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爱情心理学论文

爱情心理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1 10:13:39

爱情心理学论文

爱情心理学论文篇(1)

关键词:认知机制;爱情隐喻; 《围城》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107―02

1 引言

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对比喻颇有研究,《围城》因其精辟的隐喻而备受关注:言文、于宝娟等从传统修辞学角度对《围城》中的隐喻进行分析阐释;刘少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围城》中的隐喻,但其研究结果表明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某些隐喻现象。而Fauconnier在概念隐喻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整合理论弥补了映射论的不足,本文就是这方面研究的深入与发掘,以围城中的爱情隐喻作为解读对象,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围城》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深入的剖析。

2 《围城》中的认知机制剖析

2.1概念整合理论

Fauconnier 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Blending)或合成空间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心理空间是人脑中的指称结构,但内容却不一定与其所指的客观世界的物体完全对应,可以把它看作让人脑感知、想象、记忆或理解某一特定场景相关信息而建立起的一系列的概念。心理空间的建立要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一些认知学家,如Fauconnier & Turner, Coulson,Rohrer等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探讨了概念合成,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认为:认知运作要建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和一个可供选择的类属空间。

2.2《围城》中的爱情隐喻认知机制剖析

爱情不仅是《围城》的主题,也是人类艺术创作中恒久不变的主题,《围城》中的经典爱情隐喻同样也为人们津津乐道。作者结合隐喻的特点,从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作品中的爱情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由于人类共有的身体感受及物质经验,人们对于爱情的身体反应大致是相同的,与人体有关的爱情隐喻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例如,在《围城》中,描述恋爱的身体反应的生理现象有:(1)失眠:睡眠宛如粳米线的线条,没有黏性,拉不长。(2)眼睛瞪大:大眼珠险的突破眼眶。(3)脸红:害羞脸红;血都升上脸;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这些描述恋爱的身体反应在英文中也不足为奇,如:Honey, you look great today! She can’t sleep for thinking of him. He blushed in front of her.

基于这些共同的身体体验,中英爱情隐喻有不少把爱人隐喻成食物的例子,如:

(1)鲍小姐秀色可餐,你看饱了不用吃饭了。(2)你们新回国的单身留学生,像新出炉的烧饼。(3)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那些男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肉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

第3个例子堪称《围城》中最经典的隐喻。在此隐喻中,“鲍小姐的身体”为目标域,并为句子主要陈述的主题,“熟肉铺子”为源域,此两概念按常理毫不相关,但施喻者将它们强行显性并置在一起,促使解喻者启动思维,寻找隐喻衔接。此后,解喻者对照目标域对源域的概念特质结构进行搜索,在外形特质中找到“裸的”,在颜色特质中找到“肉色粉红熟热”,在功能特质中找到“供人品尝食用”等等,启动局域激活。读者参照常识,就“熟食铺子”得出多个结论或评价,如:1.能一览无余。2.令人垂涎三尺。3.可饱食。

用概念整合理论可分析如下:

《围城》中, “爱人是食物”这一隐喻概念又体现在作者将嫁过的女人隐喻为打开的药瓶、陈腐的科学,过期就不值钱了。例如:鱼肝油当然比人丹贵,但已打开的药瓶,好比嫁过的女人,减了市价。在“爱人是食物”这一隐喻概念的意义建构下,“食物都有保质期”的概念特质显现出来:在保质期内的食物新鲜可口,过期的食物腐败变质;新鲜的食物价格昂贵,过期的食物市价减损。在英文中,也有类似的将爱情隐喻为“有保质期的食物或物品”的隐喻,如:Our love is expired. Love is pickle, fresh for only three weeks.

虽然中英爱情隐喻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来源不同,特别是人们对于爱情中心隐喻的理解也有一些差异。Kvecses 曾总结过在西方人对爱情的认知里,爱情隐喻系统中的中心隐喻是:“爱情是两个互补部分的联合体”(LOVE IS A UNITY OF TWO COMPLEMENTARY PARTS)。这一隐喻概念来源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上帝取下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因此,圣经上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中国古典哲学来源于道家的思想,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易经》中。“易”字就是变化的意思,孔子《易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就是宇宙的起源,而两仪,就是阴阳的变化。《易经》的哲理就是阴阳一体,如同我们看到的太极图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易经》的阴阳学说中,天是阳,地是阴;太阳是阳,月亮是阴;男人是阳,女人是阴。西方的阴就是阴,阳就是阳,很容易分开来看,而中国人是合起来看的民族,阴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样一个事物有时候变阴,有时候变阳, 阴阳互相转换,互动平衡。所以阴阳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在有得有失之中转换,达到得失一致的平衡。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也代表着圆满的整体观,中国人强调“爱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LOVE IS AN ORGANIC WHOLE),相比于西方“爱情是两个互补部分的联合体”(LOVE IS A UNITY OF TWO COMPLEMENTARY PARTS) ,中国人更容易接受有机整体的概念,因为中国哲学来源于人类经验与思维的和谐统一,强调自然主义而非理性主义。

3 结论

本文运用了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对《围城》中的爱情隐喻做了深入分析,并试图从中国古典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爱情隐喻系统的中心隐喻:“爱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LOVE IS AN ORGANIC WHOLE)而非西方人传统认为的“爱情是两个互补部分的联合体”(LOVE IS AN UNITY OF TWO COMPLEMENTARY PARTS)。通过对围城中爱情隐喻的分析,可以看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背后的哲学思考深化了隐喻概念的理解。所以在外语学习及外语教学中应该注意导入文化,文化的导入有助于帮助人们了解英语中的隐喻概念及隐喻概念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Fauconnier, G. Mark Turne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ngnitive Science,1998(02).

[3]Kvecses Zoltán.Metaphors of Anger, Pride, and Love: 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6.

爱情心理学论文篇(2)

1 关于恋爱动机的研究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至今,对于恋爱动机的研究己不断深入。John Alan Lee将古希腊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关于爱情的文献著作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出爱情色轮论(Color Circle of Love),他将爱情表述成为情欲爱、游戏爱、友谊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六种存在形态。心理学家Sternberg提出了爱情三角论(The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在他的理论中,亲密(Tntimacy )、激情(Passion )、及决定和承诺(Decision and Commitment)三个结构才能够组成爱情。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研究。郑长波、李晓毅在其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分为生理满足型、心理满足型、物质满足型、精神满足型四种。刘晓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研究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将其归纳为为了一见钟情、为了摆脱压抑、为了证明魅力、为了满足好奇、为了迎合潮流以及为了追逐名利六种。张颖通过调查进行分析研究看到大学生的恋爱并不都是源于内心对异性的倾慕对爱情的追求,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35%的大学生表示源于爱情而恋爱,而65%的大学生则是出于其他因素而恋爱的。这些因素包括从众心理、排遣寂寞等等。并且以婚姻为目的而恋爱的大学生只占到极少数。同时在张颖的调查中,大学生己经发现其在恋爱问题上存在问题和困惑,他们不希望校方对婚恋持放任态度,他们渴求校方能够教育引导其进行恋爱,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也反映出,大学生需要与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和沟通,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情感的疏导。    

2 关于择偶观的研究    

爱情心理学论文篇(3)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说一说自己对灰雀的了解。(也可从文中找有关句子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交流对列宁的了解。

四、指名接读课文,要读准确下列字词,并用“——”标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郊外散步昂望胸脯一定肯定惹人喜爱

或者坚定面包渣白桦树自言自语欢蹦乱跳

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2、用“~”标出写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从颜色及叫声体会它的可爱。指导朗读,体会“惹人喜爱”一词。

3、找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讨论体会:抓住哪些词可深入理解。通过朗读,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4、再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试着说一说列宁的心里话。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六、引导学生学习三——十自然段。

1、同桌分读合作,体会列宁的心情、小男孩矛盾的心理。

2、再读,讨论:

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那个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他是怎么说的?这是他会想些什么呢?想象一下他的动作、表情。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列宁、男孩的不同心情,讨论: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一、二自然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十一、十二自然段。

1、自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思考、讨论:

灰雀这几天到哪里去了?列宁为什么不再问那个男孩?

3、分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男孩十个诚实的孩子?

三、自由读全文,深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诚实孩子的喜爱。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全文。分角色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五、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生字词。

六、处理课后练习题。

七、布置课下扩展联系:

爱情心理学论文篇(4)

但是这种回避与禁锢的作法,并没有停止学生对爱情的兴趣,相反却刺激了学生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我们偷偷在电视电影收录机的声色图画中,在书籍报纸杂志的片言只语中,在与异往的害羞敏感中,捕捉爱情的感觉和爱情的痕迹。中学生早恋、网恋现象早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面对学生这种朦胧的青春期躁动,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用什么方式对待?性教育一早引入《生理卫生》和《生物》的课本中,那爱情观教育呢?

我认为对中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是必要。

首先,这是生理心理的需要。古语云:豆蔻梢头二月春。现在在校的中学生,初一的十二三岁,初三的十五六岁,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他们都比过去的孩子要早熟得多了:第二性征突现,身体成长速度快,能量代谢频繁,性开始萌发甚至走向成熟,他们进入了青春期。随着生理的成熟,伴随而来的是对异性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 德国大文豪哥德在其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少年怀特的烦恼》中说: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校园内外越来越多的“早恋”和“网恋”现象说明了,少男少女们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追求,都渴望了解和品尝“神秘”的爱情。

青少年心中激荡着的朦胧爱意与冲动,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种美丽,虽然她美得幼稚,但她属于这个生命阶段,我们没有理由去制止她的发生。事实说明,光用“压制”和“掩盖、回避”的方法,是不行的。压制,只能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有可能做出“过激”反应;回避,会让“爱情”变得更加神秘,使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出现错误;这对他们的成长都不利。需要我们做的是,通过我们的教育使这份情感保持她天然的美丽和天然的纯洁。而爱情教育,就是保持这种美丽和纯洁的最佳的方式。

其次,这是时代的要求。现在,影视、网络、书报等传媒哪一样不涉及爱情?仅是电视台,每天热播中的港台日韩偶像剧,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但很多影视作品中所宣传的主题,并非健康和光明的。因为信息博杂,缺乏正面引导,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尚未形成,而鉴别能力又比较低,这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无疑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不少孩子形成了不正确甚至是畸形的爱情观念,对爱不负责任,追求物质,寻求刺激,游戏爱情、蹂躏情感等。

因此,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与其让学生们在“黑暗”中摸索,在背地里谈论,从那些影视、小说中去“学习”,不如让我们解放教育思想步伐,坦白地、真诚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去认识健康的、光明高尚、纯洁的爱情。

再次,对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有助于他们养成真善美的性情,进而达到人格升华,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爱情,作为人类以外的任何生物都不具备的独享的一种十分美好而崇高的情感,作为人的道德、伦理、审美等诸多意识因素给予人类生理和精神上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并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具备的,它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对它进行启蒙的意义不仅仅只局限于人们所通常认为的男婚女嫁、男欢女爱,更现实、更深远的是在教育一位中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现在,许多中学都将“做人”奉为校训,那么,爱情教育不正应该名正言顺地纳入“做人”的教育范畴中去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一个中学生由习惯于接受父母师长的关心、爱护与照顾发展到如何去关心、爱护与照顾另一个与他(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异性,同时引发他(她)学习与异往的方式,把握感情的分寸,进而给双方带来智力、个性上的互补,这实际上也是心理认知和生存能力上的一种成长。而且,被爱和爱人,同样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情感心理体验。这种体验经过理性的教育往往会随之升华成一种对同学、朋友的责任,对人生幸福的理解乃至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这可以说又是一个人人格修养上的进步。

再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可以进行亲情教育、友情教育,却惟独不能进行爱情教育,那么你怎么指望他长大后能懂得爱?而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他将来又会有什么高质量的婚姻生活?而当“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流行旋律在杜会畅通无阻的时候,你还能指望他忠于爱情,忠于婚姻吗?应该承认,我们的社会教育,在爱情教育这一方面是欠缺的,甚至没有爱情教育。从初恋到结婚成家,我们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当今社会上失败的婚姻数不胜数,诸如结婚、离婚“闪电战”,“试婚”,“婚外恋”,“包二奶”等一系列婚姻家庭的心理、道德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虽然有着许多客观原因,但难道与我们过去基础教育阶段缺乏重视和进行爱情这方面的启蒙教育没有一点关系吗?没有正确的、健康的爱情观,我们又怎么能最终获得爱情婚姻的幸福呢?因此,爱情观的形成,也需要教育。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A·阿德勒说:“爱情,以及其结果的婚姻,都是对异最亲密的奉献,它表现在心心相印,身体的吸引,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爱情和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而且是为了人类的利益。”( 阿德勒著作《自卑与超越》)

基于以上原因,把爱情启蒙教育引入中学生的课堂,不容置疑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刻不容缓的。教育要与时俱进,要解放思想,不能让陈旧的制度缚住头脑。

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在课堂上开展爱情观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坦然面对爱情题材,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孩子的思想是异常活跃的,现代的传媒又如此发达,电影电视网络充斥着爱情,因此过去那种靠堵、靠躲、靠骗的方式已经行不通的,我们该做的只能是紧紧地跟上,自然面对和接受爱情题材,引领学生一同坦然翻开语文课本上的爱情篇章。还要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解、尊重、信任,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青春期是叛逆的,板着脸孔的说教,只能让学生反感。只有在美丽和谐的人文教育、人本教育氛围下,学生才会乐于和老师一起探讨他们切身的敏感话题。学生让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了,才能更好地利用优美的爱情篇章去教会学生感受爱和了解爱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情教育,最终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平等的爱情观。

爱情心理学论文篇(5)

关键词:孔子 仁 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儒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对各个层面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其艺术品格和关怀现实人生的精神,成为了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体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民族风格和心理架构。

孔子伦理思想从内外而言,内部思想情感是说‘爱人’,外部具体行为上来说指的是以 ‘恭’‘宽’‘信’等为人处事的行为方式。而外部行为的准则指的是‘忠恕之道’。孔子的伦理思想是以‘仁’为中心的,蕴含着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奴隶和封建时期思想道德观和价值观。首先孔子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一种有心而发的自然情感,首先便是血缘之仁爱,这是一种来自自然,人本性内部的东西。孔子伦理思想中,社会公共关系发展的根本人和人之间的天然亲情‘孝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将孔子思想长盛不衰之因,社会道德原则和行为价值规范才得以建立。是孔子从自然出发的道德起始论。孔子从自然本性出发建立的人类社会秩序,其核心的部分正是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仅仅是宗族内部的秩序,如何建立社会道德秩序呢,孔子采取一种类比的方式,从个人行为方式,宗族行为准则,推广到整个社会,推己及人。

而对于亲情和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孔子又如何解决呢?哥哥犯法,弟弟应该怎么做。孔子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处理还是什么呢。孔子处理这个问题就像处理“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论语·子路》的问题一样。如何调和亲情和泛爱的双方协调。孔子坚定地用“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在道德价值判断上,孔子给与亲情一重要的地位。是站在宗族立场上的。而一句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并没有完全否定泛爱的思想地位。孔子一直在平衡泛爱和亲情原则之间的矛盾,使之两方面能够相互并存和谐。那么孔子仁学的思想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意思又在何方?孔子,作为一定时期的特定人物,其思想肯定会有当时社会背景的烙印。在春秋末纷乱时期,孔子提出‘仁’的伦理思想,对于当时的纷乱无序的状态,是有教育意思,思想指导意义。周礼文化传统已经崩塌,新的道德伦理规范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并有对当时社会意义上的强化,教育思想的延伸。孔子与时俱进提出‘仁’的伦理思想。奴隶社会的生存土壤逐步消失,新的封建秩序正在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式,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步发展,实力的逐步加强,政治上开始要求有自己的主导力,必须脱离西周法制对于自己所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利益掌控,思想上必须有可以代表自己阶级的理论,孔子作为一名这样的思想家出现,以‘仁’作为伦理思想,重建了脱离奴隶制社会,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秩序。

‘仁’的思想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是‘仁’的基本含义,是以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肯定了个体地位,相亲相爱的‘仁’爱思想中的人范围很广,不仅仅是特权阶级,还包括普通个体,“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不问财产而问人,在当时下层社会奴隶是没有自己地位,仍是和工具一样的生存状态时说此番话,正是‘仁’伦理思想的体现。‘爱人’的‘仁’学思想,顺时代之变化,‘在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的社会状态下提出的仁爱思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众生平等的思想。只是要求人可以各安其份,各司其职。不论从什么角度论述,‘仁’爱思想是具有时代进步性的。

把血缘关系做为核心思想‘仁’学的外在体现爱人的基本出发点。以‘孝悌’来表现仁者爱人,例如在论语学而篇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从中看出孔子从‘孝悌’出发,做到‘谨而信,泛爱众。’‘孝悌’作为一种血缘关系的外在表现,‘孝’指的是父母子女的血缘关系,‘悌’则是兄弟之间的血脉亲情。血缘关系是仁者爱人的基本立足点,是其最好的内在根源。仁者爱人离开血缘之爱,便无从讲起。

人性论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性相近,习相远,’正是这一命题。孔子提出‘仁’的伦理思想其目的便是成为君子的态度方式‘仁’。‘仁’的含义是‘爱人’,‘爱人’是每一个仁人君子基本道德的外在体现。换句话而言,没有爱人思想的人是不能成为君子的。爱人是一个基本性,根本化,具有普适性的人生目标。但是在外在表现及内在追寻中,理论根本在人性的论述,孔子伦理思想提出的是‘性相近习相远’。这样一个人性论的问题。在这个思想中,人性是一样的,基本一致的。不一样的是人的品质差异性的形成。也就是后天的影响。但是对于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孔子没有给出具体答案。但是无论孔子态度什么样,人性都是实现仁者爱人的理论基础。

那么,孔子对于人性善恶是怎么样的看法呢?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在此处看,孔子是认为人性本善的,还有‘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讲的是‘天生吾命,德自天成,’是人的先天本性。可见孔子之意是倾向于善的,并且人性本善是‘仁’为主的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仁’孔子赋予它的含义是‘爱人’,‘爱人’首先表现在一种血缘情深,之后则是,‘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开始以宗族开始扩散,达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的和谐社会。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在以后诸多思想家,都有踪可循。例如,孟子的‘亲亲而仁民’,孙中山的‘博爱’等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已然成为人们言行思想的思想源头。即便有些不符合当今世人的价值观和事业观,但是其核心思想仁仍然是有很多精华的。

‘仁’学思想,是以爱人为外在表现的。要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发展,突出人的生命和价值。主张对于其他人应该‘推己及人’对人应该持有的道德基准点等等都这些,都对现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有着非一般的意义。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我们应时代之需求,创今日之孔子。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赋予其时代的内涵。不仅利于个体的道德修养,亦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个体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史 郭齐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爱情心理学论文篇(6)

关键词: 积极情感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教学运用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因此,重视情感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积极情感运用不足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因素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使教育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则势必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积极情感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伴随人的认知活动一起出现的,并且和认知过程交织在一起。积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满意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情感。教师的积极情感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教师能认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国家、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认识到为自己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同时热爱自己的专业,能够深刻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职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认识到自己唯有深深爱上自己的专业,全身心投入专业的进修、钻研和提高之中,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才能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教学,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要相信自己所教的学生、热爱学生。高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底蕴不深厚,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同样有梦想,有追求,同样怀有爱国、报国之心。

2.高职学生的积极情感。高职学生的积极情感一方面体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识上。高职学生只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才会有认真听讲的想法和行动,才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会开始思考人生、社会问题,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对教师的认可上,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得不到学生的认可,那么即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意义,也无法激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访谈中有学生坦言,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要,而是因为老师的课上得不好。

二、积极情感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要求教师通过积极情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门专门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信仰、政治信念和政治认同等主观观念进行培养塑造,引导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学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做人的思想工作和塑造人的主观世界,首先就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情感上亲近、信任,否则任何教育都不会成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现既定目标,前提是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认同教育者,进而接受其传授的理论观点和政治观念等内容,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等积极情感,赏识学生、表扬学生、尊重学生,主动和学生沟通交流、做朋友,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3]。

2.高职学生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积极情感的运用,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高职学生在思维特征方面,形象思维强烈,文化基础薄弱,自我意识强烈,很少对某种价值观产生盲目认同,对空洞的说教和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却喜欢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显露才华;在学习方面,学习主动性不强,大多数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和记笔记的习惯,也少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因此,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全身心投入专业的进修、钻研和提高之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用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面都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多交流互动,少照本宣科;多表扬鼓励,少讽刺挖苦;多情境教学,少理论说教。教师的这种积极情感的运用和发挥,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课堂上真正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积极情感策略

积极情感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大有帮助,那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运用积极情感呢?

1.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感是一个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他人,对自身等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是积极情感中最重要的内容,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有了责任感,才具有驱动自己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感到有许许多多的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责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刻苦钻研业务,全身心培养学生,争创一流教育教学水平。爱岗敬业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打铁必先自身硬”,由有理想的人来讲理想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使命感,真正热爱这个岗位,才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做到忠于职守;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自己情愿为之奉献的事业,才不会把从事的教学仅仅当做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会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投入到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成才的伟大事业中。所以,教师增强责任感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策略因素[4]。

2.要对学生富有爱心。师德是教师之本,师爱是师德之魂。教学与“师爱”犹如生命与空气。夏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枯燥,教学要取得实效,尤其需要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需要教师积极情感的投入,需要教师真心关爱学生,建立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学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3.多表扬鼓励。爱表扬、激励和鼓舞是人的天性,更是高层次的需要,高职学生尤其如此。高职学生在中学时期大多不是学习成绩优异或良好的学生,较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老师应面带微笑,用激励的口语和形体动作语言等,多点拨、启发,多从正面肯定,真诚恰当地给予鼓励表扬,给他们以重新爬起来的希望和自信,给他们以再一次振作起来的勇气和行动,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被人尊重的喜悦。“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果教师对学生多表扬鼓励,学生的表现就会越来越好,学习积极性会越来越高,行为越来越规范,变得积极进取起来。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在第一节课上,笔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告诉他们在老师的心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只要他们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拥有怎样的人生,他们的生命之花同样会开得绚丽,这时我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背挺直了,眼里闪烁希望的火苗。在此后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配合,踊跃发言。

4.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枯燥,而高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教学兴趣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一些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重要原因。因此,在当前教材内容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情境创设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要吃透统编教材的基本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系统的学习和深刻的领会,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对形势政策进行既有逻辑性又有说服力的解读。敢于直面现实决不回避矛盾。以改革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转变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辨析互动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时利用诗歌、歌曲、影视作品等文学艺术形式,结合时事新闻、名人事迹等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最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如在讲授人生价值时给学生观看“两弹元勋”邓稼先事迹的视频,然后请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讲授社会责任感时,给他们播放歌曲《我的父亲和母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讲授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时,结合当前实际,给他们介绍反腐败的决心和打击力度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他们能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

总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要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自加压力、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力量和人格魅力,就能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爱情心理学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近几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一些研究大都是散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中,很少有人把爱国主义教育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出版的专著微乎其微。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

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很多。如列宁指出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为上的热爱及其实践。”[1]他还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根据列宁对爱国主义的定义,国内的学者对爱国主义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在《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中提出,“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爱国主义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3]并且吴潜涛教授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朱桂莲在其所著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一书中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爱国主义内涵的相关论述,朱桂莲认为,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界定,至少应涵盖以下两个大的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与祖国关系的层面,二是爱国主义与世界关系的层面。”[4]并且提出了对爱国主义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爱国主义不仅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深切热爱之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人们深层的政治和道德品质,而且是一种能胸怀世界、兼顾国际利益并能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情感、行为、思想观念和精神。”[5]

二、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研究

卢书欣在《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提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高涨与爱国情怀的淡化共存;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选择出现矛盾;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存在着盲目性与不成熟。”[6]孙祥军在《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中提出,“大学生对待爱国主义教育在态度和心理上存在偏差;爱国主义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上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7]上述学者从大学生自身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角度,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主要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冯喆在《全球化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提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却从未放弃过,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更给了他们可乘之机。“在全球化的浪潮里,它的开放性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说和思潮不断地传播,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战中,各种思想的混战产生激烈的火花。”[8]从全球化角度来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各种挑战。郑胜水在《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理国的路径研究》中提出,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决定了新媒体既没有对“时间的倚重”,也没有对“空间的倚重”,表现出“超时空性”。这种“超时空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掌握高端信息传媒技术的西方国家在现存的国际信息传播秩序中,更容易地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处于信息技术低端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9]而且从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理国教育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爱国情感产生的影响,对大学生爱国思想意识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理国行为的影响。上述学者主要是从社会环境因素作为出发点,探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四、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途径的研究

王恩春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探索》中提出“,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好互联网,建设好网上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爱国主义氛围。”[10]张莉在《论社会视阈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提出,“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发挥社会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积极作用;从小处着手,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宏观情境。”[11]周传和在《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色》中提出应该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特别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要始终注意突出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一切这个灵魂,进行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12]上述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五、结语

从上面论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学者们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一些尚需探索的问题,如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途径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缺乏实际的操作性,缺乏时代特点。因此,现阶段要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从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学者们和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们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切实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实践的稳步落实。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8.

[2]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9~580.

[3]吴潜涛,杨峻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9~11.

[4]朱桂莲著.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

[5]朱桂莲著.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

[6]卢书欣.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1(3):39~40.

[7]孙祥军.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71~73.

[8]冯喆.全球化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12~13.

[9]郑胜水.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理国的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3:22.

[10]王恩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5):117~118.

[11]张莉.论社会视阈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5):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