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9 16:16:59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1)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 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调控政策 问卷调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6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6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12.8%和87.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2.4%、45.2%和42.4%。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3%。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

1、经济运行较为满意,呈现偏热迹象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调查表明,有7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26.3%认为“一般”,认为“较差”或“很差”的仅占2.8%。

从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的判断也能看出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GDP增长10%以上,有39.3%的认为增长9.5—10%;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CPl上升幅度预计在1—2%之间,有24.2%的预计在2—3%之间。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为满意。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热”,44.9%认为“偏热”,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1.2和19个百分点,基本回到对2004年经济过热程度的判断;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4.4%认为“偏冷”,分别比2005年降低7.4和1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55.6%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热”或“偏热”,比民营企业多10.3个百分点(见图1)。

调查表明,经过2004—2005年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2005年的经济过热迹象有所缓解,随着调控力度一定程度的放松,以及“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各地经济发展热情高涨,2006年经济运行热度又有所回升。

从土地及煤电油运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也能感受到经济运行的热度。调查显示,资源特别是石油、土地供应仍比较紧张,有6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一半以上认为土地供应紧张“更加严重”,煤炭供应虽然比2005年“趋于缓和”,但认为“更加严重”的比认为“趋于缓和”的仍多10个百分点。与往年一样,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表明运力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缓和。

受近几年产能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目前电力、钢材供应紧张形势趋缓。调查显示,44.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电力供应“趋于缓和”,比2005年提高17.1个百分点;44.2%认为钢材供应“趋于缓和”。

2、投资与出口需求较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调查表明,2006年不论是政府投资需求、民间投资需求,还是外贸出口需求,均为近六年来的最高水平,而消费需求则显得相对不足。

从投资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占56.6%;认为民间投资“很旺”、“较旺”的占53.4%。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关于企业的出口形势,41%的企业经营者反映企业出口量“增加”,17.8%认为“减少”。不过,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存在差异。

关于消费需求,调查显示,412%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认为“较旺”或“很旺”的多14.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略显不足。

3、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产能利用率不高

近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局部产能过剩现象。调查显示,44.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不严重,24.2%的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且比较严重。从不同行业看,认为产能过剩相对比较严重的行业主要包括纺织、医药、非金属矿物等,选择比重基本上在35%以上。

产能过剩的程度也可以从产能利用率上得到反映。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7.2%,也就是说有近23%的产能闲置。分组来看,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及以下,即超过1/3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3/4;产能利用率在75—90%和90%以上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1.5%和23%。从不同行业看,医药、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造纸、塑料、电气机械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其产能利用率不超过3/4的企业比重在40%以上。

如果从冗员的角度看产能过剩问题,调查企业当前冗员占全部员工的比重平均为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比重为19.8%,比民营企业高10.1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还是局部的,暂时看来并不十分严重。但在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若不加以适当的调控,未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将明显加大。

二、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1、企业经营状况较为满意

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为企业经营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调查显示,47.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9.6%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8个百分点,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趋好。

从不同类型看,企业的景气状况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内资企业;上市公司明显好于非上市公司。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47.2%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23,1%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比表示“不满意”的多24.1百分点,与2005年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

从近五年来企业生产状况的连续调查看,均有超过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而今年的企业生产状况比前几年更好,有近九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

2、企业产销两旺,库存基本正 常,产品销售价格趋于平稳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37,3和3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分别增长8.3和9.3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有78.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库存“正常”,仅11.5%认为“高于正常”。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35%认为价格下跌,比认为价格上升的比重高8.2个百分点,低于2005年14.2个百分点的水平。总体来看,价格趋于平稳。

从企业用工情况看,有41%的认为目前企业从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7.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3.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0.7个百分点。

3、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单位产出能耗未能下降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显示,有78.8%的认为价格“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74.4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85.6%认为成本“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

关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情况,35.9%的认为能源消耗“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单位产出能耗趋于上升。

4、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和应付帐款正常

由于今年货币投放和贷款规模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存在流动性过剩,使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得到缓解。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比认为“宽裕”的多42.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2005年分别减少9.1、6.4个百分点。

从企业目前的应收帐款看,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从企业目前的应付帐款看,79.9%认为“正常”。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帐款及应付帐款情况均处于正常水平。

5、企业盈利保持正常水平,下半年趋向乐观

在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产品销售价格并未同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盈利仍保持正常状况。调查显示,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比2005年多6.4个百分点。

从调查企业回答的2006年上半年的盈利状况看,有69.3%的企业“盈利”,15%“亏损”,15.7%“持平”。从对2006年下半年的盈利状况的预计看,78.1%认为企业“盈利”,7.9%认为 “亏损”,140认为“持平”,盈利状况与上半年相比将趋势向好。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普遍认为下半年“盈利”。

三、企业经营预期看好,未来投资热情较高

1、企业经营前景预期乐观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6.1%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2.5个百分点,比2005年高7个百分点。

2、订货状况良好,出口、投资需求强劲

良好的订货情况是企业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基础。调查显示,6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2.1%认为“高于正常”,两者合计达到80.4%,比2005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

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调查显示,42.6%的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14.3%认为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8.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地区、规模及经济类型企业对下期订货情况看也有较大差距。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其中外资企业订货情况尤其乐观,认为订货将“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1.9个百分点。鉴于外资企业大多出口导向的现实情况,以上结果表明未来出口需求依然强劲。

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及纸制品、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黑色冶金、电气机械、电子等行业的预期比较乐观,认为下期订货情况“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这些行业大多与投资品相关,反映未来投资需求依然强劲。

3、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扩张趋势

调查显示,44.4%的企业计划下期“增加”企业用工,11.9%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3.7个百分点。

从企业下期吸收农民工看,调查显示,其需求情况与总体用工需求情况基本一致,增长趋势明显。

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看,非国有企业预计下期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5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仅多3.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企业计划用工“增加”的反而比“减少”的少2.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社会净增就业机会几乎全部由非国有企业提供。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显示,66.5%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7.9%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58.6个百分点,比2005年、2004年的结果分别高13.9、19.6个百分点,表明企业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调查显示,69.5%的民营企业计划增加投资,比计划减少的多6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计划增加投资的比计划减少的多49.1个百分点,两者相差12.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80.8%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东部地区,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也比去年高出了11个百分点。其中选择“长三角”地区的比重为34.9%选择“京津一环渤海”的为20.1%,比去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另外,有15.2%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海外地区。调查表明,与去年相比,今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除了东部地区仍为投资重点外,“京津一环渤海”地区投资趋热,海外扩张逐步形成规模。

4、企业经营者预期经济增长可能有所减缓

调查结果显示,62.6%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07年GDP增长10%以下,比预计2006年GDP增长在10%以下的多1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走势的预计,也许比较多地依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企业经营者可能估计到未来将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对企业经营的预期大多依据对市场的感觉。  四、企业经营者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

1、人民币小幅升值尚未对企业出口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未来升值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

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6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品出口比去年上升,20.3%认为“下降”,认为出口“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1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化纤、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行业有超过七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而纺织、服装、化工和医药制造业则相对较差,超过25%的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下降。

对于企业产品出口价格,33.3%的认为“下降”,24.7%认为“上升”,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8.6个百分点。

以上结果表明,汇率上升一年来并没有对企业出口的数量造成影响,但部分地影响了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下滑。

汇率改革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近5%,本次调查希望了解,若未来一年人民币以同样的幅度升值,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若假定在未来一年内人民币升值5%,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对企业产品出口“略有影响”,7.6%认为“没有影响”;30%认为“影响较大”,13.1%认为“影响很大”。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调查显示,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超过半数的行业有纺织、服装、有色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等。

2、石油价格上涨对部分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调查显示,51.5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略有影响”,41.8%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认为“没有影响”仅占5.7%。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占半数以上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预期房地产价格继续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态势

当请企业经营者预测2007年本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上涨”,15.9%预期“持平”,3.3%预期“下降”,预期“上涨”的比预期“下降”的多77.5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预期高27.2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预期未来一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涨的比重分别为85.6%和87.6%,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77,7%。分城市看,有超过九成的企业经营者预期价格将上涨的城市包括:南京、武汉、广州、郑州、西安、成都和昆明。

4、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民企创新热情相对较高

关于企业2006年的研发投入情况,调查显示,54.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的研发投入“增加”,8.2%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6.1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调查显示,有52%的认为2006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

调查表明,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新产品销售比重,东部地区企业均显著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企业越大增加研发投入越多、新产品销售比重越大,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比重大大高于国有企业。

五、对宏观调控的判断和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略显偏松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有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偏紧”,39.8%认为“合适”,34.1%认为“偏松”,认为“偏松”的比认为“偏紧”的多11.5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松,建议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紧缩政策操作的力度。

2、多数企业经营者建议下半年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2)

采用授予经营者未来以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或赠与经营者一定期限的公司股份分红权并用分红所得购买公司股份等办法。

建立企业经营决策失误追究制度,连续两年亏损的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不得续任,不能实现任期目标的必须离职,约定期限内不能扭亏转盈或明显减亏的,对经营者班子要进行改组。

(二)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切组织的激励与约束,最后要落实到人的激励和约束上来。对经营者的激励有:月工资、奖金、年薪制、拥有股份、经营者的社会地位等。

1.经营者的激励方式

第一,工资激励。也称基本工资。因企业家劳动是高级劳动,其贡献也比一般职工大得多,因而其工资比一般职工高得多,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最高与最低工资差别越大,反之越小。

第二,奖金。

第三,年薪制。对经营者的报酬收入制定,直接影响经营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党的“十五大”提出,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再与按劳分配和要素分配相结合。据此方针,可考虑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

因此,应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逐步和积极地实行经营者报酬年薪制,可试点进行,逐步推开。

第四,让经营者适当拥有股份。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家的重要投资方式是持有本企业的股票,股息是其重要收入来源。为使企业家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让企业家持有本企业的投票,是许多国家公司的普遍做法。许多美国大公司给予经理一种可以固定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的权利,若公司经营得好,股票市价上升,经理便可用低价买进价值较高的股票。

2.经营者持股方案

凡是实行股份制的公司,可考虑实行“经营者股权人格化”方案。即当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有方,使企业获良好经济效益时,可从企业赢利中,获得一定份额的股份,作为其优秀管理才能的回报。具体做法可在经营者完成利润目标的前提下,按利润的一定比例(3~10%)提奖转为经营者个人资本入股。经营者个人总的持股比例累计不超过企业总股本的10%,利润提奖入股的资本,不论经营者是否在本企业,10年内不能转让,使经营者利益与企业利益长期挂钩,抑制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这种经营者持有企业股票在一定时期内不得转让的做法,使经营者个人利益与本企业的发展和利润息息相关,对激励经营者切实关心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

3.经营者年薪制的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保证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尽

心尽职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年薪制的问题早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行经营者年薪制,是改革实践和企业分配制度的重大举措,是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保障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由于经营者年薪制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制定和实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工作中,必须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经营者责任、贡献、利益相一致的原则。一方面必须给经营者下达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经营目标,每年同经营者签订相关经营目标责任书,并认真进行考核;另一方面要在分配上充分体现经营者的劳动价值,使经营者的责任、贡献、报酬真正统一起来。

第二,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进行年薪制设计时,按照利益与风险共担,当前与长远兼顾。经营者的年薪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经济效益越好经营者收入越高;完成得不好,要进行处罚,扣除部分年薪,直至扣除风险抵押金。

第三,坚持确定年薪指标合理合情与企业的历史现状相互兼顾的原则。在确定年薪收入的水平上,既要考虑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又要考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不可预见因素、不可比因素以及企业具有的历史沿革过程。既突出效率优先,又注意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的差别。一方面使效益不同的企业拉开档次;另一方面,又要照顾不同类型的企业,使经营者得到比较合理合情的收入。

第四,坚持先考核、审计,后予以兑现的原则。在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与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基础上,由所有者及相关部门进行考核和审计,根据考核和审计情况兑现年薪。

4.企业经营者期权激励机制方案

股票期权作为企业对经营者实施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在国外已发展的相当完善,对企业有效管理运作发挥着积极作用。而我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是自1996年以后在一些地区才出现萌芽的,如上海贝岭、上海金陵以及武汉的一些商业类上市公司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初浅的尝试。1999年10月,中国开始进入股票期权试点阶段,认股权作为股票期权的一种实现方式受到广泛关注,尽管成文的法规制度尚未出台,但很多高科技企业及改制企业在经营与分配方式中已引入期权概念。

然而,应该看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我国还刚起步,由于法制环境、

市场条件、企业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因素,此机制在我国运作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障碍。

(1)期权激励机制的设计

根据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目前可设计以下期权方案:

第一,直接从国有股或法人股中拿出一部分作为期股由于股份性

质无法转变,而且不能变成流通股,经理人员拿去后不能兑现,也就无法产生激励效果。

第二,通过配股完成。公司为了有效地激励经理人员可由股东大会通过决议,设立薪酬委员会,负责实施经理人员股票期权计划,根据经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情况授予股权,并同意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将原股东配股的一定份额转由持有股票期权的经理人员行权认购,配股缴款日即为股票期权的行权日,行权价由股东大会决定,在此之前为股票期权的授予期,行权后股票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出售。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3)

[关键词] 药品经营企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2(b)-144-02

我国《药品管理法》第71条规定“为加强上市药品的安全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实行了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制度。”[1]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2]。在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品质量和医疗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刺五加注射液等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提示药品上市后仍然存在用药风险,体现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必要性,同时也暴露出药品经营企业在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

1 存在问题及分析

1.1 药品经营企业重视程度不高

药品经营企业对ADR上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开展这项工作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却不能收到很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在思想上不够重视,造成工作流程中,相关业务人员大多敷衍了事,被动应对,监测工作不能真正贯彻落实,上报数据的真实性更是受到质疑。

1.2 企业及广大公众对ADR的正确认识不到位

我国开展ADR报告和监测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药品经营企业及广大公众对ADR的认识不到位。如有的把ADR当成药品的质量问题,或是质量医疗事故,担心上报后,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所以不愿上报;有的把不良反应视为个体差异,与药品和医疗行为无关,不需报告;种种认识误区,必会影响ADR上报工作的开展。

1.3 监管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企业在ADR报告工作中,上不上报、上报多少都一样对待,更无具体可行的奖励和处罚办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报告ADR的积极性。

1.4 企业ADR报告水平不高

报告数量很少。“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照来源统计,来自医疗机构540 717份,占84.6%;来自药品生产经营企业78 665份,占12.3%;来自个人19 614份,占3.1%。”[4]从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药品经营企业虽然是药品销售的涉及面很广的传播渠道,但是收集的报告却是屈指可数。

报告填表质量不高。监管部门和企业对于ADR相关培训不多,企业对ADR表格的填写、上报和程序不够熟悉,表格填写内容不全,信息不够准确和详细,给监管部门收集分析带来不便。

报告不及时。企业常是在监管部门的催促下,不得不收集一些情况上报敷衍了事。

2 应对建议

2.1 完善ADR相关的法规体系,为企业开展ADR上报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积极性

制定具体的责任制度,如与企业的信誉等级相关的评定制度相结合,对于ADR报告积极的企业,信誉等级综合评定加分,对于信誉度低的企业,将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否决一些特殊药品经营的行政许可申请资格。

对ADR给患者造成损害的行为,应该尽快建立由国家、药品生产企业、社会保险三方合作的补偿机制,体现国家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2.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ADR的认识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药品不良反应(简称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5]因此,要让广大公众充分认识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目的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而不是不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

2.3 加强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专业水平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业务人员培训。培训内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基本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药品经营企业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填写规范等。

2.4 企业要主动提高对ADR工作的认识水平,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内部报告程序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组织机构:配备人员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收集上报工作。企业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奖罚办法具体详细,切实可行。

开展多渠道的ADR收集。如终端顾客反馈信息、国家的ADR信息等,通过质量管理部门和门店药师等专业人员承担收集工作,做好记录。也可以由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发出信息调研表,征询下游药品经营企业的ADR情况,逐步建立企业的ADR监测网络,掌握第一手资料。

药品经营企业作为基层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主力,只有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意识,扎扎实实的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工作,才能更好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促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日趋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药品管理法[S].2001:12.

[2]尼丽英.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分析[J].中国药事,2009,23(5):25-26.

[3]邓永胜.药监局:2009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超63万份[OL].省略.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4)

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目的是为了引导全体员工主动发现问题、培育员工主人翁意识,自下而上的提出问题和建议,通过建议的提报,被管理者所采纳、落实,从而实现持续改善经营管理。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就如何让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成为一项常态的工作,提出了构建四个机制为主线的工作模式。

1.保证能够源源不断产生有效建议的机制

首先要让员工能不断提出建议,始终保持提出建议的热情并逐渐形成习惯。本着尊重基层员工,鼓励引导员工多提建议,做到“建议必接,有接必审,有审必果,结果必反馈”,采取精神与物质奖励并重,不轻易否定员工提出的每一个建议,即使对于同一问题重复提出的建议,我们也不轻易拒绝排斥,因为对于员工重复提出的建议,恰恰可能就是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我们珍惜员工提出的每一个思想火花,即使对于初审认定不具备受理条件的建议,也规定必须作出不受理的原因说明,再反馈给建议人,保护员工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其次,要确保员工对提出解决实际问题有价值的建议是企业需要的。管理者应该采取有效引导,即在不同阶段向全体员工提出领导关注的和企业需要的征集主题,让员工积极动脑筋,企业才能出黄金。一是围绕经营管理重点,改善经营管理建议涉及到基层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但是如果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使得工作的方向过于分散,没有侧重点和针对性,则目标不能有效聚焦,不利于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在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中,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围绕企业的经营重点,如开展“全员目标成本”、“我为销量献一计”、“经营一元钱,节约一分钱”等主题征集建议,引导员工献计献策,唯有如此,才能使得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在企业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得到领导的支持;二是要把重心放在基层。基层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环节,基层员工往往最了解、最熟悉问题、顾客的想法,最先发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短板和不足,提出的建议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基层充满活力,建议工作才能保证有源头活水。

2.强化落实建立优秀建议能够转换投入实施的机制

改善经营管理建议目的就是通过员工提报的建议,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的存在“短板”和问题的“望闻问切”,进而“对症下药”。因此要将建议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果效益,推动建议落实实施和建立长效实施机制是关键。在建议实施过程中,有不少建议可以实施,但是存在实施主体、实施期限、投入资金等差异,这就需要对建议进行分类实施。第一类是把好的建议内容尽快转化为工作要求和规章制度。有许多建议虽然未获奖,但其中确有一些闪光点能给人以启发,可以将有关内容转化为工作要求和企业规章制度中的有关条款,或是以文件形式直接发给企业;第二类是把有效益、投资又不大的建议直接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对这类建议,不需要或者投入较少,只需对日常工作的局部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第三类是把立项实施建议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对需要一定人力、财力支持的建议项目,由企业评审委员会提议立项,报企业领导审批。项目获得批准后,由该建议所涉及的职能部门指定项目负责人,组成有相关人员参加的项目组,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组与建议人一道拟定更为详尽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各方力量按进度将项目实施到位。

3.建立优秀建议成果的长效推广共享机制

考虑到销售企业点多面广、可复制性强的特点,好的经验成果可以在全销售系统具有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销售企业的“长板效应”,让改善经营管理建议的“小成果”可以转化为全系统的“大效益”,这才是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的升华。在具体分享机制方面,一是做好优秀建议的共享。我们利用信息平台,将各企业的优秀建议进行系统内公开共享,兄弟企业之间也可以相互查询,避免金子被埋没。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某企业员工提出的建议在本企业还没得到有效实施,却被其他企业借用并实施,造成“墙内开花墙外香”,跨企业发挥了系统价值;二是做好优秀实施成果的共享。我们对优秀改善实施成果,建立了两级评审机制,各级企业对优秀的实施成果评审,择优上报销售事业部评审,对优秀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改善成果编制成册宣传推广,事业部每年度专门编制《源泉与活力-年度优秀改善经营成果选编》,利用工作会进行宣传推广,同时要求各企业针对每条成果,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学习借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亮点,做到“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补齐短板,赶超先进”,全面做好以上经验成果的推广实施,实现“一处开花、多处结果”,全面提升销售系统的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建立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联系平台。要做好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不仅要做到建议成果的全局共享,还应做好开展此项工作好的做法、典型经验的全局共享,才能提高开展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的质量。为此专门利用工作简报、课程培训等平台,及时共享各省市、各地市在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中好的做法、典型经验,带动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的全面提升。

4.强化考核,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要建立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的长效机制,强化绩效考核是一个重要手段,而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激励企业积极开展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的重要措施。一是目标激励。目标是动力的源泉,是奋进的坐标。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工作本身也存在建标、对标、追标、创标等方面,通过比先进、赶先进,不断增强岗位能力,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开展目标管理,定期通报各企业优秀建议数量,实施数量,对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组织得力的企业与个人进行大力表彰和奖励,使得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有具体的赶超目标,以激励更多员工“勇占鳌头,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使之真正发挥“动力源”和“催化剂”的强力功效,在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中形成良好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二是物质激励。要根据建议人的建议提案的适用性、创新性、完整性、可行性、有效性,被认定有价值、可实施、具有推广价值的建议,对建议提报人进行适当建议提报奖励,并对实施建议取得的效益情况,适当给予一定比例的实施成果奖励,以此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提报建议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激发员工的潜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献计献策;三是精神激励。定期对在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实施部门、个人进行表彰,销售事业部专门设立了“十佳改善经营管理地市公司”、“十佳改善经营管理金点子员工”等荣誉奖项,除通报表扬、授予证书外,还在职称评定、评先树标、业绩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将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情况作为参考因素。很多企业主要领导还亲自签名给建议员工发送感谢信,对于一些优秀建议总部领导还专门在工作平台上做出批示,积极肯定建议的价值并要求相关专业部门积极落实,通过短信平台自动将领导批示直接发送建议提报人,让建议提报人感到自己的想法倍受上级部门重视,精神上获得自我价值成就感。

二、取得主要成效

1.为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明显的改善效果

一是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部分经济效益类改善经营管理建议项目实施后,通过增效或降费等方式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2012年,全销售系统累计提报24023项建议,采纳实施19572项,据统计,该年度通过改善管理共取得近亿元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很多改善实施成果,带来了巨大的间接效益,防范了企业风险,提升了服务,提高了管理效率,明显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在销售系统上下形成“有建议就提,有条件就实施”、“提出一条建议是美德,实施一条建议是功德,系统共享一条成果是功德无量”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三是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一些优秀建议的提出、实施,使加油站、油库等“企业窗口”的工作环境、服务水平、营销效果得到明显改善,使企业在安全、数质量方面的管理力度加强,从而让消费者、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更好地树立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2.增加了企业凝聚力,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5)

[关键词]私营企业家;政治影响;制度化渠道

[作者简介]葛涵,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046-0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私营企业家群体的崛起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本文以修宪为例,考察私营企业家群体介入国家政策过程的制度化渠道,探究私营企业家群体如何与体制内力量互动,从中寻找中国当代政治变迁的机理。

一、政治影响力不断上升的私营企业家群体

(一)新的社会力量

1978年市场经济改革以来,随着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再生与发展,私营企业家群体逐步发展壮大,开始成长为新的社会阶层,冲击着传统社会结构。他们所积累的资本规模和社会财富在不断增加,逐渐由改革之初的社会边缘群体成长为新经济精英,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1990年底,全国私营企业约9.6万户,私营企业主22万人;2002年登记的私营企业户数243.5万户,企业主人数622.8万人;2005年户数达430.1万户,私营企业主总数达到1109.9万人;2007年,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538.7万户。2000到2005年我国私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42.8%上升到49.7%,雇工总量从2011.1万人增至4714.1万人,私营经济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从65%增加到75%以上。十五期间,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额从13307.9亿元增至61331.1亿元,5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35.7%;户均注册资本金额由75.5万元增加到142.6万元,5年增长89.9%,年均增长13.6%。

(二)党国体制下的政治行动者

在改革之前单一化的精英结构下,中国政治变迁的过程是由政治精英特别是高层政治精英主导的,随着私营企业家这一新经济精英的崛起,中国政治格局中出现了新兴力量。私营企业家群体掌握着巨大的社会财富,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劳动就业、提高财政税收等方面起着战略性的作用。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社会力量,党和国家对其进行了精英吸纳,通过对社会各阶层中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代表性的先进人士授予劳动模范、群众团体成员、各级工商联委员、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甚至派以及中国共产党党代会代表等政治荣誉,使这些人士进入到体制内,以此削减新兴社会力量对体制的冲击和对抗。

随着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私营企业家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据统计,1990年当选县以上人大代表的企业主有5114人,县以上政协委员有7238人;到了200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达到23143人和48359人,分别增长了近4倍和7倍。1993年私营企业主当中的党员比例为13.1%;200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9.8%,接近私营企业主总数的五分之一;到了2004年,超过三成的企业主具有党员身份,达到33.9%。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思荣、沈文荣、孙甚林等7位非公经济人士作为党代表参加了会议。

国家在新经济精英还没有机会独立代表他们自身利益之前,通过建立体制内的国家一社会互动渠道吸纳了他们,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私营企业家群体选择了一种“嵌入性战略”,即利用政治安排的机会、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追求自己的政治与经济目标。

二、从修宪看私营企业家群体影响政治的制度化渠道

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这是私营企业家通过制度化渠道争取自身利益的一个典型案例。在整个修宪过程中,私营企业家群体主要通过三种制度化渠道介入了政策过程:一是通过工商联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案;二是通过党代表影响执政党的决策;三是通过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建议。

(一)通过工商联参与政治协商。

中国工商联是有中国特色的商会组织,在社会团体中,私营企业主加入最多的是工商联,2002年加入工商联的私营企业主达总数的79%。截至2006年,工商联会员总数已达到197.3万人。在中国的政治协商体制中,工商联成为私营企业家群体的正式代表,有组织、有秩序地把私营企业家推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作为私营企业家群体的代表,具有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政治协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参政议政的职能。

工商联在争取保护私产人宪过程中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早在1997年底,工商联就有了“将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的动议。1998年,全国工商联在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将题为“关于健全财产法律制度依法保护各类财产的合法权益”的建议案作为提案递交全国政协。提案建议修订《宪法》中有关私有财产的保护条款,明确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合法的私有财产同样神圣不可侵犯。2002年全国九届政协五次会议上全国工商联再次提出了保护私产的提案,要求修订宪法中有关私有财产的保护条款,明确国家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2003年3月在全国十届政协一次会议上,全国工商联第三次提交《关于修改宪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法律制度的建议案》。

(二)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会议介入立法进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制定、修改宪法及国家各项法律并监督宪法及法律的实施、选举国家领导人、讨论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的权利。参加人民代表大会是私营企业家介入国家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式,私营企业家代表在人大会议表达私营经济发展的要求,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发挥着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进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参与政治的直接方式。2004私营企业主中进入人大、政协的比例分别为18.9%和33.6%。

在修宪过程中,私营企业家代表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平台提出议案。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广东私营企业家代表李林楷提出《关于要求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议案,要求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等条文写入宪法,该议案总共得到了39名代表的附议,对2004年新宪法修正案的通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通过党员代表影响执政党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政治资源的最大配置者。通过参与执政党的活动,成为私营企业家阶层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对私营经济的政策进行调整。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下海经商,由此带来私营企业家内部的党员人数的增加。2001年同志七一讲话中重新评价了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新兴阶层的重要地位,指出私营企业主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允许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入党,确认了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地位。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再次确认了这一内容,为私营企业主得到党内安排提供了可能。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后,大量中共党员成为私营企业主。1993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私营企业家中中共党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2.9%、16.9%、19.O%、19.9%、26.2%、33.3%和32.2%。随着私营企业家党员人数比例的增长,私营企业家们出席党代会也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在21134名代表中,有刘思荣、沈文荣、孙甚林、咎圣达、蒋锡培、邱继宝、朱湘桂7名私营企业家代表。

中国共产党在整个修宪过程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决定着是否将修宪议案纳入议程。《中央政治局常委会2003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着手进行宪法修改工作。2003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和部署了修改宪法工作,成立了以吴邦国同志为组长的中央宪法修改小组。4月中央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上报中央。同年5月~6月,中央宪法修改小组先后召开六次座谈会,听取地方、部门和部分企业负责人、专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拟订出中央《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征求意见稿,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根据各地方、各部门、各方面的意见对中央《建议》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修改,形成中央《建议》草案。其中“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一条赫然入目。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程序提出宪法修正案议案。2003年12月22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中央《建议》列入议程,最后顺利通过。

三、结论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6)

关键词:对赌协议;初创民营企业;融资方式

一、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在我国,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是摆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面前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创的小微企业,虽然企业可能掌握很好的技术专利,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但随着其自身规模的不断壮大,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融资困难问题便逐渐凸显。以我国民营企业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为例,2010年北京大学联合阿里巴巴集团了《珠三角小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珠三角地区53.03%的小企业完全依靠自有资金周转,无法外部融资。而2011年在国家银根收紧环境下,珠三角小企业从银行的最高获贷额有83.95%保持不变或下降。

企业常见的融资渠道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但对于我国的初创民营企业来说,源于自身条件的局限和外部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难已经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于是,近些年来,有许多的民营企业将融资目标瞄准了海外资本市场,希望能够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来筹措资金。而海外那些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如摩根斯坦利、高盛、英联、鼎晖等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发展前景广阔的投资机会。缺钱的中国民营创业企业和经验丰富的国际风险投行不谋而合,建立合作关系,投资中国的初创民营企业,私募股权融资成为这类企业外部融资的必然选择。对投资方而言,签订这样的协议在解决其对投资企业信息掌握不足的情况下有助于其降低投资风险实现收益,对融资方来说这是实现低成本融资和迅速扩张的好途径。所以说风险投资领域中对赌协议的不断出现是我国成长民营企业管理层与战略投资者博弈的结果。

二、对赌协议的经济学解释

对赌协议(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指投资方和被投资方的管理层(一般也是企业的所有者)之间所签订的一项协议,其本质上是协议双方根据企业运营的实际绩效来对二者之前达成协议内容的调整,从而重新划定双方的利润范围。该协议规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投资方可行使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没有出现,被投资企业则行使某一权利。

(一)对赌协议产生的经济学原因

解决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指在交易中双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同,一般表现为一方相较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2001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在其《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1970)一文中以二手车市场为例对信息不对称的可能结果给出了经典解释。现代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会使交易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造成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失效。例如,商品的卖方总是相对于商品的买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卖方可以凭借多掌握的信息获得商品价值本身以外的好处。因此为解决交易中的这种不对等地位,交易双方就必须在合同中设置保护性条款。这一结论在风险投资领域也同样适用。为此,风险投资者们通常会在对赌协议中附加对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倘若企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经营业绩没有达到约定的标准,即初始投资时高估了企业的价值,公司管理层就必须补偿当初风险投资者多投给企业的那部分资金。如果企业在未来的经营业绩很好,情况则恰恰相反,说明当初低估了企业的价值,投资者必须将所持有股份的一部分转让给公司管理层或是以现金的形式给予管理层一定的奖励。因此,对赌协议是投资方在对公司未来前景的判断上处于弱势情况下,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设置的一种风险控制机制。

(二)对赌协议的经济学作用

风险激励机制。对赌协议结果的最终判断标准有很多。在国外有很多的判断标准,但总的来说无非是财务绩效指标和非财务绩效指标。财务绩效指标主要是指未来对企业的判断主要用企业的财务指标来确定,所采用的指标一般是公司的净收入额、利润率、增长率等。而非财务绩效指标主要包括企业能否在指定日期之前上市,公司对股票的赎回补偿或是管理层的去向和人员变更情况。一旦公司管理层和风险投资者对未来经营目标计划达成一致,对赌协议生效,它便成为一种外部强制的压力,有利于提高管理层的经营积极性,促成企业业绩增长激励机制的形成,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的激励手段。项海容在其《基于激励视角的对赌合约研究》(2009)中采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证明了投资者给企业家设置中等难度的目标时,企业家付出社会效用最大的经营努力。也就是说,对赌协议这种新型的融资工具确实能在激励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其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投放,从而提高社会效率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我国民营企业对赌协议案例情况概述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赌协议对于融资者来说是一种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的契约,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其保护自身利益,对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看涨的期权。然而正是这样一份看似对双方百利而无一害的合同在我国民营企业家口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对赌协议是美酒,而有人却说它是毒药。下面我们先对我国近些年经典的对赌协议进行汇总,并试图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找出评价差异的答案。

从汇总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对赌的投资方几乎都是国际上知名的投资机构,而融资方以国内的民营成长型企业为主;对赌协议的评价指标大多数都是企业自身的财务绩效指标,但也有例外;“赌局”的结果从表面上来看多是中国企业输,外国风险投资者获胜。这也是目前在国内对赌协议遭到了众多企业谴责的主要原因,担心自己成为下一波的太子奶、永乐电器。如2007太子奶与高盛等签订的对赌协议中规定太子奶在收到PE的7300美元资金后,如果增长业绩超过50%,则投资方降低股份。如果业绩增长小于30%,则太子奶创始人李涂纯将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叶柏阳、杨园园2010)。可是2008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三聚氰胺事件的双重打击,太子奶集团的大规模扩张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太子奶在对赌中失败。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民营企业在使用对赌协议时的通病:只注重分析自身发展前景规划,却忽视了对宏观形势和金融环境的把握。如果在国家不利的宏观调控和收紧银根的背景下盲目追求高财务目标的达成,结果只能是失败。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像蒙牛(与摩根前期的合作)和雨润这样的成功案例。对赌协议不仅本身能够解决初创民营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企业可以借助与风险投资者的良好关系,在其帮助下重组企业规章和财务制度,推动民营企业快速建立起股权清晰的法人结构,加速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

四、民营初创企业对赌融资中的合理化建议

对于尚无法满足银行贷款条件和上市要求的成长型企业而言,私募股权融资甚至成为其唯一的选择,伴随而来的对赌协议也常常将企业推向了一个不得不高速增长的不平坦轨道。对赌协议的签订是筹资者和投资者两方博弈的结果。由于本文主要立足于我国初创民营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对赌协议融资,所以只对博弈中的一方即我国企业作为被投资方进行论述,国际投资机构在对赌中的行为不再本文论述范围。

(一)明确公司和行业的发展前景

风险投资机构往往愿意对初创企业投资是因为看中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企业一旦上市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但初创企业一般会出于加速融资过程过分夸大企业的现值和前景,以至于在对赌协议中设置了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些高目标即便是在正常的市场前景下就很难达到,更不用说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一些风吹草动,达不到对赌的标准便是情理之中了。

(二)运用重复博弈结构解决签约后的信息不对称

重复博弈是指在囚徒困境中局中人担心一次不合作会招来未来合作机会的丧失,则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双方形成非契约的默契,使得双方从默契的非契约合作中得到好处。因此将重复博弈引入对赌协议最大的收益是降低当事人在对赌协议中的过分重视短期利益而做出有损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概率。为此,将重复博弈策略引入对赌协议无疑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三)提高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水平

如果企业经营目标没有达到,投资方就会依照合同获得了企业的控制权,甚至直接接管公司。因此公司管理层必须对公司未来发展有清晰的认知:企业的竞争优势延续、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企业营销策略制定以及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管理层一定要对其未来有准确的定位。那种只想通过PE的投资大捞一笔的想法只能是使自己走向失败。

小微企业融资难并不是最近才有的新问题,只是近一段时间情况有变坏的倾向。国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如增加专项资金规模、降低创业门槛、扩大担保融资服务和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等。但笔者认为在我国民营初创企业数量众多且层次良莠不齐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引入私募股权投资与之签订对赌协议这一市场化的融资方式更能起到优胜劣汰,激励民营初创企业发展的效果。当然我国的企业家们也应看到对赌协议是一项高风险的融资方式,并不是适合所有企业的“万能灵药”,初创企业在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资金时,应优先考虑其他方式。一旦企业决定要和对手签订对赌协议就必须谨慎考虑各种因素,努力增大自己在这场“赌局”中获胜的概率。

参考文献:

1.米咏梅.企业融资中的对赌协议激励与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

2.周传丽.成长型企业的私募股权融资、对赌协议与财务绩效的路径依赖[J].学术研究,2009(9).

3.潘双庆.民营企业资本运作中的对赌协议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09.

4.许妍天.PE对赌合约[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篇(7)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关于加强诚信建设的有关精神,树立××药品经营企业诚实守信、公平交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形象,保证全县人民用上安全、放心的药品,创建良好的药品经营秩序,打造和谐××,在市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委宣传部的×××部长、县行政效能监察中心的×××主任、县工商局的×××局长、县物价局的×××局长以及全县药品经营企业的负责人。这次会议得到了市局、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注,市局市场处××处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光临了此次会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对各位领导对药品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关怀和关心表示衷心的感谢!

……………………..

我宣布××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大会正式开始!

……………………

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议程,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讲话。

…………………….

下面进行会议第二项议程,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宣读《关于开展××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等级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

下面进行会议第三项议程,由药品经营企业代表——××镇民生药店经理×××同志宣读《××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倡议书》

………………………..

下面进行会议第四项议程,请各位领导讲话

……………………..

1、首先有请县委宣传部[文秘站:]的×××部长讲话

……………………..

2、下面有请县行政效能监察中心的×××主任讲话

……………………

3、下面有请县工商局的×××局长讲话

……………………...

4、下面有请县物价局的×××局长讲话

…………………….

5、下面有请市局市场处×××处长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