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欧姆定律特征

欧姆定律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2 09:05:18

欧姆定律特征

欧姆定律特征篇(1)

关键词:维吾尔族音乐理论体系 木卡姆研究 共性与源流

一、版本的准确性是研究工作的客观依据 二、从维吾尔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人手开展研究工作

维吾尔音乐尤其维吾尔木卡姆音乐能够体现出乐制的多样性。乐制包括音乐和律制的音乐体系概念。世界各地区的乐制大体可分为三种体系,“五声体系”即中国主体体系、“七声体系”和“四分之三音体系”。这一理论最初由奥地利音乐学家霍恩博斯特尔(Eirch Von Hormboste1,1877-1935)提出。我国音乐学家王光祈在《东方民族之音乐》中最早以国文刊出该理论,理论名称略有改动。五声体系(即五声音阶体系)流行地区极广,亚洲地区的中国、朝鲜、日本、蒙古、越南、吉尔吉斯以及俄罗斯接近亚洲地区的靴靶、马里和巴什科尔托斯坦(原巴什基尔)等地;并流行于非洲地区,美洲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之间。七声体系(即七声大小音阶体系)几乎流行于整个欧洲,并及于美洲。这个体系与古代希腊乐制有密切联系。四分之三音体系就是在音阶中相邻两音之音存在着“四分之三音”(即“半音”加“半音之半”的音程的一种乐制)。这种四分之三音是阿拉伯民族音乐的主要特征流行于阿位伯和伊朗,亦见于西亚和北非地区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的诸国,如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沙特阿拉伯、利比亚以及埃及、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三种体系互有影响,在同一体系内,不同民族其乐制又各有特点。维吾尔木卡姆音乐是三大音乐体系均存在的复杂音乐主体,它的复杂结构形态和维吾尔民族这个音乐客体的认知心理、情感心理、音乐心理密切相联。三类心理状态又与维吾尔民族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丝绸之路要冲,各种古老文明交汇于此。受惠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文化条件,维吾尔民族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又从古老的汉文化、印度文化、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及古希腊文化中汲取营养。

音乐作品要获得认可就必须考虑听众音乐认知的基本要求,使作品或多或少地保持在对象认知结构之内,使之或多或少地引起对象的期待,并使作品与听众期待的实现之间完成一种平衡:既不使听众期待立即实现,又不至于离开得太远。音乐心理学家迈耶尔(L.Meyer)指出:“一种音乐风格的出现,有赖于文化和个体成熟。这种成熟的标志之一,体现在不断向前看的意愿,及在一定程度上舍弃现实满足而追求长远的理想。这样,人为地设置期待的抑制,情愿承受不确定性,就成为实现这种理想所必备的条件。维吾尔木卡姆音乐形态的规范属性与科学程式正是维吾尔民族本位音乐成熟的重要标志。现今的维吾尔木卡姆音乐形态研究只是立足于欧洲音乐理论体系的框架内,从记谱工作到理论阐述均用着十二平均律的耳朵与欧洲影响下的固定节拍、节奏模式。如果音高、节奏型问题出了“偏差”,就设计出一些本位与客位都难以理解、难以实践的新符号、新注解,而忽视了局内人的说法与表现。维吾尔木卡姆音乐的律制与十二平均律的律制,难道可以简单地认为是音程关系多一点儿或少一点儿吗,节奏型的规范、节拍的强弱关系能用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说明吗,显然,这是不合适的。应当从音乐形态学方面入手,系统研究维吾尔木卡姆的乐制,从理论上健全维吾尔音乐体系,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对三大体系的音阶、律制、节奏型、节拍等音乐根本要素进行分析,对应维吾尔木卡姆音乐本身,找出维吾尔木卡姆音乐理论体系的科学、合理的规律。维吾尔木卡姆音乐的形态特征不能用某一音乐体系来审视其乐制,而应该逐步认识维吾尔音乐自身的规律。总之,解决维吾尔木卡姆音乐形态问题,必须建立维吾尔民族音乐体系并以此对维吾尔木卡姆音乐进行科学分析。

欧姆定律特征篇(2)

关键词: 课堂引入; 欧姆定律; 兴趣; 物理学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作为一堂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部分.这一环节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深入程度、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学生对本节课授课知识的兴趣多少等.对于初中学生,注意力本就不容易集中,那么一个好的引入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带领学生积极思考并真正进入课堂的关键.欧姆定律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若仅仅是公式,学生在刚学的时候很容易记住,但是对于欧姆定律的来源以及探究的过程总是模糊的,就算教师在课堂上有过演示实验,在部分学生看来都只是因为教材是这样安排的.但其实不然,这个探究实验正是欧姆定律得出的关键.可是学生理解不到位,可能是教学哪一步不够确切.比如其中一个设计点就是引入这个探究实验,在引入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回到当时欧姆在探究时的过程以及条件中,结合当时的条件可能做到的以及达到的情况,这样的引入或许会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初中物理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学引入恰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最关键的一步.一方面,课堂引入具有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包摄性较广的整体知识中掌握分化的部分,比从已知的分化部分中掌握整体知识难度要低些.”比如在讲解“静摩擦力”这一节课时,由于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将摩擦力作为先行组织者,将其作为上位概念,再将静摩擦力直接提出,并联系其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静摩擦力的概念.另一方面,课堂引入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本就不容易集中,在刚上课的几分钟,学生可能还处在下课所经历事情的愉悦之中,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找到一种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方法.注意力是保证学生上课的首要条件,而兴趣又是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关键,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教师在教学引入环节中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键.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常用的几种引入方法:

(1)实验引入法,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引入时采用实验的方式是中学物理教师常用的,运用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可以快速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教师既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

(2)直观导入法,直观导入可以是视频、图片、实物等,某些物理现象不一定是发生在学生周围,那就可以通过图片或录像的方式为学生展现物理现象或物理情境,这样就显得更加直观,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讨论引入法,一般就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例,对学生进行提问或者大家一起来辩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导入了本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材料,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这个过程,关键是借助生活中鲜明的例子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

(4)问题激疑法,设置疑问是教师的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有意激疑启思,活跃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5)复习引入法,这是最便捷的引入方法,往往是在与新课联系较为密切的时候使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巩固,更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做液体压强的复习题时,引出浮力的知识,浮力其实就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上下的压力差而产生的,学生联系前面知识能够快速地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而不会感觉到陌生.

(6)故事引入法,一般的故事引入都是直接引用物理学家们的故事,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唤起他们的探索热情,通过了解前辈们的物理思想、实验方法和探索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素养[2].比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先给学生介绍牛顿这个人的一生,学生会由于对牛顿这个人的崇拜而愿意对其所提出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

(7)游戏引入法,在正式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从而引入新课,利用游戏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摩擦力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拔河比赛,绳子是经过教师处理过的,所以一定会产生输赢,学生心有不甘,因此就可能产生对答案的探索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欧姆定律教学引入文献分析

欧姆定律是整个初中电学的重难点之一,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接收者的认知情况以及他们的阶段性特点等等,首当其冲考虑的便是引入部分.以下是大部分教师在欧姆定律教学设计中常用的几种引入方式.

(1)复习引入

学生在接触欧姆定律之前已经掌握了电流、电压、电阻3个物理概念,有的教师则是充分的利用学生已经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讨电流、电压、电阻之间存在的关系,自然而然的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2)实际问题引入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只有把书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的教师会由生活当中电流受电压、电阻变化的电路来进行提问(比如收音机的音量大小是由什么来进行控制的),然后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中的学生最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会争先抢答,有的教师就会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置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来抢答.设置如下两个问题:实验中当电压一定的时候,电流随电阻的变化情况;当电阻一定的时候,电流随电压的变化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进一步提出,电流、电压、电阻之间是否存在某一数值关系,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进而探究三者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

(4)通过实验引入主题

实验的创设是根据电流在电路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的教师会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事先设计电路图,然后改变其中的电阻看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情况,实验现象与学生前面所了解的不一致,通过继续进行实验对比解释才知道电流在电路中同时还会受到电压的影响,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引入对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判断.

(5)由物理学史引入

新课标中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史,学习前人的科学态度与精神.有的教师会通过介绍欧姆这个人,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再提出欧姆的杰出贡献---欧姆定律.

3、 总结

通过对欧姆定律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在大部分文献中采用的都是惯用的物理引入法,而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实验引入法,由于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过电流、电阻、电压等,教师在这里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三者之间关系的探究实验.电压和电阻的影响因素,前面的定义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因此,现在最为疑惑的就是电流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电流与电压以及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这种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也会感兴趣.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物理知识,还能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实验探究的步骤,从而加强实验探究的意识,与初中物理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符合的,因此,实验探究法引入欧姆定律总是作为欧姆定律教学引入的首选.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够体现出来的,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物理学里面最好的方式在笔者看来就是物理学史的渗入.物理学史具有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运用灵活性等特点,物理学家们的物理思想、实验方法和探索精神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且提升学生的素养[1].但是通过对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在已有的教学设计当中,很多教师就是对欧姆的一生进行简要的介绍之后就直接提出本堂课我们要做的就是对欧姆的实验进行验证,学生或许会深刻地记住欧姆这个人,这样的引入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渗透,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就没有那么的明显,笔者曾经也用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引入,得到的结果没有显着的不同,因此,笔者又设计了另外一种方式的物理学史引入.

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电流的知识,教师可以提问学生:(1)电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前面已经学习了电流,对于电流是否存在和其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进行测量?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初二上学期就已经学过热量之间的传递,有温度差的两个热源之间是可以直接进行热量的传递,欧姆认为电流也应该具有和热传递相似的性质,既然热是受到温度差的驱动,那电流也应该受到某种驱动力而且应该是正比的关系,现在我们知道这个驱动力其实就是电压;对于电流的测量学生知道用电流表,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对欧姆定律的发现历程进行介绍.当电流被发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电流表才出现,在电流表出现之前,能够检测电流的是一种叫检流计(原理就是电流的磁效应)的仪器,现在又一个问题了,只有检流计也没有办法去得知电流的大小.欧姆这个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善于思考,“既然检流计可以测量电流是否存在,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是否可以得到电流大小.”前人已经发明了静电计可用来测静电力(这是我们后面即将学到的)——库仑定律(静电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他就根据检流计的原理以及测静电力的扭秤相结合,制成了电流扭力秤,结构很简单,就是一个小磁针和一根直导线,当直导线通上电流之后,电流产生的磁场就会影响小磁针转过一定的夹角,并且发现扭转角度与电流强度成正比,通过角度还可以得出电流的大小.那么如果现在学生就有这样一个电流扭力秤,除了用它可以得出电流的大小,那还可以对其充分利用,进行实验的改造,在我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肯定会想到电阻的大小与金属材料的关系,改变金属材料看所得电流的变化,这样又解决了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3].这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欧姆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得出了欧姆定律,这整个教学过程看上去没有物理知识,很多教师可能会觉得浪费时间再加上还有的是学生还没有学过的知识,其实不然,学生的接受能力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这样的介绍让学生明白欧姆定律其实就是一个电流的探究过程,其实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思考,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最后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I=UR.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笔者建议这个引入过程可以将PPT、教师的描述、板书结合起来使用,效果可能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丁江铃,谢元栋,纪熙.爱迪生与特斯拉之争引入中学物理教学的意义[J].物理通报,2019(2):116

欧姆定律特征篇(3)

摘要 居斯塔夫・克里姆特是欧洲新艺术运动时期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其最初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拜占庭艺术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探究拜占庭艺术对其风格的启发进而探究克里姆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拜占庭艺术 克里姆特风格 拜占庭镶嵌画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居斯塔夫・克里姆特作为欧洲象征主义绘画中维也纳分离派的杰出领袖,是一位既具独特艺术个性,又以强烈民族风格见长的绘画大师。其作品时刻透露着绘画内容的哲理性、艺术手法的象征性和实用的装饰风格性。追根溯源,克里姆特的艺术成就与其所处的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 克里姆特艺术风格形成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末期,欧洲工业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空前提高,拜金主义也随之渗透于人的生存意识中,消极情绪与

繁荣的物质世界形成错位,同时照相技术的产生,使西方模仿自然的艺术观念和形式受到挑战,艺术家们急需找寻一种新的方式舒缓焦躁的情绪。此时,东方美术的传入使得西方画家开始接触认识东方美术,重新审视借鉴东方美术,于是新艺术运动吸收了东方美术的造型语言,运用平面的形式、意象的空间背景、抽象的线条以及富于装饰性的画面效果,创造了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全新形式。

克利姆特的绘画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继承象征主义的衣钵,利用种种象征的形式,犀利地反映着工业社会给人们精神带来的困惑。他的绘画在形式上大量借鉴东方美术的内容与元素,在尊重本民族审美传统的同时,将民族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色彩等因素运用于绘画之中,取得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他借鉴的东方元素中,拜占庭艺术是克里姆特接触的第一步,而恰恰是这一次的华丽转身奠定了其风格形成的独特基础。

二 拜占庭艺术的风格特征及表现形式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以古罗马的贵族生活方式和文化为基础。由于贸易往来,使之吸收了东方阿拉伯、伊斯兰的文化养分,形成独特的东西方融合的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艺术在1000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几次大的风格变化,早期拜占庭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西方古典传统。6世纪,拜占庭艺术进入了第一盛期,其风格在建筑、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中建立起来。艺术家开始强调表现内在精神体验,并赋予某种神秘的象征意义。

成熟的拜占庭风格以线条和平涂色彩的动态为基础,体型平面化。人物的三维空间表现为精神力量取代,画面予人以灵魂超脱肉体的感觉,并藉线条的力量和色彩的明度表现,形成了典型的金色背景。

而色彩鲜明璀璨的拜占庭镶嵌画继罗马时代后繁荣发展。镶嵌画由小块彩色大理石或彩色玻璃拼嵌而成。绘画形式上,风格化的线条成为造型的主要手段,空间观念更加抽象,色彩更加单纯,人物形象从重肉体转化为精神的象征。拜占庭插图则以东方式的装饰色彩、风格化的形象处理和灿烂的金色背景为特征。珐琅、宝石和贵重金属雕刻或镶嵌的工艺品也是其表现的主要形式。

通观整个拜占庭艺术,突破传统注重精神的表达,并渗透着浓郁的东方气息,对整个欧洲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为克里姆特的就近借鉴提供了便捷。

三 拜占庭美术对克里姆特绘画风格的影响

克里姆特同时代的画家在欧洲工业时代大环境的压抑下,急于用艺术表达内心,迫切地需要用一种新的手段来抒情,而此时拜占庭风格的传入为其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于是对拜占庭镶嵌画风格的借鉴成为克里姆特迈出强烈的装饰风格的第一步。

拜占庭艺术不仅从精神层面启发了克里姆特,更从表现形式上刺激了克里姆特狂热的艺术表现欲。

1 拜占庭艺术从精神层面对克里姆特风格的启发

(1) 主观意识上突出高度象征性,以神秘的哲理性主题表达极度的生死情感宣泄。

拜占庭美术发展到盛期逐渐转为重精神层面的探究,作品中予人以灵魂超脱肉体的感受,有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克里姆特绘画中的神秘力量更多反映在主题选择后的诠释上,其作品主题主要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在克里姆特选择的主题中,“生与死”是永恒的隐性主题。克里姆特对生命的诞生―死亡的画面探究蕴藏着一种对人生本性的关注和思考,并用具有高度象征性的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克里姆特的《死神与生命》便是一幅表现人生进程的寓意画,几个不同年龄性别的形象相偎依,挤成一团,告示了人的一生从生长到死亡的短暂过程。画的主题极度悲观,但克里姆特情感的象征性宣泄却是最淋漓尽致的。

(2) 基于与现实生活相反的生活态度使得艺术对本能进行非理性支配。

8―9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对拜占庭艺术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们内心基于与生活相反的生活态度使得拜占庭美术进行了对本能的非理性支配,843年,圣像争论平息下来后,拜占庭美术发展进入了第二盛期。这一时期的艺术形象原有的美有所丧失,开始表现出一定的人间感情。人们对世俗艺术发生了新的兴趣。此时的克里姆特同样处在社会环境复杂的状态中,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世俗,用其独特反差的方式描写着社会世俗。克姆特的代表作之一《吻》,表现的是人类的共性之一:爱欲。这幅画在风格上带有浓郁的伤感情调和东方装饰风味,表现出了哀愁与感伤,甚至还带有些颓废的色彩。这种与当时生活相反的内心抒发貌似甜蜜却悲伤,貌似非理性,却犀利地反映着理性的社会,貌似寓意不明,却清晰地流露出作者矛盾的内心。

2 拜占庭艺术对克里姆特风格表现形式上的影响

成熟的拜占庭艺术人物形象平面化,不以形体为基础。色彩上有着典型的金色背景,注重材料的多样性。而这些给了克里姆特启发,其“镶嵌画风格”逐渐成熟。

(1) 构图上

在空间构图上突出平面抽象性。克里姆特承接拜占庭镶嵌画特点对空间形式的表现从古典主义严谨的透视造型表现物象自然属性中解脱出来,在饰有繁复纹样的主体与简单纯化的背景对比中表达西方传统绘画对空间深度的追求。传统的三维形体和空间处理被抽象化的平面形式取代,简化了画面空间层次。如《弗里查・里德勒》中的画面形象,无论远近,都被拉到同一清晰度的平面上,大面积的色彩与细节描绘都沿着清晰的轮廓和平面敷色的二维空间推进。克里姆特借助符号化的构图方式发掘客体之外的涵义,用空间形式的平展性和构图的抽象性营造画面视觉的愉悦,使平面抽象的图示呈现出直接而丰富的生命力。

(2) 色彩上

拜占庭镶嵌画色彩以半宫廷式的奢华著称,多用金色背景,而克里姆特在此基础上更是将金色运用到华美的地步,金色主导着整个色彩格调。《阿德尔・布罗克・鲍尔像》画中为配合布罗克・鲍尔的华贵形象,克里姆特在背景及衬裙上用了灿烂的金色。画面以金色作背景底纹,各式金黄色纹样图案构成的衣饰包裹着人物的优雅形象,整个画面显得高贵华丽,可谓金碧辉煌。

此外,克里姆特绘画中所用的色彩的另一个特点也和拜占庭艺术中的用色相似:这些色彩是一种完全的主观化表现,而非客观描述的色彩。如画面中红与绿的冲突搭配使用。主观色彩的运用更加强了作者画面喻意性的特征,为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赞叹及对死亡的眷顾等复杂情绪的抒发提供了载体。

(3) 材料上

拜占庭镶嵌画由小块彩色大理石或彩色玻璃拼嵌而成,优雅细腻且具有浓郁的装饰效果。加入珐琅、硬石、镜子碎片和彩色玻璃的拜占庭镶嵌画启发了克里姆特的创作灵感,他尝试打破绘画与应用技术之间的界限,实践新材料在绘画中的应用并且获得成功,实现了新艺术和象征主义的综合。

借鉴了拜占庭风格加上祖传的金银首饰工艺技巧,使克里姆特的装饰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大胆地在作品中运用沥粉、贴金箔、嵌螺钡、贴羽毛等特殊技巧,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水蛇―I》中金、翠两色的水草纹的穿插,组成一种近乎抽象的、由点和线构成的音乐的韵律,这种装饰化构图,便是运用蛋彩、沥粉、贴金等多种方法画成的。

通过各种材料的恰如其分地运用,彰显出克里姆特深沉的象征意味、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形式感风格。

四 结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欧洲艺术寻求新突破的时期,东方艺术的相继发现,使欧洲掀起了“东方文艺复兴”的浪潮。克里姆特绘画风格在此基础上形成。作为研究克里姆特风格的第一步,拜占庭艺术是一个很好的基础与铺垫,为我们了解克里姆特风格提供了依据,也为我们认识装饰艺术与实用功能的结合,尤其是东西方艺术融合对世界的影响提供了参照。

参考文献:

[1] 何政广:《克里姆特/世界名画家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

[3] [西]帕科・阿森修编,王伟译:《瓦格纳与克里姆特》,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李向伟:《装饰艺术风格的共性与个性刍议》,《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

欧姆定律特征篇(4)

关键词:欧姆定律;探究案例;教学设计;解读反思

一、教育背景与设计理念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经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这是我国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标志,更是广大新课程实践者10年经验的总结,定稿后的新课标必将作为指导性文件引领新课改持久深入健康地发展。

为实践新课标所倡导的“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的崭新教学理念,我们在总结反思“自主·探究·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新编苏科版物理教科书为载体,进一步改进《欧姆定律》一节的探究案例设计。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力图体现以下理念:一是学生发展为本;二是比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三是把思考还给学生。

二、内容分析与学情简析

《欧姆定律》一节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这既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电学的教学重点,也是新课标规定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通过电阻和串、并联电路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与质疑、交流与讨论的学习习惯,对“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已初步适应并产生了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便于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合适的教学起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探究案例与设计解读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②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③进一步学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

2.过程与方法。①进一步实践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②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②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③体验分工合作、团结互助精神。

解读:依据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把传统的“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更能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学习目标是指:“学生从学习的起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支持和促进下,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够达成和检测的目标。”学习目标的编写和描述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实验的操作,用数学方法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2.学习难点。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建立和理解欧姆定律;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读: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观注重教师教的重点与难点,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标教学观,则注重学生学的重点和难点,注重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关系的过程和方法,体现了“比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这一新课标理念。

(三)教学媒体

1.教师用具。投影设备、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用具。多媒体教学软件,干电池4节、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3只、导线若干。

解读:投影设备主要用于展示各组设计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利于小组间交流、沟通与提升。多媒体课件包括:演示实验电路图的动画幻灯片;数据处理的表格和图像;调光电灯工作原理。

(四)教学过程

1.复习设疑,激发探究欲望。(1)提出问题:①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②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学生举手或随机点名回答。)(2)猜想设疑:同学们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作了各种猜想,那么这三者究竟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课主题“欧姆定律”。

解读:①在学生猜想的过程中,教师耐心倾听而不要急着下结论,可让学生互评,以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多元评价,发挥评价的发展。②复习旧知是为了导入新知,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脚手架”,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1)知识准备:教师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说明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关系时,必须保持其中一个变量(例如电阻)不变,再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设问: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必须保持 不变,通过改变 ,来观察 的变化。(2)方案设计和交流:在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后,通过同桌讨论,利用提供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选派几组学生上台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教师简单评析后,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实践和体验“控制变量法”,加深对欧姆定律的感性认识。(4)各组处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新教材增加了利用实验数据描绘函数图像的方法,理解成正比、成反比的意思,体会构建数学模型在物理研究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解读:①把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一是因为学生已初步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二是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参与体验“控制变量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②本节探究课把重点放在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与完善实验方案上,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③选派小组上台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旨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创新思维。④教师在这阶段应不断巡视、引导,倾听学生讨论,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3.总结交流,合作共享。(1)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归纳得到两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3)强调:欧姆定律中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是强调同一导体,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解读:这一环节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通过总结交流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在全班共享中得到升华。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评价反馈。这一阶段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4.巩固反馈,知识迁移。“模拟调光台灯”的工作原理,作为实验探究的有效补充。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会选择仪器、设计简单电路、掌握工作原理,加深对常用仪器的认识。

解读:调光台灯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就在身边,物理和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四、感悟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设计应是一个动态生成方案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和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经验出发,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式化、细节化的准备,这种“静态教案”不能适应动态生成的实际教学过程,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出发,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精心设计动态生成方案,促进学生过渡到“最近发展区”。

(二)探究性学习的真谛是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虽然全班分成很多小组分散进行探究实验,但各组都围绕“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有条不紊地进行,看似无序实是有序。在这中间,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参与十分关键。教师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并对组内成员的分工提出责任分工。教师一定要给小组内每位学生分配一个角色,诸如主持人、操作者、记录员、噪音控制者、汇报人等,使每个小组成员在各司其职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1.

欧姆定律特征篇(5)

帕萨卡里亚是巴洛克时期一种以固定低音变奏为原则的变奏曲体裁,曾被当时的许多作曲家运用于创作之中,一度繁荣发展。但到了浪漫时期,这一体裁已经鲜有人问津,而勃拉姆斯却在自己的《第四交响乐》(Op.98)的第四乐章采用了帕萨卡里亚,赋予其以新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命力,如主题的半音化衍变发展、主题发展过程中对恰空(Chacona)的融合、整体结构布局中对奏鸣曲式创作原则的运用,表现出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和音乐风格,使他的这部作品成为这一时期欧洲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对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帕萨卡里亚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第四交响乐》第四乐章“帕萨卡里亚”主题中,传统帕萨卡里亚的基本特征它都具备,如8小节的固定低音主题、小调式、三拍子、固定低音变奏原则、复调音乐织体、舞曲风格等等,表现出鲜明的历史风格。但作曲家创造性地将恰空的创作手法融入其中,使这首帕萨卡里亚表现出某种混合的特性。这一主题源自巴赫《第150康塔塔》结束部分“我病中的日子”(四声部合唱的恰空,西班牙慢三步舞曲)开头的4小节旋律。勃拉姆斯这个8小节的主题是在一组每小节一个和弦的和声序进的最高声部浮现出来的,这是恰空的典型特征。恰空是以和声序进为主,主要旋律只是和声序进的产物,处于最上方声部,属于主调音乐范畴。并且,主题在上方声部多次出现,这也是恰空的特征。主题的和声序进也很特别,一直到第7小节才出现主调的属和弦(Ⅱ级音降半音),前面是主和弦与下属方向和弦的交替,第5小节是一个具路标性质的重属和弦,最后完满终止。这种具有很强的紧张度与张力的和声序进对于乐曲的发展十分重要。在以后的变奏中,这个和声序进也参与了进来,使音乐的主调性质更加明显,体现出恰空固定和声变奏技术的特点。在以后大发展中,这一主题还采取了恰空的大调式特征(如变奏13―15)。

勃拉姆斯之所以在交响乐创作中选择帕萨卡里亚这一古老的音乐体裁,使之获得新的发展,并在20世纪重新获得众多作曲家的青睐,究其原因,与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音乐美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19世纪的西方音乐美学虽然以浪漫派标题音乐的情感论美学影响最大,但已经出现了形式论音乐美学的倾向,如奥地利音乐学家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1854)一书中,提出了自律论音乐美学的观点,在当时及对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对音乐的形式问题重又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帕萨卡里亚这种古老体裁由于其极为强烈的形式感因而有利于音乐结构更加严谨,有利于内容与情感的统一,故而博得勃拉姆斯的喜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随着音乐美学观念的转变和对音乐形式感的追求,复调音乐由于它横向线条的高度衍展性和严谨的形式感而获得了很大发展。作为复调音乐形式的一种,帕萨卡里亚也自然地被人们所重新认识。勃拉姆斯的创作实践证明,帕萨卡里亚是可以担当起表达新的思想内涵的任务的,古老的音乐体裁与风格是可以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如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从音乐风格和社会-历史的角度对《第四交响乐》的终曲进行了评述,就是一例。他说道:“在19世纪后期的交响乐中居然出现了中世纪的采用定旋律的乐章,但是写出这样音乐的人是变奏艺术的伟大的德国艺术家之一,他从北方的家乡带来用管乐组和弦乐组]奏的管弦组曲的记忆,还有那吕贝克和汉堡教堂的宏大管风琴,布克斯特胡德、赖因肯和巴赫的豪壮的、富于幻想的、威严的艺术;他在新的家乡把这一切和维也纳的精雕细琢的交响乐艺术结合在一起。”①勃拉姆斯的这一大胆尝试证明了,帕萨卡里亚独特的表现风格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帕萨卡里亚这一古老的复调音乐形式之所以备受推崇,除上面提到的因素之外,还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和美学特征。首先看固定低音主题,它简练短小的结构特点有利于音乐素材的高度集中统一和乐思的简洁严谨,直接决定着音乐的更深入发展与变化,概括并深化了乐曲的风格内涵,它的不断反复加强了音乐的统一性。我们还可以从巴赫的《c小调帕萨卡里亚》的主题感受到这一点:以级进、小跳为主,兼以四五度跳进,在加上富于动力的节奏,使主题显得简洁有力。

巴赫的这首帕萨卡里亚之所以被后世作曲家奉为圭臬,主题的因素不可忽视。所以,勃拉姆斯高度重视固定低音主题。他的这首帕萨卡里亚的主题也具有上述特点,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曾说:“变奏曲的一个主题对我来说意味着真实的、牢固的、几乎像基础低音那样的东西,而基础低音对我来说是神圣的,这是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缔造我的故事。”②

此首帕萨开利亚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之上,作曲家运用各种横向发展的手法加以持续变奏,与主题形成对位声部,具有强烈的横向衍展性,使音乐获得了发展的动力支撑,造成一种连绵不绝、一气呵成的效果,体现出统一与变化相结合的原则,对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勃拉姆斯还采用了音色传递的手法,使帕萨卡里亚的表现力不断增强,音响色彩也更加丰富,如在变奏10中,低音提琴奏出了主题前4个音,然后小提琴Ι奏出了随后两个音#A和B,再转至低音提琴奏出B和E。同样的情况见变奏26、28。

音色传递虽不是什么新的表现手法,然而勃拉姆斯却将之运到了帕萨卡里亚这一体裁之中。此后,这种手法被许多作曲家所采用,勋伯格、贝尔格、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帕萨卡里亚中,都有这种情况出现。如威伯恩的《帕萨卡里亚》变奏20(161―168小节)中,主题以旋律装饰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乐器上奏出:开始是小提琴Ⅰ]奏,第2小节开始由长号Ⅲ接替,然后又传至长号Ⅰ。

欧姆定律特征篇(6)

雷诺目前正在贯彻四大品牌战略,除了现有的雷诺品牌、低价的达西亚品牌之外,复苏已经停止运行的Alpine跑车品牌此外,雷诺还计划推出Intial Paris高端车品牌。

编辑观点 | 以制造高性能车型见长的英国跑车公司卡特勒姆,擅长制造敞篷轻量级跑车,此次携手雷诺,将为Alpine跑车品牌注入新鲜的活力,复苏这一曾经极富传奇色彩的跑车品牌。

北汽:启用两大自主研发基地

近日,北京汽车产业研发基地及北京汽车自主品牌高端基地双双建成启用。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汽车城的北京汽车产业研发基地,是北汽集团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研发的战略平台。到“十二五”末将形成3000人专业团队和具备年开发15款车型能力。目前在研车型有B40V、C50E、C60F等。而北京汽车自主品牌高端基地位于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作为自主品牌汽车研发和制造的核心环节,两大基地的建成启用将为北汽形成自主创新体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辑观点|作为国有大集团中自主乘用车起步较晚的企业,北汽集团正在奋起直追。两大研发基地的建成将为北汽集团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强大指日可待。

我国汽车召回条例明年实施

日前,我国首部“汽车召回”法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公布,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加大了处罚力度,同时明确了召回的整套程序。《条例》规定,生产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有未停止生产、销售或进口缺陷汽车产品、隐瞒缺陷情况、经责令召回拒不召回情形之一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缺陷汽车产品货值金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许可机关吊销有关许可证。此前,我国汽车召回的管理规范仅有一部部门规章——2004年版《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下简称《规定》)。对比《规定》,《条例》已上升为行政法规,明确了召回程序、监管单位,并大幅提高了处罚力度。

编辑观点|历时8年,召回才从“管理规定”走到了“管理条例”,只有有了更加规范、严格的召回制度和法律保障,某些外国汽车“巨头”才不敢再实行双重标准,消费者购车才能更放心。

奇瑞广汽携手 创新战略成结盟

近日,广汽和奇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是中国第六大汽车集团与第七大汽车集团之间的合作,也是中国车企之间首例创新型战略联盟。

据了解,广汽和奇瑞的合作将是不涉及任何品牌和资本层面的“技术合作”,双方将达成一揽子合作协议,涉及全新整车平台、核心零部件及新能源等技术研发,共享零部件配套体系以及海外销售网络等内容。依据双方合作互补原则,广汽在融资能力上较强,但自主基础较弱,而奇瑞正好相反,双方在共享平台、技术研发、共享市场等方面合作空间较大,但双方均表示短期内不会涉及资本方面合作。

编辑观点| 奇瑞广汽的合作方式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双方能否互补,做好自己擅长的,并愿意分享,这也正是该种模式能否在行业内推广的关键。

PSA与通用:2016年推出第一批整车

标致雪铁龙集团与通用汽车近日确定了其实现全球战略联盟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双方商定将推进四个共享整车项目:一个包括一款欧宝/沃豪紧凑型多用途车(MPV)和一款紧凑型标致品牌跨界车(CUV)的共同项目;一个用于欧宝/沃豪以及雪铁龙品牌小型车的多用途整车项目;一个升级版低CO2排放的小型车平台以充实欧宝/沃豪和标致在欧洲以及其他地区的下一代产品线;一个共同的中型车项目服务于欧宝/沃豪以及标致/雪铁龙品牌。

双方制定的联盟目标为:2016年年底之前推出基于这些共享项目的第一批整车。另外,双方确认了年效益在五年内达到20亿美元/年。

编辑观点| 联盟将有助于充分发挥两家公司的综合实力和能力,促进双方的盈利,并将极大地提升双方在欧洲的竞争力,这样的联盟模式值得国内车企借鉴。

广州治堵30条征民意

限牌之后,广州再酝酿治堵“30条”,并公开征求民意。作为广州交通改善“五步走”中的第三步,广州市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公布《广州系统改善中心城区交通状况一揽子工作措施(2012-2016)(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11月1日起至11月30日公开征求民意。

在征求意见稿中,广州明确了在未来5年拟通过“建、增、管、限”4大板块,采取30项举措改善交通。

具体从城市规划入手,疏解中心城区职能和人口,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交通服务功能,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加强交通管理和现场疏导,开展交通拥堵治理;重点在需求调控。在上述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广州要“研究制定重点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等交通需求管理方案,择机实施。”

编辑观点 | 交通拥堵费又被提上议程。“治堵”需要政府宏观把控,但是收费不是治堵的万金油,在“管”和“限”之后是不是应该发展一下“建”和“增”?

法国政府将为PSA提供融资担保

据《美国汽车新闻》消息,法国政府日前向标致雪铁龙保证,会向其提供70亿欧元(约合560亿人民币)的融资担保作为与标致雪铁龙董事会席位的交换条件。

法国财政部表示:“政府和工会都将获得一个标致雪铁龙董事会席位。标致雪铁龙在财务状况恢复稳定之前将会停止股息支付与股份回购。标致雪铁龙旗下金融机构BPF得到了法政府70亿欧元资助的承诺,公司也表示为标致雪铁龙再融资115亿欧元(约合920亿人民币)的协议也即将完成。

编辑观点| 由于欧洲市场的持续低迷,标致雪铁龙已经利用裁员、减产来控制成本,此次政府的融资担保可谓是雪中送炭,希望标致雪铁龙学习通用集团,尽快走出阴霾。

J.D. Power:中国汽车企业新车质量显著提升

日前,J.D. Power亚太公司2012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SM(IQS)报告,报告称:中国汽车企业在新车质量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实现了从2000年新车质量研究以来最低的问题发生率,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新车质量差距不断缩小。

欧姆定律特征篇(7)

[关键词]《夜之曲》;电影情怀;美学价值;美学特征

欧洲电影向来以情怀著称,并不过分强调叙事结构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在看似松散的叙事框架之中表现着独立思想与诗意美学,也正是这种对于电影情怀的坚持使得欧洲电影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艺术性,这一点在消费文化泛滥的当下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近几年,欧洲动画电影作为欧洲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分支,在世界影坛上大放异彩。这些动画电影将欧洲电影当中惯有的电影情怀与艺术追求放大,以夸张的艺术形式表现着具有欧洲本土特色的文化内容,将电影人自身对于国家与民族文化的热爱倾注于电影语言当中,呈现着一幅幅风格独特又极具个性魅力的影像画面。西班牙动画电影《夜之曲》以温馨浪漫的电影语言构建了一段奇幻的电影旅程,线性叙事结构温和舒缓地展现了小男孩蒂姆与自我恐惧之间的对抗,将成人眼中看似渺小的事情艺术地放大,并融入多重主题思想,让整部电影同时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绝非仅仅是一部供幼儿观赏的动画电影。

一、返璞归真的电影情怀与艺术追求

当代欧洲电影无疑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界的一股清风,在商业文化与大众文化横行的今天,在好莱坞电影席卷全球电影市场的当下,依旧能够坚持自己的创作动机与艺术理想,践行着对于电影语言维度的探索,始终能够抱持着对于电影艺术的创作激情,着实难能可贵。面对大众电影市场对于大众文化的接受与吸纳,对于精英文化的排斥与抗拒,当代欧洲电影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电影艺术追求实际上正是一种电影情怀的外在表现,“只谈理想,不谈现实”的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让当代欧洲电影呈现出一种卓然于世的艺术姿态。但是,这种对于电影艺术情怀的执著追求并不代表对电影艺术创作的懈怠或停滞不前,对于艺术表现手法的多维度深入探索虽然让当代欧洲电影仍然呈现出极强的艺术电影特征,但是这种对于电影语言的探索逐渐显示出现实意义与创作优势。这种现实意义与创作优势体现在电影身份与个性特征的明确上,这种艺术个性与好莱坞电影截然相反,这种个性是一种去大众化的艺术个性,能够在众多电影中明确区分出电影的文化归属与艺术标识。然而,这种艺术个性与创作优势首先在欧洲电影的分支———欧洲动画电影当中显现出来。近几年,欧洲动画电影的蓬勃发展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了欧洲电影艺术的蓬勃生命力与旺盛的创造力,在现代的美学标准的处理下,欧洲古老的文明与深厚的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多变的镜头语言表现下呈现出新的光彩。爱尔兰动画电影《凯尔经的秘密》《格林奶奶的睡美人》《海洋之歌》,法国动画电影《阿祖尔和阿斯马尔》《疯狂约会美丽都》《魔术师》,英国动画电影《远在天边》《当风吹起的时候》《小羊肖恩:美好时光》等,从各个角度挖掘了本土文化中的美学元素,并对其进行现代美学的打磨,从而创作出众多艺术个性鲜明的动画电影。而这种电影情怀不仅是对于艺术的执著探索,更是一种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与骄傲,流淌于血液中的民族自豪感让欧洲动画电影坚持着这种情怀式艺术创作。西班牙动画电影《夜之曲》同样将这种电影艺术情怀进行到底,温吞舒缓的叙事节奏流淌出具有人文关怀的艺术旋律,小男孩蒂姆的深夜冒险更隐喻着成人世界的精神冒险,这种返璞归真的艺术形式赋予了影片更深刻的思想意义与审美维度。在追随小男孩蒂姆深夜城市探险的过程中,观众也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深入浅出的叙事表达具有更深层次的被解读的可能。

二、人文关怀的童话叙事方式《夜之曲》

虽然披着动画电影的外衣,但绝非一部仅仅供少儿观看的影片,隐喻性的叙事、多维度的主题表述、具有文化内蕴的美术画面都让这部电影同样适合成年人欣赏,其中看似浅表的思想内涵实际上对于成年人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小男孩蒂姆好似成年人的镜像投影,他内心的胆怯与恐惧曾存在于或是一直存在于成年人的世界当中,以蒂姆单纯的儿童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世界,更像是一种从心出发的心灵成长之旅。故事发生在一座孤儿院当中,小男孩蒂姆只是众多孤儿当中不起眼的一个,他对黑夜既喜欢又害怕———他热爱黑夜天幕上的漫天繁星,他恐惧黑暗中的未知。每当黑夜来临,在整间宿舍都熄灯以后,蒂姆总是要将自己沉重的铁床推到窗边,用自己私藏的窗户把手将紧闭的窗户扭开,在星光的照耀下他才能安心入睡。然而,在满天繁星当中,弧矢七星是蒂姆钟爱的一颗星星,也是他的守护星,他坚信是弧矢七星在守护着自己,帮助自己对抗黑暗的恐惧。但是有一天,蒂姆不小心将小伙伴的皮球踢到了黑漆漆的地下室,自己却因为怕黑不敢去捡,小伙伴为了报复蒂姆,将他枕头下的窗户把手偷偷地藏了起来。入夜,当所有的灯都熄灭以后,蒂姆找不到打开窗户的把手,没办法打开窗让星光照射进来,焦虑地看着黑漆漆的房间。不敢入睡的蒂姆爬上了画着星星的屋顶,却发现自己的守护星弧矢七星在天空中消失了,其他的星星也随之一个一个消失不见,周围的黑暗吞噬了星光。慌乱中蒂姆滑落屋顶,被牧猫人搭救,就此揭开了蒂姆奇幻的黑夜冒险之旅。如果说小男孩蒂姆的这次经历是一次黑夜中的冒险之旅,莫不如将其看成他心灵成长的过程。蒂姆害怕黑暗,无论是在白天或者夜晚,都对于黑暗中隐藏的未知莫名地恐惧。由于这种恐惧心理,他不小心将小伙伴的足球踢到了黑暗的地下室,即便近在咫尺却不敢去捡回来。没能捡回足球的蒂姆受到了同伴的捉弄,被同伴剥夺了看着自己的守护星入眠的权利。影片以一种童话般的儿童视角,将夜晚的城市里发生的事情都进行了想象和夸张处理,幻想出制造这些和管理这些的具体的人物形象。这些人各有分工,负责管理不同的项目,并且还存在一个名叫“夜之曲”的夜晚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夜晚的相关事宜以及管理这些工人。在日常生活中稀松平常的小孩睡觉尿床、睡醒后的凌乱头发、莫名其妙丢失的袜子以及窗外的野猫叫声、树枝随风敲打窗户的声音、马路上石头子滚动的声音、树干上露水滑落的声音等,甚至是人们晚上做的梦的编写,都有专门的人来负责管理,他们的职责就是维护夜晚的“安定”,让人们尤其是孩子都能安然入睡。在人们都在睡觉的时候,夜晚的城市却呈现出一片忙忙碌碌的景象,这无疑是以一种童话的儿童视角进行了夸张的幻想与想象,让所有的一切都变得生动有趣。面对这一切,蒂姆只是一心想着让自己的守护星弧矢七星重新闪亮,以在夜晚保护自己免受黑暗的侵袭。然而,入夜的城市却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有越来越多的星星消失在天空中,城市中一股黑暗力量正在摧毁着除了星星之外的所有发光物体,月亮、路灯都是被消灭的目标。随着蒂姆寻找重新点亮星星的旅程逐渐前行,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地方被黑暗笼罩。直到最后,蒂姆才知道吞噬一切光亮的,正是自己对黑暗的恐惧,也正是这份恐惧让他的守护星弧矢七星熄灭了,他的恐惧让城市陷入黑暗之中,吞噬着一切光亮。而夜之曲的总管摩卡企图让蒂姆独自穿越黑暗的城市,战胜自己内心对黑暗的恐惧的计划也失败了,最后就连一直保护蒂姆寻找星光的牧猫人也被蒂姆内心的恐惧制造的黑暗力量所击倒“死去”。面对牧猫人的“牺牲”,蒂姆最终鼓起所有勇气,勇敢地面对黑暗,并与黑暗带来的恐惧对峙,成功战胜了自己。正是这种童话的叙事方式,一段小男孩蒂姆战胜对黑暗恐惧的故事却讲述得轰轰烈烈,如同一场冒险、一场战役的个人成长经历与观众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情感共鸣。同时,在影片看似松散的结构中,蕴含了多种极具人文关怀的情感,对童年的怀念,对孤儿内心世界的关注,对爱、守护与坚强意义的重新讨论,都让本片与观众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影片的主题并没有多么深邃,只是以这种有情怀的电影叙事方式,得到儿童与成人共同的接受与理解。在《夜之曲》的童话世界中,并没有真正的死亡与分别,灯泡军队、牧猫人都没有真正地死去,在蒂姆战胜内心的恐惧后,影片以间接的画面展示了牧猫人与灯泡军队的复活。在影片的叙事维度中,没有生死分别的成长才是真正的圆满结尾。

三、基于文化美学的审美情趣与处理方式

基于民族文化的动画艺术创作在《夜之曲》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影片中的场景环境造型、人物形象造型设计、动物形象造型设计都融入了西班牙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图腾,大量的弧线和圆形的使用使得影片的画面艺术表现力更加柔和,更容易让人接受。小男孩蒂姆圆溜溜的脑袋和圆滚滚的身体没有一丝棱角,从人物造型上就直观地给人以天真无邪、憨态可掬之感。而帮助并保护他进行城市冒险的牧猫人更是有着近乎圆形的身体,出现在画面当中时,往往利用身体的弧线将画面分割,形成具有一定比例的视觉美感。不仅在人物造型上如此,在场景造型设计上同样利用了大量文化图腾与形状符号化语言,夜晚天空中的云朵都呈现出旋涡状或者弧线形,甚至具有极光一样的迷人线条,就连房屋也被去棱角化处理,以近乎柔和的姿态呈现在一片迷蒙的暖色调当中。影片从多种造型设计角度将西班牙建筑文化与其他艺术相关文化符号提炼到画面设计当中,在一种统一风格的表现下营造出了诗意温柔的城市空间和憨态可掬的人物形象。影片对于文化美学的表现不仅体现在造型设计的线条表现上,虽然该片利用手绘的方式创作出了风格质朴的流畅线条与自然清新的画面。但是,整个画面的上色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表现出超越手绘上色技术的艺术效果,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层叠与晕染之间,影片的每一幅画面都呈现出柔美温馨之感,营造出梦幻动人的童话世界。在影片的艺术创作中,传统手绘与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得到了完美融合,彼此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正如数字媒体技术颠覆了传统的动画创作方式、为动画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样,在影片当中,数字媒体技术对于画面色彩呈现的贡献不容忽视,甚至很多时候画面色彩艺术表现力超越了场景与人物造型本身。从影片一开始,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渲染的洒满阳光的孤儿院,场景造型中的线条已经被相对忽略掉,蒂姆骑着儿童自行车在孤儿院自由穿梭,画面被渲染出深深浅浅、层次不一的暖黄色,甚至蒂姆的背影也呈现出偏暗的暖黄色调,展现了在没有黑暗的阳光之下,蒂姆雀跃欢快的内心世界。数字技术渲染的画面色调已经远超过手工上色的效率与表现力,能够让颜色说话,在渲染中表现出人物情绪与环境特色,以一种更加夸张的色彩表现方式实现超现实的艺术表达。得益于手工绘画造型与数字技术,电影《夜之曲》充分显示了线条与色彩以一种返璞归真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艺术表现力。影片中被意象化的城市空间,被拟人化与物化的夜晚发生的细小的事情,都充满了想象力过人的童趣与童话感。在影片构建的视觉空间当中,观众甚至愿意相信关于“夜之曲”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一种渴望回归童年的内心诉求在画面的缓慢流转中逐渐升温。小男孩蒂姆战胜自己内心恐惧的过程充满艰辛,虽然在成年人看来克服恐惧的经历不算什么,但对于儿童来说却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影片也以此为切入点,将具有人文关怀的艺术触角伸向了正经历身心成长的儿童,尤其是蒂姆孤儿的身份更为影片的人物形象塑造标上了另一层注解,其残缺的生活与渴望被关怀、被保护的内心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高深.以现今动画产业理论及方法解析动画趣味性的创造[J].艺海,2014(04).

[2]姜青蕾.别有一种智慧———欧洲动画的单纯与幽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03).

[3]李真真.彰显传统文化精髓,探索民族动画发展———以中美动画文化比较为例[J].兰州学刊,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