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戏曲艺术特点

戏曲艺术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8 16:33:18

戏曲艺术特点

戏曲艺术特点篇(1)

台步就是戏曲界常说的“走身架”,也就是演员在舞台表演过程中的脚步行动艺术。每一个戏曲演员都需在这方面打下深厚的基本功。它要求演员在舞台演出过程中,无论上身怎么表演,其脚步功夫总是根本。因为在演员上场时,观众首先看到的便是台步,因此台步是演员演绎人物性格的基本手段。而脚下功夫对演员形体表演的影响也颇大,戏曲各个行当也因身段表演与技巧要求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台步表演规范和要求。在戏曲表演体系里,各行当的台步差异比较大。如旦行中的老旦、青衣(正旦)、彩旦、闺阁旦(小旦)、花旦、武旦等就因年龄、身份、性格的不同而使台步也有所不同。首先说青衣(正旦)。青衣多为中年女性,虽然也有表现显贵家庭或小康人家的,但多以贫困忧苦者居多,其台步步法一般显得比较稳健。而闺门旦多是穿裙衣带水袖的青春少女,故其行动显得较为文雅细腻,步距较小,步法轻盈,仿佛如微风拂柳般。花旦从人物身份及年龄上讲,其涉及面较广,既有富贵人家的女性,也有平民百姓家的女性;既有小姐姑娘,也有丫鬟侍女,多为聪明伶俐的年轻女性,但泼辣爽朗的半老徐娘也有。其特点一般是性格外向,爱说爱动,因此台步既要轻快、利索、敏捷,又要优美飘逸。而有时为了显示活跃,其台步甚至还稍带有一种跳跃感。再看武旦,无论是扎大靠的显赫女将还是穿短打战衣的侠女豪杰,动作都刚劲利落、敏捷有力,以显得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故其台步迅捷流畅。作为旦角演员,必须要掌握自己擅长诠释的角色的台步特点,并做到精益求精,才能使观众从其一步一走中体会到真正的戏曲艺术魅力。人常说:“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要知有没有,先看一步走。”“走到九龙口(台中),便能掂出斤两来。”这均说明,舞台虽小,却有王法尺度,不是乱来之地。戏曲之难,难于技法之多。

二、身段

身段指的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所用的舞蹈动作、技巧以及展示的架势等,包含有动作的前后贯穿、衔接以及各种姿势的展示等。在此过程中,演员通过台步的移动、水袖的抛收、眼神的运用等,手、眼、身、法、步密切配合,将中国戏曲艺术的身段美、表演美、意蕴美等一一展示给观众。作为旦角演员,无论在舞台上诠释的是旦角中的何种门类,都需通过优美的身段在舞台上向观众展示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好形象。因此,优美的身段、婀娜多姿的形体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着演员舞台表演艺术的效果。而如果一个演员的身段缺乏美感,那么即使其唱念等能力再怎么强,也会使人感到美中不足。戏曲演员的身段练习就是手、眼、身、法、步、精、气、神贯注一体的表里结合、形神兼备的动作练习。其中的旦角行当,除却需开打表演的刀马旦等旦角门类外,其余绝大部分旦角门类都不需要高难度的打斗或空翻等表演,这些旦角门类通过戏曲基本功的训练,通过戏曲身段及戏曲美学意识的熏陶,使演员的气质得以提升,进而通过协调、优雅的肢体语言将戏曲动态的美态贯穿到人物的各个动态举止之中,使人物的喜怒哀乐格外传神。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人物表演的动或是静,都需要呈现出曲线美,切忌直出直入。如此,方能给观众以优美的姿态和动人的体态,进而将角色于一言一行、一步一挪中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世界逐步呈现出来,使观众更加直观、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其在戏中的重要作用。

三、念白

戏曲舞台中的念白其实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在生活中人们是靠说话来表达情感的,而戏曲舞台上的说话与生活中的说话却截然不同,它是经过艺术加工、美化后形成的艺术语言。戏曲各行当都有一套自己的念白程式。就京剧旦角而言,其念白与其他行当是既有区别又有共同规律和特点的。其不仅不能与其他行当使用同一形式说话,而且就其本行内也有区别。京剧中除彩旦、花旦和刀马旦等部分行当使用的是北京方言外,正旦、老旦采用的都是一种所谓的“韵白”。这种韵白,既不同于北京话也不同于普通话。再者,通常人们说话只用一种形式,即“对话、对白”。而在舞台上人与人对话时,既可以有自己内心的打算或思想,又可以背着对方表白,交代剧情(人物内心活动)或介绍自己等。戏曲舞台上的说话,即是唱、念、做、打中的念。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演员掌握不好念白,就无法将人物的情绪传递给观众。老艺人常讲的“千斤念白四两唱”,就是说念白比唱更要功夫。很多戏曲演员,在这方面下过大功夫,故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如河南豫剧“六大名旦”之一的阎立品在其代表作《秦雪梅》中饰演的秦雪梅在祭奠亡夫时的念白就把观众感动得直落泪。戏曲中的“京白”实际上是北京的方言;“韵白”不是京剧独有的念法,河南豫剧及其他地方戏大部分都念韵白,其采用的字韵既易行腔使调又能使广大群众听懂,还能产生优美动听之感;“独白”在戏曲中叫“背供”(或背弓),是白的形式之一。为什么叫背供?因为它是角色背着对方(剧中人)的供白,是向观众交待在规定情景里的这个角色的心理活动,因而演员背供时不能面对任何一个同台的剧中人。由此可见,要想将念白念好,必须要深入研究其行当特点,刻苦训练,反复体验,从而达到字音准确,韵味隽永。

四、水袖

水袖在戏曲表演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服饰装配,特别是在旦角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水袖既是宽大衣袖的美饰,又是剧中人物用于传情达意的有效手段,重要性不容忽视。水袖的舞蹈化、技巧化是在戏曲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演员不断地进行舞台实践而演变得丰富多彩的。以前的旦角水袖一尺三寸,后来发展到三尺、五尺乃至七尺。作为旦角演员,只有把水袖技巧在舞台上运用得体,才能使人物性格展现得活灵活现,以达到增强舞台效果的作用;若运用不好,这些水袖表演便会破坏戏曲舞台的整体魅力,使人物情感得不到充分发挥,起不到美化人物形象的作用。例如豫剧《大祭桩》“哭楼”一折,当黄桂英从老家院口中得知未婚夫李彦贵被其父诬告,三日后要被处斩的消息后,悲痛欲绝,焦急万分。她既恨父亲的狠毒,又恨自己乃一介女流,不能替夫伸冤。就在焦躁苦闷间,她横下一条心,决意奔赴苏州,祭奠丈夫,以叙夫妻之情。也就是在这样的痛哭、思考间,演员为传达黄桂英的决心,将水袖由后背向上通过两个肩膀抛向前胸,最后双袖掷于左侧。整套表演干脆利落,淋漓尽致地将黄桂英的心情和决心表达了出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般立在了观众面前,为整个剧情的发展和戏曲舞台的呈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场表演,扮演黄桂英的旦角演员主要就是运用水袖的翻、打、撩、抓、抛、提、绕等各种技巧,将黄桂英痛断肝肠的情感刻画得丝丝入扣、感人至深。观众观之,并没有觉得有丝毫的水袖卖弄之感,完全符合剧中人物所需,具有极强的艺术冲击力和舞台艺术表现力。由此可见,水袖表演在旦角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戏曲艺术特点篇(2)

关键词:打击乐中国戏曲艺术特点创新

一、关于作曲家的概述

吉恩科辛斯基,打击乐艺术家,是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大学的打击乐器教授。其在作曲方面拥有非凡才能而闻名,现场动态表演和富有创意的节目让全世界的观众都为之欢欣鼓舞。他的作品在五大洲的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演出,每年演出数百场,他的地标性著作《TWO》目前在六十多个大学课程中使用。作为作曲家,他的作品已被用于电影,美术馆和芭蕾舞团,其作品的特点是将古典风格与全球的流行或传统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组合。打击乐二重奏《中国戏曲印象》第二乐章是他的经典作品之一。

二、《中国戏曲印象》第二乐章艺术特点分析

《中国戏曲印象》第二乐章艺术特点主要由乐曲结构布局特点及所使用的音色特点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作品乐曲结构布局特点

《中国戏曲印象》第二乐章这部作品在乐曲的结构布局安排上是极具特色的。此曲的前奏所占时常将近全曲的三分之一,且并非是带有旋律或是特殊节奏的乐段。手持三个不同音高的Talas(碟形金属片),于定音鼓之上转动,之后让Talas在鼓面上自然地停止。就如同我们在桌面上转硬币一样。这样的开场不免让听众一头雾水,甚至有些犯困,就如同是一场期待已久的电影,没有内容却有无尽的航拍风景一般。但正是这样的结构布局为之后的突变做足了铺垫,再细细回想这段前奏,如同置身林中,总觉得意味深长,就如同观赏一部电影一样,不仅仅在听觉,更有了视觉上的感受。在听众尚且沉浸于这样的音乐氛围时,突然风格一转,杀声四起。两位演奏者所使用的打击乐器转为小堂鼓,同时敲击出整齐划一又密集的鼓点。听众原先还认为这首曲目是以烘托意境为主,不曾料到却是一场打戏。突然由平心静气的状态,变为紧张兴奋。这一部分所占的演奏时间特别长,但是并不枯燥。在乐曲节奏密度达到最高点的时候,两位演奏者甚至在严丝合缝的音符中加入武打动作,使用鼓棒模仿刀枪剑戟相互拼杀,双方你来我往,舞台效果可见一斑。鼓棒碰撞的声响也让乐曲内容更加丰富,画龙点睛式的动作安排让全曲升华。度过了节奏上的“紧锣密鼓”,再在中间不规律地安排一些缓冲小节,并由缓冲小节之间间隔逐渐减少来将全曲过渡至尾声。最后的尾声与前奏相互呼应,但并非还是烘托气氛的手法,而是由之前出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所组合而成,使用琴锤在Talas上演奏出前奏旋律的清晰版本,渐渐地降低音量,逐渐走远,让听众不停地玩味。

(二)作品音色特点

Talas的音色是清脆的,如同钢片琴一般的声音,而曲目的开头却使用了定音鼓作为扩音器,用转动的方式引出Talas的泛音,这是极富有创意的。演奏出的音色带有静寂、淡然的禅意,使本来并非具有中国音乐风格音色的Talas发出了有着意味的声响。同时,作为扩音器的定音鼓发出微弱的共鸣,如同交响乐中定音鼓的弱奏一般。通常这样的弱奏会放在沉重的音乐气氛之处,使音乐音响效果更为立体。这样两种音色交相辉映,相互缠绕、碰撞,产生了一种混合了中西多种风格的音响效果。风格转换部分所使用的乐器正好相反,使用的是中国的小堂鼓。一般演奏小堂鼓在音色上的辨析是自然而然地,因为各类中国音乐风格的曲目中多多少少会使用小堂鼓。但是,所安排地节奏多是相同的,或是内含的节奏律动是相同的。中国音乐风格的律动加上中国鼓,自然有浓浓的民族特点。在这首曲目中,这个部分所演奏的节奏却并不是简单中国音乐的风格,而是融合了流行及南美拉丁风格的融合节奏。在密集的鼓点铺垫中,设置特殊的重音来达到这样的效果。鼓皮使用的是可调节的鼓皮,在较为紧绷的鼓皮上演奏出上述融合节奏,意外地改变了原先小堂鼓的音响效果,音色上变为了一种带有现代感的传统音响。最后部分使用较硬的琴锤来演奏Talas,这样的演奏法本身并没有特殊之处。但是所演奏的节奏是同上述融合节奏相似的风格。同时,Talas并非在原有的支架之上演奏,而是放置于定音鼓上来敲击,此时所发出的音色就是一种复合形式的敲击音。Talas所发出的每一下的敲击声,同时带有金属制物品碰撞定音鼓的声音,扩音、和声、铺垫的功能同时产生。这样所形成的音色使得只是用来首尾呼应的尾声,也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该曲的特色和亮点。

三、《中国戏曲印象》第二乐章技法创新探讨

《中国戏曲印象》第二乐章的演奏技法创新主要探讨Talas的转动演奏法及特殊敲击演奏法这两种特殊演奏法。

(一)Talas转动演奏法

传统演奏Talas都是置于乐器架之上,成体系地排列,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演奏,多为类似于交响乐中时常使用的三角铁,点缀旋律。而该曲中Talas所承担的角色基本属于主角,主旋律落在Talas之上。所以在演奏技法上有所创新。前奏中就有创新之处,也就是转动Talas使其发出传统演奏法难以实现的泛音。这样的演奏方式并没有看上去的简单,在保证Talas确实发声的前提下,兼顾定音鼓同时发声。这就对Talas的转动力度及频率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演奏者在台下无数次练习之后,到台上依然需要小心谨慎地做出练习时开始转动地姿势,Talas与定音鼓鼓面摆放至最恰当地角度,双手同时使用手腕发力,带动小臂至大臂,向着相反方向转动Talas。适当地力度使转动的Talas保持在鼓面上运动约10秒左右,充分保证了音响效果的确实性。

(二)Talas特殊敲击演奏法

在尾声处使用硬琴锤敲击Talas这样的演奏技法并没有创新的成分,但是于定音鼓鼓面之上的演奏却会对传统演奏法形成挑战。因为定音鼓鼓面较大,正常定音鼓鼓槌在连续敲击鼓面时,如果技术欠佳,会造成“反皮”的情况。演奏所产生的音色也就花了,不能达到演奏要求。“反皮”的原因在于定音鼓鼓面较大较软,密集连续的敲击会使一些敲击点击中鼓面波动突起处,则发出并不集中的音响。正是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如若使用传统演奏Talas的方式敲击置于定音鼓鼓面上的金属圆盘,很大几率会使Talas在鼓面上弹起,这样就演变成了需要一直追逐着Talas演奏,从音色音响的需求及现场的观看体验来说都是不理想的。所以,在尾声使用琴锤时需要握在琴锤的前三分之一处,作为手部的延伸来使用。同时,不能使用以传统打击乐演奏法手腕发力这一原则,而是手指发力,用手指的寸劲,“点”击定音鼓鼓面上的Talas。这也是由于Talas的演奏面较小,需要使用精准灵巧的演奏法。

戏曲艺术特点篇(3)

1动画的综合性艺术特征接纳戏曲艺术的应用

动画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就是综合性,它融合了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吸收了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多种艺术元素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并非简单的拼凑,是经过提炼、改造后,形成了动画自身新的艺术特性。动画综合性的艺术特征能够让观众领略文学、绘画、音乐等诸元素的同时更能感受到这些元素提炼综合之后所带给观众的特殊的审美感受。动画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类型,是文化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动画片是集美术、电影于一体的特殊的影片形式,可以说动画既是艺术的创作也是商品生产,这使得对动画的研究区别于一般性的艺术研究,因为动画既是艺术的把握,又是技术的实现。现在的动画,已经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一种新的产业,而且也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正是因为动画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特征,使得动画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观众在观影动画时,总会得到一种别样的感动,一种笃信梦想的情感诠释。作为动画的创作者——艺术家,通常也会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创作的艺术作品多少都会烙有本民族特有的印记,不同国家的动画作品,其风格也各有特点。纵观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就与戏曲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和《天书奇谭》的人物设计充分利用了戏曲里的脸谱和丑角“白豆腐块”的特征,比如将军形象的设计吸取了京剧里大花脸的造型,再比如贪财县官的白豆腐块被作了夸张,覆盖了大半个脸,八字眉,十字眯眼,看起来既贪婪又愚蠢,唇上几缕稀疏的鼠须,更添几分滑稽。《大闹天宫》是中国电影史上公认的最具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导演万籁鸣更是借助了民族音乐和京剧鼓点的特殊效果来烘托气氛,美联社报道“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由此可见,中国早期的动画艺术创作者们就已经学习和借鉴戏曲所特有的艺术形式为动画服务了。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一个大家庭的话,那么这个家庭中的许多成员则是不同的文学和艺术的样式进行联姻的产物,这种情况在中国的艺术领域里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戏曲是歌、舞和叙事文学相结合的结果;中国画则是画与书法的完美结合。戏曲动画是在戏曲和动画两种艺术门类的基础上,通过直接的结合而创造出来的,它较好的融合传统戏曲的艺术表现元素,利用动画的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创作出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戏曲样式,也不重复动画一般表现手段的戏曲动画。它是一种开拓性的艺术创造。戏曲动画这种独特的生成方式,既为这种新生的艺术带来了多重特点和色彩,同时也对它提出了多重的制约和规范。

2戏曲文化对中国动画的影响

戏曲动画虽然是由戏曲艺术与动画艺术的结合而产生的,但是这种结合是在戏曲文化与动画文化的背景和氛围中进行的,因此,戏曲艺术特征所融入的动画具有双重文化背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深远影响。戏曲文化对动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于观赏娱乐性的要求。清末明初的著名学者和戏剧史学家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也就是说歌(音乐)、舞(舞蹈)和故事(表现内容)是构成戏曲的三要素,歌与舞作为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存在,而且还发挥着表现方法和手段的作用。众所周知,歌唱与舞蹈擅长于抒情,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具有观赏价值,当这两种艺术被综合到戏曲之中,也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作为表现形式的意义;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观赏内容的意义。

总之,戏曲艺术的构成方式和他所追求的艺术效果,都鲜明的体现了观赏性的原则,这种对观赏性的要求也就体现到了对戏曲动画的影响之中。作为视觉文化传播的手段之一,动画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显示出了日益强大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虽然戏曲与动画观赏方式有所不同,前者是以舞台为依托在剧场中完成欣赏过程,后者动画是属于屏幕艺术。但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他们观在看戏曲动画时是带着强烈的观赏、娱乐的心理来观看的,所以作为戏曲动画的创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出戏曲中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挖掘歌唱即音乐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时时记住自己所从事的艺术性质和观众的欣赏方式。戏曲与动画文化对戏曲动画的第二个影响表现为以剧种方式存在的戏曲文化的多样化和受众群的广泛化。戏曲艺术在我国历经八百个春秋延存至今,仍然有三百多个剧种流派的方式而存在,这三百多个剧种流派中有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瑰丽奇谲的故事情节,气象万千的社会风俗图景,更蕴含着久远而流传至今的传统民族道德评价标准和心理思维范式。造成这种文化奇观的最终原因是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其契机则是以方言为标志的语言差异。在这一点上,传统戏曲做到了雅俗共赏,受众群广泛,上层社会有宫廷剧场、宅第戏台;广大下层人民有勾栏瓦舍、土台广场,皆可自得其乐。

戏曲文化对戏曲动画的第三个影响,表现为对戏曲动画创作的制约。传统戏曲善于描绘古时的社会生活,剧中人物起居出行、一举一动皆有章法即戏曲的程式性,这种程式化的语言和动作是对古人行为的精彩提炼,早已深入人心。动画艺术和戏曲艺术都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二者的结合使戏曲动画这种艺术获得了一种具有巨大张力的综合能力。戏曲动画是戏曲与动画联姻的产物,所以它使自己获得了双重综合能力。戏曲对动画有着特殊意义,它为动画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当然也从动画的进步中受益。传承千年的戏曲艺术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完整的故事素材,无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后来艺术家的资源宝库与灵感之源。而时尚前沿的动画艺术也为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炫目的动画艺术手段使得传承千年戏曲艺术依然生动、鲜活。

戏曲艺术特点篇(4)

文化艺术演出中所要借鉴的各种所需用品都被通俗地称为道具。大道具、小道具、装饰道具和随身道具都属于道具。道具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设计形式,戏曲中的道具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演变,顺应着时代的需求而日渐丰富,凸显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道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渐渐有了实意和表意这两种不同的设计风格。现今的科技发展也给舞台道具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使舞台道具能够充分地适应戏曲舞台的要求,完美地体现出戏曲表演艺术的魅力和商业价值。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写意”是我国戏曲常常借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一直以来中国古代美学“写意”的虚拟这一特点始终是我国戏曲表演艺术沿用至今的技法和表演形式。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采用中国古代美学“写意”特点之一的虚拟,主要表现在对戏曲演员的舞蹈设计和戏曲舞台的舞台美术构思上。也正因为有了虚拟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戏曲舞台在建造设计时才有了更大的空间选择和更灵活的时间设置。观者在欣赏戏曲时总是看到不同的表演场景在不同的表演时间上总是相得益彰,完美至极,可以说没有混乱无序的情景发生。

舞台虽小,但在戏曲的表演艺术可以生动地演绎出江河湖海、万马奔腾、楼宇环绕、小桥流水……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戏曲表演艺术家精湛的演技和重要的舞台道具。当代的戏曲表现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由过去的听戏渐渐地转变为看戏,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大拓展了人们了解社会、接触艺术作品的渠道,而艺术门类也以不同的震撼力给予人们视觉和听觉的享受。现如今的社会被网络、影视等传播媒介覆盖,各种各样的艺术门类都紧抓着传播媒介来宣传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的戏曲表演艺术脱颖而出,是值得每位戏曲工作者深思的。众所周知,一桌二椅是戏曲舞台最重要的道具,也是戏曲中必不可少的万能道具,这一特殊而又平常的道具给观众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好戏,在山地可以被作为坡地,在河流可以被作为渡船,在野外可以是木桥,可以是树木……这种看上去十分简单甚至简陋的舞台道具却承载着无限的表演寄托。道具的另一特点是其舞台装饰性。道具重要的特点还有指认性,其能使观者在欣赏戏曲时迅速地指认出戏曲内容的背景。在过去,戏曲表演者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为了生活往往需要跨地区流动性演出,所以舞台道具的便捷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时的道具简洁、便利、小巧,同时又能被用来形象地模拟场景中相对应的事物。

戏曲舞台上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道具之一就是桌子和椅子了,这一特殊的设计环境造就的特殊的道具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比较少见,所以渐渐地成了戏曲舞台特有的舞台美术设计。因为戏曲的表现风格需要,戏曲舞台设计者必须具有以虚为主和虚实结合的戏曲舞台设计思维。戏曲的艺术特点——写意也影响到舞台设计理念。“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虚拟的”正是戏曲舞台艺术形式的特点之一,包括舞台整体的虚拟和某个地方的虚拟。设计者可以利用碗、扇子、镜子等舞台道具来虚拟戏曲场景中的对应物,充分引发观众对道具所虚拟的物体产生联想——可以是万马奔腾,或是小桥流水……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满足舞台表演道具在剧中的最大配合,是设计者必不可少的制作路径。戏曲的表演艺术总是以生动的形象展现人物心理、时代面貌以及贴近人们生活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这其中道具是功不可没的。舞台道具设计者几乎将生活中见到的景物都照搬到舞台上,来满足舞台表演的需要,给观众最真实的视觉震撼和心灵感悟。

戏曲艺术特点篇(5)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戏剧元素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13-01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是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中的启明星,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随着人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作品逐渐被关注。

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在唐朝时期,诗歌被谱入歌章,并在王公大臣的宴会上传唱,这一时期是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鼎盛时期。随后就是曲子词的形成,宋代的曲子词作是我国长短句的鼎盛时期,这种长短句易唱而文词高雅,使之与音乐的结合较诗句更为自由,体现了音乐与文学的高度结合。紧接着就是元曲的出现,元曲着重于抒情、叙事以及写景,在用词方面口语化较为明显,具有一定的通俗化特点,是词与曲的完美结合。明清时期出现了“俗曲”,又被称为“小令”或“杂曲”,加之以乐器伴奏,形成了具有艺术色彩的民歌。

二、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戏剧性元素概述

(一)戏曲音乐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戏曲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曲调、行腔等方面都具戏剧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戏剧中的曲调以及行腔常常被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所学习和借鉴,还常常被运用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

在我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中,人们常常为了体现诗词内容的时代特征以及古典艺术歌曲的民族特征,将戏剧元素中最具表现力的戏剧旋律应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从而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与戏剧元素完美地展现。例如在《竹枝词》的创作中,冼星海不但将西方的作曲手法运用其中,并且研究分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以及结构特征,将京剧等戏曲曲调的特征在创作中完美展现,例如拖腔、甩腔等元素的运用。

(二)戏剧表演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以戏剧中“百戏之祖”昆曲为例进行说明。一是在舞台表演中,虚拟动作的运用。昆曲中的演员在进行生活动作的表现时,并不是将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进行生搬硬套,而是对其进行感悟和思索,形成程式化的艺术语言,以虚拟性的特征展现生活场景,也就有了在舞台上虚拟时间、地理位置等场景,例如戏剧演员在表现大家小姐害羞时,会用手绢遮住自己的嘴等虚拟动作。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歌词凝练晦涩,在进行表演时,必须将词曲的歌唱以及肢体动作和演员的眼神进行融合,通过表演者的形体姿态以及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诗词内容的展现,从而让观众正确领会和理解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思想和意境。二是戏剧中眼部表情的表演艺术在古典诗词艺术中的运用,戏曲讲究“神韵”,即是通过表演者的眼神来表现歌者的气质和词曲的意蕴,戏剧中有说,“一身之戏在于脸,脸上之戏在于眼”,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表演中,也将戏剧中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及“喜、怒、哀、乐、悲”等神情恰到好处地运用,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意境以及人物形象展F得淋漓尽致。

(三)戏曲艺术的虚实相生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中,讲究虚实相生、时空结合的概念,在戏剧艺术作品中,尤为凸显,舞台上的布景非常简单,甚至不用布景,或者根本没有比较真实的布景。然而戏剧演员却能用非常简练的戏剧动作和肢体动作,将戏剧内容中虚拟的时空以及情景等完美地展现出来。曾经有戏剧前辈说过,“戏剧的布景在演员身上”,这就需要演员根据戏剧内容,活灵活现地将表演程式和手法运用其中,将戏剧剧本中的人物感情进行表达。在欣赏作品时,观赏者也似乎忘却了舞台的布置,实现了“实景清而空景现”的舞台效果。也正因为如此,将舞台的布景进行空白,能引起观众的思索和想象,还能将其注意力集中在演员身上,更好地将创作者的情感作一展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以及历史的洗礼,其文化源远流长。戏剧元素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运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主要展现在音乐、舞台以及留白三大元素的运用上,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民族性特征得以展现,同时,将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与戏剧元素进行行之有效的结合,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更好地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

参考文献:

[1]曾广海.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及演唱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时楠.浅析古典诗词歌曲演唱艺术及教学特点[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吴婷婷.探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演唱特点[D].上海音乐学院,2013.

戏曲艺术特点篇(6)

关键词:戏曲;音乐;构成;要素;美学;特征;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98-01

戏曲音乐既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对戏曲音乐进行概要的研究,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戏曲音乐的规律。为此,本文对此发表若干拙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对戏曲音乐的概要研究,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来进行宏观系统化研究。

一、戏曲音乐的构成要素

戏曲音乐概要研究的第一个层面,是戏曲音乐的构成要素。

戏曲音乐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各占整个戏曲音乐的半壁江山。

(一)唱腔音乐

唱腔音乐属于声乐演唱范畴,简称为“唱腔”。所谓“唱腔”,是“戏曲、曲艺名词。戏曲、曲艺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指人声歌唱的部分,是同器乐伴奏的部分相对而言。每个剧种都有一定的唱腔,同一唱腔又因演员具体行腔的不同而形成各种流派,如京剧中有谭派、汪派、孙派等。”①不仅有流派之分,而且有行当之别,生、旦、净、丑各行的唱腔,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例如老生唱腔高亢挺拔、明亮透彻;老旦唱腔苍凉浑厚、洪亮沉实;青衣唱腔庄重大方、优美婉转;花旦唱腔俏丽清新、活泼舒展;小生唱腔“龙虎音”结合,别具一格。

唱腔构成的方式称作“音乐体制”,又有多种,其中主要有三大体制:其一是曲联体,又称联曲体,即曲牌联缀体或曲牌联接体。联曲体的全部唱腔均由若干不同的曲牌联缀而成,其中各曲牌可以单独反复。戏曲中的昆腔、高腔等剧种的唱腔,皆属曲联体。其二是板腔体,又称“板腔变化体”,全部唱腔由各种板式(如原板、慢板、快板、散板、摇板、流水板、二六板等)构成。这些板式均源于同一腔调。如京剧、评剧、秦腔、河北梆子等戏曲剧种的唱腔,皆属板腔体。其三是综合体,即曲联体与板腔体的综合体制,例如龙江剧的唱腔,就是综合体。

(二)伴奏音乐

伴奏音乐属于器乐演奏范畴,简称为“伴奏”。戏曲伴奏音乐由戏曲乐队(“场面”)承担,戏曲乐队一般为民族管弦乐队,分打击乐(“武场”)与管弦乐(“文场”)两部分。打击乐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堂鼓、花盆鼓、钹等。管弦乐有京胡、二胡、四胡、板胡、三弦、月琴、阮、琵琶、笙、笛、唢呐等等。

伴奏音乐除为演员唱腔演唱伴奏以外,还承担着幕间戏、曲牌演奏、幕前曲等演奏任务。特别是曲牌演奏,起着配合演员动作表演、烘托舞台气氛、渲染演员情感等重要作用。

上述唱腔音乐与伴奏音乐在戏曲舞台演出中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的。许多戏曲表演大师,都以鼓师和琴师为左膀右臂。尤其是鼓师,常常兼司全乐队以及整个舞台演出的指挥之职。

二、戏曲音乐的美学特征

戏曲音乐概要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是戏曲音乐的美学特征。

戏曲音乐有着深厚的美学意蕴与很高的美学品位,其美学特征十分鲜明独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大美学特征。

(一)民族性

戏曲音乐的第一大美学特征是民族性。其实,民族性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的生命和灵魂。对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和文艺家早已达成共识,并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就说过:“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②我国的同志也说过:“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③

戏曲音乐是典型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无论是唱腔还是伴奏音乐,均如此。这种民族性特征,不仅表现在总体艺术风格与音乐基础上,也表现在民族美学精神与美学特色上。戏曲音乐讲求“一曲多用”,这源于民族美学的简约精神,即“以一当十”“以一总万”。而在艺术风格上,戏曲音乐具有真挚自然、亲切质朴、含蓄委婉、中正平和等美学特征。在演唱上,讲究“依字行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气沉丹田、曲折婉转、气韵生动。

(二)地域性

戏曲音乐的第二大美学特征是地域性。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特色愈鲜明,民族特色就浓厚,所以鲁迅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④

中国戏曲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许多地方戏曲剧种,直接以地名命名,都充分凸现了包括戏曲音乐在内的地域特色。换言之,正是戏曲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彰显了整个戏曲剧种的地域性特征。在这方面,有力的例证俯拾即是。例如越剧的音乐,就以浙江嵊县一带的民谣、山歌以及余姚秧歌的音乐为基础,其曲调“弦下调”“四工调”等,细腻柔婉,抒情性强,具有鲜明的浙江地域特征。又如川剧音乐,就融四川灯戏声腔与外来的昆腔、高腔等声腔为一炉,具有鲜明的四川地域特征。再如豫剧音乐,系由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故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地域特征也十分鲜明。此外,吕剧音乐的山东特征、晋剧音乐的山西特征、粤剧音乐的广东特征、闽剧音乐的福建特征、吉剧音乐的吉林特征等等,都是有力的例证。

(三)流派性

戏曲音乐的第三大美学特征是流派性,流派是艺术流派的简称,它指的是“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⑤戏曲音乐的流派以唱腔的艺术风格为核心标志,也是整个戏曲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都以创始者的姓氏命名,并有代表剧目与流派传人。例如京剧“梅派”,以梅兰芳大师的姓氏命名,其风格特点是中正平和、庄重典雅,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西施》等,传人有梅葆玖、李胜素等等。其他各戏曲剧种的音乐,也都有各自的流派,如评剧的“白(玉霜)派”“新(凤霞)派”,豫剧的“常(香玉)派”“马(金凤)派”,越剧的“袁(雪芬)派”“徐(玉兰)派”等等,不胜枚举。

三、戏曲音乐的创新发展

戏曲音乐概要研究的第三个层面,是戏曲音乐的创新发展。

一切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不断繁荣。戏曲艺术如此,戏曲音乐亦如此。戏曲音乐的创新发展,是其成功的艺术经验之一。例如梅兰芳大师最早把二胡引进到京剧乐队之中;马泰创造出评剧老生唱腔;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的唱腔融入了歌曲中“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旋律;汉剧《弹吉他的姑娘》创造出“西皮圆舞曲”,都是戏曲音乐创新的成功范例。

注释:

①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04.

②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270.

③.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N].人民日报1979-09-09(1).

戏曲艺术特点篇(7)

论文摘要:每当谈及艺术教育,人们习惯性地想起了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并以此为框架绘制艺术教育的蓝图,往往忽视原本组成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戏曲艺术。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的文化多彩纷呈、悠久,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代表的戏曲艺术更是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 300余种,剧目更是浩如烟海,数以万计。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戏曲、音乐和美术,有着他们各自的特点和,有其自己的特长和局限,同时又有相同之处,并且有着天然的共生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互为依存,蝉联发展。无论是在上古时代,为了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需要,还是封建时代乐教思想的产生,无一不是为了丰富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那么,现如今,当我们思考高校艺术教育体制的完善和改革旧的教育方式时,如何看待戏曲艺术的作用和地位这一问题已不能再回避。戏曲艺术应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人才的全面培养等诸多方面来考虑艺术教育改革这一命题,来定位戏曲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戏曲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部已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2008年教育部宣布将在上海、浙江、广东等 l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项工作现已实施。

一些高校开设了戏曲音乐欣赏课,有的还成立了大学生戏剧团。然而,由于市场、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忽视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戏曲课不仅开设的少,而且形式单调,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尚不能将戏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时代先锋,对戏曲艺术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未来戏曲的走向,也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戏曲艺术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 、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 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 “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 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 、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