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专题的特点

网络专题的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2 09:21:36

网络专题的特点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1)

【关键词】新闻专题 版面编辑 深化

新闻专题是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常用到的新闻资源整合方式,集中体现了一个网站的新闻制作水平。几乎每一个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各个主流新闻网站都会推出自己的专题。在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新闻专题追求的是客观性、全面性,而另一种新闻专题则追求更有针对性,并带有一定的主观评价,它们可以分别称为客观性专题和主观性专题。①其中,我们认为新浪网的新闻专题属于客观性专题,这种客观性新闻专题的制作更需要网络编辑把握全面、客观、平衡的原则。

一、 网络新闻专题的构成和编排规律

一个典型的新闻专题往往是由若干栏目组成。利用栏目,将最新新闻、事件进展、各方反应、事件影响等各类文字、图片、音视频信息集成在一起,同时,辅以历史资料与相关知识介绍。而网友评论以及互动调查,也往往会成为专题中不可缺少的手段。②专题版面的设计,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版面的美感。新浪网的专题在页面的顶部标注“印度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以大字标注在恐怖袭击的相关照片上。再将剩下的版面依垂直方向分成基本上等宽的三个部分;在页面四分之一的部位,用一则广告将新闻专题隔开。版面的前三分之一多用文字的形式,辅以少量的图片;中间三分之一的版面多用图片、视频的形式,其中在大约二分之一的地方用Flas的形式简要地展现了孟买恐怖袭击的主要地点;紧跟其下的版面以图片配新闻的方式,将“9・11”以后全球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做了回顾;剩下的版面则以纯文字的形式刊登了“最新消息”、“视频报道”、“图文报道”、“分析评论”和往期专题回顾。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认为新浪网的版式是“日”型。如图1.1所示。其中网络新闻专题的栏头设计,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第一个要素,专题的栏头设计需要遵循几个原则:(1)醒目抢眼;(2)文字表达准确;(3)情绪传达到位。③

版式分割成中规中距的形式,各个栏目之间界限清晰,阅读时视线流畅,容易使受众接受。

重大事件的网络专题版面安排一般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最新消息、图片――各方反应――分析评论――深度背景分析与类比溯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事件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实时全时的报道,辅之以“在线调查”与受众进行在线互动,这是符合受众心理期待的。技术赋予网络的互动特征,使网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较之于传统媒体更为深入,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

二、网页版面编排的原则

网页版面设计就是要对网页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这种配置主要是由视觉元素所决定的。各个栏目要互相呼应,既有利于受众阅读,又能够为受众节约时间,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感。如图1.2所示,新浪新闻专题的上部。

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

1、版式平衡性原则。平衡性原则不是要求各个栏目之间仅仅保持版面面积上的平等,而是要在网页版面编辑的时候,给受众以视觉上的平衡感。这种平衡包括栏目版面面积的平衡、版面色彩的平衡、文字报道与图片报道、视频音频报道之间的平衡。版面总体的平衡感可以通过暖色调与冷色调之间的调配和各栏目版面面积的协调来把握。在版面色彩平衡里,新闻专题要体现出一种庄重、理性的基调,体现硬新闻“硬”的感觉。暖色系里主要有红紫、红、橘、黄橘、黄等颜色;冷色系里主要有蓝绿、蓝青、蓝、蓝紫等颜色;中性色系里主要有紫、绿、黑、白、灰等颜色,冷色与暖色调都是相对而言的。例如:白色和黄色给人感觉较轻,而红色和黑色给人感觉较重;暖色感觉柔和、柔软,冷色给人坚实、强硬。对于文字一般采用灰黑色为主,只有当受众点击阅读相关标题之后,标题才会变为红色,表示受众已经阅读过此新闻,以示区别,同时与周围灰黑色的标题相对应。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通栏的大标题和下面的新闻图片主要都是暖色调,周围文字版面都是灰黑、蓝色为基调。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冷暖和谐的大版面。

2、重点突出原则。在页面中的众多栏目中必须设置一个或几个重点栏目,吸引受众注意,通过重点栏目的引导将受众引向深入阅读。重点栏目一定要放置受众最急于获知的信息。通常重点栏目要在页面的上部,这样就避免了受众用鼠标向下滚动搜索信息的过程,从而在第一时间就把握住受众的阅读心理。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最新消息”、“视频报道”、重要新闻都放在受众打开专题页面就可以看见的版面位置,随后受众稍微向下滚动鼠标就可以获知“”和“人质解救”的信息,从而将受众的阅读引向深入。

3、合理布局原则。在对版面进行安排的时候,一定要在版面上留有空白的余地。但凡版面编辑比较成功的网站,几乎都会合理运用空白。一般来说,在横着的版面中,空白的运用是分阶梯状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版面之间用空白带适当地隔开,或是用两个空白带将整个版面隔出三个部分;在竖着的版面中,用一个或两个空白带作为版面的间隔。如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两个空白带将整个版面分成竖着的三大块。空白的使用,使网络版面流畅明快,布局清晰,冲淡和避免了版面色彩过多可能造成的布局紊乱。如果版面用某种色彩做底色,则一定不是新闻版面;版面底色采用色彩给人一种私人化的空间和休闲的感觉。这是与受众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硬新闻的网络专题则一定会运用白、灰做底色。

三、网络专题内容的编排原则

网络新闻专题中可以包含文字、图片、视频、Flash等各种形式的新闻,因此,怎样合理安排它们出现在受众视觉里的顺序,需要仔细考量。

1、文字和图片为主原则。美国斯坦福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波伊特(Poynter)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网络读者首先看的是文本。整个测试的结果是,新闻提要的注目率是82%,文章本身是92%。网页上出现的图片64%受到注意。④笔者认为新浪的“孟买恐怖袭击”专题制作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研究成果。专题将最重要的动态新闻消息和重要图片放在版面的最上部,充分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视频和Flash是动态的、转瞬即逝的,对于硬新闻的受众来说,他们愿意对硬新闻有更多的思考,文字报道依然是引导受众思考的主角,视频和Flash只是对文字和图片新闻的补充和装饰。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的Flash新闻制作就简明扼要地点出了袭击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等主要信息。但是Flash新闻的制作,也弥补了新闻媒体现场报道素材缺乏的遗憾,更好地突出表现了主题。

2、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到右,从上而下”。根据这一习惯,我们把最吸引受众的内容放在左上角,例如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左上部就是孟买恐怖袭击现场的系列照片,在受众浏览网页的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这些照片应该是反映专题报道的一个重要基调。首屏的左边部分是视频或焦点照片,它们共同构成第一屏中的视觉冲击中心(CVI)。⑤再按照递减性原则,安排有充裕时间或对该新闻有兴趣的受众继续向下阅读较为次要和背景性的新闻。尽管网络媒体具有超文本的特征,但对于受众来说,依然需要遵循纸媒的阅读习惯。美国学者艾德蒙・阿诺德指出,读者的目光大致从左上往右下移动,好像一个“Z”字。版面的右上角和左下角,叫做休闲角。设计时对这两个地方要特别关注,因为读者的视线不会自动地移到那里。⑥

3、实时化和全时化。在追求“即时”、“实时”的同时,网络新闻的“全时”化观念也逐渐建立起来,那就是:网络新闻不仅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对个别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同时还要作为一个“全天候”的媒体,在一切新闻报道中争取最强的时效性,同时保证对新闻事件的全程关注。⑦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完全颠覆了时空的概念,在信息传递极为发达的时代,网络媒体要24小时关注世界各大媒体对某些重要突发事件的最新报道。漏报、缓报会使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失去竞争力。“孟买连环恐怖袭击”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袭击事件不断发生,此起彼伏;发生地点呈现出多点散布状;恐怖袭击在时间上不分白天黑夜,其持续时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恐怖袭击。这样持续的、灾难性的突发事件,对于国内媒体而言,几乎需要大量转载西方媒体的信息,如何保持报道的及时和准确,对国内网络新闻编辑是个巨大考验。

4、避免新闻报道“碎片化”和“瞬时化”。网络新闻为追求时效性往往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进行频繁的动态更新,容易造成新闻的“瞬时化”和“碎片化”。一些新闻只能支离破碎地展示新闻事件发展的各个片段,很难全面深入地体现新闻事件的本质。单从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第一级页面来看,这些现象还不是很严重,但是到第二级页面的时候,视频、文字等新闻数量大增。网络的时效性,也给受众带来信息消费的快餐化。全时化新闻也会造成不易于新闻的过滤,虚假有害信息易于传播;而且更新的速度之快易于淹没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造成信息泡沫。⑧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的重要信息,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其他网络媒体上。

四、网络新闻专题版面的不足

以新浪网的新闻专题编辑为例,其版面长度占到了接近9个电脑屏幕,也就是说,其整个网页从上到下的长度有9个电脑屏幕的长度。这样的长度对于一部分受众肯定是难以接受的。并且专题最后的“最新消息”、“视频报道”和“图文报道”显得与版面上方的新闻有重复;同时这三个板块的左侧和右侧都留有大量的空白,从而使版面显得比较单调,三个板块连接起来的长度也显得过长。这都需要在将来的网络版面设计中有所改进。■

注释

①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05页

②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9页

③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72页

④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⑤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74页

⑥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277页

⑦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3页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2)

网络新闻处于新闻评论和互联网的交汇点,它在传统媒体评论内容和形态上异化出自己的特点。专题新闻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因此,在专题新闻中往往要求提供大量的系统的背景材料。

【关键词】

网络新闻;专题新闻;网络评论

当今的时代是电子媒介的时代,网络再也不像20年前的电视一样,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到了。现在,网络的飞速发展给社会以强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网络的作用不言而喻,而新闻和广告更是网络上的“重头戏”,网络新闻的发展是在报纸、广播和电视的基础上,以计算机为媒介,延伸出的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网络新闻。

1 网络新闻的特点

网络新闻评论分为专家评论、编辑评论和网民评论,无疑最具互联网特征的首推网民的交互性评论。网络新闻评论体现了网民的基本需求:一是“交流性”,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网民交流的公共场所,大量意见和观点通过网络媒介汇集、交换和传播。二是“参与性”,网民通过网络传媒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网络新闻评论处于新闻评论和互联网的交汇点,它在传统媒体评论内容和形态上异化出自己的特点。网络新闻评论较之传统媒体评论,无论其蕴含的内容、表现的形式,抑或承载功能、社会的作用都有很大的区别。充分认识网络评论的特点,对于发挥新闻评论积极的社会作用大有裨益。

1.1 网络评论的开放性

网络受众追求开放的新闻信息传授在互联网络上比较传统媒体更容易得到满足。开放的心态、平和的态度是网络评论实现传播和交流的基础。

1.2 网络评论的参与性

最具互联网特征的网民评论,为一切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今天的网民对于网络新闻不仅仅满足于消费,而表现为强烈的参与。它为现实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多元的空间。其强大的互动性,吸引了天南地北的网友广泛参与,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迅速形成舆论。网络新闻评论可以看作是一种“互动式评论”。许多网站在新闻栏目开设“我要评论”且人气很旺,就说明了这点。这种及时交流反映民意的速度之快,显示着网上舆论极具更新的趋势。

1.3 网络评论的随意性

以网民为主体的网络评论与传统媒体评论相比,带来了新的内容不确定性。网络评论应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由于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即时交互等网络特性,导致“无害的”网络新闻评论的外延远比“有益的”网评概念来得宽泛。他们的客观存在对互联网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对丰富网民的文化生活也有促进作用。由于网络评论反映社会的多元而驳杂,还导致有些网络新闻评论总体上是有益的,但是评论枝节上有一定的不正确之处。

2 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闻的发展,其网络新闻采访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样式,与传统新闻采访相比较,网络新闻采访具有如下特点:

2.1 采访工具的全数字化

网络新闻采访所采用的采访工具主要是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可以与这一网络想通的一系列全数字化的新闻采访和传输工具。

2.2 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

网络新闻采访是以多媒体新闻素材为其采访对象的,其采访涵盖和融合了传统三大媒介新闻采集的内容,即由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采访,又包括声音和动态视频的采集和摄录,是一种多媒体的全方位的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

2.3 采访方法的交互式

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其交互性,这一特性也能从网络记者和网络新闻采访方式中体现出来。

3 专题新闻的特点

3.1 专题新闻以大事件为原材料

专题新闻通常报道的就是大事件,具有特大的影响以及重要的历史时刻和重大意义的事件。专题新闻没有新闻报道那么简略和及时,它通常要彻底的调查整个事件,进行跟踪调查,从而找出事件本质的信息,做成强力度报,来感染受众。

专题新闻的篇幅一般很大,报纸、广播、电视都是如此,这样由于媒介条件的原因。一般专题新闻都是以连续报道为主。

3.2 专题新闻具有连续性

专题新闻比较特殊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具有连续性,即指专题新闻报道某一新闻或事件会连续若干期追踪报道,这样能使读者更加重视这篇报道,也加强了新闻的重要性和感染力。连续性报道,也叫做调查式报道,是一边采访调查,一边发出报道。随着采访调查工作的进展,刊发出一系列连续性的报道。人们从连续性报道中,一方面可以清楚的看到新闻事件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记者采访调查的进程以及每步采访所形成的思考。

4 网络新闻与专题新闻的关系

专题新闻,原来是报纸同广播电视相抗衡的主要报道方式。它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和报道方式。它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因此,在专业新闻中往往要求提供大量的系统的背景材料。专题新闻崛起的深层原因是读者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世界相对的变得越来越小,地球上很多事情的发生,事态的发展,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更为密切相关。人们需要从大众传媒上获得信息。了解周围的变化,以确保自己的行动,瘦众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更想知道这些事为什么发生,意味着什么,与自己的关系如何。

在这种情况下,专题新闻受到大众的欢迎就不足为奇了。但是由于网络新闻专题的全方位、猛烈的冲击,似乎专题新闻要寿终正寝了。其实不然,由于网络新闻专题有可能使受众迷失在数据里,受众最终返回新闻专题主页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大大影响了传播效果。且网络新闻专题由的仅仅是简单的资料汇总,没有梳理等等一系列的缺点使得专题新闻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困境,散发理性的光辉。

5 网络新闻与专题新闻的异同

首先,从网络新闻的特点看,网络新闻具有开放性、参与性、随意性、集纳性,这说明网络新闻的刊登与报道可以随意一些,而且报道面非常广泛,利用开放性的特点,来报道各方面的新闻。

开放的心态、平和的态度是网络评论实现传播和交流的基础,网络新闻评论还可以看作是一种“互动式评论”。它的客观存在对互联网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对丰富网民的文化生活也有促进作用。由于网络评论反映社会的多元而驳杂,还导致有些网络新闻评论总体上是有益的,但是评论枝节上有一定的不正确之处。它要求随着新闻事件向纵深发展,不断向专题评论充实最新最快信息,争取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跟进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时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横向报道和背景资料等容纳在专题新闻评论中。

其次,从网络新闻对人民意愿的影响上看,网络新闻评论是在网络媒体上就当前新闻事件或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网络媒体论坛,是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为网民提供的就新闻和社会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的场所,是在相互传递和交换信息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用户交流网。因其强大的互动性,吸引了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网民的广泛参与,往往在重大问题发生时具有迅速形成舆论的功能。论坛的及时性和交互性使其更具网络特点。

因此,网络新闻与专题新闻的异同就在于其本身的特点,以及二者对社会和对人民的影响不同,各有所长,也都互相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二者都深受大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田勇.《浅论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M].中国宁波出版社,2000版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3)

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

对于网络新闻专题如何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彭兰在《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中给网络新闻专题这样定义:在网络中,专题是在某一主题或事件下的相关新闻资料及言论的集纳。[1]而蒋晓丽在其编写的《网络新闻编辑学》专著中曾提出:网络新闻专题是指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展现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一组相关新闻信息总汇。它旨在通过对现有新闻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挖掘出事实背后的真相与联系。这种整合式的新闻报道样式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的各种优势,除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展现现代社会的多元思维外,还同时具备信息传播的高度适时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容易形成传播强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闻传播手段。[2]尽管两位学者的定义不同,但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共同的特性给其定义。简言之,网络新闻专题是指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新闻报道形式。

网络新闻专题的两个显著特点

内容多样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从内容方面来看,在传统媒体中,报纸内容主要以文字和图片形式为主,电视内容主要以动态影像形式为主,而广播内容则以声音形式呈现。而网络媒体是将三种媒介的特点融为一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手段给受众呈现一个全景式的报道,从而使得内容更加多样化。

高度互动性。对传统媒体而言,受众往往只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并不能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而网络媒体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传统模式,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搭建起一座双向传播通道,使得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制作者与传播者。具体来讲,网络新闻专题设置了互动专栏,网络受众除了选择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和在线调查等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参与到网络新闻专题中去,因此,传播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收到受众的反馈意见和要求,适时有明确目标受众群的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最新信息的需求。

网络新闻专题的应用

(一)挖掘新闻选题

从重大新闻事件中挖掘选题。网络新闻编辑可以将重大突发事件作为一个坐标,运用发散思维,将其向前或向后延伸,从中寻找新闻专题选题。[3]比如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专题报道中,大河网在前方北京设立“两会”网络视频直播间――两会会客厅,在后方郑州策划并开设相关专题。“两会会客厅”的开通,使访谈嘉宾走进视频直播间,针对网友关注的热点问题做现场解答,突出了网络传播的快捷优势,而在镜头的另一端,成千上万的全国乃至全球的网友通过专题在线观看视频,同步了解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并与代表委员进行实时互动。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大河网共做访谈40多期,平均每期点击数近万人次,网络成为前方与后方沟通的桥梁,而新闻专题成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把最新、最有价值的内容在特定时间里集中展现在受众的眼前,提高了专题的关注度。

从社会现象中挖掘选题。网络编辑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挖掘新闻选题,将一些较为零散的社会关注点用同一主题引领起来,作为所报道的新闻专题。如“80后蚁族”、“考公务员热”、“房价高”等这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社会现象或问题,也是大众所重点关注的对象。但在选题过程中,网络新闻编辑也要善于从个性中发现共性,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特殊中发现普遍性,善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有这样,选题的内容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从受众反馈信息中挖掘选题。网络新闻编辑还可以从网络受众的反馈信息中发现选题。一方面,网络受众会将新闻线索通过论坛、新闻跟帖、受众调查和博客等渠道直接;另一方面,这些渠道常常能集中反映网络受众的意见与态度,可以作为衡量选题价值的依据,有时网络舆论也会直接推动新闻事件的进展,带来新的专题选题。[3]同时,网络是一些新兴文化的“试验场”,不少社会现象与问题最早也是在网络中萌芽的。[4]2009年大河网推出的“网友力荐李灵感动中国”专题就是这样一个实例。2009年6月16日,大河网友“莫笑书生无情”在大河论坛上发帖――“街头收教辅的小学老师让我被刺痛”,并将李灵蹬着三轮车,在郑州大街小巷为自己学校学生收购小学教辅图书的照片上传至网络,引来众多网友围观。随后,大河网率先对此事进行报道,并推出了相关专题深度解析,引发了当时社会对此事的热议和关注。2010年,李灵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李灵的事迹是网友发现的,引起的是小范围的关注,但随着网络媒体通过网络新闻专题的报道方式,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到李灵的感人事迹,并最终让李灵成为又一名中原大地上走出去的感动中国人物。因此,为了从受众反馈信息中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要具有较高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那些真正有价值、能引起受众共鸣的信息,从而制作出更加有吸引力的专题。

(二)提高网络新技术应用

在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新技术的应用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网络新技术的应用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网络新闻专题的各个方面。比如,作为河南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官方网站,大河网充分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设计并制作了颇具特色的网上河南世博体验馆。体验馆通过Flash、Web3D等大量网络技术将上海世博会河南馆的展示内容以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互联网上,使不能到世博会现场的观众通过网络身临其境地感受世博会的魅力。诸如此类的新技术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新技术的诞生与应用,必然会给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带来更大、更广阔的空间。

(三)增强和传统媒体的融合

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著作《了解传播媒介》一书中提到传播媒介“混合能量”的著名概念时说:“媒介的交叉或混合,如同分裂或熔合一样,能释放出新的巨大的能量。”在网络时代里,网络媒体可以借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资源优势,而传统媒体也将假借网络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二者的融合,将形成新的更加强有力的传播方式。[5]

比如自2010年起,《河南日报》陆续刊发了加快推进领导方式转变“十八谈”的报道,在全省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为进一步推动“十八谈”的宣传报道,大河网精心策划并制作了“互动中原”大型网络系列访谈新闻专题。访谈专题综合运用新闻、图片、视频等形式,配合微博、短信等,搭建起一个固定、长期的领导与群众沟通交流的平台。每期访谈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采用网络直播方式,让众多网友与访谈嘉宾进行实时的网络互动。其中,“新乡市委书记吴天君”的访谈页面访问量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就已达3300余次,引起当地各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和传统媒体的融合,不仅让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还让专题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网络新闻专题已经渐渐成为网络媒体对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重要报道方式,一个优秀的专题作品不仅可以吸引受众关注并提高点击量,而且可以提升一个网站的知名度。虽然网络新闻专题在页面、创意、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受众使用网络媒介能力的提升,受众的需求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合理应用网络新闻专题,因势利导并及时调整方针和策略,才能在未来网络新闻专题的竞争中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88.

[2]蒋晓丽.网络新闻编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6.

[3]刘伟.实用新闻编辑学[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4]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51-255.

[5]李卓约、何源.传统媒体与网络的融合之路[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2).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4)

网络新闻专题的分类标准

目前网络新闻专题暂无公认的分类标准,具体的分类标准只能依各网络媒体的定位而言。而目前比较合理的标准按照专题的来源和生存周期划分,可以分为事件型专题、主题型专题、挖掘型专题、资讯型专题四类。①

腾讯的《今日话题》属于挖掘类专题。挖掘类专题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网络新闻专题,也是未来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总体趋向。②该类专题重在策划、注重研究,其编辑思路、栏目构架等诸多因素都是编辑根据整体内容,整合了所拥有的新闻资源后做出的,也就是说其每个部分都有编辑二度开发的成果,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和“再加工”是该类专题制作的核心,而提炼独家观点也成为该类专题的一个难点。

优秀的挖掘类专题,其核心竞争力在编辑的策划能力上,而又突出表现为栏目的架构、网页的构思、观点和资源的整合加工。赵启正在《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现状和趋势》一文中指出,③优秀的新闻专题可以具备“新闻的快、研究报告的深、百科书的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

《今日话题》的网页构思

1.层层推介:直达栏目有捷径

在网络上,频道名称、栏目名称、标题等重要导航路牌都要用最直接、最简单、指向最明确的词语,以避免歧义和含糊。腾讯网的《今日话题》专栏在腾讯主站的首页和各个分站的首页都有推介条。根据从左至右的阅读习惯,腾讯网首页导航条新闻位居第一的位置,足见腾讯网站编辑对腾讯新闻中心的看重程度。相比之下,搜狐的新闻专题栏目虽然质量也较高,但在首页的推介力度较小,不易被读者发现。

2.页面位置:视觉中心占先机

《今日话题》栏目位于腾讯网首页面积最大的中间栏,并且以较大幅的图片抢占读者的眼球,在子分类的腾讯新闻中心,《今日话题》也位于页面左侧,占尽读者阅读的先机。

3.版式设计:兼顾简洁与美观

《今日话题》最初采用的是非均分的竖二栏版式,这种版式结构在专题页面上运用较多,但《今日话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页面的上下部分错开,兼顾了页面的简洁与美观。

此外,《今日话题》采用了类似报头的做法,将其编辑方针“关注大家的关注”载于栏目页头,并打出“腾讯QQ出品”,运用固定的logo和口号强化栏目的品牌。

2009年6月,腾讯对《今日话题》大胆改版,采用竖式三列的版式结构,每个专题都有独特的提要题,竖三栏版式在国际上比较流行,BBC网站和日本的“共同网”中文版网页都采用这种结构。人民网、新华网等风格比较稳重的门户网站也采用竖三栏编排,竖三栏版式页面屏数往往较少,新闻分栏也较少,标题简洁明快。采取跨栏的形式与图片相结合,专题内容清晰明了。专题的主要内容占据面积较大的中间栏,而左右两栏则用于相关背景的链接、观点PK区和月度热门话题榜。

4.色彩:颜色诠释理性

不同的颜色对人有不同的情感牵引力,色彩可以在美学角度契合和体现网站的编辑风格。暖色系的橙色代表的是热情、活力、轻松,与之相对,冷色系的深蓝色则代表了客观、冷静,而《今日话题》的栏目页头运用的正是这种颜色。

《今日话题》的内容风格

1.题材宽泛,不拘一格

题材的选择与网站本身的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腾讯《今日话题》志在“聚焦”,这是与其编辑原则“关注大家的关注”一脉相承的。《今日话题》的选题来源非常宽泛,社会潮流、时尚文化、突发事件不一而足。为贴合“今日”二字,在选题上注重对时事和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和纵深思考,其中不少选题发端于网民的BBS和互动社区,如“网瘾究竟是不是精神病”、“杨佳案”都成为《今日话题》探讨的话题。这种发端于网络的新闻选题,也强有力地保证了高人气和互动的积极性。

2.新闻价值观:网络清流

在网络新闻呈现出泛娱乐化和低俗之风时,腾讯以旗帜鲜明的新闻价值观博得了网友好评。一方面,腾讯追求新闻的快捷和信息的全面;追求特色,注重议题的设置和新闻策划,主张观点的展示和碰撞;另一方面,腾讯秉承了理性的价值判断,不流于浅易的叙述,而加强了观点的引导和输出,着重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与不少网站为了吸引点击率而迎合“网络愤青”的做法截然不同,被媒体称为一股“网络清流”,形成了“有良知”的形象。④如2008年四川遭遇汶川地震后,企业家和个人纷纷慷慨解囊,此时吼出“我不捐款”的个别人受到大众的口诛笔伐,《今日话题》于2008年6月13日及时推出专题《我为什么没捐款》,将平常老百姓及80后作家韩寒为何不捐款的原因一一集纳,同时打出了“捐款不是征兵”、“不攀比、不强制”、“愿意捐、可不愿意盲捐”等一系列观点。通过编辑的巧妙编排,赈灾捐款的用途透明化等更有意义的议题得以凸显,而对“捐与不捐”孰是孰非的争吵则被巧妙地引开了。又如在中法关系陷入低谷时,《今日话题》又号召大家要“冷静看待中法关系”,懂得“爱国的艺术”。

3.结构

《今日话题》包括几个固定的组成部分:导语、网络调查、腾讯网友点评、结语。此外,根据不同的话题,往往配有漫画形式的新闻和相关视频的穿插。在观点的集纳上,编辑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既有“名人观点”也有“舌战网友”,形成了多方观点的碰撞。此外,通过编辑,将代表性观点集结成小标题,一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导读作用,另一方面,编辑的立场也“幻化于无形之中”,巧妙引导受众完成议程设置。

比如,在《与杨佳有关的十个词》这一期专题中,编辑用了“论人”、“论心”、“论事”作为分题,最后在结语中直指对暴力的歌颂是一种“伪民意”,让大家在习惯与“公家”对立的时候回到道德层面的思考。2009年6月,《今日话题》改版,在页面左侧新增了“今日热词”、“一周热点话题”、“月度话题榜”等栏目,方便网友了解最新和近期的热点话题。同时增加了观点PK区,通过参与,网友既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他人看待问题的态度,充分调动了网友持续关注栏目的积极性。

此外,页面上还增加了相关视频和博客推荐的比重,栏目的页头也更具品牌意识,将“用常识解读新闻”的栏目理念用特殊字体标出,栏目风格突出,品牌感更强。

注释:

①②张宇:《门户网站新闻专题报道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③赵启正:《中国网络新闻发展现状和趋势》,《新闻战线》,2000年第2期

④《南方都市报――2008年度网络致敬专题》,2008年12月28日

参考文献:

①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②朱宝奇:《网络新闻专题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

③蒋晓丽:《网络新闻编辑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④董天策主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⑤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M],新华出版社,2003年3月版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5)

网络新闻作品自2006年首次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范围以来,已经走过了六个春秋。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新闻奖提升了中国网络新闻作品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助推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评选标准都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也不例外。经过六年的发展,互联网产业可谓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我国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产业这条高速列车上也发生着自身变革,从体制到规章,从内容到形态,从传播理念到传播渠道都经历着无形的变化。固然,作为网络媒体的内核——新闻信息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演变: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广告客户不再是网站VIP包房唯一的常客,因为网站负责人都非常清楚,哪家网站内容做得好坏,网民用鼠标在投票,过去一味迎合广告客户的做法已经受阻。因为网络媒体不得不遵守互联网的一个定律:广告跟着流量走,流量跟着用户走!只有充分尊重网民,尊重受众的阅读习惯,紧紧粘住用户才是网站发展的制胜之道。所以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到地方新闻网站,根据各自网站特色的以新闻信息为核心的内容发生了悄然变化。而衡量中国网络新闻作品优秀的标杆,是中国新闻奖。

什么样的网络新闻作品才是“好”作品?“好的标准”是什么?“好作品”又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和条件呢?当然,“好作品”的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每个人所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看“好作品”的标准和结果也不同。2012年7月,《网络传播》杂志在对我国互联网新闻信息业涵盖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采访调研,分别就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中的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网络访谈、网络专栏四大类别进行逐一探讨。

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奖的归属

“现在的新闻奖评选,不论何种作品的评奖标准,都带有太多非新闻专业的色彩,甚至很多作品本身(不是个别的)就算不上是新闻,新闻要素不全,不符合基本的消息写作规范,套话空话很多,形容词副词连篇。”针对当前各类新闻奖评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说。

现在很多新闻奖评选都把时效作为第一条,因为时效是新闻的标尺,但在陈力丹教授看来,“评选新闻奖的作品,首先要看是否是新闻,有些作品不是新闻,仅仅是观点的表达,与时事没有直接的关联。”针对网络评论的评选,陈力丹教授的看法是,网络新闻中当然要有时事评论,评论的要求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网络新闻仍然要遵循是否客观、真实、全面、公正,这是衡量标准的首选。

新闻价值与选题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直接对应关系,“在新闻评选时,仍然要防止以选题的大小来论英雄,并非报道重大政治新闻就是好新闻。”陈力丹教授在接受《网络传播》采访时指出,其实这类报道是最容易做好的,因为均是事先计划中的事实;非计划事实的发生和对它的评论,能够写出水平、写出新思维是最难的,如关系人民利益的突发事件就是对整个媒体、对记者乃至整个团队的一次考验。

关于新闻评选标准,陈力丹认为,其他的标准可以适当提出,但不要喧宾夺主,主要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客观、真实、全面、公正。如果这些都不谈,只说时效,以及语言生动、角度、导向等等,结果就是主观主义盛行。网络评论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

陈力丹的观点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要放在其他标准的前面,“要突出新闻专业主义,因为我们不是在评政治先进,这是专业评奖。”专业主义的标准确定了,然后才是突出网络报道特色的要求,这些要求也要客观,不能使用诸如“顺应时代背景”、“政治意义重大”、“效果良好”等等谁也说不清楚的空话作为标准。

信息精准:专题以小博大

网络专题通常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如突发事件或宣传主题),设计固定的专题页面,进行图片与文字、即时新闻与相关资料———有时还会有音视频的集中报道。它与一般性网络新闻报道相对应,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主要类别。由于网络专题在内容上能对某一主题作较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在形式上可以集中网络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技法之大成,因而它被认为是具有网络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优势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网络专题是网络媒体常用的制胜武器之一,也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的集大成者。

在网络媒体日常运营中,遇有重大事件的报道任务,网络专题常常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项目。千龙研究院院长周科进指出,网络专题是最适合于报道重大事件的表现形式,网络专题常常表现为微型网站频道的状态,这样文字、图片、音视频、Flash、互动调查等等表现形式很容易就能放进专题中,只要这些素材是围绕专题所要表达的主题。因此,在网站内容管理层的决策中,其他网络表现形式往往以网络专题的子集或者从属物而出现。这样看来,网络专题在网络媒体中的首选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6)

关键词:网络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比较成熟,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过去的15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为了适应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网络工程作为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外专业,自2001年教育部首批增设该专业以来,许多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办学基础上新开办了网络工程专业,为社会输送大量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人才。

我校于2008年增设此专业,虽然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做了大量调研,也借鉴了不少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但是网络工程毕竟是一个新兴专业,最早开办此专业的院校也不过发展了几年,大家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最初的培养方案制定过程难免会考虑不完善,在随后的两年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了专业发展的需要,如何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和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的探讨思路主要围绕着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1-2]。

1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决定本科教学面向的宗旨,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与实现的有效性是专业办学成败的关键点,此后的培养计划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都要依照培养目标来进行,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网络工程新专业人才,必须首先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和社会人才市场需求来确定合适的培养目标。

从知识体系上看,网络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上发展而来的,与计算机科学存在很强的联系,因此网络工程仍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均属于计算机类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教育部并没有给出明确专门的指导性意见或规范,各个学校都是自己决定,因此各个学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设置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在我校开办网络工程专业之初,既然认为网络工程专业是特色专业,就应该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区分开来,网络工程专业应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培养目标别强调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与维护,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及项目管理的“强能力、高素质、富创新、有个性”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之初过于偏重于网络规划、网络集成和网络管理。通过两年的探索,我们发现培养目标确定的不太合理,过分注重于网络,没有立足于计算机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很多高职类的院校很相似,但是在相同的培养目标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那么偏重于网络工程类,还要开设很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软件工程专业相同的理论课程,如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等,而高职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以大幅度的偏重于网络工程,对于很深的理论课程根本不开设,对于网络规划与管理、网络互连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等网络特色课程可以投入很大,学时也很多,实验环境也普遍比我们好,导致在网络规划、网络集成和网络管理这方面,我们培养的学生没有明显的优势。

2) 根据社会需求调查表明,很多单位和科研机构对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要求除了掌握网络规划、网络管理等技能外,更需要高层次的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与网络技术都精通的“全能型”人才,因此,培养目标不能制定的太狭窄,仅仅注重网络工程的特点,没有考虑社会对本科生的需求。

3) 学生对于网络工程专业认识不足,在做专业介绍时看到培养目标,误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就是配置一下网络设备,做一做网络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在学习中不能清醒的认清自己的学习方向,对必要计算机科学知识和软件知识不够重视,导致知识学习不全面,失去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竞争的实力。

在认清了本专业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后,我们及时的调整了培养目标,由最初的“培养网络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调整为“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工程技术,以及精通网络编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确定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网络规划与集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编程、网络安全与管理,前两个专业方向作为主线集中师资力量重点建设,既能体现网络工程的特色,又能立足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紧抓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编程能力,因为社会对本科生的理论知识和编程能力的要求还是很突出的,这种两手都抓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增加竞争力;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方向较偏重于理论,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适合需要继续深造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但此专业又具有专业特色,因此作为一条副线建设,本科环节中这个方向相关课程仍然需要掌握,但不作为重点建设。

2敢于创新,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很多高校的网络工程新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在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上通过修改而制定的,通过删掉一些课程后再增加一些能体现网络特色的课程,也就是“替换”的方式来完成,主要是因为当时确实缺乏相关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经验拿来借鉴,教育部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规范,所以,课程设置上比较仓促,缺乏长远的考虑,给今后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困难和困惑。

2.1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 照搬其他专业课程体系,没有进行长远的规划,不敢创新。在网络工程专业出现之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软件工程专业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网络工程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必然会借助于这两个现有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于对于新专业认识不足,课程设置该何去何从完全处于一片茫然之中,也不敢大胆的创新,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有些课程就直接照搬过来,学时和学分都不改变;有的课程对专业建设作用不大,完全可以删掉,但由于是常规的基础课程,又不敢创新,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课程代替,也没有删掉;有的课程是新开设的,由于没有经验,不知道该放在哪个学期,结果导致课程顺序混乱。

2) 由于早期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没有立足于计算机科学大范畴,过于偏重网络工程。为了体现专业的特色,在大二下学期开始的专业课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网络特色课程,并偏重于网络规划与集成方向,对于程序设计和偏重于理论的计算机科学类重点课程重视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也没有意识到网络工程专业归根到底还是属于计算机科学范畴。

3) 专业课程学时分配较平均,重点课程学时太少。由于教育部的规定和限制,目前所有高校的开设的专业课程学时都普遍的减少了很多,有的课程是重点课程,学时也比较少,比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般讲C语言),这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以后其他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打好基础,多多实践,领会程序设计的灵魂,然而这门课的学时普遍只开设64个学时,44个学时的理论,20个学时的实验,上过这门课的老师都有体会,44个学时的理论课堂根本讲不完基础的知识,20个学时的实验对于实践环节也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网络编程这个方向上有所突破,必须注重重点课程的教学。

4) 设置了一些不适合本科教育、知识模块重复,难以开展教学的课程。在早期的课程设置过程中,由于急于想要体现专业特色,在没有充分考虑到是否有实验室支持该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是否合适本科生的教学,该课程是否和其他课程重复的情况下,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些不太合适本科教学、知识模块重复、难以开展教学的课程,如网络规划与设计与综合布线技术,这两门课程中综合布线技术是一门比较难以开展教学的课程,我校没有专业的综合布线实验室,而且对于本科生来说,这方面的知识需要了解,并不是重点课程,可以把综合布线的知识在网络规划与设计这门课中作为一章来讲解,完全没有必要单独的开设,也减少了课程之间的知识模块重复教学。

2.2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

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学院也积极的派老师们参加各种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会议,并积极的向其他院校取经,通过组织老师、学生座谈和交流的方式,吸取和总结了各方面的建议,及时修订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勇于创新,主要做了以下一些调整和改革:

1) 根据三个专业方向为指导,理清课程之间的先后联系,重新设置整个课程群,课程设置上立足于计算机科学,再增加网络工程特色,因为如果脱离了计算机科学这个基础,课程设置的再有特色也是不能得到长足发展,并确定重点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每个方向都有老师负责重点建设。三个专业方向及重点课程建设如下图1所示。

每一个方向作为一条主线,从简到难,按照先后顺序每个学期开设1~2门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以依照课程设置沿着三条主线不断深入、持续的学习下去,每条主线由1~3名老师主讲和负责,更利于管理和教学。

图1三个专业方向及重点课程

2) 大胆创新,替换一些对专业发展作用不大的课程,或直接删掉,把学时分配给需要重点建设的课程。经过调研发现,同学们都普遍反映学的科目太多,学的都不精,应该重点掌握的课程学时太少,有的课程学了以后感觉对专业提高用处也不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大胆果断的删掉了一些课程,如编译原理、算法分析与实践、计算机系统结构等,将学时分给需要重点建设的课程,如程序设计类课程,计算机网络类课程,这样能突出重点,让学习更有所长。

3) 精简专业课程,避免知识模块的重复。在课程设置之初,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加上没有太多的经验,有很多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知识模块重复的情况,有的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于本科生不太合适,只需要作为了解层面即可,完全没有必要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可合并到其他课程中作为某一章节的内容。比如应用密码学课程,对于本科生来说偏难,数学和理论较多,可以放到信息安全概论课程中作为一章节来讲解;虚拟局域网、对等网络技术、并行处理及分布式系统这三门课程可合并为一门课程,称做“网络新技术”,这样合并后的单门课程内容能更丰富,专业课程更精简。

3重视能力培养,狠抓实践教学环节

网络工程专业是偏应用的专业,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很强,因而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尤为重要,强调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是目前本科教育的趋势,实践环节的严格把关就是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关键。然而,在实践环节设置上,很多高校普遍的存在一些问题,如上机学时不够,特别是大一和大二学生很多没有计算机,仅仅依靠课内的实验学时是远远不够的,早期的实践基础打不好,后期很难弥补;课程设计一个班只有一个老师辅导,甚至一个老师辅导几个班,学生不认真,老师不仔细,导致课程设计环节形同虚设;实验条件有限,实验室设备不全,有的课程实验难以开展等等。

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我系教师一致认为实践环节不能忽视,必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狠抓教学质量,逼着学生动手动脑,培养过硬的动手能力,才能在社会上提高竞争力,主要的改革方法有以下几点。

1) 增加上机学时,开放实验室,增配实验辅导老师。对于一些实验环节比较重要的课程,可适当增加实验学时,并有计划的开放学院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到实验室上机,弥补课堂时间不足。在实验课堂中,增加一些实验辅导老师,可利用学院的研究生资源,帮助老师实验课堂的答疑和辅导工作。

2) 课程设计严格要求,每个班配备两个老师辅导,通过答辩把关。改革以往一个老师既负责教学,又全面负责课程设计的方式,将课程设计分配给本课程组中的多个老师共同承担,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求、答辩由课程组所有老师共同参与,考核方式改革为学生单独答辩,既公平又能促使学生认真的对待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这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阶段进行了试验,老师和学生都反映这种方式的效果非常好。

3) 努力创建更好的实验条件,完善实验设备。目前拥有网络工程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协议仿真实验室,接口硬件实验室等,基本能满足专业课程的实验开设要求,其中网络工程实验室在2008年进

行了二期扩建,由原来的5组设备扩大到8组设备,并增加了网络存储、融合通信、无线网络等新设备,实时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目前,我院正在积极申报无线传感器实验室,并不断更新实验设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目前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支持的课程如图2所示。

图2专业实验室建设与课程

4结语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过程是一个需要仔细摸索、循序渐进、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两年的新专业建设,我们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及时调整培养目标、重新设置课程体系结构并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的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网络工程作为一个新专业面临的挑战还很多,要建设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还需要不断地以发展的思路探索下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姜腊林,易建勋,陈倩诒,等.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67-69.

[2] 郭广军,羊四清,戴经国,等.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9):134-13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Plan on Network Engineering Specialty

WANG Chun-zhi, LI Hong, XIONG Cai-qua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8, China)

网络专题的特点篇(7)

【关键词】网络主持人;虚拟化;互动性;个性化

2006年是我国网络视频发展元年。网络视频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2006年正式登台亮相。随着网络视频网站的发展以及社区网站、SNS社区的不断涌现,网络节目开始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一些著名的网络节目主持人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网络节目主持人的类型

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有许多分类方法,可以通过节目内容分类,通过主持人的身份分类,通过栏目分类等。但网络节目主持人按照同类型的方式分类,就不能凸显其特征。一般情况下,网络节目主持人按照网络节目的特性可以分为五类:网络节目虚拟主持人、主流网站视频节目主持人、与网站合作的传统媒体主持人、论坛与主题网站的网络节目主持人、播客。

(一)网络节目虚拟主持人

虚拟主持人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节目主持人以虚拟的形式出现,通过模拟、配音等过程,让虚拟主持人栩栩如生。

Alana是香港第一个独立的虚拟主持,主要主持娱乐节目;TVNO.1是内地第一位女性电视虚拟主持,主持《网迷时空》节目,在吉林电视台播出10期。比尔・邓是我国第一位男性虚拟节目主持,2011年1月出现在北京电视台的《科技新闻周刊》节目中,几个月之后改名《言东方》,人物造型变得更加有东方特色,并于2001年5月在天津电视台第二套节目中首次与观众见面。2002年,江灵儿,作为网络互动节目虚拟主持,主持西部国家博览会以及世界杯新闻栏目。节目采用同步语音技术,不再需要人工配音,根据新闻稿件的标点符号自动切换语气。并且她还能够与网友聊天,参加游戏和影视表演,打破了传统电视主持人与观众间单向传播、难以互动的局面。

虚拟网络主持人可以24小时不停歇、可以使用多国语言与人们进行互樱但它不能够成为或者代替真人主持人。虚拟主持人的背后需要许多真人的支持,它所能代表的也是其幕后人群的意思,尽管技术再发达,虚拟人物再逼真,它并不能成为真正的与人们互动或者倾诉的对象。

(二)主流网站视频节目主持人

新浪网推出的“新浪会客厅”一直受到网民关注,节目邀请名人、明星或者网络红人,对他们进行采访直播。节目时间比较短,一般为25-30分钟,也有10分钟以内的特辑,或是针对一些事件的专题会客厅,比如“两会”期间,推出的“两会财经会客厅视频报道”等。

“新浪会客厅”通过面对面的采访,主持人收集直播过程中网民提出的问题,向嘉宾提问,相当于是网民在向采访对象提问,主持人是网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这样的交流方式速度快,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网民能够通过网络留言与采访对象沟通。

这类节目的主持人不固定,有时候是网站工作人员,有时候是专门请的主持人,但主要是业余节目主持人,还有许多视频是网民自己拍摄制作的。这些网络节目主持人一般都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和清晰的语音。

(三)与网站合作的传统媒体主持人

胡紫薇原本是北京电视台“证券无线周刊”的节目主持人,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搜狐网站与她合作做了一个谈话节目,即“奥运紫薇星”。2008年8月14日,这个节目首次运行,内容主要与奥运期间发生的热门事件有关。这个节目从上线开始就有着非常高的点击率。

论坛与主题网站的网络节目主持人以及播客,现在活跃度越来越低,这里不多赘述。

二、网络节目主持人的特点

随着网络节目的不断发展,网络节目主持人群体也不断壮大。虽然同样被称为节目主持人,但网络节目主持人区别于传统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具有以下特点:

(一)互动性

是指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双方能够进行即时的交流与互动。一般来说,报纸、广播、电视的互动性比较差,即使在节目中穿插观众来电等内容,对于观众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在网络中,网友们可以自主参与,节目主持人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与观众进行即时互动。网络直播节目页面都设有聊天区域,在这个聊天区,网民可以随时发表意见与观点,主持人可以在主持的时候即时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比如新浪 NBA频道,在网站右侧会设有讨论区,网友们一边看比赛,一边对整个球赛进行讨论,与主持人进行交流。

(二)个性化

对传统媒体主持人来说,网络节目主持人具有更大的表现空间,能够更明显地突出个人风格,甚至许多网络节目,都是根据主持人本身的特色定制的,包括节目的选题、定位、制作形式等都有自己的表现空间。在选题的定位上,可以更加灵活,当然在网络中,娱乐性较强,有许多是娱乐节目,但也有其他内容,比如民生主题等。在制作方式上,可以不受拘泥,根据多媒体技术实现各种效果,比如节目中的声音特效,虚拟主持人或者虚拟宠物,画面特效等,而且成本不高,方便快捷。

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要有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够在浩瀚的网络节目中脱颖而出,拥有自己固定的粉丝群体。网络节目内容的个性化很重要,而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是网络节目的灵魂。当然,这种个性不是特定设计的,而是节目主持人所特有的,对生活的切实感悟、对事物的独立思考、平时的价值取向,都会影响到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表现,甚至整个节目的定位与走向。

比如《凤凰非常道》的主持人何东,他以刁钻的访问方式著称,人称“麻辣娱记”,能够突破娱乐化,直接深入明星内心,接触到明星光环之下“凡人”的一面。该网络访谈节目与嘉宾的交流,更加直接与真诚,追求真实的表达。作为节目主持人,何东担当的不再是辅助角色,发挥其营造“谈话场”的作用,而是与嘉宾共同成为整个节目的主导。

(三)草根化

草根阶层是互联网上的主角。不仅网民本身,就网络节目来说,网络节目主持人的风格,也有浓厚的草根味。目前很多网络节目主持人,都出身草根。如:北京的胖大海、魔兽世界解说主持人小Y,他们的语言、主持方式都很有草根味。面对数量庞大的网络节目,为了贴近网民的心理,就需要把握网民的关注点,主持人经常会用一些网络流行语,以吸引受众。

(四)虚拟与真实的互补

网络不断发展,网络节目不断丰富,作为新事物的虚拟主持人出现之后着实火了一把,当时许多人都对虚拟节目主持人抱有极大的热情,认为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虚拟主持人有其自身优势,例如效率方面的优势,作为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料库,它的信息量和各种知识储备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对于主持人的期待甚至远远超出想象。

真人主持人具有真实感,能够与受众进行互动,能够理解网民的心态,很好的把握网络节目动向。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节目主持人可以与真人主持人相互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出更加优化的传播方式。

(五)快捷性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的信息在网络中被快速的分享和传递,特别是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网络节目主持人可以快速接收到最新最完整的信息,在第一时间重大信息。

网络节目主持人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快速编辑、与传播、快速的更新节目内容。传统媒体节目主持人受到事件、空间和平台等多方面限制,网络可以将一些资料整合起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和深入的报道以吸引更多的受众。

三、网络节目主持人目前存在的问题

网络节目主持人作为新兴事物,也有着许多问题。网络媒体的娱乐化、内容的鱼龙混杂,网络节目主持人本身也带有娱乐化、主持人素质的良莠不齐、缺乏专业节目主持人的素养,以及各种恶搞事件造成的法律纠纷事件等影着网络节目及主持人自身的发展。

(一)娱乐化

这里的娱乐化,分为内容的娱乐化和语言的夸张化。数量众多的网络小视频以娱乐为主,各种搞笑、无厘头、恶搞的小节目,以非常高的点击率和分享率出现在各视频网站,但是一些有深度,有思想的现实题材节目,点击率和分享率差之千里。作为网络视频的主持人,不能以娱乐化自居,需要多作深入的思考,做出深层次、有内涵的节目。

网络主持人的语言经常采用较为夸张的形式,为了达到娱乐或搞笑的效果,网络节目主持人所使用的语言通常比较夸张,有时候为了赢得受众关注,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口误”、“语音不准”、“词语错用”等等,也经常出现在网络节目主持过程中。

(二)素质良莠不齐

网络资源大多是免费的,网络中的相当一部分节目内容是网民自己制作的,网络节目的主持人也把网络主持当成副业或是业余爱好,并非一种专业来对待,想要形成像传统媒体那样的运营模式比较困难,其标准的制定也有待完善。

目前大量的网络节目为个人化的,这些网络节目大多是自娱自乐的产物,制作水平有限,难以长期吸引受众。而一些网站制作的网络节目也有可能陷入的利益纠纷问题也是网络节目和网络节目主持人无法回避的。节目和节目主持人水平良莠不齐,个别的节目内容低俗,甚至涉及侵权问题。

(三)缺乏专业素养

网络节目主持人所需要的专业素养与传统媒体可能会有些差别,但是由于网络节目的泛滥,一些主持人不具有专业知识,也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主持人的专业素质要求能够做好编辑工作,随着网络节目的发展,对主持人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能够以现场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大众传播,提高主持人的随机应变能力等。但是在许多网络节目中,因为一些主持人的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声音或体态显得呆板,主持经验和临场应变不能满足众多网友的期待与需求,可能一开始大家会因为新奇去点击观看节目,但是因为专业层面的问题,逐渐使整个节目失去吸引力。

(四)法律纠纷

由于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准入门槛较低,对视频内容审查和监管的不完善,一些节目内容会涉及纠纷。为了避免网络纠纷事件的发生,就需要网络节目主持人具有较高素质,能够把握和控制节目的发展方向,而且网络节目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行业规范。

网络的不断发展,给主持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节目作为一种新兴节目,经过几年发展已成为非常普遍的形式,也是目前网络传播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这些节目的主持人也逐渐发展并趋于成熟。网络节目主持人虽然具有互动性、个性化、草根化等特点,但作为新鲜事物,网络主持人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比如网络主持人泛娱乐化问题,队伍良莠不齐,缺乏专业素养等等。新媒体的发展对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节目主持人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加强专业素养和把关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