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6 17:04:22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篇(1)

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应该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布置合作学习的内容、形式及实施过程。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分组策略、目标设置、任务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估等都要进行全面设计,并事先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学习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提前准备和收集资料,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通过精心的设计,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问题有进一步更深入的认识和有所创新。所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扮演总导演的角色是对学生学习促进的很好体现。

如电表的改装教学,合作学习过程:提出问题―问题引导―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由于表头的满偏电流和满偏电压都很小,不能满足实际测量,怎样利用表头测量大电流和大电压呢?

教师提示:表头的内阻和允许的最大电流和最大电压是一定的。那么在允许的电流一定的情况下,为了增大电路两端的电压该怎么做?同样在允许的电压一定的情况下,为增大通过电路的电流该怎么做?

学生合作讨论:利用已学串并联电路的相关知识,大家较容易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引导:如何计算分压电阻?改装后的表盘刻度还是均匀的吗?

分流电阻的情况可以引导学生合作或自主完成。

二、合作学习进行阶段,教师应该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

教师在布置完小组学习任务后,不是就没事了,而应该在事前深刻领会和把握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职责。首先,教师要组织各小组进入学习情境中,不让学生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或者脱离学习主题而出现“不合作”现象;其次要密切关注每一个组的表现,及时发现各小组的问题,并给以指导或督促,做好调控。再次,亲临有问题小组的学习,参与小组学习,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尤其关注困难学生的表现。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事先没有预想到的情况,提出和问题解决关系不大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和指导,调控学习和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在教授“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一节,设置合作与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参与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合作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分析,归纳现象,得出结论。

三、合作学习深入进行阶段,教师更应是参与者和学习者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并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合作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有所不同,新的学习方式要有新的教学行为来支持,但并不是完全改变教师课堂主导者的身份,因此,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只不过教师的角色定位随之发生转变,由原来的传授者变为知识学习的创设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合作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课前准备不一定充分,知识储备不一定充足,考虑问题不一定全面透彻。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合适的机会把正确的思想与观点教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做更全面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教师只有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各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中,才能让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过程是一种“人际合作关系”的训练,教师和学生都得参与进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教科书中设置很多“思考与讨论”栏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处理这些内容时,可以采取自主独立思考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总之,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掌握情况,教师适时给出点拨,在每个学生都充分思考问题以后,教师可以给出大家不能解决的问题结果。

四、合作学习交流和汇报阶段,教师应该是引导者和质疑者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思维火花不断迸发,潜能得到挖掘。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以往的知识的讲授者、精神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潜能的发现者。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中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备课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会学、更愿学。教学活动的着眼点应从以往立足于“教”转变为现在的立足于“学”。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从比较注重他的过去和现在,转变为对学生潜在能力的关注。因此,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明晰学生对学习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具有的能力,并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诸如: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分析学生学习倾向,评价学生的进步,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潜能激发出来,使之获得最佳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不是只听听小组汇报就完事了,而要“问在疑惑处,导在需要时,点在关键点,评得恰到好处”。教师作为质疑者强调的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疑问、困难,及时有效地把握生成性问题,促进学生知识、思维的再次提升,也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数学教师 地位和作用

自2010年重庆市高中阶段全面推进新课程以来,不少老师面对新教材感到非常迷茫与困惑。一是教材学期容量相对增大,而课时相对减少,感到一学期完不成教学任务;二是教材逻辑程度相对降低及系统性减弱,担心影响教学质量;三是教材难度降低,而配套资料和高考难度未降,感觉难以教学。根据笔者和接触到的教师交谈,发现之所以这些教师产生那样的迷茫与困惑,根本原因:①没有充分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②没有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③没有充分把握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对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将粗浅的谈一点笔者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共同行参考。

1.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理念,基本上是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大纲、考纲要求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处于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数学新教材的必修部分有好几个模块,哪个模块安排在前,哪个模块安排在后,教材编写者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需要教师根据自己面对的学生的基本情况,适当选择安排,只要保证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可。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变化、取舍和补充。选修部分更是灵活,学生选什么,怎么选,都要老师作适当的指导,每个部分安排在哪个时间段教学,怎么教学,都需要教师作认真的思考和周密的安排。要达到以上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吃透教材,切实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排意图,对自己面对的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兴趣和基本志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只能是盲人瞎马,免不了迷茫和困惑。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老师必须是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应用者。再者,新教材中处处都安排了阅读内容、思考问题,这些内容并不是要老师面面具到,处处为学生讲解和给出答案,而是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指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和学习、思维能力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应当始终保持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处处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不要轻易的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过程首先表露出来,更不要把从教参上得到的答案,轻易的直接告诉学生,教材的这种安排,实际上是想把老师从过去纯粹的“教”中,解脱出来,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如果老师不能充分理解教材的这种安排目的,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当然免不了产生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困惑。

2.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老师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大多数老师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解惑主要是课外辅导的工作,而从新教材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内容来看,新课程理念是刻意要改变这一状况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力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形式,达到新要求。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新教材中安排的阅读内容和问题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应用好。比如,概率部分中的阅读内容抽签中奖问题,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和思考到底抽签的先后顺序对中奖可能性大小是否有影响,还要指导学生实际体验,要求学生自己先动手做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探索理论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最后把问题进行变化、延伸和扩展,让学生在问题研究中享受到乐趣,学习到知识,掌握到方法。新教材很多地方刻意涉及生活、生产实际问题,这不仅是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生产紧密相联,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但是要注意,有些问题的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经验教远,学生从中可能一下不能感受到多少乐趣,这种情况下,老师有必要作一些修改和调整,努力让问题接近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创新”,而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自主’,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握了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在现代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随意遨游,才能独立自主的去探索自然规律,去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也才谈得上与人合作,才有可能创造出奇迹。因此,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材的内容,无论是阅读资料、问题思考,还是其他教材阐述得比较完善的定理、公式,法则等,首先都要让学生去自己阅读思考,归纳总结,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要注意哪些方面,从哪些方面人手,然后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困惑,再才是师生共同讨论学生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根据讨论的情况,适时、适当的加以引导,给予帮助,最后达到比较完善、比较理想的效果。很多老师担心这种教学方法,会因为学生阅读速度的快慢,学生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师生讨论的七嘴八舌,而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课堂秩序,从而完不成教学任务。这种情况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出现,但是只要老师引导得当,指导得法,坚持这么做,不会多久,课堂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会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使教学进度加速前进,赶上甚至远远超过老师预期的设想。

2.3 参与学生讨论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提的比较得当,比较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有些问题可能有些浅显,甚至有些可笑,但无论如何,只要是学生认真提出的问题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即使有些学生为了哗众取宠,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也要善意给以引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切忌包办代替,不要轻易的将结果告诉学生,一定要体现出老师只能是参与,引导和帮助。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思考的方向和方法。对于有些质量较高的问题,老师可以提示学生在问题产生背景,发展方向,基本作用等方面多下功夫研究,不要仅仅停留在问题怎么解答,以及是什么结果。有些问题可能当堂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老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外思考作业,让学生借助网络或者家长、同学、朋友的力量,得出理想的结果。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篇(3)

关键词: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快乐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01-02

英语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落后的英语教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而不是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以“教师要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我们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把握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结合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话题。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偏离

1.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内容过于繁多,过于死板,学生缺乏主体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占主要地位,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学生是纯粹的听众。在现代的教学中,虽然教师们也认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但在课堂中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很多老师总是按部就班地依据固定的教材安排教学进度,决定教学重点,就连课后作业都是依据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虽然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问答,但教师的这种主导几乎完全覆盖了学生的“主体”,学生在课堂基本没有空间发挥他们的自由意见和自主思想。

2.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内容过少,过于笼统,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学,致使教师主导作用缺失,从而导致自主学习成了“放任自流”,例如,有的英语老师课堂上只提一两个供学生自学的任务或问题,然后就放任学生自学,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缺失了。这样的自主课堂,真的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知识点了吗?很显然,教师引导得过于笼统、过少,使学生无法真正的掌握所学内容,更别提思维得到拓展了。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的实践

1.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和引导者,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科学的教导和辅导直接影响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发挥,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如何体现呢?(1)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21世纪,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我们英语的课堂更要符合时展的需求,教师要学习新课改精神,改进旧的教学理念,要摒弃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提倡“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充当课堂的导演,把握课堂的方向,多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2)注重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教师的主导地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上,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较全面、科学的教学目标,以教材为出发点,结合三维目标,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要提升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把教材内容和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语言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成为主体的关键,教师要关注学生所关心的、所感兴趣的内容,尽最大的努力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用心地去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美好;其次,要多了解学生的喜好,从学生的喜好出发,创设课堂活动,使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更有吸引力;最后,把听、说、跳、唱、竞、玩、演等引入课堂,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module4 Unit4 Body language这一单元,可以把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来个竞赛型课堂,表现一次均得一分。另外,让小组讨论“Ways of communicating”,在了解body language的过程中,让学生来表演动作,其他同学竞猜,这样的一节warming up的课堂,生动而富有吸引力,不仅能让学生自主的投入课堂,而且能够让学生快乐又轻松地学习,所以,老师主导得好,不仅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且能让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2.保障学生课堂主体地位。(1)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的挖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起主体作用,就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意识到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要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走出国门,融入世界,英语学习是多么重要;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无论教师、环境多好,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知识最终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意义建构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最后,要让学生享受学习成果,推动学习的积极性,享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能以兴奋、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进一步的英语学习。(2)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学生是否能够参与课堂是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要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师就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广泛地参与课堂的互动,拥有独立的学习时间。(3)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课堂学习任务或问题,深入阅读教材,研究和讨论,归纳和总结。教师通过多鼓励学生自由地质疑,大胆发表疑问,主动探究,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篇(4)

【论文摘要】专业化理论;社会环境决定论;人格素质决定论;相互作用论;职业本位发展理论。这些西方提高教师地位的理论模式给我国的启示是教师的社会待遇问题是首要问题;进一步推行教师职业专业化是必然选择;推行教师队伍管理的公务员化制度是充分必要条件;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是根本出路;强化在职教师的进修意识是必由之路。

【论文关键词】提高教师地位 理论模式 启示

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质量和水平的竞争。为此,不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贯重视教师问题,世界各国也始终把提高教师的地位、作用,优化教师的生活与学习条件当作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从西方各国探索提高教师职业地位与待遇的各种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启示。

一、西方提高教师地位的理论模式

(一)专业化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西方许多国家提出了教师是“社会专业工作者”,即“教师专业化”的观点。有的学者提出所谓“专业化”是指某一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水平的一个过程,对教师来讲就是指“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为了保证教师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形象,许多国家从制度上进行了这样几方面的规范:

一是社会政治地位的保护。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采取立法的形式,将教师纳入国家公务员管理系列,确保从事教育职业人员的社会政治地位。

二是经济利益的保护。西方多数国家规定教师工资要高于普通公务人员的工资,如日本法律规定,教师工资要高于一般公务人员工资的30%-40%,后来又增加了骨干教师特殊业务补助费。

三是专业资格制度。从学历制度、资格证书制度、试用证书制度和考核制度等方面,严格教师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

四是严格教师学术进修制度。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均要定期脱产进修。

(二)社会环境决定论

社会环境决定论,即“外控式理论”。这是西方国家20世纪50-60年代的主流思想,以美国学者勒温为代表。这一理论认为,解决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和角色形象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环境条件,因为影响和决定某种职业社会形象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利益、社会地位、职业声望等外部社会条件,因此,要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就必须从大幅度提高工资待遇、福利报酬方面入手。该学说对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时期制定“吸引高素质优秀人才从教,确保教育人才的稳定”的社会政策,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和教育紧缩政策的实施,“外控式”观点逐渐被新的学说所取代。

(三)人格素质决定论

这一理论强调个人的人格品质因素对职业发展的决定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莱恩斯在其代表作教师的个性特征研究一书中指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而是较高层次的成长需要,如个人才能的发挥、事业的发展、社会成就等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工作者的职业士气和投入感。维系教师社会职业角色形象的丰要因素是个体特定的人格特质。因此,学校组织应当选择即测量那些具有“教师人格品质”类型的人从事教师职业。同时,要研究并建立起评价教师行为的标准与方式,发展测量教师人格特性与其工作行为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的职业人格素质的培育和训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盛行,欧美等国这一时期兴起的CPTE运动(即教师人格和能力本位运动)和PBTE运动(教师效果本位运动)的思想基础便是教师职业人格决定论。

(四)相互作用论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更多的学者开始倡导社会环境与个人品质相互作用理论。如美国学者迈德利等人认为,个人选择职业的价值观念及行为的改变,是社会客观环境与个体的人格特质这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对某一职业的选择兴趣,与其对该职业环境的社会理解、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上所持续存在的教师职业危机问题,既是现代社会经济对教师这一传统职业不断刺激的产物,又是教师职业队伍素质需要不断提高的突出反映。因而,要维护教师职业的声望和威信,一方面需要重视从社会条件上积极改进教育工作环境,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天生爱搞某种职业的个体;另一方面则要严格师资制度,要坚持以高标准,而不是降低标准选择、聘用教师,否则就难以避免教师队伍素质下降问题。"

(五)职业本位发展理论

这一学说认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解决教师职业危机的根本出路应将问题的重心定位在学校本位的发展和全体教职员工的本职工作上。因为“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均不能给某种职业以尊严。职业威信不是外在的,与其说它是外在争取的结果,还不如说职业的尊严体现在从业人员的工作行动”。没有学校的发展,没有教师本职工作的发展,要提升学校和教师的社会职业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学校和教师把社会对自己的低评价一味归咎于外在因素,将无法在客观上寻找到有效健康的实现途经。我国港台地区一些学者指出,所谓学校职员本位发展,就是学校组织依靠有计划的政策活动,“加强教师专业化的能力,发展其有关教育和管理的正面态度及信念,帮助他们学习、进修和发展成为更有效能的成员,从而有效地教育学生、管理学校的运作,同时有效地帮助学校面对转变中的教育环境”。学校职员本位发展是一个多范畴的、多发展纬度和层面的教育管理学概念,他特别强调学校管理要改变过去那种由行政人员唱主角的“外控式”管理思想,提出要建立以在职教师为主导的、根据学校教师的现实需要而设计的内控式整体发展模式,从而为教师创造参与发展的机会,进一步确立教师参与现代社会及学校变革的正面态度和实践技能。因为“现代社会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

上述有关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和素质的理论模式均有合理可取的成分,特别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理论与职员本位发展理念的出现,标志着当代师资培育和管理政策的指导思想已经从“外控式”逐渐向“内控式”整体化发展模式方向转变,代表了现代教师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水平,对我国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地位和福利具有借鉴作用。

二、启示:提高我国教师地位的策略

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正经历着从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深化发展的历史性新阶段,提高及优化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已成为解决教9币职业社会地位问题的关键因素。

2l世纪的中国能否解决教师队伍质量下降的问题?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化浪潮的冲击,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模式向何处转变?回顾与反省国内外教师健身建设管理思想与实践策略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社会待遇问题是提高教师地位的首要问题

西方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教师管理政策的实践经验表明,教师职业的社会待遇的高低与教师队伍素质状况的好坏存在着重要的内在相互依存关系。当教师的社会实际待遇高时,其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职业角色形象就比较高,也容易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从教,教师队伍素质状况就能够得以很大的改善,多数素质高的教师也乐于从教。反之,则会出现教师职业的社会竞争力下降、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同时,教师职业竞争力的高低受社会其他行业竞争的影响也很大。当某一时期其他行业竞争激烈,人员饱和,教师行业竞争力就上升。一个时期社会上出现教师经济待遇好的情况,就会吸引相当多的人从事教育事业,而问题却在于教师经济待遇的提高惟有依靠政府行为方能解决,因而教师待遇的提高似乎从来都落后于其他职业群体。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也难以像技术性含量很高的其他职业活动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解决教师职业的社会待遇问题,政府行为在其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并承担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

(二)进一步推行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提高我国教师社会地位与素质的必然选择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现代教师队伍培育及管理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教师职业专业化运动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但却是目前形势下最为完善的发展策略。最近10年来,我国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已开始转向并推广这一管理措施,以进一步规范与提高我国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不过,这一发展政策要得以广泛而有效的推行广应用,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多数在职教师的专业化意识还比较淡漠,与现代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尚有一定的距离。西方近40年来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比较成功的经验证明,职业的专业化是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素质的优选方案。

(三)推行教师队伍管理的公务员化制度是提高我国教师社会地位和素质的充分必要条件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实行公务员制度,是保证教师社会地位的充分必要条件。

近代教师地位形象的严重失落,与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没有得以落实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现在世界上各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将教师纳入国家公务员的管理系列。1993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教师法》并没有规定“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只是规定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医疗保障应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水平。即便是这一重要而意义深远的法律条款,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以致我们许多教师看到或听到这一法律规定时,普遍发出了无奈的笑声。这也从一个侧面典型地反映了社会和公众对教师政治地位的实际看法。推行教师队伍建设的公务员化政策,是我国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亟待关注并加以解决的一一大社会组织问题。国内资深教育学家‘成有信先生曾经指出,“国家行政公务员、军事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已是构成现代国家社会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三大支柱之一”。他认为:“明确教师职业的公务员性质是有重大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因为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国家要尽与公务员职业性质相适应的权利与义务。因而教师和其他公务员一一样,不能有其他人员允许有而公务员不允许有的行为,除本职工作及与本职工作相关:作外,不能从事其它工作……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命运与我们的国家及社会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一观点实际上很值得我们各阶层人士特别是决策层面人士的重视。

(四)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是解决教师社会待遇低下的根本出路

严格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制度,是实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关键步骤。长期以来,我国是世界上在校学生和教师数量最多的国家,师资数量短缺与质量有待提高,一直是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难题。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班级管理;地位;作用

谈及班级管理,很多学校认为主要是班主任的职责,班风学风的好坏与否主要与班主任有关,而与科任教师没有关系。职业学校也不例外,认为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是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与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无关。从哲学上的唯物辩证法来看,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的特点,作为事物整体的局部组成部分的变化势必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教学与管理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管理到位,则教学事半功倍,反之,管理缺位,则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难以实现。因此,认清专业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搞好班级管理,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使学生的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1 专业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起着重要的作用。同许多学校一样,职业学校的班主任需要负责管理几十个甚至更多的学生。职业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仅靠班主任个人的智慧、精力以及时间要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是非常困难的。它需要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密切合作和共同管理才能把班级管理工作落实好。专业课教师因其在职业学校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除班主任外比其他教师和学生联系更为密切,更了解学生之所思、所想,更具有驾驭学生思想的能力。专业课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与班主任合作,不仅减轻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负担,更能有的放矢,起到加强班级管理的作用。因此专业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是极其必要的。

2 专业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

由专业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必要性可知专业课教师在班级管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主要的管理者,是进行班级管理的领头人。对于负责教授专业知识的专业课教师来说,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处于中间的地位或角色,因而专业课教师在参与班级管理时所扮演的角色是辅助协调者, 帮助班主任进行班风学风的纠正和培养,共同合作将班级管理工作开展落实到位。

3 专业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对于专业课教师是否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来,有学者进行调查表明,很多学校的教导处主任和绝大多数班主任表示对专业课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表示支持。而专业课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对所教学的班级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协助班主任加强对班级的管理

专业课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是其他教师所不能企及的。因此,专业课教师更易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其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搞好职业规划。依据职业道德要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以增强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和班集体荣誉感,协助班主任加强对班级的管理,以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2)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团队

班级管理不再是由班主任一人承担,在专业课教师的参与管理下,形成了一支良好的班级管理团队。在这支管理团队里实现了班主任和各专业课教师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互补,实现了在年龄结构和性别分配上的合理化。专业课教师在班级管理团队中不仅能够弥补班主任的个体限制,相互间也能够取长补短,还能够在班主任和各专业课教师之间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的机会,以协调好关系和营造互助互通的管理氛围,从而促进整个班级管理团队形成合力。

(3) 在学生、学校以及其他教师间起着沟通作用

人世间的交往都少不了沟通,通过沟通才能使交往中暴露的问题得到缓解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对学校和教师都寄托着厚望,因而班级管理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一则是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很难做到全方位的了解每一个学生,二则是现在的学生个性更突出。学生不一定会选择班主任教师作为其知心朋友,而会选择一位他所尊敬的专业课教师做知心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方面的指导,同时希望教师分担他们的痛苦与忧伤,分享他们的幸福与欢乐。专业课教师由于经验比较丰富,都有着较强的驾驭学生思想的能力。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能够及时分析,并能及时帮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所以,学生也比较愿意把自己对社会、学校、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的看法、想法告诉一个值得自己信任的老师。因此,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学校以及其他教师间起着沟通作用。

(4 )形成良好班风,提高教学效果

对专业课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进行评价,不能仅仅是依据对学生学习专业课成绩的高低,更应以所教班级整体的班风和学风的好坏为依据。专业课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从表面上看像是增加了专业课教师的工作负担。但实际上,专业课教师在和学生深入交往中一是形成了班级管理的合力,班级的班风和学风会在教师们的努力下得到提高。二是学生们对专业课教师信任感增强,能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更加规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三是专业课教师易于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难点,因而能对症下药,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4 小结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在班级管理当中的地位不可或缺,扮演中介和协调的角色,并在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班级管理团队、沟通以及增强教学效果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专业课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仍具有很多困惑需要解决。但是,专业课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并和班主任密切配合,对职业学校形成优良班风学风,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祖胜,顾群.班级社会化管理的理念与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11(01)

[2] 饶雪梅,欧阳秀明.协调科任教师抓好班级学风建设[J]. 中等林业教育. 1998(04)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篇(6)

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师成长 以人为本

教师是现代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保教队伍是幼儿园开展工作的核心,是保证幼儿园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是实现管理目标、完成保教任务的关键。

一、当前幼儿园教师队伍存在的几个问题

1.师资队伍不稳定

目前,就业的幼儿教师大都是80后、90后,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进入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差,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加上社会上其他行业的诱惑,使得年轻教师这山望着那山高,工作中稍有不如意,受点小委屈,就甩手不干了。同时,幼儿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也是人员流动较大的一个原因。

2.教师工作表面化,缺少主动性

我们身边许多教师对工作的感受及压力程度不相同。有的老师,只看到工作的本身,觉得自己就是在做老师;有的把教师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就是为了挣钱;还有的把教师看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从内心里喜爱这个职业,认同这个职业,才能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和满足,才能对工作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不断努力,体现自我价值。

3.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于提高

新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幼儿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因此,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势在必行。

二、创设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和谐氛围

1.融入集体,坦诚相待

作为园长,要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师,带动教师,营造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首先,学会理解,学会关爱。其次,要公平公正地处理工作中的人和事,奖罚分明,公私分明,使教师感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能使教师队伍形成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要让每位教师树立“爱岗敬业、园荣我荣、园辱我辱”的主人翁意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管理者只有在了解教师的需要,同时尽最大可能来满足其需要的同时,才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建立和谐团队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引领,共同提高

作为园长,有时候不必你事必躬亲,但必须站在幼儿园发展的高度,为各个战线的工作,出谋划策,指明方向。利用业余时间,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讨,经常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同时开展岗位大练兵,教学观摩评比、业务技能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位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满足其成就感。

4.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1)少些理论,多一些实践;(2)少些要求,多一些指导;(3)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4)让教师每天具有成就感。

在当今这个经济决定一切的时代,对于教师这个行业,一个物质的社会教师如何去获得成就感?笔者认为,教育者的成就感来自可以尽情地宣扬自己的教育理想,可以看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孩子们一天天快乐地成长,可以在家长的眼神谈话中得到一种被信任被尊重的感觉。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就,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三、创设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物质环境

1.提高待遇,创教师成长的宏观环境

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以及与社会其他行业所处的相对位置的现实状况,是制约幼儿教师成长的决定因素。近几年,党和政府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也做了巨大的努力,使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这对促进教师成长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2.合理地使用人才

管理学有句名言:“放错位置的人才等于垃圾”。对于专业性的人才,如果让他们搞自己熟悉的专业,他们会充满热情,孜孜以求,卓有成效。但如果让他们去从事不能发挥特长或不适应的工作,就可能会使其陷入困境,甚至会失去工作热情,久而久之,就会使人才变成庸才。合理地使用人才,使其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是教师成长的又一途径。我们对每位教师进行正面的、客观的分析,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安排适合的岗位。有舞蹈、美术等特长的教师,我们安排她带舞蹈班,美术班;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老师,我们安排她主要负责家长工作,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年纪大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托、小班,年轻有朝气的多带中大班。我们每个班教师搭伴时,采取能力上、年龄上要取长补短,便于和谐工作。

四、不断创新管理机制

1.实行优化管理及激励机制

竞争机制是教师队伍优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我园实行“教师优化组合制度”,每学期分班,大家自我投票,首先选出有责任心,能力较强的教师做班长。每位教师在投票选择愿意搭伴的另一名教师和保育员,大家自愿组合,这样在一起工作协作力强,工作效率较高。同时,合理利用激励机制,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结合起来,促进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物质激励,建立较为系统的薪酬体系。例如,聘用员工的薪酬包括岗位工资、学历工资、绩效工资、加时加班费等。其中,绩效工资的发放标准取决于幼儿出勤率与班级幼儿人数以及学期中的各项活动评比,等等。通过把经济效益和职工个人收入紧密联系起来,让职工明白“幼儿园靠职工发展,职工靠幼儿园生存”的关系,从经济利益上促进职工深刻认识个人作用和集体作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较好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运用精神激励,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每年教师节,幼儿园都会通过有效手段评选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集体等,并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予以表彰奖励,很好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广,效果持续时间长。

2.“参与式”的管理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篇(7)

极端的教师地位的传统背景

传统教育派的教育著作和人们通常习惯的观念中,往往都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并只承认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按照方法培养心智的任务,从总体上讲应当留给教师。”从而把受教育者——学生看作只是接受教育,被教师认识和塑造的对象,相应地否认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结果也对教师的教起着调节作用——引起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同时也否认了学生是具有自己的意志、情感和具有认识能力的、富有能动精神的人,否认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

在我国历史上,“师”与“君”常被相提并论,教师和严父并列。古有“天地君亲师”,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说法;在这种传统的伦理文化影响下,教师始终扮演着专制的权威的角色,教学过程中一切活动的决策,实施的主动权都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学生则完全是被动的受灌输的器皿,老师怎么灌输,学生就怎么接受。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里,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政策不能适应它的需要,因此,教育的模式采用苏联教育制度,在许多领导人看来,似乎只有这个方针才能加速实现工业化,而苏联模式又常有浓厚的赫尔巴特色彩,其特点是教师权威,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习惯于教师“满堂灌”、“打疲劳战”,而不习惯于师生双边共同讨论。在这个时期,经济建设各条战线急需专家,而专家的水平则根据文凭的多寡来衡量,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考试体现他们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性既披上了苏联模式的“科学的”外衣,又被高考所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得到了合理的理解。

人们对此之所以不加以怀疑,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即使在当前,大多数人仍把读书作为改变自己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敲门砖,“学而优则仕”。学生为了考而学,为了实现自己的功利价值,则对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仅不敢懈怠,有时甚至还自加压力。一是评价观上的动机决定论。凡是符合善的动机的一切行为皆是善的,至于这个善良动机能否带来善的结果,那是从未考虑过的,教师自身也好,学生家长也好,常常对教师课内外的知识灌输抱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态度,即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也会因为教师动机“善良”而得到谅解与宽容。

单纯的学生

主体地位的认识背景

本世纪初以来,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学派,主张从学生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教师对学生不应多加干涉,他们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教师只能顺应它。杜威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是太阳,而教师采取的一切措施则应围绕着儿童中心转动,然而,这种强调教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虽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它抹杀了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在社会整体关系中的独特作用,尤其是教师在其中所处的特定地位和作用,这种否认教师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观点,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连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也不承认;一方面只承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无论是哪一方面,其理由在于教育活动归根到底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而受教育者的发展只有通过其自身的活动才能实现。审视这样的理由,其实强调了教学活动中学的一面,把教学活动简单地认为是学的活动,这显然是错误的。

在我国,六十年代初针对尖子主义和挑选严格的教育制度所带来的教育机构的官僚化,教师权威化以及教育脱离生活,尤其脱离在农村的大部分居民需要的事实,对教育内部结构进行了包含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等一系列变革,但又受经济危机影响,转而又倾向传统的教育模式;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实行的“开门办学”以及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客观上,教师至上的观念得到了抑制,高中毕业下农村在70年代上半期渐渐地开始制度化;刚毕业的年轻人要么进生产队或国营农场,要么创办新的生产单位。由于知识青年不熟悉农务,他们反而成了农村的额外负担。然而,“开门办学”的实践使学生们接触到体力劳动者的日常生活,大学生的论文直接与调查报告联系起来。但推荐上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了任人唯亲现象的出现。恢复高考制度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恢复教师优先地位的措施,如分配住房或安居工程,提高工资待遇等,使教师有了一种自豪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明确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从思辨角度可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那么学生处于被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又处于客体地位。由此可见,客体处于主导地位与主体处于被导地位的关系,比之于认识论,显然是矛盾的。从实践上来看,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由于缺乏对学的实践研究与采取配套的措施,尤其教师态度行为上的滞后性,并未达到面上的期望。

整体的教学过程的界定及复合主体论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