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项目发展

农业项目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9 17:17:38

农业项目发展

农业项目发展篇(1)

农业发展项目是指中央、省、市、县计划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修复与治理的退耕还林工程、农业病虫害防治等建设项目。农业发展项目实施是为了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产业培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 提高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我国财政支农的重要形式。

一、审计发现农业发展项目实施的存在问题及表现形式

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加大了对农业发展项目的审计力度,这也是民生工程审计的重要内容。通过审计,各地农业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认真总结存在问题的表现形式,分析问题造成的危害,便于找准审计突破口,也便于提出好的审计建议,促进规范农业发展项目建设,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一)虚造花名册套取项目资金,侵害农民的利益

农业发展项目直接与农民农业生产息息相关,部分农业产业项目的实施,是改善中低产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唯一途径,实施办法通过改良土壤、增加肥力、良种改良。项目单位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虚造农户花名册的形式,把本应按照计划补助农户的资金套取克扣,农民无力改变耐以生存土地条件,耕作产出依然如故。

(二)需开发票套取项目资金,项目建设成了“走形式”

农业发展,科技是关键,近年来各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农业科技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手段把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项目单位在科技推广过程中,虚开发票套取资金,部分科技项目做表面工作“走形式”。

(三)工程项目缩水、项目建设质量差

南部山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基础设施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都还很薄弱和落后,如田间道路、水利。农业项目近年来不断加大坡改梯、耕作道路、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单位总以交通条件差、成本高为由,加上有“从工程上套点资金”的打算,工程项目存在严重缩水,部分项目工程质量差,建成几个月已经不具备相应功能,甚至有的就没有发挥过功能。

(四)项目建设不按规定程序滋生腐败

农业项目有大有小,100万元以下的居多,有德单位以项目小借口,不经过招投标建设程序;有的项目部经过集体讨论,直接由领导做主给关系户实施建设,项目建设存在“一言谈”或“暗箱操作”,这样滋生了“行贿受贿”腐败行为。

(五)项目验收走过场

项目验收是农业发展项目建设的最关键的环节之一,通过验收全面考核建设成果。可个别单位项目验收走过场,有的项目资料造假、验收资料造假。

二、农业发展项传统的审计方法

我们传统的审计方法主要有:审阅发、访谈法、问卷法、实测法、观察法、核对法、详查法、计算分析法、审计抽样法等。

在农业发展项目审计中,首先对资金和项目的财务核算资料、立项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招标投标、合同竣工验收等资料进行详细审阅。其次,根据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重点,在可接受审计风险范围内,利用审计抽样技术,对确定的重点内容进行抽样详查。最后了解和检查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利用问卷调查涉农补贴的受益者是否足额收到补贴,核对、计算项目效益指标的实现程度。

三、创新农业发展项目审计理念的思路

从农业发展项目资金使用、分配、配套等相关规定看,资金的投入方向、资金整合、资金分配是审计中的关键点,但项目建设能否发挥效益是重中之重,审计人员应该创新审计理念,实现有力的审计监督。

一是从检查结果为主转向检查业务流程为主。从近几年审计发现问题汇总看,资金问题主要是在业务环节存在漏洞。农业项目相关的种苗、化肥、种子发放过程中,在发放时用一套花名册,发放环节不进行公示,农户不清楚应该享受多少,只要能得到一点也心满意足,发放结束后报账又用一套花名册,“两张皮”的金额相差很大。因此,在进行农业发展项目资金审计时,应当对业务流程进行审计,找出业务流程中缺少的环节,从中找到作假、更换、隐藏相关资料套取资金的行为。

农业项目发展篇(2)

一四二团自2008年成为兵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团场以来,始终践行“项目助团”、“项目立团”、“项目惠民”的发展理念,把争取到、建设好项目作为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富民强团的重要抓手,建立了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组织机构健全、人员经费到位、监管责任落实的工作机制,并且制定了争创兵团、师乃至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先进团场的争先进位目标。“做不好项目建设是失职,落实不了争先进位目标是不称职”成为团场项目办、项目区领导认认真真抓好项目建设的共识。

团场紧紧咬定争创兵团、师项目建设示范团场的目标,按照“集中资金、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协调联动、务求实效”的原则,精心做好各种项目建设的前期调研和规划工作,使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更加贴近项目区农业生产的需求,满足职工的生产需要,推进团场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上,团场始终坚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项目资金专人专户管理,并专款专用,杜绝挪用、挤用、占用、乱用项目建设资金现象,不折不扣地确保每分钱都用在项目建设上。

在项目建设落实工作中,团场坚持按照“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要求,把高标准、严要求、创精品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并通过定期在项目区召开现场推进会的方式,做到问题在一线查找、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推广,形成了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促使项目建设变“要我创优”为“我要创优”,切实保证把每一项工程都做成样板工程、精品工程、创优工程。

2012年9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原主任宋志刚观摩了一四二团三〇连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后,写下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标准高、要求严,观摩了一四二团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感受到这里项目建设水平更高”的感言。

团场在项目建设上,采取用创建优质工程“筑巢引凤”的方法,争取到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示范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等诸多建设项目,以及兵团农业局、财务局等相关部门领导的关心指导。今年,160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户一四二团两个农业连队,目前正处在紧张的建设过程中。同时,团场又被兵团确立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示范团场。

农业项目发展篇(3)

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

2011年8月4日中国绿色经济网报道,我国大部分省市处于‘高碳’发展水平。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选取了社会经济资源基础、能源消费、碳排放、碳吸收能力、低碳产业发展等指标,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得出了低碳区、相对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4种类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我省为相对高碳区。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基于绿色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省发展的必然选择。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政产学研项目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已经开始向绿色和低碳经济的商业模式转型,从理念和技术上给项目的运行增添了绿色的光彩。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要以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承载能力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政产学研”项目为载体,服务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为进一步扩大农业高职院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三农”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农业高职院校在理念更新、技术创新、人才储备上的优势,我院围绕营口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振兴”,保持本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谋求与营口市展开全面农业生产合作,达成了以“政产学研”为载体的共建项目对接协议,参与“政产学研”共建项目涉及4大类25个小项,涵盖了种植、养殖、果品、检测、生态等方面,直接参与教师45人。

1.新农村生态村共建项目

在盖州市二台乡牌坊店村、盖州市徐屯镇龙湾村、鲅鱼圈区红旗镇达营村、大石桥市旗口镇后会村、大石桥市建一镇黄丫口村和盖州市西海办事处红旗村6个新农村建设中,针对每村的主导农业项目进行规划部署,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苹果生产、生姜种植、葡萄生产、水稻生产、林地经济和海产品养殖项目。发现在整村主导项目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上不符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生产过程,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共同研发绿色生产的关键技术。

2.新品种、新技术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共建项目

结合当地经济效益较好,技术较成熟的农业生产项目,配备科技人员,参与项目生产,借此将绿色农业经济理念导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去,同时共同研发生产环节中的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包括设施晚红关键技术研究(九垄地)、无公害黄瓜生产(老边区柳树镇)、大棚蔬菜生产(开发区安平村)、水稻生产综合指导(大石桥后会村)、种鹅养殖示范基地(营口市老边区)5个主要的生产项目。同时加快学院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生产力转化。如新选引的玉米、高粱、苹果等品种得到了快速的生产中试和应用。突出环境保护设计理念、保温效果好、建造成本低的内保温组装式温室大棚新技术,取消了传统大棚的硬式墙体、立柱、草苫、棉被和土木建筑,无建筑污染,不破坏耕地,充分体现了绿色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项技术除在本地区外,在全国多个省份也得到了推广应用。北方日光温室梨高效生产技术,在研究梨促成栽培的技术中,无意间发现梨在温室中促成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危害很轻,果实生长期间的农药用量只需露地生产的1/5,生产过程与绿色农业经济要求不谋而合,此项技术也正在示范应用中。

3.科技人员挂职,开展科技共建

派驻老边区柳树镇和大石桥市博洛铺镇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副镇长,出席镇两委班子的工作会议,参与镇农业工作的开展运行,规划镇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结合镇农业优势项目和农村整体居住生产环境良性发展,将绿色农业经济理念导入政府工作状态中,是政府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利和责任,挂职人员有义务为此付出多方努力,不仅要发现镇内可解决的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也要发掘学院及社会上更有价值的人才、技术和合作途径。例如在柳树镇太平山村和东岗村首先实施的秸秆气化站试点项目,在太平山村、东大村、东岗村和西岗村首次实施的1200座农村改厕项目,都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集中连片的进行效果更为明显,能源利用可再生化,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科技人员挂职融入了农村社会发展的整体思路,在挂职单位的认可和支持下,从而更广泛、更全面、更有的放矢的使得政产学研‘四轮驱动’又‘四轮齐动’,更好的推动了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4.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偿委托检验检测

包括农业投入品执法委托检测(化肥微生物肥料添加剂,农药、兽药、饲料,农作物种子例行鉴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农产品认证及质量检验、环境监测(土壤、水质、大气)。这些项目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性较强,合作弹性较强。

三、实践“政产学研”项目的认识与体会

1.“政产学研”角色分析与定位

政府搭台推动产业界研发经费向科研院所流动。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适当干预及政策手段的运用对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搭台主要体现在:改善企业环境、制度建设、有效干预与适当调控、信息、中介服务等。其中利用这些职能建立绿色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是政产学研合作更为成功的前提保障之一。2011年2月2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经济报告》。报告称,从现在起至2050年,每年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2%投资于10个主要经济部门,便可推动全球向低碳绿色经济转型。因此协调经费到位与经费使用规范有序,是政府搭台的关键职责之一。产业实体为主体。产业实体包括企业、合作社、有主导产业的村镇、龙头企业联动的农户等。产业实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要求、产业发展瓶颈、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最终需要产业实体来明确并提出。例如:生产污水处理问题,应该首先由产业来提出,而并非社会代为提出,即便不能恩泽四方也应该做到自扫门前雪。再如资源化(或者叫循环利用),应该是产业节约成本,形成良性循环的技术思考和技术措施,是产业实体发展的内心追求,是产业增值的良方,如何再依赖社会呢?因此,企业是研究开发的主体。必须一方面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组建技术创新开发中心;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科研机制并使其发挥作用,优化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的配置,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学研是主导。农业高职院校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与主导的作用。农业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高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养成,而且更重视如何将知识转让给经济部门和其他社会部门,尤其是产业实体。近几年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省农委、省教育厅的高度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农民培训班、农村技术员培训班、涉农企业领导培训班以及农业中职校长教师培训班等等;向企业陆续推出了玉米新品种、新型内保温温室等实用技术;同时制定完善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体制,定期与产业实体进行人员互派交流;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政产学研便为其一。在这些活动中,将新理念、社会发展新潮流传播开来,起到了当前推动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政产学研”合作,产学联动是推进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

2.“政产学研”项目为绿色农业经济服务的自觉性、积极性、持续性和长效性有待提高“政产学研”

项目开展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从政策制定、企业筛选、人员配备上作出不断调整;绿色低碳、可持续、资源化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产业实体与社会的无上追求;学院雄厚的科研力量有待发掘。这些因素如何自觉、积极、持续、长效结合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21世纪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政产学研”项目开展作为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我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最应从人力资源上做到自觉、积极、持续、长效。“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是培养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所需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向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中国的产业向价值链的上端转移,产业价值链的转移在如今时代必然要有绿色低碳的色彩。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5大素质:扎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政产学研”合作是政府政策引导、知识资源和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及其人力资源的全面合作。因此,通过政府、学界、产业和科技界的合作,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工程经验训练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所需,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所需。应加强和完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的自觉性、积极性、持续性和长效性。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政产学研”联盟的创建,有利于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绿色农业经济的持久性和长效性。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组织,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具有网络化特征的空间产业组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农业属于基础产业,也是相对弱势产业,选择地方政府主导型的政产学研联盟较为客观实际。政府担当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和协调者,同时也是主要的投资者,协调集群内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组织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

农业项目发展篇(4)

【关键词】生态牧业;循环养殖

1 基本情况

建于2004年8月的真武镇生态牧业园,现有面积140000平方米,园区内辖东方奶牛场、兴隆牧场、真东奶牛场三个小区。目前拥有大小牛舍2600平方米,饲养奶牛568头,其中成年母牛400头,幼仔168头,已投入资金850万元。目前日产鲜奶5500千克,预计到今年底栏存奶牛将达到600头,比去年同期增加64头。园区规划建成后,总投资1000万元,达到占地333333平方米,拥有成年母牛800头,日产鲜奶9000千克,其中兴隆牧场小区以奶牛生产、牛粪还林、蚯蚓养殖多种经营为特色,实现栏存奶牛212头,经济林66667平方米,林间养殖蚯蚓40000平方米;真东奶牛场小区以奶牛高效饲养和牧草高产栽培为特色,实现奶牛栏存169头,头年均产奶量6800千克,种植牧草100000平方米,结合应用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技术加快母牛的扩繁;东方奶牛场小区以奶牛生产、粪水依次用于水生饲料和水生蔬菜为特色,实现栏存奶牛187头,种植水生饲料20000平方米,水生蔬菜20000平方米,水产养殖20000平方米。园区目前已被省确定为无公害畜产品基地、扬业奶源基地。鲜奶主要销往伊利集团、扬州大学实验牧场。

2 主要做法

2.1 科学规划循环经济型农业园区循环链

鉴于我镇园区牧业畜禽粪便无序排放,农业秸秆无序焚烧既对环境造成污染,又浪费了大量资源。为改善环境,整合园区资源,变废为宝,用循环经济理念打造现代畜牧业,用循环经济模式推进园区建设,以高科技、高品质、 高效益为切入点,规划设计了高产奶牛繁育区、淡水鱼养殖区、草鸡养殖示范区、牧草种殖示范区等若干个板块小区,积极倡导入园企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奶牛过腹还田,形成“牧草(秸秆)— 畜禽—粪便(有机肥)—还林—牧草(秸秆)”的资源循环链条。

2.2 组织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

运用合理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技术,一方面保证奶牛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促其健康生长;另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养殖场粪便污水综合治理,采用干清粪工艺,实现“干湿分离”,使干粪与尿、冲洗水分离,干粪堆制成有机肥,水经处理达标后还田或排放。按照年畜禽粪便排放量 5000吨,每吨畜禽粪便可生产有机肥 0.4 吨计算,可生产有机肥 2000 吨,对外销售产生效益320万元。肥料还田后土地肥力增加,粮食作物及牧草产量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作物秸秆和牧草资源充足也反哺了奶牛养殖业,形成了牧业良性循环。

3 取得效果

3.1 经济效益

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实现了农民增收。据粗略估算,园区年产自用有机肥1545吨,年产液肥1.65万立方米,为养殖场户增收节支56万元。奶牛除主食的精饲料外,必须要补充粗纤维以助消化,秸秆对于奶牛来说是上等的粗纤维食材,以一个奶牛场200头奶牛为例,一年要消耗秸秆350吨左右,企业给农民的收购价为0.24元/千克,农户毎667平方米田能增加120元左右的收入,足以购买化肥农药。而奶牛场仅此一项就节约饲料成本10万元。

3.2 社会效益

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改善牧业产品结构,丰富市场供应。

3.3 生态效益

一是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大量作物秸杆被综合利用,从根本上缓解了焚烧秸杆造成的大气污染;发展生态农业,改变了农村过去的 “脏、乱、差”现象。

二是改善了土壤物理结构。通过施用沼渣沼液还田、还林,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效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缓解了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循环发展。

4 结语

生态文明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曾指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同志更是在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目前真武镇生态牧业园已初具规模,为了让牧场走向正规化、正常化,我们成校人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引导养殖户走科学发展走路,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跟次贷危机时,我们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先后成立真武镇奶业协会和真武镇生态牧业园,共担风险,齐驾商海,走联合发展走路,用园区的规划和协会的管理向理想迈进。

我们不仅引导农户走田里栽树、林间种草、以草喂鱼、以草养牛、再以牛粪还田的循环养殖之路。还树立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在科学养殖的基础上,立足提高提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大胆尝试观光农业,加强总结和推广,让更多农民参与其中,发展一项,带动一片,富裕一批。

参考文献

农业项目发展篇(5)

关键词:人才服务;现代农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08-2

0 前言

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自2007年6月以来,在全市实施了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选派85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各县(市区)和乡镇任科技副职,选派302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科技服务团队,深入乡镇开展科技服务。两年来,选派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部门和个人优势,在传播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实施项目的主要做法

1.1 领导重视,安排部署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工作,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各县(市、区)召开欢迎会和对接会,对项目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和各县(市、区)都成立了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督查调度和考核管理工作。

1.2 搭建事业平台,创造宽松环境

项目工作开始时,组织部们对选派干部工作和生活做出安排,选派部门力所能及为选派干部解决实际困难,服务乡镇为选派干部履行任职手续和工作分工,配备必要的办公用品,以便于选派干部开展工作。

1.3 定期调度,搞好督导

通过召开调度会、总结会,开展督查等形式,有效指导乡镇科技服务团队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全市共开展督查和检查187次,召开工作汇报和调度会148次,制定下发了《全市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工作成果统计表》,定期对项目工作进行调度,全面反映服务团队的工作成果。

1.4 建章建制,规范管理

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作汇报、工作考核、信息报送、人员管理、项目考勤等制度,使项目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1.5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在项目工作实施中,共开展电视宣传143次,广播宣传140次,报纸宣传397篇,上报信息368份,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2 取得的主要成效

2.1 发挥科技引导作用,有效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各选派干部和科技服务团队立足本地实际,开展技术咨询,提供致富信息,通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召开技术成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农民掌握各种适用新技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共推广实用新技术266项,下发科技简报946期,宣传科技知识5670条,提供致富信息3344条,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1684期,培训24.2万人次。

2.2 注重发展农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科技服务团队深入乡村,积极调研,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开发产业项目,帮助协调落实资金。新发展农村产业项目184项,培养农村种养加示范大户990户,带动周边农户12248户,帮助乡村协调落实资金9960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72890人。有力地助推了农村产业发展。

2.3 发挥协调联系作用,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选派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根据个人特长或派出单位的优势,为所在乡镇牵线搭桥,帮助乡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动乡镇经济发展。各服务团队共争取协调项目333个,项目资金4.3亿元,其中招商引资项目92项,资金2.2亿元。

2.4 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各选派干部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和物资帮助,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各选派干部共帮助乡村修建围墙10.9万延长米,修边沟9万延长米,修建沼气池1880个,修桥30座,修建水泥路201公里,共投入资金4532.2万元。

2.5 帮助农民组建协会,扎实做好民生工作

各选派干部根据本乡确定的产业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帮助农民组建各类协会198个,入会户数10044户,有效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农民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还包保贫困户,制定帮扶计划,促使其尽快脱贫致富,为农民办好事实事754件,受惠人数67692人。

3 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思考

3.1 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在帮助农民解放思想、转换脑筋上有了新载体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帮助农民掌握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一座金山不如教会淘金的本领。各科技服务团队充分发挥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多、素质高、技术新的优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向农民传播适用新技术,开展技术咨询,提供致富信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组织现场交流会等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掌握一技之长。特别使农民摒弃传统农业旧观念束缚,树立依靠科技发展农业,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现代农业新理念。

3.2 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在促进乡村发展经济、产业升级上有了新突破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当地资金、资产、资源及人力等社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县乡科级副职和科技服务团队的注入,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助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引起化学反应,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选派干部到岗后在深入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提出发展对策,发展新产业,上新项目,或帮助原有项目做大做强,就可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3.3 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必须选派好下派干部和组建好服务团队

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实施主体是选派干部和服务团队,选派干部和服务团队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效果。农村需要的是能给地方带来实效的干部,不是有多高文化的专业人才来就行,而是能为地方带来好处,为百姓带来实惠才行。因此,只有从有实力的部门选拔有能力的后备干部才会使选派工作取得真正的实效。各级组织部门要严格乡镇科技副职选派标准,经单位推荐,组织部门考核,把那些年富力强、思想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综合能力强、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选拔到乡镇科技副职的岗位上来,负责团队整体工作,利于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使项目工作取得实效。在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派上,严格按照《吉林省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专业技术人员选派工作方案》进行。坚持把懂专业、会技术、有特长的人员充实到服务团队中,提高团队实力,增强服务能力。

3.4 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要取得选派部门和下派乡镇支持

为方便选派干部开展工作,乡镇要为选派干部履行任职手续和进行工作分工。做到有位置、有分工、有职责、有作为。为使选派部门支持选派干部工作,要建立选派部门包保责任制,选派部门、单位要把选派干部所服务的乡镇和包保村作为部门、单位的联系点,对派出干部开展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对联系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各选派单位要把支持选派干部工作当作份内事,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面关心选派干部。特别是要重视关心和帮助选派干部解决家庭中的各种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力所能及地帮助选派干部开展工作。

农业项目发展篇(6)

关键词 春季覆膜和残膜回收项目;旱作节水农业;措施;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33-01

西吉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宁夏农业人口第一大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县,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年降雨量较少,光照充足,无霜期短,降水和温度变率大。四季交替变化不明显。年均气温5.3 ℃,年均降水量 350~500 mm,无霜期仅100~150 d,旱作节水农业是全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西吉县紧紧围绕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种植,示范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提高了农业综合抗旱减灾能力,推广全膜覆盖、集雨沟播、节水补灌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2016年全县发展覆膜保墒旱作农业3.3万hm2,其中春覆膜2万hm2,秋覆膜1.3万hm2;建设了什字玉丰、兴隆下堡、将台西坪等10个覆膜保墒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园。

1 基本情况

西吉县把春秋覆膜旱作节水农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常抓不懈,在全县19个乡(镇)全面推广实施,每年实施面积均在3.3万hm2以上,尤其是地膜玉米的大面积种植,为西吉县推进百万头(只)牛羊养殖扩量工程提供了物资保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覆膜面积逐年增大,农用残膜不能及时回收处理,对土壤、环境、生态造成极大的污染和危害。为进一步实施好春季覆膜及农用残膜回收利用工作,夯实旱作节水农业生产基础,拓展种植区域,加快农用残膜回收利用,有效治理农村“白色污染”,恢复和保护好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制定了《西吉县2016年农用残膜污染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加大残膜加工企业、回收网点的补贴力度,全面建立“激励企业保加工率,健全网点保回收率,行政监管保捡拾率”的“三保”工作机制,开展农用残膜污染专项整治,利用春季覆膜和残膜回收项目,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 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2.1 春季覆膜

2016年全县完成春覆膜面积2万hm2(全膜),主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重点发展粮饲兼用型地膜玉米种植和马铃薯种植,为全县推进百万头(只)牛羊养殖扩量工程提供优质饲草保障[1]。

2.2 农用残膜回收利用

2016年对全县19个乡镇旱作农业覆膜区2万hm2残膜进行回收,共回收残膜4 000 t(回收残膜按150 kg/hm2计算),加工造粒660 t(每6 t残膜加工1 t颗粒)。培训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操作人员200人(次)、培训农民800人;通过培训、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残膜对农业的危害性。

2.2.1 残膜加工企业。对新建加工量达100~200 t的残膜加工企业给予10万元的资金扶持;对加工量达200 t以上的残膜加工企业给予15万元的资金扶持;对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改造升级作业线的残膜加工企业给予5万元的资金扶持[2]。

2.2.2 农用残膜加工。鼓励加工企业回收加工农用残膜,对残膜加工颗粒给予2 000元/t资金补贴。造粒补贴经农牧部门核实并以回收残膜票据和再生颗粒交售正式票据为依据。

2.2.3 残膜回收网点。各网点以1元/kg的价格进行回收,并以1元/kg的价格交售给加工企业,回收的残膜给予600元/t的资金补贴。残膜补贴以农户交售花名册或交售票据及加工企业收购票据为依据[3]。

3 工作措施

3.1 开展宣传培训

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采取散发宣传资料、组织乡村干部及群众到县内覆膜水平好、残膜回收工作力度大的乡(镇)和企业实地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充分发动群众,让他们真正了解覆膜技术的抗旱、增产原理和保墒、增温的好处,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同时,增强广大群众对残膜回收利用工作的认识,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严格技术标准

在覆膜工作中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创新工作方法,狠抓措施落实,做到集中连片与分散建设相结合,建设覆膜种植示范点,县农牧局要按照“集中连片、统一服务、分类指导、良种良法配套”的要求,编制技术规程,严格建设标准,从整地、施肥、起垄、覆膜、播种到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跟踪指导,确保建设质量,真正发挥效益[4]。

3.3 多方扶持

地膜采购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招标采购,县农牧局统筹供应,做到地膜规格统一、质量达标,及时到位;县农村信用社要想方设法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帮助农户解决购买地膜和化肥资金短缺的问题,为覆膜工作提供物资保障;对残膜回收利用工作,要加大扶持力度,对认识高、回收力度大的乡镇和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树立典型[5-6]。

3.4 落实到位

积极推广全膜覆盖,扩大全膜覆盖种植技术推广面积。示范引导群众整地施肥,适时抢墒覆膜,并完成残膜捡拾工作。县农技推广中心要根据不同区域特点、不同土壤类型,制定技术规程,突出主导产业,确定主打品种,推行良种良法。县农机推广中心要结合全县覆膜任务和各乡(镇)建设规模,加强与乡(镇)的联系,及早准备农机具,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村指导机具使用,同时做好残膜回收工作。

4 参考文献

[1] 侯书林,胡三媛,孔建铭,等.国内残膜回收机研究的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02(3):186-190.

[2] 赵海军,史建新.残膜回收工艺探讨[J].中国农机化,2004(6):68-71.

[3] 耿端阳,郭学团.地膜/残膜回收技术[J].农机化研究,2009(4):218-221.

[4] 李明洋,马少辉.我国残膜回收机研究现状及建议[J].农机化研究,2014(6):242-245.

农业项目发展篇(7)

关键词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309-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发展受到广泛重视。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区域内,为了提高农民的综合收入和社会生态效益,而对农业资源进行的一次性投资活动。在实际的农业综合开发中,项目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深入讨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力度,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理论落后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进国内,由于我国经济处于起步初期,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比较小,研究机构的建设不够完善,导致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与国际脱节,在项目运行上依然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该理论的应用范围比较小,主要是在建筑业上对项目工程的管理,由于技术等原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本土现状,因此农业开发项目管理仍在起步阶段。

1.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采取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方式,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有赖于各个部门和环节的密切配合。例如在一般的管理系统中都应该有项目审批部门、项目执行部门、项目实施部门,这些部门在项目进行时各尽其责,如果一个部门在中间失去效应,那么其后果就是农业生产出现问题。

1.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机制存在问题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权不集中,组织管理效率低。由于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在农业、林业、水业、土地、财政和税务等方面,这些方面的职权分散难免有重叠的部分,影响农业的综合开发。另外,农业管理机构的归属复杂给农业综合开发的统一协调管理带来麻烦。

2 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调整农业项目方向和重点

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农业项目方向上做出重点调节。首先,应该不断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把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作为首要项目管理目标,把建设农村水电和乡村道路作为小康社会管理的附加条件。其次,集中力量发展农村优势产业,围绕着国际化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准则,把土地治理和科技推广产品集中起来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地投入,用最快的速度把优势产业的作用发挥到最好,从而提高农产品国际化。最后,支持建设农民收入保障体制,这样可以做到对农民投保和理赔的双向支持,保证农民的基本权益[1]。

2.2 科学规划项目库

依据“十二五”计划,农业综合开发应该具有多种经营的模式,生产规划应该与产业相结合,形成鲜明的计划经营体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发展规划,建立多种经营项目库,建立健全专家评审和项目招标制度。在做好项目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质量储备的状况,择优选择农业管理项目,避免因为仓促而造成的资源不规范管理。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中各级都要建立项目库,对较好的项目产品进行筛选,对那些有助于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应该先进项入库储备再进行筛选[2]。

2.3 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项目

虽然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起步比较晚,但农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应该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国内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来看,总体上依然处在起步和不成熟阶段,与预期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因此,要借鉴国外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农业项目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走出发展误区,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庆的项目管理模式。

2.4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在建立组织管理机制前应有效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解决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职权分散和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在各个基层部门应改善农发机构的临时性状况。将农发部门社会化职业化,以节约资源、提高专业化水平[3]。

2.5 建立项目储备和评价制度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要求,提高开发项目的质量,必须建立有效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储备制度。为了更加系统而客观地分析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达标情况,就需要建立项目成果评价制度。该制度通过判断项目的初期目标是否完成,判断项目的规划是否具有合理性,在具体数据的分析中找出项目失败的原因,并且总结经验,为以后新的开发项目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完成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4]。

2.6 引入竞争机制

对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体制来说,需要激烈的竞争机制才能找到管理的不足之处并且改正。在项目管理中,充分引入竞争机制,以项目招标为突破口,落实项目民主而科学地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哪个项目的开发前景好,开发投资就集中在哪个项目上。在进行全面招标的过程中,项目本身应该进一步优化,充分体现竞争优势[3-8]。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发展呈现繁盛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在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理念差异和体制的不足,需要在实际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中调整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依照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在众多项目竞争中积极改正错误,将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推到新的顶峰。

4 参考文献

[1] 赵凤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2] 夏东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3] 李红岩.我国农业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技术经济,2006(9):87-89.

[4] 韩梅.对监理机制在农业项目管理中应用问题的思考[J].安徽建筑,2015(1):177-178.

[5] 黄盛杰.农业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机化,2013(2):47-49.

[6] 赵新红.规范农业项目管理 努力提高投资效益[J].中国农业会计,2013(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