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独立思考的精神

独立思考的精神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0 16:03:00

独立思考的精神

独立思考的精神篇(1)

曾有一名北京大学的教授做过调查,问过各行各业的不少人“回顾中学时代学过的数学,你受益最大的是什么?”他们几乎一致的回答是,以平面几何为代表的数学课教会人思考,教会人判断是非,讲清道理,培养合理的质疑精神,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让人受用一辈子。

是的,这种素质的养成,是中学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它不能直接用于解决问题,却给予人们一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引导人们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把零散的知识梳理整合在一起,变成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关联的整体,清晰的思维是将来做好任何工作所必需的。换言之学生从书本上学的数学知识多会还给老师,可心理的逻辑永不改变位置————那些中学学到的思维方法与人生观点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从科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从12岁左右开始进入智力发展的黄金期,不但要获取知识,而且要学会思考,数学之所以成为贯穿中学教育的一门主课,正因为它肩负着理性文明启蒙的使命。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尤其重要,不说远的,前一段日本福岛地震核辐射引起的全国各地抢购食盐的风波,暴露出那种唯上的、从众的思维定式今天仍在社会上占有统治地位。在当今提倡创新精神的同时,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显得更为重要吗?因为在数学单纯的环境里,一个孩子才敢于理直气壮的对大人说:“我是对的,是您错了”既不迷信家长也不迷信老师,相信逻辑的力量。这种自信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用数学培养孩子明辨是非这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可以说,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思维的体操。

怎样培养独立思考精神?莫衷一是。“课改”,“教改”大潮一浪又一浪纷至沓来,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每间数学教学的课堂。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颠覆着,作为教学设计者和引导者的教师们,呕心沥血,惟恐课上的不生动,形式不新颖,内容渗透的不到位,目标体现的不具体。欣喜的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表达和说理能力方面有了进步。但是也体现出了不少弊端,教材过低的估计学生的理解力,学生稍一问为什么就要等待“螺旋上升”的下一个循环,而练习和考试又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理解力,往往是九年级的中考题就编进七年级,这里刚认识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方法,马上就让学生在正方形里找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有些老师曾笑侃“刚学会走路,就要飞了”,于是学生明显在逻辑思路的推导和独立思考方面裹足不前。

同时教学与考试的脱节带来了更繁忙的工作,老师忙着返工补充更深层次的内容,学生也忙着钻研难度更大的练习,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许多课堂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境引入课题,但是数学化加工程度不够,学生感知不深,教师在引导进行学生思维训练时,只停留在情境的生活层面,不敢过多过细数学化深加工,怕与新课改要求相违背,因为教材设计没有相关的训练,顾虑重重,以致“水到渠不成”,学生只重视“是什么”,忽视“为什么”,在解决问题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比较多,一到独立解决综合能力题时力不从心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师和学生只能疲于奔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真的无可奈何吗?应该不是的。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最简单,却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给一点启发,再多给一个台阶,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走上去并在思考中获得成就感。”因此教学中可以

1、从审题开始、抽取本质。

我们不可否认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点。也不可否认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只让学生的理解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具体情境中,而是应该沟通生活情境与数学情境的联系,使学生在对来自于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进行抽象、概括,实现对生活的超越。因此,要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进行全面审视,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包括图画)进行观察、比较,综合、分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把情境中的非本质因素和本质因素进行剥离,抽取出本质因素。也就是说,通过审题,逐步淡化提供的信息中的情景因素、时间因素、个性因素等对要解决问题的影响,使学生把收集、筛选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再用最简洁的言语表达出主要信息及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现情境向算理的转化。

2、抓数量关系,建立模型。

进行数量关系的训练,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集约化、符号化的思想;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思维策略。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止是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中去,而是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存在、抽取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思维,发展思考能力。

3、抓表达说理,训练思路。

无论是计算、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还是统计与概率的教学,都不可缺少思路的教学、说理的训练。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所以,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就要知道学生是怎么用言语表达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开始。促进学生数学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是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抓手。

4、增思维含量,提高品质。

独立思考的精神篇(2)

独立思考,是名家伟人一贯坚持和倡导的科学精神。其要义是指不仰仗他人意志,不受他人干扰,自主地对某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刻而周密的思维活动。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不企望现成的答案,遇事总能问个为什么,总能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创造性地去认识事物,探索解决问题。

放思想无止境,独立思考不停顿。独立,贵在独自、独到,贵在立得起、立得正。就是事物真正过眼、过手、过脑了,不是当“二传手”,吃别人嚼过的馍;就是拿出自己的真思想、真见解,不是顺杆爬,附庸风雅;就是自己真需要、真适合,不是随大流,跟气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对“本本主义”,倡导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出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道路。邓小平倡导解放思想与独立思考,打破框框、条条、“本本”、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不照搬别人、别国现成的模式,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去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一九八八年五月十八日邓小平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的谈话时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解放思想的真谛。怕的是解放思想不动脑筋,奉命行事,上级提倡解放,下级跟着喊解放,独立成附庸、思考成阿谀、创造成因袭,热热闹闹,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解放思想无穷期,独立思考有胆识。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不但要有宽松、宽容、宽厚的环境,更要有敢想敢为敢言的胆识。自然,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思之有据,言之成理,自是好事,也当力求。但一个正确认识的形成,不是一火铸成,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还要不断加深认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可开动脑筋,大可神游八方,大可畅所欲言,不必顾虑重重,不必畏畏缩缩。不周全不要紧,亮出来取长补短;站不住脚不要紧,拿出来另谋再议,只要是自己真正思考的东西,就是错误也有教益,因为它可以减少决策失误的发生率。人云亦云不出错,永远没有创造;等因奉此保险,永远没有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干部最大的实力,一个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等于没有健全的人格,也就谈不上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独立思考的精神篇(3)

一、创造精神的含义及其特征

创造精神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所面临的事实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解释这些事实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比如我国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人等,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种与众不同、别出新裁的可贵的创造精神。这种精神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具有以下特性:

1.灵 活

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活而不死,并能依据需要来重新迁移和组织有关知识,为解决新问题或接受新知识服务。

2.应 变

在具体问题前,既重视知识和经验,又不受书本和经验的束缚,把新的见解或发现一起思考,形成具有新的价值的知识和能力。

3.独 特

对知识、对问题的理解认识以及思维方式不落常套,有新意、有创见和再造想象。

4.探 索

探索是艰辛的劳动,也是一种追求,它是创造的源泉。

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做法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至关重要,学生不能独立思考,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就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创新。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思维结果对其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如在学习中,只要有新思想、新见解、新设想、新做法都可认为具有思维的独创性。如在学习乘法初步认识后,在做3+3+3+3+8时,有的学生一步一步连加算出结果。有的学生先用乘法算4个3的和,再加上8;但有的在8中拿出一个4,看成4个1,再分配3,这样变成4+4+4+4+4,于是用乘法口诀得20。前两种做法都是模仿书中例题,没有独创性,后一种做法改变了原来的解题模式,将头脑中的结构重新排列、组合,产生了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因此具有独创性。对于这种创造精神我及时给予了鼓励并提倡。

2.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鼓励学生反复多想,只有多想,才能超越常规,不被别人的结论所左右;只有多想才能深入事物内部,发现新的方法得出新的结论。如有这样一道题:从1到100这一百个数中,所有的偶数之和与奇数之和哪个大,大多少。通常学生都知道,从1至100这一百个数中,有2、4、6……共50个偶数和1、3、5……99共50个奇数。然后求出50个偶数和是2550,奇数和是2500,最后回答偶数和大,大50。可是我不满意这一思路,启发学生再思考,很快有学生不经计算,就能直接说出是偶数之和大,大50。理由是2、4、6……100共50个偶数,它们分别对着1、3、5……99这50个奇数。每个偶数比对应的奇数大1,所以很快得出上述结论。

在听课时,我经常发现有的老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便急不可待地找学生要答案,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结果学生抓耳挠腮,语无伦次。老师只好自己代劳,根本谈不上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的创见

独立思考的精神篇(4)

如何做一名好的语文教师,是我一直在思索而始终没有得出答案的一个问题。直至读到文中这么一段话,我才茅塞顿开,依稀见到了答案的微笑。

“……这一古老传统既保证了学术和科学的自由,同时也保证可学者的权威和超然。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学者一贯的独立敢言,并非是天生的勇敢,而实在是历史传统使然。知识分子的独立是一个社会的科学发展所必须的,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尽快大力向西方学习和借鉴。因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的创造者必须是自由独立的才能够大胆推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道理非常简单。”

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毕业前一位老师的赠言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治学严谨,坚持独立思想,欣赏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我恍然醒悟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实这不仅是治学之精神,也是一个教育之理念。

然而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守这一理念呢?如何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使学生逐渐意识到真理的超然性,认识到学术为真理服务的性质呢?如何更进一步的培养学生这种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呢?如何帮助并促进现在稚嫩的学生成长为未来自由独立的科学创造者呢?

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使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我们的教育实际出发,即从教育对象,从教材,从教育现状出发。

教育要面对的对象是学生,而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无论农村还是城镇,倍受家长的保护,受不得半点的委屈。这样的学生多是自我中心,脾气倔强的。

现在的教材经过多次的改革,其内容更加的体现人文性,其主体更加明确的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对学生的培养,其结构也更加的合理,符合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水平。这些改革同时也意味着要求老师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相应的具备科学性与人文性。

在这个通讯发达、电脑普及、参考资料满天飞的年代,学生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这些信息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认识世界的同时,也意味着不经思索就能得到的厚厚的正确答案对学生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扼杀。

面对这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独立思考,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尊重学术自由的思维习惯呢?如何成为一名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的好语文教师?这对语文教师的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经过多次思索,我认为除了对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能力严格要求之外,尤其需要在师生关系与知识储备这两方面多下苦功。这样才有可能在他日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能培养出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社会人才的教师。

虽然一直都知道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敬爱是最成功的教师,但是却没有具体想过如何才能得到学生由衷的敬重与喜爱。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基础。但是一味的关心学生,单纯的喜爱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严格要求,严厉管理是手段。但是同样,一味的训斥、惩罚学生也是远远不够的。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往往处在叛逆期。在这样年龄下的学生,特别是现代家庭中在多方关爱与呵护下长大的独生子女,往往自以为是、自我中心、讨厌管束而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对于这样的学生,过多的关心与爱护往往会被看成是自由的束缚,是对他们能力的不信任。从而导致学生的厌烦,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导致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而顺利的展开。

与此相对的,一味的训斥与惩罚并不能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而往往只会被认为凶,被认为过分严厉。学生怕是怕了,却一点也不真正尊重老师。表面上一片平静而背后波涛汹涌。

虽然,在很多时候,事过境迁之后,度过了青春期,度过了叛逆期,逐渐成熟的学生,回顾往事的时候会逐渐的体会到老师的一片关爱之心。但是,也往往,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错过了最佳的心理成熟期,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期。

那么究竟如何赢得学生的尊重,使得学生自愿而又快乐的跟随着自己的教学计划,踏实的前进呢?我想在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基础上,更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所谓独立之精神,不仅是对自己的治学的明训,也是对他人的精神独立保持清醒认识的一个警醒。

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这是人际交往的准绳,其实也是师生交往的不二法则。历来为师者,往往担当着传道授业的职责。因而学识上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往往造成了精神乃至人格的不平等。《偏执批判》中就有相关的论述:

“……民主和自由的文化传统无疑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最关键的必要条件,专职的文化传统只能产生社会的板结。当今天的人们在说到中国的自由与民主的时候,每个人不妨从自身看看中国历史在自身个体的沉淀,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可以‘全息’在每个人身上体现的。权威人格在中国的今天依然到处可见,职业中最常见的则是教师阶层,‘师道尊严’的过分推崇就是一种具体的体现。”

尊重学生既是关爱学生的提升,也依旧需要严格管理为辅助手段。但是与单纯的两者不同的是,尊重学生意味着相信学生,意味着认同学生,意味着平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是指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相信学生经由引导,经由启发,经由训练能够自主得出更新、更全、更具说服力的答案及解题方法与技巧。认同学生是指认同学生的人格独立、思想自由、诚信尊严,认同学生的稚嫩但独创的理解,认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认同学生的差异发展。

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平等地看待学生。平等地不仅是指对每一个学生的喜爱,平等还指学生与老师的个体的人的平等,人格的平等。只有平等地关注,才能激发学生的自尊与自爱,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激励学生破除对权威的迷信。

在人际关系与知识储备上,性格使然,我一直头痛前者而自信后者。然而在实践的考验下,在反复思索下,才发现,对于知识的储备,我所有的还远远的不够。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广博而多样的知识面,还要具备个人特色的深度钻研。

现在的学生能够从多方面接受多样的信息咨询,能够得到多种全面而深入的参考用书。再加

上他们童趣未泯的想象力,往往能够提出一些新鲜、独创并且尖锐的问题。解答这些意料之外的问题,考验的就是教师的知识面。不仅是文史哲,甚至是科学、军事、经济都在语文教师应该涉猎的范围之内。如果经过几年的锤炼,能够将自己对哲学美学的偏好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并将其作为个人风格体现在教学环节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系统的知识教学中对人生、对生命、对美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思索,并形成一定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独立思考的精神篇(5)

关键词:精神成人;素质教育;应然性

作者简介:刘建云(1973-),男,浙江诸暨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y201122716),主持人:刘建云。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50-04

人人都有“精神成人”的需求,但在层次高低、内涵深浅、自觉与否等方面,各群体之间有所不同。作为大学生,首先是一个文化人,其“精神成人”的追求理应强调“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但是,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相对较差,因此,如何对高职学生实施“精神成人”教育,需要不断审视、研究与实践。

一、审视高职学生“精神成人”教育

育人的目的,一为成人,二为成才。成人与成才两者皆重要。但在现阶段,成人比成才似乎更为困难。这既有时代背景,也有社会影响;既有经济因素,也有家庭责任。学校没有必要对原因去追根问底,需要做的是主动承担起育人的重任,尽可能使学生在高职阶段完成“精神成人”的转变。

(一)高职学生“精神成人”教育有别于本科学生

在英国学者纽曼看来,“精神成人”教育应是“博雅教育”或“自由人教育”,强调“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1]。弗莱克斯纳认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能做到心智自由地致力于研究学术[2]。夏中义教授认为:“精神成人的内涵――旨在让一个大学生于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其鉴别尺度之一,当是看其在学业之余,能否认真且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以及在何种价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践履此命题”[3]。这些观点着重阐述了本科院校或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精神成人”的标准。但对于高职学生,由于育人的产业性和技能性特点,又由于在校培育时间相对较短,培育期间还经常在公司、企业实习,采取的是“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育人方式,因而在“精神成人”教育上可能难以达到本科学生的要求,但这并不是说,高职学生不需要“精神成人”教育,夏中义教授在《“精神成人”与大学》一文中提出:“一般公民精神成人与本科生精神成人之间有深浅、缓急、轻重、刚柔之分”。为此,笔者认为:高职学生也应有“精神成人”的需求,高职院校也应当开展“精神成人”教育,但是在程度深浅、培育方式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二)“精神成人”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应然选择

高职院校现阶段开展“精神成人”教育尤其重要而且急切,这既是健全独立人格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高职学生急需“精神成人”。许多高职学生长时间上网闲聊、玩网络游戏等精神匮乏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病态,这种病态现象不仅荒废了时间和学业,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内在精神力量被削弱,而且很难在短期内改变。这一现象是由社会环境、中小学分数教育以及家庭过度溺爱等多种负面因素造成,有的已经成为陋习、顽习,对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而且,学生长时间上网闲聊、玩网络游戏等现象源于好逸恶劳之人的本性,且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被外因诱发,形成了一定的内生动力,不及时阻止,当内生力量变得更加强大之后,再要扭转过来会更加困难。同时,由于形成劣习的长时性与高职教育的短时性在时长上形成较大反差,即使学校非常努力地实施“精神成人”教育,能起到的效果也有限,更何况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将育人重心真正转移到“精神成人”教育上,学校需要一段较长的摸索过程。因此,“精神成人”教育对高职院校而言变得更加急需、急迫、急切。

2.“精神成人”教育是健全学生独立人格的必由之路。高职阶段正是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与独立人格相关联的,诸如:诚信、担当、责任、爱心、善良、谦恭、尊重等诸多要素,都需要学校通过教育,去引导和养成。当下许多高职学生,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求被尊重、被理解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容不得他人有一点点不尊重或对个人主体意识的挑衅;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上难以自立,知识、能力、才干没能独挡一面,中学阶段成绩较差造成的自卑,使他们难以自信、自立。在这种尊重需求和缺少自信的矛盾心态下形成的人格存在缺陷,需要学校通过“精神成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独立的人格。

3.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精神成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社会发展要求大多数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人与人之间能够做到充分的尊重与被尊重,人的意识形态既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又互为补充、相互交融。为此,高职教育必须要朝着培养越来越多“精神成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方向发展,使毕业学生既掌握较好的技术技能,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又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使人的个性与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使人生活在相互尊重、精神愉悦的社会之中,并在人的本质内容上推动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

二、“精神成人”教育难点解析

实施“精神成人”教育是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然选择,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至少要完成四件事情、破解三道难题。

(一)应完成的四件事情

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精神成人”需求。学生存在教育需求是追求教育效果的基础。学校在实施“精神成人”教育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有“精神成人”教育需求。为此,学校应当明确“精神成人”教育内涵,制订以“精神成人”为重要育人目标的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懂得“精神成人”对于生命的意义,懂得“精神成人”既是完善自身生命价值的追求,也是社会对个体精神层次和行为准则的客观要求。让学生构建“精神成人”的目标追求,肩负起“精神成人”的社会责任。

2.引导学生树立独立的人格。让学生懂得独立人格的重要性,享受独立人格所拥有的权利,承担独立人格应尽的义务。养成独自面对生活、工作、学习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立自强。在物质上还不能独立的时候,精神上首先独立,再从精神上独立逐渐走向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独立,直至实现依靠独立的人格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目的。

3.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发展潜力。物质上的独立是“精神成人”的基础与保障,对于以技术技能为主的高职学生尤其如此,因此,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发展潜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专业与职业更加对口,在职业岗位上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和技能特长,为“精神成人”奠定技能基础,将“精神成人”养成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工作岗位,从在学校接受“精神成人”教育发展到在职业岗位上自我成长。

4.养成自由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会正确思维并养成自由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是“精神成人”的重要内容,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基础,是“精神成人”的主要特征。自由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要求学生不被传统的思想束缚,不被传统的知识与技术束缚。有独立的见解,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勇于创新,长于创新,养成创新性思维习惯。

(二)需破解的三道难题

1.破解学生意志薄弱的难题。新生意志薄弱现象主要表现在:缺少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够学有所成,不相信自己能够成才,能够成为企业家、技能精英,成为企业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缺少主见,人云亦云,无独立见解与独立思想。缺少毅力,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研究、实践,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愿担当,无大志,得过且过。缺少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主动追求的习惯养成。实施“精神成人教育”必须要破解入学新生意志薄弱的难题,这既是追求“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中,养成多角度、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学会忍耐与宽容,懂得谦让与分享,能够担当与承受等“精神成人”的内容要求,也是达到“精神成人”所必须具备的“顽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等意志要求。

2.破解“精神成人”教育缺少载体的难题。“精神成人”教育具有养成、引导、潜移默化的特点,既不能一蹴而就,又不能简单说教。因而需要载体,这样的载体可以有多种类型:诸如“工程项目”载体,通过一个时间较长、内容丰富、涉及范围较大、参与学生和教师人数较多的育人工程,达到养成的育人效果;又如“课程教学”载体,以通识教育内容为基础,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选修课程,以知识普及达到的育人效果;也可以是“实践”载体,以社会实践、信息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安排学生长期从事某几种社会实践和研究工作,达到育人的目的。由于“精神成人”教育的目标是养成学生“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一个时效较长、成效不易显现的育人过程,因而选择育人载体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难度会增加。

3.破解学校“精神成人”教育时间短的难题。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勇于担当、锻炼毅力,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改变陋习顽习,使学生初步具备“精神成人”的素质。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只有三年时间,在三年时间内要完成上述教育内容、实现育人目标是一件较难解决的事情。

三、“精神成人”教育的实践途径

如何完成四件事情、破解三道难题,较好地实施“精神成人”教育,是高职院校需要反复研究、反复实践的课题,而且随着“精神成人”教育的不断深入,内容应不断丰富,方式方法应不断改进,使“精神成人”教育与时俱进。从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出发,首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自主实践”树立精神自信

精神自信是养成“独立之人格”的基础,这种对于研究型大学学生基本上不存在的精神不自信现象恰恰是高职学生的通病,因此,树立精神自信是高职院校实施“精神成人”教育的关键,是学校必须要做而且要想办法做好的一件事情。让学生精神自信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入手,面向全体学生,以开展“综合能力培养工程”的方式,增加学生精神自信。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以项目研究与实践的形式,在学生感兴趣、有一定爱好甚至特长的基础上实施。实施过程中,由学生自行撰写立项申请,自行选择合作同学,自行选题和确立预期成果,自行研究与实践,自行结题。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教师起到指导和咨询作用。学生的选题可以涉及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社会热点、社区管理、专业应用、市场调研、经济发展,等等,范围不设限制,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关注热点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有“我的研究我做主、我的实践我安排”的自信和自主意识。

实施“综合能力培养工程”的优点:能让学生在熟悉而有兴趣的领域开展研究与实践,增加了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信心。二是通过项目的自主研究与实践,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实践的方式方法与基本步骤,为养成主动学习习惯、形成思想自由奠定实践基础。三是通过项目自主的形式,构建具有项目特色的知识体系与技能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因此,这一做法对学生养成精神自信有较好帮助。

(二)“以点带面”培育需求

引导学生具有“精神成人”的教育需求,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精神成人”的内涵,建立“精神成人”的责任意识,是一个知识教育和自主意识的养成过程。对于不愿意通过记忆和理解进行学习的高职学生,如果仅仅通过知识普及方式是很难使大多数学生产生“精神成人”教育需求的,因而可以将少数有一定人文素质基础的学生组织起来,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工程”的方式,让这些学生首先产生“精神成人”的教育需求,以点带面,达到大多数学生都有“精神成人”教育需求的目的。参与“卓越人才培养工程”的学生数量一般占总数的10%-20%,人数过少则显得太特殊,人数过多则可能挑选不到足够的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精神成人”内涵要素、“精神成人”教育发展过程、“精神成人”价值特征等内容的讲解,分析、研究、讨论与“精神成人”有关联的社会现象、文化元素、人格特征,参与有关“精神成人”内容的社会调研、数据分析、案例解析,让他们对“精神成人”有更深的理解,使他们在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精神成人”的教育需求,甚至达到“精神成人”的教育效果。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工程”的主要优点:一是由于参与“卓越人才培养工程”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基础,易于理解“精神成人”的内涵,易于形成“精神成人”的心理共鸣,因而容易产生“精神成人”的教育需求。二是在部分学生产生“精神成人”的教育需求之后,对其他学生能起到引导、促进和渗透作用,使其他学生由好奇、羡慕,到学习、理解、探索“精神成人”的内涵,实现“精神成人”教育的内生性需求。

(三)创新创业锤炼思维习惯

思想自由的思维习惯是养成“自由之思想”的基础,要使学生养成思想自由的思维习惯,较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创新需要开拓,需要自由地思维,不能被传统观念和习俗束缚。创业需要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开发出与众不同的产业领域,具有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实践的意识,因而也是一种挖掘、养成自由思维的方式。学校可以通过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部分具有自由思维潜质的学生,再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渗透到其他学生。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顶岗实习和其它多种方式,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等创新项目,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展“创业人才培养工程”,是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让学生自行组织创业实体,自行选择创业业务,自主开展产业实践,自行承担创业成效,在培养创业素质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养成独立思维习惯。

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的优点:一是开发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创新的过程正是自由思维的养成过程。二是提高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创业是在承担压力状态下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这种独立思考的培养效果比不承担责任与压力的效果要好许多。一旦养成了自由思维的习惯,新的思想、新的产品、新的工艺会源源不断产生,“自由之思想”的养成有利于创新与创业。

(四)“专业成才”促进“精神成人”

“专业成才”教育可以使毕业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使高职毕业生也能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骨干力量,因而能使学生在精神上更加自信,在人格上更加独立,在思想上更加自由。“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互为基础。学校在实施“精神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应将“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追求“精神成人”的同时,逐渐养成“专业成才”的主动意识。通过开展“技能精英培养工程”这一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方法,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专业成才”。“技能精英培养工程”由学校组织,对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通过与产业对接、与企业合作、进行集中培训、技能竞赛培训、企业实训等方式,达到在技能上有更多锻炼和更好培养的目的。

实施“技能精英培养工程”的优点:一是“成才”与“成人”的一体化特色。在培养学生成为技能精英,使学生能够在职业岗位上更好发挥高技能作用的同时,奠定了精神自信、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能力基础。二是实现了高职学生“精神成人”的产业化特色。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最根本的要素是产业性,通过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技能精英培养工程”,使“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互为支撑,互相渗透,达到既“成才”又“成人”的教育效果,还可以使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实现“精神成人”的自我成长。

高职院校应当实施“精神成人”教育,使学生通过高职院校的培养,能够初步实现精神成人的升华,但在教育内容的深浅和实施的方式方法上应有别于本科院校和研究型大学。现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树立精神自信,引导学生有“精神成人”的教育需求,养成自由思想的思维习惯,并以“专业成才”促进“精神成人”。

参考文献:

[1][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

独立思考的精神篇(6)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活跃的思想和社会思潮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冲击着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仅有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是不够的,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必须随着新世纪对德育任务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进行不断地调整、充实和拓展。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否培养出既有扎实知识,又有超强的动手能力,既有独立工作能力,又善于与人合作,同时具有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衡量我们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的标准之一。为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所谓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别学习来说的,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一种学习策略。在合作学习中,只有获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谈个人的成功。这种将“你输我赢”的个人竞争转化为“同输同赢”的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心态的开放和交往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学习方式。

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和重视竞争会与我们一直提倡的团队精神相矛盾吗?不会,相反,强调竞争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任何层面单一的教育形式都是不完善的,一种健全的竞争教育模式不应只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间的竞争,更应包括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竞争,还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

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首先要巩固他们心中的集体观念,更具体的办法就是尽量让学生参与管理,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真正地当家做主。在让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应注意分工明确、群众监督,力求让集体中的所有学生都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时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灌输求同存异的思想。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照顾、被包容的珍宝。在竞争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让学生们认识到集体中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和缺点,只有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让集体更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让集体中的成员自觉、有效率地合作解决问题,完成问题所带来的工作,这正是团队精神的实质所在。

二、教师精心设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精心设计,问题的设计要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为教学中心服务。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问题设计还有很多的技巧和学问。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提什么问题,还要考虑怎样提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提问题。强调课堂的问题设计,不是以“问”代“讲”,而是要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教师,我们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聚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

如果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动脑筋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合作的价值,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会厌倦小组合作学习。当然,我们供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问题也不能太难,倘若是不着头脑的问题,学生就会失去合作探究的兴趣。此外,问题设计还应精简结合,讲究策略。一堂课中教师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有实效,教师提问虽多,但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并不多,而且很有可能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局限在表层领域,最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甚至还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深入地推敲和挖掘教材,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最好能够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全课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研读,并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和讨论时间。

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是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独立思考的精神篇(7)

1、人格独立,如同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

2、独立型人格是自主性比较强,有独立意识的一种人格。表现为习惯独立思考,独立实践,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强,有较强的理性能力,注意维护自己参与决策的权利,社会参与程度较高。独立人格一般意义上是指能够独立思考、独立操守。

3、并且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不会为自己的利益去做驾驭他人的事,不以自己的的意志去束缚任何人,虽然以自我为中心,但却能尊重他人的思想和意志。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列子杨朱》中的这句话正是古人对独立人格精神最生动的描述。以自己的存在为存在,同时又能尊重他人的存在。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并以个体的独立价值参与社会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