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免疫学

免疫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19 08:42:59

免疫学篇(1)

英文名称:Current Immunology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免疫学院研究所;上海免疫学会;中国免疫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2478

国内刊号:31-1899/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免疫学篇(2)

作者:王志有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特点;免疫学特征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过度造成肝组织损伤,出现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症状体征的一组疾病[1]。为提高自身性免疫肝病的诊断率,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免疫学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自身性免疫肝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9例,男性73例,年龄33-58岁。排除酒精性或中毒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α1胰蛋白酶缺乏症、Wilson病和遗传性血色病、铁、铁蛋白及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异常患者)。排除病原学检测HCV、HDV、HAV-IgM、HEV-IgM、抗TTV检测阳性者。PSC6例,AIH38例、PBC23例及AIH-PBC15例。PBC的诊断以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指导建议为准,AIH诊断参照2002年美国肝脏病学会发表的AIH诊疗指南,重叠综合征的诊断参照Joshi等文献。PSC的诊断参照Mayer标准。另选取我院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36例,年龄30-55岁,其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分析方法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随访6个月-48个月,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或初诊至确诊的时间、临床、生化、免疫及以及治疗反应。

1.2.2自身抗体检测抽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正常体检组的清晨、空腹12h、肘静脉血2-3ml装于专用抗凝管混匀,1h内以3000转/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置-20℃冰箱保存,用于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拉体抗体(AMA)的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描述,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主要临床特征AIH、PBC、AIH-PBC多见于女性,PSC多见于男性。PSC的常见临床症状为黄疸和皮肤瘙痒,详见表1。

2.2自身免疫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患者的用于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拉体抗体(AM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详见表2。

2.3诊断情况82例患者中PBC首诊正确诊断率为13.0%(3/23),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38个月,AIH诊断率为7.9%(3/38),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46个月,PSC诊断率为16.7%(1/6),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31个月。AIH-PBC的诊断较为困难,常被误诊为单纯PBC或单纯AIH。

3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免疫介导的、以肝脏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其重叠综合征(AIH-PBC)[2],常伴有黄疸、发热、皮疹、关节炎等肝外症状[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身免疫性肝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对其重视度有显著的提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又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4]。PSC、AIH、PBC、AIH-PBC的病因、临床表现、组织学变化等相互交叉而又各不相同,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本研究结果显示,AIH、PBC、AIH-PBC多见于中年女性,PSC多见于青年男性。AIH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和乏力,均有80%以上的患者有此类症状。PSC临床表现以瘙痒较为典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PBC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腹胀和乏力。PBC-AIH主要表现为腹胀、乏力和食欲不振。

免疫学篇(3)

关键词 免疫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一、兴趣教学法在免疫教学中的应用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能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笔者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1.依据教学目的和大纲重点来设计问题

我们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明白了本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对学习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上好绪论课

绪论是医学免疫学的第一章,也是首次要讲授的内容。绪论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整个免疫学的学习情绪。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动例子和一些趣味小故事,比如我国古代医学家用人痘法预防天花的由来,通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发现过程等。并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大家要接种疫苗,临床上输错血型为什么可能导致病人死亡,肿瘤、过敏等疾病和免疫细胞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使得同学们对免疫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浓厚的兴趣,急于通过以下各章节的学习寻找答案。

3.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树立良好的师者形象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有利于教学互动的建立,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师生的双向努力。多关心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和人格魅力,学生就更容易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修养,才能获得尊重的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相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绪。

二、理论课新模式的尝试

1.理论联系实际。和临床知识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和临床实例相结合,与自身机体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免疫学理论知识的意义,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为以后走上I临床打下基础。例如讲到补体激活,可以联系临床上异型输血导致的溶血现象;讲到抗原,可以举例临床上一些抗原导致的常见病,如过敏;讲到抗体,可以联系临床上疫苗的注射等。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启发了学生用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问题。

2.课堂讨论和针对性讲解相结合

我们根据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在网络上或者图书馆中查找相关资料,经学生自己的学习、归纳和分析对讨论题进行准备,课堂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之后围绕教学要求中的难点及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使得教学更条理,脉络更清晰。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助于章节中重点内容的掌握。

3.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讲授形式

将多媒体应用到现代免疫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模拟等手段于一体,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极高的课堂表现力。我们在教学中避免了许多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犯下的通病,即制作课件简单粗糙。文字过多而动画和图片太少的幻灯片极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和厌倦情绪。所以我们利用网络下载大量的免疫学相关图片,尝试制作一些动画插件,借鉴兄弟院校的精品课件,将这些元素重新整合,力求使讲授内容更生动活泼,更形象具体化,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三、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合理统筹

在免疫教学中,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既有利于对理论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免疫学的初步研究能力。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出的多个实验,涉及免疫学各方面的理论,并将实验与临床相联系。如抗原抗体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我们让学生自己指尖采血,完成血型鉴定;检测T细胞表面抗原的E花结实验中,学生同样是自己独立完成抽血、离心、染色和镜检等多个步骤的操作。因为每个学生做的是自己的样本,所以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性。他们往往积极地多途径地查阅资料,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同时,我们利用幻灯向同学展示临床相关疾病和免疫学进展,这样学生的知识也更加立体化。而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可适当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内容,边理论,边实践,互相穿插,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则更易理解和记忆。作为高校的教师,几年来,我们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加强改革传统的课

堂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了解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成功实现教学相长,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免疫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金伯泉,朱勇,张新海.硕士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8):452—453.

[2]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2):73—78.

免疫学篇(4)

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 (autoimmune hepatitis,AI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primary sclerotic cholangitis,PSC)),以及这三种疾病中任何两者之间的重叠综合征。虽然它们均属自身免疫性肝病,但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各不相同,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又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故诊断及鉴别诊断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实验室检察特别是免疫指标的测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肝病患者200例,其中: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52例,男9例,女43例,年龄14~69岁;②自身免疫性肝炎(AIH)41例,男15例,女26例,年龄17~51岁;③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37~51岁;④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HBV)患者89例,男58例,女31例,年龄23~71岁。

1.2 诊断标准 PBC的诊断以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指导建议为准,AIH以布来顿(IASL,1998)标准进行记分诊断,PSC的诊断参照Mayer标准。

1.3 试剂和方法

1.3.1 标本的采集 所采的被检标本均为空腹不抗凝血2~3 ml,以2 500 r/min速度离心15 min分离血清。

1.3.2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抗平滑肌抗体(Smooth muscle antibodies,SMA)、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ondrial antibodies,AMA)、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等自身抗体的试剂盒由德国欧蒙公司生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血清稀释度>1∶100时组织或细胞内出现特异性荧光判为阳性。

1.3.3 抗线粒体Ⅱ型(AMA-M2) 、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anti-liver/kidney microsomal antibodies,LKM)、抗可溶性肝抗原(anti-soluble liver antigen antibodies,SLA)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

1.3.4 应用德国BNⅡ免疫速率散射比浊仪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操作方法严格按试剂说明及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SOP标准文件进行操作。

1.3.5 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三组自身免疫性肝病与乙肝对照组自身抗体结果比较,PBC组以AMA、AMA-M2阳性率最高,和其他三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自身免疫性肝病组与对照组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比较结果显示IgM在PBC患者中升高最多(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在体内免疫功能异常的基础上发生的炎症性肝胆疾病,主要包括PBC、AIH、PSC以及这三种疾病中任何两者之间的重叠综合征。

PBC是一种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主要发生于中年女性,病理学表现为非脓性肝内胆管慢性炎症阻塞和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从而导致胆汁淤积,发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本组患者的自身抗体以AMA、AMA-M2阳性率最高,分别达到了88.5%和84.6%,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AIH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展性肝炎,发生于儿童和各年龄段的成年人,女性多见。既往将AIH分为三种类型,I型主要以ANA、SMA 、ANCA、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抗体阳性为特征:Ⅱ型主要以 LKM、肝细胞溶质蛋白1(LC-1)抗体为特征。本组AIH患者SMA、ANA、LKM 阳性率较高,分别为63.4%、61.0%、29.2%,ANA核型以颗粒型为主。其中SMA、 LKM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PS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常见于中青年男性,与PBC及AIH相比PSC无免疫学特征,有研究者发现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与之有密切相关,70% 以上的患者会出现血浆抗中性粒细胞抗体 (pANCA)[6],但本组ANCA的阳性率较低只有44.4%,可能由于例数较少,有待于积累患者进一步观察。本研究中ANCA结果和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检测手段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自身抗体被发现,对原因不明的肝炎患者及时检测肝抗原、自身抗体等免疫学指标将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使更多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为早期的正确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建溪,邓练贤,李刚,等.肝病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3):220-221.

2 Heathcote EJ.Management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practice guidelines.Heptology,2000,31:1005-1013.

3 Dalekos GN,Zachou K,Iiaskos C,et al.Autoantibodies and defined target autoantigens in autoimmune hepatitis:an overview.Eur J Intern Med,2002,13:293-303.

4 Vergani D,Mieli Vergani G.Autoimmune hepatitis.Minerva Gastroenterol Dietol,2004,50:113-123.

免疫学篇(5)

一、通过饮食营养增强免疫力

人们经常说起的免疫力实际上是指人体自身的防御功能,也就是说当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等多种)侵袭时,人体的防御部队─免疫细胞会对外来致病物质加以识别,并产生一种特殊的抵抗力,从而更有效地清除微生物,维护人体的健康。这支奇特的防御部队由两部分组成─由T淋巴细胞“领导”的“细胞免疫部队”和由B淋巴细胞“领导”的“体液免疫部队”。前者主要发挥调节人体免疫反应和细胞直接杀伤外来入侵物的功能,后者则是通过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分子)来中和外来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和杀死病原微生物。在实际战斗中,“细胞免疫部队”和“体液免疫部队”之间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我们不能截然分清哪支部队的功劳更大一些,而只能说在某一场战役中,哪一支免疫部队起主导作用而已。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更加精锐的防御部队呢?除了要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营养。人体的营养状况对免疫功能有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每天所摄取的各种营养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

1、蛋白质与营养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支防御部队的组成。蛋白质是构成免疫细胞和其他各种细胞的基础,人体每天只有摄入充足优质的蛋白质,才能保证这支精锐的防御部队的规模以及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打一场漂亮的保卫战,后勤工作一定要跟得上。作为人体细胞运输氧分以保证能量供应的血红蛋白,就挑起了后勤的大梁。由于铁是组成血红蛋白主要成分,因此补充充足的铁是战斗中后勤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2、抗氧化物质

如果说体内的所有细胞能够上下齐心,那对付外来的入侵者的进攻也并非难事。但是人体内偏偏还是存在着一部分破坏分子,他们每天都在侵袭各种细胞,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人体防御部队的作战能力,他们就是“自由基”。为了把这些破坏分子对人体安全的危害降到最小,人体内也有专门的“治安警察”─抗氧化物质来对付他们。抗氧化物通过消灭自由基来保证人体的免疫系统不受侵害,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常见的抗氧化物质包括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和锌、硒等矿物质。值得一提的是,β-胡萝卜素不仅是重要的抗氧化物质,而且它还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它就像是强心剂,使冲锋陷阵的防御部队以充足的体力和旺盛的斗志投入战斗。而维生素E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又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免疫细胞的分化,这样又可以保证体内的防御部队有充足的后备力量。

3、脂类营养

饮食脂成分和含量也可通过改变细胞膜脂成分直接影响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功能。—般来说,当膜磷脂中n-6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升高时,通过增加花生四烯酸合成,提高胞内前列腺素水平,已知前列腺素可通过提高细胞内cAMP或cGMP水平,介导对机体的细胞免疫抑制,主要表现为T细胞和NK细胞功能的低下,1990年NiemanDt等将36名轻度肥胖

的中青年妇女分为运动组(15周轻快步行)和非运动对照组进行,结果表明:运动组较非运动组淋巴细胞数、T淋巴细胞数显著下降,NK细胞无变化,而NK活性、IgA、IgG、IgM均显著升高,上呼吸道感染率下降。

4、糖与免疫

正常情况下,机体组织中皆有自由基代谢发生,当自由基产生过多(剧烈运动时)和/或机体清除能力降低时,会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广泛性损害,体内存在的可清除自由基,减轻其危害的物质主要是抗氧化酶,通过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保护机制使机体免遭自由基的损害。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它们通过各自的作用途径,维持着体内自由基产生和清除的动态平衡。而急性运动会破坏这种平衡,导致自由基堆积。近期有学者提出运动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而产生较多的自由基,会导致肌纤维及线粒体膜等生物膜完整性丧失及损伤,从而引发一系列细胞代谢功能紊乱,细胞广泛性损害及病理变化,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产生疲劳。据实验表明,补充单纯果糖及葡萄糖—果糖混合液能改善骨骼肌利用O2的能力和心血管系统供氧能力,担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减少乳酸堆积,从而维持内环境PH值稳定。陈吉棣教授(1990年)曾做实验表明,低聚糖饮料可使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可稳定血容量、血清胰岛素、血镁、血钾和血乳酸,增加运动做劝和延长运动时间。

可见,各种营养素的补充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医学上,存在“营养-免疫-感染”的三角关系,也就是机体营养不良将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而免疫防御功能受损又会使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有利于感染的发生和。因此,通过均衡的饮食,从各种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素,是增强抵抗力的基础。如果不能从食品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素,建议补充一些营养保健食品来增强免疫功能。

二、适当的运动增强免疫力

生、老、病、死作为,谁也无法抗拒。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免疫机能减退,由此而引发严重机体寿命的许多免疫疾病。运动可以达到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的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合适的运动强度、运动量和运动时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锻炼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推迟免疫器官衰老。

免疫学篇(6)

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细胞外液可引流入颈深淋巴结,因此抗原呈递是可能发生的;胶质瘤细胞可分泌某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可促进星形细胞、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改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从而有利于血液中的白细胞进入脑组织;炎性细胞也可通过脉络丛、脑脊液和血管周围间隙进入脑实质;活化的T细胞有能力跨越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病理条件下,脑内可发现有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且小胶质细胞、星形细胞也具有一定免疫效应功能。

经典免疫活性细胞胶质瘤病人存在广泛的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如:T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障碍;NK细胞数目和活性下降;单核细胞功能障碍等。①肿瘤浸润T细胞:胶质瘤肿瘤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且浸润淋巴细胞以杀伤性T淋巴细胞为主,但浸润细胞数目较少,尤其是存在低CD8+/CD4+比值。这种浸润T细胞数目少和低CD8+/CD4+比值,可能与胶质瘤内皮细胞表达FasL有关。浸润T细胞还存在功能障碍,如Perrin

等发现肿瘤浸润T细胞表达抑制性受体CD94/NKG2A,它可与肿瘤细胞表达的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leukocyteantigen-G,HLA-G)抗原相互作用,抑制T细胞杀伤功能。②外周血T细胞外周血T细胞减少可能是选择性T细胞减少。其可能原因:A、通过Fas/FasL途径介导T细胞凋亡。B、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可溶性因子和/或细胞因子失调影响T细胞功能和促使T细胞凋亡。C、胶质瘤细胞表达CD70可诱发T细胞凋亡。上述原因导致T细胞凋亡异常,造成T细胞总数下降。

免疫学篇(7)

自2007年初,在医学精英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制定了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划。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即通过本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希望学生掌握医学形态学研究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将该课程设置为临床七年制试验班三年级学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学分2分,40学时,理论实验各20学时。开课时间定在为期6周的基础科研训练之前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本课程理论课和实验课,各占总成绩的50%。

2多层次的教材建设

在开课之初,我们沿用了原有的校编教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2008年8月,我校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主编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作为一部适用范围较广的教材,目前已经在全国十几所院校使用。同时,我们提供《电镜技术》、《实验动物学》等辅助教材目录供学生参阅。

3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第1版)教材涵盖的内容较多,我们结合学系的科研优势和实验技术的实用性,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制定了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大纲。理论课教学中,每个章节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或实验原理进行讲解,可以通过自学消化理解的内容、目前已不常用的技术或实验方法,或与其他学科如电镜技术、实验动物学等交叉的内容均不纳入授课范围。此外,我们还结合新技术发展和学科新动态,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内容,逐年补充最新的实验技术或相关内容,例如多个公司推出的En-Vison、MaxVision、EliVisionTMplus和Polink-2plus等新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改良的Alexafluor系列荧光素和美国BIOTIUM公司最新开发的CF系列荧光素等。在教学过程中,则根据课程组成员的科研特长安排授课内容,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作为一门医学实验技术,熟练应用这门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实践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设置的实验课教学精选了石蜡、冰冻组织切片标本制作和HE染色技术;碱性磷酸酶染色技术;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我们还安排了实验设计及课堂讨论的环节。

4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年级的临床七年制试验班学生还处在基础课学习阶段,虽然学习了与科研相关的基础知识,但是并没有真正接触科研工作。为了防止“纸上谈兵”,我们在完成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技术实践之后,还特意安排了一次独具特色的实验设计及课堂讨论进行“模拟练兵”,通过设计自己感兴趣的小实验,深化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引言(研究背景)部分包括该领域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概要、实验目的和意义,大约500字;材料与方法部分包括实验对象(人或动物)、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突出体现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选用的抗体种属来源和显色试剂,以及详细的操作流程;结果部分对预期结果进行简要的分析。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分成大约10个小组,每组3-4人,利用3个学时对设计的实验以PPT的形式进行答辩,由3-4名老师作为评委,对实验设计进行提问和点评,各组学生进行自评和组间互评,最后授课教师进行总结。这种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通过“查阅文献-实验设计-小组答辩-评委提问-解答讨论-总结归纳”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这门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适用原则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5合理的考核方式及评定标准

本课程理论和实验考核各占总成绩的50%。理论课考核我们尝试了多种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对错、问答题、叙述题和综合运用型试题,采用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两种形式。最终,我们选择了闭卷考试的形式,题型确定为选择题、判断对错、问答题,并且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试题库。综合运用型试题以开卷的实验设计考核替代,占总成绩的20%,其中引言8分,实验材料和方法6分,预期结果与结果分析6分。实验课中标本制备和染色占总成绩30%,HE染色标本、碱性磷酸酶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各占10分。染色切片标本经显微摄影后提供照片,照片显示的阳性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为4分;照片清晰为3分;照片颜色纯正、构图美观大方3分。

6学生反馈及后续调查

在针对临床七年制(试验班)的教学反馈和教师的自反馈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均逐年提高,该课程最终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可。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开启了科研之门。经过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的学习,试验班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于为期6周的基础科研训练中,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请。由于经过本课程培训的学生能够敏锐地感受科研热点,合理地将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于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具有一定可行性,体现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和创造力,所以中标率明显高于其他班级的学生。

7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