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的基础知识入门

中医的基础知识入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2 16:26:17

中医的基础知识入门

中医的基础知识入门篇(1)

【关键词】西部地区;基础化学;课程教改

吉首市位于湘鄂渝黔四省边界,其交通十分不便,医疗水平较低。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需大力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医学人才。《基础化学》是医学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吉首大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基础课程。选用的教材《基础化学(第8版)》属于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并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得到推广,该教材在全国主要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基础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基础化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化学》这门课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及其浓度计算、原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等,以及分析化学的方法。为后续课程生物化学、药理学等打好基础。并在实验技能训练中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离、缓冲溶液的配制等一些基本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化学》是吉首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就目前基础化学教学来看,存在很多问题。

1.1 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基础化学》教材的编者要求开设理论课的参考学时为52-68学时,很多学校培养方案都是64学时,但目前临床医学培养方案中仅仅给予44学时,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纲的要求,导致课堂出现满堂灌的现象,知识点众多,学时抓不住重点,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1.2 文理兼收,学生化学基本功参差不齐

《基础化学》包含较多抽象的理论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限制了其学习的主动性。例如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极电位,Gibbs自由能等概念。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一新生来自五湖四海,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属于文科生;或者有不少学生所在的省份在高中阶段实行大综合,化学根本没入门;或者从预科上来的学生化学基本功差,但吉首大学预科分流后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因此,这三种学生的化学基础都十分薄弱,整个班级学生的化学基本功参差不齐。

1.3 学生对该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不重视,做实验按部就班,印象不深刻,教学效果差

大一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该课程投入的精力较少,他们缺乏医学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加上大多数学生受到重专业轻基础的影响,对学习化学不感兴趣,对该课程不够重视。经常会有学生问“为什么学医的人要开设基础化学这门课程?在高中阶段最讨厌的是化学”,由于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多数学生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除上课外,学生从不查资料,不复习,不做练习,不及时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致使遗留问题越来越多,甚至对学习《基础化学》产生抵制情绪。

学生刚进入大学适应能力偏低,但医学院临床专业的新生走进大学的第一堂理论课确是《基础化学》。多数学生很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更不理解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但往往跟上节奏、思想觉醒的时候该课程已接近尾声。

2 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合理取舍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本教材属全国统编教材,内容较多,且又有一定的深度。针对我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将前13章的小字部分、方框中的知识和第6章,第14章,第15章供优秀学生选修。重点讲授与医学关系十分密切的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11章;对理论性较强的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3章只作一般要求。最终达到合理取舍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2.2 采用案例教学法及问题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际的案例引入课堂,结合教学主题,给予学生启发性的点拨,通过讨论问答等互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在医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突出化学知识而忽略医学知识是这门课程教学的大忌。在授课过程中能否将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互融合是决定学生能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授课时我们尽可能将所讲授的化学知识与医学紧密结合。例如在讲授电解质溶液时, 结合人体通过各种生理调节机制保持体液容量、渗透压、pH及各种溶质浓度等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这种讲授方法使化学更加贴近医学,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更加认识化学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也使单调、死板、枯燥的物质性质、分子结构等化学理论知识变得生动、丰富多彩。

比如,在讲述2015年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之一的中国人屠呦呦时,可以引入青蒿素及其分子结构,介绍其理化性能,强调化学结构与药物性能的关系。在讲述感冒药阿司匹林时,可以介绍有机合成化学的魅力,引入药物合成化学的概念,突出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3 采用比较式教学法

比较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用到多门课程的教学中。实践证明,运用比较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例如通过实验比较得出缓冲溶液的概念:能够抵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稍加稀释时可保持其pH基本不变的溶液。这样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印象深刻,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教改重点讲述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采用多种教学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引导。将人体与生命、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具备科学的素养,打好化学专业基本功。

3 结束语

《基础化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医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对《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营养与健康》以及很多病情中病理、机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促进西部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昌彪,鲜永菊,刘玲.高校理工科非实践性课程灌输式教学模式剖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3:145-147.

中医的基础知识入门篇(2)

将PBL(问题导向式学习法)教学与传统教学比例适当,取优契合,结合课程整合模式应用于《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可精简各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最终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未来医学领域的高端人才。

关键词:

医学细胞生物学;PBL;整合课程;医学教育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引导大学低年级学生进入医学专业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法教学模式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次创立的自主学习模式[1],PBL教学模式被引入医学教育领域后,多所院校都进行了广泛的借鉴摸索,这一教学模式在西方的医学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国外医学生教育实践证明是一种符合现代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的先进教学模式。如何针对学生自身特点,探索到跨越PBL模式在基础课程和临床阶段之间障碍的途径与方法?实行PBL教学模式与基于传统教学法取优契合模式,采取课程整合模式为PBL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育中提供新思路。

1合理把握PBL教学法的应用比例

PBL教学法注重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培养,强调从根本上挖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并针对每个学生特定的需要提供支持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意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从具体问题的学习中获得知识,但是如果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这样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PBL教学法,有些老师甚至要求教学全过程使用PBL教学法贯穿课堂,试图创立国外教学的课堂氛围,这是否是对学生最佳的一种教学模式呢?大多数的中国学生初始接触的便是基于授课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思维模式较固定,心理上习惯引导,理解,记忆的课堂思维,对教师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性。《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比较形象的学科,在学生中学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储备了一部分基础知识,这对开展PBL教学法,甚为有助,但是目前中国PBL教学法尚处于摸索阶段,部分院校对教改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完善的实施经验可直接引用、师资配置不足、缺乏现成教材等,这样的大环境下,将整个一门课完全运用PBL教学法太过冒险,因此,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优势,在传统授课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添加一定比例PBL教学法,积累经验,培训专业PBL教师,各院校交流编写相关教材,完成这个过渡时期,PBL教学法应用成熟后,再加大比例投入课堂,从自身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将此教学理念应用于实践。

2整合课程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设计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整合课程,它不是单纯表现为学习的方法,还寻求如何通过统合化课程的编制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2]。教育的客观规律决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要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当知识存在于情景中、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多层次呈现知识、知识与个体的问题产生相关性时,最好的学习效果才会出现。现今医学教育多呈现医学基础课、桥梁课程和临床课程“三段式”的课程模式,在这样的趋势下,需要医学生掌握的新学科层出不穷,知识的无限性与接受在校医学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重重,整合课程无疑是一条捷径,精简各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最终适应时代的要求。事实上,在医学教育领域的PBL教学,近年来国内外都陆续有了一些基础医学的整合课程,并且取得较好的改革效果[3]。因为医学决策通常是以不确定因素为前提,PBL作为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是围绕问题和情境展开的,也就是说学生必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问题,它将由多个不同领域的亚问题组成,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从医生的角度出发,全局思考问题,这要求学生对医学科学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有深入认识而这正是整合课程的目标,这一思维模式的形成对学生正确的职业医学决策奠定坚实基础。

3教学启发和创新支持

《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为医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桥梁课程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医学生开设,经过中学生物学学习后积累了一定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为学生启用发散性思维和进一步思维创新奠定了基础,使医学生在未来遇到复杂现实问题时,能联系多学科知识,寻求对问题全新、独特性的解决方法。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意点,释放自我能力须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单一设计思维模式,转变学生对书籍的依赖,进入一个动态、时空的思维训练并用抽象的理性认识去面对问题,联系各个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构建知识框架,产生新感悟。其次,从“单一”转为“多元”的训练来引导学生形成多元思维模式,使学生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源于该学科却高于本学科,既有该学科的凝练也有多学科的整合,设计医学情境为背景,从涉及多学科的案例及发病机制出发进行探索。最后,PBL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PBL教师需要在他们的创新点中不乏有一些观点不全面或者参考信息错误引导的思维走向偏离时提供相关资料,观点引导学生弃错存真,发展正确的思维走向。

4结语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PBL教学法辅以团队学习法,将使《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知识积累丰富,对学科认识加深,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通过合理把握PBL教学法的应用比例以及课程整合不但可以节约学生掌握知识需用的时间,这种倡导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培养、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祝鸿程,刘浩,王迎伟,等.基础医学课程PBL教学应用的新思路[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12):1410-1412.

[2]马丁,钱坤,陈红,等.应用OSCE初步评价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整合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81-82.

中医的基础知识入门篇(3)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教育观念的改变、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课程整合是体现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具体方式之一,也是学科结构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改革符合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和时代特征,在我校非医学类专业如管理、营销、英语等专业开设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其工作大多都与医疗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因此这些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具有本专业的知识与才能,同时掌握一定的医疗知识。《现代基础医学概论》是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这五门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重组,使之成为一门全新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编排上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整合课程。可以相应减少授课时数,提高教学效益,同时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本课程按器官、系统进行编排,将人体大体结构、微细结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有机的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知识体系框架的搭建基础医学概论涵盖了基础医学的各门学科,涉及的知识复杂,涵盖的教学内容繁多,再加上有限的学时数,加大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无论是授课还是听课的效果都不甚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将繁杂的教学内容以系统进行精简、整理和归纳,重点、难点突出,该删除的内容就删除,该简单讲解就简单,涉及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时,也尽量将其简化。比如讲解肾脏这一器官,先介绍其位置形态,再引出其组织微细结构即肾小球及滤过膜、肾小管、集合管,这样将知识点顺着一条线一一介绍给学生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建立在结构基础上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以及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等生理功能;深一层的“尿液的生成和调节的机制”就作为熟悉内容。进一步的病理改变就作为了解的知识点。使学生能认识到特定的形态结构决定了相应的生理功能,而稳定的生理功能作用需要神经、体液及自身调节。当自身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及机体的调节功能异常时,就打破机体的稳态,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有必要的认识,也使内容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荷。

2.2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初学者来说,基础医学是一门枯燥、深奥的科学,再加上所开设的都是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普遍重视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使之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我们教学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突出教学内容的专业实用性,所讲解的医学知识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剖知识是枯燥而繁杂的,但却是我们自身结构的精确再现,不要依照书本一一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自身的结构融入到书本中,将知识点融入到他的身体结构中,这样他就会认识到这些知识点就是他身体的构成,自然而然就会有学习兴趣。关于机体的生理功能,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但说不出其所以然,就要抓住这样一个切入点,使其明确自身这一功能是以一定的形态结构作为基础,通过明确而复杂的作用机制体现出来,才使他可以正常的生活学习。讲解相关疾病时,可以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亲属所患该病的经历,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叙述对这一疾病的生理基础、病理改变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感觉到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在心中燃起学习的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医学发展史中经典故事、临床上的生动事例以及国内外最新的文献报道,对知识的由来以及新进展做一简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带着问题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积极思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自身学习的能力。

2.3教学方法的改进及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概论时,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上的误区。从客观上讲,基础医学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抽象。对于微观组织学的内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病理机制,学生又难以理解。在主观上,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和进度不适应,而以往的学习方法又不能完全适用,因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有些学生太注意一些局部的细节,而忽视对整体的把握,致使学到的知识零乱,没有办法串联到一起,这样时间一长特别容易忘记;有些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不能活学活用;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内容太难理解和记忆而放弃学习。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应用生动的比喻和简练的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问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对知识连贯性和联系性的总体认识;引导学生把握本门课的重点、难点,适应大学的教学进度;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知识的书籍、网站,开阔学生思路,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其尽快地适应这门课程的学习。

中医的基础知识入门篇(4)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担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学时,造成各个学科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现代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应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每门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独特作用,来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我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1.1%,对于学时的分配,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学科不同的教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基础医学学时。护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师认为应维持现状。但是我校受调查66%的06级学生(121人)认为基础医学学时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医院护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太多,难学而意义不大。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中医的基础知识入门篇(5)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担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学时,造成各个学科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现代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应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每门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独特作用,来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我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1.1%,对于学时的分配,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学科不同的教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基础医学学时。护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师认为应维持现状。但是我校受调查66%的06级学生(121人)认为基础医学学时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医院护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太多,难学而意义不大。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中医的基础知识入门篇(6)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教学设计;兴趣培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人探究某种事物或者某种活动的积极心理倾向。对于接触新鲜事物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校大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培养对自身专业的兴趣,也要培养相关专业课程的兴趣。只有对自身专业和相关课程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习主动性。

一、课程性质

医学影像物理是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医学影像与物理学的融合。这门课程讲授的是用于医学成像或诊断的各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学基础、成像特点以及图像质量控制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医学影像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医学影像设备的工作原理、相关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医学影像物理在医学教育特别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具备高等数学、物理学、计算机学以及人体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有较高的要求。通过学习医学影像物理,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影像学、影像诊断学、医学成像设备学及其他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要学好医学影像物理这门专业基础课程,除了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外,也对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课程面临的问题

医学影像物理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大学物理学基础知识。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里最为基础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广泛适用性。物理学是高等院校各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将物理学作为大部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来开设。

无论是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教育工作者都有同样的感受: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一些艺术院校和医学院校的学生,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还有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的物理基础较薄弱,上了大学即使有心学学物理,学习效率也比较低。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他们普遍反映物理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认为自己又不是物理学专业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理论与一些公式、原理都十分难懂,从而对物理失去了兴趣。

医学影像物理是医学影像与物理学高度融合的一门课程,其主要涉及的X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核医学成像和超声成像都离不开相关物理辐射波的产生、辐射波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图像质量保证和控制的物理原理。因此,这门课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物理学基础。如前所述,由于大学生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对物理学这门课的兴趣不大,就导致这门课的要求与实际学生的接受情况有差距。

笔者的授课专业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第1次课与学生交流时发现该专业大一时没有开设物理学基础课。医学院校普遍学生的物理学基础较差、缺乏兴趣这一客观事实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大学物理学基础更对这门课的顺利开展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和医学影像物理的兴趣是笔者要探讨的问题。

三、医学影像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医学影像物理这门课程需要具备较好的物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需要讲授各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和过程,而本专业学生的物理学基础较薄弱,因此课堂上有必要给学生灌输物理学的重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物理学兴趣。

机械地给学生灌输物理的重要性显得枯燥,笔者将一些物理问题与医学实际问题相结合来解释,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假设学生毕业以后在医院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其中一项具体工作是为截肢病人安装假肢,那么从假肢的设计、安装到调试都离不开力学的支撑。这个案例没有直接强调物理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但很自然地将物理学和医学联系起来了,使学生意识到物理学在医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笔者还借助医学上一些有趣的现象来间接阐述物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医生给小孩打针时,小孩通常会哭闹坐不住,这时医生或者家长通常会抱怨小孩不听话;而比较有趣的解释是:量子力学不允许物体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因此小孩本身就不可能坐得住,所以就不能抱怨小孩不听话了。通过这个案例,课堂上学生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

2.明确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学时的限制,教材内容不能完全涉及,因此给学生明确了主要教学内容,特别强调了本课程将会涉及X射线物理、磁共振物理、核医学物理以及超声物理这四个核心物理问题。这样使学生有针对地去学习相关物理学知识,而不至于感到困惑、无趣。

3.医学影像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医学影像物理这门课主要讨论的对象是各种医学影像,即图像;而讨论这些医学影像的核心是形成影像的物理原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认知:从信息量的角度来看,一幅图像所包含的信息远比几个数据或几条曲线(如心率、血压、体温等)的信息量丰富得多;医生能否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或疾病做出正确的评价或诊断取决于医生获取生物信息的科学程度及信息量大小;医学图像是对人体内部情况的可视化表达,它不仅可以向医生展示人体内部某一特定部位或层面的解剖结构,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体脏器的功能,所以医学图像是医生能准确获取患者生物信息的主要途径。从医学图像出发引出相关物理学原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就提升了。

学生有了图像认知后,接着通过一张真实的医学图像来引导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张人体锁骨骨折的X射线图像,并提问:要准确、全面地理解这幅X射线图像,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需要准确解读这幅图像,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具备了解剖学的知识就可以知道图像反映的是哪个部位,同时只要具备诊断学的知识就可以知道出现了什么病变,而其他知识都不重要了。这时需要引导学生:人体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为什么这张照片只能看到清晰的骨骼?这个问题就把医学影像物理这门课的重要性引出来了:X射线对骨骼这种高密度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因此图像中的骨骼清晰可见;这门课程会讨论X射线的产生原理、作用的物理机制以及成像特点,学习之后学生就会对这幅X射线图像的形成机理有深入的理解。然后继续向学生引导:随着课程的深入,会发现每种成像方式会得出不同的图像特征,所反映的生物信息和脏器功能也不同,它们各有所长、互相补充。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意识到了在各种医学影像中准确把握图像信息和特征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为患者诊断,从中将医学影像物理在本专业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学生意识到了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地位,学习兴趣就提升了。

4.结语与展望

医学影像物理作为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开展。笔者认为,培养学习兴趣是获得最佳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培养了对本课程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多样与灵活的,除了传统的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法(LBL,Lecture-based Learning),还应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应用,如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BL,Team-based Learning)以及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等。相信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能够获得教学与学习效果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中医的基础知识入门篇(7)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Biomedical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最大的特点即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学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工程学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目前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现今市场规模可达1000~2000亿美元。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科内容包括了生物信息学、生物力学、各种医疗仪器装备、医学物理学以及医学材料等,它的发展将随着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的发展而得到长足进步。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为此,我国有大量的医科、药科大学、综合大学和理工科院校都设置了生物医学工程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及领域。在2008年4月北京举行的“亚太生物医学工程国际会议”上,各种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等问题被提出并进行探讨,对于交叉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创立进行了研究,说明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对医科药科、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办学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在各类院校中设置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进行阐述。

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内容特色概述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探讨敏杨禹陈国明刘盛平(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1.1医学影像技术

即通过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红外线等手段及相应设备进行成像的技术,现还有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1.2医用电子仪器装备

分为诊断仪器和治疗仪器两大类。诊断仪器主要是用以采集、分析和处理人体生理信号,现在使用较多的是心脑电、肌电图仪和多参数的监护仪等,而通过体液来了解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也已逐步完善并走向微量化和自动化。治疗仪器设备则是采用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超声、微波和红外线等仪器设备,如X射线深部治疗机、体外碎石机、人工呼吸机等。手术设备如γ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监护仪、X射线电视等。现代化医疗技术中还将设备功能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1.3生物力学

主要是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人体力学特性和其功能的关系。其中包括生物流变学(血液流变学)、软组织和骨骼力学、循环系统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动力学等。

1.4生物材料

即人工器官、组织工程所需要的物质与材料,其大多数是需要植入人体,需要具备耐腐蚀、化学稳定性,需要具有与机体组织的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无毒性。作为材料,根据所需还应满足各种器官对材料的各项要求,包括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挠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条件和表征、成型制备、性能等。

1.5生物效应与生物控制

生物效应是指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光、声、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能量在机体内的分布、变化等作用。而生物控制则是机体自身的调节控制现象。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这些情况加以认识。其他还有介入式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工程最为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医学成像技术上,其中以图像处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为主。而对医学信号的处理分析,包括心脑电、五官、语言、心音呼吸等信号和图形的处理与分析,以及神经网络的研究处理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研究与学习的热点。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将从业于该领域的研究、设备研发及制造、使用、维修养护等。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是从物理化学基础、工程学到医学,十分广泛,仅四年内进行如此庞大的知识学习,学生将会呈现基础知识欠缺而专业知识也不深入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医科大学、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各自特点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学习建立特色课程体系的见解。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的研讨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分别在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中均有设置。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具有典型交叉特性,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运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等在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有运用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更多的是运用工程技术进行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与维护管理等。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庞大的知识体系,无法由某一个从业人员掌握,需要各方向的协作与合作,由此认为,设置于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有各自的特色。

2.1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1.1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医科大学,其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医学特色与优势。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其就业方向更多应以进入医院从事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等的操作及计算机操作,运用各种影像、信息等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或治疗,所以其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学习并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然后才是具备基于医学专业领域需要的现代医疗仪器的研发与使用、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成为拥有工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医学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仍是医药卫生领域工作,在医院设备使用、维护、管理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工科类生物医学工程侧重点不同。如在一般医科大学中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信息学专业等,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影像学、信息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诊断、治疗(或信息管理等)和医学成像(或医学信息等)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在于“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或信息学、医学超声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核医学影像学、信息学、医学超声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超声治疗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基本的仪器(装备)维修保养能力”上。#p#分页标题#e#

2.1.2课程设置

基于医科大学的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同时开设基于医学特色的工学、工程学课程。具体如基础类的基础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计算机类,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基础和临床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卫生管理等课程,然后按照各高校侧重设置传统生物医学工程的工学类、工程类课程,如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用仪器原理、医学影像仪器、检验分析仪器、临床工程学、人体形态学等,部分专业可设置如力学类、机械工程类、有机材料或金属材料类课程。虽然是同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需要按照本校特色来设置课程,切忌大而全无特色,或各高校均设置同样课程。这是违背了生物医学工程高度交叉学科的学科特色的。

2.2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2.1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基本上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如北京大学工学院、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各具特色。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为例,其前身是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创建于1984年。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就是强调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发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掌握分析与健康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问题的方法,并具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的工医结合复合型优秀人才”。即更加注重于培养工程与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从事的工作更多是在用于医学诊断、治疗的仪器设备的设计、研发及制造、维护等上面。而四川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其特色制定为“以工程为主,以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教学科研的相关学科为依据,培养从事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发、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偏向于材料工程学。由此可知,在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更注重工学、工程学内容,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设备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设备(或装备)设计研发、制造、维修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更多的学习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医疗装备、设备等设计、研发、操作、维护维修、管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具有相应能力”上。

2.2.2课程设置

基于工科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工科基础理论的学习,了解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学习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应用于医学中而派生的专业课程。如将特色定在医疗设备制造等方向上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基础类课程更加强了基础数学、物理的学习,设置了较多学分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实验等,医学类课程设置了基础医学与实验,涵盖人体解剖学知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了生物医学数学基础、电路及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及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VisualC++程序设计及实验、信号与系统、EDA技术、计算机硬件控制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医学成像原理、医学影像系统、生理信号检测、生理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设计与实现、医学传感器、医学光学、医学超声、医学材料等,同样,课程设置也应按照本校特色加以取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