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雕塑的艺术风格

雕塑的艺术风格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7 17:29:10

雕塑的艺术风格

雕塑的艺术风格篇(1)

关键词:传统彩绘;陶瓷雕塑;造型;装饰;风格

景德镇传统彩绘陶瓷雕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工重彩,富丽堂皇”,然后仔细看着它,你会发现其造型优美生动,衣纹流畅简洁,图案设计典雅美观,技术精湛先进,这些都使彩绘陶瓷雕塑像珍品一样,闪耀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艺术殿堂。正是因为景德镇拥有高度发达的釉上彩绘技术,使得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成就辉煌。也正是因为陶瓷雕塑与彩绘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景德镇陶瓷传统陶瓷雕塑华美温润,独一无二。

1.景德镇传统彩绘陶瓷雕塑的艺术特色

1.1造型完整与程式化

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尤其是人物雕塑追求造型完整,所有人物雕塑都有齐全的四肢,五官完好,这是传统的造型观念。因为在民俗的观念中,只有完整才有生命,才充满生机,而不完整有损于生命,拥有完整的造型才能表现出美的概念。完整造型既符合中国传统雕塑的审美观念,也是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的审美观念。在人物造型上,既有精雕细琢的写实,也有归纳概括的写意。总体而言,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能做到形神兼备,把其外形特征表现出来,重视人物心理、气质和精神的体现。

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以观音、罗汉、福禄寿三星、关公和财神等这些为人们所喜爱的神仙圣人形象为主要题材。这些佛仙形象是传世千百年来由中华民族集体创作并带有原型意义的理想形象,是一种集体程式性的造型。在上其蕴含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追求幸福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梦想。这些人物雕塑形象的塑造往往受到传统观念意识的框架限制,因此,很少能充分表达出创作者的个性,这就使得景德镇陶传统陶瓷雕塑的造型程式化化。

1.2色彩艳丽与象征性装饰

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采用彩绘工艺装饰时,其使用颜色和图案是与传统造型以及依附其上的集体意识紧密结合的。景德镇传统彩绘陶瓷雕塑的用色绚丽多彩、鲜艳夺目,其以红、绿、黄三色为主并大面积使用,用其他颜色进行点缀,这种用色方法很容易烘托出活泼的气氛,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张力,给人呈现出既和谐又变化多端的艺术效果。景德镇传统彩绘陶瓷雕塑发展至清末时,彩绘工艺已经非常高超,加上又受到市民和宫廷文化的影响,装饰越来越复杂,花纹繁密,用色浓艳成为主要的装饰手法。中国传统五色观及民间文化观念深深影响了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的色彩观念,因此,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的色彩观与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的影响是一致的。

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的装饰图案以龙、凤、蝙蝠、寿字,太极、八卦、寿桃、石榴、佛手、云纹、折枝花、缠枝纹等最为常见。这些图案都是一些实用的事物,因为它们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在漫长过程中演绎而来的带有特定意义和百姓心理感受的观念性造型符号,是具有高度的集体性和承传性的象征性符号。人们在对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选择装饰图案的时候,都会考虑雕塑本身要表达什么内容,图案与内容相呼应。同时也尽量丰富陶瓷雕塑因受造型限制所没有充分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图案装饰,讲究对称、平衡、协调和明亮,给人一种沉稳、舒适、轻松和完美的审美愉悦。正是这种表达百姓生活审美理想的传统装饰图案与陶瓷雕塑造型统一整合的特点,给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带来了生命与活力。

2.景德镇传统彩绘陶瓷雕塑的审美风格

2.1御用彩绘陶瓷雕塑的审美风格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深厚,为明清皇家官窑生产御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景德镇丰富独特的瓷土资源更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皇家御窑厂生产御瓷的工艺更加严格、规范和复杂。他们有足够宽裕的资金,用上层的原料和技术最熟练的制瓷工人来满足皇家生产御瓷的需求。皇家御用彩绘陶瓷雕塑的生产不计成本,对烧成后的瓷器还要再精心挑选,百里挑一,进贡的瓷器更是不能有任何缺陷。皇家御用彩绘陶瓷雕塑的烧制过程显示了生产者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制瓷工序的规范,这些都使得制瓷工艺技术越来越高超先进。此外,由于皇家御用彩绘陶瓷雕塑是用来满足皇帝和朝廷,不同朝代帝王的文物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时代的痕迹,并反映出他们当时的审美意趣,这些皇家御用彩绘陶瓷雕塑完全服从和服务于皇帝的喜好和兴趣。

18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也正是欧洲艺术的洛可可时代。追求奢侈生活的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崇尚繁琐、华丽、轻巧的装饰风格,在艺术上要求世俗化,大批欧洲传教士把这种风尚带到中国。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当时整个社会沉迷于奢靡、享受当中,皇室更是追求极度奢华的生活方式。正是由于那个时期上流社会的风气促使能够给皇室带来精神愉悦的御用彩绘陶瓷雕塑越来越追求繁缛、雍容、华丽的风格。虽然皇家御用彩绘陶瓷雕塑繁荣一时,尤其是乾隆时期,其精湛绝伦的制作工艺把中国陶瓷装饰艺术推到了一个历史顶峰,但是整个清代的瓷艺衰落是不争的事实。这门卓越的传统工艺在为皇室服务时所呈现出的优越感和展现工艺技巧的心态,以及皇室自身的把玩风气,形成了皇家御用彩绘陶瓷雕塑强烈的夸张风格。尤其是到了清末,由于经济衰退和政治腐败,导致社会文明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只为满足皇帝享受和商品意识的装饰风格,促使当时的瓷艺走上一条只追求技艺和形式的不归之路。

2.2民间彩绘陶瓷雕塑的审美风格

民间彩绘陶瓷雕塑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民间生活的反映和象征。正因为它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使它带有生活原型的特征,呈现出质朴的审美风格。一方面,从材料的选择上看,景德镇民间彩绘陶瓷雕塑使用的坯料、釉料、彩料等原料,都直接取于景德镇或周边地区的自然原料,一般不再进行繁复的加工,维护自然的状态,烧成陶瓷的颜色和纹理呈现出自然的艺术效果,不像官窑调配原料和精密复杂处理后烧制出的效果,民间彩绘陶瓷雕塑给人一种质朴的美感;另一方面,民间彩绘陶瓷雕塑艺人比较自由,较少受到束缚,无论在造型的塑造,装饰图案的设计上,都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民间彩绘陶瓷雕塑更能表达出人们追求向往幸福生活美好心意。此外,由于民间艺术家长期重复性的手工制作,促使其技术变得精湛、运用越来越灵活。所以可以看到在生产过程遗留下的熟练的制作痕迹,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痕迹反映了一种古朴、自然之美。

明清时期,市井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戏剧、小说、历史故事和与之相关的插图、版画、年画在民间广泛传播。民间彩绘陶瓷雕塑也多以戏曲、小说为题材,内容民俗化。从注重吉祥心理的精神象征,向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价值观转变,市民的审美情趣开始倾向于戏曲故事、美人仕女、吉祥如意的图案花纹。造型以生动、逼真的写实风格为佳;色彩以淡雅脱俗为主;图案以细腻繁复的风格为上,而图案内容多以安居乐业、夫妻和谐、长生不老、升官发财最为常见。明清以后,民间彩绘陶瓷雕塑的造型写实、色彩华美、工艺细致这一审美趋势发展充分,逐渐失去了民间彩绘陶瓷质朴的乡土风味。(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参考文献:

[1] 余祖球,梁爱莲.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10.

[2] 祝桂洪.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3] 李兴华.明清景德镇民窑和官窑器物美学风格比较研究.中国陶瓷.2007.10.

[4] 姚慧芸.景德镇陶瓷雕塑装饰的发展.中国陶瓷.1995.12

雕塑的艺术风格篇(2)

关键词:城市环境;城市雕塑;抽象艺术

中图分类号:J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214-01

现代城市雕塑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化文明城市的重要因素,美化环境的同时,提升了大家的审美品位与艺术修养,是提升市民精神文化修养的重要元素。现代城市雕塑设计风格以城市环境为背景,从文化内涵、人文地理、丰富的色彩、艺术语言的多样化,反映了城市环境的变化。本文就现代城市雕塑设计风格与形式进行分析,阐述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魅力。

一、现代城市雕塑设计风格的多样化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城市环境中最具文化品质的构成要素之一,得到众多的建筑师、规划师、公共艺术家和政府决策者的高度重视。21 世纪,人们必将对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雕塑艺术风格开始多样化,这一过程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产生。西方艺术经历了现代与后现代,并影响到雕塑艺术的发展,雕塑从传统的写实转移到了抽象、意向、超现实、观念性雕塑等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现代科技的应用与雕塑材料的多样性,使现代城市雕塑丰富多彩,雕塑色彩的变化也更加时尚与现代,因此现代城市雕塑风格变得多样化并与现代化人文城市融为一体。

二、现代城市雕塑具象写实风格

中西方雕塑艺术传统以写实为主,现代城市雕塑写实风格依然重要,广泛应用于小型城市雕塑和园林景观灯设计中,如广场、绿地公园、步行街及各种公共场所。写实造型的现代城市雕塑圆满地再现了人类的美好生活和对理想的追求、对艺术的向往,是雕塑艺术对生活的再现,进一步增强了城市雕塑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一件好的标志性雕塑在设计时首先应该了解当地的人文精神, 结合地域文化,在艺术美观与精神含义上达到相同的高度。

三、现代抽象城市雕塑

抽象艺术的产生是现代艺术发展的结果,西方现代艺术从具象走到了抽象,并影响到了其它的艺术门类。抽象艺术是现代化的标志艺术,现代城市雕塑设计吸收了抽象艺术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现代城市雕塑带来了新的情趣和新的艺术语言形式。位于青岛五四广场的著名雕塑《五月的风》就是抽象雕塑的代表,鲜艳的红色,抽象的螺旋上升,代表了城市的品味,提升了城市的档次。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艺术流派,如:把雕塑的造型简化到最基本的抽象状态,追求一种绝对统一的秩序美感和整体感,以使之与周围的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芝加哥联邦政府中心广场上坐落着一个由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创作的纯红色巨型雕塑《火烈鸟》,它形似一架弯下了吊臂的起重机模样,高达15.9 m,整个作品用钢板铆接而成,人们可以在它的身体下穿行。《火烈鸟》是以斜线和弧线来展现形体的,在整个造型中几乎没有一条垂直线和水平线,其庞大而又空灵的形体与周围的立柱形现代建筑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但是作品的线性造型又与建筑的直线感构成一种内在的联系,故又显得协调合拍,创造了一种富有生气的环境氛围。如《拱门》、《躺着的人》等,已成为美国城市景观的标志。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大胆的设想、野性的力量、牛仔的开拓精神。而野口勇的彩色抽象雕塑《红色立方体》,仿佛一颗在转动中被“定格”的大骰子,保留着它那“金鸡独立”的奇妙姿态,在四周的几十层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在由现代建筑群的直线织成的巨网笼罩之下,它的斜线和圆形孔洞显得那么的生动活泼,冲破了它所在的环境空间的压抑气氛。

四、现代城市雕塑的超现实风格与观念性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现代化城市雕塑风格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的技术与材料的产生也促使城市雕塑风格的多样化,超现实表达形式展示了更加现代化的思维与观念,展示了人类现代的生活方式。极少主义、观念雕塑的城市雕塑作品以简洁凝练的艺术语言为雕塑的主体观念阐释和艺术表现形式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无论是小区建筑群或广场街区仍然存在着样式单调、风格雷同或与环境不协调等不足之处。城市现代雕塑的设计风格趋势是多样性的,不同的设计风格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要。现代城市雕塑设计应有包容性,应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和民族、地域特征,现代城市雕塑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里德.现代雕塑简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雕塑的艺术风格篇(3)

关键词:传统木雕;雕塑;艺术;继承

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36-02

中国传统木雕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辽宁新乐遗址和河姆渡新石器时代,远古先祖们制造的木鱼、木鸟等是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开山之作,经过先秦和秦朝,木雕艺术得到进一步传承,在汉朝进入发展高峰期,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审美情趣,展现出古人的高超技术工艺。到了现代,现代雕塑继承传统木雕的精华,形成民族性与时代性一体的现代雕塑艺术。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之间的继承关系

据了解,我国的传统木雕在史前就已具备相当高的标准,但古人却很少有人重视其艺术价值,多认为其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而人们对木雕的认识也非常匮乏,这与我国传统学术思想有关。在古代,琴棋书画乃艺术之高品,而木雕则只是一种制造品,而不是高雅的艺术。那时候,木雕作品都是由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跋山涉水的寻找材料,用铁制工具雕刻出各具特色、风格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由于木雕没有获得相应的艺术地位,故而民间艺人也多将其当做一种谋生的本领,而不是高雅的艺术。而且,这些民间艺人的知识水平一般不高,尤其欠缺理论知识,只是动手能力较强,而传统木雕则作为一种谋生的本领被以薪火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也正是这些历史原因使得传统木雕的艺术语言魅力没能展现出来。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传统木雕是我国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技术最为成熟的以部分,虽然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少,但可以借助古代雕塑来弥补。

虽然传统木雕以谋生手段被传承下来,但其仍在不同历史阶段展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对我国的现代雕塑产生重大影响。现代雕塑在感受前人娴熟技艺的同时,思考前人的智慧对当代雕塑的影响,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木雕,实现古今融合、中西交融,在不断的更新、改变、创新、转化、融合中发现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找寻适合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推动现代雕塑的发展。所以说,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之间是一种继承传扬的关系。

另外,从精神角度来说,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具有共通之处,它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抛开形体的限制,使人们正确认识雕塑的精神。比如:中国少数民族佤族的祭祀木雕――寨桩,用树木做成象征人类始祖的标记,以单纯的精神为目的,通过朴实的造型、图案、符号,传达着某种特殊信息。作为宗教艺术品,寨桩被佤族人民认为是其与神沟通的桥梁。现代雕塑之父――布朗库西的《无尽之柱》是其晚年作品,其以O形为基本单元形式,从地面一节节向上延伸,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重复净化人们的杂念,使人们摒除诱惑和困扰,进入原始宗教情感体验中,感受纯粹的精神慰藉。将这两个作品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看见,二者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精神意识形态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尽管二者的精神力量不同,但二者通过简单的造型使人们正确认识形体塑造艺术,深入宇宙的精神境界,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它超越时空,实现艺术的汇流。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之间的关系

走在大街上,我们可以看到鳞次栉比的现代雕塑作品,但其中的精品却非常少,从功能角度来看,现代雕塑主要有明器雕塑、纪念雕塑、工艺雕塑、宗教雕塑、装饰雕塑、陵园雕塑这几类。其中,明器雕塑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它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成实物和虚拟两类,在陶器、木材、石材、竹子等物品上雕塑虚拟的物象,这种雕塑最早是为替代原始时代残酷的陪葬制度而出现的,而到了现代,加入美学、原材料的技术加工等因素,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雕塑史上一种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雕塑。虽然说现代雕塑中很少有这类雕塑作品,但其艺术价值则是无法磨灭的。

装饰性雕塑在古代建筑物中非常常见,其技术成熟、样式多样,艺术价值不高,而现代人很喜欢这种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上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宗教雕塑与少数民族密切相关,这与中华文明有重大联系。我国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佛像非常常见,在全国各地均可以看到佛像,这些佛像按照一定的风格、规格雕塑。由于当权者重视佛教,故而佛像的风格、规格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这虽然拓宽了佛像的范围,但也限制了雕塑的发展,使其失去生机和活力。在现代雕塑艺术中,越是年代久远的佛像雕塑作品,其艺术价值、地位就越高。

纪念性雕塑是最为常见的现代雕塑作品,无论是标志性地方还是在学校等,我们都可以看见纪念性雕塑的身影。如:厦门的中秋博饼雕塑、泉州的大坪山郑成功雕像、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雕像、厦门大学的鲁迅雕像等都属于纪念性雕塑。人们为了纪念某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通过雕塑来表达寄思。纪念性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中有较宽广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然,无论是哪一种雕塑,其都是现代雕塑艺术中的一部分,是不可替代的。

我们知道,艺术的发展是慢慢累积形成的,新的艺术在旧艺术基础上继承和传承,发展成为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相互融合的新艺术,雕塑艺术也是如此,我国的雕塑艺术经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发展成为现代精彩纷呈、百家峥嵘的现代雕塑艺术。从新石器时代到汉朝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雕塑从新石器的简单雕刻到汉朝时大型物件的雕刻,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特色和审美情趣,这一阶段产生不少优秀的雕塑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如:秦朝的兵马俑。汉朝到唐朝是第二阶段,此时的雕塑处于理性发展阶段,是我国雕塑艺术的黄金发展时期,是雕塑史上的鼎盛时期。唐朝到清朝是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并开始走下坡路,许多雕塑作品失去其艺术价值,只是为取悦人而产生,艺术的个性被扼杀。到现当代的第四阶段,雕塑艺术进入古今、中西交融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开始走向集大成化发展,呈现百家争鸣的发展状态,雕塑与现代人的生活、审美观、价值观、大众文化等紧密联系起来,反映人们精神世界的求索。

三、现代雕塑艺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一体化

从现代生活状态来看,青年雕塑家不可能与老一辈的雕塑家一样,直接将古代或西方雕塑中的内容融入到雕塑作品中,其面临更严峻的形势,承担更重的责任,当然发展前景也更加盲目。在这个中心融合、古今融合的湿气,雕塑家不仅要吃透我国传统木雕、雕塑的技艺,同时也要积极探索西方雕塑艺术的精神价值,在中西融合中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我国传统雕塑的当代性传承,实现现代雕塑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一体化。

事实上,民族性与时代性本身就是不可切分的整体,民族性是基础,时代性是发展和演变,不能单独强调雕塑技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而是要从现代雕塑艺术上强调整体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理念发生重大变化,雕塑艺术的造型美也要跟随者时展而变化,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由于人的审美情趣受到民族、生活、文化、年龄、兴趣、性别、时代等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传统雕塑作品的直观感受不同。而从古今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出,凡是优秀的作品,其无一不含有对比成分,无一不在对比中实现统一。因此,现代雕塑艺术也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解放思想,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鼓励不同风格的雕塑艺术发展。在当前这个复古思潮形势下,积极吸收中国传统雕塑的精华是必要的,实现古今的完美融合。比如:明清时期的雕塑品具有实而不华的特点,是艺术与自然美的协调组合,而汉朝的古朴有余,雅致不足。我们则可以充分吸收传统雕塑艺术的某些元素,应用到现代雕塑作品中,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协调统一。2008年完工的无锡灵山胜境的“灵山梵宫”是一座当代佛教艺术殿堂,其中的木雕面积多达1.5万O,木雕与石雕、彩绘、铜雕、园林的有机结合,创造圣洁、和谐、庄严的环境,促使人心灵的净化,让人如沐春风,感受圣洁的宗教舞曲。又如:以《白蛇传》为主题的杭州雷峰塔工程,其木雕采用多层叠雕制作,综合应用平面浮雕、半圆雕等多种雕塑技艺,通过逐层对接组装形成大型雕塑作品,在一个平方上从近到远,从低到高,创造震撼人心的三维立体雕塑艺术效果。

四、结语

艺术是无止境的,尽管我国历史上的木雕地位不高,但随着现当代传承,其在现代雕塑中占据重要地位,现代雕塑对中国传统木雕的继承和传承推动了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得现代雕塑艺术进入中心、古今融合的繁荣发展状态,雕塑的艺术价值也逐渐凸显出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陈志忠.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J].美与时代(中),2013(08).

[2]张雁梅,傅东云.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精神本质――有感于佤族祭祀木雕与西方现代雕塑[J].大家,2010(08)

[3]晓雁.行走于传统意蕴与现代艺术审美之间――“行走集:彭小佳雕塑作品展”[J].上海艺术家,2013(02).

雕塑的艺术风格篇(4)

一、秦代和汉代马雕塑的主要表现语言

在秦代和汉代的马雕塑中,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是两个历史时期的共同的语言形式,具有共性特征。线的运用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雕塑的基本的语言形式,这一点在秦代和汉代动物雕塑中体现得都很突出。汉代雕塑匠师凭借对曲线特有的悟性和禀赋,创造出大量的用线造像的动物雕塑精品。汉马轻盈飞动的体态(图2),通过线条的曲直勾勒,丝毫没有笨重之感。在汉代动物浮雕的表现中,线在表现物象中的重要性、普遍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展示。这传递给我们的是在荆楚文化熏陶下,雕刻家并没有被淹没的艺术秉性。同样是以线造像的秦代动物雕塑却缺少几分汉代动物雕塑的张扬外显。秦代马雕塑中线是中规中矩的服务于艺术家的创造,从陶马俑到动物纹饰更多的是求真求实,是对自然物态高度的模拟,生机却远不如汉代马的雕塑艺术。虽然秦代马雕塑在体量上、数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马的动却并不明显。当然,这有秦人和汉人对线造型认识上的差异,对曲线所具有的特征在理解上的不同。中国人的审美理念造就了塑绘结合的雕塑艺术表现语言。彩绘与塑造技术的统一是秦代动物雕塑的主要表现方式,究其原因既有实用性的审美要求,也包含秦人的文化诉求。“秦代统治者以陶马佣取代活马的方式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但佣作为殉葬的替代品,首先要求的是逼真,战马俑看上去如同真马。”[1]所以在马俑身上绘上颜色,并带上真的马鞍和配饰,采用塑与绘的结合,来实现这个愿望。可见,秦马雕塑中的色彩具有有满足实用需求的目的。而秦代统治者坚信用不同的颜色能够代表构成世界的五德,既水、木、火、土、金每一德由不同的颜色所象征。秦代雕塑中对色彩的运用拓展了传统雕塑艺术的表现空间。在汉代动物雕塑中,色彩也是广泛的被应用,其对色彩的依赖度丝毫不亚于秦代。以武威木雕马为例,其动物造型简洁概括,大刀阔斧,虽然生动活泼,却略显粗糙。汉代艺匠利用色彩来丰富画面,通过颜色对人的视觉冲击,来完善作品。不同的色彩或亮或暗,或强或弱的色度均对物象的表现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这种塑与绘的高度结合充分的反映了色彩在汉代造型中的重要性。这种语言形式一直延续到唐宋,乃至现今的民间工艺中,可看到其应用的影子。

二、秦代到汉代马雕塑风格比较

秦代陶马俑的制作风格属于写实主义。秦陶马雕塑尺度接近真马,马车及车饰也都采用实物,并敷以彩绘力求逼真写实。这是出于模仿真实物象的客观需要,是为满足给墓主提供生前所用之物的实用功利意图的结果,但却表现出了军阵宏大的气势,这与秦代审美求大求美正相互吻合,当然秦代的陶马俑的写实风格是秦代审美及出于实用性双重作用的结果。汉代马雕塑的写实并非局限于对事物自然形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将雕造者的创造愿望加以物化展现而又不脱离现实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是确立在艺术表现的基础上的。西汉早期陶俑马的尺寸明显要小于秦代。在陕西咸阳杨家湾周亚夫墓出土的马俑高不过68厘米,小者还不足半米,但两汉时期更加强调马的运动感和对马神情的刻画。汉代陶马雕塑在造型上轮廓清晰、体积感强、头部方平,多呈现奔腾状或嘶鸣状。汉代艺匠将内心运动的感悟通过马佣雕塑强烈的动感呈现到观众面前。可以说,汉代马雕塑最外在的特征之一就是夸张的动感,如武威的马踏飞燕所呈现的极其强烈的动势。而秦马俑更多呈现的是静穆、深沉和端正。“秦代马雕塑表现的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隐藏在庄严肃穆的外表下。艺术工匠通过他的艺术创作,将这种强势的力量和自身的敬畏心态转加到自己创造的作品中。静穆的特点所体现出的宁静、肃穆是艺术反映秦代现实生活,服务与皇权政治的一种直观反映。”[2]从体量上来看,秦代的战马雕塑虽然高度接近于真马,但其体量感和张力却逊色于汉代雕塑马的造型。无论是陶马或铜马,汉代马雕塑四肢多细长,充满张力和运动的爆发力(图3)。马在造型上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美的不同追求和取向。从秦代马的写实到汉代马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由静到动,这种变化既是受两代不同审美文化熏陶的影响,又是各时期艺术家体验自然并表达对自然认识的差异造就了秦至汉动物雕塑风格的差。秦代和汉代动物雕塑中所体现的审美精神是导致两代艺术风格变化的主因秦代出于实用功利主义的目的,其审美反映的是实践理性精神,是在客观上对所创造的物象赋予写实逼真的特性。秦代审美强调作品整体的浑厚气势。用简单的基本单位不断重复构成庞大的群体格局,讲究布局,既寓变化于严谨的对称中,又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划一的特征。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庞大阵容,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气势。秦代审美取向追求质朴,崇尚黑色;崇尚博大,追求大美气象。这在秦陵兵马俑列队布局的气势和陶马形体塑造尺寸追求等大或超过等大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还有,秦人在审美上追求精细刻画。从其陶马俑雕塑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对马眼睛的刻画,也从商周时期刻阴线发展到突起,并在眼皮部刻上阴线,并运用旋转的阳线处理马的鼻孔,使其更加逼真,进一步增添了马的生动性(图4)。汉代的审美追求承继了楚文化的衣钵。“处于江汉流域的楚艺术即不像周代艺术那样凝重,肃穆和典雅,也不像殷代艺术那样狰狞威严”。[3]它充满奔放的想象,表现的形式多是强烈夸张的动态世界,体现出了盈动的地域特征。在楚艺术中的动物造型是艺术家自由抒发创造力的结果,表现的动物好似腾云驾雾一般。楚人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对两汉时期的马雕塑造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从楚国动物图像上找到与汉代的马踏飞燕的许多相似之处。汉代艺术的审美取向为求大求全、浪漫和运动的艺术精神。求大求全,在雕塑造型艺术形式上表现为充实之美。浪漫是楚汉艺术的灵魂,是对原始的激情与想象的传导,而运动表现在汉代动物雕塑中则是对生命力的弘扬和对瞬间动作的捕捉。从秦汉两代马雕塑表象层面来看,秦代雕塑艺术追求宏伟的气势,无论规模以及体量都力求博大静穆之美。汉代艺术则追求动作奔放、节奏分明、色彩艳丽的艺术特征。两代所具有的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导致其雕塑艺术风格差异的主因。

三、结论

雕塑的艺术风格篇(5)

关键词:德化瓷雕;雕塑工艺

0 引言

德化瓷雕以其光泽的外表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中外。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瓷雕就已经非常兴盛,有些瓷雕作品甚至销往西欧及东南亚各国。到了明代,瓷雕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的高峰期,尤其是德化窑烧制出的白瓷雕塑,其外表洁白如玉,胎体细致,叩击如罄,似凝脂冻玉,精美绝伦。自明代起,出现了很多瓷雕艺术大师,如明代的何朝宗、林寿宗、张寿山、林朝景,清代的何朝春、邓想、许容,清末的苏善、苏学金、许氏三兄弟,以及五六十年代的许文君、陈其泰等。他们的雕塑作品造型精巧,栩栩如生,其使用的工艺技法极为精湛,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瓷雕艺术风格,这种独具魅力的风格一直被延用至今,成为了当代瓷雕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

1 德化瓷雕创作中使用的工艺技巧

德化瓷雕在形象刻画上借鉴了石窟艺术,其人物着装的衣纹处理参照中国画中人物衣线造型进行设计,可以说,德化瓷雕是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体现。在明代,德化雕塑大师何朝宗对前人的陶瓷制作工艺和烧制经验进行了总结,在雕刻过程中选用德化的白瓷土作为原材料,并利用木雕、泥塑、石刻等工艺的技巧,并以唐代著名佛像画家吴道子的画风为创作风格,独创了堆、推、雕、刻、捏、刮、接、贴八字技法,具体如下:

堆。雕塑师在对作品有了具体的构思之后,使用瓷土堆出大致的形状,并根据构思的需要,在适当的部位堆加一些可塑性泥料,对作品进行调整,使作品的结构更加合理准确,整体外形看起来更加生动传神,作品的体积感更加强烈。

推。雕塑作品的平面较大或是整体呈圆柱形时,多会采用“推”这一雕塑工艺,即选用刃面较为锋利的雕塑刀,在作品的加工面上缓慢的平推,以保证作品的外观圆润光滑。

雕。在作品基本成型后,使用刻刀剔除多余的泥料,使作品的尺寸符合标准,更为形象。

刮。这一技艺多用于“雕”完成后,使用平刀对作品进行纵向以及横向的刮平,保证作品的表面平整,过渡部分显得更加柔和。

刻。作品的外形定型后,需要对细节处进行刻划。此时要用到粗细适中的雕塑刀,刻划出人物的眉、眼、唇、手部的纹路以及衣物的线条、纹理、配饰等图案,使作品更加精致,视觉上的层次感也更加丰富。

捏。在制作水珠、花叶、花瓣、飘带等立体感较强的部位时,雕塑师多会使用拇指、食指、中指这三个手指或借助雕塑刀的推压作用,将可塑性极高的泥料揉搓成较为生动的形象。

贴、接。即把制作好的单独的配饰等物品粘在作品的适当部位,将所有的部件整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加完整。

瓷雕师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瓷塑八法,不仅注重对人物整体外形的塑造,更注重对作品的五官神态、表情、手足动作、衣物纹路、饰品等细节精雕细刻,创造出多个形态各异、神形兼备的作品,静中有动,使作品赋有感染力。

2 德化瓷雕的艺术风格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著名瓷雕艺术大师何朝宗善于雕制各式佛像,如观音、如来、罗汉、达摩等,他所创造的作品造型精巧,栩栩如生,坐者以岩石、莲花为座,神情肃穆端庄,让人望而生敬;站者利于波涛、莲花之上,衣袂飘然,超群脱俗,势如腾云驾雾,见者无不有飘然欲仙之感。何朝宗大师的雕刻技艺精湛,堪称一绝,其作品更是被视为瑰宝,在国内外的陶瓷界都享有美誉。自七八十年代以来,瓷坛新秀辈出,他们继承了何朝宗的创作风格和瓷塑八法,同时为德化瓷雕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使得瓷雕技艺代代相传,绵延兴盛。

德化瓷雕的塑造题材十分丰富,取材也较为广泛,不仅有代表德化瓷雕传统的千姿百态的观音像、佛像和大大小小的组雕,还有天仙配、嫦娥奔月、田螺姑娘、天女散花等神话故事,关羽、岳飞、李白、杜甫、穆桂英等真实的历史人物,踏雪寻梅、贵妃醉酒、红叶传书等历史故事,虎、豹、牛、马、鹤、凤等飞禽走兽,盆梅、盆菊、牡丹、芍药等花鸟盆景,以及现代的夏娃、采茶女、长征路上、少林武功、红色娘子军等,题材新颖,意趣盎然。这些瓷雕使用清雅宜人、质地上乘的白瓷,融合了传统的堆、推、雕、刻、捏等技巧以及现代的精巧雕工工艺,色泽圆润,形神兼备,形象逼真,深受人们喜爱。

3 结论

德化瓷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是民族文化的沉淀。雕塑工艺技巧是保证瓷雕作品更加细腻传神的根本,是瓷雕作品的魂。在今天的瓷雕行业,德化陶瓷工艺大师采用精细的雕刻工艺,使用洁白明净、如脂似玉的白瓷,雕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使德化瓷雕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展现了雕塑的造型美、意蕴美以及材质美,让德化瓷雕在中国工艺美术领域成为了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

参考文献:

雕塑的艺术风格篇(6)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雕塑大师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在雕塑领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在英国的现代主义艺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天才的创造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也不仅在于他综合了现代艺术的各种风格,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竭尽全力地探索雕塑艺术的一切可能性,表现出自古以来的艺术家一直在追求的雕塑的纪念性、庄严感和宏伟气势。他的雕塑作品彰显着他独特的艺术追求,有着显著的亨利•摩尔式风格。

一、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

亨利•摩尔说:“人文主义精神将永远是我的雕塑中最重要的东西。”亨利•摩尔于1919年到1924年先后在利兹艺术学校和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雕塑,虽然接受的是学院派的训练,但他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他与传统教育格格不入的创作风格。传统学院派以表面上精致的手法表现陈旧的神话、宗教、历史等题材,摩尔的创作风格受古埃及艺术、非洲黑人雕塑、古代墨西哥艺术以及英国中世纪早期的基督教雕像影响,对原始艺术的热爱,使摩尔的艺术蕴藏着无比的活力和对生命的追求,并且不论他采取何种表现形式,他的最终目标是在表现人、人性和人的尊严。他的作品分为三种不同的内容和意念:“母与子”、“侧卧像”和“形之内外”。三种看似不同的雕塑意象实质上都是以人体为原型,表现了人的力量和自信。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人的观察和对于人性的思考,倾注着他浓厚的人文主义情结,可以说正是由于他对于人的深切关注才得以引起欣赏者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他的雕塑作品被广泛地关注和喜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抽象与联想的结合

他的雕塑作品具有抽象的风格,但始终与几何抽象保持距离。除了对原始艺术的研究学习,亨利•摩尔对现代艺术风格也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现代雕刻家爱泼斯坦、波尔泽斯卡、布朗库西、毕加索等构成主义的抽象形式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直接作用于亨利•摩尔的艺术创作。对于塑造的对象,摩尔用简约概括的形式表现,但是作品表现出来的内在力量却比具象作品更有生命力,更生动形象,给欣赏者预留了数不清的联想。清新简约的视觉感受,没有掩埋摩尔倾注在雕塑作品中的独具匠心和饱满深厚的情意。摩尔的作品多具有纪念意义,以斜躺的女人像最为著名,他在1929年创作的《斜卧像》就是集众多寓意为一身的作品。斜卧像虽然表现的是女性的形象,但是欣赏者却能联想到伟大的母性,和连绵起伏的山川峡谷。连绵起伏的形体像女性饱满丰腴的身体曲线,又像富有气势的、蜿蜒起伏的群山峻岭。摩尔把女性的曲线美和高山大川的磅礴气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意深厚。

三、摩尔洞的魅力

讲到亨利•摩尔就不能不谈到他对空洞的灵活运用和把握。雕塑艺术之所以被人们形容为一切艺术中最困难的形态,就是由于雕塑是三维空间的形态表现。它比表现人们习惯的平面形态和二维形态要困难得多,大多数人满足于实际需要,极少数人继续向前探索,进一步去了解形态如何存在于三维空间之中。摩尔对于三维空间的探索和研究,是他热衷空洞的主要原因,用空洞将雕塑的两个面联系起来,让空间穿透雕塑,使空间成为雕塑实体的一部分,雕塑与空间成为一体。摩尔认为,雕塑实体中的空洞如同深山和悬崖上的洞穴一般具有神秘的魅力。空洞的存在相当于给雕塑本身蒙上神秘的面纱,《国王与皇后》中的眼睛是两个镂空的空洞,使整座雕塑透露出自然而神秘、简约而深远的恒久魅力。《三立像》中三个妇女的眼睛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圆洞,但是它所凝聚的却是异乎寻常的穿透力。摩尔认为空洞本身跟雕塑实体的意义是同等重要的,因为空洞本身也具有形体,也可以代表一定的意义。摩尔对于空洞的运用打破了“雕塑是被空间所包围的实体”这样一个西方传统雕塑的固有概念,空洞被摩尔广泛地应用到他的创作之中,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摩尔洞”。

四、材料与灵感的碰撞

摩尔重视对于生命力的挖掘,对于雕塑创作的载体—材料的选择,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他在早期对于石头、骨骼、贝类这些大自然中具有生命力的物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于它们的自然形态进行运用和探索,追求材料的真实感,力求发挥原材料最大限度的美感。摩尔对于这些大自然中具有生命力的物体的喜爱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他把对这些天然造型的感受和感知升华到理性的高度,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出来,给人们清新、自然的享受,仿佛他的雕塑作品就是大自然的产物一般。

青铜的大量使用是在摩尔创作的后期出现的,青铜本身具有特殊的可塑性和丰富的色彩变化,摩尔对于青铜的特性的掌握和运用同样给他的雕塑创作带来了无穷的魅力和韵味,让人玩味无穷。摩尔的雕塑作品从形体到色彩以及与环境的完美融合,常让欣赏者流连,人们也会惊讶于雕塑的巧夺天工、浑然天成。对于摩尔来说,雕塑创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在追求艺术品质完美的过程。大多数的青铜雕塑和艺术家对于青铜材料的运用只是停留在使用材料的基本需求上,但是,摩尔把青铜铸造后期色彩变化同雕塑的形式、肌理等因素统一到一起,使青铜的色彩变化发挥得恰到好处,最大程度地渲染雕塑的内在品质。五、作品与环境的结合摩尔的作品往往都体积庞大,具有纪念碑式的气势,大多被安置于广袤的荒野或高地,与天与地融为一体。人们可以从雕像各个不同的角度欣赏,由于他的作品上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洞,欣赏者甚至可以走进雕塑或坐在上面,既能观赏又能触摸,既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又能够感受到雕塑作品细部的双重感受。他认为“不大不小的尺寸不能充分地把思想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

所以我们见到的摩尔的作品往往都很巨大,不适宜放在室内。同时,他认为雕刻不应该像绘画那样放在一个固定光线的室内空间里,而应置于阳光之下,在自然环境或建筑环境中。一天的不同时间和一年四季的光线变化中雕塑作品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面貌。雕塑作品与自然光线的有效结合使摩尔的作品更具有生命感和可观赏性。

雕塑的艺术风格篇(7)

吴为山教授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数年来他创作的雕塑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内容涉及人物雕塑、城市雕塑、宗教雕塑,其中肖像雕塑尤其是名人雕塑成就极为突出,先后被国内外有关机构、场馆收藏并陈列。吴为山的作品《睡童》于2003年获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最高奖――攀格林奖,吴为山成为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位亚洲艺术家。同年,他应邀在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向来自世界各国的知名艺术家进行关于雕塑与中国文化的讲座,成为登上这座著名艺术讲坛的第一位华人艺术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天人合一――老子》还获得了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1.大写意的创作手法

吴为山从书法艺术中悟出了中国艺术特有的形式美――笔墨线条的生命力,他的雕塑作品具有笔墨感,散发着中国艺术的特有神韵,大写意的创作手法创造了雕塑新的境界。他的那种似与不似的意象造型使得他在主观发挥上有了巨大余地,这种艺术处理方式更有助于他个性的挥洒。在塑造形象之前,他认真研究对象的外形、内在气质和性格特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职业、经历等特点,每件作品都渗透着他的主观情感。他的作品大胆舍弃形似,充分利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艺术处理上的舍弃、强化,使得艺术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如夸大齐白石颈项和身材的比例,长须披洒,巧妙处理面部与其他部位的关系,使它们之间相互呼应、相互衬映,很好地塑造出了一代中国画大师的灵魂 ;《天人合一――老子》像采用“虚空法”, 将雕塑的前胸部位整个掏空,体现“虚怀若谷”,其造型与道家思想同构。

吴为山创作的题材主要是人物,他有独特的选择视角,他关注中国古往今来的文化名人,另外还有一些妇女、老人和儿童的雕塑。他认为,中国文化名人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较之普通人,他们的面孔有更多的可读性。他精心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特别着力于眼神的表现,以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他部位的处理看似简略,仿佛漫不经心之举,但它们巧妙地服务于整体形象。其塑造手段别出匠心,通过繁与简、精细与粗疏的变化,赋予形象以韵律与节奏,他利用手在塑造过程中捏、推、挤、压等手法增加雕塑语言的感染力。他塑造的书法家高二适先生,气宇昂扬,胸襟坦荡,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这正如高先生的书法,中含筋骨,高昂激越。他塑造的林散之像仙风道骨,也正如林氏的书法,行云流水、柔中见刚。从吴为山塑造的每一位文化名人形象上,我们都可以读出他们的学识、他们的气质,这些形象也是吴为山对中国文化的写照。

2.吴为山的雕塑对于中国雕塑史的意义

近年来,吴为山的作品频繁地亮相各种国内和国际展览,他名字越来越受人关注,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文化符号。他的雕塑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表现,对东方哲学、美学有着整体的观照与思考。这种写意不仅是东方式的,在形式上他借鉴西方古典艺术和现代流派的一些技巧,如西方自古希腊雕塑、文艺复兴到罗丹的艺术精华,以及贾格梅蒂、布朗库西、亨利・摩尔等一批现代艺术大师的营养,并把这些技巧融进自己的创作中,成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分。

吴为山的雕塑作品不仅有刚柔相济的鲜明个性、含蓄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他认为,模仿西方的艺术是缺少文化自信的表现,在世界文化对话中必然失去自己的方位,不会被西方人所接受。他力倡“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他提出的“写意雕塑论”和“中国雕塑风格论” 是民族性文化的代表,吴为山就是通过雕塑创作去研究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现在的社会不能光做土著艺术家,还当进行国际流,开阔的胸襟、包容的心态才能使艺术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