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活动培训

体育活动培训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8 16:27:35

体育活动培训

体育活动培训篇(1)

*月__日,有幸参加__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举办的书法教育培训活动,活动为期一天,包含开幕式、书法专家报告、书法教学课以及书法教育交流研讨等内容。此次活动由__区教研室__主任主持。__区教研员__做开场发言,他介绍了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艺术,至少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书法的文化内涵及表现手法丰富多样,而现今电脑、手机、邮件的介入使汉字书写的重视程度每况愈下,在这样严峻的现状下,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书法教育意在让学生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接着,实验二小阚校长致欢迎词,__区教研室申主任发表讲话,条理清晰的介绍了书法教育的重要性。随后,__出版社__总经理介绍了学生使用的书法教材的设计理念。

简短的开幕式之后,就是重量级的专家讲座——小学书法教育散谈,__老师从背景、课标及纲要、提升、教学几个方面阐述了他对书法教育的理念,报告中,__老师引经据典、文采斐然,既有干货——日常的教学经验及方法,又有硬货——小学书法课标的解读。报告由于时间限制,让人意犹未尽,扼腕叹息。报告中提到要提升书法教育教学水平要做到多读帖、多临帖、多读书、多交流。读帖就是要详观、揣摩字的笔画结构,要铭记于心,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临帖前选帖要准,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临帖要狠;临帖要专,不可朝三暮四、改弦易辙;临帖要恒,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临帖要用,可以集字,加强临帖时的趣味性。

书法教育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写好汉字,但使人人写好字,不求个个书法家。书法教育要与做人联系在一起,堂堂正正做人是基础,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的宋四家的“蔡”原本应该是蔡京,后人不齿其为人,所以把蔡京换为蔡襄,并认为蔡襄的艺术成就蔡京之上。书法教育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并注意用眼卫生;书写时专心致志并保持不急不躁、安静平和的心态;勤于观察和思考,先动脑后动手,手脑互动;注意爱护与保养书写用具,保持环境整洁;增强日常书写的练字意识,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书法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书法基本功,读帖、临帖、摩帖、背帖并及时比对调整,“意在笔先”。书法教育要注意书写规范,“字”要规范,“法”也要规范,即笔法、字法、章法要规范。最关键的中锋用笔由于时间限制没有深入讲解,很是遗憾。

__老师开玩笑的说,第一次自己的名字也能出现在主席台,要说自己是个主任的话,也算是,因为他自己是一名班主任,他就是平阳小学一名普通不过的小学老师。不到一个小时的报告,儒雅谦逊,持之以恒,这是__老师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三节书法示范课分别是__市第二实验小学陈娟老师执教的《横》,__市第三实验小学郑荣华老师执教的《点》,开发区银川路小学马绍和老师执教的《欧体的基本笔画》。三位老师功底深厚,设计思路清晰,示范到位,并在巡视指导时,及时纠正,坐姿和执笔姿势的纠正也穿插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银川路的马绍和老师曾自费学习一年,年过无旬的他蹲在黑板前认真示范书写的场景,让人动容。书法教学入门学习,容易因为枯燥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而在郑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精神饱满,参与感极高。这得益于郑老师课前的毛笔热身操游戏,多样化的课堂环节设计,增强了课堂趣味性,及时评价并具鼓励性,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展示环节则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此次学习,收获极大,首先是对书法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其次是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专业修养,从一点一划做起,认认真真写好每一个字;第三,书法教育要与人格教育想融合。

体育活动培训篇(2)

2010年6月7~11日.贵州省青少中心在中国科协和联合国儿基会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校外青少年体育运动会暨生活能力培训。此次活动在贵阳举行.接待了来自儿基金会项目县――水城县和印江县的校外青少年40余名,省青少中心针对这次活动安排了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活动。

活动期间.贵州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邀请了贵阳学院的钱贵晴教授、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李萍老师分别为青少年做了关于“信息的交流、获取和应用”以及关于职业培训的知识讲座。

钱贵晴教授通过与青少年交流、做活动,鼓励青少年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要自信、坚强。她把青少年分成不同的组,分别进行搭建、照相、资料的获取以及模拟找工作面试等一系列活动。大家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同时也希望以后能更多地设置类似的内容,以期对他们的生活有更大的帮助。李萍老师就礼仪服务、打工准备等方面的知识为青少年做了辅导。她从平时待人接物的礼貌、怎样与人友好相处、找工作应注意的事项等与青少年一起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帮他们走出一些认识误区,让大家受益匪浅。从学员们的表情可以看出,这样的活动对他们的成长、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此次活动还邀请了贵州大学的心理学专家杨涛对青少年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邀请了省残肢协会副主席陈志坤为青少年进行励志教育,为校外青少年讲述残疾人奋斗成功史。

在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培训过程中开展了“我的未来不是梦”和“走进网络生活”的主题活动;冒雨参观了贵阳野生动物园,让学员们充分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神奇.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贵州民族学院举行了一场篮球对抗赛,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校外青少年不仅得到了娱乐,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短短一周的时间,学员们在积极的交流与互助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树立了积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生活阅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来自农村的青少年通过这次活动,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将会变得更快乐、更自信和更坚强!

体育活动培训篇(3)

关键词: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特别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2008年底总人口99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3.97%,培育新型农民的任务更加重要,为了促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必要构建一种能够推动农民和相关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使之成为启动农民主体内部动力的源泉,激励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一、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概念及内涵

动力,原指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在实际生活中常被比喻为顺利推动工作、促进事业发展的力量。人类任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也是如此。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方面,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对本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张鸽盛、孔霁认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动力是指有关培训的因素由其自身生成机制与外部条件结合产生的驱使力,它们引导资源有效集中并产生作用,且相互激发、共同推动培训工程的进行,以实现培训目标。他们将培训涉及的各方力量划分为政府、培训机构、企业、农村劳动力自身和市场五方,并认为由于需求各异,必须平衡并综合五方力量,才能协调进行培训工程。其中市场参与培训工程的内驱力是根源之力,由市场拉动,政府、企业、培训机构配合需求,产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动力,是直接之力。而离开传统农业、进入市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受诸多外力因素和自身需求促使,更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动力系统的重要推动力。

李凌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视角出发。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开展是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和结果。各个参与谈判的利益主体各自需求的强弱、占有资源的不同、话语权利的表达途径及强弱等因素决定了利益分割的结果,最后以有形的政策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动力机制要从政府的动力、农民的动力、教育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动力多视角逐一分析研究,才可以得出合适的结论并指导我们的实践。

巫建华等认为,加强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关键在于机制创新,逐步形成规范的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评价机制和政策支持机制。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积极运动参与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根据培训规模、培训质量等指标,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降低贷款条件或者予以贴息;二是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人员在职评、进修、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切实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对作出突出贡献者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要对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进行补贴,降低收费标准,借鉴国外经验,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对获得培训证书的农民给予配套扶持,从而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形成刺激农民培训需求的内在动力机制。

徐薇和张鸣鸣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进行一系列创新性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政府推动型培训机制问题、培训机构体系建设问题、被培训农民的参与度问题和财政资金支持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梯次培训体系、政策支持以及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构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长效机制。

从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均认为农民教育培训十分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必须从多方面调动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是农民和相关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原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方面。也就是说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需求和外部压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内部动力主要体现为参与培训的主体强烈的培训愿望、明确的培训目标、正确的培训态度、满意的培训效果等。这种内在动力是人们积极主动从事或参与教育培训的源泉,能够不断激发农民的兴趣,坚定他们的信心。外在动力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密切相关。社会竞争越激烈,培训压力就越大。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转化。从这一视角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农民和相关培训机构从事和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有机结合。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一旦形成。它不仅使人们对所培训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所形成强大的动力能够使培训主体在培训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和兴趣水平,因而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产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二、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意义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是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推动全社会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当前,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也要看到,现阶段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还大大落后于城市地区。政策的着力点除了通过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增强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能力之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培训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不仅对于农民群体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从心理学视角看,任何一个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来推动。而人类活动的动力总是和主体的需要相联系的。需要是个体生理上的一种匮乏状态,能够驱动社会和个体采取行动的一种内在力量。这是启动活动的原始动力,也是推动活动发展的持续动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和物质活动一样源于人类的需要。因此作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就包括农民个体对培训的需要和社会有关机

构参与培训的需要两类,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活动的展开。

其次,从社会生活发展看,建国60年来,特别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正不断向纵深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正从小康向富裕迈进,对生活的要求已经从为满足基本温饱而谋生的“民本型”和追求生活质量和价值的“文化型”,并正在向追求全面发展的“自我实现型”转化,农民参与培训的需求既不再拘泥于掌握一些简单的技能,也不是拘泥于学历的提高,而是追求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教育培训已经超越了传统培训的工具性价值,体现出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相结合的新的价值内涵,现时代农民需要的这种转变也要求我们顺应时代变化,积极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不断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培训需要。

再次,从农民教育培训实践看,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保障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的动力机制,教育培训思想还不能真正转化为农民深入持久的培训行动。一是认识不足,氛围不浓,教育培训还没有成为农民一种内在需求和普遍的思想认识;二是培训面狭窄,针对性不强,培训形式单调,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培训效果不佳;三是培训部门对劳动力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和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培训内容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四是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尚不能依法通过评价和奖励,激励农民和有关培训机构积极主动参与培训。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推进中的这些不足也揭示了构建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思考

(一)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导向机制的构建

任何人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存在的,这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心理学有关激励理论认为,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的推动力,合适的目标会诱发人们想达到该目的的成就需要,对人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目标是人的一种奋斗方向,是一种外在的诱因,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曾归纳了一个著名的公式:激励力量=目标价值x期望值。这一期望理论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选择目标时往往受到目标效价的影响,目标的效价越大,其激励作用也越大。对于新型农民培训而言,导向机制的构建首要的是注意提高人们对教育培训目标价值的认识。这就要求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参与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说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树立一种正确的导向,才能形成一种积极参与培训的氛围。为此,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大众媒体,加强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的宣传。使全社会认识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训舆论环境。在增强新型农民培训意识的同时,不断激发农民对教育培训的内在需求,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把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另外,要形成一种正确的导向,还需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通过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提升农民的内生需求,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可以说,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宣传报道,有助于扩大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社会影响,使新型农民培训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的构建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激励制度的构建涉及方方面面,不仅要针对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民和有关培训机构,也包括政府、企业和市场;不仅在导向阶段激励,在教育培训过程甚至培训结束也要有一些的激励强化措施。大量调查表明,当前的农民教育培训不仅存在农民参与培训意愿不高的问题,教育培训机构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和相关机构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一是通过多层次、多种类的社会评价及认证制度,充分肯定农民多种学习培训渠道的法律地位和作用,认可农民的教育培训成果。可以结合开展终身学习活动,使他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和技术技能,而且能够在更高的目标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在内心深入产生一种参与培训的愿望。这是决定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能否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得到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可以说,对农民教育培训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是激励社会培训机构和农民持续开展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二是建立健全促进农民积极参教育培训的奖励机制,突出农民教育培训绩效在转移劳动力招聘、用工、晋升等工作中的评价作用,形成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培训、通过不断提升能力参与竞争的体制环境。也可以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基金,对接受教育的农民给予培训补助,“诱发”农民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社会心理学的强化理论认为,当人的行为得到及时的奖励和肯定。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强。因此,有必要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个人、组织、企业等。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成效显著的单位、企业、社区等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促进形成激励人们支持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体育活动培训篇(4)

20世纪60年代教师专业化运动以来,“教师成长=学习+反思”被认为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而学习则是实现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寻求通过学习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必须关注教师学习的有效性,而有效的教师学习则以重视教师学习特点为基础。与学生学习相比,教师的学习有其作为“成人”的学习特点。第斯多惠的教师学习思想非常关注教师学习的特点,他认为:“只靠理论本身不能使人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师或教育家。经验和思考、理论和实践、天资和有目的的培养,只有把这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出色的教师和教育家……教师学习和理解教育学必须和教育实践中的亲自观察紧密联系在一起。谁的观察力敏锐,谁就会永葆青春。谁在孩子当中天天有机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富有教学意义的现象,并且以此为研究与学习对象,谁的学习就会对他的工作改进更有意义。”可以发现,第斯多惠关于教师学习特点的论述可以概括为教师学习的实践性、问题性、情境性与反思性。“实践性”是指教师的学习基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又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为目标。“问题性”是指教师的学习以自身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为学习的话题与经验资源,又以解决这些教育教学问题为学习的中心与方向。“情境性”是指教师的学习应立足于教师所熟悉的“人”与“事”,以唤起教师关注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反思性”则体现了教师作为成人学习的自主参与和自我唤醒的重要特点。在教师培训活动中可以发现,只要是以学习为目标来参与培训活动的教师无不是带着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困惑来到培训现场。这些具有积极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参训教师寄希望于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引发培训者与其他参与培训的同行的共鸣,继而在有可能的范围内寻求支持,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建议。但现实的教师培训活动却存在诸如对教师培训需求关注不够、培训轻视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培训中对教师学习环境创设不够等问题,由这些问题导致的低效、重复而没有任何发展的培训活动非但不能给予教师问题解决的支持,甚至还有可能引发负面效应。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目前许多培训资质不够、培训经验匮乏、培训动机不合理的培训组织机构与培训者在进行培训设计与培训实施过程中较少关注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实践性、问题性、情境性与反思性的特点。比如“下一个文件、招来一批人、举办一个讲座”的培训模式与培训思维就是缺乏对教师学习实践性特点的关注;视培训活动为教师对学生的讲课过程、过于强调培训者的话语霸权、重视给予与灌输而轻视启发与经验共享、重视忠实认同而轻视多元理解则体现了对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情境性特点与问题性特点关注不够;“培训过程激动,返岗后不动”的培训效果则反映了培训并没有提升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反思能力。基于此,教师培训无论从活动设计、活动组织与实施以及活动效果评价都应以教师作为成人学习的特点为基点,找准这个基点才能保证由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师培训的本质目的:让教师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学习的本质目的是什么?这是所有关心教师学习的人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第斯多惠这样论述教师学习的本质:“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和教育别人。”而自我发展、自我培养与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是教师自我塑造与形成专业自我的重要手段,教师的学习本质应该是自我主动地学习。第斯多惠认为:“人的固有本质就是人的主动性。一切人性、自由精神及其他特性都从这一主动性出发;一切创作、思维、注意力、感受,所有的克己谈话,行动以及所有的自由运动和手势都以主动性为核心力量。”教师的学习应是教师自觉、自主、自愿的主动行为,这是第斯多惠教师学习思想的精髓,这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学习本质论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教师的内驱力,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使教师的发展从“外在驱动”成为一种“内在需要”是教师培训应该关注的关键问题。“教师培训的本质是教师的学习”的观念已被普遍认同。虽然教师培训的本质是教师的学习,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仍是通过政策支持、专家引领、照搬模仿等方式从外部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如果教师培训不是源自于教师自我学习的内部需求,不能从主体的意义上赋予教师自觉、自愿的主动学习,这样的教师培训效果往往会打折扣,而且还有可能由于培训种类过多、时段过于频繁而造成教师的负担与压力,甚至会出现“替代培训”、“培训专业户”、“教师越培训越自卑”等乱象。基于此,教师培训应以让教师成为学会“自主学习的人”为基本理念,使得培训工作从一种对教师的“外部输血”变为教师“内部造血”的过程,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从培训的顶层构建、具体内容与方法的设计都应该以提升教师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唤醒和激发教师的自我学习潜能为目的。

三、教师培训的重要资源:教师个体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智慧

第斯多惠对教师的学习有这样一条重要的建议:“教师在学习时应物色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几个勤奋好学的学生,共同备课,详细研究和讨论教材的内容,为了真正提升能力,大家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这种思想交流的聚会,从中必定会提高思想,得到真知。在聚会交流中往往会出现意见分歧或干扰,这也是正常现象,到时候自会圆满解决。”从第斯多惠对教师学习的这项建议来看,他本人非常重视教师个体间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智慧的贡献与分享。这是因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当不同的教师身处困境、面临实际问题与困惑时,往往由于个体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从而对同一个问题形成不同的认知与理解,并且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些不同的认知、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个性方式与经验便形成了个体独特的教育教学经验,这些个体独特的教育教学经验如果经由群体间的合作、质疑、交流、协商最终达成共识,并经过实践则有可能成为群体的教育智慧。通过合作,实现教师个体间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教育智慧的分享是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与途径。但实际情况是,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保守、封闭、孤立更被认为是教师工作的常态表现,在一些日常的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活动中,即便教师有“合座”之形式,却并无“合作”之行为,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复杂敏感的同事关系等因素很难使教师跨出教室,与同伴交流分享个体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智慧。所以,通过教师个体教育经验与教育智慧的贡献与分享而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应成为组织教师专业学习活动的重要策略。教师培训是教师的专业学习活动,第斯多惠的这项建议能让关心教师培训活动的人重新审视教师培训的价值。教师培训活动的重要价值之一是要把培训活动现场构建成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所谓的多元化学习环境构建是指在培训活动中,既要重视培训者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专业引领与对话,又要关注培训对象间的有效合作与交流。其实质是承认在教师培训活动中,除了培训者之外,培训对象(教师个体)自身所拥有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教育智慧本身就是重要的培训资源,培训活动既要为培训对象提供充分的自我教育经验与教育智慧展示和贡献的机会,又要为同行或同伴教育经验与教育智慧交流和分享搭建平台。但目前的教师培训活动中,许多培训机构与培训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经验性资源的价值,不能正面关注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经历、忽略培训对象所具备的独特的经验性资源与智慧,取而代之的是想当然的培训内容,甚至有些教师培训活动内容与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并无差异,演化为对教师的“回炉再改造”,其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培训活动成为了对教师的“填鸭式补课”而非能力提升,这样的教师培训活动必然导致低效、浪费的学习行为。所以,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教师独特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教育智慧是重要的资源,也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关键因素。

四、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形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体育活动培训篇(5)

一、深刻认识新时期地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总书记强调指出,新世纪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干部的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迫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推动干部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同时我们又高兴地看到,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条例》业已对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管理体制、教育培训对象、内容与方式、保障措施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条例》不仅是我党干部教育培训史上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是我们党若干年干部教育培训实践的重大制度化成果、也是新时期我们地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设发展和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当前,地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已到了五年大规模轮训任务的攻坚期;到了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建设为主线展开培训的转型期;到了以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为着力点的新发展期。我们更应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地税全局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作用、形势和任务,深刻理解和把握《条例》对干部教育管理部门、干部培训施教机构和教育培训对象提出的基本要求,努力做好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全员培训、保证质量,全面发展、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工作。真正体现以卓有成效的实际行动抓好工作落实。一是认真把握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分级分类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活动,大力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有效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努力面向全体干部强化培训教育。创造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条件,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注重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坚持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税收业务和健康素质。四是坚持与时俱进地强化教育培训管理。紧密联系国内外税收形势以及地税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着力引导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税收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新时期地税干部队伍建设和地税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资源保证和智力支持保证。

二、认真分析地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和着力查找问题与不足

地税机构分设以来,各级地税机关按照上级干部教育培训的有关精神和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的活动。许昌市局在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还努力做到了四个“坚持不断”。坚持不断强化各级领导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组织领导和责任作用、研究确定干部教育的任务与要求;坚持不断完善教育培训的管理制度机制和落实措施;坚持不断规范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干部培训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载体;坚持不断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活动。尤其是今年,该局又紧密联系干部教育培训实际,精心在全系统干部中组织开展了“素质形象提升年”活动和强化了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脱产“走出去”培训干部的具体措施。仅前9个月市局本级一方面通过委托培训、合作培训等有效形式,培训基层科、所级干部及“三员”师资骨干350多人次;同时采取“请进来”高层次专家举办较大规模的纳税服务、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知识讲座等教育培训途径,培训干部900多人次。很好地强化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但是,当前我们的地税教育培训工作现状与新的形势任务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尤其是从省域地税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情况看,反映出“五多五少”的突出表现:一是营造氛围所做的工作多、财力支持的力度小。有的基层搞教育培训长期偏重于“少花钱也办事”,教育培训经费并没有真正投入到教育培训工作上去,干部教育培训没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形成了说起来重要,行动措施上落实不上去,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教育没有有效的说服力。二是干部培训与任用分离的多、真正结合紧密的少。有的基层对上级的干部教育培训精神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许多应参加调训的干部往往被以工作“得力”“抽不开”为由,长期受不到应有的培训教育,“在单位不受重用就多学习去”的不良倾向,还在不少单位产生着重要影响。三是领导干部培训的多、一般干部培训的少。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管理原则,市级以上教育培训部门主要抓了股所长以上干部以及专门业务骨干的有关培训管理,对一般干部的培训管理,主要交由县局“自己搞去”。上级机关对这一块儿的督促检查评估活动较少,基层教育培训活动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工作开展很不平衡。有些单位且不说培训质量,仅时间上落实每年脱产培训12天就没有保证。四是培训形式上机械“灌输”的过程多、教学互动的载体少。有的基层培训基本上实行的是“满堂灌”的方法和途径,师资力量无相应的讲课艺术性和语言趣味性。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与现代干部教育培训的多样化、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等要求相差甚远,影响了学员的学习和互动的积极性。五是培训质效管理简单粗放的多、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少。不少基层在教育培训内容上,长期偏重于政治理论和涉税业务的传统内容,忽视了市场经济、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等新的专题知识的培训,不能很好体现教育培训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培训管理上,存在着疏于管理、淡化责任,一般号召多、督促检查少,图形式、走过场现象;在教育培训的质效落实上,由于没有相应的竞争激励和质效评估措施做保障,滋长了培训学员中的既无压力、又无动力,“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不良倾向。严重地制约和影响着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三、关于促进新形势下地税干部教育培训建设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教育培训的制度机制。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要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摆上应有位置、列入经常性议题、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按照《条例》的要求和紧密联系实际,合理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和保证措施。定期召开有关联席会议,研究分析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问题,协调有关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合力。二是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从资金助学、时间保学、措施奖学等方面着手,激发和调动干部踊跃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在培训学习活动中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干部,要采取批评教育、取消评优资格、取消后备干部资格等强化管理措施。三是完善培训与任用结合机制。把干部理论学习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情况,作为选拔、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强化落实“不培训不上岗、不培训不任职、不培训不提升”的具体措施。促使干部教育培训真正成为干部成长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和动力。四是完善质效评估机制。细化量化有关教育培训质量的评估指标数拒,强化对施教前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培训中按需施教工作水平和培训后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问效活动,切实促进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化管理水平。五是完善督促检查机制。各层级单位都要完善干部培训登记、学习培训情况调阅、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管理等有关制度。上级机关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对所属单位教育培训情况的督促检查,每季度或合适时机对有关情况进行一次通报,及时发现和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各种不落实问题,狠抓跟踪问效促进工作落实的措施。

体育活动培训篇(6)

一、建立培训市场的理论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培训定义为:为达到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定工作或任务所需要的熟练程度,而计划传授所需的有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训练。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的概念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所说的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而且还是一种运行机制或调节手段,市场的本质体现了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在培训活动中是否存在交换关系,培训活动是否具有产业性质是能否形成培训市场的关键所在。

(一)培训活动中的交换关系

一个市场的形成,最主要的条件为是否存在着买方和卖方,买方和卖方之间是否存在着交换关系。

从培训活动的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活动,交换存在于这个活动当中。

首先,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是培训领域交换的利益实体,是培训需求的一方,即买方。培训机构是办学实体,是提供培训的一方,即卖方。在培训活动中,受训者必须交纳一定数目的培训费,从而使资金流向培训机构,同时也使受训者获取了参加培训的权力。经过培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加了在社会竞争的能力,这是培训活动中存在的一种交换关系。

其次,培训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与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实现的。在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工作者的劳动仍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教师通过自己智能和体能的消耗,向学校和学生提供了服务,同时也获取了相应的报酬,实现了劳动价值的交换。

再次,发展教育事业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国家每年都提供大量的教育经费,通过设立培训机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国家及地方政府也投入大量资金推行或举办大量带有公益性质的培训和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所开展的培训。国家通过教育投资,开发了人力资源,提高了综合国力。国家既是培训活动的投资者,也是培训利益的获得者。

可见在培训活动中,存在着国家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换关系。其中国家、社会、个人既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又是教育资源的需求者;培训机构既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又是产品的生产者。在培训活动中存在着供需交换和价值交换,为完成这种交换必然存在一个市场,通过市场,使社会、教育部门和个人之间实现价值交换和供需交换。

此外,教育交换与物质交换相比,教育交换更为复杂,有其特殊的规律性。首先,教育培训活动与一般商品活动的目的不同,教育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还有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教育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为目的。第二,教育培训交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交换。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在人才形成的过程中,虽然教育起了巨大的作用,但人才并不是教育的独立产品,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培训者不属于培训机构所有,培训部门也不能把受训者作为自己的产品拿到劳务市场去出卖。

总之,培训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培训机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必然与社会其它系统发生交换关系,这种供需和价值交换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培训市场就是完成这种交换的场所。

(二)教育培训的产业性质

教育培训活动的产业性质是由它的资源消耗性,生产性和可经营性所决定的。

1资源的消耗性。

开展培训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师资和教育管理者、教育经费、时间与空间等,这些教育资源在培训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消耗。

2生产性和服务性。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受训者的素质。经过培训的人,会导致个人价值的增长,一旦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便会创造价值。在实际生活中经过培训的人比未受训的人就业机会更多。

3可经营性。

培训机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绝大部分办学机构自负盈亏,自主办学。培训机构的生产和经营就是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结合来创造价值,发展壮大自己。

承认教育培训活动的产业性质,并不是把学校当企业办,并不是只强调经济规律,而不顾教育规律。它的实质在于明确教育部门与社会其它部门的交换关系,社会上的任何部门要想得到教育服务,就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培训机构要想在社会上发展壮大,就必须接受社会的选择,培训机构要有经营意识,要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

教育培训的产业性质与教育培训市场紧密联系,既然教育培训是产业,就得进入市场。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就是要通过市场的调节,来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培训市场的概念界定

市场体系是一个大系统,是由许多专门市场组成的,培训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的大市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所具有的产业性质和培训活动中的交换关系的存在体现了市场的特征。只是由于我们没从本质上去认识它,因而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又是交换关系的总和,也是一种运行机制,它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因此,我们对培训市场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狭窄。目前很多问题正在争议之中,给培训市场下一个定义确实比较困难。从一般的表面概念上界定它,培训市场是以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的提供和需要为交换内容的市场。从深层次界定它,是指培训活动的运行机制或运作形式,是围绕着培训所发生的交换关系的总合。

培训市场本身也是一个小系统,它是由培训信息市场、培训教材市场、培训生源市场、培训师资市场等构成。

培训市场既可以作为单独存在的市场,又可以作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科技市场成熟与完善的标志。

三、培训市场的本质

揭示目前业已形成的培训市场的本质,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深化和具体化。具体地说,现阶段培训市场本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商品--市场"层面

精神商品与物质商品一样,都凝固着人们的一般劳动,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从使用价值来看,参加培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以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价值,增强竞争能力。从交换方式来看,知识与技能进入市场后,最简便易行的方式是以"货币"为手段进行交换。要想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就得交费参加某一培训机构的学习,这些现象的存在充分表明了知识与技能等教育产品已具有"商品货币"性质了。

(二)"不完全"--"不成熟"层面

在一般市场中,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但在培训市场,有时却不能执行,有些类型培训的学费并不反映教育成本,也不反映教育价值和效用大小,学费并不完全成为调节教育供需均衡的杠杆。

竞争是市场运行的动力源泉,是市场的最基本特征。然而在培训活动中,国家为了全社会共同利益对某些培训项目进行某种程度必要的垄断和干预;某些行业本身就具有垄断性,使培训市场中的竞争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程度内。

培训市场从萌芽、发育到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对培训市场的认识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事实证明,现阶段的培训市场不论从性质作用意义上,还是从程度范围上看,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在培训市场的界定不明确,发育不平衡、机制不完善、管理不得力,一些培训机构收费不合理,个别学校教育质量低劣,甚至还有以学经商的现象存在。上述种种原因表明,目前培训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虽已初步形成,但是不成熟、不完善。

四、建立培训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培训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结构的变革,市场体系的发育,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这一系列现实背景,是培训市场得以启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育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教育体制总是与经济体制相适应,一旦经济体制发生变化,教育体制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改革。党的十四大明确地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的深化。这一重大变化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变化,也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理所应当地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成人教育是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联系最紧的一种教育类型,经济领域中的一些基本运作方式,同样适用于成人教育领域。其中建立成人教育科技市场、成人教育生源市场、成人教育人才市场、成人教育培训市场等一批成人教育市场,是成人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才能使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同时也使社会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学校的活力和动力才能得以增强,才能更好地发挥成人教育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这是培训市场得以形成的动力与源泉。

其二,劳动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为培训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是我国企业制度的重大改革。这一变化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往那种国家包分配,用工终身制等劳动用工制度必将被聘任制、合同制所代替。企业有权选择职工,职工也有权选择企业和工作岗位。需要学习,要求培训已成为职工获取新的工作,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工资、职务晋升的必要手段和途径。这种培训是个人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觉自愿地参加,在经济学上称为"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当个人经过投资,而获得了收益成为可能,个人才会到培训市场寻找培训信息,参加培训。所以说,只有职工真正拥有了选择职业、企业和工作岗位的自时,职工培训市场才能形成。

其三,建立培训市场是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人教育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学校缺乏办学自、奉命办学、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和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来规划和设计成人教育,已成为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转变行政管理职能,下放权力,使学校真正成为办学的实体,建立以竞争为手段,以提高效益,优化结果为目的的运行机制(市场体制),已成为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在这种背景下,培训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必然,它的出现可以使成人教育按市场的需求办学,使市场调节成为管理成人教育的重要手段。

五、北京市培训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北京市培训市场的主客体

据统计,北京市目前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84所,成人中专校142所,各类民办教育机构2136所,此外还有近3000所乡镇成人学校、村办文化技术学校和培训中心。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培训体系。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各类成人培训机构中接受培训。可见北京市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卖方市场和一个潜力很大的买方市场。对于这个客观现实,我们只有正视它,承认存在,研究规律,因势利导,促使其不断发育和完善。

(二)北京市培训市场的专业设置

目前北京市成人教育培训市场所开设的课程大体分为四类,即文化补习类、外语类、艺术类、职业技术类。

文化补习类的主要对象是准备参加各类考试的人,如高考补习班,成人高考补习班,自学考试辅导班等;外语类主要以英语、日语为主;艺术类主要包括书法美术绘画、器乐声乐、舞蹈体操健美;职业技术类主要以美容美发、烹饪、服装剪裁、装璜设计、计算机操作、家政、家电维修、财会和汽车驾驶等。

当前,北京市培训的市场化趋向明显加强,除文化补习仍保持相当的热度外,职业培训越来越面向劳动力市场需要,面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培训方向明显呈现以下特征:

(1)职业培训的专业多为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专业;

(2)办班方式灵活多样、讲究速成,见效快。

六、关于促进北京市培训市场成熟与完善的几点设想

(一)做好建立培训市场的基础工作

1认真搞好办学体制改革,这是建立培训市场的前提。必须切实地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政府对教育事业包揽过多的状况,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在政府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举办,或由社会各方面和公民个人联合举办"的精神,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欢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外友好人士来华合作办学或单独办学。

2落实培训机构的法人地位,保证培训机构的办学自,这是建立培训市场的内在基础。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为培训机构的发展创造一个较为适宜的外部环境,促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办学实体,使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下自主办学。就目前而言,培训机构应享有招生自、设置专业自、制定收费标准的自、用人自和对外交流权。

(二)建立和完善培训市场体系

1加快筹建我市培训信息市场。目前北京市培训市场体系还不十分健全,其中培训信息市场是较为薄弱的一环,应加紧筹办,发挥其培训中介机构的作用。以市成人教育培训中心为中介,建立全市成人教育培训信息网,把企事业用人单位、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普通教育培训机构纳入信息网,开展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咨询服务,使之逐步完善。

2逐步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培训市场开放的范围,目前首先应开放政府计划调节之外的培训领域--即社会培训领域。其次是系统内、企业内部培训,逐步扩大市场调节范围,逐步使中小企业内部培训的任务由社会培训机构承担。

3在培训市场的组织方式上。组织与筹建培训市场时,要坚持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以无形市场为主的原则。在交换过程中应由目前的相互依附关系转向契约关系,使在培训市场中各方的利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三)加强对培训市场的宏观管理与调控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应当转变职能,由传统的行政指令性管理转为制定政策,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行的调控体制,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

体育活动培训篇(7)

一、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期待

自2005年4月国家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全国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培训的范围覆盖了包括在内的主要省市区,培训的形式也从最初的50学时面授培训发展为目前的面授培训、远程网络培训、网络培训和面授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培训学时的压缩以及全国各地差异性极大的师资条件等因素,对培训效果的保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们在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中小学教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我们调查了10所初中、5所小学的85名教师,共回收有效问卷79份。通过问卷与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培训对自己掌握教学设计知识、了解教学媒体的特性、提高信息技术技能和搜集教学资源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有少数教师感觉对教学设计成果和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理念及方式掌握不甚理想。总体来说,相比培训前,教师感觉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对教育技术普遍抱有比较积极的态度,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大多希望未来的教育技术培训能够重实际、勤交流、多推广。在此,我们整理了教师的建议,他们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深入教学实践,满足学科教学需求

多数教师反映,培训能提供给教师一些通用性的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他们在将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结合时会有一些困难,希望在获得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能够多获得一些学科教学方面的帮助,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使学习到的教育技术知识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2.通过交流互动,完善个体教学经验

很多教师希望通过培训能够更好地完善个体的教学经验,希望在培训中增加互动环节,使教师学员有更多亲身参与的机会,能够认识到个体已有教学经验的不足,并得到改善和提高。另外,希望多创造各学科、各地区的教师之间交流经验和彼此学习的机会;希望多创造基层教师与教育技术专家之间交流的机会,能够向专家提出教学问题,并得到指导和帮助。

3.关注日常教学,给予持续性支持

目前针对广大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以短期集中辅导的形式开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收效毕竟有限。教师反映,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持续的、系统的教育技术理论、技能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往往无从解决,导致受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长期应用培训成果。

二、教育技术学习的学习圈理论

针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是循环结构的特点,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学习圈模型。美国加州大学的Karplus教授于1967年提出了一种学习圈理论(Learning Cycle Theory),包括初探、发明、发现三个要素,形成环状结构,其本质上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法。Torrance等人提出了由投入、探索、解释、详细阐述、评价等五个元素依次循环组成的“5E建构式学习圈”,来发展个人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David Kolb在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包括经验、反思、理论、行动四个元素依次循环组成的“经验学习圈模型”,后成为很多企业用来培训员工的培训方式。Sprague等认为有效的技术开发模型应该包括:1.认识到技术所能够提供的便利;2.挖掘技术整合的时机;3.学习技术的时间;4.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对教学的反思。Wedman和Diggs于2000年进一步提出了技术学习圈(Technology Learning Cycle)的概念,认为教师学习技术应该分为五个阶段:1.意识到技术工具的存在;2.挖掘和过滤;3.培养技能;4.应用;5.共享经验。这五个阶段不断循环,贯穿了学习技术的整个过程。

上述对学习过程的相关研究为我们认识一线教师教育技术学习的内在过程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和启示。结合前人对学习圈相关理论的研究,曹晓明、林君芬提出了“教师教育技术学习圈模型”(见下图),他们认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技术学习应该包括:经验唤醒、感知学习、实践应用、分享交流和反思提高五个过程元素(同时在各个环节中都包含有体验过程),这五个过程元素依次连接,形成了一种环状结构。此模型是一个双循环结构,其中外循环为一些相对独立的过程活动,内循环为学习者的体验活动,表示“体验”和外循环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同步发生。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建议

为了使教育技术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借鉴上述相关学习理论,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几点参考性的建议。

1.重视教师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做培训课程

教师学员作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的主体,其需求是有效培训的源泉,是调动其积极性的原动力。在制定培训目标、编排和规划培训内容时,不仅要依据培训大纲、培训总体目标以及培训宗旨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更要以满足教师学员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培训与教师学员的需求密切联系,从而在培训伊始就能够调动学员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培训产生强大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外部条件刺激的需要只是动机的诱因,内在需要才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这要求课程设计者要能够走进一线教学的课堂,保持与一线教师对话,注意观察与思考一线教师的主要教学经验,并关注他们所面临的主要困惑,既关注不同学科教师的差异,又能够归纳教师的共性,才能对一线教师的基本需求有一定的认识。只有切实了解学员的内在需要及工作目标,分析学员的背景,才能确保培训适合他们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确保培训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工作目标,从而满足学员多样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教师量身打造培训课程,推动培训向更为有效的方向发展。

2.注重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探索学科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

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更多的是让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而忽视了教育技术在具体学科中的运用规律。许多教师在接受了培训之后仍无法有效地在特定学科的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不能使其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教育技术培训人员应该重视探索学科教学规律,充分发掘学科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策略,才能在培训内容上更加关注教育技术的学科应用能力,尽量将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提供相应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分析,让教师能够切身体会到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特定的课程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来实现,怎样充分利用技术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从而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实现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3.重视教师的经验和体验,提供具体案例与活动任务

在培训中,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容易让学员产生抗拒和疏远心理。充分利用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来开展培训,会拉近教师和培训的距离,增强切身体会,更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同时便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案例中所渗透的理论。同时,在培训中加强实践性课程,可以为教师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活动化的实践课程能够使培训学员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轻松地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培训过程中,针对学员的学习需求,分配相应的活动任务,并将其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始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帮助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高级思维能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真实的活动任务不仅是活动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框架。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学员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学员不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并且能在活动中获得具体的体验。另外,培训应主要采用面授的形式,重视教师的亲身体验,不能过于依赖远程的方式。

4.加强对话与交流,设置互动与分享

在培训中,应该加强培训者与教师学员的对话与交流,在对话性活动中,培训者与教师学员之间具有平等地位有助于开展更具非指导性的交流,容易展示教师学员的知能基础,并暴露其认知中的缺陷;教师本身的教学阅历与经验已经构成了其认知的基础性资源,培训者的适度认同与合理引导,更容易帮助教师学员逐步改变其所固有的自我概念、态度与行为等。同时,要加强教师学员之间的互动与分享,学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更容易激活教师学员的思维潜能,进而促使其产生求知的热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员的特质分成学习小组,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因活动而彼此联系,通过协商和反思完成对意义的建构。有了在活动中具体体验的积淀,学员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通过交流讨论来分享他们的感受或所观察的结果。在分享个人感受之后,学员将这些分享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认知。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学员不仅通过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和技能,还常以电子档案袋、思维导图、量规、主题资源网站、演示文稿、学习记录表、培训反思表等多种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供大家交流分享。同时,培训教师还可以借助活动成果来跟踪、记录学员的活动表现,分析培训成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为学员提供反馈信息。

5.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是对培训效果的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评价,实现对受训教师的激励、对教学过程的调整以及对后续培训环节的支持,而不是以作品完成的质量、最终考核是否通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一个完整的评价激励体系,宏观上讲是若干职能部门通力协作的成果,微观上则是指导教师能否灵活、科学地应用教育技术的体现。通常,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运用来实现修改教学和评定教学两个目的,针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学设计,不仅具备修改教学的作用,还要实现评价考核结果对后续环节的有效支持。但是,通过评价考核实现对受训教师的激励,这也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学设计所必需的。合理的激励会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应用教育技术;匮乏的、不科学的激励,不仅不利于教育技术培训的进行,更会影响教学的整体发展。

评价应贯穿于培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评价一方面包含培训学员对培训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培训学员自身能力表现的评价。在培训活动过程中,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用量规、电子学档、概念地图、学习契约、评估表等评价工具。采取多元化评价手段进行考查,同时加强动态评价。对教师提交的作业、小组分工合作的作品、实践情况、日常考勤等汇总综合考查。既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与特长,又全面考查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成果。评价通过教师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交替进行。教学过程中,适时留出一定时间让受训教师交流学习反思、阐述学习心得、共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每位受训教师的思维都受到审视、检验,不断提升元认知水平。

6.提供培训的后续支持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为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要求,培训不能仅仅面对现阶段的、单一的要求,更要考虑到如何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为教师今后的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教师而言,要想获得专业发展,一次性终结型的师范培训难以奏效,必须依靠多次回归型的教师继续教育。目前更倾向于把“培训”看成“发展”,看成是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

第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不能脱离教学实践,要对教学实践情况进行适当追踪,将教学实践作为培训的一个环节,就是强调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实现对教学实践的更好支持。教学实践以前期的培训过程为基础,同时又作为培训工作持续开展、渐进深入的必要支持,从而使培训工作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只有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其行之有效的培训工作,才能够成为有意义的培训。

第三,要想把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顺利、持续地推行下去,学校必须提供一个合适的支持环境。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促使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活动。要为教师提供选用(或开发)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的空间;为教师成长提供时间、信息、资金和其他资源保障。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互相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互相支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成为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型组织。

第四,需要设立技术支持人员的专门岗位。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不时出现各种问题与障碍,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会使教师丧失热情。设立技术支持人员的专门岗位,并明确其职责,真正排除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障碍,在教师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帮助,这是保障教师顺利、持续地应用和探索教育技术,持续不断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必要措施。

第五,还要建设专业的、高水平的培训队伍,才能通过高质量的培训课程和方法改善教师现有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在培训结束之后,教师在日常运用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因此,应该继续提供培训的后续支持服务,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咨询和指导服务,才能保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10377);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JB1212032);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培育项目(SXP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