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1 16:20:34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 现代药学; 化学; 生物学; 基础教育

加强基础教育,改变过去“基础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的传统观念,确立基础教育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的指导思想,把数学、计算机、外语作为学生终生受用的基本功来抓。更新并深化现代药学的理论基础,加强具有分子水平内容的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目前,许多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

1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化学基础课是药学专业本专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基石。但是,沿用至今的,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设置课程的教学体系乃是前苏联化学教育体制的产物。传统的课程设置造成教学内容交叉重叠,几门课程对某些章节的归属问题争论不休,以至尚未出版的新一轮规划教材仍未解决这一“积重难返”;的问题。然而,国内一些重点大学的化学和生物专业早已改革了这种课程体系,他们将无机—分析或无机—物化—分析—有机融合为一门课程,定名为“大学化学”;或“化学原理”;或“现代化学基础”;等,并出版了多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作为药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应该紧紧围绕药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化学课程在药学教育中的作用设置课程;打破按照化学二级学科界定课程的传统观念,将学科相关性强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容量分析部分)和物理化学重组为一门课程开设, 课程拟名为“基础化学”;,理论课讲授约140学时。这样设置课程不仅避免了3门课程间部分内容的交叉重叠,而且使无机化学原理与分析化学方法,以及无机化学知识与物理化学知识的关联性更加密切、更为突出,从而使化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经济,更有利于培养学员综合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第二军医大学已对药学专业化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教改成果,这一改革的成果值得借鉴。

2 药学基础实行从单一的化学模式转向以化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模式在药学的基础学科中,一方面加强生命科学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强调化学与生命科学的融合作为药学的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和药物分子设计作为药学基础之核心内容。为此,中国药科大学在“基地班”;开设了一系列生命科学相关课程, 如生物学、药学的生物化学基础、分子生物学、现代生化药学、细胞生物学等。分子生物学当今在新药设计、研究、生产、质量控制及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应用中已经取得迅猛发展,其本身又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校在医药院校中率先为本科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目前开设的范围已扩大到其他相关专业。现代生化药学是研究与药学科学相关的生物化学理论、原理与技术及其在新药发现、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物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在掌握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方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中药学基础;教学改革;制药工程

中药学是中医药院校里必修的一门具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为达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基础,拓宽口径的效果,在本校设立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中设有中药学基础这一门选修课程,而制药工程专业为工科专业,其在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上,可谓是非常薄弱。本文结合笔者近年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现状,中药学基础在制药工程中的地位及作用,中药学基础教学改革探索,浅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1.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近年来,制药工程作为新兴的专业,悄然在各大高校中兴起,一些老牌院校得益于雄厚的硬件基础和先进的软件设施,很快发展成优势专业。部分刚刚转型升本的高校也纷纷紧随其后,陆续开设利于地方的,具有独特的制药工程专业。纵观各学校该专业的培养模式现状,就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主干课程上有如下特点:

1.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制药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制药、生物化工和食品等行业从事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以及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人才培养要求

制药工程专业主要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及生物工程、细胞工程为主干学科。采取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制药工艺、设备的开发和工程设计特色,专门研究药物生产的原理、方法、工艺与设备的开发与设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制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经过专门实验技能、制药工程实践,具备药物的研制、生产、工程设计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期培养出能在医药、化工、卫生、食品等领域的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生物药物、天然药物、精细化工产品的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化学分析、仪器操作、生产管理、教学培训、商品检验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大致的主要课程有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发酵制药、生物催化、生物分离、药物化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工程、化工原理、化学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工艺学、生物制药设备学等;根据各学校办学特色和社会需求,开展一些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化学与制药基础实验、生产实习、计算机软件模拟实际生产及生产线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可以看出,制药专业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药学、化学占据很大比重。

2.中药学基础在制药工程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与医药学紧密相关的工科专业,观其培养模式及相应课程设置,药学基础知识这方面的进一步加强势在必行。中药学基础这门课,它强调了学习中药的基础,也是对药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中药涵括了天然中草药、民族药、西药等部分药物,制药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为今后制药技术指导打下牢固的基础。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道如何摆弄机器,而不知道所制药物的根本原理,那就等同于专科培养模式,影响其进一步深造。因此,中药学基础可以说是链接各主干课程的纽带,具有很好的驱动作用,是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等与药学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

3.中药学基础教学改革探索的思考

通过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探索研究,对于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开设中药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谈谈几点思考和看法。

3.1中药学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目前,中医药院校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是根据教材编写内容确立的,总论依次按中药的发展沿革、药性理论、药物的采收、煎药方法、配伍服用禁忌、炮制方法意义等顺序讲授,各论分药材来源、性能、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的顺序授课,其涉及到大量的中医的各种病证,从中医的病因病机来解释中药的作用,而制药工程专业中强调的是基础知识,如果按照中医药院校照本宣科的教法,学生学习过程是非常艰难乏味的,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无法凑效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在每个章节授课过程中,适当给予补充一些中医内容,以临床案例为导向,对疾病诊断中出现的症候、用药法则进行通俗讲解。进而讲授中药学的基本理论,诸如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法度,煎煮方法、服药时间,用药禁忌等基本知识,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吸收消化,激发其学习兴趣。

3.2中药学基础教材、教学大纲与内容的改革

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开展中药课程,其教材、教学大纲内容应有自己的特色,可根据国家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学》及其教学指导大纲进行编写属于本专业的课本,内容编写上要求通俗化,介于科普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达到传授传统中药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紧密联系临床诊断表现,将中药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进展及临床报导贯穿一起,把现代科学的前沿科研成果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和课程设置需要,对相应的知识模块采取适当取舍,使之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3.3中药学基础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中药学内容很多,功效相似药物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而制药工程专业本来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就薄弱,其学习难度就会加大,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只能被动的接受。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要形成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过程中善于运用增强记忆能力法,综合比较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具体教学措施。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可做出部分课时计划,开展中药学实验课,譬如带学生野外考察,上山采药,制作药材标本,下到医药药房及社会药店的中药柜台进行实践技能锻炼,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掌握中药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需求。

3.4中药学基础考评制度改革

考试可以体现出学生对中药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改革的重要环节。我们曾尝试以开卷考试的方式考核,但开卷考试学生往往容易投机取巧,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同学也得到相似的分数,分数无法拉开,数据体现不出没有正向分布的规律,成绩结果得不到有效的评价,也没有达到掌握中药基础知识的目的。而后又采用闭卷考试,运用分段考评方式在学生学习中药学过程中进行两次中期考试,期末成绩分为两部分,包括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其比重为30:70,对中药学基础实验课进行考试,考试采取通过分组抽签的方式,主要是认识常用药物和功效主治,将其纳入到平时成绩部分,这样学生就会自主地去学习、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最终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牢固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并加以内化,提高了教学质量。

中药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医药院校是重要课程,若在制药工程中开展教学工作,我们必须得量体裁衣,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紧扣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考评,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补充,又能让教师在教学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

作者简介:

潘立卫,男(1987-),硕士,实验员,研究方向: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篇(3)

随着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制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必需掌握药品剂量的使用原则、药品的配伍禁忌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与实用医药基础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实用医药基础课程是高职制药技术类专业的职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理论知识,从而能够依据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明确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同时判断出人体是否有病理性改变,为后续开设的实用药物学基础和药物服务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学生未来从事药品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实用性、技能性,因此,实用医药基础课程教学要突出专业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但注重医学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和体会,对其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高职制药技术类专业实用医药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是改变现行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对课程重新进行整合、优化,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新的、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并编写具有针对性、适用性的教材。课程内容应和职业岗位能力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到容易学、喜欢学,才能学得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根据高职制药技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实用医药基础正确定位,建立新的且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

根据我院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及制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岗位和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以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驱动的学习情境,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改革原有的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实用医药基础进行重新整合。目前,我们实用医药基础的课程内容是由解剖学部分和生理学部分及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拼在一起的,而整合后的课程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把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糅合在一起,实现形态和机能的有机统一,强调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理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编写教材

针对现有同类教材内容上的不足,组织编写供制药技术类高职高专使用的教材,教材编写力求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及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原则,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根据高等制药技术类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对实用医药基础知识的需要组建教材内容,努力把解剖生理学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写出高职特色。[1]

4采用项目引领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更加直观的了解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流程,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做理论和实践准备

第一步任务:教师简单讲授工作岗位所涉及的解剖生理知识范围及相关要求,布置学习任务。第二步计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所查资料对实训任务进行讨论。第三步决策:在教师指导下拟定计划方案。第四步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说明顾客或患者所希望了解的中文解剖生理术语、内涵及意义。第五步评价:学生互相补充评价,老师对各组进行讲解和评估反馈。实施项目引领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紧密对接,使学生提前感受到将来真实工作中的真实工作内容,为日后尽快融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资源,开展项目教学,让学生到医院、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顶岗实践,感受真实的就业环境,实现了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以药品零售企业实践为例,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在校内专任老师的组织引导下,以我校实习基地哈尔滨建国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为平台,由药店工作人员带教开展药品管理与销售的顶岗实践。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亲身体验真实的工作任务,不仅能够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够使学生逐渐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篇(4)

    药学专升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学生基础存在着较明显差异,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偏重补充、巩固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即以药学专业知识为主干,以化学和基础医学为基础,以外语、数学、计算机为基本手段,重点讲授药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和前沿性内容。全日制专升本的学制为2年,其中还有一个学期为毕业实习,真正只有3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安排十分重要。根据药学专业方向的需要,可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天然药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等设为专业必修课;并增设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基础性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学科,在专科期间已学过,也是入学考试的考察科目,不必重复开设,可适当增加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制剂工艺设计学等学科课时;同时,为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英语、文献检索、计算机、医药数理统计等应用型和综合性课程。另外,浙江中医药大学属于以中医学和中药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可将中医药学相关知识如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商品学等课程设为公选课,让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利于他们结合药学与中药学知识,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所长。教学模式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可借助录像、多媒体、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技术,开展问题式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讲授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科的当前现状及发展动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例如,药剂学课程中讲授靶向制剂章节时,课堂讨论后老师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靶向制剂,围绕其辅料、制备、优点和不足等,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论文,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通过小组答辩、教师点评的形式予以评价。此种方式不仅极大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实验课的教学则可融合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药学各专业课程的独立实验相结合,设计成综合性实验。例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制备,通过分组,分别完成药物化学部分合成阿司匹林原料药、药物制剂部分制备阿司匹林片剂;药物分析部分检测阿司匹林原料及片剂的质量、药理学部分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生物药剂学部分开展药代动力学和稳定性研究等。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衔接,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对每一门课程的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步入社会、更好地开展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药学专升本毕业论文导师制的开展

    由于目前大多数药学高等院校往往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进行毕业论文的导师选报工作,而此时专升本学生刚刚入校,在校时间较短,不知道导师的专业方向,导师也不清楚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相互间缺乏了解,造成了专升本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因此,学校在专升本学生进校后应给予学生与导师充分交流的机会,通过在网站上导师的相关信息、与导师的见面会等方式,使学生与导师间相互熟悉,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自愿选择导师,导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合格后开展论文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开展、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此时专升本学生也正在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结合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课堂上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导师也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依据毕业论文计划表,要求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等任务后进入实验室;同时指导学生在毕业环节合理安排好毕业课题、实习、考研等的时间,协助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地完成学业和就业。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医药信息;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现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一跃成为领导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技术群,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奠定了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数字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医药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强劲。相比其他专业目前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现状,医药信息人才这种有医药专业背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现阶段显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医院信息中心的建设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没有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专业生源,目前,医院信息中心的人才来源基本有两个途径。一是IT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是许多医院信息人员的主要来源,45%的人员是IT专业,55%则为相关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等。二是由原来医院的医务人员、统计分析人员转到信息中心工作的。虽然这类人员的IT专业水平可能会比不上IT专业毕业的人员,但由于他们了解医院和医疗,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更符合医院的实际。可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强的竞争力,社会也是更加需要这一类的人才。医药信息类专业开办正是为了培养医药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很好结合的人才。

二、培养医药信息应用人才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当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医药信息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学科,是计算机信息知识与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它包括医院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药学文献、医药统计及决策、医药实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制、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生物模型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2]。虽然每年都培养了不少的计算机人才,但由于医药学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仅熟悉计算机知识但未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将医药学与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仅有简单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从事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医药院校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首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学生具有适应在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具备基本适用的医药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特别能够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化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为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医药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二)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根据医药信息实际需求,将专业定位为医学技术信息处理、医学价值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信息处理三个培养发展方向。整合医学信息学教育,以集约的形式,将医学背景知识结合医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重新形成三个不同的课程集群,形成三个发展方向。一些课程组合作为基础的课程集群,在公共基础集群上,加上专业必修部分,辅助以选修部分,选择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最有效教学方式,代表了教学方向和趋势。具体表示如表1。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4)第4期蔡永铭,等.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1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5]。在多方位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立医药信息类专业或方向,全方位地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即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挥医院校的独特优势,实现现代科学知识、医药知识与医药行业实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医药院校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因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哪些知识结构、医药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结构、采取什么样的专业教材、教师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际经验等,都成为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个专业方向生命力的制约因素[3]。因此培养新时期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必须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首先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师生积极投身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

(一)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用化教学

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是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在低年级开设一些编程课程,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采用与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题目,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起到复习和运用所学习过的医药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团队作业训练。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够达到的医药行业特殊知识背景的能力。

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兼顾医药基本理论、基本课程、计算机与信息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包括医药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和应用软件类课程。医药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药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化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医药的基础理论。对程序设计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算法、案例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教学语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网络编程方面,主要介绍JavaScript、HTML、CSS、XML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项目,每学期学生要完成两个较大的综合性编程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对高年级学生着重介绍数据库原理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与算法等,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Internet技术、数据访问与安全技术等。在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几乎所有软件类课程,都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项目训练体现了对程序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加强与社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医药行业的了解,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学生走向社会走近医药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相关的科研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依据医药行业的特色积极参与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邀请相关的计算机专家与医药行业计算机高手为师生讲学,使师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医药信息前沿知识及医药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保证医药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为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师资队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在计算机信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教师;二是重视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鼓励骨干教师朝应用型、交叉型知识结构的高学历努力。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医药类、计算机信息类、理论类、应用类知识结构的搭配与交融,才能保证各专业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需要。

四、结束语

开展新时期医药行业急需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方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紧扣医药信息人才社会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怡.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J].医学教育,2005,(6):79-80.

[2]周毅.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2005,(8):66-68.

[3]王爱军.从医院信息人才需求谈开办《医学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的设想[J].西南国防医药,2003,(4):35-37.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篇(6)

由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构成的基础化学是药学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基石。药学专业基础化学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药学相关的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等理论方面的知识;二是规范化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及其在药品生产和检验中的应用,即实验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 随着我国药学事业的飞速发展,基础化学课程在整个药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在接触专业课之前要求掌握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刚接触到这些专业基础课程时并不能理解开课的目的和意义,总是对接二连三的化学课程产生厌恶情绪,这样的情绪难免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往往有大批学生考试不及格。本文针对高职药学专业基础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对今后基础化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谈一些认识和建议。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本专业的需要 以往的基础化学教材在内容上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讲授,与药学专业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没有为药学专业课程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药学专业开设基础化学课程的目的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化学基础,所以在选用教材和编写教案时应将药学方面的内容融和于基础化学的教学过程当中[2]。如以无机化学中介绍NaHCO3性质这一知识点为例,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只介绍NaHCO3是学生熟悉的碳酸类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加热易发生分解生成Na2CO3、CO2和H2O,NaHCO3在水中溶解后能电离成Na+和HCO3-,其中的HCO3-能与H+结合。而如果以无机药物为切入点,逐渐引入正题提示学生打开药典可以看到NaHCO3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无机药物,药典上记载有NaHCO3片和NaHCO3注射液可作为抗酸药,用于治疗糖尿病昏迷及急性肾炎等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那么NaHCO3为什么有抗酸作用,是因为NaHCO3溶解在水中后能电离成Na+和HCO3-,其中HCO3-能结合H+,因而具有抗酸作用。在介绍酸碱平衡一章时,增加常用药物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如抗坏血酸滴眼药水用于青光眼的治疗,抗坏血酸就是维生素C,显酸性、易被氧化尤其是在少量金属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更易被催化氧化使其颜色逐渐由无色变成黄色直至橙红色,因此抗坏血酸滴眼药水中除了主要成分抗坏血酸外,还需要加入碳酸氢钾、乙二胺四乙酸钠、焦亚硫酸钠(Na2S2O5),这些化学物质的加入起到了调节眼药水的pH值,防止抗坏血酸被氧化的作用。将化学基础知识与药学知识灵活地联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基础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合理地渗透药学知识是高职药学学生学好基础化学的有效途径。 2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针对高职学生文化知识起点低、生源复杂的特点,应因材施教,并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钻研高职药学专业的基础化学教学大纲,熟悉选用教材的全部内容,参考药学专业的相关资料,认真编写授课教案。对基础化学中一些复杂的反应机理进行简化处理,并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重难点与一般性知识的关系。讲课时要坚持“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重在诱导、点拨或归纳、总结,切忌过多的讲述。例如面对有机化学纷繁复杂的有机反应式和反应机理,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反应的实际应用,要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基础化学实验在高职药学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基础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药学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具备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为后续专业实验课程学习及工作能力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基础化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基础化学实验课的地位,将实验课时提高到课程总课时的1/2甚至更多。其次,改变原有基础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3],根据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结合药学类专业的特点,对实验内容进行重组,精简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探究性实验的比例,改变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的传统模式,实验课不再局限于化学理论的简单验证和化学实验操作的简单练习,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第三,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实验。对基础化学实验和后期的专业课实验如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各科通用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把与专业课有关的基础实验技能纳入到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使开设的实验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需要,这样既能突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又能使专业课实验与基础课实验更好地衔接。如无机实验中设有“酸碱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分析实验中设有“食用醋中醋酸浓度的测定”,我们将两个实验整合为一个实验,在无机与分析实验中开设“电子天平的使用”、“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常见食醋中醋酸含量的测定”、“实验数据处理”等系列实验,让学生通过称量,独立配制酸碱溶液,用自己配制的酸碱溶液进行标定,最后用自己标定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出食用醋中醋酸的浓度。 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将“熔点的测定”、“重结晶”等基本操作实验并入固体有机物的合成实验,新的实验就包括产品的合成、重结晶提纯以及用熔点法检验产物纯度3个部分。这样,原来分离且独立的3个基本实验操作就相互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物制备、提纯、检验纯度的系列实验,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细密的实验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第四,应使实验教学发展化[4]。随着药学和化学学科的发展,药学专业的化学实验内容也应及时调整并实时更新补充相应的内容,为此应引进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将一些新近发展起来的仪器分析技术如色谱分析技术、电分析技术等补充到基础化学实验中,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能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真正成为21世纪的新型实用型人才。#p#分页标题#e#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 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到基础化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实验中涉及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仪器的使用,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形象、生动、直观地介绍正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代替教师枯燥的讲解,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技能,还对实验过程有了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较复杂的基本操作,可以先提供多媒体课件供学生课前浏览观看,这样能化抽象为具体,减少了演示工作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还有很多特殊、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不易排污的实验、化学反应现象转瞬即逝的实验、不易操作或难以成功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视频资料或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5总结 正确认识当前基础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深化教学改革,全面适应高职药学专业教育的新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应坚持“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应用为先”的原则,使学生牢固掌握药学专业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应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并结合专业课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和自学的能力。

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制药;教学方法;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R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药物化学》是制药专业一门必修的课程,它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该课程内容掌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制药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我院是从2004年招收首届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既不能将其作为本科教学的压缩型,也不能作为中专教学的扩充型,高职所培养的人才既不是研究型人才,也不是简单岗位操作工,而是具有大学学历的技能型人才,对技能的掌握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为了满足高职教学的要求,应对《药物化学》教学进行一些探索,现将其总结如下以供交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教学对象的分析

《药物化学》课程通常情况下是在大二年级(下)开设的,这时大多数学生都比较渴望能尽早接触药学专业知识,认为大学生活已过去近一半,没有接触到专业知识,还没闻到“药味”,心中没底也很着急。对于个别基础差的同学还会出现恐惧和畏缩情绪,有点不知所措。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制药专业并非自己意愿的选择,专业意识模糊,专业定位不清,面临困境无所适从。药物化学学科自身有其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药物化学》课程又为后续《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制药工艺》等专业课程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前提;同时,药物化学课程也是一门从化学学科过渡到药学学科的桥梁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药物化学》课程内容的掌握对学生今后从事制药专业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

2 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本校制药专业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设定三个教学目标,即基础知识目标、能力训练目标、情感培养目标。基础知识目标是指能准确地理解典型药物的基本结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熟悉部分典型药物的制备方法,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能力训练目标是指培养学生通过对药物化学结构的剖析,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药物可能出现的化学性质,剖析药物结构与药物制备方法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情感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到药学知识看似枯燥无味,深奥难懂,其实中间充满着无穷的趣味,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强化专业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

3 教学内容的简析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较大的调整,根据药品临床使用的频率高低来安排典型药物的讲述,在典型药物的遴选上做到少而精,避免大量具体药物品种的罗列介绍,克服本科教学内容力求全而广的问题;同时,还另辟三个专门的章节总结药物结构与药物性质,药物结构与药物制备方法,药物结构与药物疗效的关系;考虑新药注册员岗位的需求,增加了新药申报工作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的教学。经过几轮推行试用,我们将自己的教学内容编著成为《药物化学》校本教材,2007年被化学工业出版社遴选为高职高专“十五”规划教材,现已正式出版。

4 教学方法的改进

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传授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循循善诱,传授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尝试采用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力图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注重药物结构剖析,着重讲述“三种关系”即药物结构与药物性质的关系,药物结构与制备方法的关系,药物结构与药物疗效的关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抗生素是一类常用药物,其临床使用量占药品使用总量的30%~50%。抗生素也是《药物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章节。其内容包括抗生素的定义分类和发展状况;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四环类、大环内酯类的基本结构和性质。为了让学生吃透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青霉类和头孢类抗生素的基本结构,以及β-内酰胺环与药物性质、药物稳定性、药物过敏性、药物半合成方法的关系。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教学和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来带动学生对其它类别抗生素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某些内在的规律和学习方法(如天然抗生素和半合成抗生素,化学结构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等),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2)采用多媒体教学。药物化学所涉及到的药物结构比较多,在黑板上书写会花费很多时间,并且效果不理想,有时还会出现个别遗漏之处,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药物结构的演示、比较、分析变得轻而易举,事半功倍。

(3)通过总结教学经验,预估需要进行详细讲解的内容;同时,注重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化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对学生基础化学知识较薄弱之处,进行针对性复习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有关药物化学的知识点。

(4)充分考虑到学生生物学知识背景的相对缺乏性;如在讲解青霉素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时,可以对细胞壁的构造进行简单的说明,在理解细胞壁结构的基础上,才会比较容易理解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5)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愿为献身科学的精神。如在讲述抗生素发展时,将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像片投影出来,让大家认识他们、崇敬他们,告诉学生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是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专业的情感。

5 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究

要教会学生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要告诉同学们应牢牢地抓住药物化学结构这条主线,首先是记住药物的化学结构尤其是重点药物的化学结构,这就像记忆英语单词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在记住药物结构式的基础上,运用有机化学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背景对该药物的化学性质、制备方法进行分析理解。最后是加强记忆,这样使同学们所学到的知识条理清楚、记忆牢固,同时学生会从中体会到带规律性的方法,当他面对某些新药或陌生的药物时,就完全可以从药物结构出发来初步判断药物的化学性质,为正确选择药物剂型,开展灵敏便捷的药物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玉红.药物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15(2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