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21 14:40:11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篇(1)

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在学生中受喜爱的程度远不及通俗感性的流行艺术,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到青年大学生审美观念的变化与国门大开、流行文化盛行和价值取向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外界对现在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褒贬不一,更有学者批评当今大学生文化艺术品位庸俗化。我们要注意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变化,引导他们不要把过于低俗的东西奉为时尚,把高雅的文化艺术视为落伍;教育他们不能把传统与现代截然分开,二者是有机联系的。社会倡导的美应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高校艺术教育应该运用恰当的引导方法让大学生既接受传统审美观念,又不失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影响当代大学生审美情趣变化的因素

经济上一系列重集体轻个人的政策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在大众思想上形成了重集体轻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念。大部分的生活用品靠国家计划供应,普通民众没有开展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形式的经济能力,只能随大流。可以说当时的经济环境限制了青年人对多样化审美情趣的培养。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环境的逐渐开放,各种经济成分在中国内地的出现,应运而生的不同文化形式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在政治上,国家在思想文化上的政策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念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改革开放之前的“政治时代”,中国社会的主导理念是政治决定一切。随着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上,国家对文艺工作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政治上较宽松的氛围以及相对自由的政策环境,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审美观有了改变的空间。在文化上,大学生审美情趣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文化的逐渐多元化。全球化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使不同地域、不同传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万花筒”,青年大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不同的文化样式,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审美观念。另外,在学校教育上,改革开放前后对于艺术教育的工作目的也不一样,这对于长时间生活在学校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影响。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美学教育;文艺评论教学;新媒体美学;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在2007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中,把美学教育列为八大核心必修领域之首。为什么美学教育这么重要?这是本文重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艺术教育可以停在技术层次、它可以是审美的培养,但更为贴切的应该是美学的训练。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美学已经涉及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1]。

美感的培养与美学教育是不同的:美感培养是老师引导学生对美的观察以及感受;而美学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及创造能力。美感培养属于教育范畴,可以在学校进行;而美学教育属于社会文化范畴,要由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科学化、技术化的训练己经做的很好,美学课程内容也很丰富;而美学教育则一直未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也将探讨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基本理论、以及实施的方法[2]。

一、美学与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需要美学的指导,美学是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美学不可分,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希望将这两者进行融合,因而当我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意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

艺术教育最需要的是人文的精神,而非技巧训练。美学是艺术与人文的共通知识,美学能让艺术评论更为深入、让艺术创作不断更新、同时也让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能欣赏艺术就能提升美学素养;美学素养提高了以后,就能欣赏艺术,他们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3]。

2、美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它主要的目的是拓展大学生的外在与内在能力。在通识教育中加入美学教育是极为前瞻性的作法,我们都知道以往的艺术教育只注重专业训练,培养出许多艺术家,而社会大众、尤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或许并没有受到任何提升艺术或美学素养的教育,这也使得文化艺术在社会上没有成长的沃土,而连带地使艺术土壤失去了根基。站在培养美学的立场,我们希望看到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具有相当的美学素养,文化艺术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茁壮成长[4]。

3、美学与整合教育。缺乏创造性的教育是美学教育的最大敌人,没有思辨、批判的教学是审美教学的头号敌人。不能欣赏,就不能整合;不能欣赏,也就不能获得智慧。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的意思是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推行美学教育的格言。

二、美学教育方法论

1、赋予意义。最有价值的艺术是能唤起美感的艺术。大多数的学科的学习目标都是想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美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去感受它。如纽约某社区艺术协会认为美学教育应培养人们赋予物品意义,从而透过艺术品赋予生活意义的能力:①赋予物品意义: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你作的物品,而是制作的过程。②探讨他人作的作品:制作艺术品的同时自然也会欣赏到别人的作品。③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对生活:艺术家透过生活与工作的互相作用,用询问、参与、关联,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

换言之,美学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在寻常物品或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意义。而追寻意义的方法,可以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下手。让学生能够认识艺术,才有可能建立他们的美学经验和兴趣[5]。

2、艺术评论之教学。艺术评论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艺术课程如果单纯欣赏深度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学生不一定都有机会从事艺术创作,所以艺术评论应该是各个学校提供的教学内容。

艺术评论有描述、分析、诠释、评价四个层次。事实上描述不算达到美学教育的层次;它只是预备知识的建立而已。分析要包含美学特性、美学概念等要素,才算达到美学分析的目标。诠释不仅是集合分析之所得,它必须提出解释。至于评价,则不需要依靠媒介、形式、内容与风格的评论。美学教育似乎也可以按上述流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到美学的境地中。我们认为至少要分为描述─分析、诠释─评价两个层次的教学。

3、课程设计。艺术教育一定得透过实践才能得到。虽然美学教育重视的是批判能力,但没有亲身的实践是不可能做出艺术评论的。美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当包含实践部分;有了实践能力,美学教育重视的独创性也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传统重视记忆知识的任何科目课程內容,应加入美学教育的因素,才能真正让学生内化为自我的认知,进而开发出创新的能力。

五、结论:美学教育的可及性与时代性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到两个结论:一是美学教育是人人所需;我们需要要让每个学生尽量受到美学教育。二是美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融入现今文化。美学教育不是专业的艺术家训练,它的目的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本身将来可能需要的美学陶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敞开胸怀去面对所有的艺术创作。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建立美学准则以及推动美学教育,让文化和思想取得新的进步。

作者;唐志伟等

参考文献 

[1] 杨芳.论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45. 

[2] 刘智强.论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高校艺术审美教育意义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9(10):10-11. 

[3] 董变林,郭成桥.高等院校应加强美学教育[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4,20(9):91-92.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篇(3)

大学美术教育,作为国家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艺术拔尖人才外,还在为我国民族美术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美术教育的辐射力在国家“重教”政策的感召下,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一、美术理论对技法教学的重要作用

任何教育都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下进行,美术教育同样以培养取向不同分为“美术教育”和“教育美术”。在“美术教育”(美术取向的教育)中,以突出美术创作、研究、发展为抓手,开设艺术基础情感培养、科学理论积累、技法创作探究的课程。加大对艺术领域的挖掘力度,针对时下媒体热点的艺术新事物进行探索,逐步对动漫产业艺术引领的卡通、行艺为绘画等新兴术动向进行挖掘。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究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美术需求,重点对绘画时代思维形成较为稳定的导向价值,运用流行的美术话语、美术展览,提升传统美术教育理论。尽管这只是美术教育理论面临挑战的一个焦点而已。但从美术教育理论发展的轨迹分析,则可以更为清晰地概括出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化融合的趋势。

不可否认,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着它特定时代背景。在民族文化蓬勃发展,世界文化相容相成的时代里,美术理论更需要适时赋予它新的含义。出现理论被实践即技法相隔离的现象,这说明我们的理论在技法训练中的指导性价值还没有真正得到实现,或者在技法实践中,学习者对理论的渗透把握度还不够。笔者始终认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的道理。专业美术教育教学中,美术理论课程的开设,都是专家经过多次论证得出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只不过在不同课程作用联系上存在一时的权重之别。所以它的基本作用仍然体现在指导实践提升素养的前提下。

二、美术理论在公共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值得高兴的是,美术课程开设,开始走向交融相并的良好局面。当下流行一个新职业叫做美术心理治疗即绘画疗法。绘画疗法最早起源于上世纪20世纪初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研,目前,绘画疗法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我们国家也在逐步尝试。当然,这里讲这样的一个例子,并不是鼓动大家都以美术为专业来学习。我想说明的是,美术在人的生活中吃、穿、住、行的渗透已成不辨的事实,而今美术开始从表及里,它的影响力注入人的各个器官,作用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中。这门学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共性综合学科。

美术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离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高校对各个学科开设公共美术课是非常理智且必要的,各高校应该以此作为创新学校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资源的契机来抓,真正落实到以人文本的教育教学初衷上来。其实,高校开设的公共美术课程,结合实际,就应更多地开设美术史论、美术鉴赏、美学常识等艺术理论课。目的,通过这些美术知识的学习帮助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开拓创新精神,丰富美的感受,触动对美的思考,最终达到身心美,寓教于乐,健全人格。跟以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比起来,这种以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更多的是关注人们的素质的提高。它的影响力远远没有专业美术教育那样功利。相反,让其它学科的同学学习美术理论,能更好地通过发现美(即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其理解自己学科内部的联系。促进对所学学科有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起到一个辅助、补充的作用。

三、理论在美术教育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瞻性作用

人文精神是 “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的核心,它是以人文关怀、 人文价值为内容,以人格的完善为最终目标。近几年,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美术作为人类精神的物化必然与人类自身有关美术可以从“人类学“、“心理学”等视角深入研究。为什么在不同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会发生变化,社会心理会对美术产生什么影响,反过来美术形式层次的变化又会影响社会的审美心理,其间是一个动态的反馈机制。

美术和心理学不同之处,美术是典型视觉艺术,而心理学则是抽象艺术的物化。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感言:唔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美术理论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份子,通过美术史论、美学思想、美的教育美化人的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里,更加充分地体现了美术理论是为真理的存在意义。心理学所提及的却往往可以通过美术及其理论进行教育后通过创作,实现美的视觉化。

而美术理论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作用,有着特殊的地位。美术的趣味性、直观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美术教育的多样性、灵活性使得这门学科充满活力。美术理论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能够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和创造的欢乐,为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作用。突出体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美术史论及其鉴赏,在教育中形式的多样性、文化提炼的多元性,有利于受教者构建科学的思维辨别能力,直观感受能力。

2.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

3.美术批评课程开设直接影响受教者高审美判断和审美趣味的提高,是其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获取部分。

4.美术史论、批评(画论)、美术鉴赏为学生提高文化理论素养,艺术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独特个性和创造力效果明显。

5.美术理论本身就是智慧的结晶,是建立在前辈实践创作的总结上得出的规律。理论课程教学本身就有一种启迪功效,净化心灵。

6.理论教学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部分。这也是人的综合性所要求的。

四、美术理论的科学性对文化传承具有的传播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画论中最提倡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的先辈们借助自然的灵气,向大自然诠释美的生命意义,在人类创造美好未来时,积累先进经验,继往开来。美术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诠释着对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精髓,用艺术的语言提炼着东方文化的精华。按照中国美学(哲学)思维出发,美术理论从“法” 、“理”、“道”三个层次都依次说明了中国美术理论在美术实践积累中留下科学合理的内在价值。第一层次属于美术的技法操作层次,第二层次为美术的本体层次,第三层次属于文化哲学层次。从这三个层次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再看何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即使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突出民族特质。如是,美术鉴赏通过理论对作品的理性分析,美术教育理论通过加强情感教育,突出人文关怀,更能立于教育的初衷,缓解人们偏见思想的左右,达到“真善美“的道德行为之触动。

中国美术理论的延续就是在继承中国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管以前还是现在,美术理论的形成、阐释都是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行的,以此对美术理论及其教学都将是对中国文化传承起到重要的传播作用。

1.美术理论通过教育教学的形式,总结前人的经验,汇聚前人的智慧,从美学思想中感悟传统的“法、理、道”。传承中国文化。

2.美术理论通过扩展其研究范围,通过加大艺术实践,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传达民族文化发展和需求。

3.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源远流长,传统画论思想的延续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4.美术鉴赏通过对不同时代作品评析,在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晰中国文化发展的脉搏,了解中国历史波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五、为艺术家学习前人经验提供基础和借鉴作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都有个始终。如果以艺术家作为制高点的话,那么入门学画,就是从有学画的想法或兴趣开始的。奇怪的是,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学美术的人往往是从技法学习开始的,这跟西方美术学习者入门恰恰相反。但这从整个艺术求学的造诣讲,艺术理论的作用似乎没有减轻它对实践起到的指导性意义。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成人美术教育;水彩课程;教学;探讨

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由来已久,但是今年随着高校课改,成人美术教学的课程需要得到新的梳理。本文以水彩课程教学为案例,在分析当下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现状的同时引入案例,希望从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现有成人美术教育的不足,为新的教育模式开辟路径,帮助成人美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上获得提升,从而引入现有的美术教学当中,解决其所存在的教学问题。

1 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在于其具有的审美特性。审美即主体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进行体验和感受,从中获得精神的享受与启迪,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方式把握人们的内心体验,人们能够在艺术的独特审美体验中获得心灵的自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艺术之外的事物所无法企及的,也正是艺术审美本质的表现。艺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艺术教育的本质也必然是审美的,失却了审美,艺术教育也就失去了主心骨和独立性。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对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理解到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对艺术教育本质的判断,作者向我们娓娓道来,在缜密地分析后对艺术教育的本质下了结论: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只有突出了其审美本质属性,才能塑造美的灵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本质的澄清对有效实施学校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水彩课程教学现状

普通高校水彩课程属于热门课程,对颜色的赏析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设计色彩的感受。对水、颜料、工具的掌控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艺术技巧的掌控性,而水彩本身与国画及油画互通,有一定的艺术联系,因此学习水彩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基于此近年来水彩课程受到了热追,但是其课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过于狭隘,不能全面了解水彩课程。这是因为在成人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学课程“稀释化”严重,如水彩画课程教学应当从《水彩画艺术史》开始,对水彩画的文化、兴起所处在的年代、近现代的发展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水彩画的艺术发展规律,而现代化的快速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只是单纯地从技法上出发,力求教会学生在短时间内如何运用水彩画,从“道”变成了“技”。基于这一点,不难发现,水彩画课程教学在课时安排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现代成人美术水彩画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临摹、速成、复制”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能起到引导作用,而是如同文化教学一样进行填充式教学,课程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一开始就是以讲技法为主,同时要求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临摹复制,考核标准被设定为“临摹优秀与否”。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大部分经历投入在技法的学习上,忽略了对于水彩艺术的了解。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艺术课程的教学,尤其是艺术史和文艺史的教学需要学生自我研读与探索,教师能够做到的是在一旁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而现在的教学,教师完全充当全职教育者的角色,课堂教学没有情景,分析问题过于古板,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如何帮助教师完善教学制度,帮助学生走出填充式教学,就成为美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思考方向。

3 提升水彩课程教学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水彩课程的弊端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与课程设定两大方面。作者认为,教师也在其中有一定的教学责任,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课程设定最终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所进行的教育形式,因此要解决普通高校水彩课程成人美术教学问题,从而延伸到所有教学问题,就必须从三个方向出发:第一,结合实践需求和艺术理论需求完善课程设定,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所教学生的艺术文化水平,加深其文化内涵素养,使其在工作当中能够将美术艺术与工作实践相互结合。因此,在进行课程设定时,首先应该重视艺术理论的培养,其次应当重视时间的需求,最后还应当重视实践与理论需求的结合,以这三点构筑成主要的课程设定内涵,拉开课程时序,遵照“433”理论,重新划分课时安排。第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激发教师的引导力,提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艺术文化知识过程中的辅助力,而并非教师的思想意识灌输,构建合情合理的课堂模式。作为艺术教学,应当将艺与术放在第一位,依托优秀的情景实践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所学课程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提升学习的效果。最后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艺术形式与技能实践的相互融合,鼓励教师站在引导的位置,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完善教实结合。

4 结语

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的研究很多,但从教实结合理论上研究的文章并不多。作者依据国外经典著作《审美价值论纲》从艺术与实践的领域出发,从教程与课程安排的角度出发,以水彩画作为案例,以研究整体成人美术教育为出发点进行分析,以教实结合为论证点,重新解读问题。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成人美术教育中遇到的业余性以及短期学习等问题,对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成人教育又不同于速成班,不能够简单低将基础内容灌输式地传递给学习者。本文以水彩课程教学为例进行深入的探讨,实质上是要针对成人教育的现状和特殊性,剖析重要的教学模式,引导和重塑成人教学的针对性,通过一定期限、短期内容的客观要求,不断地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引导,让成人在加深兴趣,在教学中深入学习。一方面加强理论基础的学习,一方面要保证观念上的正确性,在教学模式的循循善诱和课程体系设置的步步引导下,不断提升学习者的认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普通高校不普通,成人教育不简单,教学模式齐全完备的新特征。

参考文献:

[1] 黄会林.经典美术读解教程(前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2] A.L.Kroner and Clyde Chuckhole.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n acceptsand Definitions[M] . New York:Random House,1952:71.

[3] Additions.美国传媒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34.

[4] 杜天力.审美价值论纲[J].文学评论,1992(6):44-57.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理论;美术实践

一、美术教育的地位

在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占据重要位置。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塑造学生的灵魂,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美术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美术教育既是一种专业技能的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美术教师可以用美术的形式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历史事迹、英雄人物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历史的变革和人类不断发展的创造力,让学生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了解画作背后的历史的同时,思想和心灵得到洗礼。学生感悟了这些作品的思想之后,融入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从而产生艺术创作灵感。部分美术作品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可使学生体会到前辈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顽强抵抗、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美术教育会对人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思想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能改变人的行为;思想的影响力也是持久、稳固的,一旦形成很难被改变。

二、学习美术理论的意义

“美术是人类实践与文化中极具特殊性的一部分,人类的美术能力是经过不断学习与教育形成的,而非自然发展所得。”所以,美术基础教育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美术基础教育中美术理论教育占据重要的地位。美术理论包括四个方面,即美术创作、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在西方,美术教育学家注重美术理论教育,将美术理论教育列为基础教育之一。西方学者认为,美术理论教育对全民审美教育和人生观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只有发现美、鉴赏美,才能创造美。美术批评是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判断。美术批评能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学习美术史,可了解美术发展的历程,能够掌握美术发展的脉络,知道在不同时期美术发生的改变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汲取不同历史阶段的美术精华之后,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鉴赏能力。

三、我国美术理论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措施

现阶段,我国的美术理论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美术实践应该以美术理论为基础,现在部分高校存在忽视美术理论教育而只注重美术实践教育的问题。部分高校认为美术理论教育由初级美术教育完成,不需要过于强调,但实际上初级美术教育涉及美术理论教育的内容甚少。所以,笔者认为,美术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初级美术教育和高校美术教育衔接失败造成的。在高校中,部分学生只会画画而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不了解画作的思想,也不知道画作的背景,只是单纯地模仿,这样的作品是没有灵魂也没有创造力的。发展美术理论教育,要从基础做起。我国小学教育中早已有美术学科,应该将美术理论教育加入小学美术教育,同时,各阶段的美术理论教育应该做好衔接。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美术理论教育细化,培养美术从业者的基本素质,将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在培养优秀艺术工作者的同时,也为社会培育有素质、有道德的合格公民。

结语

不管是立志成为艺术家的创作者,还是实用美术领域的从业者,都需要相应的美术理论基础。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理论知识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传景.浅谈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2).

[2]马静.高等美术教育中美术理论课程开设现状及其价值——以河南高校为例.大舞台,2014(8).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篇(6)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作为培养美术师资的母机,其教育教学却日益脱离师范轨道,对此需及时作出正确的认识并加以调整改革。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美术课程资源的拓展,高师美术教育的职责在不断扩大,小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大到整个素质教育的推进,它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师美术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其“师范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别于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美术教育。但重新审视高师美术发展现状,发现其已日渐脱离师范轨道,非师范性彰显,向专业美术教育靠拢的趋势并没有随着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有所减弱。

一、高师美术教育的非师范误区及其弊端

1.课程设置的非师范误区

课程设置的非师范性直接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素质和规格不符合社会需要,造成师范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我国现行四年制高师美术普遍前两年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后两年以名为选修实为限制一门的技能为主,甚至某些师范类美术专业在招生时就打出划分专业的招生计划,吸引了那些一部分上不了美术院校却又想当画家的生源。当前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的非师范性主要体现在:(1)重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美术考古学基础、书画鉴定概论等理论课程仍未受到重视。(2)教育类课程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小,理论课空洞脱离实际,教育实践课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轻视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数量和质量上都达不到要求。

2.课程、学生评价的非师范误区

正确的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相反,错误的则会起到误导。仅以技能的优劣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而轻视其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甚至忽略不记,明显具有片面性、划一性和非师范性。在这种评价标准下,一方面学生偏离了专业方向,不安心于师范专业,找不到正确的专业定位;另外也导致了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没有抓住师范教育的特性,注重单纯的技能训练,偏重学术性。

二、 高师美术教育突出师范性的应对策略

高师美术偏向技能教育正是师范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术而轻师范,不能正确处理 “学术性”和“师范性”关系的表现。随着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水平的提高,如何突出高师美术师范性,培养合格美术教师成了重要的现实问题,对此笔者作出探讨,并提出几点优化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师范教育观和学生观

不管是专业美术院校,还是高师美术都有其相对应的培养任务和社会价值,并无高低之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软环境和硬件设施上和前者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一味盲目地追随专业院校,失去师范特色,会与基础教育脱钩,而重复建设,也只能培养出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高师美术要明确服务目标和实际的社会功利目标,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扬长避短,转变好大喜功、追求功利的思想。对于学生而言,要认清自身的价值,认识到成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同样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可大有所为,树立为美术教育事业奋斗的远大目标。

2.重构教育类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同的学者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构成方面是有共识的,即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而后两项的知识和技能正是我们所忽视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师范类课程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他们规定摄影、版画、油画、雕塑等技能课都是选修课,而艺术史、博物馆教育、社会调查研究、中小学教学实践与研究、批评理论、媒体课、写作课等则为必修课。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与研究”有更多的课时安排,毕业生展出自己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策划(展示)。

正如《学记》中所说: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体现师范教育的特性,扭转重学术轻师范的局面,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素质,加强教师“职业性”教育,使其能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一方面,需要增加教育类课程,改变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增加美术教育学、美术心理学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等课程;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类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相结合,使理论成为实践中动态的理论,而实践成为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实践不要仅仅拘泥于中小学教育实习,在中小学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是有限的,要增加实践的机会必须要扩大实践层面,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宫都可以作为实践基地,在校内也可以举行模拟课堂,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基本的教学、教研能力。在200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出台的《本科学生课外12学分实施办法》规定学生除了修完校内规定的学分外,必须在校外获取12学分,旨在鼓励督促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对我们的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3.调整教师结构,引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习老师

高师美术教育师资多来自专业美术院校,知识结构偏重技能,而教育类知识欠缺,对前沿课程改革缺少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师美术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单是增删一些课程的问题,必然牵涉到教学改革、师资结构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不容回避的。所以在现有阶段和条件下,应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习老师;另一方面通过与中小学的合作,从校外聘请艺术教育第一战线的、具有丰富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师定期举办讲座,现身说法,聘请他们担任专业发展导师,与校内教学法教师、教研指导教师一起,形成教师专业发展队伍,共同带领学生开展专业发展活动,并定期举行任教素质技能比赛、教学讨论等活动。

4.注重隐性课程,创设高师美术师范文化氛围

突出高师美术的师范性,有效地利用隐性课程的积极因素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针对学生对于中外美术教育以及美术教育家了解甚少的现状,可以利用学习环境中的文化装饰,宣传介绍美术教育家、优秀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事迹,让这些装饰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刘捷 《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大学美术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数千年的发展,使中国拥有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传统哲学文化,其内容丰富,洞悉透彻,是中华文明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今,人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说法:传统哲学过于局限、迂腐,现展需要新的哲学理论指导。诚然,传统哲学中存在部分滞后的观点,但是诸如“诚、义、礼、信”“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仍然具备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传统哲学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能够及时纠正社会快节奏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和谐相处、平等交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所要讨论的美术教育,主要是现代美术教育,受现代文明的滋养,但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哲学就无法参与到现代美术教育活动中呢?答案是否定的。近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最早给出了时间的优先级定位,否定了普遍认为的“现代”优于“过去”和“未来”,即“重在当下”的看法。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和现在是一个整体,并无明显的界限,“现在”不可能离开“过去”和“未来”而单独存在。这一观点被他的弟子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进一步发扬光大。伽达默尔强调了时间的相关性,表示现代视域与传统视域是互相融合的,离开传统视域,现代视域在严格意义上不再完整。所以,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需要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带来深刻而丰富的启发。

一、和而不同——坚持真我与海纳百川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诠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特征,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和”起源于西周晚期,经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继承后,发展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孔子主张的“和”是和谐统一,承认事物间的不同,在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存在“不同”的“和”。同时,“和”也是一种平衡状态,受到原则的约束,无根无据、不加审核的迁就与苟同是不可取的。在孔子看来,人之高尚取决于这个人能否坚定自己正确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吸收和摒弃他人的各种想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同一、统一、相加与附和。所以,“和”的灵魂显而易见,就是批判、创新。若要实现“和”,必须以“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原则要求自己,即不以个人的妄自猜测来看待问题,不要将主观看法强加到客观事件上,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因为这个看法是自己的就不肯妥协。孔子认为,主观臆测和固执己见是错误的,同时也不应该淹没自我和任意妥协,“和而不同”意味着虚怀若谷和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孔子对于弟子的区别看待可以说明上述观点,他欣赏能够举一反三、积极思考的子夏,谓之“起予者商也!始可言《诗》矣”;而对言听计从、乖巧懂事的颜回则颇有微词,评论道“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可以看出,孔子向往的“和”应该是“和而不流”,基于一定的原则坚持自我,同时积极吸纳其他思想和想法,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互相补进。这种先进的哲学思想成为那个时代孔子学说能够生存下来,并在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哲学也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与繁荣。世界各国的现代美术教育都是以西方美术文化为基础的,尽管西方美术理论与实践存在明显的领先优势,但是孔子的“和而不同”告诫我们,以完全的拿来主义来处理外国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不科学的。整体性的选择也许在短时间内适用,但必然会影响到未来的长远发展,无法形成中国特有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盲目模仿西方模式的现象比比皆是。而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上不存在等值作用的因素,现代美术教育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简单代入西方体系,忽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将严重阻碍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笔者认为,“和而不同”应当成为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建设前提,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以继承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辅助,制定适合我国整体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策略。其实,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早就受到了世界范围的重视,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危机日趋显露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于巴黎召开的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人们就曾达成共识,认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需要去借鉴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髓的孔子思想无论是过去、现代和未来,都具备显著的历史穿透力,魅力尽显。美术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充分重视和善用“和而不同”,坚持自我,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去建设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二、一以贯之—结合美术教育实例探索现代美术教育规律

“一以贯之”是孔子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其源于《卫灵公》的一段记载: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识之者也?”对曰“然,非与?”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文中出现的“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子贡博学多才,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孔子为了使子贡不在知识表层过多的停留,教导他深入学习,发现本质的道理。孔子所言的“一”可以认为是某一类具有一般规律的事物或现象,“一”需要长期累积,不断实践才能得到,离开万物、绝对抽象的“一”是不存在的。因而“一以贯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此同时,对于事物的一般规律,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大派系——老子哲学思想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老子强调“知常”,也就是探索物质的本质规律,这对事物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有着内在的必要性。将“一以贯之”运用到美术教育研究中,就是要求美术教育者结合丰富的美术教育实例,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发掘美术教育现象的“一”,既包括本土美术文化的发掘,同时又涵盖外国美术教育经验的学习,找寻普遍的规律,一以贯之。当前,我国美术教育正处于瓶颈期,一方面,扩招导致学习美术的人数激增,高校相继开设美术专业来培养美术人才;另一方面,教学理念的滞后与体系的不科学使高校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美术人才,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美术与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此,作为美术教育者,需要一以贯之,只有找到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才能做出合理的调整。首先,要平等看待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美术教育文化,积极学习、借鉴丰富的美术教育现象、思想和解决方案,尤其是掌握亚洲其他国家的美术教育信息。其次,要开展对于本国美术教育及文化的研究,本土文化会从各个方面给予最贴合国情的发展启示,结合现象探索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这就是“一以贯之”的现代意义。

三、执两用中——辩证看待多元美术教育理论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客观事实的叙述和实践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融合辩证思维,辩证看待事物使美术教育具有真正的内涵。孔子提出的“执两用中”包含两种含义:第一,抓住两端的核心,知道分别相反的极端;第二,去除两个相反的极端,代之采用中间部分,也就是“中庸之道”的“中”,意味着最优方案,而不是调和极端选其“中”。“用中”彰显了孔子对于辩证思维的理解,示人以事物的完整面,是一种求平衡、求自然、求和谐的整体性思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矛盾。对于现代美术教育的方法论研究而言,“执两用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主要模仿对象,直至今日,仍然有明显的影响,很多高校选择沿用西方美术教育方法论中的描述法、历史法和因素法就是绝佳的例证。西式教学既有科学的理性主义,也有反对科学的非理性主义;既有传统的描述法,又有现代的系统法,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吸收这些“舶来品”不当引起的。孔子哲学的“执两用中”告诉我们,不能草率地接受或否定,应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辩证批判的方法看待美术教育的各种理论,去除极端,择其优而用之。关于辩证思维,老子同样有所涉及,“反者道之动”就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指事物的对立性不是绝对的,而是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转变至相反的一面。“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受到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我国美术教育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而更加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过于重视片面发展,根据“反者道之动”的说法,很有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美术毕业生出现只知理论知识,不善实践或者不谙美术基础的情况,难以满足社会提出的综合性要求。所以无论如何,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系统辩证的方法看待美术教育,针对不断变化的外界因素,吸纳创新方是良药。结语综上所述,现代美术教育主要还是依赖于现代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哲学毫无作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实践和丰富,其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所以,要想构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仍然需要借助于前人的智慧,做到“和而不同”“一以贯之”和“执两用中”,从而让传统哲学文化在现代美术教育领域重现光辉。

参考文献:

[1]郑勤砚.中国传统哲学与美术教育的理论建设[J].艺术教育,2008(2).

[2]李觉辉.论中西方哲学观念下各自的美术生态[J].美术大观,2014(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