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6 17:45:33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

摘要 目的探讨矿工子女的人格特点,并考察其与亲子沟通的关系。方法应用亲子沟通问卷和小五人格量表对155名矿工子女进行调查。结果矿工子女中,男生的外向性、开放性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情绪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亲子沟通多个维度与矿工子女人格五因素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回归分析也表明,矿工家庭中,父亲沟通的开放性、母亲沟通的开放性、父亲沟通的问题可以预测矿工子女的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和情绪性,而母亲沟通的问题对人格各因素预测作用不大。结论 亲子沟通对矿工子女人格特质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矿工子女;人格特质;亲子沟通

最近2年矿区多次出现重大事故,“矿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有关矿工这个高压力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矿工生活压力大,生活质量低,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势必会影响其子女的健康成长。以往有关矿工子女问题的研究大多针对他们的就业难问题,教育问题,缺乏心理层面的探讨。亲子关系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而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因此,亲子沟通也将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作用。矿工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沟通频率较低,质量较差。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特殊的亲子沟通状况对矿工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关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上,而对亲子沟通特别是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很少有人关注,因此,探讨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的特点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为辽宁省阜新市一所矿区初中的学生,共155名矿工子女,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分别为80名、31名、44名。男生78名、女生77名,年龄在13~17岁之间。

1.2 研究工具亲子沟通问卷。采用王树青等人修订的Ol-son亲子沟通问卷(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scale),包括2个维度: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和问题,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均为5点计分。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与父/母沟通中的开放维度、问题维度以及与父/母总的沟通α系数在0.7939~0.8735之间。

人格特质问卷。采用周晖等人编制的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包括5个人格维度,分别为开放性(Open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谨慎性(Consclen-tiousness)和情绪性(Neuroticism)。由60个项目组成,5点计分,被试根据项目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回答从“一点也不像你”到“非常像你”。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 结果

2.1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与人格各维度的相关见表1。

表1显示,父/母沟通的开放性与人格五因素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父/母沟通的问题与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和谨慎性均具有显著相关,但是与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

2.2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对人格特点的回归分析见表2。

以小五人格问卷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亲子沟通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进入回归方程显著的自变量有父/母的沟通的开放性和父亲沟通的问题,这些因素对矿工子女的人格特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2)

众所周知,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沟通,最大的问题也是沟通。沟通的前提是父母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亲子交往中的不同需求,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能够从孩子的角度来想、来观察、来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否则就会沟而不通,甚至爆发对父母与儿童都有伤害的亲子冲突。一位妈妈聊起她4岁的儿子时这样说:“他似乎有着天生用不完的精力,连刷牙时也总是不停扭动身体,对着镜子扮各种鬼脸,一再提醒他要好好刷牙也收效甚微。有一天,我自己在刷牙的时候,突发奇想地蹲到了儿子的高度,来尝试一下令儿子百玩不厌的动作,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儿子的高度看过去,镜子略有凹凸不平,成像便有哈哈镜的效果,这个发现让我都觉得很有趣,更别说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儿子了。”当我们能够理解孩子、读懂孩子的时候,沟通就不是问题了。

在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亲子关系存在着三个不同的阶段:“抱紧我――放开我――别管我”,这三个阶段构成了亲子关系的三部曲,在不同的阶段,孩子的需求是不同的,做父母的只有读懂了孩子的需求,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才可能真正实现。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最需要的是获得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来源于父母的关爱与细心的呵护以及包容、宽松、温暖的家庭氛围,包括各种肢体的亲密的接触,如搂抱、牵手、亲吻等等,这个阶段孩子的最大需要是“妈妈抱抱我”,“爸爸抱紧我”。如果我们的父母不重视学前阶段的这一重要心理需求,对学前儿童缺少细心的呵护与关爱,对孩子的各种幼稚行为缺少包容,甚至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理由,过早地把孩子抛入到成人世界的残酷竞争中,这些势必会造成沟通阻滞,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使儿童不能顺利地获得安全感,满足不了儿童的安全与爱的需要,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进入到小学以后,孩子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经验,生活与学习能力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独立地去探究外部的世界,他们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了自己的好伙伴。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意识不到这一点,听不到孩子们“妈妈,请放开我”的呼声,仍然以爱的名义,用对待幼儿的方式对待这个阶段的孩子,把孩子圈在爱的藩篱里,不敢放手,不尊重儿童在这个阶段渴望独立自主的需要,亲子沟通就会无法进行,亲子冲突也会频频爆发,给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亲子关系带来伤害。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沟通;技巧;护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536-02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构成人际关系的基础。由于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差,在陌生的医院环境中,加上穿白大衣的医务人员给孩子带来恐惧和不安,父母或其亲属则是患儿最可依偎的保护者,为使孩子安心配合治疗,医务人员必须要取得患儿父母或亲属的支持理解,医护人员沟通的主要对象往往为患儿家属。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文化层次各行各业的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有不同的要求。父母格外的紧张、焦虑,会夸大患儿病情,从而对医护人员提出一些过高要求。因此,儿科经常是满意度低、医疗纠纷多发的部门,护理难度相对较大。。为此,需要掌握应用一些沟通技巧

1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是沟通的前提

与患儿沟通的任务是要帮助患儿适应环境,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而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要做到有效沟通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1]。

1.1 儿童的心理特点

1.1.1 2岁以前 通过以母爱为中心的育儿方式,儿童获得了舒适感和安全感,进而对周围环境有了基本信任感。儿童在4岁以前十分依恋父母,易产生母子分离性焦虑。

1.1.2 从4岁起 开始进行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和学习判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游戏是此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在游戏中儿童扮演各种角色模仿成人活动,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充分的发展。

1.1.3 进入学龄期 学龄期儿童开始意识到社会和他人的希望,赞赏则产生成功感,批评则有失败感,从而通过勤奋获得学业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成功,克服自卑感。

1.2 要熟悉患儿的心理反应 一般而言,6个月~4周岁婴幼儿对住院诊治的心理反应最为强烈,4岁以上儿童对生病的概念有所了解,学龄儿童可能会担心成绩因生病而下降。患儿常常表现如下几种典型的心理反应。

1.2.1 分离性焦虑 主要表现在婴幼儿因生病与自己最熟悉的人分开,表现为哭闹、拒食等。

1.2.2 恐惧不安 这是绝大多数患儿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不合作、哭闹、逃跑等。

1.2.3 反抗 这种类型多表现在家庭溺爱性儿童。表现形式为对护士愤怒、摔东西、抗拒治疗等。

1.2.4 抑郁自卑 主要表现在长期生病,如肾病综合征、病毒性脑炎等学龄期患儿。表现为沉默寡言、唉声叹气、拒绝探视等。

2 沟通可分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2]

2.1 语言性沟通 即通过说话利用词语进行沟通,是最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儿科护士要多采用安慰性、解释性、鼓励性及礼貌性语言。

2.1.1 良好的第一印象 护士要热情迎接新患儿,主动向患儿及亲属做自我介绍,备好病床单元,亲自将患儿送到病床。通过和蔼亲切的语言来消除患儿及其家长的陌生、恐惧感,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的护、患、陪之间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2.1.2 全方位的护理宣教要贯穿于住院的全过程 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实用性。语言要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可配合知识卡片、宣传画册来提高宣教效果。提倡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早吸吮多接触,防红臀、脐炎,指导产妇产后锻炼、人工挤奶。指导4个月以上患儿的父母添加辅食及餐具常规消毒的方法,宣传科学的生育观、育儿观,摒弃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

2.1.3 解释工作的重要性 有些患儿家属担心一些检查和治疗会给患儿带来痛苦,故不予配合。此时,护士必须主动耐心地解释,有问必答,使家属了解治疗、检查的目的、疾病的恢复需要的过程等。如家属对于疾病过程中常见的症状、体征有疑问,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适当给予讲解,解决家属提出的有关疾病的治疗护理问题,消除家属疑虑。

2.1.4 对家长要预见性沟通 首先要对家长的焦虑表示理解,并表达出愿意想方设法为他解决问题的意愿;如肥胖、年龄小、血管细、脱水等原因血管不易穿刺时提前进行预见流,解释不易穿刺成功的原因;应用刺激性药物前如阿奇霉素对消化道有刺激,可引起恶心、呕吐,钾盐可出现输液部位疼痛等,提前告知家长,家长也会表示理解和积极配合。

2.2 非语言性沟通 这是不使用词语而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表达思想感情、观点、目的用意的沟通[3]

2.2.1 表情的应用。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护士的表情和蔼可亲,仪表整洁端庄,会让患儿及家长有亲切感和安全感。因此,在临床护理中以亲切的态度对待患儿,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2.2 娴熟轻巧的操作 头皮针穿刺要一针见血,这是增加信任感最重要的方式。

2.2.3 身体姿势与空间距离的应用 适时的应用点头、手势等,配合适宜的空间距离(皮肤护理亲昵距离约15 cm,常规宣教为1.2~3.7 m)[4],可提高护理效果。

2.2.4 环境的作用 环境对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影响,环境必须安静、空气新鲜、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床铺平整、清洁。医护人员要教会婴幼儿家属正确的护理方法(如何换尿布,如何保持皮肤清洁)、添加辅助食品方案、餐具消毒等正确科学的方法,使患儿得到正确的护理。同时教育患儿家属不能娇惯小孩,要训练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帮助诱导改正不良习惯,让孩子心身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 沟通既可清除误解与冲突,也可促进和谐与亲密,护士既要做患儿及家属的“熟人”,又要做患儿及家属的“专家”,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如果护士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就无法取得病人的信任,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加强医患沟通可督促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华明,杨芳.儿科护士如何与患儿沟通.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 2(12):1145.

[2] 罗海芬.交流技巧在门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00,6(4):308.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4)

关键词:中学生;班主任;酗酒;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91-01

中学生酗酒作为一种极端的行为方式,近年来成为学生德育工作中较难开展的工作,如果处理不当,教育不当,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对老师,家长的对抗,对学校甚至家长的不信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直接负责人,必须根据具体原因和情形做出相应的分析决策,因势利导,避免对抗和死板的说教,从情感上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酗酒的危害,从而远离酒精。

记得本月一个晚上,接到生活处老师的电话,得知我班一女生因酒精中毒而住院,不过经过治疗已经脱离危险。问我有没有必要和孩子家长联系一下。我知道事情的严重性。首先,学生在外喝酒不对,尤其是伤害了孩子的身体,有必要让家长知道孩子发生的问题,但夜已深,打电话有诸多不便,其次,学生的父亲身在外地,一时之间既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会平添烦恼和担忧。其三,还没有弄清学生喝酒的原因。这个学生平时是个懂事听话的女孩,虽略显顽皮,但绝对不会有出格的事情发生。在学生身体无碍但又没有摸清事情原委的情况下与家长联系,并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处理不好还会造成家长对学校的不信任。两难之下,我和生活处老师商议,先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等第二天了解清楚整个事情,再与家长联系,妥善解决学生的问题。

中学生酗酒不外乎或喜或悲的情感宣泄,和成人一样,把感情寄托于酒精,先要弄清这件事是因何而起,因为人多欢庆而酗酒和因为情绪低迷而酗酒,需要区别对待。平日的观察和了解,让我怎么都很难把这个平日听话的孩子和酗酒少年挂钩在一起。而且想到这个孩子虽然早年丧母,但平日很坚强,经常帮助同学,使我相信她不会是聚众饮酒的恶性结果,一定是有情感上的因素。

第二天买了些牛奶等暖胃养胃的食物去探望这个学生,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一直在想和学生谈话的方式,该严厉还是该安慰。严厉,应在她没有认识到自己错误时使用,安慰,应在学生情感需要找到出口时使用。等到达之后,学生一看见我就哭着说自己做错了,给老师和同学添了不少麻烦,这种情况使我意识到她酗酒是有更深原因的,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关键。通过了解我知道与她父亲有关,首先为了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请周围的同学回避以便能让她彻底释放,其次把“酗酒”这个词改为“喝酒”。事情的原委是这个单亲的孩子在父亲节给她的父亲送去祝福的时候又要了些生活费,结果父亲转喜为怒,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体恤他,孩子觉得委屈,不理解,就去寻找酒精作为寄托。对于这种情况,为避免情感上的对抗和不信任,不能首先批评学生的错误,而应该肯定她的这种想法,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让学生产生信任感,让她相信我是在帮她想问题而不是站在对立面对她进行批评和说教,接下来告诉她她的做法不妥也不成熟,并且让学生学会站在父亲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父亲不在身边,并不知道学生的情况,所以才会不理解,并且加强情感上的教育,告诉她这样做父亲会更伤心,并让她体会父亲一个人的艰辛。第三步让学生意识到其实有更好的选择,就像和老师沟通一样,和自己相依为命的父亲沟通应该更加畅通,让她知道父亲还是爱她的,只是没有沟通好,并对以后的沟通提出感性的建议。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5)

关键词: 亲子沟通 家庭教育 指导模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幼儿园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家教指导的职责。如今的父母工作繁忙,虽然拥有丰富的育儿理念,但是缺少时间与空间和孩子在一起,无法共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关键,尤其是处于启蒙阶段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剂”。为人父母,要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经常与子女进行沟通,帮助子女解决成长道路上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家庭亲子沟通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探索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迫在眉睫。

一、幼儿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家庭沟通氛围还不够,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影响了教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在与孩子沟通中,缺少方式方法,往往适得其反;有些家长文化程度高,教育子女的办法多,但由于自身工作忙,孩子都是由老人照看,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学习和游戏。这是现代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普遍现象。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家园合力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目前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家庭沟通、家庭学习,但还未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以此提高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长的家教水平,使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更科学化,更有实效。

二、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重要意义

所谓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挑战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挑战传统的亲子关系的新观念。在家教指导中突出家长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指导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效果。这对幼儿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成长乃至性格和谐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认知构成、高尚情趣和思想道德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三、探索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基于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家庭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形态和理想的教育模式的认识,我园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活动。

1.开设家长讲座,提高家长对亲子沟通的认识。因为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不同,教育观念不同,导致也形成家庭沟通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如在开学初,我们举办了“新生入园准备什么”、“亲子沟通中的艺术”、“赏识教育”等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紧紧联系了现实,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符合家长望子女成才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

2.把家长请进园参与各类活动,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家长们和孩子开始忙忙碌碌地精心制作《小鸟的家》。他们将各种环保材料进行着有机的组合,在热闹、温馨的氛围中,一个个极富创意、造型独特的鸟窝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毛线织的、有牛奶箱做的公寓式、有鞋盒做的半开放式……一个个美丽的名字、一个个智慧的碰撞、一个个亲情的演绎……使整个活动意义深远。家长和孩子们沉浸在活动之中,留恋着活动中的喜悦和感动。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畅通家园沟通的渠道邀请家长来园当“老师”。在家长这个群体中,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工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我班依依的爸爸是个医生,我们请他来园当了一回“爸爸老师”,现场给小朋友讲述如何预防感冒、咳嗽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到非常新鲜,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强了。这种活动大大丰富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在活动中,家长不仅耳闻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而且学到适时的教育引导方法,了解教育的内容和层次性特点,从各方面认识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获得了促进家庭沟通的明显效果。

3.建立幼儿园网站,让家教指导的沟通主阵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幼儿园网站是一个家教知识、教育资讯、教子经验交流的平台,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我们制作了各班的班级主页,鼓励家长关注班级主页,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经常与家长进行网上沟通与交流。网络的指导形式使他们方便又及时地获得家教的信息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取得家园一致教育,形成家园合力。由此,我园的亲子沟通家教指导模式已形成多元化格局。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有效沟通能恰当地传递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真挚的爱,让白纸上呈现五彩缤纷的图画;而无效沟通不但是亲子关系发展的障碍,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伤害,白纸上呈现的一切都会让父母后悔莫及。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探究已经成为家教工作的一个部分。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探索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参考文献:

[1]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01.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 家庭结构模式 教养模式 家长性格 联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19-01

1 重视家庭的作用有利于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家庭是每个学生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的结构模式、教养模式、家长性格都会对他们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重视家庭的作用,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等有利于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1.1 家庭的结构模式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独生子女的越来越普遍,许多家庭的模式演变为4-2-1式的,这势必造成他们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习惯。这些性格习惯在进入大学开始集体生活后便呈现出弊端:有的同学不顾其他人感受按照自己的作息习惯来生活;有的同学从来不打扫卫生,也不注意个人卫生;有的同学缺乏物权意识,将他人的东西当自己的来使用。这些行为在人际交往中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引发学生心理危机。

由于离婚、留守、疾病或者意外等因素导致不完整的家庭越来越多,许多学生处于单亲甚至双亲缺位的状态。这种状态弱化了他们建立正常的、稳定的社会关系的能力,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男生A的行为举止非常阴柔,使得他在同学中不合群,因为他父母从小离异,他长期与母亲共同生活。

1.2 家庭的教养模式对学生心理具有重大影响

心理学家Diana Baumrind(1991)归纳了三种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家长,放纵型家长,权威型家长。专制型家长强调合理化的规则,要求严格服从权威。他们一般认为儿童除了履行与成人同样的义务外不享有其他权利。他们希望孩子不添麻烦,无条件地接受大人的是非判断,“我这么说你就得这么做”。放纵型家长很少要求孩子,给孩子太多的自由。这类父母常常给孩子与成人几乎相等的权利,却又不要求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不注重规则,孩子可以自行其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权威型家长在给予孩子爱和亲情的同时,会坚决地对孩子进行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指导。这种父母让孩子和自己有平等的权利,当他们约束孩子行为的时候,不是以专制的方式进行,而是采用关怀和支持的方式,对孩子说:“如果这样干有道理,那你就去干吧。”上述三种养育模式的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会有不同的表现:专制型家型的孩子一般都很顺从,能自我克制,但遇到问题容易产生退缩,抑郁和焦虑,性情也会比较古板。放纵型家庭教育的孩子依赖性强、不成熟,面对问题时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很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通常会因为学习环境转变而荒废学业。民主型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进入往往较近有能力、能自控、有独立性、有主见和好奇心,能够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遇到问题也能较快地寻找方式解决[2]。

1.3 家长的性格对学生心理具有重大影响

家庭中家长的性格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对新生儿的研究表明人从出生开始时性格并没什么区别,后天性格与父母共同作用有很强的相关性[3]。国内外对于强迫症的研究表明:50%的强迫症患者父母有过分的要求秩序和检查等行为,强迫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的焦虑、抑郁、强迫等性格可能是影响青少年强迫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4]。父母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其教养方式:家长高度表达的情绪以及过度保护,缺乏温暖也容易导致强迫症的发生。所以父母的性格特征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以及整个一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B同学比较敏感,而且处事优柔寡断,与寝室同学矛盾很大,感觉寝室同学做什么事都针对她,导致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抑郁很长一段时间了。通过与其母亲接触后发现其母性格内向,认为外界很复杂,人心险恶,凡事都想代替B同学包办。所以,对于B同学的心理问题也需要对其母亲进行引导,让她尽可能地放手让B同学锻炼自己,使心理与生理的成长协调起来。

由此可见,在高校中学生工作中有必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协调工作,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可以确保每个家长能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能将有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及时应对他们的心理问题。

2 通过有效措施促进家校联系

2.1 加强宣传,树立沟通意识

家校沟通的意识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高校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培养。学校可以抓住新生开学报到这个机会,做好宣传工作。学校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等途径建议家长在大学期间尤其要注意子女的身心健康。班主任在保证其他同学隐私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具体实例,向家长说明学生虽然进入大学生活,但是会面临更多的问题,提醒家长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要与学校班主任及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经常沟通。新生C同学家长在开学第一天就很直率地与学校班主任沟通,他的孩子在此前就有抑郁和焦虑,并且正在服药,希望学校多加关注。正是因为这位家长良好的沟通意识,C同学能够得以重点关注并得到合适的治疗。

2.2 建立多种平台确保家校沟通渠道畅通

身处信息化社会,当今沟通方式日益多样。面谈不再仅仅是唯一的手段,电话、电子邮件、飞信、QQ、博客、微博等,使联系更加多样化,便捷化。高校可以率先做好平台建设工作,向家长公示班主任或者学生工作者的联系方式以便于家长进行主动沟通。同时,学校也应及时更新学生家长的信息,建立完善的学生家庭信息,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得以顺畅地沟通。

2.3 在学生有心理危机发生时及时联系家长,确保问题得到最合适的解决

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出现心理危机,但是原因应追溯到他们的家庭及成长过程。所以,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联系家长一方面是从监护人的角度出发,可由他们决定如何进行干预,另一方面由家长协助能从根源上解决心理问题。D同学突然陷入抑郁的状态,自言自语,语无伦次,行为怪异。学校老师及时与其父母联系,他们第一时间赶到学校与老师沟通。原来父母对她的要求很高,希望她能考研,出国,但是她最近学习压力过大,学生干部工作又出了点小差错,而且她又因为失恋对自己的长相耿耿于怀,所以开始否定自己,抑郁。家长在与学校沟通后及时将这位同学带去咨询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D同学成功地恢复了心理健康,度过心理危机。

可见,家校沟通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之一。高校应采取多种手段确保家庭与学校沟通顺畅、有效,保证他们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52-53.

[2] (美)Dennis Coon.John O.Mitterer[著],郑钢,等[译].心理学导论—— 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11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8-109.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7)

下课的铃声响了,可孩子们还沉浸在《相亲相爱一家人》手语操的表演中,没有人愿意停下来,他们已经被浓浓的亲情包围和感化。课后,孩子们告诉我,他们喜欢这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因为在活动中他们找到了打开心结的方法,知道了父母的苦心,学会了和父母沟通的方法。对于我来说,这次活动也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和启发,使我认识到高效的心理健康课一定是师生一起倾心打造,用真情构筑的课堂。

一、针对性强,为孩子们常见的心理问题解难

首先,选择“学会和父母沟通”这一活动主题,是因为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隐私,逐渐变得不愿意与家长过多交流了。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家长的愿望与个人的思想有冲突的时候,他们宁可把自己的心灵感受隐藏起来,也不愿再忍受父母的唠叨。不少孩子和父母沟通存在困难,正因为缺乏和家长沟通,从而导致亲情的疏远,甚至导致家庭矛盾不断升级的事件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为此都很苦恼。为了让学生认识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沟通的方法,我确定了活动课的主题,这让孩子们都非常期待。

二、活动课素材来源于我班学生提供的生活事件

心理活动课要注重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给学生以真实感、可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课上的内容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经常发生的 ,才能引发大家的兴趣,触及心灵。所以经过交流,我把孩子们最关心的几种矛盾选为讨论话题,如:“父母不欢迎我的朋友都家里玩”、“父母反对我上网”、“父母经常不放心并偷看我的日记”等,由学生自己来讨论解决 ,大大激发了他们参与情境再现和讨论问题的热情。

三、要创设合适的心理氛围

心理氛围需要通过教师的鼓励性的、富有同感的表达,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通过人人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应该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民主、开放甚至是个性张扬的。

本次活动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安全、民主、开放的氛围,给予学生尊重、理解、接纳、共情、鼓励、帮助和引导。有趣而又现实的父与子漫画欣赏,让孩子们在轻松进入课堂,而系列备受关注的情境问题,如一块块石子激起了学生心的涟漪,活动中 他们得到了情绪的渲泄,心声的表达,以及情感的满足。

四、活动课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在上活动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师与学生应双方面的互动,以提供给学生各种体验或感受。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心理学知识。心理辅导活动课应体现在活动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活动来改变自己的错误认知或行为,加强对是非的分析判断、识别能力。

上活动课之前,我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商讨,要求大家共同设计活动形式。孩子们七嘴八舌,提出了角色扮演、体验、辩论等等。我对孩子们的想法十分肯定,但没有做任何模式化的规定。在活动中,我把课堂还给了孩子,让他们演绎亲身经历的故事片段,他们把父母和自己一贯的表现表演得惟妙惟肖,而角色扮演互不理解和尝试沟通对比环节,则让孩子们在生动的情境中充分感触、感悟。使学生体验父母的感受,更加了解父母和自己,促使学生自我反省。整个活动,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各组都不甘沉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受学生喜爱。

五、活动中老师要注重恰当的引导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引导是个难点,教师能否抓住教育契机,做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发展深入和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所以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关注、倾听、聚焦、同感的表达等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以民主平等开放的心态,给予尊重、理解、接纳、共情、鼓励、帮助和引导,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恰当地作自我表露,将自己溶于学生之中。比如当一个孩子回顾起父母和自己的矛盾冲突时有点激动,我问他:“看到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你当时很激动,是吧?”这样问的目的很让孩子把自己当成一个倾听,让孩子继续敞开心扉说出自己不想让父母看日记的原因。然后我马上把话题转给了其他同学:“同学们,你们都不喜欢父母看自己的日记,但偏偏有不少父母就爱偷看,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孩子们开始思考,这时我说道:“让我们来听听父母的想法吧。”通过这样的引导,不仅推动了活动发展,也促进了心灵的沟通。

积极增加沟通的机会由于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核心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减少,很多学生在学前只能待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被保姆、祖父母看护,缺乏沟通的机会。对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与训练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沟通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沟通实践。具体来说,主要包含如下两方面:第一,父母作为学生最早的肩蒙老师,需要积极关心孩子。尽量创造与孩子相处的机会,使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得到与父母沟通的机会;第二,父母可以多带领孩子与其他学生玩乐.培养孩子在同龄人之间的沟通能力。

六、活动课要注意以情激情,情理相融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要以“情”字入手,以情激情。也就是采取攻心战术。心理辅导教师要提高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动相互理解之情,触动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动之以情。只有学生动了情,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谈真话、心里话,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在本次活动中,在孩子们开始懂得了理解父母的爱心和苦心时分,我让他们制作并展示亲情卡,然后播放有浓浓亲情的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渲染气氛,课堂达到了高潮,孩子们一个比一个投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