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7 16:38:57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1.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

1.1模仿性学习。小学生都处在年龄比较小的阶段,需要通过一定的模仿来完成大多数知识的学习,另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模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模仿性的学习。

1.2联想式学习。大多数的语文教材都是用篇作为单位,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以此为单位进行教学,很多情况之下,课程间缺少了必然的联系,因此需要学生通过联想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联想式的学习。

1.3积累性学习。相对与其他科目来说,语文是一门最具有综合陛的学科,并且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无法快速形成,而是需要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积累性的学习。

1.4体验式学习。为了能够理解并接受课文中的思想、态度以及情感,学生必须运用反复体味、领悟以及推敲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

2.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新,不是遵循传统,而是推陈出新,它是让一个民族永远保持生机的动力源泉。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通过创新的能力和思维能够获得崭新的成果,除此之外,还可以把创造性思维看作人们在知识领域中的思维活动,它不但可以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还可以在这基础上探索出有一定社会价值和独特的全新事物。

在创造性思维中,包含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是表现在发散性思维上,发散思维靠着已经获取的信息,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争取探索出一切可能的答案,是一种展开式的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有着新颖性、独创性以及首创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人智力水平的发展。

另外,创造性思维与想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创造性想象是通过已经获得的表象,在头脑中形成独立、创造性形象的心理过程,一直都和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以前获得的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提出新的假设,让创造性活动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1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着名的教育家泰勒提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着某种才能,可是大部分教师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导致了学生才能的发展遭到了忽视,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如果学校能在学科之外多挖掘出一些其他的才能,那么很多学生都可以取得卓越的表现。”由此可见,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仅要发现学生的不足与不完善,还要看到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绝对不能求全责备。

教师需要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允许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一定不可以规定统一的答案。在相处上,要让学生感到自由,这样才会出现创造的灵感,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有想法就随时表达,良好的氛围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

3.2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出学生的想象、联想以及幻想,对于一些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以及想象。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可以向学生问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同学们是文中的人,当那位父亲寻求帮助时,你们会去帮他吗?为什么呢?”又如《假如没有灰尘》,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题目来进行提问,让学生来说说如果没有灰尘会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师自己去摸索与探究,但是,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将教学逐步发展成为创新式的教学,大胆尝试创新,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发扬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了,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教学民主,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这样做:首先,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绝对不可以强迫学生去适应自己,而是要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习心理进行研究,让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其次,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也要尊重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是帮助教师教学;最后,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出他们对读书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自主读书与学习,增强做学习主人的意识。就拿《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是看法,说说读了课文之后所获得的启示,然后再由教师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对课文的讲解,这样的方法还能运用于《落花生》《慈母情怀》等课文当中。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2)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加强创新教育,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意味着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务必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就我个人的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保证时间,营造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空间。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师还要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发、组织、示范、释疑、激励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空间。 二、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提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草船靠近操军水寨时,如果操军出来返攻,又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求异固然是创新,但是求同也是创新。求同思维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方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飞行探路,发明了雷达,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有位教师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指导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读过哪些像这样开头、结尾的文章?教师如此精心铺设求同路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实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着自己问学生:“我是谁?”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说“是老师”,“是男人”,“是爸爸”,“是爷爷的孩子”,“是爸爸的朋友”,“是妈妈的同事”……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即先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出个别条件的变化,要求用新的思路解决,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使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找出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思维定势;二是善于借鉴表面上与本问题无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可变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一位老师在教《詹天佑》这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詹天佑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能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解决吗?詹天佑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以上问题,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设计“人”字形线路)。教师这样精心设计,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运用反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即抛开教材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方向思维,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反向思维有逆向性、批判性、新奇性三个特点。运用反向思维的关键,一要明白原有的思路导向;二要掌握反向思维的特点,找准思考路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一位老师在总结课文时说:“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中间,你会怎么做?”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会请她到我家做客,跟我们一起生活。”,“我会和他结为姐妹,一起上学,教她学习我们中国的语言。”,“我请她到酒店里吃烤鹅  ,实现她的梦想。”……多么新奇的想法啊,老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展开想象。这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就落到了实处。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创新教育。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去听、说、读、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有趣有力。这样,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在教学中逐步发展起来。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其得天独厚优越性,一方面,语言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另一方面,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只要引导得法,就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一、鼓励质疑,启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这是创新的起步。从课题、中心思想、标点符号、语言运用上均可质疑,找原因,找依据,抓联系,抓关键句,抓矛盾,寻实质,联想时亦可质疑。如课文《第八次》,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王子布鲁斯如果见到蜘蛛第七次结网就成功了,他会怎样想?成功后的布鲁斯懂得了什么?他会怎样去做?通过质疑发表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在相互的交流中也进一步掌握课文内容。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将质疑贯穿于教学始终,质疑问难,发散讨论,多元解读,启发想象,这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

二、鼓励标新立异,去除“标准化”,培养求异思维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教材为纲,惟权威是命,唯标准是遵,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课堂教学变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它的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正确与否所能代替的。因此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如有位山区教师教《珍珠泉》,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处山村的特点创设问题,让学生说说所见到的泉水有什么特点?《珍珠泉》这篇课文如果让你来写你要怎样写?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课文没有写出泉水的味道,我要把它写出来;有的说作者没有把泉水的开发设想写出来,我要把它开发成矿泉水出售,让更多的人品尝它、了解它。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强调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又延伸了学生的生活知识,值得借鉴。

三、感悟语言独特性,运用独特语言,培养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4)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多年来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入了误区,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课堂上求同思维一统天下,封闭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更新观念,增强训练意识

学校因有学生而存在,教师因有学生而存在。学生理所当然是教学过程的主角、主体。他们是受教育者,更是实践者,是教学过程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指导者,起着主导作用,尽服务的职责。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学习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要摆正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自己是配角;教师相信学生,只要教师放手,给时间、给机会,学生就能当好主角;教师要当好配角,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不是生来就有,也不可能一讲就会,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靠训练。教师要大大压缩活动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给每个学生时间,给每个学生机会,切实做到人人练反复练,在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二、创设氛围,激发创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先导。时下的孩子尽管娇生惯养,但是,他们的求知欲特别强,他们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儿童精神饱满积极参与。师生间要加强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课堂教学应该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感、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有位教师,在讲完《小虫与大船》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做事要认真,不能马虎的道理。”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说法。我觉得那人很认真,他连船上被虫蛀的小洞也能发现。至于后来船翻了,是因为他认为有个小洞没关系!”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道理。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创作精神自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三、巧设问题,鼓励质疑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当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时,提问学生,看了课题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如下问题:谁乘座的飞机?遇险的时候他们怎样做?后来有没有脱险?接着通过启发引读,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把课文主要内容完整地复述出来。在启迪学生列出小标题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①哪些句子写了飞机遇到寒流时的危险情况?②同志听到孩子的哭声,是怎么做的,是怎么说的?③大家都要把伞包让给同志,他是怎么说的?在总结全文时,学生提出,同志为什么在紧急关头,肯把伞包让给小杨眉?结果学生不仅明白了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而且提高了思维能力。

四、运用比较,启发求异思维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5)

关键词:尊重;好奇心;标新立异;创新意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50-01

常教常新,常新才能教长。教师在现代教育中应该有一种常新的观念、思想,敢于“新”的精神。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纪民族之林。创新,最根本的一条靠教育,靠人才。”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和名族的兴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树立民族的忧患意识,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中,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相对薄弱的现实,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说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认为创新应该从教师做起,首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应建立创新教育意识,时时不忘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于启蒙教育来说,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能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而对于教师来说,怎样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每个教师肩负的重任。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辐射性展开,从而能够在人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形成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良好思维品质。因此,我们要改摘要: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能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而对于教师来说,怎样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每个教师肩负的重任。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要想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首先学会宽容,学会发现学生的创造天赋,并进行引导,不要轻易地下结论,棒打、扼杀最不可取。创新教育重视人的社会性,也尊重人的个性,发扬学生的主体性。我们不仅允许学生有求异思维,而且应当鼓励那些标新立异,突发奇想,甚至允许学生超乎寻常的想法。

关键词:尊重;好奇心;标新立异;创新意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50-01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和谐、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重要途径。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努力更新教育观念,摒弃过去应试教育下的重结论、轻过程的不良做法,建立创新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教育行为把一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传达给每个学生。这是作为一个教师的教学生命力之所在,教学的灵魂之所在。我们虽不是教材的编写者,但是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各自的教学中实行再创造,进行优化组合;虽不是爱迪生,但是我们可以依托我们的教育教学去发现、去培养、去塑造那些有可能迸发出爱迪生思想火花的人。

一个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真不知道要遏制多少孩子心灵上创造的火花;一个富于创新意识的老师,或许立马看不到班里的“小发明家”,但是却很有可能启发了将来有机会崭露头角创造的天赋。未来的社会缺乏人才,不再是掌握了一大堆知识的什么博士、硕士等等,而是具有极强想象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应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培养更重要的东西――创新意识。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应该是极富创新精神的教师。那种只知道照本宣科,没有丝毫创新生机的教学,学生们也只能得到那一点点可怜的“鱼”,而永远也领略不到在“渔”中的幸福、快意。教育教学的创新是时时有、处处有的。“尝试教学法”、“创造性使用教材”、“课堂结构改革”……这一系列未必我们人人能做到,但是我们从点滴做起逐步培养,未尝不是一种潜意识的革新。我曾观摩过这样的一节作文课,老师带了八个橘子,只分给了前排的八个学生,其余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在孩子们经历一阵情感体验后,让他们各自写下心中的感受。这就是一种作文创新课。有一位自然课老师“忘了”带粉笔,就用抹布沾了水在黑板上写下课题――蒸发,当他转过身刚和学生们讲了几句话时,有的学生发现“蒸发”不见了。这位老师就问“写的字为什么会没有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知道的……”等等,这些融入到教学中的一丝丝创新,都会让孩子们受到启迪,从而激发他们的灵感。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6)

关键词:破思维;激励;创新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因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据报道:外国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能时常提出一些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遇到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使学生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

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例如在《俭以养德》一文的教学中,我们掌握了有关驳论的知识后,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一幅漫画,题目是“孔融让梨”,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谈谈当今社会需不需要谦让精神,大家分组讨论。讨论题目:A需要怎么样?B不需要怎么样?要求找出材料中的突破口,进行反驳。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各抒已见,踊跃发言,精彩的发言洋溢着创造的灵光,有这样好的起点,我们何愁学生创造能力不会提高呢?

二、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篇(7)

关键字:优化 教学 发展思维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开发创造力,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们时代的要求,而作为教师,更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即培养全面发展且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接班人更应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把完成原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应以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相对自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整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多种思维方式,把语文课堂学习变成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 从感知入手,诱发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和反映,反映的是从事物一般性到内部联系的规律性。思维是不断发展的,思维的发展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人的先天生理特征及年龄差异;另一方面是生活环境及教育条件的影响。其中后者是主要的。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感知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凭借有声和无声的内化过程,使认识逐步升华。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讲解过程,使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二、 从问题入手,引导思维。

只有当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努力去探索问题,他们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与此同时,又能从问题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的思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培养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教师应该提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事情会是怎样的结局呢?2、草船靠近曹军水寨时,如果曹军出来攻击,又会怎样呢?3、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计划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如此精心铺设路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实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 从想象入手,引导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的体会、结构的理解,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例如,《凡卡》讲的是九岁的凡卡在圣诞节之夜给乡下的爷爷写信,诉说自己莫斯科学徒生活的痛苦和不幸,凡卡在信封上只写着乡下爷爷收。当他那这封充满希望的信寄出去的时候,这封信能不能收到呢?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可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启发想象。1、想象九岁凡卡的形象、衣着,写信时的神态和他的居住环境。这是根据语言材料再造形象和图象的训练。2、信发出后凡卡今后的生活会怎么样?这是建立新表象的创造想象训练。这样引导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精彩的回答,可以让我们感到学生在创造性想象方面有无穷的潜力,只要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四、 从兴趣入手,活跃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