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5 16:53:21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1)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由单一GDP导向逐步向追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转化,消费结构升级,旅游休闲成为国民福利和劳动者权利的重要内容。《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的颁布实施,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推广健康、文明、环保的绿色消费埋念,创造便利条件提振旅游消费,促迸旅游休闲的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量旅游休闲项目的推进和宏观指导方针的加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变化很大;至于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自身在内容取舍、编制方法上就有差异。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与著述,特别需要百花齐放。

陈国生、赵晓军、彭文武等六位学者撰写的《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从宏观旅游规划理论出发,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个案为依托,充分体现了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新视角、新思路。六位作者近十年来他们主持和参与了50余项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本书正是他们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结晶,具有下述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研究的时代性强。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素质的提高、旅游行业管理的强化,特别是《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和《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等旅游法规性文件的颁布,旅游规划业务市场化运作的启动,旅游规划单位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企业化。随着这个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旅游专家、学者加入到旅游业的研究和规划工作中,旅游规划方面的著作也因此逐渐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旅游规划学的发展。但旅游著作这种表面上的繁荣背后,由于规划工作者往往依据自己的专业背景、认识水平、工作经验而选择研究方法,安排规划内容,提交规划成果,使得成果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与旅游规划的实践相比,更显得落后。在这种背景下,《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一书围绕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通过作者大量扎实的实地调查和现状分析,准确地抓住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二是旅游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的创新研究。作者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先进经验和方法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规划新理论、新知识的涌现,针对现有成果在研究内容、结构框架明显滞后的现状,融会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规划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资料,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旅游规划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拓展了旅游规划的内容,丰富了旅游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三是可操作性强。《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一书以衡山竹海、双峰雷锋山、耒阳谢维俊故居和耒阳神龙生态休闲山庄四个景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为个案,提出旅游发展政策、战略、行动计划和对策措施,打破了国内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规划模式,启迪了思路,促进了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的创新研究。如书中明确提出:在旅游开发方面,要从过去资源导向的方法转变为侧重于市场导向的方法,按市场需求来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线路的规划和游客的组织和管理;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方面,强调要重视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支出等。此外,全书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景区管理等尽量运用和引入国家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而也具有法制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2)

一、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旅游强区为目标,以实施“人文、绿色、科技”奥运理念为主线,以加强旅游业的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和国际化为主要内容,重点建设南北两条旅游走廊和六大特色旅游区域,营造大环境,开放大市场,全方位树立“北京根祖,溶洞王国”的房山旅游整体形象,大力开发推介名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辐射功能,力争六年内使旅游业成为全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的跨越。

(二)旅游业发展目标。2011年以前,全区旅游经济主要指标要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0%以上。今后六年,全区旅游业要逐步树立旅游强区,首都重点旅游休闲度假区形象;创“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秩序”形象。

二、加强规划管理,确保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规划管理。全区旅游业要坚持“突出特色、统一规划、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做好旅游资源评估和规划工作,正确处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保护、研究与利用的关系,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区计划、农业、林业、建设、土地、文物、水利、市政、环保等部门的产业发展规划及各乡镇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景区发展规划要符合《房山区旅游业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和《房山区“十五”旅游业发展计划纲要》(以下简称《计划纲要》)的要求。

(四)严格执行规划。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及重点旅游景区(点)要依据《总体规划》和《计划纲要》的要求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各有关部门要对乡镇和旅游景区(点)制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严格审核把关,防止对旅游资源的建设性破坏。区计划、规划等部门在审核旅游建设项目时,要依据《北京市旅游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征求区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

(五)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对旅游建设项目的开发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对违反有关规定的建设要坚决予以制止,切实促进全区旅游业高水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开发特色产品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3)

一、桂林市县域旅游发展现状

(一)县域旅游开发概况

桂林市县域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基本形成阳朔、兴安两个重点旅游县为中心,荔浦、龙胜比肩发展,资源、灵川、恭城奋起直追,其他县份大力开拓旅游业的桂林县域旅游基本格局。拥有阳朔十里画廊景区、西街、印象・刘三姐,兴安乐满地、灵渠,荔浦银子岩,龙胜龙脊梯田等众多著名景区景点,拥有30多家国家和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丰富。特别是阳朔,还被确定为世界旅游组织建设的阳朔观测点,成为中国县域旅游的典范。

桂林市县域旅游已经成为桂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占了桂林旅游接待总人数的一半。

桂林市县域旅游在节庆活动发展方面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节庆活动,并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一年的四季,为县域旅游和桂林市旅游增添了不少亮点。知名的节庆有阳朔渔火节、兴安米粉节、恭城桃花节等。

目前,桂林县域旅游商品的销售网点分布广泛,商品流通顺畅,形成了饭店旅游商场、景区旅游商店、购物广场馏市、旅游商品专卖店、土特产品专卖店和个体摊位等众多旅游商品销售终端企业。这些旅游销售网点以旅游工艺美术品、旅游饮食品、旅游土特产品和旅游日用品四类为主,如少数民族工艺品、沙田柚、罗汉果、白果、桂花、荔浦芋头等。

(二)县域旅游发展相关情况

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情况。县域旅游由于本身的经济社会条件相对城市来说较差,多数在旅游接待设施、道路交通、配套体系方面不具备优势。特别是一些“旅游扶贫”县,由于本身经济社会基础差,在基础设施方面和配套设施建设上严重不能满足需求。桂林市县域拥有星级饭店24家,其中阳朔6家;家庭旅馆数量繁多;交通主要以国道、县级公路、景区道路为主,正在建设的过境高铁和高速公路有贵广铁路建设、湘桂铁路扩能改造(“两铁”),以及桂林一兴安、桂林一三江、阳朔一鹿寨高速公路(“三高”)。总体来说,县域基础设施较差,且参差不齐,分布不均衡。

行业管理及从业人员情况。完善的旅游组织结构应是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等非政府机构与景区社区管理机构相结合的组织体系。目前,县域已经形成政府宏观决策、县(文化)旅游局行业管理、旅游景区社区管理的旅游管理体系,该体系比较系统和规范,对县域旅游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在旅游协会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执行上还不到位,行政多头管理、管理体制矛盾普遍存在。据初略统计,各类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经营点从业人员数万人,持证上岗人员不到三成。大多是初高中学历,旅游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和综合人才匮乏。

二、桂林市县域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与规划脱节,缺乏总体战略意识

一是建设与规划脱节。在《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的大框架下,各县都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规划,但规划不系统?不配套,如有建设规划而无发展规划,有综合规划而无项目规划,有资源开发规划而缺少产品、市场开发规划。各县分头行动,各自为战,各类重复建设时有发生,竞争性产品较多,缺乏总体战略意识,县域旅游合作尚未开展。同质产品导致县域之间竞争激烈。

二是县域旅游规划与县域发展总体规划脱节。区域总体规划与旅游规划相脱节,导致旅游点遍地开花,布局不当。许多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出现盲目开发、一拥而上的局面,各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缺乏应有的资源环境配套保护措施,加快了旅游资源环境的退化速度。虽然短期内为地方财政带来一些收益,但从长远角度分析这样的开发导致区域旅游形象遭到严重破坏,旅游品牌的负面效应形成,致使原本很好的旅游产业变成一块难舍又难留的“鸡肋”。

三是旅游发展与旅游规划脱节。由于旅游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不在旅游行政管理的职能范围内,导致旅游规划不能引导实际建设,失去了规划的执行效力。

(二)县域旅游与市区旅游尚未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市区作为城市区域,有自身的经济社会基础优势,特别是作为旅游集散地具有中心辐射的重要功能。县域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市区的功能优势,结合本身的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县域旅游与市区存在着分流游客、对立竞争的趋势,二者尚未形成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机制。

(三)县域旅游结构和要素有待调整优化

目前,县域旅游仍是阳朔“一股独大”的格局,县域旅游主题尚未凸显,形象定位尚不到位,产品、线路特色还不突出,旅游发展区域不平衡,县域旅游经济圈还未产生整体协作效应,总体格局仍有待优化升级。

旅游业的组织机构、行业管理和宣传已有一定的基础,旅游业的综合要素也有一定的规模,但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旅游宾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共厕所公共电话等接待设施和旅游购物等旅游消费等层次较低,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四)人力资源短缺,影响整体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

我国旅游业真正发展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并且主要集中于大中型旅游城市,而县域旅游发展策略的提出只是近几年的事,地方从事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十分稀缺,尤其是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旅游规划人才。此外,从事旅游接待与服务的一线人员的职业化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普遍较低。这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带来了地方旅游产业的低水平徘徊,难以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五)资金、政策支持能力弱

县域本身财政支持能力较小,资本要素不完善,投融资平台还未建成,招商引资存在很大的困难。一些旅游项目因急于招商引资,前期论证分析不到位,导致后期监管困难,发展受阻。对县域旅游的政策支持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桂林市“十二五”期间县域旅游发展思路、对策与建议

桂林市县域旅游资源主要有以越城岭、猫儿山、都庞岭、海洋山及其景观为代表的地文景观,以阳朔一漓江为代表的水文景观,以花坪自然保护区、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的生物景观,以灵渠为代表的历史遗产,以阳朔西街为代表的现代人文与抽象人文景观几大基本类型,其中尤以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景观为最多。桂林市县域旅游资源是大桂林旅游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阳朔、灵渠、印象・刘三姐等成为桂林及桂林旅游形象的代名词,深受国内外游客们的喜爱和市场的青睐,资源品位高、开发潜力大,而 且区位优势和组合优势明显。

(一)桂林市“十二五”县域旅游发展战略及目标

1.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县奔小康目标,找准发展定位和突破口以及制约经济社会的各种因素,着力于提高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综合竞争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围绕大桂林旅游圈,进一步发展阳朔、兴安,形成南北两个中心,自然风景、历史文化两大主题的县域旅游经济圈,充分辐射带动荔浦、龙胜、资源、恭城四个旅游资源富集区,充分发挥灵川、临桂的近市区优势,承接桂林市区集散中心功能,发挥平乐、永福后发优势,合理发展灌阳、全州特色旅游,推进桂林旅游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发展目标。到2015年,在桂林市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总体进程中,桂林市县域旅游发展要与试验区建设目标一致,体现试验区成效,能突出各县旅游主题特色,县域旅游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更加健全,旅游产品基本实现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到2015年,桂林市县域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年均增长约10%。桂林市县域旅游发展空间功能布局体现以桂林市区为核心的阳朔、兴安两大县域中心的大桂林旅游圈特征。

(二)桂林市“十二五”期间县域旅游市场分析与定位

近5年来桂林入境市场变化不大,基本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其中一直较为稳定地排在前10位的是韩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2009年马来西亚跃居首位。

桂林市县域旅游市场与桂林市旅游市场具有相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桂林市场就是县域市场的机会市场,县域旅游要统一在一个桂林的大市场范围之内,融合在大桂林旅游圈中,充分利用城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游客集散中心的辐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突出县域旅游主题特色,促进县域、市区功能互补,形成县市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县域旅游应该围绕大桂林旅游市场来做好定位。根据《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的预测:国内市场方面,广西和广东所占比例将进一步减小,而其他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浙江,江苏,上海的游客将持续快速增长,近几年增长迅速的四川、山东等地的游客也将不断增加,并成为比较重要的客源地市场,其他省市的比重将保持一个较稳定的状态,会随着游客总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多。

根据桂林市旅游市场的特征,桂林市县域旅游“十二五”期间的市场定位和市场促销策略应当瞄准国际国内目标市场,与桂林市进行市场联合促销,以期获取低成本高效益(详见表1)。

(三)桂林市“十二五”县域旅游产品开发和保护策略

1.以漓江为核心,打造优势旅游产品。打造以漓江为核心的山水观光、休闲度假、生态体验、乡村旅游、户外运动旅游,重点发展优势产品:桂林一阳朔一平乐漓江游;阳朔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旅游演艺;荔浦、阳朔“亚洲溶洞奇观”系列产品:阳朔遇龙河,平乐“三江口”、仙家温泉,荔浦荔江湾等水域运动休闲景区;恭城文庙、武庙、周渭祠――平乐榕津古――阳朔鉴山寺历史文化品牌线路:以恭城“农业观光体验旅游”和“少数民族生态新村”两大示范性精品为表的农业旅游和农家乐旅游。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总体规划为依据,将漓江流域有关社区、乡镇进行调整合并,建立漓江风景区,实行行政和资源一体化管理。深度开发漓江旅游产品,改变漓江游览方式,延长漓江游览线路。

2.突出特色,推进县域旅游产品全面升级。打造以阳朔为中心的生态绿色观光旅游区,以临桂、灵川为中心的休闲农家乐旅游区,以资源、龙胜为中心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区,以兴安灵渠、水街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以猫儿山、花坪、千家垌、天湖为中心的森林和户外活动旅游区,全面促进县域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农业旅游以及森林养生度假旅游产品升级。

3.整合县域优势资源,建设县域特色旅游主题城镇(村)。整合县域优势资源,以优势旅游资源带动小镇发展,创建一批旅游主题城镇(村),形成差异化经济社会发展热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将灵川县大圩镇、阳朔县兴坪镇和灵川江头村、阳朔旧县村、兴安源头村、龙胜平等村、灌阳月岭村、恭城朗山村、资源锦头村等村镇建设成为特色旅游主题城镇(村)。

4.依托桂林市区,构建县域精品主题旅游线路。构建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农业观光旅游精品线路、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精品线路、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森林养生旅游精品线路、户外体育运动旅游精品线路。

(四)桂林市“十二五”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1.住宿业。按照桂林市区为核心,阳虮荔浦、兴安龙胜为次中心,其余县域为3级中心来布局住宿设施服务体系,各县域重视星级饭店建设,提升服务档次,提高服务质量,重点发展商务饭店、会议/展饭店和度假饭店等特色住宿设施,建立与区域旅游产品和市场需求相适宜的饭店类型与结构,积极引导投资商开 发度假型、商务型、生态型、会议型和主题型饭店。兴安、阳朔、龙胜、荔浦县增建高档度假饭店和经济型饭店,满足不同档次度假旅游者需求。平乐、资源等其他县域应适度发展中高档次饭店、度假饭店、汽车旅馆和自驾车宿营地。鼓励社会旅馆参加星级评定,规范家庭旅馆,提供安全、卫生、舒适、周到、温馨、优质的住宿设施。

2.餐饮业。提升桂林市县域餐饮的特色,提高餐饮在旅游业中的收入。以阳朔啤酒鱼、兴安米粉等各县特色餐饮食品为主打品牌,打造桂林县域品牌菜系。努力发挥餐饮的传统优势并推陈出新,培育更多适应游客品味、档次、质量、风味的旅游餐饮企业。加强餐饮业管理,提高餐饮业整体服务水平。

3.旅游商品业。继续重视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营销,组建旅游商品加工生产展览基地,提升桂林旅游商品的知名度,提高旅游商品花费占游客总花费的比重。重视旅游商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旅游商品生产向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继续完善旅游商品网点布局,加强旅游购物秩序规范和市场监管。

4,旅行社业。桂林县域旅行社数量极少,据统计,2009年县域旅行社仅14家,仅占桂林旅行社总量的11.67%。在规范管理,维护和整治旅游市场秩序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培育骨干旅行社向集团企业、批发商企业发展,提高整个旅行社行业的经济效益开展有序竞争和合作。

5.旅游娱乐业。重点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娱乐产品。县域娱乐活动产品的开发应体现地域特色,彰显少数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特点,在产品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应体现地域特色,富有个性。充分挖掘各县域深厚的地域文化传统,编制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歌舞、乐曲等,组织体现本地特色的文艺表演队伍,推出晚问展演活动。村镇定期举行集体娱乐活动,以村镇或自然村落为组织单位、群众自发式的文娱表演活动,欢迎外地游客参与或者参观。以家庭为单位的文 娱表演活动,这种娱乐活动主要是针对那些探寻体验原汁原味的旅游体验的背包客。

(五)桂林市“十二五”县域旅游保障体系的建议

“十二五”期间,桂林市县域旅游要重点做好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加强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桂林市“两铁三高”道路交通体系,完善县―市、县域之间的道路交通建设,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通达性,特别是一些古镇、古村、农家乐的道路建设。加强供水、供电、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各县要充分重视旅游业发展,鼓励旅游招商引资,扶持旅游业发展,给予旅游业在土地、政策、项目审批等政策方面优先考虑。

3.加强资金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建设体系。除各级政府投入的建设资金外,还要鼓励民间投资,建设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参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步伐。

4.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高县域旅游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旅游营销活动。加快应用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充分利用桂林旅游门户网站。提升经营、服务和装备的科技含量。

5.加强旅游市场和行业管理。整顿混乱经营、无序经营和无证经营,开展联合执法,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建立市场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旅游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行业管理队伍的职业道德和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旅游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接待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合理改善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结构、综合素质结构,以满足县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十二五”期问,是桂林旅游快速发展的“二次创业”时期,也是桂林市县域旅游快速发展的时期,要围绕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县域各专项旅游规划,在旅游业转型升级、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市场定位、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合理规划,认真布局,充分抓住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将县域旅游发展推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4)

关键词:区域特色;旅游管理;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五项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全方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是积极因素中的一个最为有利可行的。我们知道,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自然的、人文的、种植的都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只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区域特色旅游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特色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态,明显表现出市场的适应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特色旅游打破了产业界限,延伸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域特色旅游业是开放型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出城市、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也把城市的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特色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进一步增进了实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2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管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区域特色旅游业要更好的发展,更有效地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条例,形成管理机制。基于此考虑,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良好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协同做好区域特色旅游的服务指导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是有效途径之一,如“农家乐”休闲旅游,就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渠道。区域特色旅游业起步阶段比较困难,如经费问题、发展模式等,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各级领导要对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作专题研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办公室,加强对区域特色旅游开发的领导。二要明确发展思路。领导办公室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明确特色旅游的发展思路,确立发展试点,确保特色旅游健康发展。三要拓宽投资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开发。

2)注重区域特色旅游的科学规划,确保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有历史文化背景和市场背景,应该因地制宜,力避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将区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村居民舍、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实现区域特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一要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保持适度开发,合理布局,避免一哄而上。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区域特色旅游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理念的,要保护好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做好区域特色旅游开发配套项目的规划。区域特色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部分,其相关产业要根据不同类型进行规划,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程度,推进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地发展。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5)

1长吉图区域宗教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吉图区域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目前也开展了一些旅游活动,笔者对此有过论述[2]。但却存在着缺乏法制监管、开发层次低、旅游环境差等问题,对当地宗教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1缺乏法制监管由于长吉图区域宗教文化旅游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法制监管,导致宗教旅游开发者、经营部门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兴建没有任何历史渊源的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或场所;宗教旅游从业人员利用一些游客对宗教的信仰,推销各种纪念品;甚至导游和寺庙相勾结诱骗游客算卦、问卜,继而引诱他们高价烧香、放生动物等,旅游结束后,有些游客感觉上当受骗,想要投诉却没有证据。缺乏法制监管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在宗教旅游场所周围往往聚集一些“算命先生”“风水大师”,以各种软磨硬泡的招徕手段为过往游客甚至普通行人算命;还有一些假冒僧人、道士求施舍,因为是在宗教旅游场所附近,所以人们往往信以为真,慷慨解囊。

1.2开发层次低长吉图区域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层次低,许多宗教旅游景区景点仍停留在对宗教观光朝拜的开发上,仅仅进行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进,如装饰主体殿堂、修缮佛像、设功德箱、种植花草树木等。对高层次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如宗教经典典籍、宗教故事传说、宗教审美艺术的开发缺失,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些宗教场所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游客的吸引力[3]。一些宗教旅游场所开展的宗教仪式活动只是对内不对外,导致游客在这些场所的活动只是观光游览,无法开展“体验式旅游”。宗教场所的专职宗教人员,基本上只是例行开光、诵经等本职工作,几乎不与游客交流,导致游客在游览时无法感受宗教活动的精神内蕴,也失去了宗教文化旅游所应发挥的“完善自我修养,完善自身建设,从精神上达到较高的层次”[4]的积极作用。

1.3旅游环境差旅游环境差主要体现在宗教旅游景区景点周边环境与宗教文化肃穆的氛围不协调,如著名的长春般若寺门外不但交通拥堵,而且让游客们触目所及的是小商小贩的摊点,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无法让游客切身感受到宗教圣地的神圣与庄严。旅游环境差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每当举办宗教开光或纪念仪式时,尤其是每年的农历2月19观音菩萨圣诞日、4月初8浴佛节、4月28药王节等佛教节日,进入敦化正觉寺、吉林北山庙群、长春般若寺等宗教旅游景区的游人过多,摩肩接踵,秩序混乱,导致景区内生态资源和环境严重受损。

2长吉图区域宗教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

在国家大力提倡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探讨该区域的宗教文化旅游将有助于从宗教文化传播、旅游经济建设角度发掘该区域文化旅游的社会价值、经济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针对上述长吉图区域宗教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相关学者的论述和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2.1加强法规建设长吉图区域在行政管辖上隶属于吉林省,因而要加强该区域宗教文化旅游建设,吉林省政府应该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专门针对宗教旅游的管理条例,管理条例中应该明确规定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明确宗教机构、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责,确定宗教场所、旅游开发者的行为规范,保证旅游者的权利不受侵害。执法部门应该对现有的宗教旅游景区定期检查并随时抽查,如果发现了利用宗教文化进行的欺客宰客行为就要当场坚决制止,从严惩处;还应设立多种方式的投诉平台,如手机短信投诉、互联网举报等,以方便游客的投诉;而且,对游客的相关投诉不能互相推诿,要及时调查取证并认真回应;还应注意保护投诉游客的信息,防止打击报复[5]。

2.2统一规划开发吉林省政府相关部门如吉林省旅游局、吉林省宗教事务管理局等,应根据长吉图区域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的总体情况,协调配合,统一进行规划开发。为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应单独成立由旅游专家、宗教学家、法律顾问、新闻工作者、旅行社资深从业人员等共同组成的规划委员会,进行可行性评估、论证,从全局上指导该区域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该区域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应和其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相呼应,才能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长吉图特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中提出“一核三圈三带”的旅游总体发展格局,一个核心是指长白山旅游核心地;三圈是指长春-吉林旅游圈、大长白山旅游圈、延吉-珲春旅游圈[6]。为该区域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提供了借鉴。可以把长白山旅游核心地的节点城市敦化的正觉寺佛教文化旅游作为重中之重,把长春般若寺、吉林北山庙群作为两翼,把九台、吉林两地的萨满祭祀活动作为辅助项目进行高层次开发。所谓高层次的开发,就是利用这些宗教文化场所,开展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的讲座、展览等形式的活动,提高游客的精神修养,加深他们对宗教文化的了解[7]。如佛教“缘起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互为因果的,认为人与人、人与植物、人与动物都是不能断然分割的,人类对大自然应怀感恩之心。要求人类善待一切生灵,人与人之间要和平共处[8]。这些思想对创建和谐社会具有宣传教化的作用。吉林满族松花江祭、九台满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满族杨氏家族祭祖习俗、满族关氏家族祭祖习俗、满族赵氏家族祭祖习俗等萨满祭祀活动,表现了原始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音乐歌舞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高的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价值。如能开发成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将发挥较强的教育和娱乐作用。旅游规划中很重要的两点即是对旅游产品的规划和旅游线路的设计。根据目前长吉图区域宗教文化资源分布的情形来看,重点开发佛教文化游和民俗文化游、遗产文化游相结合,萨满教文化游和生态健康游相结合的旅游组合产品更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如长春般若寺的佛教文化游和冰雪民俗游、北山佛教文化游和乌拉满族民俗游、正觉寺佛教文化游和渤海历史遗存游相结合,九台萨满教文化游和农家乐生态游、吉林市萨满教文化游和温泉健身游相结合等。

2.3改善旅游环境对旅游者而言,广义的旅游环境是指以旅游活动为中心,涉及旅游目的地、旅游中转地、旅游依托地,并由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所构成的复合环境系统[9]。为促进长吉图区域宗教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吉林省政府必须带动长春市政府、吉林市政府、延边州政府同时加强该区域旅游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完善服务设施设备和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2.3.1完善服务设施设备第一,加强该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和上层设施的建设,如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医疗急救流动站、银行外币兑换窗口、旅游停车场、夜间照明系统、旅游集散中心、高星级旅游饭店、特色餐饮店、旅游购物商店、旅游信息系统,等等。而旅游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着重完善旅游标识与信息系统,让游客随时随地都可以方便地查看所需信息,如对天气、景区容量等进行实时公布。第二,对于宗教景区或场所周边的环境设施进行积极改进,建造护栏禁止小商小贩进入;对于宗教节假日人满为患的现象,通过交通疏导和信息提示,控制客流量;同时注意和当地其他景区协调,疏散客源。如北山庙会举办前几天,就应该和松花湖景区协调好,一旦人满为患,立刻疏散游客前往松花湖景区游览;敦化正觉寺庙会之前,也应该和雁鸣湖景区、黄泥河景区沟通好,万一客流过大,马上引导游客前往这两个景区游览。第三,完善该区域的旅游交通建设,尤其是从吉林、延吉、敦化等中小城市到达宗教旅游景区的公路客运车比较陈旧;而宗教文化景区的内部交通也存在着车行道路窄小拥挤、人行道路不规范、不容易识别等问题。当地交通主管部门应全面系统地改善旅游交通状况,如置换新的旅游车辆,并严禁超载;规范景区内部的人行、车行道路,添置景区环保车,等等。面对目前自驾游越来越兴起的趋势,还应重视交通标识的设计和景区停车场的扩建。

2.3.2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加强宗教文化旅游的专门人才培养,既包括对宗教文化场所、宗教文化景区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包括对导游人员的培养,特别是对既掌握旅游接待常识,又通晓宗教文化的专职、兼职导游队伍的培养。第一,选拔一批宗教文化景区的管理人员到宗教文化旅游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学习、培训,借鉴其先进管理经验。如湖南省一些佛教高僧自愿做义务导游为客人讲解,这为长吉图区域宗教文化旅游的讲解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聘请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僧人、道士或宗教信徒加入到宗教文化讲解者的行列,并通过他们培养一批兼职导游员。除此之外,该区域的宗教团体如佛教协会、道教协会、基督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等也应派出相关管理者,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发挥其连接政府和信众的纽带作用,对宗教文化作出符合社会发展、提升旅游品位的阐释[10]。第二,设立多层次的宗教文化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如在吉林省各高等旅游院校成立宗教文化导游人员培训班;在旅游景区建立宗教文化人才交流基地。这其中应该着重培养地陪导游的宗教文化知识和修养。因为目前该区域的宗教文化景区相对较小,没有配备景区导游的能力,所以地陪导游在很大程度就成为宗教文化旅游的最大传递群体。由于行程内的全部讲解任务非常繁多,所以大部分地陪导游对具体宗教景区景点的讲解缺乏深度,只是程式化的泛泛而谈[11]。提高地陪导游讲解和传递宗教文化的能力,是宗教文化旅游发展中亟需认真对待的问题。第三,在培养宗教文化旅游的导游员时,导游词的规范讲解非常重要,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宗教学专家、旅游学专家共同撰写主要宗教景区的导游词,科学规范地阐释宗教文化而不是传播迷信思想;在讲解时,要突出宗教文化扬善抑恶的道德观念、约束自律的人生法则、甘于奉献的思想意识、扶贫济困的精神境界,使游客们不但领悟宗教文化的深刻内涵,而且也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3结语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6)

统筹发展的现实基础

现实之一:三清山旅游经济"扩散效应"日趋明显,依托玉山县谋发展,是三清山实现大跨越的新路。

三清山雄屹在江西东大门,素有"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之美誉。这里集奇特的"绿色"自然景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神秘的"古色"道教文化于一身,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年来,三清山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枚国字"金牌",景区巨变、产业升级、资源升值、人气升高,旅游经济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2003年游客量达到47万人次;今年接待游客67万人次。由于景区接待能力有限,许多游客疏散到玉山县、信州区、广丰县等地住宿,带动了周边地区劳动力就业和"三产"的发展,每逢周末,玉山52家宾馆家家爆满,入住率高达100%。因此,三清山旅游业要实现新跨越,必须跳出三清山寻合作,依托玉山县谋发展。

现实之二:三清山、玉山县"唇齿相依"优势互补,背靠三清山唱大戏,是玉山"旅游兴县"的捷径。

根据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景区总面积229.5平方公里,涉及16个行政村。其中属三清山管委会管辖的面积159.95平方公里,涉及三清乡、三清山林场共8个行政村;属玉山县管辖的面积69.55平方公里,涉及南山乡、紫湖镇、怀玉乡共8个行政村。玉山是一个风光迷人的旅游城市,境内还有三清湖、峡口湖、怀玉山、唐阎立本墓、明古城墙、清代考棚等旅游资源,把这些旅游资源和三清山结合起来开发,可以形成一个"众星捧月"的格局。三清山距离玉山县城不足50公里,2条进山旅游公路(即玉山-三清湖-三清山金沙、汾水-德兴白沙关,玉山-峡口湖-三清山外双溪)在玉山县城与浙赣铁路、320国道、梨温高速公路对接,游客进出三清山大多要在玉山县城中转,玉山县城以其明显的地理位置优势而成为三清山旅游业的主要依托城市,这是其它城镇所不可替代的。可见,背靠三清山唱旅游大戏,是玉山县实施"旅游兴县"战略的捷径。

统筹发展的思考

建议之一:树立"只求所在、不争所有,只求发展、不争归属"的理念,形成统筹发展的合力。

1、高位统筹,创新体制机制。自1984年以来,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三清山逐步形成了地方行政、风景名胜、旅游行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因此,推进三清山体制机制创新,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和发展。

(1)完善景区管理体制。一是三清山管委会现有体制总体维持不变,直属市政府领导,实行计划单列。二是将三清乡和三清山林场合并成立三清镇,辖8个行政村,面积约185平方公里,人口5776人,财政收入约97万元,镇政府可设在岭头山村或玉坑村。这样既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又可整合社会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三是授予三清山管委会对三清山总体规划所涉及的玉山县南山乡、紫湖镇、怀玉乡党政一把手的人事推荐权和否决权,实行三清山管委会主要领导在玉山县兼职,保障有关工作落到实处。

(2)稳步推进政企分开。一方面,将三清山管委会由事业单位转成行政单位,主要承担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管理、建立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提供旅游产业公共等职能,对干部按公务员制度管理;另一方面,组建国有独资的"三清山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董事长可由三清山管委会主任兼任,以避免造成新的多头管理。公司主要从事盈利性经营活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此基础上,逐步吸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优质资产加盟,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壮大旅游经济总量,形成规模效益。

(3)推行依法治山战略。尽快报请省人大通过并颁布实施《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使保护、建设、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为把三清山打造成为"保护有力、开发有方、利用有效"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精品景区提供法律保障。

(4)改组旅游行业协会。进一步发挥1999年登记成立的"上饶市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协会"的作用,重新整合这一区域宾馆、旅行社、客运等旅游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行业行为,形成互动互荣、互利互惠的整体。

2、规划先行,加强资源保护。真山真水、绝景富集、自然生态、原始本色,是发展这一区域旅游业的资源优势。要有效防止旅游资源的重复配置和盲目开发,必须统一规划编制和管理,实行资源保护一票否决制,使资源、环境和效益三者相统一。

(1)扩大保护范围。三清山风景资源保护区范围,应在国务院批准的《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的229.5平方公里景区的基础上,扩大到三清山2条旅游公路沿线可视范围以及乡镇所在地。

(2)统一旅游规划。实践证明,科学统一的区域旅游规划是最节省、最有效的投入。三清山管委会和玉山县要本着"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展其长、利益共创"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共同抓紧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各方面的行动。玉山县所辖保护区规划,由玉山县会同三清山管委会共同制定,实行双重管理,共同监控,并由所在乡镇负责实施,确保服从服务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大局。

(3)提高环境质量。在保护区内,要突出山体地貌、景物景观、文物古迹、森林资源、地质遗迹的保护,并建立档案,设置标志,制定保护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乱搭乱建、开山采石、挖沙采矿、采伐林木、破坏植被、采集野生植物标本和捕猎野生动物,不得开发污染环境或破坏景观的项目,做好护林防火,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在旅游公路沿线,要加强河道整治,大力进行景观造林,发展采摘林业和观光农业项目,构筑绿色视觉走廊,使旅游公路成为效益之路、景观之路、文明之路。

(4)申报世界遗产。要获取进军国际旅游市场的"绿卡",三清山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创建"世界遗产"国际品牌。要按照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论证,有序推进整治工作。

3、各方协同,建立支持体系。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经济产业。在上饶旅游产业中,三清山是"龙头",只有"龙头"昂起来了,整条龙才能腾空而起。因此,全市要一盘棋、一个调,集中力量,合力弘扬三清山品牌,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把这一区域旅游发展纳入各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支持力度。计划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争取上级加大对这一区域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重点项目的投入。交通部门继续加强对这一区域旅游公路网络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并在旅游公路沿线、旅游车辆、车站统一设立三清山旅游信息标牌。林业部门结合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抓好三清山旅游公路沿线的绿化建设。水利部门加强玉琊溪、金沙溪的水土保持工作,向上争取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项目。农业部门全力扶持开发三清山黄金茶、高山无公害蔬菜项目,兴建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扶贫部门将这一区域旅游发展与三清、紫湖、南山、怀玉等特困乡镇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争取上级扶贫项目资金,开发旅游扶贫实验区。金融部门研究加大对这一区域旅游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主要新闻媒体在黄金时段和主要版面设置以塑造三清山旅游形象为主的公益性广告,并免收占位费,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发展旅游业的浓厚氛围。

建议之二:按照"山上游、山下住,景区游、城里住"的模式,构架统筹发展的格局。

1、以实施旅游畅通工程为重点,全面融入华东旅游网络。坚持"围绕旅游办交通,围绕交通办旅游"的方针,按照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的标准,构筑内外通达、快速便捷的大旅游大交通网络,让游客可进入、可停留、可享受。

──在区域内交通上一是策应三清山南部上山索道,拟建北部上山索道;二是连接三清山"西海岸"高空栈道,筹建东部"阳光海岸"高空栈道;三是加快玉山-三清湖-三清山(金沙、汾水)-德兴白沙关旅游公路建设;四是把玉山-峡口湖-三清山(外双溪)旅游公路改造、三清山环山公路西线建设、三清山-怀玉山旅游公路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在区域外交通上一是增加玉山、上饶列车停留车次,扩大票务数量,增开"夕发朝至"、豪华舒适的旅游专列,实现"快旅慢游";二是启用玉山老机场,筹划直升机游览项目。

──在4小时经济圈内三清山作为华东旅游大网络的重要一环,要充分利用周边4小时车程内的交通资源、旅游资源和客流资源,精心打造以三清山为核心的4条旅游精品线路:三清山-玉山-千岛湖-杭州,三清山-玉山-上饶-龟峰-龙虎山-南昌,三清山-玉山-上饶-武夷山-厦门,三清山-婺源-景德镇,进一步提升三清山在华东旅游网络的地位。

2、以构建三大旅游板块为重点,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适应三清山旅游市场快速扩张和需求多元化趋势,实现由注重景区建设向完善旅游6要素市场建设的转变,由产品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由自我发展向区域性发展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向效益增长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实行游览区与服务区分离,形成功能齐备、运作有序、服务规范的旅游服务体系,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做大旅游产业规模。近期的重点是:

(1)深度开发三清山风景区。按照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和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预计投资6200万元,以高起点的规划、有创意的设计和最精湛的施工,着手建设三清宫景区、"阳光海岸"景区、玉京峰景区,把久藏深闺的景观资源打扮漂亮,推向市场,发掘潜在竞争力和吸引力,形成独特的气势和优势。同时尽快解决南清园景区8家宾馆和6个网点污染问题,其现有的1053个床位应逐步压缩直至全部取消,最终实现山上只供餐饮。

(2)筹划建设金沙服务小区。迅速启动位于三清山东麓的金沙服务小区开发,总面积4.5平方公里,总投资9.7亿元,规划旅游床位4920个。以"金沙、冰泉、猿啼"为主题,以"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水上活动、野营活动"为内容,突出休闲度假特色,提升服务品味和综合效益,改变"白天爬大山,晚上睡大觉"的现状。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7)

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市有关旅游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区实际,研究起草有关旅游工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贯彻意见,并组织实施。

(二)根据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本区旅游发展规划,制定旅游专业规划和年度计划;协同制定旅游跨区域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研究跟踪境内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制定旅游产业发展的导向性建议;研究制定推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扶持新兴旅游业态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

(四)负责全区旅游住宿、旅行社、旅游景(区)点、旅游度假区、旅游资讯等各类旅游企业及旅游办事机构的行业管理工作;做好旅游线路和旅游集散站的旅游行业管理工作。

(五)研究制定旅游市场开发战略,培育完善旅游市场;制定旅游形象宣传计划,重点推介本区旅游活动和旅游线路;组织、指导重要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指导本区旅游企业及旅游办事机构的市场开发工作。

(六)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建立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区域间旅游信息互通,并向公众相关旅游信息;会同有关部门为旅游电子商务提供相应的保障和公共服务。

(七)组织对本区旅游资源进行普查、评估、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制定旅游资源保护方案,并组织实施。

(八)监督检查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受理旅游者投诉,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负责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管理和开发指导工作;按照有关规定管理、使用旅游专项资金及旅行社质量保证金。

(九)指导旅游行业人才开发、交流和管理;负责制定旅游人才培训规划和专业技术岗位标准;组织指导旅游教育、培训工作;指导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考试和等级考核工作。

(十)对旅游中介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十一)负责有关行政复议受理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

(十二)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主要工作职责,市区旅游局设3个职能科室,即:办公室、旅游管理科、旅游发展科。

(一)办公室

协助局领导处理日常工作,协调机关事务工作以及会议组织,有关文件的起草;负责人事、文秘、机要、监察、保密、档案、信息、、提案处理以及政务信息等;负责制订全年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考核;负责机关办公经费的预算、申报、使用;负责后勤保障等内务工作,负责有关行政复议受理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配合市有关部门依法开展海洋管理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人员编制2名,设主任1名。

(二)旅游管理科

负责全区旅游企业的行业管理工作;监督检查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受理旅游者投诉,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负责旅游星级宾馆、饭店、国内旅行社、及旅游服务单位的评定、年检;组织指导旅游教育、培训工作;指导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考试和等级考核工作;对旅游中介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组织对本区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做好统计工作,负责联系行业协会。

人员编制2名,设科长1名

(三)旅游发展科

根据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本区旅游发展规划,制订旅游专业计划和年度计划;协调制订旅游跨区域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旅游节庆和旅游交易会,研究制定旅游市场开发战略,培育完善旅游市场,制定旅游形象宣传计划,重点推介本区旅游活动和旅游线路,组织、指导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指导本区旅游企业及旅游办事机构的市场开发工作;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建立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区域间旅游信息互通,向公众旅游信息,会同有关部门为旅游电子商务提供相应的保障和公共服务;负责联系局属事业单位。

人员编制3名,设科长1名、副科长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