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2 09:04:57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篇(1)

【关键词】火车站;广场雕塑;公共环境标识

环境雕塑不再仅仅是雕刻家的工作,而是由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环境设计师和雕刻家共同完成的。环境雕塑的创作不再是只注重自身的艺术性和雕刻家主观的完美,取而代之的是满足大众的审美心理和空间环境基础上,将环境雕塑和城市空间有机的融合,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而存在。本文主要从环境雕塑内涵和功能、设计标准、在公共标识下作用、意义等方面,论述了火车站广场雕塑对公共环境标识的重要性。

一、环境雕塑内涵及功能性特征

1.内涵

雕塑是一种感染力较强的造型艺术,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较多的与建筑环境相融合,并依托周围的环境为来表现雕塑与环境的互补关系,使建筑与雕塑协调一致。环境雕塑在空间环境中是独立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美化环境与所处空间环境进行协调,来传达一种特定的思想感情,使观赏的人在欣赏其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能感觉到雕塑的主要功能,可将人带入三维立体空间享受视觉效果和触觉效果大餐。火车站雕塑是城市雕塑一种,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重要的载体、旅游参观景观,可以全面的反应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也可以突出社会主流文化成就。环境雕塑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主要素,其具有浓厚的艺术表现力和强大的语言表达功能。

2.功能性特征

环境雕塑在与周围的环境是相协调的,而且形式多样,但是在这些环境雕塑中,只有那些具有独特、新颖、内涵深刻、能够反映出环境特色的雕塑才能吸引欣赏者得眼球。在城市环境雕塑创作的过程中,必须强调雕塑的特色,诠释出雕塑的主体及所在场所的重要意义。火车站雕塑作为公共环境标识性雕塑,是城市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的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及城市特色。火车站作为公共性场所,不仅仅是城市形象的标识,还要求它必须有深远的寓意,通俗易懂的功能,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在火车站雕塑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形象优美、鲜明。

二、火车站广场雕塑在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设计火车站广场雕塑的时候,必须考虑广场周围的环境及城市环境,将城市环境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及人生的日常活动与广场雕塑结合在一起,重视环境与广场雕塑的内在联系,还要结合特色建筑进行设计,做到广场雕塑与环境协调发展;在设计时,要注重雕塑的比例及尺度,把火车站广场雕塑与周围的建筑比例和人群尺度联系一起,并说明人的尺度关系,使空间比列和尺度联系在一起;火车站广场雕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火车站广场雕塑是与建筑的协约关系调节空间,使空间人性化。火车站广场雕塑设计作为城市空间景观一部分,凭借其形态各异的造型,及其绚丽多彩的材质传达出雕塑的内在功能,就像诉说昨天的故事,使其成为人与环境的介质。

三、火车站广场雕塑在公共标识下的作用及意义

1.作用

火车站广场雕塑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它有着其独有的艺术形象及三维立体特征,将人类深层次一项功能及强大的意向信息传达功能表现出来。火车站广场雕塑可以使人们领会到场所中的意义。雕塑家在设计的时候将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主体精神融入到雕塑中去,使雕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其意向信息以实物的形式融人到环境中;火车站广场雕塑将三维实体特征和建筑结合在一起,构成城市空间要素。环境雕塑的空间形态是一种有着自己独特魅力的空间形态,空间环境作为其配景,来表现雕塑所要表达的内涵,环境雕塑的空间形态就是空间形态与特定思想的统一;火车站广场雕塑与其他的环境景观相比较有其独特的魅力是空间审美的标志。它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材质、各异的造型将原本平淡、寂寞的空间变成宜人的空间。它是美化城市空间的手段,也是增添火车站广场动力的要素;火车站广场雕塑是有其独特内涵的,是将人们的情感、审美感及人类的思想通过具象的雕塑表现出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去体味雕塑中的精神,并使其与人们的思想融汇在一起。

2.意义

火车站广场雕塑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以具象的形式创造出古典环境雕塑,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现代化的环境雕塑,使人们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中感受着不同时期不同派系的雕塑作品传达出独特的内涵。雕塑相较于其他艺术有着不同特征,虽然本质上没有区别,但是从传递的精神及应用造型的手段来看是有差别的。纯正的艺术只是表达作者的特定的思想及情感等精神因素转变成实体形象供观赏者认知,并不用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创作的过程受雕塑家自身的观念及规律制约。而环境雕塑在创作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其不同审美接受者群体的审美倾向因素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它所处的城市空间与雕塑的相互影响。这种外在的形体特征正是环境雕塑作为一种。因此,环境雕塑具有公共审美性和空间环境性双重特征。雕塑和公共空间内其他的建筑物相比较,能够使人更亲近,不仅有社会价值、艺术与美学价值,还有一种给人以独特思想的价值。

四、结束语

随着城市雕塑的数量的增加,对环境雕塑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雕塑不仅要满足其功能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城市雕塑由原来的单一逐渐发展成为多种形式的功能。火车站广场雕塑作为城市雕塑的一种,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着。火车站广场雕塑有了新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不仅能够提高当地的文化品位和环境质量,也使整个地区充满活力,变得人性化,以其最好的姿态不断的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 温洋主编.公共雕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篇(2)

雕塑陶艺作为陶艺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通过分析西方雕塑对我国雕塑陶艺的影响,并阐述我国现代雕塑陶艺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表现,为我国雕塑陶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现代雕塑陶艺是在传统雕塑陶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因此分析西方雕塑对传统雕塑陶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雕塑陶艺必须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同时也要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弘扬现代艺术审美。

一、西方雕塑的发展历程

西方雕塑发展历史悠久,且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差异。西方雕塑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也被古埃及雕塑所影响,创造了《掷铁饼者》《米洛的维纳斯》等流传千古的作品。古希腊雕塑可细分为三个阶段:古风阶段、古典阶段和希腊化阶段。古风阶段的希腊雕塑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借鉴古埃及雕塑作品的风格来制作雕塑,雕塑大多古板、生硬,雕像的重心总是放在双足之间。直到古典阶段,希腊人们倡导自由,将雕塑的重点放在一只脚上,显得人体雕像更加生动、真实。古典阶段是希腊雕塑的繁荣时期,此时的希腊雕塑追求真实、生动、完美。历史中将亚历山大远征直至罗马帝国的建立时期称为希腊化阶段,在此阶段,希腊雕塑充满对人体的赞美,崇尚人体美感,这点可以从这一阶段诞生了大量的雕塑来体现。

罗马帝国的诞生让西方经济中心从希腊转移到意大利,罗马虽然迫使希腊成为其国土的一部分,但从文化层面来说,希腊可谓是胜者。罗马贵族以获得希腊雕塑为荣,使罗马人大量学习希腊雕塑的创造并模仿其创造风格。乃至流传至今的很多古希腊雕塑都是罗马人仿造的作品。罗马雕塑延续了希腊雕塑对真实、完美的追求,著名的罗马雕塑《奥古斯都全身像》《卡拉卡拉像》等都突显了罗马人对宏伟、庄严的追求。

随着罗马帝国的覆灭,基督教的盛行反应在当时雕塑作品的创造中。当时,许多雕塑作品充斥着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色彩。文艺复兴活动促使人们开始正视自身的价值,艺术家对人体的赞美和追求促使当时的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大卫》是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杰出作品,在这一作品中,表现的是一个肌肉和体格都比较匀称的青年,他面容俊朗、充满自信,双眼凝视着前方,仿佛在观察远处的动向。这一作品被认为是西方雕塑中最值得夸耀的人体雕像之一,它突显了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是对古希腊雕塑作品的复制,但实际上是对禁欲主义束缚的突破,充分表现了人对改变世界的巨大影响。

18世纪,洛可可艺术的诞生丰富了西方雕塑的内涵。19世纪,资本主义的繁荣以及新型艺术流派(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的诞生,为西方雕塑提供了许多新的创作思路。20世纪后,工业革命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诞生,也对传统雕塑带来了新的挑战。后现代主义雕塑主要是通过对现有物品的集合、工业废料的再创造和新材料的利用等,表达了这些艺术家们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赞美。

二、西方雕塑对我国雕塑陶艺的影响

我国雕塑陶艺也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彩陶雕塑。彩条雕塑表现了当时人类的精神文化和象征意义。原始陶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当时人们无法就生老病死和自然现象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义,便将巫术和图腾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原始雕塑的诞生正好与巫卜文化相对应,其在当时是一种人类与神灵沟通的道具,其蕴含的意义超过了普通的器皿,突显了象征意义。古代人民对生死的看重使得冥器类雕塑陶艺得到空前发展。“兵俑”是一种“冥器”,用“俑”陪葬在古人看来可以寄托生者的哀思之情。陶俑是雕塑陶艺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更加证实了这一理论。随着清朝的覆灭,我国开始近代化发展,此时中国雕塑陶艺开始出现变化,西方文化的涌入对陶艺求变求新的要求展开了新的探索。促使中国陶艺多样化发展。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使我国雕塑陶艺的创作思想、创作思维发生变化,并且对传统陶瓷雕塑的创造工艺和审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西方雕塑讲究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中国雕塑陶艺更多的是对传统陶艺的传承,这也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对立的因素。

中国现代雕塑陶艺是建立在传统雕塑陶艺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方文化而形成的。现代社会的审美取向呈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这也促使我国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征呈多元化发展,从而诞生了许多艺术流派,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前卫雕塑陶艺,其突显的是传统中华文化的自我传承与创新。现代雕塑陶艺在各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定创作风格和创作水平的创作群体,同时也以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表现风格是以雕塑陶艺表现主义作为重点,突出艺术审美的表达,主要通过借鉴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对事物的重新提炼,表达事物的内在涵义,促使雕塑陶艺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

三、中国现代雕塑陶艺发展方向

如何进行雕塑陶艺创作?如何继承传统雕塑陶艺?如何创新雕塑陶艺?这些都是困扰着当代雕塑陶艺术家的问题。“西学中用”虽然是传统的论调,但仍未过时。继承传统雕塑陶艺中的精华,如器物的线条、釉色的选择、装饰的华丽、雕刻的精细……这些无一不是传统雕塑陶艺的精华,现代雕塑陶艺必须继承这些精华。同时,要摒弃“拿来主义”,不能将“后现代”“古典”全盘照收,而是要学习西方雕塑对个性的追求。盲目照搬,不加以分析和评判就抄袭他人,只会让雕塑陶艺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优秀的雕塑陶艺作品,应该是让人赏心悦目、印象深刻且引人深思的,能够激发观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对陶艺家来说,雕塑陶艺作品就是其思想感悟的集中体现。但是,在现代艺术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部分艺术家为了获得关注,错误地将创作观念放大化,导致作品失去了艺术性,使观赏者无法立即明白其中的涵义。因此,在创作过程中,除了要突显作品的精髓,还需要不断发扬艺术审美精神,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法和技巧,通过造型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表现雕塑陶艺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传达陶瓷家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获得更多观赏者的认同。。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篇(3)

【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艺术;校园文化;表现形态;艺术景观

公共艺术是比较新的概念,通常来说,“公共艺术”这一词汇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我国的使用,大约源于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从狭义上来说,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内所有的景观和相关的事件、活动。大的包括城市雕塑、壁画、装置、建筑的装饰品等;小的包括路标、报栏、橱窗、公交站牌、地铁站牌等。公共艺术还包括环境艺术,如艺术建筑及其配饰、艺术景观园林及其配饰等。具体有照明灯具、车站、报栏、喷水池、指示系统、地标、纪念碑等,还有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和观念艺术等前卫试验性艺术。就艺术形态而言,公共艺术的多元性表现为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地景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等。公共艺术的概念:公共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是市民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公共艺术具有很多特点:公共性、参与性、互动性、过程性、多样性、问题性、观念性、地域性、强制性、通俗性、综合性等。校园公共艺术是特定场所内特定公众的公共艺术,校园这一场所的性质和以师生为主的公众决定了校园公共艺术的精神内涵,校园公共艺术创作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构的深刻实践。校园公共艺术应该同校园的建筑和环境一样,做总体规划,从总体上控制公共艺术的分布创作方向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件作品之间的联系。

一、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的表现形态

从大学校园空间的划分,可分为室外形态和室内形态,但无论是室外环境还是室内环境,不同的大学还是同一所大学的不同学院,不同地点或楼宇、地段,其环境形态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写实性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写实性雕塑的艺术形态是基于对客观事物形体的理解和归纳,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传达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写实性雕塑注意写实模拟,再现自然与历史,客观去观察和分析自然事物,表现历史。追求的是真实、自然、和谐的审美特征。大学校园都有自己的主体性、纪念性、标志性空间,以塑造和反映这所大学曾经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以此承载和传播大学的精神,弘扬文化价值与理想信念。在这类空间中设置的公共艺术景观,通常具有主题性、专属性,艺术手法呈现写实、具象、直观等特征,如鲁迅美术学院的雕塑《鲁迅塑像》、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徐悲鸿塑像》等。

(二)装饰性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装饰性雕塑的艺术形态,是指运用了归纳、提炼、美化、夸张、变形等装饰手法,依托校园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特定场景,以其含蓄性、标志性与恒定性、寓言性与意味性等艺术特质,从形态及构成上追求形式与神似的统一,追求强烈的造型及视觉冲击,使师生进入这个公共艺术景观环境中,通过对艺术造型物象的形态比例、透视关系以及空间构成张力等方面的感应,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审美愉悦。比如,华东理工大学的雕塑《化学之美》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化学世界的神奇与奥妙,传达了科学与艺术之美。

(三)抽象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抽象雕塑是指非具象雕塑。抽象雕塑的含义,不特指具体的雕塑形象,抽象雕塑对形体的要求具有美观的特征,还要求内在的涵义,比如不锈钢锻造的流线形体,必须美观、线条流畅、块面平滑等;还有半抽象,也叫意象,它要求有一点像某一具体事物,而又简化变形,也要表现出夸张的美感以及内在的涵义。在大学公共艺术景观中,抽象的表现方式从自然现象、科学理性或思维灵感出发,对艺术造型加以简约或抽象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审美形象;以变化的、夸张的几何构成,抽离于自然物象的基础,又从整体上隐喻物象的主旨与本质内涵,使艺术的意象和审美感受成为作品的核心。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雕塑《面向世界•拥抱未来》以圆形喷泉为底座,中间为两个青年学子合力托举地球的写意造型,轮廓匀称流畅,姿态简洁优雅,整体寓意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四)现代雕塑的艺术形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观念的发展,公共艺术的创作理念、材料、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综合集成的互动艺术形态是新材料、新观念、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现代雕塑的艺术形态的艺术震撼力更强,对观者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更大。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雕塑《大地金针》,169根斜入大地的金针象征着中医学子传承与创新中医药的意志与决心。

二、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前进步伐、公共艺术形式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大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大学校园空间的不断拓展,师生对校园环境的审美诉求不断提高,公共艺术景观的表现形式、内容题材、艺术品质也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注重大学文化理念与校园生态相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元艺术表现相结合、艺术审美性与文化传播功能相结合等综合性公共艺术特征。

(一)主题性纪念雕塑建设与周围的环境结合,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观,体现校园的文化精神。

(二)校园公共设施

每一所大学校园都需要一定空间设施及标志性、表现性、功能性景观,这些设施或标志通常起到显示校园区域和功能的特征,传达区域或环境信息的作用,但同时它们又具有公共艺术的审美设计及视觉传达内涵,既是标志性概括,又是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设计品。如校园里的导视图,能够让每一个来到校园的人通过导视图找到所要去的地点,以避免人的陌生感。

(三)主题性壁画

在大学公共艺术中,主题壁画依附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术交流场所等公共空间,是常见的公共艺术表现方式,壁画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通常采用铸铜、锻铜、不锈钢、石材、木材、陶瓷、玻璃、丙烯、油漆、纤维等,使得校园壁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带来美好艺术享受,也使得整个校园建筑充满了大学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

(四)装置景观

当代艺术观念和科技的创新及运用,为大学公共艺术的创作形式语言及途径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支持。很多大学采用新的艺术观念与技术,与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办学理念相结合,在大学校园设置了一些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景观装置,形成了校园空间的焦点,推动了大学公共艺术的发展。随着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化、多元与开放,人们对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三、结语

大学校园公共艺术景观是大学文化中最直观、显现的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内容,是一种以大学精神为底蕴、以艺术表现为手段的重要文化要素,它通常以物质文化载体的方式,向公众特别是师生传达精神意蕴与审美意识。当人们走进大学校园,首先感知的是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学术活动设施等,但校园环境中最引人注目、最能打动人心,同时也最能反映一所大学文化特质的,则是大学公共艺术的建设,包括校园园林景观、雕塑装置、公共设施等。任何一所大学都需要一定的公共艺术景观作品去演绎其大学精神与文化特质,通过追求和树立群体性的价值观、审美观,形成一种文化向心力,把师生的思想行为维系于公共艺术景观基础上,体现于大学的精神文化中,直观并艺术地反映大学的历史、传统、特色和价值,提升一个学校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和品位,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公共艺术景观的感染和熏陶。因此,大学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加强大学公共艺术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宇.公共•艺术[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2]马钦忠.中国公共艺术与景观:公共艺术与历史街区的振兴[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篇(4)

关键词:雕塑作品;材料运用;艺术语言

长时间以来,在雕塑艺术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雕塑造型语言也随之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色。同时,由于雕塑艺术家一般生活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因此他们对雕塑空间的利用,形体语言的表达方面也存在的一定的差异性认知,因此不同雕塑所表现出的精神价值也不相同。所以,对雕塑作品中材料的运用和艺术语言的表达进行分析,对深入研究雕塑艺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雕塑材料的形式

雕塑材料对于雕塑来说本身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不仅通过合理的搭配承载了雕塑家的思想观念,更是一种对雕塑形体的外在依托。从雕塑的产生层面上看,雕塑作品的形成与材料的搭配和应用具有极其紧密的联系,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在雕塑创作中,材料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一种媒介形式,但是人们在对材料进行探索的过程和对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雕塑作品的制作形式以及美学内涵都必然发生一定的变化[1]。同时,通过对雕塑的概念进行解析,雕塑材料的含义也必然会发生多样性的变化,如在造型工艺中,不同的雕塑材料,如钢铁、铜铝、合金、木石等等,能够都随着造型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特征,彰显雕塑艺术的精神内涵。例如雕塑家使用铝皮等雕塑材料创作了《女英雄战士》和《爱因斯坦与艺术家》等作品,使用铁皮创作了《战士》和《青年汉子》等,都以不同的形式表现雕塑作品的中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向欣赏者传达了雕塑作品的情感内涵。

二、雕塑作品中材料运用和表达

雕塑艺术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其外在的物质材料与内在的精神内涵能够实现一种和谐统一。在雕塑的形成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材料,但是雕塑创作对材料的使用虽然远远多于绘画,但是精神思想的传达却较为吝啬,其美学基调也与绘画的外在表现不同,其精神内涵能够与物质形式达到一种高度的契合,因此雕塑作品的创作更为重视材料媒介本身所具有的质地感。例如通体使用大理石进行创作的《米洛的阿芙罗底德》雕塑作品就具有大理石的色泽,雕塑主体的头发、眼睛和皮肤都带有大理石材料的特点,其精神思想的传达自然也对大理石材料的艺术语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英国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材料的使用形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其使用不同的材料对同一件艺术作品进行构思,如使用木头的材料完成对金属作品的创作,能够促使作品在彰显出原有金属光泽的同时也具有木材的柔和以及更加稳定的体积感,表现了不同的艺术美感,传达出不一样的艺术语言,奠定了相应的美学基调。材料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事物,在艺术创作中更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雕塑艺术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的创新,现代雕塑家在创作中所使用的材料以及材料搭配和组合方式更为丰富,雕塑作品传达出多样化的思想内涵,极大推动了雕塑艺术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雕塑作品中材料独特艺术语言

1、雕塑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

雕塑艺术语言传达的物质载体是材料,不同的材料经过不同的创造能够传达出不同的艺术语言。因此雕塑材料的多样化必然会在雕塑作品中带给人多元化的审美感受。一般情况下,雕塑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材料的思考和对雕塑造型的思考是一脉相承的,而在不同阶段内材料的变革也和雕塑艺术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当今社会时代背景下,随着雕塑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自由化的趋势,雕塑材料的变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对于雕塑材料的艺术语言来说,艺术语言是表现雕塑作品精神内涵最重要的形式,是雕塑作品创作者和欣赏者进行精神沟通的桥梁。但是由于雕塑材料和雕塑造型等方面的多变性,雕塑艺术语言也不断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一般情况下,在雕塑作品中雕塑艺术语言往往般包含多种形式,如形体语言,就是借助不同的材料形态做出方、圆、凹凸等多种形体的组合来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又如空间语言,雕塑的空间语言具体指雕塑作品本身的空间性质和雕塑与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如雕塑作品所占空间与周围空间的搭配以及对空间的分割和引导等。不同的语言能够带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能够赋予雕塑作品不同的艺术价值。

2、雕塑艺术材料能够体现美学思想

雕塑艺术是雕塑物质材料和精神内涵相统一而形成的,从美学思想上看,雕塑艺术可以被称之为最理想的艺术形式[2]。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雕塑艺术的新材料逐渐涌现出来,所能够彰显的审美内容更为丰富,同时创作者在雕塑创作过程中对材料进行现代化加工,也促使雕塑的审美价值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如传统的金属雕塑风格一般华丽精美,而随着金属雕塑逐渐从贵族走向大众,雕塑家开始重视金属材料的本身美感,对金属雕塑材料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进行和适当的拓展,促使其精神韵味更为丰富,所传达的美学思想内涵也更加具体。即是说,现代社会随着雕塑艺术材料应用方式和应用理念的变化,所能够体现的美学思想内涵也日渐丰富,因此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雕塑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并且传达出相应的情感内涵,不仅对我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创新发展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建筑和装饰行业的发展。

作者:游玉科 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篇(5)

关键词:浮雕艺术 空间形态 创作要素

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9-1

浮雕艺术源远流长,并不断随着时代的演化而发展。作为一种人文创造,浮雕始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丰富着人类的历史与文明;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浮雕与其它艺术形式一道,以它的发生发展记载、构筑着艺术的演进轨迹与繁荣景象。浮雕更多的被用来表达审美意志,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及传播时代精神。现代浮雕艺术在新技术、新知识、新观念的影响下,呈现多元化、丰富性的发展态势。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受到诸如观念与审美、材质与工艺、创作心理与时代需要等要素的制约。正是这些制约、构成了浮雕艺术特殊的艺术本质和语言形式。雕塑家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要素制约,熟悉其创作形态及语言形式的特殊性,扬长避短,“不择手段“地发挥自己特有的灵感,才能在创作的天地中自由驰骋。地方文化历史传统、人群的自然构成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条件都成为浮雕创作的背景材料,雕塑家凭借一系列背景材料形成他们独特的创作意识和表达语言。

浮雕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新动态,其产生有着相关的时代背景与社会需要。不同时代的社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与特征,浮雕艺术空间形态在当展的规模与开放性决定了它是造型艺术领域中极具大众性与开放性的一门艺术。现代雕塑家面对人类新的文化生存环境所进行的浮雕艺术创作的思索,他们的思想越过表现界面规定的框架,在整体建筑空间和环境中跳动。特别是存在于大型公共建筑物或纪念性空间的室外浮雕,更促使雕塑家对环境进行时间和空间方面所具有的深层内涵挖掘。所谓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必然体现于大众之愿,那么浮雕的存在与发展不能自行所愿,浮雕艺术以创造的想象作用于人所处的空间,并与其他因素通过特定方式的组合使“空间”成为特定的“场所”,通过美的创造使之具有精神方面的内涵及意义。浮雕艺术是以建筑为主体的文化生态环境一个组成部分,因而雕塑家应具备建筑及城市空间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注意建筑环境的结构、空间光线、物体色彩、环境气氛与浮雕的互相作用。

浮雕艺术的工艺性是浮雕创作的重要因素。绘画与工艺的结合,这是当代美术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科学和工艺技术为浮雕创作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技术手段,传统的包括民间的工艺技术经过研究和加工,运用于现代建筑装饰和浮雕,也是大有可为的。七十年代初在日本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也是以“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为标志,这一世界性的现代设计运动,对于浮雕的发展很有影响。在浮雕的创作过程中,画面结构与形象结构形成了主题精神的内在表现力,从系统与元素的双向作用中影响着审美思想的发挥,这种构成关系越是清晰明确越能产生画面的说服力和完整性。这种大的画面构成必须十分严密地考虑到可视形象的各个方面,比如画面的构造性、画面的空间量、物象的方位关系、画面的形态趋向等。浮雕的装饰性亦可理解为浮雕对建筑及空间环境的适应性,因为建筑及城市空间环境是浮雕存在的基础。浮雕本身不可以过分的奢求个性,因为浮雕的所谓个性更多地表现在对于建筑的适应方面,卷轴画、架上书虽然有时也以装饰为目的,但它们可以不被圈限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没有专一的从属对象,它们的自由比较浮雕要广泛得多。装饰性作为现代浮雕的主要特征,装饰本身也异化为直接的目的。

浮雕艺术创作与发展将体现出雕塑家观念与审美的自由创造性,观念更新是创作态度与价值观的改变,新的运动或者世界艺术的新浪潮,以及现代科技对未来的新探索,都会给雕塑家们带来认识的转变与更新,同时也会给广大观众带来新的欣赏角度和审美情趣。现代浮雕具备了多元性,它集合了各层次的创作者,包容着多种艺术思潮和观点,汇集了多种表现形式。它不仅能表现如诗一般生动的画面,也能反映更富有内涵的意境。艺术观念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积极主动的复合想象,以创作全新的形象,它可以是原型启发的夸张与简约,或者是原型分解后的组合形象,还可以是理想化的超现实场景等。浮雕作为一门公共艺术,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从城市建筑环境艺术到浮雕自身整体构成,从物质文化形态到精神文化表现,突破了传统雕塑艺术的概念,成为极具旺盛生命力并显示综合艺术表现特点的一门现代艺术。因此,掌握浮雕艺术的创作要素,研究浮雕艺术综合思维的特点,并把握其创作的规律,对当下浮雕艺术的创作与繁荣便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科学研究处编著.工艺美术文选[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

[2]曹启良.对浮雕创作与发展要素的认识[J].东方艺术,2003,(05).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篇(6)

一、我国传统文化雕塑的东方审美

我国的传统雕塑是以意象化手法,追求的是介于似与不似的审美。相对于西方的具象和立体,我国的雕塑似乎更追求于一种感性。其内涵大多数包涵我国文化的精髓和典故,创造者往往是利用作品整体气势营造以此来体现雕塑物的神韵,从而传达思想。中国古典艺术代表元素是画的以形写神,这种元素给雕塑家很多的启发,在创作构思的时候,充分的利用到了其材料天然的特质,在原始的纹路和形状中融入意象的造型手法,巧妙实现创造背景与作品的浑然天成。沿袭了我国传统文化温柔敦厚的意境。自古雕塑就有内涵的内在美。那种“意于象外”、“神龙见首而不见尾”的意境往往带给人更多的回味。文楼的雕塑作品主要是以形写神,是文人雕塑典型的代表,文楼利用其金属的材料,在传统的文化元素中的竹叶竹子上面大做文章,使传统坚贞的竹君子具有时代感、速度感。其中作品《迎风取势》是以直面、直线的造型,在三维空间使中国传统元素竹叶有力的舒展、绷直、延伸,其力量直击观者视觉。在造型上面通过竹叶同向的团抱、层叠。展现出了同心协力的隐喻,衍生了竹君子不屈的气质。我国古典艺术中的写意对当代的雕塑影响也颇为深刻。汉代大将军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是写意中的典范。用简约手法略加雕刻,浑然天成的效果展现出大汉帝国之风。在当代,吴为山先生首先提出了写意雕塑概念,他的作品介于意象和写实之间。吸引人们仔细体会作者赋予雕塑的含义。似乎有一种生命力,去引导人们去主动体会到作者注入情感的内容,进而发现内心勾起的共鸣感。吴为山的作品《老子像》,远见,静如古石,似枯枝;仔细详之,则动如行云流水。在造型上,恰到好处地流露出我国传统文化“上善若水”意境。近观之,却是非常细致的勾画出了老子龙钟之态,那脱落的牙齿,夸张的长眉须,突出的下颚,仿佛是穿越时空而来,震撼每一位观者的神经。

中国古典雕塑造型通过与自然空间关系,创造一种意境,渲染一定氛围,陶冶人之性情,激发人之情感。创造新的艺术境界。在艺术表现上通过意象表达心中的审美理想,特别是在神韵方面,不受客观对象的束缚。这种古典的审美特色同传统书法、诗词、音乐、绘画、舞蹈一起构成了与西方的雕塑不同的审美体系。我国古典的艺术创作追求“形神具备”、“意在笔先”,我国的艺术家善于用心感悟世界。古典艺术在追求神韵与意象的同时,极其注重触物成趣、凝情成意、重意取神、超越现实而又寄情现实。借意匠、修养形式去诗化艺术。中国的古典艺术还将主体隐藏,品德特性深思,美的含蓄、美的多意,如水中观月,雾里看花,将其不断追求最高境界。处于同样美学思维的雕塑创作和哲学概念也是如此,不断的追求东方式诱导、多意以及朦胧性含蓄的表达。

二、在造型上融入我国古代雕塑符号

我国的古典雕塑造型一直是传承着历朝历代的文化符号,一直沿袭至今。雕塑家们在创作的时候,其中融入了更多元文化,使古典雕塑符号在新的时期添加新寓意。这样古为今用的方法,使得观者回味经典雕塑的同时,能够联系时代,引发出更多的深思。在当代中,一些雕塑大师用古典雕塑的元素创作的时候,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吴彤和蔡志松两位雕塑大师作品就是典型的案例。蔡志松先生借鉴古典文化造型,以其扎实的基本功,创作出国人共性化的形象。在大背景下,表述当代人生活。在作品《故国》系列中,以中国古典的传统装束,拜、跪等传统姿态,结合屏风、卷轴等背景装饰其造型,回溯我国数千年的等级文化、封建礼仪。又通过雕塑面部表情,透出当代人对自身的反思和对历史的回望。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在我国的历史舞台唱响两百多年,把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全部浓缩到脸谱文化当中。吴彤充分抓住其精华,在脸谱系列作品中《国韵一生、旦、净、末、丑》中,以国画白描轮廓线与京剧脸谱符号性并置,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我国古典文化进行对撞式的创作。线型造型的方法贯穿整个古代雕塑当中,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线型就相当普遍的应用,青铜器纹饰都是用线穿插造型的,秦兵马俑中线的造型起着强化空间和体积的作用。秦汉时期陵墓雕刻和画像砖石都体现了传统雕刻用线的特征。河南、山东、四川等地中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石,基本都是用线为主要的造型元素。用阳线、阴线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雕刻农耕纺织、历史故事、车马出行、巡游田猎、飞禽走兽以及神话传说等。南朝的石兽辟邪更加是以线造型的杰作。整个石兽体积庞大、突目张口、流畅的线条勾画出神兽双翼。“S”型造型,生动而夸张,有力而又优美的线型引穿体积之间,彰显阳刚之美。

三、传统雕塑对当代雕塑影响

我国当代的雕塑艺术可以说在西方雕塑艺术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到现在为止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在造型手法和艺术形式上深受法国雕塑风格影响,建国后,又受苏联雕塑风格影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苏联解体,中国当代的雕塑艺术受到西方当代雕塑流派和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媚洋”和“反传统”的现象。今天我们回眸我国百余年雕塑发展留下的足迹时,发现我国民族特征越是特别强烈的作品越是使人产生情感和审美的共鸣。很多当代比较优秀的雕塑并没有脱离民族雕塑的优秀传统。雕塑家也根本脱离不了与民族感情和本土文化的干系,当人们仰望历代帝陵石雕或敦煌莫高窟时。会感受到民族艺术之魂让每个雕塑大师五体投地,无论是老一辈雕塑艺术家还是当代的雕塑艺术家,他们作品形式无论多么“现代”或“当代”,其内涵与本质总会有民族雕塑的印迹。当代的雕塑艺术大师作品也因为彰显民族个性而显得十分鲜明。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篇(7)

关键词:城市环境 雕塑艺术 审美特征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着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一、尺度与美感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环境及其地面空间面积关系,这是确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间是由建筑结构体系间的空地形成的,地面空间的长、宽、大、小、方、圆、高、低的形成,直接和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布局组合有关,形成规则的几何形地面空间和不规则的自由地面空间两个概念。不论哪种地面空间,都由诸多复杂的地面组织元素构成,如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桥、柱以及栏杆等,它们互相连接,规划出高的、低的、纵的、横的、斜的和彼此交错的地面空间,在视觉上形成各种地面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雕塑的造型与布局,制约着城市雕塑体积的大小,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各种具体地面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地面环境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增加环境美感,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地面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视距的关系。视距指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觉距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符合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视距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观赏者的脚步可以前后位移,产生和雕塑远、中、近不同的视觉距离;二是观赏者的位置不变,雕塑的尺度在设计时可考虑其合适的大小变化,最终和固定的观赏点达成协调的最佳的视觉效果。前者是灵活的,适合较开阔的空间环境,而后者是被动的,适合较窄小的空间环境。城市建筑结构不同,地面空间预留也就不同,提供给雕塑家设计的地面空间也就千差万别。因此,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对尺度大小的把握上,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抽象的、绝对的、理想中的尺度比例,要与周围的建筑、地面空间的实际空间和观者的审美心理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不同尺寸的效果,遵循“尺度产生美感”这一美学原则。

二、材料与美感

城市雕塑具有实体性,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城市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材质对城市雕塑来说,其表现力既体现在内容的传达上,又体现在形式的构筑中。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雕塑,其材质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往往通过它的肌理、质感、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审美感受。在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中,无论是金属、石材、木材、陶瓷、水泥还是树脂等,这些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显现出各自特有的材质美。材料的丰富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传递思想内涵的可能性,雕塑家通过合理的选材,把触觉、视觉的感知与内容形式进行巧妙结合,来提升作品的审美品质。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着特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环境与城市雕塑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雕塑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其整体造型语言。因此,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审美观念。

三、形式与美感

城市雕塑视觉形式的产生,来源于雕塑家对某种特定空间环境的把握和对形式法则的创造性运用。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创造不同于架上雕塑,架上雕塑的表现形式可以自由表述;而城市雕塑是在限定中寻求形式的创造,是与特定空间环境的统一协调来整体思考的。限定与创造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城市雕塑设计恰恰是在这一矛盾中通过雕塑家自觉地运用一定的形式规律与法则,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理想所产生的视觉样式。袁运甫先生认为:“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创作,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确地导向更具崇高精神意义的文化境界。”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既要协调特定空间环境与雕塑表现形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形式的适应问题。

现代建筑在功能及风格样式上与传统建筑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形式应与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从建筑的功能属性、空间环境的特性、工艺与材料的运用三个方面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形式的创建问题。“形式”一词拆开来用,“形”可理解为象,“式”可理解为韵,在整个形式范畴中是韵统象,而不是象统韵。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形式的创造过程中,对“式”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式”,从整个作品来认识,指的是支撑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是形成“韵”的主要方面,也是产生形式美感的重要视觉因素。

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建构,还需要注意对作品“正视面”的把握。正视面也称“主体面”或“主视面”,是指作品整体结构的主体朝向,诉诸视觉。它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极为明晰的视觉状态,往往是依赖于雕塑主体的朝向、动势的伸展、形象的直观、内容的明确,完成作品整体形式的创建。正视面是建立在对环境空间和城市雕塑整体结构关系把握的基础上而完成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在具体形态展开之时所凸显出来的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成功的正视面的获得,是建构城市雕塑形式美感的关键因素。另外,材料工艺以及色彩的独特运用也是构成城市雕塑形式美不可忽略的方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