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兴经济发展

新兴经济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3 16:30:05

新兴经济发展

新兴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新兴产业;低碳经济;能源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2011年11月,我国政府出台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1]如何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壮大新兴产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新兴产业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发展问题,旨在促进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的特点

我国传统生产模式下的产业过度依赖石油、煤炭等能源,这些能源不可再生,且在应用消耗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而与传统的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则有效降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逐渐摆脱工业生产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新兴产业具有低碳特点,与传统生产模式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不同,新兴产业经济环保、高效节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为我国营造健康、绿色的生活空间。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发展新兴产业的对策

未来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是资源、能源的储备较量,谁拥有丰富、大量的资源,谁就能在市场调控下占据优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我国具有前瞻性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全面贯彻低碳技术与低碳理论,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积极的意义。

1.调整产业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更大的挑战,我国迫切需要调整与改革产业结构。为了应对能源逐渐枯竭的严峻形势,有效实现经济增长,我国要从根本着手,从产业源头减少碳污染。因此,我国应加大产业调整、改革的力度,更新耗碳量巨大、耗电能极高的陈旧设备,采用具有节能减排效用的技术与设备,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同时,我国应进一步严格控制落后产能,号召各企业单位做好执行项目开工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工作,统一并加快以低碳、高效、少污染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我国各企业单位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新形势下力求与时俱进,调整内部结构,引入环保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而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贡献。

2.制定低碳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有效地改善环境污染局势,缓解能源的消耗压力,我们必须全面、清晰地认识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必须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长远的低碳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各企业认识低碳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明确发展思路,确定目标任务。只有这样,我国各企业单位才能顺利地调整内部结构,为实施低碳可持续战略奠定基础。

3.大力开发低碳能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源技术正朝多元、高效、环保、可再生的方向发展。过去我国为发展经济应用的传统能源都存在低效、高污染等问题,有的能源在开采消耗的过程中会严重破坏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且大多数能源都不可再生,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这一局面,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是徒劳,因为破坏了生态自然,就如同走上了一条毁灭之路。因此,我国将大力开发新型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诸如太阳能、生物能、热能等绿色能源的利用率,以新型低碳能源代替传统能源,进而维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加强国际间交流来往

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利用新型能源力量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进程,加快新兴产业的建设脚步,就绝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始终与国际技术前沿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内,紧追国际趋势。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科研往来,积极吸纳、借鉴、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争取到技术支持,才能进一步实现新兴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将我国的产业发展引领至国际水准。

三、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2]对于我国而言,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逐步实现向新兴产业的调整转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条件,我国应有效采取发展策略与手段,制定切实发展规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新型能源,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力度,进而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推动经济快速的发展。”[3]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明娟.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5):34-35.

[2]吴小平.低碳经济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思考———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J].时代金融旬刊,2013,(8):33-35.

新兴经济发展篇(2)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呼唤国家战略规划的强力支撑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实质是一种降低碳基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消耗,密集使用碳中和、碳封存和碳捕获技术,以及充分使用新兴清洁绿色循环能源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产业基础必然转向以低碳乃至非碳消耗的新兴产业或产业簇群,从而在根本上降低人均“碳足迹”,并极大地缓解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使人类社会彻底摆脱经济增长极限理论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前景的“诅咒”。

从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条件来看,最有可能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或产业簇群可能是生物产业、太阳能产业、核能产业、风能及潮汐能产业和海水氢能源产业等等。但现阶段争论哪种或哪类产业将成为未来主导产业实质上并无太大意义,因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所面临的这种新兴产业革命机遇很可能要求一系列新兴产业的相互融合或集成创新,所以,充分认识这种新兴产业革命机遇,并在国家战略、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规划等领域内有所提前准备,待新兴产业革命机遇来临时,能够充分抓住机遇并以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应该更为重要和紧迫。因此,努力创造条件将低碳经济写入“十二五”规划,以及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如果没有国家战略规划的强力支撑,我们就容易错失这种新兴产业革命的机遇,同时也难以实现助推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时代”转化为“低碳时代”的战略目标。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本质是解决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相互融合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所催生的新兴产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依然是一个技术与生产力革新的问题,单纯希望从“低碳消费方式变革”的角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并催生相应的新兴产业革命是不现实的,因为这种思路只顾及了消费角度而忽略了从生产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从技术变革与生产力进步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所蕴含的新兴产业革命,本质上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抵消。

纵观人类已经进行的产业革命史,还没有哪一次产业革命较为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对蒸汽动力的大量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力水平,但蒸汽动力对矿石燃料的大量消耗,则严重污染了英国的自然环境,其工业重镇伦敦一度被称为“雾都”。英国工业革命的生态生产力的负向效应,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产业生产力革新的正向效应。

同英国工业革命一样,二十世纪初期以“电气化”为基础产业革命和二十世纪末期的以“信息化”为基础产业革命,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其对碳基燃料的使用和消耗也呈几何数级增加,它所造成的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影响了整个世界。因此,如果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生产力计为x,生态生产力计为y,我们希望由低碳发展模式催生的这一场新兴产业革命,能够实现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和值效应,即(x+y),而不是差值效应(x-y)。

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即实现人类社会系统工程的各个单元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条件下和谐共生,代内与代际公平,均衡物质、精神、生态消费的共同发展模式来看,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公民的共同努力,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新兴产业革命才能够实现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和值效应,从而使人类社会彻底告别不可持续的“高碳经济发展时代”。

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需要制度创新作为其根本保障

如果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将会引发各国的生产力革新到一个新的水准,那么,必然要求相应的生产关系即各种制度条件与之相适应。换言之,没有适宜的制度保障,这种条件下的生产力水平无法得到持续地革新,相应的新兴产业革命也可能被延迟或终止。因此,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具体来讲,主要应在以下一些制度上进行创新:

整合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制度,使两者相得益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现阶段还不具备立刻停止对碳基能源、原材料使用的条件。因此,从增量上减缓对碳基能源、原材料的使用必然要引入循环经济制度,把碳捕获、碳封存、碳替代、碳减量等技术环节充分融入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制度的有机融合,使两者相得益彰,先在产业增量上实现“低碳化”,并逐步压缩“高碳化”产业存量。

新兴经济发展篇(3)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以19世纪德国 历史 学派作为思想渊源的制度经济学,作为一个学派产生于19 世纪20 年代初。其产生之后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以凡勃伦、康芒斯和米切尔等为代表的旧制度经济学时期;20世纪30到40年代,以伯利、米恩斯和加尔布雷斯等为代表的从旧制度经济学向新制度经济学过渡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以科斯、诺斯和威廉姆森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时期。[1](p.3)而对发展经济学影响最大的是处于第三阶段的新制度经济学思想和分析方法。 

本文将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介绍发展经济学的困境与制度分析的兴起,第二层次阐述制度分析引入后对发展经济学的改进,第三层次由制度分析方法的不足之处看发展经济学今后的发展。 

     一、发展经济学的困境与制度分析方法的兴起 

随着二战以后一批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从其诞生之日起,发展经济学就与发展

市场 ’和‘ 经济 集团’或者‘ 社会 主义 ’和‘ 资本主义 ’这类笼统的东西。我们可以取而代之地设想交换关系存在于所有社会之中,市场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行动情况中的角色既面临约束也面临机会,约束和机会的存在依靠各种结构的 环境 所组成的要素之中。”[2]( p.351)对特定环境下个体行为的重视有可能为新制度 经济学 的理论建立坚实的微观基础,克服结构主义微观基础建构不力的缺陷和新古典主义过于抽象的不足。

虽然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引入制度作为分析对象的前提下,基本保留了新古典主义方法的“内核”,具有与新古典主义一样的静态和比较静态的分析特征。但是,以诺斯和福格尔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则通过对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历史 的考察,更具有动态特征。避免了新古典方法将静态方法用于分析发展这一动态问题的窘境。

2、在发展的决定因素上

新兴经济发展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要突破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竞争需要,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技术国内外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可以早日实现产业化、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发挥自身优势,落实好国务院已经确定的税收调整政策,加大新兴产业税收政策服务力度,集中力量加以培育,使新兴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和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主导力量,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方法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要摸清企业家底,全面把握新兴产业分布。要主动与区科技局、经贸局、财政局等部门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全面梳理和掌握辖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政策型企业,如软件企业、动漫企业、服务外包企业、总部经济企业及530企业等的户源与区域分布情况。建立新兴产业台账,详细记录新兴企业的类型、规模、发展阶段、政策享受情况、亟待解决的政策问题等情况,按照类别由专人进行管理和服务。

2、宣传发动阶段。要改进宣传方式,全面畅通税企沟通渠道。继续采用分类分级管理的形式,加强对各类新兴产业的政策宣传和辅导,丰富活动形式,充分发挥税收宣传的辐射效应。对一些规模较大、在行业内起到较为重要作用的企业,由分局组成调查小组,分别进行深入调研,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的个;对于中小规模企业,通过税法宣传会、集体辅导、网上服务厅、送政策进街道等形式,把最新的税收政策传达到企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提供点对面的政策辅导服务。通过点面结合的辅导和沟通方式,一方面,使纳税人及时了解增值税、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以帮助广大企业更深、更好地理解政策、用足政策,提升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及时了解被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收集企业涉税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为企业答疑解惑,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和充分享受政策奠定坚实基础。

3、落实管理阶段。要认真落实税收政策,全面开展专业化税收管理,力求“用足、用好、用准”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既不浪费一条政策,也不搞政策递减。新兴产业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其中软件企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根据财税文件可享受减免税优惠,动漫企业已经有专门的管理办法出台,未来也将与软件企业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科技型企业往往还涉及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免税等优惠政策。要认真梳理政策,并结合调查,对有关企业享受政策情况及存在问题逐一落实,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现有的各项优惠,为扶持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继续采用09年分局行之有效的专业团队的工作思路,成立软件、动漫、服务外包甚至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管理(服务)团队,通过集体学习、团队攻关,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实践,在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的同时,制定一系列既符合税收政策又促进企业发展的管理办法。

4、完善措施阶段。要完善征管措施,确保税源稳定增长。由于高新技术、生物医药以及其他部分类型的530等企业,产品研发周期较长,由科技项目向科技产品产业化生产的转化往往需要2-3年时间,有的甚至更长。因此,他们在成立初期的经营活动主要是以科技产品或技术的研发为主,工商登记的经营范围往往按照时间顺序,产品研发在前生产销售在后,在进行税务登记时往往被认定为营业税单位,但从长期经营来看,滨湖区引进的各类新兴产业,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企业研发的目的都是要最终形成高科技产品,而不是单纯的引进一批科技研发企业。因此,要对新兴产业的经营性质进行研究和分析,对确属以增值税项目为主的新兴产业,要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招商部门的协调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地区、各街道招商引资的项目和意图,在企业工商登记前就提前介入,主动与企业接触,调查摸底,对于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就会以生产、销售为主的企业,动员其在工商登记时明确以生产、销售为主,进行增值税税种认定,防止税源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的流失,确保税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的转型稳定增长。

5、总结反馈阶段。重点是总结活动成效,制订整改措施,推广有益做法。分局将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新兴产业企业对国税机关开展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各单位要结合前期各阶段开展活动的情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对活动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有针对性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形成有质量、有份量的调研报告,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要通过总结反馈,查找国税部门服务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措施保障

1、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培植新兴税源。城市发展的转型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职责,税务部门更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税收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调控职能,提高服务大局的自觉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税收政策的导向性和调控性,积极研究和落实新兴产业优惠政策的具体措施,主动对接滨湖全面转型。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受到区域、发展阶段、企业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对于政策没有明确的方面,要从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大胆创新,积极兑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主动培植新兴税源,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服务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立工作制度,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各单位要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全面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三项服务制度,努力营造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一是建立新兴产业联络员制。指定新兴产业税收服务联络专员,负责联系与落实税企间的涉税工作,提供提醒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办税服务。认真梳理传感网、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软件及服务外包等六大新兴产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引导企业运用政策,确保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建立重点骨干企业科所长联系户制。建立重点骨干企业与所在辖区管理科所长的直接联系,科所长定期深入企业了解实际情况,当企业遇到困难或疑问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帮助,双方的沟通联系避免中间环节,开辟“服务快车道”。三是建立重点项目和重点园区全程服务制。集中精英力量建立服务团队,对等重点项目和科技产业园、传感网信息中心等重点园区开展全程服务,从工程项目筹备建立初期开始即提供专业化的税收服务,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形成服务管理的合力,共同建设一批特色载体、推进一批重点项目。

新兴经济发展篇(5)

准确研判 科学决策

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拉开了一场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序幕,使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为应对危机,美、欧、日等纷纷采取对部分私营企业国有化、对金融系统注资、财政干预、不良资产剥离等一系列紧急措施。我国政府在科学判断金融危机的影响后,于2008年11月9日宣布,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在2010年底以前投入总额4万亿人民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等。

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复苏,党中央、国务院不仅仅将措施的重点放在危机本身,更重要的是将目光投向了我国经济社会更加长远的未来。一方面,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加速科技进步,催生新的产业革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引擎,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谁能在新的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凸显,粗放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支撑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

为此,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要找准国际发展的新方向,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总理专门主持召开专家座谈会,就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问题听取专家意见。总理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们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既要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会议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专家提出的重大建议进行梳理,确定关键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分别纳入当前工作、明年计划、“十二五”规划,或做更长期的考虑。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立即与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多个部门和单位组成部际协调小组,先后赴武汉、长沙、沈阳、长春、广州、上海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了14次行业部门专题座谈会,委托中科院、工程院开展专题咨询,开展了网上建言献策活动,召开了高层论坛。

在相关部门和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经第125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后,2010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这是我国第一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外政府、企业的高度关注。有媒体认为,该《决定》的“传递出我国从战略层面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十二五”期间促进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强调要“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已经非常明确,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引导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宏伟目标 明确方向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科学论证,我国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步走”的思路,提出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

第一步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要努力实现四项目标:

一是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创新平台和集成工程化平台,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部分领域形成自主发展能力。

二是创业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市场准入与竞争、财税激励政策、投融资机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三是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形成一批具有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和若干特色鲜明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四是国际分工地位明显提高,涌现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国际化企业,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参与国际标准制订的能力显著提升。

第二步是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第三步是到2030年前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还明确了当前要重点发展四个方面七个产业领域。

一是为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以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新一代核电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

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新型电子核心基础产品、高端软件与新兴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生物产业。

四是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着力发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总体部署 重点任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实现宏伟目标,还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全面部署,明确了当前的主要任务。

首先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针对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得少、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

一是充分发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确定的重大专项、知识创新工程等的重要作用,超前部署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二是鼓励企业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并形成产业链发展的工程化、系统集成技术能力;三是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和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四是以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创新环节,实施若干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形成突破口和发展优势;五是大力推进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大规模支持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六是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产业区域集聚,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其次,要强化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市场需求是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市场规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将需求潜力转化为拉动产业发展的动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具体而言,一是重点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组织实施绿色发展、信息惠民等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拉动产业发展;二是重点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通用航空等产业的市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大力发展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三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为各类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第三,要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基于全球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逐步发展起来的,呈现出在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加强分工与合作等新的特点和趋势,国际合作发展是必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必须突出引“智”的作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国际创新成果;二是必须突出利用全球资本的重要性,多层次多元化有效利用国外资金,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鼓励我国企业到境外投融资;三是促进企业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

第四,要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为了确保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在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还将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力争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有所作为。

在财政政策方面,将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引导创业投资发展。

在税收政策方面,将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的角度,研究流转税、所得税等环节的支持政策,研究完善地方税政策,有效调动企业和社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

在金融投资政策方面,将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规模,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扶持和引导发展创业投资。加快完善创业板、场外交易在内的资本市场,加快建立场外交易市场及其与创业板的“转板机制”。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发展高收益类债券等债券品种。此外,还将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信贷方式创新。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将针对一些体制机制制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比如: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资源税费调节机制;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等。

全面推进 初显成效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下,中央和地方积极行动,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攻坚战已经打响。

按照“十二五”规划工作的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有关部门一道,正紧锣密鼓地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重点及保障措施。《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和《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批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已相继出台。

各地积极出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山东、深圳等省市相继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协调机制,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或“十二五”发展规划,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和引导当地战略性产业发展。

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不断强化,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不断加大,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创新创业意愿不断增强。

新兴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民营经济 优势发展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正在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世界的产业中占领制高点,是我国发展需要首先考虑和率先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是决定我国从大国转变为强国的必经阶段。而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作为当前重要的改革的方向,是我国主要的产业转变的方向,而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中主要由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构成,而民营经济同国有经济相比在变化的市场中反应更加迅捷,相应的机制改变也更加的灵活,因而需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对保持我们经济高效持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民营经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支持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必须以民营资本的投入为基础

任何产业兴起和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例外,民间资本的投入将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09年的时候我国推出了振兴十大产业的规划,这主要是为了保证我国飞速增长的势头,而这战略性经济中新兴产业的推出主要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与十大振兴产业的重点产业:钢铁、装备制造以及石化等国有经济为主不同,其主要努力发展的方向是新兴的信息产业、新型的能源、节能环保以及高端的装备和材料制造等七大领域,这些领域范围内的产业就目前而言主要具有的特点就是,一方面科技含量比较高,另一方面就是产业的规模尚且很小,需要很大的投入和发展,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因而其不仅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更加需要的是集思广益,不可以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必须加大民间资本的投入,甚至外资也无不可。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的前景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其必将是市场主要需求方向,而且能够聚集社会资本。因而目前为了能够使得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来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而投入的民间资本也可以在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中利用其对市场的精确把握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从而形成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同民营经济相互配套

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的主要特点就是拥有良好的前景效益,并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反过来,其发展也必须依赖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条整体的产业链上必须相互依存着来发展,配套的来完成阶段性的目标,这样方可使得其能够迅速得到发展,因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之中,民营企业在配套的方面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另外就是由于这种新兴的产业是站在战略的高度上的,因而国有资本在其发展中也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国有企业通常具有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资本,因而如果能够很好的把握住机遇,加大相关研发的投入,使得企业能够持续的发展,一定可以成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主心骨,在市场中拥有抢占制高点。但是在国有企业的核心下,必须加强整体产业链间的协同工作,否则会使得整体新兴产业出现发展中的滞后,民营经济在市场中的灵活、快速的适应能力正好可以与产业链核心的国有企业形成互补,在国有企业完成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之后,民营经济会迅速的根据市场的需求走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做出配套的服务,而且由于其对利润的高效把握会将配套产品的成本控制到最低,这样会使得核心产品和配套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加强,从而为整体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民营企业的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优势

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的“新”主要体现在商业模式和技术上的创新上,民营企业在这两方面都拥有非常强大的创新能力,就拿技术方面的创新来说,高新的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决定了创新的方向和水平,是创新的推动者,国有企业由于具有资本、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其重点主要是围绕核心技术进行创新,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在创新中承担的压力也相对较小,即使创新失败了,所承受的损失也相对较小,而反过来说,其灵敏的反应机制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有效把握,使得其商业模式的在创新方面成功的概率很高。因而,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无论是在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都拥有非常强大的优势。

二、更好民营经济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优势的相关建议

1.正确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

我国新型产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发展中存在着不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应当给予科学有效的方向引导,在政策的宣传和引导下,使新兴产业能够呈现清晰的发展方向,并以政策上的优惠引导民营经济积极参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

2.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壤,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配套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改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工作中,需要完成几个方面的任务。首先要解决投资环境的优化问题,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发展和要求作为依据,提供宽松的投资政策,将民营经济市场的进入标准开放化,进一步吸引民间投资,扩大民间经济的投资领域,将法律不限制的领域开放给民营资本。其次是政务环境的优化,以经济发展的进步作为工作质量的评判标准,将传统的政府干预转为服务,将上级领导的混乱管理转变为帮助发展,将传统工作中阻碍经济发展的部分转变为有利的方面,深入管理和服务工作改善民营投资的政府环境。最后要加强投资的法制化建设,在努力推进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完善进程的过程中,强化投资的法律环境,让经营过程在完善的法律环境下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新兴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 新兴文化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简介]林怡,中共宁德市委党校科技文史教研室副教授,福建福安355000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004-03

当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以增强我国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可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也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解决现有的社会经济问题,才能体现“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才能最终使我国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深刻更宽泛,其不仅强调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而且更强调经济增长过程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结构优化、环境改善、技术不断创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等方面的内容。而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无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其相关理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新兴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许多旧矛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发展过程中在社会、环境、资源等许多方面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积累和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矛盾问题

1.原有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思想体制问题

我国经济运行中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高增长低效益等现象长期难以纠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不完善和众多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局限性造成的。地方经济决策和管理部门及经济运行主体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其经济行为方式常常与宏观经济目标不一致,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只看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短期效果,而轻视或忽略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支撑发展的客观条件的恶化,主观上不愿意打破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形成的利益格局,不愿意舍弃眼前的既得利益,继续垄断支撑传统经济增长的资源,不愿意承担任何改革创新的风险而习惯于坐享其成,这不仅难以摆脱处于国际生产链低端的现状,也必将影响全局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原有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经济结构问题

从需求结构看,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投资和外贸依存度过高,不少产业是以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低劳动成本为代价,为发达国家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使中国经济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加大,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同时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偏低,城乡居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不仅造成投资和消费不平衡,而且贫富差距日趋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此外,从产业结构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拉动,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产业层次偏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完善,产业链也不完整,工业占经济总量比重偏高,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3.原有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目前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较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使得经济发展能耗水平偏高,单位资源产出效率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凸显,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长期以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的发展特征,使生态资源环境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同时,区域发展格局不合理,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大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目前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任务相当艰巨,这些都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4.原有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科技人才问题

我国目前科研投入偏低,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大量低水平产业粗放生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一些关键技术长期依赖国外,许多重要产业和产品的研发、营销、品牌为外国企业控制,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具有世界影响、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企业不多,产品合格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虽然我国劳动力总量还比较大,供给相对比较充裕,低成本优势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在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格局并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熟练技术工人供不应求,局部地区开始出现普通劳动力短缺现象,人才资源的短缺,使得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不利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 新兴文化产业的特点弥补了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不足

新兴文化产业是与传统文化产业相对的概念,主要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出现的新的文化产业,它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朝阳产业,也是技术的突破创新带动企业的产业。它市场前景广阔,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代表未来发展的趋势,一定条件下可演变为主导产业甚至支柱产业。

新兴文化产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呈现出高知识性、高附加值、低耗能的特征,也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这些特征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功能,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推动了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融合,加快了结构调整,减轻了环境能源的承载压力,增强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全新的、综合性的产业形态。新兴文化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政府应多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把新兴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加以推动,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一) 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成熟的政策保障力,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调控和政策引导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要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全局高度上,进一步统筹兼顾、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职能,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需要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规划,调动各方面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合力;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坚定不

移地完善支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投资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鼓励和引导新兴文化产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此外,还需要完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绩考评机制,用科学的政绩考评机制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二) 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优化的结构内生力。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使对外贸易全方位展开与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大相平衡,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把东部的率先发展与中部的崛起、西部的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相协调,使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相适应,使社会经济结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老文化产业嫁接改造,加快组织实施一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具有先导性、示范性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进行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完善产业链,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联合或兼并重组,壮大企业规模,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最终使经济增长的效率最大化。

(三) 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强大的科技核心力,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要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运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促进文化创意、动漫、数字立体电影、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要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文化创造,鼓励拥有知识产权的原创作品,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加大奖励原创性作品的力度。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尤其要抓好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促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要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一批跨国高技术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要深化国际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 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丰富的人才关键力。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和人才引进,加大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等,引导企业与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加强调研,重点引进高等技术人才、高等管理人才等各种亟需、紧缺的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储备,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向企业流动,全面推动劳动者素质,尤其是科学素质的提高。其次要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懂文化、善创意、会经营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各类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完善文化产业人才职称评定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注重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