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德育建设

中学德育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1 16:53:52

中学德育建设

中学德育建设篇(1)

1.教师要以生为本,建立学生自主建设组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材先成人,育人先育德,人才培养,以德为先。”作为教师,要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相结合,进行班级的德育教育活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班级是学校的缩影,根据新时代的德育教育工作理念,教师要提出“德育工作,学生自主,教师主导,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在这个原则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建设的作用,让学生在德育工作中自己教育自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主渠道——课堂中获得自我提升,并在日常生活中与时代同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遇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让班内的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德育水平,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个自治小组,选择思想品德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同步,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品格。

2.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培养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小组自治以及班级自主管理。在班内实行班干部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辨别是非能力、行为约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总结反思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教师要充分相信班干部,引导学生对自己准确定位,让每一位班干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好调控,引导班干部将班内问题处理在萌芽阶段。教师在开展班内集体教育活动的同时,也要准确结合班内的具体情况组织班干部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帮助班干部准确梳理班内问题,将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工作开展起来,让每一个学生做到心里有数。

二、搭建平台,让学生在自主自治中走向成功。

1.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平台,成立班级自治委员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独立自主的平台,将学生的做人提上班级自治管理日常。教师要让班内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健康发展,就要为所有的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教师要让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参加到班级事务的管理当中,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因此,教师要懂得放手,要适时发动学生进行班级管理,让班内每一个孩子都能参加到自治委员会中来,能够拥有自我锻炼的机会。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在合作小组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小组长轮流负责制,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小组自治中来。同时,教师可以选择小组表现好的成员,让他们轮流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让学生从自信走到自主,从自主走到自立、自强。

2.对班内学生自治管理,教师要在班干部的辅助下收放自如。班级自治管理,不是让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班级自治管理,不仅是班内的德育教育问题,还包括班内的纪律与卫生、学习问题。首先,教师要在班干部的辅助下掌握班内每一天自治管理的现状,对班级自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解决,进行疏导。对班级自治中出现的好的经验,教师要能够进行表扬。对学生能够独立处理的管理问题,教师要做到“放”,对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收”,让学生在教师的收放中逐步掌握班级管理办法。需要教师注意的是,班级自治管理是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管理,即便是能力有些欠缺的孩子,教师也要给这些学生机会,让每一个孩子在班级自治管理中都有自己的岗位。

三、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1.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确定每月的德育教育重点,让学生自主设计德育教育内容。教师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总体部署的基础上,围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教育核心,结合本班的德育教育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德育教育。教师要发挥学生自治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德育教育主题,或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择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德育教育内容进行班级德育主题教育,以班会、小品等形式向同学们宣传德育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德育工作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真正受益。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或者学生发现班内有些学生不懂得感恩,学生就可以自主组织关于感恩教育的班会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感染,提升自身的德育素质。

中学德育建设篇(2)

关键词:中小学生;道德建设;特点;建议

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独立生存。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受不同的氛围熏陶,个性品质必然不同。一个生活在批评之中的人,往往遇事多用谴责;而一个生活在鼓励之中的人,往往拥有自信;一个生活在讽刺之中的人,往往更加自卑;而一个生活在关怀之中的人,往往懂得感激;一个生活在恐惧之中的人,往往充满忧虑;而一个生活在认可之中的人,往往更加自爱。所以说,成长离不开环境,同时,每个人的行为也会对他人及整个社会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为了适当而自发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必要的约束,引导人的行为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这就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

作为一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认清和明确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遵循和把握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掌握道德建设特点及重要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一、中小学生道德建设的特点

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亦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永恒发展。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无法以某种标准为尺度,不能靠强制力量来实行,它要求人们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潜意识中的某种信念来自发地支配其行为。也正是这些特征又使道德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许多法律无法触及的领域却归属于道德范畴,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

道德生活不同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其特点是不计成本,只讲义务,不讲权利,是以目标的高尚与否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尺度。因此,道德有时看似是一种高于现实的理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种种示范作用,但它又由当前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受种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它往往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道德学习亦不同于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强调接受、理解和创造,技能学习强调训练、熟练和应用,道德学习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生活践履。因此,与之相适应,道德教育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道德不是静态的标准,而是一种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社会上层建筑,它在受社会各种现实因素影响的同时也会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道德之行和道德之教往往有一种召唤、净化的功能,使学生具有一种与世俗相抗衡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有所寄托,作为人的价值得到实现。对于人类生活来说,这种召唤、净化直指他们的内心深处,是不同于外在约束力量的内在约束力量,以一种不同于外在约束的方式实现对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的社会制衡。

二、中小学生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教育历来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抓小学一、二年级德育教育工作,应以学习目的性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抓三、四年级德育教育工作,应以建立“防分化,促转化”的目标管理为主,为每个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而五、六年级是学生第一次面临升学的转折时期,德育教育工作应以人生观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为主,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中学生是个性逐步形成、逐步走向独立的时期,德育教育工作应以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在孩子逆反心理形成初期,提前抓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少走弯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各年级各有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心理特点,坚持“层次化”原则,既能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又能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实效。

笔者根据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对如何从事中小学生德育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教师团队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是教师必备的行为品质。中小学是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学生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学校应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正师德、铸师魂、练师能”活动,如:学习教师礼仪,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看全国优秀教师师德师风电视电影片;聆听教育专家做师德师风建设报告会;邀请专家同全校教师共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孕育道德的精深与师德师风的密切关系;在校内组织德育骨干教师进行交流演讲;校领导与每位教师鉴定《师德师风责任书》等。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素养,优化教师团队。

2.建立健全团队和相应的组织

学校要规范地成立少年儿童工作委员会,成立团委和少先队组织,如果同年级在四个教学班以上,可按年级分别选拔、聘任年级大队辅导员和团支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展分层教育实践活动,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团队工作的根本任务和要求,切实把工作聚焦到对少年儿童的德育建设上来。

3.依托节日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进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养,提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利用系列重大节庆纪念日,让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成长。如:“三八”节,可以开展关爱母亲、报答母爱活动;清明组织学生缅怀革命烈士,珍惜生命活动;“五四”组织学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六一”开展庆六一文艺演出、书画科技展或运动会;“七一”利用校园板报、广播、红歌赛庆祝党的生日;“八一”与社区联合,进行拥军爱军和国防教育;九月教师节各班利用主题班队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感谢师恩教育;“十一”国庆节,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十一月利用消防安全宣传周,学校与消防队进行“紧急消防疏散演习”,提高学生自护自救的技能;12月4日法制日,各班通过举行法律讲坛,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通过各种节日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成长,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4.重视班委、班级团支部的选举及培养

在学生眼里,班干部是好学生的象征,是孩子们奋斗的动力,班干部的选举、班委的成立都应充分考虑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好采取不记名投票的选举办法,职责和权力应落实到个人,充分调动班委和团支部的组织带动作用,明确班级工作计划并确保其贯彻落实。

5.认真开好班会课

抓住每周班会课的机会,全面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多开展有关政治、时事理论及形势教育、法制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活动。如:开展时政辩论赛、时事有奖竞答等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保持清醒的头脑及对祖国应担当的责任,树立正确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6.抓好“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落实

德育办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出本校切实可行的“学生一日行为规范”评分标准,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严格执行并定时进行公布。以此促进学生的纪律、学习、卫生等各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同时,还要将“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作为入团入队、三好生选举的标准之一。

7.重视正面宣传作用

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宣传教育活动,如: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记者站、校报等宣传工具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勤工俭学、公益劳动、校园环保站、文学社、篮球协会、兴趣制造小组等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8.重视学校德育文化建设的投入

让校园的墙壁、石头说话,环境育人。如:可在学校的操场周边围墙上绘出经典的成语典故,楼房的面墙上镶嵌世界、中国、地区地图。利用长廊展出学生的手功与字画,教室过道悬挂名人名言,教室内布置团队阵地等形式,形成一楼一主题、一层一内容的立体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外部条件。

9.故事触情

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可以以故事为主。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朴素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理性认识。

10.增强与同学的交流

作为老师,首先要爱护和关心学生,和学生交朋友,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自然地将老师当做最信赖的人,他们能一吐为快,相信老师能指点迷津。

11.办好“家长学校”

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成才观。建立家长学校组织机构,成立三级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班级、年级、校级家长学校活动。举办家教讲座,交流家教经验,问卷调查,表彰优秀家长学员,特别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组织开放日活动,通过多种渠道,畅通家校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沟通合作的网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一是聘请校外的知名家教人士办讲座,二是开展“教子有方”的经验介绍,三是让家长与学生共同走上讲台,交流家庭教育问题的得与失。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只有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果。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讯通”网络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地与家长进行手机短信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优质资源的作用。

12.将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拓宽德育渠道

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通过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数学教师通过数学课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质疑―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英语老师要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

教育。

无论什么课,教师们都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学科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中学德育建设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建设;道德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1日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尤为重要,德育工作是中职学校的首要工作,以德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它贯穿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对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和中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在中职学校中如何加强德育建设,提升中职学生道德素质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但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下面就针对此问题谈谈笔者自己的看法。

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建设?鲁洁、王逢贤两位教授对德育做了如下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根据这个定义,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德育管理工作机构。由于德育工作工程浩大、任务繁重且不易出成绩,所以德育工作在许多中职学校中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把德育工作放在口头上,整天贴标语、喊口号,而不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更不要说成立专门的德育管理机构了。所以,中职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搞上去,一定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领导、管理、量化德育工作。

(二)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一要制订工作规划和计划。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各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逐步提高;二要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德育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统一布置阶段性工作。布置工作既要注意系统性,也要考虑针对性;三要确定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部门的积极性,把各种教育力量(如班主任、系主任、辅导员、教师等)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学校应重视德育队伍的思想建设。首先,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意识。一个教师如果对德育工作缺乏责任感,甚至认为是负担,就不会对学校德育活动做出积极反应,更不会在这一方面为人师表,起示范作用。所以,学校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使教师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性、艰巨性,切实把德育工作同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其次,要树立尊重、热爱学生的教育思想。师爱是育人的情感基础,当师爱唤起学生的尊敬、爱戴和信赖感情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喜欢哪位老师就会听他的话,接受他的劝勉、批评或要求,喜爱参加他组织的一切活动。

(四)充实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教学不要只停留在法律基础、哲学常识、邓小平理论等传统德育课本的层面上,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行为习惯适当进行充实。

首先,要补充礼仪修养内容。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道德文化遗产丰厚,经常以“礼仪之邦”自居,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代人的道德修养中这种优良传统的影子已所剩无几了,因此我们要对中职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使他们不仅要继承我国优秀的道德文化遗产,还要学习当今社会世界各国的礼仪常识。

其次,要补充《三字经》、《道德歌》等内容。《三字经》、《道德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精髓,其富含人生哲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具有宽厚、仁慈的宽广胸怀。

最后,要补充古代名人典故内容。通过对古代名人典故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以这些人和事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感受厚重的古代道德文化气息。

(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现在的中职生素质较低,心理活动有所偏差,从而会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严重的还会导致行为的失控等。因此,在中职学校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是定期开展心理讲座,通过心理教师针对学生心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剖析、开导,引导学生克服自身的消极心理;二是开设心理咨询门诊,每天由值班教师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克服心理障碍,重新认识自己;三是通过政治课教学、主题班会等渠道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和耐挫折力的培养,教育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况,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

(六)建立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所谓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在长期的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是校园内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集体共同拥有的成果。在具体内容上,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它的主体是生龙活虎的学生,主导是诲人不倦的教师,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一个具有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的学校,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娱乐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在草坪上可以树立诸如“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等警示语告诫学生应珍惜时间,珍爱生命,这要比告诉学生“爱惜花草”有效得多。

(七)加强法纪教育。有人曾这样说: “中职学校是少年犯的集中营”。还有人认为,无过便是功,中职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社会上减少了大批的罪犯。我们姑且不去追究这种说法有何依据,但就字面意思来看,它说明了中职生的法纪观念淡薄,如果中职学校的管理稍有偏差,便会使一些学生走向犯罪的道路。因此,针对当前中职生的思想状况和法纪意识单薄的情况,学校应该大力加强法纪教育,如组织学生到监狱参观,听在押犯人做报告等,培养中职生的法制纪律观念。

(八)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良好的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量。在一个富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集体中,每个学生既受到个别人的影响,也受到群体及其特性的影响。置身于其中的学生会感受到有形和无形的压力,集体中的共同意志、观念、情感和行为迫使他们按照集体的要求、期望和共同经验去调整、改变、约束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保持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地位。

(九)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德育工作评估有助于强化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增强改进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中职学校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估、评价细则,对学校内部各部门和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状况进行考核评价,如科室、系部、班主任考核等。不管哪类考核,都要把经常性检查与阶段性评估结合起来,把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及时总结和整改。学校还要建立学生品德评价制度。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守则》、《规范》为依据,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品德行为、优劣事迹等方面的实际状况,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班主任作出综合评价,确定操行等级,写出肯定、引导、激励性的评语,也可对考评达标的学生发给相应的德育证书,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小蔓.素质教育与德育[J].中国德育,2006.1.

中学德育建设篇(4)

关键词:品德 教育 爱国 诚信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94-01

问题的形成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健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本在这时形成,也是接受力,可塑性最佳时期,厚德载物,德乃载物之车,车愈大愈能载物,学生要立学必先立志,立志必先立身,立身必先修德。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具有远大的志向抱负,才会树立为国为民的思想,从而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持久的毅力,奋勇拼搏的精神,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光明磊落乐观豁达的宽广胸怀。为一生奠定厚重的道德基础,因此显得尤为必要重要。但由于社会,民众高度关注高考,上级部门看重学校的升学率,以高考成绩评价学校的成败,以高考成绩奖励老师的得与失,家长希望孩子考入名校。于是乎,老师只好拚命逼学生拼命学习,千方百计提高成绩,绞尽脑汁增加分数,竭尽全力考入大学名校。学生在校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无暇”顾及品德修养,道德建设。这真是“舍本求末”,误国误己。后果堪忧。

问题的后果

人一旦没有了道德的约束,便失去了行为准则与做人的基本规则,如无舵之船,随波逐流,放任自流,禁不住各种腐朽思想及吃喝玩乐贪图享受的诱惑。船顺风时尚可,一遇挫折就心灰意冷,不思进取,放弃学业。怕苦怕累,唯我独尊,种种恶行,令人发指。

现象一:一女生上初中时,每次考试第一,获得过无数掌声与鲜花。升入高中依然非常优秀,但有一次考成第二,这女孩竟无法承受跳楼自杀了。

现象二:高考一结束,书被撕得粉碎纸片乱飞,然后聚众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抢劫偷盗。

现象三:回到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思报恩于父母,反颐指气使,挑三拣四。不听父母忠告,反嫌唠叨,大发脾气。使父母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不知生活艰难,父母辛劳。反大手大脚,挥霍无度。父母只能忍气吞声,还得“保障供给”。

凡此种种,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重视,如何培养学生?是先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再教书?还是先教书把学生送入大学完成任务才与人?高考落榜的学生又该怎样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呢?显然,品德修养与学做真人才是第一位的。如何培养呢?

问题的解决

道德修养,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人的存在本质与存在意义等问题为核心的,它贯穿于善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互关系以及人的一生的全过程,思考的社会实践活动,运用人类已有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知识,理论进行自我武装,自我教育磨练,从而开发人类自身的心智资源,换起人的理性与良知,促进人的精神自由和思想解放,提升全人类的精神境界,从而推动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因此,道德修养以提升人的价值意义,满足人对于终极关怀的需求,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为重要目标,全面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使平凡的人能够成为人格上的成功者,激励人们事业学业上的成功,成为各方面的精英。这就需本人时时警惕激励自己,时时磨练善待自己,使人的思想,精神得到过滤,净化与升华,使人的心灵更加纯洁,高远,生命更加充实有活力。所以,作为“传道”者的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施以适当的外力,创造条件,洗涤灵魂,帮助他们提升思想境界,道德水准。修身养性。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切实加强道德实践,落实到行动上,教育学生必须做到保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定的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时时处处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内诚于心,守信于人”的优秀品质,“仁者爱人,扶危济困”的仁爱之心。要求学生从生活小节细节入手,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当中遵守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遵守基本的做人守则和基本的公共道德,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守住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

第二,以古今中外传统的,经典的,优秀的关于道德建设方面的论著、故事、人物为素材,大力宣讲,帮助学生自学、讨论、评价。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民族精神,“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质高尚的有道德修养的人。

第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学习屈原,林则徐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高尚的爱国情怀;岳飞“笑餐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忠肝义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民族大义;贝多芬,张海迪身残志愈坚的顽强毅力,拼博精神。革命先烈“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还有今年在高考途中,江西宜春两名考生柳艳兵,易政勇不顾高考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感动中国的事迹;以及各级部门树立的“道德摸范”们的典型事迹;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应大力加强和高度重视,注重宣传,正面引导。学校要经常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评价。分清真善美,学会做真人。用 正能量教育,启发,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处事的习惯。学校要大力表彰奖励品质优秀的学生,树立典型;对他们“特招”或“保送”。

第四,多组织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参观实践,劳动锻炼,以“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方堪大任。也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之艰辛,父母之不易,家庭之温暖,社会之关爱。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粒粒皆辛苦”。 真正懂得“幸福”的含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热爱人民,孝敬父母。

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需广大教师做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品学兼优的劳动者,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韩俞《师说》

中学德育建设篇(5)

关键词:高中;班级文化;德育教育;道德素质

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教育教学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在高中德育教育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更好的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水平。

1.建立班委会,共同设计班级板报,张贴光荣榜,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班集体除了由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之外,还需要选举和组成一个优秀的班委会,这个班委会的作用就是组织班级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那么班级文化建设首先我们想到的就是班级的板报、光荣榜之类的,教师和班委会共同组织和引导学生设计班级的板报和光荣榜,板报设计的内容来源于学生收集的好人、好事、英雄人物或故事等,进行宣传。另外,引导学生把班级学习优秀、乐于助人、好人好事都以光荣榜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一方面给予优秀学生以荣誉感,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1]。通过每期的板报和光荣榜的设计更换内容,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竞争的激烈性,时刻要努力学习,培养自身的竞争意识。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教学技术,有计划的进行视频传播德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意识

我国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也在不断地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在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宣传德育教育知识,在每周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计划的为学生在网络信息中查找有利于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视频,如,在课余时间或者利用自习课时给学生播放关于社会献爱心活动视频等关于德育教学的宣传视频,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保持良好的习惯,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是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未来发展和进步的接班人,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升[2]。

3.共同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班级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固定场所,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班级里学习和生活,拥有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的设计和创造积极的班集体的环境和氛围,例如,在班级黑板或多媒体的附近贴大条幅,上面写上:学习使人进步等一些激励学生学习的话语,再如在班级墙角的垃圾桶旁边贴一张告示:保持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等,这些都是有利于教师在德育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能力和水平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道德素质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良好的习惯,而且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

4.教师以身作则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德育教学中以教师为榜样,提高学生自身道德素质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有利于学生引以为榜样。我们都知道学生喜欢模仿教师写字、穿衣,同样的教师的言行,学生也会习惯性的学习和模仿,积极地教师行为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3]。例如,教师在班级里看到地上有一张废纸,那么这时教师正确的做法是自己动手捡起来扔进垃圾箱,这样的行为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生会觉得任何人都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水平,不因地位高低、贫贱等而改变,因此学生在生活中就会像教师一样,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素质,养成维护环境卫生等良好的习惯,从而逐渐的形成较高的道德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

小结:

综上所述,高中德育教育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建设班级文化时,注意建设的内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并且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教师进行德育教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但是在促进德育教学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仍存在着不足,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为我国德育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促进学生整体的德育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虹;彭娟;谢迪;韩棹渭;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A];学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7年

中学德育建设篇(6)

正文:

一、学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他在这方面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科学地阐明了德育工作的客观地位。

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指出:“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很大变化。……当然,我们总还要做教育工作,人的工作,那是永远不能少的。但是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工作就好做了。”1990年3月,他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奋斗,都很必要,但只靠这些也还不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第355页)这两段话讲的是物质与精神、经济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一般认为,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因此,可以认为这两段话讲的是德育与经济工作的关系。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有广狭之分,狭义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的关系,即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广义是讲德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邓小平同志从广义讲德育的地位和作用,这反映了总设计师的德育大思路。他指出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又指出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德育工作的能动作用,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地把握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纠正德育工作“万能论”和“无用论”,防止“左”右倾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2、在总结改革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强调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

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解决这个问题。”(第156页)1987年3月,他指出:“在整个四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既然是长期的事,不可能搞运动,只有靠经常性的说服教育,必要时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第208页)1989年3月,他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的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第290页)同年6月,他又说:“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党员。”(第305页)邓小平同志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德育的经验和教训,指出文革时期“左”的错误决不能重演,而8O年代中后期轻视德育、失误的教训,应永远记龋 。

3、从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高度论述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1983年1月,他指出:“教育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为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保证。”(第202页)1983年10月,在论述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反对精神污染时,他指出:“不要以为有一点精神污染不算什么,值不得大惊小怪。……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由什么样一 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第45页)1992年初,在视察南方时,他语重心长地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帝国主义把和平演变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在,有分量,敌对势力知道变不了。但我们这些老人呜呼哀哉后,谁来保险?“所以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第38O页)“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这条中国发展的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第381页)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可谓语重心长。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如何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革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诸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等等。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这些新课题,必须以邓小平关于德育的地位和作用的思想为指导,发挥德育工作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和保证作用。

二、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3月之前,多次指出,要教育人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985年3月,将“守纪律”改为“有纪律”,从此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简称为“四有”。1987年2月,他指出:“文化大革命带坏了一代人。”“所以我们提出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第205页)1989年9月,他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四有’”(第318页)。强调加强以下几方面教育内容。

1.理想和纪律教育。他说教育人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 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第11O页)“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111页)1986年11月,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青年的影响,他指出:“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第191页)1987年3月,他又指出:“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第209页)同年6月,他再次提出:“在强调发展民主的同时,要强调教育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青年有理想、有纪律。”(第245页)

2.坚持四顾基本原则的教育。他多次强调要对人民特别是青年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他在1987年3月指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个长期教育问题,同四个现代化建设将是并行的。”(第208页)1989年9月,他又指出:“我们要抓紧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理论的教育,搞几年风气就会变的。”(第31O页)

3.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教育。1989年3月,他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第29O页)

4.爱国主义教育。1983年4月,他指出:“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1992年初,他在南方视察时,殷切希望知识分子“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第378页)

5.社会主义法制教育。1986年6月,他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第163页)邓小平同志强调的理想教育实际上就是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的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是为了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他说:“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搞四 个现代化,要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第209页)他把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这在他视察南方谈话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他说培养教育好“以后的几代人”、“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第38O页)邓小平同志关于德育目标、内容的思想,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大思路,高屋建瓴、意义深远。

三、学校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1985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讲话指出:“教育一 定要联系实际。对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流行的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的说法是不行的。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并且对群众所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第144----145页)1987年2月,他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在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了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进一步的说服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第204页)他在回顾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后指出:“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第206页)在上述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提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德育一定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说话。

2、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对群众反映的不合理现象要及时纠正,最终解决思想问题,要靠解决产生这些思想问题的实际问题。

3、有效性原则。要运用各种适当的途径方法,使思想教育“有效”。反对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

中学德育建设篇(7)

关键词 隐性德育课程 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from the Hidden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erspective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Hidden curriculum plays a great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dden curriculum, campus culture exerts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morality.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hidden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campus culture, put forward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give play to the culture's hidden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Key words hidden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mpus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传统德育主要是通过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班会课等显性德育课程来实施。在如今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复杂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变得复杂化,仅仅依靠传统的显性德育课程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隐性德育课程以它在德育中的优势日益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德育效果具有切实的意义。

1 隐性德育课程

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下位概念。1968年,美国教育家杰克逊在其著作《课堂生活》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隐性课程”。杰克逊认为,学生不仅从学校生活中学到文化知识,而且从学校的章程制度、活动等非学术课程中获得价值、态度、动机和心理上的成长,他把这种“非正式的、潜在的一部分的、暗默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隐性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作为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相对于学校显性课程(也称为常规课程或正规课程)而言的一个概念,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即学校教育中除了正规课程以外的,其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

隐性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和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班会课等显性德育课程不同,隐性德育课程没有明确的课程大纲、课程计划等要求,不是学科意义上的课程,它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学校德育课程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直接和显性课程的地方,就有隐性德育课程存在。隐性德育课程以间接、内隐的方式潜在地隐含在各种显性教育背后,渗透在各种学习活动、环境氛围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潜在性和无意识性、累积性和迟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它可以避免直接、显著的德育课程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具有真正的“诱导”特性,有助于加强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联系,促进道德品质的内化。

2 中小学校园文化及其隐性德育功能

2.1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大脑结构和功能发展迅速,独立性和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心理发展仍不成熟,而这一阶段是他们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品德培养尤为重要。校园文化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文化教育,更是接受行为规范教育、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中小学校园文化是指在中小学校特定的育人环境中,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教师、学生所认同的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的综合。它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几乎全方位地反映了校园生活并渗透于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的思维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校园文化在内容结构上由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构成。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规划格局,学校里教学设施和生活资料,包括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宿舍以及校园的花圃、树木、道路等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外显的物质形态。校园制度文化是是指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这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手段,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它所体现出的校园文化,却有重要的引导、激励和约束功能,发挥着育人的隐性作用。

2.2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校德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导向功能。校园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教师言行及所形成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价值观念等使学生耳濡目染,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引导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在如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显得更加重要。

(2)情感陶冶功能。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创造一个陶冶心灵、丰富情感的场所,一方面,以校风班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方面起指导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与其观念体系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精神氛围,又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起着陶冶情操的作用。这种指导作用和陶冶作用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3)行为规范功能。学校的条例、守则等行为准则,虽然是以显性课程的方式强制着校园人的行为。但当这些准则成为既定的规范被广大师生认可并认真遵守后,就会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形成一种浓厚的精神氛围,反过来又无形地规范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

(4)人格健全功能。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校园优美怡人的环境、规范有序的生活、积极向上的的风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和谐融洽的气氛,能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发展兴趣特长,探索知识领域,从中不断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德育功能

中小学校园文化强大的隐性德育功能要求学校重视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其巨大的德育价值,提高德育实效。

3.1 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意识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没有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学生的学科竞赛、统考成绩以及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不多。即使开展一些活动,也不注重实际效果。有的学校的管理者则把校园文化仅仅理解为校园环境的美化,往往花费大量财力打造所谓“形象工程”。于是,学校校舍越来越漂亮、现代化,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但对代表精神文化的校风建设、价值观念、学校精神等却关注得不够。因此,学校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如设立校长论坛,举办校长培训等,使学校管理者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与作用,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其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者。

3.2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其建设状况对校园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教科书,它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从学校的实际条件出发,把校园建成一个环境优美、气氛协调的场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性。校园的建筑要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学区、活动区、住宅区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完善各种校园设施。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注意它的隐性德育作用,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育人的课堂,如张贴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画像,著名治学和教育的名言,催人奋进的标语,设置校园文化墙,教师、学生风采展示,师生活动剪影等;加大校园的净化力度,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要保持洁净、卫生。三是艺术性。建筑的设计装饰,花木的栽种,物品的陈设,都要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3.3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它要集中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特色和精神面貌,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

(1)培养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校风、学风的优劣,是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校风是构成教育环境的内在因素,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从一个学校的校训、校歌、规章制度等可以了解到一个学校的校风。良好的校风极具感染力,能使一个人在做不符合规范的事情时,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从而自觉地接受规范;能增强每一个校园人对学校的感情,激励人心,催人上进,自觉抵制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抵御外界不良的诱惑。学风是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如生活、学习、卫生等方面的习惯和表现。优良的学风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对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的形成,需要学校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保障规章制度的完善和严格执行。

(2)加强校园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工作作风,是教师知识技能、教育理论和道德品质等素质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教风是良好校风建设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本身就是一部无时无处不在被学生阅读的“活教科书”,教师的言行举止及所表现的品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榜样力量,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替代的。学校管理者勤政廉政、实事求是、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教师敬业爱岗、开拓进取、认真负责的教风,能在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引导和激励学生养成积极向上、勤奋踏实、遵纪守法等良好品格。

(3)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校园人际关系是指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校内人际关系能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使广大师生合作协调,团结一致,促进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之间热情与宽容、团结与互助的融洽与和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与老师及同辈的关系。师生之间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和谐关系,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老师的教育会自觉地接受并内化。同辈群体之间的融洽关系让学生心情愉快,容易消除紧张心理,克服不良情绪,对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但在课堂教学之外,应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要富有吸引力,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生动多样,既要做到思想性和知识性,又有兼顾娱乐性和时代性。如各种主题的演讲、征文、朗诵比赛,节日庆祝的文艺汇演、游艺活动,实践性强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植树活动以及定期的书画展、体育比赛和赈灾、义卖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主动参与,积极投入,让学生在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观念逐步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传承创新,构建起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巨大的隐性德育功能,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