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2 09:21:56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篇(1)

关键词:服装设计;水平思维;创新;消费者情感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203-02

一、水平思维概述

水平思维,亦称为水平思考、发散性思考,最早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爱德华・德・博诺博士提出,为弥补“垂直思考”的缺点应运而生,寻求自僵硬的成规中逃脱出来,但并非叛逆而是创新。服装设计中的水平思维是以服装作为产品的物质功能为基础,将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物品、概念等通过跨界、杂糅的思维形式,加以整合到服装设计中,从而给用户传达一种非凡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诉求。当今社会一直处于一种快节奏、高效率、强压力的状态下,导致生活压力非常大,而情感体验作为人类本能的需求,这种内心最质朴的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新倾向。人们正试图应对每一种新技术都进行在非物质方面的情感价值上的补偿。这给服装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现代服装设计不应简单追求机能价值,而应该在设计中强调精神、象征的功能和文化意义,应充分感悟消费者的情感体验。

二、水平思维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再是功能至上、纯技术化的单一设计理念所能满足,渗透更丰富的文化、情感和乐趣元素,表达更加多元、个性的心理诉求才能实现与人们心灵最深处的情感加以碰撞。通过将水平思维植入服装设计中,不断将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糅合,开展跨界思考和交叉借鉴,实现将多种流行元素并入设计的服装之中,让消费者在享受其功能的同时,更享受其所带给消费者的个人品位、个性、情趣等深层面的精神体验。

(一)体现时代特征

低碳、绿色环保是近些年来提的最多的字眼,服装设计应充分体现这样的时代特征,于是,绿色服装设计理念应运而生,绿色服装设计是基于人们在工业发展中对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认识,以节约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从美术设计的角度,更多从回归大自然的环境,将自然界的形态,特别是色彩引入设计中去唤起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设计师以各种形式,技法表现对自然的推崇和重视。这种理念的深化还将有效促使服装面料等的创新,各种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人造纤维等的研制和投入使用将进一步加速,均将从根本上改变对服装本身以及服装设计的理解。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精神高度紧张,使人们从新认识到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温情、友谊及优雅的古典情调,能够给嘈杂繁忙的现代生活带来温馨的慰藉。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出现以各种反映旧时宁静、安逸、平和、浪漫的乡村田园题材,在网络新观念的指导下,以新的表现形式和仿真新型面料,回归自然的色彩,舒适合体的设计。在当下,服装产品的主流趋势应该是一方面在内在上侧重于环保、科技含量的深层内涵,另一方面在显性的特征上转向符号化、休闲、能够愉悦身心、不带来任何负担的趣味化产品,更加彰显个性的情感特征。

(二)体现技术先进

高科技也在改变着服装设计的传统思维。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图形学技术和仿真技术等信息技术下的虚拟服装设计技术,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传统服装设计行业。在美国虚拟服装设计网站已出现很多,一方面,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设计,顾客与设计师共同设计,利用人体三维服装模型进行二维服装片的设计,并把服装衣片缝合后穿戴在三维人体模型上。通过选择和设置布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参数等,设计师可以对话式地进行服装和人体的动力学运动模拟和仿真。通过观察三维服装的运动模拟和仿真效果,设计师便可以直观地考察它在服装设计和布料及图案选择。如果设计师对其结果不满意,可马上在二维或三维空间进行衣片形状和材料的修改来改善其效果。另一方面,将服装设计与动画创作结合的水平思考下形成的超维视觉服装设计也是对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运用,超维视觉服装设计是指把人、人的心理、人的视觉和人的审美及人的情趣等诸多因素考虑到产品的设计中去,注意对环境心理学和观赏心理学的运用,并开拓和丰富了设计人员的视觉设计思维,从过去只重视画面的造型、色彩、构图的狭小空间里站出来,以超维视觉的设计观念,以更高的创作精神,对人的心理、环境以及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关注,统筹设计,逐步完善人、服装与环境共溶的全面关照体系。

(三)体现文化内涵

在今天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中,人们对社会文化的需求显得十分迫切。在服装等方面的需求,更是重在文化内涵的表达。通过对人文艺术与服装设计的跨界思考,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服装设计中,一方面可体现出服装所诉求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更显东方神韵。另一方面在设计方式也可通过水平思考实现创新,让设计师更加亲近接触消费者,以实现产品基础开发与消费者的沟通结合,一方面是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另一方面创造性的融入消费者的人文情趣,譬如,在服装设计中与消费者的涂鸦实现互动,在审美上实现设计师与消费者的融合,开发出由消费者审美观引导的高品质服装,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进而达到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得到消费者认可的双重效果。在当代社会,服装可被视为一种能满足人心理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可以表现出较高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水平思维,将无形的人文文化内涵与有形服装设计结合起来,并不断融合、深化,增强服装的时代感和文化象征意义,而且不仅表现在服装的表象,还映射在其本质中。

(四)体现流行创新

夏奈尔曾说过:时髦并不仅仅停留在衣服上,时髦是在空气中的,它是人们的思想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周围发生的事物。大凡国际著名服装品牌总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去诠释流行的概念,在款式风格、图案色彩、面料工艺等方面引领时尚。流行总是阶段性的,但是通过水平思维我们可以借鉴不同行业的发展进程乃至优秀的产品加以引用,通过它行业的流行促成服装的流行。迪斯尼曾创造了童话王国的神话,其也带来了米奇童装的快速发展。APEC会议本是一项国际政治会晤,但其让唐装走向了全球等等。

另外,复古的倾向和传统精华的继承都可成为佳作或时尚。中国民族服装中富有机能性的要素和独特的装饰要素可以被国外服装设计师所吸收,同样,我们的民族服装也可不断地去吸收国际服装中的先进因素,使自己的创造得到发展。在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海魂衫曾作为一款经典的服饰而存在,你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流行。从多角度、大范围去考虑流行的内涵,通过水平思维实现对流行的创新,创造性引导消费者流行趋势,才是服装设计所要努力的方向,而不仅仅是跟风。

三、服装设计中融入水平思维的现实意义

(一)水平思维有利于延伸服装设计的价值创新

水平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使服装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周围的事物”的影响,并实现有效的植入、糅合,增添服装更加丰富的内涵与价值,使得服装设计富于美感,充满情趣和情感体验,更加拉近设计师与消费者、有形产品与无形情感的距离,更加使得产品富于时代气息和流行概念,贴近消费者的精神层面。同时,将有效满足人们追求表现个性、实现自我的审美观念的需求,映射出穿着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素养。

(二)水平思维有利于启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

水平思维是一种方法论,它所传递的理念将促使服装设计师进行解放思想,不拘泥约束于某一特定个体和概念,而是从更大范围、更多角度去考虑设计的问题,设计师创造性灵感将被有效引导和挖掘出来,从而使得服装设计多元化趋势加速,产品更加丰富,流行、审美的概念更加深化,也有利于整个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水平思维有利于设计师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

作为服装设计师,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想让消费者对你的设计感兴趣,就必须处理好服装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设计师与消费者实现创作设计上的交流,以充分考虑到消费者对服装的社会因素、审美因素、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等方面考虑的关注,不断融合服装的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深化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从而在情感、功能和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设计出集美感、功能、文化与一体的作品,以满足人们对服装的多层次需求。

(四)水平思维有利于服装设计的差异化需求

服装设计的差异化,不仅是服装设计行业本身的要求,也是服装企业乃至整个服装行业的需要,水平思维让服装作为产品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有利于感悟消费情感等精神层面的要求,更加彰显人们个性的特点,这些所产生的引导功能都将使得服装设计走向差异化,包括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化、生活习惯的差异化、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差异化等,最终使得服装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形成差别化的发展战略,有利于整个服装市场的健康有序竞争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爱德华・德・博诺.水平思考法[M].冯杨,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2]林小.让创意成为时尚引擎[J].中国纺织,2010,(9):58-59.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篇(2)

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上,要考虑这些特殊群体的用户特点,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智能家电产品的智能化。通过上述关于智能家用电器的特点和问题的分析研究,目前的智能家电产品,更多的是体现功能化设计,用户与智能家电产品的情感交流并不突出。而在今后智能家电产品的发展上,用户的情感因素非常重要。所以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探索人的情感与产品设计的关系的理论,如果能应用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会使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更具人文化气息。情感化设计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DonaldArthurNorman)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用户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研究,产品设计师分析总结出用户对于产品产生情感的规律和原理,然后带有目的性的、意识性的进行引发用户某种情感的产品设计,以便用户对产品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产品被用户所接受和选择的结果。现在的家电行业,产品同质化十分明显,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行为几近相同。虽然智能家电产品与传统家电产品相比,在技术层面上有所突破,但仍然没有改变产品同质化的趋势。而情感化设计能够赋予产品在技术层面以外新的产品精神力量。所以,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应用情感化设计理论,引发智能家电产品新的设计内涵,给用户营造新的感官体验。

2情感化设计策略研究

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面是基于用户的人脑加工水平的反映,是以用户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设计理论。将情感化设计应用于智能家用电器产品中,可以从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反思层面三个方面进行,形成三位一体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2.1本能层面设计策略

人的本能处于意识之后,思维之前。因此情感化设计在本能层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用户的对于产品的直观体验和最初印象。在本能层面的产品设计,主要涉及到产品的外观造型、色彩搭配、材料质地等方面。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要注意这些方面对于用户的不同情感影响。传统家用电器因为多采用白色或黑色的外观,所以也因此分为“白电”或“黑电”。而随着用户审美水平的提高与物质生活追求的提升,仅仅只要白色和黑色的家电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了。所以智能家电产品除了在技术层面与传统家电产品有区别之外,在颜色和造型上也要寻求突破。此外,不同的用户群体,在对待外观造型、色彩搭配、材料质地这些因素而产生的情感也是不同的。通过对于情感化设计本能层面的思考,可以在智能家用电器产品的设计中,采用创新的造型与材质,能够给用户耳目一新的感觉,提升用户对于产品的第一印象。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本能层面主要设计产品的外观造型。造型是产品的实体形态,是产品实用功能的表现形式。首先在形态方面,一般家电产品多采用方体的形态,给人沉闷古板的印象。如果能采用不同的设计形态就会给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格力i系列空调,采用了圆柱体形态的造型,与通常方体形态的立式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圆柱形态给人圆润细腻的感觉,相比方体形态给用户的是一种轻盈柔和的情感体验,更能抓住用户的眼球。其次在色彩上,传统的白黑颜色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多彩的配色可以给用户带来新鲜的感觉。此外,在材质的选择上能给用户不同的情感感受。现在家电产品多采用工程塑料或金属制造产品外壳,给用户的情感感受较为单一,可以考虑使用皮革材料、木质材料、纺织材料甚至是玻璃材料用于家电产品全部或部分外壳。各种材质代表的不同情感感受刺激用户的感官,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选择。总之,在本能层面的设计,最能刺激用户的感官,在形态、色彩、材质的选择上要能突破传统,也是智能家电产品全面创新的表现。

2.2行为层面设计策略

情感化设计在行为层面的要求是直接与产品的功能、性能、效用挂钩的。简而言之,产品的功能表示了产品能为用户提供怎样的活动,用户可以通过产品达到怎样的目的;产品的性能表示了产品的内部结构以及零件的性质是怎样的,能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产品的效用表示了产品完成用户活动的时效性,也是产品的使用效率。这些都是产品行为层面的表现。在情感化设计的行为层面,用户通过对产品的操作感受决定了用户对待产品的情感。如果用户可以很顺利地使用产品达到预期效果,并且使用过程充满了乐趣,就会激发用户积极的情绪;反之,用户在使用过程遭遇障碍或困惑,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会给用户造成消极的情绪。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是一大卖点,用户的操作行为也与传统的家电产品有所不同。那么在智能家电产品的效用方面就要注意,在一些新兴功能的操作方面要简单易行,让用户能顺利完成,以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化设计在行为层面上,主要强调的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过程。首先用户能有效的完成智能家电产品的各项产品功能,其次在使用智能家电产品时产生有趣、愉快、舒适的情感,这两点是情感化设计在行为层面的要求。智能家电产品与传统家电产品相比,在外观结构上的差异不大,差别主要是配备了图形界面、网络化操作等。所以,在行为层面上的情感化设计,实际是对用户与家电产品的交互过程进行设计。在图形界面方面,可以使用一些能带动用户情绪的图形,比如笑脸、红心等一些能够带给用户积极情绪的图形。当用户在进行某些行为时,如启动智能家电产品或成功使用智能家电产品的功能等等,在交互界面上显示这些图形,用户就会被这样带有积极情绪的图形所带动,有助于提升用户自身的情感感受。其次还可以使用一些语音的方式。智能家电产品目前还是一种新兴事物,所以一些用户并不能非常熟悉地进行操作。而面对不会使用或使用困难的产品,用户会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利用语音提示操作步骤,指导用户操作就会减少这些负面情绪的产生,这也涉及到产品的易用性。产品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会令人快乐,加倍喜欢。这是设计中为什么易用与情感总要联系起来的原因。在智能家电产品行为层面的情感化设计会与交互设计有很多联系,应用一些交互设计的技巧会提高用户的情感感受。

2.3反思层面设计策略

反思层面是情感化设计中的最高级层面,是产品的内隐无形层,将对产品设计的要求提升到文化形态、精神需求和社会价值的层面。而且反思层面非常容易随着不同用户的文化水平、生活经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因素产生个体化的差异。情感化设计的反思层面的体现包括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对于自我形象和对于用户自身的满意程度,甚至还体现在是否能引起用户的记忆。基于反思层面的设计,会引发用户的思考,用户会将产品标签化,以便思考是否符合用户对于这个产品的认知。结合产品而言,即某种产品会特别受一些用户的欢迎,而另一些用户非常不喜欢这种产品。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在反思层面的考虑因素是全方位的,反思层面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能够给用户产品的概念。而且反思层面的设计还与用户的使用经历、品牌效应有关。智能家电产品通过反思层面的情感化设计,决定了用户对于产品的最终印象,用户在反思层面会给产品定下结论,也是用户选择产品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情感化设计中反思层面的设计,投射在产品上,更多表现在产品品牌文化方面。在反思层面上,用户会对产品产生有一定的思考,品牌文化会对用户在理解产品方面起到一定的影响。品牌文化是品牌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所以,在反思层面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中,在用户心目中建立健康的品牌文化也是一种设计策略。比如德国西门子品牌,给用户营造的是一种严谨、专业、可靠的品牌形象,所以在西门子的产品设计上,造型简约而性能持久稳定。用户在使用过西门子产品之后,就会感受到这样的品牌文化,从而建立起长效的品牌意识。品牌文化的建立与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品牌文化与用户内心的民族文化相统一,产生情感共鸣,也会对用户在选择时产生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本土品牌在产品的设计上,能结合一些民族文化,这样的产品能和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用户就非常容易认同产品,而且还能激发用户的民族热情。同时,很多用户是带有很强烈的本土化品牌倾向的,这样对于我国的智能家电产品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此外,品牌形象除了和产品本身有关之外,与产品的配套服务也有很大的关系。智能家电产品设计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用户对于其具体功能操作有待熟悉,应该加强产品的引导服务和售后服务,这样也会使用户产生较好的产品印象,有助于增强用户在反思层面的情感感受。

3结语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篇(3)

关键词:平面设计;水墨画;精神;意蕴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14-01

一、平面设计中水墨画的文化精神

水墨画是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纸、绢为主要工具,将水墨流动的特性和丰富的墨色层次,充分发挥与表现意境的一种绘画。水墨画相传始于唐代,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应用墨的功能。水墨画和平面设计具有不同的艺术形态。水墨画是纯绘画艺术,而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艺术,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意象载体。

中国水墨画充分运用到平面设计中,融入创作者的观点、精神与思维既保持平面设计对艺术的阐述能力和判断标准,又寻求其与中国传统水墨之国间的切合,这也是现代设计师在设计中寻求重要的主题。平面设计处在应用设计和纯艺术的交叉点,兼有设计和绘画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象征性、浓缩性和自然性,是最能透射出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视觉广告。在形式构造与空间的运用上,都非常值得现代设计师深入思考。水墨在平面的画面里通透、变化丰富,体现出他个人对水墨的文化理解具有较高的文化涵养,他充分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神韵,完美运用在设计作品中。

通常意义上的形式美感都服务于内容;首先,针对设计主题,思考是否适合用水墨这种表现语言来表现,不是所有的设计都适合用水墨来表现。第二,如果用水墨画的语言来表现,对水墨画所包涵的思想内涵也应非常明确了解。因为,水墨画本身也包括了一定的思想内涵,如水墨的线带有画家个人的人格精神。所以,一定内涵对应一定思想的设计作品。单纯的玩技法会使作品空洞,不容易产生感染力。第三,水墨画和设计结合还应有形式上的美感。因此,寻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我们便能自如的在设计中运用到水墨形式。

水墨画之语言形式美成为现代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普遍追求,并从水墨画中汲取审美智慧。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意无意之间都渗透着水墨画的思想的语言形式之美,设计师们以更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态度来对待水墨和现代设计的结合。我们只有通过继续探索,以更应用更加成熟的手法将之运用在设计中,并产生出具有现代因素的优秀作品。因此,水墨画在平面设计与文化精神、语言形式上,都渗透着强烈的影响力,水与墨交融互渗的关系在宣纸上发生丰富奇妙变化,且随着设计师对其不断深入,使平面设计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平面设计中水墨画的精神体现

设计师自身对水墨画文化的认识。不仅是传统思维流下来的形式艺术,也包含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积淀,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基因。中国设计师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水墨画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我国的设计师。很可能激发起他们在设计语言上,对本土文化很强的倾向性,在这些作品中,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强烈的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水墨情节,中国味道。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语言,它包涵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它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对丰富设计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巨大的宝库,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我们在设计中认识墨色,应从墨色带来的心理情感因素和设计传达的信息上去认识墨色。墨色可呈现出黑白灰的形态,如果墨多水少,色相呈现为黑,黑色沉稳、深刻有凝重内敛之感,它包含了黑色以外的一切暗色的情感特征,并代表着事物的稳定性,可免浮弱。其坚实的性情,特别是其不透感会使设计展现出强力之美。如果墨少水多,或者无墨无水为白色,白色纯洁、空灵坦荡之。它涵盖了白色以外的一切亮色的情感特征,并代表着事物的明确性,因白即明,明则清,它会对黑色或其它暗色形成包围态势以凸显其浑厚的品性。在现代设计中,水墨柔美的情愫会促使其自身以外的色彩积极行动起来去传递信息。 艺术和设计是相通的,从水墨的空灵意境到平面设计构图的简约含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是擅于找出一个着力点,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平面设计可以借鉴水墨的构图充实自己的虚实关系,以自己独特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简洁图形语言来传达信息,深化了平面设计的感染力。

三、结语

平面设计发展到现今,从水墨画所蕴藏的中国文化深层意义中去探寻一些设计元素和创作灵感,来表现纯正的本土文化和设计思维特色。把中国水墨画充分运用到平面设计中,融入创作者的观点、思维与精神,激发我们对中国文化视觉的情感艺术,水墨与视觉传达之间的融合,使平面设计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篇(4)

[关键词]商品包装 包装设计情感化 认知心理学

人是通过语言沟通来交流,物与人则是通过物品功能、形态的传达来交流的。人在创造物品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一定的形态,表现其“性格”,使之有生命。我们在使用物品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当设计使物品在外观、色彩、肌理等对人的感觉是一种“美”的体验或使物品具有“人情味”时,它就不仅仅是使用的工具同时也是交流的媒体。

包装设计是为了达到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储运、吸引消费者、促进销售以及增强商品视觉美感等目的,而在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的操作活动。从这一概念可以得出包装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要想让它“活”起来,设计者应赋予情感、给予其生命。那么,我们如何去认识商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一般应有三个层次:商品包装的外观表现、商品包装的内在行为、商品包装对人的思维情感的影响,这三个层次就是我们所称为的本能水平设计、行为水平设计、反思水平设计。三种水平依据时间先后顺序应是本能设计、行为设计、反思设计,最终反思设计又反作用于前面两者。

一、商品包装的本能水平设计

商品包装本能水平的设计是处于意识和思维之前,设计与商品的最初效果有关,基本原理来自人类本能,在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一致的。WWW.133229.Com在本能水平上,视觉、触觉处于支配地位。商品一般都具有特定的形体,设计者应根据不同形体来设计不同包装,通过外包装来展现商品体积和造型,使人产生第一印象,感觉包装就是商品的一部分,牢不可分,这属于视觉感应。包装是商品外观的必要元素,承载着信息沟通的作用,自然要求寻找共通的视觉语言。

有了视觉感应,当然不能缺少触觉感知,外形和形态是重要的,物理手感和材料质地也是重要的。包装使用的材料有不同质感,使人在触摸时有各异的感觉,形成心理感受,所以要根据商品的特质选材,适当材料的运用可以加强商品和其包装的融合度,达到更好的感观效果。商品包装的本能水平设计讲的是即时的情感效果,必须看起来好看、摸起来舒服,感性特征在起作用。

二、商品包装的行为水平的设计

商品包装的功能有物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物理功能是作用于物而不是作用于人的功能,也称为保护功能。包装的保护作用总在第一位,没有保护,包装失去意义。心理功能是物品能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受,从而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也称为销售功能。生理功能是物品应具有的便于被人操作的功能,也称为方便功能。包装在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上,首先应该适应工艺操作,便于商品生产制造,然后要便于商品流通,使之堆放牢靠、装卸省力。了解包装的功能,这是对设计者首先的要求。

只有合理的设计才能充分展现包装的可用性,使人感觉没有包装就没有商品,当然,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了解人所需要包装存在的价值。商品包装的保护作用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都可以做得很好,而市场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商品要想吸引消费者,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设计者就必须赋予其包装独特的“促销能力”,以独特感人的形式让商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同样种类的商品,精巧特别、深入人心的包装具有充足的竞争优势,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才能取得成功。

依据人们如何看待商品包装,设计者应考虑包装开发的形式:改进(使之更好)和创新(全新的)。包装成功与否,设计者独特的创作思维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要求设计者收集整理别人成功的经验,分析利用各类材料,洞察部分人难以察觉的事物,为设计出成功的包装做好准备。商品包装固然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设计者同时要克服主观上的习惯和偏见,以全新的角度对待其设计,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打开促销的大门。

三、商品包装的反思水平设计

这个层次实际上指的是商品包装由于前两个层次的作用,在消费者内心产生的更深度的意识、理解、情感、文化背景等种种交织在一起所造成的影响。反思水平的设计涉及到许多领域,它注重信息、文化以及商品或者商品效用的意义,能够决定一个包装设计的成败。现代商品包装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优秀设计层出不穷,被大众接受的也数不胜数,但还存在许多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设计者除了应在包装外形、功能与实用性上下工夫,还应针对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要求着重考虑。往往商品本身并不能引起太多的审美反映,而其包装运用反思设计技巧,可使用户情感、思维产生强烈波动,这是反思设计发挥了深层的作用,可见反思层次的重要。设计者可以利用商品包装心理策略,以消费对象年龄、习惯、文化水平、经济能力、接受能力等来进行设计,只有把握消费者心理才能稳操胜券。

商品包装的视觉冲击力是本能水平上的一种现象,这完全是对物品外表的反应,而其是否影响广泛、反响强烈来自反思水平,美超越外表,来自有意识的反思和经历,受知识、学习和文化的影响。诸多事实证明,在审美上令人感觉愉悦的包装设计,其商品较容易被购买使用;与人的情绪和情感沟通良好的包装设计,其商品容易使人长久情感依赖并引起更和谐的结果。

反思水平设计的精髓是“完全都在人们的头脑中”。反思水平活动常常是决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包装的总体印象,在总体评价时,小失误可能被完全忽略,消费者对商品包装的心理接受度可以完全改变其它消极经历。认真关注消费者提出意见的设计者通常是把这些人当作最忠实的支持者,以人为中心来设计是赢得忠实支持者的方式,同时也表明了反思水平的力量。反思水平的设计不仅与人长期感受有关、与提供的个人感触和热情的交互有关,还与设计者的理解度有关。设计者要考虑所有层面,做到思维反思、意识反思、设计反思,根据人们消费心理的多维性和差异性去设计商品包装,最终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了一种精神寄托和依赖。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阐述表明了商品包装情感化设计系统的复杂,但我们可以相信,设计的感性成份越多,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产品的附加值就越大。情感化设计对设计者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上的。社会不仅仅需要理性化的设计者,更需要同时具有多种知识以及拥有责任心、道德感的设计者,它无疑是对设计者素质的挑战,当然,也是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洪.包装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篇(5)

论文摘要:随着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对精神上满足感的需求也变的愈加紧迫。情感作为人与人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各种 艺术 和文学形式中都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同时,也引发了对产品设计的再度思考: 现代 产品设计应当是一种关乎情感的活动,而不是 发展 初期简单的物质造型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物质情感化的过程。当代的设计师们应当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把握情感定位,关注设计沟通环节。

引言

人所属的社会群体是富有情感的,这样的特性决定了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就必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影响。在面对选择产品的问题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人们往往对一件物品情有独钟、爱不释手,有的人可以表明各种理由,有的人却无法具体说出喜爱的原因,不论是哪种状态,却都能说明一个问题:人与物品之间已经产生了情感上的某种共鸣,这才是人们对之一见钟情的根本原因。而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的表层,情感上的深层诉求更显得至关重要。

1 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因素

产品设计是一种由多重相关的要素构成的系统过程。从产品的诞生到消亡即从成品到废品的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产品设计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在实践中,往往是通过调整各个环节要素来达到最终目的的。这其中的要素就包括功能、结构要素、人因要素、形态要素、色彩要素、环境要素等等,而其中人因要素则是我们要加以强调和重视的部分。人因要素的目的就是在于实现产品与人的身心之间的最好的匹配关系。所以,情感因素作为人与产品心灵上的沟通桥梁尤其应该加强重视和研究。

生活中我们所认识的情感指的是人的各种感情及情趣,更多强调的是人的感受,是一种表层的现象。而实际上,就产品设计而言,一件在情感上打动人的成功作品,往往是设计师自觉地将优良的审美情趣及真实感受融入设计的过程,最终追求的是设计师注入的和用户接收到的信息,在情感上得到的共鸣,即价值观上的认同。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关联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如此复杂多样,但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价值,所以情感的判别其实与价值观的树立紧密相连。也就是说,我们这里谈及到的情感绝不仅仅是感情信息的表达,更重要的则是深层意义上的认知,是遵从设计价值观而进行的活动,这种设计观的认同必须贴近现实社会,应该是一种责任,体现的是为客户负责,为市场 经济 行为负责。

由此可见,在产品设计中,情感定位的环节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发于根基,伴随整个设计过程,之后体现在成品中,将在与用户的交流中产生某种心灵上的冲击,直到购买行为的发生,最终形成市场的运作。

2 产品设计中的情感体现

纵观整个产品设计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不论在哪个阶段,产品的设计中都不缺乏情感的表达,同样不缺乏对各个时期风格喜好的拥戴者。但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知的进步,人们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脚步,却发现,在某些时期,人们对产品的情感需求是缺乏理性约束的,然而,庆幸的是,理性的思考方式及设计态度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设计中的深层情感问题的探究也渐渐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

2.1 产品设计观念的演进

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被愈加关注,首先就可以从观念上的完善得以体现。理论思想是具有结论性及指导性的,因此,每一个微小概念的提出都能反映出一个阶段对事物的理解程度,我们也试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情感设计融入产品设计的渗透过程。

2.1.1 “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重视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对现代的产品设计而言,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指的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协调产品-社会-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认识和改造 自然 界,目的就是为了给人类自身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曾一再被模糊和曲解。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各种行为活动都是尊循以 科学 技术为手段,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成为了被自然惩罚的对象。机器大 工业 时代的工业产品就是个极典型的例子,他们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可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失落和生活环境的重创。一再被自然警告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真谛在于对人性的真正关怀,人们开始挖掘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产品设计中对产品情感化的追求以及对产品人性化的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顺理成章。而人-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在产品设计中也可以被理解为人-产品-情感的和谐关系。材料环保,工艺简捷,形态美观,制作精良的产品才是人们真正从心理上接受的。

2.1.2 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其次,价值观的强调也推动了人们对于情感的认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设计过程被看作是一个 艺术 过程,艺术家的审美代替了更多人的选择,往往用户只能是被动接受。这样的结果,使得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距离越加疏远,人们甚至感受不到产品带来的任何功能以外的享受。人们内心的感受也因此变得麻木起来。随着市场运作方式的改变,用户的思想更加主动的参与到了设计过程,设计者不再是艺术家,专业的设计师应当调和各种设计因素的影响。好的设计追求的是价值观的认同,思想的共鸣,情感的触动。设计有关情感的思考也就孕育在价值观树立的沃土里。

2.1.3 地域性民族文化的重视

另外,设计中对地域性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同样体现了人们对于情感的关注。设计不再追求批量化、标准化所带来的单一审美,而是趋于多元化的考虑。设计中的情感需求渐渐被意识到是多向的。地域性差别,名族文化的沉积以及习俗、惯例都在设计中得以讨论和探究。最终,能体现名族特性和个性的产品才是设计的成功范例。这都是对设计中情感注重的佐证。 现代 的产品设计,让人们意识到产品与人之间的交流关系,设计的重点也放在如何定位用户对象的情感需求以及如何表达这种情感上,设计中对于情感因素各种形式的考虑也变的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周全。

2.2现代产品设计新思想的探究

如果说设计理论的完善意味着人们对于设计的重新思考,那么新的设计类型的诞生则是从实践出发的最实际需求及最直接反应的体现。越来越多有关于情感的问题被提到设计的过程中来,于是人因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无障碍设计等等一系列关乎交流和情感的设计思考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加以重视和研究,并最终应用到设计生产过程中。产品设计与各类心 理学 、社会学等关乎人性特点研究的学科之间的协作研究也成为了指导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

无论是从纵向的产品设计 发展 概况来看,还是从横向的现代产品设计的现状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来看,情感设计无疑已经成为了当下设计中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人们渐渐意识到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对产品灵魂的赋予过程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灵魂指的就是产品所表达出的,能与用户产生交流的情感。换句话说,现代产品设计应当是一种关乎情感的规划活动,不再是发展初期简单的物质造型的过程。它的整个设计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个物质情感化的过程。当代的设计师们也应当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把握情感定位,设计出真正能与人沟通的产品。在现代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信息更迭迅速的时代里,由于情感上的严重缺失感,人们对于情感上满足感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急迫。设计师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责任,设计在很好的满足功能,为人服务的基础上,更加被期待的就是情感的回归。

参考 文献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82-01

一直以来以人为本的思想一直贯穿在设计当中,设计在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完善提高着它自身的意义,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改变过,纵观古今中外,我们不难发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一直贯穿在他们的作品和言行当中,正如普罗斯所说,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这就体现出以人为本思想的重中之重。

设计中的以人为本是现代设计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原则,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日益深入人心,它不仅是设计界所热衷的论题,而且早已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并且为大众耳熟能详。设计以人为本也是“认为衡量万物之标准”的人本主义思想原则在设计中的体现,它充分肯定人和人的主导作用,强调设计为人而存在,设计因人的需要而显现其自身价值。

从以下几位在建筑平面设计方面很著名的大师身上就可以看到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和它的重要性:

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佩斯,他主张艺术与技术统一,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的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就是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的精神;阿尔瓦·阿尔托是芬兰现代建筑师,他是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设计大师及艺术家。阿尔托于1928年参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然而他的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中国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特别强调设计师的专业精神,他认为“漂亮的设计并不一定是好的设计,最好的设计是适合企业适合产品的设计。

然而,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都是为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在进步,设计也必然在进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考虑在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的同时又去考虑人们的情感因素,去满足人们心灵上的需要。卢那察尔斯基曾说:“如果人没有创造的自由,没有艺术的享受,他的生活就会失去乐趣。”人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这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生活日用品不仅要实用,合人民的口味,而且要使人感到愉悦。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过分追求功能主义完全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情感因素或者是没有考虑美感。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部分人为了追求形式的美感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功利性,为了追求形式的美感,而使得以人为本的思想变形。与上面那种倾向相反,有一些人则沉缅于形式的美化,忽略了实用功能,最典型的例子是美籍法裔设计师雷蒙德·罗维于1935 年设计的“可德斯皮特”电冰箱。当时美国正流行流线形设计风格,罗维也把流线形用到冰箱设计上,把顶部设计成弧形,家庭主妇们纷纷抱怨说,这种顶部派不上用场,连个鸡蛋都放不住。

所以,随着不断发展以上两种片面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慢慢不适用与消费者,渐渐地不为他们所接受和认知。当社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意识的变更、对生活质量的需求等等,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人们渐渐认识到需求不仅有物质的一面,更有精神的一面。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容易看重的是物质的一面,忽视精神的一面。在生活日渐富裕的经济条件下,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的需求。“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使设计师开始把更多的目光从产品转移到产品的使用者——“人”。如今,数字化时代增强了社会的物质技术特点,在信息社会里,网络和虚拟社区的出现,一方面使人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又强化了个人的私人化的生存方式,人与人的联系似乎变的更加的冷漠,人们在工作或工作之余,需要一个能够处处感到关心体贴、符合个人情感与功能需要的生活空间,在使用产品的同时得到精神和心灵上的慰藉。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一直所说的以人为本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和人们的需要而改变,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不会退出设计界,而无法满足以人为本的思想的设计,最终也不会长久留存在这个社会中。

总体来说,其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不断发展和改进的,以人为本就是满足大众的需要,就像家具设计一样,根据人机工程学,设计适合大众基本生理需求的产品同时再去满足人们的情感因素,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比较容易的接受和理解新鲜事物,它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篇(7)

关 键 词:皮肤 概念 人性化

皮肤是人体的一层屏障,除了保护人体内部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伤害以外,还是人感受外界刺激的媒介。通过外界对皮肤的刺激,人可以感受到冷热和压力,可以感受到表面的细腻和粗糙,在复杂的环境下,还会因为触感的好坏而引起情感的变化,感知可以起到重要的认识作用。“皮肤”的概念不只停留在表面处理上的运用,其不断延伸的结果是:高科技与设计的结合,形成新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模拟生物特性的智能材料和创造更加深刻的人性化体验。

皮肤功能的设计意义

最初,设计师通过研究皮肤的结构和作用而得到灵感,进而寻找材料表面和设计整体的联系。人的触觉和视觉是触发情感的基本感官因素,表面材料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物品的第一印象。当人们厌倦了和冷冰冰的工业产品朝夕相处的时候,人们期望体验更加柔和舒缓的线条和造型,期望物品能够更加与人亲近。实用性不再是评价物品的唯一标准,人性化体验成为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触感舒适的电脑键盘按键、比例协调的电动工具、高矮合适的桌椅,设计更适合供人使用,更人性化。以人为本,一直是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品质。人们早已不满足单调的现代主义,在“形式追随功能”和其他关于形式和功能的讨论中,“体验设计”早已跳出那样的框架而更加注重营造舒适的用户使用环境和感受。人从触摸物体表面那一刻才开始真正有了和它交流的机会,而皮肤那么自然而朴素地充当着感官媒介,挑起人与物之间的情感波澜,让人对物产生喜好或厌恶的情感。然后,把情感和生命活力赋予物品本身逐渐成为了新的设计课题。设计师不仅仅停留在模仿皮肤的表面触感,更多的是研究皮肤的功能所带来的象征意义。一层皮肤,却有着里外截然不同的功能,它就是一座桥梁,把外界和人体的内部组织联系到了一起。这个有着哲学思辨意味的想法,把皮肤的概念延伸到了更加广泛的“表面”和“里外空间”的意象。诸如新材料的设计,让表面和里面的材质完全不同。表面柔软舒适,里面强壮有力保护内部结构,又比如在产品表面运用不同色彩和触感以及透明度的涂层以及材料单元,组合成具有特殊视觉感官的表面效果。

鉴于人的皮肤在外界的刺激下,能够感受到冷热痛痒,感受到舒适与紧张,这些初级的感受会影响人的整个状态从而改变人的心理状态。所以有人认为,皮肤也是一大心理器官,因为人的心情会影响皮肤的色泽和质地,而皮肤的表象也可以供人们了解自己和猜测他人心理和精神的状态。现代的设计任务,要求的是信息的传递对等而达到交流畅通的目的,如果人能借助媒介读懂设计的意图而流畅地使用这个产品,甚至能够领会设计师或者产品想要传达的更深层的用意而有所领悟,这就是个好的设计。media skin 是 au design project 的第六个产品,设计师tokujin yoshioka 在这款手机上运用了新的材质和特殊的表面处理。之所以把这款产品称作 media skin,因为它就像人的第二层皮肤。为什么手机不可以是一件艺术品,让人们动用各种感官来感受它?手持电话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不可或缺,它的确就是与人最亲近的日常用品,就像是我们身体的自然延伸。“如果把手机设计成人身体的一部分,甚至是头脑的一部分”,那么手机就不仅仅是一件单调的物品了。于是,皮肤的概念跃然而起,新的涂料和表面处理拨动着使用者柔软的情感,而其视觉效果也自然地让人联想起皮肤既光滑又柔软的质地和手感,让人感到手机的确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亲密、不可或缺。更多的设计实验都在试图打破以往的框框架架,那些作品折射着设计师对当下社会和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受。不论是从设计主题到具体的设计过程,还是从材料到设计对象本身,都渗透着哲学思辨和对未来生活的思考。

皮肤概念的设计新潮

为什么一辆车外壳必须由金属打造,一辆车的外形对车本身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辆车的表面是不是可以变化,为什么车身不能像人一样灵活伸缩,不能像人一样有自己的表情, 这就是gina(gina light visionary model)概念车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和想象。gina是来自 bmw 2008年的一个研究项目,将柔韧灵活(flexibility)的概念融入汽车设计。皮肤,又一次成为概念的主角,这个概念给gina 带来了车辆结构和外形的巨大变革。特殊的“皮肤”不仅赋予车身紧绷的肌肉感和雕塑感,更赋予了它生命的活力和弹性。gina 的外表皮不再是金属,而是一层聚亚氨酯涂层莱卡布(polyethylene-coated lycra),lycra是杜邦莱卡。这些布是无缝相接的,蒙在可靠电子液压控制的活动框架上。这些活动框架不仅可以控制车的各个活动部位,还可以改变车身的外形。gina已经不仅仅代表着一个造型,一层表皮,它代表着一个思考的过程,如何用不同的思维和过程去创造的哲学思想。这一层皮肤讲述着不一样的故事,它不再是一个工具、媒介。这层充当“皮肤”的材料决定了车身的基本架构和外形,不需要有太多的想象,就可以预见得到最后的整车是什么样的。就像人的皮肤、肌肉和骨架的关系一样,gina的前大灯、车门、车前盖的开合等都像极了人的举手投足,骨架动作时表面的褶皱也极富流畅的生命感,甚至,它可以被认为是具有生命的个体。拟人化与情感表达的效用,也是随着“皮肤”这个概念的具体运用,而愈渐清晰,它最后也变成最重要的方面,即人性化的设计和表现。人性化不仅代表着友好的使用界面和方便的功能,在gina的例子里,它多了一层“人性”的一面,即以人的方式去思考和行为,说到底,就是人的柔韧性,打破教条的灵活思考和柔韧的行为方式。

结语

从media skin手机外壳的肤质表面到bmw gina的灵活柔韧的车身表皮,以“皮肤”为概念的设计探讨和实验都成功地预示着设计的发展方向。人与科技和设计的复杂关系,最终都落脚在如何为人本身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上。而如何尊重和保护人的细腻和复杂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体验则将是设计领域一直探讨的方向,也是深入“人性化设计”的重要课题。

重新审视“人”本身,从本源的地方出发,寻找灵感,在思考和实验中获得启发和领悟,这个过程颇像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的哲学问题的过程,回到问题的本质,探寻真理。在什么都可以成为时尚的这个时代,设计可以回到这样原始和朴素的最开始。

参考文献

[1]ellen lupton , skin: surface, substance, and design,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 edition (june 14, 2007)

[2]au design project, /english/au_design_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