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6 17:04:22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篇(1)

1 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用占比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近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虽然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耕子孙田种当季粮”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效率低下,严重透支地力,使得土壤变得极为贫瘠。同时,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正在对农业生产高投入低产出的旧有发展模式亮起“红灯”,不少农民感慨“地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涨越高”,传统农业高消耗和高污染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因此确保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巩固农业在我国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2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和创新思维

产品能否获得市场的认可从而在市场上立足,取决于生产者对市场的了解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调查显示,我国人民对蔬菜产品的需求量持续下降,但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量却快速上升。然而,我国广大农民缺乏市场观念,不能及时认识到市场的需求,再加上市场信息的缺失,广大农民无法转变已有的传统观念,只是凭借经验多年种植同一品种的农作物,旧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得不到及时转变,这严重影响了低碳农业的推广和发展。

2.2 土地农药化肥使用过量,对土壤危害过深

现阶段农民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依然严重依赖化肥和农药的作用,在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有意识地利用化肥和农药来调节作物的产量,不仅致使土壤结构发生改变、土地过度板结、综合肥力下降,而且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阻力,进而影响低碳农业的发展。

2.3 资金及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政府扶持政策尚待完善

资金及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是发展低碳农业的一大难题。在低碳农业推广和发展时,需要大量的项目资金和技术人才的投入,从全球看,我国每百万农业劳动者中,从事农业科技产业的人员是 77 人,而发达国家却达到是 2458 人,世界平均水平是 137 人,这些数字清晰的表明我国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员十分欠缺。我国在几十年粗放式的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缺少足够的资金和项目补贴去发展低碳农业,以致低碳农业建设很难有效地展开。虽然近些年,我国开始大力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但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政府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政策体系,加大对低碳农业的重视程度与推广力度,而这也是低碳农业得以真正普及与发展的保障。

2.4 生态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缓慢,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完善

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养殖新技术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大量涌现,但是其转化为实践成品并加以推广的速度却极其缓慢。此外,市场需求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以帮助农民获取有效的市场信息,对农民转变生产方式、适应市场的需求、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具有巨大帮助,但目前信息社会化服务严重缺乏,对低碳农业的技术帮扶严重匮乏,极大的阻碍了低碳农业的发展。

3 我国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思路

3.1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成立低碳农业合作社

我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和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时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因此,在低碳农业的发展中,必须加强广大农民的低碳意识和主体意识,成立专门的低碳农业合作社。不仅发挥其他普通合作社统购统销、获取市场信息、风险共担、增强市场竞争力等作用,更要以“培育绿色农产品、发展低碳农业”为宗旨,来制定低碳农业合作社的相关制度准则,将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纳入合作社体系中,严格监测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在改变农业发展的组织形态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低碳农业的规模,并不断的加强农业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充分利用合作社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资金共享等优势,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和效益的相统一。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技术,采用多元化用能结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和普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和支持。因此,政府不仅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进一步加大对低碳农业相关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大对低能耗的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设备、工艺和技术的改造力度。同时推广和采用循环型农业用能结构模式,提高对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综合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产业化。

3.3 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经济援助

现阶段,低碳农业的发展和推广与我国现有的土地小规模分散种植模式严重不适应,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来种地的问题,因此要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培育适应低碳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在这个过程中要从农村现实需求,着力增加农民发展低碳农业进行贷款的便利性,加快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缓解农村资金外流程度,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政府要根据农户现实情况,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根据农村现实情况,进一步拓展符合农民利益的担保业务。当地金融机构要依据不同地方的农业发展现况,放宽对农民贷款限制,使当地金融机构融入农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浪潮中,以提升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4 增强农民互联网观念,建立“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农民增收;现状;对策

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增长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农村与城市差距进一步扩大,“三农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强力破解“三农”难题迫在眉睫。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产业化进程,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一、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的现状

据调查分析,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已连续7年保持着缓慢增长的状态,农民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经济增长缓慢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虽然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与城市生活水平相比,由于农村发展速度低于城市发展速度,农民收入相对呈持续下降趋势。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央曾多次把“三农问题”纳入中央1号文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由于农村人口多,农民增收能力弱,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导致农民空有强烈的增收致富愿望,却苦于增收无路致富无门,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家庭人口“三多一少”即老年人多、残疾人多、常年病号多、家庭精壮劳动力少;二是家庭劳动力“三少一大”即非农劳动力少、外出务工劳动力少、有专长劳动力少、劳动力负担系数大;三是家庭经营“三缺一差”即缺市场信息、缺经营理念、缺资金投入、经济效益差;四是家庭收入“三少一低”即家庭非农收入少、家庭劳务收入少、家庭现金收入少、家庭总体收入水平低;五是家庭支出“三多一高”即食品支出多、医药支出多、人情支出多,债台高筑。因此,我国想要改变我国农村现状,最根本的就是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

二、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

(一)农民基数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数量多,13亿人中大约有9亿农民,约占总人口的70%,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异常艰难。

(二)农民增收致富本领不强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土地上的绝大部分属于俗称的386199部队(38代指妇女、61代指儿童、99代指老人),他们自身本无一技之长,又满足于带好孩子、守住房子、填饱肚子,既没能力也没心思增收致富。

(三)农业现代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乡结合、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的一体化、多功能、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新型农业。而现阶段我国农业整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与现代农业的要求格格不入。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农民增收困难以及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实现农民增收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起到决定性作用。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非易事,必须重视农业、关注农民、改善农村。

(一)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是人民的依靠,在破解“三农”难题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切实做好引导或指导农业、农民和农村的服务工作,促进农村增收发展。1. 提高农民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亦然如此,从事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丰富的知识。基层政府可通过建立农民培训学校、党员干部培训、现场试点示范等形式来拓展农民的视野,增强农民致富本领、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2. 选准配强农村致富带头人:政府需对农村领导干部进行调整,让年富力强,素质高,具有领导力、组织力和头脑灵活的人作为领导者,带着其他农民走向富强之路。3. 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制定完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不断引进有利于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种要素,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确保农民充分就业

1.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让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可利用当地的区域特色或资源优势发展旅游、餐饮、销售等行业,充分扩展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发财致富路子。

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由以前单一种植业向种植业与养殖业并重发展,拓展农业发展内涵。

3. 加强农民外输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有资料显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4. 加快城市建设,解决农民进城务工问题: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走进城市,鼓励更多农民工进城务工,解决农民工就医、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并在政策上给予尽可能的优惠。

(三)转变财政投入重点,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耕作技术装备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公共财政阳光遍布城乡,让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四)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农业组织结构松散、农产品加工低端、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 科学进行农产品区域规划,建立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形成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格局,将优势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突出品牌效应和地方特色,培育一批通过国家认证的名牌产品。2. 加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让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把分散的农户经营通过基地、公司、专业合作社连接起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改变生产、销售与市场的脱节的状态。3. 推广使用新技术,引导农民采用良种良法,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单位产出,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四、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三农”问题更成了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面对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迟缓的现状,要有效解决农民增收困难问题,就要针对我国“三农”现状,切实做好应对措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要求,把广大农村社会建设成为小康社会,使我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农业强国。

参考文献:

[1]王霞,闫永胜,陈淑玲,等.兴庆区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初探[J].宁夏农林科技,2009(01).

[2]王晓燕.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基于贵州省黔南州农民增收现状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

[3]姜长云.中国农民增收现状及其中长期影响因素[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4).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科技素质 城乡和谐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收入得到较大提高。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增长,并不利于城乡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与城乡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的现状

1、农村劳动力整体科技素质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基本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普遍提高,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占7.5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63%,初中程度的占49.33%,高中程度的占9.81%,中专程度的占2.09%,大专以上的仅占0.56%。而且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西部地区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3.10%,文盲、半文盲率超过16%。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科学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重点在于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我国8亿多农村人口、4.8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村劳动力的94%以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影响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2、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比较科技素质较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长,已逐渐成为许多农村家庭提高收入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和保障。

目前在城市和沿海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约有8000万,这些人以青壮年为主,除约1500万人是带家属在城市居住以外,还有约6500万人仅以有限的收入维持生活。虽然,他们中绝大多数上过学,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文化科学教育,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较,无论从整体素质还是科技素质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状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科学素质和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度将越来越大。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往往只能从事一些偏体力劳动和科技含量要求不高的工作,其收入状况也就较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科技素质低的现状。也正因为这些因素,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生存发展往往遭遇各种困境。

3、目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低素质特点明显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虽然在城市的竞争与发展中处于劣势。但应该说,无论从科技素质还是综合素质而言,他们都是农村劳动力中较高的。他们的流失使农村整体劳动力素质处于更低的水平。

在很多农村地区,青年人除了个别生病残疾的只好在家外,其他或是上学、当兵、经商、学手艺,或是出外打工挣钱。真正务农的青年寥若晨星。在干农活的几乎是中老年人,青年人在农忙时回来帮一下,就非常不容易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年老的父母和半成年的子女是农业生产的半劳动力,就是由这些半劳动力来耕作不多的田地,收获不多的粮食,维持日常温饱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既表现在科技文化素质上,也表现在思想道德素质上。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只有通过农村经济的自我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同时由于现有从事农业劳动力的现状,使新的农业科技技能无法推广,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中。

二、劳动力科技素质对缩小城乡差距的影响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影响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至于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偏低已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与城市差距的缩小。

1、无法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劳动效率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科技意识淡薄,没有真正意识到只有通过科技的发展,才能提高劳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现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低素质状况,使许多现有的科技手段和成果无法运用到生产劳动过程中去,而只能沿用以往的落后生产方式,这既难于提高劳动效率,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成本的提高。因此,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迄今还明显落后于农业先进国家。

2、无法利用新科技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

当前许多农村还在沿用千百年来的一些传统模式,其中一些内容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经济的环境。比如,一些效率较低的耕作方式;只管生产不重视流通渠道;生产发展与市场脱节等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运用新科技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目前农村劳动力较低的科技素质很难完成这种转变,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目前,在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还存在着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投资总体偏少,农业科研单位分工不明确导致科技资源配置浪费较大,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备、转化率较低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撑能力的充分发挥。

3、缺乏科技意识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技意识的提高,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方面是有些科技成果无法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影响了农民们对科技发展重要性认识。另一方面,有些农民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是科技工作者的事情,与己无关。同时一些传统观念甚至使他们对科技还有一定的抵触。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对生产方式、精神文化方式的转变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同时制约了农村整体民主意识的提高。

三、通过科技素质的提高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科技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重点在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科技素质的提高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建全农村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解决农村青壮年文盲和青少年失学现象;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城镇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富有特色的农村教育体系。

(1)着力发展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目前,可以通过组建农业科技专家巡回服务团和服务小分队、开通服务热线等形式,大力推动科技人员下乡入户,增强其科技致富能力;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针对农民不同层次的需要,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扶贫性、创业性教育。

(2)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等培训工程的实施规模,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3)继续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业转岗培训,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他们进入城市后的竞争力。

城乡和谐进程中,农村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劳动力保障。通过提高进城打工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收入空间,改善生活状况。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以青年人为主,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也不大可能都进城里打工。正是这些每年新增几百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生力军,主力部队。他们绝大多数人上过学,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文化科学教育,开展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关键是要落实在这些的青年人身上,他们的言行就可以直接影响其家里的人或身边的人。他们是土地的新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所在。这也就是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所说的,就是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新型农民早日掌握、运用科技致富,让致富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2、运用科技手段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城乡和谐发展要通过农业现代化及与城市化的相互协调来实现。而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关键就是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在内的现代农民素质。只有建设一支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才能快速抢占当今世界农业技术应用的制高点,顺利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我们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因此,如何尽快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科学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特别是自主创新步伐,使农业科技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力,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并急需解决的课题。

实现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然会使城乡之间步入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城乡差距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最终实现城乡和谐。

【参考文献】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篇(4)

一、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职业技能缺乏,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农业建设,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十多年来,虽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教育还相当落后,农村教育的发展程度还非常低,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少、办学规模小,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薄弱,农村教育的现状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依靠现代远程教育,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紧密联系,满足农民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

二、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

(一)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要求

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在科技、信息、人才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多种需求。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具有社会性、开放性的特点,它能够更及时、更协调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积极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现代远程教育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网站,把当今社会科技、信息、文化等资源传播到更多的农村地区,并结合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开设密切联系当地实际情况的课程资源,并更加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力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教育体系为其培养、提供大量实用人才,尤其是重点培养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新型农民。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物质上的支持。现代远程教育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而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也必将对相关专业人才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需求,必然会带动现代远程教育规模和数量上的提升,对现代远程教育起到牵引和推动的作用。可见,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是彼此促进、互为依托的关系。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经济互相协调发展必然会更好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短。据统计,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4.8亿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5%。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已刻不容缓。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1.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等高速传输网的建成,初步形成了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平台,覆盖我国30多个主要城市,900多个联网单位,网络用户达到800万人左右。这些高速传输网的建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2.现代远程教育的硬件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很多学校都建成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电子阅览室或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室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现代远程教育软件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家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软件资源建设投入了大量专项经费,目前已开发了130多个职业教育一流媒体、网络课程和素材库,覆盖职业教育的18个专业门类。教育部通过举办软件评选活动、社会捐助等多方式、多渠道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各地方教育部门和大中专、职业技术学校等也开发了大量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覆盖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各方面教育体系的“全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库”框架。另外,国家为支持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针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差、技术人员奇缺、教育程度低下的特点,先后通过“教学电视光盘播放系统”项目、“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扶贫”项目、“乡镇农村计算机网络信息站”项目等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缓解师资匮乏、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其中,“乡镇农村计算机网络信息站”项目通过卫星数据广播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对教师和农民同时进行远程培训,为当地农村提供经济、市场信息,为当地农民素质的提高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四、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1.教学时空的广延性现代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巨大优势,跨时空地快速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学生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活动可以同步或异步进行,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因而它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落后、教育资源缺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提供给受教育者丰富的教育资源,并通过网络传输技术将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给每位受教育者。现代远程教育还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和卫星网络将大量的教育资源传输到学习者终端,让更多的学习者共享与使用。同时,现代远程教育还具有整合和创新优秀教育资源的能力。它从现有资源中筛选出知识精华,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整合和调整,学习内容更有灵活性。

3.教学对象的广泛性和教育层次的多样性农村职业教育需要面向广大的农民群众,而现代远程教育打破了校园界限,其教育对象不受地区、职业、身份、年龄的限制,可以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同时,现代远程教育也突破了学历教育和集中教育的传统模式,提供多种层次、多种类别的教学,可以提供给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现代远程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动态、开放的教育网络,更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4.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个性化、自主性和灵活性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不同学习目的、学习地点的要求,打破了原有固定的学习团体、时间和地点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同一时间对不同空间的个人、团体进行集中学习和个性化教学,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动态、开放的学习平台。因而,现代远程教育极大地推动了全民教育的发展,从而为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083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跨时空快速共享、教育资源及时丰富、动态开放等优势,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而且经费投入大,是一项覆盖范围广、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受多方面、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要运用好现代远程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目前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建设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内容、学科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与农村经济建设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适应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农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更新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的能力相对薄弱,人才培养的方向及质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2.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管理人员紧缺现代远程教育配套设施现代化程度较高,其操作与运行大部分需要依靠电脑来完成,因此现代远程教育需要配备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但目前农村从事远程教育设备操作的技术管理人员匮乏,有些农村地方政府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对当地有一定教育程度的农民进行培训,但由于其文化程度不高,难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与操作,导致农村远程教育的技术管理人员始终处于紧缺的状态。

3.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要求近年来,农村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条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和实际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农村计算机普及率不高,远程教育网络设施及设备条件仍然较差,广大农民群众难以得到便利的上网条件。有的远程教育卫星电视节目接收的频道数量太少,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无法学到实际的技能,不适合广大农民群众观看与学习。有的通过无线上网或电话拨号上网,数据传输慢,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热情。

4.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设备维护经费短缺目前,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维护经费的来源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的维护经费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调解决;二是农村党员干部活动室的远程教育设施设备维护由县、乡财政预算解决。但目前乡级财政投入较少,主要还是通过县财政每年预算划拨一定的经费,经费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设备维修等所产生的费用。

5.农村部分地方政府领导对现代远程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农村部分拥有丰富教学资源的涉农部门的远程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浪费。部分地方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设备管理混乱或者根本不管理,致使出现设备损坏或者设备部件受潮无法继续使用而不得不报废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为基层服务的作用,基本处于一种瘫痪的状态,资源极度浪费。6.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由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时间不长,发展还不成熟,基本上现阶段还处于探索与实验阶段,在信息处理技术、网络传输、招生管理、设施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很多方面还缺乏实际经验与系统的理论指导。

五、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力度建设和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政府应该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投入,并在政策予以大力支持,制定出台一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各地方政府应当意识到现代远程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只有从思想上提高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认识,才能对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宽带传输网建设,构建国家远程教育平台

现代远程教育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传输处理,因此必须由高速的传输网络平台才能得以实现。目前,我国Intenet总体速率不高,因而要继续加强宽带传输网的建设,积极构建并形成一个国家远程教育的平台。现代远程教育应建立计算机专业教室、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或教学软件资源开发室等,并配备数量充足的计算机。在很多农村的边远山区应当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快速及时地接收远程的教育信息资源。

(三)做好多媒体教学信息库的建设与开发

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和形式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信息库建设和开发包括教学内容相关信息和网络教学课件的开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机构成立农村当地的职业教育软件的资源中心,尤其要为农民群众提供及时的经济信息、农业技术知识等,推进农村地区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信息库形成。

(四)加大对学科布局和教学课件的开发力度,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

在学科的建设与布局上,要科学地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在课件的开发与建设上,应加强各远程教育学院和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达到资源共享与利用,避免低水平的资源重复开发现象。同时,要加强学科布局与课件开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紧跟农村的实际需要调整学科布局与教学课件的内容。

(五)做好现代远程教育相关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有效运行需要良好的、规范的软环境。建立规范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机制以及设备管理制度,明确保管人和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及相应的责任,规范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保管、使用、借还、维护、报修及更新等运转行为,将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有效利用。

(六)提高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服务质量

要规范从事现代远程教育和通过互联网进行教育信息服务的行为,推动互联网上教育信息服务和现代远程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特别是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中,要明确开设的教育网站和网校的性质、申请开办的主体资格、允许提供的服务内容、审批和管理办法,确保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信息传播的健康、规范。

(七)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工程,建设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耗资巨大。从084目前我国的财政投入来看,还满足不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要求和广大农村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因此,要鼓励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国家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中来,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新农村 农村服务业服务业

农村服务业是指服务于农业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服务业作为农村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部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村服务体系,必将大人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

1.传统的农村服务业发展平稳。近年来,我国农村服务业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服务业经济总量在增加,但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在服务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2.农村重点服务行业正在崛起。目前,我国农村服务业已经包含了“农村交通运输和邮电、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社会服务、文化、牧育、体育、卫生、科技、信息”等多个行、门类比较齐全。特别是与“三农”工作关系重大的科技、信息和农民教育等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

3.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壮大农村服务业,除环境因素以外,关键在于健全投入机制和畅通融资渠道。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正在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按照投资人的投资趋向分析,农户投资运输、零售、餐饮业为主;村级集体投资房产租赁业为主;工商资本投资休闲观光、批发贸易业为主;各级政府则按照“扶大扶强”原则,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4.农村服务业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加快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相匹配的农村服务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具体体现为:①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服务性支出的增长,为农村服务业市场的急剧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由于劳力转移、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③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还比较滞后,随着农民对服务业的需求的增加,发展现代服务业,拉长农村服务业这条短腿已成必然;④城市化发展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服务行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服务业,尽管在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受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新价值的观念影响,发展农村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1.城乡差距过大,农村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差距较大,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因此,无论消费层次还是消费市场,目前的农村服务业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农村服务业城乡差距大、发展滞后的特征明显。

2.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服务业历来主要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生产,而严重忽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市场信息等经营。而且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这样的状态,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取得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会成为解决“在农”问题的瓶颈。

3.政策不够配套,新兴行业难成规模。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制订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为新兴的农村服务行业发展给予最大限度的扶持。但是,由于现行政策的不配套,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融资渠道,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和已转移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加上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因此,良好的投资环境尚未建立,新兴的农村现代服务行业发展困难。

4.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受经济,环境、文化、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东西部农村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发达程度与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成正比。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服务业发展更快、服务行业门类更全、得到的回报更丰厚;欠发达地区的服务业不仅基础差、发展慢,而且效益也相对较低。总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

二、农村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农村服务业已包含多个行业,但总体上看大多处于萌芽状态、分散状态,仍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业多,现代的农村服务业少,农村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已成为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新农村建设给农村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农村拥有一个庞大的服务人群。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将会给农村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农村建设中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活动的展开,给农村的生产业提供了空间:随着农村一系列社会事业的展开,给农村的医疗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提供了机遇;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的改善,对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旅游业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展开,各种文化产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也需要相应地跟上。

(二)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把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同时加大涉农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这无疑给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考虑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解决就业的任务就更重,因此在新农村建高中发展农村现代化服务业意义更大。

(三)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看,农村服务业与先进的城市服务业之间、城区与农村之问、不同县域的农村之间仍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尤其是城乡商贸之间、繁荣的城区商贸与萧条落后的农村商贸形战鲜明对比。发展农村服务业能够有效缩小农村与城区之间商贸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带动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加入WTO为中国“三农”利用外资提供了广泛的机

随着入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将可能通过扩大利用外资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由于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有门类齐全的三大产业,因此,整个农村地区各行各业将有可能在入世后出现利用外资的新高潮,而农村服务业所面临的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农村服务业方面看,我国土地使用、商业存在和关于自然人流动的开放政策将根据入世承诺做出相应调整。对服务业九大部门的市场准入均直接促进农村服务业的进步。随着国家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农村服务业开放会直接受到影响。

三、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支持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在统筹城乡发民用工业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发展农村服务业,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对农村服务业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址专门从事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系统。农村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优化农村服务业结构、提升农业运行质量的必然选择。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应是;建立健全农业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最。当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规范政府服务行为。从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看,有政府办的农业服务组织,农村集体服务组织、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和民营服务组织等形式。

(二)发展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业

发展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业要以人为本,以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培养何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重点,如加强和改善农民培训,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三)建设好为农服务的流通网络和流通设施

建设为农服务的流通信息网络,重在抓好三件事:一是要建立内部经济信息中心。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建立经济信息中心,以信息中心为核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主要销售站建立信息站,进行信息采集、过滤、分析、综合,形成科学抉择,引导生产、沟通产销。

(四)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

在建立内部经济信息网络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民间信息网络建设,完善系统化服务功能,注重信息价值和使用价值,加快农村经济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更有价值地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要创造条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使农副产品信息的传递达到快、准、全、新、特的效果。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

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最缺的是融资渠道、风险防范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的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旅游服务等行业,才能提高农村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带动其整体水平提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除了要大力发展农村现代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业外,还要重点发展农村现代金融和旅游业。发展农村现代金融业主要是发展银行、信用社等金融组织和农村保险业。发展农村旅游业,主要发展旅游种植业、旅游林业、旅游牧业、旅游渔业、旅游副业和旅游生态农业等等。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眉山 偏远乡村 经济发展 建议

一、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要求

目前,绝大多数的偏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处于滞后状况。在经济决定一切的情况下,这种状况制约了民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为此,进一步推进乡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要求。

1.符合党的经济政策路线和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

改革不断深化和推进中,党中央提出了发展三农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针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大部署和决策;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山区发展摆到突出位置、专项规划,为农村发展作出新的制度安排。为此,发展偏远地区乡村经济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国家决策部署的政治使命感,是完成政治任务的责任感,赋予重要的政治意义。

2.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任务与内容

建设繁荣富强,特别是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繁荣富强,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指城市的发展或中小城镇的发展,也包括远离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偏远乡村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现实中,把推进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建设,用当前城市出现的繁荣富强来容盖、代替偏远乡村的贫瘠与落后,拉大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差距,是不完整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因此,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建设的繁荣富强,是实现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任务,对于推进全面的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3.符合当前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已30多年,城市经济发展已进入空前规模,特别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房地产经济,其发展达到世界前列,超过中国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在这一疯狂和超常规发展掩盖、遗忘的背后,却是日益贫穷落后的偏远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的二元差距,改变中国蜂拥城市,遗忘乡村引发的不平衡发展,推进偏远乡村的共同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因此,推进乡村经济发展对推进中国城乡平衡发展、化解二元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4.乡村自身发展的需要

乡村需要通过政府或社会援助者的帮助,推进自身经济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改变,步入同城市同步增长的现代化富裕生活,而不是眼望城市现代化生活,自身却陷入原始落后的贫苦生活。这是推进乡村经济发展最重要、最现实、最迫切的社会要求。

二、四川眉山乡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状与问题

乡村经济发展主要指远离县城和城镇的偏远地区农村从自给自足生产活动向创新型生产活动转变,从传统原始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农业转变,从传统农家生活向现代农家生活转变的经济活动、经济状况。

1.眉山乡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状

1.1原始农业是主要

全市区县偏远乡村广泛存在着乡村村民依赖着有限的土地,种植着油菜、水稻、花生、红署等小农作物,以农家院为依托养殖着猪、鸡、鸭等家畜,形成原始农业为主要耕作的生产活动。只有临近乡镇的乡村交通发达、便利,产业调整活跃,这种状况在相对减少。比如,洪雅县个别偏远地方乡村以奶牛和茶叶进行产业调整,以野菜、野生植物为市场取向;东坡区广济乡在产业调整下以农家乐为市场取向,突破了原始农业的影响。与其相反,青神县的柑具有产业规模,增加了乡村民众部分收入,但没能扭转山区农民仍然束缚于原始农业局面。整体看,眉山偏远乡村原始农业仍然占着主要地位。

1.2劳动力过度流失

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偏远乡村农民守着三分田、三分地,富不了、饿不死;而城市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将大量农村劳动力吸引到城市,造成偏远乡村的90%以上轻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务工;95%初高中、大中专学生学业后离弃乡村,投奔城市,即使在城里找不到工作,也不愿回归村里。导致能改变原始农业耕种和进行农村耕种的技术创新、推广应用新型农业种养技术的劳动技能人员和新生劳动力缺乏;甚至造成以家庭为主体的原始农业耕种后继无人的局面。

1.3致富项目远离市场

一些诸如草莓、葡萄、大枣、猕猴桃、山核桃、梨、桔子类等新型产业品种被引进偏远乡村,但生产后的产品远离交易市场,产品不是被践卖,就是荒弃山野,没有形成产供销的新型产业链和公司加农户的产业运作机制;其次是一些新引进的农业产品项目在初期受市场拉力吸引,受到市场青睐;后期因技术缺乏支撑,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挫伤村民发展信心。

1.4土地荒废严重

在劳动力过度流失下,家里没有劳动力,通过临时雇用劳动力或将外出的劳动力召回,导致劳动力投入成本增加,劳动力投入在土地上的收益远小于外出出卖劳动力。于是,偏远乡村出现放弃土地还不如荒废土地现象非常严重。

2.眉山乡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交通制约是瓶颈

偏远乡村在发展新型产品后,交通不便制约新型产品成果运输到外界,致使新型产品远离交易市场,挫伤村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村民开发新型产品的欲望。交通不便表现为,一是缺乏乡村道路;二是乡村道路质量低劣,不具备节约成本的运输功能,个别还成为运输的危险设施。由此,交通状况成为阻碍偏远农村新型项目发展,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2.2资源利用无效率

在偏远乡村,劳动力流失造成土地资源荒废严重;农民在取水困难的同时,节约用水、环保用水意识缺乏,形成对水资源浪费严重;现代技术推广应用不到位,农民普遍不懂得如何利用高效、便利的日光资源;对农作物废弃物除了用作燃料或饲料,就地深处理缺乏,形成农作物废弃物污染环境严重;施肥和投放农药不当,污染食品、土壤、环境严重。

2.3项目技术支撑问题

致富项目选择不当、跟不上市场发展或缺乏市场预测,缺乏生产新型产品技术的持久支撑和公司加农户的产业链运作机制,成为挫伤偏远乡村生产和创新生产的问题之一。诸如,青神县柑之乡,东坡区脐橙之乡等特色产品,因技术创新支撑缺失,导致产品难以持久巩固、占有市场,又因公司加农户的产品销售、深加工后劲缺失,目前市场竞争力已呈现逐渐衰迹。此外,致富项目不适应当地环境造成致富失败等问题也存在。比如,仁寿的一些偏远乡村就不适应养殖奶牛,盲目引殖引发失败。仁寿县原团结乡过去引入的波尔羊,因后期支持不到位,最后失败收场。

2.4政策资助太缺乏

有针对地资助乡村发展的政策措施缺乏,特别是农村农业补贴缺乏。个别地方还出现资助搭车,增加农民负担现象,即政府资助60%、村民要自贴40%。导致政策资助过程中被层层剥皮,实际到位的资助已起不到作用等现象;导致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惠民政策资助在形式主义操纵下被胡弄落实。

总体看,眉山偏远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状况是:缺乏新型产业链和公司加农户产业机制,缺乏新型产业技术支持和创新型人才;由缺乏创新的自给自足小型生产为主,伴随传统原始农业、传统农家生活,形成狭隘的市场目标主体的经济状况和经济活动。

三、四川眉山乡村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对策建议

1.眉山乡村经济发展机遇

1.1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发展机遇

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以城市发展、工业园区发展为依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及以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产业为基础作为原料深加工的第三产业发展。眉山作为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的构成部分,其偏远的乡村经济发展在远离城市和工业园区发展中,毗邻这样的发展而蕴藏着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是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发展战略的拉动效应机遇。眉山被纳入成渝经济区域规划发展,又被列入天府新区发展内。成渝经济区是由成都和重庆两个大城市构成的新型工业发展经济区;天府新区是以新型产业为发展龙头的经济发展区。天府新区是成渝经济区的重大战略中心。眉山被纳入和列入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标志着眉山进入了新型工业发展区域和新型产业发展时代。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发展战略的拉动效应,一方面体现为拉动眉山进入新型工业地区,拉入眉山跨入新型产业时代;另一方面体现为以成渝经济区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发展规划和天府新区为龙头的新型产业项目,拉动眉山进入新型工业规划和开发新型产业项目,同时,通过新型工业规划发展和新型产业项目发展,拉动眉山的第一产业项目同第三产业深加工的发展。二是毗邻战略影响机遇。根据毗邻战略理论,当一个不发达地区或贫困的内陆地区,如果它毗邻着发达地区或富裕的沿海地区,则它会受到发达地区或富裕的沿海地区发展影响,从而拉动自身的发展。眉山毗邻发达的成都地区,因而,眉山的第一、二、三产业发展都受到成都地区的发展影响。特别是作为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轴心的成都,其发展将是突飞猛进。这种情况下,毗邻成都的眉山也将受到影响,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2“十二五”规划发展机遇

“十二五”规划将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摆到发展的重中之重;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最重要任务;将农业发展重点放在加快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将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农民工市民化作为“三农”发展的战略举措;将推动山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区域重点;将推动全民创业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源动力;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农村社会建设的主攻目标。

1.3社会主义建设及其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机遇

目前,眉山已开始在全市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这是眉山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行动,对偏远乡村的发展形成大好机遇。具体可以体现以下方面:

一是改变居家环境。新农村建设将改变农村居住生态化、交通便捷化、生活现代化、资源无污染化方向发展,形成“十二五”要求的山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景象。二是改变耕作方式。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村土地集约化;加快农业技术引用,走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耕作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步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三是缩小城乡差距。新农村建设在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宜居建设和耕作制度转变中,受现代新型生产、生活工具和信息技术影响,农村在居住、生活、生产方面都将缩小同城市的差距。有利于抑制农村人员向城市转移居住,抑制城市高房价;或受城市高房价的抑制,在新农村建设拉力下抑制乡村人员向城市转移。同时,偏远的无污染现代生态家园建设具有吸引城市居民返回乡村的吸附力,有利于形成山区生态休闲走廊。

2.眉山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2.1加快水电气基础资源的自然生态建设

偏远农村蕴藏了丰富水电气等基础资源。这些生态型的自然资源在新型技术的利用与开发下,用于乡村改善生产、生活建设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同时,又具有保护乡村生态建设的作用。

一是利用太阳能技术。目前,欧洲等发达地区的乡村都大量转向太阳能的利用与开发,许多太阳能设备来自于中国生产和出口。为改善中国乡村发展,可以采取企业引导,政府适当补贴方式推行乡村太阳能使用技术,改善偏远乡村用电难、用电成本过高等问题,从而改善乡村产生和生活状况;也有利于社会节能、效能建设。二是节约保护用水。乡村靠天吃饭,雨水过多成灾;雨水过少,也成灾。要就地做好农田的导水和蓄水,防止水污染;要保护好饮用水,做好污水排放;要节约用水、清洁用水、循环用水,引用现代技术改善用水设备设施。三是开发利用沼气。做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沼气技术在眉山农村都有推广应用,但普及率不高。究其原因有其成本过高问题,也跟乡村民众认识有关;还有跟沼气的生产技术有关。要从实际出发,解决农村使用沼气面临的问题,实现乡村户户使用沼气化。

2.2破除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道路设施建设

眉山的村村通乡村道路建设率非常高,但许多村村通道路只是形式主义的道路相通。因为有的路基不到2米、十分狭窄,道路弯曲、不能耐用,造成道路无法错车、较大的车无法进入,用于简单的生活还能勉强起到作用,若用于支持经济发展,这样的乡村道路不但难以起到作用,而且还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方面,路通而不实,容易形成道路杀手;另一方面,路通只是形式上的事实,这种既定事实却阻碍民众重新投资修路或开辟新建道路。就如眉山的106线,可以原地维修,却制约了另外开辟新建道路的既定事实。

从社会发展趋势看,乡村经济的发展必须由宽敞的大公路、安全的公路、结实的公路建设做支撑,才能将乡村的产品运输出去,将乡村建设需要的物质和人脉运输进来。目前,这样的道路建设在区县个别乡村已实现,要推广到其它山区乡村有一定困难。对于资源丰富的偏远乡村,实现乡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对公路建设的理念。修通不等于有发展,要修得有经济发展的实际价值。否则,即使修通不合格、不标准的公路,反而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2.3以现代田园生态家园为主的特色经济建设

在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的拉动效应和毗邻战略影响下,眉山乡村经济发展将出现两个发展机遇:一是为两区新型人员供给休闲走廊,走现代田园生态园建设;二是为两区新型人员、新型产业供给大量农副产品、第三产业深加工需求的农业原料,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此,眉山乡村经济发展以现代田园生态家园为目标进行特色经济发展,不但是现代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效应,也是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的建设要求。

一是保护耕地,创特色家园。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使远离污染、生态环境优美、农副特色产品丰富的乡村,被外界吸引和追逐。保护偏远乡村耕地不受污染,推进劣质土地退耕还林,维护生态建设;调整农业特色产品的产业结构,形成诸如坚果、野菜等特色产品,为建设现代特色家园,形成田园家园、田园风光、田园休闲,构建和夯实田园农家乐、田园休闲走廊发展的特色经济基础。二是就地取材,维护生态。偏远乡村要按照城市化发展标准,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做到用水、用电、用气自给自足;必须做到厕所、厨房、牲畜的三改,确保生产生活卫生健康,生活环境优美。三是夯实基础,构建保障。现代社会是四个车轮社会,偏远乡村要成为农资产品的生活中心,要成为民众热爱的现代生态家园,必须要夯实道路建设,不能让道路建设成为制约生产、生活的瓶颈。

2.4以项目为优势的特色乡村经济建设

项目就是市场。要围绕偏远乡村自身特色优势打造项目,拓展乡村经济发展。

一是稳固一村一品。一村一品是党和政府新时期针对农村发展推行的发展策略。在政府主导和相关部门支持下具有合理的发展趋势。不过,在现实中的偏远乡村能否做出一村一品,做大做强一村一品,首先要把一村一品建成公司加农户的产业链;其次需要村民的坚持和相关部门的持续支持和对产品的技术创新支撑,更需要调整产品对市场的持续适应。否则,产品不适应市场或被市场逐步淘汰,不但一品失败,更挫伤村民的信心。青神县柑之乡,东坡区脐橙之乡地位及品牌优势就因为产品创新能力减弱和公司加农户缺失而逐渐丧失市场地位和品牌形象。二是开拓特色项目。全市区县偏远乡村因所处地形地貌的不同,栽种、耕种作物,养殖、种植产业都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与差异。因此,稳固一村一品建设中,结合偏远乡村劳动力不足,鼓励和支持村民利用自留地发展适合当地土质、气候的投入低、产出高的新型特色产业。比如,中药材、特色坚果,特色养殖等。三是发展科技农业。确保家庭为主体的村民自主耕种、自主经营,将科技农业方式融入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中,引导村民从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型。从产量提高,节约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投入,耕作方式简单化,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实现向现代科技农业转型。

2.5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合作经济建设

以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发展新型产业为契机,推进跟农业相关的新型产业为纽带,形成农户是生产对象,公司是深加工,市场衔接目标,实现新型合作经济建设。

一是公司加农户。借鉴眉山泡菜产业形成的公司加农户实例,针对眉山偏远乡村拥有资源的不同状况,可以深入推进蔬菜深加工,食用菌深加工,水果深加工,中药材深加工,林业深加工,养殖深加工,豆类和根茎类食物深加工等形成的公司加农户产业。比如,仁寿县中部浅丘地带可以走林业和豆类、根茎类食物等深加工;仁寿深丘地带可以走中药村、林业等深加工。根据其它区县偏远乡村自身土地特色、自然环境状况和交通状况,开发投入少、成本低、污染小,有利于生态家园建设的公司加农户项目。二是集约经营化。以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发展为契机推进偏远乡村农业走集约经营化。集约经营化主要是指将偏远乡村农户拥有的土地资源租让给租用方即土地流转给租用方,租用方实现以农业项目为生产的集约经营。集约经营化有利于乡村农户获得资源出租出让金,同时可以优先被租用方雇用为产业工人,获得工资收入。对于农户担心的自身生产生活问题。口粮方面,可以由租用土地方按国家供应标准按人口按月或按年提供定量补助;农户可以利用剩余土地实现少量蔬菜自种自给,可以饲养少量家畜自给自足。集约经营项目可以是中药村、林业、野菜、水果、茶叶、养殖、种植等方面,也可以是生态旅游开发等。

2.6以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经济发展

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在眉山全市区县展开。对偏远乡村的发展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一是乡村集中建设机遇。偏远乡村民众远离城镇、远离繁荣、繁华的城镇经济与生活。乡村生产耕作落后,乡村生活因水电气使用原始,厨房、厕所、家畜饲养、居住的卫生、环境条件恶劣,形成乡村生活贫苦。借新农村建设机遇,特别是乡村集中建设机会,将偏远乡村村民集中在道路、水电气通达地方进行集中建设,有利于改变乡村村民步入城镇生活,彻底远离恶劣的环境卫生。影响乡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是资金投入问题,村民的支持与不支持给负担的资金问题有关。对于资金投入问题,有条件的政府可以全面承担;条件不足的政府可以同村民协商出资建设。二是乡村经济集约经营机遇。将偏远乡村的村民从分散集中到一起后,一方面退还原宅基地为土地,允许集中在居住地附近分配土地进行蔬菜耕作与家畜饲养;另一方面,可以将远离村民居住地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集约经营。集约经营方式可以按土地流转形式出租给外来商人,实现集约经营的商业化发展;可以用入股或租用形式出租给当地村民采取现代化、技术化手段,实行土地原农作物的集中耕作,由村民与承租方达成劳务、粮食分配协议。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篇(7)

本文以C村为研究区域,对农民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C村距离镇中心约4公里,距离高速匝道口约1公里,交通便利。目前共有两个村民小组,人口 532 人,全部为汉族,张姓占 90%以上,另有 5户王姓、3 户黄姓、1 户高姓,耕地 692 亩,人均耕地 1.3 亩,目前所在村民 406人,男性 230 人,占 56.7%,女性 176 人,占 43.3%。在村两委和村民小组长的帮助下,访谈随机进行,调查问卷以户为单位发放,共发放问卷72 份,收回70份。

二 C村农民思想状况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点和难点在农村。当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了解当前农民的思想状况,为正确引导农民思想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归纳回收问卷,大致梳理出C村农民的思想状况。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化、复杂化

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民相比,改革开放后的农民自主性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农民普遍重视财富,甚至有金钱至上的倾向,在回答“衡量人的价值最重要的是什么?”时,60%的人选择了金钱、26%的人选择地位,14%的人选择文化程度,70%人赞成金钱万能的说法;教育改变命运的观念有所动摇,有30%的人对此产生怀疑,这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以及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有关;在回答对社会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还是领导者时,90%的人选择领导者,可见农民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主体地位,缺乏主体意识;同时有8%受访者信仰宗教(天主教),有一些农民家里供奉着菩萨;另外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不相信共同富裕,自己生活好才最重要,认为自己对社会没有什么责任;相当的人认为吃喝享受很重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另外农民缺乏主见,观点易变,普遍有跟风意识;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则成为一部分人践履的信条,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政治意识增强,但政治参与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整体认同感比较高,但与基层政府的合作不够,民主意识在增强,但参政水平不高。农民普遍很赞同支持党和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合作医疗政策;与对中央的高认同相比,对基层党和政府的认同不够,认为基层在落实政策不到位,例如调查显示:农民对国家主席和总理、县委书记和县长、镇党委书记和镇长的认知程度呈递减趋势,这固然与媒体的报道关注程度有关,但同时也说明基层领导没能切实深入群众,没有做好本职工作;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增强,但政治参与水平不高,76%的人不知道四民主、差额选举的具体含义,同时一定程度的存在政治冷漠,不关心村事务,对参加村委会选举兴趣不高,认为选举对自己影响不大。

(三)法制观念增强,但应用相对滞后

农民法制意识不要断增强,但对法律的应用还有所顾虑。90%以上的受访者赞同“依法治国”理念,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正义的重要手段,但我们必要看到,权大于法的观念在农民心目中还有一定的影响,造成农民敬畏权贵。例如在回答“假如你遇到纠纷,你会诉诸法律途径解决吗?”时,相当的农民选择不一定,认为没有关系一般不会打官司,花费大还不一定能讨回公道,这也说明法律实施还存在种种问题。

三 提高农民思想状况的建议

(一)教育主体要提高认识和政治理论素养

首先教育主体要在思想上明确农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农民既是普通的劳动者更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是中国现代化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和价值需要。加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就必须促进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当前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其自身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让农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其次教育主体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只有教育主体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保证,教育对象――农民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因此教育教育主体,特别提高村两委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

(二)利用三种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利用外部资源。教育主体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争取本村的在外发展的事业有成者和当地企业在政治上给予支持和在资金上给予帮助。

第二,利用好村庄内部资源。一是要利用好农民中的精英分子和老党员老红军这一宝贵资源,与乡镇村“两委”干部相比,他们的特殊身份有着更大的工作优势。二是丰富载体,组建农民自己的群体组织。农民中不乏一些民间特长者,发掘农民自身的资源。成立自己的棋画社、读书会、普法小组、锣鼓队等,以这些活动为载体开展工作,实现更好的效果。就沈岗村而言还要利用好文化茶馆这个场所。

第三,利用好媒体资源。收集“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曲苑杂坛”、“科学探索”、“梨园春”等栏目的录像资料,定期组织农民观看,在娱乐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利用好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打文化牌。就淮阳县C村而言就是充分利用唢呐、锣鼓、说书等有群众基础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资源。

(三)塑造乡镇和村“两委”的软权威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国家在农村的政治整合能力下降。乡镇和村“两委”作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动者,树立一定的权威是是必要的,也是其进行宣传教育、政治动员、组织规划的政治保证。国家权力转化为权威的过程,包括三种主要途径:一条是通过庞大的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心理威慑;另一条是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再一条是通过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化。乡镇和村“两委”与农民间的经济纽带被割裂,权威下降。乡镇和村“两委”必须转变角色,由索取者向给予者转变,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通过完善的服务、民主的作风、清廉的正气、高标准高效率的工作树立一种农民从意识上主动认同和服从的持久的权威,即软权威,从而确保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有效。

(四)教育内容突出时代性

调查中农民的思想状况和当前农村的发展形势,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农村正处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时期,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正积极推进,各种思想观念错综交织,各种问题集中凸现。因此,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紧扣时代特征和潮流,突出重点。主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区责任意识教育、民主意识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和心理学教育,塑造农民的社区责任感、民主科学素养、环保节约意识、市场开拓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农民明辨是非、开拓进取、自强民主、合作进步、关心集体和心里承受能力,从而以现代化的农民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潘逸阳.农民主体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 赵渭荣.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 吴敏先.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赵树凯.农民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