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职业素质的定义

职业素质的定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2 16:26:16

职业素质的定义

职业素质的定义篇(1)

关键词:高职 思政课教学 职业素质教育 融入

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素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包括职业素养、职业归属感、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技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教学,其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道德基础。职业素质教育是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包括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素质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需要

尽管当前各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探索不断深入,但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教与学存在着事实上的矛盾。一方面是思政课教师的辛勤付出并未收到应有的成效,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殷切期待没有得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最关注的依然是其就业和个人发展问题。“如果一个教育者对时代的合理要求装聋作哑,那么,他自己就会使他的学校丧失生命力,自愿放弃他应有的对生活的那种正当合理的影响,而不能完成自己的责任。”思政课教学不应该远离学生,而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现实选择。

(二)职业素质教育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由职业教育的特色决定的,也是学生适应岗位要求、与其他类型和层次的高等院校学生错位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全球不断扩张,职业道德危机充斥于各行各业:一些会计师诚信缺失、弄虚作假,一些公务员、,一些企业家利欲熏心、损人利己……甚至包括被称为白衣天使的医生和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内,职业道德堕落的大有人在。各种职业都是光荣的,但各种职业都因一些道德堕落的人蒙羞。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成为教育的艰巨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已经迫在眉睫。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

(一)教学内容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渗透职业素质教育,这是成功融入的基础所在。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思政课的德育特性,对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设计。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为突出融入实效,可以在保持教材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整体设计为几个专题:如意义篇、创新篇、忠诚篇、责任篇等。每一专题命名及内容都源自概论课教学内容,并可以贯穿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意义篇,讲述学习概论的意义,讲述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意义,蕴含工作的意义;创新篇,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等内容,蕴含职业创新意识;忠诚篇,讲述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蕴含职业忠诚观念。与忠诚篇相衔接的是责任篇,讲述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此专题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蕴含职业责任意识。

(二)教学方法中体现职业素质教育特点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之后,需要考虑如何使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的问题,这是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的关键。

1.课堂教学情境化

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针对高职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在设计好的专题之下,要精心设计各个单元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出适合的教学情境。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度地设计多样化的情境,以突出专业特色的情境来搭建学习和工作的桥梁,形成教与学之间的纽带。课堂教学情境首先要有“高度”,能够直面社会重大主题,关注各行各业典型人物,以事件写人生,引领学生的社会生活方向;以人物写时代,关注学生的生存语境和发展空间。其次,教学情境要有“亮度”,要走进学生内心,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抓住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情境,以情感人,将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亮点呈现出来。另外,教学情境还要有“力度”,要大胆创新、精心准备,弘扬主旋律、摒弃迂腐旧,提升学生的职业信心,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2.实践教学职业化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大学生能否真心实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实践教学环节是关键。”在实践教学中,首先要使实践主体职业化。要使学生将自己视为职业人,一切基于自身的发展去实践,感同身受地提升素质。其次,要使实践内容职业化。实践内容要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延伸和支撑,职业素质实践项目应该与理论课教学共同构成完整统一的职业素质教学内容。另外,要确保实践模式职业化。职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也与职业群体相关。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处理好个人实践和群体实践的关系,倡导“点”、“面”结合,“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式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对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再审视

如上所述,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对这一融入进行全方位的再审视,将获得更大的意义。

(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英才为旨归

《孟子》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能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确实为君子之乐。对高职德育工作者来说,能够将所有学生育为英才更是至高之乐。英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人;应该是知识广博的人,而不是视域狭隘的人。职业素质教育是培育英才的必由之路,以思政课教学为主渠道进行的德育行进在这条必由之路的最前方。因此,“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实践尝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英才为旨归。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政课教学创新

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是基于高职学生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对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一次尝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教学创新中,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期间是高职学生思想素质提升的一个关键时期,如果在教学中极端短视、流于肤浅,不能做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政课教学,对学生、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在实践中提升高职思政课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论来源于实践,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之中。培育出全面发展的英才,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具体衡量指标。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正是高职德育工作者基于这一实践做出的尝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就要立足实际、勇于面对当前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经受历练,理论之树才会常青。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VE1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2(09):91~94

[2](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科学出版社,1959

[3]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2009(08):82~83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 ]16号]

[5]陈岩松.实践教学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作用.光明日报,2013(2)

[6]吴光林.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9(11):74~75

职业素质的定义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高职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carrying out by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Therefor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whole society, but als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xplore an important topic in depth.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the mea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special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the importance of four aspects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vocational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因此,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更是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一些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清晰。本文着重分析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的意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素质的含义,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1]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2]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目前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就让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董事长黄鸣说说:“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一些本应该在学校里完成的教育内容,却要等到企业再'补课',这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浪费。”

这种理念所强调的,就是在对学生的培育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争取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辩证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以往所说素质教育,多是侧重于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即所谓的“又红又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素质的其它方面,如学生的人格精神,个性发展,生活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育。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能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拨尖人才。

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从职业教育的方面看,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就职业教育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普通院校教育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上,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不同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由此,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也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和要求,即把人才“能力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作为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能力素质”包括哪些基本方面呢?一般来讲,应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业技术的把握、实际操作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充分显示其特色。

四、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素质与素质教育第一次被赋予确定内涵和特殊现实意义,并具有法律的性质和效力。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赋予了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提升到了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用人的角度讲,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文化层次高,有发展前途,但不稳定,吃苦精神普遍较差,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中专生、职高生多数有吃苦精神,心甘情愿从基层干起,稳定性强,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初中毕业的员工文化层次低,悟性差,提高慢。因而,不少企业集团为了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高职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现在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处在萌芽状态下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大不相同,对人才层次、类型和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我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对劳动者,也就是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必须注重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劳动者是知识、技术的载体,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其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比如美国、德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对职业技术教育相当重视,劳动者的素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我国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突出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总之,重视和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既是历史发展的需求和市场的选择,又关系着职业院校的声誉和前途,更是职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如何搞好职教中的素质教育,需要职教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深入的研究和不停的探索,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主编:《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页.

职业素质的定义篇(3)

论文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素质教育是当前各类学校教改的热门话题之一。文章对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实施素质教育作了探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每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认真去探讨的,本文就这方

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是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能力结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由于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素质的提高。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以下的误区:(1)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控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即过于鼓励学生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专心听讲的“好学生”角色行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而轻内在能动;(2)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或者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为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就素质教育了。其实创造力与智力不同,创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一定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的区别,用开发智力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3)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教”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内容是深邃丰富的且许多内容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错与对、好与坏之分的,如书画的欣赏,“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教”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忽视受训者的主动性。许多教师没有区别“教”和“训练”,把“教”混用于“训练”,甚至把“教”变成了“训练”,把学生训练成掌握某种技能或训练成考试高手。(4)学校或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

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强调: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用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继续学习的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不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的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选择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已不是新时期的择业观,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着职业的多次变化 ,即使是同一个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的。因此,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由于国家改变了以前“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仍在待业或失业,这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毕业生缺乏立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被动地在等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主动的立业创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具体内容有:更新观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培养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情感,锻炼其创业意志,形成对创业起调节、整合作用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生活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等均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5.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高明海.从高职素质教育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职业素质的定义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大学生;培养

一、素质、职业素质的涵义

“素质”一词最开始的指生理学上的专业术语,指人的先天生理特点。这是狭义的素质。而广义的素质则是指教育学上的素质,也就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心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环境、教育、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的的身心特点和品质。这种广义上的“素质”又称“素养”。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某些素质通过后天的实践和学习是可以获得改变修复。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自己从事的社会职业的了解程度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职业素质一般表现在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情绪等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注重素质教育不仅是高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针对高职院校这一特定范围的学生的职业素质。这里的“职”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岗前培训,而是要培养人、培养学会做事的人、培养会创造的人。只有符合这三个层次,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方能体现出“高等性”,因此,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够使学生的潜力在职业生活中不断展现,促进其在职业生活中全面发展[2]。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一)职业价值定位不够准确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就业不仅是一种职业的选择,同时也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又加上国内外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职业定的向出现了功利化、价值期望偏高、缺乏自我认识、创业热情不足等特点。

(二)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就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无法端正自己的心态,未能及时处理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以及将来的工作和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这使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自负、胆怯、自暴自弃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三)专业知识不扎实

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这是用人单位所普遍认同的。可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专业知识储备量不多,这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是致命的。可见,知识不健全、不扎实是高职院校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四)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

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求职者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及法律意识。他们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违法违纪的不良行为,这不利于毕业生长远地、稳定地职业发展。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探索

(一)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

心理测评是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以管理能力、职业兴趣、社会能力、人格等主要测试内容,并在此基础开发设计更加完善、健全的职业心理测评系统。教育工作者要合理设计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就业心理测量以及测评系统。这有利于帮助高职大学生认识自我,发挥潜能,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及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育工作者要探索或者建立与职业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领导、教师、学生都可以参与相关课程的建设、研究、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合理地注入职业教育的理念。在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中,要关注职业素质,发挥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就业指导》等课程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一思想素质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完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

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就业指导,要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就业指导中心,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就业指导研究所,定期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培养。如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到校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开办论坛等。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是一个教育、培养、援助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指导毕业生顺利地从学校过渡到职业社会。[3]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在毕业生毕业前夕进行短暂的培训和一些相关职位的介绍,这显然是不够的。要建立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离校完整的、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使就业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全程化。

(四)引导和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教育的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能力,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教育与社会教育、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去社区、去工厂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多做公益以及勤工俭学等,使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拓展素质,把自己锻炼成构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四、结语

职业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长期的引导和培养方能获得。[4]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将会越来越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教育也将会成为教育新的研究热点。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氛围,结合社会、家庭的理力量,进一步推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盖晓芬.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114- 115.

[2]孔凡珍.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J ].职业,2009,(17):68.

职业素质的定义篇(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生涯;提升;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75-01

近些年,关于“大学生就业人数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等围绕就业难的话题愈来愈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从中我们可以探知到:目前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很大,有较严重的过剩现象;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普遍较低。且后者是内因,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故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一个问题。

一、素质、职业素质

(一)素质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体能素质,也可以指心理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先天具有和后天习得的特点和品质的总和,既包括体能等先天的特点,也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人生观、审美观等后天的品质。

(二)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先天自然条件(如身体状况,性格向性等)。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研究及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加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如2010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为631万人,2011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为660万人,可见应届毕业生呈现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且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幅度并不明显,这就直接导致了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现象。而直接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低下,以下将围绕三个方面对职业素质的要素进行研究分析。

(一)职业目标定位不科学。

职业目标能够很好的反映了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它是确定个人在职业活动行为活动的风向标。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具有以下特征:职业目标期望值偏高,功利性偏强;职业目标设定存在盲目性,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目标设定忽视社会需求;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创业热情不足。

(二)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其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此外,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成才有很多大的关系。

(三)对职业道德认知水平较低。

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当前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受拜金主义影响,缺乏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

三、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靠自身就能完成的,其需要社会的积极支持帮助和引导。高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和社会接班人的重要文化根据地,更需要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落实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目标。

(一)首先改革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扩大对职业素质类课程的设置比重高校要以发展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并重的综合课程思路为指导思路,要把职业素质教育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和实践性教学当中,且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是当代的扩大职业素质教育的比重,创造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理念,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素质的学习和认知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引导企业文化进课堂,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职业素质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认知是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措施。

以高校扶持为支撑,大学生也应该更加积极的面对职场挑战和突破内心的恐惧,积极的调动自身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实现大学生素质提升的目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就要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有意识的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习惯也是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大学生应该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兼职和见习等是锻炼职业素质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专业素质的良好实践机会,大学生要把握好机会,不要怕丢面子,端正心态,积极应对挑战。

2、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好每个假期做社会实践,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技活动等,培养和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水平。不管是否和本专业相关,大学生都要把握机遇和勇敢面对挑战,不要有心理抵触和胆怯。

3、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大学生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向先进榜样学习,严格规范自身职业道德和加强职业修养。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济.贯彻中央精神扎实做好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02.

[2]陈志和.试论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健康长寿的最有效的手段[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2005.

[3]郑传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4]教育部.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07.

职业素质的定义篇(6)

论文关键词:新形势;文化建设使命;文化素质教育;高职人才培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文化组织,大学应当有文化自觉。科学文化是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从根本上取决于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人才的培养。特有的文化是学校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系列中的职业教育,它的责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这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一、高职院校育人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的内涵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任何生活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统一体。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生活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层面

高职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是高等教育文化,其次是工业文化,第三是企业文化,第四是校园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亚文化。是指各类组织成员未来实现自己在其领域创造出来的活动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物质和精神成果中体现的文化形态。在内部结构特征上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和方式文化、精神文化。要在“职业性”上下工夫,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校园文化职业性,融合为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文化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道德准则四个方面。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战略规划的理论之魂;偏离这个理论之魂,思想文化就会出现混乱,决策布局就会迷失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引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之魂;丢掉这个旗帜之魂,就无法想象为什么仅仅经过60多年的奋斗,中国就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跃而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结奋进之魂。没有这个团结奋进之魂,中国就不可能彻底扭转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热爱祖国、民族和睦、精神振奋、锐意创新的生动局面。“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民道德规范之魂。没有这个道德规范之魂,人们的思想、情操、品格、言行就会失去修养方向和心理约束,社会就会丧失是非、真假、对错、美丑、荣辱的鉴别标准,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引领社会积极、健康、向上。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在师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国防教育,坚定师生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在校内形成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要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中化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使命

(一)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是要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一些青少年会上网打游戏,却写不好中国文字和汉语作文。他们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差,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不感兴趣。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他们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以至出现精神空虚、道德缺失、信仰危机。所以,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教育,培育他们的爱国意识,充分重视青少年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学习。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熏陶、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让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一代人身上发扬光大,内在地提升他们做中国人的荣耀感。形成认同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

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高校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二)高职院校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系列中的职业教育,它的责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马克思主义认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我们应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从根本上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不同群体对文化教育的需求。高职学生从国家层面上应具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素质;较深厚的人文素质。从社会层面上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再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从个人层面上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健康体魄,不畏艰险的身体素质;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心里素质。

(三)高职院校文化是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和旗帜,反映一个大学的特质,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孕育良好风气的深厚土壤。先进的文化可以教化、培育和提高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院校精神风貌的显著特征,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内在根基。对于地方高职院校而言,必须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建校的新理念,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和特色。

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点和发展趋向。学校的文化品牌主要体现为: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良好的就业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增强文化自觉,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体属性出发,积极主动反思高职院校的文化现状与发展困境,注重从高职教育类型属性与高职教育现实矛盾中去思索、定位高职教育文化,不断培育和丰富具有高职院校个性和特色的文化。

在文化建设层面,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育人、抓质量、抓特色的理念。既要重视培育建设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文化,又要重视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文化,还要重视建设与行业、职业及岗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要着力培育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确立高职院校人为之奋斗的追求目标,努力满足师生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引领高职院校人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学院发展的伟大实践;要坚持“学校融入区域发展,教师融入学校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学生融入专业发展”的发展价值取向;要转变“重硬实力、轻软实力”的办学思想,加强高职院校历史文化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开发。经营好、发展好文化资本这一个特殊无形资产,让每一个高职院校人都能享受到自己的文化成果,使高职院校校园真正成为提高师生素质、陶冶师生性情、净化师生心灵的精神家园。

三、高职院校的育人新体系

(一)以现代人视角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在以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以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阶段,文化赋予教育的功能更为强大,它体现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体现在为学生个人发展服务的能力两个方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社会性。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大学生在学习和成才的过程中就是要培养其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胡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2010年3月召开的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要求,要把工业文化融人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整合多种文化,进而倡导、发展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特质的校园主流文化。

(二)要遵循文化生成发展的规律

教育的目的是树人。职业素养教育好比是树的根茎,职业技能好比是树干,而树能否长成参天大树,是否会枝繁叶茂,则取决于根系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教育文化建构是一个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要遵循文化生成发展的规律。高职院校的文化设计与建构,要贯彻工学结合理念,体现工学结合特色,要秉承职业作为文化之根而结出文化的职业之果的精神,要坚持素质与技能并重的理念。工学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素质与技能并重—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文化素质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即为“职业素养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二者是统一的整体。职业素养教育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水平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

(三)建立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已形成较为全面、有效的体系。相比之下,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却很欠缺,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十一五”期间实践证明,职业技能提供了学生进入行业的机会,而职业素质提供了学生在企业发展自我、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机会。对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的培养甚至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决定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是职业素养的高低。“知书达礼”是社会对具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总称。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学生素质结构应包括具有综合文化的共性素质和体现职业性、岗位性的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相处是对所有教育层次的大学生的素质要求。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是 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后所打造的专业方面的基本素养,它是高职学生的立身之本,是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素养。也就是说,学生能否就业取决于所学专业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在岗位上能否可持续发展则取决于综合素质。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当职业发生改变时,学生依然具备这些素质,不会因职业岗位的改变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去胜任新的工作岗位。那么,这所学校就会发展,就会成为具有特色的名校。

职业素质的定义篇(7)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素质教育 必要性 内容 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可见,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中小学教育的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内容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绝不可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

一、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个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的要求,其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结构中占据支配地位,对学生人生发展具有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可以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增强法纪观念,做到遵纪守法。只有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德育目标。由于种种原因,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存在任性、偏激、法纪观念淡薄等现象,这充分地说明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因此,要把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的首位。

(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将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所必需的条件,也是他们将来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离开科学文化这一基础素质,就难以谈得上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差距,他们普遍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方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采用低起点、高要求的办法,因材施教,尽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也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规范劳动者从事本职业的行为,增强劳动者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励劳动者钻研本职业务和技术,鼓舞劳动者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斗志总之,只有造就千百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才能确保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存在想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办事情不思前想后、是非观念不强、纪律松散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学生将来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因此,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敬业、适业、创业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将来能够做到“干一行、像一行;干~行,爱一行”,全身心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树立和增强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四)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职业技能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等职业学教学的重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和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决定着劳动者择业和就业的成败。中等职业学校不仅应及时准确地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和市场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及时地调整专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精神。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不仅应教会学生掌握现有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走上社会用得着,更应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采用新的工艺和技术,使用新的先进工具并大胆革新、勇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才具有吸引力,才充满生机和活力,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不负时代的重托。

(五)身心素质教育

身心素质是人综合素质的个重要方面。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将来搞好工作和适应社会的保障。初中毕业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一方面,他们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另一方面,南于在“留守“中成长,加上中考升学的打击,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普遍困扰着他们。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通过各类体育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和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自强意识,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和辅导等形式,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使他们敢于面对现实、面对未来、面对困难、面对失败,经得起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浪潮的种种考验,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

上述五个方面的素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构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不能用孤立的观点只强调其中的某一种素质的教育,更不能人为地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相同的措施。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条件,从客观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地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的共性来看,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学生的就业作准备,培养未来合格的中级技术劳动者。因此学会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具,提高劳动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抓住素质教育的重点,实现其目标,必须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了中等职业学校硬件设施的财政投入,为巾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应在这一基础上加强实训课的教学,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效率,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确保毕业后立刻用得着。当然,国家财政的投入也是有限的,现在许多学校采取厂校挂钩订单培训,把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厂方的先进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忽视硬件设施的建设,素质教育就会失去坚实的物质基础,成为毫无现实意义的空中楼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机构,教师是素质教育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素质教育的主导。可以说,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素质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关键。作为教师,应担负起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具备“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修养;全面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素质教育的方法和艺术。作为学校,应大力营造教师学习和教研的良好风气,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和教育实验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证。

(三)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

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接受方式,开展演讲、爱心助残、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等有趣而多彩的活动,变以往纯理灌输教育为活动影响教育,寓教于乐,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坚持“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及时地肯定、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自强,形成学生的自尊,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将来能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转变观念,营造素质教育良好的环境

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靠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但是它又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教育系统内部,它是一个受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需要取得广大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成才”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人才”也是多层次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水平的专家,更需要大批掌握劳动技能的熟练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具有“一技之长”,增强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这样学生将受益终生,学校素质教育也会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素质教育就会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