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14 16:58:30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1)

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对审计风险的考虑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高审计风险不仅可能会导致事务所支付高额诉讼费用和巨额赔偿,而且可能会使事务所遭受严重的声誉损失,因此,事务所在对审计风险进行定价时,通常会要求相应的回报以弥补未来可能遭受的损失。在现实的审计业务中,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尽管事务所既不能对这些风险因素都加以准确地衡量,也无法准确判断导致审计风险存在的具体事项,但是许多变量仍有助于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大小进行较为准确地判断(Firth,1985)。由于企业的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比较容易衡量,因此,在理论界,学者们主要通过研究审计收费与企业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①,借以考察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定价(Simunic,1980;Francis,1984;Beatty,1993;等等)。2001年12月中国证监会要求我国的上市公司对审计收费进行公开披露,由此我国的学者也开始对我国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定价行为进行研究(伍利娜,2003;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等等),但是国内学者在研究设计中通常只是简单地借鉴国外学者所采用的变量来考察它们与我国事务所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具体结合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由此得出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本文立足于我国转轨经济的制度环境,具体考察在上市公司存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如何考虑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轨经济中的国家而言,一方面,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普遍存在着预算软约束(Kornai,1986),由此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中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渐深化,企业的预算约束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硬化(BrandtandLi,2003),由此提高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与此同时,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而言,由于两者产权性质的不同导致了两者预算软约束程度的不同,而在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程度也可能存在着差异。由此延伸出的问题就是,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是否会考虑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呢?而且对不同性质的公司或者处于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是否会根据公司的预算软约束程度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调整呢?本文具体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拓展事务所审计定价的相关经验研究,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定价行为。

二、文献回顾

在Simunic(1980)最早对审计定价进行的实证研究中,他就用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公司是否出现亏损以及审计意见类型三个变量来表示公司的经营风险,从而考察事务所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审计定价。Simunic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公司出现亏损或者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事务所的审计收费较高,而公司的资产收益率与审计收费之间没有关系。后来的学者在借鉴Simunic(1980)审计定价模型的基础上,用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公司是否出现亏损、审计意见类型、总负债比率、长期负债比率、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等变量来表示公司的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②,从而研究事务所对公司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的审计定价行为。已有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美国市场而言,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会考虑公司的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例如Beatty(1993)以美国IPO的公司为研究样本,直接考察了公司的财务风险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他发现对于IPO后申请破产的公司而言,公司在IPO时支付了较高的审计费用;O′Keefe、Simunic和Stein(1994)对美国市场的研究发现,公司的总负债比率和内在风险与审计收费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对于其他国家市场而言,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与公司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例如Francis(1984)对澳大利亚市场的研究发现,公司的总负债比率、速动比率、资产收益率、公司是否出现亏损以及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收费之间都没有相关性,然而Craswell、Francis和Taylor(1995)对澳大利亚市场的研究却发现,公司的长期负债比率、流动比率以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审计收费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公司的速动比率、资产收益率以及出现亏损与审计收费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Firth(1985)对新西兰市场的研究中,他发现公司是否出现亏损和公司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与审计收费之间没有关系,而公司股票的非系统性风险会影响事务所的审计收费;Seetharaman、Gul和Lynn(2002)对英国市场的研究发现,公司的长期负债比率、资产收益率以及出现亏损与审计收费之间没有相关性。对于上述不同研究结果产生的原因,Simunic和Stein(1996)认为除了国别之间不同法律环境的影响外,还因为不同的学者在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变量来表示企业的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

随着中国证监会2001年12月要求上市公司对审计收费进行公开披露之后,我国学者也开始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他们也考虑了上市公司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对事务所审计收费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伍利娜(2003)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与审计收费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比率和是否出现亏损与审计收费之间没有关系;韩厚军和周生春(2003)发现上市公司的总负债比率和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审计收费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公司的资产收益率与审计收费之间没有相关性;朱小平和余谦(2004)的研究则发现,被ST的上市公司其审计收费较高,而公司的速动比率和资产收益率对审计收费没有影响。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为考察我国的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的审计定价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但是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只是简单地借鉴国外学者所采用的变量来考察它们与我国事务所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具体结合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由此得出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针对这一研究缺陷,本文立足于我国转轨经济的制度环境,具体考察在上市公司存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如何考虑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三、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理论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是否会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定价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是否存在财务风险;二是事务所所处的法律环境。具体对于我国而言,由于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之中,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对公司的预算软约束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Kornai,1986),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政府出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问题的考虑,通常会通过财政补贴或者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来援助公司,由此降低了公司的财务风险。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渐深化,使得公司的预算约束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硬化(BrandtandLi,2003),由此提高了公司的财务风险③。对于我国事务所面对的法律环境而言,我国投资者诉讼门槛高而事务所赔偿责任小的法律现状,极大地降低了事务所承担的法律风险,并导致了事务所审计质量的低下(刘峰和许菲,2002)。但是2001年在证券许可证的年检中,中国证监会对国内八家事务所所做出的市场禁入的监管处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意识,李爽和吴溪(2003)和李爽和吴溪(2004)的实证研究结果就表明,与自愿性事务所变更相比,在这次的监管诱致性事务所变更中,后任事务所在审计报告行为上会更加保守,对公司的风险评价水平有所提高,并增加了相应的审计收费。2002年1月,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机制的正式启动,由此将增加我国事务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监管措施的加强和法律环境的改善将促使我国的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重视公司的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即公司的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越高,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就越会收取较高的费用,原因在于:一方面,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越高的公司越可能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错报或漏报(KreutzfeldtandWallace,1986;KinneyandMcDaniel,1989),相应的,事务所就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审计这些公司,由此导致审计收费的提高;另一方面,公司的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越高,事务所面临被的可能性越大(Palmrose,1987),事务所因此就会收取较高的审计收费来弥补未来可能遭受的损失。Altman(1968)、Ohlson(1980)以及陈静(1999)等国内外的经验研究结果都表明,公司的负债比率越高,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公司的财务风险也越高。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与上市公司的负债比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虽然我国的公司普遍存在着预算软约束,但是对于不同性质的公司而言,其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相比民营上市公司而言,当国有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政治目标和个人私利的考虑更愿意对国有上市公司提供援助(BrandtandLi,2003),由此会更加软化国有上市公司的预算约束。因此,即使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陷入相同程度的财务困境,国有上市公司更为软化的预算约束进一步降低了它的财务风险,相应的,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就可能对它收取较低的费用。由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在国有上市公司中,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与公司负债比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会有所减弱。

虽然我国的公司普遍存在着预算软约束,但是在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公司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的程度却可能存在着差异。具体来说,随着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处于该地区的公司其预算软约束的程度会有所减轻,原因在于:一方面,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也更加深入,与其他银行之间的相互竞争以及对盈利目标的追求由此会硬化国有商业银行对上市公司的预算约束(BrandtandLi,2003);另一方面,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可能比较低,分散化的银行体系也有助于硬化对上市公司的预算约束(DwatripontandMaskin,1995)。因此,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预算软约束程度的减轻会提高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的财务风险,相应地,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就可能对公司收取较高的费用。由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3: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与公司负债比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会有所增强。

四、研究设计

1.样本的选取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1年至2004年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且上市至少满三年的公司。在样本选取的过程中,本文剔除了以下公司:①金融类公司;②ST、PT公司;③有发行B股或者H股的公司;④当年所聘事务所为国际“五大”的公司④;⑤财务数据异常或者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之所以选取上市至少满三年的公司,是因为本文采用的是非平衡的面板数据(paneldata)。本文最后得到900家样本公司,共计3501个样本观测值。样本公司的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和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以及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2)

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编制审计计划,保证及时、有效地执行审计业务,提高审计效率。审计计划中包含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概况、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情况、财务会计资料等。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提高组织运营效率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治理程序、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目标。作为内审人员要满足市场需要,应具备业务流程、内部控制、会计和系统的基本技能;具备分析、解决问题、披露和沟通的个人技巧;具备处理不规范业务流程与事务的能力;要掌握全面的、以风险为导向的方法。按照教育部对高校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要求,高校校办企业也应加强并规范财务监督管理,强化内外部审计和全面预决算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避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和涉税风险等。因此,内部审计成为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识别出问题所在,更要为管理层风险管理需要提前预期。近年来随着高校校办产业的快速发展,校办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何帮助学校加强对校办企业的监管、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学校权益成为了高校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课题。

二、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和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确

目前高校校办企业主要两种管理模式一是学校通过成立产业管理办公室直接管理校办企业;二是学校通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来进行管理。为规范校办产业建设,教育部积极推进以资产经营公司为来管理学校所投资企业股权和经营性资产,规避经营风险,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以上两种管理模式下高校管理层都与校办企业有着较强的经济联系。学校以投入到国有资产的财产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但不对或极少对其进行财务管理。高校管理层对企业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比较有代表性的经营方式是承包制,每年企业与学校签订承包合同,承包合同是考核企业及其管理者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但由于目标制定缺乏科学合理依据,考核指标单一,与企业的经营业绩脱节,使得制定的目标任务不合理。另外,校办企业固定资产账户上往往只反映用学校投入资金或自有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某些企业对学校提供的厂房、办公室及设备等实体都不列入实收固定资产入账,变成学校无偿支付和提供。学校和企业在产权上界限不清、投入的资金状况不明、资产账物不符,极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无偿占用与流失。

(二)校办产业对国有资产负有的保值增值的责任认识不清

校办企业大部分以学校投资为主,学校管理企业模式主要由学校委派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方式上一定程度上还带有行政计划色彩。当学校完成对一个企业实施投资以后,企业就应当对学校的国有资产承担着保值增值的责任。但目前有的企业只享用对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甚至一些经营人员把企业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而不考虑对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最终结果造成了学校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由于高校对企业绩效考评多采用上交利润或占用资源费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某些企业负责人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只考虑短期行为,注重短期效应,不考虑企业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企业资产长期投资获利能力降低,企业竞争力降低,发展缺乏后劲。

(三)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以科技产业为主高校的校办产业数量众多、规模各异,涉及经营范围包括科研、工业、贸易和技术咨询服务等领域,对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一些企业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只重视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工作,忽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财务规章制度不健全、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执行不规范、成本核算和财务数据不准确、收入分配不合理、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未能建立有效的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财务管理体系,严重影响了校办企业的经济效益,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的企业虽然也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由于监督不力,对资产疏于管理,财务控制不力,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四)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控制监督机制学校对校办企业投资,每年仅通过数次召开的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实际上是难以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高校管理者虽然独立行使法人权力,但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所以也难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造成投资的所有者缺位。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校办企业财务过于独立,“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未建立年度财务报告备案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对一些重大经济决策未能实施备案审批制度,导致企业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三、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一)加强财务审计,促进国有资产增值

学校作为校办企业的投资人,直接拥有选择和考核经营者、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收益分配等权利。目前各高校相继成立学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也是出于对国家资产负责的重任,代表学校行使股东的权利,负责监督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通过设立资产经营公司,做到校企分开,有助于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保障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校企应按《公司法》等相关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会计核算制度、领导层决策制度等。为加强财务监督的力度,还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以加强内部审计。利用学校内部审计部门或外聘社会审计机构,定期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财务会计资料,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进行审计。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相关企业和责任人限期整改,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随着校办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除了进行传统的财务审计,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外,还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利润等方面。其中经营过程产生的利润是企业生产和经营取得的最终成果,涉及到学校、企业及其它所有者之间的分配问题。对利润的审计也是维护国有资产的完整和保值增值。由此可见,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独立第三方参与到校企资产的监督中,一方面可以提高校办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财务管理等环节的控制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帮助经营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校企发展提供支持。

(二)开展审计监督,明晰产权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有清晰的产权关系。资产关系是企业最根本的关系。为避免学校对企业经营活动承担无限责任,学校通过成立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行使股东权利。资产经营公司在财产、机构、财务核算、管理人员等方面与学校分开。资产经营公司不再是行政管理部门,而是一个经营实体的企业,只是其所经营的是股权和资产,代表学校对所投资的校办企业实施有效监管,承担学校校办产业资产的安全运营和保值增值的责任,具体而言就是关注企业资产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对学校股东的投资回报。成立资产经营公司实际上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一道“防火墙”,避免因为企业不规范运行对学校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造成影响。通过开展对校办企业的审计监督,可以从根本上明确学校与校办企业之间的产权界限。资产经营公司对学校投入到企业的资产享有资产增值受益、经营重大决策审核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确立了企业法人财产权和企业法人地位。在校办企业中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责任明确、灵活运转的组织机构。校办企业在高校相关机构的监督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三)建立有效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该控制系统对于保护企业资产安全、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会计信息数据完整准确、实现经营目标有着重要作用,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功能。通过对内控制度进行内部审计,可以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改进企业管理水平。在对高校出现严重问题的企业进行审计时发现,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企业和企业负责人行为不规范,缺乏内部审计监督力量等。综上所述,高校校办企业由于数量众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财务管理出现一些问题,通过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等,通过加强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明确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产权,促进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3)

关键词:财务收支审计;管理效益审计;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财务收支审计和管理效益审计的概念

所谓财务收支审计是指对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或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的审计、实行企业管理的单位财务收支审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等。财务收支审计是部分企业内部审核的一个概念,其在企业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财务收支审计能够详细的说明企业现金或银行存款手指凭证是否符合规定。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财务收支审计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审计方法,其所表现出来的审计特色是非常明显的。

在具体概述管理效益审计之前,对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有一定了解是非常必要的。管理审计是指审计组织采取特定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对管理现状进行评价,谋取改进管理。效益审计是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对生产经营、建设等活动的经济效益和设计效益进行审计。管理效益审计是由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共同构成的,促使其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审计,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合理性、有效性。管理效益审计符合当下现代化社会的特点,相对于财务收支审计来说,更适合应用现代社会中的各个企业中。

二、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社会不断的进步,相应的各行各业都有所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应用管理效益审计来替换财务收支审计是一种必然情况。财务收支审计这种原始审计方法在很多方面都不符合当前各个企业的审计需求,而应用社会发展产物的管理效益审计能够有效的弥补财务收支审计的不足,为促进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的必然性具体表现为:

1.概念上的层次递进性

从上文中对财务收支审计和管理效益审计概念的分析,能够看出财务收支审计中包含了管理效益审计的内容,但是不够具体和详细。而管理效益审计是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充分的体现审计的作用。也就是说,从财务收支审计到管理效益审计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形式,将企业中审计工作更加细致化,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合理性。

2.管理层的需求发生了转变

在现代化社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经济实力强的企业才能够在竞争社会中站稳,并长远的发展下去。如此一来,企业内部各个管理环节加强协调、协作,充分的发挥管理的作用,调整企业薄弱环节,才能够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因此,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来调整各个部分,最终才促使企业经营正常、稳定的进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也正是企业管理层需求发生转变的表现。因此,采用管理效益审计是一种必然情况。

3.财务审计自身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上,还更加具体的体现在工作上,其中,财务审计就是一方面。在我国发展的30年历程中,财务审计工作中所运用的审计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在不断的变革,不断的优化和改善,这大大的促进财务审计的发展。而财务审计自身之所以能够不断的发展,其源于企业发展的需求和本身的需求,才致使财务审计工作发展到今天,以管理效益审计的形式出现在各个企业中。

4.以往审计工作中已经表现出管理效益的特点

应现代化社会中各企业的需求,财务审计工作形成管理效益审计的形式是一种必然情况。这在以往的审计工作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来了。在我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或其他企业中已经积极的借鉴发达国家管理效益审计的方式,在企业内部进行尝试,以此来探索管理效益审计的应用效果,这对于管理效益审计的形成及应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的措施

审计工作总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是一种必然情况。而要想真正意义上将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的方向发展,还需要具体必要要条件。

1.强化外部制约机制

所谓强化外部制约机制就是为管理效益审计能够在企业中充分的发挥作用,需要制定能够约束管理效益审计机制,从而保证管理效益审计合理、有效的应用。强化外部制约机制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企业内部实际情况对管理效益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管理效益审计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对审计工作各个方面进行约束,及时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的过程中,依旧不会因审计工作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2)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具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是能够得到国家审计机关内审协会的监督,促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从业人员严格的按照制度进行工作。另一方面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主要是参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建立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的做法,在我国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办法,为企业筛选合格的会计人员,为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创造条件。

2.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是促使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方向发展所需的条件。只有通过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才能够促使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独立运作,并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水平,这样即便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能够有效的规划审计工作,而审计工作人员出色的完成相关的审计工作。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需要进行的工作是

(1)加强组织机构设置。通过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以及企业内部实际情况,对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促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规划、监督、控制。

(2)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工作的主体,其综合素质对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影响较大,也间接的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应用培训、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3.提高实践操作质量

在现代化社会中,全面管理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企业中,为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除了在管理方面加强以外,企业还需要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将管理内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才能够真正意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新技术、新知识、新思维呈现在企业当中,审计人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掌握,才能够利用新技术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然而,在审计人员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加强新技术的实践操作质量是非常必要的,运用适合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将会大大的提高实践操作质量,促使审计人员有效的掌握新技术的使用为执行管理效益审计做好铺垫。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社会不断的进步,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此种情况下,原始的财务收支审计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为了避免企业因审计工作效果不佳而导致经济效益受损的情况出现,将财务收支审计转化成管理效益审计,不仅不会影响经济效益,还会促进企业发展。然而,要想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需要满足强化外部制约机制、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实践操作质量这三个条件,才能够实现管理效益审计合理的、规范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忠强,王传英.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05(04).

[2]张小军.财务收支审计如何向管理审计延伸[J].中国审计,2008(14).

[3]王永华.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现实思考[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

[4]李晓光.浅析目前企业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

[5]谭光荣.会计舞弊和内部审计对策――浙江宁波内部审计案例分析[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度全国“舞弊的防范与检查”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一二等奖论文汇编[C].2005.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外部审计

1 前 言

就目前而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与审计之间的关系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三者的处理关乎着企业实现利润与价值最大化的程度,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它要想适应经济市场的飞速发展,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利润与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2 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以及审计的基本概念

2.1 财务会计

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会计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财务收支进行监督。财务会计在产生初期是生产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以外,附带的把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以及发生的日期进行计量和记录,那时候会计还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之后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革新,生产力的提高,会计的核算内容与方法等也得到了较大发展,逐步由简单的计量与记录行为发展成为以货币单位综合地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并在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说财务会计是为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可以说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2.2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产生的,是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企业管理必须包括多方面内容,有的侧重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管理,而有的侧重于信息或者其他方面的管理。鉴于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资金运动,于是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就逐渐独立化,形成了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价值管理,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所进行的管理。

2.3 审计

审计的定义很多,针对各种审计需求客体,能够满足各个审计需求主题要求的基础性定义,应推C.W.尚德尔在其《审计理论》中给出的定义:审计是人类为了建立对某种标准的遵循性而进行评价的过程,其结果是得出一种意见(或结论)。而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从有了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也就意味着它在一定意义上存在了。审计之所以存在并发展主要是因为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会计信息风险。我们的国家审计经历了从西周初期初步形成阶段到秦汉时期审计确立阶段,到隋唐至宋日臻健全阶段,接着到元明清的停滞不前阶段,再到中华民国演进阶段最后到新中国审计振兴阶段的历程。它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审计监督的专职性以及审计手段的科学性。

3 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联性

3.1 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两者都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提供了核算和分析的对象,经济越是发展,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就越重要。它们可以说是企业财务的两大支柱,与此同时,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日益完善也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3.2 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相互依靠,不可分割

对于企业而言,必须根据真实可靠地会计资料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进而为企业制定正确的计划与决策,如果只有财务会计的资料而没有相当的管理政策,就可能会出现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所以只有二者相互依靠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3.3 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从本质看,最终目标是相一致的

表面上看,二者的目标不尽相同: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指会计所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是了解会计工作方向、评价会计准则的指南;而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及企业价值最大化。但究其根本来看,它们的目标都是利用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对企业内部以及相关业务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以及财富最大化,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通过这些工作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关联性

4.1 财务会计与审计的联系

(1)财务会计与审计在处理业务上的基础相同。财务会计和审计二者皆是根据企业经济活动来履行其职能,依据国家方针、企业政策以及相关会计操作原理,以及具体的财务报表分析监督企业的各项业务。也就是说,对同一项经济业务,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都要根据真实的资料以及国家颁布的行政法规等进行财务处理,对相应业务进行审查,据以得出结论。所以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客观基础实际上是相同的。

(2) 同财务管理相同,财务会计与审计的最终目标相互关联。直白的说,会计人员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企业自身制度,对其经济活动进行账务处理,为一切相关人员提供真实、安全、可靠的会计信息及财务报表;而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会计人员提供的真实的会计信息基础上加以审核,对出现的违规情况加以揭露惩治,防患于未然,从而为相关利益者提供更可靠的财务信息。所以,财务会计与审计的最终目标相互关联。

(3) 财务会计与审计皆具有监督职能。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核算与监督,利用自身的特性对企业活动进行严格审查,审计也一样,它审核企业所提供的会计资料最直接目的就是检查资料的真实合法性及出现的不合规定的问题。也就是说,实际上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二次监督,二者有效结合,能够改善企业现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4)财务会计与审计之间相互依存。会计人员在财务处理过程中要依据法律法规及相关业务资料进行操作,编制财务报表,而审计人员在业务审核过程中同样要依靠一定的会计资料,以检查会计业务是否可靠属实,其中是否出现了违法违规行为等,并对此进行评价工作,因此二者相互依存。

4.2 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1)财务会计与审计的本质不同。直观的说二者的本质不同其实就是其性质不同,财务会计是根据企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应财务处理,通过记账、算账和报账等专门方法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有关信息的会计,它的注重点在于过去的信息;而审计最直观的体现在审计监督上,主要通过企业提供的相关会计材料等,对企业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合法进行监督,确保信息真实性,它的侧重点是对会计信息的监督使用。

(2)财务会计与审计的范围不同。财务会计的范围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根据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等进行记录,达成规范性文件,供信息使用者使用;而审计的范围却远超于财务会计的范围,它不只是简单的审查企业交予它的会计资料,还要对这些资料的合法合规等进行审查,以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从而维护信息使用者以及大众的利益不被欺骗与蒙蔽。

(3)财务会计与审计的职能权限不同。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与监督,会计必须遵守国家行政法规,按规办事,不受他人唆使,参与企业管理,做到公正客观;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经营管理等情况进行审查并加以客观评价,不直接参与管理活动,也不直接处理日常经济业务,但它是一种强有效的经济监督。

5 基于财务管理与审计关联的会计工作操作

5.1 明确财务会计与审计的本质,合理处理二者关系

接触了会计,所以知道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些程序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并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信息足以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等。它最基本的特点是较为真实。财务会计向外部使用者提供的信息反映了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甚至内部人员等相关的利益关系,他们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最直接渠道就是通过企业发出的财务报告,以此来做经济决策;而审计的本质特征就是最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最早的审计主要指的就是审查会计账目,这就意味着审计与会计账目密切相关。

5.2 整合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内部控制是一种全员控制,即它强调全员参与,人人有责,所以一个企业上到董事会下到企业所有员工都在实现内部控制中承担相应职责并发挥积极作用。到目前为止内部控制最权威的定义是"由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概括的说内部控制是一种全员控制、全面控制以及全程控制。而外部审计是和内部控制相对应的,它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型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是独立于企业内部的。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脱离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

6 结 论

其实企业的整体就好比一个人,如果一个人想要全面发展就必须结合自身的优点以及外界给你施加的压力来努力发展自己,不畏艰险,不走捷径,只有这双重的动力以及自身的管制才会让自己进步的快。企业也一样,要想在同领域内拔得头筹,较好发展就必须有好的发展状态,就要把对企业至关重要的东西紧密结合,加之自身本来的优势,才能进一步做到屡战屡胜。所以无论是表面来看还是究其根底,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与审计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参考文献:

[1](加)斯科特(Scott.W.R).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下转P180)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5)

关键词:财务审计;审计问题;对策分析

一、当前企业行业内部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现金的审计问题。(1)财务收支状况有待改善。财务收支不合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虚减现金余额舞弊。通常情况下,公司资产经营状况变化不明显,但是期末未受限的现金余额很低,企业实际获得的财务收入并没有完全进入账目中。报表使用者所呈现出的是使用效率和效果很高、经营状况表现形势良好的现象,但实际上各种营私舞弊、私吞收入等现象频繁发生。账面资金转移到账外作他用、账外资金通过非关联方转移到关联方、账外设置银行账号等方式都说明中小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财务支出审批机制不完善,财务收支管理的缺陷,都导致领导层无法掌握企业真实的财务收入情况,从而导致财务收入缺失,资金的浪费,以及各种、偷用公款等现象的产生,对企业资金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2)内部审计流程需要细化。中小企业一般建立有内部审计机构,针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过程进行严密的控制和监察,防止因为现金本身的原因,即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性而导致诈骗、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的行为。但是由于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及加强审计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

(二)银行存款账户的审计问题。(1)公司内部财务审计机构设置规范性不强。银行存款具有收付凭证繁杂、流通金额大、交易内容复杂、涉及行业广泛的特点,企业为了降低银行收入和利润,经常利用试算平衡掩护舞弊活动,不按相关会计准则对企业某些收支账目进行确认,从而逃税和漏税,为单位谋取利益。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审计机构的类型共有三种:审计科作为独立科室单独办公、财务科与审计科联合办公、审计科与监察科共同办公三种。这些财务审计的机构设置不够规范,无论是部门的综合素质,还是互相监督的可靠性,都无法得到保障,进而银行存款舞弊手段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2)预算编制不合理。中小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对预算的编制内容太过粗糙。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较为混乱,导致银行借款不入账或跨期入账是常见的情况。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对于预算编制的范围控制也较不全面,仅以支票存根的复印件等作为附件进行预算编制。审计时,上述现象极容易导致中小企业出现财务预算偏差的主要原因。(3)公司内部财务审计部门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中小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人员从组成上来讲,大多是在会计工作岗位转行过来的。而许多涉及银行存款的审计业务都需要内部工作人员的参与,关于银行存款支出审批程序和审批时间周期、内部管理制度等都需要专业人才。对于银行存款管理的关键点和重点流程在于认真审核,如果没有专业的人才管理团队,则难以胜任审核工作,无法对银行工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二、解决中小企业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公司内部领导层应重视财务审计问题。企业内部要想提升管理效率,尤其是中小企业规模增大后,简化内部流程十分必要,这也要求把财务审计权力下放给正确的人,只有领导层真正把财务审计与其自身紧密结合到一起,使其责任明细化、岗位职业化,财务审计工作才能有效开展。此外,健全规范内部财务审计体系也是重视财务审计的另一方面。规范化的内部财务审计标准、规范化的内部财务审计内容以提高财务审计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完善健全公司财务审计机构。无论从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面来看,还是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有关部门都应提供票据及财务数据对企业财务收入进行核对,以确认财务收入的完整性,中小企业内部都应设立独立的、权责明晰的财务审计部门,具体包括建立激励机制,使得审批人员能够在财务支出审批工作中尽职尽责;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保证财务支出审批的质量,明确财务支出审批人员的职责。

(三)保证业务预算编制的合理性。规范企业预算编制的程度,完善企业预算编制的方法。中小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首先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部门工作计划,制定合理的预算方案,以保证企业预算的有效实行,防止预算执行的集中化,引发过度花钱的嫌疑。改革和完善中小企业预算编制的方法,从“基数法”转变为“零基预算法”,以保证中小企业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细分化处理预算编制内容,具体的部门、具体的项目、具体的单位,都要求管理细分,避免出现分散化。

(四)在财务审计上不断拓宽内部范畴。公司的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环节都应充分利用财务审计部门所提供的审计资源,避免公司在运行上出现错误和弊端。提高财务审计的利用率,把企业的效益做到最大化,就需在财务审计上不断拓宽内部范畴。无论从提高中小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及质量的角度来考虑,还是实现中小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威信效应来考虑,都是现阶段的首要问题。

结束语:很多企业已经逐渐提高了此方面的重视程度,以发挥财务审计的强大引导作用,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体系也在日趋完善。本文主要对中小企业内部财务审计问题进行了现金和银行存款两个方面的深入的研究,希望借此树立足够的防范意识,促使中小企业逐步提升自身的内部审计水平。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 结合

一、前言

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财务问题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掀起舆论质疑风潮,企业管理部门以及监管部门社会信任度严重下降。虽然,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作为企业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也是导致企业出现财务丑闻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要加大对财务收支和内部控制审计的管理力度,充分了解两者的概念和关系,然后采用有效的手段将两种审计充分结合,通过两种审计方式的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及时、准确的发现企业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防止企业出现财务丑闻,进而实现企业的健康、长足发展。因此,文章针对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有效结合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概述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概述

内部控制审计指的是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对其内部运作进行控制和监督,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弊端的分析和控制、运行流程的控制以及解决方案的提出。内部控制审计是现阶段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有效审计方法,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分析以及测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度、信度进行评价,以此判断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 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步骤表现为:其一,对企业的岗位进行分析,明确企业内部岗位的分工和职责;其二,对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环境进行分析;其三,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进行评测;其四,对评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以评测结果为依据,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解决内部审计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保证内部审计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其一,通过科学手段对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岗位职能进行分析,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制度;其二,对企业内部的所有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基于所掌握的信息,测试与评定企业内部是否存在、贪污等现象;其三,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和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和调整,以此保证企业内部监控措施的合理性。

(二)财务收支审计的概述

财务收支审计指的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计与监督,主要是对企业在某个时期内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然后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审计企业每一笔收入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其二,评测企业是否有偷税、漏税的问题;其三,审计所有收入是否都有相应的发票或者其他凭证;其四,审计票据的存根,审计企业的所有收入是否全部入账,禁止出现不入账的现象;其五,企业制定的财务会计核算办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其他会计法规;其六,定期的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审查,然后对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其七,监督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收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不能一概而论,两者各具特征,需要区别对待,但是,两者的审计结果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类似,因此,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可行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虽然两者在概念以及评价内容方面有所差异,但是两者的目标却具有一致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两者有所不同,但其目标都是评价企业资产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合理性等,通过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在企业资产审计中,在审计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两份检查报告,为评价企业资产的合理性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额参考;其二,内部控制审计的流程与财务收支的流程相一致,两种审计都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对企业资产的流动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测,并获得相应的评测结果,通过对两种审计过程进行整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审计的准确度和效率,正是由于该种优点,两种审计方法的结合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其三,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依据为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补充,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准确的发现企业财务收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测试与评价,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且准确的发现,然后根据其弱点和弊端来制定相应的措施,所以从大的方向来说,财务收支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是相辅相成的,为实现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效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的有效措施分析

根据《内控审计指引》的相关规定,注册会计师既可以单独的进行企业内部审计,还可以对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整合,企业主要是针对财务收支审计进行。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内控审计指引》的相关规定。但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受到时间与人员的限制,通常只会安排少数的审计人员或者小组,对企业的审计项目进行全面的审计,而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量非常大,为了提高财务收支审计效率,应该尽可能的防止出现重复审计的现象,并且在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尽可能一次完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审计效率,还能够减少审计开支。

当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结合之后,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审计:其一,应该制定科学、可行的审计目标,对审计过程进行初步交流和讨论;其二,对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测评;其三,进行审计操作;其四,提出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结合的审计方案,然后和企业进行沟通,对审计方案进行评测,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或者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措施,以此保证企业经营的合理性、合法性;其五,对于违反相关法律、规范的企业给予严厉的处罚。值得注意的是,两种审计方法结合过程中,应该提前对企业的重要项目、大额资金流动项目的风险进行评测,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经营风险,还能够减少审计时间。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询问、观察、检查以及执行等过程和财务收支审计相一致,在审计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防止出现重复操作的现象,这样既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又能够降低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的影响。

四、结束语

近年来,国家对市场安全运行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高,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作为控制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审计范围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都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支持,如何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审计效率,经过众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和论证,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有效的结合起来,能够在保证审计合法性、合理性的基础上,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支出。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被广泛的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赵春和,韩宝星.浅谈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效结合[J].电子制作,2014,(6):258-259

[2]郭婷.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研究[N].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11(2):228-248

[3]曹若需.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策略[J].审计观察,2013,11(2):112-116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7)

关键词:事务所任期 会计稳健性 强制轮换 中央企业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发生的一系列财务舞弊案,使社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有效性产生了质疑:作为独立、专业的审计师,为何没有发现和披露公司管理者各种长期的会计舞弊行为?众多研究将主要原因归于事务所与被审计公司的长期关系上,认为长审计任期造成审计师独立性的破坏,进而影响审计质量和财务报告的稳健性。为此,各国纷纷制定了审计强制轮换制度。我国自2004年起要求上市公司实行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而中央企业要求实行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至今已实行超过5年,在政策要求下,所有上市公司与中央企业应至少经历了一次审计轮换。本文试图为下列问题提供初步的经验证据:事务所任期的长短对会计稳健性有何影响?中央企业在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下的财务报告稳健性程度如何?中央企业实行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对改善财务报告稳健性的效果如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从国外研究结果来看,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与审计任期正相关。在较长的审计任期下,审计师与被审计公司管理层的关系变得密切,审计师由于欲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过度信赖客户提供的信息、审计纠错意愿下降等因素,会有意或无意地损害审计独立性,进而影响审计质量。虽然长审计任期本身并不直接损害审计质量,但是长审计任期可能会慢慢地、逐渐地损害审计师的公正性(Mautz和Sharaf,2006)。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审计质量与审计任期负相关。实行事务所轮换制度会带来一定的审计成本,而长的事务所任期不仅能降低审计成本,同时,随着审计师对客户的了解,针对客户的专业知识、专业胜任能力都会不断提高,因而更有可能发现客户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舞弊行为。Mansi等(2004)、Ghosh和Moon(2003)均发现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审计质量在提高,即投资者和投资中介并不认为长审计任期会损害审计质量。针对审计任期与会计稳健性关系的研究,Jenkins和Velury(2008)的研究发现,审计任期与会计稳健性呈正相关,即审计强制轮换制度对会计稳健性是不利的。Dan Li(2010)进一步研究发现,Jenkins和Velury(2008)的结论只适用于大公司和受审计师监督程度较强的公司,而小公司和受审计师监督程度较弱的公司的审计任期与会计稳健性呈显著负相关。

(二)国内文献 余玉苗和李琳(2003)认为在长审计任期情况下,同时存在损害和提高审计质量的因素,因此不能简单地得出审计任期延长会提高或降低审计质量的结论。陈信元和夏立军(2006)发现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成倒U型关系,当审计任期超过一定年份(约6年)时,审计任期的增加对审计质量具有负面影响。另外,刘启亮(2006),周冬华等(2007),罗党论和黄旸杨(2007)均发现,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显著负相关。相反,夏立军等(2005)认为,审计任期增加并没有损害审计独立性,并且在大规模事务所中,审计任期增加,审计独立性反而更高;宋衍蘅和付皓(2012)的研究表明,在较高的审计风险水平下,事务所不会因为任期较长而丧失审计独立性。朱松等(2010)、洪金明(2010)和戴瑜(2012)发现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财务报告稳健性下降。本文试图从中央企业角度出发,研究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是否能有效改善财务报告稳健性。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随着事务所任期延长,事务所与客户之间形成了长期关系,审计师可能会对客户建立起信任,对客户的会计系统和自己所采用的审计程序形成思维定式,不愿意改变现有的审计工作状态,因此降低审计投入与审计标准,并可能会默许客户后续年度较为激进或随意性的财务判断。另外,为了维系长期的契约关系,事务所自身也有动机不去披露客户重要的错误以及违规行为(DeAngelo,1981)。在这种情况下,审计独立性遭到了破坏,即表示审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质量与稳健程度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假设:

假设1:随着事务所任期的延长,财务报告稳健程度下降

中央企业受到国务院国资委的直接监管,要求控制其财务报告的稳健性水平。同时,在实行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后,事务所会因处于审计初期而更加谨慎地降低自身审计风险,将财务报告的稳健性控制在一定水平上。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2:中央企业在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下的财务报告是稳健的

我国至今也并未出台相关政策来处罚不遵循强制轮换制度的行为,无法保证强制轮换制度真正实行到位。陈信元和夏立军(2006)提出,我国的监管者可采用类似于其对事务所变更已经采取的监管措施,例如对过长或过短的审计任期加强监管关注和信息披露,而不是实行强制轮换或限制变更措施。由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3:中央企业实行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并不能显著改善财务报告稳健性程度

(二)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本文基于Basu(1997)衡量会计稳健性的模型,并参照Jenkins和Velury(2008)在分析事务所任期对会计稳健性影响时的调整。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EPS / P=α0+α1 *R+α2DR+α3R*DR+ε……(1)

EPS / P=β0+β1 *R+β2DR+β3R*DR+β4FTenure+β5FTenure*R+β6FTenure*DR+β7FTenure*R*DR+ε…… (2)

其中,EPS为公司当年的每股收益,P为公司当年4月30日的股票价格,R为公司在12个月的累积超额回报(当年5月初至下年4月底),DR为哑变量,如果R1)两组,检验事务所发生轮换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同时,本文引入年份的因素,采用模型(3),检验中央企业在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实行期间,随年份的增加财务报告稳健性程度的变化:

EPS / P=γ0+γ1 *R+γ2DR+γ3R*DR+γ4YEAR+γ5YEAR*R+γ6YEAR*DR+γ7YEAR*R*DR+ε…… (3)

其中,YEAR为对年份的赋值,随年份的增加从1开始赋值。YEAR*R*DR的回归系数为正,表示随年份的增加,财务报告稳健性程度上升。根据本文的假设,γ7不会显著大于0。考虑到2007年实施新会计准则会给财务报告的稳健性带来影响,因此模型(3)中将样本分为2004年至2006年和2007年至2009年两个时间段进行回归分析。对模型中的相关变量的定义见表(1)。累积超额回报(R)为公司12个月的累积超额回报。由于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必须在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公布,为避免将以前年度的盈余信息包含在当年度的股票收益中,故以公司当年5月初至下年4月底的累积超额回报来衡量该财务报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事务所任期(FTenure)是指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连续为同一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年数。本文以公司上市的第1年为事务所任期的第1年,之后若该公司发生了事务所变更,则以变更的第1年作为事务所任期的第1年重新计算任期长度。相反地,若该公司未发生事务所变更,则将事务所任期进行累加。在计算过程中,若属于事务所更名、合并,则连续累加事务所任期;若属于事务所拆分,而当年的审计工作由上年审计事务所拆分后的事务所担任,则连续累加事务所任期。同时,对于1992年12月31日之前上市的公司,统一确定其1992年年度报告审计的审计任期为第1年,这是因为1992年之前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差,很多公司未披露其事务所聘任情况;沪深股市分别在1990年和1991年才设立,1991年底之前上市公司的数量较少,这样处理预期不会影响研究结论。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04年至2009年共计6年的A股中央企业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本文所指的中央企业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下的企业所控股的上市公司。由于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于2003年,故数据收集期间从2004年开始。事务所任期数据是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手工整理而得,其余财务数据以及市场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同时,本文对初步收集到的样本进行如下步骤筛选:剔除当年上市的公司样本;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00%的样本;剔除金融行业样本;剔除当年和上年的财务数据不全的样本;对EPS / P和R进行winsorize处理。最后得到2004年至2009年样本数据共1129个,其中2004年至2006年样本506个,2007年至2009年样本623个。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为中央企业2004年至2009年事务所平均任期对比。结果表明,实行强制轮换的5年里,中央企业事务所平均任期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制度实行第5年)中央企业事务所平均任期出现小幅上升。这表明,中央企业可能偏向于保持较长的事务所任期。另外,各年均存在事务所任期大于5的样本,虽然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但也表明现实中存在中央企业不遵循强制轮换制度的情况。表(3)列示了回归变量的描述性统计。2004年至2009年的中央企业上市公司,事务所平均任期为4.2年,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17。事务所任期最短为1年,表明上市公司当年发生了事务所变更;事务所任期最长为17年,由于事务所任期从1992年起开始计算,可以发现,存在公司自上市后一直聘请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并且没有按照强制轮换制度进行更换的情况。另外,累积超额回报(R)的标准差较大,表明样本公司在市场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回归分析 本文对前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如下:(1)事务所任期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表(4)是采用模型(1)和模型(2)检验事务所任期与会计稳健性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和模型(2)中的R*DR的回归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为正,即2004-2009年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总体上是稳健的,坏消息比好消息的确认更为及时。样本期间属于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实行期间,结论支持假设2。模型(2)中FTenure*R*DR的回归系数为正向不显著,即没有证据表明随事务所任期的延长,财务报告的稳健性程度下降。结论不支持假设1。另外,本文将样本分为2004年至2006年和2007年至2009年对模型(2)进行回归,也并未得到显著的结论支持假设1。可能的原因是,随着事务所任期的延长,既存在着使得财务报告稳健性水平提高的因素,也存在着会降低财务报告稳健性水平的因素,因此事务所任期与会计稳健性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2)中央企业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的有效性。表(5)报告了中央企业上市公司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有效性的检验结果。由表(5)看到,当年发生事务所轮换的R*DR回归系数为正向不显著,而当年未发生事务所轮换的R*DR回归系数为正向显著。这表明,在实施事务所强制轮换期间,当年发生事务所轮换的中央企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程度反而更低。这可能是由于事务所强制轮换后,事务所在审计初期缺乏对客户专门的审计经验,因而对财务报告稳健性水平控制不足造成的。同时,表(5)采用模型(3)检验了中央企业在强制轮换制度实行期间,随年份的增加财务报告稳健性程度的变化情况。从表(5)可以发现,2004年至2006年YEAR*R*DR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随年份的增加,财务报告的稳健性程度上升。2007年至2009年YEAR*R*DR的回归系数为负向不显著。这表明,事务所强制轮换实行的前两年,财务报告的稳健性程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但2007年之后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持续的改善。用模型(3)检验2004年至2009年的数据,也没有得到正向显著的结果。一方面,没有证据表明2004年至2006年的改善是得益于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另一方面,在实行新会计准则之后,制度的实行也没有继续改善财务报告的稳健性。总体来说,中央企业实行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并没有显著改善其财务报告的稳健性程度,该结论支持假设3。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至2009年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总体上是稳健的。但没有证据表明随事务所任期的延长,财务报告的稳健性程度下降。由于事务所任期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长事务所任期既可能提高财务报告的稳健性程度,也可能会对稳健性造成损害,二者的联系不能用简单的线性关系来表述。进一步对中央企业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的有效性检验表明,在实施事务所强制轮换期间,当年发生事务所轮换的中央企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程度反而更低。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有效地改善了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稳健性程度。本文与现有的国内文献在研究结论上的差异,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解释:首先,本文采用的研究对象为中央企业上市公司,而非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因此在特殊的政策背景下,事务所任期对财务报告稳健性的影响可能不一致。其次,本文研究了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行前后共计6年的经验数据,与现有文献相比研究期间相对较长,延长数据期间也增强了本文结论的准确性。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在现实条件下,仅依靠不能够有力执行的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不能够显著改善事务所任期对会计稳健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对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的监管、控制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以及完善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等措施也需要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洪金明:《审计任期与会计稳健性》,《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年第2期。

[2]宋衍蘅、付皓:《事务所审计任期会影响审计质量吗?》,《会计研究》2012年第1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