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筑分析论文

建筑分析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3 09:51:43

建筑分析论文

建筑分析论文篇(1)

1问题的提出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居环境城市化的加速,人们对建筑空间尺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明晰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准确而全面的关于建筑空间尺度概念的描述,普遍存在着对尺度概念的某些模糊认识。所以,有必要对建筑空间尺度概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予以拓广。

2对现有尺度概念的分析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以很多篇幅具体论述比例问题,但对于尺度本身的性质却很少提及

托伯特•哈姆林在其编著的《20世纪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的第二卷《构图原理》中,把尺度问题单独提出来加以研究。该书把比例和尺度作为两个并列题目,且尺度列于比例之后。也许是由于哈姆林建筑理论的权威性,自此以后,几部有影响的建筑理论著作中关于尺度与比例的论述都维持了这一顺序。实际上,比例和尺度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并列概念,比例应是尺度范围内的从属概念,将尺度置于比例之下,属于主从关系颠倒,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误导作用,影响了人们对尺度概念的正确认识。沈福煦在《美学》一书中,认为尺度是“在建筑设计中以人高为衡量建筑物或构筑物大小规模的标准,亦指建筑物或构筑物本身各构件间大小相比的合理性。”这个概念亦较模糊,容易使人们对尺度概念产生误解。清华大学田学哲主编的《建筑初步》教材中,“尺度主要是指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建筑中有一些构件是人经常接触或使用的,人们熟悉它们的大小,如门扇一般高为2~2.5m,窗台或栏杆一般高为90cm等等。这些构件就象悬挂在建筑物上的尺子一样,人们会习惯地通过它们来衡量建筑物的大小。”前一段话是对尺度概念的定义,后一段话是对尺度概念的解释,通俗易懂。这种以常规部件为基准使建筑获得尺度感的方法,一直作为现在建筑理论中关于建筑尺度的基本内容。可以说,这是基于视觉的形式尺度或形象尺度。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次大会制定的《北京》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整个人居环境来研究建筑空间的尺度问题,就会感到《建筑初步》中的定义虽然简明、准确,但有待拓广。在拓广建筑空间尺度概念的时候,应力求简明、准确、全面。

3广义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人居环境的不同空间范围包括地球、大城市、小城镇、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单体建筑、室内、家具等

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生存活动对建筑的体验,并不是简单生理需要的舒适感和视觉美感,而是整个身心体验的感受,故有环境心理学和心理空间的概念,这表明存在着心理空间尺度。例如,我们初次到某一校园参观,比起后来在该校园生活了较长时间来说,前者感到该校园要大得多。又如,我们到一个从未去过的地点去,去的时候比回的时候感觉到路程要长。所以,广义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应是:在人居环境的不同空间范围内,人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用身心来体验建筑整体环境空间所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对该空间大小的综合感觉。这需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3.1尺度的字义所谓“尺度”,按中国汉字组词方法来顾名思义:“尺”是尺寸的尺,是衡量线面体空间大小的基本标准单位,是绝对大小的量;“度”是度量,是用尺来量取线面体空间的行为过程,是动词;“度”又是程度,包含着等级差别的意义,它是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的比较而产生的相对大小的量,这与比例概念相近;俗话说,“凡事都要有个度”,这个“度”是无过之无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是中国传统为人处世的原则,却也表达了一种审美观。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中的“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就表达了一种尺度概念。所以,建筑学领域中的“尺度”,其概念虽与真实大小的尺寸有关,但本质上是表达人们对建筑空间比例的大小关系的一种综合感觉。

3.2尺寸是绝对的不变量,尺度是相对的可变量经过设计建造构筑的人居环境空间都属于建筑的范畴。由于高科技的航天、通讯和交通设施的迅猛发展,地球给人的感觉已变得越来越小,故有地球村的说法。宇航空间站上的宇航员看地球,就是一个“小小寰球”,飘浮在黑暗一片的宇宙中,是货真价实的“弹丸”之地。这表明地球的尺度已变得越来越小。再如,虽然大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和立体交通与通讯系统使城市面积扩大了好几倍,但城市给人的感觉反而小了,即城市的尺度变小了。现代人来看中世纪的一些城市,也会感觉马车时代的交通广场尺度相当小。实际上,中世纪时期的人会感觉到这个广场的尺度够大。所以,尺寸是绝对的不变量,尺度是相对的可变量,是随人类活动范围和人的移动速度而变的量。

3.3比例是不变量,尺度是人感觉的量,是可变量比例是对象自身内部的绝对尺寸关系,它不受周围对象的影响。尺度是人们体验对象之间相对关系的感觉,它直接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尺度在衡量建筑的美感上也和比例一样,是为了建立和谐的秩序关系。即比例要达成建筑物本身的和谐关系,而尺度要达成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写作论文及建筑物与人的融洽关系。一般设计手册上称的“人体的尺度”,严格来说,应该是“人体的比例”。之所以对尺度和比例概念产生这样的模糊认识,原因可能是对《建筑初步》中尺度概念的片面理解,只抓住了“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忽略了这种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超级秘书网

3.4比例是影响尺度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人的行为习惯和舒适性为标准来看比例,则建筑的整体、局部、细部间的相互比例关系能对尺度感产生影响。而且,建筑实体与空间虚空的这一对虚实的量的比例关系也影响尺度感。例如,在城市的一个区域中,当几幢体量很大的建筑处于相互之间距离很大的环境中,它们的尺度感并不很大。

3.5视觉的尺度感仍然是决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以往对尺度感的研究,很大部分都属于视觉尺度感。另外还有听觉、嗅觉、触觉等尺度感的存在。但视觉尺度感仍然是决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4结语

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尺度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明晰,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拓广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和应用,必将对人居环境的广义建筑学的设计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2版).

建筑分析论文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建筑界响应可持续发展原则而发展起来的分支概念,旨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导建筑工程活动,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建筑的提出弥补了现代建筑对于环境方面考虑的欠缺,纠正了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对立关系。绿色建筑也可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关于绿色建筑的概念,至今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许多组织和个人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定义,这些定义虽然从不同角度出发,但其共同点都是将建筑与环境相联系,指出绿色建筑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强调从整体出发将建筑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开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目的

人们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早期侧重建筑的环保性与节能性,到逐步认识舒适与健康的价值。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人们逐渐意识到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无法再以单项开发、简单叠加的手段继续发展下去,绿色建筑不仅是关于建筑技术的改良措施,同时也是关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综合。发展绿色建筑也从偏重于技术层面的讨论向从技术到体制和文化的全方位透视和多学科研究转变。只有将绿色建筑设计在社会、经济、技术等诸多层面上进行整合,将其纳入到社会经济体制轨道中,成为社会发展这架机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激励人们自觉运用绿色建筑技术积极改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的出路。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兴建房屋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而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的严重不足。因此,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十分迫切且意义重大的任务,亟需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并具有市场推广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3开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意义

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建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和启蒙运动,其意义远远超过能源的节约。它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有机综合,从而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创造健康、舒适和优美的生活空间。它对于建筑领域的革命意义可以从技术、社会、经济等角度来审视。

(1)技术意义。

早期的绿色建筑研究以单项技术层面问题的研究为主,技术手段是孤立和片面的,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对设计与经济进行整合研究的意识还远没有脱离经济分析只是策略研究附属的认识阶段。但早期的单项技术研究成果为当代绿色建筑技术的多维度发展和系统整合莫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对绿色建筑认识的逐步深化和成熟,人们放弃了过于乌托邦的环保思想和仅靠道德约束和自觉性的自发环保行为,转而探索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理念,环境与资本的结合成为未来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新方向,绿色建筑由此也进入一个从生态伦理提倡向生态实践研究深化的新阶段。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逐渐呈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融合的趋势,这使得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研究进入多维发展阶段。绿色建筑技术策略的深化与发展在材料、设备、形态学等不同的领域展开,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技术与其它设计元素的整合也开始从过去的简单叠加、更多关注护结构本身的设计向技术与建筑整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转变,逐渐成为了绿色建筑系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绿色建筑技术逐步完善和系统化的必然结果,它为绿色建筑技术的有机整合搭建了一个平台,使绿色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为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简便易行、规章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和设计指南。

(2)社会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新的生活方式的提倡、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和地方文化的延续两个个方面。

①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首要社会意义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基于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看作是一个社会教育的过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原则是在有效利用资源和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健康的建筑空间并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纠正了人们以往的消费型生活方式的错误观念,指出不能一味的追求物质上的奢侈享受,而应在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适度的追求生活的舒适。从根本而言,建筑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建造起来的物质产品,当人们的文化意识与生活方式并非那么可持续时,绿色建筑本身的价值也会降低,而只有产生了切实的社会需要时,与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活方式相匹配的绿色建筑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②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是为设计人员所垄断的专业工具,而是为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管理者、开发商、业主、市民等所共同拥有的评价工具。它的开发打破了以往专业人员的垄断局面,积极鼓励市民等公众人员的参与。通过公众参与,引入建筑师与其他建筑使用者、建造参与者的对话机制,使得原本由建筑师把持的设计过程变得更为开放。事实证明多方意见的参与有助于创造具有活力和良好文化氛围、体现社会公正的社区。

(3)经济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经济意义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系统全寿命的角度出发,将绿色建筑设计所涉及的经济问题整合到从建材生产、设计、施工、运行、资源利用、垃圾处理、拆除直至自然资源再循环的整个过程。关于绿色建筑的经济考量不再局限于设计过程本身,而将策略扩展至对狭义的设计起到支持作用的政策层面,包括建立“绿色标签”制度,完善建筑环境审核和管理体系,加大与建筑相关的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行为的纳税力度,健全环保法规体系等,从增加政府对可持续性建筑项目的经济扶持和提高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建设行为的成本两方面为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完全是政府机构的责任,作为从事设计工作的建筑师同样对于制度的健全负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因为只有来自实践的需要才是最为真实与迫切的。将相关的政策问题纳入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中,成为系统解决建筑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的重要方面。在微观的层面,目前从经济角度出发的设计策略都更充分考虑项目的经济运作方式,并据此对具体的技术策略进行调整。

建筑分析论文篇(3)

1.1背景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己经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建筑业的安全生产问题一直存在。近几年来,建筑安全事故屡有发生,每年的建筑安全事故发生数和建筑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不少的对策和措施。

1.2国内建筑安全的状况我国建筑工程的安全状况:目前,我国建筑业施工技术水平、建设管理水平层次不齐,安全教育和安全生产的滞后,因而目前建筑业的安全形势很严峻。

1.3国内关于安全评价理论的研究国内的安全评价研究:20世纪80年代,安全系统工程引入我国,受到许多大中型企业的重视。在很多企业,事故树分析和安全检查表方法己应用于生产班组和操作岗位。许多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制定了安全评价标准和安全检查表。程杰提出了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引入安全评价的理念;丁传波等人运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对施工过程进行安全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分级;雷中英等通过建立物元模型及关联函数,结合与建设工程安全评估有关的因素,基于物元分析方法对建设工程安全分级评价做了研究。

2建筑施工“六大伤害”事故类型分析

2.1事故的定义事故是指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的,非预谋性的意外事件,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久停止。

2.2建筑工程事故诱因事故诱因可以分为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因素等。前三种为直接原因,第四种为间接原因。

2.3建筑施工事故致因分析

2.3.1高空坠落分析①高空坠落事故分为9种坠落事故,其中包括:登高过程中的坠落、临边洞口坠落、脚手架上坠落、悬空高处坠落、梯子作业坠落等。②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包括:扣件不符合规定要求;在脚手架上打闹、休息;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等。应当说明的是,每种原因都是彼此制约的。

2.3.2坍塌事故原因分析①坍塌事故的分类坍塌事故分为以下几类:模板坍塌;土方坍塌;拆除旧房等。②坍塌事故的原因,模板坍塌是由于模板没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土方坍塌的原因,就是在挖土中该放坡的没有放坡,没有设置临时支撑等。

2.3.3物体打击分析①物体打击事故分反弹物、空中落物。②物体打击事故的原因分析物体打击事故可能是操作过程中错误操作;作业人员;相关操作缺乏标准的规程等。

2.3.4机械伤害原因分析①机械伤害事故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辗、切、绞、割等伤害;②机械伤害的主要原因有:操作人员的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误操作;业务技术素质低,操作不熟练等。

2.3.5起重事故分析①造成伤害事故的起重机械主要集中在流动式起重机、桥(门)式起重机、升降机和塔式起重机4类。②起重事故分析。造成起重机械事故原因有挤压碰撞、吊物坠落等。挤压碰撞造成挤伤的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常见吊物事故有以下几种类型和原因:重物、吊装绳或专用吊具从吊钩钩口脱出;超载起吊拉断钢丝绳等。

2.3.6触电事故原因分析①触电事故分为电伤和电击。电伤是指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时所造成的内部伤害。②触电事故的原因主要有:破损设备线路未及时更换;防护措施不到位;电气设备不合格等。

3基于层次分析的建筑施工安全综合评价

3.1建立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①目标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动态性原则。

3.2建筑施工安全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它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AHP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通过两两比较方式确定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通过判断以决定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顺序。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缺乏必要的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层次分析法基本思路为: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②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B。③计算各层元素对目标层的合成权重。层次分析法需要一致性检验,计算过程复杂,并且当无法满足一致性要求时,该方法就无法使用,且心理学实验表明,当被比较的元素个数超过9时,判断就不准确了,也就不能直接应用层次分析法。针对AHP方法这一不足引入了G1法,它通过对AHP进行改进,在确定各指标权重过程中不需要构造矩阵,无需一致性检验,计算量比AHP法明显减少,方法可操作性强,便于应用。

3.3建立递阶层次模型在深入分析目标问题之后,将目标中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如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等。

3.4层次分析法

3.4.1评价集的确定评价集是对各层次评价指标的一种描述,它是评审人对各评价指标所给出的评语的集合。本文中确定的安全的评价集分为4级,具体为:V={v1,v2,v3,v4}={优,良,合格,不合格}。

3.4.2模糊判断矩阵确立组织评审团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第二层各个元素进行单因素评价。

3.4.3综合评价对各个因素做出评价以后,按隶属关系和层次由下往上逐级进行评判,低层次的多因素评价综合形成上一级对应的单因素评价,这样便构成了多级综合评判体系。运用模糊矩阵进行综合测评,利用式计算评分值:B=A•R。对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与模糊评价矩阵进行模糊运算,求出模糊评价结果:W=B•DT。

3.5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法的评价集以及模糊判断矩阵的确立,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建筑施工安全进行评价。权重的确定过程中引入了G1法及其算法步骤,从而对计算过程进行简化。

4结论与展望

4.1结论在施工中主要的伤害类型属“六大伤害”,即:高处坠落、坍塌事故、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事故、触电事故。本文依据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的实践经验,确定了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模糊综合评价中,指标的权重不是在评价过程中伴随产生的,这样人为定权重有较大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指标本身对被评价对象的重要程度,但与客观实际可能会有偏差。

建筑分析论文篇(4)

关键字:土建预算审查

工程预算是确定工程造价和工、料消耗的文件,是考核工程投资经济合理的依据。所以做好工程预算的审查工作,将有利于提高设计水平和投资效益。

现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浅谈建筑工程土建预算的审查技巧。

一、重视搜集完备的依据性文件

审查人员必须向有关部门和人员搜集完备的编制预算的依据文件、材料,包括:

1、建筑和结构专业提交的全套土建施工图;

2、总图专业提交的土石方工程和道路、挡土墙、围墙等构筑物的平立剖图;

3、工程所在地区的综合预算定额、建筑材料预算价格、间接费用和计取费用的有关规定文件;

4、工程所在地的类似工程预算文件及技术经济指标(供参考)。

二、抓住审点

工程量计算、单价套用和间接费的计取是审查工作的重点,应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1、工程量和单价的审查

审查时应注意:A、编制预算时所使用的综合预算定额是否适用于本工程;B、预算书中不得重列综合定额中已包含的工程量范围;C、是否按定额规定的规则计算工程量;D、防止出现张冠李戴,错套单价的现象。

各分部审核的重点不同,现按分部分述如下:

(1)土石方分部

应注意、本分部仅适用于土石方、满堂基础及基础定额中未综合的土石方项目。

运土数量中,是否已扣除了回填土数量。如有地下室土石方工程时,在计算承台或砼基础时应扣减挖、填、运土的含量。计算挖土高度时,不得把底板(或承台)的底标高作为挖土高度,应扣除原泥皮线标高。地下室土方量要计入工作面的土方量。

要辨明挖土的土壤类别,以防止套错单价。对高地下水位地区应注意增列地下水排水费用。

(2)基础分部:

打桩分部的定额仅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的陆上桩基工程,不适用打试桩及在室内或支架上打桩。

审查时应注意有否忘列各类桩基所对应的机械进、退场费用及组装、拆卸费用。对于冲(钻)孔桩、灌注桩、人工挖孔桩等1米内的砍桩头费用,定额已包括,不得重列。超过1米砍桩头及吊运机械费用,不得漏计。

人工挖孔桩定额已包含扩孔5cm砼工程量,预算中不得重计,人工挖孔桩的弃土工程量不得漏列。

(3)墙体分部

砧石墙定额仅适用于平墙,非平墙每m3应增加1.4工日。

墙基与墙身的分界线划分应符合规定。内墙、外墙、框架间墙与非框架间墙应分别计算。墙体工程量不应包括门、窗洞口及0.3m3以上的孔洞数量。

计算墙身长度中,属于框架间墙应扣柱位。墙体高度计算,墙顶是梁应扣梁高,墙顶是板应扣板厚;设有构造柱的砧砌体应计算拉接筋的工程量,一层砌体檐高在3.6M以下者,均应扣除定额内的垂直运输机械费。墙体计算中不得把门连窗、异形门窗按矩形门窗扣除。

(4)脚手架分部

审查时应注意满堂脚手架的计算有否漏计增加层;住宅底层层高低于2.2M的柴火间不能计算脚手架;六层以上或檐高达20M以上应计算高层建筑增加费;临街房屋应增加防护措施增加费;天棚高度超过3.6m时应计算满堂脚手架;有装饰墙面(天棚)之一为装饰、刷浆或勾缝时满堂脚手架应计算50%;墙面和(天棚)均为勾缝或刷浆时应计算20%的满堂脚手架。

砧砌女儿墙高度超过1.2M者应计算双排脚手架。

在高层建筑中,裙房和主楼由于标高不一,应分别套用相应脚手架定额。

(5)柱、梁、板分部

本分部适用于按图示尺寸以立方米实体积计算梁、板、柱的工程量。

审查钢筋砼圈梁、过梁与板,圈梁、过梁与有梁板、平板的界线要分清楚,钢筋砼挑檐反口高度(或者悬挂檐高度)在1M以上者应按相应钢筋砼墙计算,小于1M者,按钢筋砼檐沟计算。

有梁板计算中要注意梁高必须扣除板厚,主梁长应扣柱位,次梁长应扣主梁宽。

柱与板交接,当柱断面大于0.3m2者,应扣板中柱位(柱头)体积。

钢筋砼阳台、雨蓬的长、宽超过定额规定范围及宽雨蓬或带反梁雨蓬,不能按阳台、雨蓬套价,应按有梁板计算,钢筋砼量也由投影面积改为立方米体积计算。

(6)门、窗分部

门、窗工程量庆与砧墙中所扣除的门、窗面积相符;不同种类的门、窗(如门连窗)应分别套价。审查门、窗数量时要注意门窗表中数量与各层平面图的门、窗数之和是否相符。门、窗数量计算还要注意配套玻璃种类、厚度是否与定额相同,否则必须换算。

(7)楼地面分部

审查时要注意各层地面面积总和应与相应建筑面积相符。

地面是水磨石,防滑地砧面层时,计算面层工程量后还需另计水泥砂找平层工程量,整体面层设计图纸与定额规定含量不同时要按比例进行换算。块料面层设计所采用材料与定额不符时应进行换算。当设墙裙时,应在相应的地面项目中扣除所含踢脚线含量。

(8)屋面分部

定额中屋面防水及檐沟防水已包括防水粉用量,如与定额不同时应予换算。定额中规定屋面隔热层垫砖高为3皮砖(12×12×18厘米),如设计不同时应予换算。

屋面找坡:用砂浆防水层,找坡套用细石砼找平层,不用砂浆防水层,找坡就直接套细石砼面层。

屋面面积之和应和一层相应建筑面积相符。

(9)装修分部

审查时应注意勒脚装修有否漏计,檐口高度在3.6M以内的单层建筑外墙粉刷应扣卷扬机费;严格区分普通、中等、高级抹灰,按类套价;刷“106”(或水泥漆)等涂料时,应扣除室内抹灰定额内的石灰浆含量;外墙面喷塑应增列打底子项;主梁净高超过50cm或每个井面积在5M2内的井字架梁天棚和梁净距在0.7M内的有梁板天棚,其抹灰工程量应乘1.4系数;块料面层按实铺面积计算。

(10)构配件分部

应注意:不得把阳台台板及墙合并套用栏杆单价,以引起造价增加。

审查构配件项目时要注意不得漏计面层装饰工程量。

2、各项费用审查:

各项费用计取基数应按一般工程项目、打桩项目、装修项目分别计算。

打桩:制作兼打桩按一般土建取费率的80%计算间接费;单独打桩(不施工上部工程)按土建取费率的40%计算间接费。无论是“单打”和“制打”都以桩的制作和打桩的直接费合计数为计费基数。打桩不计取塔吊费用。

高级装饰:按规定其取费率为土建工程取费率的40%计算间接费。

对无定额可套而用市场造价套价的特殊材料项目不能计取间接费只能计取税金。

三、做好复核工作

完成预算审查之后,为了检验审核成果的可行性,必须采用类比法。即利用工程所在地的类似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比较,进行可行性判断。如差距过大,应寻找原因,如设计错误,应予纠正。

预算审核是一项细致的技术经济工作,虽有技巧,但应在正确的工作方法和丰富的业务知识指导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建筑分析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成本价格涨价居民住宅影响房地产价格

翻开记录,铁矿石价格2004年上涨18.6%,2005年暴涨71.5%,2006年上涨19%,2007年上涨9.5%。2008年铁矿石价格已由国外钢厂率先达成一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将在2007年基础上上涨65%。毫无疑问,即使单以粉矿算,今年力拓79.88%的涨幅,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因此,近几年,钢铁价格已经逐步攀升。

国家发改委宣布,自2008年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自2008年7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每千瓦时平均提高2.5分钱。煤、电、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导致钢材、水泥、砖等建材进一步上涨。

在建筑主材涨价的同时,人力成本也在上升,以山东滨州普通小工为例,四年之前日工资不过20元~30元,而现在已经是60元~80元。

建筑成本不断攀升对居民住宅价格有何影响呢?笔者认为,由于城乡住宅价格的构成不同,对于城、乡不同区域居民,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以下分别是对农用住宅和城市居民住宅的影响分析。

一、农村居民住宅分析

1.土地方面、各种税金、利润方面的影响

农村建房所使用的土地成为宅基地。宅基地使用权是经依法审批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给其成员用于建造住宅的没有使用期限限制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人对宅基地享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有限制的处分权,即权利人有权自主利用该土地建造住房及其附属设施以及将房屋连同宅基地一同转让(应当将房屋及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符合建房申请宅基地条件的成员)、出租。但是,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因为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具有无偿性、福利性。所以农民不用担心土地价格、各种税金等的影响。当然对于农民的自建房来说,不会有利润方面的影响。

2.建筑成本的影响

农村建房的建筑成本,其主要由建材费和人工费(承包费)构成。建筑材料近几年一路攀升,人工费也是涨了好几倍。

现以山东省滨州地区博兴县大杨村为例来说明近五年房屋建筑成本的涨幅。该村近些年村民建房是这种四合院的样子,如图所示:

农村建房的一般程序是,村民首先向村民委员会申请宅基地(地块必须符合村里的建设规划要求),经乡镇政府批准后取得宅基地;然后村民将房屋建筑施工工程交给乡村小承包商,承包商总揽整个工程的建设,由承包商雇佣专业工匠(瓦匠、木匠等)和小工来具体施工;业主负责购进物料和施工监督。总建筑成本(工程承包费和建筑材料费)如下表所示,从2003至今已经翻了两番总额已经超过了10万元。

农村建房费用表

3.结论

虽然农村居民住宅成本不包括土地价格以及各种税金等费用,但是总建筑成本自2003年至今也已经翻了两番,相对于农民普遍较低的收入,十万元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不少农民抱怨“盖房子是越攒钱越盖不起”。当前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和人工费的上涨导致的建筑成本上涨,对农民自住房的建设影响是很大的。

二、城市居民住宅分析

1.房价与地价关系研究

就商品房而言,影响房地产最大的因素主要是土地价格,其次才是水泥、钢材。住房价格是由开发商的成本和利润两部分组成的,也是一种产权价格。但住房价格除了取决于需求方面还存在一个供给价格问题。因为房地产的供给不同于单纯的土地供给,它是一个生产过程,因此必须通过销售价格补偿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支出来获得合理利润,才能维持再生产过程,因此房价作为一种供给价格不仅是买方愿意购买的价格,更是卖方愿意出售的价格。在市场机制中,人们对房屋的需求(包括真实需求和投机需求)决定了房价的高低,而房价的高低决定了地价的高低。在“价高者得”的拍卖机制下形成的地价是由当前房价及开发商对未来房价的预期决定的。房价预期上涨时,地价也必然上涨,反之,地价必然下降。地价是房价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房价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房价的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成本。

2.建筑成本的影响

城市居民住宅和农村居民住宅一样,建筑成本会随着建筑材料价格、人工费、能源价格等的上涨而上涨。

3.供求关系的影响

历史的进程证明,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恰恰就是用价格机制来调节供求之间的平衡的。供不应求则价格上升、利润空间加大、吸引更多投资来增加供给、平衡需求;价格稳定之后,投资再增加则价格下降、利润空间缩小,则投资转移、供给下降。此起彼伏的达到调节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在2008年3月25日“新浪乐居创新峰会”上做出下述表示:房地产市场前两年因为各种其他的原因,经历了一些过快的增长,中国房地产仍然是一个大有潜力的、大有发展前途的市场。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还远远没有结束,中国的农民进城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中国的城市化刚刚走完了一半不到的道路,城市发展本身还有巨大的空间,这样的进程是决定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国人居住条件的改善将是今后几十年、上百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市场,也将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供求关系仍然左右着中国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在中小城市,刚性需求不是很大,房价不是很高;而在大城市,房地产的价格受流动性过剩、刚性需求大等影响,房价已经非常高了。

4.市场炒作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是一样的,是一个资产市场,就是恐惧和贪婪把人们带到这个市场。由于恐惧和贪婪,这个市场涨的时候总是会涨过头的,跌的时候也会跌过头的,它符合一个追涨杀跌的特点。

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些大城市,房地产价格受炒作的影响很大,当前房价波动的表现,已经很难用成本理论、房价收入比理论和房价房租比理论来解释。2007年,房价年年涨,月月涨,就差天天涨了,有人把房价定义为海鲜价,海鲜一天一个价,叫时价,不定价。就消费者的角度,很显然对购买房地产的事情已经从过去的“为与不为”,进入到“能与不能”。也就是说,这个杯子10块钱我觉得太贵了,我不愿意买;但是现在这个杯子变成了一千万了,不是我不愿意买,是我买不起。它已经远远超出了绝大多数居民的承受能力,房价收入比大幅度增大,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泡沫。

对于中小城市,流动性较小,需求也不是很旺盛,炒作的成分不大。当房子仅体现其居住功能时,价格和价值就不会相差太大。

5.结论

影响房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受房价影响最大的群体是普通工薪阶层,而他们最关注普通住宅其土地成本远高于建筑材料成本。建筑材料、土地以及周边发展环境和市场购买力等共同决定了房价,也就是说在房价成本因素里面建材涨价、人工费提高将会导致的建筑成本上升不会对市场上的商品房价格造成太大的影响。

三、结束语

建筑成本的上涨对农村居民住宅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对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房价有影响,但是不能起主导作用。当然城市的房价已经是非常之高了,但不是由于建筑成本的影响,而是土地价格、供求关系、炒作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宅基地使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建筑分析论文篇(6)

摘要:建筑业发展瓶颈

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的规定,我国的建筑主要分为两类摘要: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其中民用建筑根据功能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在本文的讨论中主要针对的是民用建筑。

1建筑的双重属性

从人类和建筑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人类所从事的大规模建筑事业是从奴隶社会建立以后才开始的。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整个建筑活动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在社会中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更重要的价值是在于反映当时的思想和艺术的要求[1。正是在这些需求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建筑的双重属性。

首先是建筑的社会学属性。当人类社会出现阶级的划分后,建筑的形式就不再是为了适应遮风避雨、逃避野兽攻击而存在,而是通过自己的形象和空间来表达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

其次是建筑的自然科学属性。任何建筑形式的出现和演变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约束,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建筑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建筑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建筑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2建筑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某个时代的建筑是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物质文明、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的综合反映。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则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例如下图一反映了上海市1949年以后历年房屋竣工面积的变化情况。将它和上海市1949年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相对照,可以非常轻易地得出结论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期也必然是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期[2。

和此同时,建筑业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以上海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假如将上海历年的国民经济总值进行分类统计,可以发现上海市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上海经济高速发展的几个重要支柱之一,而且从1995年开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继工业之后的第二大经济支柱(图二)。

现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届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6280元增加到18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253元增加到8000元。其结果就是摘要: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将对生活条件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老百姓对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的占有量、环境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世界银行的探究报告和相关专家的探究结果,我国新建建筑将主要集中在未来10~15年内完成。其中,公共建筑在1998~2010年间增长速度为6.6%[3。

可见,建筑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公共建筑在上海乃至全国必将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3建筑发展的环境制约性

建筑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建筑正常运行的基础却是相同的摘要:任何建筑的正常运行都以消耗一定能源为代价,如照明系统需要电能、空调系统需要电能或油、天然气等等,所有这些为了维持建筑正常功能所必需消耗的能量统称为建筑能耗。

仍然以上海为例。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的房屋竣工面积已经翻了几番(图三),其中公共建筑的面积在2001年底已经达到8696万平方米。和之相对应的是建筑能耗的增长。根据上海市终端能耗统计资料,以建筑能耗为主的第三产业能耗从1980年到2001年也翻了一番(图四),假如再加上生活消费能耗,上海市建筑能耗在2001年已经接近国民经济总能耗的30%[4[5。

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地球上可以使用的、具有成熟应用技术的能源主要是矿石性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他们的使用都会带来对环境的污染。建筑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也就意味着建筑的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非凡是上海,主要能源是煤炭,由煤炭燃烧引发的大气污染物,如SO2、CO2、粉尘等,每年需要消耗上亿人民币来治理,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说,环境的污染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制约功能[6[7[8。

4建筑节能对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筑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但是另一方面,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这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则意味着不可再生能源的加速消耗和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设置障碍,成为自身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如何调整两者的关系成为影响建筑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应该看到,建筑业的发展是必然的,那么建筑正常运行需要消耗能量也是必然的,所以建筑业发展中所存在新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筑消耗的是什么能量以及如何消耗能量。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建筑业的迅速发展都在加剧着能源危机,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危机。假如建筑消耗的能量都来自可再生能源,那么建筑业的发展将不会受到能源消耗的制约;而消耗的可再生能源通常都不是矿石性能源,它们的使用不会加重环境的负担,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这也有助于保护环境。不过这或许是若干年后的事情,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讲,做到这一点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现阶段影响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建筑中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方式。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人类就已经开始探究建筑如何消耗能量的新问题,而且所有的探究内容都围绕着“节能”展开,因为实现建筑节能是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新建建筑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大量浪费能源的建筑,所以有关专家呼吁,为了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建筑节能。我国建筑能耗总量大、比例高、能效低、污染重,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新问题,可以通过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按节能标准进行建设和设计,以及发展建筑节能产业等方式开展建筑节能。

有专家计算出摘要:假如从现在开始对新建建筑全面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对既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改造,到二O二O年,中国建筑能耗可减少三点三五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八千万千瓦时(大约接近四点五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相应可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六千亿元人民币),由此造成的能源紧张状况必将大为缓解[9。

由此可以很轻易地看出建筑节能对建筑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建筑节能的开展不仅减少了建筑自身的能源消耗,缓解了国家的能源紧张局面,还保证了自身及其他建筑的正常运行,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参考文献摘要:

1)杨深。建筑七千年。天津摘要:科技翻译出版社,1990.7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探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综合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课题组,2003.5

3)中国上海网站摘要:http摘要:///

4)同济大学和上海市建筑节能办公室。上海市建筑节能目前状况和未来展望。2003年上海市公共建筑调查报告。

5)同济大学。节能工作在上海——能源基金会项目《上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结题报告,2003年。

6)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网站摘要:http摘要:///gongbao/linian2002.asp

7)邓孝成。优化生态关键在防治燃煤污染。

http摘要:///index.htm。

建筑分析论文篇(7)

0引言

前不久,笔者在媒体上获悉,有关专家和热心观众从13个参赛方案中,投票评选产生北京2008年奥运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的3个优秀方案作候选方案。按得票数(相差无几)自高到低依次是:由瑞士赫尔佐格和梅德隆设计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的“鸟巢”、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飞碟式浮空屋顶”、由日本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的“天空体育场”。最后,“鸟巢”脱颖而出,成为实施方案。不过,笔者最欣赏的还是节能型的“天空体育场”,因为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念和“绿色奥运”的精神。“天空体育场”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利用自然通风、自然光线方面有独到之处。其形态象征着广博的大自然,以柔和的“白云”(半月型玻璃顶面)和绿色的“丘陵”(主体)为主要创意,连同来源于阳光射穿“白云”的“光塔”的联想,形成体育场与自然共生、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浑然一体的景观。在满足体育场的所有功能的同时,其形式和材料较大程度地做到节能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否认,“鸟巢”、“飞碟”最具有视觉冲击力,新、奇、特的外观最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而赛后用于广告或观光,也最能产生直接的、眼前的经济效益。然而这都与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念尚有一定的距离。何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理念呢?这先要从系统观的角度认识建筑与其环境的关系。

1建筑系统与其生态环境系统存在“互塑共生”的关系人们往往从某一方面强调建筑是艺术、建筑是文化、建筑是技术、建筑是结构、建筑是符号等等,往往失之偏颇

应该从建筑最重要的功能,即回到“原点”去认识建筑。人类最原始的建筑是天然洞穴,之后是稍加改造的人工洞穴和在树林里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因此建筑的原始含义就是“庇护所”,即遮风避雨、抵御自然侵害的场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建筑从单一的“庇护”功能拓展到包括生产(如厂房)、运行(如道路、桥梁、运河)、景仰(如纪念馆、庙宇)等在内的多种基本功能,建筑的形式也日益多样。今天,建筑不仅仅构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道道“屏障”,也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座座“桥梁”。拥有上述功能的建筑系统显然具有消耗资源(如占地、耗能、耗材、用水等)和排泄废物(如废水、废气、废渣等)两种基本行为,从而与其环境(主要指建筑的生态环境系统)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系统包括环环相扣的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生物的消费者和生物的分解者四个部分。任何建筑系统都与其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系统科学揭示,系统对其环境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即引起环境中某些事物的有益变化、维护环境品质和动态平衡的积极作用与不断向环境排泄自身废物、导致环境品质变坏和失衡的消极作用。

环境对寓于其中的系统也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即给系统提供生存发展所需的资源、激励或有利条件的积极作用与给系统施加束缚、扰动、压力甚至危害系统生存发展的消极作用。这些作用相互交织,呈现出系统与其环境“互塑共生”的关系,即环境塑造着其中的每个系统,同时又被其中的每个系统所塑造,这种塑造作用的正负效果的存在,使它们处于一种双向因果链的关系中。系统科学还表明,系统进化和退化是同步发生和同时存在的两种演化趋势和过程。因为一个系统有序程度的提高,需要从其环境中吃进“负熵流”,这相当于把系统的熵增转移到其环境系统中。换句话说,系统的进化以其环境中某些方面的退化为代价,系统有序程度的提高以环境有序程度降低为条件。这种现象我们今天已经见到,急剧的工业化、城市化,过度的放牧、开垦土地,往往人为带来环境的退化,反使经济发展受挫直至危及人类生存。系统不合理地消耗资源行为,将导致环境资源的匮乏,破坏环境向系统提供资源的能力;系统排泄废物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环境品质变坏,破坏环境吸纳、消化系统排泄物的能力,这两方面都会危及环境中的系统生存发展。因此,系统要生存发展,一方面必须尽量减少系统的排泄物或尽量将这些排泄物纳入环境超系统的大循环中,成为其他系统的资源,从而被环境吸纳和消化。另一方面必须有效地、适当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把保护和优化环境作为系统自身的重要功能目标,以此规范系统自身的行为,维护生态环境系统平衡。人类社会作为系统尤其如此。当工业文明高度发展、人类社会系统(当然包括建筑系统在内)的排泄物远远超过自然环境的自我消化能力时,这个系统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即转变价值观念,创造新的技术手段,把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生态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核心理念人类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为满足经济繁荣目标,不断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消费品

然而这种将经济大厦建立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发展范式受到了资源存量和地球承载能力的制约,人类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社会发展的错误方向,并逐渐形成共识:要追求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范式即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子孙满足自我需求能力的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发展观,它综合考虑了人类现时发展与未来发展的代际公平,也考虑了人类现时发展的代内公平,是通盘考虑了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三者协调发展,与人类中心主义支配下的、以经济增长为单向指标的传统发展观相对立的新型发展观,其核心是生态价值观。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性从神性的压抑中解脱出来,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凭借日益发展的科技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并不断获得巨大的胜利。人类逐渐以功利眼光看待一切,把经济利益视为唯一追求目标,把自然界的一切价值都归结为人类价值,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的欲望急剧膨胀,认为人类可以凭借科技统治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单向指标、以人统治自然为核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种认为自然为人存在、人类统治自然,试图以征服和控制自然、无限地牺牲自然而满足人类需要的价值观,受到了现实环境危机的制约。实质上,人类控制自然应当理解为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即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

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控制自然就包括对外部自然和内在自我的双重控制。早期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很弱,因而主要表现为对外部自然的控制。随着支配自然能力的迅速增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也相应扩大。这时控制自然也应当包括对人类干预自然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控制。只有对人自身能力的发展方向和行为后果进行合理的社会控制,才能保证对人的创造力的强化和对人的破坏力的弱化,把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限度。从对自然的控制转向对自我的控制,表明传统价值观的合理性在当代已经失效。人类需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与把自然视为“聚宝盆”和“垃圾场”的传统价值观相反,生态价值观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以尊重自然和维护自然环境代替对自然的占用欲和征服行为;在扩大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生态价值观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代表了人对自然更为深刻的理解方式。现代生态学理论表明,整体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自然界是由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换多样性构成的巨大有机整体,每一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都离不开与其他物种的联系和对环境的依赖。系统依靠复杂的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解和自我维持功能,保持系统在一定时空中的相对稳态。当代生态危机正是人类从生态环境系统中取走了过多的生物产品,同时又向其输入了超出其净化能力的污染物,引起其退化所至。

这是人类在尚未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生态规律下盲目活动的结果。生态价值观反对不加区分地运用一切技术,反对刻意追求技术的工具效用。它对技术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即技术选择与运用不仅要从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健康和完善出发,而且要求与生态环境相容。随着生态价值观的逐步确立,科学技术范式正在发生转变,明显呈现出“生态化”趋势。建筑技术也不例外。20世纪建筑的发展,形成了传统建筑———节能建筑———节能节地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这一历程。能源危机暴露了传统建筑浪费能源的缺点,导致了节能建筑的产生;建筑不仅是耗能大户而且是占地的最大户,于是能源危机和土地危机又导致了节能节地建筑的产生;最后再加上生态危机、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出现了以生态技术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早在1969年,生物学家J.托德在《从生态城市到活的机器:生态设计诸原则》一书中阐述了生态设计三原则:一是体现地域性特点,同周围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二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费;三是建设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尊重自然界的各种生命体。这些思想把建筑视为活的有机体,把建筑的结果比拟为“皮肤”,为建筑“生存”提供必要的功能:保护生命、隔离外界环境、呼吸、排泄、调节以及交流等。到了1993年,美国国家公园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列出了“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细则”,进一步将生态思想与建筑和城市的设计和规划从实施层面结合起来。超级秘书网

使生态价值观融入到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的关键是,处理好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前期投入与短期及中长期的效益回报关系,是可持续发展建筑从理论走向实施时所遇到的难题之一。情况往往如此,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护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低污染等等)也难以被人们接受。可持续发展建筑现在实施起来,还是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较为缓慢。更主要的是,用于生态设施方面的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不一定能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这大概算得上本文开头所说的“天空体育场”设计方案为何最终落选的原因之一。

要消除这一障碍,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符合生态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如规定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等,并通过政府立法、税收等政策方面的相应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综上所述,人类在高奏“征服”自然的凯歌时,一刻也不能忘记恩格斯的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统治异族那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系统科学、生态科学进一步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整体性的有机联系和历史性的演化过程。可以预见,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将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参考文献:

[1]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2]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3]关士续等•自然辩毕业论文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修订版

[4]王维•人、自然、可持续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