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雕塑艺术论文

雕塑艺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6 04:31:42

雕塑艺术论文

雕塑艺术论文篇(1)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罗汉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见到。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中国画不画光影(这是表现主体感真实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现固有色(所以写实性有限),造形与画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画的美感。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就是比较写实的头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语,它只是象中国画有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

标准来看待它们,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够准确,质感塑造不够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赏上的障碍。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

五、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modelling)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象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只是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说唱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活力。这样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这一点和西方近现代雕塑有相似之处。西方近现代雕塑一反传统的写实为变形,追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不被客观物象所役,使艺术创造更纯粹。中国古代雕塑实际上也是达到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这种艺术境界的。霍去病墓石兽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联想接近某种动物的形状,只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形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加工的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写神”,必然也象中国绘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划。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黄帝素问》)“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春秋元命苞》)从原始时代起,人面或人头,在工艺装饰中就受到特别重视,这应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为特别重视传神的原因之一。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一旦头身关系处理不好,在视觉上便难免造成不舒服的特点,这是不必为古人护短的。然而优秀的作品常常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缺点中吸引转移集中到刻划精彩的头部来。这些头部看似没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结构十分严谨。搞过雕塑的人都有体会,临摹西方雕塑易,临摹中国古代雕塑的头部却相当困难。它们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到那种境界。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准确本事,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龙门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萨与天主力士像都严重头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

七、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雕塑艺术论文篇(2)

陶瓷雕塑的空间占有形态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浮雕和圆雕两种。不管是浮雕还是圆雕都是借助于陶瓷雕塑的语言形态来体现出雕塑家的感情思想及意识形态的。圆雕是陶瓷雕塑的主要空间占有形式,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它主要是借助雕塑内部的实体连接和自身的重心,使其敦放在地面上或者是空间台座上,这样可以使居民从四面八方观赏到雕塑艺术品。圆雕较大的一个优势是它既能以一个独立的立体形式出现,也能够与其他艺术品相互结合,作为一种建筑的附属物件而出现。这种空间状态上的独立性使得圆雕艺术家可以根据实地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其进行雕塑、刻画。居民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观赏的角度来接近圆雕并仔细观赏或者是近距离的触摸。圆雕制作过程较为旋动,设计较为游动。因此,有利于游客环绕式的欣赏,也有利于圆雕开放式的进行放置。在对圆雕进行造型设计时,既有单独式的,也有组合型的,正是这种丰富多变的摆放形式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效果。浮雕相对于圆雕而言,具有不同。浮雕一般是依附在某些建筑物上而得以存在,作为被依附物的一种装饰品。在观赏浮雕时,也要在特定的角度上进行欣赏,具有较为独特的艺术价值。浮雕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主要是通过起伏不一的凹凸面来形成或明或暗的错觉感来体现的,其感光面和转向面都不同。浮雕表现的是“在真实性的可视空间上的一种假象”。当浮雕借助于特定的灯光照射时,其营造出来的气氛效果更好。当然,在具体的空间艺术美方面,不管是浮雕还是圆雕都能够以一种极其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圆雕和浮雕往往是搭配使用的,其空间占有形式上往往是以浮雕作为装饰背景,以圆雕来进行有力的塑造。只有圆雕与浮雕在空间占有形式上的有效结合才能使雕塑艺术表现出更加完美的空间美。

2陶瓷雕塑的主要空间艺术特征

陶瓷雕塑是民族和时代特征的反映,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随着我国雕塑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陶瓷雕塑作品不断出现许多生动的动物形象,赋予其鲜活的表情动作。不仅给这些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鲜活的艺术美,还提升了陶瓷雕塑作品的整体艺术感染力。笔者认为,陶瓷雕塑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陶瓷雕塑的空间自由性与作品功用审美性的完美结合。

在当今社会,陶瓷雕塑的主导功用及实用逐渐增强,审美性逐渐弱化。审美性的弱化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人们对自由及简单生活的追求。陶瓷雕塑在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也较为接近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不论是大型宗教仪式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储蓄生活用品,都可以见到雕塑作品在空间上的自由和灵动性。

(2)陶瓷雕塑特殊的表现性。

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的陶瓷雕塑有所不同,相对而言,现代雕塑更加强调气势与神韵的追求,而对细节方面的刻画则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陶瓷雕塑家往往在雕塑的过程中会给人以一气呵成的艺术感,并赐予艺术品以灵魂。雕塑艺术家根据自身的真实体验以及对真实物象的理解感悟,通过添加艺术效果,最终以艺术雕塑的方式自由体现。因此,这种陶瓷雕塑特殊的表现性就体现在现代陶瓷雕塑家以明快而又夸张的手法,将事物的具象和神韵凸显出来,使观赏者在欣赏过后回味无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陶瓷雕塑平实的动态美。

随着陶瓷雕塑艺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陶瓷雕塑作品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动态美和平实美。在进行陶瓷艺术品的雕刻时,艺术家往往以雕塑的静态之美来呈现给观赏者以动态的感觉。一千个观赏者就能从雕塑中品出一千种体现,感受随心而变,带给欣赏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使得雕塑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就能使得观众与设计师、雕塑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陶瓷雕塑的空间艺术美

陶瓷雕塑以空间为载体来表现美感,陶瓷艺术的空间感是无形的也是无限的。陶瓷雕塑依托空间,以空间为其存在的主要要素,通过不同形式的形体限制来表现出无限的空间形态。陶瓷雕塑通过这种空间与形态之间的相互结合来体现出雕塑的艺术效果,通过空间的运用来体现艺术形体。陶瓷雕塑利用形体给观赏者形成直观的视觉效果,而形体又通过空间来表现出艺术效果。因此,陶瓷雕塑的空间美是要先认识到其形体才能到达最佳的审美效果的。陶瓷雕塑的空间美,美在它既可思又无形。人们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努力打造生活空间,并且在艺术品中得以活化和拓展。通过雕塑这一艺术品,使人们对空间美的认识更加充分,陶瓷雕塑借助于其独特的优势,使空间美更加独立、无形。陶瓷艺术品空间美的产生,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陶瓷雕塑艺术品本身的材质特性,使得作品所用的黏土在烧纸前后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预见性,这给予陶瓷艺术品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其空间美来自于艺术品本身给人思维和环境氛围的遐想空间。空间美是陶瓷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其主题的重要体现。陶瓷雕塑外在的空间要与周围的物质环境相适应,其内在的空间则又要与雕塑本身的内涵相吻合。正是由于陶瓷雕塑巧妙的对空间艺术的运用,加上艺术品本身形体的结合,使得陶瓷雕塑在整体上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4结语

雕塑艺术论文篇(3)

为了拥有更好的未来,他们四处漂泊当不失理想,在社会的缝隙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即便是困顿重重依然勇往直前,因为“他们的生命基因里镌刻着一种坚韧的民族性格和难以排解的忧患意识。”(1)英国艺术史论家赫伯特•里德曾经这样评述他们:“犹太民族迄今为止仍然过着漂泊流利的生活,就某种意义来说,他们是游牧民族,但却成为了欧洲文化的一部分,犹太人迄今保持着他们祖先那种生性好动的局促不安的禀性。由于他们是被压迫和被排斥的,故此比其他民族造型也似乎起步晚。不过,犹太人所创造的艺术却独树一帜。他们不像雅利安人的艺术那样注重形,也避免明确、静态的描写。他们的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富有浪漫色彩、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

犹太人把绘画当做表达内心世界而非解释外在世界的一种工具,正因为如此,他们采用了抒情主义和象征主义这两种基本的表现方式。”(2)这种判定,也是对巴黎画派艺术家共有特征的总结。莫迪里阿尼是巴黎画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莫迪里阿尼(AmedeoModigliani,1884-1920),意大利艺术家,20世纪20年代巴黎画派的重要代表,1884年出生于意大利的里沃纳,自幼体弱多病。18岁时莫迪里阿尼曾到佛罗伦萨学习绘画,一年后转到威尼斯艺术学院,1906年前往艺术之都巴黎寻求发展。1909年莫迪里阿尼在巴黎结识来自了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在布朗库西的影响下进行雕塑制作,后来因为疾病的原因,于1915年就放弃了雕塑转向绘画艺术,但这几年的成绩对其日后的艺术创作带来了重要影响。和布朗库西交往的几年,正是布朗库西走向成功、声名鹊起的几年。

这个现代主义领导者的成功对莫迪里阿尼有着很大鼓舞。莫迪里阿尼的雕塑整体结构上和布朗库西有着相似之处,如简洁、洗练和原始主义的美学取向等。不同的是他塑造的形象多为头像,脸部夸张地拉长,外貌为半弧形,眼睛睁开或闭合,嘴巴小巧精致,圆形的下巴和垂直的肩颈,构成别具一格的莫迪里阿尼式风格。由于从业的时间短暂,莫迪里阿尼的雕塑不像布朗库西的题材那样丰富多彩——有人物、飞鸟、建筑式雕塑、纪念碑式雕塑等,除了几件人体外,作品表现的都是年轻女子的肖像。莫迪里阿尼的雕塑材质运用也比较单一,多是各种质地粗糙的页岩、花岗岩石材,目前只发现一件青铜材质的头像。这些艺术形象中,人物的五官处理精致生动,而发髻和背部等部位稍显粗糙,兼工带写一笔带过,没有太多细节。

人物情绪或腼腆羞怯,或是安静内敛,或忧郁彷徨,性情表现各有不同。由于身体的原因,1915年后莫迪里阿尼没再进行雕塑创作,但他自己塑造的这些唯美的女性形象全部被移至到画面上。油画中那种极富生命力度的线条勾勒出的女性肖像,如长长的颈部、纤细的鼻梁,精巧的小嘴,体形的简化处理、略显哀怨伤感甚至是冷漠的情绪等,无不是来自他雕塑造型的影响。莫迪里阿尼的风格既不同于传统艺术,同当时的新艺术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彼此间的联系又非常密切,他笔下那些敏感冷漠的人物形象,幽幽的眼神中隐现着哀怨和伤感,似乎诉说着个人的种种磨难和不幸遭遇。莫迪里阿尼因生活放纵、长期超负荷工作和病痛的折磨,身体每况愈下,1920年36岁时英年早逝。宛若一颗耀眼的彗星,短暂而夺目的一生谱写了瑰丽隽永的篇章。

作者:张三聪 唐珂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雕塑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雕塑;差异;中西方艺术

中图分类号:J301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东方与西方文明各自绽放出不同的灿烂火花,虽然两方在社会制度上起源相同,都经过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受到相似的经济基础的制约,但是在另一些方面由于地域人文等造成的长期来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地方特色的差异,故风格各异。这在雕刻艺术上显现的更为明显。

1 题材差异

中国是农耕民族的代表,它的艺术讲究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对自然景物,植物,动物,器物的刻画描述讲究飘逸,灵动而神在。早期的作品如《四羊方尊》、《莲鹤方壶》便是代表作。而后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菩萨,佛,众神灵成为人类膜拜雕刻的对象,这些雕塑为了追求神秘庄严之感常常体积庞大,耗工量巨大,如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此外也有大量庙宇雕塑,此外在墓地文化下形成了达官贵人大兴建造陵园和奢侈品陪葬,由此兴起了墓地雕塑文化系统,如秦始皇兵马俑。还有建筑雕塑,卢沟桥等。

与此相对希望是以基督教教义等宗教为核心的商业性文化,他们的相对善于冒险和果敢,想象力充沛富于浪漫气息,对外界充满挑战和接触的欲望,这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主题和艺术手段,比如,西方雕塑之对象往往是神话和故事中的人物,他们有着人的外表和神的能力,身材健美,气质勇敢,神态各异,对其崇拜其实是反映了对人类本身感官的关注,如神貌美的外表,弱点,欲望,局限,性情中的嫉妒,宽容,贪婪,懒惰,人物关系中的父子,夫妻,姐妹,母女等,即更加放大了的人的描述。

2 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作为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西方雕塑强调空间性,主要体现在对光影等物理技术和效果的运用。关照雕塑本体的线条突出,对背景物品的辅助作用不甚突出,这样做的优点是作品独立状况较好,对雕塑感官状况的强调较全方位,所以也有人说将人体雕塑称为空间艺术是十分恰当的。20世纪以前西方雕塑更加强调将立体空间感作为雕塑的必要审美原则。对此艺术家的审美标准还是比较统一的。

中国美学突出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家们共同追求着那种“天地浑溶一气,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以似之”的境界,营造着“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独特空间。北京天坛的圜丘面对着一片虚空的天穹,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反映出中国人与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时空互渗的空间意识。因而中国的雕塑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实体出现的,而是尽可能采用“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以求与自然景象合为一体。

中国文化中对写意的重视造成中国的艺术作品对于真实性,逼真性问题的忽视,而更加注重传神灵动。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的雕塑常常为了实用性建筑做陪衬,不需要自成个体,另外中国人对艺术的理解常常有着温和自然的情感,不需要展现一种人类肉体感官性的特点。为此,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常常体现在活灵活现,灵韵飘动之感,大部分材料来源并不追求数据上的准确。如对龙的刻画,生肖,历代帝王常常有着宽阔,翘眼角,留须等相似的表达手法,而与之相近的剪纸艺术代代相传,到后来这些艺术者虽然能够剪出生动的老虎,却从未见过老虎。

西方不同,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有一段时间强调艺术家作为模仿者对于艺术作品的处理,属于注重还原真实性的一类。众多学者呼应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的理解,反对将艺术看做是一个创造思想和形象的过程,更偏重于描述还原真实事物和现象,因此在视觉,听觉上注重真实,即倾向于“像真的一样”而非创造了从未出现的“幻象”。

3 造型手法的差异

线条作为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方和西方都得到了重视,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西方注意为实际雕塑服务,讲求刻画性,黑格尔认为通过一个人对线条的把握能力就能反映出他的实际绘画水平,安格尔崇尚简洁大方的线条艺术,这些都说明了艺术家对于线条的重视程度。而在圆雕艺术中线条的能量融合在了整体效果当中,雕塑家对线条的期待转化为了对体积,表现效果的期待,所以线条为整体服务。米开朗基罗曾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即使从山上滚下去也不应有一处磨损。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来自于原始实用美术,从彩陶时代起,绘塑便相互补充,紧密结合。中国雕塑不仅吸收了绘画的线条色彩的特点,而且还习惯在雕塑上绘色描线。中国古代长期绘塑不分家,而且对绘画更为重视,因而雕塑具有了明显的绘画性。这种绘画性导致中国雕塑区别于西方雕塑追求团块和体积,因而是线条在雕塑中发挥重要的造型辅助作用。

另外,我国古代的雕塑强调色彩,属于彩绘与雕刻技艺的结合品。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战国的随葬木俑、汉代的画像砖石,唐宋的“影壁”形式,无不是塑绘与雕绘相结合的产物。晋唐以来的佛教塑像更具有绘画的风貌,莫高窟盛唐时期的彩绘菩萨,设色浓艳华美,体态雍容华贵,生动的表现出盛唐时期的贵族妇女的风度神韵,这种艺术效果充分显示了中国雕塑家的创造才能和民族特色。这与西方雕塑很少设色区别也很大。在这方面,西方雕塑与其它门类艺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以及各自独立的表现方法。从古希腊时代直到20世纪之前,西方雕塑作品很少有设色者,中间仅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格产生时,出现一丛敷彩的建筑装饰雕像,以适应王室贵族的审美趣味和感观享受。

4 材料的差异

雕塑是使用真材实料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材料不仅有坚硬的质地,而且也能像色彩一样借物传情,发挥和延伸设计者的思想。如花岗石的坚硬能使人产生出坚如磐石之感;大理石的洁白能使人产生出纯洁无暇之感等等。罗丹的作品大家都熟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彭湃的激情。他那双天才的手用泥土塑造的肌肤下似乎流动着生命的血液,假使没有以能保留住作者手印的青铜来铸造,那么可想而知我们将无法欣赏到这动人的一幕。

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上,中国雕塑较之西方尤为丰富,如土、木、石、玉、铜等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土木居多。从仰韶文化的人像陶塑到长沙汉墓中的彩绘木俑;从秦陵兵马俑到唐代木雕迦叶像,从敦煌莫高窟的彩塑菩萨到明清时代的小品雕刻,皆体现出中国人对土木的依赖性和亲切感。西方由于工商文明的发展而较早地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也较早地扬弃了土和木的利用,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创造了以石雕为主流的雕塑艺术史。

结语

中西方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征,决定了西方艺术的注重写实性与而中国艺术崇尚写意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取向;同时在造型手法和材料等运用上也造就不同层度的差别与异同。中西雕塑艺术虽有风格特征之别,但无优劣高低之分,以上只是对各自风格与观点的评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雕塑这一艺术领域的奇葩。

参考文献

雕塑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艺术作品时代特征;现当代艺术家展览;中国传统雕塑

一、雕塑艺术家作品展览

去年11月有两个重要的作品展在景德镇,一个是朱乐耕教授的陶瓷雕塑作品展《回望故乡之路》;另一个是《大道之行》,此次展览汇聚景德镇陶瓷学院23名校友、雕塑家的精品力作。这两场展览和座谈会中,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代雕塑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真诚而执着的态度。让我想到一部电影《道士下山》里一个桥段:山中的道观中,兄弟们正在比武,因山中粮食稀缺,他们的师傅,决定举办一次比武,来决定谁的输赢和去留。比武结束,输赢已定,赢者很高兴对师傅说“师傅我赢啦”。师傅却说,“赢了的人本事大,你赢了,你下山去吧,去山下的江湖混口饭吃。”师傅送徒弟下山时,对徒儿说“记住,不改初衷真英雄”,徒弟说记住了,便去山下的江湖了。经历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最终明白了师傅的用心,最终得道了。之所以想到这个电影,是因为,仿佛这些《大道之行》被邀请回来的艺术家,他们是在离开母校之后真正在艺术界的江湖拼搏的雕塑人。他们每个人都有经历了很多的故事,才有了今天的艺术成就。当代雕塑要走好自己的路,要摸索,要创新,要让作品自身发出声音,与社会时代相连。

二、中国现当代艺术展览形式

在北京的美术馆和798艺术区,有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在展览。艺术家会在今年计划明年要做什么,并做出安排,这是艺术家的眼光,他们把眼光放在了未来,北京是快节奏的城市,文化艺术交流频繁。在佩斯,看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展,是一幅幅的ipad画的大自然风景画,在他眼中自然的色彩如此生动富有活力,艺术家的笔触都那么的真实,也有视频放映自然的风景和他的作品,让人们倾听风景的声音,音乐,自然而富有活力的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于了一个幻化出来的大自然中,这是艺术家的体验,很投入的进入了一个艺术世界,感知艺术家的心境。在尤伦斯,看了威廉•肯特里奇的作品展,整个展览以灰色调为主,大部分是视频影像,样板札记形式出现的,也有艺术家本人的绘画作品,雕塑和装置艺术,以及对书籍的二次创作。作品《时间的拒绝》艺术家的表现元素、声音、和整个空间的环境,椅子是过去时代的椅子,放映环境就是用木板与灰色调相结合,表现的是南非的人们的一些经历,表现抽象的时间,从视频插帧动画的故事人物情节,去感受表达对时间的拒绝。年轻的艺术家寇拉•阿让诺度才的展览也在798尤伦斯的美术馆,作品是以牛仔布为主体,表现的是一种重生的观念,烧伤的牛仔布裹着仿真的人体模特,烧伤的牛仔布上还有各种颜料混杂在一起,还有他的行为艺术的舞蹈表演视频,以及衍生出来的牛仔布抱枕,人们躺在牛仔布抱枕上去观看他的视频,体会艺术家的所想所感。这种展览形式让人很容易去了解艺术家的语言,把视频作为一种媒介,直接表达艺术家的想法。其实,中国的展览馆,当代艺术大部分都已经是这种形式的艺术占据主导地位,当代艺术中,不再是单纯的一幅画,一个雕塑,而是一种环境,综合了声音视频作品的空间性的艺术,它更能让人们参与感受艺术。艺术家艾未未的作品表现形式也是综合的艺术形式。以及美国的MOMA、英国TATE展览,都十分注重艺术家的观念创作,艺术家精神层面的表达。艺术在这里不限形式,不局于技法和材料,技法材料服务于观念,艺术家思考的是当代。当代艺术展览中,装置艺术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装置艺术带给人们的影响,有时候会大于雕塑。显然,当代艺术不是一个作品就能诠释的时代,它是一个立体的,庞大的,多面的感受艺术的领地,它把自己的语言充满整个空间,更容易让人们所接受理解欣赏。

三、中国传统雕塑文化艺术的位置

当代艺术是不以雕塑为中心,中国传统的雕塑也是这样,在《图说中国雕塑艺术》书中写到““乐舞精神”,乐舞艺术理论的发达,事实上无形中遮蔽了雕塑艺术理论的独立自足性发展,而向绘画方向的靠近又使其呈现出“绘塑不分”的文化传统,结果是“画论”吞噬了“雕塑论”。“绘塑不分”的传统使绘画与雕塑的表达走向趋于一致,致使雕塑本身的雕塑艺术语言日趋消退,更加追求精神性的线条流畅感,中国雕塑受“书画同源”的影响,与西方雕塑有别,呈扁平体面,具有线条流畅感。中国古代的许多雕塑家同时也是书画家。也可以说中国雕塑精神,是华夏审美文化。”“左图右史”的中华文化传统无形中导引着诗、书、画、印的文人系统,占据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主流,使原本具有物质性材料和工艺制作特征的雕塑更趋下沉,甚至被社会目为“皇隶”之事,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礼遇。文人知识分子的关照缺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的思想观念等众多的挤压下,雕塑艺术在传统中遂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这种疏于从理论上将其放置在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中进行系统整理的做法无疑制约了雕塑自身有序性发展和理论上总结和有意识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是:乐主舞辅,画主塑辅。”这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位置,也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一大特色。

四、中国现当代雕塑之路

中国传统雕塑的位置在整个封建社会我们已经看到,中国雕塑会继续被边缘化下去吗?我想这不会的,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一带一路”文化伟大复兴的倡导下,我看到中国的雕塑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中国雕塑的理论正在被研究总结,理论的重要性关系到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之路的长远问题。中国的雕塑人正在主动地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形成雕塑的理论体系。我们当代雕塑的责任是唤醒起雕塑自身艺术语言。去发掘创造出中国当代雕塑自身的艺术语言,这是是责任,是使命。这样雕塑的精神才不会被轻易被时代所抹平,所遗忘,才能在当代雕塑艺术中脱颖而出,精神焕发。雕塑艺术作品要有思想精神。中国雕塑要有中国精神。只有这样,在当代艺术环境下的中国雕塑艺术才能越走越远,只有这样,中国雕塑艺术才能在每一个表达艺术语言的空间里有无限的生命和感染力,感动这存在于世间的每一个生命体。未来中国雕塑艺术的方向,需要当代勤劳勇敢的雕塑人去开拓去探索去创新。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一带一路”文化伟大复兴的倡导下,中国的雕塑的未来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雕塑艺术论文篇(6)

论文摘要:木雕艺术在我国存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发展至今,仍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木雕作为一种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艺术种类,发展至今成为现代雕塑艺术的一部分,丰富了现代雕塑艺术的内容。传统木雕历经时代变迁,但仍经久不衰,与它自身的艺术价值是分不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雕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熟。传统木雕和现代雕塑共同组成了当今的雕塑艺术。在本文中,笔者将就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传统与艺术的联系这三方面展开探讨,与大家一起来探讨雕塑艺术,欣赏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自出现以来,对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高度都有了定的改变,在古代的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利价值。人类生活是有两种需求构成的,即物质需求和功能需求。木雕却能将这两种需求集于一身,同时满足人们的这两种生活需要。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始终有着自己的位置,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木雕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雕塑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在史前就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雕塑虽然艺术价值高,但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雕塑的知识十分缺乏,甚至可以说,木雕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上得了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思想的狭隘性在作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一些腐朽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艺术是“琴、棋、书、画”,这些艺术不需要花费体力,是一种象征身份和修养的技能,看作是一种修养。同样是艺术,木雕艺术受到的待遇则有着天然之别,那些文人士大夫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只是制造业的一种。像木雕这种需要跋山涉水采集原材料,又需要一些刀、锉等之类的工具雕琢才能完成的物品,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是不屑一顾的。木雕都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将雕塑当成自己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并没有觉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雕塑始终难以获得当权者的重视,在传统的文明史上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由于从事雕塑活动,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文化知识不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则是有欠缺的。没有人能够自觉地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推送到历史舞台。雕塑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艺中传承下来。使得雕塑艺术本身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将传统雕塑低级的奴隶化的观念延续至今。

传统的木雕作为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木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雕塑相比,是技术成熟最快的。当埃及雕塑缺少生气和精神的灌注的时候,我国雕塑已经进入了一种抒感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虽然在美学方面的系统理论缺乏,是一个缺憾,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雕塑做研究来弥补这一缺憾。传统雕塑在现代的雕塑史上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发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有关雕塑的很多工作可以依赖机器来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现代雕塑的艺术性,而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对加工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创新。现代木雕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继承关系,而传统雕塑永远是现代雕塑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现代雕塑艺术在作品上极其丰富,但是多而精的,并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园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等,这是按照雕塑的功能划分的。

宗教雕塑的出现与我国的文明是分不开的。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全国各地供奉着各种佛像,雕塑这些佛像就形成了今天的宗教雕塑。宗教雕塑一方面拓宽了雕塑的范围,但是也对雕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为中国人很重视佛教,所以雕塑佛像更是不能越雷池一步,永远按照传统的风格来,这样雕塑本身就失去了创造力和生机,没有了进步的空间。保存至今的宗教雕塑,其艺术价值由于其本身的历史性而得到提升,越是久远的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的地位越重要。

明器雕塑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艺术成就也是非常高的。明器雕塑是以虚拟物象的模式,分为实物和虚拟两大类。明器雕塑的材料有木、陶、竹、金属、石材等,将这些原材料通过美学设计和技术加工,就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类雕塑,这种雕塑史为了代替原始社会残酷的人葬制度而产生的。现代雕塑中,已经没有了这类作品,但这不能磨灭明器本身的艺术价值。

纪念性雕塑在现代雕塑中十分常见,一些学校、一些标志性的地方总会有一些纪念性的雕塑。比如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像的雕塑就是一种近年性的雕塑。在今天,但凡有一些值得纪念的人或事出现,人们总会希望有个雕塑出现来纪念这一人或事。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纪念性雕塑的实用性很强,而且发展形势良好。

装饰性雕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十分常见,紫禁城的门楣、栏杆、梁柱上随处可见这种装饰性雕塑。样式之多变、技法之娴熟、艺术价值之高是现代雕塑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装饰性的雕塑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座丰碑。装饰性的雕塑也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现代雕塑中的装饰性雕塑也处在蓬勃的发展之中,在现代雕塑艺术成就上也是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工艺性雕塑是既有实用功能又有独立的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在现代雕塑中尤为受到关注和喜爱,但是由于自唐代以后失去了创造性,发展至今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无论是哪一类的雕塑,都是现代雕塑大家族中的一员,也都在现代雕塑艺术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三、传统与艺术的联系

传统术雕与现代雕塑代表的是不同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成就,有了传统艺术的传承,雕塑艺术的成就才会越来越高,直至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传统的雕塑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汉代,雕塑艺术由简单的小件雕刻发展成为严峻风格的汉代雕塑。在这期间,雕塑发展迅速,走上了一盒巅峰。保存至今的秦朝兵马俑是雕塑史上的经典中的经典,形象生动、蔚为大观,自出土之后,令中外游客折服。这个时划的雕塑是在中国雕塑史上甚至在人类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价值。

第二阶段,是有汉代至唐代,这个时期是雕塑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塑趋于完美,是雕塑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可以称为是理性风格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唐代直至清代,这个时期雕塑逐渐走下坡路,出现了发展止步的现象。这个时期的雕塑失去了原来的创造力,大多数是为了取悦人的,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雕塑只是一味的追求形式、追去华美的雕琢工艺,作为艺术品最终要的艺术原动力及个性的发挥却被忽略和扼杀了。

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雕塑艺术。不论是高峰时期的雕塑还是衰落时期的雕塑,都是代表着一些特定时期的风格和艺术成就,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

总之,现代雕塑家拥有着一笔宝贵的财富,秦汉作品的魅力,唐代作品的精致,都是的现当代雕塑家学习和领悟的。笔者认为,现代雕塑要想不是去艺术性,应该在古人的作品中,去参悟那种摸索和追求的意识形态的过程,通过感悟去探求心灵美的意识形式。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追求原始的美不盲从潮流,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姿态。

参考文献:

[1]陈佳学,木雕艺术创作[m]艺术探索2009

[2]陈佳,中国艺术史[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3]李由;以艺术触动生命:艺术界;2009年02期

雕塑艺术论文篇(7)

回顾中国雕塑院走过的不平凡的九年历程,不能不谈到著名雕塑家吴为山作出的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一个专门的雕塑创作机构,是当时那一代雕塑家们的夙愿,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中国雕塑院的建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吴为山则以其创作的国内外影响,以其在坚守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基础上,倡导时代风格、国际视野的文化理念,以其“诗风荡洋,文气堂堂”“形神兼备、气象万千”,独具意象风格的“写意雕塑”的艺术主张和成功实践,也以其在南京大学雕塑研究所所长任上的建树,而成为中国雕塑院的首任院长。九年一瞬间,但雕塑院在吴为山院长的领导下,老、中、青三代雕塑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如今已建设成为有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具有国际性声誉的雕塑艺术平台,雕塑院的许多展览和理论研讨活动,已在引领我国雕塑艺术创作的发展,推动建立具有中国影响力的国际艺术评价体系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吴为山的一系列作品,已在国际上展示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创作的独特面貌。

在中国雕塑院建院九周年之际,我们不仅看到吴为山作为院长对雕塑院事业发展的贡献,更可喜的是也看到吴为山作为一位雕塑家,他以不间断的创作,不断推出新的一系列作品,而这些作品在审美品格的把握和艺术创造意境的开掘上,都有令人眼前一新之感。记得 2008年初,我在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雕塑并主持学术研讨会,当时看了吴为山创作的纪念馆主题雕塑《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和《胜利之墙》,深深为作品思想和艺术的震撼力所感染,久久不能自已。这组作品深刻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被外来侵略者、屠杀的一个不可忘却的记忆,同时也形象性地表达了最后的胜利属于正义的奋起反抗的不屈的中华民族。作品不去正面表现屠杀,但父老乡亲逃难路上的悲惨情景,扶老携幼、家破人亡、冤魂呐喊,一幕幕场景,都使人如见刀光血影,那惨不忍睹的屠杀场景如在目前。侵略者对善良人性的毁灭,不能不激起参观者内心强烈的震撼!吴为山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雕塑的创作,将个人情感体验与民族情感、人类普遍情感融为一体,以独特的出人意外的大胆构思,借鉴中国传统雕塑、雕刻技法和艺术精神,吸收西方雕塑艺术元素,运用表现与再现、写实与写意融汇统一的表现手法,以再创造的独具个性特征的意象风格,丰富而又强烈地揭示了受害者的痛苦、挣扎、不屈、奋起,作者对他们内心情感和外化形态的把握十分准确、统一。在当时观摩这组主题雕塑后的学术研讨会上,我曾指出,这是可以堪称我国当代最高艺术水平的为数不多的雕塑作品,从世界范围来看,这样的作品在当代雕塑中也属杰作,它将作为这个时代雕塑创作的标志性作品留给后世。

在我国当代雕塑家中,吴为山创作作品的数量也是惊人的,已有近五百件作品问世。题材从孔子、老子等古代圣贤,、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领袖人物,到作为题材主体的近当代文化名人,还有稚童、妇女、老人等普通人的形象。吴为山以充沛的激情在自己的表现对象上倾注力量,挖掘人物具有深度的精神世界,赋予冰冷的材料以灼热的灵魂,赋予瞬间静止的造型以中国文化生动的人文精神。他的作品呈现着一种敦厚的“中国气质”,这种气质是无形的,但却似乎是从人物的身心中洋溢出来,不管作品的人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着的,神情静穆的还是灵动的,都有一种厚度。我们正是从这种厚度中解读出吴为山作品追求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我在 2008年评论吴为山创作的《史实力作,写意精神――吴为山的雕塑艺术》一文中,认为在雕塑手法上,吴为山借鉴西方现代雕塑经验,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精神和绘画上的写意元素引入雕塑造型,抛弃繁琐的细节,捕捉形与神的统一,因此他的雕塑无论从“再现”的角度看还是从“表现”的角度看,都显得特别传神。吴为山的雕塑与西方人的雕塑拉开了距离,也与当下偏于西化的中国雕塑颇有不同,他以自己独创性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人们所认知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近十年以后的今天,吴为山更以大量的优秀作品奠定了具有独特个性、独特面貌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立在那儿,人们一望即知:这是吴为山的作品。立具有广泛认知的独特个性风格,是一个时代杰出艺术家的必备条件,但仅此并不够,他的作品还须同时具备很高的文化品格和时代应该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吴为山可讲是一位三者兼备的雕塑家。 2010年,香港中文大学因吴为山的艺术创造成就授予其荣誉院士,指出吴为山“走在艺术发展的前沿,为雕塑开拓新视野,界定新定义 ”。著名艺术家熊秉明曾说:“艺术家往往创作能敏捷挥就者,难刻画深入;能苦心经营者,少一呵而成之妙。为山作品神速痛快又能供人长期反复玩味,其用思灵活多出人意表。 ”著名艺术评论家邵大箴说吴为山的雕塑作品“不仅有刚柔相济的鲜明个性,有含蓄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吴为山大大小小的每一件雕塑作品,都洋溢着真、纯、朴的特点,“打造了一个神似与形似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这种平衡正是中国艺术的立足之本”。不久前,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在授予吴为山金质奖章时评价“吴为山从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创作感动世界的作品 ”。我认为这些评论和肯定,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吴为山雕塑创作的本质,即从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当代多元美学趋向(包括外来元素)中寻求形与神把握的平衡点,以形写意,以意见神,以神领形,以浑朴之形,寓灵动之魂,在契合当代中国审美意趣演变的形式美感把握中,去塑造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正如吴为山自己所讲,要在“诗风荡洋、文气堂堂”“形神兼备、气象万千”的独特意象风格中实践文化理想和艺术追求。

吴为山的创作以独特的艺术个性、朴厚的文化品格和神妙的艺术境界得到普遍肯定,其作品应邀在英、法、意、加、日、韩、荷兰等国家的重要艺术机构和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出,他以雕塑创作的成就获得英、法、俄等国的重要奖项和荣誉,他的“中国雕塑”在美、英、意、韩、丹麦等国的重要艺术殿堂或场所永久陈列。应该说,吴为山为中国当代雕塑以自已的面貌在世界艺坛占有一席之地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吴为山的艺术成就并非凭空而来。是我们这个时代为艺术家创造了思想和艺术自由驰骋的阔大空间,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吴为山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时期,才能够以勤奋的努力去问道习艺,撷采中外,融汇古今,自成一家。吴为山在创作实践的同时,注重理论概括,他的《视觉艺术心理》《雕琢者说》《雕塑的诗性》等专著及《写意雕塑论》《雕塑与中国人文精神》《模糊与传神――从人物精神的塑造谈起》《我看中国雕塑的风格特质》等论文及他的一系列艺术评论,与他的创作呈现的艺术面貌一起,为中国雕塑的当展提供了具有独创性的借鉴。我想,他结合创作实践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新的阐释和发扬,一定会对我国当代雕塑的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吴为山艺术造诣全面,其书法、中国画、油画等也有很深的造诣,厚积薄发,文化厚度、理论识见和多种艺术表现力的积累,使他以自己的雕塑艺术作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一位艺术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