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21 18:43:58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1)

在只要企业中,质量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很多学者对质量都进行了论述,而对质量管理影响重大的关于质量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它们分别是:服务的特性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而这其中的规格要求通常都是定量的;另外一种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期望。而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即指的是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所进行的具有管理性质的活动。这些活动中包括了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这几项活动。质量管理是生产和可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管理学的一项重要体现。同时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广大消费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买到质量可靠、价廉物美的产品,成立了各种消费者组织,最终迫使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而企业为了能够提供各种可靠、安全、经济的产品就必须对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是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从质量管理学的理论来说,质量目标的理论依据是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质量目标就是以行为科学中的“激励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但它又借助系统理论向前发展。质量方针指的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质量策划的定义是确定质量以及采用质量体系要素的目标和要求的活动。质量控制指的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保证的定义是为使物项或服务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并提供足够的置信度所必须进行的一切有计划的、系统的活动。质量改进是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措施。质量改进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系统性的问题,对现有的质量水平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

二、影响质量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我国的何桢、赵玉忠两位学者将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分为:质量领导、质量体系、质量文化、质量保证、过程控制、质量信息系统、质量理念、质量设计、技术研发、人员管理和员工参与等因素。在这些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中质量体系、质量保证、质量理念、过程控制、质量设计、质量信息系统和技术研发可以称为“硬质量因素”,而质量领导、质量文化、职工参与和人员管理则可以称为“软质量因素”。这两位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和质量领导以及产品质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质量领导、质量文化、职工参与和人员管理对产品的质量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对质量管理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在企业的范围内加强相关的质量制度的建设,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质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让员工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企业在加强相关质量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强对过程的控制,建立其一套高效的质量信息系统。企业在加强自身质量管理建设的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引进高质量的质量管理人才,推进先进的质量理念和管理体系,并通过合适的激励手段,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

三、对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

(一)产品生产前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产品生产前需要进行严格的产品策划。当企业和用户签订合同之后,企业下属的相关产品设计部门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相关的、设计图样、技术规格书等资料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策划,策划的内容包括了人员、设备、材料、环境等。策划后的结果必须形成相应的文件,其中包括了过程质量计划、作业指导书、各种规程等。如果需要还必须具备审批表,如过程确认表、代用器材审批表等。进行样的生产条件准备。人员上必须要求操作人员对本岗位的工作十分熟悉,同时还要求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要能够过关,在上岗前必须对相关的操作人员进行测试,测试合格之后才能够上岗,如不合格则进行必要的培训。设备上要求必须配备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所需的、能满足工艺要求的设备、工具、模具和检测器工具,同时还必须随时应对各种设备出现故障时的各种危急情况。对于生产材料必须要严格的按照要求进行采购,所采购的材料必须要符合定货技术条件或其他采购文件中的采购要求,如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对相关的材料采用其他的材料进行代用时,必须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生产过程中必须准备好有效、充分、合适的各种文件。而最后的生产环境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满足相关标准和技术条件的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各项条件准备完成后是进行相关的状态检查。而状态检查一般都是在人员、设备和环境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时,或者时设备处于不连续运行并且间隔时间超过一年时。检查时必须对人员、设备、材料、法规、环境都进行检查。检查的过程中还必须邀请用户参加,只有才检查合格之后才能继续产品的生产。

(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之前,生产人员都必须对相关的各种条件进行检查,看这些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只有在检查合格之后才能够进行生产,如果出现及检验、试验或未收到必要的报告而需要例外放行时,则必须进行紧急放行审批,并征得用户同意,将审批结果抄送技术质量处。生产的过程中必须对于特殊过程和交付后才显示出问题的过程进行确认。涂改在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工艺、设备、人员等发生了较大变化时,或者是连续出现质量问题或者质量事故时都必须对过程进行再次确认。对于各种进行关键过程作业的人员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避免人员出现较大的改动。同时还必须对关键过程设置控制点,并对关键参数或重要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如果出现了不合格产品,则必须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与隔离,同时在不合格品报告中对不合格情况进行描述,由作业科室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2)

摘要:目前市场上出现了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形象营销、认同营销以及体验营销等新思潮,但产品的核心利益仍是营销的灵魂,新的思潮与发展只是对产品的完善。企业应高度重视新市场形势下的产品质量在产品整体概念中的地位,并力争给市场创造更优秀的产品。

关键词:产品核心优质产品营销新思潮

在工业时代,以生产为中心,产品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如今,市场上出现了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形象营销、认同营销以及体验营销等新的思潮和发展。这些新的思潮与发展似乎降低了产品核心利益在整体概念中的份量。但深入分析起来,在市场营销的诸多因素中,产品的核心利益仍是营销的灵魂,其它诸因素只是围绕产品而展开的。产品的整体概念分三个层次: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企业应该重视产品的整体概念,向市场提供一个具有质量保证和一定灵活性并且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品。现代企业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比较透彻的,但也有一些企业只是从理论上理解的,实践中有点过犹不及,也就是说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质量。本文着重分析新市场形势下的产品质量在产品整体概念中的地位,并提出企业如何给市场创造更优秀的产品。

1产品的核心问题

(一)产品的核心利益是决定营销渠道畅通与否的关键

商家更乐于销售品质优秀的产品,质量差的产品渠道开拓更难。因为消费者购买产品主要是看重产品本身给他带来的核心利益。不管厂商再努力,那些作为上帝的消费者只要不说你产品好,渠道即使开拓了,也难以维持下去。现在很多厂商都在高呼终端为王,决胜终端,于是不惜巨资买断终端。在酒类企业,出现“谁买断的终端销售权越多谁就能称霸”的说法,诚然终端销售对产品的销售影响巨大,但买断终端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吗?这种简单的营销手段是解决不了产品销售问题的。只有消费者形成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才能真正地带动终端的积极性和销售的持续性。然而,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核心利益,是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产品的核心利益是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是影响销售渠道畅通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产品的核心利益是各种促销活动取得效果的基础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其成绩斐然,效果明显。促销可以使消费者建立购买习惯,可以让消费者做出风险决策,使消费者提前购买或大量购买等等,但是有一定市场动作经验的人都非常清楚,促销本身并不能改变产品本身的命运,只能加速产品本身或兴或衰的命运。如果产品本身能够被市场接受,促销则加速被接受的过程;相反,如果产品本身不能被市场接受,促销则加速产品不被接受的过程。如化妆品厂开发了一种新产品本身存在缺陷,经过一次大面积的派送促销之后,该化妆品得到了绝大多数潜在顾客的体验机会,但体验之后就放弃了购买的念头。满意的顾客是产品最好的广告。优秀品质本身具有极大的促销作用,高质量产品回头率高,品质优让顾客满足感更强,品质高可以培养更多的忠诚顾客。有调查:买到品质好的产品的人会把信息传递给其他8个人;反之,不满意的话会把信息传递给22个人。现代企业的商业价值是以顾客的忠诚度来度量的。而顾客的满意度是与产品本身给他带来的效用息息相关。费尽心血开拓的市场若因质量问题而失去太可惜,低质量的产品会让顾客望而却步。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都应该以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消费者追求的仍然是产品自身的效用。作为企业来说,不要总是沉迷于开拓市场,巩固市场也很重要。

(三)产品质量仍是企业的生命

产品的质量是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商家竞争的焦点之一,是商品的灵魂和核心。酒店的饭菜是其经营的核心,不管环境多么优美、服务多么优质,没有质量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就没有了存在意义。目前,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不理想。多方面的信息显示中国市场的质量状况还很不理想,造成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设备、管理、法律、诚信以及意识等等。中国市场产品质量差对那些有心人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机会,只要稍微把质量提高一下就会有出路。质量是根本,如果一味不顾根本,报有侥幸心理,迷信广告,甚至做虚假宣传,这是很幼稚的,是市场营销的歧途。宣传是会创造一时的销量,但不会长远。信息越来越透明,消费者早晚会醒悟。再加上法律的约束,不求质量的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许多生意人在刚开始时,能保质保量地生产、交货,中间就开始做假,就忘记了产品的根本所在。所以从根本上看,质量是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影响顾客购买的重要内容。优秀品质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很多顾客是冲着质优去的。许多名牌品质就是好,不服还真不行。

(四)高质量仍是参与竞争的制胜法宝

有时候,营销甚至被看作是神奇的、高明的,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滞销为畅销,营销的杰出人物被看作是魔术大师,变无为有,变不能为可能。打胜营销战需要很多利器,品质优是其中之一。可以看看,那些市场上的佼佼者,其中大部分是优秀品质的制造者,比如创造日本神话的企业、中国的海尔等。帅康空调营销中心总经理王哲在一次新闻会上,指出了空调行业质量及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炒作概念,促销欺诈”,并直接点名指出“一分钱空调”是作秀,矛头直指奥克斯空调,此举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帅康空调也借机公布了自己的空调质量白皮书,作出质量、服务承诺,而且还号召成立“空调行业质量联盟”。帅康这种自曝黑幕的做法,虽然在曝“自身”的内幕的同时造成产业链各环节关系紧张,对帅康空调品牌的促销造成压力,但仍然增加了行业的透明度,这首先在赢得消费者支持方面有利。同时,消费者在购买空调时,由于有了企业的公开承诺,使帅康品牌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塑造起自己为消费者“请命”的“斗士”形象。可见,在企业的竞争过程中,仍然是以产品质量为竞争核心的。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存在这样一个规律:速度竞争、品质竞争、规模竞争。速度会让人抢占先机,但不重视质量会让人快快退出市场。品质优秀促进销售,销售增长形成规模。这是企业的良性生长,生长剂就是优秀质量。

2新形势下创造优质产品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

某些名牌的生产者,他们认为制造的东西不是卖的,他们是在追求一种完美,唯其如此,才成为名牌。世界第二大啤酒厂,一空荷兰公司,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有些瓶中有玻璃碎片,于是决定把已发送到世界各地的几十万瓶啤酒都返回工厂重新检验以免给顾客造成伤害。大家都知道,产品召回制度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种规范。同时,它也反映了一种思想,即本文所强调的这种为顾客着想的思想,我们的生活中太缺少这种思想了:所以,企业应该真心地为顾客着想,不能仅仅流于口头上,而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二)质量意识放在首位

首先,全体员工都要有质量意识。质量意识就是全员意识,据国外研究表明,成功的企业主要领导把30%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质量上,现场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80%产生于中上层管理人员,20%来自于一线员工。所有麦当劳的营运都要遵守一个严格的品管系统,经营的口号是Q、S、C、V。即质量、服务、干净、价值。麦当劳的原始菜单只强调汉堡,现在已经发展为包括鸡肉、鱼、沙拉、完整的早餐、炸薯条、饼干、奶昔、圣代等,在餐饮业,依然独领。麦当劳汉堡包的牛肉馅,规定绝对不能含牛的内脏,脂肪含量严格控制在19%以下,而且,其肉块是经过严格炸制的,直径一律为98.5毫米,重47.32毫克,厚度5.56毫米,做好后10分钟内未售完,就一律作废倒掉,要求所有的连锁店奉为宗旨。第二,质量意识就是第一意识,标准在高。质量意识就是严字当头,真正重视质量。麦当劳的成功得益于高标准的清洁卫生和高质量的服务。对于一个遍布全世界的快餐店来说尤其是困难,但它做到了。第三,质量意识就是把质量体会到最深处,比如,手表厂的工人不吃葱蒜;饭店的餐具上没有污渍且真正的消毒等。质量意识是超常的思维和理解。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

(三)产品设计和改进听取用户意见

在当今和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产品的推出,如果得不到顾客的认同,销售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无法销售。同时,消费者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网络信息的发达,获得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厂家不能随意决定产品,而应由消费者主宰质量,所有质量的各种努力是因为顾客需要,用户最有发言权,那种认为用户不懂质量的观念是错误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有时存在盲点,根据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质量是捷径,是明智之举。长期以来,许多厂商精力集中在生产线上,用防堵性的质检来防不良产品流出生产线。而有关专家指出应从设计开始,在海外的工业生产线中有一种所谓1:1000的法则,即在生产前发现问题进行纠正只需花费1元钱,在生产中花10元钱,到了消费者手中则要花1000元钱。当然,对于设计的理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理解是不同的,生产者认为好的设计是易于制造和销售,而消费者认为好的设计应该是赏心悦目、易于打开、易于使用以及易于修理等等。重生产设计是我国很多企业的一贯做法,低的设计影响质量、降低效率。

(四)产品质量的优劣由市场决定

产品观念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其中,产品观念认为,顾客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有特色的产品,认为只要产品好就会顾客盈门。因此,企业只要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并不断地改进产品,使之日臻完善。在产品导向型企业中,管理人员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公司现有的产品上,而将市场需求置于一边。但是,现在所说的产品质量与产品观念下的产品质量是有一定区别的,这里所说的优秀产品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是有一定需求的优秀产品。莱州啤酒面对日益增长的终端买断费和激烈的竞争不得不考虑新的出路。首先对莱阳、青岛、烟台、股东等区域市场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口感、什么度数等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后,对现有产品进行梳理,结合山东人对酒精度数的偏好开发出针对性产品,在原料中加入德国优质香型酒花和澳洲阳光二棱大麦,以及具有解酒调节血脂作用的营养因子“α-亚麻酸”这在当地乃至全国啤酒行业中都是一次产品革新,为该啤酒的销售找到了新的突破。可见,产品优秀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

(五)高质量是由高素质的人创造的

人是关键因素,高质量的产品是由高质量的人创造出来的,所以,一定要提高员工素质,这是关键和前提,联系到我国目前的现状,熟练的技术人员非常缺乏,这是制约我国产品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员工知道了重要性,但是如果没有技术也是不行的。高素质的队伍如何建立,有两种途径,吸收高素质人才和进行培训。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产品质量在产品整体概念中的作用和意义,在4PS策略中,产品仍是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也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企业如何创造优秀产品。总之,不管营销形式多么前沿,都应该以产品质量或品质为经营的核心;不管营销如何发展,企业都应该重视产品的实体价值与核心利益。营销的新发展仍然是以产品的核心利益为基础的,仍然不能忽视产品的内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3)

(一)产品质量义务的概念

产品质量义务是指产品质量法规定的生产者、销售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和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要求。网购是销售者直接向消费者提品的过程,主要涉及到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根据《产品质量法》,销售者应当承担以下产品质量义务:

1.进货时的产品义务,即销售者在进货时必须查明货物的质量、合格证、生产日期、认证标志等是否完整齐全,拒收不符合产品质量法的产品,坚决抵制伪劣产品。

2.销售前保证产品质量的义务,即销售者在进货以后、销售以前对产品质量负责,不能忽视可能引起的质量问题。

3.保证符合产品标识的要求,不可另起炉灶,假冒产品标志。

4.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不得掺杂、掺假,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的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

(二)网络销售中违反产品质量义务的表现

在实际网络交易过程中,违反上述产品质量义务的行为时有发生,其中最常见的为以伪劣产品假冒知名产品,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1.假冒知名商标。

例如,网上热销的“某”红枣产品,大部分为假冒产品,2009年,郑州市查封大量仿冒的“某”红枣产品生产销售窝点,其中90%的仿冒产品通过网络进行销售。

2.以伪劣产品冒充名牌正品进行销售。

以网购中日益兴起的海外代购为例,据报道,海外代购的许多产品均是名牌产品的真瓶子灌入假产品,海外小票、IP地址均系伪造。

3.产品与说明不符,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对皮鞋、毛绒布制玩具、羊绒针织服装等14种电商产品进行抽检,502批次中近三成产品不合格。其中服装类产品成分含量不实情况严重,11批次号称羊绒服装的产品未检出羊绒成分。

二、网购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网购产品通过网络进行销售,由于其交易平台的特殊性,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因此比传统交易中的商品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产品展示过程存在缺陷

网购产品以图片、文字说明进行产品展示,而图片和文字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选择性,一些商家的图片并不是实物拍摄,而是直接复制使用其他商家的图片,极易混淆消费者的直观感受。即使是实物拍摄的图片,也无法全方位展示产品的质量情况,且为了达到美观效果,多数产品图片会进行后期修饰,消费者仅通过图片也无法真实掌握产品尺寸、颜色等重要信息,给一些商家创造了销售问题产品的机会。

(二)网络数据易修改

多数网购消费者习惯通过已有的产品评价来确定产品的质量,由于网络数据可以任意编辑,一些商家会将差评更改为好评,或为自己提供大量好评,以此误导消费者的选择,掩盖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的事实,使产品质量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

(三)商家身份难以确定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多数网络交易平台提高了商家入驻条件,要求入驻商家需提供身份证信息、工商注册信息等。但这些信息的提交只是以数据的形式在虚拟的网络上进行,难以确定其真伪,而大部分购物网站只是向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平台功能,缺少足够的人力、物力对商家信息进行验证、把关,难以确保商家的真实身份,一旦网购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相关监管部门仅根据商家在网上的注册信息并不一定能找到其本人,给后期的监管工作造成困难。

(四)法律的规定存在不足

作为新兴的销售方式,网购从出现到繁荣,只用了短短数年时间,法律的制定却未跟上其迅速发展的步伐,直至2014年,网络销售者工商信息公示、发票出具等常见问题才在《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指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和部门规章中作了明确和具体的规定,且虽然上述法律和部门规章规定了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的责任承担主体,但对于具体的赔偿方式、数额等并未作明确规定,不利于惩罚措施的执行。

三、网购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

为保障网购产品质量,维护网络交易秩序,需要平衡销售者、交易平台、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能和义务,建立权责统一、三者各司其职的质量管理制度。

(一)制定法律明确销售者、交易平台的义务

1.销售者法律义务

网店商家是网络交易中的销售者,与传统实体商家相比,网店商家最大的特点是身份的真实性难以确定,这也是网购产品质量难以追责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已颁布《网络交易管理办法》,规定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并在其网站首页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主页面醒目位置公开营业执照登载的信息或者其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但是却未规定违反“工商信息公示”义务的后果,对于个人商家的个人信息公示也未有体现,这使得“信息公示义务”条款缺乏必要的强制约束力和执行力。因此,法律应对网店商家的身份验证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完善网店商家“提供真实身份证明”义务的规定,并规定违反后果,对提供虚假身份证明和工商注册信息的商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2.交易平台的法律义务

交易平台毕竟不是专门的审核部门,通常情况下只是提品交易中介和技术支持服务,让交易平台确保销售者身份的真实性在实践中仍有难度,因此,法律应强化交易平台的网站管理和技术管理义务。如规定交易平台应发挥网站管理作用,完善现有的商家信誉体系,通过对差评或投诉次数累计到一定程度的商家拉入黑名单等模式淘汰不符合条件的商家。

(二)发挥相关部门的管理监督作用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质控人员 质量体系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质量控制是企业满足GMP要求安全生产的有效保障,只有对药品生产过程中有效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药品的质量,随着药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和产品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成为企业吸引顾客和提高内部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各自企业在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上却表现出良莠不齐,充分发挥质控人员的作用可以有效的解决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的许多薄弱环节,无论在完善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改进乃至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质控人员的管控是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载体。

1有利于质量体系文件不断完善

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各种管理文件先行,包括质量手册、管理程序文件以及一系列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质量管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艺水平的提高,设备的更新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早期制定的程序、标准和文件手册等不能满足变化的需要,面对于对于新的技术攻关问题和创新性的课题,质控人员需要以企业发展为根本,针对新的技术问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组织质控人员进行存在问题的深度研究,制定对策方案并予以实施,面对新的创新性课题,质控人员需要进行领域探索更新,制定新的计划并予以攻克,质控人员所取得的攻关技术及创新性结果均要对其及时制度化、标准化加以巩固和提高[1],质控人员所取得的所有的成果都要被广泛使用于生产工艺、设备运行和管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并将这些运行方法加以文字化,既可以纠正和预防因个别因素对标准理解不够的管理标准,也可以不断的更新和充实各类生产指导书、管理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等文件,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中对质量控制的验证体系文件。

2有利于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改进质量是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途径。质控人员利用科学方法解决产品或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稳定或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所呈现出来的质量问题可能是生产过程中一个步骤或者是一个生产工艺中一个工序,质控人员利用相关的分析方法,如,直方图、系统图等质量控制及质量改进工具,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对策,以实现质量改进,对于企业呈现的管理问题,质控人员可以针对的主要原因进行改善的从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途径就是降低消耗,主要涉物料和人力资源的消耗,降低物料消耗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人力可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直接提高经济效益,质控人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共,增强企业员工爱惜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减少物料的消耗,提高物料的使用率,通过质控人员的管控工作,可以使得员工高效的生产,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也节约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2]。

3 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企业的管理核心是发挥管理中人的作用,质量控制贯穿于企业的生产全过程,质控人员的活动是吸引企业员工参与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开展质控活动有利于全体员工积极参与[3]。当生产或管理中出现质量问题,质控人员一般组织生产或管理人员一起分析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寻找对策,并解决问题,然后便会对全体员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培训,在学习培训过程中,企业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开发员工的智力,发掘员工的潜力,从而来提高员工的质量管理素质。同时,通过开展质控人员的管控工作,企业可以使每一个员工都更加关心自己的工作和周围的环境,善于在工作和周围环境中发现问题,善于运用质量意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把工作做好,员工也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不断的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也可能会为企业培养出新一批能力较为全面的管理人才。

4、有利于改善和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质控人员强调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管控,故使管理工作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及规范性。在遇到质量管理问题时,质控人员会运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分析问题,以科学的工作程序为依据解决问题,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都会以科学数据作为理论基点,保证质量控制工作有理有据,同时通过新问题的解决及时的改进管理方法,加强管理工作,使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建立质控小组之时,企业会对相应的人员进行了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相应培训,由于人员可能涵盖了企业的多个部门的相关人员,在提高员工的管理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

5、有利于提高顾客满意程度。

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顾客满意,质量的提高是顾客满意的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需要满足顾客不断需求的,而质量管理便是一种通过使顾客满意来实现企业长期成功的管理方式。在遇到新的问题及面对顾客新的要求时,质控人员都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予解决并及时完善产品质量管理知识,改进质量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的需求。在整个管理体系中,企业只有按照质控人员的持续管控,对整个管理体系进行多方面的调整才会生产处高品质的产品,增强客户的满意度。

结论:

综上所述,质控人员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只有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才会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得以生存发展,质控人员的管控活动作为质量全面管理、技术创新、质量改进与提高的有效手段,将会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也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质控人员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质控人员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陶永华. L制药公司药品质量管理体系问题研究[D]. 苏州大学,2013:6-12.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科技产品企业 质量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88-01

1 科技产品企业质量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没有树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观念

目前,我国的科技产品企业虽然已经确立了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模式,但实际的运行效果却并不理想,企业员工对产品质量的关注程度还非常不够,离全员参与企业的质量管理的程度还很远。企业员工往往只关注科技产品的生产质量管理,而企业的全过程质量管理部分还非常不够,企业的质量管理与其生产、运营等过程无法有效地联结起来,这使得科技产品企业往往出现重产品的质量而不关注生产过程质量的现象,不利于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

1.2 生产工艺的质量控制手段不完善

由于大部分科技产品企业都将其发展重点放在了产品的质量管理上,没有形成大质量管理的理念,这使得一部分企业人员无法很好地运用质量管理手段,使其发挥真正的功效。尤其是在质量监控方面,部分企业的生产工艺的质量检测仍然是人工监控,不能熟练地运用一些现代化的质量监控手段和方法,尤其是一些数码产品的焊接、工艺组合的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监控还很不到位,许多科技产品的生产都是依靠人工来进行质量检测。

1.3 企业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薄弱

一般来说,科技产品企业在其工艺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精细化要求是比较高的。加强科技产品的质量管理,必须借助必要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平台来实现对科技产品质量的精细化管理,以此来保证企业能够更好地提高其产品的质量。但是,目前由于受限于企业规模和信息技术的缓慢发展,我国许多科技产品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的科技产品企业还未能构建比较完善的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企业内部的许多生产以及产品的信息都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的流动与共享,企业缺乏足够的质量信息数据支撑,给科技产品企业的质量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 加强科技产品企业质量管理创新的对策

加强质量管理创新是促进科技产品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根据相关的质量管理理论以及科技产品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实践,总结出加强科技产品企业的质量管理创新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

2.1 积极构建新的质量管理体系

从科技产品企业的管理对象来看,工业时代,科技产品企业的实质是产品的制造。因此,加强科技产品企业质量管理的创新,首先要抓好科技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过程,即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重视。在生产产品之前,要根据企业对产品的生产要求,积极发挥企业基层生产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能,完善科技产品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对科技产品的生产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此外,为了有效把握科技产品的生产质量,还要建立以指标为驱动的生产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多样化的保障产品质量的活动,让全体企业人员都参与到产品质量管理中去,不断督促企业人员提升其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

2.2 积极加强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

加强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也是推动科技产品企业质量管理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最主要的就是要努力培养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质量观念,只有确立了统一的质量观念,员工才能更好地将其贯彻到实际的工作中,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而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企业通过“精益”理论的培训,努力培养员工“精益求精思想”的形成。企业员工要树立将质量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思想,并根据这样的质量管理观念来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将质量控制贯彻到其工作的每个细节。不论是工程设计人员,还是基层的生产人员,都应该积极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思想,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和工艺方法,努力做到最好。企业质量文化是连接员工和企业精神纽带,员工认同企业质量文化就会自觉维护企业形象,建立主人翁责任感,自觉形成对产品的“爱、恋、依”。

2.3 加快推动企业质量信息化建设

加强企业的质量信息化建设是科技产品企业积极顺应信息时展的重要表现。同时,企业的质量信息化建设也是企业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企业产品质量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为科技产品企业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的质量管理分析提供很好的数据依据,有利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快速地流动起来,能够让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时获取产品的信息,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以此来保障企业生产的质量管理效率的提升。尤其是对科技产品企业来说,完善的质量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对科技产品生产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因此,加强科技产品企业质量信息化建设,首先,要积极构建数字化、信息化的产品质量档案以及企业人员的工作质量档案,通过这两方面的质量档案来保证产品质量的追溯性。其次,还要建立关键性生产过程的数据信息的统计和检测,对产品的最终质量进行实时的检测和分析,以此来为企业人员对产品生产的监控提供切实可靠的数据信息。最后,实现质量日常管理的信息化,建立产品质量信息库,不断提高质量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

2.4 加强全过程的监控、预防

努力提高科技产品企业的质量监控能力,做到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也是能够较好地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任何质量问题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在质量问题发生之前就对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进行排除和解决,就能够有效防止质量问题的出现。首先,对产品设计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查,增加防错设计,并且善于利用质量风险管理工具来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检测和分析,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对策。其次,要有效预防企业质量问题的出现,还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要让员工了解和掌握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和制造技术等。最后,还要通过SPC等统计技术手段来对科技产品的关键过程的质量特性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检测,保证科技产品的质量能够达标。

参考文献

[1] 那宝魁.质量管理的未来――系统创新[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7(1).

[2] 苏秦,宋永涛,刘威延.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生命周期 生态质量 控制模式

企业生态质量控制

产品生态质量不仅指对最终产品性能指标有要求的结果质量,还要包括设计质量、制造质量、销售质量、使用质量和废弃质量等内容。重要的是,所有这些质量都是建立在保持生态平衡,对环境影响甚微基础上的。产品生态质量覆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是考虑了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消耗资源和能源及造成环境污染基础上形成的产品综合质量。讲产品生态质量,其实质是要求产品既具有价格竞争优势、满足人类需求和保证生活质量,同时应逐步降低产品生产制造和使用过程的生态影响和资源能源消耗强度。

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实际上是物质转化的过程。资源和能源在转化为最终产品的同时,也产生许多废弃物。多数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以后也作为废弃物进入环境,从而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这种废弃物的产生是因为资源能源和原材料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的。因此,可以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来削减废弃物,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企业生态质量控制是以工业生态学、质量控制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重视生态技术、生态工艺在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有害废弃物品的排放,将环境保护因素纳入企业的决策活动,从而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企业生态质量控制要求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必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对质量控制和清洁生产等内容的一个综合活动。

生态质量控制模式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按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如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学者提出的生态现代化问题,生态伦理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工业生态系统、工业生态学问题,生态经济问题;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的“生态可持续工业发展”的问题,生态设计、生态规划的问题,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问题;以及环境经济学、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生命周期评价、循环经济、环境管理体系(EMS)等。第二类是在传统的假设企业为“理性的”、“经济人”的前提下展开的质量管理理论研究,如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管理、IS09000族标准应用、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6sigma管理法、零缺陷管理和顾客满意度分析等。第三类是在前两类的基础上开展的综合研究,认为应将企业环境管理纳入质量管理的范畴,须对企业的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整合,提出质量管理理论应当在绿色背景下进行创新研究。目前,致力于全面研究生态质量管理理论刚刚起步,还没有突出的或系统全面的成果。现有的一些文献也多是从概念的角度分析企业进行生态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就生态质量控制的内涵、实施途径和如何建立生态质量控制体系而言,则鲜有深入的论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许喜华认为,工业产品的产品化设计、商品化设计与生态化设计,是工业设计发展的三个典型的形态。我国工业产品的设计正从产品化设计向商品化设计过渡,并最终发展为生态化设计。段宁认为,过高的物质闭路循环会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但它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相反,会降低产品的质量。向东等认为绿色产品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技术先进性、绿色性、经济性,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套绿色产品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采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评价。刘飞等分析了绿色制造过程中的决策问题,提出了包含时间、质量、成本、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决策目标体系,并由此建立了绿色制造的决策框架模型。杨晓京认为绿色制造中物资能源消耗过程可分为四个主要的闭环流动:原材料的加工流动、产品制造过程的材料流动、产品使用过程的材料流动和产品的回收处理过程的材料流动。赵仲兴认为要实现工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必须做好基础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物料投入产出的准确计量和正确记录、物料有效成分的检测分析工作、物料衡算和水衡算等,并探讨物料流失的原因。杨德生等认为企业应根据IS09000、IS014001和OHSAS18001标准,经过整合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提出关键在于考虑18个统一和正确处理一体化管理体系与“自在”管理体系、与企业标准化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刘宇则构建了基于PDCA过程方法的综合管理体系模式,认为采用系统整合的方法应按整体系统中管理循环上不同环节的属性进行归纳,对子系统和控制点进行分析和识别。宋华明在对两大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标准的6个通用要素和21个通用元素。张长元认为产品质量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技术质量观、社会质量观和生态质量观,质量方针应有绿色意识、质量管理应有绿色职能、质量保证应有绿色要求和质量体系应有绿色组织机构和职责,实施绿色质量管理,必须实施生态可持续性工业发展。方金则从企业伦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企业必须承担人本伦理、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因此,企业应树立大质量观念,将伦理责任渗透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中。林丕认为产品质量是指具有使用价值并符合生态安全的要求,生态安全是决定产品质量的第一要素;产品质量概念的转变要求企业走绿色经营道路,即企业应主动将自己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转移到符合生态安全要求的轨道上来,不能再被动地进行环境治理。侯刚提出了生态质量创新的概念,并从理论指导思想、创新目标、创新主体、创新范围和创新内容等方面和传统的质量创新做了比较,指出应以顾客价值系统为中心开展生态质量创新活动。程灏认为质量工程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总纲,因此,生态质量管理应以生态学、人机工程特征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强调开发新技术,以创造一个生态质量环境。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三级控制模式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全过程,即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总和,包括了产品从自然中获取最初资源和能源,经过设计、开采、冶炼、加工、再加工等生产过程形成最终产品,又经过产品贮运、销售、消费、使用等过程,直至产品报废和处置,从而构成了一个物质转化的生命周期。更广义的产品生命周期不仅包括本代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时间,还包括本代产品报废和停止使用后的产品或其有关零部件,在换代或以后等多代产品中循环使用和循环利用的时间。如图1所示。这就使得生态质量控制的概念,不仅局限于其寿命终结为止的生态质量,而且覆盖了产品寿命结束以后重复利用阶段,从而更有控制力。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生态质量控制是企业以朱兰质量螺旋为依据,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过程控制模式,在不牺牲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前提下,系统地考虑到企业在产品多生命周期的活动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在各阶段上的环境控制,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产前、产中和产后。产前指产品开始制造之前的设计开发阶段,包括企业对产品品种和性能要求的规划、生产工艺的确定等;产中指产品生产、制造、加工和装配阶段;产后指产品包装、运输、销售、使用和处置回收阶段。从环境影响发生地点上看,产品生命周期又可以分为企业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两部分。产前和产中阶段属于内部过程,产后阶段属于外部过程。内部过程可以视作固定污染源,外部过程可认为是移动污染。前者是指企业在产中阶段消耗能源资源和排放废弃物;后者主要指在产后阶段所消耗的能源资源及产生的污染以及当产品寿命结束后的处置。

由于随着生命周期的进行防止污染的机会变小,一般而言,企业可以通过在产品生命周期前期即产前设计开发阶段采取“生态质量设计”如:“质量性能展开”、“可回收设计”等方法,以系统集成的观点考虑产品的基本属性,兼顾产品的环境属性来实现对这一部分环境影响的控制,其核心思想是“最容易处理的废物就是不让废物产生”。产前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评价设计方案的优劣,对设计方案进行选择。

产中控制,应着眼于实现资源的循环,亦即把传统工业的开环过程变成闭环过程。循环控制的最高目标是要求在整个工业生产领域内实现物料闭合,即各种工业产品报废后仍能成为工业原料,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生产过程。产中控制要解决两个关键的问题,其一是单个产品生产过程内从原料到产品的反应过程以环境和经济为综合目标的优化,其二是多个产品生产过程的物质和能量集成。对于单个的产品生产过程,其产品往往可以有不同的原料,通过不同的反应路径,不同的反应器系统和操作条件生成。每一个路径都会有不同的废物生成,需要通过系统工程方法研究环境友好的反应路径集成方法和反应器网络综合方法,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多目标最优的生产方式。多个产品生产过程之间的物质和能量集成,则是研究一个生产过程的废物如何作为其他过程的原料,在各产品生产过程之间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达到系统对外废物零排放。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而言,生态质量控制的主要思想是“提升资源生产率’:意味着使用较少的能源与原料,制造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而产生的废弃物与污染降至最低。必须强调,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仅仅意味着每一阶段的生态质量控制重点不同,并不表示二者之间联系不紧密。企业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是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控制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实现生态质量控制的主要途径是资源削减和废弃物资源化,主要手段应该是统计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专业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如此方能实现企业生态质量控制的目标。

结论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清晰、系统地提出生态质量及其控制的概念。并建立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三阶段控制模式。企业如果能够树立生态质量观念,实施生态质量控制,将环境管理和质量管理有效地融为一体,定然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这无论是对提高企业效益、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还是对于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Weule.H,Life-Cycle Analysis-A Strategic Element for Products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nnals of the CIRP,1993,42(1)

2.M.A.Curran.Board,Environment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3,27(3)

3.Chris Winder,“The Integration of IS09000, IS014000, OHS”,quality assurance,1997(5)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经济效益; 质量成本

1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内涵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关注的是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确定出企业的最佳质量水平。通过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使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结合,可以确定出质量形成各个环节最经济的或最适合的质量水平,并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这种最佳结合既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又可使企业和社会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2)将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作为评价质量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质量管理是否有效,必须以企业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作为最终评价标准。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如果企业和全社会经济效益都提高了,那么质量活动就是有效的,反之就是无效的。由于质量经济效益将专门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因而开展质量管理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是否有效,便很容易理解。

   (3)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促进产品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仅仅依赖于研究和推行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片面注重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将技术和经济两大方面加以综合研究,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

   (4)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来迅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正是要从理论上和数量上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通过这种研究,可以使相关人员掌握质量与经济,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明确了提高和改善质量是迅速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2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

(1)质量成本分析。1956年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在其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首先应用质量成本概念来分析质量的经济性问题。对质量成本项目的设置进行了划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成本理论体系。但是,传统的质量成本理论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企业质量标准反映用户需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用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的指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一段时间内反映多数用户需要的质量标准在另一段时间内可能只反映少数用户的需要。另外,没有考虑到质量成本各部分发生时间的差异,而且预防成本的界定是很困难的。因此,质量成本理论需要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改造和拓展。

   (2)质量损失理论。质量损失函数是田口玄一博士在开发针对产品设计过程质量经济性的三段设计法时提出来的。其数学表达式为:L(y)=k(y-m)2;m为理想的目标值,y为实际值,当y偏离m越小时,质量损失越小。质量损失函数为质量的技术经济分析提供了方便和易于操作的工具。该函数在本质上表达了质量波动和质量损失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质量特别是质量经济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它仅仅表示了偏差会带来的损失,而没有把在质量上的投入考虑进去。另一方面,质量损失理论主要是站在用户和社会的角度来讨论问题,按照这种方式得出的结果有时是生产者所不能接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

   (3)过程分析方法。过程分析方法是产品技术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着重从质量的变化和其所发生成本的角度进行经济分析,研究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取得产品质量与其费用支出之间的正确组合,以确保投入能够获得期望的产出。过程分析方法的内容包括从产品设计,制造到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经济分析。

   (4)价值工程方法 。它是以产品的作业为对象进行功能分析,研究用最少的成本或费用来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从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价值分析的基本公式为: V=F/C。F表示产品的功能,C表示产品制造的总成本或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总费用,V表示产品的价值。当V>1时,表示功能较重要而成本支出偏低。价值分析法是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促使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寻求最佳质量经济效益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方法。

3 质量成本管理

    质量成本概念的创始人费根堡姆曾统计过,一个从未对质量成本进行测量并加以控制过的公司,其质量成本的平均值是销售成本的25%甚至更高,而其中,内外部失效成本又占总量成本的70%,鉴定成本占总质量成本的25%,预防成本至多不超过5%,这样的质量管

理模式,必然造成经济效益的低劣。质量成本反映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是衡量质量管

理体系有效性的重要工具。?

ISO9000标准过程要素所发生的成本,可以分解为四类质量成本即: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效成本,外部失效成本,因而通过对质量成本的分析和控制,就可以有效评定和控制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分析质量成本的目的在于寻找改进质量的途径,达到降低总成本,争取达到最适宜的质量成本,并评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

4 结束语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原理就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质量成本。其指导思想是有效的利用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满足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合格的产品决不仅限于产品按技术特征来设计,制造并达到要求,而应该在客户需要时,以合理的价格和最短的时间,能够提供给顾客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只有将质量管理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机的结合,质量管理在企业中才能更有效发挥其潜能,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张欣.基于质量链管理的质量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研究[J].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5.

[2]候龙文,邓凤祥等. 经营质量论[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02.

[3]陈勇.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09.

[4]?范中志,?张树武,?孙义敏编.?基础工业工程(IE).?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1993.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