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2 07:02:40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篇(1)

“食能养人,亦能伤人,取养之道贵在有度。”――孔子于《论语・乡党》。

“度”,在哲学范畴上是指事物保持自身质量的数量界限。在此限度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仍处于平衡状态;超越此限度,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则处于失衡状态。从饮食保健角度上讲,也同样存在着它的数量界限,即“度”。若饮食无度,不能自我约束,就会招灾惹祸。隋代《诸病源候论》云:夫饮食过饱,则脾不能磨消,令人气急烦闷,眠卧不安。过饱除引起烦闷、睡眠质量欠佳,尚易引发疾病如:积聚不消、手足痹蹶、面目发黑生斑、腰痛水肿、膀胱受伤、百脉闭阻、心瘕食瘕如脂肪瘤、纤维瘤、肿瘤,甚至减损寿命。”《东谷赘言》中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对人的具体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之度,早就认识到饮食过度的危害性。如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学与医学理论之奠基者,书成于2 000年前的《内经》就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有节”是“度百岁乃去”的重要条件之一;“以酒为浆”、饮食无度,则是“半百而衰”的重要原因。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亦告诫:“饮食以时,饥饱得中”,又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养生要集》中也指出:“食恒不饱满,令人无病,此是养生之要术也。”意思是说进食经常保持适度,不会产生饮胀满闷的感觉,人就不会生什么病,这可以说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宋代诗人陆游曾有“多寿只缘餐饭少”的名句。我国古代享年最长的皇帝唐太宗也曾对他的宰相说过:“我每天所作所为,都有一定规律。饮食不过度,行之已久,甚觉有力。”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看见大鱼大肉、美酒佳酿,就尽情享用,直到饱嗝连声,酩酊大醉,殊不知隐患也在其中。在此奉劝诸君,切忌因口渴而过饮,为优膳而过食,临喜筵而贪杯。

过饱不利于健康,但食之太少亦有损于健康。有些人片面认为吃得越少越好,结果强迫自己挨饿,由于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反而虚弱不堪。正确的方法是“量腹节所受”,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这无饥无饱,就是进食适量的原则。科学饮食的原则应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只有这样,才不致因饥饱而伤及五脏。

饮食保健篇(2)

寒与热:食物从中医角度来说都可入药,且具寒、凉、温、热、平等性质。因体质应以阴阳协调为好,日常饮食应针对性多吃或少吃某些食物,使阴阳相调和,才是健康之本。某些病患更应注意食物寒温性。适当忌口,更有利疾病治疗。如温性食物有鸡肉、芋头、南瓜、辣椒、生姜、大蒜、韭菜、糯米、柑桔、柿子、李子、石榴等,羊肉、狗肉、胡椒、荔枝、菠萝等则性热助火;寒性食物有鸭肉、猪肉、海带、田螺、竹笋、白菜、茄子、苦瓜、香蕉等;凉性食物则有黑豆、黄瓜、芥菜、梨子、桃果、柚子等;平性食物有鸡蛋、食糖、番茄、红薯、玉米、莲藕、苹果等。要注意不同食物性质的合理搭配,保持身体阴阳调和。体质虚寒者不宜多吃温热性食物,也应视气候适当择性偏食。

精与粗:现代人越来越食而偏精,近年来出现粗食杂食热。精食通过加工已属非天然食品,并不利健康,容易导致营养不平衡,产生高生活水平下的营养不良。因此,要改变“食不厌精”的不良饮食习惯,主食粗精搭配,保证充足营养。

肥与瘦:过去,人们爱吃肥肉以保证足够脂肪。生活好了,人们又怕脂肪过多产生肥胖或胆固醇过多,易患上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等。其实,脂肪在人体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肥肉中含胆固醇为每百克107毫克,远低于蛋黄、虾米、鱼籽等,但含有维生素A、D,所以应肥瘦兼取。特别是正在发育的青年人吃些肥肉更有益于生长。人们普遍爱食用植物油,更应适量进食肥肉,使部分动物油发挥调节营养作用。

软与硬:食物有软硬之分,饭也有干稀之别。幼儿应多吃硬食,利于牙齿生长;老年人体质衰退多进食软食以加快营养吸收。肠胃病患者不可常食太硬太干的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诱使病情复发或加重。年轻人常食硬食利于保持良好的咀嚼功能,最好软硬相配而有所侧重。

咸与淡:盐有助于维持人体正常血容量,控制人体细胞内外水分的流通。人体进食盐分过少会影响健康,但食盐量过高已被证明与高血压、心脏病的高发病率有联系。目前人们的食盐量普遍过高,所以要适当控制食盐量。一般正常成年人每天摄入盐的量应在5~6克之间,相当于15~35克酱油的含盐量。

甜与苦:常吃甜食能补气血,利于解除肌肉紧张,还有解毒作用;但食甜过多会导致血糖升高和血液中胆固醇增加,使身体虚胖。青少年吃糖过多会影响营养吸收造成营养不良,故每人每年有8千克糖足矣。苦味食品多含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甙类、苦味素、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作用。研究发现苦味食物具抗癌及降血糖作用,适当多些“自找苦吃”,能得到“苦口良心”的好处。

荤与素:荤者,肉食也。荤食过多给现代人带来许多身体的不适和疾病,如使胆固醇增多,心血管疾病增加,高血压及肥胖症高发等,由此人们特别是国外开始兴起“吃素”。多吃素食会促进酸碱平衡,预防心血管疾病及避免肥胖,还能养颜美容,但长期素食也是弊多利少。素食者会使蛋白质得不到充分供给,人体某些消化功能逐渐衰退,引起物质交换失调,导致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长期蛋白质不足还是消化道肿瘤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原因。建议一日荤一日素的饮食方式。

饮食保健篇(3)

回族人民的卫生保健方法是回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回族人民的清真饮食保健非常具有特色。而《饮膳正要》作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其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回回饮食的内容。通过对《饮膳正要》中回回饮食内容的研究,对了解元代中国回回的饮食文化,整理回回医药饮食保健的历史资料,发掘《饮膳正要》中回回饮食的精华,丰富回族饮食保健养生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

《饮膳正要》由元代著名医家忽思慧所作。对于忽思慧是回族还是蒙族,现在还有争议,但无论哪个民族,忽思慧作为宫廷医生,特别处于疆域广大,民族众多,被忽思慧称为“遐迩罔不宾贡。珍味奇品,咸萃内府”[1]的元朝,在写作此书时必然吸收了各民族饮食保健的精华。而回回饮食、回回药物在元朝具有很高的地位,忽思慧不可能忽略。而且由于回回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和形成的民族,必然会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其他民族的饮食保健文化,并被现在的回民族所继承。

1 回回植物和调物料及其药性、功用

《饮膳正要》全书共出现“回回”一词30次,有“回回豆子”、“回回葱”、“回回小油”、“回回青”等冠以“回回”名称的植物和调物料。

1.1 “回回豆子” 是元代饮食中应用最广的豆类植物,为当时广泛使用的一种调物料。《饮膳正要》一书中有15个菜肴中用到了它,称其“味甘,无毒。主消渴。勿与盐煮食之。出在回回地面,苗似豆,今田野中处处有之”[1]。“回回豆子”一般认为是当今的豌豆,但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尚衍斌考证应为“蚕豆”[2],主要理由是《饮膳正要》书中即有对豌豆的介绍也有对“回回豆子”的介绍,可证“回回豆子”与豌豆非一种农作物,还通过二者在汉字文献中出现的时间以及读音等证明“回回豆子”非豌豆,而是蚕豆。尚衍斌的考证是有一定道理和根据的,但忽思慧对其描述“苗似豆,今田野中处处有之”[1],恐与当时蚕豆的产地不符。尚文中也说到豌豆主要产于北方,蚕豆主产于南方,北地较少。忽思慧作为宫廷医生,住于当时元大都,地处北方,说“回回豆子……今田野中处处有之”,自然应是指在元大都周围的北方地区种植,而非北方少见,主产于南方的蚕豆。而且作为元时菜肴常用的豆类植物,主产于南方部分地区的蚕豆,恐怕以当时的产量、运输能力也无法满足广泛用于北地各种菜肴的需求,而“田野中处处有之”的豌豆显然更适合。所以说“回回豆子”为“蚕豆”理由不很充足,而豌豆更契合于忽思慧的描述。

豌豆含糖量低,是患“消渴疾”(糖尿病)病人很好的保健食品。同时,豌豆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含有优质蛋白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并有一定防癌的功效。《饮膳正要》中的许多菜肴都有豌豆,可见当时人们对豌豆的保健功效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1.2 “回回葱” 指现在的洋葱,《饮膳正要》中描述其“味辛、温、无毒,温中,消谷,下气,杀虫,久食发病”[1]。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洋葱含有植物杀菌素如大蒜素等,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可以预防感冒,能刺激胃、肠及消化腺分泌,增进食欲,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积内停等症,同时还有降血糖,预防癌症等功效。这与《饮膳正要》对洋葱药效的描述基本相同。

1.3 “回回青” 忽思慧归其为调物料的一种,“ 味甘,寒,无毒,解诸药毒,可敷热毒疮肿”[1]。《本草纲目》石部第十卷金石之四“扁青”条中记载“而今货石青者,有天青、大青、西夷回回青、佛头青,种种不同,而回青尤贵,……甘、平、无毒,主治目痛明目,折跌痈肿……”[3]。从《饮膳正要》与《本草纲目》对“回回青”的性味记载比较来看,二者大致相同,都可治疗“疮痈肿毒”,而且出产于回回地面,应是指同一事物。“回回青”明朝以来多被做为一种矿物颜料被用于瓷器的烧制和绘画,饮食中已罕有提及。

1.4 “回回小油” 是食用油的一种,《饮膳正要》中在“鹿头汤”这一菜肴中使用过,其它菜肴中多使用了“小油”这一油品,应该也是指“回回小油”。忽思慧对“回回小油”和“小油”未作解释,可能为现在的胡麻油,但还未发现可支持的相关文献资料。

除以上有回回字眼的调物料外,还有一些出于回回地方的植物,如“八檐仁”、“必思答”、“马思答吉”、“咱夫兰”、“哈昔泥”等,被广泛用于《饮膳正要》中的各种菜肴。从中可以看出,出于回回地面的植物已在当时的中国饮食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对于这些植物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当时人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2 回回菜肴及其保健功效

《饮膳正要》中收录了很多牛、羊肉菜肴,其中不少为回回菜肴,有部分流传至今,成为著名的清真菜,如“河西肺”、“秃秃麻食”、“河西米汤粥”、“攒羊头”、“熬蹄儿”、“抑蒸羊”等。

“河西肺”是很著名的一道清真菜,做法是:“羊肺一个;韭六斤,取汁;面二斤,打糊;酥油半斤;胡椒二两;生姜二合。右件,用盐调和匀,灌肺煮熟。用汁浇食之”[1]。河西,在元代指宁夏、甘肃一带,为回回聚集的地区。“河西肺”又称“灌肺”,现在叫“面肺”,是现今新疆地区的一道特色清真小吃。此菜肴以羊肺为主料,羊肺有通肺气,利小便,行水解毒的功效,同时以韭菜为辅料,又具有补肾温阳、益肝健胃、行气理血的保健功效,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

“秃秃麻食”与现在的麻食做法相似,是一款流传至今的著名古典清真名吃。《饮膳正要》载:“白面六斤,作秃秃麻食;羊肉一脚子炒焦肉乞马。右件,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酪、香菜末”[1]。此用料和做法与现在的麻食大致相同。“河西米汤粥”做法为“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河西米(二升);右熬成汤,滤净,下河西米,淘洗净,次下细乞马、米、葱、盐,同熬成粥,或不用乞马亦可”[1]。此粥和现在的羊肉粥类似。以上两菜肴忽思慧称都有“补中益气”的功效。除此之外,以羊肉为主料的菜肴还有“攒羊头”、“熬蹄儿”、“肉饼儿”等。羊肉是回族食品中主要使用的肉类食品,《饮膳正要》中谈到羊肉的功效为“ 味甘,大热,无毒。主暖中,头风,大风,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称羊头“凉,治骨蒸,脑热,头眩,瘦病”;羊心“主治忧恚,膈气”;羊肾“补肾虚,益精髓”;羊骨“热,治虚劳,寒中,羸瘦”[1]……可以说羊肉全身上下都是宝,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现在的回族人民不仅创制了多达上百种的羊肉菜肴,同时也非常注重通过“药食同疗”,以羊肉养生治病。如以羊心朱砂同用,治疗心血不足之失眠、心悸、震颤;以羊脖子炖黄芪补气补血,治疗病后气虚。这些食疗保健方法都与《饮膳正要》中的回回饮食保健内容一脉相承。

3 枸杞制品及其保健功效

枸杞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著名特产,被当地回族群众广泛用于菜肴、茶饮当中,是一种极富盛名的保健食品。在《饮膳正要》中也有对枸杞保健功用的记载。忽思慧将枸杞列入《神仙服食》一章,言“……枸杞叶能令人筋骨壮,除风补益,去虚劳,益阳事。春夏秋采叶,冬采子,可久食之”[1]。此外还记载了“枸杞茶”、“金髓煎”、“枸杞羊肾粥”、“枸杞酒”等茶饮、酒品和滋补食品。对枸杞的保健药用价值做了高度的评价,“金髓煎”是用枸杞所制的滋补品,有“延年益寿,填精补髓,久服发白变黑,返老还童”[1]之功效;“枸杞羊肾粥”可治“ 治阳气衰败,腰脚疼痛,五劳七伤”[1];“枸杞酒”是“以甘州枸杞依法酿酒。补虚弱,长肌肉,益精气,去冷风,壮阳道”[1]。从忽思慧的记载可以看出,元朝时,枸杞的药用和保健作用就已被广泛的认识,而且被制成了多种滋补品。有菜肴、酒、茶、滋补药膏等多种形式。我们现在所开发的各种枸杞保健品,其主要品种还无外乎书中所记载的几种。

《饮膳正要》中吸收了各民族饮食文化的精华,但主要受蒙、回两个民族影响最大,书中记载了很多的回回饮食,体现了当时回回人饮食保健的内容,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回回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饮食保健篇(4)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长期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小皇帝(公主)的现象也日益普遍。正因为每个家庭的纵容溺爱,导致众多儿童养成了偏食、厌食和缺乏运动等诸多不良习惯,儿童亚健康现象严重。为此,明确亚健康时期儿童的日常调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饮食保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儿童无法具有成人抵制亚健康的坚强意志,因此必须依靠家长的正确引导和长期坚持调理和保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亚健康现象正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尤其是儿童亚健康,由于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儿童初学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果,更为医学界和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由于儿童无法象成人那样具有身体不适的敏感性,更无法如成人般坚持锻炼和饮食保健,因此必须依靠家长来帮助、支持儿童进行有效的日常调理和饮食保健。

一、儿童亚健康的常见现象及起因

(一)肥胖,运动迟缓。儿童肥胖首先可能是由于遗传方面的原因,据调查统计(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烹饪系2006年在全省范围发放调查表反馈结果)一般如果父母都肥胖,子女的肥胖几率会达到70%,如果父母有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几率达到50%。但更多是因为吃喝太多无规律,尤其是甜食、饮料及一些高热量食品摄入太多,加上平时缺乏运动,导致反应迟缓,身体肥胖。当然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一些儿童激素分泌不正常或激素类药物使用过量,或荷尔蒙分泌异常等都可以导致肥胖,但已属于病理学范畴,不属于亚健康的研究范围。

(二)缺钙,发黄矮小。很多孩子出现头发色泽枯黄,无光泽,给人一种营养不良的感觉;有的孩子则夜间磨牙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比同龄孩子身材矮小的现象,这些都是儿童缺钙的典型表现。儿童缺钙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因为钙源不足出现钙缺乏;有的则是因为儿童钙吸收能力很低,虽然家长注意给予补钙,但效果甚微;但更多的是因为很多儿童有厌食、偏食的习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吸收不足。

(三)缺铁,儿童贫血。儿童贫血现象已经越来越为儿童保健专家的关注,很多儿童都有轻微的贫血,但由于其症状不明显,很难引起年轻父母的注意,其实儿童亚健康这时候已经出现。儿童贫血的重要原因就是铁摄入不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缺铁性贫血。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也大多由于儿童偏食引起。

(四)缺锌,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一般多在上幼儿园时期被家长或老师发现,这类儿童多烦躁好动,喜欢做小动作,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喜欢咬手或铅笔。儿童多动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许多专家研究证实,缺锌是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原因之一;严重缺锌,甚至导致儿童性发育迟缓。

(五)缺碘,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当前,人们对碘缺乏与否的评判标准就是看有无甲状腺肿大的现象。其实真正到了甲状腺肿大的程度,那就不是亚健康的问题,而是出现了具体的病症,需要到医院治疗了。儿童缺碘的初始症状是智力发展缓慢,这对学习压力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的儿童来说,无疑影响很大。

二、儿童亚健康的日常调理

(一)提倡平衡膳食。平衡膳食,就是饮食要荤素搭配,食物多样化,保证蛋白质供给,同时维生素摄入充足,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是说某种营养素的供给越多越好,只有各种营养素之间供给数量和比例符合人体的需要,才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利用。要做到膳食平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杂食化、宽食谱。人类就是杂食类动物,只有广泛摄取各类食物,才能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全面、平衡摄入。对儿童来说,不偏食、过食,能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必须有家长的参与,采用引导方法和激励机制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儿童肥胖或营养不良。 转贴于

(二)坚持体育运动。每天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儿童消化,促进儿童食欲,帮助消耗多余热量,预防肥胖。要求孩子养成运动只是指令性地布置任务是不行的,家长要积极配合,和孩子一起坚持锻炼;或者干脆将孩子送到一些运动机构如舞蹈学习班、武术学习班等等,不一定要求孩子在某方面有所造诣,但至少可以保证每日的运动量,可以保证孩子身体健康。

(三)养成科学的作息习惯。事实证明,科学的作息习惯影响身体健康状况,儿童身材矮小与睡眠不足有一定关系。专家指出,儿童尤其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督促儿童每晚十点以前上床休息,早晨八点前起床,生活习惯科学有规律,能有效预防儿童亚健康。

(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要勤剪指甲、勤洗头,饭前便后养成洗手的习惯;不吃不卫生的东西,尤其是包装不规范、卫生不合格的零食;每天两次坚持刷牙,并保证刷牙质量,学会科学的刷牙方法,保证牙齿健康;保持卧室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清新,保证呼吸道健康。

(五)经常户外日光浴。儿童由于是生产发育的关键时期,应该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并适当晒晒日光浴,一方面杀死儿童身体表面的病源性微生物,更有利于孩子对营养素的吸收。实验证明,儿童经常晒日光浴,有利于维生素D和钙的吸收。

三、儿童亚健康的饮食保健

(一)保证供给充足的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是人体一切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以参与人体抗体的形成,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蛋类、乳类、动物性原料的肌肉组织以及禽类、鱼类等,另外大豆中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由于儿童对大豆制品的喜好程度不一,因此在尽量提倡补充大豆蛋白的同时,必须保证动物蛋白的充足供应。建议每个儿童每天坚持喝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同时注意动物内脏和水产品的供应。

(二)保证供给足够的热能。由于儿童期正是身体生长的关键时期,同时由于儿童天性好动,热能消耗量比较大,因此应该注意补充充足的热能性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饮食结构明显出现“三高”的已经越来越多,因此建议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并注意保证每日的运动量,以防止儿童肥胖。建议儿童每日保证粮食的摄入量,尤其提倡粗粮、杂粮饮食。

(三)保证维生素的充足供给。维生素是人体需要量很少但不可或缺的,其种类很多,有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通常情况下,脂溶性维生素不能溶解于水,容易在体内积存,过多就容易导致维生素中毒,例如维生素E。提倡供应充足的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维生素C可以增强人类体质、抵抗病毒、抗过敏等作用,多余的维生素C会随尿液排除体外。维生素多存在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动物性原料的肝脏中含量也很丰富,因此提倡给儿童摄食足够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四)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主要有钙、铁、锌、磷、碘等,钙、磷、锌主要存在于动物性原料中,尤其是动物内脏和骨骼组织中,碘在海产品中含量丰富。因此应该注意全面摄食各种食物,坚持平衡膳食,保证各种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建议食用加碘盐时应该在临出锅前加入,以防止碘被破坏;注意及时补充各种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

四、结束语

儿童日常调理要贯穿于育儿的全过程,需要靠成人的关注和帮助,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这就要求成人必须具备儿童调理与保健的基本常识。就饮食保健来说,应该注意各种营养素的全面供给,并力求各种营养素之间供给的数量和比例符合人体的需要。我们知道,乳类中含有的营养素种类和比例与人体的需要最接近,因此提倡母乳喂养,并在哺乳期以后坚持每日提供乳制品饮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家长应该有计划地给儿童制定运动训练计划,保证儿童足够的运动量,以保证儿童良好的健康状态,预防亚健康。

参考文献

[1]《烹饪营养学》,彭景、陈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6月版.

[2]《中华食物疗法大全》,窦国祥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6月版.

饮食保健篇(5)

 

关键词:  饮食养生 社区保健 

        1  中医的饮食养生原则

        1.1饮食有节  五味调和

        “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或为适度之意。“和”即调和。节,不仅是量得控制,也是味的控制。《黄帝内经 素问》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求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了饮食有节余与健康长寿的关系[1]。饮食要节制,按时定量,要求人们勿逞口腹之欲,勿极五味之美,要根据人体气血阴阳状况和食物的性能(辛甘苦酸咸)进行调和,适度进食,方能达到健康长寿、减少疾病发生的养生目的,忌过饥过饱,暴饮暴食和偏食。

        食物有“寒、热、温、平”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利用食物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阴阳逆乱,则易伤五脏而患病。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

        1.2饮食清淡 吃忌厚味

        荤素搭配是饮食的重要原则,也是长寿健康的秘诀之一。饮食应与谷物、蔬菜、瓜果等素食为主,辅以适当的肉、蛋、鱼类,不可过事油腻厚味,还应避免过度嗜咸和嗜甜。晋《抱朴子》中指出:“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内经》中也有“心病禁咸”。

        1.3饮食有洁

        “洁”,即干净、清洁。食物要新鲜、干净,禁食腐烂、变质、污染的食物及病死的家禽和牲畜;食物应软硬恰当,冷热适宜;进食时宜细嚼慢咽,不可进食过快或没有嚼烂就下咽;不要一边进食一边干其他的事;食后不可即卧,应做散步等轻微运动,以帮助脾胃的运化;晚睡前不要进食。俗话说:“病从口入”,所以要把好饮食清洁每一关。

        1.4辩证施食

        人体有寒热虚实之分,食物也有寒热温凉补泄之别,总的来说,事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饮食上应“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燥则濡之”。如寒性体质的人宜食温性和热性食物;热性体质的人应食寒凉平性食物,忌食温燥伤阴食物,此外,还要注意不同季节、气候、地域的差异,把人与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做到因症施食、因时施食、因地施食。

饮食保健篇(6)

1中医眼科患者的饮食疗法

据医学研究调查,有眼部疾病的患者,绝大多数是因营养不良引起的。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会引起视力减退;缺乏维生素B时,眼角会发炎、充血、视力降低;缺乏锌时,会使视力下降;缺乏钙时,眼球的弹性会降低,是引起近视的主因,等等。可见,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对眼病恢复具有很大的影响,眼病患者要注意饮食宜忌,患者注意忌烟、酒、辛、辣、炸、烤等食物,宜熟软易消化之食品,不主张绝对忌口。

饮食应讲究卫生、质量、数量和速度等,进食以八成饱为宜,在时间上要有规律,忌饥饱无常。根据不同体质特点选用不同的饮食。一般而言,阳盛阴虚者,忌食辛辣炙之品或壮阳之物,以免助热生火或耗液伤津,致眼部出现红赤疼痛等症。风热、实热、阴虚火旺眼病、湿热眼病、热重于湿者,饮食宜偏清淡,尤其是湿热眼病,可食带凉性的素菜与水果,如马兰头、冬瓜、梨、香蕉、西瓜等,忌食烟、酒、葱、蒜、姜、辣椒,少食焦烤油爆之品,以免灼津耗精伤血,助热生火。阳虚阴盛体质者,则少食生冷,以免滞脾碍胃,致生化乏源,目失濡养。脾虚湿泛眼病,忌油腻生冷及不消化食物,一般宜富于营养,又易于消化的食物。肝虚雀目,则适当增加动物肝脏、牛奶、蛋黄。青光眼病人忌暴饮,应少量多次饮水。糖尿病性眼病,要控制饮食。胞生痰核、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脉硬症,可多吃海带、海蜇皮紫菜、山桂等。胞睑,白晴有风瘴、湿烂等症候患者,勿食腥味的食物。眼疾缠绵或久病体虚,可用荤补如动物肝类、鱼虾、海味、瘦肉等,但勿食太油太滋腻之食物。肥胖之人应避食肥甘,以免助湿生疾,而以清淡低脂类为宜。近视眼患者应常吃鱼类、粮食、柑橘类水果以及红色果实,对防止视力衰退有很好的效果,尽量少吃甜食和全脂奶酪,防止近视度数加深。眼睛干燥患者宜多吃各种水果、绿色蔬菜、粮食、鱼和鸡蛋,特别是柑橘类水果。远视患者应多吃大蒜、洋葱及乳制品(脱脂牛奶)、干果、动物肝脏和精米,高脂肪食品应少吃。青光眼患者一般由眼压过高所致,为减低眼压,应多吃大蒜和洋葱,少吃油腻的食物,尽量不喝茶、咖啡和酒,并且戒烟。老花眼与白内障患者应多喝水,每天至少喝300毫升水,要多吃绿色蔬菜和水果,蔬菜能生吃的尽量生吃,特别要多吃柑橘、葡萄、柠檬、香蕉和杏等水果,另外还应定期吃些含钙食物,避免吃动物脂肪、糖,更不要抽烟、喝酒。

2中医眼科的保健方法

中医眼科的保健方法有眼保健操、眼功和药膳等。

2.1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是通过按摩推拿眼周围穴位,以达到消除眼疲劳,保护视力的目的。早在《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目暗不明候》中就有:“鸡鸣以两手相摩令热,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之说,现常用的眼保健操方法如下:

第一节:揉天应穴(攒竹下三分)。以左右大拇指罗纹面分别按左右眉头下面的上眶角处,其它四指散开弯曲如弓状,支撑在前额上,按揉面不要大,节拍8+8。

第二节:挤按晴明穴。以左手或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挤按鼻根,先向下按,然后向上挤,一按一挤共一拍,节拍8+8。

第三节:按揉四白穴。先以左右食指与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翼两侧,大拇指支撑在下领内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用食指在面颊中央部按揉,节拍8+8。

第四节:按太阳穴及轮刮眼眶。三指并拢,以左右大拇指罗纹面按住左右太阳穴,以左右食指第二节内侧面轮刮眼眶上下一圈,先上后下;上侧从收头开始至眉梢为止,下侧从内眼角起至外眼角止,轮刮上下一圈计四拍,节拍8+8。

注意:做操前应剪短指甲,洗净双手。双目自然闭合,动作轻缓,以感到胀为度。如睑部有疮等,可以暂停操练,待痊愈后再作。

2.2眼功

眼功具有调整肝经气血,疏肝明目之效,可作为眼睛的保健和青少年近视,目赤肿痛等病症的防治功法。①预备:正坐或站位,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双目平视。②八字运目:意想气在眼眶内运转,眼珠亦可随之转动,自左眼睛明穴起沿左眼眶上缘向外至眼外角,再向内沿眶下缘转至右眼睛明穴,现沿右眼眶上缘行“8”字形,回至左睛明穴处共8次,然后自右眼睛明穴起反方向转8次;自然呼吸,以意领气,气行意到。③按目运气:两拇指按眼眶内上角(上明),意念集中于此,吸气时两拇指向眼眶及眼后方按压,呼气时,两拇指轻挤眼球,以眼内轻微酸胀为度,共8次。④浴目:轻闭双眼,用大拇指背第一节,相互擦热,然后自眼内角向外擦24次,再以两手四指并拢,以指面自两目上向外转摩24次,再向内转摩24次,自然呼吸,意注手下。

按摩功诀:搓手浴面部,梳头压风府,分额揉太阳,鼻点迎香,眩目运眼眶,转耳点承浆,按三两次,双目证无恙。

2.3药膳

饮食保健篇(7)

古人还将一种食品的食疗功效比喻为一个中药复方的名方,这方面古籍中也有诸多记载。如清代医家张璐在《本经逢原》中说:“西瓜能解太阳、阳明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将西瓜比做清热名方“白虎汤”。清代名医王孟英曾说:“甘蔗榨浆,名为天生复脉汤”,将甘蔗汁的功用比做益气滋阴的名方“复脉汤”。梨甘寒生津,润燥止渴,《随息居饮食谱》云:“绞汁服,名天生甘露饮”等等。

而中医方剂中将食物列入处方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如粟(胃风汤)、糯米(白虎汤、麦门冬汤)、蛋黄(黄连阿胶散、排脓汤)、豆豉(栀子甘草汤、葱豉汤)、红小豆(小豆瓜蒂散、红小豆汤、麻黄连翘红小豆汤)、大豆(大豆散、黄卷散)、白扁豆(香薷饮)等。学习、思考、探讨“药食同源”的道理,可以使人们进一步加深对食物食性的了解,自然对中国传统营养学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养生当论食补”

《儒门事亲》一书指出“养生当论食补”。从中华民族医学发展史中不难看出,中医学非常重视“营养”,并清楚地认识到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营养的重要性,认为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精微”物质,所谓“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从营养学角度出发,采用食物以调养脾胃之气,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内容。

在运用“食补”的过程中,对“后天之本”――脾胃的功能十分重视,因此尤重保养脾胃之气,如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即取其调和营卫,培补汗源(脾胃)之功;又白虎汤中用粳米,也在于保养胃气;十枣汤中用大枣,同样是取其甘温养胃补中之功。

无论从养生防病,还是治疗疾病的角度,中国人对如何选择食物,合理安排膳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疾病防治中对食物的选择及膳食搭配,尤为重视,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养膳食理论。《黄帝内经》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论述,明确指出了合理的膳食在疾病治疗中的意义。这里提到的“食养”,一直是中医遵循的重要原则,正如俗话所说的“三分治病七分养”。著名营养

学家李瑞芬教授所设计的、适合老年人吃的“改良八宝鸭”就十分值得推荐。她根据中医营养学理论,选用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食物进行调配,为了尽量减少鸭子的油腻,制作时先除去内脏,再在鸭腔内装上香菇、莲子、芝麻、大枣、白果、栗子、花生、竹笋、糯米,然后炖制而成。改良八宝鸭具有养阴、清湿作用。其中香菇益气、和血、化痰;莲子镇静、安神、降血压、强心;芝麻能滋养、强壮、润肠;大枣起养脾、和胃、益气、生津的作用;栗子则补脾、健胃、补肾、活血;白果起温肺、益气、定喘、解毒作用;花生则醒脾、和胃、润肺、止咳;竹笋则有清热、化痰、和中、润肠之效。上述各种食物的相互配合,对老年人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2.“以脏补脏”理论的科学内涵

动物的内脏中往往胆固醇含量较高,处于“高肉食”食物结构下的现代西方人,对脂肪与胆固醇摄入怀有强烈的恐惧心理,所以一般很少食用动物的内脏。而在中国,作为传统,习惯使用动物的内脏来调理补养人体内脏的虚弱之证,如以肺补肺、以心补心、以肾补肾、以脑补脑等,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发现动物的内脏和人体的内脏无论在组织形态还是在生理功能上都十分相似,并据此创立了“以脏补脏”和“以脏治脏”的理论。例如,肾主骨,他就利用羊骨粥来治疗肾虚怕冷;肝开窍于目,他又发明了以羊肝来治疗夜盲;男子阳痿,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他就运用鹿肾医治阳痿。此后不少重要的医学著作中都记载了行之有效的以脏补脏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