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13 02:59:20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1)

生长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农产品的质量,植物的健康成长更是与其环境息息相关。除此之外,自然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最主要的则表现在:光线的强度及阳光照射时间的长短、土壤环境、二氧化碳浓度、水分的控制等等,这些都共同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状况。现代科学技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改变其土壤中的养分及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来对植物的正常生长环境进行合理的控制,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果实的结果率,再利用现代化生物技术等来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为企业迎来更好的发展。

2物联网技术的实施方案

2.1传感器单元物联网技术农业专家系统想要获得更好的应用效果,在传感器方面,需要做到对症有效。

2.1.1气体温度传感器在国外的先进国家这种传感器技术已相对纯熟。我国主要采用瑞士公司推出的单片数字温湿度传感器,来对空气温度进行传感探究。这种高端传感产品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幅降低了获取数据的难度,并有效增强了其抗干扰能力,做到低能耗、高灵敏、高性价比等特点。在实际的农业栽培培养技术中,可以利用这种气体温湿度传感器来更加准确的获取环境信息,并为以后的农作物生长提供相应的材料资源。

2.1.2土壤水分温度传感器该传感器主要利用时域反射原理进行设计,并通过将其埋藏在土壤的方法,更好地检测土壤中水分的分布情况。土壤水分温度传感器可以与采集器结合使用,利用这2种现代科技可以对土壤中各种理化性状、气温变化及人为水分管理进行合理化监测。除此之外,这种传感器可适用于各种土壤环境,并对其土壤水分情况进行精确的判断,并将数据及时上传到数据库中,以便人们对其合理控制。

2.1.3光照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体型较小、使用时间长、密封性好、精准性高、可控效果好,可以更好地抵御因自然环境造成的干扰,从而对现代温室环境进行合理监测。

2.2数据采集单元

2.2.1无线传感器采集器通过传输数据的方式将采集器所采集到的信息及时传送到管理系统当中,使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农作物生长情况做出准确的监测及处理。采集器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和传输2方面,其特点则表现在安装简便、使用成本低等。对采集器的电路本身而言,其主要包括信息处理电路、复位电路、A/D/D/A转换器、晶振电路、显示电路等等。

2.2.2多通道无线数据采集器这种多通道数据采集器可以采集多种信号,而信号则主要表现在物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2种。通过这种采集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等问题,除此之外,还具有防水、防晒、安全采集、防雷击等优点。物联网农业专家系统可以实现在数据上的多种显示技术,在数据采集、打印、存储等方面更是具有突出的特点。

3结论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2)

关键词:专家系统;计算机应用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s and open questions of agricultural expert system in the new century in China,finally,had all expec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for the future agricultural expert system. 

Key words:expert system ;computer application 

我国加入了WTO,传统型农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因而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信息化、现代化农业迈进。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农业信息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近二十年来在世界各国得以迅速发展。农业专家系统是农业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突破口,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农业专家系统也可叫农业智能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农业专门知识与经验的计算机系统 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据一个或多个农业专家提供的特殊领域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农业专家就某一复杂农业问题进行决策。目前国际上有近百个农业专家系统.广泛应用于作物生产管理、灌溉、施肥、品种选择、病虫害控制、温室管理、畜禽饲料配方、水土保持、食品加工、财务分析、农业机械选择等方面,有些系统已成为商品进入市场。 

1.农业专家系统的演变 

国际上对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是从70年代末期开始的,当时仅用于诊断作物病虫害 。如1978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开发的大豆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Plant/DS。进入80年代以后,开发出了许多农业专家系统,如1982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开发的玉米螟虫害预测专家系统Plant/OD,1983年日本千叶大学开发的MICCS-西红柿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1986年美国农业部开发的COMAX/GOSSYM,Plant 等开发的农业管理专家决策支持系统CALEX,Lemmon 等开发了棉花生产管理专家系统,Zhu,Xin X等开发的作物生产过程中的水分处理专家系统等。 

国内于8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农业专家系统。1980年浙江大学与中国农科院蚕桑所合作开始研究蚕育种专家系统,1983年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与安徽农科院合作开发的砂 

礓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更是蓬勃发展, 

赵林峰,硕士研究生,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410128。 

*熊兴耀,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410128,E-mail:xiongxingyao@126.com 

如基于规则和图形的苹果、梨病虫害及防治专家系统 ,多媒体玉米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基于生长模型的小麦管理专家系统,水土保持专家系统的探索与试验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专家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 

2.1.1至今为止,在农业专家系统中,由专家整理出来的知识大多属于这个领域的浅层知识,形式上也主要是条件规则型知识。因为知识种类、数量可能很多,难于详细检验,待到专家系统具体使用这些知识时,机械死板的计算机程序就有可能推导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另外,由于专家系统并不具有真正的学习能力,结果导致系统的表现只能处理人类专家见过的各种情况,不能“随机应变”,人工智能面临严峻的考验。 

2.1.2 开发工具不完善,国外目前出现了许多专用的专家系统工具,开发某领域系统基本上是运用开发工具来实现的。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工具在应用国外较成熟的开发工具的同时,也自主研制了一些开发工具。但利用开发工具开发的专家系统已形成系列化,商品化水平很低。而且,目前国内开发的农业专家系统生成工具太都在处理文字描述的定性知识方面功能较强,而在处理用数学模型描述的定量知识方面很少涉及。 

2.1.3信息(知识)获取困难、存储方式落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信息资源极其丰富,但农业信息网络和数据库的建设严重滞后,缺乏有序管理,使专家系统的知识来源比较单一。另外,我国已完成了农业普查、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属性数据图和形数据,这是农业专家系统的基础数据。但这些数据太多以纸为存储介质,不但信息的精度和数量受到限制,信息的更新也不方便,影响其时效性。[7 8] 

2.2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的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2.2.1 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脱节、适用对象狭窄。我国的一些农业专家系统只强调应用,缺乏进行二次开发所需的专家系统开发工具,使用者无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建知识库和模型库,限制了专家系统的进一步应用。有些农业专家系统虽提供了开发工具,但缺少通用的模板和模型,要求使用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技术,缩小了专家系统的应用范围。而且一些农业专家系统追求所谓先进性,要求高档次的软硬件,也要求使用者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很难在农业基层普及;另一些农业专家系统与领域知识结合不够,停留于科普性知识介绍,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不高。 

2.2.2 动态服务能力低,时效性差。农业生产中的多变因素复杂,受很多外界条件的影响,有许多结果事先是无法预测的,这就要求专家系统有适应动态变化的能力,而我国目前的农业专家系统多数是静态的,因此在农业专家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动态性建设[4,9]。 

2. 2. 3缺少进一步延续开发的能力。一些农业专家系统只是为了一时的应用,而忽视了搭建好功能强、灵活性高的平台,缺少二次开发的接口。目前虽然有许多的开发工具,但通用性差,很难在农业基层普及,使那些具有普通计算机水平而又想开发所研究领域专家系统的人员无计可施,从而限制了专家系统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因此,开发与应用并进,增强系统的实用性是非常必要的。 

2.2.4 网络化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数量不多。多数农业专家系统仅局限于某一区域,应用面窄,若要扩大应用范围,就得大力开发网络版专家系统,充分利用好网络,实现专家系统的网络化远程服务,这也是今后专家系统研制和应用的大势所趋[10]。 

2.2.5推广问题。目前研制出的农业专家系统较多,但真正用于生产实际的不多,这说明我们重开发, 轻系统推广,在推广上下的功夫不够。在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情况下,每户的种、养殖的规模都很小.投资电脑、购买专家系统软件费用很高,投入产出比很低,要推广就得换思路。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各地网站设立专家系统咨询推广点,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同时,加强农业专家系统的实用培训,提高使用者的对专家系统的认识、计算机使用水平和科学生产的水平,也是推广中需要加强的措施之一。 

2.2.6知识产权问题 

在开发农业专家系统时,需要大量领域专家的智慧或者说采纳了许多领域专家的经验,如果专家系统作为产品要销售时,就存在商业盈利目的,就必然会产生知识产权的纠纷。现在农业专家系统的使用还不普遍,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各国都在重视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立法问题。对此,农业专家系统的设计者在建造时,所采用的各种图文资料最好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或者购买别人的图文资料 。农业专家系统中,无论是知识库中知识的抽取、规则的确定,还是推理机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要符合科学的原则,相关数据、公式都要经实践检验,经试运行完善后才可正式使用。因此,在研制农业专家系统时,要有法律意识,研制者要对专家系统使用的后果负责[11]。 

3 农业专家系统研究的前景展望 

3.1 系统数据动态化。农作物生产系统是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技术系统在持定的空间和时间上(四维特性)组合而成的复杂大系统,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关系纵横交叉的复合系统。这一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模糊性和不可确定性是其它专家系统无法比拟的。由于农作物生产的这一特性就要求专家系统中的基础数据不但是海量的,而且必须是动态的。如知识库、数据库、模型库必须要不断有新的知识、新数据、新技术来更新扩充支撑,尽快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以及遥感技术(Remote Seniing)、为核心的包括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专家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因为“3S”技术的集成首先缓解了专家系统知识源和数据库的缺乏问题,提供了海量的基础数据,为专家系统基础数据库、知识库和模型库的建立提供了数据支持,使农作物生产管理立体化、空间化和实时化。其次,提供的数据不仅量大、全面、而且动态、可更新的,因而使知识库、数据库和模型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极大地丰富了农业专家系统有功能和使价值。 

3.2 系统功能集成化。农作物生产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体,影响因素繁多,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生产稳定性和可控性差,随时可能遭受气候、气象、病虫害的侵袭,因此需要不同的相关的多个领域专家系统共同合作。将系统模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相结合,这些集成技术可以更有效地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土地评价以及农业环境保护等问题。 

3.3 系统技术综合化。现有的专家系统在建模中多利用简单的数学回归模型,这种模型一般只考虑部分因素,而作物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建模时应考虑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数学、随机模拟等多种技术的研究日趋成熟,将这些技术用于专家系统必然会增加其处理功能。尤其是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时,人类专家有时很难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很难找出其规律,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知识工程师解决问题。 

3.4 系统应用网络化。进一步提高农业专家系统的智能化和本土化程度,通过网络传送走向田间将成为一种趋势。网络技术无疑可以弥补我国农业的分散与闭塞弱势。光纤化和宽带化的国家网络建设,为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因此,未来农业专家系统在设计阶段首先要考虑网络化、数据共享问题。能够成功地在网上运行的系统才真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实用性,符合农业生产与管理的要求[12,13]。 

3.5 系统面向多层次设计。专家系统服务的对象并不都在同一个层次上,文化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对象要求获取信息的复杂程度不同,所操作的专家系统和输出的内容复杂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开发不同层次的专家系统(如面向灌溉管理专业人员、农村技术人员、农户的灌溉专家系统)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14]。 

3.6 系统开发市场化。我国已经成功加入WTO,因此农业专家系统的建造不应忽视国际市场的需求,开发既能满足我国需求也能适宜国际需求的农业专家系统是必要的[12,13]。 

3.7创造良好的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农村计算机的普及(包括上网)虽然初显端倪,但由于资金、条件和培训对象文化程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推广和普及计算机依然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远远滞后于其他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显不足,从而也影响了农业专家系统的更进一步推广应用。为此,必须从计算机技术培训人手,传播和普及计算机技术,并进一步在现有的有线通信技术体系中,减少农村缺乏网络服务商的服务及农民文化素质低等重大障碍,改善农民的上网条件。另外,农业企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之一,只有农业企业积极使用农业专家系统,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才能提供全球服务、提升企业形象、开拓潜在市场、增加企业利润,才能使企业信息化走向实务。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生产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等特点,我国大部分企业分散经营,环境闭塞,信息不灵,传递不便,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而在市场经济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企业信息化能使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内外部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并最终使农业专家系统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15]。  4 结束语 

农业专家系统在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说,在农作物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用到专家系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各地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设想的提出,建设农业专家系统将成为加快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成为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积极动力。鉴于农业专家系统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可以预料,一个以农业专家系统为重要手段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将在我国迅速发展,并将成为我国2l世纪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美) Joseph C.Giarratano ,Gary D.Riley 印鉴,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熊范纶.农业专家系统及开发工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4-27 

熊范纶.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农业现代化研究所,1992.13(2):123-126 

吴玺,谭宏,夏建国,邓建良。试论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计算机与农业,2000,(8),1-4 

李军 ,邹志荣 ,程瑞锋 ,白福萍. 农业专家系统及其在园艺业中的研究与应用. 陕西农业科学, 2002(11), 22-24. 

柴 萍,张保军,汪志农 .农业专家系统在小麦栽培管理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研究, 2002. (2) 

高明亮,王雪珍,吴顺章 .农业专家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21(2): 88-90 

刘莉,宣洋,李绍稳,房文娟. 农业专家系统在作物病虫害预防中的应用 .计算机与农业, 2003.(5):11-14 

张文龙, 周静, 戴保威. 农业专家系统研究进展. 种子, 2004. 23(10): 

[10] 马文杰 ,贺立源 .专家系统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进展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5 .24(4) :343-346 

[11] 杨国强, 王双喜,杜 伟. 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93):303-306 

[12] 周贤君,邹冬生. 农业专家系统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 农业网络信息 ,2004. 11 ,12-15 

[13] 黄贵平,杨林,任明见,张庆勤. 专家系统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种子, 2003. (1),54-57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3)

>> 对农村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建议 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几点策略 农村学校新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困境与出路 教育信息化对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对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 对新疆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 推进南疆地区农村学校数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农村学前班美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于促进邢台市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化的几点建议 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突破的几点建议 对提升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认识 教师的专业情意 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析 校本研修――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关于我国农村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谈谈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浅谈农村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策略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对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几点认识 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认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9).

[4]刘桢.解读古兰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5]祖拜热・艾尼瓦尔.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及其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李全胜.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4)

数字图书馆的几种模式:

资源整合型 以面对馆员与最终用户的资源统一管理、资源的深度整合为特征,其中不同层次的资源整合体现在:对检索手段的整合、文献层次的整合、信息整合、内容整合、知识整合、服务整合等;

知识服务型 以信息服务为基础,以深度的知识挖掘为手段,以知识服务(如查新服务、定题推送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服务等)为导向;

学习研究型 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知识服务为特色、以互动学习和互动研究为特征,营建良好的知识 DIY 环境,符合“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人本主义精神;

基础设施型 具备如下特征:集资源的生产、传播、服务为一体;开放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的自主生产;知识的深度挖掘;新知识的开发;基于资源开发、知识挖掘的深层次知识服务。

上述四种模式中,资源整合型数字图书馆作为各模式发展基础,已经经历了发展--成熟的阶段,随着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正在从资源整合型向知识服务型、学习研究型发展,而综合目前医院图书馆建设的实际需求,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定位为资源整合型数字图书馆:即以资源的统一管理、资源的深度整合为特征,

二、现阶段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有价值的“孤岛式”资源利用率极低,自身资源与外部资源亟需有机整合

各机构单位自身拥有非常丰富和独特的资源,如外文期刊、图书书目、特色病例库、电子年鉴、科研成果、会议报道等,然而,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其资源利用利率很低。与此同时,互联网上还存在着大量的、有价值的专业信息资源,如果能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上述资源与本机构单位购买的数据库资源有机整合,向最终用户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知识资源的有效共享。

(二)信息“跨越式”发展,呼唤“一站式”服务

爆炸性增长的信息资源给图书馆和用户带来巨大压力,大量具有分布、异构特征的数字资源都以孤岛的形式存在,用户必须分别进入各个系统中查找资源。每种资源的用户界面和检索规则各异,用户需要逐一熟悉,既费时又费力。

数字资源使用者须接受一定的训练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这种情况下,用户期望能够通过统一界面,方便快捷地检索到图书馆提供的所有资源(书目、图像、音视频、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会议录等),希望图书馆提供一步到位的服务( one step services )。

(三)最终用户渴望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亟待深层次知识服务

医药卫生行业作为一个知识高度密集型的行业,要求该行业内的工作者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而呈“跨越式”发展态势的大量信息令他们无所适从。

如何通过多层次的资源整合、强大的知识内容链接,满足最终用户快速、便捷的获取所需知识,则成为广大医院图书馆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 资源整合型医院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北京通州 263 医院、南京总医院图书馆在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进程中,逐步认识到数字化图书馆是数字化医院的一项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医院为医院数字图书馆提供了优越的网络环境,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网络环境下的医院图书馆,不仅是医院信息资源集散地,也是医疗、教学、科研发展的基地,建设与现代化医院相适应的数字图书馆,对促进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建设数字化医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定位于资源整合型的医院数字化图书馆则还具备如下特点:

多层次资源整合

提高资源利用率

文献资源层次的整合

五、 资源整合型医院数字图书馆整体解决方案——资源解决方案

(一)图书馆资源统一检索平台

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统一管理多种数据库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图书馆资源统一检索平台以其自身独有的结构和功能,解决了医院数字图书馆的上述问题,有效的实现了“一站式”异构跨库检索。

■ 结 构

分布异构网络资源跨库检索平台

由图书馆各种资源整合而成的总目录(总索引)

各种功能库(可选):知识元库,引文库、机构库、作者库、人物库、期刊库、报纸库、概念词典、会议库、出版社库、基金库

■ 功 能

将医院图书馆数据库接入平台,实现选库及跨库检索,支持单库检索;

把医院图书馆中文资源的题录摘要、全文索引统一建库,规范管理,实现统一检索;

利用各种功能库和平台的知识网络链接功能,将所有资源进行增值性整合;

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相互引用文献的链接,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与期刊、图书库的全文链接, chkd 期刊全文库引文与图书馆资源的链接;

通过机构、作者、概念等方式构建库间链接;

利用网格,优化资源存储与检索运行模式

(二) 自建库系统

■ 系统子模块

电子年鉴建库系统

外文文献电子化建库系统

医院科研资料电子化建库系统

■ 系统功能

职能管理部门将所内外文件、会议资料、重要图片录像等资料电子化后生成数据库,可实现统一管理和检索;

图书馆将馆藏外文期刊文献或图书书目电子化,并进行标引后,生成外文期刊数据库或图书书目库,在上述图书馆资源统一管理平台的支持下,实现与已购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库的统一检索以及知识链接等;

■ 电子化加工流程

书页扫描

图像处理

灰度二值叠加加工

目录树加工

caj 与 pdf 导出

制作好的数据库通过 cps 内容系统,在院内局域网上。 [page]

■ 内容管理与流程

元数据标引

数据分类

通过上述对自建库系统子模块、系统功能、电子化加工流程和内容管理流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该模块对于医院有效管理特色资源,包括病例资料、科研成果、电子年鉴等,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实用价值。

(三)数字化学习平台

■ 资料查询 读者可以通过各种检索途径进行检索,还可利用引文链接和知识元链接直接调用相关文献和数据,有效拓展了检索途径,为读者准确把握学习目标提供了有效保障。

■ 阅 读 通过 cnki reader 读者可直接在文中笔记、圈点、划线、涂色、并可以进行文献剪切和编改等操作,还可通过 bbs 对文献进行评论,参考其他人的观点和看法。

■ 讨 论 cnki 网格资源共享平台支持局域网内协同学习和研究, co - work 通过语音、文字、图形、手写等方式跨地域,与别人同时讨论同一问题,解决跨地域的协同学习问题,及时获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加深对研究问题的了解,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提高学习和研究的效率。

■ 资料保存 传统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文献、产生的思想火花无法保存,导致学习无法重现,问题无从查找。《总库》平台可按自定义结构保存学习资料和讨论结果,实现检索,并保留与网络数据库的链接,可备以后查阅学习。

■ 论文写作 在《总库》平台上,读者可从 cnki reader 中启动 word 进行论文写作。导师或者论文评审部门可直接调用相似性检索功能,在《总库》中检索与待评审论文相关的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比较可以评判论文的创新水平。

医院图书馆要很好的发挥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上述功能,首先必须具备经过多层次整合的资源,其次是拥有支持数字化学习的系列软件系统。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基础上的医院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则已成为学习研究型医院数字化图书馆。有关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详细介绍请参见我公司相关产品资料。

(四)系统管理平台

■ 数据库管理系统 支持数据库接入、与检索权限管理、网络与数据安全管理等。

■ 数据更新系统 支持数据自动下载、更新,数据维护等。

六、资源整合型医院数字图书馆整体解决方案——系统硬件解决方案

根据各医院具体情况,可实施灵活的系统硬件解决方案。

附一:资源整合型医院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存储解决方案(见下图)

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存储产品事业部主要产品系列:

磁盘阵列:商锐系列 光纤阵列

超锐系列 scsi 阵列

精锐系列 s - ata 阵列

捷锐系列 ide 阵列

光盘拷贝机、光盘镜像服务器

nas 网络存储服务器、硬盘库

(清华同方医药信息公司 王利敏)

返回首页

关于《chkd系列知识库产品标准》的说明

清华同方知网医药卫生信息公司chkd编辑部

《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简称 chkd ),是专门面向医务工作者提供数字化学习与研究的工具,是 cnki 系列数据库中重要的专业知识仓库之一。

chkd 包括《 chkd 期刊库》、《 chkd 博硕士学位论文库》、《 chkd 重要会议论文库》系列数据库和《 chkd 专科版》系列知识库等。

《 chkd 系列知识库产品标准》,下简称《 chkd 标准》,是在遵循《 cnki 系列数据库产品标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医药卫生知识内容的特点和医药卫生行业数字化学习与研究的特点,进行了适当的细化和拓展后而制定的。

1. 关于《 chkd 标准》的机构

《 chkd 标准》覆盖的产品包括《 chkd 期刊库》、《 chkd 博硕士学位论文库》、《 chkd 重要会议论文库》系列数据库和《 chkd 专科版》系列知识库,新产品的产品标准还将不断纳入。《标准》从知识仓库基本属性、产品用途、内容、结构、功能与性能六个方面定义和描述产品,规定相应的内容与技术指标,从而定义产品质量。

2 .“ chkd 系列数据库”

为了满足一般读者使用电子文献资源的基本需求, chkd 根据文献发表的不同载体建库,分为《 chkd 期刊库》、《 chkd 博硕士学位论文库》、《 chkd 重要会议论文库》系列数据库。

“ chkd 系列数据库” 针对医药卫生机构的知识需求,覆盖医学、生物学、经营管理、图书情报、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外文学习等学科。

“ chkd 系列数据库” 通过 “ cnki 网格资源共享平台”(简称“ cnki 网格平台”) 的支持,具备了目录检索工具、题录检索工具、文摘型检索工具、索引型检索工具、引文检索工具等系统功能,还提供了全文检索与检索动态链接等功能。

3 .“《 chkd 专科版》系列知识库”

为了满足各类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各类科室的专业数字化学习与研究的需求, chkd 将发表在不同载体上的属于同一学科范围的文献进行分类、整合后,开发了《 “ chkd 系列数据库” 专科版》。《 chkd 专科版》分为《医院管理》、《思想道德教育》、《医院信息化》、《基础医学》、《预防保健》、《急重症学》、《内科》、《外科》、《妇产、儿科》、《五官科》、《精神科》、《皮肤、性病科》、《传染病学》、《肿瘤学》、《护理》、《医疗技术》、《中医药》、《药学》等知识库。

《 chkd 专科版》实现了面向学科的专业知识资源整合,是知识资源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将为建立用户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系统知识库提供条件。

4. 清华同方主题词、分类号智能检索系统( mci )说明

清华同方主题词、分类号智能检索系统(医学专业)( 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 classification code intelligent retrieval system ,简称 mci ),是由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套医学专业主题词、分类号智能检索系统。 mci 与 chkd 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结合使 chkd 期刊全文数据库成为我国第一套具有主题词、分类号智能检索的全文数据库系统。

mci 系统不但支持通过主题词树形结构界面提供自选及限定检索范畴,轻松实现本位词检索、下位词检索、主题词检索、上位词检索等功能。而且其智能检索不需要读者知晓该关键词所对应的主题词和分类号的具体词名和类号,读者输入任一词系统将自动转换为该词所对应的主题词或分类号进行检索,实现主题词或分类号检索结果的输出。

5 .制定《 chkd 产品标准》的意义

目前, “ chkd 系列数据库 ” 已经在全国的 1500 多家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推广和应用,每天都有数十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使用。最近,卫生部又将《 chkd 期刊库》列入卫生部科技项目查新必查库,都表明了“ chkd 系列数据库 ” 重要应用价值。 [page]

《 chkd 产品标准》的出台将使产品的软硬件应用环境,内容出版范围、质量与速度,检索功能与性能,数据质量、二次开发利用与保存价值,使知识挖掘、知识发现的能力,资源集成整合的整体增值效果,数字化学习与研究的增值利用功能与性能等各个方面得到提升和保障的同时,也使 “ chkd 系列数据库 ” 在临床诊疗、科研开发、医学教育、文化建设、医院管理等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医院数字图书馆和医院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建设创造条件。

注:《 chkd 产品标准》见 “ 中国知网 ” 和 “ 同方医网 ” 首页 “ 标准研讨会 ” 频道。

返回首页

建立产品与服务的企业级标准 打造细分市场的标准化产品,实现产品化服务

随着“ cnki 工程质量保证年”活动 序幕的全面拉开, chkd 主要内容 产品——《 chkd 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资源建设规划,将严格按照 chkd 产品与服务质量标准中阐述的资源收录原则,包括资源收录的质量要求、学科范围,以及所收录资源的合法性,以保证资源的高质量,避免无用信息和低质量信息对用户造成的干扰,提高用户检索的效率。同时,清华同方主题词、分类号智能检索系统(医学专业)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保证了主要内容产品检索准确率的提高。

针对不断细分的行业市场,我们将不断提高自己为机构用户提供专业知识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并在产品与服务标准的指导和规范下,在用户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首先,利用《 chkd 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hkd 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与《 chkd 图书库》资源优势,结合我公司自主开发的网格资源共享平台,为大型综合医院建设学习型医院,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资源保障;

其次,针对大中型专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妇幼保健院、血站、以及医药卫生管理部门等机构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其量身定做适合其自身知识资源需要的专科数据库,实现了期刊资源、会议论文资源、博硕士学位论文资源、图书资源等不同载体资源的有机结合,同时,基于功能强大的资源管理平台,保证专科数据库良好的可扩展性,以支持数据库资源的不断更新。

此外,为满足广大医药企业、药检所等机构单位对数据库资源需求的不断发展,《药学库》、《药品库》应运而生,不仅能够满足医药企业新药研发等过程中的知识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医院及时了解最新药品信息及药品不良反应等的需求。

综上所述,新的一年中,要通过建立产品与服务企业级标准,产品定型化,服务产品化,全面巩固、发展医药卫生行业市场!

(清华同方医药信息公司客户服务部)

返回首页

国家卫生部科教司决定增补《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库为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使用数据库

——《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库成为我国首家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使用全文数据库

20xx 年 2 月 17 日,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库为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使用数据库,这是对《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的支持与肯定,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系列知识库,为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工作以及医药卫生专业知识服务提供更高效、快捷的资源与技术平台。

《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 chkd 期刊库)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出音管「 20xx 154 号),清华大学与中华医学会共同主办,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 ttod )编辑、出版、发行。 chkd 系列知识库在 cnki 理念的指引下,整合了技术、人才、资源等多方面优势,旨在建设部级知识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在医药卫生行业领域的知识信息资源系统和技术平台。

基于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专业医药知识服务系统

众所周知, 21 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方面,知识经济促进了医学理论的进步;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也促进了新医学模式的出现和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面对与此相伴的海量信息,传统的医药信息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信息系统模式,构建新型的以文献知识内容为对象,基于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专业医药知识服务系统。

chkd 期刊库整合了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医药卫生及相关学科期刊 1400 余种, 1994 年以来发表的文献 300 多万篇,内容涵盖临床经验、理论知识、科研成果等知识信息。配备清华大学自主研制、国际领先的全文检索系统,满足医院临床诊疗、教学科研、经营管理、情报咨询、外文学习等多方面的知识需求的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实验、新技术、新方法及医学科研成果等信息,为医药卫生行业的广大从业人员提供全面的、及时的、有效的知识服务,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第一,提供大量前沿医学科学信息和以往优秀的研究成果,为医学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丰富专业的知识资源以及便捷快速的检索平台,科研工作者可快速、准确的查找到科研相关信息、相关概念的背景知识以及某一学科专业的最新进展。此外, chkd 期刊库作为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也为国内外各医疗机构和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实现由点到面的全面结合提供良好契机,从而促进医学研究事业的全球化发展。

第二,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通过对 chkd 期刊库中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治查询,临床医务工作者可迅速、准确的获得治疗该病症的最新技术和医药信息,从而提高医院在该领域的专业水平。

第三,有利于医院开展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当前医学界的主流,目的在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学策略服务。 chkd 期刊库通过系统整理、分析相关文献,为循证医学提供知识资源证据,方便医药工作者快速便捷的查询相关知识信息,开展循证医学实践。

第四,为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有关调查显示,医学生进入临床后 70 %— 80 %的专业知识需要重新学习。 chkd 系列知识库通过对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实验、新技术、新方法及医学科研成果等信息的整合,形成了一个集上千种专业期刊、大量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为一体的“数字图书馆”,为医务工作者进行知识更新和自我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平台。

完善 chkd 期刊库,促进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工作

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以下简称查新咨询)工作是医药卫生科技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对提高医药卫生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减少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和科技成果评审失准,增强科技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卫生部此次批准《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库》成为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使用数据库,是与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知识服务系统的优越性密不可分的:

使用方便:提供从期刊导航、智能检索到高级检索的多种检索方式,全文浏览提供 pdf 和 caj 两种格式,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图书情报专业人员用起来都很方便。

更新及时:中心网站每天都添加新文献,每月出版光盘版,确保用户及时看到最新发表的文献。

技术先进:支持主题词、分类号智能检索,提供多种知识链接,有利于知识挖掘与知识发现。[page]

目前,《 chkd 期刊库》虽然已经成为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使用数据库,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止于此,中国医院知识仓库知识服务系统完善改进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医药卫生行业的广大用户,在巩固已取得优势的基础上,《 chkd 期刊库》还将从以下两方面严格规范的要求自己:

第一,进一步扩大期刊库的覆盖范围。虽然目前该库已经包含 1400 余种期刊,但是为了将全球范围内优秀文献资料全部整合在系统内,《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期刊库》还将不遗余力的扩大期刊库的覆盖范围。

第二,缩短数据更新时差。为了使广大用户获得最新、最前沿的医学信息,使用户能及时掌握某一科研领域的发展动态。同时,为了促进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工作的开展,《 chkd 期刊库》将进一步缩短数据更新时差,以提高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工作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减少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和科技成果评审失准,增强科技投资效益。

(清华同方知网医药卫生信息公司 市场宣传部)

返回首页

cnki为各级政府精心打造 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解读《中国农业知识仓库》的开发理念与内容设计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迫切要求农业知识传播手段创新

《中国农业知识仓库》为各级政府、农业机构和农村社区量身定做数字图书馆产品

突破信息资源瓶颈,方能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进程

依托知识基础设施,优化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0xx 年 12 月,由 cnki 工程建设集团针对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和农村社区发展需要开发的《中国农业知识仓库》(简称 cakd ),通过了农业部的评审、鉴定,并将于近期面向全国推出。

农业部鉴定组在认真审阅 cakd 的内容组织设计和相关技术资料,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质询后,对这套为基层政府、农业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村社区量身定做的知识集成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 cakd 的推出,从知识信息资源供给和利用的角度,为解决具体而复杂的“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把切中要害的″金钥匙″。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知识信息优化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农民素质的问题

近年来,在研究“三农”问题解决办法和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验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基本都已认识到,“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知识信息优化党政干部和农业专业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农民素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了“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任务和目标。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各级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然而,限于知识信息获取手段的落后,我国很多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等问题,这对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无疑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在知识更新和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的今天,政府干部迫切需要改变知识结构,提高政策与理论水平。但改变知识结构不是靠读一本书、参加一次会议就能解决的。完善干部知识结构的途径有多条,除了对专门人才的专门培养之外,更多的干部还是要靠在实践中总结,在工作中学习。在《中国农业知识仓库》中,集成了全国范围内政府干部发展现代农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总结,阅览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以及高层领导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文章,对培养各级干部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化是对各级干部基本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但专业化却并非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要掌握处理综合性的、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我国农业市场化的程度还不高,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还不多,《中国农业知识仓库》收录的专业性文献和各种经验总结尤其显得重要。这些文章的内容有的是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思路,有的是对某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总结,有的是介绍一个地方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过程,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这些资源,不仅扩大了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有了这样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解决自身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引领农民提高素质,发展农村经济。

《中国农业知识仓库》:构建知识共享平台,突破信息资源瓶颈

《中国农业知识仓库》和“中农知网”的开发与推广,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cnki 工程)向基层政府、农业部门和农村社区的必然延伸。当传输信息的物理网络延伸到中国基层政府和农业部门后,为全球城市用户所青睐的“中国知网”,必然要通过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知识共享平台,为各级政府和农村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服务。

作为面向农业用户的网络媒体,中农知网连通了最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最广大的职业人群,既打破了农业用户资源共享的瓶颈,也使农民教育的渠道大大拓宽。

知识服务专业化、个性化:不同用户各取所需,知识专题“各展其能”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也同时需要市场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的广泛普及和经济组织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只有在政府管理人员、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分别做出不同努力,并形成合力的前提下,“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面向农村发展过程中多类用户多个方面的知识信息需求,《中国农业知识仓库》组织了科技、经济、政治、管理、科普等不同类别的知识资源,党政机关干部、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农村企业管理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者使用不>

的专业化、个性化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的知识信息需求。

党政机关干部:使用“中国‘三农'政策研究知识库”、“中国县域经济知识库”、“中国农村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库”、“中国农业产业化知识库”、“中国小城镇建设知识库”、“中国农村社会事业管理知识库”、“中国农村政策法规知识库”、“中国农经基础数据库”、“中国农村科普知识库”等专题知识库,可全面了解“三农”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党和政府以及农业专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整体思路;可系统了解国内和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模式,掌握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可全面学习小城镇建设、小城镇管理与经营知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从而为科学制定本地农业政策,调整本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有效培育产业化项目,做大做强农村企业,涵养地方财源,奠定知识信息基础、决策与管理基础。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国种植业知识库”、“中国畜牧业知识库”、“中国林业知识库”、“中国农产品加工知识库”、“中国水产业知识库”、“中国农业工程知识库”为不同学科的科研、教育、推广人员配备了完善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和知识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农业科研人员可全面获取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科技文献、科技成果、科技信息,从而为自己的项目选题、立项、查新和研究活动提供极大方便,同时还可利用数据库平台软件的强大功能,与同行开展协同研究,提高科技创新速度和成果产出率;农业教育人员可从中获取最充分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农业推广人员可借以开阔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在推广技术成果的同时推广市场信息和经济知识,同时也可更好地适应农业推广体制改革,为走向经营性信息服务做好知识与技能储备。

农业生产人员:利用农业知识仓库提供的知识信息资源,全面掌握或了解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掌握农业生产技能,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学习实用工业技术,提高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基本技能;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经济知识、文化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多方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把握知识信息“金钥匙”,双向破解“三农”难题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5)

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并根据社会需要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样式,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其他教育内容、课程及内容的组织及实践中的方式方法的总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一级学科,重点解决农林领域的管理活动,目前已在我国54所本科院校开设。近二十年专业改革仅限于内部框架调整,并未依据市场需求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模式。为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和重要课题。本文从教学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梳理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对专业建设的建议。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1.1 教学模式

1.1.1 理论教学

王雅鹏(2004)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依据社会需求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专业层次和水平,开拓区域经济学、农林产品比较优势等研究领域。奚祥华等(2007)提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创新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策略,建议增加基础学科课程,删减重复过时的课程,开设生态环境科学、现代农林技术等课程以及热点问题的专业讲座及发展动态课程。柯水发等(2011)对北京林业大学240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课程设置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农林类课程较少,建议压缩基础专业课程,增设农林经济地理学、专业论文写作等课程。

彭艳等(2008)以29名学生4年所学部分课程成绩为原始数据,①基于因子分析得出农林经济类相关课程对学生专业素质影响较大,建议加强宽专业教育,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颜华(2009)具体提出农林院校可采取主修与辅修制度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罗攀柱等(2008)依据我国农林业生产特殊性及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划分为5个模块,②建议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生态和环境意识较强的人才。刘强等(2009)依据市场需求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平衡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比例,增加实务类课程,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务的教学效果。李红(2008)进一步提出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准确定位,突出学科特色,力争与其他同类院校有所区别。

徐辉等(2010)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案例选取难,缺乏专业的案例编辑,导致理论教学与讨论教学学时分配困难,学生自主性难以调动。建议教师通过业内交流、校际交流、发动学生调查编写等方式增加案例讨论环节,避免单一的理论教学。

综上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存在以下不足:(1)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核心课程较少,缺乏时代感;(2)重复性课程较多,学生知识面普遍较窄;(3)授课方式单一,讨论教学欠缺。在未来课程设置上,应重点培养新学科,增设农林经济学课程,以专业讲座带动课程教学,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1.1.2 实践教学

赵锦域(2002)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改革为例,提出全面调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实验项目,完善实验室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专业课的实验学时达到总学时的30%。

黎东升等(2002)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提高教学实践现代化程度,建立以多媒体为中心的现代电子教学系统和以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为中心的教学研究系统。其后研究发现传统办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建议开展专业知识准备性教学、随堂性实践教学、阶段性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通过参观和专业生产劳动等方式深化人才能力培养。颜华等(2011)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实践比例过低,建议形成以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重点,社会实践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郑炎成等(2007)结合教学经验发现,实习经费难以落实阻碍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开展的首要因素,此外,实践对象及接收单位选择也是影响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据此并结合费孝通先生社会学理论提出就近选点,解剖麻雀的实践方式,建议在院校周边选择行政村,开展具体连续性调查,节省经费和时间同时保证实践效果显著。

综上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以下不足:(1)实验室现代化建设不完善;(2)实践教学比例较低,与理论教学及社会需求结合度不高;(3)实践经费及对象落实困难。在未来实践教学建设上,应重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外基地建设,选择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习单位。

1.2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林产业建设快速发展,扭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社会认同度较低的现状。

杨根宝等(2005)结合21世纪我国农林 经济背景及对高等 教育的要求,提出开发学生潜质、培养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注重厚基 础与宽 发展兼顾。郭翔宇等(2009)借鉴部分高校农林经济 管理专业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 经验,提出学校应设计个性化发展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和 职业发展需求。

徐辉等(2010) 总结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敢于创新的精神、付诸创新行动等素质,提出创立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创议探究式教学、创新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和专业认知实景模拟见习顶岗等五种实践模式。王玉芳等(2011)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原创能力的调查发现,学生知识陈旧、缺乏课题研究能力是制约原创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提出重视学生原创能力培养、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务实基础知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议。

杨香合等(2010)基于河北省 农业发展,提出构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高地,从教育管理、办学机制、教育结构、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创新,以学术带头人为引导,培养本科学术创新人才。胡云等(2010)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要立足于 应用型高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阶梯状培养模式,构建了一个中心、③三个层次、④三种形式⑤的实践教学模型。

刘惠琴(2007)运用访谈研究、模型构建、量表设计、实证研究等方法对86个高校学科团队进行调研,总结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创新氛围浓厚是提高中国高校学科团队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题研究较多的特点,应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先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创新型科研团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进入科研领域铺设平台。

综上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重在机制的构建,农林院校应打破传统的理论教育,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开发原创思维能力并付诸实践,上述激励措施比教师单方向从事科研更具有效率。

2 结论与建议

学科建设状况从根本上反映高校的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目标应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支撑区域农林产业建设,满足 社会发展需求。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进度较慢,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未来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应集中于如何塑造创新型人才、如何突出学科特色、如何提升社会认同度等方面。农林院校应结合实际,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突出专业的比较优势。针对该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笔者建议如下:

(1)创建以本科生为主,教师队伍为辅的初级科研平台。以基础项目为资源,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科研热情,为培养后续人才奠定基础。

(2)鼓励学生参与学科建设。学生视角能真实反映学科发展中的缺陷,建议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科研讨会,依据学生的意见合理改革,使学科发展更符合学生要求。

(3)建立院校间学科交流平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缓慢反映了学科建设理念的局限,校际间交流平台能够为学科建设提供新思路。建议定期举办农林院校学科研讨会,互通先进理念。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种类较多、细化程度高、相关 实习及科研项目丰富,这为其他农林院校提供借鉴。

(4)适当增加与农林类相关的专业课程,减少关联度较低的课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通过课程设置突出学科特色,将经济、管理与技术三者结合,注重实用性,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避免出现宽而不精的学习效果。

(5)强化专业实践。建议将大一学年起每年至少 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专业实习纳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 计划大纲。内容由浅入深,倡导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对专业应用的认知,有助于减少学生在就业方向选择上出现偏差的可能。

(6)实行导师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建立本科导师制培养模式,并进一步细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例如农林业政策、农林业资源管理、农林业金融 保险等。允许学生依据自身兴趣选择研究方向,使学生对某一领域有较深入地认知。

总之,农林经济管 理学科优势劣势同样明显,扬长避短更要积极补短。未来专业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完善教学建设,实现人才向高素质、综合型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和大学教学的基础。专业特色是质量与创新的生命线,加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汇聚提升的体现,是一所高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建设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持续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质量工程建设文件指出,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主要建设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关键,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与相关行业领域紧密结合,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积累和有效经验总结,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以改革精神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笔者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历史底蕴较深厚,可追溯至1904年湖北农务学堂开设的财政、理财等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1981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1986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1998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及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WTO框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四个转变: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型向涉农中小企业管理型转变。总之,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形势相适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经营管理高级人才。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方向、进程和绩效。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构建了一体两翼培养模式,注重农、经、管知识复合,突出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进行课程重组、整合优化,建立了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专业特色课模块、通识教育课模块、前沿与特色课模块等六大教学模块。

在基础课中,增加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学时和难度;专业课中,对重复、脱节教学内容调减优化;实践教学中,新增创新学分,对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独立设课,单独考核;专业特色课模块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增加选修门类,拓宽选修课范围;通识教育课模块中,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2个学分农业科学和素质教育方面课程;前沿与特色课模块中,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及教师科研成果,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突出专业前沿与特色,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专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管理理论发展、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等前沿与特色课程。体现三个强化:强化农、经、管知识复合,文理渗透,拓宽知识面;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增设创新学分;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爱农情感、兴农责任、强农使命。

与此适应,推进以十多门国家、省和校精品课程三级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推进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灵活运用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师生知行苑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遵循实验实践教学特点和规律,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系统优化、整合集成要求和阶段递进原则,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系统性,注重实验教学层次性和模块化,注重实验内容新颖性,注重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科学性,突出基础性、提高性、综合设计性三层次,建立了农户经营与风险控制模块、农业金融与贸易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与决策模拟模块、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模块四大实验教学模块,形成分层次、模块化、

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高标准建设了经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共建了6个功能实验室,为实验课程开设提供条件支撑。

以感知见习认知实习实训体验为路径,构建以见习为主的感知实践、以社会经济调查为主的课程实践、以管理模拟及企业实训为主的角色实践三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有1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35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经常性学术讲座,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科研课题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立项资助、实验教学中心条件支撑,培植学生创新成果。

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才有坚实基础和生命力。

学校还先后实施了青年教师八个一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育人工程,教师队伍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科学研究项目建设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培养了科研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通过对重大问题研究和探索,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和运用得到内化升华,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理解的良好效果。科研项目作为本科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80%以上来自于科研课题,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整体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近几年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获奖率40%以上。高职教师100%为本科生开课,鼓励开设学科或专业主干课程,创建精品课程,主编课程教材。

专业建设责任人在专业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促成学科专业良性循环发展重要协调者。通过其领导的专业团队,把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引领专业在国内同行中占据重要位置。专业责任人应在教学科研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学科专业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深切体会,有能力站在更高水平上驾驭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优势引导并转化为专业建设重要资源。

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尽快融入社会是提高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请校外知名人士做报告,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等,增强学生与社会联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特色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将国际化教育融入课程、专业实习实践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国际化教育机制,通过联合培养、互认学分、选送学生、聘请教授等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国际化教育中受益。与山东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国际 教育 实习学分,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完成学业。

特色专业建设 实践的思考

建设方向明确 农林 经济 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突出地域特色、突出农林特色和突出人才培养复合式、 应用型与国际化特色具体设想,围绕 社会需求、区域需求,在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多做文章。

建设定位准确 面对现代 农业科技和经济 发展的两大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新要求,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改革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必须有准确定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知识结构须与农业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一致,符合国家农业发展对人才要求。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6)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植物保护;

作者简介:侯明生(1952-),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从事植物病理学教学与研究。

国内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及农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由于相关院校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此,不存在统一性质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依据华中农业大学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认为,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是指那些政治思想过硬、敢于肩负时代使命,立足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勇于探索和解决植物保护相关的科学问题、实践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并据此建立了一套植物保护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植物保护核心课程、植物保护实践认知、创新能力培养、科学人文关怀体系建设四个方面。

一、植物保护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一)精炼教学内容,跟踪专业科学前沿

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人才培养的原动力。培养体系重点对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和植物检疫学等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将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和植物检疫学等课程的学时分别压缩至48学时、40学时、48学时、40学时、48学时和40学时,大力倡导学生课外自学。强化了夯实基础知识、注重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传统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进展相结合,反映学科发展动态,注重以现代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进展解释传统植物保护学问题。例如,利用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阐述植物症状形成机理、将分子诊断技术引入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将微卫星标记技术引入迁飞性害虫的教学和结合雷达监测技术讲解迁飞害虫的迁飞机制等。

(二)重视专业教材建设,注重精品课程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师团队承担了国家精品教材、“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等编写工作,担任主编《普通昆虫学(第二版)》(雷朝亮、荣秀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侯明生、黄俊斌主编,科学出版社,印刷中)、《植物害虫检疫学》(杨长举、张宏宇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植物病害检疫学》(洪霓、高必达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城市昆虫学》(张宏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食用菌栽培学》(吕作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张国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等,担任副主编的教材有《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谢联辉主编,科学出版社,印刷中)、《植物病理学原理》(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园艺植物病理学(第二版)》(李怀方等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和《昆虫学研究方法》(赵惠燕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等教材。同时,加强主干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建设,其中普通昆虫学课程和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和植物检疫学课程为湖北省精品课程,以这些优秀教材为核心构建的精品课程不仅证明了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为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扩充了广阔的自学空间。

(三)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强化年轻教师培养

自2007年以来,植物保护专业先后新进教师26人,其中教授两人;学院面对海外聘请了“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五人。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和农业昆虫学等主干课程组建了优秀的教学团队,每门课程均有三名以上的主讲教师,并至少有一位教授担任主讲,原则上允许专业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主讲专业教师。如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团队由姜道宏、李国庆、程家森、谢甲涛和张静等五位教师组成,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团队由侯明生、黄俊斌、罗朝喜、蔡丽和郑露等五位教师组成,普通昆虫学的教学团队由雷朝亮、牛长缨、周兴苗、付新华、朱芬、朱智慧和杨凤连等六位教师组成,农业昆虫学由张宏宇、王小平、华红霞和吴刚等四位教师组成。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实行了导师制,如姜道宏教授和李国庆教授分别负责指导谢甲涛博士和张静博士的教学工作,侯明生教授和黄俊斌教授分别指导蔡丽博士和郑露博士,青年教师随堂听课、观摩。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实践课程教学、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并将青年教师是否参与实践活动作为年终考核及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植物保护实践认知体系建设

(一)建立作物生产实习课程体系

该课程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种植稻、麦、棉和油菜等重要农作物,调查病虫害发生,获得了解农作物生长发育及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实践机会。作物生产实习课程教学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耕种实践,安排在大学二年级进行,贯穿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及其实验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课题组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立和探索了田间教学方法,如现场指导、评比、邀请知名教授现场教学等。课程要求紧扣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实时关注国家农业生产,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和气象因子等对作物的影响,阐述植物保护专业及农业科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学习植物保护专业的自豪感。2009年王小平等就该课程建设及运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9]。

(二)重视强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普通昆虫学实验、农业病理学实验和农业昆虫学实验等实验课程设立为独立的必修课程,加强了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在专业理论基础课及其实验课结束后,教学安排长达三周的野外条件下的植物保护专业基础实习课程,为学生提供独立、完整的时间进行实践。该课程在湖北省大别山区进行,对当地常见昆虫及病害进行考察,并采集、制作和鉴定标本,培养了学生连续实验和观察能力,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植物保护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也培养了其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植物保护专业的大学生科研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相关,而课程教学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主渠道,可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指导。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植物保护专业教师经常会结合经典实例阐述重要的科学发现,在锻炼学生科研思维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科学研究的真实印象。结合理论课程的教学,植物保护专业配备了充足的实验课程和完善的实验条件,保证学生能独立地完成一些基本试验,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柯赫氏法则,学生需要完成病害标本采集、病原菌分离纯化、接种观察病害症状和病原菌再分离纯化的整个流程,既加深了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形态观察和ITS序列测定等技术鉴定病原真菌,不仅涵盖了传统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也引入基础性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这些课程教学及其科研活动,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为他们今后从事更多的科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坚持和重视校外生产实习

为了加强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建立并长期坚持毕业生为期两个月的生产实习制度,完善实习内容和过程,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坚持深入基层的工作制度。在学生实习方式上,按照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人特点的发展进行实习单位的分配;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采取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实习和集中安排实习工作的管理方法;建立了一支由多学科、多技能、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的校内教学导师队伍,并聘任了一批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科研院所专家、企业家等做校外指导教师,明确了学生实习单位及校外指导教师的责任。同时,华中农业大学加强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充分保障专业实习的教学质量和校外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从1972年开始,植物保护专业坚持让学生下基层实习,40年来从不间断。植物保护专业这种生产实习的模式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农学专业和植物科学技术专业得到了大力推广,对学校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实践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将对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一)建立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

“硕彦计划”是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设立的一种旨在培养植物类科技高层次拔尖人才的探索性培养模式。该计划根据学生自主报名的原则,从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一批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且具有良好学术潜质的学生进入教师的实验室提前接受学术科研的思维和技能训练;大学三年级结束时进行最后一次考核,合格的学生根据意愿于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通过实施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贯通培养方式,不断优化办学资源的育人效能,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植物保护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那些参加“硕彦计划”的学生在创新欲望、能力和自信力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提高。2010年以来共有两个学生团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资助,主持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8项;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荣誉和奖励主要有校级三好学生标兵两人,十佳大学生两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研究生录取比例为45%。

(二)鼓励本科生申请创新性科研项目

培养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一直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重点之一。华中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开发性实验教学工作,出台了多项重要举措,如制定了“华中农业大学各类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管理办法”,要求各级各类实验室应根据“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的要求,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等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面向本科生开放,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使用效益,积极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植物保护专业教学也针对本科生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机会进入相关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给了大学生一个实践与科研的机会,申请者根据个人的兴趣及爱好,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申请报告,并通过答辩和专家评审进行立项。立项后,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有项目都必须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SRF项目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开发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措施,2011年和2012年植物保护系SRF立项分别达到12项和20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显著,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银奖一项,“湖北省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二等奖各一项,湖北省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一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项。

(三)加强毕业论文研究过程管理

一般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始于第四学年,现已将选题时间提前到大学第二学年结束至第三学年开始。为了使学生能更加系统地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植物保护专业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严格,每位学生必须在大三阶段进入教师的实验室。在选题时向学生公布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及拟定的课题名称,供学生自由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联系、沟通后确定研究方向,自主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预备性试验等,进入开题阶段后,学生将在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直至撰写研究论文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导师对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进行指导。答辩时成立答辩委员会,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答辩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真正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敢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自首届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以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有七篇优秀论文获一等奖、六篇获二等奖、12篇获三等奖、九篇获优秀奖;此外,2005年至今,共有17篇论文获湖北省毕业论文创新奖。

四、科学人文关怀体系建设

(一)搭建“教授接待日”活动,指点学生奋斗目标

学院创建了“问学斋———教授接待日活动”,突出“问学”与“导学”两个方面,倡导师生平等对话、自由畅谈,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帮助大学生启迪智慧、开阔思维、广博知识、提升内涵。通过专业教师与学生的问学交流,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保护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等。另一方面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人生经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学术热情和科研兴趣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问学斋活动”从2008年开展至今,举行了22期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的教授接待日活动,植物保护专业16名教授,两名外聘“楚天学者”,以及一批副教授和讲师走进“问学斋”,面对面地与本科生谈科学、话学风和谈人生等。有的教师多次参加活动,参与活动学生近2000余人次。“问学斋”为师生互动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校内已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多次被《湖北日报》《人民网》《凤凰网》和《楚天金报》等媒体重点报道。

(二)创办“三农讲坛”学术报告活动,开拓大学生国际视野

为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院启动“三农讲坛”大学生学术报告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和企业家等来学院面对本科生讲学,讲述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讲授自我成长历程,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有效补充传统课堂内容的不足,提升大学生整体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学术育人。一方面,积极邀请学界专家和岗位科学家开展前沿讲座和特邀报告、推荐优秀博士生开设“博士讲坛”、联络杰出校友来校开展“校友讲坛”等,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三农讲坛”的形式与内容。近两年以来,“三农讲坛”共举办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学术报告49场,邀请到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韩国等近百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邀请国外专家开设了全英文讲授的暑期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为超过三千人次的学生奉献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这些讲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供了重要参考,提升了他们对未来发展的向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和大力支持。

(三)师生共建植物保护协会,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植物保护协会的宗旨是“以趣味让会员愉快,以知识让会员认可,以实践让会员成长”。除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外,教师也是该协会的重要会员,为学生提供经费支持和专业知识支撑。植物保护协会关注农业科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服务“三农”。协会积极开展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植物保护实践活动,如开展走进实验室、走近科学家、走进科学活动,不定期邀请院系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研究生座谈;举办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如“狮山行,标本集”和“小型书签”制作等活动;走进校外的农业部门、农资企业以及周边农村服务“三农”开展科普活动;参与解决植物保护的实际问题,这些活动协会将科技创新和学术活动紧密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展大学生植物保护方面的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自主思考科学问题、自主学习和勤于实践的能力,推动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程。

(四)注重“以人为本”,建立人才管理保障体系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7)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论文联盟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转贴于论文联盟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论文联盟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