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16 14:46:13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1)

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就业竞争激烈的影响,在一些企业,一线职工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心理紧张、痛苦压抑、垃圾情绪、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由此导致的效率下降、士气低落、事故增加、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逐渐凸现。为此,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把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体现了党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同时也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与新策略。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侧重于如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大的问题,方法过于说教和灌输,往往忽视人的个性人格差异和情感体验,忽视人的心理素质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结果难以使工作对象产生心理共鸣,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欠佳。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说明,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自尊、社交和自我实现等几个方面。著名的霍桑实验提示了人们也是关心友谊、尊重、温情、关怀这些社会性需要的。如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抓住职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把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就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达到管理效能,这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表现,符合时代的要求。

目前企业一线职工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分析

企业一线职工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管理因素、人际因素、工作因素、生活因素及自身因素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如不加以科学倡导和正确引导,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心态,造成个人事业成功的阴影,而且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益都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企业一线职工面临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改制带来的职工心理问题。在企业改革的浪潮中,大多数职工都能认识到企业改革是大势所趋,并抱有良好愿望和乐观情绪去满怀信心地期待,但也有部分职工存在着抵触情绪,表现出“失落感”、“危机感”、“忧虑感”等不同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负担和压力,极易影响职工的工作状态和思想情绪。

2.市场竞争带来的心理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必须自己找米下锅,企业面临的这一市场竞争压力当然会转稼到职工心理上,致使一些职工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某些“优越性”和“稳定性”留连忘返,对市场竞争感到畏惧和害怕,从而影响工作状态和情绪,表现出对企业的发展自信心不足。

3.安全生产责任带来的心理问题。在生产一线,职工存在一方面怕出事故、怕打断企业的安全记录、怕因事故影响企业声誉等心理压力,一方面还存在侥幸型心理、习惯性心理、从众型心理和麻痹型心理等不良安全心理,这种心理矛盾很大程度地影响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成为导致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

4.工作紧张带来的心理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来自职业竞争和生活节奏加快所带来的紧张感增加,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势必影响到组织效率。

5.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果职工由于某种原因,与服务对象、合作对象、同事或领导发生了矛盾和冲突,造成某种紧张的关系,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压力,导致工作受影响。

6.职工的一些个人问题。比如恋爱、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个人心理困扰等带来的心理问题,虽然是职工的个人问题,却是影响员工心理健康和情绪的重要因素。

当然,以上职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不是绝对的。这还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适应能力等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我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针对心理健康出现的种种问题加以研究,将职工心理问题的调适与缓解纳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着力点

笔者认为运用心理学知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可先从以下几个着力点入手:

1.从了解职工需求、满足职工需求入手

首先要认真分析职工的心理需求。一线职工的心理需求主要有稳定的收入、公平的报酬、升迁的机会、安全的环境、有趣的工作、企业的认可、提高个人学识能力的培训机会、家庭的和谐美满幸福等,不同的职工对这些需求和愿望的侧重会有所不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为人所盼,才能与工作对象产生共鸣,达到目的。

其次,要从职工所关注的问题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动,需要乃是心理活动的动机系统,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需要,但会有一种是优势需要,优势需要对行为起 着决定作用。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职工最需要、最急迫的事情做起,努力满足职工正当的、合理的需求。

再次,要积极引导职工需求。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多变性的特点。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群体其思维特点、生活方式、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对症下药。

2.从科学运用激励式表扬和批评艺术入手

做好思想工作离不开表扬和批评,而表扬和批评都应重视心理疏导艺术,否则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使思想工作无法进行。瑞典心理学家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即 “怎样公布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理论,对于心理疏导中的“表扬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前景理论”,如果职工有几件事情值得表扬,应分开进行;如果一个职工有几件事情需要批评,应该进行一次性批评;如果一个职工办了一件“大好事”和一件“小坏事”,应该在同一场合先批评后表扬;如果一个职工既有较大的错误,也有较小的成绩,应该在不同的场合分别进行批评或表扬;对职工要坚持脉冲式表扬与批评。

3.从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入手

职工渴望企业集体成员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和谐融洽,这在心理学上称“心理相容”,心理相容的集体意识从客观上创造了职工得到尊重的环境和条件,促成“心理相容”的有效载体就是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应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培养优良企风,好的企风会发挥“情境教育”的作用,它给职工以团结的凝聚力,奋发向上的推动力,严而求实的控制力;二是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舆论是一种群体现象,是作为影响个体的社会心理因素而存在,舆论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要十分重视舆论的导向,强化它的积极作用,从而使人心凝聚,奋发向上。三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就越有利于相互交往,产生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满足了合群的心理需要。人际沟通的好坏不仅影响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最终影响到思想教育效能和组织效能的发挥。

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要保证以上几方面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着力点落到实处,通过前面对企业一线职工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析,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和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企业改制形势的宣传和思想引导,加深职工对企业改制的理解和认识,解决企业改制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对职工进行再就业观念教育,走出国企私企“门户之见”的误区,树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择业就业新观念。

2.加强对职工进行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解决市场竞争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企业民主管理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关心职工、爱护职工、尊重职工,努力办好企业和职工的事情,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激发职工潜能,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充分依靠职工的力量,推动企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效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

3.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解决安全生产责任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在加强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树立安全责任感、熟悉安全法规外,还应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上融入更多人性化的元素,给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在技术和安全、质量方面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将施工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优化企业管理水平,减缓管理心理压力,解决工作紧张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企业应处理好内部改革与企业和谐发展的关系,应充分了解企业职工的心理需要,加强研究,通过一定的管理机制加以合理满足,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和爱护,从心理上亲近企业,减少畏惧感和心理逆反,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

5.加强职工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提高职工沟通减压的能力,解决人际关系沟通给职工带来的心理问题。引进心理培训,认真地分析员工在人际沟通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合理地选择培训的类型和方法,疏导员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内地西藏班;教育兴藏;跨地域迁徙式学习;生活教育课堂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国有公办的全日制职业技术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建有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旅游管理实训中心。2010年9月,我校迎来首届导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内地西藏班,时至今日,我校内地西藏班办班已经有十个年头。内地西藏班是我国教育援藏、教育兴藏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是职业教育援藏,因其为西藏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在西藏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发展中,扮演中流砥柱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帮助西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战略意义。

一、我校开展内地西藏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我校的内地西藏班学生(以下简称藏班学生),他们主要来自祖国西南边陲的农牧民子女,他们具有典型的“高原红”肤色,怪诞嬉皮的发型,色彩浓艳的藏装,从头到脚挂满了各种首饰,无所顾忌的口哨和嗨遍整个校园的藏歌等。他们在校园里的识别度非常高,他们以强烈的民族符号和民族文化闯入我校。藏班学生与内地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有语言、肤色、服装、饮食等直接能看到或者感觉到的差异;也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心理等隐藏不易察觉的差异。我们在适应藏文化,他们在适应内地汉文化的同时,悄然进行着跨文化的心理适应。西藏地处高原,气候寒冷,饮食以牛羊肉为主。藏地学生进入到内地,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以及从饮食、就寝、衣着等都改变巨大。他们饮食的不适应、身体的不适应等最先表现出的就是疾病频发。一些在西藏患病的学生病情爆发,患过病的学生旧病复发,尤其是感染过结核病的学生,会在新生入学之初的结核病筛查中被检测出来。加上他们不注意饮食习惯,爱吃方便面,爱喝饮料,不喝开水,而喝生水,导致阑尾炎发病率比较高。这些学生如果生理和心理短时间内难以调整过来,就容易形成水土不服、生活不适应,想回家的学生也随着增多,从而造成藏班学生群体性的怀乡情绪。我校藏班学生主要是年龄在15~18岁之间的初中毕业生,他们正处于“疾风骤雨”的青春期,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乡来到遥远、陌生的内地求学三年,跨地域迁徙式学习,使他们在生活和心理上面临巨大的难题和考验。又因为这些学生受年龄、阅历所限,他们往往缺乏在新环境中,主动调适心理的能力,自制能力相对较弱,也更容易情绪化,心理上容易大起大落。他们在新环境中不适应、情绪低落,如果感觉到孤独就容易封闭自己,产生自卑感,心理有更多戒备意识。强烈的民族情感使他们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更加敏感。同时,也更容易相互抱团,从而为教师管理学生带来困难。内地教育与中西部教育有巨大的差距,原有的母语学习环境变成汉语文化的学习环境,初中单纯的学科教学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转变等,造成藏班学生学习困难加重,厌学情绪严重蔓延。因此,藏班学生内地求学都经历着气候环境适应、日常生活适应、语言适应、学业适应、人际交往适应等问题。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影响他们安心学习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笔者作为藏班班主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认为藏班学生初到内地时,往往会出现自卑、孤独、挫败感、抑郁、攻击行为及各种偏差行为等不良心理和行为。这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如果得不到教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容易滋生藏班学生对学校常规和思想教育,专业教学及内地学生产生抵触、疏离、对抗和敌意。因此,我校针对藏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根据藏班学生的民族特点、成长规律和心理状态等,思考如何有效开展,降低因跨文化,心理适应不良,而引发心理问题的风险。从而提升藏班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促进藏班学生的身心健康。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对我校异地办学模式的全方位考验,也是对我校承办内地西藏班民族教育的整体考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与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二、我校开展内地西藏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校本实践

我校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再实践的反复验证中进行的。以下是笔者对藏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经验探索。

1.发挥班主任在藏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核心作用。由于有的学校是四个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足以说明藏班学生的管理工作难度和强度很大。虽然,我校还是一个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的常规做法。但是,我校的藏班班主任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却发挥着教师、父母、保姆、医生和和心理辅导员的多重作用。因此,我校对藏班班主任的选用非常谨慎。被选用的班主任除了要参加校内的教师成长营培训,以及校外的西藏内地班举办的省、市级培训,还要参加针对藏班班主任的心理卫生知识专题讲座。以此,提高藏班班主任及时发现心理上出现异常学生的能力,以及在藏班营造健康心理氛围的能力。我校现在的四名藏班班主任之中,就有一名心理教师,他们都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并常驻我校藏班管理办公室,我校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了专门化和专业化。[1]

2.生活教育课堂。鉴于藏班学生在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问题,我校开设了生活教育课堂,帮助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和卫生习惯。生活教育课堂由带藏班十年的资深班主任和西藏教育厅派驻我校的生活指导教师主讲,根据具体问题有时会按男女生性别分组进行,在每年的春秋季传染病高发期,还会聘请常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的医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2]

3.建立家长联系机制,完善藏班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区教育一起发挥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藏班学生24小时寄宿在学校,藏班学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几乎完全脱节,家庭心理支持系统弱小或缺失。教师通过电话联系家长,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家长所获取的信息是间歇性的。而且,藏班学生主要来自于农牧民家庭,很多学生的父母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除了担心之外,根本不懂得如何进行合适的家庭教育。因此,我校通过创建QQ(微信)家长群的现代传媒方式,建立家长联系机制,让藏班学生能够从家庭中,获得更多情感慰藉,而安心于学校生活。同时,我校也能够及时向家长汇报和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家长群群主由生活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班主任每周一次,每月不低于三次委托生活指导教师向家长群或个别家长发送信息,畅通家校双向交流渠道,使藏班学生不会因为千山万水,而阻断亲情的联系。[3]

4.藏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我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心理体验拓展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藏班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对一些特殊学生,包括情绪困扰、行为偏差的藏班学生,教师要进行专业的一对一的个别心理咨询,帮助其顺利渡过心理难关。我校在凝练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个别心理咨询等,藏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集结出版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与《藏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帮助藏班学生健康成长。

5.发挥好学生朋辈群体的互助作用,大力开展藏汉两地学生的交流活动。藏班学生在和同伴交往中倾向以民族身份为界,和本族学生形成小圈子,这及其不利于藏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有悖于藏汉同校文化融合共进的教育宗旨。[4]因此,教师在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有意识的组织各种社团交流活动,让藏汉两班学生有更多接触交流的机会,在近距离的频繁接触中,弱化藏班学生的民族差异和敏感的身份感知。我校根据藏班学生能歌善舞、天性活泼的特点,动员、组织藏班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内地学生社团,并成立了由藏班发起的“鹰之歌”民族乐队,举办了藏族民族小工艺品制作展览会等活动。活动吸引了大量内地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我校通过让学生去民族化式的交往,引导藏班学生养成豁达融合的性格,使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在玩中求智,乐中成长的教育效果。[5]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3)

 

1.1我国中职教育相关背景

 

我国中等职业(以下简称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有过硬职业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既是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又是面向未成年人的养成教育、学历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所以,中职学校应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着力培养中职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需注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要全面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1.2中职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中职生是较为特殊的群体,一般年龄在15~18岁,正处在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基础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向以就业为主,中职生面临学习和成长的挑战,面临职业和就业压力,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求职择业等方面难免产生心理困惑或问题。中职生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环境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但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中职生担心自己学习成绩和表现不符合家长要求而受责骂,或怕辜负了家长苦心,因而产生心理压力。

 

(二) 学习环境压力。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同于中学,课程多、专业性强,加之多数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成绩不理想,使其感到学习压力大,难以适应。

 

(三) 社会环境压力。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中职生学历层次低,面对社会生存挑战有潜在危机感,激烈的职业竞争致使中职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4) 自身原因。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中职生大多经历了中考失利的心理打击,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到中职学校就读,再加上社会对中职学校的偏见,使其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产生较强自卑感。

 

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课题。

 

1.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一。目前,中职生心理问题已影响到学生健康成长,影响到学校教学、教育质量,甚至也影响到社会,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虽然国家教育部2004年出台的两个文件,要求在中职学校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毕竟起步晚,理论体系和实际操作方法并不完善,仍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探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工作体系应为首要工作。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实贱探索

 

甘肃省卫生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是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自牵头成立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职教专业委员会)的15年来,一直坚持带领全省会员学校推动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文件要求和精神,按照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针开展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着力于“三大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规范化发展,逐步构建了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三五”模式,即一个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学工作相结合;三支队伍:具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具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的心理辅导员队伍,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贱能力的班主任队伍;五个抓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办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个体心理咨询;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学术研宄与科研工作。从而形成了中职学校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

 

2.1建立组织机构体系,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2.1.1各会员院校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

 

导在职教专业委员会的带动下,各会员院校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建设和工作制度的落实。绝大部分院校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由党政一把手或学校主管领导亲自抓,充分发挥院校各部门(系)、各社团的作用,形成了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体系。

 

2.1.2引导各会员学校建立完善的相关工作制度根据《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05—2009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规划》,各院校都量身定制了适合各自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明确了工作方向,用制度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如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武威职业学院制定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行办法》等。

 

2.1.3促使各会员学校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投入近年来,各院校加大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落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经费。部分院校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硬件设备,设立心理咨询(辅导)室,落实开展工作所需的办公设备、专业资料和测试软件,保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需的资金。这些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培养教师队伍,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

 

各会员院校日益重视心理教育工作的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这两年,各院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甘肃省首期心理咨询师高级督导培训班、甘肃省首期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班、台湾康泰教育基金会赴我省开展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研讨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科普讲师团走进甘肃等活动。大部分院校选派教师、班主任参加每年由省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学习,有相当一部分人经过考试已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由这些具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骨干教师承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对学生团体和个别进行辅导等,还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系统教育;培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开展。

 

此外,职教专业委员会组织会员院校积极参加省心理卫生协会举办的学术活动。通过参加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工作研讨会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2004年至今,共有69篇学术论文获得不同层次的奖励,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3中职院校要打好三张牌,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素质2.3.1第一张牌:心理健康宣教活动依托学校各种媒体和平台,广泛深入地展开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工作,充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3.2第二张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形成、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辅导活动以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交往的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和改变一些消极、不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以恰当方式解决问题,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发生。

 

心理辅导活动强调体验和交流,重在提供帮助,不提倡说教训导。让学生从他助到自助再到互助,不断发展、完善自己。可采取活动体验、角色扮演、心理短剧、情景训练等表演性活动和自我反省、述说交流、互动游戏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演示、交流、体验、讨论,以达到心里共鸣的效果。

 

为更好地指导各会员院校开展班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职教专业委员会设立课题,组织各院校专家教师编写出版了《职业院校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指导实案》,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3.3第三张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个案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学生心理咨询是通过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安排经验丰富、有资质的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开展咨询的活动。通过倾听学生诉说、与其交谈、商讨,进行深层次交流,启迪人生,鼓励他们敢于面对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协助他们去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促进其健康成长。甘肃省卫生学校设立的“好心情驿站”可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辅导;也可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形式开展心理咨询,深受学生欢迎。

 

2.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发展2.4.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贯彻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使心理教育进课堂,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兰州女子中专学校配备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专职心理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中,每班每周1课时;甘肃省卫生学校根据不同专业,在各班开设了心理学基础、心理健康、护士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精神护理等课程。大部分中职院校设立了心理学课程组,开设心理学基础、心理健康、卫生健康等课程或心理学专题讲座。

 

2.4.2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带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职教专业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组织论著成果交流评比,表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组织专家、学者编写职业院校适用的心理健康教材和配套的教师用书,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动员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相关心理教育科研课题,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带动学校心育工作的展开。

 

3体会

 

3.1建立网络体系,强化措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职业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突出位置去抓,建立网络体系,强化措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实施家校共建,共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引导中职生多与家长沟通,减少影响家庭的不利因素;通过举办家长会、教育经验交流会、家校互访等形式,帮助家长对孩子确立正确的期望值,不盲目做过高要求,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同时,教育家长努力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引导、帮助学生消除与家长的代沟,使学生坦诚、主动地与家长进行交流,听取意见。

 

教师要当好中职生的心理“导航员”。任课教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等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举行心理教育主题班会、班级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学科教学渗透,开通心灵对话“信箱”、“热线”等方式,引导中职生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情,正确对待挫折。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保障,使心理健康教育更科学、便捷、及时。可利用计算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可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等,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2坚持“德育和心育并行,以德育导心育,以心育促德育”的指导思想,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学校建立由校长负责,教务科、学生科、团委等科室分块实施,以心理课教师、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兼职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学生心理委员和学校管理工勤人员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利用校园媒体宣传教育,通过心理学课程、团体辅导活动课、社团活动、个别咨询辅导等途径共同教育学生,并积极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3.3形成有职业学校特色的心理辅导服务机制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4)

一、学校方面的问题

1、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虽然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有的学校认识还停留在较低层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软任务,只要保证学生别出事、别走极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干多干少差不多;有的学校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别教育,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的教育;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类似于一般卫生知识的学习。由于认识不到位而导致学校心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管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组织协调性差,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之中,缺乏良好的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氛围。

2、缺乏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上几节心理课,也不可能光靠心理学教研室来完成,而是一个全员性、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过程,它应渗透于整个学校教育中来。这就要求学校在配备专职人员的同时,也要求全校老师都要了解和掌握普通的心理学知识。这正是目前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所欠缺的方面,从而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更有甚者,由于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重视,把许多本属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当作是学生的思想差、素质差,而放纵或采取体罚等不恰当的方法,这样不但不能纠正学生的问题,反而会造成学生逆反心理或加重心理障碍。

3、社会方面的问题。在西方,人们把做心理咨询当作是把自己变得更强壮的“时尚”之举。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心理问题,目前社会上对心理问题与疾病仍存在偏见,在许多人心目中把心理疾病与精神病划上了等号,从而造成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存在找心理老师咨询的畏惧感和耻辱感,担心被同学发现后被认为有精神病,所以宁愿忍受心理疾病的折磨,也不愿找老师帮忙,不愿找心理医生。

4、教育模式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许多学生家长欠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有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同时由于长期儒家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造成许多父母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和中心地位,对子女的人格尊重明显不够,在两代人之间形成了“代沟”,缺乏和谐的家庭氛围,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碍。

二、 针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开展好此项工作的先决条件。 学校的领导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要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之中,使之形成一种系统化、制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远行机制。要做到组织管理到位、经费投入充足、工作制度完善、机构明确、人员安排合理,这样才能为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开展好此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战场,不只是上几节课,而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时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各科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故应在学校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学校在配备专职心理学教师的同时,也必须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建设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在全校形成一种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全面渗透、全程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5)

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人才则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职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科学合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缓解心理问题,促进自我成长。

(一)课程设置必须具有针对性。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课程设置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要防止成为纯粹心理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不能紧紧用考试成绩来衡量教育的效果。设计教学内容,要考虑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如针对刚入学学生、准备实习就业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

(二)课程设置必须具有科学性

要紧扣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既要有基础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要有心理学专门技能的内容,更要通过各种心理学的课程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在活动、情境中,使学生获得直接体验,宣泄情绪情感,获得心理感悟,调整心态,达到教学目标。

二、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

(一)加强心理咨询室硬件建设

要保障经费投入,选择合适的场所作为心理咨询室,确保能够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环境。要按照要求,配备相关的设施,并要注重细节,从物品颜色的选择到位置的摆放都要精心设计。

(二)加强心理咨询室软件建设

心理咨询室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做到随时为学生提供好的咨询服务。同时要合理配备具有一定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要定期、不定期地参加培训,使之能够更好地掌握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随时应对新形势下学生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三)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咨询室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活动日以及其他时间,来开展一些宣传和服务活动,增加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学生的特点。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到校讲课,给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等。

三、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辅导员自身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和形象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辅导员自身要建构好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要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尤其是要具有应对各种困境的良好心态,以积极健康的形象和行为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榜样,引导学生健康成才。

(二)辅导员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

辅导员需要加强心理基础知识的学习,熟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般表现及特殊群体的一般规律,掌握一般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以便对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障碍进行敏锐的判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三)辅导员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

相对于中小学,高职学生管理相对松散。辅导员作为一线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一个人要面对二三百个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时刻关注每名学生的状态和变化,因此,辅导员要建立并畅通信息渠道。一是要充分利用班干部、党员的作用,掌握班级的基本情况以及重点学生的动态等。二是要注重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是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以便能够随时联系;三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微信等,便捷、实时了解学生的状况。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9-02

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主要承载着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堪称素质教育的灵魂。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较高素质人群,普遍具有积极的思想和良好的品质,但仍有个别学生会存在着自我封闭或冲动型行为障碍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拖延症导致的学习问题、对未来职业不了解导致的就业焦虑问题等等。如果采用说教式、灌输式、启发式等常规德育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往往收效甚微。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对其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帮助其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借鉴于多样的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对德育工作起到一定补充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使得德育工作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1]

一、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在个体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进行个体德育工作时,运用最广泛一种方法就是谈心。而传统的谈心主要是依靠辅导员自身的经验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缺乏相关理论作为指导,且对教育者谈话技巧有较高要求。造成“教育与受教育”的阶级化师生关系,学生被动接受道德规范,容易激起学生厌倦、抵制心理,导致德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背道而驰。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在信任、尊重、理解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客观评价自己,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在谈心时,辅导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主体性,将自身角色从施教者转变为倾听者和启悟者,真正做到师生“心与心”的对话,借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共情、倾听、无条件关注等技术[2],辅导员可以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成长背景、个性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更愿意接受这样指导,减少了阻抗和敌对情绪,化解了学习及生活中遇到各种压力和问题,使德育工作完善、有效、和谐。

(一)共情

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在德育工作中,辅导员要做到共情,就是放下自己惯有的参照标准,从观察聆听过程中感受学生的喜怒、接纳学生的看法、推断学生所作行为的原因,并通过语言、眼神或肢体语言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达给学生。学生会感到辅导员是关注、接纳和理解他的,从而产生温暖的感受,建立信任的关系,并激发进一步倾诉的意愿。辅导员在个体德育工作中适当地融入共情技术,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有利于彼此的沟通,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愿意吐露心声,容易接受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

(二)倾听

传统的德育工作中,辅导员以“说”为主,摆事实、讲道理、树榜样,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这种单向性的沟通并不是一种有效沟通,有时学生觉得辅导员并不了解自己,听不进“大道理”,说的越多效果越差。这时,就需要在说服教育中运用倾听技术,认真听取并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或者宣泄自己的情绪,做到真正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更完整地认识自己,看清问题。

(三)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即在无论任何情况下教师都给予学生全部的爱和支持。[3]在传统德育工作中,辅导员会将品德优良的学生树立为榜样,而将品德欠优的学生作为反面教材,如果辅导员更多关注于学生的负面行为,就会无意中给学生贴上不好的标签,使学生也更加关注负面行为,甚至诱发敌对情绪。无条件积极关注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不会给学生施加沉重压力,在得到充分支持的基础上,学生会以积极平和的态度看待自己的问题,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成败,进而学会理性思考和正确评价自己。

二、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在团体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相仿,教育经历相似,因此常对共性问题开展团体德育教育。传统的团体德育工作重视自上而下的教导与灌输,通过报告讨论、检查评比、参观访问、榜样示范等方法,形式刻板陈旧、活动程序化、趣味性差。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得德育效果与预期南辕北辙。团体心理辅导将教育目标渗透在各种大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中,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启发、鼓励、感染,充分互动,探讨自我,并尝试改变自身的观念和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接受新的观念,促进自我成长。[4]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或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感性认知。在高职院校经常采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主要有集体讨论、角色扮演等。

(一)集体讨论

集体讨论是团体心理辅导中运用最普遍的技术,是指组织学生深入探讨学生群体面临的共同问题或困惑。团体讨论中,同学们对一个共同问题出现原因和解决办法深入探讨,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他人的意见,不断修订自己的看法。讨论的过程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性地思考和判断;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毫无拘束的讨论找到心理上的依托感、道德上的归属感、思想上的认同感,最终实现德育目标。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团体心理辅导中较为新颖有趣的一种技术,通过创设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借助表演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达到启发学生对他人、对自我形成正确认识的一种方法。传统的德育工作中总是要求学生换位思考,效果并不明显,但在角色扮演中却能真正感染学生的情绪,在学生内心激起涟漪,引发震撼, 帮助学生增加在各种交往中对其他人的理解,适应各种环境。

总之,适当地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往往在传统德育工作的“瓶颈”处发挥其积极作用,提高德育效果。随着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心理健康教育技术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结合将会更加紧密, 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茜.心理学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0):42-43.

[2]隋海娇.我国当代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吉林大学,2006.

[3]徐晗.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师生关系建构的启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1):147-148.

[4]熊丽娜.论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才智,2010,31:261-262.

作者简介:

蔺首睿(1987.09-),女,汉族,吉林乾安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教育部等在相关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由此看出,高校辅导员由于其自身的工作特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1]

当代大学生具有高智力、思维活跃、有朝气等等特点,同时,大学生心理疾患已经成为高校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作为辅导员已经不能简单的用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问题,应当结合自身以及专业特点,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和提高心理咨询能力,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之路。[2]

1.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有关部门曾在全国范围内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20.3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疾病,各高校退学学生中,有近一半直接原因是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迫在眉睫。[3]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竞争越发激烈,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作为高职高专的辅导员如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高职高专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辅导员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时可以以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出现,有足够的时间去与学生相处,应用心理咨询等方法和技巧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

2.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性

2.1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对象相同

两者的服务对象都是在校的高职高专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的相同

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相互联系的,在本质上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3.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备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相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辅导员的水平以及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和效果。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3.1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

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辅导员心理上帮助求助学生的过程,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发现、帮助和指导求助学生解决心理失衡、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因此,辅导员要系统学习心理咨询师的相关内容,例如:普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并懂得使用一些基本的心理量表分析。

3.2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大学生的心理常见问题包括就业、求学问题、恋爱问题、青春期综合征、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自杀等重大心理危机等,因此,如果没有宽广的知识面,就没办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作。

3.3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必须具有保密、热情、真诚、专注、尊重以及耐心等等心理素质。[5]

4.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

4.1参与到新生心理普查

笔者所在院校在新生入学后会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随后对测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及反馈。辅导员可在开始之处参与进普查,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正对性的制定帮扶措施。

4.2心理问卷调查

心理问卷调查一般在每个学期开学初或者学期之末进行,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情绪状态、负性事件、成长障碍、挫折反应等个人经历及反应类信息。根据调查结果及时分析反馈。

4.3团体咨询

团体咨询咨询的对象是正常健康的人或有共同苦恼的人。咨询的形式是一个团体,这种咨询效率高而且效果显著,在增强同学与人交流团结力的同时,也能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4.4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系列讲座

根绝各个年级的不同点,分别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例如大一的新生适应性讲座,大二的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等,大三则开设就业心理系列讲座。

4.5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

与一般同学不同,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性,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等等与工作之间的冲突,都可能会影响学生干部的心理状态。辅导员作为学生干部工作的负责人,也必然要承担起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

4.6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利用每年的“5.25”心理活动月开展系列开展一些能以情绪升华、自我感悟为特点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心理情景剧本大赛、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游艺宫等等,使得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在如今社会,高职高专辅导员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效的。笔者认为,广大辅导员需加强自我修养,自觉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让自己成为教育者、长辈、朋友、心理医生等多重角色相统一的新时期辅导员。

【参考文献】

[1]夏翠翠.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教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2]谭娟晖.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角色新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8,4:107-109.

[3]张信军.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国土资源成人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