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23 04:20:13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1)

关键词:认知机制;爱情隐喻; 《围城》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107―02

1 引言

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对比喻颇有研究,《围城》因其精辟的隐喻而备受关注:言文、于宝娟等从传统修辞学角度对《围城》中的隐喻进行分析阐释;刘少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围城》中的隐喻,但其研究结果表明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某些隐喻现象。而Fauconnier在概念隐喻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整合理论弥补了映射论的不足,本文就是这方面研究的深入与发掘,以围城中的爱情隐喻作为解读对象,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围城》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深入的剖析。

2 《围城》中的认知机制剖析

2.1概念整合理论

Fauconnier 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Blending)或合成空间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心理空间是人脑中的指称结构,但内容却不一定与其所指的客观世界的物体完全对应,可以把它看作让人脑感知、想象、记忆或理解某一特定场景相关信息而建立起的一系列的概念。心理空间的建立要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一些认知学家,如Fauconnier & Turner, Coulson,Rohrer等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探讨了概念合成,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认为:认知运作要建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和一个可供选择的类属空间。

2.2《围城》中的爱情隐喻认知机制剖析

爱情不仅是《围城》的主题,也是人类艺术创作中恒久不变的主题,《围城》中的经典爱情隐喻同样也为人们津津乐道。作者结合隐喻的特点,从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作品中的爱情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由于人类共有的身体感受及物质经验,人们对于爱情的身体反应大致是相同的,与人体有关的爱情隐喻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例如,在《围城》中,描述恋爱的身体反应的生理现象有:(1)失眠:睡眠宛如粳米线的线条,没有黏性,拉不长。(2)眼睛瞪大:大眼珠险的突破眼眶。(3)脸红:害羞脸红;血都升上脸;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这些描述恋爱的身体反应在英文中也不足为奇,如:Honey, you look great today! She can’t sleep for thinking of him. He blushed in front of her.

基于这些共同的身体体验,中英爱情隐喻有不少把爱人隐喻成食物的例子,如:

(1)鲍小姐秀色可餐,你看饱了不用吃饭了。(2)你们新回国的单身留学生,像新出炉的烧饼。(3)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那些男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肉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

第3个例子堪称《围城》中最经典的隐喻。在此隐喻中,“鲍小姐的身体”为目标域,并为句子主要陈述的主题,“熟肉铺子”为源域,此两概念按常理毫不相关,但施喻者将它们强行显性并置在一起,促使解喻者启动思维,寻找隐喻衔接。此后,解喻者对照目标域对源域的概念特质结构进行搜索,在外形特质中找到“裸的”,在颜色特质中找到“肉色粉红熟热”,在功能特质中找到“供人品尝食用”等等,启动局域激活。读者参照常识,就“熟食铺子”得出多个结论或评价,如:1.能一览无余。2.令人垂涎三尺。3.可饱食。

用概念整合理论可分析如下:

《围城》中, “爱人是食物”这一隐喻概念又体现在作者将嫁过的女人隐喻为打开的药瓶、陈腐的科学,过期就不值钱了。例如:鱼肝油当然比人丹贵,但已打开的药瓶,好比嫁过的女人,减了市价。在“爱人是食物”这一隐喻概念的意义建构下,“食物都有保质期”的概念特质显现出来:在保质期内的食物新鲜可口,过期的食物腐败变质;新鲜的食物价格昂贵,过期的食物市价减损。在英文中,也有类似的将爱情隐喻为“有保质期的食物或物品”的隐喻,如:Our love is expired. Love is pickle, fresh for only three weeks.

虽然中英爱情隐喻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来源不同,特别是人们对于爱情中心隐喻的理解也有一些差异。Kvecses 曾总结过在西方人对爱情的认知里,爱情隐喻系统中的中心隐喻是:“爱情是两个互补部分的联合体”(LOVE IS A UNITY OF TWO COMPLEMENTARY PARTS)。这一隐喻概念来源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上帝取下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因此,圣经上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中国古典哲学来源于道家的思想,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易经》中。“易”字就是变化的意思,孔子《易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就是宇宙的起源,而两仪,就是阴阳的变化。《易经》的哲理就是阴阳一体,如同我们看到的太极图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易经》的阴阳学说中,天是阳,地是阴;太阳是阳,月亮是阴;男人是阳,女人是阴。西方的阴就是阴,阳就是阳,很容易分开来看,而中国人是合起来看的民族,阴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样一个事物有时候变阴,有时候变阳, 阴阳互相转换,互动平衡。所以阴阳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在有得有失之中转换,达到得失一致的平衡。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也代表着圆满的整体观,中国人强调“爱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LOVE IS AN ORGANIC WHOLE),相比于西方“爱情是两个互补部分的联合体”(LOVE IS A UNITY OF TWO COMPLEMENTARY PARTS) ,中国人更容易接受有机整体的概念,因为中国哲学来源于人类经验与思维的和谐统一,强调自然主义而非理性主义。

3 结论

本文运用了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对《围城》中的爱情隐喻做了深入分析,并试图从中国古典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爱情隐喻系统的中心隐喻:“爱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LOVE IS AN ORGANIC WHOLE)而非西方人传统认为的“爱情是两个互补部分的联合体”(LOVE IS AN UNITY OF TWO COMPLEMENTARY PARTS)。通过对围城中爱情隐喻的分析,可以看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背后的哲学思考深化了隐喻概念的理解。所以在外语学习及外语教学中应该注意导入文化,文化的导入有助于帮助人们了解英语中的隐喻概念及隐喻概念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Fauconnier, G. Mark Turne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ngnitive Science,1998(02).

[3]Kvecses Zoltán.Metaphors of Anger, Pride, and Love: 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6.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2)

1 关于恋爱动机的研究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至今,对于恋爱动机的研究己不断深入。John Alan Lee将古希腊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关于爱情的文献著作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出爱情色轮论(Color Circle of Love),他将爱情表述成为情欲爱、游戏爱、友谊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六种存在形态。心理学家Sternberg提出了爱情三角论(The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在他的理论中,亲密(Tntimacy )、激情(Passion )、及决定和承诺(Decision and Commitment)三个结构才能够组成爱情。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研究。郑长波、李晓毅在其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分为生理满足型、心理满足型、物质满足型、精神满足型四种。刘晓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研究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将其归纳为为了一见钟情、为了摆脱压抑、为了证明魅力、为了满足好奇、为了迎合潮流以及为了追逐名利六种。张颖通过调查进行分析研究看到大学生的恋爱并不都是源于内心对异性的倾慕对爱情的追求,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35%的大学生表示源于爱情而恋爱,而65%的大学生则是出于其他因素而恋爱的。这些因素包括从众心理、排遣寂寞等等。并且以婚姻为目的而恋爱的大学生只占到极少数。同时在张颖的调查中,大学生己经发现其在恋爱问题上存在问题和困惑,他们不希望校方对婚恋持放任态度,他们渴求校方能够教育引导其进行恋爱,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也反映出,大学生需要与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和沟通,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情感的疏导。    

2 关于择偶观的研究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简介]范晓莲,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199-04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方法。仅仅从书本上或者课堂上形成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是不全面的,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能让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的国情民情,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并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回报社会。

一、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要求

21世纪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坚持和继承我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不仅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生动活泼的现实材料,也为我们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手段。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主题,加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行,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要求。同时,可以引领校园文化的先进方向,塑造一批充满生机和活力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二)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是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若仅仅从理论到理论给大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难免抽象、枯燥,加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情感。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90后”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接受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史教育较少。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能使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情,直接感受和体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实践活动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广大学生,有助于他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理解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给他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自觉把人生理想与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才能直观、生动地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激发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他们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三)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满足青年学生文化生活的多层次需要和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成才的客观需求

社会实践把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多种兴趣,激发新的探索欲望,陶冶高尚情操。通过开展参观学习、社会调研等方面的服务活动,同学们以一个“准社会人”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如在参观学习和调研访问等活动中,能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能够亲身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复杂,体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在医疗、科技、文化“三下乡”服务活动中,体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使大学生通过贴近社会生活。不断提高和强化其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生活发展能力,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大学生正值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时期,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需要大学生有足够的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锤炼大学生的意志毅力,培养优良品格有着重要意义。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使他们学会真诚主动地关心爱护别人,得到他人心灵的回报,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内心的冲突得到缓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经历曲折、坎坷,有助于克服犹豫、胆怯、怠惰等不良心理,学会控制不良情绪,学会用理智去克服奢望,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目标坚持到底。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经受锻炼,可以扩大其与人交往的范围,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形成独立、主动、果敢、自觉、乐观、豁达及富于责任心和首创精神等良好性格,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总结经验战胜失败的能力。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积极开发和发展“红色旅游”,把“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是感觉的体验。当大学生从书中、从媒体间接地感悟红军长征的伟大、抗日斗争的残酷、解放战争的激烈等动人场景时,无不热血沸腾,置身其中,被一座座用革命精神铸就的“永远的丰碑”所感染和激励。只有来到革命圣地,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延安精神”;只有到过邓小平战斗过的百色,才能真正了解邓小平与百色的深厚情谊。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我国中西部的革命老区,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投身中西部建设,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当地的人民是当前大学生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发展红色旅游,也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它将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改善革命老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也必将推动大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发奋图强,增强主人翁意识,并投身服务老区、建设老区的决心和信心,有助于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延伸教育阵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空间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组织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高校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效育人的有效机制,在教学中,运用主题班会、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形式,具体实施可根据每门课程的优势、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制定计划和方案。

1,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班或团支部为单位进行能体现思想性、主题集中、目的明确、意义深远的班会、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讨论会、演讲会教育活动。如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班会、“我和我的祖国”诗歌朗诵会等,通过发言、朗诵、讨论、演讲、座谈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他们建设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启发和帮助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

2,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点,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如柳州市各高校可组织班级、团支部和社团学生参观四十一集团军军史馆、市博物馆、烈士陵园、柳侯祠、国有大型企业两面针、卷烟厂等。通过参观学习,老师指导,讲解员的解说,图片的文字说明和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大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国情,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激起大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亲身感受祖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和发展。

3,引导大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视片。充分利用影视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深入进行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让大学生在观看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题材优秀电影中深切感受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课时有限,大量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片不可能都在课堂中播放,教师可在课堂介绍给学生在课余或上网时观看。如百部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影片、“五个一”工程的电视剧《建国大业》《开国大典》《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和挖掘尽可能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认识。

4,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信息时代,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上网已成为一种时尚。一方面,大学生从各种网站获得各类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成为各种企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敌对势力的“公开论坛”,削弱了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用多媒体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表现出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网络时代真正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爱国主义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必须创造一种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受到积极的陶冶和感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抓住振奋人心的事件营造教育环境,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要特别重视发挥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舆论工具和学生党团组织生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学校要坚持用健康活泼、格调新颖、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占领文化阵地。要善于利用各种特殊的节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活动一定要坚持大学生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原则。节庆活动既要让学生娱乐身心,又要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纪念“一・二九”运动等,学校和社团可以举办爱国主义诗词朗诵、征文、班级歌咏比赛或百首红歌校园歌手赛。在国庆60周年“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系列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主题演讲会、知识竞赛、文艺晚会等。积极倡导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为师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抵御消极、颓废文化对学生的侵袭,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中去,在满足学生审美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进而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提高觉悟,树立爱国主义的信念。

2,充分运用媒体工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要充分运用网络、墙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媒介工具刊登、宣讲爱国主义的文章、材料、图片、实物,介绍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我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选择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宣传,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变挑战为机遇、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积极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做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注重利用各种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当代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充满激情,关注社会发展,对重大事件的发生非常关注,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而重大活动目的明确、意义重大而又影响广泛,它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的载体。如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以此为契机,通过宣传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5・12”汶川地震,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以及抗洪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重大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良机。

(三)积极开展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4)

本课在教材第114_119页。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主要回答了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启发和培养女儿要明智地生活,要懂得爱情的真谛,对成长中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3.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通过教学课件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2.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美动人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介绍爱情故事,导入新课。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2.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爱情。2.各抒己见,积极发言。3.通过课件,讲述文中的童话。3.结合课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4.总结归纳,积极引导。4.学习,分析,提高认知水平。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

学的书信的知识和特点,了解学生掌

握的情况。

1.回忆以前所学的书信的有关知识,回答

教师的提问。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通过介绍一

些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转入新课学

习。

3.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

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

—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

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

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个问题是

每个青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

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是不用回避这

个问题的,同学们不要有什么顾虑。

4.介绍前苏联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

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

思路。

2.回忆自己知道的爱情故事,大胆地与其

他同学交流,进入新课的学习。

3.积极开展想象,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

解。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爱情

问题比较敏感,但是他们缺乏生活的经

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缺乏了解,加上现

实中对待早恋的态度,学生可能羞于发

言或不敢发言,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

励。

4.了解一些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情况。

阅读本文,从整体上把握本文。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作者在女儿的信中提出了一个

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使

作者感到忐忑不安?

2.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

述玛丽娅所说的爱情童话,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优美的动画中受

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

真谛。

3.提问: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

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

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4.五十多年来,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是“什么是爱情”;

作者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她不再是和

小孩子交谈了;女儿只有是一个明智的

人,才是幸福的;作者希望女儿学会明

智地生活。

2.配合教师的讲述,在欣赏优美童话的同

时,结合以前的认识,思考到底爱情是

什么,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并与以前

关于爱情的故事进行比较。

3.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他从人的眼里第

一次看到了“爱情”,第二次看到了“忠

诚”,第三次看到了“心头的记忆”。

4.分组进行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小木屋

了很大的变化。请学生思考他们发

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

样的变化,这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可

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5.提问: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

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这说明了什么?五十年来是什么维

系了他们的爱情?、

6.提问: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

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上帝的表

现的语句,并思考课文为何多次提到

上帝的表现。

代替了小棚子,还有花园;他们有很多

勤劳的儿孙;是两个人相濡以沫的爱

情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说明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5.思考,讨论,并回答:爱情是需要时间来

证明的,真正的爱情能经住时间的考

验。五十年来,是忠诚和心头的记忆

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6.在课文中找出上帝三次不同表现的语

句,思考讨论多次提到上帝的原因,应

指出: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

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够真正地爱。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文章的结尾提到了应如何对待爱情,

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作

者给女儿提出的殷切希望。请学生

结合本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历,

谈谈自己应如何正确地对待爱情,树

立正确的爱情观。

2.提问:通观全文,作者为何没有正面

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

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1.可分组展开讨论,得出:人类的爱情不

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

福,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

类种族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因此要

善待爱情,要懂得爱,要提高到人性美

的高度来认识爱情。

2.思考并回答:这样写更容易让女儿理

解,而且效果也比给她讲大道理要好得

多。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信中回答了青少年所关心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爱情的本质和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本文用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的深刻内涵和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板书设计

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什么是爱情: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5)

鲁迅曾谆谆告诫:不要只为了爱而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意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义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爱的艺术》读后感你了解爱这件事吗?我们身边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人不曾为它所累,尘世间没有什么比对爱情的渴望更强烈的了。爱随时随地无时不刻都在发生,我们中间有人正在爱,有人即将要爱,剩下的则在花大量时间谈论爱和等待爱。毋庸置疑,人与人间的情愫是一个永无休止的争论,是一个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

瑞蒙卡佛认为爱是一种不那么长久的多愁善感,两个相爱的人认识彼此前可能爱过别人,而一旦俩人中的一个不幸发生什么事,活下来的那一个会悲伤一阵子,但他最后还是会继续恋爱,这样的故事信手拈来。

有人说,如果将爱等同于永恒,则两者的概念都会变得空泛起来,因此聪明的恋人们把爱视作海誓山盟的证言抑或甜言蜜语的网罟,语言这样一个虚无浮动的表意系统变成了对抗沧海桑田的慰藉。于是“我爱你”变成了那样轻易就可脱口而出的字眼、那么通俗而简单的词汇。我们有勇气一见钟情,却没有毅力坚持天长地久。爱被我们弄得遍地都是——直到我们已经分不清让我们忧伤和焦虑的究竟是爱还是以爱为中心的虚无和空洞,抑或是落入陈腐现实的悲恸。

弗洛姆不认为爱是如此普通常见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告诉世人,爱绝非那么简单易得,相反是一门不易上手的艺术,一份独立成熟而自足的爱需要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洗炼。占有爱情的身体不难,而占有爱情的思想绝不容易!水到渠成的感情就和不劳而获而从容一生一样几乎近乎于神话。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不可能有廉价的爱情。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两个人在一起必须通过积累”爱“的经验和磨练,容忍升华彼此的差异,其实爱情本身就是彼此习惯和包容差异的过程,爱情的关系和政治中的关系一样,都是企图在歧异的现实上建立一致的理想。人需要有对爱的认知和实践的执着,一种像小孩学走路般的不断尝试错误的体验,才能慢慢地经由"学习"在人生旅程中获得弥足珍贵的爱情。你的爱只能通过创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训练,经由不断实践学习与成长。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几乎已找不到任何活动、任何企业像爱一样,以如此巨大的期待与盼望来开始,却又如此一成不变的失败。”——《爱的艺术》一书实际上是弗氏从三个方面针对为何现今社会的爱情一再遭遇失败做出的阐释。

首先他批判了社会中爱的瓦解:由于在后现代的今天,社会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我们崇尚肉体之爱和被爱的爱情观,那是一种吸引你接近某人的平凡的冲动,任何人都可以频繁地爱上另外一个人,不论是男是女。现代文明的大机械化时代抹杀了人的独特性与工作本身带来的尊严,人们像一个零件一样不停的运转,在无法停歇的空间,像个陀螺般不停旋转,由生到死。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第二,我们的爱之所以满地都是,是因为我们把爱的问题看作是对象的问题,不是能力的问题。我们通过参照别人来确定自己,认为爱不再有年纪的差别,觉得投入一段疯狂要趁早,三少四壮五轻亦不嫌晚;人们还认为爱是个完美的塑身主义者,一旦提及爱,就条件反射一般地把它与被爱的标准联系在一起,是为了要找一个爱自己的人,并以此提升自己的被爱指数:男人把自己塑造得更加帅气、拥有更多权势和财富,女人按照社会价值观的审美把自己塑造得和模特一样纤细、性感、妩媚。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当今世界满地都是的爱情架构在这种物化的价值之上,一旦外在价值抽离了,爱情的灵魂也开始渐渐出窍。爱不但繁荣地盛开在生活之中,同样充斥在人们的幻想里。大家期盼着爱,期盼着流行歌曲、偶像剧、浪漫的爱情小说里、电影中说的那种爱,剧情结构要强、对白要引人入胜,故事要感人肺腑、赚人热泪,同情共鸣,真心实在,有卖点有看头有情有意,灰姑娘要嫁给英俊的白马王子,灰小伙要娶得到布兰妮斯皮尔斯。每天的生活都在精采的地方待续,旁人不得不满眼羡慕地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看下去。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大家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大家百听不烦。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本可以学会拥有爱的能力。

“人们往往把那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难道只有获取名利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而爱情只是一种不值得人们付出的奢望?”在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中,所有想爱,正在爱,曾经爱过的人们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心中的恐慌,无力自拔的沉溺以及本能的自卫,从而恍然大悟原来“我”的想法被那么多同样的人理解和演绎,原来“我们”的爱情如此寻常,不就是这样的么---其实人人都拿着一本勉强称的上文学的爱情著作来要求对方,而自己永远等着带花的王子或者带着财富的公主,来给自己幸福。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告诉我们,爱越来越变得难以理解的第三点原因,是人们对于“爱”的知识的匮乏,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之爱”的区别。爱这种高尚的艺术本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弄得满地都是,它在本质上必须是出于意志的行为,是一种决心,要把我的生命全然委身于另一人的生命,爱这门艺术的基础就在于不能勉强他人迎合自己。假如要改变一个人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人,何不乾脆直接找一个心目中的完美?既然这样的人很难求,爱就更加没有理由如此轻易地表露和存在。改变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是一件让对方不快乐的事情,既然你爱他又为何要他受尽痛苦呢?

是的,爱不该被我们弄得满地都是,我们没有资格如此轻易地把爱挂在嘴边。爱是付出、爱是牺性、爱是祝福......所以对方开心,就应放手、宽心去祝福。这并不意味着你要用“此时无声胜有声”代替爱的表白,而是在说出真心诚意的“我爱你”三个字之前,要让自己明确:爱的答案很长,如果说出就要用一生来等待回答。恰恰因为如此,面对爱的幻灭我们亦无须惧怕。终究,倘若是因爱之名,时间的脚步和空间的变迁就无法把我们的坚持修饰成患得患失的冷漠。那些过于短暂的激情并不纯粹,那些类似镜花水月的浪漫之中混杂着更多来自于想要弥补自己人生不足的愿望而非爱的欲念,它们或多或少构建在物质的需求和身份的焦虑之上,并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爱。作为一门艺术的爱,要求人们有爱的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才越深。如德国哲学家巴拉塞尔士所说,“假如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从《爱的艺术》中可得出的结论是: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绝非遍地都是的廉价情绪,人们不能把虎头蛇尾式的坠入情网视同永久性的爱情状态。你必须花时间确定对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为爱与信仰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不止包括感性元素,同样也需要理性元素。除了与生具来的部分,还要体会,学习.领悟,练习,揣摩,先评估自己是否有爱人的能力才有资格谈爱。

弗洛姆告戒追求爱的人们,想要有一份丰盛满足的感情,必然要以具有爱的能力作为前提,爱的能力并不来自外在物质世界,不来自车子房子名牌的交换,而是经由自我内在意志的坚持以及长时间与人互动修练得来。“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而不是感情。”弗氏相信这种创造力中包含四种元素,那即是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不该被我们弄得满地都是。爱意味着,当对方希望独处、有暂时的个人生活空间时,自己也能自得其乐,照顾好自己,生活过得愉快充实;当对方需要自己陪在身旁,一起分享心情与感觉时,则能排除所有杂念,全心全意将心灵交给对方;当对方沮丧无助能适时给予精神上最大的慰藉与支持;当对方欢喜快乐,陪着一起高兴、一起开怀大笑。说出爱这个字,意味着彼此祸福与共,患难相扶持,做对方永远的心灵伙伴、精神支柱。

“我爱你”这三个字如此泛滥地流俗于世,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过于胆怯和懒惰,没有勇气去承担学习和提升爱的能力的责任。弗洛姆曾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逃避自由》中写到:“人之所以无法自我决定,也许不是听不见内心渴望的声音,而是他对于选择之后的自由状态感到害怕。因为,一旦他选择了而获得自由之后,他就必须负起获得自由以后的责任和伦理,必须对他自己的选择有所交代。”爱和自由一样,也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所以大部分的人不但逃避自由,也逃避真正的爱情。

不要害怕在是否说“爱”的问题上作出选择,尤其是做出跟别人不一样的选择。弗洛姆告诉我们,正是这种不敢选择的态度使得政治上的极权主义可以持续存在,社会控制可以彻底被执行,情感生活可以随随便便蒙混过去,就这样凑活过一生。但是爱情何其珍贵和独特,人总该有一场能对别人细说的,你难忘的恋爱。或许获得这样一份真爱的前提,是说出比“爱”更多的“不爱”,当每个人都意识到爱原来是如此稀缺的资源而并非满地都是,才会舍得为它付出更多,学习更多,珍惜更多。

《爱的艺术》读后感作文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爱情无关的古话,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可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通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现在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爱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爱情。

弗洛姆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爱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应该考虑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格是获得真正爱情的基础,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险的能力、有勇气,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成熟的爱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爱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拥有创造性的爱,具备爱的能力,愿意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做积极的奋斗,愿意为赢得他所爱的东西而劳作,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是关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潜力和他自身。这样的爱,是一种给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双方都因此而充满快乐。弗洛姆认将给认为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通过给,个人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

而与之最为相反的是,极端的自私主义。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而是为了爱自我才爱他人,找到爱的对象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幸福。这种爱,在对象能满足他们需要时,还可以维持平静的生活,而一旦对象无法满足,或者他们自己产生怀疑、动摇,或是自我空虚,他们的爱就会碎裂,熄灭。所以,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能力,学会与自己相处。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写到这里,谈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及如何获得爱后,那我们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爱情是人生永远的话题?因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离,从孤独中抽身。而爱情是人类克服孤独的唯一方法,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分享彼此的秘密,人与人结合,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也切记爱情与生活并不是脱离的,爱情依附于生活。鲁迅曾谆谆告诫:不要只为了爱而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意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义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爱的艺术读后感二十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书的篇幅很短,讲的事情也很简单,主要资料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潜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他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按他所说,人类社会将十分具有创造性,但是创造性也许并不是那么跟爱有关。

在读这本像短篇小说的小书时,收获也并不少,对弗洛姆本人,对他的理论都有了很多了解,这是读一本好书所能够带来的收获。比如,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人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他的人生历程在书中也有所讲述,咨询师、教授,而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波折,另外由于时代的影响,他还十分关心政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原因。

弗洛姆的理论并不像弗洛伊德的理论那么精彩。他说:“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也因此并不太让人信服。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透过感情去到达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这种理论同样让人难以相信。“就像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这句话倒是很有意思。他对成熟的人的定义也很有道理:“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弗洛姆在书中对弗洛伊德的引用是最多的。他有些反对弗洛伊德的地方:“弗洛伊德的一个错误,那就是他认为感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和升华,而没有认识到性要求是人渴望感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两相比较,我倒是觉得弗洛伊德更正确。其它也有好多地方谈到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全然反对的:“人们指责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他们这么做常常是为了否认弗洛伊德学说在传统观念圈子里引起反对和批评的那部分理论。但是性风俗在这五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天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在中产阶层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惊骇。”“温柔绝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是性本能的升华,而是博爱的一种直接表现,既表此刻爱的生理形式中,也表此刻爱的非生理形式中。”“在现代思想中,斯宾诺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提出同样的原则。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重点已从正确的信仰转移到正确的生活道路。

马克思也提出这一原则,这表此刻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弗洛伊德的悖论逻辑使他发现了心理分析疗法的过程,也就是更加深入体验自己的过程。”弗洛伊德对宗教的这一信仰形式的批判是完全正确的。缺点只在于弗洛伊德没有看到单神宗教的另一方面和这一宗教的真正核心――这一核心导致否定神的概念。”“弗洛伊德的概念完全贴合二十世纪初完整的资本主义精神。”“弗洛伊德对感情的看法贴合十九世纪物质主义好处上的男权主义,而沙利文的定义是来自于二十世纪被异化的人”“很有必要把弗洛伊德的发现从生理的范畴转换到生存的范畴中去,并进一步发展他的理论”,最后这方面还是不太懂。

但是有时他的分析还是十分有道理的:“人从同母亲的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到达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到达成熟的基础。如果人不是这么发展就会导致神经机能疾病”。书中对神爱的阐述也显得有点太多了。最后在“爱的实践”这一部分,弗洛姆讲到如何去爱。就像古训所强调的一样,他也强调了专心这一要素。他说:“如果专心地干,那么干什么就无关紧要了,无论干什么,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会增加一层现实好处,因为干事的人是完全开放的。”“获得爱的潜力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感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在书的最后,弗洛姆引用了马克思的话,这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关心:”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时,感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6)

   这一周读弗洛姆《爱的艺术》,这是一本教人怎样学会爱的书,我想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把这种“爱”理解为爱情,它是包涵更广博的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亦是一门艺术。在这里爱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么简单。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的那样,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的不到满足。在弗洛姆眼中,爱是一种能力,然后是一门艺术,并不是人人都懂的并不是人人都拥有。

   我们先来看一下本书开篇引的巴拉塞尔士的诗:“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的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的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我们应该去认识爱,懂的爱,了解爱,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爱的能力,享有爱的艺术,而不是在爱之外,却以为自己深谙此道。无知总使我们欺骗自己却并不知道被自己欺骗了。

   第一章内容很少,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序言之后的序言来看,这里弗洛姆先谈了世俗人理解的爱,他告诉我们这些根本算不上是爱,只是一种交易。无疑现实中到处充斥着这种爱,让人感到绝望,人们就这样毫无知觉的生活在这种虚假和欺骗中,把这种虚假的爱当做此生的追求,那是可悲的,自以为是的人是可悲的,了解了这种可悲却无法挣脱的人亦是可悲的。下面让我们跟着弗洛姆一起看看存在于世俗人中的爱吧。

   弗洛姆说,“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确实如此在生活中我们大多人都持有这种观点,所以我们努力取悦对方甚至是迎合世俗以求的被爱,什么样的人是值的被爱的,我们便努力的成为什么的人来赢的人心,显然在今天物质上的优越是一种,外表的美丽帅气是一种,当然相比之下绝对是前一种更实用。人们不再考虑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而是考虑自己是否拥有被爱的条件,这些无关紧要的条件成了核心,不能不说这是人的爱的能力的一种丧失。

   第二中情况是,弗洛姆说,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同这一因素紧密相关的是当代文化的特点。我们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对于弗洛姆所揭示的世俗中的爱的形式及虚假,我们一眼便能看出来确实如此,我们眼中的爱就在以这种形式而存在,正在被如此左右着,它就如同一种实实在在的交易,这种交易讲究等价值即所谓的门当户对,这一思想深入人心,继而是各种世俗的约定,世俗的价值亦是爱中用来交换的本钱。爱被如此层层包围着,完全被遮蔽了它的本质,在这样的背景下是无法谈论爱的。

   弗洛姆说,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式多么寂寞。

   弗洛姆的这段话是很值的品味的,如此三则错误,他把世俗的爱几乎全部否定了,就连我们看似稍微入行一点的第三中爱也一并在内,那只是堕入情网与持久的爱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此为我们清零,那么学习爱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懂的很多的人是能爱的,对一件事了解的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这便是学习爱的准则。如果你选择无知,那么你离爱永远都会是那么的远。

   最后弗洛姆从整体上对本书所要阐述的内容做了一个说明,这也是我们学会爱这门艺术必然要经过的两步骤: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如果还有三的话就是把成为大师看的高于一切,这就涉及到追求卓越的心了。这似乎也是学习任何一门艺术必要经过的步骤。

   爱的艺术读后感2

   刚刚才将费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读完,它不仅让我进一步的理解爱的含义,同时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爱的艺术》从人类最关注打的爱情话题着手,探讨了爱的本质,爱的历史以及爱在现今时代所遇到的价值和精神危机。

   在未读这本书前,我和大多数的人一样片面的认为爱就是一种令人心神荡漾的情感,爱本身十分简单,没什么可学的,困难在于找不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粗浅的。但在费洛姆《爱的艺术》里我找到了那个指引着我前进的灯塔。

   确实爱就是一门艺术,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一样。我们要学会如何去爱,就得像学习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等一样去开展行动。人们往往通过外在因素来赢得别人的爱。如男子所采取的方法是在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获得成功,尽可能地攫取权力或获取财富。而女人通过塑造形体和服饰打扮等手段使自己富有吸引力。虽然在现今社会里,这种行动很吃香,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内在因素。

   爱应该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爱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用不是强制的产物。爱包括了给予、责任、尊重、关心、了解等,在爱别人之前必先自爱,如果一个人能创造性地去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他只爱别人,那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爱。

   爱是给予,只有你付出,给予后才会有收获,俗话说的好“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千万别认为给予就是在吃亏,其实他是爱的另一种诠释。

   爱是责任,因为爱,一个幸福的家庭诞生了,从此作为家里的支柱就有了所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完全自愿的行为。

   爱是尊重,我们应该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不能利用对方,给对方自己的空间与自由。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应该先了解对方,如果你不了解对方,那么想尊重对方就不怎么可能。

   爱是关心,这一点母亲对孩子的爱中表现得最为显著,我同很多人一样认为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因为母亲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还在我们的成长中占据主导地位。

   爱有恨多种,如父母之爱、兄弟之爱、性爱、上帝之爱等等。它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所以细心的去观察与感受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读完《爱的艺术》这本书,我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叹就是我隐约的感觉到作者对于东方文化智慧的推崇,所以,现在对于本国文化也很感兴趣,当然,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赞成罗素对于中国文化的辩证看法:他觉得中国文化是一种很和谐的文化,中国人对于生活中采取的一种幽默,泰然的态度是十分可取的,但是有时候,中国文化太过于和谐,从而有一种迂腐,愚昧的倾向,我觉得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是应该适当融入西方文化一种积极进取的特征。

   爱的艺术读后感3

   弗罗姆(Erich·Fromm)是人们所熟悉的现代心理学家。最近看了他那本流传已久的经典之作《爱的艺术》,弗罗姆作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其在心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而《爱的艺术》作为他集心理、人类、伦理、宗教、社会学等学术菁华和几十年理论研究于一身,被列为当今心理学的必读之作。

   《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从人类最关注的爱情话题着手,探讨了爱的本质、爱的历史以及爱在现今时代所遇到的价值和精神危机。爱,是人类社会最普遍而恒久的话题,千百年来无数智者和哲学家都希望拔开它罩在世人头上的谜雾,但至今仍无人能全面地阐述爱的真谛。但人们仍孜孜不倦地探索,如果歌德的那句名言“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向上”,那么,在对爱的不懈探索中:“爱领导人类进步”则表明了爱在关乎人类自身发展与文明创造方面的不可动摇的作用。爱所以被这样郑重其事的提出来是因为“爱”关乎人生的最主要命题,不仅涉及到每一个人,也维系着每一家庭,并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发展。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人类社会正是有了爱才能存在、进步和发展,爱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整个社会的日常活动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爱就在我们心中。而另一方面,人类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也就是一部爱的历史,如果说是种族和语言的不同和差异让世界充满纷争,那么正是爱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结成团结和友谊,所以说爱是联结国家、种族、民族和人人的桥梁和纽带。现今的事实是,对爱的问题的解答不但从来没有获得过圆满的成果,在21世纪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对爱的困惑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地困挠着每一个人。而弗罗姆正是先知先觉的领会到现代人的这一迷惑,这篇发表于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佳作,是作者洞悉现代人精神危局后凭借自己的专业成就而精心烹调的心灵鸡汤。

   在书中,弗罗姆不仅考察了“爱情”这两个字通常所指的两性的爱。更多地考察了人类所有的其它意义上的爱,包括母爱、博爱、性爱、自爱和神爱。这些对不同类别爱的意义和在人类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作用的阐述,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在具体论述时,弗罗姆则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和引用等多样化的写作手法,对爱的性质、表现、现实意义、生理学心理学价值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清晰的思路、晓畅干练的文字、扎实的学术和理论功力、循循善诱的解说,整部书读来让人感觉轻松自如,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各类爱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作用,作者对一些与自爱相近或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比如自爱和利己、自爱与忘我的关系,通过对自爱的辨证和说明,为在现代心理学中有积极意义的“自爱”正名,指明爱自己与爱他人并行不悖而不是此消彼长。在性爱一节里,则重点地批判了弗洛伊德情爱的性本能决定论,指出了爱情与性爱的地位和关系,这也是后弗洛伊德时代,精神分析学派对弗洛伊德性学理论的最主要修正和扬弃。

   从心理学上对爱的心理需求的分析,让我受益良多,这是弗罗姆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想通过书本宣传精神分析学派主要学术思想的重要领域。爱这个虚幻的神来之物,原来始终寄宿在人们生物需求的底层,不再是那么虚幻和不可捉摸,而是与人的整个生物特性密不可分。将爱的生物学肇始与个体的人与生俱来的身份认同感联系起来,从而引证出爱的朴素来源,如果西方人说“上帝与我同在”,那么爱也是始终与我同在。通过阅读,进而联系到平时切身的人生感悟和思考,这部分的阐述无疑让自己平时对爱的理解更深入和接近客观实际。其实,爱就是世界的灵魂,爱让这个世界充满和谐和幸福。爱其实就是埋藏在每一个人心中的种子,与我们与身俱来,可以说爱就是人类的基因和图腾。现代人吝啬于爱的给予,其实是爱的缺位和衰弱。一切人间悲剧莫不与爱的缺失和漠视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没有爱的地方,战争、杀戮、仇恨和敌对就肆无忌惮的横行、恣意妄为,人类的痛苦的灾难也和文明一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所以解释爱的问题,也就是来进一步思考人类文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进一步寻求解决之道开了一个必要的好头。

   对爱情的要素分析,爱情中几个不可或缺的基础因素(或者说是感情):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在每一份爱心中,回味一下都有四者的存在,正是这四种爱的元素,缔造了人类爱的基调,使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姿多彩;爱的这四个元素也是每个人在内心衡量自身爱的能力、感受爱的能力的无形标尺,人性的圆满、爱情的获得和维持都必须始终有各元素的参与和结合。这四者其实是一个理想的人本主义学者在对人文精神的一次综合诉求。

   在书中,作者不仅从自己专属的心理学来分析爱情,而进一步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对个人爱情具有渗透、影响和调节的作用。人类社会发端以来,人从本质意义上来讲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所以爱情作为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形态,就不再是简单的心理学范畴,故而作者在分析爱的时候需要引入当时的社会发展形态、社会意识形态。这种思想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式的、纯粹的分析学派最大的区别。

   在行文基调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全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浓厚的古典主义元素。对爱的原始渊源的考察让我置身于古典主义的神奇海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西方美学的洗礼和熏陶,比如伦理学范畴中爱情与个人羞耻的那一段论述就把西方宗教学观念引入进来,从伊甸园寓言中的亚当和夏娃因初尝智慧之果而萌生的疏离感和羞辱感,讲到上帝对人类父权式的不容置疑和置否的爱,讲到上帝让约拿去尼尼微为其宣示神谕的故事……。所以阅读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心理学知识,还能得到大量的古典文艺方面的滋养。作者能综合诸人文学科的功力,特别是作者深厚的理论实力和人文素养更是让我从心底里钦佩这位心理学大师的风范和广博学识。沉浸在字里行间,作者就仿佛是与一个智者作了一次精彩的美学对话,醉心于每一行甚至每一个文字的同时。给人持久的回味和灵魂的净化,阅读的愉悦莫过于此吧!

   最可贵之处,不在于书本能为每个读者切实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而是通过对爱的阐发矫正现代人心底对爱的误认,让人们重新拾起爱的关怀,重建对于爱的信心,这一点是我读过本书后最大的收获。

   当然,任何书都有局限性,本书的美中不足之处是作者对现代爱情困局的解说只是引出了一个头,在阐释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方面分析得不够透彻和详尽。囿于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当代爱的缺失。可能比较武断,弗罗姆只指出资本主义中人的异化以及爱与性的分离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中爱面临全面危机的主要原因,但我个人认为爱并不是一个意识形态差别或种族差别的而特有的问题,有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存在、有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冲突存在,就会有爱的问题的发生。爱是人类始终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将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各个脚步。同时,在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时,本书显得特别单薄,没有提出有创见性的、前瞻性的措施和手段。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批判。

   爱的艺术读后感4

   没看这本书之前一直认为爱是人的一种本能,从无条件的母爱中知道付出与奉献,从父亲的严厉与宠爱中学到坚强与责任,这都是我们潜意识中爱的本质。在读完《爱的艺术》之后才知道原来爱也是一门学问也有理论也需要实践。虽然艾里希——弗洛姆生活的时代和背景已经跟我们大相径庭,但是他对爱的理解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产生很大的分歧。书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的术语但是都不是很艰涩难懂,虽然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见解,但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对爱的诠释也使我感觉对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弗洛姆认为造成“爱不用学习的态度”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单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所以他们使用各种途径赢得人心、具有吸引力;还有人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但是要得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则难的多;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像爱那样,开始时充满期待和希望,而结果又常常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他主张爱也需要学习。在他论述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至少我觉得很真实,“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们突然拆掉使他们俩分隔的那堵高墙时,他们感觉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融为一体。但是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昙花一现。这两个人渐渐熟悉,而亲密体验的奇妙光环却日渐消退,直到最后他们的冲突、失望及彼此之间的厌烦,把当初仅存的美好感觉完全破坏掉。然而,在一开始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将是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并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是把彼此之间如痴如醉的迷恋与疯狂当成了双方强烈爱情的表现,但其实,最初那种彼此之间的迷恋也许只说明了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单。”确实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爱情就如昙花般稍纵即逝,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爱,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单。为了逃避这种孤单的感觉而选择暂时的麻痹。

   爱的对象。“爱并不是某个具体人的一种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上的倾向。这种态度决定的是一个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决定与自己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的对象,而对其它人漠不关心,那么他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只不过是一种共生体的依恋,或者是一种更高的意义上的自私。然而,绝大多数的人相信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他们甚至认为只爱一个人不顾其他恰恰是自己强烈的爱的证明。其实这种想法十分荒谬。就像一个人想画画但又不想学习绘画这门艺术,他只关心能不能发现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模特,自认为一旦找到就会画出美丽的作品来,这自然是荒谬可笑的。”其实我并不赞同他这种说法,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彼此眼中只有对方,这在我们看来在正常不过的了。他们只顾及到自己爱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为爱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们忽略其他人也并不能说明对其他人就没有爱,而是不同性质的爱。这在他看来是荒谬可笑的让我感觉十分不解。

爱情中心理学论文篇(7)

在教授《诗经•氓》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下面是笔者教授《氓》的课堂部分实录:

一、出示教学设计

《氓》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的诗歌单元。其内容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诉说了一个爱情悲剧。由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异性或多或少存在好感,但他们对于爱情究竟是什么却知之甚少甚至一点都不知道,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从而保持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过程

首先,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用优美的旋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进入上课状态。然后,我激情讲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当我们唱起邓丽君这首缠绵幽怨的《在水一方》时,我们就会想起《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听苏芮唱起那曲情意殷殷的《牵手》,听赵咏华唱起那首《最浪漫的事》,我就想起《诗经•邶风》里的句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锦心绣口的先民啊,爱也歌唱恨也歌唱,苦也歌唱,乐也歌唱!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听听从远古传来的回声,听听我们祖先的歌唱”。

接着,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节奏。听完后,我提问: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怎样?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第1、2段,相恋,欢快和幸福;第3、4、5段,婚后生活,痛苦、悲伤和无奈;第6段,分手、决绝。由于是回忆,一切都成过去,女子口气里,该有对自己无尽的悔恨和对氓轻蔑的嘲讽。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比喻的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一句用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后者以叶枯叶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感慨良深。“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主人公用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来比喻甜美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然后,启发学生尝试用文学性的语言讲述“氓”的故事。学生讲完后,老师出示参考答案:至今,我还记得当初你追求我的情景:抱着布,借口换丝,找我商量婚事,你笑嘻嘻的,傻傻的样子。我不答应,你生气了。我说,婚姻大事,不可儿戏,要明媒正娶。我送你回去,送一程,再送一程,一直送到淇水河畔,长长的河水,像我们的情意。我说,秋天吧,秋天我嫁给你。热恋的日子,我常常登上那倒塌的墙,翘望你来的方向,等不到你来,我泪水涟涟,哭得好伤心。哪一天你来了,我便笑逐颜开,心花怒放。吉日良辰,迎亲的队伍来了,载上我,还有我的嫁妆。我怀念那短暂的幸福时光!我们那样年轻,像枝繁叶茂的桑树。生活那样甜蜜,像熟透的桑葚。我醉了。时光消逝,你变了。你忘了我们相爱的岁月,忘了自己的誓言。我恪守妇道,任劳任怨,你还是背叛了我。你打我、骂我,苦日子没有尽头。家兄讥笑我,我只有黯然神伤。原想与你白头到老,现在看来这个心愿是不可能实现了。我得走了,到了和你分手的时候了。又是一个秋天,桑叶飘落,就像我凋落的红颜。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又过淇水,淇水打湿车帷,那是我辛酸的泪。

学生看完这段电脑投影内容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有些同学若有所思,有些同学眼中噙满了泪水。

接着,让学生谈谈对高中教材中选编爱情诗的看法,继而讨论我们该如何对待早恋。学生热烈讨论后,我总结说:“将爱情写进高中教材,是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它不是要教会学生去恋爱,而是要教育广大高中生要正确地认识爱情,理性地对待爱情。高一学生情窦初开,有些同学陷入早恋,其实早恋不等于真正的爱情,早恋就像一朵美丽的罂粟花,美丽而又充满神秘和诱惑。面对美好的爱情,我们是选择理性面对,成为爱情的英雄,还是在美丽的爱情中沉沦和毁灭,成为爱情的奴隶呢?我想,没有谁会拒绝追求美丽,但只要能理解爱情的真谛,只要懂得珍惜,就不会在美丽的诱惑下沉沦和毁灭。”

总结起来,这堂课我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整合教学目标,纳心理教育于教学计划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心理教育纳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前提。心理教育成为一节课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教师就会在教学中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实施心理教育。这节课中,我确立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从而保持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的目标,上课时,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2.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施心理教育。

(1)用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教学

用心理学指导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学习规律、思维规律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讨论对高中教材中选编爱情诗的看法和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该如何对待早恋,注重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特别是思维创造性的培养,符合学生心理。

(2)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中,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提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怎样”的问题加以引导,通过自主分析、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习有所学,有所得。

(3)让学生体会成功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体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位学生都渴望成功。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谈谈对高中教材中选爱情诗的看法,继而讨论我们该如何对待早恋,问题刚提出时,教室里一片沉默,经过我反复鼓励,有个胆大的学生说了几句后脸上流露出焦躁不安的表情,我为他的勇气鼓起掌来,受到鼓励后,他继续谈自己的看法,他一讲完,教室里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同学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下子,课堂活跃了,同学们各抒己见,本来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一下子有了答案。

三、充实教学内容,找准心理教育与学科内容的结合点。

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努力挖掘心理教育素材,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与丰富,也借助相关具体内容将心理教育目标落到实处。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谈谈该如何对待早恋,使“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从而保持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