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能力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5 18:15:09

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能力培养篇(1)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就要运用一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吸收知识和技能。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感受事物并对事物产生充分的联想,

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现代课程论强调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最大要求。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积极实行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求异创新,拓宽思维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激发学生主动的探究精神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用爱因斯坦的话说,科学是探求意义的经历。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探究的方式将科学呈现给学生,学生则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把“探究的科学”与“探究的教学”结合起来,构建探究的教学体系,让学生领悟探究的精神。在教学中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通过探究活动,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七、培养学生的个性

探究的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个体创造性与主体性的培养,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兴趣等的差别,教师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也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探究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来发展其科学素养的。教师要多方位地科学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

八、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造能力培养篇(2)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的应用不断扩展。渗透在各个领域的高技术,几乎都是通过数学方法并借助计算机手段来体现的。高技术在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数学技术。与其他学科不同,各国之间数学教育水平的可比性比较强,自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多年来,国内外的数学教育均遇到不少新问题。中国的数学教育在国际比较研究中一直有突出的表现,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数学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与教学过程控制和保障制度分不开的。如我国具有学大纲、统编教材和严格的考试测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设立教研室(或教研员),学校内部实行教研组制度,教师业务交流与在职培训制度化等。但我国数学教育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在“应试教育”压力下,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存在数学与其他学科相脱节等不足。中方教师和专家愿意多了解美国同行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方法。美国的数学教育在从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掌握研究科学问题方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在美国这样的多元文化国家,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动机和期望志向存在着很大差异,学生又有不同的学习经验和习惯,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是学校一直关注的问题。此外,随着教育普及和学习机会的增多,具有筛选功能的考试逐渐减少,在减轻考试压力的同时,不少学生却徽散下来而不知珍惜读书机会,大部分学生不愿继续学习数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成为大多数美国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也想了解东方教育模式,学习和借鉴中国等国的经验。总之,中美双方代表都希望通过这样的高级研讨会,交流经验,总结教训,取长补短,提高教育质量。

2主要专题

2.1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数学教育质最的关键

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主席、著名数学家、加州伯克利大学舍费尔德教授通过数学解题过程的研究,认为“元认知”是决定解题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地说,学生解题时,对自己在卜什么,特别是为f}‘么要这样l几始终缺乏明确认识.犷卜往不能对自己的处境进行淆醒的评估并作出必要调整,直至最终陷人任局。而数学家解题时、在其体选取方法或解题途径前,要对各种可能性进行仔细考虑,对自己正在一卜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干有着清醒意识,并能通过自我评估作出及时调整。因此,尽管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能步人一个合理的解题程序,从而导致成功,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数学家具有较高的元认知能力J元认知是影响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舍费尔德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比教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顾怜沉教授以上海普陀区现场观察的60节课为基础,利用国际流行的全息性客观描述技术,选择观察技术,问卷调查和访谈技术,对典型的几何教学课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是:边讲边问正在取代灌输式讲授;课堂提问以推理性尤其是记忆性问题为主,提问技巧比较单一;课堂练习由低到高安排,以小步、多练、勤反馈为原则;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方式占有绝对优势;探究、创造动机有待加强。由此引发的深层思考是:在东方教学中主导取向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西方教学中学生自主取向的探究学习,二者之间要寻求平衡,按照本国的传统进行整合。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波乐对英国两所学校的数学教育进行了历时3年的跟踪研究。她在发言中分析了研究传统教学与活动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认为活动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严士健教授指出,数学与计算机的密切联系,对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现代数学的应用比以往广泛得多,许多数学问题来自实际,希望我国的数学教育担负起把西方传人的现代数学融人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责任。无论基础数学教育还是高等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他强调学生必须受到数学应用和建模训练,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介绍了在中学开展数学应用和建模活动实验情况,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应用数学的能力,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解决了现实生活中一些难题。

2.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数学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

全美数学学会主席、布朗大学教师班乔夫指出:在几何课堂教学中,抽象与具体、逻辑与直观是永恒的矛盾。太简单的教学例子不能说清问题,有意思的例子和好的图像,又因复杂和费时讲不了,造成理性与感性脱节。由于数学过于抽象、枯燥,又难于理解和掌握,学生往往失去学习兴趣,网络教学正好弥补了这种缺陷。首先,教师在网络上演示问题,让学生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掌握方法,自己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探索某些理论或应用课题,他们新的想法也可借助网络迅速得到反馈,有利于保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种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参与,在成功与失败中得到真知的方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学习语言有很大不同,个性差异比较大。以往的班级教学不容易照顾全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进度差异,而网络教学使学生能自己调整节奏而不增加教师负担,通过网络与同学、教师充分交流,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3高质量的数学教育取决于高质量的数学教师

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司丁格勒主要介绍在国际比较研究中利用教师教学录相代替教师问卷进行调查的方法。他认为,由于受语言、文化背景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教师教学进行问卷调查会有很大差异和局限性,难以真实地反映教学水平。通过专家对教师教学活动录相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更为准确地抓住教学的共同特点,判断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数学教育整体水平。北京教育学院教授王长沛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谈师资培训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教师转变观念,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即重新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州伯克利大学马立平博士对中美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了个案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教师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好于美国教师。虽然美国基础教育强调理解数学,但一部分教师本身对数学的理解不够到位,当然也不可能让学生理解数学和学好数学。因而,她认为美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很好,但与教学实际相脱节,教学过程还需进一步改进。

3若干启示

会议期间,中美代表还分别到北京大学、北大附中、景山学校和上海复旦大学、格致中学、蓬莱二小分别观摩了课堂教学,并与校长和教师代表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关于中学数学教育合理内容的确定。中方教师代表提出,目前中国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庞多,有些比较陈旧,而美国的内容又过于简单,确定教学内容有无最佳的判据?舍费尔德教授说,这正是此次来华考察的目的,美国在九年级以上数学列为选修课,许多学生不选数学而选人文学科。目前,我们特别关注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这方面,美方要向中国学习,两国数学教育优势互补,希望找到确定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合理平衡点。至于中国学生是否天生喜欢数学,有的专家认为,一方面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用,另一方面不容小视的是制度因素,很强的动力就是数学始终作为必修课,在升学考试中比重很大。同样,美国把较难的数学列为选修课,制度弹性过大也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第二,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中国一般采用班级授课制,学生人数多,实施因材施教难度较大,因而教师采取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做法,让成绩好的学生去带动和影响成绩差的学生。但是,多数教师仍是把传授、灌输知识放在突出地位,而不是把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美国班额小,教师讲课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强;但是,教师的教学进度差异较大,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协作。通过交流和观摩,双方专家一致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应是一个主动过程,教师要创造鼓励每个学生探索、讨论和应用数学的环境。这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有较好的全面调控能力。双方都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创造能力培养篇(3)

一、问题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所谓的“问题学习能力”即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特意营造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问题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提问题。如通过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自己提出小问题,然后通过自己探究学习,来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动物的运动方式一节时,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腿抽筋是怎么回事?坐的时间久了,为什么腿部发麻?对于这些问题,我就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问题学习能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创新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加开阔,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化。

二、批判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变成了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进行辨别和分析,一概接受。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习“肝脏精神”,肝脏能够辨别小肠吸收水的物质,哪些是有毒物质,哪些是无毒物质,并把有毒物质及时排除体外。批判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有主张,对所有接受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对知识的错误敢于提出,并及时加以修正。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大胆发言,敢于当众提出否定意见。实践证明,敢于创新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较多。即使问题提错了,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要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之处,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批判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思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以提高。

三、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集体参与的过程。学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们分享和合作,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在生物教学中,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具有较强社会性、实践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有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性研究学习进行解决,或者学生自选课题,通过实验操作、社会调查、问题讨论、资料阅读方法,得出结论。

创造能力培养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语文作为一门人文与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要求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教学民主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以往的教学,教师处于维护“师道尊严”,学生也慑于“师道尊严”,虽崇其师却不敢“亲其师”教师高高在上,所以师生之间被一条鸿沟隔开了,相互间缺乏交流,实际上存在着某种或暗或明的对立关系。这种关系往往过于严肃、紧张,而不利于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久而久之,教师教得很被动,学生的学得呆板而不灵活,死读书,读死书,便成为了“高分低能”者。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不能越俎代庖,要双向沟通,成为学生成长那个路上那个得良师益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学民主化,才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才利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二、创造想象,培养想象力

创造想象是一种复杂、富有独特性的高级想象活动。它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特的创造出某一事物新形象的思维活动。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想象开始的,没有创造想象,便没有发明创造。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象,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文学作品常常留下许多艺术空白--虚笔、跳跃、省略、停顿、残缺等,以造成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艺术效果。这些艺术空白,需要读者驰骋想象去和例的天不扩充或延伸,丰富原文的内容,品尝作品的韵味,领悟作品的意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文学作品的艺术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创造想象力。如教《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句子:“原来如此!……”--“如此”什么呢?文章略而不言。谁能一下在说得清惊叹号中包含了作者多少复杂的情感,省略号中隐含了多少钱抬起?在阅读交流过程中,我抓住句子的省略和多义性,引导、鼓励甚至放大学生偶然闪现出来的创意。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形成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不同方法来发展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主的基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运用与迁移),自主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会发现、探索、筛选、归纳、运用、生成信息),自主的人格品质(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创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五、善于挖掘创造性因素,诱发创新意识,激发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如教《变色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问,就会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

六、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新和创造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

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

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

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

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的沟通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依常轨,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却认识到,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参考文献:

[1] 李元功,俞军.《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的出路与困惑》.《语文教学参考》

[2] 郭根福主编.《语文新课标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创造能力培养篇(5)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造性思维;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一、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如在学习“分子”这个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发现“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微粒构成的”,可让学生做好这样一个实验,给学生一支长约一米的一端密封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个注射器、一小杯红色的水、一小杯酒精、一根细铁丝,先让学生在玻璃管中注射约一半体积的水,然后在上面再注射满酒精,塞紧塞子,让学生把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实验结果是液体的体积变小了,根据现象,让学生猜想其中原因。又如,上初二电路时,给学生二只小灯泡和二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老师一一讲评,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敢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

四、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他们的直觉。直觉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事物,能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升华,当然直觉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在讲解串、并电路时,可制作二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分别让两只灯串联和并联,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根据出现的现象,训练学生的猜想能力。

联想和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很重要。联想可以把多个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容易触发灵感而导致新的发现。想象能不断地改造旧表象,创造新表象,是创造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使他们敢想、爱想和善于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他们的思维。还要启发学生:①根据已知进行联想,判断结果;②通过联想证实已知的结论;③运用联想进行实验设计;④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比喻想象;⑤发挥自由假想;通过假想养成学生爱幻想、爱探索的习惯,从事物的另一面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提出:假如世界上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又如证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实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

五、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创造能力培养篇(6)

创造性思维以不满足原有书本知识,总想“别出心裁”另寻新径为特征,见解往往出人意料,超出众人,亦更权威,因而更能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一反常规,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中极为宝贵的品质。

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思维活动中有时单独存在,有时并行不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当求同、求异思维并重,不可偏废。

求同思维可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材料加以比较分析,概括出一个相同的结论,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曾做过这样有趣的排列;课文除1、3、7段外,2、4、5、6段为描写荷塘月色和荷塘月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四个段落又是两两组合,即第二段先写荷塘四周,第四段再写荷塘内部;而写荷塘月色时,则在第五段先写荷塘内部再在第六段写荷塘外部。如果用a代替b;b、a的结构形式。无独有偶,这种a、b;b、a式又在议论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找到了相同的答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论点部分是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是指革命实践,为a;“对于历史科学”是指革命理论,为b。论证部分先举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发现剩余价值和他在其它领域的发现三个实例论证b即革命理论,说明马克思逝世对历史科学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再从马克思重视实践、亲自参加实践论证a,即革命实践,阐述了马克思逝世对革命实践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样形成了a、b;b、a式。

这种思维得出的结论,独排众议,无异是富有创见性的。尽管这种创见性还不能形成一种规律。可贵的是不在于这种思维发现了什么,在于创造性思维的本身,可以拓宽视野,启迪智慧,丰富想象,活跃思维。

如果说,借助求同思维可以到达创造性思维的彼岸,那么求异性思维就是通达创造性思维的桥梁。

《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悲剧性的,学生阅读后觉得有悖“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提出为什么不以大团园的结尾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评价“孔雀东南飞”为题,落笔千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从焦刘二人性格分析,认为焦为孝子,性格软弱,而刘虽识礼多才,但忠贞不二,悲剧性的结尾难以避免;有的学生从社会根源分析,认为封建礼教思想统治的汉朝,区区一个小吏难以冲破;还有学生认为诗中的主人公设计了诸如和婆婆分家、双双私奔、焦再娶刘再嫁等等结尾。最后的结论,都认为原诗的结局无法改动。这不仅证明求异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功效,而且同时说明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时,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作用相同,目的一致,只是思维的形式不同而已。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许多因素相关,但首先不能脱离实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迫切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不断从外界获取信息并输入大脑,增加大脑的储存信息量,为大脑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材料,在储存、处理加工中,促进抽象能力、形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这些已有知识积累并对客观事物作出新判断时迸发出的智慧火花。离开语文教学实践,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无异是天方夜谭。

其次,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不是孤立存在的思维活动,它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这三种基本思维形式密切相关。任何活动,都不能没有思维;而思维能力的训练,应当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指导下进行。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对创造性思维起作用的能力、特性和品质,教师也应当提供一切机会促使或推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现。否则,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成了无计划的、放任的随意之举,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教育心理学表明,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愿意究根问底,倾向于不求符合已有的答案;这样的学生好独立判断,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教师此时应努力设置论争的场合、气氛等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论争之中。

创造能力培养篇(7)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互动;实践能力

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独立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已越来越成为他们立足社会、成功就业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能力,成为真正的计算机人才呢?

一、导“趣”,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日常的大量事实也证明,如果同学们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委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我跟学生讲,21世纪的青年必须掌握的三门技能中,计算机排位第一。在社会的需求下,计算机具有广阔的前景,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家庭,不懂计算机的人将会是信息时代的“文盲”。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一些社会上的工作单位,了解计算机的用途,广泛的应用深深地吸引了、触动了学生,促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深厚的兴趣。同时,在讲课中,我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word时,我先示范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时,用上“艺术型”修饰,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一个个跃跃欲试,在这种浓烈的学习气氛中,顺势让学生自己设计编辑一份课程表,让他们对课程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出文字加上色彩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使学生具有了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教师、同学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的方法,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首先对学生进行科目测验或者问卷调查,以便确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范围,然后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直接给答案的方法,而是继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问题。例如,在自学调查中,我发现学生对程序设计的过程不太了解,就给他们出了这样一道题:韩信点兵近千人,3人一排,队尾有2人,5人一排,队尾有3人,7人一排,队尾有2人,问总共有多少士兵?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学生立即想到用数学解方程式的方法进行解决,却发现这是个不定式,解的个数不是唯一,不能用数学公式求解,到底用什么办法解题呢?这时有的同学联想之到猜数,将1-1000之间的数一个一个地代入方程组,如果方程组各等式均成立,该数就是解,否则就不是解,有些同学反驳说,1000个数和这样一个一个地试太累了,有的同学又想缩小数的范围,但解题所需要的时间还是很长,进而有的同学又想到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快且有逻辑判断的功能等,如果将这些数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用指令让计算机进行判断就能得到方程的解。这样,通过讨论把解题思路理清楚后,学生运用各自学过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上机调试,很快求出了题目的解。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将设计程序的过程做一个总结,即:建立数学模式―确定算法―画流程图―编写程序―上机调试―运行并输出结果―检验结果。这样学生再进行设计程序时便会按照一定的方法去思考,减少盲目性。通过运用讨论自主解决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培养。

三、导“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每个学期末,都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让他们自己编程设计一个应用软件,软件的名称和功能由学生自己定,可以辅助某学科的学习,也可以是益智游戏;或者利用所学的软件,完成现实生活中能用到的某个项目,例如课件的制作。要完成这项任务,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和软件知识,而且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很有挑战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选择,有的钻研数学等相关知识,有的学习游戏实现所需要的相关计算机软件,然后,结合自己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综合运用各种编辑技巧,编出各种各样的软件。在软件编制过程中,如何设置界面,如何显示结果,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自己的设想,所有的问题必须学生自己不断地进行思考,思考如何策划,思考通过什么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觉得就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当同学们经过自主学习、艰苦创作,编制出软件之后,成功的喜悦会进一步激励学生去自主学习。尽管独立编制的很多内容比较简单,效果也不是非常完美,但是他们已经掌握了独立操作的要领。培养学生会学习,会独立地有创造性地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这难道不就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