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科学推理法

初中科学推理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8 16:33:18

初中科学推理法

初中科学推理法篇(1)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逻辑思维 培养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科学。近些年来,教育改革对初中物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准备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观察现象,探求本质。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以加强对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思索,探求科学的本质,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本文正是基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扩散学生逻辑思维的建议,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逻辑思维的概念

逻辑思维是从感性层面上运用判断、定义和推理反映客观世界。从类型上看,逻辑思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经验型,就是根据实际行为推断的能力,例如很多工厂的工人长期从事一项活动,他们靠经验工作;二是理论型,这是以知识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判断和推理,很多科学家就是运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

二、提高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初中生大多在11-17岁的年纪,大脑正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此时他们的思维方式也需要引导,且经大量学者们研究表明,这个学习时期如果能够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将有很大帮助,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均衡发展。物理本身就含有大量逻辑推理知识,很多理论的得出都是经过推理衍化的,如果能正确地对学生引导,在这一课程中锻炼思维方式,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他们学习其他科目有帮助,而且对物理本身的学习也非常有益。逻辑思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且这是长期的工作,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累良好的教学经验。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

物理教师应该积极地准备教学内容,掌握逻辑思维的引导方法,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程设计上注重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主动思考,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1.逻辑思维的特征。逻辑思维又称为抽象思维,是根据对比、分析、整合、概括和图像等思维过程,达到由表及里的推断目标,从而发现事物本质。其特征主要有两个,第一就是判断的特征,即对事物进行判断,分析出真与假;第二就是推理的特征,倘若前提条件是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此为必然性推理,若前提条件为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为真,则为或然性推理。

2.逻辑思维的引导方法。逻辑思维是一种思考方法,既然是方法,也就有其自身规律,和凭空想象有本质区别,因此需要物理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概念的框架,从而进行推理和判断,得出正确结果。例如,教师在进行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授课时,要首先讲清两个概念,分别是杠杆和力矩,杠杆容易理解,学生掌握起来也不费力,然而力矩的概念就相当抽象,如果不引导,则学生很难想象力臂是什么概念。此时,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解释什么是力矩,就是以杠杆为基础的特殊杠杆。学生在脑海里就有了印象,通过杠杆理解与力矩相关的知识点,让力矩具备了与实物类似的真实感。为学生理清了这些概念,那么在讲授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推理能力,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通过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积极思考和探讨,就会认识到力矩大,就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就要事倍功半,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也会牢牢记住这些知识点的关联性。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扩散逻辑思维的方法

物理教师除了要掌握逻辑思维方式的引导方法,还要知晓如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科学的探索非常奇妙,教师要引导他们看到线、面、体,不断跟随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

1.逻辑思维扩散的含义。按照物理上所讲的,扩散就是不同种类的物质在彼此接触、碰撞的过程中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在实践中运用得非常普遍,例如将墨水滴在水中,就可以看到墨水与水慢慢扩散,融为一体。逻辑思维上的扩散与之类似,就是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对物理知识分层分章节地进行掌握。

2.逻辑思维的扩散方法。初中物理的知识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践,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扩散,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除了教授他们课本上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注重日常生活中对知识的运用。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就会深入思考,从事物的现象推理到本质,从一点扩展到一面。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了动力臂和阻力臂,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图形或者实物,让他们分析和判断出哪些是动力杠杆,哪些是阻力杠杆?还可以在实践中让他们指出哪些动作省力,哪些费力。又如从高空中落下来的纸片,即使没有起风,纸片落下时也会有不同曲线,让学生积极思考原因,最后讲解主要是由纸片不同的面受力不均衡导致的,让纸片在下落时翻转、曲折。通过这样结合实践,让学生学会联想,碰到问题学会举一反三,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教师有密切联系,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积极研究教程,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索,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当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教学水平,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引导学生科学推理,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力远.浅谈新课改条件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8).

[2]杨映川.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4(26).

[3]周旭.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4(12):63-72.

[4]黄标.试论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3(08):33.

初中科学推理法篇(2)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

 

科学方法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的纽带。“掌握一种科学方法胜过解答十个问题。”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考查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只有真正掌握了研究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因此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考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中考的热点。

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实验有:

理想斜面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验证欧姆定律、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的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等

二、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另一支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去等效像2、等效电路 3、串并联总电阻 4、多个分力与合力等效 5、物体的重心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三、转换法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初中物理中应用了这种方法的有:

1.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

2.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时,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温度计液柱上升的高度;

3.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4.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5.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敲击音叉后放入水中,水花四溅。

注意:等效法与转换法很相似,它们的区别是“等效替代法” 中相互替代的两个量种类相同,大小相等 ,而“转换法”中的两个物理量有因果关系,并且性质往往发生了改变如

转换法: 电流大小用灯泡亮度体现; 磁场的强弱用小磁针偏转的幅度体现

等效替代法: 分力相叠加是合力 ;小石块体积用排开水的体积代替

四、理想模型法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光线(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2.磁感线

3.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4.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5.实验室常用手摇交流发电机及挂图来研究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6.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

7.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五、科学推理法

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用推理法得出

2、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六.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用水流类比电流 2、用水压类比电压 3、用水波类比声波 4、用太阳系的结构类比原子的结构。

总之,大家要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要尝试运用各种物理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科学素质,这既是中考热点也是以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初中科学推理法篇(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考试招生制度的正确导向作用,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为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坚持普职并重,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

(二)坚持公平公正。

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综合评价、科目设置、考试组织、录取实施等环节着力完善规则,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三)坚持科学规范。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学、考、招有机结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考改”促“课改”,以“课改”推“考改”。

(四)坚持稳步推进。

根据教育部和广东省的有关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以“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分步实施、不断深化”为原则,确保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三、工作目标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的部署和要求,从2017年起,有序、科学、规范地推进一系列改革措施,到2020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机制,实现“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四、主要任务

(一)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核结果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试点工作要求,从2017级初一新生开始,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九个科目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通过3年的过渡,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实现“全科开考”,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

2.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2017级初一新生开始,将物理、化学和生物中的实验操作纳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实验操作成绩不低于每门科目考试总成绩的10%。

3.改进考试成绩呈现方式,进一步推行等级表达,学生学业水平结果呈现采用“分数+等级+评价”形式。

从2017级初一新生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六科外,其余学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实行采用分数计分,等级公布,即:依据学生成绩的常态分布规律,按照比例,将相关学科考试成绩分别划定为A、B、C、D、E五个等级,0分不计等级。各等级基本上表现为,A等占考试总人数的约20%,B等占35%,C等占35%,D等及E等不超过10%,力求每个学生都有优势科目呈现,克服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

(二)全面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我市综合素质评价将遵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统一要求,在现有方案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改革的成功经验,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重新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重新修订的切合我市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在2018年另文公布,并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17级学生在2017学年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执行原有的方案,2018秋季起使用新修订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明确综合素质评价在整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的作用。

综合素质评价贯穿整个初中阶段,一学期一汇总,毕业评价由6个学期的评价结果分别按一定权重累加得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初中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并按一定权重直接纳入高中录取。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初中学校要将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进行审核、公示,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给高中学校招生使用。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客观真实,便于在招生中使用。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

(三)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学习借鉴一些地区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多元模式。

1.改革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

2018年公布重新确定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录取计分科目数量及分值。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科目4门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将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和化学4门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物理和化学6门成绩以原始分呈现,道德与法治、历史2门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物理、化学和生物中的实验操作考试成绩须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不低于物理、化学和生物每门科目总分的10%。体育与健康考试满分值权重不低于录取总分的8%,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未纳入录取计分的其他科目,将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予以反映和体现。

2.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学力情况提前参加考试,为学生在初中学习期间提供多次考试的机会,把选择考试的权力还给学生。

改变过去学生只能在初三结束时“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学生在初中阶段同一学科最多可以参加三次考试。初一结束时,学生可参加地理、生物考试;初二结束时,可参加除化学外的其他各科考试;初三结束时,可参加初中阶段所有文化学科考试。学生如对初一、初二已考过的学科成绩不满意,可在初三时选择再考。高中录取时,以学生每门学科的一次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提前通过相应科目考试并已确认不再重考的学生,可利用相应科目学习时间选择其余所需科目的学习,所在学校应统筹安排,为其提供走班学习的便利条件。

3.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

我市将依据省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要求,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要求和实施细则,并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进一步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坚持普职并重。

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积极创造条件,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

5.加大自主招生步伐。

继续以广东北江中学、韶关市第一中学、市田家炳中学为试点,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三校自主招生比例,给予上述普通高中学校10%的自主招生名额,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通过学校自主考核等多种灵活方式,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2019年起,逐步扩大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试点范围(试点学校自主招生工作实施方案另文公布)。

6.采用综合录取、推荐录取两种方式进行高中招生录取。

综合录取主要依据考生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录取,考生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分数+等级”的形式呈现。

推荐录取包括综合素质优秀推荐录取和特长推荐录取。主要面向综合素质特别优秀的学生和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如创新发明、信息技术、自然科学、文学创作等)的学生,这两类学生招生原则上控制在学校招生总计划的5%以内,经过高中学校专家评估、公示备案等环节,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达到录取最低保障线即可录取。

7.完善和落实其他考试招生政策。

按照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配教育资源,继续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享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继续按不低于50%的比例扎实做好“指标到校”工作,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8. 建立完善借考及异地考试成绩比照录取制度。

建立与高考制度相适应相衔接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允许符合条件且在我市就读的外省户籍、本省外市户籍初中考生借考;探索异地考试成绩互认办法,从2019年起在有学位保障的前提下,选取部分高中学校试点本市户籍考生异地考试成绩比照补录制度,为百姓提供便利(相关规定另文发布)。

(四)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1.进一步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科学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

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2.继续坚持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办法和程序、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

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我市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清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二)完善工作措施。

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内容多、影响大、任务重、要求高,稳步推进是确保改革成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明确工作责任,研制配套的工作措施和工作制度,精心组织实施,努力形成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并根据具体实施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改革措施,落实好各项工作。

(三)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落实国家和省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四)提升保障能力。

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严格对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探索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逐步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要确保各项改革工作(如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等)所需经费。

(五)做好宣传引导。

初中科学推理法篇(4)

一、问题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策略。

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创新之处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技术路线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六、研究过程及操作策略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二)具体分工序号研究

七、成果预期及呈现方式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

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三)加强引领,确保实效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四)筹措经费,确保运行

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保障经费投入。一是县上投一点,即争取协调加大县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负责人深入学校的各种开销、网络耗材供给、资讯购买和县级层面活动开展;二是片校筹一点,一方面,想方设法争取学校的支持认同,确保参研教师岗位研究和学习培训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协同联片包校人员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确保片区层面展评引领活动常态运行;三是教师挤一点,在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的基础上,动员教师不仅要舍得挤出时间和精力投入研修,而且要舍得挤出经费用于岗位研修参考资料订购和网络购买服务的购置,从时空和资讯供给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持续运行。

初中科学推理法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科学方法;物理能力培养

当前,各地教育界都在讨论关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严肃的热门话题。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强化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有意识的把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

物理学研究的是关于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能量转换的系统知识。物理的教学包括物理知识教学、物理能力培养和物理方法教育三部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重视了物理知识的教学和物理能力的培养,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物理方法的教育。其实物理教学的三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教学实践中这三者不能独立进行。方法教育比之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在表现形式上往往较为含蓄,但它处于更高的层次,它是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骨架和指南。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自觉地把物理学方法的教育渗透、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分类和统计

1.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类别

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可归纳为三类:物理方法、思维方法、数学方法。每一类又包含若干具体的方法,如下图所示。由此,物理方法教育、物理知识教学和物理能力培养互相联系,构成中学物理教学的全部。

2.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物理方法统计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建议

首先,不少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往往只注重结论,忽视过程,记笔记也只记黑板上的条条杠杠。这样所学到的必然是死的物理知识,不利于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材中涉及到概念及引入规律教学时,我们可以模拟物理学家的探索过程实施教学。其大体顺序是:提出问题、引起猜想、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归纳总结。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并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证实,进一步让学生考虑两个因素对压强的影响又该如何研究?再提出控制变量法,再经过归纳总结得到压强的定义。这样模拟科学家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与学习物理学方法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对于有些物理概念的建立,我们还可以用归纳、概括、抽象的方法。比如要建立“力”的概念,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中先举了几个有力发生的例子,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通过抽象、概括,把“推、拉、提、压”等现象的本质归结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入“力”的概念。

再次,物理学的方法教育有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种。对于初中学生,考虑其接受能力,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紧,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方法应当以隐性为主,不必对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的内容进行解释(少数除外)。另外,有些方法的理论较难,学生不易接受,如果处理不当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坚持用正确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方法。例如力学和电学综合题的分析和解题方法,对学生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学生不太可能一次掌握。我们可以在研究力学问题时,按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建立模型,然后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过程,画出受力示意图,最后选择合适的的规律列方程并运用数学知识解方程的思路进行分析,长期言传身教的结果是学生必然掌握了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再如研究电学问题时,坚持按分析电路特点及变化过程,画出各种情况的分析电路图,然后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电学规律建立方程(组)的正确方法进行,这对于学生是个很好的示范作用,长期下来学生必然掌握了这些重要的方法。

第四,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就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观察的方法。学生观察物理实验不能像“看戏”一样,仅仅觉得好玩就行了。而是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一次物理实验的许多现象中有目的的观察主要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逐步推理得到该实验的结论。当然要想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还需多做几个实验或多举几个例子归纳总结,从而由特殊到一般得到实验结论。那种只看表面现象,就死记结论,忽略过程分析的方法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例如在《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的压缩空气点火的演示实验中,学生能够观察到棉花燃烧的实验现象,燃烧需要氧气和达到燃点这两个条件是学生所知道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厚玻璃筒内的温度达到棉花燃点的呢?通过分析推理,学生逐渐认识到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所致。另外,再举钻木取火、弯折铁丝、锻打牙膏皮等大家熟悉的例子,就能归纳分析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伴随着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这一实验结论。同样,在演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内能减少的实验时,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塞子跳起现象,但这不是本实验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观察到塞子跳起时瓶中出现水雾,为此,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多演示几次,引导学生观察,并进一步推理出瓶内空气推动塞子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瓶内的水蒸气液化成水雾。

第五,数学和物理联系密切,许多数学方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初中物理中用的比较多的数学方法有图象法、比例法等。

1.图象法是初中物理应用最多的一种数学方法,在速度、热现象、光学、力学、电学中都有图象教学的内容。图象有简明直观的特点,用它描述物理规律,容易被初中生接受。例如:在《熔化和凝固》一节教学中,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图象,再通过分析与比较,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2.比例法在初中物理中应用也很多,所有用公式描述的物理概念与规律,都有比例法教学的内容。比例法还往往和变量控制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物理量的定义公式中运用比例法时不能违背实际的物理含义。例如在密度、比热、电阻等定义公式中就要注意这一点。这也是物理公式和数学公式相区别的一个地方。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也会逐步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树立了科学的观念,而且也训练了学生各种基础能力,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转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哲诚著.《物理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1997年

[2]张主方著.《物理方法教育内容的构建和实施途径》

[3]张培荣著.《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学方法的教育》

初中科学推理法篇(6)

黄冈新中考改革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两考合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毕业生均需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1.考试科目

实行全科开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15门课程。其中外语包括听力口语,物理、化学、生物包括实验操作。

2.考试方式

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采取书面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增加项目的选择性,采取现场测试;外语听力口语考试采取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采取实验操作考试;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标准化考试,采取统一机考的方式进行。

3.考试内容

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注重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成绩呈现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采用原始分和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理化生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以原始分数呈现。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级呈现,分为A、B、C、D四个等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5.学科分值

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其中听力口语40分)、物理70分、化学40分、道德与法治40分、历史40分、生物40分、地理40分、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级平时成绩各计5分,体育中考成绩计35分)、理化生实验操作30分(其中物理操作10分、化学操作10分、生物操作10分)。总分710分。

6.考试时间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考试时间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结束时的6月21—22日;生物、地理考试时间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结束时的6月20日。音乐、美术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上学期;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科目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

7.组织实施

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科目由市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组织实施。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目考试由市教育局制定实施办法,县市区教育局具体实施。

2黄冈新中考改革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1.健全评价制度

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全市在籍初中学生均须按要求参加并完成综合素质评价。

2.把握评价内容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内容,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3.改进评价方法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以学生“写实记录”为主要依据、由初中学校组织“等级评定”的方式进行。评价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等。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指导学生做好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的遴选整理;

对“写实记录”和等级评定结果进行定期公示、审核;运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为每位学生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

4.注重结果运用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定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五个维度各分为A、B、C、D四个等级。各个维度比例以学校为单位,A等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总人数的50%,B等以上人数不超过总人数的80%,D等人数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3黄冈新中考改革推进招生录取办法改革

完善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相结合的招生机制,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积极推行普通高中统招录取、指标分配录取、自主招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注册入学等多种形式的招生录取办法。

1.改革统一招生办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报考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中以等级呈现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考试成绩,最多只允许有一个D等成绩科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五个维度评定等级最多只允许有一个D等。

2.严格实行招生计划管理

各县市区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计划由市教育局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依据各地初中毕业生数和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统一下达。各高中学校要严格按照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并注册新生学籍。

3.完善优质高中分配生政策

坚持和完善优质高中学校部分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校制度,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分配生录取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招生计划的50%,并逐年提高。名额分配以初三在校学生人数为依据基本均衡分配,促进城乡初中均衡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

给予特色高中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特色高中学校自主招生资格和计划由市教育局组织评估后研究确定。

自主招生的学校要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要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合理确定自主招生规模,高中自主招生比例原则上控制在全市总计划的5%以内。自主招生测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之后。

5.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改革

积极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中职学校实行“知分填志愿”,与普通高中招生同步进行。

进一步推进“3+2”、“五年一贯制”招生工作,严格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鼓励职业学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

初中科学推理法篇(7)

关键词:日本高中;考试招生制度;考试评价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教育体制改革重要任务。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力量研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在此过程中围绕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向的讨论甚是激烈。曾被诟病为“考试地狱”的日本,在化解类似我们面临的难题时积累了丰富、有益的经验。本文拟通过对日本高中考试招生制度背景和要素的分析,为我国教育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中阶段教育概况

(一)高中教育高度普及

入学率和升学率是反映教育普及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统计显示,2010年,日本中等教育(含初中)毛入学率为102%,中国为81%[1];日本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8.05%,中国为87.5%[2]。20世纪60年代,日本掀起了名为“15岁之春不用哭泣”①的高中教育普及运动。1974年,日本高中入学率跃升至90.8%。近10年,日本高中入学率长期保持在98%左右,高中教育普及目标基本实现。2010年,日本共有国立高中15所,公立高中3780所,私立高中1321所,在校生336.8万人,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含专修学校)为77.2%,直接就业者仅占15.8%[3]。很多学力低下的学生进入私立高中、公立高中、定时制高中②、通信制高中③,但入学后因学习热情不高而短期内退学的比例较高。

(二)高中教育类型多样

日本高中教育多样化特征显著:从举办者角度分,有国立、公立和私立高中;从课程类型角度分,有全日制、定时制和通信制课程;从教学管理角度分,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从办学形式角度分,有初高中一贯制和初中高中分设等不同类别;从学科门类角度分,有普通学科、职业学科和综合学科。普通学科还可细分为类型制和综合选择制,类型制包括三类,第I类设文系、理系、一般系,第II类设人文系、理数系、文理系、英语系,第III类设体育系、艺术系、英文系等;综合选择制以普通类科目为主,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自由选修课程。职业学科设农业、工业、商业等24个学科专业,通常1所职业高中只开设1个学科门类课程。综合学科同时开设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2010年,日本高中学校普通学科学生占72.3%,职业学科学生占19.5%,综合学科学生占5.1%,其他专门学科学生占3.1%。[4]

(三)初高中一贯制勃兴

同中国一样,日本基础教育实行6-3-3学制,高中教育暂不属于义务教育,初中毕业升高中需要通过筛选性考试。不同的是,我国近年力推初高中分设办学,日本却倡导建设初高中一贯制学校。1999年4月,日本开始推行初高中一贯制教育改革,试图从根本上打破初高中之间的樊篱,实现义务教育与准义务教育阶段的衔接,从空间上调整学校布局,完全普及国民12年基础教育。目前,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的45个设有公立初高中一贯制学校。这些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完全中学,实行6年制课程,初中和高中之间没有升学考试;并设型中学,由同一举办者并设初中和高中,初中到高中也没有升学考试;连携型中学,初中和高中举办者不同,在协议的基础上共同编制教育课程,从初中升入高中需要经过简单的入学考试(见表1)。

二、考试评价综合化

日本高中入学考试以学力检查、适应性检查、追加检查、调查书、面试、作文、小论文等多元化尺度,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个性、适应性、兴趣、爱好等进行综合评价。高中学校主要依据学力检查和调查书进行招生录取(竞争性很强的公立高中通常不看调查书,很多私立高中入试一般也不参考调查书),适应性检查则是获得某些学科报考资格的前提条件。

(一)学力检查

学力检查是日本中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实行全县(省级行政单位)范围统考。私立高中和公立高中的考试日期与考试科目都不相同。公立高中入学学力检查考试由高中设置者(都道府县或市町村教育委员会)负责组织。公立高中的考试科目包括数学、国语、英语、理科(包括生物、化学等)、社会(包括历史、地理、政治)五科,私立高中的考试科目包括数学、国语、英语三科。

(二)适应性检查

适应性检查主要是为了判断学生入学后的学习适应性而设立的,对于增强考生和学校之间的匹配性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有利于职业高中选拔合适的学生。适应性检查合格是获得相应学科推荐入学或一般选拔报考资格的前提。以京都府为例,必须通过适应性检查的学科包括普通科III类、介护福祉科④、运动健康科学科、音乐科、美术工艺科、国际交流科、京都地域科、京都国际科、探究学科群、自然科学科、科学研究科、数理科学科、文理综合科、人间科学科、教育未来科等。

(三)调查书

调查书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的客观记录,是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凭据。调查书以文部科学省颁布的“指导要录记载事项”为依据,重点记录学生必修和选修课程成绩、特别活动、出勤情况等。各都道府县调查书的样式和记载内容等不尽相同,公立中学和私立中学也有所区别,但课程评定记录截止学年学期、综合评价记录方法等基本一致。高中学校招生时将调查书所记载的内容折算成点数对考生进行评价,历届生及同等学力者可用作文、面试等方式代替调查书。2001年以前,课程成绩记录方法采用相对评价⑤,各校各类课程成绩的评定标准统一。2002年以后,很多都道府县将课程成绩记录方法改为绝对评价⑥,各校各类课程成绩的评定标准不再统一。

有些学校抱怨调查书的参考价值有限,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筛选。他们认为,调查书限制了学生享受校园生活的自由,调查书的客观性易受教师主观印象的影响,一些教师甚至弄虚作假。另一些人则认为,单凭学力检查成绩判断考生是否合格很困难,通过调查书增加对考生的了解很重要。

三、招生录取多元化

日本高中招生有一般选拔、推荐入学、特别选拔、特色选拔等多元录取方式,其中一般选拔和推荐入学是最常用的两种方式。都道府县公立高中招生因地而异,有的地方采取多所高中联合进行综合选拔、学校群选拔、复合选拔的形式,有的地方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单独选拔考试。有些地区的私立高中好一些,有些地区的公立高中好一些,初中毕业生既可以报考私立高中,也可以报考公立高中。但是,考生只能报考1所当地的公立高中。如果报考私立高中的话,则没有地区和数量的限制。私立高中接受单一志愿和并列志愿,有的私立高中对合格线以下的第一志愿者给予优待;也有的私立高中在入学考试之前与考生进行面谈,然后决定录取与否,基本上不参考随后的入学考试成绩,但其不透明性广受批评。

(一)一般选拔

一般选拔依据调查书等书面材料和学力检查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顺次录取,分第一次募集和第二次募集两个阶段,包括单独选拔和综合选拔⑦两种形式。公立高中尤其注重初中成绩册和教师评价。至于学力检查和初中调查书的权重,公立学校由地区教育委员会、私立学校由地区私立学校协会提出指导性意见,各校根据指导性意见作出最终决定。以京都府为例,学力检查成绩和初中调查书的权重是195:200⑧。特殊情况下,学生也可以不参加学力检查考试,不提交调查书。

(二)推荐入学

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明确的未来目标、良好调查书记录的初中毕业生,可以经校长推荐,凭借推荐书、调查书、面试和作文等升入高中。推荐入学安排在一般选拔前,实施学科包括部分普通学科、职业学科(家政科除外)、综合学科等。2013年,京都府1所学校的推荐入学学生占30%,31所学校的推荐入学学生占50%,23所学校的推荐入学学生占70%。[6]

(三)特色选拔

招生学校根据考生的面试、作文、小论文等,结合其入学志愿书、调查书、个人申告书等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各校自定权重),择优录取。特色选拔不能和推荐入学并列进行,没有通过特色选拔的考生可以参加一般选拔。京都府、奈良县、兵库县等多个地区采用了特色选拔方式,实施学科主要是普通学科。2013年,京都府12所学校的特色选拔学生占10%,21所学校的特色选拔学生占15%, 8所学校的特色选拔学生占20%。[7]

(四)特别选拔

特别选拔主要面向海外归国人员的子女、二战后归国遗孤子女、成人(学力检查免除)、缺课达30天以上的初中生(加试作文)等。学力检查主要考察学生的国语、数学、英语水平,然后结合面试和调查书对学生进行综合判定,并最终决定是否录取该生。

四、组织管理科学化

日本高中考试招生工作的组织管理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依法行事、实行学区制、行政干预少。

(一)依法行事

日本基础教育实行中央集权(文部科学省)与地方分权(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中央和地方权责通过立法确认。文部科学省依据相关法律及修正案对高中入学考试提出指导性意见,各都道府县及市町村教育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例如,1947年文部省令第11号《学校教育施行规则》第90条第5款规定,公立高中学力检查由学校举办者(都道府县及市町村教育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高中招生以调查书等书面材料和学力检查成绩作为基本依据。日本高中入学考试的日期在全国并不统一,国立高中和私立高中通常在1~2月举行考试;公立高中在2月初举行推荐入学,接着进行一般选拔,部分地区3月进行一般选拔。

(二)实行学区制

日本公立高中招生采取学区制,一般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就近入学,按学区依志愿和考试成绩分配学籍。但是,近年来受少子化的影响,学区范围逐渐扩大,高中招生选择更加灵活。职业高中、定时制高中和通信制高中的招生未严格执行学区制;有的国立高中受学区限制,有的不受学区限制;大部分私立高中不受学区限制。目前,琦玉、静冈、广岛、群马等县全境公立高中招生已经不受学区制的限制。

(三)行政干预少

日本高中入学学力检查由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实施,但地方教育委员会和我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本质的区别。日本教育委员会通常由3~6名委员组成(通常有1名是学生家长)。所有委员都是兼职的,具有教师经历者占20%~30%左右。委员长多是60周岁以上、有教育行政经验的人(75%)。日本教育委员会负责大政方针政策(类似董事会)的制定,具体教育政策由所属事务局负责执行和落实。日本教育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强调合议制、外行控制和居民参与,从而避免长官意志集中和专家偏见,保持教育工作的中立性和独立性,实现当地居民的有效监督。

五、结语

日本“选拔方法多样化、评价尺度多元化”的高中考试招生制度,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保证了高中学校的考试招生自。日本的实践表明:第一,高中教育普及水平的高低不决定中考的存废;第二,初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成绩(调查书)是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但不能完全替代中考;第三,中等教育学制改革(初高中一贯制)对中考的存废有着直接影响;第四,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必然要求考试评价的综合化和招生录取的多元化;第五,获得完整全面、充分可靠、区分度高的学生信息是决定高中学校考试招生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注释:

①日本中考要求考生年满15周岁,考试时间集中在1~3月,因此“15岁之春”成为中考代名词。

②定时制高中指利用夜晚、周末等业余时间授课的高中学校。

③通信制高中指利用现代通信信息技术,以函授方式授课的高中学校。

④介护福祉科指看护护理福利学科,看护对象多是老年人,看护内容包括三餐、搓澡沐浴、大小便、医疗护理、接送、陪伴聊天等。

⑤相对评价(relative evaluation)是指在某一团体中确定一个基准,将团体中的个体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的评价。

⑥绝对评价(absolute evaluation)是指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以预先制定的目标为评价基准,将评价对象与之比较,确定评价对象达到目标基准绝对位置的评价。

⑦综合考生志愿、居住地、学校特别活动、社团活动等多种因素,在学区内学校和考生之间进行匹配的一种选拔制度。这有利于防止过度的考试竞争、高中序列化,为新办高中创造更加有利于发展的空间,但是也有学生不能自由选择理想学校、大学升学率大幅下降等弊端。

⑧调查书重点展示学生初中三年9门课程的成绩,国语、社会、数学、理科、英语的配点为5,乘以5,再乘以三学年得分,合计配点为75点;音乐、美术、保健体育、技术及家庭的配点为10点,乘以4,再乘以学年得分,合计配点为120点,两项合计195点。学力检查考察学生国语、社会、数学、理科、英语的成绩,各课程配点为40点,乘以5,合计200点。也就是说,学生初中三年的平时成绩(必修科目5和选修科目4)和学力检查成绩几乎各占一半。

参考文献:

[1]The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UIS).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12 Opportunities Lost: The Impact of Grade Repetition and Early School Leaving[EB/OL].http:///Education/GED%20Documents%20C/GED-2012-Complete-Web3.pdf, 2013-04-16.

[2][3][4]文部科学省.高等学校教育の現状[EB/OL].http://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1/09/27/1299178_01.pdf, 2013-04-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