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项目管理理论知识

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7 17:34:28

项目管理理论知识

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篇(1)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知识集成体系

一、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满足各方面既定的需求。它的应用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能降低投资和经营风险避免资源浪费。项目管理具有组织的临时性、全球化和多元化和专业化等特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逐渐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知识管理渐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管理模式。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CQ)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二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知识管理就是为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

项目的一次性特点造成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唯一性,项目的工作过程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每个项目的独特工作经历会给组织带来丰富的经验积累。知识管理在项目管理中有利于(1)项目实践过程中的知识创造和知识的整理、收集(2)项目对组织知识的有效发掘和传播(3)提高成果质量和工作效率(4)在项目小组中形成学习氛围。

二、项目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实施

1.以信息集成推动知识集成

项目具有系统化、重复化的特点,且具有正式的工作流程、方法和标准,需要各个方面的紧密配合。因此项目环境下的知识集成应建立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在知识集成系统中.知识应该能够便捷的到达知识的使用者。这就需要企业为项目知识的传播搭建方便快捷的共享和传播平台.建立企业内部网构成企业内部的通讯和协作平台。

2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项目组织

项目组织结构的建立.应有利于项目成员之间实现知识的共享同时在项目组织中形成学习氛围。能否实现知识共享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项目成员的相互关系、相互信任和互惠程度对知识创造和知识提供的奖励,以及项目成员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然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合适的组织结构给予支持。因此『要建立一个适合于知识共享的项目组织.通过项目成员以及各方组织的能力配备『更好的实现知识的共享。

3在项目组织内部设置知识管理专职负责人

这种专职负责人能够具体实施知识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了解项目本身以及项目环境能够熟悉企业本身和企业环境,理解项目组织和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能建立一个促进学习、知识积累和信息共享的项目环境,使每位成员都认识到知识共享的益处。此外专职负责人还要监督保证项目知识库的质量和深度.使其与项目目标一致,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和实施。

4.建立适宜的知识管理评价激励指标

通过评价指标可对项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情况进行描述。一般情况下应具有下列指标:大量采集知识的能力、知识的创造能力、知识传播能力、知识共享程度、知识存储能力、知识的使用能力、对新知识的奖励以及对知识的共同愿景。此外对积极贡献自己经验的成员进行有效激励提高团队成员分享经验的积极性。在项目进行中可以制订一些鼓励大家提供经验的措施,可以是鼓励大家提供创造性经验的明文规定.也可以是对在难题处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各种方式不一而足.总的原则是推动成员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创新经验。

5将项目环境下的知识信息扩展到整个组织层面

由于一个组织可能有很多项目在同时进行各个项目产生的新工艺或者技巧在项目团队内部可以有效传播和应用,但很少能影响其他的项目。有可能其他项目正在烦恼的问题已经在另外一个项目上被顺利解决了。作为组织的整个成员并不能了解各个项目成员所掌握的知识。这样的矛盾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组织内部数据库检索机制来传播这些知识,以实现整个组织层面的知识共享。

三、项目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分析

虽然知识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已经逐步开始推行并在一些企业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知识管理在我国的全面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与障碍。

1缺乏资源

目前大多数企业尚未制订有效的知识管理战略没有设立负责知识管理的部门与主管。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缺少先进知识管理工具的支撑。

2人才匿乏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具有知识管理理念和知识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从企业领袖、首席知识官、知识员工、到知识管理系统维护者等都必须对知识管理有充分正确的理解。没有合格的知识管理人才有效的知识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3.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现阶段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完善阶段,一些企业仍然习惯于传统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制度安排的滞后导致企业管理体系低效率的运转不仅无法优化配置物质资源更无法有效管理企业的知识资源。

4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多数企业对待创新的态度就是模仿,而不根据本身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主动创新,提高技术。尽管有些高科技行业在生产中能够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企业团队组织和知识创新也处于初级阶段。

5.激励机制不完善

我们有很多企业管理者认识不到智力资源的重要性企业激励制度落伍,缺乏实行知识管理的内在动力,习惯于抄袭、模仿市场上的成熟产品满足于现有的市场份额。

6.缺乏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

我国不少企业在传统体制、政策下形成的保守、沉闷、缺乏活力的企业文化氛围导致成员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私人知识.也不愿意承认错误从而阻碍了知识的积累和在企业中的扩散严重影响了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

四、项目管理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

1.构建项目管理的知识集成体系

项目管理中的知识集成就是要从项目组外集成项目管理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帮助项目组进行有效的管理。在项目组内集成项目管理所需的和新产生的知识和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知识集成技术.建立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型组织和知识集成平台促进知识和信息交流共享,培养项目组成员间的知识共享能力,创造知识和信息共享环境,提高项目组成员知识创新的能力。将项目中积累的知识资源进行整理和规范化.用于以后的类似项目.使项目管理知识得以继承和利用。最大程度地集成这些知识能够使每个员工在最大限度上贡献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高效、优质地完成项目管理任务助于企业今后相关项目的开发,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构建项目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知识管理是促进知识创新实现知识资本增值的过程。而要衡量组织或个人知识管理实践的效果就需要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所谓绩效评价就是对组织行为活动的效能进行科学测量与评定的程序、方式、方法的总称。它既包括对整个组织行为活动成果的测量与评价.又包括对组织内各个群体和组织成员个体的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使得知识价值难以量化而企业知识管理所涉及人、知识、信息、技术、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也带来了知识管理成效考核的复杂性知识本身量化的难度和知识管理考核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在实践中缺少公认的知识评估体系和方法由此构成了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因此构建项目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项目知识管理的实施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绩效评价是任何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

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篇(2)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一个知识和信息的时代,传统的纵向经济运营模式向着越来越横向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项目管理越发盛行,于是从事项目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学者和管理者们把目光投向了如何对项目管理进行集成化管理,如何运用IT技术来实现多项目的综合管理,即开发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软件的主流技术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界面技术从DOS字符界面,到Windows图形界面(或图形用户界面GUI),直至今天的Browser浏览器界面。另外,平台体系结构也从单机单用户发展到文件/服务器(File/Sever,F/S)体系,再到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体系和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体系。Browser浏览器界面,不仅直观和易于使用,更主要的是基于浏览器平台的任何应用软件,其界面风格一致,用户对操作培训的要求大为下降,软件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目前,大多数应用软件系统,包括我们熟知的一些项目管理软件和系统,都是基于Client/Server的两层结构。然而,现在的软件应用系统正在向分布式的Web应用发展,内部的和外部的用户都可以访问新的和现有的应用系统,Web和Client/Server应用都可以进行同样的业务处理,不同的应用模块共享逻辑组件,通过现有应用系统中的逻辑可以扩展出新的应用系统,这也就是目前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

目前,越来越多的组织使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来管理他们的项目,典型的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如图1所示。由于Internet的发展,在一间办公室里同时管理处于不同地域的许多项目已经成为可能。

除了图1中所述功能要求以外,对于一个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而言,它所具备的基本使用要求如下。

1.基于项目

首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应该是以项目为导向的,这也是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最主要的区别。自从惠普公司1999年成功地转型为项目导向型公司以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向这个方向转变,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组织机构的未来发展都取决于在新产品与新服务上的成功项目,这些新产品、新服务也是进行组织内机构变革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以项目为核心,满足项目管理的基本功能,如项目的进度管理、合同管理以及资源成本的管理等。

2.支持并行和分布式处理

由于项目管理的功能通常要跨越不同的职能部门,所以,一个集成的PMIS要求使用并行以及分布式技术,这样,可以同时满足不同部门对项目信息的操作和需求。例如,在项目造价工程师搜索项目历史数据准备报价的同时,项目管理人员可能正在更新项目的历史数据。

3.开放并且可扩展

有些专业的项目管理软件,如:主要用于进度计划管理的PrimaveraProjectPlanner(P3),MicrosoftProject等,目前已经相当成熟且普及,所以,用户开发的PMIS对这些软件或系统应该是开放的,也就是说这些成熟的专业软件能够被很好地集成到PMIS中。另外,由于项目的单件性和特殊性,每个项目对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都会有所不同,所以,还要求开发的PMIS就有很好的可扩展性,以满足用户的自定义设置。

4.可升级

对PMIS来说,可升级性是它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投资建设一个PMIS,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且必要时还要重新修改组织的管理和业务流程。所以,PMIS的开发要能够满足组织长期的战略要求,并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外部经济形势,可以随时根据用户的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和维护。

5.可远程访问

许多项目,尤其是建筑项目,往往距离组织的管理总部非常遥远,而且不同的项目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这就给组织进行多项目管理带来了地理上的困难。鉴于此,用户可以远程访问PMIS是系统开发的必要需求。本文下面将要介绍的基于Internet的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远程访问要求。

6.安全可靠

系统安全性也是PMIS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项目信息往往涉及组织商业机密,系统在满足开放和可远程访问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数据安全性问题。在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大行其道的今天,系统安全性尤其应引起系统开发者的关注。

基于B/S结构的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1.基于B/S结构的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优点

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B/S的前端是以TCP/IP协议为基础的,企业内的Web服务器可以接受安装有Web浏览程序的Internet终端的访问,作为最终用户,只要通过Web浏览器,就可以调用系统资源来完成各种处理任务,这样大大简化了客户端,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使用成本。

由于一些项目所处地域分散,材料、设备采购和供应分散等特点,基于C/S结构的项目管理系统越来越显示出一些局限性,鉴于此,基于B/S结构的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必将后来居上,逐渐展现出它的巨大优势:

(1)使用简单,使用B/S模式的用户只需要使用单一的WebBrowser软件。

(2)维护容易,该系统只需要安装在Web服务器上,这给系统的使用、维护和升级都带来了方便。

(3)便于与企业资源连接,B/S模式采用标准的TCP/IP、HTTP协议,可以方便地与企业现存的资源连接。

(4)客户端硬件要求低,在客户端只需要安装Internet浏览器,如IE或NetScape即可,对硬件要求低。

(5)信息共享程度高,由于Internet的普及,Internet上的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该系统的资源。

(6)扩展性好,B/S模式可以直接连入Internet,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7)使用方便,用户只要能够登陆互联网,即可访问该系统,这对于地域分散、交通和通讯不便的工程项目管理来说,使用起来相当方便。

2.基于B/S结构的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层次

像开发其他MIS系统一样,PMIS同样需要分层架构进行开发。20世纪80年代以前,系统开发广泛采用一层架构,到了90年代中期,出现了二层架构,二层架构把应用层分为两层:即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到1996年早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三层或多层架构。这种架构方式使系统变得更加开放而且满足分布式要求,可用于PMIS开发的三层架构如图2所示。

在图2中,这是一个经典的基于Internet的系统开发三层架构图,第一层客户端层采用Web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作为第三层,中间层由TCP/IP服务构成。

在这种三层架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eb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B/S结构利用不断成熟和普及的浏览器技术实现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这种结构更成为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体系结构,也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的架构,但微软的方案只是一种构想,要成为现实还需要几年,而JAVA技术已经是很成熟的应用了。

系统实例

1.系统目标

该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为TEDA开发的,系统的用户平均每年投资新建10个项目以上,年均投资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所以,面对如此众多的项目,如何利用本系统来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系统要解决的难题。该系统要求能够对多个工程项目进行统一、综合的管理和控制,使工程管理者能够更密切地监督和掌握项目管理中有关招投标、工期、进度、投资、财务、工程档案以及合同执行等情况,系统的功能目标如图3所示。

2.系统实现

系统开发的技术问题解决后,为了更好地实现多项目的综合管理,本系统首先还是对单个项目进行管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多项目进行查询、统计和综合管理。

本系统在Windows2000Sever平台上开发,使用Delphi6的EWF作为开发工具,数据库采用SQLSever2000。开发过程中还使用了MicrosoftFrontpage2002作为网页界面的开发工具,该系统使用界面如图4所示。

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篇(3)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项目管理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学生在系统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电子商务、网站制作、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后,学习项目管理课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则在学习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等相关知识后,学习项目管理课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以项目生命周期为主线,讲授现代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着重介绍项目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板书或PPT授课,在理论教学中辅助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期末以闭卷形式考核学生。传统教学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1.1教学观念落后

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程的主宰者,学生是知识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活动围绕教师而展开,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一节课45分钟时间里,教师讲课的时间约占90%,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而且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课堂上应有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1.2过度偏重理论知识

项目管理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应用型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依靠教材、资料或者专业书籍,讲授项目管理知识,过度偏重传授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仅使用小部分案例,且案例较陈旧,没有及时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企业实际案例。

1.3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实现学生的认知目标,主张通过知觉、想象和记忆等方式来学习。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如何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效率传递给学生,关注学生对结论的记取,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在教学中设计项目管理实践环节,导致学生操作能力差。此外,传统的期末考核主要采取试卷形式,注重用卷面成绩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学生往往在考前通过突击复习课本知识,就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卷面成绩,降低了学生自身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

2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源自20世纪8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完全通过教师讲授获得,需要学生在充分利用学习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与协作,主动地探索、发现、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活动应以探索问题的方式来开展,学习者应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使其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环节中,设计适当的、符合教学内容的项目,由项目引出与知识点相关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合理设计项目及任务,帮助促进学习过程的完成;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项目,主动建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队精神。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主动探索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项目管理教学过程

现代项目管理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个管理学科的崭新领域,项目管理课程中许多知识、技术与工具是在总结工程项目管理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比其他课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与技术性。项目驱动教学法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学生亲身投入实践,团队协作,从而满足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三阶段:理论学习阶段(课时占2/5)、项目实践阶段(课时占2/5)、理论升华阶段(课时占1/5)。

3.1理论学习阶段

理论学习对于系统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虽然项目管理课程的实践性要求较高,但是理论教学依然十分重要。项目管理课程知识丰富,包括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项目管理的过程和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教师可以安排大约2/5的课时来开展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课程主要知识点,熟悉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了解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是后续教学的前提条件,也为学生的后续实践打下基础。

3.2项目实践阶段

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开展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3.2.1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拟定项目时,应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紧扣教学内容与知识点,提出合理可行的项目。具体而言,设计项目时要把握三项原则:

(1)实用性。选择贴近社会现实的项目,其实施过程与企业实际相似,旨在训练实际技能,例如“XX企业网站建设项目”“XX酒店市场营销策划项目”。

(2)可行性。项目难度适中,切实可行,若难度过高,导致部分学生“望而生畏”,降低积极性,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若难度过低,学生轻而易举完成项目,达不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3)综合性。项目能够融合运用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知识,将新旧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例如“二手书网店开发与推广项目”综合运用了Web开发技术、Java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XX服装企业市场调研项目”综合运用了市场调研知识。

3.2.2成立项目小组

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合作。通过建立项目团队和合理分工,让学生进入项目角色,真正运用项目管理方法与技术,与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同时达到掌握知识、提高项目管理技能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班干部和学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共同划分小组,成立项目团队,一般约5人一组,尽量保证小组成员兴趣一致,各方面能力优劣互补。小组推选一名沟通协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项目经理,其余学生分别负责1~2个项目管理核心模块,如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等模块。项目经理负责任务分配、安排进度、检查控制等工作,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任务。

3.2.3完成项目任务

教师对项目小组下达阶段性项目任务,项目经理组织实施、解决问题。小组成员围绕项目任务,从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再汇总讨论,最终集体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项目范围管理这一任务为例,该任务涉及的理论知识包括项目范围计划、项目范围定义、项目工作分解、项目范围确认和项目范围变更控制。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各个项目小组应结合所承担项目的实际特点,收集相关资料,讨论确定如何制定项目范围说明书、如何进行工作分解结构以及控制范围变更的方法与措施等。当小组遇到困难或者内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解决问题。以“XX企业网站建设项目”绘制WBS图为例,当项目小组在工作分解环节无从入手时,教师可讲解生命周期、产出物构成、工作流程、职能部门等分析方法,为项目小组决策提供思路。

3.2.4项目成果汇报

各个项目小组将项目阶段成果制作成PPT,由项目团队中负责该模块的学生结合PPT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其他项目小组提问,汇报学生回答问题。例如,在项目范围管理这一阶段成果汇报会上,针对项目小组PPT所展示的WBS图,可以质疑其项目范围是否“扩大”或“缩小”;控制项目范围变更措施是否合理等。最后,教师和各项目经理根据汇报内容、答辩情况、PPT制作美观度等分别进行评分,形成该阶段成果的评价。

3.3理论升华阶段

经过实践锻炼之后,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对项目管理各类技术工具及适用环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项目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点评,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强调项目管理各阶段的重点和薄弱点,各种项目管理技术与工具在实践运用中的注意事项,进而提高学生项目管理的水平。

4课程考核方式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实训环节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应设计符合教学特点的考核方式,可考虑采用过程考核、项目成果评价和期末理论测试三种考核结果累加得到学生最终成绩,具体如下:

(1)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2)项目成果评价。主要通过验收各个阶段项目成果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例如项目成本计划的经济合理性,项目进度控制的技术可行性等,考核学生知识建构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期末理论测试。综合考查学生对项目管理九大知识模块、项目管理过程和基本理论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教师单独评价、小组成员互评、小组之间互评的多层次评定形式,具体权重由教师确定。为了尽可能达到公平公正,考核评分标准应详细设计,并在课程教学初期就公布出来,做到人人知晓,从而客观、公正、有依据地有效考核。

5结语

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篇(4)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新世纪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人本管理、集成管理、项目管理、柔性化管理、虚拟化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理论,对这些管理理论如何运用于现代图书馆的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作了简要的评价。

进入21世纪后,图书馆管理研究一直是我国图书情报研究的热点问题,发表了大量的论著,文章在继目标管理理论、激励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研究之后,对我国图书馆管理理论如何运用和借鉴其他管理理论,创建了现代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人本管理,集成管理,项目管理,柔性化管理,虚拟化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理论。

一、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它是相对于物本管理的,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和"以人为根本",其核心思想是尊重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并创造出最佳的工作绩效。

进入21世纪,人本管理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发展到各行各业。图书情报工作作为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人本管理的理念更加重要。图书馆人本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两面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图书馆读者的人本管理。图书馆唯一的职能是为读者服务,读者是上帝,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就是以读者为本,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把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需要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缩。二是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就是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劳动,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既枯燥无味,又要求细致入微,平凡而重复的劳动多。因此,要尊重馆员、关心馆员、理解馆员、激励馆员,充分调动和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图书馆员工普遍存在待遇偏低、激励不足的问题,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也要注重提高他们的待遇,努力改善其工作条件,以便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过去我们只强调图书馆工作为读者服务。读者第一的观念,严重忽略了对图书馆员工作的尊重和理解,没有充分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不仅要以读者为本,也要以馆员为本。

二、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要求某个组织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各种机制、方式和途径,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变化,使本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要求创造性的挖掘和利用存在于组织内部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及外部知识网络的智慧来服务于用户和市场,知识管理不仅注重对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与传递,更注重各种知识间的关联、交互与转换。

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既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又是图书情报工作的基本任务;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工作的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现在图书情报管理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在管理理念上,以知识为中心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已成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对象;二是体现在管理内容上,图书馆知识管理将更加突出知识创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传播管理、知识服务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三是体现在管理职能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外化、内化、中介、共享、学习、认知;四是体现在管理原则上,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重视开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协作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因此,把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实践能够促进图书馆管理走向更深层次的应用领域和促进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战略管理理论

近年来,对图书馆战略管理的研究是图书情报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多数学者认为图书馆的战略管理是从图书馆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宗旨出发,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充分研究现代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和确定图书馆的战略目标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一个动态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建设战略、人才战略、服务战略、品牌战略等方面。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怎样才能稳定持续发展。现代图书馆包括两大系统,即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属于非赢利性事业单位,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图书馆自身发展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要根据两大系统的不同特点,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作到两大系统的互补,同时增加政府的投入,才能使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资源建设战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大系统的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和互补。高校图书馆之间也要实行资源整和和提高利用率(如大学城建设),二是充分利用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人才战略就是要是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高层次图书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服务战略就是要树立同现代图书馆相适应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不管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品牌战略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打造现代图书馆品牌,树立精品意识。通过近年的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图书馆战略管理理论。

四、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制造业,它反映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生产每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20世纪末推广和应用到非生产部门,图书馆管理也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因为图书馆管理同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是相一致的,改善图书馆的管理的目的是努力改进服务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而这两个目标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完全相通的。全面质量管理最早反映在对企业生产产品流程的管理,图书馆的工作的业务流程同生产产品的业务流程也是一致的。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包括采编、检索、流通、阅览、归还图书杂志等环节,这些流程同企业产品生产的流程要通过前后相继的不同车间,经过若干工序,才能最终生产出产品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对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或流程的管理,用于图书馆的质量管理是完全适用的。要提高对图书馆管理的质量,必须加强对图书馆工作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将企业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对于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完善图书馆管理系统有借鉴意义。

五、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理论是为了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项目管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从项目管理的阶段和过程来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如项目的选定、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等四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个管理过程,如计划编制过程、计划执行过程、控制过程,这些阶段和过程存在着有机联系,从而构成了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从项目管理涉及到的具体内容来看:它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方面。虽然不是每个项目都包含上述管理内容,不同项目所采取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有所不同,但就项目管理的一般而言,项目管理基本上包括上述管理基本要素。项目管理理论上之所以能运用于图书馆管理,是因为图书馆的管理也包含了上述管理的内容。如图书资料的借阅和归还系统、数据库的建设、信息咨询服务等都可以应用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六、柔性化管理理论

"柔性化"管理同人本管理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柔性化"管理是相对于高度集权的强制性管理即"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是指组织内部等级森严,层次分明、缺乏沟通的管理理念,它不适应于环境多变,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理念应采用柔性化管理,所谓柔性化管理就是把组织结构看成是柔性的、有适应性、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

图书馆管理采取刚性管理理念,难以克服图书馆低效率的问题,即实际产生的服务和工作效率小于理论上所希望达到的效率。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馆员工作绩效难以观察和准确评价,馆员努力程度、懒惰、馆员之间的矛盾和磨擦,容易导致低效率。解决低效率的方法在于图书馆内部的文化建设、提高馆员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道德休养,加强精业精神的教育,处理好馆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扬团结进取、奋发向上、自我奉献的精神,从而增强馆员对图书馆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很显然,柔性化组织强化部门间、人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注重适应性,这种管理同倡导人本管理也是一致的。柔性化管理已经成为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

七、"虚拟化"管理模式

虚拟化是通过借用外部共同的信息网络及通道,提高信息数据库存储的一种方法。虚拟化管理是"没有管理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并非管理者不管,而是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制定的目标和规定的任务,在执行任务和实行目标的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纠正自己的行为,以便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将上级监督和指挥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种管理模式同人本管理和柔性化管理相一致的,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信息化时代,管理依托人对人的直接指挥和监督将愈来愈少,而是依靠规则和程序,利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在管理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最大限度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其管理的特性,所运用的管理手段,如数据库、文献信息网络等最适合采用"柔性化管理",因此,虚拟化管理模式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和方法。

八、集成管理理论

集成管理是借助计算机将企业中各种与制造有关的资源集成起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技术。集成管理理论应用于图书馆,就是要求将图书馆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进行整合与集成,以实现图书馆各要素的联锁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推进和图书馆整体功能的优化与放大以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集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什么样的资源组合和技术系统才能使服务最优?(2)什么样的机构设置才能保证服务最优?而数字图书馆的集成管理,实质上就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数字图书馆管理实践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实践,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规范、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促进各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与匹配,从而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具体对于信息资源集成管理这个问题来说,它可以分成资源集成、技术集成、信息处理过程集成、信息与用户集成四个层次,而这四个层次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都包含着共同集成管理理论。总之,集成管理的思想及其管理模式已成为当代图书馆管理新趋势。

参考文献

[1]邱约平,段宇峰.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的变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5-9.

[2]盛小平.新世纪国内图书馆管理研究进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5),1.

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篇(5)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注重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主张通过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本文阐述了知识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必要性,指出建立和推广这种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知识管理模块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框架,论证了高校科研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对经济与社会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科研机构是国家知识创新主体的基本单元,作为其基本功能之一的科研活动则是知识生产的主要过程,一直以来,科研的运作与管理大多被人们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来进行。即从课题前期立项申报,中期在研管理和后期成果管理的角度进行管理。它是针对某一具体项目,通过对科研组织的人、财、物等的有效调度与筹划,合理安排进程,在制度与运行机制上保证项口研究目标的顺利实现。这种方式但对于流动性较高的科研组织来说,由于其成员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使得项目管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不利于科研组织知识的有效积累和集成。知识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把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科研项目管理,建立项目研究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将会大大提高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促进知识创新。而知识管理则能在这方面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因此,探讨科研组织中知识管理的特点及其运作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知识管理与科研项目开发过程的关系

项目开发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知识转换的过程,加强科研项目开发的能力,就要求提高将所得信息转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信息加丁能力,科研项目中大部分重要的知识都隐含于项目组之中(如人脑、规程、资料等),形成一个“组织知识库”,如何扩大知识库与有效地利用是项目顺利完成的保证。科研项目的外部信息与项目组内部信息对项目的成功都是重要的。信息对于减少项目的外部和内部不确定性是必要的。

在立项阶段,信息的获取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外部信息被获取并内部化,这些信息就成为项目组知识库的一部分,从而成为项目组的潜在知识。立项申请及阶段性成果都是知识和信息转移的有效方式。

2 科研项目的本质要求

科研项目的本质要求以有效的方法分享知识和有效管理相关的信息。知识分享可以强化合作,更有效地完成科研项目,可以直接影响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知识管理还可以缓解信息瓶颈,促进新的不可能的协作。传统的项目管理以技术为导向,而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知识成为组织核心能力的今天,项目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知识管理、项目审计等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严谨的项目管理方法相结合,更好的促进科研项目的管理。

3 科研项目过程对交流的需要

人们认为科研项目难以控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科研项目开发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由于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能力的有限,人们的交流必须建立在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上,而大量的各个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都是隐性知识,必须通过知识管理将其显性化,才能使科研项目过程的交流变得有效和畅通。

4.降低科研项目风险的需要

信息(知识)对于减少科研项目研究活动的外部与内部不确定性是必要的,将科研项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少过程看作是一个漏斗型的,其不确定性与知识量的增加成反比。在项目的立项阶段,信息获取对立项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随着项目过程的开展和知识的不断增加,为了降低科研项目的风险,必须有效管理和利用好这些知识。

二、知识管理模块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框架

知识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一个模块,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高校科研的现实状况来看.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即项目中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挖掘要素、在环境变化时项目组中的知识管理要素、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要素,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在这个框架图中清楚地表示了知识管理的各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当然每个要素下面还会有包含不同的细分要素。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只有这些要素还不能囊括所有的知识管理的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及和谐的文化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科研项目的小组成员都是较高层次的知识型员工,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资源是存在于研究人员头脑中的知识,他们需要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因此,和谐的组织文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增强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耐心,是科研项目小组知识管理过程的“润滑剂”。

一般认为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固然是科学研究的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于隐性知识来说,显性知识只不过是整个“知识冰山”露出来的一角,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是运用知识管理来提高高校科研开发能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隐性知识集中体现在科研开发人才的身上。伴随着知识管理的兴起,许多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产品不断涌现,但知识管理的核心却不仅仅是在这里,信息技术为更好的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手段,但如果没有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知识管理融为一体,那么知识管理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人力资源可以在被认可时成为非常活跃的、显著的存在,也可以在制度安排不当时变为被动的、消极的存在,人力资源的问题是理解一个组织能不能发展的关键,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是每个组织都不容忽视的一项任务。

1.隐性科研知识的挖掘与管理体系的设计

(1)在科研活动中,不同的项目申请人或已获项目资助的科研人员,虽然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但是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方面的志趣是一致的,也非常关注项目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动态,因而在他们之间建立知识网络有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们又是研究某一领域的专家,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都比较深厚,适合进行知识管理。运用网络技术,建立知识交流系统,促进他们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可以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促进知识创新。

(2)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存在于研究人员头脑中的知识,知识的某些特性使存在于大脑中的知识共享成为可能。首先,知识与其它资源不同,它具有非磨损性,知识的这一特性有利于我们重复利用知识资源。知识在使用过程中非但不会被磨损,还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被补充、发展,使知识更加丰富。其次,知识具有可共享性。其它资源都具有排他性,一人拥有其他人就不能同时完全拥有,而知识则不同,一人拥有不排除其他人也同样完整地拥有,知识的这个特性便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3)不同观点、不同学科的交流可以引发学术争鸣,促进知识创新。这是因为人们在进行学术争论的时候,大脑的思维活动最活跃,不同观点的争论会大大激发人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人们投人更大的热情进行知识创造。

因此,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学术争鸣是促进知识创新最有效的方法,知识网络可以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持。因此,在知识网络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网上交流体系、项目汇报体系、学术交流体系来进行全方位的知识共享,并转化为显性科研知识。互动交流体系主要是用于专家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可以设计有咨询、建议、聊天室、留言板等功能,其目的是便于专家之间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项目汇报体系主要是用于科研项目的开题、中期检查及鉴定汇报,因为汇报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所以应该对进人该系统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学术报告体系主要用于在项目完成后的网络研讨.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网络发表等。

4.降低科研项目风险的需要

信息(知识)对于减少科研项目研究活动的外部与内部不确定性是必要的,将科研项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少过程看作是一个漏斗型的,其不确定性与知识量的增加成反比。在项目的立项阶段,信息获取对立项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随着项目过程的开展和知识的不断增加,为了降低科研项目的风险,必须有效管理和利用好这些知识。

二、知识管理模块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框架

知识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一个模块,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高校科研的现实状况来看.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即项目中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挖掘要素、在环境变化时项目组中的知识管理要素、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要素,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在这个框架图中清楚地表示了知识管理的各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当然每个要素下面还会有包含不同的细分要素。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只有这些要素还不能囊括所有的知识管理的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及和谐的文化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科研项目的小组成员都是较高层次的知识型员工,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资源是存在于研究人员头脑中的知识,他们需要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因此,和谐的组织文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增强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耐心,是科研项目小组知识管理过程的“润滑剂”。

一般认为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固然是科学研究的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于隐性知识来说,显性知识只不过是整个“知识冰山”露出来的一角,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是运用知识管理来提高高校科研开发能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隐性知识集中体现在科研开发人才的身上。伴随着知识管理的兴起,许多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产品不断涌现,但知识管理的核心却不仅仅是在这里,信息技术为更好的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手段,但如果没有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知识管理融为一体,那么知识管理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人力资源可以在被认可时成为非常活跃的、显著的存在,也可以在制度安排不当时变为被动的、消极的存在,人力资源的问题是理解一个组织能不能发展的关键,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是每个组织都不容忽视的一项任务。

1.隐性科研知识的挖掘与管理体系的设计

(1)在科研活动中,不同的项目申请人或已获项目资助的科研人员,虽然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但是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方面的志趣是一致的,也非常关注项目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动态,因而在他们之间建立知识网络有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们又是研究某一领域的专家,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都比较深厚,适合进行知识管理。运用网络技术,建立知识交流系统,促进他们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可以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促进知识创新。

(2)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存在于研究人员头脑中的知识,知识的某些特性使存在于大脑中的知识共享成为可能。首先,知识与其它资源不同,它具有非磨损性,知识的这一特性有利于我们重复利用知识资源。知识在使用过程中非但不会被磨损,还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被补充、发展,使知识更加丰富。其次,知识具有可共享性。其它资源都具有排他性,一人拥有其他人就不能同时完全拥有,而知识则不同,一人拥有不排除其他人也同样完整地拥有,知识的这个特性便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3)不同观点、不同学科的交流可以引发学术争鸣,促进知识创新。这是因为人们在进行学术争论的时候,大脑的思维活动最活跃,不同观点的争论会大大激发人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人们投人更大的热情进行知识创造。

因此,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学术争鸣是促进知识创新最有效的方法,知识网络可以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持。因此,在知识网络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网上交流体系、项目汇报体系、学术交流体系来进行全方位的知识共享,并转化为显性科研知识。互动交流体系主要是用于专家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可以设计有咨询、建议、聊天室、留言板等功能,其目的是便于专家之间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项目汇报体系主要是用于科研项目的开题、中期检查及鉴定汇报,因为汇报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所以应该对进人该系统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学术报告体系主要用于在项目完成后的网络研讨.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网络发表等。

2.显性科研知识的共享与管理体系的设计

对于显性科研知识,因为存在的数据是结构化的,我们可以高度自动化地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可信的、新颖的、有效的、并能被人理解的信息或模式,实现对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管理,甚至从中得到有利于做出正确决策的知识。因此,在显性科研知识管理体系的原型设计中。我们可以划分为科研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辅助决策管理等主要组成部分。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项目分类、统计、规划、导向、争取、项目进展状况等功能,信息资源管理包括各种已有资源的查询、统计、分配、利用、人才培养等功能,辅助决策管理的功能是根据前两项管理的情况进行合理调度、统筹安排等宏观决策。在基于知识管理的科研服务原型设计中,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对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数据选取(抽取、分类、转换、装载、定义元数据等),以装人数据仓库中;模型库管理系统为所需问题提供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定量分析的辅助决策信息;数据仓库管理系统负责实现数据更新、共享、安全保密、维护和数据管理等功能。运用相应技术,如用户优化查询工具、统计分析工具、客户朋及务式分布处理下具、联机分析处理工具、数据挖掘工具等,对数据仓库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从而实现科研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辅助决策管理的需求。

三、高校科研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策路分析

(一)建立网上管理系统。

1.建立项目中期汇报制度。项目管理部门制定管理规则,要求课题组定期(如:每半年或一年)将自己的阶段性成果通过专家知识网络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同行专家可以对中期汇报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修改意见,供课题组参考。课题组可以随时听取和吸收同行专家和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学术争鸣,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知识共享程度和知识创新水平,最大程度提高项目研究质量。

2.建立网上学术研讨制度。项目完成后由课题组或项目所在单位组织一次网上专题学术研讨会,会上由项目组发表研究成果,仅就相关内容进行研讨。进行网上专题学术研讨会的目的是:(1)扩大项目研究成果的影响,促进知识传播;(2)通过研讨,不断把项目研究引向深人;在研讨过程中发生碰撞,产生争鸣,促进知识创新。

3.建立视频知识网络。利用知识网络除了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管理以外,还有促进专家之间进行交流的目的。有研究证明:人们在交际中,10%左右要靠文字.20%靠语音和腔调,70%靠“肢体语言”,视觉的、互动的交流更适合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因此,理想的网络系统应建成视觉的、互动的交流体系,以促进进行学术研讨和学术争鸣。

4.注意网络安全,制定保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则。知识网络属于半开放性质,所有进人系统的成员都是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并被授权的,其成员实行实名制,为防患于未然,应尽量避免那些涉及机密或者核心技术的内容在网络上出现,应更多地利用这个系统进行知识交流和知识传播;知识产权保护下要涉及中期汇报,中期汇报中的内容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公开。

(二)强化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改进和完善科研评价制度。

科研项目的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科研管理部门不仅要为申报各种基金项目和争取横向项目创造条件,对项目的研究过程也要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特别要加强项目的结题和结题报告。在课题结题报告和成果的学术评估和评价的工作中,应从重视科研论文数量向重视论文质量转变,从重视论文向论文与专利井重转变,帮助项日组改进研究成果的质量,使得最后提交的结题报告、论文和研究成果达到一定的水准,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实力和水平,推动科技产业化,促进科学技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全面掌握校内科技资源情况,加强课题组之间的协调工作,提高科研设备的综合利用,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效益。

(三)建设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篇(6)

1.项目与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与项目相关的一些概念,项目管理的定义、特点以及理念等。

2.项目管理知识框架。包括国内外几种典型的知识框架、项目生命周期过程及其管理内容、项目管理职能要素及其内容、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及其内容等。

3.项目组织与团队。包括项目组织特点,几种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及其特点,项目组织形式的选择,项目经理的责任、权力,合格项目经理的能力与素质要求,项目经理的选拔,项目团队定义、特点,项目团队的发展过程,团队组建与建设,团队成员的激励与考核等。

4.项目论证与评估。包括项目论证的定义、意义以及阶段划分,项目论证的原理与方法,项目论证的内容,项目评估的定义与论证的区别等。

5.项目计划与控制。包括项目计划的概念、层次、内容与方法,项目启动,项目目标,范围计划,进度计划,资源计划,费用计划,质量计划,项目控制的组织、流程、工具、方法,项目采购的方式以及合同的类型等。

6.项目验收与后评价。包括项目验收的概念、意义、内容、方法,项目后评价的定义、特点、目的、内容以及方法工具等。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大力推广从新产品试制到投产的全过程项目管理,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呈现出了既规范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目前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课程认识不到位。当前我国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大都设在经管学院,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管理、轻技术、怕理工等课程的现象。而项目管理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其课程内容必然体现“工”、“管”结合的显著特点。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式,是现代制造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2.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课程简单叠加。随着项目管理在制造企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创新,教材建设问题凸显。近年来,工业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几乎毫不例外地将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知识简单叠加。一般在介绍工业工程之后,就是项目管理的知识。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将学到的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进行很好的综合应用,因此在制造企业提出其项目管理解决方案时无从下手。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由于工业工程专业开设项目管理课程历史较短,很少有实践性教学,并且设置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寥寥无几。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脱离,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难以更深入理解,培养技能的教学目的也受到影响。

4.案例教学重视不够。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辅助运用案例分析,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就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5.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单一。项目管理课程课堂授课,教师较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通过板书或PPT授课,期终以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教学和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一些直观感受,其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融会贯通,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项目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得不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

6.信息技术平台未能充分利用。目前很多专业软件公司开发出了多层次的项目管理应用软件投放社会,项目管理课程由于课时都安排紧张,客观上使得授课教师无暇有效地利用该信息技术平台。

三、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笔者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中,提出了以下对策,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1.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在应对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丰富工程技术的管理知识,开展好的项目管理教学十分必要。

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项目实践。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运作,或学校直接与一些项目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给予教师更多时间或更多的机会走出学校获取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和自身素质。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项目管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到制造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并积极创办校外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利用暑假等较长节假日到制造企业参加生产活动,使其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项目管理程序、生产制造技术及项目计划与控制等环节工作及内容,以此加深对工业工程和项目管理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实际应用。

4.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市场应用的国外项目管理软件有P3、P3E、P3E/C、P6、OraclePri-mavera、OracleP6EPPM、OracleP6PPM等,国内项目管理软件以上海普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PowerPiP和PowerOn为代表。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搭建起信息系统平台,把项目管理软件引入教学过程,以便将理论方法与软件实用操作技巧相结合,使学生具体掌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项目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计划和控制技术及方法。

5.对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每次课程教学前后及时安排相对应的案例作情景演练,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课程考试方式上,将着重测试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到课、课堂发言情况占总成绩的20%,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出;案例讨论中的项目团队作业占总成绩的50%,根据团队分阶段提交的项目资料和成员汇报表现由项目评估师和任课教师给分;项目管理软件操作占总成绩的30%,通过考核软件操作情况得分。

四、结束语

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篇(7)

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项目管理成为了众多高校热门的课程。但是在高校的项目管理教学中仍旧存在着许多弊端,老师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降低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效率。本文指出了目前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析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项目管理作为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部分,普遍受到了关注与重视,近些年来,众多高校陆续开设了项目管理这门课程,高校教师在项目管理课程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熟练掌握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与项目管理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相关工作岗位提供坚实的保障,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与复合型人才。

一、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高校目前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PPT或者板书的方式,课程上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期末考核多以试卷形式为主。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深化与改革,项目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必须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并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目前众多高校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仍旧存在着许多弊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目前许多高校中项目管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课本知识教学为主,以资料以及专业相关的书籍资料为辅,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只是通过板书以及PPT的方式进行授课,并结合着一些实际的典型案例讲授项目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但是这种方法过于抽象,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们无法从案例中深刻的理解并掌握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课堂教学过程显得枯燥无味,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保证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师教学观念落后项目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但是目前多数高校中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都极为落后,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方面没有进行创新与改革,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项目管理课程本身是一门新兴的课程,需要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以及创新的教学手段来开展项目管理教学活动,但是教师对项目管理课程不够了解,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手段,而且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项目管理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因此项目管理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极强的专业知识,但是目前许多高校中的项目管理教师都是在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对项目管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够清楚,导致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把握住重点,降低教学效率。在具体的项目管理实践中,包含了许多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渐进性,如果教师在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将无法很好的将项目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还原到项目管理实践活动中,这样一来就会使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变得非常空洞与杂乱,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教学效率。

4.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高校的项目管理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教授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与死板,一方面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使学生们无法在课程学习中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理论知识之后,无法将其真正的运用到实践操作中,使理论知识变得没有使用价值。因此,在理论知识教授的基础上,老师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否则学生只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二、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教师是保障项目管理教学效率提高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学校应加强对项目管理教师的培训,定期开展对教师项目管理技能的培训,使每位老师都能够获得项目管理师资格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塑造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师资力量,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项目管理人才。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一些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使老师能够参与到企业项目的运作过程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与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理论知识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成立项目团队,开展项目管理实践演练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成立项目团队,每个团队以6~8人为宜,每个团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兴趣来选择具体项目,并选出每个模块的具体负责人。在进行项目管理实践演练的过程中,应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紧扣着项目本身,不要偏离主题,比如如果确定的是服装市场调查的项目,就不能偏离主题做成服装店开设的项目。二是项目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负责好各自的模块,还需要关注着其他学生模块的内容,保持连贯性与一致性,避免中途有学生把项目要调查的内容搞混淆,三是项目相关负责人应起到主导与协调的作用,及时传达重要信息,提前通知各个模块同学准备好项目汇报PPT的制作。项目管理实践演练的开展能够真正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们深入的理解并掌握项目管理相关知识,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学以致用,有效地解决。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在新的教学观念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因此该课程的考核也必须要体现出新的教学观念,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的注重,考核的内容除了包括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之外,还包括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考核学生对项目管理课程中重点与难点知识的掌握,占总成绩的20%,第二部分是考核学生平时到课以及课堂发言具体情况,主要是根据学生出勤情况以及课堂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20%,第三部分是考核学生对项目管理软件的操作能力,根据学生具体的操作状况进行打分,占总成绩的20%,第四部分是考核学生的项目团队作业,主要根据团队分阶段提交的一些资料以及成果汇报进行具体打分,占总成绩的40%。从这四个部分对学生进行考核,能够从各个方面充分的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效果显著。

4.引入项目管理软件,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适当的引入一些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不仅能够模拟真实的项目管理环境,还能够实现对项目的全方位动态控制与跟踪,可以境地项目管理的成本,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因此,在具体的项目管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适时的引入项目管理软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展项目管理实践活动。项目管理软件包括低档的项目管理软件,如ProjectScheduler、TimeLine以及Projec等,还包括一些高档的项目管理软件,如P3、WorkBench、OpenPlam等,在引入项目管理软件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以及项目的具体规模来进行选择,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软件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全真模拟项目管理流程,对项目的成本、进度等进行全面控制,提高学生对项目管理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更好的进行实际运用。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以及提高竞争实力的关键之一,项目管理在高校中的开设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但是在具体的项目管理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转变为实际技能并熟练应用于实践操作中,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适应于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求的项目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梦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45-47.

[2]李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新西部月刊,2011,(1):182-182.

友情链接