现状,并对培养中医类专业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起到核心作用,但是由于中医内科学涉及病种繁多,直观性相对不强,学生容易出现理论概念混淆不清,病因病机分析混乱,辨证施治无从下手的情况,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使这门需要学生自主思考并灵活运用的课程变为单纯的记忆背诵课。

针对这一情况,现今的很多中医学院校都提出教学变革,改变现行单纯接受式学习、机械训练式学习的方式,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并将一些案例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方法逐步导入课堂中,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学生人数众多、课时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这些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实施,所以,参照有关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思路,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试行以“探索性写作”的教学方式。

1探索性写作的实施方法

学生通过课堂所学,了解了关于某个疾病的概念、源流、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任课教师提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如关于某一病证的诊治思路、历史争议,或者列举一个证型复杂,充满矛盾的病案,作为写作的题目,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到图书馆去查文献、利用互联网查资料、建立合作小组进行辩论和讨论,证实或修正自己的观点,最后完成论点和思维过程的总结。其具体的实施步骤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具体经验的获得。创新首先必须继承。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前期学习的中医学基础、诊断、中药、方剂等学科联系密切,学生已经具备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也是探索性写作的基础。因为如果对某一问题一无所知,自然就无从着手,创新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和改造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讲解中医内科专科知识的时候,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并获得具体的经验。同时,教师还可以教授一些研究方法,特别是资料检索的知识,不仅让学生们知道怎样到图书馆查资料、利用互联网查资料,还要知道怎样更高效,更迅速地找到需要的东西,找到更为丰富的内容。

第二步:抽象概念的确立。由于探究式写作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力,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所以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开放性的命题,有效地激活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激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未知。真正的科学研究和发现新知的过程往往就是在困惑和看似无序的现象中找出有特征性的东西。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中,很多病证的诊治、很多学术观点存在着争议,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学术理论都没有纳入教学课本中,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索性写作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大胆的设想确定自己的论点,即便这些论点还只是抽象的概念,也能让学生饶有兴致地亲身融入学术的氛围中。

第三步:主动实践的过程。由于接受性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所以对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有时不能奏效,因为这方面的知识是必须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理论体系的,探索性写作正是通过创设类似模拟诊疗和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在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后,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条件,自觉能动地获取信息,捕捉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经验与文化,以支持、论证或修正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强烈的探究心,而不断地向教师、同学与自己提问,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将知识系统化,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这不仅是中医思辨诊治能力的提高,也是学习方法的改进。

第四步:总结评价的反思。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在完成探索性写作后,教师可以进行点评,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在一定层次上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路。学生可以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探索过程,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进一步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学习生活的一大乐趣,并深刻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等一系列与科学的本质有关的问题。

2探索性写作的实施要求

探究式写作和论文论著的区别在于,由于论题是开放的,所以正确的论点并不是唯一的,文章的格式也没有约束性,关键在于学生如何理解所学课程,如何结合个人经验和知识确立一个观点,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论证过程中如何批判和反思自己的观点,并最终得到哪些启示,所以探索性写作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中医内科学这门浩如烟海的学科知识的掌握过程充满生机。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率先明确探索性写作的实施要求。

教师要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也就是将课程概念与学生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探究式写作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特别是中医内科学领域中有许多前人的总结和大师的经验,所以教师适时的、有效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及时掌握有效的、正确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也就是提供一个合理的探究论题,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掌握探究的方法,最终完成写作的任务。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重视学生自己对论题的理解,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掌控学生整个论证过程的合理性,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必须具备评价的能力。这种评价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指标,也不能把作品的语言能力作为评分的重点,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的理解上,因为教学最终的指导思想是满足学生求知欲,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探索性写作的评估也可以作为平时考核,计入到课程的评分中去。

3探索性写作的实施意义

“探索性写作”可以说是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通过改变考核方法提高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兴趣,也不只限于通过模拟的方式训练学生临床思辨的能力,而是有其更深层次的意义。

3.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写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获得一个充满问题和矛盾的命题后,会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饶有兴趣地探知未知的领域,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3.2培养学生搜寻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出发,学生开展探索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探索性写作的过程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科学方法,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

3.3培养学生积极创新和努力实践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育目的的体现者,教育目标尤其是创造性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要在学生自己的认知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分析新旧知识内在的联系,敢于除旧布新,敢于自我发现,才能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为以后各种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

3.4培养学生耐受挫折和积累经验的能力

在探索性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挫折与失败,也能体味成功与兴奋,这些感受和体验都是他们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的基础。即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但他们仍然能够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因为每一个挫折、错误甚至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同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方式,与别人合作、分享与交流,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培养合作的精神。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形式上有所调整。探索性写作的方式比较适合无法进行课堂讨论的大班教学,较少占用课时数,但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较高,教师的工作量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需要明确的是,医学院校的教育应该以关注医学生的发展和遵循学习规律为基础,让医学生学会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教师教授的除了预定的书本知识外,还有对学生研究意识、研究气质与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因为知识的获得,特别是医学知识的获得本身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建和积累的过程。

探索科学论文篇(7)

论文摘 要: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只有结合科学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品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实验是人们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测,以掌握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相互作用等规律的一种方法。它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整个科学教学中经常的学习活动,也是科学课程最显著的学科特点。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的科学概念、事实、原理、现象都必须通过实验来获得和解释。

一、在探究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科学实验教学前,教师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兴趣是在一种好奇的情境和需要的基础上萌发的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居里夫人曾经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说明好奇心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极为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好奇心表现旺盛的时期。这种好奇心是探索活动的前导,是要加倍保护的。在平常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小实验、一个小游戏,甚至是一句鼓励的话,都能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

二、在科学实验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经历”两字就强调了科学是一种实践过程。教会学生自行去探索自然界的事物,把“探索意义”的本领给学生,这是科学教学尤其是科学实验教学的真谛所在,这种“探索意义”的本领就是探究能力。而表现为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观察力是科学实验的门户。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细致的观察是获得事实的根本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应耐心指导。

想象力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起着“设计师”的作用,它和理解力紧密相连。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科学课中,常对一个问题提出种种猜想,或对微观事物通过想象力帮助理解,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好途径。

在探究活动中还伴有动手操作,操作能力是运用知识形成独立实验能力的前提,操作的科学性、准确性、熟练性和协调性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它是观察、探索的基础。熟练、正确的操作能保证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动手实验、栽培、饲养、制作等本身就是探索活动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如要研究植物茎的作用,就要亲自动手解剖茎;要研究水中物体是否承受压力,就要亲自动手实验。

三、在探究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品质

1.营造有利于动手实验的心理氛围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少干预的原则,以一个旁观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验的气氛;当实验失败或讨论出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要多多理解和鼓励,适当启发,提出改进建议,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2.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自律能力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强调:“只有对能自律的人、能负责的人,我们才能说,就按你说的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相反,只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遵守实验教学常规,这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实验规则一般分为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三部分,学生必须逐条理解掌握。

3.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品质

学生实验操作时往往会“怕”,怕实验不成功,怕从中得不出结论,遇到困难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就是磨炼学生意志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经历”是最重要的。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实验中的困难,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进行实验。

科学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时空,“探索意义的经历”为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的途径。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存,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生存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素质。

参考文献:

[1]杨瀚.物理新课改“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科学教育家,2008(4).

[2]王忠云.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实践与思考.物理教学探讨,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