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产业前景分析

体育产业前景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3 14:49:32

体育产业前景分析

体育产业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环京津地带体育旅游特色产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各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旅游活动渐渐成为时尚。体育旅游正在以其集观赏性与参与性、娱乐性与健身性、专业性与高品位、教育性与互动性融为一体的特征,逐渐成为国人旅游的新看点。体育与旅游的结合成为时尚,以接近自然、放松身心、保健娱乐为特征的体育旅游业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群众体育的再发展。“环京津都市圈”体育旅游产业带的资源开发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我国每年将吸引近1.35亿的外国游客,取代法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国家。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旅游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达到可持续发展。

体育旅游的概述

体育旅游的概念。其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讲,体育旅游可以认为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不同体育需求,借助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多种功能,使得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进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活动;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休闲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保健康复和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与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

体育旅游的内容。作为大众体育和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旅游的分类有着许多不同的标准。根据旅游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不同,可将体育旅游划分为四种类型:休闲娱乐型:此类型的体育旅游已成为国内最典型的体闲娱乐旅游生活方式之一,其追求快乐体验体育,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回归自然,陶冶身心,获得新的文化积淀,从而增进健康,可以同时完成旅游、健身和娱乐多项任务。民俗型:充分享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活动,亲身感受体育活动的独特魅力,领略当地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内涵,如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养生保健术等。度假型:指在休闲的同时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如冲浪、垂钓、划船、滑水、游泳、潜水、帆板、海水浴、跳水、摩托艇以及登山、攀岩、狩猎、滑雪、滑冰、滑草等。观光型:探访观光体育的多种相关的表现形式,如参观体育建筑、摄影展、绘画、雕塑等体育艺术展览和表演活动。

环京津地带开发体育旅游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河北省地处

政策有效支持,有利于开发河北省体育旅游市场。河北省环绕京、津两地,地处于环京、津旅游网络系统中。基于体育旅游的特征,参与旅游的人员绝大多数是城市人口和国外旅游者,京、津直辖市正为河北省体育旅游提供巨大的客源市场。原省长曾在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座谈会上重点强调,要下大力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它是河北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把发展环京津休闲旅游作为全省旅游业的重点,强力推进,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河北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河北省体育局为满足京津冀群众参与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和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观赏等精神文化的需要,整合和开发河北体育产业,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全力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环京津健身休闲圈”。

河北省环京津区域优势明显。河北省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内环京津,外与晋、豫、辽、蒙、鲁等省相邻,消费群体较为集中。“大北京规划圈”确定的最佳模式是形成50公里左右、30分钟的交通大都市圈,达到城际交通的公交化。“大北京圈”是指京、津、冀,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大中等城市所管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地带,以及周边的秦皇岛、承德、张家口、沧州和石家庄等城市部分区域,中心区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0万,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地“大北京”的规划已经显现。

河北省环京津开发体育旅游的对策

体育旅游既有社会学的意义,又有经济学的意义。作为新兴的产业,其合理的开发必定会促进体育旅游活动场地与设施的建设,体育器械、服装及鞋帽等的开发与生产,并涉及到交通、食宿、购物等方面。所以,体育旅游会推动器械、服装、食品、建筑业等产业,以及交通业及商业的发展,还能够增加就业岗位,缓解日益严重的社会就业压力。开展体育旅游活动还可以创造更加开放的环境,因为其不仅仅吸引体育专业人士,而且也汇集了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他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通过交流,河北省可以更加了解外界丰富的信息;同时也能让国内外体育旅游学者更加了解河北,加强与之合作,从而推动全省经济迅速、健康的发展。

体育产业前景分析篇(2)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4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体育中诸多元素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之后,已经进入了市场化运作的体育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电子书、网络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着媒介形式,消费者的思维方式和选择偏好。这就使得体育企业必须依托新媒体的平台使企业营销得到发展和完善,最终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新媒体背景下,体育企业传统的营销方式需要进行变革和创新。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体育企业营销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新媒体背景下体育企业营销及其特征分析

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体育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优势。但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体育企业只有新媒体背景下做好企业营销才能使自身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新媒体背景下做好体育企业营销,不仅能为企业本身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知名度、调整或转变体育企业产业结构和营销策略。本文介绍体育新媒体营销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提出体育企业在新媒体背景下营销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新媒体庞大的影响力对体育企业营销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将报纸、广播、电视等组成的传统媒体格局打破。相对于过去的传统媒体,新媒体能更好地实现大信息量的传播。在4G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成为企业产品营销和宣传的主要手段。

(二)体育企业的行业化鲜明。体育企业所生产和销售的体育产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与时间性,受市场的影响较大,要最大限度地吻合市场的流行趋势。而且,体育企业所营销的体育产品,需要较多的人工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体育企业所营销的体育产品是依靠体育本身来经营的项目,需要迎合喜爱体育的特殊人群,这其中包括职业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因此,全面了解运动项目的专业特点和爱好者的专业水平,需要体育企业在当今新媒体的背景下不断地完善营销策略。

(三)品牌效应强。新媒体背景下体育企业营销具有非常强大的品牌效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媒体的到来,顾客的品牌导向越来越强烈,作为体育企业更是应该注重产品的品牌效应。体育企业除了宣传产品的品牌理念外,应将品牌效应作为体育企业营销的主导的核心,有利于体育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体育企业竞争的软实力。

二、新媒体背景下体育企业营销的主要方式和渠道分析

销售渠道畅通是体育企业营销成功的必要前提,在新媒体出现和快速发展的今天,体育企业进行营销的方式和渠道也多种多样,包括: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微博,甚至朋友圈和QQ空间都可以作为体育企业的营销方式和营销渠道。体育企业只有将新媒体背景下的营销方式和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完善自身企业的销售活动。下面仅介绍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几种常用的新媒体营销方式:

(一)赞助体育赛事。鲍明晓认为:“体育赞助是指题材为体育,内容为支持与回报,形式为利益交换,最终达成各自组织目标的一种特殊的商业行为。”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体育企业首先利用体育赞助活动,通过新媒体形式宣传体育企业自身形象、社会知名度,同时从侧面也印证了体育企业实力。

(二)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设立形象代言人。在传统媒体时代,体育企业不惜高价聘请体育明星代言来进行营销是最常见形式,无论是篮球中的科比还是足球中的梅西、C罗等。在新媒体时代,这样形式的营销的影响力会大大加强。不管是在城市的街头还是在乡村的角落,处处可以看见人们穿着印有“Messi”图案的球衣在踢球。可见,在新媒体强有力的传播下这些体育明星不仅为球队带来效益,同时也为自己所代言的体育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三)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开发指定产品。体育企业将其产品发展为体育活动的指定产品,这就使得该体育产品在该领域具有唯一排他特性。这种排他性体现在体育活动或运动会独家赞助商的特权。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这种营销方式更能表明该体育产品在同类产品的优势,更加说明产品所具有的行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保证。

(四)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加大广告宣传。不管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广告都是企业进行自我宣传的最基本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体育企业已将广告宣传由传统媒介逐渐转向了新型媒体。新媒体的广告传播迅速而且影响范围广,通过植入不同的传播媒介,达到相互配合的目的,从而实现广告宣传利益的最大化。

三、基于新媒体营销的体育企业策略分析

当今新媒体的背景下,体育企业要在分析各种具体影响营销策略的前提下,进行针对自身企业的营销定位,以树立自身品牌为导向,进行各种新媒体的营销方式的整合,从而很大程度的增强企业营销的效果。具体的营销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增强与体育消费人群的互动性。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新经济时代,而无形的网络能把更多的体育消费人群整合在一起,更方便了交流。在这种趋势下,体育企业想要通过新媒体来实现营销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拥有广泛的关注和支持的群体,并通过他们之前的不断交流,确保体育企业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新的营销手段发挥作用。事实上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积极的建立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还能促进体育企业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及时转变营销策略。

(二)整合多种营销渠道,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体育体育企业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营销方式和销售渠道,就能实现自身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整合营销形式不仅仅要求新媒体的各种渠道相互联系和组合,同时也要和传统的营销方式进行有效的配合。当然,在整合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各种营销方式对体育消费人群的关注程度,从而保证整合后的营销方式的效益最大化。

(三)重视体育企业的危险公关机制。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体育企业能否长久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企业的危险公关机制。新媒体使得企业信息更加透明化。体育消费者能更及时地了解企业内部突发的危机事件。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体育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地构建企业的危险公关机制,不断加强企业营销危机的事前预防机制。此外,还应建立危险营销事后的品牌和形象的重塑机制,巧妙地利用新媒体来恢复企业形象。

四、结束语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快速发展,不断增多,为体育企业的营销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是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体育的营销活动也存在信息碎片化、渠道多样化等现象。在不断完善体育营销的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营销的特性和新媒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的选择新媒体的广告植入方式,增强和体育消费者的联系互动,从而保证体育营销顺利有效地进行,并最终促使企业效益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冬雷.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企业研究,2013.12.20.

体育产业前景分析篇(3)

摘 要:服务社会既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功能,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反映了高职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

>> 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研究 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河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改革策略 高职教育发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初探 产业结构调整对江苏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院校优化专业结构的实践与思考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生产业展对策研究 探析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 知识经济背景下顺德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后危机背景下唐山 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经济转型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的互动关系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中高职衔接发展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中职教育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张家口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08-28.

[2]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

[3]张毅.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分工变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8.

[4]杜怡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21.

体育产业前景分析篇(4)

高粱空间诱变后代的灰色理论评价

不同配比复混肥对瓦巴斯草坪草生长性状影响的研究

校园行道树生长调查及配置分析

北京植物新资料

北京地区奶牛流产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

入世对我国金融安全影响的综合分析

中国粮食生产景气指数系统的合成指数分析

中国的花生生产:回顾与展望

中国生猪养殖业生产水平比较分析

利用MATLAB实现平滑系数的精确表达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

焦虑及其应对策略

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新探

转Bt基因植物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经络系统与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间的关系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入世后会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北京农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进展测试分析

北京农学院基础科学系

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学创新发展之路——加拿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依附于本科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研究生管理模式初析

论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

经济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

在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教育的作用

院系级教学评估刍议

钻研教学勤于育人

从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引发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试论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初探——以霍普金斯大学为例

影响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师资因素分析

搞好课程建设适应教育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的教学改革探索

高等农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对大众化高等教育中三个主体的定位思考

浅谈人才培养中的学科与专业建设

教学互动的理论与实践

气-质联用和酶联免疫检测草莓花托中ABA含量

苏格兰薄荷精油香气成分分析

不同叶面肥对甜樱桃座果率和品质的影响

棉籽低聚糖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发酵温度和时间对豆粕发酵品质的影响

鸡干扰素α受体Ⅱ胞外域的克隆及GST融合蛋白原核表达

人参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对穴位区皮内微血管舒缩活动振幅的影响

百合叶表皮微形态观察

不同授粉技术对克服百合杂交受精前障碍的影响

北京湿地的变迁

具有地域乡土特色的乡村品牌景观开发

现代景观在城市住宅开发中的作用

体育产业前景分析篇(5)

开设分娩室和产科病房的446家医疗机构共有专职助产士1136人,其专业背景以普通护理专业为主(565人,占49•74%),其次为助产专业(439人,占38•64%)和临床专业(132人,占11•62%)。现有专职助产士学历以中专(468人,占41•20%)和大专(459人,占40•40%)为主,本科(190人,占16•73%)和硕士及以上(19人,占1•67%)较少。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现有专职助产士专业背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学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省、市级医疗机构现有专职助产士学历相对较高,详见表1。进一步分析发现,现有助产士学历再教育主要以自考为主,占90•63%,函授和脱产的比例很小。

2医疗机构助产士需求

开设分娩室和产科病房的446家医疗机构中,有236家认为现有助产士数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占52•91%;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今后对助产士需求数量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省级(2•65-2•95)人、地市级(2•46-2•81)人、县区级(2•28-2•80)人和乡镇级(2•59-3•66)人。所有调查的473家医疗机构中,有417家表示愿意接受我校助产专业的实习生,占88•16%。在对医疗机构今后招聘助产士的专业背景与学历要求进行分析发现,261家(55•18%)医疗机构表示将主要招收助产专业毕业生,448家(94•71%)医疗机构表示将招收大专及以上学历助产专业毕业生,其中要求为大专学历为365家(77•17%)。

3讨论

体育产业前景分析篇(6)

一、阶级结构与教育

(一)阶级结构理论作为社会不平等分析的经典遗产,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及其后继者的相关理论,都具有较强的实证主义倾向,即更强调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研究,而非对个人行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尤其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认为阶级之间是对抗性阶级关系[3][4]。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赖特(Wright)在马克思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稀缺技术掌握程度、组织中的权威两个分析维度,对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受雇者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5]。基于对生活机会(lifechance)的分析,韦伯(Weber)的社会分层分析框架包括阶级(class)、地位(status)和政党(party)三个维度。其中,阶级维度主要关注市场交换领域里个人的市场机遇;地位主要是指个人在社会秩序中具有的声望,它以生活方式为主要体现方式,这种由声望地位组成的社会秩序与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紧密联系;政党维度主要依据个人掌握的权力进行社会分层的划分[6]。尽管马克思主义讲生产关系,韦伯主义讲市场关系,两者划分社会分层的依据和由此构建出来的社会结构图景有所不同,但识别结构本身是这些理论的共同关注点。这种对结构的侧重也反映在后来发展起来的以职业为主的阶级结构测量研究中[7]。

(二)阶级结构与教育在阶级结构和教育的问题上,主要的理论是附应理论(correspondenceprinciple)。鲍尔斯(Bowles)和金帝斯(Gintis)认为:一方面,学生在家庭习得的行为规范与父母在社会生产中的行为规范一致;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习得的行为规范与他们自己将来在社会生产中的行为规范一致[8]。阶级结构和教育研究取向的实证研究以各种教育取得和地位取得研究为主要代表,大多是采用路径分析的方式,通过多元回归计算家庭背景各因素在教育取得和职业地位取得中的影响力。比如布劳(Blau)和邓肯(Duncan)建立的经典模型,就是把地位取得的过程看作一个由多变量影响的因果过程,通过计算路径模型中的各个相关系数,发现父亲的职业地位通过儿子的教育和第一个职业来影响儿子目前的职业地位[9]。也有研究者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智力作为自变量,通过描述性统计、关联表分析和路径分析等方法,呈现两个自变量对接受大学教育情况的影响力及其在男性和女性群体间的差异[10]。威尔森(Wilson)等人在自变量中增加社会心理因素,如重要他人的影响和对能力的自我评价,作为中介变量,通过模型检验发现客观性的结构因素对教育取得的影响更为显著[11]。

二、阶级文化与教育

(一)阶级文化理论布迪厄(Bourdieu)在他的理论中开始批判经典社会不平等理论那种侧重经济的、结构清晰的分析模式。他认为阶级分析不能化约为经济关系,而是同时包含着符号性的关系,他也反对在阶级之间划出非此即彼的清晰界限。根据资本占有情况,社会空间在各个维度上都是连续的而不是间断的[12]。处于社会空间的人是一群能动者,他们拥有相似的位置,面临相似的情境,受到相似的限制,因而很有可能具有相似的惯习(habitus),但是这种相似性未必以阶级的形成作为最后的结果[13]。面对现代社会的急速变化和原有超稳定结构的松动,仅将文化维度和个人引入社会不平等的分析已经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实。具有明显阶级烙印的文化与生活方式逐渐被更加个人化的消费方式取代;通过惯习复制原有社会结构的个人也有了更多反思和行动的可能。阿切尔(Archer)在批判布迪厄理论中有关个人能动性的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形态生成理论(morphogenesis),更加强调结构中的个人通过反身性(reflexivity)与行动可能带来的结构变化[14]。在理解结构与能动者的关系问题上,布迪厄的惯习概念更侧重个人通过无意识的行动对社会结构进行复制的一方面;阿切尔则更侧重个人通过反身性产生变化的一方面。但与经典社会结构理论相比,两者都开始意识到社会不均等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一种由经济因素决定的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一种主观建构的阶级文化实践,即个人通过策略运用或自我反思而产生行动的过程。

(二)阶级文化与教育与鲍尔斯和金帝斯的经济复制理论不同,布迪厄尤其强调文化资本的作用,通过对教育活动(pedagogicaction)和家庭文化资本的分析,提出了文化复制的理论(culturalreproduction)。布迪厄指出,以往针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往往注重经济方面的或者可以以经济方式体现的教育投资,但忽略了在家庭内部传承的更具有决定性的教育投资,即文化资本或称学术投资。这种文化资本就成为学校中师生互动时无意识而使用的参照体系。对于具有精英阶层文化资本的学生,教师倾向于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评价,这样文化资本在家庭成员中的传承也成为社会复制的途径[15]。以阶级文化和教育为研究取向的实证研究多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试图探究从阶级结构到下一代教育取得的过程、个体的行动策略与阶级文化对个人的作用机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威利斯(Willis)采用人类学方法对工人阶级子女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在1977年的研究中,工人阶级学生主要反对的是学校的主流文化———个人主义和绩效主义,反抗行为带来的结果是继续进入工人阶级的队伍。80年代之后,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失业成了许多工人阶级子女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一时期学生的反抗行为不是仅针对学校的主流文化,而是作为学生表达对外部社会环境不满和对未来生活无助感的渠道。第三阶段的商品化,尤其是电子时代的到来,工人阶级子女既要面对日益消减的民间文化,又很难进入主流的和资产阶级的文化形式,文化成为这个时代不同人群之间相互区隔的标志[16][17]。通过深入访谈,瑞伊(Reay)等研究者认为,如果把关注点放在那些不可直接测量的因素,比如自信水平、对事物把握的确定性和对应得权利的意识等方面,就会发现这些因素在学生进行高等教育决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在家庭中积累下来的并且由家庭成员共享的态度、经验和性情倾向可以视为是一种家庭的惯习(familialhabitus),他们不仅影响了家长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介入程度如何、能够提供什么类型及多大程度上的支持,也因为营造了学生成长于其中的环境而作用于学生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和选择。不同家庭具有的惯习是不同的,所以对一些学生来说升学时选择继续读书或者进入什么样的学校都是在此之前的教育过程中已经设想过的、理所当然的决策。决策过程中家庭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关于大学学习与生活的各种硬信息(hardinformation),而且还能在自己的圈子中得到有价值的非正式信息(hotknowledge)。而另一些学生则要面临经济情况的约束,因为介入不熟悉的领域而产生的焦虑,以及选择失误可能造成的双重羞愧感,因此他们的升学决策更为复杂、充满风险[18][19][20]。家庭培养模式对升学决策也有影响:工人阶级家长更倾向于采用放任不管的方式,认为教育是专业人士的责任;而中产阶级家长更大程度地参与子女的升学决策过程,采用的是一种与学校类似的有意识的培养方式[21]。在决定子女未来教育和职业生涯走向时,中产阶级家庭更倾向于鼓励孩子走出居住的地区,尝试不熟悉的领域;工人阶级家庭更倾向于让孩子在熟悉的区域和领域,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发展[22]。

三、中国阶层结构与高等教育

(一)中国阶层结构研究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特别是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和社会转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倪志伟于80年代末明确提出市场转型理论,并提出三个命题,即市场权力论、市场刺激论和市场机会论。市场权力论认为,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再分配对资源控制的权力减少,而市场交换的权力增加,也就是会出现一个权力基础的转移。市场刺激论认为,与再分配经济相比,市场交换经济更能刺激生产者,因此在市场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本,尤其是教育,作为人的生产力的最好体现指标,能够得到更大的经济回报。市场机会论认为,转型将创造出另一个社会流动渠道和新的机会结构[23]。市场权力论和市场刺激论的命题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不同意见,倪志伟也进行了后续的实证研究并修正和补充了他所提出的市场转型理论。他认为,其他研究与市场转型理论之所以有不一致的地方,是因为中国实行的是一种混合式的经济,即国家控制之下的市场经济,在社会分层中出现的无法预测的特征正是源于这样的混合式经济模式,社会分层的主要机制如何,取决于它与再分配体制的关系如何[24]。有研究者认为,社会分层机制作为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的再生机制,总是嵌入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并由规定着这一社会经济形态特征的产权所有制及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在嵌入权威结构的市场制度中,国家公共权力在管理非国家经济中衍生出了寻租能力。这样,在经济转型后的中国,再分配权力、寻租能力、市场能力就共同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25]。

在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时,较为常见的是使用韦伯的多元分析模式,包括对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权力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分析[25][26][27];以收入,职业声望,社会经济地位,或者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占有情况进行的阶层划分[28][29][30][31]。这些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职业为主的结构测量,关注点是如何确立分层标准,并依此标准辨认现有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较少关注的问题是:阶层之间的界限是否受到后现代社会和消费社会的影响而变得更加模糊和不确定,不同阶层中的人是否存在不同的生活方式、行为实践模式和策略运用过程,这些更侧重阶层文化和微观个人行动的方面与宏观的社会阶层结构有何关系,它们如何复制或者改变现有的社会结构。

(二)家庭阶层背景与高等教育关于家庭阶层背景和高等教育升学的问题,国内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方面是采用描述性统计、逻辑回归、多元回归、事件史分析,以前述职业与社会分层标准为基础,对家庭阶层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关系进行研究。其中一些研究发现家庭背景有重要影响,且有加强的趋势[32][33][34][35];也有研究发现入学机会开始向弱势阶层移动,但在教育的质量上仍处于弱势[36][37][38]。这些研究中有不少在自变量中引入了家庭文化背景,揭示了在职业地位和经济因素之外,文化资本在子女教育取得中的重要作用,但其测量指标基本是以父亲或母亲的教育水平为主,无法关顾到行动策略、教育期望、培养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等不能直接测量的因素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根据前文列举的对阶级文化和教育的实证研究来看,这些因素同样具有重要的讨论价值。另一方面是对升学选择与决策进行研究。其中一些是使用因素分析、逻辑回归等方法,分析升学决策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财政、高校学术地位与设施、获得信息策略、专业及发展前景、家庭与同学压力[39]、家庭背景、学费支付能力、预期收益[40]。或者通过因素分析、结构模型拟合程度检验,试图构建或者修正升学选择的行为决策模型[41][42]。这些研究的基本假设是高等教育升学是在衡量家庭、学生、学校各方情况的基础上做出的完全理性或有限理性选择,因此缺少了对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行为方式、阶级身份认同等非理性情感因素在升学选择中影响作用的分析,不能解释各种因素在具体的情境中如何影响选择行为。也有一些研究者采用质的研究取向对升学选择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和农村贫困学生的升学选择过程进行了个案研究[43][44],但就阶级文化如何影响个人的策略选择,以至最终影响升学选择的作用机制,尚未形成清晰完备的理论框架,有必要以此为研究取向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体育产业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工程教育改革背景;“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是培育、输出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与渠道,因此,必须保障人才培育质量,确保输出人才能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现代社会对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同以往,要求水平更高,也更加多元化,而传统工程教育不能满足现代要求,由此催生出工程教育改革。类似问题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同样存在,说明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否则大量专业人才都会遇到就业难题,相关行业也会出现岗位大量空缺的现象。因此,必须展开研究,确立改革方向,构思改革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工程教育改革背景

近期,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引入了国外先进工程教育理念,推行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制。该机制的推行让传统工程教育开始改革,相关领域人员逐渐意识到以往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力度等方面都存在缺陷,不能满足现代专业认证机制要求,因此,工程教育应进行改革。在这一条件下,“男装结构”课程也面临专业认证机制的新要求,即培养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所谓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细分之下可以通过5个指标进行判断:(1)人才的知识面是否广泛,解决问题时是否只是在简单地套用,如果是,则说明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弱,反之则能力强,可以在专业认证中“加分”;(2)人才在分析复杂问题时,能否明确解决问题时可能发生的冲突;(3)人才能否准确界定复杂问题中的每个板块,并建立抽象模型;(4)人才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否进行创新;(5)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是否可以保障利益。这5个指标就是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对“男装结构”课程提出的新要求,通过结构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每个指标上都有良好表现,这样才能得到专业认证。但现实情况表现不佳,导致“男装结构”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1]。

2“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侧重专业

现代大部分“男装结构”课程教学都存在侧重专业的现象,即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大多与男装结构设计和制造有关,使得学生只能成为专业能力单一的人才,不满足当前背景下人才知识面应当广泛的要求,在专业认证中会认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低,因此,学生很有可能陷入就业困境,就业范围也相对狭窄。教学侧重专业问题属于课程体系设计范畴,即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院校都认为“男装结构”课程只需要对学生男装结构的相关专业能力进行培育。因此,课程体系仅贴合男装结构的相关专业能力,而这种课程体系一直沿用至今,无法满足背景要求,因而要对课程体系设计进行优化[2]。

2.2师生地位不合

根据背景新要求可知,当人才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问题内可能发生的冲突。这个过程体现了人才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是当前背景下“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应当培育的两个重点。但现实情况表明,多数“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并不能对学生的分析问题意识、能力进行培育,主要原因就在于师生地位不合理,即当前课程教学依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使得学生只能通过记忆去吸收知识,而不是思考知识中的问题,这就让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他们面对问题不会主动地进行分析,说明分析问题的意识不足,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也无法提升。因此,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师生关系是不合理的,这一点需要得到改革。

2.3缺乏抽象思维教育

在现代“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很多学生在问题板块界定能力上表现优秀,这得益于当前教学侧重专业的表现,能让学生概念清晰,因此能够准确界定。但在问题板块界定之后,学生还要构建问题抽象模型,这一点比较考验学生的抽象思维。因此,现代课程教学就暴露了缺乏抽象思维教育的问题。所谓抽象模型,是一种关系模型,在模型对应问题内各板块被界定之后,根据各板块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序,如因为男装衣领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男装整体观感不佳。模型形式上衣领结构设计在前(代表原因),男装观感不佳在后(代表影响表现),这也是当前背景下提出的教育新要求。但现代“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并不会专门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导致学生无法构建抽象模型,不能满足现代专业认证机制要求。

2.4创新教育力度不足

创新意识与能力是我国近些年提出的教育重点,该重点具有泛用性,任意形式的教学都要做到,“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因此,“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开始加大创新教育力度。当前现状中,现代“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的创新教育力度依旧不足,教师往往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去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新想法、新见解,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与学生一起讨论新想法、新见解的可行性,此举确实行之有效,但太过理论,整个过程没有方向性引导,学生创新想象难度较大,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巨大压力,开始拒绝创新。因此,当前“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的创新教育力度不足,需要得到改善。

2.5职业素养培育功能薄弱

学生之所以要进入学校学习,就是为了保障自身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就业,这需要学生的学习所得满足社会环境要求。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男装相关专业的就业岗位要求提高,学生除了要在专业能力上有突出的综合表现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种素养就体现在学生能否保障企业利益。但现代“男装结构”课程设计几乎不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育,只告诉学生如何设计男装结构、如何操作工艺,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为了达到目的忽略成本”的现象。这种现象无法让学生得到专业认证,在工作中也不能良好地展现个人价值,依旧会导致学生陷入就业困境。

3“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分析专业关联性,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在背景要求下,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院校及相关人员必须意识到原有“男装结构”课程体系是存在缺陷的,理应得到改革,这是实现改革目的的基础要求。为了确保改革的正确性,建议相关人员围绕“男装结构”课程的专业知识,分析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例如男装结构设计会影响男装生产成本,说明男装结构设计专业与成本专业有密切关联。贴合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拓展或空出课时,设立综合训练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男装结构设计专业与成本专业的关联性上,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不完整的男装模型,随后提出“该模型不完整,需要你们针对其不完整之处进行合理设计,且设计时要考虑到设计成本”等问题,同时讲解对设计成本有影响的因素,这样就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2扭转师生地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面对不合理的师生关系,建议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中调转双方地位,让学生占据主导,教师处于引导者地位进行教学。首先,此举能让学生拥有充足的能动性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可以在学习中发散;其次,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通过反复地引导与分析,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3引入先进技术,做好理实结合

要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师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引入一些先进技术,并借助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就能利用先进技术去推演理论,构建相关模型,反复如此,学生的抽象思维就会提升。例如,可以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技术,该项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画图,教师可以围绕专业理论提出一些理论上的问题,让学生在CAD界面上,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模型。长期如此,学生在构建问题模型时,就不用太过依赖CAD软件,至少在脑海中就能生成大概的模型,进而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或处理。

3.4重视创新教育,加大创新教育力度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当前创新力不足的问题,随后在提问式创新教育中,设立方向性引导教学机制,使得创新教育力度得到增强。所谓方向性引导教学,就是让教师参与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即教师可以像以往一样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但教师也应深入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思路,促使学生能顺着思路不断分析。例如某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就参与到学生的问题分析过程中,告诉学生要对该问题进行创新,可以着眼于问题当前的不足,以不足之处为突破口,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此外,当学生提出新想法后,教师应竭尽所能地帮助学生实践,验证想法的可行性,这样就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行培养。

3.5引入项目驱动式理念,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深入职场,成为普通职员去开展工作。因此,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建议院校引入项目驱动式理念,待学生的理论认知充沛后,设立一个项目,由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招收学生,让学生参与项目开展工作。这时,学生的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普通的工作人员,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必须依照正常工作管理制度对学生提出要求,如设计方案的成本必须达到标准等,长期如此,学生的职业素养将有明显提升。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