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3 09:15:58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篇(1)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模式;现状;问题;对策;浙江庆元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为纽带,把农户和市场连接起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生产经营体制[1]。庆元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成为制约庆元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为此,必须针对制约因素,更新观念,开拓创新,采取有效措施,突出抓好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寻找一条具有庆元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突破。笔者结合在基层工作的实践,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进行探讨。

1庆元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近几年来,庆元县采取多种措施,抓特色,扩基地,壮龙头,建市场,搞服务,使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由点带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立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粮食、食用菌、水干果、蔬菜、茶叶的生产基地,扶持、培育出了庆元香菇市场、百兴食品等一批以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基地+农户”、“专业大户+农户”等产业化形式。目前,庆元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主要有公司带动型和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型2种[2]。一是公司带动型。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是利用现有的资源,从发展传统优势产品入手,连片种植,扩大规模,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二是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型。采用“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性生产基地区域内,由基层干部、农业技术干部和农户等组成专业协会,实行规模化统一性生产,并组织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使众多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经营实体。

2发展现状

一是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进入20世纪以来,经过10年的发展,庆元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生产总值呈稳步上升趋势。2008年农业总产值为6.685 1亿元,比2000年增长33.1%。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有所下降,烤烟等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上升;农、林、牧、渔产业比例逐渐趋于合理。具有传统优势的食用菌产业依然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蔬菜、茶叶、水干果等特色产业不断兴起,形成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扶持、培育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庆元县在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走龙头带动的产业结构调整道路。在新兴产业开发上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扶持龙头企业。在培育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的同时,还积极培育市场带动型龙头企业,建立了1家集食用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香菇市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成立各种种植、养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48个,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截至目前,庆元县共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4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9家。

3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庆元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从整体上来看,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一是主导产业不强,基地建设落后。由于受到资源、市场、资金、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呈现出地方传统产业后劲不足,新兴产业缺乏特色,生产基地建设分散的特点,这些都使得农业产业化基层薄弱。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带动力不强。庆元县的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的规模较小,产值不高。大多数企业是以初级产品直接上市为主,有的也只是进行简单的初加工,没有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生产、加工、流通体系,产品附加值不高。三是经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单薄。产业化要求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但目前庆元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多为松散型联合,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产业链条单薄。四是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目前庆元县除香菇市场以外,几乎没有建立产品批发市场,使得农产品销售困难。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往往得不到市场信息,发展目的不明确,生产凭经验,项目选择凭感觉,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同时,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投入产出率低,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此外,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和信贷服务不足,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项目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4对策

一是强化引导,调整结构,为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作为政府部门要对现有的龙头企业进行总体规划,优选部分有品牌、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企业,整合有效资源,进行重点扶持[4]。二是合理布局,确立主导产业,建立农产品基地。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农业,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面向市场,立足本地资源和区域优势,合理布局,确立有开发前景的主导产业,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目前,庆元县已基本形成了食用菌、茶叶、蔬菜、水干果等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壮大现有的龙头企业,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使其不断地发展壮大。切实注重项目建设,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尤其是要抓好与食用菌等传统优势产业和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有关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司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解决农民分散经营和公司难以对接的问题,真正把公司和农户建立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5]。四是完善市场稳产业,加强社会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中的分工合作和专业经营。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指导,丰富服务内容,采取市场经营的方式,提供有偿服务,分担农户的经营风险。要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效应,加大影响,促使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农业产业化的队伍中来[6]。

5参考文献

[1] 谈应权,王瑞,蔡德军.发展农业产业化,服务新农村建设[J].安徽科技,2007(4):25-26.

[2] 严厚雁.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增收渠道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134-135,140.

[3] 羊学军.不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思考[J].甘肃科技,2004(5):154-155.

[4] 程剑.农业产业化中科技与政府的作用[J].安徽科技,2000(2):20-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建议

1、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现状

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拉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截止2012年我县现有发展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11家,市级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7家,入社社员7837余人,带动农户11347户,带动农民增收1500元,但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只停留在生产或收购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1.1 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我县将主导产业的发展与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围绕甘蔗、花生、水产畜牧、果蔬、木薯等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精深加工,促进全县农产品加工从初级低附加值向精细高附加值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对禽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有广西凤翔集团畜禽食品有限公司、广西鸿雁食品有限公司,加工产值达10.5亿元;对水产品进行加工的企业有广西中颐水产有限公司、北海市北联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饲料主要有广西北海恒兴特种饲料有限公司、广西粤海饲料有限公司,加工产值9亿元;木薯加工率达80%以上,主要是广西中粮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广西北海市宏泉淀粉科技有限公司2家企业;甘蔗加工率达100%,主要是西场永鑫糖业有限公司、白沙伟恒糖业有限公司2家企业,年榨蔗量约100万吨,产糖量约10万吨;对菠萝、百香果等水果进行深加工达65%以上,主要是广西北海市百果源果汁食品有限公司、北海市果香园果汁有限公司、北海田野食品有限公司、合浦县祥兴农副产品土特产有限公司。

1.2 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了全县甘蔗、畜禽、木薯、水果、海淡水产品等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依托自身的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以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互动,与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截止2012年,我县建立了花生高产创建活动万亩示范区,面积共1.056万亩;建立石湾东江万亩蔬菜“三避”技术高产示范基地,面积共1万亩;建立甘蔗高产示范片2个;甘蔗良种推广面积达95%以上。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150多个,面积5.64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从农民手中采购农产品量占加工总量的比率达90%,带动农户1.6万户,其中采用合同制1.3万户,利益联结方式绝大部分是按照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形式带动农户。通过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县建立了对虾、罗非鱼、三鸟、水果、木薯、甘蔗、速生林、蔬菜等优势支柱产业,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63元,比上年增加1000元,增16.5%。

1.3 名牌效应逐步显现

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不惜投入资金,努力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创造品牌效益,给企业和农户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广西凤翔集团家禽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9月打造的“凤翔麻鸡”品牌获广西家禽品种审定委员会核定为新品种,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2004年获东南亚水产畜牧博览会金奖;2008年“叮当牌”桂香鸡在香港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国际金奖”、“国际优质产品”称号。合浦县利康花生油厂1994年创造的“浦康牌”花生油,并于当年获中国博览会金奖和广西新产品百花奖,1995年获广西名优产品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五类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产品;已通过IS0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2、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有了一些比较好的产品,但是对照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民增收的要求,差距仍不小,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

2.1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

许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际组织带动农户数较少,利益关系相对松散,不能很好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2.2 基地建设明显滞后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配套,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跟不上等因素,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2.3 工作指导不适应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要求

管理体制不顺畅,政策不配套,按照市场规律指导企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与产业化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县级专项财政扶持资金缺乏,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2.4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收购资金贷款难

龙头企业收购资金一次性需求量大、占用时间长,一般商业性贷款难以满足,影响了农产品收购和农民增收。

2.5 抗御风险能力低

大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都没有建立稳固的抗风险机制,也就是说没有建立风险基金,市场如果变动较大,合同兑现就出现较大风险,影响了农民收入,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发展建议

3.1 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

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联结模式,创新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推行面向农户的利润再分配,探索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发展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3.2 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产品加工企业应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增加投入,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力度,坚持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推进产品深度开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注重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职工队伍的素质,加强现代经营管理和科技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人才。

3.3 大力优化外部环境

企业要坚持依法守信经营,自觉运用法律规范企业行为,增强企业和农民的契约观念,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共同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对利益联结机制好的企业和合作组织给予扶持,既扶大扶强,又扶小扶弱。要对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以利益机制作为衡量考核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主要指标,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龙头企业要强化责任,不断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让农民共享产业化经营的成果,确保良性的企业利益联结机制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篇(3)

关键词:家庭农场;经营意愿;农地流转;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农村20世纪70年代末所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农业生产经营绩效。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农经济所带来的农地规模小且分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农村碳排放量逐年递增等问题凸显,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作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家庭农场等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在农村系统演进中实现了功能优化,因而受到各国政府与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学者们围绕家庭农场的概念界定、特征、发展的模式和类型、产生机理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经营的绩效评价与测度、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经营规模的确定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以省域或地区为研究范围来开展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国际上,已有大量研究采用案例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等方法围绕农地制度与家庭农场发展效率、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径、方向及其影响因素、家庭农场的劳动供给与经营决策安排等方面展开。这些研究表明,以微观视角的研究正引起更多的关注;发展家庭农场等形式的规模经营不仅受农户所处的客观实际与区域宏观政策环境制约,且与微观主体农户的经营息息相关。

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业在省域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逐步推进,湖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不少农村开始出现“空心化”与“老龄化”,客观上需要对原有农地的使用权进行重新分配。此外,湖北农业转型的特征明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已开始不断出现,且发展迅速。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湖北省仅武汉一市就已有各类示范性家庭农场167家①。2013年以来,湖北省政府又不断出台各类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各地家庭农场的发展势头就更为强劲。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其发展壮大多受农地规模影响明显;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与耕地流失、农业生产绩效下降、农地“撂荒”等现象并存。因此,有必要在湖北加快推行家庭农场等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已有的实践表明,农户的规模经营意愿是推行家庭农场等形式的规模经营的一项重要前提条件(鲁莎莎等,2011)。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农户抽样调查数据,以劳动生产率为评价标准,结合微观个体的风险效用理论,对湖北农户扩大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初步分析

本文的主要分析数据来源于2013年3月至6月间对湖北仙桃、监利、汉川、天门、孝南、大悟等地21个镇97个村的36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来选择样本:在每个镇随机挑选4-5个村,接下来在每个村随机选择4-5户人家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以农户自己填写加上调查员对其“一对一访问”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402份,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42份,得有效问卷36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9.55%。调查内容包括受访农户基本信息、基本生产状况、家庭农场经营意愿、及影响农户扩大规模经营家庭农场意愿或决策的因素等。调查结果显示:(1)被调查农户农业劳力老龄化现象较普遍,50岁以上的农户占56.1%,而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力所占比重仅为15.0%。(2)户均总人口为5.13人,户均农业劳力为1.83人。(3)户均农地面积为9.1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77亩。(4)2012年人均收入为11 346.27元,高于同期湖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 851.7元②。(5)农户就业的多样化趋势明显,户均非农收入占家庭年总收入的比重为74.69%,说明农户兼业的现象比较普遍。(6)户主的就业类型“以农业为主”、“以建筑业和工业为主”以及“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所占比重分别为61.4%、25.8%和12.5%。(7)农地经营面积在5亩以下的超小规模农户所占比重为34.44%,在15亩以下的小规模农户所占比重竟高达89.17%,而在20亩上的较大规模的农户仅占5%左右,这说明农户农地细碎化现象比较严重,而农地规模化经营严重不足(见表1)。(8)约有48.6%的农户有扩大现有经营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的意愿,一半以上(51.4%)的农户不愿意扩大现有经营规模或者无所谓。

(二)理论分析框架

农户的经营行为总是在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或维持现有规模之间作出最佳决策,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符合“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依生产的规模报酬原理,农户将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直至利润的最大化,此时农地经营规模达到临界值。其利润函数可以表示如下:

R=Y(x1,x2,…xn)(1)

公式(1)中,R为农户规模经营利润;Y为影响农户规模经营利润或生产决策的各因素的函数;x1、x2…xn为农户家庭特征、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因素。

依风险理论,农户是考虑了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期望自身利益最优化的理性经济人,将在是否扩大现有经营规模这一赌局g中作出期望效用最大化的经营决策。若假设农户扩大经营规模的概率为P1,此时获得的收益R1;不扩大经营规模的概率为P2,此时兼业所获得的收益为R2,则其经营行为的期望效用函数可以表示如下:

DL=IF(CEEMV)(2)

公式(2)中,DL为农户的规模经营意愿,它是判断函数IF的函数;L为规模经营要素土地。CE是和一定量的财富相等价的确定性等价物,农户作出是否扩大经营规模决策的效用必须和农户为达到期望效用水平所要求保证的财产水平相等,即CE=U(R1P1+R2P2)。EMV为以货币值表示的在赌局g中农户效用的期望值,EMV=U(R1)P1+U(R2)P2。当CE

农户在是否扩大经营规模间决择的依据是自身期望效用的最大化,而其期望效用又受自身所在地的宏观政策、地理禀赋、个人素质、家庭状况、经济基础等的影响,所以这些都是影响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因素。鉴于上述分析,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用在微观计量领域应用广泛的Logistic模型对湖北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状况等方面来量化测度影响湖北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主要因素。

(三)研究方法

Logistic模型适用于因变量为两分变量的情况,同时自变量可以全部是定性变量、定量变量,或者是定性与定量变量相结合的情形(钟太洋,2005)。依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定义,文中因变量“是否愿意扩大现有经营规模”的取值为:当农户选择愿意时,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x1、x2…xn为影响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各个因素,包括农户个人状况、家庭状况、经济特征、外部因素、是否有过租种或代种他人耕地行为等5类共11个。β0为截距项,β1、β2…βn为各影响因素前的回归系数。经Logit变换后,概率函数与各影响因子间的线性关系式为:

三、结果与分析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对以上建立的模型执行二分类数据的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系数的卡方检验显著(χ2=255.172,P

(一)农户个人状况对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农户个人状况对其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方向不一致,且均影响不太显著。其中,年龄对农户的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为正,即年龄越大,由于体力和精力上的原因,扩大经营规模的意愿就越弱,但影响不太强烈。(sig.=0.437>0.05),这与目前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兼业化普遍密不可分。而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农户的规模经营意愿有反向影响,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兼业或从事非农产业的机会就越多,对扩大农业规模经营的期望效用就越低,因此就越不愿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鉴于目前湖北省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多集中在初中水平及以下,故这方面的影响不太明显。

(二)农户家庭状况对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

农户的规模经营意愿受农业劳力数、家庭总人口等农户家庭状况因素的正向影响,但都影响都不太显著;且与家庭总人口(sig.=0.666)这一变量相比,农业劳力(sig.=0.182)这一变量对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要更为强烈。这主要是因为,农业是一个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行业,对传统上意义上的农业来说,农户的家庭状况对其经营的规模有比较重要的正面影响――“人多好种田”。但受目前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以及农业生产雇工现象普遍化的影响,家庭农业劳力的多少、家庭总人口的多少对农户经营规模的影响正在弱化。同时,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向城镇转移,家庭总人口中实际留下来从事农业的劳力并不多,所以农业劳力的对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则要更为直接。

(三)农户经济特征对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

户主目前所从事的职业、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等农户经济特征对农户的规模经营意愿均有着显著的反向影响。其中,户主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在5%的水平下影响显著(sig.=0.033

(四)农地的资源禀赋对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

家庭承包地总面积对农户扩大经营规模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影响,且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sig.=0.004

(五)其他因素对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

除了上述因素外,农户是否发生过租种或代种他人耕地的行为,以及农户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等其他因素,对农户的规模经营意愿也有影响。其中,农户是否发生过租种或代种他人耕地的行为对农户扩大经营规模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sig.=0.000

四、总结

(一)发展家庭农场等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湖北的农村正处在转型与发展的关键阶段,推进家庭农场等形式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基于仙桃、监利、汉川、天门、孝南、大悟等地21个乡镇97村的36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约有48.6%的农户有扩大现有的农地经营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的意愿,一半以上(51.4%)的农户不愿意扩大现有的农地经营规模或无所谓。

(二)基于规模报酬原理与风险期望效用理论构建的二元Logistic模型,从农户的个人状况、家庭状况、经济特征、农地的资源禀赋、其他因素等方面探寻影响湖北农户扩大规模,经营家庭农场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的个人状况、家庭状况对其规模经营意愿影响不明显;而户主目前从事的行业越偏向非农产业、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越大、农地资源越匮乏,即流转到一定规模的土地越难,农户扩大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的意愿就越弱;家庭所拥有的承包地面积越大,农户扩大现有经营规模的意愿就越强;发生过农地租种或代种行为的农户,其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开展家庭农场经营的意愿更为强烈;而加强对农户的专业技术培训,有助于推进家庭农场等形式的农地规模经营。

政府应不断创新和完善农地流转机制和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通过反租倒包、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农地经营的规模化。在全面考虑影响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主要因素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鼓励土地向其集中。此外,为推进湖北家庭农场经营发展,还应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效转移与农地流转,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推进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实现农地的高效长效利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 数据来源:http://.cn/zhengww/zhoukandzb/201316/201316dcbg.pdf.

② 资料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2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zwgk/hbyw/hbywqb/201302/t20130218_434150.shtml.

参考文献:

[1]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54-55.

[2] 朱博文.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05(2):69-72.

[3] 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J].经济学家,2013(6):48-56.

[4] 应高飞.关于南湖区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调查与思考[J].新农村,2012(6):5-7.

[5] 陈祖海,杨婷.我国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路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13(17):4282-4286.

[6] 高强,刘同山,孔祥智.论家庭农场的生成机制[J].国土资源导刊,2013(7):30-33.

[7] 王建华,李俏.我国家庭农场发育的动力与困境及其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5):552-555.

[8] 刘维佳,邱立春. 基于DEA模型的家庭农场规模经营评价与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9(12):49-51.

[9] 郭云涛.家庭农场的资本、市场和经济效益[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56-61.

[10]陈锡文.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3(1):4-6.

[11]倪坤晓,沈月琴. 浙江省慈溪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2(1):1583-1586.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篇(4)

1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

1.1促进规模发展,带动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建设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基地,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实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促进了优质化产业的规模集聚[4];实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管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实行一体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壮大了第一产业,而且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1.2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直接进行订单生产,直接参与到市场中,农民不再为“卖难”、找不到市场而犯愁,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产销衔接,增加了农民收入[5]。

1.3提高农业整体水平

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大促进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整体水平。专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需要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同时,龙头企业努力创建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具有特色的名牌产品。

2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2.1组织化程度较低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只能获得有限的农业生产利润,商业利润大量流失,而从事农产品经营的商人则获得了大量的商业利润。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在新阶段难以得到生存和发展[6]。此外,农业科技教育、农民素质现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均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

2.2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

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支柱性主导产业较少。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主导产业进行确立时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与市场缺乏紧密联系,导致主导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不能发挥其主导作用。

2.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目前,龙头企业没有摆脱散、小、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济实力弱,经营规模小,辐射面狭窄,资本积累慢,不能形成较强的带动能力,产品规模难以形成,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弱。

2.4利益机制不完善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利益机制。完善的利益机制是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订单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在利益面前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双方未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形成长久、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3.1把握市场导向,搭建信息平台

正确把握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市场导向,建立宏观调控下的农业产业化市场导向机制,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市场引导农户的战略目标。市场导向机制的完善有利于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要安排生产和经营,使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主要手段。

3.2因地制宜,大力培育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培育主导产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能够发挥当地优势、品种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好、群众有一定种养基础的主导产业来培育。要突出重点,从当地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出发选择重点突破;要突出特色,实施名牌战略,开发优质名牌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要突出规模,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规模产业。

3.3立足当地实际,加快发展龙头企业

根据各地区域特点,切实做好规划,坚持高标准、大规模、高附加值、独具特色、带动功能强的原则,对争办的龙头企业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同时龙头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更新技术和设备,加强市场调查和预测,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注重经济核算,提高整体素质。

3.4加快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科学技术融会贯穿于产业化的全过程,没有较高的农业科技含量,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农业产业化。要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来抓紧抓好,劳动者作为市场主体,其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对农业产业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抓好科技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3.5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我国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以促进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加为目标,围绕农业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

3.6创新管理机制

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立最低保护价收购和风险基金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

3.7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产业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不仅带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生产促使剩余农村劳动力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剩余劳动力向乡村工业、城镇服务化转移,加快了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4参考文献

[1] 王伯祥.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解决好相关联的几个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1999(1):17-19.

[2] 蔡雪魁.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3] 蔡雪魁.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建议[J].种业导刊,2009(4):40.

[4] 农业部:“十二五”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重推六件事[J].种业导刊,2011(1):42.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篇(5)

关键词:创业现状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农民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47-0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其整体的发展水平较其他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主要是要完成发展战略转型,进而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升,迅速致富,有效的应对农业国际竞争,尤其要促进农民创业素质的显著提升。通过对创业农户创业素质、经营管理现状、创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要想有效的促进农民创业、立业,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的专业农民,就需要大力推广和进行农民创业培植,下面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探讨:

1 当前农业创业现状

1.1战略创业现状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就承担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战略转型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一战略转型需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技术基础的转型。一方面应该继承及发挥传统耕作技术的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加入现代科技改造、装备农业产业的份额,进而有效的增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并使产品的品质和结构得到有效的改善。

第二,产业结构的转型。需要从市场经济条件的角度出发,来直面市场范围扩大和竞争加剧这一客观现实,有效的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进而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可以达到新阶段城乡居民要求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以及生态化需求的新型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组织的转型。出于满足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发展趋势,需要在农业的诸多方面转变经营和管理方式,有效的推进产业经济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第四,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型。通过现代产业理念,有效的改善和增强农业产业的水平,确保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考虑到我国目前需要实行的战略转移策略,需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增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确保战略收效颇丰。

1.2创业农户的经营管理现状

研究表明,可以将我国的创业农户的经营载体划分为以下几种形式:自有土地、租赁经营、合作经营和其它等。此外,还发现,这四种形式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是依次减小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形式涉及自有土地及租赁经营两个方面。然而,农户创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不是土地,主要是由于现行的农户创业规模较小,因此,对土地没有过多的需求,而是更多的希望政府可以提供较为便利的服务。这种便利的服务主要涉及农户水、电等基础设施的供应的期望方面,特别是对于那些家禽养殖农户而言,更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此外,创业农户所拥有的创业资金明显偏少,且主要的来源是自己的储蓄,也就是说自有资金成为创业启动资金的最主要来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创业农户在创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难题是缺乏资金,因而,造成了创业农户不能扩大经营管理规模,然而,就是这种小规模的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得了较为突出和骄人的创业成绩。

就信息的获取而言,创业农户主要依赖政府、人际传播、报纸、杂志、宣传单、电影、电视和网络等。其中其主导作用的当属政府,因此造就了创业农户在获取信息时主要依赖政府的局面的出现。农村由于地域上所具备的特点,对新型的传播方式和网络的利用率较低,从而造成了信息获取较为滞后。

2 影响农民创业的因素

2.1不具备创业资本

创业较一般意义上的就业所具备的特征主要是投资及经营。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因素主要包括经营头脑、创业资本金以及技术等诸多方面。较城市居民而言,农民的收入比较低且家庭基础薄弱,进而没有足够的创业资本,这也成为了制约农民创业的一个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农户不能有效的进行创业的活动的主要原因都是缺乏创业资本。从某种程度上说,若是资金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其他后续的创业活动将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因此,缺乏创业资本成为影响农民创业的一个主要因素。

2.2不具备丰富的创业经验和胆识

要想有效的开展创业活动就必须具备丰富的生产经营经验以及较高的文化知识作为支持。然而,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都比较低,进而难以具备丰富的创业经验和胆识。统计表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都停留在初、高中的水平,并且缺乏职业培训、经验以及技术。与此同时,还缺乏进行创业的胆识,上述诸多方面都成为影响农户创业的因素。

3 改善农业产业现状的措施

3.1制定相关政策

要想有效的改善农业产业创业现状,最为主要的措施就是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国,来大力倡导农民创业培植,有效的开展农民创业培植的各项活动,可以实行让少数农民成为先行者,起示范、引领以及带动作用。

3.2 改善投资环境

改善农业创业产业现状的另一个有效措施就是要改善投资环境,大量引进资金和技术支持,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最大可能减少土地以厂房等在初期创业成本中的份额,让创业者可以集中财力于生产设备投资。第二,制定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先富裕了的农民投资创业。第三,通过严格的保护措施,行之有效的降低非经济因素对创业者的干扰。

4 结语

综上所述,考虑到我国农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需要进最大努力有效的提升农民创业素质。通过对创业农户创业素质、经营管理现状、创业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改善措施等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同时,要想提升农业整体实力,必须大力扶植农业,进而使其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峰,周剑南.城镇化中农民再就业与创业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13,(17):19-20.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安徽淮北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通过建立利益互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1]。它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和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性竞争,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它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显著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

1淮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

一是农业产业招商取得重大突破。淮北市成功引进江苏雨润、天津宝迪、山东六和、鲁王、湖南正虹、唐人神等6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及新加坡幸运方便面、香港锦泰饼干、台湾望味谷脘粉、上海普豪生物科技、大润发、沃尔玛超市、南京润恒、浙江赛尔物流等一批技术装备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外向度高的大型食品加工和农产品物流项目。二是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市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16家,过10亿元企业3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2家。2009年,安徽宝迪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口子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三是基地建设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全市已建设部级、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6个,标准化种植基地8万hm2,标准化养殖小区403个;已通过无公害种植基地认定面积2.67万hm2、无公害养殖规模303万头(只);通过绿色食品基地认定面积3万hm2。四是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化链条式发展。全市已初步建成濉溪县百善粮油食品工业园、淮北市口子工业园、相山区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烈山区宝迪食品工业园、杜集区六和肉鸭加工5大食品加工业集群。五是产业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认证安全农产品65个、绿色食品25个,有机食品1个,11种农产品成为安徽省名牌,15种农产品获得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已培育发展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560多家,带动农户23万户,龙头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深加工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在粮食和畜禽的初级加工上取得较快发展,全市已形成年加工粮食500万t、生猪300万头、禽类1.3亿只的能力,但产业链条仍不完善。2009年全市食品制造业的比重不足7%。二是社会化服务与产业配套体系不健全。食品加工业配套成本过高,产业配套、产业聚集等现代加工业发展模式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物流等服务水平不高,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尚未形成。三是农业生产结构不优。传统粮食和猪禽的生产占主导,粮食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重高达88.9%,猪禽产值占牧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90.3%。规模高效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是淮北市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四是产业化利益机制不完善。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远不能适应食品行业的要求,食品企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五是金融扶持力度不够。金融服务发展较为落后,贷款条件要求苛刻,数额较小,满足不了生产发展需求,严重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发展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主要转换方式[3-4]。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转变政府角色,从自我完善、市场分析、组织建设、金融支持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营造良好的产业化发展环境和氛围。

3.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农产品市场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既有国内市场,又有国际市场;既有大中城市市场,又有乡镇和农村集贸市场;既有现实的和近期的市场,又有远期的和潜在的市场,故发展农业产业化要认真研究市场,收集大量的信息,分析市场需求与价格动态,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准确选择主导产业,重点开发优势产品,确保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3.2以培植主导产业为重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的优势产品或特色产品,并形成相当的规模,否则难于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故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围绕某一产品培植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的关键环节(加工、营销等)建立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农民(农业)进入市场的载体或媒介,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3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

鉴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力量弱小,建议有关部门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在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的同时,还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以改变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远远低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扶持的现状。

3.4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

一是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给予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充分依靠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入股社员参与信用社评估,实行农户信息公开和贷款信息公开,有效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4参考文献

[1] 熊金水.龙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357-358,360.

[2] 冯春燕.探索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54-55.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篇(7)

【关键词】林业;合作社;现状;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在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对于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配套改革,搞活农村林业经济,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促进互助合作的重要形式,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抓手,是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紫金县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以进一步完善山区林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改善林业产值长期低下的局面。目前,从本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来看,势头喜人,林农积极性高涨,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亟需规范和完善。

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经笔者初步调查,紫金县已成立并注册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共有六个(包含一个农林种养合作社),涉及林地面积2930多亩,参与农户73户,年产值约150万元。 由于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仍处在初步摸索起步阶段,林农缺乏经验借鉴,对合作社的作用认识不足,普遍存在组织规模大不、经济实力较薄弱,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专业合作社机构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合理、服务功能不完善,政府引导力度不足、融资难,特别是缺乏相关法律政策咨询、林业新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提供和抵抗外部风险能力等等。在新形势下已远远不能满足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

三、发展建议

1.加强宣传,积极引导

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促进林农增产增收,提高林业效益,巩固林改成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宣传建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意义、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及经验做法等,引导有志从事林业综合开发且经济实力较强的投资人组建专业合作社;同时,对已经入社的林农有步骤地辅导指引,加强学习,加强纵向和横向联合,鼓励社员多了解省内外的成功经验。加大合作社之间的相互合作,尤其要选一些发展潜力大,带动农户多,群众受益好的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宣传、示范、引导农户参与。在具体实践中,应充分尊重林业种植户意愿,并学习借鉴和推广其他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

2.加强管理,优化发展

大力发展和扶持建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要加强对林地流转工作的督查指导,全面规范林地流转,实行“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等手段,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林业部门主管,涉农单位配合,各林业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的格局,确保林业专业合作社健康、稳步发展。这样,可以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或者办了不划算、政府又不能包办的事情。其次要充分发挥林业主管部门和基层林业工作站的作用,指导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定发展规划,做好试点示范、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等工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目前,一部分林业专业合作社缺少“能人”牵头,组织管理者专业水平还不高,市场观念意识低,缺乏生产经营、市场信息开拓、管理经验。他们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期规划,特别是在技术引进、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信息收集以及经营网点分布等方面,难于在市场竞争得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3.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搭建了小农户与大市场、小农户与大企业之间的桥梁,一方面联结林农,形成规模,组织实施生产资料采购和林产品交易;另一方面联结大市场、大企业,代替企业组织农户,将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户。因此,在明晰产权、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只有适度的规模经营,才能解决一家一户农民面对大市场的问题,才能解决林业生产、运输、加工、销售、贮藏等问题,实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目标。同时,积极推广以林业项目为依托的综合开发经营、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专业经营和“公司+基地+农户” 经营模式,实现林业规模经营。这样,既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又能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组织起来,既能借助合作社组织的力量发展生产,又能保持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从单户生产走向合作经营,有效克服小农化经营的弊端。让同类林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成为林业生产经营的新型主体,建设现代林业的生力军,形成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新型林业主体。

4.强化服务,政策扶持

一是主管部门要加强技术培训服务,指定专人专管,帮助农民林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掌握好政策和经营技术。如林木种植技术,林下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养殖加工、灌溉、鲜果保存等技术等。二是政府部门要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协助做好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等金融服务体制。如宣传政府相关政策、具有发展前景的种植、养殖项目,生产加工技术、市场供求信息,产品市场价格营销渠道等信息的查询平台。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林业合作社都缺乏技术支撑、信息流通和发展资金,致使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因此,技术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技术指导;政府部门要s信息平台搭建,加强信息流通,加强专项资金扶持,协调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条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以满足合作社生产经营需要。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投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或合作形式参与林业合作社建设,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促进林业转型升级和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四、结语

总的来说,林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其实质是林业要素的流转和重新组合。林业合作社在没有改变林业人口数量,没有改变林地家庭承包经营权属,没有增加家庭林地面积前提下,实现林业劳动力、林地和林木要素的重新组合,转变了林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了林业生产规模经营效益,巩固了林改成果,增加了林农增收致富的渠道,促进了林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淇,马光兴等.《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 中国林业2012年第11期

[2]张静,支玲.《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现状及展望》.世界林业研究,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